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7674A - 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67674A CN114067674A CN202010787795.0A CN202010787795A CN114067674A CN 114067674 A CN114067674 A CN 114067674A CN 202010787795 A CN202010787795 A CN 202010787795A CN 114067674 A CN114067674 A CN 1140676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inge
- plate
- arc
- base
- rotating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347 spindle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可弯折支撑机构包括:转轴基座;第一铰链,设有第一弧形滑槽;第二铰链,设有第二弧形滑槽;第一支撑板,设有第一凸柱,第一凸柱与第一弧形滑槽滑动配合,第一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第一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以使第一铰链在相对于转轴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撑板相对转轴基座转动;及第二支撑板,设有第二凸柱,第二凸柱与第二弧形滑槽滑动配合,第二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第二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以使第二铰链在相对于转轴基座转动时,带动第二支撑板相对转轴基座转动。本申请提供的可弯折支撑机构结构简单、节省空间,能够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可弯折支撑机构中,通过可弯折支撑机构相对两侧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连接柔性屏的两侧,及通过设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支撑柔性屏的弯折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在可弯折支撑机构折叠的过程中随着转动。如何设计出结构简单、节省空间的可弯折支撑机构,该可弯折支撑机构能够在弯折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转动,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省空间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及具有该可弯折支撑机构的柔性显示装置,该可弯折支撑机构能够在弯折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转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弯折支撑机构,包括:转轴基座;第一铰链,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铰链设有第一弧形滑槽;第二铰链,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二侧,所述第二铰链上设有第二弧形滑槽;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以使所述第一铰链在相对于所述转轴基座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转轴基座转动;及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以使所述第二铰链在相对于所述转轴基座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转轴基座转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装置,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屏及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所述柔性屏连接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柔性屏的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且弯折呈水滴形;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柔性屏的弯折部展平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本申请提供的可弯折支撑机构,通过对第一铰链中的第一弧形滑槽进行结构设计,以使第一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第一支撑板的旋转中心,而第一弧形滑槽与第一支撑板的第一凸柱滑动配合,使得第一铰链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一支撑板逐渐转动;相类似地,通过对第二铰链中的第二弧形滑槽进行结构设计,以使第二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第二支撑板的旋转中心,而第二弧形滑槽与第二支撑板的第二凸柱滑动配合,使得第二铰链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二支撑板逐渐转动;如此,实现了可弯折支撑机构通过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分别带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转动,同时铰链与支撑板之间的联动结构简单、设于在板件上做减料处理、无需增加结构、可节省制造成本、加工时间及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提供的转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提供的转轴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提供的转轴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机构在展平状态沿Y轴方向的剖面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组件沿Y轴方向的剖面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机构在折叠状态沿Y轴方向的一剖面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机构在折叠状态沿Y轴方向的另一剖面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基座沿Y轴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可为可弯折(Bendable)显示装置、可折叠(Foldable)显示装置或可弯曲(Rollable)显示装置等。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装置可以是按固定的角度弯曲,也可以是在一个面内以任意角度(0°~360°或0°~180°)弯折。
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装置可沿一个或多个折叠轴折叠以形成折叠装置。本申请以柔性显示装置沿一条折叠轴对折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后续不再赘述。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电子展示屏、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媒体播放器、手表、项链、眼镜、耳机等具有柔性屏的设备。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定义图1中柔性显示装置10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柔性显示装置10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柔性显示装置10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其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柔性显示装置1000的折叠轴沿X轴方向延伸。
