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9694A -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9694A
CN113939694A CN201980097074.2A CN201980097074A CN113939694A CN 113939694 A CN113939694 A CN 113939694A CN 201980097074 A CN201980097074 A CN 201980097074A CN 113939694 A CN113939694 A CN 113939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der
outdoor fan
viewed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70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阿巴斯塔利
七种哲二
佐多裕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939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96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0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outlet air in upward direction

Abstract

室外机(200)具备: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第一热交换部(3A)、以及在第二方向(X)上与第一热交换部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热交换部(3B)。第一热交换部包括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第二热交换部包括多个第二扁平管(30B)。构成多个第一扁平管和多个第二扁平管的材料包括铝。第一热交换部具有:第一曲部(35A),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多个第一扁平管配置在第一旋转轴侧;以及第一延伸部(34A),其将第一曲部与第一集管(31A)之间直线连接。第二热交换部具有:第二曲部(35B),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多个第二扁平管配置在第二旋转轴侧;以及第三延伸部(34B),其将第二曲部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直线连接。第一集管与第三集管配置为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对置。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与第一集管连接的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沿与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与第三集管连接的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沿与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备多个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中,公知有为了实现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面积以及送风性能,而使各室外热交换器的形状为U字形状的空调机(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8-138951号公报)。上述形状的热交换器通过将传热管与翅片(例如波纹状翅片)连接后,将传热管和翅片弯曲而形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8951号公报
近年来,节能的限制逐年强化,对于商用空调机或者制冷机的热交换器,也要求热交换效率的高效化和省空间化。
铝制扁平管被认为是用于实现热交换效率高效化的有效的手段。
另一方面,在要求较大的热交换面积的商用空调机或者制冷机中,例如与车载用空调机或者家庭用空调机相比,气体的流通方向上的传热管的宽度变宽。因此,在商用空调机或者制冷机所使用的上述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中,从弯曲加工性和省空间化的观点出发,各传热管构成为铜制的圆管。
具体而言,在将铝制扁平管和与该扁平管连接的翅片弯曲成U字形状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扁平管的压弯和翅片的变形。为了抑制这样的不良情况的产生,需要增大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但在该情况下,在室外机中热交换器所占的空间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与具备构成为铜制的圆管并且弯曲成U字形状的传热管的现有的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相比,实现热交换效率的高效化并且抑制大型化。
本发明的室外机具备:第一室外风扇,其以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二室外风扇,其以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室外风扇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热交换部,其配置在由第一室外风扇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以及第二热交换部,其配置在由第二室外风扇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热交换部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热交换部包括:多个第一扁平管,它们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集管,其与多个第一扁平管的各一端连接;第二集管,其与多个第一扁平管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它们与第一集管连接。第二热交换部包括:多个第二扁平管,它们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三集管,其与多个第二扁平管的各一端连接;第四集管,其与多个第二扁平管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它们与第三集管连接。构成多个第一扁平管和多个第二扁平管的材料包括铝。第一热交换部具有:第一曲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多个第一扁平管配置在第一旋转轴侧;第一延伸部,其将第一曲部与第一集管之间连接;以及第二延伸部,其将第一曲部与第二集管之间连接。第二热交换部具有:第二曲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多个第二扁平管配置在第二旋转轴侧;第三延伸部,其将第二曲部与第三集管之间连接;以及第四延伸部,其将第二曲部与第四集管之间连接。第一集管与第三集管配置为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对置。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沿与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沿与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与具备构成为铜制的圆管并且弯曲成U字形状的传热管的现有的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提供实现热交换效率高效化并且抑制大型化的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图。
图2是从第一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从第三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局部主视图。
图4是对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部的性能与现有的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的性能进行比较的图表。
图5是从第一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从第一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的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8是从第一方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的局部俯视图。
图9是从图7中的箭头IX观察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从第一方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的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11是从第一方向观察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的局部俯视图。
图12是从第一方向观察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的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而导入相互交叉的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
实施方式1.
