CN114141772A -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41772A
CN114141772A CN202010921763.5A CN202010921763A CN114141772A CN 114141772 A CN114141772 A CN 114141772A CN 202010921763 A CN202010921763 A CN 202010921763A CN 114141772 A CN114141772 A CN 114141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base plate
source
substrate bas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17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涛
施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9217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4177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7909 priority patent/WO2022048217A1/zh
Priority to EP21773442.5A priority patent/EP3985672B1/en
Priority to US17/391,195 priority patent/US11871554B2/en
Publication of CN114141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417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5/00Details of stores covered by group G11C11/00
    • G11C5/02Disposition of storage elements, e.g. in the form of a matrix arra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5/00Details of stores covered by group G11C11/00
    • G11C5/06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ng storage elements electrically, e.g. by wi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5Making th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2Bit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5Bit lin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8Word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9/00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PROM]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10B41/00 - H10B63/00, e.g. ultraviolet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UVEPROM]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存储技术领域,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该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基板、多条位线、多个主动体、绝缘体、多条字线。绝缘体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多条位线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内,多条所述位线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主动体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主动体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位线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条字线位于所述绝缘体内,且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相邻所述主动体之间仅设置一条所述字线。该半导体结构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集成较多的存储单元。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存储器通常由多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包括有开关晶体管、电容。存储器通常通过字线向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提供断通信号,通过位线连接开关晶体管的源/漏极以通过开关晶体管向电容提供逻辑“1”或“0”。
相关技术中,存储器将字线、位线、开关晶体管、电容集成于同一半导体结构上,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半导体结构中开关晶体管的集成密度较低,从而影响单位尺寸半导体结构中存储单元的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公开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该半导体结构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集成较多的存储单元。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区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其包括:衬底基板、多条位线、多个主动体、绝缘体、多条字线。绝缘体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多条位线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内,多条所述位线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主动体位于所述绝缘体内,所述主动体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主动体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位线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条字线位于所述绝缘体内,且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相邻所述主动体之间仅设置一条所述字线。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体包括: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第一源/漏部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有源部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二源/漏部位于所述有源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第三绝缘体。第一绝缘体位于所述字线和所述主动体之间;第二绝缘体位于所述字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三绝缘体位于所述字线和所述位线之间。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材料为氮化硅。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位线和所述衬底基板通过部分所述绝缘体绝缘设置。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漏部和所述第二源/漏部的材料为掺杂多晶硅导体,所述有源部的材料为多晶硅。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第一导体部、第二导体部,第一导体部位于所述位线与所述第一源/漏部之间;第二导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其包括:
形成一待刻蚀体,所述待刻蚀体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绝缘体,以及多条位线,所述位线位于所述绝缘体内且多条所述位线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在所述绝缘体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凹槽;
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依次形成字线和第四绝缘层,所述第四绝缘层位于所述字线背离所述第二凹槽槽底的一侧;
在所述绝缘体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多个阵列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位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位线面向所述通孔一侧的表面,且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两相邻所述字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相邻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仅有一条所述字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在所述字线裸露于所述通孔的一侧形成第五绝缘层;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所述第一源/漏部位于所述位线的一侧,所述有源部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部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所述第二源/漏部位于所述有源部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一待刻蚀体,包括:
形成一衬底材料层,所述衬底材料层的一侧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凹槽;
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形成第一绝缘层、位线、第二绝缘层,所述位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
去除所述第一凹槽槽底所在平面面向第一凹槽开口一侧的衬底材料层,以将剩余所述衬底材料层形成衬底基板,并在去除的衬底材料层位置填充第三绝缘层,以将所述第三绝缘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形成所述绝缘体。
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导体部,所述第一导体部位于所述位线与所述第一源/漏部之间;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二导体部,所述第二导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半导体结构,其包括:
通过同时向相邻两条字线输入导通信号,以导通位于该两条字线之间的主动体。
本公开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该半导体结构包括:包括衬底基板、多条位线、多个主动体、绝缘体、多条字线。绝缘体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多条位线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内,多条所述位线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主动体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主动体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位线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条字线位于所述绝缘体内,且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相邻所述主动体之间仅设置一条所述字线。本公开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相邻所述主动体之间仅设置一条所述字线,从而减小了第二方向上两相邻主动体之间的间距,即提高了该半导体结构电容单元的集成密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
图2为沿图1中A-A虚线的剖视图;
图3为沿图1中B-B虚线端剖视图;
图4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
图5为沿图1中A-A虚线的剖视图;
图6为沿图1中B-B虚线端剖视图;
图7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10、13、16、19、22、25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3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6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20为图19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21为图19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23为图22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24为图22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26为图25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27为图25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28、31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
图29为图28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30为图28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32为图31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33为图31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34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
图35为图34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36为图34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37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
图38为图37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39为图37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40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透视图;
图41为图40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42为图40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43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透视图;
图44为图43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45为图43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图46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透视图;
图47为图46中虚线A-A的剖视图;
图48为图46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他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高”“低”“顶”“底”“左”“右”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区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区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区分/等。
本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如图1、2、3所示,图1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图2为沿图1中A-A虚线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1中B-B虚线端剖视图。该半导体结构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多条位线2、多个主动体5、绝缘体3、多条字线4。绝缘体3位于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多条位线2设置于所述绝缘体3内,多条所述位线2沿第一方向间X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个主动体5,位于所述绝缘体3内,所述主动体5位于所述位线2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主动体5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与位线2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沿所述第二方向Y上间隔分布;多条字线4位于所述绝缘体3内,且位于所述位线2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所述字线4沿所述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相邻所述主动体5之间仅设置一条所述字线4。所述字线4可以通过部分所述绝缘体3与所述主动体5、位线2绝缘。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体5可以包括:第一源/漏部51、有源部52、第二源/漏部53。第一源/漏部51可以位于所述位线2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有源部52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部51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二源/漏部53可以位于所述有源部52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主动体5可以形成一开关晶体管的源/漏极和沟道区,部分字线4可以形成该开关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源/漏部5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可以裸露于绝缘体外,第二源/漏部53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电容,以在该半导体结构上形成多个阵列分布的存储单元。其中,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包括一个开关晶体管和一个电容。