该柔性显示装置1000包括柔性屏100及可弯折支撑机构200。柔性屏100设于可弯折支撑机构200上。可弯折支撑机构200用于带动柔性屏100折叠或展平。
请参照图2及图3,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弯折支撑机构20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分解图。该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转轴组件30。转轴组件30在沿Y轴反向的一侧为第一侧,转轴组件30在沿Y轴正向的一侧为第二侧。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20分别连接于转轴组件3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10的内部及第二壳体20的内部皆具有收容空间,可用于收容电池、电路板、传感器、摄像头、受话器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请参阅图4,转轴组件30包括转轴基座31、第一铰链32、第二铰链33、第一支撑板34及第二支撑板35。
第一铰链32的一端连接第一壳体10,第一铰链3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第一铰链32能够在第一壳体10的转动下绕转轴基座31转动。第二铰链33的一端连接第二壳体20,第二铰链3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转轴基座31的第二侧。第一铰链32能够在第二壳体20的转动下绕转轴基座31转动。
可选的,转轴基座31自身为轴对称结构,转轴基座31的对称轴为转轴基座31的中心轴线。该中心轴线沿X轴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铰链32和第二铰链33可关于转轴基座31的中心轴线镜像对称。本申请中转轴基座31的中心轴线简称为对称轴线L。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铰链32和第二铰链33可关于转轴基座31中心对称。
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结构相同,第一铰链32设有第一弧形滑槽321,第二铰链33上设有第二弧形滑槽331。第一弧形滑槽321是指沿X轴方向贯穿第一铰链32的板件的通孔,该通孔在第一铰链32的板件上的延伸方向为弧形。第二弧形滑槽331是指沿X轴方向贯穿第二铰链33的板件的通孔,该通孔在第二铰链33的板件上的延伸方向为弧形。
请参阅图5,转轴基座31可包括转轴底板311及间隔设置在转轴底板311两末端上的第一基座312及第二基座313。第一基座312及第二基座313沿X轴方向排列。
第一支撑板34和第二支撑板35分别转动连接转轴基座31正对的两侧。第一支撑板34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板34的一端可通过转轴与轴孔的配合方式转动连接第一基座312,第一支撑板34的另一端可通过转轴与轴孔的配合方式转动连接第二基座313。
第二支撑板35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板35的一端可通过转轴与轴孔的配合方式转动连接第一基座312,第二支撑板35的另一端可通过转轴与轴孔的配合方式转动连接第二基座313。第一支撑板34与第二支撑板35可关于对称轴线L镜像对称设置。
对于第一支撑板34的一端与第一铰链32的连接方式,请参阅图6,第一支撑板34设有第一凸柱341。第一凸柱341与第一弧形滑槽321滑动配合。具体的,第一凸柱341收容于第一弧形滑槽321内,并能够沿第一弧形滑槽321滑动。
请参阅图7及图8,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B偏离于第一支撑板34的旋转中心A。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心B位于旋转中心A的侧下方,所述侧下方为圆心B位于旋转中心A的外侧,且圆心B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旋转中心A所在的水平面。在第一支撑板34处于展平状态(即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X-Y平面)时,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B可位于第一支撑板34的旋转中心A的外侧方,以使第一铰链32在相对于转轴基座31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撑板34相对转轴基座31转动。具体的,第一铰链32从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翻转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铰链32的第一弧形滑槽321的槽壁对于第一凸柱341具有沿Z轴正方向的作用力(或分力),以使第一支撑板34在沿Z轴正方向的作用力下绕其旋转中心转动。
第二支撑板35的一端和第二铰链33之间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第一支撑板34的一端和第一铰链32之间的连接方式相类似。请参阅图6,第二支撑板35设有第二凸柱351。第二凸柱351与第二弧形滑槽331滑动配合。具体的,第二凸柱351收容于第二弧形滑槽331内,并能够沿第二弧形滑槽331滑动。
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D偏离于第二支撑板35的旋转中心C。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心D位于旋转中心C的侧下方,所述侧下方为圆心D位于旋转中心C的外侧,且圆心D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旋转中心C所在的水平面。在第二支撑板35处于展平状态(即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X-Y平面)时,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D可位于第二支撑板35的旋转中心C的外侧方,以使第二铰链33在相对于转轴基座31转动时,带动第二支撑板35相对转轴基座31转动。具体的,第二铰链33从转轴基座31的第二侧翻转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铰链33的第二弧形滑槽331的槽壁对于第二凸柱351具有沿Z轴正方向的作用力(或分力),以使第二支撑板35在沿Z轴正方向的作用力下绕其旋转中心转动。
本申请提供的可弯折支撑机构200,通过对第一铰链32中的第一弧形滑槽321进行结构设计,以使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B偏离于第一支撑板34的旋转中心A,而第一弧形滑槽321与第一支撑板34的第一凸柱341滑动配合,使得第一铰链32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一支撑板34逐渐转动;相类似地,通过对第二铰链33中的第二弧形滑槽331进行结构设计,以使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D偏离于第二支撑板35的旋转中心C,而第二弧形滑槽331与第二支撑板35的第二凸柱351滑动配合,使得第二铰链33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第二支撑板35逐渐转动;如此,实现了可弯折支撑机构200通过第一铰链32和第二铰链33分别带动第一支撑板34和第二支撑板35转动,同时铰链与支撑板之间的联动结构简单、属于在板件上做减料处理、无需增加结构、可节省制造成本、加工时间及节省空间。
