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04831B - 后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04831B
CN114104831B CN202111004303.7A CN202111004303A CN114104831B CN 114104831 B CN114104831 B CN 114104831B CN 202111004303 A CN202111004303 A CN 202111004303A CN 114104831 B CN114104831 B CN 1141048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ost
processing
pressing member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043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04831A (zh
Inventor
川上和久
藤田和大
宫泽正树
原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04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4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04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4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1/00Collating or gathering sheets combined with processes f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or signatures or for interposing inserts
    • B42C1/12Machines for both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nd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the sheets or signatures
    • B42C1/125Sheet sorters combined with bin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F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F1/00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Apparatus therefor
    • B26F1/02Perforating by punching, e.g. with relatively-reciprocating punch and bed
    • B26F1/14Punching tools; Punching 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6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output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26Registering devices
    • B41J13/28Front lays, stops, or gau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4/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by discontinuous stitching with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6Auxiliary devices for retaining articles in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65H31/36Auxiliary devices for contacting each article with a front stop as it is pil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2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3Forming a pil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cles, e.g. buffering, forming bu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1Details of cross-section or profile
    • B65H2404/111Details of cross-section or profile shape
    • B65H2404/1114Paddl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3Details of longitudinal profile
    • B65H2404/131Details of longitudinal profile shape
    • B65H2404/1315Details of longitudinal profile shape co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521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rotating, pivoting or oscillating around an axis, e.g.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5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 B65H2405/11151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with surface inclined upwardly in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6Cardboar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处理装置,能够在使介质的膨胀伸展的状态下对介质进行后处理,从而提高后处理的品质。后处理装置具备:处理托盘,载置有通过记录部记录后的介质;后端对齐部,在处理托盘中将介质的后端(端部的一例)对齐;后处理部(33),对由后端对齐部对齐后的介质进行后处理;以及按压部件(81),按压介质的后端部。后处理部(33)构成为能够移动。按压部件(81)被设置为在与由后端对齐部对齐后的介质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联动而移动。

Description

后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纸张等介质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后处理装置的一例,公开了一种纸张处理装置,具备:按压纸张(介质的一例)的按压部件;以及在由按压部件按压纸张的同时进行端部装订的订书机(后处理部的一例)。纸张处理装置具备:载置纸张的托盘部件(处理托盘的一例);对载置于托盘部件的纸张的后端部进行定位的围栏部件(对齐部的一例);将载置于托盘部件的纸张按压的按压部件;以及订书机。按压部件构成为与订书机联动而移动。按压部件在订书机进行端部装订时按压纸张,在订书机移动时与纸张分离而与订书机一起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25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后处理装置中,在后处理部移动时按压部件与介质分离,因此在按压的是卷曲的介质的情况下,在分离期间由于介质的卷曲使得多张成摞的厚度膨胀。并且,存在在该膨胀的状态下进行端部装订等后处理时,后处理的品质降低这样的问题。由此,期望即使是卷曲的介质,也想要对多张成摞的介质摞不失误地进行后处理。这种期望不限于端部装订,在进行打孔、骑马订等后处理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例如在对通过喷墨记录方式的记录装置记录的介质进行端部装订等后处理的情况下,在后处理时介质容易卷曲。这是因为,在墨被介质吸收的过程中引起的介质的膨胀、或在被介质吸收的墨干燥的过程中引起的介质的收缩,因而介质容易卷曲。另外,在对以喷墨记录方式以外的记录方式记录的介质、或进行了记录以外的任何前处理的介质进行后处理时、或者在使用有卷绕特点的介质等在后处理时存在介质卷曲的可能性时,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解决上述课题的后处理装置具备:处理托盘,载置有通过记录部记录后的介质;对齐部,在所述处理托盘中将所述介质的端部对齐;后处理部,对由所述对齐部对齐后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以及按压部件,按压所述介质的所述端部,所述后处理部构成为能够移动,所述按压部件被设置为在与由所述对齐部对齐后的所述介质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后处理部的移动联动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装置的记录系统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2是示出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后处理部以及按压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后处理部以及按压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6是示出介质对齐过程的示意侧视图。
图7是示出介质对齐过程的示意侧视图。
图8是示出介质对齐过程的示意侧视图。
图9是说明后处理部移动的样子的示意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层叠有预定张数介质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层叠预定张数介质后,进一步层叠介质的样子的示意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层叠目标张数介质的样子的示意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层叠预定张数以上时介质碰上后端对齐部后的作用的示意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后处理部移动时按压部件滚动的样子的示意主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部以及按压机构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后处理部以及按压机构的侧视图。
图17是说明按压机构的动作的示意侧视图。
图18是示出设置有变更例中的按压机构的后处理部的示意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变更例中的按压机构以及后处理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20是示出介质对齐过程的示意侧视图。
图21是示出介质对齐过程的示意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记录系统,12…介质,12B…介质摞,12r…作为端部的一例的后端,13…记录装置,14…后处理装置,14A…壳体,15…中间装置,17…输送路径,18…输送电机,19A…输送辊对,20…盒,21…拾取辊,22…分离辊,23…支承部,24…记录部,25…液体喷出头,26…喷嘴,30…输送机构,31…输送辊对,31A…驱动辊,31B…从动辊,32…处理托盘,32A…载置面,33…后处理部,33A…主体,33B…上部延伸部,33C…主体下部,33D…导向部,331…凹部,331A…底面,332…订书驱动部,34…传感器,35…排出托盘,35A…载置面,36…排出机构,36A…驱动辊,36B…从动辊,37…导向部件,38…介质支承部件,40…接受单元,41…接受机构,42…可变导向,43…传送机构,45…第一桨部,46…第二桨部,47…后端对齐部,48…旋转轴,49…旋转轴,50…对齐单元,51…对齐机构,52…对齐部件,60…驱动机构,61…电动电机,65…驱动机构,66…电动电机,67…驱动杆,68…被驱动部,70…按下机构,71…按压部件,72…小齿轮,73…齿条部件,75…导向机构,76…电动电机,79…支承机构,80…按压机构,81…按压部件,81A…顶点部,81B…圆锥面,81C…按压面,82…筒部,83…支轴,84…第一臂部,85…第二臂部,86…第一弹性部件,87…轴部,88…第二弹性部件,90…按压机构,91…按压部件,92…轴承部,93…外壳,94…第一弹性部件,95…第二弹性部件,100…输送部,110…控制部,200…翻转处理部,X…宽度方向,X1…第一方向,X2…第二方向,Y0…输送方向,-Y0…反输送方向(朝向输送方向的上游的方向),Y1…第一输送方向,Y2…第二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RL…旋转轴线,L1…预定距离,PD…按压方向,LD…载置方向,F1…力,F2…力。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记录系统。记录系统将被记录的介质载置多张而对该载置的介质的摞进行执行后处理的后处理动作。记录系统也可以是例如在后处理动作之前进行对纸张等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动作。
