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1347A -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51347A CN114251347A CN202011013975.XA CN202011013975A CN114251347A CN 114251347 A CN114251347 A CN 114251347A CN 202011013975 A CN202011013975 A CN 202011013975A CN 114251347 A CN114251347 A CN 1142513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inge
- region
- arc groove
- gear
- connec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转轴组件包括连接组件、第一铰链及第二铰链。连接组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第一铰链设有第一圆弧槽,第一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圆弧槽内并沿第一圆弧槽滑动;第二铰链设有第二圆弧槽,第二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第二圆弧槽内并沿第二圆弧槽滑动;第一铰链、连接组件及第二铰链分别用于连接柔性屏上依次排列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以带动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弯折,并使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时的尺寸不变。本申请提供的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能够提高柔性屏可靠性,延长柔性屏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屏因为低功耗、可弯曲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然而,可折叠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柔性屏反复弯折,因受到拉伸或压缩而产生形变,若没有及时恢复则会拱起,甚至造成柔性屏损坏等。因此,如何减少柔性屏形变,进而提高柔性屏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柔性屏可靠性,延长柔性屏使用寿命的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组件,包括: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
第一铰链,所述第一铰链设有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圆弧槽内并沿所述第一圆弧槽滑动;及
第二铰链,所述第二铰链设有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圆弧槽内并沿所述第二圆弧槽滑动;
所述第一铰链用于连接柔性屏的第一区域,所述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柔性屏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铰链用于连接柔性屏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铰链、所述连接组件及所述第二铰链用于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弯折,并使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时的尺寸不变。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转轴组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柔性屏,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组件的相对两侧,所述柔性屏的第一区域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柔性屏的第二区域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通过在第一铰链设计第一圆弧槽,第二铰链设计第二圆弧槽,在连接组件的相对两侧设计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使第一滑动部于第一圆弧槽内沿第一圆弧槽的槽壁滑动,使第二滑动部于第二圆弧槽内沿第二圆弧槽的槽壁滑动,从而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能够沿确定的轨迹转动,以保证柔性屏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铰链带动第一区域弯折并使第一区域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连接组件带动第二区域弯折并使第二区域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第二铰链带动第三区域弯折并使第三区域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进而提高柔性屏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中柔性屏与转轴组件部分分离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中柔性屏与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设有转轴组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外部平面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转轴组件的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6所示转轴组件的另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与折叠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6所示转轴组件设有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另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与折叠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是图6所示转轴组件设有固定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6所示转轴组件中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固定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19是图1所示再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与折叠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1是图6所示转轴组件设有第一同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6所示转轴组件设有第二同步机构与第三同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所示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4是图22所示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电子展示屏、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等。其中,“可折叠”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能够向内对折、向外对折、单侧弯折、双侧不对称弯折等。可选的,单侧弯折的角度范围为0°~90°,或者0°~180°。本申请以内折的可折叠手机、单侧弯折角度为0°~90°为例进行说明。为便于描述,定义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定义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以下分别简称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其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弯折轴线与Y轴平行。