为了提高第一支撑板34的转动稳定性,可在第一支撑板34的相对两端皆设计第一铰链32,及在第一支撑板34相对两端的第一铰链32上皆设计第一弧形滑槽321。如此,设于第一支撑板34相对两端的第一弧形滑槽321可一起带动第一支撑板34的相对两端同步转动,第一支撑板34的两端皆可受到来自第一壳体10的转动力矩,从而提高第一支撑板34的转动稳定性,提高转动顺滑性,减小转动卡死的情况,还减小一侧的第一弧形滑槽321所需输出的转动力矩,提高第一支撑板34及转轴基座31的寿命。
相类似地,可在第二支撑板35的两端皆设置第二铰链33,每个第二铰链33上皆设有第二弧形滑槽331。如此,设于第二支撑板35相对两端的第二弧形滑槽331可一起带动第二支撑板35的相对两端同步转动,第二支撑板35的两端皆可受到来自第二壳体20的转动力矩,从而提高第二支撑板35的转动稳定性,提高转动顺滑性,减小转动卡死的情况,还减小一侧的第二弧形滑槽331所需输出的转动力矩,提高第二支撑板35及转轴基座31的寿命。
以下结合附图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基座31的结构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
请参阅图5,第一基座3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314和第二侧板315。第一基座312还包括盖合于转轴底板311且连接在第一侧板314和第二侧板315之间的第一盖板316。第一侧板314设置在转轴底板311的端部上。第二侧板315朝向第二基座313设置。可选的,第一侧板314、第二侧板315、转轴底板311、第一盖板316可通过模具加工一体成型。
第二基座31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317和第四侧板318。第二基座313还包括盖合于转轴底板311且连接在第三侧板317和第四侧板318之间的第二盖板319。第二侧板315与第三侧板317相对且间隔设置。换言之,第一侧板314、第二侧板315、第三侧板317和第四侧板318沿X轴正向依次排列设置。
第二侧板315上设有第一轴孔401及第二轴孔402。第一轴孔401和第二轴孔402分别设于第二侧板315靠近第一侧的位置和靠近第二侧的位置。第三侧板317上设有第一柱孔403及第二柱孔404,第一柱孔403及第二柱孔404分别设于第三侧板317靠近第一侧的位置和靠近第二侧的位置。第一轴孔401、第二轴孔402、第一柱孔403及第二柱孔404可皆为通孔。
请参阅图4,第一支撑板34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凸柱342及第五凸柱343(第四凸柱在后续进行介绍)。第三凸柱342相对第一凸柱341更靠近转轴底板311。第三凸柱342收容于第一轴孔401内并能够随着第一支撑板34的转动于第一轴孔401内转动。第五凸柱343收容于第一柱孔403内并能够随着第一支撑板34的转动于第一柱孔403内转动。如此,第一支撑板34的两端皆能够安装于转轴基座31并能够相对于转轴基座31转动。
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支撑板34两端皆设有第一铰链32为例进行说明。可知,由于第三凸柱342与第一轴孔401相配合,第五凸柱343与第一柱孔403相配合,第一支撑板34能够在驱动力下绕转轴基座31转动。由于位于第一支撑板34的两端的第一铰链32的第一弧形滑槽321与第一凸柱341相配合,以使第一支撑板34的相对两端皆能够收到转动驱动力,进而实现稳定的转动。
请参阅图4,第二支撑板35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四凸柱352及第六凸柱353。第四凸柱352相对于第二凸柱351更靠近转轴底板311的第一侧,第四凸柱352收容于第二轴孔402内并能够随着第二支撑板35的转动于第二轴孔402内转动。第六凸柱353收容于第二柱孔404内并能够随着第二支撑板35的转动于第二柱孔404内转动。如此,第二支撑板35的两端皆能够安装于转轴基座31并能够相对于转轴基座31转动。
本实施例中,以第二支撑板35两端皆设有第二铰链33为例进行说明。可知,由于第四凸柱352与第二轴孔402相配合,第六凸柱353与第二柱孔404相配合,第二支撑板35能够在驱动力下绕转轴基座31转动。由于位于第二支撑板35的两端的第二铰链33的第二弧形滑槽331与第二凸柱351相配合,以使第二支撑板35的相对两端皆能够收到转动驱动力,进而实现稳定的转动。
如此上述可实现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分别在第一铰链32、第二铰链33的作用下稳定的转动。
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转动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4与第二支撑板35处于同一水平面。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0、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和第二壳体20朝向柔性屏100的表面皆处于同一表面。如此,以实现第一壳体10朝向柔性屏100的表面、第一支撑板34朝向柔性屏100的表面、第二支撑板35朝向柔性屏100的表面、第二壳体20朝向柔性屏100的表面形成用于支撑柔性屏100的支撑面,且该支撑面为一个平整的面,例如,该支撑面为平面,可使柔性屏100能够在展平时具有平整的支撑面,一方面,使得柔性屏100在展平时能够完全展开(即张开至180度),减小褶皱或拱起,另一方面,使得柔性屏100在展平使用时具有硬性的支撑结构。
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皆为硬质结构,其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陶瓷、玻璃、硬质塑料、炭纤维等材料。
请参阅图4,第一支撑板34具有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端344和第二侧端345。其中,在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侧端344相对于第二侧端345更靠近第二支撑板35。第二支撑板35具有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端354和第四侧端355,在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侧端354相对于第四侧端355更靠近第一支撑板34。当第一支撑板34与第二支撑板35处于同一水平面时,第一壳体10可与第二侧端345相抵接,第一侧端344可与第三侧端354相抵接,第四侧端355可与第二壳体20相抵接,如此,结合上述的第一壳体10、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及第二壳体20沿Y轴正向依次排列且设于同一平面,第一壳体10、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及第二壳体20用于形成柔性屏100的支撑件,第一壳体10、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及第二壳体20可形成一个连续且平整的支撑面,该支撑面为柔性屏100提供平整的支撑力,且促进柔性屏100在完全展开时能够平直。
请参阅图9,柔性屏100包括第一平直部101、第二平直部103以及位于第一平直部101和第二平直部103之间的弯折部102。其中,第一平直部101通过粘胶等方式固定贴合于第一壳体10朝向柔性屏100的表面,第二平直部103通过粘胶等方式固定贴合于第二壳体20朝向柔性屏100的表面。弯折部102与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弯折部102可与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仅接触但无固定连接关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弯折部102还可与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滑动连接。
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展平于第一支撑板34和第二支撑板35上。
请参阅图9,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位于第一支撑板34与第二支撑板35之间且弯折呈水滴形。