<空调机的结构>
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00构成为商用空调机或者制冷机。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100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储能器4、膨胀阀5、室内热交换器6、以及延长配管7、8。
上述制冷剂例如为从由R22和R134a等单一制冷剂、R410A和R404A等准共沸混合制冷剂、以及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另外,上述制冷剂也可以是在化学式内包括双键,地球温暖化系数为比较小的值的制冷剂。上述制冷剂例如也可以使用化学式用CF3或CF=CH2表示的氟碳系制冷剂、或者包括CO2或丙烷等的自然制冷剂。
空调机100还具备第一室外风扇9A、第二室外风扇9B、以及室内风扇10。第一室外风扇9A形成穿过第一热交换部3A的气流。第二室外风扇9B形成穿过第二热交换部3B的气流。室内风扇10形成穿过室内热交换器6的气流。
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储能器4、第一室外风扇9A以及第二室外风扇9B配置在室外机200的内部。膨胀阀5、室内热交换器6以及室内风扇10配置在室内机300的内部。
从不同的观点来说,空调机100具备:室外机200,其在内部收纳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储能器4以及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室内机300,其在内部收纳膨胀阀5、室内热交换器6和室内风扇10;以及延长配管7、8,它们将室外机200与室内机300之间连接。
室内机300和延长配管7、8的各结构只要任意设定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在室外机200中,压缩机1、油分离器2以及储能器4的各结构只要任意设定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在室外机200中,第一热交换部3A、第二热交换部3B、第一室外风扇9A以及第二室外风扇9B的各结构详见后述。
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例如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相互并联地连接。另外,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例如也可以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相互串联地连接。
<室外机的结构>
图2是从第一方向Z观察图1所示的空调机100的室外机200的局部俯视图。图3是从第三方向Y观察图1所示的空调机100的室外机200的局部主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室外机200包括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部3A、第二热交换部3B、储能器4、第一室外风扇9A、第二室外风扇9B、壁部11以及多个柱部12。第一方向Z例如沿着上下方向。
另外,在图2中省略构成室外机200的部件中的、第一热交换部3A、第二热交换部3B、第一室外风扇9A、第二室外风扇9B以及多个柱部12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图示。在图3中省略构成室外机200的部件中的、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部3A、第二热交换部3B、储能器4、第一室外风扇9A以及第二室外风扇9B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图示。
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例如构成为所谓的平行流式(PFC)热交换器。如图2所示,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相对于穿过第一旋转轴O1与第二旋转轴O2的中点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线对称地形成。同样,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相对于穿过第一旋转轴O1与第二旋转轴O2的中点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线对称地形成。
如图2所示,第一热交换部3A包括:多个第一扁平管30A(参见图3),它们在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集管31A,其与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的各一端连接;第二集管32A,其与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它们与第一集管31A连接。在与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的各长度方向沿着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面。
例如在第一热交换部3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形成为制冷剂从第一流出流入管流入第一热交换部3A的内部,从第二流出流入管流出到第一热交换部3A的外部。第一流出流入管例如在第一方向Z上配置在比第二流出流入管靠上方的位置。第一集管31A的内部在第一方向Z上被划分为上层部和下层部。上述上层部与第一流出流入管连接,上述下层部与第二流出流入管连接。第二集管32A的内部在第一方向Z上未被划分。多个第一扁平管30A具有:将第一集管31A的上述上层部与第二集管32A之间连接的第一组第一扁平管30A、以及将第一集管31A的上述下层部与第二集管32A之间连接的第二组第一扁平管30A。在第一热交换部3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部3A的内部依次流过第一流出流入管33A、第一集管31A的上述上层部、第一组的第一扁平管30A、第二集管32A、第二组的第一扁平管30A、第一集管31A的上述下层部、第二流出流入管33A。
第一室外风扇9A以沿着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一旋转轴O1为中心旋转。第一热交换部3A配置在由第一室外风扇9A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第一室外风扇9A例如以朝向第一热交换部3A吹出气体的方式形成。如图2所示,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热交换部3A在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1的径向上配置在比第一室外风扇靠外周侧的位置。
构成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的材料包括铝(Al)。与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气体流动的方向)的最大宽度例如为9mm以上。
如图2所示,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热交换部3A具有第一延伸部34A、第一曲部35A以及第二延伸部36A。第一延伸部34A具有:第一端341,其形成第一扁平管30A的上述一端并与第一集管31A连接;以及第二端342,其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与第一端341相反的一侧。第一曲部35A具有:第三端351,其与第一延伸部34A的第二端342连接;以及第四端352,其配置在与第三端351相反的一侧。第二延伸部36A具有:第五端361,其与第一曲部35A的上述第四端352连接;以及第六端362,其形成第一扁平管30A的上述另一端并与第二集管32A连接。另外,第一延伸部34A与第一曲部35A的边界以及第一曲部35A与第二延伸部36A的边界,由从第一方向Z观察的第一扁平管30A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各个周面上将曲率变化的点间连结的假想线来定义。
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曲部35A的曲率中心相对于第一曲部35A配置在第一旋转轴O1侧的位置。第一曲部35A的曲率中心例如配置在比第一室外风扇9A的最外端部靠第一旋转轴O1侧的位置。第一曲部35A的曲率半径RA(参见图2)能够根据第一扁平管30A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而任意设定,但例如为120mm以上且200mm以下。第一曲部35A是通过将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一扁平管和与其连接的多个翅片弯曲而形成的。这样的第一曲部35A能够通过公知的弯曲加工方法而形成。第一热交换部3A仅具有第一曲部35A来作为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曲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曲部35A的长度小于第二延伸部36A的长度。从第一方向Z观察的第一曲部35A的长度被定义为从第一方向Z观察的第一曲部35A的外周面的沿面距离。