如图2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包括转轴组件1、分别设于转轴组件1相对两侧的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及设于转轴组件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上的柔性屏4。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至少具有展开和折叠两种常用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柔性屏4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时的尺寸相等,柔性屏4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受到拉伸或压缩而产生的变形较小,能够延长柔性屏4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2、转轴组件1及第二壳体3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第一壳体2连接于转轴组件1的一侧,第二壳体3连接于转轴组件1相对的另一侧。柔性屏4沿厚度方向设于第一壳体2、转轴组件1及第二壳体3上。此时,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之间的夹角角度大致为180°。柔性屏4展平,便于显示平整画面。
如图4所示,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2连接转轴组件1的一端与第二壳体3连接转轴组件1的一端分离,第一壳体2远离转轴组件1的一端与第二壳体3远离转轴组件1的一端靠近或抵接。此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两侧折叠于一起。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之间的夹角角度接近于0°或者等于0°。
以下实施例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展开状态对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后续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2具有第一支撑面21。第二壳体3具有第二支撑面31。
柔性屏4包括第一区域41、第二区域42及第三区域43。第一区域41、第二区域42及第三区域43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第一区域41至少部分支撑于第一壳体2的第一支撑面21上。第三区域43至少部分支撑于第二壳体3的第二支撑面31上。
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41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贴合于第一支撑面21。第一区域41靠近第二区域42的一侧固定连接转轴组件1靠近第一壳体2的一侧。可选的,第一区域41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与第一支撑面21粘接。可以理解的,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于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区域41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与第一支撑面21未分离。第三区域43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贴合于第二支撑面31。第三区域43靠近第二区域42的一侧固定连接转轴组件1靠近第二壳体3的一侧。可选的,第三区域43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面31粘接。可以理解的,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于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三区域43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与第二支撑面31未分离。
通过将柔性屏4的第一区域41至少部分支撑于第一壳体2上,将柔性屏4的第三区域43至少部分支撑于第二壳体3上,可以避免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柔性屏4与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分离,而造成柔性屏4脱落,或者造成柔性屏4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内部的线路连接松动。此外,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在展开使用的过程中,第一支撑面21与第二支撑面31支撑柔性屏4,能够增加柔性屏4的硬度,提高柔性屏4的显示效果。
其中,第一区域41、第二区域42及第三区域43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一区域41与第三区域43关于柔性屏4的中轴线对称。换言之,第一区域41与第三区域43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二区域42连接于第一区域41与第三区域43之间,第二区域42的面积小于第一区域41或第三区域43的面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区域42的面积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区域41或者第三区域43的面积。
相关技术中,为保证柔性屏的自由弯折,对应于转轴组件的柔性屏不与转轴组件或壳体组件连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柔性屏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相互切换时,对应于转轴组件区域的柔性屏由于没有可靠的机构支撑柔性屏完全展开,导致柔性屏的长度冗余而出现褶皱,甚至出现弯折。长时间的反复弯折,导致对应于转轴组件区域的柔性屏损坏。
本申请通过将柔性屏4的不同区域与对应的第一壳体2、转轴组件1或第二壳体3连接,将对应于转轴组件1区域的柔性屏4与转轴组件1的不同部分连接,通过设计转轴组件1不同部分的转动轨迹,控制柔性屏4的弯折,使得柔性屏4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相互切换时,变形较小或者变形后能够恢复原状,从而提高柔性屏4的可靠性,延长柔性屏4的使用寿命。
请参照图5和图6,转轴组件1包括连接组件11、第一铰链12及第二铰链13。第一铰链12、连接组件11及第二铰链13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第一铰链12连接柔性屏4的第一区域41。连接组件11连接柔性屏4的第二区域42。第二铰链13连接柔性屏4的第三区域43。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展开时,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第一铰链12朝向柔性屏4的一侧与第一壳体2的第一支撑面21齐平,第二铰链13朝向柔性屏4的一侧与第二壳体3的第二支撑面31齐平,连接组件11朝向柔性屏4的一侧与第一支撑面21、第二支撑面31齐平,柔性屏4平铺于第一壳体2、第一铰链12、连接组件11、第二铰链13及第二壳体3上。
如图7所示,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折叠时,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第一壳体2的第一支撑面21朝向第二壳体3的第二支撑面31,第一铰链12与第二铰链13相对设置,且第一铰链12朝向柔性屏4的一侧与第二铰链13朝向柔性屏4的一侧相对。柔性屏4的第一区域41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端与柔性屏4的第三区域43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端相抵接,整个柔性屏4大致呈水滴状。