在图1中,记录系统11被设为置于水平面上,以Z轴表示重力的方向,以X轴以及Y轴表示沿与Z轴交叉的面的相互交叉的两个轴。X轴、Y轴以及Z轴优选相互正交。在以下的说明中,还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还将与Z轴平行的重力的方向称为铅直方向Z,并将与宽度方向X正交而沿输送路径17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Y0。输送方向Y0是输送辊对19、19A、31输送介质12的方向,根据从记录装置13朝向后处理装置14输送的介质12的位置而变化。
如图1所示,记录系统11具备对被记录的介质12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14。此外,记录系统11也可以是除了对介质记录的记录装置13以外,还具备配置于记录装置13与后处理装置14之间的中间装置15。记录装置13例如是对介质12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而记录文字和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中间装置15使从记录装置13送入的记录后的介质12在内部翻转后向处理装置14排出。后处理装置14对从中间装置15送入的记录后的介质12实施后处理。后处理例如是将多个介质12装订的订书处理等。此外,后处理除了订书处理以外,也可以是打孔处理、骑马订处理以及弯折处理等。在此,打孔处理是对一个或者多个介质12开设穿孔的处理。
在记录系统11设置有输送路径17,该输送路径17是图1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从记录装置13经由中间装置15持续到后处理装置14内的输送路径。记录装置13具备通过输送电机18的驱动沿输送路径17输送介质12的一个或者多个输送辊对19。另外,中间装置15具备使被记录的介质12翻转的翻转处理部200。中间装置15具备对构成翻转处理部200的一个或者多个输送辊对19进行驱动的输送电机(省略图示)。
另外,由中间装置15翻转的记录后的介质12被送入后处理装置14。后处理装置14具备输送介质12的输送机构30。输送机构30具备输送辊对19A、31和驱动输送辊对19A、31的输送电机(省略图示)。
后处理装置14具备:将从输送辊对31送入的介质12载置的处理托盘32;对对齐在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12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部33;将后处理后的介质12从处理托盘32上排出的排出机构36;以及将从排出机构36排出的介质12载置的排出托盘35。在处理托盘32中载置有由记录部24记录的介质12。
另外,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在排出托盘35的上方位置具备导向部件37和介质支承部件38,该导向部件37从上侧对由排出机构36排出的介质摞12B进行导向,该介质支承部件38在暂时支承排出的过程中的介质摞12B后,使其下落到排出托盘35上。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具备伴随着排出托盘35上的介质12的载置量增加而使排出托盘35下降的升降机构。
此外,介质摞12B是指,多张介质12以端部对齐的状态层叠的介质12的摞。另外,后处理是指,对一张介质12或者介质摞12B实施的处理,并且是针对进行了记录或者翻转等前处理的介质12或者介质摞12B在前处理后实施的处理。
接着,说明记录装置13的详细的构成。在记录装置13中可拆装地设置有将介质12收纳为层叠状态的一个或者多个盒20。记录装置13具备:将收纳于盒20中的介质12中最上面的介质12送出的拾取辊21;以及将由拾取辊21送出的介质12分离而仅送出一张的分离辊22。送出的一张介质12沿输送路径17输送。
记录装置13具备:设置于输送路径17沿线的位置并支承介质12的支承部23;以及设置于隔着输送路径17与支承部23相对的位置的记录部24。记录部24具备具有能够喷出液体的多个喷嘴26的液体喷出头25。液体喷出头25通过从喷嘴26朝向介质12中支承于支承部23的部分喷出墨等液体,从而在介质12上进行记录。液体喷出头25例如是行式头。行式头通过遍及介质12的宽度方向X的整个区域的范围以一定喷嘴间距配置的多个喷嘴26,能够在遍及介质12的宽度方向X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内同时喷出液体。此外,记录部24也可以是串行记录方式。在串行记录方式的情况下,记录部24具备能够沿宽度方向X移动的滑架(省略图示)和设置于滑架的串行式的液体喷出头25,与滑架一起沿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液体喷出头25将液体从喷嘴26朝向介质12喷出,由此对介质12按每一个扫描量记录。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3具备输送介质12的输送部100。输送部100作为输送路径17的一部分,具备排出介质12的排出路径101、转向输送介质12的转向路径102以及翻转介质12的表面背面的翻转路径103。转向路径102以及翻转路径103在进行双面记录时使用。在双面记录中,对介质12的第一面记录后的介质12通过转向路径102被转向输送,由此从介质12的后端进入翻转路径103而被翻转后,再次朝向液体喷出头25供送。液体喷出头25通过对与介质12的第一面相反一侧的面即第二面进行记录,从而对介质12进行双面记录。通过液体喷出头25在单面或者双面进行了记录的介质12通过排出路径101排出到排出部104,或者被送出到中间装置15。
然而,在记录装置13是喷墨打印机的情况下,通过对介质12喷出墨等液体而进行记录。被记录的介质12吸收附着于记录面上的墨。通过吸收墨,介质12的记录面侧比其背面侧更膨润。墨浸透而膨润的部分由于纤维伸展,所以记录面侧比其背面侧更伸展。因此,介质容易以记录面侧成为凸的方式卷曲。另一方面,墨向介质的背面浸透时,背面侧也因吸收的墨而膨润并伸展,因此厚度方向的墨浓度的分布变小。即,介质的表面背面均伸展从而多少抑制卷曲。墨向背面的浸透依赖于每单位面积的墨的喷出量或介质的厚度。每单位面积的墨的喷出量越多,且介质的厚度越薄,越容易卷曲。
另一方面,在介质12从因墨而膨润的状态变得干燥时,介质12中的膨润的部分比不膨润的部分较大地收缩。例如在记录面侧较大地膨润的情况下,记录面侧比背面侧更大地收缩,因此记录面侧卷曲为凹状。另外,在双面记录的情况下,在表面和背面每单位面积的墨的喷出量不同,因此每单位面积的墨的喷出量越多的面,越容易卷曲为凹状。另外,关于照相纸、涂层纸等厚纸,由于在表面实施了涂层,因此墨难以浸透到介质12。因此,由于介质厚和墨难浸透性而难以产生卷曲。
由此,在喷墨打印机的情况下,在每单位面积的墨喷出量多,且在介质12的厚度薄的情况下,越是普通纸等未实施涂层处理的介质12,越存在容易卷曲的倾向。由此,喷墨打印机是与其他记录方式的记录装置相比,被记录的介质12容易卷曲的记录方式。
如图1所示,中间装置15具有使从记录装置13送入的记录后的介质12翻转的前述的翻转处理部200。翻转处理部200具备导入路径201、第一转向路径202、第二转向路径203、第一合流路径204、第二合流路径205以及导出路径206。翻转处理部200具有:沿各路径201~206输送介质12的多个输送辊对19(仅图示一个);以及在各路径201~203的分支部位向介质12的一方输送目的地引导的未图示的铰链板。在通过导入路径201后,介质12的输送目的地通过铰链板而在第一转向路径202与第二转向路径203之间交替地切换。
在第一转向路径202中被转向输送的介质12在第一合流路径204翻转后,向导出路径206输送。另一方面,在第二转向路径203中被转向输送的介质12在第二合流路径205翻转后,向导出路径206输送。被翻转的介质12通过导出路径206从中间装置15以由记录装置13刚记录的面朝向下方的朝向向后处理装置14传送。另外,在中间装置15内输送的过程中介质12变得干燥,使得抑制了附着于介质12的墨中的水分等所引起的卷曲等的介质12向后处理装置14传送。
记录装置13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来控制输送部100以及记录部24。另外,后处理装置14具备控制部110。控制部110控制输送机构30、后处理部33、排出机构36、导向部件37以及介质支承部件38等的驱动。此外,控制部110也可以控制中间装置15。记录装置13的控制部也可以兼用做后处理装置14的控制部110。
接着,参照图1~图3详细说明后处理装置14的构成。
如图1所示,由中间装置15翻转后的介质12被送入后处理装置14的壳体14A内。被送入壳体14A内的介质12在通过前述的输送机构30输送后,以与处理托盘32的上方空间(处理区域)大致水平的方式排出到处理托盘32的上方空间。即,从处理托盘32侧观察时,介质12从输送机构30大致水平地被送入处理托盘32的上方空间。在输送机构30,在输送辊对19A与输送辊对31之间的输送路径上的位置设置有检测介质12的有无的传感器34。传感器34检测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上的前端和后端。控制部110检测从传感器34检测到介质12的后端的检测位置起介质12的后端与输送机构30的输送辊对31分离的时刻。介质12的后端与输送辊对31分离时,控制部110开始将该介质12在处理托盘32上载置为对齐状态的对齐控制。
如图2所示,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具备输送机构30、处理托盘32、接受机构41、传送机构43、对齐机构51、排出机构36、按下机构70、导向机构75以及支承机构79。
输送机构30在输送方向Y0的下游端部具备前述的输送辊对31。输送辊对31具备驱动辊31A和从动辊31B。介质12从输送辊对31向处理托盘32的上方处理区域大致水平地被送入。
后处理装置14在铅直方向Z上隔着从输送机构30大致水平地送入的介质12的输送路径而具备位于上侧的接受单元40和位于下侧的对齐单元50。处理托盘32以向对齐单元50的上端部倾斜的姿态固定。在处理托盘32的上方,配置有将第一桨部4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接受单元40。
此外,如图2所示,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具有排出面14B,经由与形成介质摞12B的介质12所输送的输送路径FT不同的其他输送路径(省略图示)输送的记录后的介质被排出到该排出面14B。排出面14B位于接受单元40的上方,并配置于用户容易获取介质的高度。在排出面14B上排出例如记录装置13记录了由传真接收到的图像的介质12。
图2所示的处理托盘32具有载置介质12的载置面32A。载置面32A成为输送方向Y0的上游端比下游端更位于铅直方向Z的下方的斜面。处理托盘32具有比宽度方向X上最大宽度的介质12的宽度长的预定宽度尺寸。此外,根据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的倾斜,将从载置面32A排出介质摞12B的输送方向Y0称为第一输送方向Y1,将与第一输送方向Y1相反的方向称为第二输送方向Y2(-Y0)。即,第一输送方向Y1相当于载置面32A中的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第二输送方向Y2相当于与载置面32A中的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相反的方向即反输送方向-Y0。
接受单元40具有接受机构41和传送机构43的一部分。接受机构41将从输送辊对31大致水平地送入的介质12向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处理托盘32引导。通过接受机构41引导的介质12容易被接受在处理托盘32上。接受机构41具有转动式的可变导向42。
图2所示的可变导向42以输送方向Y0的下游端部为中心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可变导向42在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与从待机位置向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仅转动预定角度的工作位置(省略图示)之间转动。位于待机位置的可变导向42的前端位于输送辊对31的送入口的上方附近。另外,可变导向42位于接受单元40的宽度中心部(参照图3)。可变导向42通过从待机位置朝向工作位置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行将从输送辊对31以预定的送入速度大致水平地送入的图2中由实线示出的介质12的宽度中央部向下方拍打的动作。通过可变导向42将介质12向下方拍打,介质12的路径变更为沿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的方向,介质12被处理托盘32接受。此外,也可以在宽度方向X的不同位置设置多个可变导向42。
如图2所示,接受单元40通过将可变导向42及其驱动机构65和传送机构43中的第一桨部45及其驱动机构60组装到框架而构成。可变导向42通过驱动机构65而进行转动位移。另外,第一桨部45通过驱动机构60而旋转驱动。
如图2所示,可变导向42的驱动机构65具有电动电机66、被电动电机66的动力驱动的驱动杆67以及通过驱动杆67向下方按压而位移的被驱动部68。被驱动部68通过未图示的弹簧被向上方施力,通过驱动杆67按压而向下方位移。被驱动部68向下方位移时,可变导向42从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转动到仅以预定角度向下方倾斜的工作位置。驱动杆67复原到未按压被驱动部68的位置时,可变导向42由弹簧的作用力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转动。通过该可变导向42的往复转动,从输送辊对31送入的介质12向下方被拍打。