具体的,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转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侧端344与第三侧端354位于转轴基座31内,第二侧端345与第四侧端355位于转轴基座31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基座31的转轴底板311的横截面呈弧形,如此,转轴底板311形成弧形的内腔。弧形内腔在转轴底板311上形成朝向柔性屏100所在侧的开口。当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展平状态,第一支撑板34和第二支撑板35封盖住该开口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转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侧端344与第三侧端354转动至经过开口并位于转轴基座31的转轴底板311内腔中,第二侧端345与第四侧端355位于转轴基座31的转轴底板311内腔外。如此,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之间形成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可用于收容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侧端344与第三侧端35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侧端345与第四侧端355之间的距离。换言之,第一支撑板34与第二支撑板35之间形成倒梯形的收容空间。
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度小于90°,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度与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度相等。当第一铰链32随着第一壳体10转动90°时,第一支撑板34所转动的角度小于90°。当第二铰链33随着第二壳体20转动90°时,第二支撑板35所转动的角度小于90°。例如,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度和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度皆为60°、70°、80°等等。
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度和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度如此设计的作用之一是,在第一、第二支撑板35转动的角度小,则转轴基座31沿Z轴方向的深度尺寸可相应地减小。转轴基座31沿Z轴方向的深度尺寸可小于第一支撑板34转动至90°时的第一凸柱341至第一侧端344之间的距离。
当使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的弯折弧度较大时,第一凸柱341与第一侧端344之间的距离、第二凸柱351与第二侧端345之间的距离相应的较大,如此,可弯折支撑机构200为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提供沿Y轴方向更大的收容空间。然而,当第一凸柱341与第一侧端344第二凸柱351与第二侧端345之间的距离较大时,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转动90°至折叠状态时,会导致转轴底板311的收容深度也曾大,进而导致整个可弯折支撑机构200的厚度较厚,这样不利于柔性显示装置1000的轻薄化发展。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本申请通过将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的转动角度设计成小于90°,这样可使转轴底板311的收容深度小于第二凸柱351与第二侧端345之间的距离,如此减小可弯折支撑机构200的厚度。
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度和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度如此设计的作用之二是,第一支撑板34与第二支撑板35形成倒梯形的收容空间,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可支撑于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的下部(下部是指弯折部102远离第一平直部101、第二平直部103的部分)的两侧,如此,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在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的作用下形成类似水滴形的结构,该水滴形结构使弯折部102的弯折弧度相对较大,在反复多次弯折使用过程中,可减小弯折部102产生弯折损伤,提高柔性显示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以下结合附图对于第一弧形滑槽321、第二弧形滑槽331的位置和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请参阅图8,第一弧形滑槽3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端322和第二槽端323。第一槽端322、第二槽端323分别是第一弧形滑槽321沿弧形轨迹方向相对的两个槽壁。第二弧形滑槽3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槽端332和第四槽端333。第三槽端332、第四槽端333分别是第二弧形滑槽331沿弧形轨迹方向相对的两个槽壁。第一槽端322相对于第二槽端323靠近可弯折支撑机构200的弯折内侧(即对称轴线L)。第三槽端332相对于第四槽端333靠近可弯折支撑机构200的弯折内侧(即对称轴线L)。
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槽端322与第三槽端33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槽端323与第四槽端333之间的距离。第一弧形滑槽321和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弯折内侧为转轴基座31所在侧。第一槽端322与第一支撑板34的旋转中心A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端323与第一支撑板34的旋转中心A之间的距离。第三槽端332与第二支撑板35的旋转中心C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槽端333与第二支撑板35的旋转中心C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槽端322、第一凸柱341、第二凸柱351及第三槽端332可沿Y轴方向依次排列且共线设置。
可选的,请参阅图8,第二铰链32可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弧形滑槽321。第一个第一弧形滑槽321的第一槽端322可与第一凸柱341沿Y轴方向共线设置。第二个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形状、大小可与第一个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二个第一弧形滑槽321可位于第一个第一弧形滑槽321与第一凸柱341之间。第二个第一弧形滑槽321可相对于第一个第一弧形滑槽321更加远离柔性屏100,以使第一支撑板34在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在折叠状态呈倾斜设置。两个第一弧形滑槽321可使得第一铰链32带动第一支撑板34的转动更加稳定。
第一弧形滑槽32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B位于第一支撑板34的旋转中心A背离柔性屏100的一侧。第二弧形滑槽33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D位于第二支撑板35的旋转中心C背离柔性屏100的一侧。