请参照图8和图9,第一铰链12用于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实现第一区域41于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一实施例中,第一铰链12固定连接第一区域41靠近第二区域42的一侧,以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铰链12固定连接第一壳体2,并通过第一壳体2固定连接第一区域41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以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
连接组件11用于带动第二区域42弯折,实现第二区域42于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1靠近第一铰链12的一侧连接第二区域42靠近第一区域41的一侧,连接组件11靠近第二铰链13的一侧连接第二区域42靠近第三区域43的一侧。
第二铰链13用于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实现第三区域43于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一实施例中,第二铰链13固定连接第三区域43靠近第二区域42的一侧,以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铰链1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3,并通过第二壳体3固定连接第三区域43远离第二区域42的一侧,以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
可以理解的,第一区域41跟随第一铰链12的运动而弯折,第二区域42跟随连接组件11的运动而弯折,第三区域43跟随第二铰链13的运动而弯折。换言之,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柔性屏4的第一区域41的运动轨迹与第一铰链12的运动轨迹相同,柔性屏4的第二区域42的运动轨迹与连接组件11的运动轨迹相同,柔性屏4的第三区域43的运动轨迹与第二铰链13的运动轨迹相同。
如图10所示,连接组件1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动部110和第二滑动部112。具体的,第一滑动部110与第二滑动部112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滑动部110设于连接组件11朝向第一铰链12的一侧,第二滑动部112设于连接组件11朝向第二铰链13的一侧。
如图11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110包括第一圆弧面1101、第二圆弧面1102及第一抵接面1103。第一圆弧面1101与第二圆弧面1102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抵接面1103连接于第一圆弧面1101与第二圆弧面1102之间。第一抵接面1103朝向第一铰链12。第一圆弧面110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与第二圆弧面1102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相同,记为a点(请参阅图13)。
第二滑动部112包括第三圆弧面1120、第四圆弧面1121及第二抵接面1122。第三圆弧面1120与第四圆弧面1121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抵接面1122连接于第三圆弧面1120与第四圆弧面1121之间。第二抵接面1122朝向第二铰链13。第三圆弧面1120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与第四圆弧面112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相同,记为b点。
第一铰链12设有第一圆弧槽120,第一滑动部110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圆弧槽120内并沿第一圆弧槽120滑动。具体的,第一铰链12朝向连接组件11的一侧设有第一圆弧槽120。第一圆弧槽120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圆弧槽120包括第一侧壁1201、第二侧壁1202及第三侧壁1203。第一侧壁1201与第二侧壁1202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203连接于第一侧壁1201与第二侧壁1202之间。第一圆弧槽120的开口朝向连接组件11。第三侧壁1203与第一圆弧槽120的开口沿第一圆弧槽120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可选的,第一滑动部110于第一圆弧槽120内滑动时,第一圆弧面1101贴合第一侧壁1201,第二圆弧面1102贴合第二侧壁1202。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滑动部110的第一抵接面1103抵接于第三侧壁1203上。当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滑动部110的第一抵接面1103靠近第一圆弧槽120的开口或者与第一圆弧槽120的开口齐平。其中,第一侧壁1201与第二侧壁1202为圆弧形,第一侧壁120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第二侧壁1202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位于a点。
请参照图9至图11,当第一滑动部110于第一圆弧槽120内滑动时,第一铰链12相对于连接组件11转动,通过设计第一滑动部110与第一圆弧槽120的形状,可控制第一铰链12相对于连接组件11转动的轨迹,从而使第一铰链12转动时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并使第一区域41在弯折过程中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此外,第一滑动部110贴合第一圆弧槽120的槽壁,能够提高第一铰链12运动过程中的准确性、稳定性,避免第一铰链12偏离设计的运动轨迹。
如图11所示,第二铰链13设有第二圆弧槽130,第二滑动部112至少部分设于第二圆弧槽130内并沿第二圆弧槽130滑动。具体的,第二铰链13朝向连接组件11的一侧设有第二圆弧槽130。第二圆弧槽130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圆弧槽130包括第四侧壁1301、第五侧壁1302及第六侧壁1306。第四侧壁1301与第五侧壁1302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六侧壁1306连接于第四侧壁1301与第五侧壁1302之间。第二圆弧槽130的开口朝向连接组件11。第六侧壁1306与第二圆弧槽130的开口沿第二圆弧槽130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可选的,第二滑动部112于第二圆弧槽130内滑动时,第三圆弧面1120贴合第四侧壁1301,第四圆弧面1121贴合第五侧壁1302。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滑动部112的第二抵接面1122抵接于第六侧壁1306上。当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滑动部112的第二抵接面1122靠近第二圆弧槽130的开口或者与第二圆弧槽130的开口齐平。其中,第四侧壁1301与第五侧壁1302为圆弧形,第四侧壁1301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第五侧壁1302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位于b点。