第一延伸部34A沿着第二方向X将第一曲部35A的上述第三端351与第一集管31A之间直线连接。第二延伸部36A沿着第三方向Y将第一曲部35A的上述第四端352与第二集管32A之间直线连接。从不同的观点来说,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延伸部34A具有L字形状。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延伸部35A与第二延伸部36A所成的角度θ(参见图2)为钝角。另外,第一延伸部35A和第二延伸部36A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在该情况下,第一延伸部35A和第二延伸部36A的各曲率只要比第一曲部34A的曲率小即可。
在第一曲部35A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1的径向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在第一延伸部34A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与第一方向Z和第二方向X交叉的第三方向Y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在第二延伸部36A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第二方向X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
第二热交换部3B包括:多个第二扁平管30B,它们在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三集管31B,其与多个第二扁平管30B的各一端连接;第四集管32B,其与多个第二扁平管30B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它们与第三集管31B连接。在与多个第二扁平管30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多个第二扁平管30B的各长度方向沿着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面。
例如在第二热交换部3B形成为: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制冷剂从第三流出流入管流入第二热交换部3B的内部,从第四流出流入管流出到第二热交换部3B的外部。第三流出流入管例如在第一方向Z上配置在比第四流出流入管靠上方的位置。第三集管31B的内部在第一方向Z上被划分为上层部和下层部。上述上层部与第三流出流入管连接,上述下层部与第四流出流入管连接。第四集管32B的内部在第一方向Z上未被划分。多个第二扁平管30B具有:将第三集管31B的上述上层部与第四集管32B之间连接的第一组第二扁平管30B、以及将第三集管31B的上述下层部与第四集管32B之间连接的第二组第二扁平管30B。在第二热交换部3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部3B的内部依次在第三流出流入管33B、第三集管31B的上述上层部、第一组第二扁平管30B、第四集管32B、第二组第二扁平管30B、第三集管31B的上述下层部、第四流出流入管33B流动。
第二室外风扇9B以沿着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二旋转轴O2为中心旋转,并且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X上与第一室外风扇9A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室外风扇9B例如以朝向第二热交换部3B吹出气体的方式形成。第二热交换部3B配置在由第二室外风扇9B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并且在第二方向X上与第一热交换部3A隔开间隔地配置。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二热交换部3B在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2的径向上配置在比第二室外风扇9B靠外周侧的位置。
构成多个第二扁平管30B的材料包括铝(Al)。与多个第二扁平管30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气体流动的方向)的最大宽度例如为9mm以上。
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二热交换部3B具有第三延伸部34B、第二曲部35B以及第四延伸部36B。第三延伸部34B具有:第七端343,其形成第二扁平管30B的上述一端并与第三集管31B连接;以及第八端344,其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与第七端343相反的一侧。第二曲部35B具有:第九端353,其与第三延伸部34B的第八端344连接;以及第十端354,其配置在与第九端353相反的一侧。第四延伸部36B具有:第十一端363,其与第二曲部35B的上述第十端354连接;以及第十二端364,其形成第二扁平管30B的上述另一端并与第四集管32B连接。
第二曲部35B的曲率中心相对于第二曲部35B配置在第二旋转轴O2侧。第二曲部35B的曲率中心例如配置在比第二室外风扇9B的最外端部靠第二旋转轴O2侧的位置。第二曲部35B通过将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二扁平管和与其连接的多个翅片弯曲而形成。这样的第二曲部35B能够通过公知的弯曲加工方法而形成。第二热交换部3B仅具有第二曲部35B来作为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曲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二曲部35B的长度小于第四延伸部36B的长度。从第一方向Z观察的第二曲部35B的长度被定义为从第一方向Z观察的第二曲部35B的外周面的沿面距离。
第三延伸部34B沿着第二方向X将第二曲部35B的第九端353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直线连接。第四延伸部36B沿着第三方向Y将第二曲部35B的第十端354与第四集管32B之间直线连接。从不同的观点来说,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二热交换部3B具有L字形状。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延伸部35B与第四延伸部36B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另外,第三延伸部35B和第四延伸部36B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在该情况下,第三延伸部35B和第四延伸部36B的各曲率只要比第二曲部34B的曲率小即可。
在第二曲部35B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2的径向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在第三延伸部34B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第三方向Y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在第四延伸部36B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第二方向X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
第一集管31A与第三集管31B被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相互对置。第一延伸部34A与第三延伸部34B被配置为沿着第二方向X相连。第二延伸部36A和第四延伸部36B被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隔着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而对置。
第一集管31A、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以及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一端341,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比位于第二室外风扇9B侧的第一室外风扇9A的最外端部靠第二热交换部3B侧的位置。从不同的观点来说,如图2所示,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一端341配置在比穿过位于第二室外风扇9B侧的第一室外风扇9A的最外端部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1靠第二热交换部3B侧的位置。
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二端342和第一曲部35A的上述第三端351,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比穿过位于与第二室外风扇9B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室外风扇9A的最外端部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2靠第二热交换部3B侧的位置。第一曲部35A的上述第四端352和第二延伸部36A的上述第五端361,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比上述假想线段VL2靠与第二热交换部3B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第三集管31B、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以及第三延伸部34B的上述第七端343,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比位于第一室外风扇9A侧的第二室外风扇9B的最外端部靠第一热交换部3A侧的位置。从不同的观点来说,第三延伸部34B的上述第七端343配置在比穿过位于第一室外风扇9A侧的第二室外风扇9B的最外端部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3靠第一热交换部3A侧的位置。