请参阅图10,当可折叠支撑机构2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凸柱341位于第一槽端322,第二凸柱351位于第三槽端332。当可折叠支撑机构2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凸柱341位于第二槽端323,第二凸柱351位于第四槽端333。换言之,第一槽端322、第三槽端332相配合起到对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转动至展平状态的限位作用。第二槽端323、第四槽端333对第一支撑板34、第二支撑板35起到折叠状态的限位作用。
第一铰链32在第一壳体10的带动下可相对于转轴基座31转动,第二铰链33在第二壳体20的带动下可相对于转轴基座31转动。第一铰链32与转轴基座31的连接结构包括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侧板314上设有第三轴孔411和第四轴孔412。第三轴孔411和第四轴孔412可贯穿第一侧板314,且第三轴孔411和第四轴孔412分别靠近第一侧板314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设置。
请参阅图11,第一铰链32通过第一转轴328经第三轴孔411转动连接第一侧板314。第二铰链33通过第二转轴338经第四轴孔412转动连接第一侧板314。如此,在第一壳体10给予第一铰链32转动驱动力时,第一铰链32绕第一轴孔401转动,在第二壳体20给予第二铰链33转动驱动力时,第二铰链33绕第二轴孔402转动。
第一铰链32靠近第二铰链33的端部设有连续齿,第二铰链33靠近第一铰链32的端部设有连续齿。第一铰链32的连续齿与第二铰链33的连续齿相啮合。第一铰链32的端部与第二铰链33的端部啮合连接,以使第一铰链32和第二铰链33同步转动。
以下结合附图对于第一铰链32的具体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包括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6,第一铰链32包括第一底部板324及连接第一底部板324的第一板件325及第二板件326。第一板件325与第二板件326相对设置于第一底部板324的两侧。第二板件326相对于第一板件325靠近第一支撑板34。第二板件326设有第一弧形滑槽321。第一板件325比第二板件326在Y轴正向上更长,并延伸至正对于第一侧板314。请参阅图11,第一板件325的延伸部分上设有第一转轴328(请参见图11),该第一转轴328与第三轴孔411转动配合,以使第一板件325转动连接第一侧板314。第一板件325的延伸部分的端部与第二铰链33啮合连接。
第一铰链32还包括连接于第一板件325、第二板件326及第一底部板324的第三板件327,第三板件327朝向第一基座312的周侧面。第一基座312的周侧面可呈外凸的弧形。第三板件327可呈与第一基座312的周侧面相适配的内凹的弧形。
第二铰链33的结构与第一铰链32的结构相同。第二铰链32包括第二底部板334、第四板件335、第五板件336及第六板件337。第四板件335与第五板件336相对设置于第二底部板334的两侧。第五板件336相对于第四板件335靠近第二支撑板35。第六板件337朝向第二基座313的周侧面。第六板件337的三侧分别连接第二底部板334、第四板件335及第五板件336。第五板件336设有第二弧形滑槽331。第四板件335比第五板件336在沿Y轴正向上更长,并延伸至正对于第二侧板315。请参阅图11,第四板件335的延伸部分上设有第二转轴338,该第二转轴338与第四轴孔412转动配合,以使第四板件335转动连接第二侧板315。第四板件335的延伸部分的端部与第一板件325的延伸部分的端部啮合连接。
第一铰链32的第一板件325连接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第二铰链33的第四板件335连接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具体的连接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可弯折支撑机构200还包括第一滑动机构50及第二滑动机构60。第一滑动机构50沿Y轴方向连接于第一壳体10与第一铰链32。第二滑动机构60沿Y轴方向连接第一壳体10与第二铰链33。
请参阅图4,第一壳体10设于第一铰链32背离转轴基座31的一侧。第一壳体10与第一铰链32的第一板件325、第二板件326、第一底部板324、第三板件327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一滑动机构50设于容置空间内。第一滑动机构50包括第一滑块51及与固定于第一滑块51上的第一弹性件52。第一滑块51的第一滑动端53(即第一滑块51的自由端)通过螺钉、胶粘、卡合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0。第一弹性件52的自由端与第一铰链32的第三板件327弹性抵接。第一滑块51的第二滑动端54通过第一弹性件52弹性抵接第一铰链32的第三板件327。第一滑块51还包括设于第一滑动端53与第二滑动端54之间的两个侧端,第一滑块51的两个侧端分别设有Y轴方向(在第一铰链32展平时)延伸的第一导轨51a、51b。第一铰链32的第一板件325及第二板件326上设有与第一导轨51a、51b分别相适配的第一导向槽32a、32b。所述第一滑块51的两个侧端的第一导轨51a、51b分别滑动连接第一板件325的第一导向槽32a、及第二板件326的第一导向槽32b。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动机构60的结构与第一滑动机构50的结构相同。
第二壳体20设于第二铰链33背离转轴基座31的一侧。第二壳体20与第二铰链33的第二底部板334、第四板件335、第五板件336、第六板件337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二滑动机构60设于容置空间内。第二滑动机构60包括第二滑块61及与固定于第二滑块52上的第二弹性件62。第二滑块61的第三滑动端63(即第二滑块52的自由端)通过螺钉、胶粘、卡合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0。第二弹性件62的自由端与第二铰链33的第六板件337弹性抵接。第二滑块61的第四滑动端64通过第二弹性件62与第二铰链33的第六板件337弹性抵接。第二滑块61还包括设于第三滑动端63与第四滑动端64之间的两个侧端第二滑块61两个侧端分别设有沿Y轴方向(在第二铰链33展平时)延伸的第二导轨61a、61b,第二铰链33的第四板件335及第五板件336设有与第二导轨61a、61b分别相适配的第二导向槽33a、33b。第二滑块61的第二导轨61a、61b分别滑动连接第二导向槽33a及第二导向槽33b。
可以理解的,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62在可弯折支撑机构200设于弯折状态皆为被压缩状态。
如此,第一壳体10与第一铰链32之间沿Y轴方向(在第一铰链32展平时)上弹性连接,由于第一滑块51的导轨与第一板件325、第二板件326的滑槽相配合,以使第一壳体10与第一铰链32在转动方向相对固定,进而使得第一壳体10与第一铰链32在转动方向上同步转动。第二壳体20与第二铰链33之间沿Y轴方向(在第二铰链33展平时)上弹性连接,由于第二滑块61的导轨与第四板件335、第五板件336的滑槽相配合,以使第二壳体20与第二铰链33在转动方向相对固定,进而使得第二壳体20与第二铰链33在转动方向上同步转动。
本申请中,第一壳体10、第一铰链32及转轴基座31上的第一侧板314之间两两相连接,第二壳体20、第二铰链33及转轴基座31上的第一侧板314之间两两相连接,其具体的连接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及图12,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还包括第一滑槽405。第一滑槽40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弧形槽段406及第一直线槽段407。第一直线槽段407位于第一弧形槽段406远离第二铰链33的一端,第一直线槽段407距离转轴底板311的距离大于第一弧形槽段406的末端(远离第一直线槽段407)距离转轴底板311的距离,也即,相对转轴底板311来说,第一直线槽段407位于第一弧形槽段406的末端之上,该第一弧形槽段406的圆心朝向转轴底板311。第一柱孔403设于第一弧形槽段406的弯折内侧。第一柱孔403位于第一弧形槽段406远离柔性屏200的一侧。第一直线槽段407沿第一铰链32在展平状态时的延伸方向延伸,即第一直线槽段407在第一铰链32展平时沿Y轴方向延伸。