传送机构43具有将由接受机构41向处理托盘32引导的介质12沿倾斜状的载置面32A向第二输送方向Y2传送的功能。传送机构43在处理托盘32的上方位置具有前述的大径的第一桨部45和小径的第二桨部46。大径的第一桨部45配置于相对于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靠第二输送方向Y2的上游的位置的上方。小径的第二桨部46配置于相对于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靠第二输送方向Y2的下游的位置的上方。第一桨部45具有多个叶片部45A。
第一桨部45通过驱动机构60旋转驱动。驱动机构60具有作为第一桨部45的驱动源的电动电机61。通过电动电机61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传递的传递力,使得第一桨部45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另外,第一桨部45通过旋转轴48(参照图3)借助未图示的电动电机的动力而旋转,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第二桨部46通过旋转轴49(参照图3)借助未图示的电动电机的动力而旋转,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图1所示的控制部110在由传感器34检测到介质12的后端后,驱动辊31A以对应于传感器34与输送辊对31的夹持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旋转量旋转结束时,使图2所示的电动电机66驱动。由此,在介质12的后端离开输送辊对31的时刻,可变导向42从退避位置向工作位置转动。因此,向处理托盘32的上方的处理区域大致水平地送入的介质12在输送辊对31对介质12的后端的夹持解脱的时刻被可变导向42向下方拍打,从而介质12的输送路径变更为沿处理托盘32的方向。
另外,第一桨部45在可变导向42将介质12向下方拍打的时刻开始旋转。介质12通过可变导向42的拍打作用和第一桨部45的旋转作用,被向处理托盘32引导。第一桨部45以及第二桨部46旋转的同时在第二输送方向Y2上的不同位置与介质12接触而将介质12向第二输送方向Y2牵引。第一桨部45和第二桨部46也可以以相同传送速度将介质12向第二输送方向Y2传送。另外,也可以是第一桨部45以大的传送量传送介质12,第一桨部45的传送结束时,第二桨部46以小的传送量传送介质12的构成。
如图2、图3所示那样,后处理装置14具有作为将处理托盘32中介质12的后端12r对齐的对齐部的一例的后端对齐部47。后端对齐部47从处理托盘32中的第二输送方向Y2的端部弯曲成预定形状而向上方延伸。后端对齐部47具有在图2的侧面观察下与载置面32A正交的限制面47A。
桨部45、46传送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12直至其后端12r(参照图3)与后端对齐部47碰上为止。由桨部45、46向第二输送方向Y2传送的介质12通过其后端12r与后端对齐部47抵接,以其抵接位置为基准在处理托盘32中的输送方向Y0上对齐。后端对齐部47在宽度方向X上分离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后端对齐部47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在多个部位与最小宽度的介质12抵接的长度。后处理部33对通过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进行后处理。本例的后处理部33被设置为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在宽度方向X上在避开多个后端对齐部47的位置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进行订书处理等的后处理。
如图2、图3所示,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具备将处理托盘32中的介质12在宽度方向X上对齐的对齐机构51。即,在处理托盘32中,也可以将介质12在输送方向Y0和宽度方向X上都进行对齐。对齐机构51具备沿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在宽度方向X上能够移动的一对对齐部件52。对齐机构51具备作为单独驱动一对对齐部件52的驱动源的两个电动电机(省略图示)。一对对齐部件52在与介质12间歇地接触的第一桨部45从介质12分离的时刻将介质12的两侧端拍打一次或者多次,由此进行将介质12在宽度方向X上对齐的宽度方向X的对齐。由此,在处理托盘32上,使得介质12在第二输送方向Y2和宽度方向X这两个方向上对齐。
介质12依次载置在处理托盘32上。在处理托盘32上形成有介质摞12B,该介质摞12B被对齐为多个介质12的端部对齐的状态。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12的载置张数达到目标张数时,后处理部33对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摞12B实施后处理。处理托盘32中的介质12至少在输送方向Y0上对齐。在这一点上,后处理部33对通过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进行后处理。此外,目标张数不限于多张数也可以包括一张。
本例的后处理部33在宽度方向X能够移动。在此,宽度方向X是指,与处理托盘32中的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X是与通过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的后端12r的边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因此,后处理部33通过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能够沿通过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的后端12r移动。后处理部33沿介质12的后端12r移动,在介质摞12B的后端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目标位置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部33例如是订书机构(订书机)。在后处理部33是订书机的情况下,后处理部33根据需要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实施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的订书处理。后处理部33不限于订书机,也可以是打孔机构(穿孔机)、弯折机构、开设针孔的针孔形成机构。打孔机构是对介质12的后端部开孔(穿孔)的处理。弯折机构是对介质赋予弯折痕的机构。关于后处理部33,即使是这些中的任意机构,也与订书机构同样地,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到目标位置,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进行打孔处理、弯折处理以及针孔形成处理中的任一后处理。
如图3所示,相对于处理托盘32在输送方向Y0的上游侧的相邻的位置配置有成为后处理部3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时的移动台的工作台55。后处理部33被设置为沿形成于工作台55的导向槽55A在第一方向X1以及第二方向X2上能够移动。后处理部33也可以配置为被导向槽55A的端部中以预定的角度弯曲的部分引导,以约45度的角度姿态倾斜,即在图3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倾斜姿态。在这种情况下,后处理部33除了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进行向与边平行的朝向装订订书钉的平行订入以外,也可对介质摞12B的角部进行将订书钉以倾斜的角度(例如45度)订入的倾斜订入。此外,在介质摞12B的宽度尺寸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介质支承部件38以及对齐机构51使介质摞12B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由此使介质摞12B的角部移动到能够基于后处理部33进行倾斜订入的位置。
图2、图3所示的排出机构36设置于处理托盘32的输送方向Y0的下游端部,从处理托盘32上将后理后的介质摞12B朝向排出托盘35排出。排出机构36例如采用辊排出方式。如图2所示,排出机构36具有由能够夹持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摞12B的驱动辊36A和从动辊36B构成的辊对。在本例中,从动辊36B轴支承于可变导向42的基端部。从动辊36B在从驱动辊36A分离的图2所示的分离位置和能够在与驱动辊36A之间夹持介质摞12B的夹持位置(省略图示)之间移动。通过接受单元40以未图示的转动支点为中心转动而使姿态变化来进行该从动辊36B的夹持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的移动。从动辊36B被未图示的弹簧向与驱动辊36A接近的方向施力。此外,排出机构36不限于辊输送方式,也可以是具有将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摞12B从处理托盘32推出的推送机构的推出方式。
在排出托盘35(参照图1)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具备导向部件37的导向机构75。导向机构75通过导向部件37,将由排出机构36从处理托盘32上排出的介质摞12B以不向上方偏移的方式进行导向。导向机构75具备作为驱动源的电动电机76和驱动机构77。驱动机构77的两个输出轴经由臂78与导向部件37连结。通过电动电机76的驱动,导向部件37向使介质支承部件38与导向部件37的间隔变化的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导向部件37的位置也可以根据介质摞12B的厚度、介质摞12B的卷曲的量而调整。
另外,按下机构70设置在输送方向Y0上处理托盘32与导向部件37之间的位置。按下机构70具备按下介质12的按压部件71。按下机构70具备未图示的驱动源、以驱动源的动力旋转的小齿轮72以及与小齿轮72啮合的齿条部件73。按压部件71固定于齿条部件73的下端。按下机构70通过按压部件71向下方压入所排出的介质摞12B的后端部,抑制介质摞12B的后端部钩挂到驱动辊36A或者其附近的部位而不能下落到排出托盘35的载置面35A上的情况。
另外,如图2、图3所示,支承机构79具有配置于导向部件37与排出托盘35(参照图1)之间的位置的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图2中仅示出一方)。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位于排出托盘35的上方,在宽度方向X上设置为能够移动。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具有支承介质摞12B的下表面(背面)的支承面38A和对介质摞12B的侧端进行导向的导向面38B。
如图3所示,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在保持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该保持位置是能够将介质12保持于一对支承面38A的图3中由实线示出的位置,该退避位置是以不能将介质摞12B保持于一对支承面38A的程度在宽度方向X上分离的、例如图3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在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配置于保持位置的状态下,载置于处理托盘32的介质12的前端部分支承于一对支承面38A,并且通过一对导向面38B导向而使介质12的宽度方向X的偏移被抑制在容许范围内。
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通过支承载置于处理托盘32的介质12的前端部分,抑制前端部分的下垂。在介质摞12B的前端部分下垂的状态下,介质摞12B排出时,存在该下垂的前端部分向内侧卷入而产生弯折的担忧。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防止成为这种弯折的原因的下垂。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将从处理托盘32排出的介质12直至该排出过程中的中途为止进行保持,之后通过在宽度方向X上退避到退避位置,使介质摞12B落下在排出托盘35上。
接着,参照图4说明后处理部33的详细的构成。
如图4所示,后处理部33具有长方体形状的主体33A和按压介质12的后端部的按压机构80。按压机构80具有按压介质的后端部的按压部件81。按压部件81按压介质摞12B的后端部中基于后处理部33进行后处理的部分的附近。在本例中,通过记录部24喷出墨等液体而被附着的介质12容易卷曲。并且,对容易卷曲的介质12进行后处理。因此,仅对齐介质摞12B,但介质摞12B在载置方向(厚度方向)上膨胀。在本例中,按压部件81按压介质12的膨胀。按压部件81能够按压介质摞12B的膨胀即可,也可以如图4、图5所示那样设置一对。即,按压部件81也可以设置于后处理部33中的移动方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