请参照图9至图11,当第二滑动部112于第二圆弧槽130内滑动时,第二铰链13相对于连接组件11转动,通过设计第二滑动部112与第二圆弧槽130的形状,可控制第二铰链13相对于连接组件11转动的轨迹,从而使第二铰链13转动时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并使第三区域43在弯折过程中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此外,第二滑动部112贴合第二圆弧槽130的槽壁,能够提高第二铰链13运动过程中的准确性、稳定性,避免第二铰链13偏离设计的运动轨迹。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铰链12设计第一圆弧槽120,第二铰链13设计第二圆弧槽130,在连接组件11的相对两侧设计第一滑动部110和第二滑动部112,使第一滑动部110于第一圆弧槽120内沿第一圆弧槽120的槽壁滑动,使第二滑动部112于第二圆弧槽130内沿第二圆弧槽130的槽壁滑动,从而第一铰链12和第二铰链13能够沿确定的轨迹转动,以保证柔性屏4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铰链12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并使第一区域41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连接组件11带动第二区域42弯折并使第二区域42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第二铰链13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并使第三区域43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进而提高柔性屏4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换言之,通过设计第一铰链12的运动轨迹可以控制第一区域41的弯折情况,从而达到减小第一区域41形变量的目的。通过设计连接组件11的运动轨迹可以控制第二区域42的弯折情况,从而达到减小第二区域42形变量的目的。通过设计第二铰链13的运动轨迹可以控制第三区域43的弯折情况,从而达到减小第三区域43形变量的目的。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2和图13,在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铰链12带动第一区域41以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在第一区域41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区域41沿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先增加后减小,并在折叠状态时的尺寸等于展开状态时的尺寸。
在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连接组件11固定不动,第二区域42完全固定于连接组件11上,第二区域42的尺寸保持不变。换言之,在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区域42未发生形变,此时可设计第二区域42的面积较小。
在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铰链13带动第三区域43以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在第三区域43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三区域43沿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先增加后减小,并在折叠状态时的尺寸等于展开状态时的尺寸。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假设在沿长度方向上,第一区域41在折叠状态时的弧长等于第一区域41在展开状态时的直线长度,以确定第一铰链12在折叠状态时的位置及第一铰链12在展开状态时的位置。通过假设在沿长度方向上,第三区域43在折叠状态时的弧长等于第三区域43在展开状态时的直线长度,以确定第二铰链13在折叠状态时的位置及第二铰链13在展开状态时的位置。
根据已确定的第一铰链12的位置及第二铰链13的位置,通过确定第一铰链12上第一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一位置,及第一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二位置;确定第一铰链12上第二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三位置,及第二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四位置。其中,第一目标点与第二目标点为第一铰链12上的任意相间隔的两点。作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连线的中垂线m,及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连线的中垂线n,m与n的交点即为第一铰链12的旋转中心a点(请参阅图13)。
通过确定第二铰链13上第三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五位置,及第三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六位置;确定第二铰链13上第四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七位置,及第四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八位置。其中,第三目标点与第四目标点为第二铰链13上的任意相间隔的两点。作第五位置与第六位置连线的中垂线l,及第七位置与第八位置连线的中垂线p,l与p的交点即为第二铰链13的旋转中心b点(请参阅图13)。
请参照图11至图13,可以理解的,第一滑动部110沿第一圆弧槽120滑动时,第一铰链12的旋转中心为第一滑动部110的a点,第一铰链12以a点为旋转中心从折叠状态转动至展开状态,以此确定第一铰链12的运动轨迹,根据第一铰链12的运动轨迹可制作出第一圆弧槽120和第一滑动部110。第二滑动部112沿第二滑槽滑动时,第二铰链13的旋转中心为第二滑动部112的b点,第二铰链13以b点为旋转中心从折叠状态转动至展开状态,以此确定第二铰链13的运动轨迹,根据第二铰链13的运动轨迹可制作出第二圆弧槽130和第二滑动部112。
本实施例中,转轴组件1的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容易装配。此外,连接组件11固定,仅第一铰链12与第二铰链13转动,第一铰链12的运动轨迹与第二铰链13的运动轨迹较易获得,转轴组件1的结构设计简单。
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4至图16,连接组件11包括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转动连接。第一铰链12、第一连接件113、第二连接件115及第二铰链13依次沿长度方向排列。第一铰链12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第二区域42包括第一子区域421与第二子区域422。第一连接件113带动第一子区域421弯折。第二连接件115带动第二子区域422弯折。第二铰链13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
其中,第一铰链12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及第二铰链13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的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换言之,设计第一滑动部110、第二滑动部112、第一圆弧槽120及第二圆弧槽130的方法相同。可参照上述实施例通过确定第一铰链12的旋转中心以获得第一铰链12的运动轨迹,从而根据第一铰链12的运动轨迹制作出相应的第一滑动部110和第一圆弧槽120。可参照上述实施例通过确定第二铰链13的旋转中心以获得第二铰链13的运动轨迹,从而根据第二铰链13的运动轨迹制作出相应的第二滑动部112及第二圆弧槽130。
可选的,第一滑动部110设于第一连接件113朝向第一铰链12的一侧。第二滑动部112设于第二连接件115朝向第二铰链13的一侧。