第三延伸部34B的上述第八端344和第二曲部35B的上述第九端353,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比穿过位于与第一室外风扇9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室外风扇9B的最外端部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4靠第一热交换部3A侧的位置。第二曲部35B的上述第十端354和第四延伸部36B的上述第十一端363,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比上述假想线段VL4靠与第一热交换部3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沿着与第一延伸部34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三方向Y延伸。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配置在比第一集管31A靠室外机200的内侧的位置。
从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沿着与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三方向Y延伸。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配置在比第三集管31B靠室外机200的内侧的位置。
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集管31A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的距离L3(参见图2)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距离L6(参见图2)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与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上述距离L6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一端341与第三延伸部34B的上述第七端343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上述距离L6短。
壁部11和多个柱部12构成室外机200的框体。壁部11是划分室外机200的内外的外轮廓部件。多个柱部12是用于对框体赋予强度的框架。如图2所示,壁部11具有:背面部111,其与第一热交换部3A的第一延伸部34A和第二热交换部3B的第三延伸部34B对置;正面部112,其配置在与背面部111相反的一侧;第一侧面部113,其与第一热交换部3A的第二延伸部36A对置;以及第二侧面部114,其与第二热交换部3B的第四延伸部36B对置。背面部111形成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在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1的径向上配置在比第一延伸部34A靠外周侧的第一壁部。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的各吸气口形成于背面部111、第一侧面部113以及第二侧面部114。
如图2所示,多个柱部12例如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配置在室外机200的四角。多个柱部12包括:第一柱部121,其与第一曲部35A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柱部122,其与第二曲部35B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三柱部123,其与第二集管32A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第四柱部124,其与第四集管32B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柱部121在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1的径向上配置在比第一曲部35A靠外周侧的位置。
第一曲部35A的曲率半径越大,则第一柱部121与第一曲部35A的间隔L1(参见图2)越长。第二曲部35B的曲率半径越大,则第二柱部122与第二曲部35B的间隔L2(参见图2)越长。间隔L1和间隔L2分别比背面部111与第一延伸部34A的间隔L4(参见图2)以及侧面部113与第二延伸部36A的间隔L5(参见图2)长。间隔L1和间隔L2分别比第一集管31A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的距离L3长。
第一柱部121与第一曲部35A的间隔L1(参见图2),比与第一扁平管30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中的第一扁平管30A的长度方向的宽度长。第二柱部122与第二曲部35B的间隔L2(参见图2)比与第二扁平管30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中的第二扁平管30B的长度方向的宽度长。
另外,在室外机200中,只要不影响空调机100所要求的性能,则第一曲部35A和第二曲部35B也可以产生压弯。
<作用效果>
在室外机200中,第一热交换部3A包括多个第一扁平管30A,第二热交换部3B包括多个第二扁平管30B,因此与各热交换部的传热管构成为圆管的情况相比,热交换效率高。
此外,在室外机200中,构成第一扁平管30A和第二扁平管30B的材料包括铝,因此与各传热管构成为铜制圆管的情况相比,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要求比较大的热交换面积的现有的商用空调机和制冷机的室外机中,在通过折弯成U字形状的铝制扁平管来实现省空间化的情况下,需要使形成为铝制扁平管的两个曲部的至少一方的曲率半径足够小。在该情况下,该曲部容易产生压弯,在产生压弯的情况下,存在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大的问题。在现有的商用空调机和制冷机的室外机中,为了在具有较大的热交换面积的同时实现省空间化,并且抑制压弯引起的压力损失的增大,而使用折弯成U字形状的铜制圆管。
与此相对,室外机200的第一热交换部3A具有第一延伸部34A、第一曲部35A以及第二延伸部36A,第一延伸部34A将第一曲部35A与第一集管31A之间直线连接,并且第二延伸部36A将第一曲部35A与第二集管32A之间直线连接。这样弯曲加工的第一热交换部3A的第一曲部35A的曲率半径RA可以比弯曲加工为U字形状的现有的热交换部的两个曲部的各曲率半径长。具体而言,第一曲部35A的曲率半径RA如上述那样可以为120mm以上且200mm以下。与此相对,在具备构成为铜制的圆管并且弯曲成U字形状的传热管的现有的室外机中,该圆管的曲部的曲率半径约为69mm。因此在室外机200中,虽然构成第一扁平管30A和第二扁平管30B的材料包括铝,但是抑制压弯引起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大。
另外,在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仅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的各热交换面积有时比弯曲加工成U字形状的现有的热交换部的热交换面积小。例如,在第一集管31A和第三集管31B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相互对置、并且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以及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情况下,第一集管31A和第三集管31B的第二方向X的间隔L3比较长,热交换面积变小。
与此相对,在室外机200中,第一集管31A和第三集管31B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相互对置,并且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以及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
因此,在室外机200中,第二方向X上的第一集管31A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的距离L3与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以及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情况相比较短。其结果,室外机200的热交换面积与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以及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情况相比,较大。