主体33A具有在作为输送方向Y0的上游侧的面的正面的上部开口的凹部331。凹部331配置于与由后端对齐部47对齐的介质12的后端12r对应的高度位置。后处理部33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中插入凹部331的部分进行后处理。详细而言,在凹部331的上壁面,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进行订书处理(装订处理)的订书驱动部332(参照图14)露出。通过驱动该订书驱动部332,对在处理托盘32上对齐的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中位于凹部331内的部分进行订书处理。此外,后端对齐部47支承介质12的后端部的背面的支承面47B比凹部331的底面331A更位于上方(参照图10)。另外,在主体33A中的凹部331的开口的上侧,将介质12的后端12r向凹部331内引导的倾斜状的导向部33D延伸(参照图4)。
另外,在图4所示的工作台55内设置有沿导向槽55A延伸的轨道(省略图示),在主体33A的底部设置有被该轨道导向的导向部。另外,在工作台55内设置有传动带式的动力传递机构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一例,该动力传递机构传递作为驱动源的一例的电动电机(省略图示)的动力。传动带式的动力传递机构具备环状的同步带,该环状的同步带沿导向槽55A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并且两端部绕挂于一对轮,在该同步带的一部分固定有主体33A的底部的一部分。由此,后处理部33通过电动电机的正反旋转驱动,使得同步带正反旋转,由此在沿导向槽55A的移动路径向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移动。
如图4、图5所示,按压部件81设置于后处理部33中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例如按压部件81也可以设置于宽度方向X上隔着凹部331的开口的两侧。
按压部件81被设置为在与由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接触的状态下能够在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联动而旋转的同时移动。按压部件81被设置为能够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联动而移动即可,为了实现联动而移动,不一定需要旋转。即,按压部件81的旋转不是必须的。
在图4、图5的例中,按压部件81在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旋转轴线RL,并设置为能够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联动而旋转。本例的按压部件81是旋转圆锥滚柱。
按压部件81呈圆锥形状,具有朝向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的上游侧的顶点部81A。旋转轴线RL穿过顶点部81A。按压部件81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线RL为中心旋转。
按压部件81在顶点部81A与成为最大径的底面部之间,具有随着从顶点部81A至底面部而直径变大的圆锥台状的圆锥面81B。另外,按压部件81具有由位于圆锥面81B的附近且大径侧的外周端面构成的按压面81C。按压面81C是与旋转轴线RL的距离(半径)为一定的圆环状的面。而且,按压部件81具有沿旋转轴线RL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82。
如图5所示,按压部件81具有沿旋转轴线RL贯通筒部82的内部的贯通孔82A。贯通孔82A的截面是圆形的孔。按压部件81在贯通孔82A中插通有支轴83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以旋转轴线RL为中心旋转。详细而言,支轴83的外径比贯通孔82A的内径稍微小。支轴83插通在贯通孔82A内。
如图4所示,主体33A具有隔着凹部331而在上下(介质载置方向)对置的上部延伸部33B和主体下部33C。从上部延伸部33B的前端部的两侧,一对板状的第一臂部84朝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延伸。支轴83的前端部固定于一对第一臂部84的前端部。
从主体33A的两侧的上部侧面,一对第二臂部85朝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延伸。第二臂部85在该延伸的前端部具有截面U字状的承接部85A。即,承接部85A具有朝向上方开放的开口。支轴83的后端部在插入承接部85A的状态下被第二臂部85支承。承接部85A的宽度尺寸比支轴83的外径稍微大。因此,支轴83能够沿承接部85A的内壁面向载置方向移动。
如图4、图5所示,按压部件81被朝向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施力。详细而言,按压部件81被第一弹性部件86朝向作为接近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的方向的按压方向PD施力。第一弹性部件86例如是拉伸弹簧。在主体33A的一侧面,在比支轴83的后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轴部87水平地突出。第一弹性部件86的一端部挂靠于支轴83的后端部,并且其另一端部挂靠于轴部87。支轴83的后端部被第一弹性部件86向作为与载置面32A正交的两个方向中朝向下侧的方向的按压方向PD施力。按压部件81通过支轴83与第一臂部84的插通部位的间隙(坑状部)以及支轴83的后端部与承接部85A的载置方向LD的相对位移,能够朝向与载置面32A分离的方向位移。此外,按压方向PD和载置方向LD是相互相反的方向。
另外,如图4、图5所示,按压部件81被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详细而言,按压部件81被第二弹性部件88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第二弹性部件88例如是压缩弹簧。第二弹性部件88介于呈圆锥台形状的按压部件81的顶点部81A与支承支轴83的前端部的第一臂部84的前端部之间。按压部件81被第二弹性部件88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
如图3、图6所示,在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上以将介质12对齐的状态层叠介质12。此时,后处理部33的一对按压部件81配置于介质12的宽度内的位置。通过第一桨部45旋转,使得介质12沿着载置面32A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被牵引(参照图6、图7)。
如图8所示,由第一桨部45牵引的介质12的后端12r与后端对齐部47的限制面47A抵接,由此使得介质12在输送方向Y0上对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桨部46也将介质12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对对齐部件52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使得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12在宽度方向X上对齐。该宽度方向X的对齐可以在输送方向Y0的对齐中途进行,也可以在输送方向Y0的对齐结束后进行。
由此,从输送机构30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排出的介质12通过桨部45、46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由此在处理托盘上在输送方向Y0和宽度方向X两个方向上对齐。此外,也可以使用桨部45、46以外的牵引部件将介质12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而且,也可以是,通过处理托盘32的倾斜,使得介质12因自重而在载置面32A上或者在之前对齐完毕的介质12的上表面上向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滑动,由此也可以没有牵引部件。
每当从输送机构30排出介质12时,该介质12被桨部45、46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由此在处理托盘32上形成有多张介质12以对齐的状态而层叠的介质摞12B。
如图9所示,后处理部33也可以在对齐过程中,在介质12的宽度中央位置待机。这是因为,在因介质12与按压部件81的接触而承受的摩擦阻力在宽度方向X上不均衡时,介质12在对齐过程中变得容易扭曲。此外,在介质12未受到扭曲程度的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后处理部33的待机位置也可以是宽度方向X上与介质12的宽度中央位置偏移的位置。
如图9所示,例如后处理部33从待机位置向第一方向X1或者第二方向X2移动,对两个部位进行平行订入。或者,后处理部33从待机位置向第一方向X1移动到介质摞12B的一角部,在角部配置为倾斜的姿态(图9中的实线的位置)。并且,后处理部33对介质摞12B的一角部进行倾斜订入。另外,后处理部33向第二方向X2移动到介质摞12B的另一角部,在角部配置为倾斜的姿态(图9中的右侧的双点划线的位置)。并且,后处理部33对介质摞12B的另一角部进行倾斜订入。
如图9所示,即使是后处理部33在后端部12R的某个位置进行后处理的情况,在其之后的处理时一对按压部件81位于与介质摞12B接触的位置。因此,后处理部33对于后端部12R在由一对按压部件81按压的两个部位所夹持的位置进行后处理。
如图10所示,在按压部件81通过第一弹性部件86的作用力位于最靠载置面32A侧的图10所示的最低下降位置时,后端对齐部47的支承面47B与按压部件81的下端之间隔为距离L1。在此,距离L1被设定为在载置了假定的最大载置张数的介质12时能够层叠该最大张数的介质12的距离。最大载置张数例如是10~100张区间的预定张数(例如50张)。
如图10所示,通过记录部24而附着有墨等液体的介质12容易卷曲,因此在层叠了预定张数的介质12时向载置方向LD膨胀。因此,在将假定的最大载置张数的介质12载置在处理托盘32上时,该载置厚度变得大于预定距离L1。对于例如假定的最大载置张数(例如50张)的介质12,需要设定比最大载置张数多的张数(例如55张)的介质12的总厚度量的订书宽度。在此,订书宽度是指,为了使介质12插入凹部331的开口所需的开口高度尺寸。介质12卷曲而使得介质摞12B向厚度方向膨胀,从而该总厚度变厚,因此需要将订书宽度设定得宽。将订书宽度设定为比相当于假定的最大载置张数的值宽时,在介质摞12B膨胀的状态下进行后处理,导致引发后处理错误的可能性变高。在后处理是订书处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针不能贯通于介质摞12B,或者即使贯通针也使针不能正确弯折的订书错误。另外,在后处理是打孔处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在构成介质摞12B的介质12之间孔的位置偏移的打孔位置偏移错误。而且,在后处理是弯折处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在构成介质摞12B的介质12之间弯折的形成位置偏移的弯折位置偏移错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部件81按压载置方向LD上膨胀的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供后端部12R插入凹部331的开口高度尺寸(订书宽度)尽量接近预定距离L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高度尺寸成为后端对齐部47中的支承介质的面即支承面47B与按压部件81之间的高度尺寸。
接着,说明记录系统11的电气的构成。记录装置13从例如主机装置(省略图示)接收记录数据。在记录数据中包括有记录条件信息和规定记录内容的例如CMYK表色系的图像数据。在记录条件信息中包括有与介质尺寸、介质种类,双面记录的有无、记录颜色、记录品质、总记录张数以及后处理条件信息有关的信息。在后处理条件信息中包括有后处理的种类、后处理位置、后处理一次量的介质张数(目标张数)等的信息。记录装置13内的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液体喷出头25、输送部100以及中间装置15。由此,记录装置13的控制部控制液体喷出头25、输送部100以及中间装置15的动作。
另外,图1所示的控制部110控制后处理装置14。控制部110通过未图示的计数器,对载置于处理托盘32的介质12的载置张数进行计数。在控制部110中电连接有输送机构30、接受机构41、传送机构43、对齐机构51、后处理部33、排出机构36、按下机构70、导向机构75以及支承机构79。控制部110控制各部30、33、36、41、43、51、70、75、79的动作。控制部110基于从记录装置13受理的任务所指示的后处理条件信息执行后处理控制。
控制部110根据从传感器34检测介质12的检测状态向不检测介质12的非检测状态切换,检测介质12的后端12r。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载置张数达到目标张数时,控制部110对载置于处理托盘32的介质摞12B进行由任务指示的后处理。在本例中,控制部110通过驱动控制作为使后处理部33移动的驱动源的电动电机,使后处理部33向作为后处理位置的目标位置移动。并且,作为后处理的一例,控制部110进行订书处理。即,控制部110通过使订书驱动部332驱动,使后处理部33进行订书动作。
接着,说明记录系统11的作用。