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壳体10的主体部分设于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第一壳体10的相对两端还沿Y轴正方向延伸至与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和第四侧板318相对。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壳体10延伸至与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相对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壳体延伸部11。
请参阅图4至图6,第一壳体延伸部11、第一铰链32的第一板件325的延伸部分及第一侧板314沿X轴方向依次排列。第一铰链32延伸至第一侧板314与第一壳体10之间的延伸部分上设有第一条形孔329。第一条形孔329与第一滑槽405在沿X轴方向上相对。第一壳体延伸部11上设有第三转轴12。第三转轴12贯穿第一条形孔329装配至第一滑槽405中,并沿第一滑槽405滑动。
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还包括第二滑槽408。第二滑槽408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弧形槽段409及第二直线槽段410。第二直线槽段410位于第二弧形槽段409远离第一铰链32的一端。第二柱孔404设于第二弧形槽段409的弯折内侧。第二柱孔404位于第二弧形槽段409远离柔性屏200的一侧。第二直线槽段410沿第二铰链33在展平状态时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直线槽段410在第二铰链33展平时沿Y轴方向延伸。
第二壳体20的主体部分设于转轴基座31的第二侧,第二壳体20的相对两端还沿Y轴正方向延伸至与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和第四侧板相对。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二壳体20延伸至与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板314相对的部分定义为第二壳体延伸部21。
第二壳体延伸部21、第二铰链33的第一板件325的延伸部分及第一侧板314沿X轴方向依次排列。第二铰链33延伸至第一侧板314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延伸部分设有第二条形孔339。该第二条形孔339设于第二转轴338靠近柔性屏100的一侧。第二条形孔339与第二滑槽408在沿X轴方向上相对。第二壳体延伸部21上设有第四转轴22。第四转轴22贯穿第二条形孔339装配至第二滑槽408中,并沿第二滑槽408滑动。
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设于折叠状态时,第三转轴12滑动至第一弧形槽段406远离第一直线槽段407的一端,第四转轴22滑动至第二弧形槽段409远离第二直线槽段410的一端。在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从折叠状态转动至展平状态过程中,第三转轴12从第一弧形槽段406远离第一直线槽段407的一端滑动至第一弧形槽段406靠近第一直线槽段407的一端,第四转轴22从第二弧形槽段409远离第二直线槽段410的一端滑动至第二弧形槽段409靠近第二直线槽段410的一端。当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设于展平状态时,第三转轴12滑动至第一直线槽段407,第四转轴22滑动至第二直线槽段410。在第一铰链32与第二铰链33设于展平状态之后,第一直线槽段407的延伸方向沿Y轴方向,第二直线槽段410的延伸方向沿Y轴方向,第三转轴12在第一弹性件52的弹性恢复力下沿第一直线槽段407滑动,第四转轴22在第二弹性件62的弹性恢复力下沿第二直线槽段410滑动。在上述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62分别推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相互远离,从而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带动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向两侧弯折,进而使得柔性屏100在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展开时被绷紧,避免制造公差可能产生的柔性屏100在展开状态时有鼓起可能。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支撑机构200的转轴基座3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动机构50和第二滑动机构60,第一壳体10、转轴机构、第一滑动机构50在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在转动时滑动配合,第二壳体20、转轴机构、第二滑动机构60在可弯折支撑机构200在转动时滑动配合,以使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的相对两端皆受到拉力而展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在转轴基座31的第一侧或第二侧设置滑动机构,如此,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的一侧能够受到拉力而展平,防止柔性屏100的弯折部102在多次反复弯折后出现拱起、褶皱等问题。
上述提到的两个部件“共面”,除字面意思的“共面”以外,还可以理解为在误差范围内的近似共面,即两个部件的表面大致形成一个面,也可以理解为两个部件的表面大致平行,且所在表面的距离不超过误差范围,上述提到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弧面或曲面。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基座;
第一铰链,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铰链设有第一弧形滑槽;
第二铰链,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二侧,所述第二铰链上设有第二弧形滑槽;
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以使所述第一铰链在相对于所述转轴基座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所述转轴基座转动;及
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二侧,所述第二支撑板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弧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弧形滑槽的弧形轨迹的圆心偏离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以使所述第二铰链在相对于所述转轴基座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所述转轴基座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所述第二支撑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端和第四侧端;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转动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所述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三侧端相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转动至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三侧端位于所述转轴基座内,所述第二侧端与所述第四侧端位于所述转轴基座外,且所述第一侧端与所述第三侧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端与所述第四侧端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用于收