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15285A - 液压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压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15285A
CN113915285A CN202111076821.XA CN202111076821A CN113915285A CN 113915285 A CN113915285 A CN 113915285A CN 202111076821 A CN202111076821 A CN 202111076821A CN 113915285 A CN113915285 A CN 113915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re
limiting
damping
elastic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68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东云
杨鹏
曾艳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768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152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15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52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压隔振装置,属于汽车隔振技术领域。装置包括壳体、阀套、阀芯和连杆;壳体具有弹性盖体,弹性盖体位于壳体的上部;壳体的内部中空,阀套、阀芯和连杆均位于壳体的内部;阀套包括限位板和筒体,筒体位于限位板的上部,限位板固定在壳体的内部,以使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填充满阻尼液,阀芯位于筒体内,阀芯为环形筒体;阀芯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杆的一端限位于阀芯内,另一端与弹性盖体连接,连杆适于带动阀芯在筒体内运动。该装置具有较大的阻尼调节范围,提高了大振幅工况下的减振性能。

Description

液压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隔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目前,人们越来越期望安全平稳地驾乘汽车。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动力系统会将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身,使得车身振动,而影响位于车身内的驾乘人员的驾乘舒适性。通常在车身和动力系统之间设置液压隔震装置,以为车身隔绝或减弱来自动力系统的振动能量。
相关技术中,液压隔震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隔板和位于壳体上部的弹性盖体,隔板形成有阻尼通路。当动力系统将振动传递给弹性盖体时,弹性盖体受压变形,使得位于壳体内的阻尼液沿阻尼通路流动,由于阻尼液在沿阻尼通路流动过程中会产生阻尼,该阻尼可以将振动的动能转化为摩擦的热能,因而可以实现减振。但是,由于阻尼液沿阻尼通路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尼的可变范围较小,因而使得现有的液压隔振装置对于大振幅的减振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压隔振装置,具有较大的阻尼调节范围,提高了大振幅工况下的减振性能。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隔振装置包括壳体、阀套、阀芯和连杆;
所述壳体具有弹性盖体,所述弹性盖体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空,所述阀套、所述阀芯和所述连杆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阀套包括限位板和筒体,所述筒体位于所述限位板的上部,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使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充满有阻尼液,所述第二腔室内具有弹性套,所述弹性位于所述限位板的下部,并适于与限位板之间形成可变腔室,所述可变腔室内充满有阻尼液;所述限位板具有第一阻尼通路和第二阻尼通路,所述筒体具有第三阻尼通路和第四阻尼通路,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阻尼通路与所述第三阻尼通路连通,所述可变腔室通过所述第二阻尼通路与所述第四阻尼通路连通;
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阀芯为环形筒体;所述阀芯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阻尼通路的第一开口面向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阻尼通路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阀芯的内部连通,所述第四阻尼通路的第二开口面向所述第二通孔,第四阻尼通路适于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阀芯的内部连通;所述连杆的一端限位于所述阀芯内,另一端与所述弹性盖体连接,所述连杆适于带动所述阀芯在所述筒体内运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通孔的正对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通孔的正对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具有第一限位凸条和第二限位凸条,所述第一限位凸条和所述第二限位凸条相对设置在所述阀芯的外壁上;
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凸条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限位凸条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包括第一子杆和第二子杆;