用户通过未图示的主机装置的键盘或鼠标等指示设备(均省略图示)的操作,输入设定记录条件信息以及后处理条件信息。在记录条件信息中包括有介质尺寸、介质种类、记录颜色、总记录张数等。另外,在后处理条件信息中包括有后处理的有无、后处理内容、作为构成一个介质摞12B的介质12的张数的设定张数。例如,在没有后处理的处理的例中有“棒堆叠(棒積み)”,作为后处理的例,有“订书处理”、“打孔处理”、“骑马订处理”、“弯折处理”等。设定张数是成为后处理的对象的介质摞12B的“层叠张数”。例如,是指订书处理中装订介质摞12B的张数、打孔处理中对介质摞12B开孔的张数。另外,后处理也可以是作为没有针的订书的“压接”。
记录装置13从主机装置接收记录数据。记录装置13从包括于记录数据中的后处理条件信息,获取后处理的种类、后处理位置、设定张数等的信息。
记录装置13的控制部根据后处理条件信息判定后处理的有无,如果指示有后处理的种类,则将包括该内容的任务发送到控制部110。若控制部110受理到任务,则通过驱动控制输送机构30、接受机构41、传送机构43、对齐机构51,进行在处理托盘32上逐张层叠介质12而在处理托盘32上形成目标张数的介质摞12B的介质摞形成控制。在介质摞形成控制的结果是在处理托盘32上形成有目标张数的介质摞12B时,控制部110进行后处理控制。
如图3、图6所示,在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上以将介质12对齐的状态将介质12进行层叠。此时,后处理部33配置于使一对按压部件81与介质12重叠的位置即待机位置。通过第一桨部45旋转,介质12在载置面32A上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被牵引。
如图7所示,被第一桨部45牵引的介质12通过该后端12r与后端对齐部47的限制面47A抵接,在输送方向Y0上对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桨部46也将介质12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对对齐部件52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使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12在宽度方向X上对齐。该宽度方向X的对齐也可以在进行输送方向Y0的对齐的中途进行,也可以在输送方向Y0的对齐结束后进行。
由此,从输送机构30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排出的介质12被转动位移的可变导向42向下方拍打,从而被引向处理托盘32上。在该引导时第一桨部45开始旋转,介质12还通过第一桨部45被引向处理托盘32上。被引向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12被旋转的桨部45、46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通过介质12的后端12r抵靠于后端对齐部47的限制面47A,使得介质12在输送方向Y0上对齐。另外,驱动对齐机构51,一对对齐部件52拍打介质12的两侧的侧端,由此介质12还在宽度方向X上对齐。介质12在处理托盘32上在输送方向Y0和宽度方向X两个方向上对齐。每当从输送机构30排出介质12时,该介质12被桨部45、46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由此在处理托盘32上形成有以多张介质12对齐的状态层叠的介质摞12B。
此外,也可以使用桨部45、46以外的牵引部件将介质12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牵引。牵引部件也可以是能够与介质12接触和分离的驱动辊。而且,在通过处理托盘32的倾斜,介质12因自重而在载置面32A上或者在之前载置的介质12的上表面滑动而能够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牵引部件。
如图9所示,后处理部33在对齐过程中,在例如介质12的宽度中央位置待机。因此,因介质12与按压部件81的接触而受到的摩擦阻力不会在宽度方向X上不均衡,从而介质12在对齐过程中不容易扭曲。
如图9所示,例如,后处理部33在基于后处理条件信息的位置进行后处理。例如,在指定了在两个部位进行平行订入时,后处理部33从待机位置向第一方向X1或者第二方向X2移动,对两个部位进行平行订入。另外,在指定了倾斜订入时,后处理部33从待机位置向第一方向X1移动到介质摞12B的一角部,在角部配置为倾斜的姿态(图9中的实线的位置)。并且,后处理部33对介质摞12B的一角部进行倾斜订入。或者,后处理部33从待机位置向第二方向X2移动到介质摞12B的另一角部,在角部配置为倾斜的姿态(图9中的右侧的双点划线的位置)。并且,后处理部33对介质摞12B的另一角部进行倾斜订入。
如图9所示,无论后处理部33在后端部12R的哪个位置进行后处理,在该后处理时一对按压部件81均位于与介质摞12B能够接触的位置。因此,后处理部33对于后端部12R在由一对按压部件81按压的两个部位所夹持的位置进行后处理。
另外,如图11所示,按压部件81呈圆锥台形状,并且配置为使顶点部81A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侧的姿态。在图11中的侧面观察中,在比后端对齐部47的限制面47A更靠输送方向Y0的下游且在支承面47B的上方,圆锥面81B的下端相对而设置。该圆锥面81B作为越靠输送方向Y0的下游侧,位置越变得低的倾斜状的导向面发挥功能。因此,如图11所示,即使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传送的介质12的后端12r翘起,该后端12r也沿圆锥面81B而被向接近支承面47B的方向引导。并且,后端12r在与限制面47A抵接前,被压入之前载置的介质12的摞与按压部件81的按压面81C之间。由此,由通过桨部45、46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传送的最上面的介质12和之前载置的介质12的摞构成的新的介质摞12B通过按压部件81而使得其后端部12R被按压。
此时,在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的载置厚超过距离L1(参照图10)的情况下,在介质12的后端12r被送入按压面81C的下侧时,按压部件81从介质12受到朝上的力。通过该朝上的力,支轴83的后端部抵抗第一弹性部件86(参照图5)的作用力而向载置方向LD抬起,按压部件81的下表面以如图11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方式倾斜移动。通过该按压部件81的倾斜移动,按压面81C向与支承面47B分离的方向(倾斜上方)位移。
由此,在因介质12的墨而膨胀的载置厚超过预定的距离L1后,后端部12R通过按压部件81被压缩为距离L1的层叠厚度。并且,之后,在下一介质12送入时,按压部件81抵抗第一弹性部件86的作用力而上升或者倾斜移动,由此最上面的介质12能够进入按压面81C的下侧。并且,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通过按压部件81被压缩为距离L1的层叠厚度。即使目标张数的介质12层叠结束,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也会通过按压部件81被压缩为距离L1。
由此,如图12所示,在载置在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摞12B达到目标张数时,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通过按压部件81以基于第一弹性部件86的作用力的按压力被按压。
例如,在载置了最大载置张数的介质摞12B的情况下,被记录的介质12吸收墨而膨润从而比原本的厚度变得更厚并且由于该膨润而产生小的褶皱(起皱)。而且,吸收墨而膨润的介质12卷曲的情况较多。并且,即使是具有起皱以及卷曲的介质12层叠到最大载置张数的情况,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也会被压缩到大致距离L1的层叠厚度。
假设,在以最大载置张数层叠时即使通过按压部件81压缩,该层叠厚度也超过了距离L1的情况下,通过按压部件81向载置方向LD位移,后端部12R被层叠厚度稍微超过距离L1的按压部件81压缩。
然而,在介质12的后端12r与后端对齐部47的限制面47A抵接时,介质12受到从限制面47A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的力。其结果是,如图13所示,存在介质12在该后端12r与限制面47A抵接时因该反作用而弯曲的情况。释放介质12的弯曲时的力F1对于介质12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产生。该力F1成为介质12从对齐位置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偏移的原因。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81被第二弹性部件88的作用力向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施力。因此,与按压部件81接触的最上面的介质12通过力F1要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位移时,通过第二弹性部件88的作用力,妨碍该位移的方向的力F2作用于最上面的介质12。其结果是,抑制了因后端12r与限制面47A抵接时的反力而使得介质12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偏移。由此,介质12在输送方向Y0上大致没有偏移地对齐。其结果是,能够对在输送方向Y0上以高的对齐度对齐的介质摞12B进行后处理。
如图14所示,若介质摞12B的对齐过程结束,则转到后处理部33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过程。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在被按压部件81按压的部分及其附近被压缩。尤其是,抑制了后端部12R中的被一对按压部件81夹持的部分膨胀。订书驱动部332位于由一对按压部件81在宽度方向X上夹着的空间。通过订书驱动部332,对后端部12R中的通过一对按压部件81抑制了膨胀的部位实施订书处理。由此,使得订书处理等后处理的错误的频率降低。
也可以是后处理部33在待机位置进行后处理的构成,但通常在对齐过程结束后且进行后处理前,后处理部3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到目标位置。例如,存在后处理部33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作为目标的后处理位置而进行后处理的情况、后处理部33在结束第一个后处理后向第二个后处理位置移动而进行后处理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伴随后处理部3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按压部件81在与介质12接触的状态下旋转(滚动),一边按压介质摞12B一边移动。详细而言,如图14所示,在后处理部33向第一方向X1移动时按压部件81以与介质12接触的状态向图14中由实线的箭头表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对按压部件81一边按压后端部12R一边移动。另外,在后处理部33向第二方向X2移动时按压部件81以与介质12接触的状态下向图14中由虚线的箭头表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对按压部件81一边按压后端部12R一边移动。
因此,在后处理部33到达作为目标的后处理位置时,与图14同样地,在由一对按压部件81在宽度方向X上夹着的空间的位置使得后端部12R的膨胀被抑制。订书驱动部332对介质摞12B中抑制了膨胀的部位实施订书处理。其结果是,使得订书处理等后处理的错误的频率降低。
若后处理结束,则控制部110进行下一排出动作。按压部件71在图2所示的导向位置待机。另外,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在图3中由实线示出的支承位置待机。控制部110进行介质摞12B的排出动作。
若后处理结束,则控制部110通过使从动辊36B从图2所示的分离位置移动到夹持位置,使一对辊36A、36B夹持介质摞12B。接着,控制部110通过驱动驱动辊36A,使介质摞12B从处理托盘32上排出。介质摞12B从处理托盘32朝向第一输送方向Y1(输送方向Y0的下游)排出。通过按压部件71以及导向部件37,将介质摞12B从上侧导向并排出。抑制了介质摞12B的卷曲的前端部过度地向上方位移。
在该排出过程中,从待机位置下降到压入位置的按压部件71将介质摞12B的后端部向下方压入。其结果是,防止发生介质摞12B的后端部钩挂在驱动辊36A或者其周边部分而不落下的排出错误。
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从图3中由实线示出的支承位置向该图中双点划线示出的退避位置分离。其结果是,介质摞12B向排出托盘35上落下。首先向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排出的介质摞12B从一对介质支承部件38向排出托盘35落下。由此,抑制了在前端部下垂的状态下在介质摞12B向排出托盘35上排出的情况下产生的介质摞12B的前端部的弯折。
以上,如详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后处理装置14具备:处理托盘32,载置有通过记录部24记录后的介质12;后端对齐部47,在处理托盘32中将介质12的后端12r(端部的一例)对齐;后处理部33,对由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进行后处理;以及按压部件81,按压介质12的后端部12r。按压部件81被设置为在与由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联动而移动。由此,在后处理部33移动时按压部件81与介质12接触从而使介质12的膨胀较薄地伸展,在抑制了介质12的膨胀的地方进行后处理。由此,对于卷曲的介质12也能够提高后处理的品质。因此,能够在介质12的膨胀伸展的状态下对介质12进行后处理,提高后处理的品质。