容柔性屏的弯折部的收容空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滑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端和第二槽端,所述第二弧形滑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槽端和第四槽端,所述第一槽端和所述第三槽端靠近所述可弯折支撑机构的弯折内侧;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槽端与所述第三槽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槽端与所述第四槽端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槽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槽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槽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槽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设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凸柱由所述第二槽端滑动至所述第一槽端,所述第二凸柱由所述第四槽端滑动至所述第三槽端;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设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凸柱运动至所述第二槽端,所述第二凸柱运动至所述第四槽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基座包括转轴底板及间隔设置在所述转轴底板两末端上的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分别设于所述转轴底板的相对两侧,且绕所述转轴底板转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设置在所述转轴底板的端部上,所述第二侧板朝向所述第二基座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还包括第三凸柱,所述第二支撑板还包括第四凸柱;所述第二侧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所述第三凸柱随着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于所述第一轴孔内转动,所述第四凸柱随着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转动于所述第二轴孔内转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第三轴孔和第四轴孔,所述第一铰链通过第一转轴经所述第三轴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铰链通过第二转轴经所述第四轴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铰链的端部啮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同步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包括底部板及连接所述底部板的第一板件及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板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板件设有所述第一弧形滑槽;所述第一板件的一部分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铰链啮合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铰链,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铰链,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展平时,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及所述第二壳体依次排列并形成用于支撑柔性屏的支撑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支撑机构还包括滑块及与固定于所述滑块上的弹性件,所述滑块的自由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弹性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铰链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铰链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滑块可沿所述导向槽滑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基座的第一侧板还包括滑槽,所述滑槽包括相互连通的弧形槽段及直线槽段,所述直线槽段位于所述弧形槽段远离所述第二铰链的一端,所述直线槽段沿所述第一铰链在展平状态时的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铰链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部分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与所述滑槽相对;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贯穿所述条形孔并沿所述滑槽滑动;
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设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三转轴滑动至所述直线槽段,所述第三转轴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沿所述直线槽段滑动;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设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三转轴滑动至所述弧形槽段远离所述直线槽段的一端。
14.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屏及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弯折支撑机构,所述柔性屏连接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柔性屏的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且弯折呈水滴形;当所述第一铰链与所述第二铰链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柔性屏的弯折部展平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87795.0A CN114067674A (zh) | 2020-08-06 | 2020-08-06 | 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87795.0A CN114067674A (zh) | 2020-08-06 | 2020-08-06 | 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67674A true CN114067674A (zh) | 2022-02-18 |
Family