如以上那样,在室外机200中,与具备现有的铜制圆管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相比,热交换效率较高,并且抑制压弯引起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并且在能够抑制压弯引起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的上述结构中使热交换面积最大化。
图4是对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部3A的热交换性能与将现有的铜制圆管和翅片弯曲加工而成的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B的热交换性能进行比较的图表。图4所示的热交换性能是在同一条件下使各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运转时实测出的。具体而言,图4的纵轴表示从温度、风扇的转速、制冷剂循环量等条件同等的各热交换器实测出的、表示冷凝性能的参数GaCpaε(单位:kW/K)。另外,比较的第一热交换部3A和热交换器B的各传热管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同等。如图4所示,第一热交换部3A的热交换性能比现有的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B的热交换性能高。
另外,在各室外热交换器的形状为U字形状的现有的室外机中,由各热交换部的屈曲部划分出的多个空间形成在比各热交换器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在这样的现有的室外机中,根据各空间的尺寸,存在各空间在室外机中不能有效地作为收纳各部件的空间利用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室外机200中,在第一曲部35A与第二曲部35B之间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空间形成在比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靠内侧的位置。在第二方向X上,室外机200的上述空间比现有的室外机中的多个空间中的各个空间大,因此能够有效地作为在室外机200中收纳各部件的空间利用。例如,在以与现有的室外机相比提高室外机200的组装性和维护性的观点来设定室外机200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情况下,上述空间通过有效地作为收纳室外机200的各部件的空间利用,由此有助于室外机200的组装性和维护性的提高。
在室外机200中,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延伸部34A与第二延伸部36A所成的角度、以及第三延伸部34B与第四延伸部36B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因此在室外机200中,与上述角度为直角的情况相比,抑制多个第一扁平管30A和多个第二扁平管30B处的压弯的产生,抑制伴随着压弯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此外,在室外机200中,与上述角度为直角的情况相比,第一柱部121与第一曲部35A之间的距离L1以及柱部123与第二曲部35B的间隔L2(参见图2)较长,因此流过第一曲部35A和第二曲部35B的气体的流量较多,第一曲部35A和第二曲部35B处的热交换效率较高。
在室外机200中,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一曲部35A的长度小于第二延伸部36A的长度,第二曲部35B的长度小于第四延伸部36B的长度。
实施方式2.
图5是从第一方向Z观察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00的局部俯视图。如图5所示,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01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00基本相同的结构,但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00的不同点在于还具备第三室外风扇9C。第三室外风扇9C以朝向第一热交换部3A吹出气体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图5中省略构成室外机201的部件中的、第一热交换部3A、第二热交换部3B、第三热交换部3C、第一室外风扇9A、第二室外风扇9B以及第三室外风扇9C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图示。
室外机201的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具备与室外机200的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第一热交换部3A配置在由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三室外风扇9C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的方面,与室外机200的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不同。
第一热交换部3A的第一延伸部34A在第三方向Y上,与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三室外风扇9C隔开间隔地配置。室外机201的第一延伸部34A的第二方向X的长度比室外机200的第一延伸部34A的长度长。
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集管31A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的距离L3(参见图5)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距离L7(参见图5)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与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之间的距离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上述距离L7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十三端345与第三延伸部34B的上述第七端343之间的距离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上述距离L7短。
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8(参见图5)例如与上述距离L7相等。
在图5所示的室外机201中,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室外风扇9C的第三旋转轴O3配置为与第一旋转轴O1与第二旋转轴O2的中点重叠。即,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和第二室外风扇9B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线对称地形成。
此外,在室外机201中,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非对称地形成。
第一集管31A、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以及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一端341,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比位于第二室外风扇9B侧的第三室外风扇9C的最外端部靠第二热交换部3B侧的位置。从不同的观点来说,如图5所示,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一端341配置在比穿过位于第二室外风扇9B侧的第三室外风扇9C的最外端部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6靠第二热交换部3B侧的位置。
室外机201虽然具有比室外机200大的热交换面积,但具备与室外机200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室外机200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
如图6所示,在室外机201中,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以及第二室外风扇9B也可以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具有非对称的结构。换言之,第二室外风扇9B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7例如也可以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8长。