(2)按压部件81在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旋转轴线RL,并被设置为能够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联动而旋转。由此,在后处理部33移动时,按压部件81在旋转的同时与介质12接触,因此能够防止介质12的膨胀较薄地伸展时的损坏。
(3)按压部件81呈圆锥形状,并具有朝向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的上游侧的顶点部81A,按压部件81构成为旋转轴线RL穿过顶点部81A,且能够以旋转轴线RL为中心旋转。由此,介质12的后端12r与呈圆锥形状的按压部件81的圆锥面抵靠,后端沿圆锥面被朝向成为按压部件81的最大径的外周端面的方向引导。其结果是,介质12的后端部12r在按压部件81的外周端部被按压。由此,在对齐介质12时能够使介质无阻力地向由按压部件按压的地方移动,而且在后处理部33移动时按压部件81能够旋转而使膨胀较薄地伸展。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按压介质12的后处理的地方。因此,能够对介质12的较薄地伸展的地方进行后处理。
(4)按压部件81被设置于后处理部33中的移动方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由此,无论后处理部33向宽度方向X的哪一方移动,按压部件81均能够旋转的同时按压该移动方向的行进目的地,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介质12的后处理的地方的膨胀较薄地伸展。
(5)按压部件81被朝向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施力。由此,能够使介质摞12B的膨胀较薄地伸展,而且能够没有位置偏移地保持对齐后的介质摞12B。
(6)按压部件81被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由此,即使对齐后的介质12因反力而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移动,也从按压部件81受到向与该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抑制介质12相对于对齐位置的位置偏移。
(7)按压部件81被设置为能够与介质12分离,在介质12被后端对齐部47对齐时与介质12分离,在后处理部33移动时以及对介质12进行后处理时与介质12接触。由此,在介质12对齐的过程中按压部件与介质分离,由此能够无阻力地使后端对齐部47将介质12对齐,而且能够对介质摞12B的膨胀较薄地伸展的地方进行后处理。
(8)按压部件81具有作为以插入其下侧的方式引导介质12的后端12r的引导面的一例的圆锥面81B。因此,即使因介质12的卷曲而使得介质摞12B的载置厚度膨胀,也能够使介质12的后端12r插入按压部件81的下侧。
(9)介质12抵抗第一弹性部件86的作用力而使按压部件81向载置方向LD位移的同时插入到按压部件81的下侧。因此,即使因介质12的卷曲而使介质摞12B膨胀从而载置厚度变大,也能够使介质12的后端12r插入按压部件81的下侧。
(10)作为支承面47B与按压部件81之间的尺寸的、供介质12插入的开口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因介质12的卷曲而膨胀的介质摞12B的载置厚度的预定距离L1。由此,即使因介质12的卷曲而使介质摞12B膨胀,也能够在使后端部12R的层叠厚度被压缩到预定距离L1的状态下,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进行后处理。例如在预定距离L1被设定为相当于以记录前的介质12的张数计算最大载置张数的层叠厚度的情况下,能够在使卷曲而膨胀的最大载置张数的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大致压缩为预定距离L1的层叠厚度的状态下,对介质摞12B进行后处理。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图1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81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装置1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处理托盘32、桨部45、46以及后端对齐部47。此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5、图16所示,后处理部33具有:具备凹部331的主体33A;以及在处理托盘32中按压通过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的按压部件91。按压部件91被设置为在与通过后端对齐部47对齐后的介质12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联动而移动。本例的按压部件91是球形。即,按压部件91是球体。因此,按压部件91被设置为能够在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以及后处理部33向移动方向(宽度方向X)移动时联动而旋转。
按压部件91也可以设置于后处理部33中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例如,按压部件91也可以在后处理部33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夹着凹部331的两侧设置一对。按压机构90具有:按压部件91;能够将按压部件91以自由旋转的状态保持的轴承部92;以及将轴承部92保持于下部的四方箱状的外壳93。外壳93具有下方开放的四方箱形状。轴承部92以向按压方向PD能够位移的状态组装到外壳93的下部。
此外,在图15中,主体33A的形状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基本的构成以及功能相同。即,在主体33A中,沿设置于工作台55内的轨道(省略图示)引导的导向部(省略图示)固定于底部,并且固定于构成设置于工作台55内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同步带(都省略图示)的一部分。因此,后处理部33通过作为未图示的驱动源的电动电机正反旋转驱动,沿导向槽55A在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上移动。并且,后处理部33在沿导向槽55A的移动路径的两端部例如以45度姿态倾斜(参照图3)。由此,后处理部33在进行作为后处理的订书处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平行订入和倾斜订入。另外,在凹部331的上壁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订书驱动部332露出一部分,通过驱动订书驱动部332,对于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对位于凹部331内的部分实施订书处理。
如图16所示,按压部件91是能自由旋转的球体,因此在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方向(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输送方向Y0)具有旋转轴线RL。此外,旋转轴线RL是能够自由旋转的按压部件91所具有的多个旋转轴线中一个旋转轴线。由此,按压部件91也可以具有包括与后处理部33的移动方向(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输送方向Y0)的旋转轴线RL的多个旋转轴线。
另外,如图16所示,按压部件91也可以被朝向处理托盘32的载置面32A施力。轴承部92相对于外壳93被向作为与载置面32A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的按压方向PD施力。第一弹性部件94介于外壳93与轴承部92之间。第一弹性部件94例如是压缩弹簧。第一弹性部件94对相对于外壳93能够相对移动地安装的轴承部92向按压方向PD施力。即,按压部件91被第一弹性部件94向作为接近载置面32A的方向的按压方向PD施力。
如图16所示,将支承载置于处理托盘32的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的支承面47B与按压部件91之间的间隙(开口)的高度尺寸设定为预定距离L1。该预定距离L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是基于假定的最大载置张数设定的值。此外,预定距离L1是根据设计思想而能够适当变更的值。该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处理部33以及按压机构90的作用。
介质12被桨部45、46在处理托盘32上如图17所示那样,向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牵引。介质12通过该后端12r与限制面47A抵接而在输送方向Y0上对齐。在图17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最上面的介质12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传送的过程中,该后端12r与按压部件91抵靠时,按压部件91以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因此,介质12的后端12r沿由旋转的按压部件91的球面构成的引导面91A被引向接近载置面32A的方向。当介质12的后端12r与由按压部件91的球面构成的引导面91A抵接而被向接近载置面32A的方向引导时,由球体构成的按压部件91旋转,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对介质12施加的负荷较小即可。
并且,介质12的后端12r被压入由球体构成的按压部件91的下侧。此时,介质12以沿之前层叠的介质摞12B的最上面的介质12的上表面滑入的方式被压入按压部件91的下侧。并且,通过介质12的后端12r与限制面47A抵接,使得介质摞12B在通过按压部件91按压后端部12R的状态下层叠而成。
并且,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12达到目标张数时,后处理部33对介质摞12B的由按压部件91按压的后端部12R进行后处理。后处理部33在进行后处理前,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到后处理位置。后处理部3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时,由球体构成的按压部件91在按压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的同时旋转而移动。因此,即使后处理部33移动到后处理位置,也能够通过按压部件91按压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因此,在作为移动目的地的后处理位置,后处理部33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后处理。在后处理例如是订书处理的情况下,即使介质12卷曲,也能够对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被按压的部分进行订书处理。其结果是,即使是因介质12的卷曲使得介质摞12B膨胀的状态,也能够对后端部12R中的压缩的部分进行订书处理,因此抑制了针不贯通介质摞12B的订书处理错误的产生。
此外,在载置于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摞12B处于没有比预定距离L1(参照图16)厚地膨胀的张数的范围内时,介质摞12B不被按压部件91按压。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载置在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摞12B超过比预定距离L1厚地膨胀的张数时,介质12被按压部件91按压。由此,即使目标张数少,也能够在开口的高度尺寸短的预定距离L1的状态下进行后处理。其结果是,与预估被记录的介质摞12B的厚度膨胀而将开口的高度尺寸设为大于预定距离L1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少后处理错误。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1)~(10)的效果以外,还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11)按压部件81是球形,并被设置为能够在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以及后处理部33向移动方向移动时联动而旋转。由此,能够以球面承接介质12,而且能够在后处理部33的移动时旋转而使膨胀较薄地伸展。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的方式。而且,也可以设为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适当组合而成的进一步的变更例,也可以设为将以下所示的变更例彼此适当组合而成的进一步的变更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91也可以被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设置将按压部件91向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施力的第二弹性部件95。第二弹性部件95将球形的按压部件91向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施力。对于第一弹性部件94,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将按压部件91向按压方向PD施力。筒部93A从将轴承部92保持为能够滑动的外壳93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延伸,该轴承部92将由球体构成的按压部件91保持为能够旋转。该筒部93A与从主体33A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延伸的筒部333在输送方向Y0上以能够滑动的状态连接。外壳93被由钩挂安装于筒部93A和筒部333的内侧的收纳室的拉伸弹簧构成的第二弹性部件95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