本公开提供的半导体结构中,在第二方向Y上的两相邻所述主动体5之间仅设置一条所述字线4,可以通过同时向相邻两条字线4输入导通信号,以在该两条字线之间主动体5的有源部52上形成导电沟道,从而导通该主动体5两端的第一源/漏部51和第二源/漏部53,即导通该主动体5形成的开关晶体管。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两相邻所述主动体之间设置一条字线,本公开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减小第二方向上两相邻主动体之间的间距,从而提高该半导体结构主动体5的集成密度,即增加了半导体结构上存储单元的集成密度。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有源部52在字线4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字线4上,此处,字线4所在平面是指与字线4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即与图1中B-B剖切线平行的平面。从而部分所述字线4可以用于形成所述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位线2可以与衬底基板1抵接。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体3可以包括:第一绝缘体31、第二绝缘体32、第三绝缘体33。第一绝缘体31可以位于所述字线4和主动体5之间;第二绝缘体32可以位于所述字线4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三绝缘体33可以位于所述字线4和位线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绝缘体32的硬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1、第三绝缘体33的硬度。如图2所示,第二绝缘体32位于半导体结构的上表面,第二绝缘体32可以对半导体结构内部的位线、字线、开关晶体管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将第二绝缘体32设置成硬度较大的材料,可以提高第二绝缘体32的保护能力。第一绝缘体31可以作为开关晶体管的栅极绝缘层。第三绝缘体33用于电隔离字线和位线。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31、第三绝缘体33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所述第二绝缘体3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
应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31、第二绝缘体32、第三绝缘体33还可以由其他绝缘材料形成,例如,第一绝缘体31、第二绝缘体32、第三绝缘体33可以由一种材料形成。
如图1所示,主动体5的沿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阵列分布。当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时,主动体5可以行列分布,从而实现其最大的集成密度。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可以垂直,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加半导体结构上存储单元的集成密度。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位线和所述字线的材料可以为金属钨。所述第一源/漏部和所述第二源/漏部的材料可以为掺杂多晶硅导体,所述有源部的材料为多晶硅。其中,在第一源/漏部和所述第二源/漏部中,一个为开关晶体管的源极,另一个为开关晶体管的漏极。应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位线、字线、第一源/漏部、第二源/漏部、有源部的材料还可以为其他材料。例如,位线、字线可以为金属氮化钛、铜、银等。有源部的材料还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锗、砷化镓、非晶硅半导体等,相应的,第一源/漏部、第二源/漏部可以由形成有源部的半导体材料掺杂形成。掺杂类型可以为N型掺杂或P型掺杂,掺杂离子可以为硼离子、铋离子、锗离子及钴离子、磷离子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有源部进行轻掺杂以调节有源部的阻值。
如图4、5、6所示,图4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图5为沿图1中A-A虚线的剖视图,图6为沿图1中B-B虚线端剖视图。相较于图1、2、3所示的半导体结构,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位线2和所述衬底基板1可以通过部分所述绝缘体3绝缘设置。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第一源/漏部51、第二源/漏部53的方法通常是,首先形成半导体材料,在半导体材料的两侧进行离子掺杂以形成第一源/漏部51、第二源/漏部53。然而,在离子掺杂过程中,掺杂的离子可能会对半导体材料两侧绝缘层的介电常数造成影响。例如,如图2所示,掺杂的离子可能会增加绝缘体3的介电常数。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一导体部71、第二导体部72,第一导体部71可以位于所述位线2与所述第一源/漏部51之间;第二导体部72可以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部53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如图5所示,该设置可以减小第一源/漏部51、第二源/漏部53在层叠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可以减小绝缘体受粒子掺杂的范围。其中,第一导体部71可以作为位线接触插塞,第二导体部72可以作为电容接触插塞。
本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该方法可以形成上述半导体结构。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形成一待刻蚀体,所述待刻蚀体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绝缘体,以及多条位线,所述位线位于所述绝缘体内且多条所述位线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步骤S2:在所述绝缘体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凹槽;
步骤S3: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依次形成字线和第四绝缘层,所述第四绝缘层位于所述字线背离所述第二凹槽槽底的一侧;
步骤S4:在所述绝缘体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多个阵列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位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位线面向所述通孔一侧的表面,且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可以位于两相邻所述字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相邻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仅有一条所述字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步骤S5:在所述字线裸露于所述通孔的一侧形成第五绝缘层;
步骤S6: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所述第一源/漏部位于所述位线的一侧,所述有源部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部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所述第二源/漏部位于所述有源部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
其中,形成一待刻蚀体,可以包括:
步骤S11:形成一衬底材料层,所述衬底材料层的一侧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凹槽;
步骤S12: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形成第一绝缘层、位线、第二绝缘层,所述位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
步骤S13:去除所述第一凹槽槽底所在平面面向第一凹槽开口一侧的衬底材料层,以将剩余所述衬底材料层形成衬底基板,并在去除的衬底材料层位置填充第三绝缘层,以将所述第三绝缘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形成所述绝缘体。
以下对上述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8、9所示,图7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图8为图7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9为图7中虚线B-B的剖视图。步骤S11:形成一衬底材料层01,所述衬底材料层01的一侧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第一凹槽11。其中,衬底材料层01的材料可以为硅、SOI、锗、砷化镓等其它材料。其中,在衬底材料层01的一侧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第一凹槽11。
如图10-27所示,图10、13、16、19、22、25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12为图10中虚线B-B的剖视图;图14为图13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15为图13中虚线B-B的剖视图;图17为图16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18为图16中虚线B-B的剖视图;图20为图19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21为图19中虚线B-B的剖视图;图23为图22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24为图22中虚线B-B的剖视图;图26为图25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27为图25中虚线B-B的剖视图。步骤S12:在所述第一凹槽11内形成第一绝缘层、位线、第二绝缘层,所述位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可以包括:
如图10、11、12所示,首先可以通过沉积工艺在衬底材料层01设置有第一凹槽11的一侧沉积第一绝缘材料层02,以填充第一凹槽11。第一绝缘材料层0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
如图13、14、15所示,然后可以通过刻蚀工艺对第一凹槽11内的第一绝缘材料层02进行部分刻蚀,以形成位于第一凹槽11内的第一绝缘层21。其中,第一绝缘层21的上表面低于第一凹槽11的上表面。
如图16、17、18所示,然后可以通过沉积工艺在衬底材料层01设置有第一凹槽11的一侧涂覆位线材料层03,以填充第一凹槽11。位线材料层03的材料可以为金属钨。
如图19、20、21所示,然后可以通过刻蚀工艺对第一凹槽11内的位线材料层03进行部分刻蚀,以形成位于第一凹槽11内的位线2。其中,位线2的上表面低于第一凹槽11的上表面。
如图22、23、24所示,然后可以通过沉积工艺在衬底材料层01设置有第一凹槽11的一侧沉积第二绝缘材料层04,以填充第一凹槽11。其中,第二绝缘材料层04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
如图25、26、27所示,然后可以对衬底材料层01设置有第一凹槽11的一侧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以使第二绝缘材料层04的上表面与第一凹槽11的上表面齐平,从而将第二绝缘材料层04形成第二绝缘层41。
如图28-33所示,图28、31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图29为图28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30为图28中虚线B-B的剖视图;图32为图31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33为图31中虚线B-B的剖视图。如图28、29、30所示,首先步骤S13可以包括:通过刻蚀工艺去除所述第一凹槽槽底所在平面面向第一凹槽开口一侧的衬底材料层,以将剩余所述衬底材料层形成衬底基板1。如图31、32、33所示,然后,步骤S13还可以包括:通过沉积工艺在去除的衬底材料层位置填充第三绝缘层05,以将所述第三绝缘层05、第一绝缘层21、所述第二绝缘层41形成绝缘体3。
如图34-36所示,图34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图35为图34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36为图34中虚线B-B的剖视图。步骤S2:可以通过刻蚀工艺在所述绝缘体3背离所述位线2的一侧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条第二凹槽051。
如图37-39所示,图37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图;图38为图37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39为图37中虚线B-B的剖视图。步骤S3:可以通过沉积、刻蚀工艺在所述第二凹槽051内依次形成字线4和第四绝缘层7,所述第四绝缘层7位于所述字线4背离所述第二凹槽051槽底的一侧。
如图40-42所示,图40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半成品的俯视透视图;图41为图40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42为图40中虚线B-B的剖视图。步骤S4:可以通过刻蚀工艺在所述绝缘体3上形成多个阵列分布的通孔8,所述通孔8在所述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与所述位线2在所述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通孔8延伸至所述位线2面向所述通孔8一侧的表面,且所述通孔8在所述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可以位于两相邻所述字线4在所述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两相邻所述通孔8在所述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之间仅有一条所述字线4在所述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
步骤S5:可以通过原子层沉积工艺在所述字线4裸露于所述通孔8的一侧形成第五绝缘层9。所述第五绝缘层9可以用于字线4的栅极氧化层。具体的可以通过原子层沉积工艺在所述通孔沉积一层绝缘层,刻蚀通孔底部的绝缘层,保留通孔侧壁绝缘层形成所述第五绝缘层。
如图43-45所示,图43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成品的俯视透视图;图44为图43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45为图43中虚线B-B的剖视图。步骤S6:在所述通孔8内形成第一源/漏部51、有源部52、第二源/漏部53,所述第一源/漏部51位于所述位线2背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所述有源部52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部51背离所述位线2的一侧,所述第二源/漏部53位于所述有源部52背离所述位线2的一侧。具体的,在所述通孔8内形成第一源/漏部51、有源部52、第二源/漏部53可以包括:在通孔8内填充半导体材料,对通孔8内半导体沿通孔8延伸方向的两侧进行掺杂以分别形成第一源/漏部51和第二源/漏部53。位于第一源/漏部51和第二源/漏部53之间的未掺杂部分形成有源部52。其中,该半导体材料可以为多晶硅,第一源/漏部51和第二源/漏部53通过N型掺杂或P型掺杂形成。掺杂离子可以为硼离子、铋离子、锗离子及钴离子、磷离子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有源部进行轻掺杂以调节有源部的阻值。有源部52在字线4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字线4上。其中,第一源/漏部51、第二源/漏部53可以形成存储单元中开关晶体管的源/漏极,有源部52可以形成该开关晶体管的有源部,部分字线4可以形成该开关晶体管的栅极,第五绝缘层9可以形成该开关晶体管的栅极绝缘层。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6-48所示,图46为本公开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成品的俯视透视图;图47为图46中虚线A-A的剖视图;图48为图46中虚线B-B的剖视图。
在所述通孔8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之前还可以包括:在所述通孔8内形成第一导体部71,所述第一导体部71位于所述位线2与所述第一源/漏部51之间;在所述通孔8内形成第一源/漏部51、有源部52、第二源/漏部53,之后还可以包括:在所述通孔8内形成第二导体部72,所述第二导体部72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部53背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其中,第一导体部71和第二导体部72的材料可以为导体化的多晶硅或金属硅化物。
本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半导体结构,其包括:
通过同时向相邻两条字线输入导通信号,以选通位于该两条字线之间的主动体,从而对其电容进行存取。当两条字线同时打开的时候,夹在中间主动体源漏区中的PN结反型形成通路从而导通,而旁边主动体源漏区中的PN结因为栅极电压不够,导致其中的PN结不能反型而无法形成完成的通路,从而保证两条字线一条位线对应一个电容达到选址目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远离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绝缘体,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多条位线,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内,多条所述位线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多个主动体,位于所述绝缘体内,所述主动体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主动体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位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
多条字线,位于所述绝缘体内,且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字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相邻所述主动体之间仅设置一条所述字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包括:
第一绝缘体,位于所述字线和所述主动体之间;
第二绝缘体,位于所述字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三绝缘体,位于所述字线和所述位线之间;
所述第二绝缘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第三绝缘体的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材料为氮化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线和所述衬底基板通过部分所述绝缘体绝缘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所述主动体包括:
第一源/漏部,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有源部,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二源/漏部,位于所述有源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源/漏部和所述第二源/漏部的材料为掺杂多晶硅导体,所述有源部的材料为多晶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导体部,位于所述位线与所述第一源/漏部之间;