所述第一子杆的一端为第一球体,所述第一球体限位于所述阀芯内,并可在所述阀芯内移动;
所述第一子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杆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子杆的另一端为第二球体,所述第二球体限位于弹性盖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滑动座和第一固定座;
所述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滑动座依次设置在所述阀芯内,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在所述阀芯的下部,所述第一球体限位于所述第一滑动座,并适于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座在所述阀芯内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弹性盖体上;
所述连接件具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朝向所述阀芯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第二球体适于通过所述开口并限位于所述限位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座;
所述第二固定座为环形筒体,所述第二固定座位于所述限位腔内,所述第二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二球体限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筒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第二滑动座和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二滑动座为环形筒体,所述第二滑动座位于所述限位腔内;
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腔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限位腔的内壁上,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滑动座筒腔内,并适于与所述第二球体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套还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限位板相连;所述凸起部具有通道,所述筒体位于所述通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凸部朝向远离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
所述环形凸部具有环形限位腔,所述限位板的边缘位于所述环形限位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的边缘的上部具有环形限位槽,弹性密封圈位于所述环形限位槽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弹性盖体受压向下运动时,第一腔室内容纳的阻尼液可以在弹性盖体的压力作用下沿着第一阻尼通路向第三阻尼通路流动,在经过第三阻尼通路后,经过第一通孔进入到阀芯内,继而通过第二通孔进入到第四阻尼通路中,再沿着第四阻尼通路进入到第二阻尼通路中,最后通过第二阻尼通路流入到可变腔室中。由于阻尼液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阻尼,该阻尼可以将振动的动能转化为摩擦的热能,因而可以实现减振的作用。在弹性盖体回弹向上运动时,第一腔室的空间变大、压力变小,使得进入到可变腔室内的阻尼液可以沿上述流通路径的反方向往第一腔室回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震装置在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通孔与第一开口完全正对,第二通孔与第二开口完全正对;当振动的幅度逐渐增大时,弹性盖体的形变较大,因而弹性盖体带动连杆的运动幅度较大,进而导致阀芯在筒体内有较大的运动幅度,第一开口与第一通孔的正对面积以及第二开口与第二通孔的正对面积的改变的幅度逐渐增大,使得阻尼液通过第一开口进入到第一通孔以及通过第二开口进入到第二通孔时的阻尼变大,更好地实现减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提高了大振幅工况下的减振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中阻尼液的流通路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中阀套和阀芯的的拆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中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中阀套、阀芯、第一固定座、第一滑动座和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中连接件、第二固定座、第二滑动座和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壳体;101-弹性盖体;102-第一腔室;103-第二腔室;104-可变腔室;105- 环形凸部;106-环形限位腔;2-阀套;201-限位板;2011-第一阻尼通路;2012- 第二阻尼通路;202-筒体;2021-第三阻尼通路;2022-第四阻尼通路;2023-第一开口;2024-第二开口;2025-第一限位槽;2026-第二限位槽;203-凸起部; 204-环形限位槽;3-阀芯;301-第一通孔;302-第二通孔;303-第一限位凸条; 304-第二限位凸条;4-连杆;401-第一子杆;402-第二子杆;403-第一球体;404- 第二球体;5-第一弹性件;6-第一滑动座;7-第一固定座;8-连接件;801-限位腔;802-开口;9-第二固定座;10-第二滑动座;11-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1 中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