关于介质12,在由于该后端12r与限制面47A抵接时的反作用而弯曲的情况下,释放该弯曲的力F1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产生。但是,在该变更例中,在与按压部件91接触的最上面的介质12通过力F1要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位移时,由于第二弹性部件95的作用力而妨碍该位移的力F2作用于最上面的介质12。其结果是,通过后端12r与限制面47A抵接时的反力,抑制了介质12向输送方向Y0的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偏移。由此,介质12在输送方向Y0上大致没有偏移地对齐。其结果是,能够对于在输送方向Y0上以高的对齐度对齐的介质摞12B进行后处理。
此外,在图18的例中,将第二弹性部件95设为拉伸弹簧,但也可以设为相对于轴承部92或者外壳93配置于输送方向Y0的下游侧的位置,并对轴承部92或者外壳93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的压缩弹簧。
·在第一实施方式或者图18的变更例中,也可以代替设置第一弹性部件94和第二弹性部件95两种弹性部件的构成,而设为具备在将按压方向PD和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这两个方向成分合成的方向上对按压部件81、91施力的一种弹性部件的构成。如果设置该施力结构,则能够以一个弹性部件,使介质摞12B的按压和对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的对齐偏移的抑制同时实现。
·按压部件81、91也可以设置为与介质12分离。也可以是,例如,使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81在使用柱塞等的致动器(驱动源)与介质12接触而将其按压的位置和与介质12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如图19所示,也可以设置为使用柱塞96使按压部件81能够向与载置面交叉的方向移动。柱塞96将支轴83支承为能够在与载置面32A交叉的方向上移动。柱塞96具备:固定于支轴83的驱动杆96A;以及通过电磁力的吸引力使按压部件81向作为与第一弹性部件86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离方向移动的电磁石97。控制部110通过控制柱塞96,控制按压部件81的按压方向PD上的位置。
如图20所示,在介质12通过后端对齐部47对齐的对齐过程中,按压部件81通过柱塞96(参照图19)的驱动在与介质12分离的分离位置待机。另外,如图21所示,按压部件81在从一张介质12的对齐结束后到下一介质12的对齐开始为止的期间以及在对介质12进行后处理时,在按压方向PD上移动而按压介质12。
详细而言,在从基于桨部45等的牵引部件对介质12的牵引开始后,到介质12的后端12r与限制面47A抵接的期间,使按压部件81退避到分离位置(图20)。控制部110根据作为介质12的输送方向Y0上的长度的介质长度和桨部45的旋转量算出该期间。控制部110在介质12的后端12r与限制面47A贴附而该一张的对齐结束时,使按压部件81从分离位置向按压位置移动。其结果是,每当结束一张介质12的对齐时,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被向按压位置移动的按压部件81按压。到下一介质12的牵引开始为止的期间,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通过位于按压位置的按压部件81保持为按压状态。并且,在处理托盘32上层叠有目标张数的介质12,介质摞12B完成时,按压部件81从退避位置向按压位置移动,按压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并且,在按压部件81按压后端部12R的状态下,后处理部33对后端部12R进行后处理。根据该构成,通过在将介质12在处理托盘32上对齐的过程中使按压部件81与介质12分离,能够将介质12无阻力地输送到与后端对齐部47抵接为止。除此以外,可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1)~(10)。此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1,使用致动器(驱动源),将外壳93设置为能够在与按压方向PD平行的方向上移动,也可以使按压部件91同样地移动到分离位置和按压位置。另外,致动器也可以是电动电机。
·在夹持实施后处理的部位(凹部)的两侧的位置设置一对按压部件81,但按压部件81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另外,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按压部件81。
·也可以使按压部件81通过电动电机等驱动源的动力旋转。
·按压部件81只要是能够以旋转轴线RL为中心旋转的形状,则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是例如图19~图21所示的构成,则按压部件81也可以是圆筒状的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作为按压部件81、91和支承面47B的载置方向LD的距离的预定距离L1设定为未记录的介质12的最大载置张数量的厚度,但也可以设定为除此以外的距离。例如也可以是设为相当于未记录的介质12的最大载置张数的一半厚度的预定距离L1。另外,也可以将预定距离L1设为“0”。在这些情况下,预定距离L1到成为相当于至少最大载置张数的距离为止按压部件81、91不能向载置方向LD移动。另外,在这些情况下,如果设定张数是最大载置张数的半分以上的张数,则能够通过按压部件81、91按压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由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比,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被按压部件81、91按压的频率高,因此进一步减少后处理错误。而且,在预定距离L1=0的情况下,无论设定张数,在后处理部33移动时以及后处理时能够按压介质摞12B的后端部12R,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后处理错误。
·对齐部不限定于对齐介质的后端的后端对齐部。例如,也可以是将处理托盘32配置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反的倾斜方式、即越靠输送方向Y0的下游侧,位置越变低的倾斜方式。并且,对齐部也可以是在处理托盘32中使介质12的前端12f抵接而对齐的前端对齐部。由于设为这样的构成,后处理部33对通过前端对齐部对齐后的介质12的前端部进行后处理。另外,在设为后处理部33对介质12的前端部进行后处理的构成的情况下,按压部件也可以按压介质的前端部。
·将按压部件81、91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的第二弹性部件88、95也可以是线圈弹簧以外的弹簧。也可以是例如垫圈弹簧、皿形弹簧等的板弹簧。例如使板弹簧以按压部件81被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施力的方式介于按压部件81的顶点部81A与支承支轴83的前端的第一臂部84之间即可。
·如果第一弹性部件86能够对按压部件81向朝向载置面32A的按压方向PD施力,则也可以是压缩弹簧。第一弹性部件86例如也可以是对支轴83从该上方位置向按压方向PD施力的压缩弹簧。
·如果第二弹性部件88能够对按压部件81向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施力,则也可以是拉伸弹簧。
·第一弹性部件86也可以是弹簧以外的弹性部件。另外,第二弹性部件88也可以是弹簧以外的弹性部件。例如第一弹性部件86也可以是对按压部件81向朝向输送方向Y0的上游的方向施力的橡胶等的弹性部件。另外,例如第二弹性部件88也可以是对按压部件81向接近载置面32A的按压方向施力的橡胶等的弹性部件。
·也可以是不具备第一弹性部件86和第二弹性部件88的构成。
·将后处理部33和按压部件81被设为一体,但也可以是按压部件81和后处理部33分别独立。例如按压部件81和后处理部33分别在不同轨道上移动,在后处理部33移动时按压部件81一起移动。在该构成的情况下,后处理部33和按压部件81各自的驱动源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将介质12接受到托盘32的接受机构41不限于具备可变导向42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将介质12吸附于传动带并输送的吸附传动带。吸附传动带的吸附方法可例举负压、静电等。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吸附传动带吸附从输送机构30向处理托盘32的上方在输送方向Y0上排出的介质12并输送到处理托盘32的上方位置后,解除吸附或者使用可动导向等从吸附传动带将介质12强制剥离而使其向载置面32A上落下,从而使得介质12被处理托盘32接受。另外,在将吸附于吸附传动带的介质12向输送方向Y0输送后,通过使传动带的移动方向翻转而进行使介质12向反输送方向-Y0输送的转向输送。并且,也可以在向反输送方向-Y0输送的过程中从吸附传动带剥离介质12,或者解除介质12的吸附,使介质12落下到载置面32A,从而使得介质12被处理托盘32接受。
·在记录系统11中也可以没有中间装置15。即,也可以通过记录装置13和后处理装置14构成记录系统11。另外,也可以将中间装置15的翻转处理部200组装到后处理装置14。在这种情况下,后处理装置14在使从记录装置13送入的介质12在内部翻转后收容在托盘32而进行后处理。另外,也可以将中间装置15的翻转处理部200组装到记录装置13。在这种情况下,后处理装置14使从记录装置13送入的翻转后的介质12收容于托盘32而进行后处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具备记录装置13和后处理装置14的记录系统11,但也可以是记录装置13具备后处理装置14的构成。
·也可以是记录装置13和后处理装置14收纳在一个壳体内的记录系统。也可以是在例如记录装置13的壳体收纳后处理装置14而构成记录系统。另外,也可以是在记录装置13的壳体收纳翻转处理部200以及后处理装置14而构成记录系统。也可以是后处理装置14收纳于中间装置15。
·控制部110也可以是CPU等的计算机执行程序的软件的构成,也可以是基于ASIC等的电子电路的硬件的构成。另外,控制部110也可以是基于软件与硬件的协作的构成。
·介质12不限于纸张,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的薄膜、介质、布、无纺布、层压板介质等。
·记录装置13不限于喷墨方式打印机,也可以是喷墨方式的印染装置。另外,记录装置13也可以是除了记录功能以外还具有扫描仪机构以及复印功能的复合机。
·记录装置13的记录方式不限于喷墨式、点击打式、电子照相式、热转印式。
以下,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把握的技术思想与效果一起记述。
(A)具备:处理托盘,载置有通过记录部记录后的介质;对齐部,在所述处理托盘中将所述介质的端部对齐;后处理部,对由所述对齐部对齐后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以及按压部件,按压所述介质的所述端部,所述后处理部构成为能够移动,所述按压部件被设置为在与由所述对齐部对齐后的所述介质接触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后处理部的移动联动而移动。
根据该构成,在后处理部移动时按压部件与介质接触从而使介质的膨胀较薄地伸展,对于抑制了介质中的膨胀的端部进行后处理。由此,即使对卷曲的介质也能够提高后处理的品质。因此,能够在介质的膨胀伸展的状态下对介质进行后处理,提高后处理的品质。
(B)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件在与所述后处理部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旋转轴线,并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后处理部的移动联动而旋转。
根据该构成,在后处理部移动时,按压部件在旋转的同时与介质接触,因此能够防止使介质的膨胀较薄地伸展时的损坏。