ID=80232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87795.0A Pending CN114067674A (zh) | 2020-08-06 | 2020-08-06 | 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6767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44887A (zh) * | 2022-06-30 | 2023-05-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6069130A (zh) * | 2023-04-06 | 2023-05-05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张紧结构、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58874A (zh) * | 2017-06-30 | 2017-11-1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
US10015897B1 (en) * | 2017-06-21 | 2018-07-03 | Dell Products L.P. | Flexi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isplay sliding frame |
CN208689845U (zh) * | 2018-07-13 | 2019-04-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0035140A (zh) * | 2019-02-22 | 2019-07-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结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0502073A (zh) * | 2015-04-09 | 2019-11-2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折叠式设备 |
CN110784570A (zh) * | 2019-10-29 | 2020-02-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20200103935A1 (en) * | 2018-09-27 | 2020-04-02 | Jarllytec Co.,Ltd. | Hinge module for a foldable type device |
-
2020
- 2020-08-06 CN CN202010787795.0A patent/CN11406767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02073A (zh) * | 2015-04-09 | 2019-11-2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折叠式设备 |
US10015897B1 (en) * | 2017-06-21 | 2018-07-03 | Dell Products L.P. | Flexi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isplay sliding frame |
CN107358874A (zh) * | 2017-06-30 | 2017-11-1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
CN208689845U (zh) * | 2018-07-13 | 2019-04-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US20200103935A1 (en) * | 2018-09-27 | 2020-04-02 | Jarllytec Co.,Ltd. | Hinge module for a foldable type device |
CN110035140A (zh) * | 2019-02-22 | 2019-07-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结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0784570A (zh) * | 2019-10-29 | 2020-02-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44887A (zh) * | 2022-06-30 | 2023-05-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6044887B (zh) * | 2022-06-30 | 2023-10-20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6069130A (zh) * | 2023-04-06 | 2023-05-05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张紧结构、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CN116069130B (zh) * | 2023-04-06 | 2023-09-0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张紧结构、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423150U (zh) |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 |
JP5170950B2 (ja) | ヒンジ装置 | |
CN113660798B (zh) | 同步转轴机构、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4067674A (zh) | 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
US835308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inge | |
CN211375464U (zh) | 电子装置 | |
KR20220115380A (ko) | 힌지 모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CN114076144A (zh) | 转轴机构、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
US12075579B2 (en) | Hinge,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251347A (zh) |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1885859B (zh) | 可折叠壳体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1601484B (zh) |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3645328B (zh) | 电子设备 | |
EP2413575B1 (en)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6658513A (zh) |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115949665B (zh) |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JP5623727B2 (ja) | 端末装置 | |
CN219202201U (zh) |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CN117847076A (zh) | 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 |
CN113936551A (zh) | 滑动机构、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
CN221652625U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20067475U (zh)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7319530B (zh) | 同步转动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WO2023231366A1 (zh) |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CN117189752A (zh) |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