在转轴组件1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113转动并带动第一子区域421弯折,第二连接件115转动并带动第二子区域422弯折。在第一子区域421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子区域421沿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先增加后减小,并在折叠状态时的尺寸等于展开状态时的尺寸。在第二子区域422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二子区域422沿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先增加后减小,并在折叠状态时的尺寸等于展开状态时的尺寸。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假设在沿长度方向上,第一子区域421在折叠状态时的弧长等于第一子区域421在展开状态时的直线长度,以确定第一连接件113在折叠状态时的位置及第一连接件113在展开状态时的位置。通过假设在沿长度方向上,第二子区域422在折叠状态时的弧长等于第二子区域422在展开状态时的直线长度,以确定第二连接件115在折叠状态时的位置及第二连接件115在展开状态时的位置。
根据已确定的第一连接件113的位置及第二连接件115的位置,通过确定第一连接件113上第五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九位置,及第五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十位置;确定第一连接件113上第六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十一位置,及第六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十二位置。其中,第五目标点与第六目标点为第一连接件113上的任意相间隔的两点。作第九位置与第十位置连线的中垂线i,及第十一位置与第十二位置连线的中垂线j,i与j的交点即为第一连接件113的旋转中心c点(请参阅图16)。
通过确定第二连接件115上第七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十三位置,及第七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十四位置;确定第二连接件115上第八目标点在折叠状态时的第十五位置,及第八目标点在展开状态时的第十六位置。其中,第七目标点与第八目标点为第二连接件115上的任意相间隔的两点。作第十三位置与第十四位置连线的中垂线f,及第十五位置与第十六位置连线的中垂线k,f与k的交点即为第二连接件115的旋转中心d点(请参阅图16)。
可以理解的,确定第一连接件113的旋转中心后可获得第一连接件113的运动轨迹。使第一连接件113沿获得的轨迹运动,从而保证第一连接件113带动第一子区域421弯折时,使第一子区域421能够实现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的尺寸相等。确定第二连接件115的旋转中心后可获得第二连接件115的运动轨迹。使第二连接件115沿获得轨迹运动,从而保证第二连接件115带动第二子区域422弯折时,使第二子区域422能够实现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的尺寸相等。当第一子区域421与第二子区域422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尺寸相等时,即第二区域42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时的尺寸不变。
本实施例中,转轴组件1包括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第一连接件113、第二连接件115、第一铰链12及第二铰链13皆转动,且分别带动柔性屏4的不同区域转动,能够提高柔性屏4的不同区域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时的尺寸相等的可靠性,进而使得转轴组件1具有较高的精度。
请参照图17和图18,可选的,连接组件11还包括设于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之间的固定座114。第一连接件113、固定座114及第二连接件115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连接件113朝向固定座114的一侧设有第三滑动部1130。第二连接件115朝向固定座114的一侧设有第四滑动部1150。固定座114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圆弧槽1140和第四圆弧槽1141。具体的,固定座114朝向第一连接件113的一侧设有第三圆弧槽1140。固定座114朝向第二连接件115的一侧设有第四圆弧槽1141。
第三滑动部1130包括第五圆弧面113a、第六圆弧面113b及第三抵接面113c。第五圆弧面113a与第六圆弧面113b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抵接面113c连接于第五圆弧面113a与第六圆弧面113b之间。第三抵接面113c朝向固定座114。第五圆弧面113a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与第六圆弧面113b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相同,记为c点。
第四滑动部1150包括第七圆弧面115a、第八圆弧面115b及第四抵接面115c。第七圆弧面115a与第八圆弧面115b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四抵接面115c连接于第七圆弧面115a与第八圆弧面115b之间。第四抵接面115c朝向固定座114。第七圆弧面115a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与第八圆弧面115b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相同,记为d点。
第三圆弧槽1140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圆弧槽1140包括第七侧壁114a、第八侧壁114b及第九侧壁114c。第七侧壁114a与第八侧壁114b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九侧壁114c连接于第七侧壁114a与第八侧壁114b之间。第三圆弧槽1140的开口朝向第一连接件113。第九侧壁114c与第三圆弧槽1140的开口沿第三圆弧槽1140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可选的,第三滑动部1130于第三圆弧槽1140内滑动时,第五圆弧面113a贴合第七侧壁114a,第六圆弧面113b贴合第八侧壁114b。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滑动部1130的第三抵接面113c抵接于第九侧壁114c上。
请参照图17至图20所示,当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滑动部1130的第三抵接面113c靠近第三圆弧槽1140的开口或者与第三圆弧槽1140的开口齐平。其中,第七侧壁114a与第八侧壁114b为圆弧形,第七侧壁114a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第八侧壁114b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位于e点。其中,通过确定e点,以确定第一连接件113的弧形运动轨迹与上述实施例中确定a点、b点、c点的原理相同。
当第三滑动部1130于第三圆弧槽1140内滑动时,第一连接件113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通过设计第三滑动部1130与第三圆弧槽1140的形状,可控制第一连接件113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的轨迹,从而使第一连接件113转动时带动第一子区域421弯折,并使第一子区域421在弯折过程中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此外,第三滑动部1130贴合第三圆弧槽1140的槽壁,能够提高第一连接件113运动过程中的准确性、稳定性,避免第一连接件113偏离设计的运动轨迹。
请参照图17和图18,第四圆弧槽1141沿长度方向延伸。第四圆弧槽1141包括第十侧壁114d、第十一侧壁114e及第十二侧壁114f。第十侧壁114d与第十一侧壁114e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第十二侧壁114f连接于第十侧壁114d与第十一侧壁114e之间。第四圆弧槽1141的开口朝向第二连接件115。第十二侧壁114f与第四圆弧槽1141的开口沿第四圆弧槽1141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可选的,第四滑动部1150于第四圆弧槽1141内滑动时,第七圆弧面115a贴合第十侧壁114d,第八圆弧面115b贴合第十一侧壁114e。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四滑动部1150的第四抵接面115c抵接于第十二侧壁114f上。