(C)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件呈圆锥形状,并具有朝向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顶点部,所述按压部件构成为所述旋转轴线穿过所述顶点部,且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此外,圆锥形状也可以包括圆锥以及圆锥台。
根据该构成,介质的后端与呈圆锥形状的按压部件的圆锥面抵靠,后端沿圆锥面被朝向成为按压部件的最大径的外周端面的方向引导。其结果是,介质的后端部在按压部件的外周端部被按压。由此,能够在对齐介质时使介质无阻力地向由按压部件按压的地方移动,而且在后处理部移动时按压部件能够旋转而使膨胀较薄地伸展。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按压介质的后处理的地方。因此,能够对介质的较薄地伸展的地方进行后处理。
(D)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件是球形,并被设置为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所述后处理部的所述移动方向上能够旋转。根据该构成,在对齐介质时能够以球面而使介质无阻力地向由按压部件按压的地方移动,而且在后处理部移动时按压部件旋转而使膨胀较薄地伸展。
(E)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后处理部中的移动方向的两侧。
根据该构成,无论后处理部向哪一方移动,按压部件均能够在旋转的同时按压该移动方向的行进目的地,因此能够使介质12的后处理的地方的膨胀可靠地较薄伸展。
(F)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件被朝向所述处理托盘的载置面施力。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介质的膨胀较薄地伸展,而且能够将对齐的介质保持为不位置偏移。
(G)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件被朝向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施力。
根据该构成,即使对齐的介质因反力而要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从按压部件受到与该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因此也能够抑制介质相对于对齐位置的位置偏移。
(H)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部件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介质分离,在所述介质通过所述对齐部对齐时与所述介质分离,在所述后处理部移动时以及对所述介质进行所述后处理时与所述介质接触。
根据该构成,在对齐介质过程中按压部件与介质分离,由此能够无阻力地通过对齐部对齐介质,而且能够对介质的膨胀较薄地伸展的地方进行后处理。

Claims (6)

1.一种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托盘,载置有通过记录部记录后的介质;
对齐部,在所述处理托盘中将所述介质的端部对齐;
后处理部,对由所述对齐部对齐后的所述介质进行订书处理,并且包括分别按压所述介质的所述端部的两个按压部件;以及
弹性部件,将所述按压部件朝向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施力,
所述两个按压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处理部中的两侧,
所述后处理部构成为能够移动,
所述后处理部与所述按压部件被设置为在所述按压部件与由所述对齐部对齐后的所述介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后处理部与所述按压部件能够联动而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在与所述后处理部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旋转轴线,并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后处理部的移动联动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呈圆锥形状,并具有朝向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顶点部,
所述按压部件构成为所述旋转轴线穿过所述顶点部,且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是球形,并被设置为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所述后处理部的移动方向上能够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被朝向所述处理托盘的载置面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介质分离,
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介质通过所述对齐部对齐时与所述介质分离,
在所述后处理部移动时以及对所述介质进行所述后处理时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介质接触。
CN202111004303.7A 2020-08-31 2021-08-30 后处理装置 Active CN114104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5444A JP2022040646A (ja) 2020-08-31 2020-08-31 後処理装置
JP2020-145444 2020-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04831A CN114104831A (zh) 2022-03-01
CN114104831B true CN114104831B (zh) 2024-03-29

Family

ID=80356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04303.7A Active CN114104831B (zh) 2020-08-31 2021-08-30 后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2019B2 (zh)
JP (1) JP2022040646A (zh)
CN (1) CN11410483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2991A (ja) * 2004-01-30 2005-08-11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処理方法
CN105731172A (zh) * 2014-12-25 2016-07-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折叠增强装置、装配有该装置的后处理装置及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0967A (ja) * 2000-09-11 2002-03-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シート状材料用搬送装置
JP4217640B2 (ja) * 2004-02-27 2009-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背面折り部平坦処理装置、シート束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0844A (ja) 2007-05-24 2008-12-04 Ricoh Elemex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9040524A (ja) 2007-08-06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用紙後処理装置
US20090100976A1 (en) * 2007-10-17 2009-04-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punch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5585136B2 (ja) * 2010-03-16 2014-09-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背面形成装置、及び製本装置
JP2012218900A (ja) * 2011-04-11 2012-11-12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0844A (ja) 2011-05-24 2012-12-10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5B2 (ja) * 2011-05-31 2015-08-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811939B2 (ja) * 2012-04-17 2015-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7132584A (ja) 2016-01-27 2017-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2991A (ja) * 2004-01-30 2005-08-11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処理方法
CN105731172A (zh) * 2014-12-25 2016-07-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折叠增强装置、装配有该装置的后处理装置及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3297A1 (en) 2022-03-03
CN114104831A (zh) 2022-03-01
US11802019B2 (en) 2023-10-31
JP2022040646A (ja)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18545B2 (ja) 用紙後処理方法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US6722646B2 (en) Sheet tr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72224B2 (en)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047091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9314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93706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
CN111377290B (zh) 介质装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介质处理装置
US7883079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10963351B (zh) 介质排出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记录系统
US8752818B2 (en) Bookbinding device and print-medium post-treatment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4104831B (zh) 后处理装置
US10954091B2 (en)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dium transporting apparatus
JP7033268B2 (ja) 媒体排出装置
JP6747372B2 (ja) 後処理装置
JP2003246536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608242B2 (en) Post-processing device
JP20030025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4284716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束整合方法
JP7147402B2 (ja) 媒体処理装置、後処理装置、媒体搬送装置
JP3925517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400307B2 (ja) 排紙装置、排紙装置の制御方法、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2023105142A (ja) 媒体積載装置
JP2022025902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2241030A (ja) 用紙処理装置
JP5336316B2 (ja)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