实施方式3.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202的立体图。图8是从第一方向Z观察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202的局部俯视图。如图7和图8所示,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202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00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还具备第三热交换部3C和第三室外风扇9C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00不同。换言之,室外机202在还具备第三热交换部3C的方面与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01不同。
另外,在图8中省略构成室外机202的部件中的、第一热交换部3A、第二热交换部3B、第三热交换部3C、第一室外风扇9A、第二室外风扇9B、第三室外风扇9C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图示。
室外机202的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具备与室外机200的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基本相同的结构,与室外机200的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的不同点在于,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隔着第三热交换部3C。同样,室外机202的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具备与室外机200的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基本相同的结构,与室外机200的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的不同点在于,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隔着第三室外风扇9C。
第三热交换部3C例如构成为所谓的平行流式(PFC)热交换器。第三室外风扇9C以沿着第一方向Z延伸的第三旋转轴O3为中心旋转,并且在第二方向X上与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二室外风扇9B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三热交换部3C配置在由第三室外风扇9C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如图8所示,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热交换部3C在相对于第三旋转轴O3的径向上配置在比第三室外风扇9C靠外周侧的位置。
第三热交换部3C包括:多个第三扁平管,它们在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五集管31C,其与多个第三扁平管的各一端连接;第六集管32C,其与多个第三扁平管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它们与第五集管31C连接。
例如在第三热交换部3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形成为制冷剂从第五流出流入管流入第三热交换部3C的内部,从第六流出流入管流出到第三热交换部3C的外部。第五流出流入管例如在第一方向Z上配置在比第六流出流入管靠上方的位置。第五集管31C的内部在第一方向Z上被划分为上层部和下层部。上述上层部与第五流出流入管连接,上述下层部与第六流出流入管连接。第六集管32C的内部在第一方向Z上未被划分。多个第三扁平管具有:将第五集管31C的上述上层部与第六集管32C之间连接的第一组的第三扁平管、以及将第五集管31C的上述下层部与第六集管32C之间连接的第二组的第三扁平管。在第三热交换部3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部3C的内部依次在第五流出流入管33C、第五集管31C的上述上层部、第一组的第三扁平管、第六集管32C、第二组的第三扁平管、第六集管32C的上述下层部、第六流出流入管33C流动。
构成多个第三扁平管的材料包括铝(Al)。与多个第三扁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气体流动的方向)的最大宽度例如为9mm以上。
如图8所示,第三热交换部3C的第三扁平管沿着第二方向X形成为直线状。第五集管31C和第六集管32C沿着第二方向X直线连接。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热交换部3C具有第五延伸部34C。第五延伸部34C具有:第十三端345,其形成第三扁平管的上述一端并与第五集管31C连接;以及第十四端346,其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与第十三端345相反的一侧。第十四端346形成第三扁平管的上述另一端并与第六集管32C连接。另外,第五延伸部35C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在该情况下,第五延伸部35C的曲率只要比第一曲部34A的曲率小即可。
第一延伸部34A、第五延伸部34C和第三延伸部34B配置为沿着第二方向X相连。第二延伸部36A和第四延伸部36B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隔着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和第二室外风扇9B而对置。
第五集管31C与第三集管31B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相互对置。第六集管32C与第一集管31A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相互对置。
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沿着与第五延伸部34C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三方向Y延伸。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配置在比第五集管31C靠室外机202的内侧的位置。
在第二方向X上,第五集管31C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的距离L9(参见图8)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距离L7(参见图8)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与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B之间的距离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上述距离L7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五延伸部34C的上述第十三端345与第三延伸部34B的上述第七端343之间的距离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上述距离L7短。
在第二方向X上,第六集管32C与第一集管31A之间的距离L10(参见图8)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8(参见图8)短。上述距离L9例如与上述距离L10相等。上述距离L7例如与上述距离L8相等。
在图8所示的室外机202中,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室外风扇9C的第三旋转轴O3配置为与第一旋转轴O1与第二旋转轴O2的中点重叠。即,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和第二室外风扇9B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线对称地形成。
此外,在室外机202中,第一热交换部3A、第三热交换部3C和第二热交换部3B除了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之外,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线对称地形成。
室外机202具备与室外机200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室外机200同等的效果。
图9是从图7中的箭头IX观察的局部俯视图,是在图8所示的俯视图的下方表示各热交换部和压缩机1等的配置的图。如图9所示,在室外机202中,在第一曲部35A与第二曲部35B之间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X延伸的空间SP1。
在第二方向X上,室外机202的上述空间SP1比室外机200的上述空间大。因此,室外机202的上述空间SP1与室外机200的上述空间同等或在其以上,有助于室外机202的组装性和维护性的提高。
<变形例>
如图10所示,在室外机202中,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和第二室外风扇9B也可以具有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非对称的结构。换言之,第二室外风扇9B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7例如也可以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8长。
实施方式4.