请参照图17至图20所示,当转轴组件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四滑动部1150的第四抵接面115c靠近第四圆弧槽1141的开口或者与第四圆弧槽1141的开口齐平。其中,第十侧壁114d与第十一侧壁114e为圆弧形,第十侧壁114d的弧形轨迹的圆心、第十一侧壁114e的弧形轨迹的圆心位于f点。其中,通过确定e点,以确定第一连接件113的弧形运动轨迹与上述实施例中确定a点、b点、c点的原理相同。
当第四滑动部1150于第四圆弧槽1141内滑动时,第二连接件115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通过设计第四滑动部1150与第四圆弧槽1141的形状,可控制第二连接件115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的轨迹,从而使第二连接件115转动时带动第二子区域422弯折,并使第二子区域422在弯折过程中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此外,第四滑动部1150贴合第四圆弧槽1141的槽壁,能够提高第二连接件115运动过程中的准确性、稳定性,避免第二连接件115偏离设计的运动轨迹。
可以理解的,根据获得的第一连接件113的运动轨迹可确定第三圆弧槽1140和第三滑动部1130的弧形轨迹,从而制作出第三圆弧槽1140和第三滑动部1130。根据获得的第二连接件115的运动轨迹可确定第四圆弧槽1141和第四滑动部1150的弧形轨迹,从而制作出第四圆弧槽1141和第四滑动部1150。
通过在第一铰链12设计第一圆弧槽120,第二铰链13设计第二圆弧槽130,在连接组件11的相对两侧设计第一滑动部110和第二滑动部112,使第一滑动部110于第一圆弧槽120内沿第一圆弧槽120的槽壁滑动,使第二滑动部112于第二圆弧槽130内沿第二圆弧槽130的槽壁滑动,从而第一铰链12和第二铰链13能够沿确定的轨迹转动,以保证柔性屏4从折叠状态弯折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铰链12带动第一区域41弯折并使第一区域41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连接组件11带动第二区域42弯折并使第二区域42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第二铰链13带动第三区域43弯折并使第三区域43的尺寸保持不变或者发生变形后能够恢复原尺寸,进而提高柔性屏4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21和图22,转轴组件1还包括第一同步机构14、第二同步机构15及第三同步机构16。
具体的,固定座114包括沿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42与第二端面1143。第一同步机构14设于固定座114的第一端面1142。第二同步机构15与第三同步机构16靠近固定座114的第二端面1143设置。通过将第一同步机构14、第二同步机构15及第三同步机构16分别沿宽度方向设于固定座114的相对两侧,可减小转轴组件1的厚度,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如图23所示,第一同步机构14设于固定座114。第一同步机构14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连接件113和第二连接件115,以使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相对于固定座114同步且转动。
具体的,第一同步机构14包括第一齿轮141和第二齿轮142。固定座114的第一端面1142设有第一转轴143和第二转轴144。第一齿轮141套设于第一转轴143上,第二齿轮142套设于第二转轴144上。第一齿轮141与第二齿轮142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第一连接件113朝向固定座114的一侧设有第一齿轮臂1131。第二连接件115朝向固定座114的一侧设有第二齿轮臂1151。第一齿轮臂1131、第一齿轮141、第二齿轮142及第二齿轮臂1151依次啮合连接,以使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同步且转动。可以理解的,当第一连接件113顺时针转动时,通过第一齿轮臂1131与第一齿轮141的啮合、第一齿轮141与第二齿轮142的啮合、第二齿轮142与第二齿轮臂1151的啮合依次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连接件115,使第二连接件115逆时针转动。当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相背运动。当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二连接件115相对运动。
如图24所示,第二同步机构15设于第一连接件113。第二同步机构15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固定座114和第一铰链12。当第一连接件113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时,第二同步机构15转动,以带动第一铰链12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一铰链12的转动方向相同。
具体的,第二同步机构15包括第三齿轮151和第四齿轮152。第一连接件113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面1132和第二侧面1133。第一侧面1132朝向固定座114。第二侧面1133与固定座114的第二端面1143朝向相同。第一连接件113的第二侧面1133设有第三转轴153和第四转轴154。第三齿轮151套设于第三转轴153上,第四齿轮152套设于第四转轴154上。第三齿轮151与第四齿轮152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固定座114的第二端面1143靠近第一连接件113的一侧设有第三齿轮151臂。第一铰链12朝向第一连接件113的一侧设有第四齿轮152臂。第三齿轮151臂、第三齿轮151、第四齿轮152及第四齿轮152臂依次啮合连接,以使第一连接件113转动时带动第一铰链12同步且同向转动。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连接件113顺时针转动时,第三转轴153与第四转轴154转动,使第三齿轮151与第四齿轮152同步转动。第三齿轮151转动时,与第三齿轮151啮合的第三齿轮151臂位于固定座114上,而固定不动。第四齿轮152转动时,与第四齿轮152啮合的第四齿轮152臂将动力传递至第一铰链12,使第一铰链12顺时针转动。当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一铰链12同步且同向转动,并逐渐远离第二连接件115与第二铰链13。当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一铰链12同步且同向转动,并逐渐靠近第二连接件115与第二铰链13。
如图24所示,第三同步机构16设于第二连接件115。第三同步机构16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固定座114和第二铰链13。当第二连接件115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时,第三同步机构16转动,以带动第二铰链13相对于固定座114转动,第二连接件115与第二铰链13的转动方向相同。
具体的,第三同步机构16包括第五齿轮161和第六齿轮162。第二连接件115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侧面1151和第四侧面1152。第三侧面1151朝向固定座114。第四侧面1152与固定座114的第二端面1143朝向相同。第二连接件115的第四侧面1152设有第五转轴163和第六转轴164。第五齿轮161套设于第五转轴163上,第六齿轮162套设于第六转轴164上。第五齿轮161与第六齿轮162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固定座114的第二端面1143靠近第二连接件115的一侧设有第五齿轮161臂。第二铰链13朝向第二连接件115的一侧设有第六齿轮162臂。第五齿轮161臂、第五齿轮161、第六齿轮162及第六齿轮162臂依次啮合连接,以使第二连接件115转动时带动第二铰链13同步且同向转动。