第二导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9.一种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一待刻蚀体,所述待刻蚀体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绝缘体,以及多条位线,所述位线位于所述绝缘体内且多条所述位线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在所述绝缘体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凹槽;
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依次形成字线和第四绝缘层,所述第四绝缘层位于所述字线背离所述第二凹槽槽底的一侧;
在所述绝缘体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多个阵列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位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位线的表面,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相邻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间仅有一条字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在所述字线裸露于所述通孔的一侧形成第五绝缘层;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所述第一源/漏部位于所述位线的一侧,所述有源部位于所述第一源/漏部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所述第二源/漏部位于所述有源部背离所述位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一待刻蚀体,包括:
形成一衬底材料层,所述衬底材料层的一侧面形成有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凹槽;
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形成第一绝缘层、位线、第二绝缘层,所述位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位线背离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一侧;
去除所述第一凹槽槽底所在平面面向第一凹槽开口一侧的衬底材料层,以将剩余所述衬底材料层形成衬底基板,并在去除的衬底材料层位置填充第三绝缘层,以将所述第三绝缘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形成所述绝缘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导体部,所述第一导体部位于所述位线与所述第一源/漏部之间;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一源/漏部、有源部、第二源/漏部,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通孔内形成第二导体部,所述第二导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源/漏部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2.一种半导体结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同时向相邻两条字线输入导通信号,以导通位于该两条字线之间的主动体。
CN202010921763.5A 2020-09-04 2020-09-0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1417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1763.5A CN114141772A (zh) 2020-09-04 2020-09-0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PCT/CN2021/097909 WO2022048217A1 (zh) 2020-09-04 2021-06-02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EP21773442.5A EP3985672B1 (en) 2020-09-04 2021-06-02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17/391,195 US11871554B2 (en) 2020-09-04 2021-08-02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1763.5A CN114141772A (zh) 2020-09-04 2020-09-0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41772A true CN114141772A (zh) 2022-03-04

Family

ID=78483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1763.5A Pending CN114141772A (zh) 2020-09-04 2020-09-04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41772A (zh)
WO (1) WO202204821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2644A (zh) * 2023-08-23 2023-09-19 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9226B2 (en) * 2006-08-28 2008-04-15 Qimonda Ag Transistor, memory cell array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d operating a memory device
CN102637692B (zh) * 2011-02-10 2014-08-20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快闪存储器结构及其制造与操作方法
US20150318295A1 (en) * 2014-04-30 2015-11-05 SanDisk Technologies, Inc. Vertical floating gate nand with offset dual control gates
CN107093604A (zh) * 2017-04-27 2017-08-25 睿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200202900A1 (en) * 2018-12-21 2020-06-25 Applied Materials, Inc. 3-D DRAM Structure With Vertical Bit-Li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2644A (zh) * 2023-08-23 2023-09-19 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CN116782644B (zh) * 2023-08-23 2023-11-21 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8217A1 (zh)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0107B (zh) 包括绝缘材料及存储器单元的垂直交替层的存储器阵列以及形成包括个别包括晶体管及电容器的存储器单元的存储器阵列的方法
CN111801798B (zh) 三维存储器件
CN205542903U (zh) 非易失性集成电路存储器单元和电阻性随机存取存储结构
CN110574160A (zh) 存储器阵列
US2002015827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1801799B (zh) 用于形成三维存储器件的方法
CN112074956B (zh) 具有富氢半导体沟道的三维存储器件
CN112951829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11871554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828900B (zh) 含具有垂直栅电极的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414177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控制方法
CN113540092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5295549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5223999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存储系统
CN212570997U (zh) 半导体存储器件
KR100380774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437375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CN111883531A (zh) Dram存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存储单元阵列、芯片
CN113540088A (zh) 存储器结构及存储器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3488472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3540093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KR20180098199A (ko) 무접합 수직 게이트 트랜지스터를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3488470B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6406164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30877A1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