图11是从第一方向Z观察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203的局部俯视图。如图11所示,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203具备与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20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与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202的不同点在于,第三热交换部3C具有第三曲部35C。
如图11所示,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热交换部3C具有第五延伸部34C和第三曲部35C。第五延伸部34C具有:第十三端345,其形成第三扁平管的上述一端并与第五集管31C连接;以及第十四端346,其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与第十三端345相反的一侧。第三曲部35C具有:第十五端355,其与第五延伸部34C的第十四端346连接;以及第十六端356,其配置在与第十五端355相反的一侧。第三曲部35C的第十六端356形成第三扁平管的上述另一端并与第六集管32C连接。第五延伸部34C沿着第二方向X将第三曲部35C的上述第十五端355与第五集管31C之间直线连接。另外,第五延伸部35C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在该情况下,第五延伸部35C的曲率只要比第三曲部34C的曲率小即可。
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曲部35C的曲率中心相对于第三曲部35C配置在第三旋转轴O3侧。第三曲部35C的曲率中心例如配置在比第三室外风扇9C的最外端部靠第二旋转轴O2侧的位置。第三曲部35C的曲率半径RC(参见图11)能够根据第三扁平管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而任意设定,但例如为120mm以上且200mm以下。第三曲部35C通过将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三扁平管和与其连接的多个翅片弯曲而形成。这样的第三曲部35C能够通过公知的弯曲加工方法来形成。
在第三曲部35C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相对于第三旋转轴O3的径向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在第五延伸部34C流动的制冷剂与沿着第三方向Y流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
第一延伸部34A和第五延伸部34C配置为沿着第二方向X相连。第一曲部35A和第三曲部35C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隔着第一室外风扇9A和第三室外风扇9C而对置。第三曲部35C和第二曲部35B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隔着第二室外风扇9B而对置。
第五集管31C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第一热交换部3A侧。第六集管32C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第二热交换部3B侧。第一集管31A与第五集管31C配置为在第二方向X上相互对置。
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沿着与第五延伸部34C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三方向Y延伸。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配置在比第五集管31C靠室外机202的内侧的位置。
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集管31A与第五集管31C之间的距离L11(参见图11)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上述距离L8(参见图11)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A与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3C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上述距离L8短。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延伸部34A的上述第一端341与第五延伸部34C的上述第十三端345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上述距离L8短。
在第二方向X上,第六集管32C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的距离L12(参见图11)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距离L7(参见图11)短。上述距离L12例如与上述距离L11相等。上述距离L7例如与上述距离L8相等。
在图11所示的室外机203中,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第三室外风扇9C的第三旋转轴O3配置为与第一旋转轴O1和第二旋转轴O2的中点重叠。即,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和第二室外风扇9B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线对称地形成。
此外,在图11所示的室外机203中,第一热交换部3A、第三热交换部3C和第二热交换部3B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非对称地形成。在图11所示的室外机203中,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相对于上述假想线段VL5线对称地形成,但第三热交换部3C相对于该假想线段VL5非对称地形成。第三热交换部3C的第三扁平管相对于上述假想线段VL5非对称地形成。
这样的室外机203也具备与室外机200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室外机200同等的效果。
<变形例>
另外,在室外机203中,第三热交换部3C也可以与第一热交换部3A和第二热交换部3B同样,还包括将第三曲部35C与第六集管32C之间连接的未图示的第六延伸部。但是这样的第六延伸部的热交换效率比第一热交换部3A、第二热交换部3B和第三热交换部3C的其他部分的热交换效率低。因此,不具备上述第六延伸部的图11所示的室外机203与具备上述第六延伸部的室外机203相比,在抑制制造成本增大的同时实现充分高的热交换效率的方面是有利的。
另外,在室外机203中,第三热交换部3C也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X上反转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五集管31C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第二热交换部3B侧,并且第六集管32C在第二方向X上配置在第一热交换部3A侧。
如图12所示,在室外机203中,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和第二室外风扇9B也可以具有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非对称的结构。换言之,第二室外风扇9B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7例如也可以比第一室外风扇9A与第三室外风扇9C之间的距离L8长。在第二方向X上,第六集管32C与第三集管31B之间的距离L12(参见图12)比第三室外风扇9C与第二室外风扇9B之间的距离L7(参见图12)短。上述距离L12例如与上述距离L11相等。图12所示的室外机203中的第二热交换部3B和第三热交换部3C的至少任一方的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比图11所示的室外机203中的第二热交换部3B和第三热交换部3C的第二方向X上的长度长。在图12所示的室外机203中,第一室外风扇9A、第三室外风扇9C和第二室外风扇9B具有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非对称的结构,并且第一热交换部3A、第三热交换部3C和第二热交换部3B相对于穿过第三旋转轴O3且沿着第三方向Y延伸的假想线段VL5非对称地形成。
另外,在实施方式1~4的室外机200、201、202、203中,各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为相同方向,但不限于此。各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也可以为相互相反方向。例如也可以是,在图2所示的局部俯视图中,朝向纸面配置在左侧的第一室外风扇9A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1进行左旋转,朝向纸面配置在右侧的第二室外风扇9B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2进行右旋转。例如也可以是,在图5、图6、图10~图12所示的局部俯视图中,朝向纸面配置在左侧的第一室外风扇9A和朝向纸面配置在右侧的第二室外风扇9B分别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1进行左旋转,配置在纸面中央的第三室外风扇9C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2进行右旋转。从不同的观点来说,在室外机200中,由第一室外风扇9A形成的气流的方向也可以与由第二室外风扇9B形成的气流的方向相反。另外,在室外机201、202、203中,由第一室外风扇9A形成的气流的方向也可以与由第三室外风扇9C形成的气流的方向相反。这样,室外机200、201、202、203的各热交换部的传热面积能够最佳化或者最大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外机200、201、202、203的热交换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表示,并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油分离器;3A…第一热交换部;3B…第二热交换部;3C…第三热交换部;4…储能器;5…膨胀阀;6…室内热交换器;7、8…延长配管;9A…第一室外风扇;9B…第二室外风扇;9C…第三室外风扇;10…室内风扇;11…壁部;12、121、122、123、124…柱部;30A…第一扁平管;30B…第二扁平管;30C…第三扁平管;31A…第一集管;31B…第三集管;31C…第五集管;32A…第二集管;32B…第四集管;32C…第六集管;33A…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33B…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33C…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34A…第一延伸部;34B…第三延伸部;34C…第五延伸部;35A…第一曲部;35B…第二曲部;35C…第三曲部;36A…第二延伸部;36B…第四延伸部;100…空调机;111…背面部;112…正面部;113…第一侧面部;114…第二侧面部;200、201、202、203…室外机;300…室内机。

Claims (13)

1.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室外风扇,其以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第二室外风扇,其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室外风扇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一热交换部,其配置在由所述第一室外风扇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其配置在由所述第二室外风扇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包括:多个第一扁平管,它们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集管,其与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的各一端连接;第二集管,其与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它们与所述第一集管连接,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包括:多个第二扁平管,它们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三集管,其与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的各一端连接;第四集管,其与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它们与所述第三集管连接,
构成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和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的材料包括铝,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具有:第一曲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侧;第一延伸部,其将所述第一曲部与所述第一集管之间连接;以及第二延伸部,其将所述第一曲部与所述第二集管之间连接,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具有:第二曲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侧;第三延伸部,其将所述第二曲部与所述第三集管之间连接;以及第四延伸部,其将所述第二曲部与所述第四集管之间连接,