可以理解的,当第二连接件115逆时针转动时,第五转轴163与第六转轴164转动,使第五齿轮161与第六齿轮162同步转动。第五齿轮161转动时,与第五齿轮161啮合的第五齿轮161臂位于固定座114上,而固定不动。第六齿轮162转动时,与第六齿轮162啮合的第六齿轮162臂将动力传递至第二铰链13,使第二铰链13逆时针转动。当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二连接件115与第二铰链13同步且同向转动,并逐渐远离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一铰链12。当从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二连接件115与第二铰链13同步且同向转动,并逐渐靠近第一连接件113与第一铰链12。
通过设置第一同步机构14、第二同步机构15及第三同步机构16,可使第一铰链12、第一连接件113、第二连接件115及第二铰链13同步转动。进而,可控制第一铰链12、第一连接件113、第二连接件115及第二铰链13中任意一个,而实现电子设备的自动展开和折叠。此外,用户使用时,仅需要单侧作用外力,即可展开和折叠电子设备,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
第一铰链,所述第一铰链设有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圆弧槽内并沿所述第一圆弧槽滑动;及
第二铰链,所述第二铰链设有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圆弧槽内并沿所述第二圆弧槽滑动;
所述第一铰链用于连接柔性屏的第一区域,所述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柔性屏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铰链用于连接柔性屏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铰链、所述连接组件及所述第二铰链用于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弯折,并使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时的尺寸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铰链、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二铰链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滑动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第一铰链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第二铰链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二子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依次排列,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子区域,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子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圆弧槽和第四圆弧槽,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设有第三滑动部,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设有第四滑动部,所述第三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三圆弧槽内并沿所述第三圆弧槽滑动,所述第四滑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四圆弧槽内并沿所述第四圆弧槽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第一同步机构,所述第一同步机构设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同步机构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同步且反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机构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设有第一齿轮臂,所述第二连接件朝向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设有第二齿轮臂,所述第一齿轮臂、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臂依次啮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步且反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固定座;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第二同步机构,所述第二同步机构设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同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第一铰链;当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座转动时,所述第二同步机构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铰链相对于所述固定座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铰链的转动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步机构包括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固定座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齿轮臂,所述第一铰链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设有第四齿轮臂,所述第三齿轮臂、所述第三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及所述第四齿轮臂依次啮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朝向所述固定座;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第三同步机构,所述第三同步机构设于所述第四侧面,所述第三同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第二铰链;当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座转动时,所述第三同步机构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铰链相对于所述固定座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铰链的转动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同步机构包括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所述固定座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五齿轮臂,所述第二铰链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设有第六齿轮臂,所述第五齿轮臂、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及所述第六齿轮臂依次啮合连接。
10.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柔性屏,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组件的相对两侧,所述柔性屏的第一区域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柔性屏的第三区域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13975.XA CN114251347A (zh) | 2020-09-23 | 2020-09-23 |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13975.XA CN114251347A (zh) | 2020-09-23 | 2020-09-23 |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51347A true CN114251347A (zh) | 2022-03-29 |