所述第一集管与所述第三集管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对置,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沿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沿与所述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第二流出流入管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集管靠所述室外机的内侧的位置,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第四流出流入管配置在比所述第三集管靠所述室外机的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所成的角度为钝角,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延伸部与所述第四延伸部所成的角度为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曲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曲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延伸部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室外风扇的旋转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三室外风扇,其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室外风扇与所述第二室外风扇之间,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配置在由所述第一室外风扇和所述第三室外风扇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延伸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三旋转轴隔开间隔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三室外风扇,其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室外风扇与所述第二室外风扇之间;以及
第三热交换部,其配置在由所述第三室外风扇形成的气体的流路上,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之间,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在相对于所述第三旋转轴的径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三室外风扇靠外周侧的位置,
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包括:多个第三扁平管,它们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平面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五集管,其与所述多个第三扁平管的各一端连接;第六集管,其与所述多个第三扁平管的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它们与所述第五集管连接,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五、第六流出流入管沿与所述多个第三扁平管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三扁平管相对于经过所述第三旋转轴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的假想线段,线对称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三扁平管相对于经过所述第三旋转轴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的假想线段,非对称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三扁平管形成为直线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热交换部具有:第三曲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所述多个第三扁平管配置在所述第三旋转轴侧;以及第五延伸部,其将所述第三曲部与所述第五集管之间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柱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径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所述第一曲部靠外周侧的位置;以及
第一壁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径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靠外周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曲部与所述第一柱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壁部之间的距离长。
1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以及
室内机,其包括室内热交换器。
CN201980097074.2A 2019-06-20 2019-06-20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39396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4587 WO2020255356A1 (ja) 2019-06-20 2019-06-20 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9694A true CN113939694A (zh) 2022-01-14

Family

ID=74040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7074.2A Pending CN113939694A (zh) 2019-06-20 2019-06-20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0255356A1 (zh)
CN (1) CN113939694A (zh)
GB (1) GB2596994B (zh)
WO (1) WO2020255356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0276A (ja) * 2002-02-13 2003-08-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JP2008138951A (ja) * 2006-12-04 2008-06-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4115023A (ja) * 2012-12-10 2014-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5072105A (ja) * 2013-10-04 2015-04-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ユニット、冷凍装置
CN205102290U (zh) * 2014-12-26 2016-03-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
JP2017120134A (ja) * 2015-12-28 2017-07-0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JP2018112379A (ja) * 2017-01-13 2018-07-1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0874B2 (ja) * 1996-02-23 2005-10-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4125264A (ja) * 2002-10-02 2004-04-2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及びその室外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581671B2 (ja) * 2009-11-27 2014-09-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室外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0276A (ja) * 2002-02-13 2003-08-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JP2008138951A (ja) * 2006-12-04 2008-06-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4115023A (ja) * 2012-12-10 2014-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5072105A (ja) * 2013-10-04 2015-04-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ユニット、冷凍装置
CN205102290U (zh) * 2014-12-26 2016-03-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
JP2017120134A (ja) * 2015-12-28 2017-07-0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JP2018112379A (ja) * 2017-01-13 2018-07-1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55356A1 (ja) 2020-12-24
GB2596994A (en) 2022-01-12
GB202115224D0 (en) 2021-12-08
GB2596994B (en) 2023-02-22
JPWO2020255356A1 (zh) 2020-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7303268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WO2007017969A1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製造方法
CN111213010A (zh) 空调机
WO2017135442A1 (ja) 熱交換器
WO2018180932A1 (ja) 熱交換器又は冷凍装置
WO2016151751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939694A (zh)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6562672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44273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353480B2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1234961A1 (ja) 熱交換器、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1131038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3233572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220585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040019432A (ko) 열 교환기
KR200314025Y1 (ko) 핀튜브형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어컨 및 냉동기
WO2023053851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974720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WO2020136797A1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030042708A (ko) 공조장치의 열교환기
KR200255837Y1 (ko) 에어콘용증발기의구조
KR20050027399A (ko) 액-기체 열 교환기
JP2004116809A (ja)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器の冷媒分配器
JP2020165569A (ja) 熱交換器
JP2018169053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