Family
ID=80789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13975.XA Pending CN114251347A (zh) | 2020-09-23 | 2020-09-23 |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51347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84508A (zh) * | 2022-12-26 | 2023-09-0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及电子设备 |
CN117189767A (zh) * | 2023-08-07 | 2023-12-0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WO2024082743A1 (zh) * | 2022-10-17 | 2024-04-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 |
WO2024131443A1 (zh) * | 2022-12-19 | 2024-06-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和铰链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91193A (zh) * | 2015-12-29 | 2016-04-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柔性屏的可折叠终端 |
CN106254598A (zh) * | 2016-09-30 | 2016-12-21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柔性屏电子设备 |
CN110005694A (zh) * | 2019-03-26 | 2019-07-12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折叠机构以及移动终端 |
CN110273916A (zh) * | 2019-07-12 | 2019-09-24 |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 基于两轴转五轴的柔性屏外折同步转动机构 |
-
2020
- 2020-09-23 CN CN202011013975.XA patent/CN11425134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91193A (zh) * | 2015-12-29 | 2016-04-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柔性屏的可折叠终端 |
CN106254598A (zh) * | 2016-09-30 | 2016-12-21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柔性屏电子设备 |
CN110005694A (zh) * | 2019-03-26 | 2019-07-12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铰链结构、折叠机构以及移动终端 |
CN110273916A (zh) * | 2019-07-12 | 2019-09-24 | 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 基于两轴转五轴的柔性屏外折同步转动机构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82743A1 (zh) * | 2022-10-17 | 2024-04-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 |
WO2024131443A1 (zh) * | 2022-12-19 | 2024-06-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和铰链 |
CN116684508A (zh) * | 2022-12-26 | 2023-09-0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及电子设备 |
CN116684508B (zh) * | 2022-12-26 | 2024-05-1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及电子设备 |
CN117189767A (zh) * | 2023-08-07 | 2023-12-0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251347A (zh) | 转轴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0138916B (zh) | 一种旋转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 |
CN211423150U (zh) |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3202857B (zh) |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CN109922181B (zh) |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支撑结构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 |
US11134579B2 (en) |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14274224U (zh) | 折叠式电子装置 | |
CN113366927A (zh)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1047369A1 (zh) | 双转轴机构、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11375464U (zh) | 电子装置 | |
CN114333566A (zh)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JPWO2017051788A1 (ja) | 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 | |
CN114449074B (zh) |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404770A (zh) |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CN217849479U (zh)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 |
CN114076144A (zh) | 转轴机构、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
CN114046313A (zh) |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CN113141427A (zh) |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4263674A (zh) | 转轴组件、铰链同步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EP2413575A1 (en)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067674A (zh) | 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
WO2024193093A1 (zh) | 转轴机构及终端设备 | |
CN218934999U (zh) |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CN114203028A (zh) | 可折叠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219202201U (zh) |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