目前,人们越来越期望安全平稳地驾乘汽车。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动力系统会将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身,使得车身振动,而影响位于车身内的驾乘人员的驾乘舒适性。通常在车身和动力系统之间设置液压隔震装置,以为车身隔绝或减弱来自动力系统的振动能量。
相关技术中,液压隔震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隔板和位于壳体上部的弹性盖体,隔板形成有阻尼通路。当动力系统将振动传递给弹性盖体时,弹性盖体受压变形,使得位于壳体内的阻尼液沿阻尼通路流动,由于阻尼液在沿阻尼通路流动过程中会产生阻尼,该阻尼可以将振动的动能转化为摩擦的热能,因而可以实现减振。但是,由于阻尼液沿阻尼通路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尼的可变范围较小,因而使得现有的液压隔振装置对于大振幅的减振性能较差。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压隔振装置,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包括一种液压隔振装置,液压隔振装置包括壳体1、阀套2、阀芯3和连杆4。
其中,壳体1具有弹性盖体101,弹性盖体101位于壳体1的上部;壳体1 的内部中空,阀套2、阀芯3和连杆4均位于壳体1的内部。
阀套2包括限位板201和筒体202,筒体202位于限位板201的上部,限位板201固定在壳体1的内部,以使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102和第二腔室103;第一腔室102内充满有阻尼液,第二腔室103内具有弹性套,弹性位于限位板201的下部,并适于与限位板201之间形成可变腔室104,可变腔室104内充满有阻尼液;限位板201具有第一阻尼通路2011和第二阻尼通路 2012,筒体202具有第三阻尼通路2021和第四阻尼通路2022,第一腔室102 通过第一阻尼通路2011与第三阻尼通路2021连通,可变腔室104通过第二阻尼通路2012与第四阻尼通路2022连通。
阀芯3位于筒体202内,阀芯3为环形筒体;阀芯3具有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302,第三阻尼通路2021的第一开口2023面向第一通孔301,第三阻尼通路2021适于通过第一通孔301与阀芯3的内部连通,第四阻尼通路2022 的第二开口2024面向第二通孔302,第四阻尼通路2022适于通过第二通孔302 与阀芯3的内部连通;连杆4的一端限位于阀芯3内,另一端与弹性盖体101 连接,连杆4适于带动阀芯3在筒体202内运动,以改变第一开口2023与第一通孔301的正对面积以及第二开口2024与第二通孔302的正对面积,即通过连杆4以向阀芯3传递由弹性盖体101变形产生的压力。
参见图1,筒体202的筒壁具有一定的厚度,第三阻尼通路2021和第四阻尼通路2022位于筒壁内。第三阻尼通路2021和第四阻尼通路2022都具有流通部和出液部,其中,流通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筒体202的轴线方向,出液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与筒体202的轴线方向,当阻尼液由第一腔室102向可变腔室104 流动时,第三阻尼通路2021流通部的流通方向沿筒体202的轴线方向向上,第四阻尼通路2022流通部的流通方向沿筒体202的轴线方向向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参见图2,在弹性盖体101受压向下运动时,第一腔室102内容纳的阻尼液可以在弹性盖体101的压力作用下沿着第一阻尼通路2011向第三阻尼通路 2021流动,在经过第三阻尼通路2021后,经过第一通孔301进入到阀芯3内,继而通过第二通孔302进入到第四阻尼通路2022中,再沿着第四阻尼通路2022 进入到第二阻尼通路2012中,最后通过第二阻尼通路2012流入到可变腔室104 中。由于阻尼液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阻尼,该阻尼可以将振动的动能转化为摩擦的热能,因而可以实现减振的作用。在弹性盖体101回弹向上运动时,第一腔室102的空间变大,压力变小,使得进入到可变腔室104内的阻尼液可以沿上述流通路径的反方向往第一腔室102回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震装置在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通孔301与第一开口2023完全正对,第二通孔302与第二开口2024完全正对;当振动的幅度逐渐增大时,弹性盖体101的形变较大,因而弹性盖体101带动连杆4的运动幅度较大,进而导致阀芯3在筒体202内有较大的运动幅度,第一开口2023 与第一通孔301的正对面积以及第二开口2024与第二通孔302的正对面积的改变的幅度逐渐增大,使得阻尼液通过第一开口2023进入到第一通孔301以及通过第二开口2024进入到第二通孔302时的阻尼变大,更好地实现减振。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提高了大振幅工况下的减振性能。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盖体101可以为橡胶盖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阀芯3具有第一限位凸条303和第二限位凸条304,第一限位凸条303和第二限位凸条304相对设置在阀芯3的外壁上;
筒体20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025和第二限位槽2026,第一限位凸条303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限位槽2025内,第二限位凸条304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限位槽2026内。
通过在阀芯3的外壁设置第一限位凸条303和第二限位凸条304,使之与筒体202内壁的第一限位槽2025和第二限位槽2026对应配合使用,以限制阀芯3只能在阀套2内沿竖直方向运动,而不能在阀套2内转动,进而保证第一开口2023与第一通孔301以及第二开口2024与第二通孔302始终正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连杆4包括第一子杆401和第二子杆402。
其中,第一子杆401的一端为第一球体403,第一球体403限位于阀芯3 内,并可在阀芯3内移动。
第一子杆401的另一端与第二子杆402的一端连接。
第二子杆402的另一端为第二球体404,第二球体404限位于弹性盖体101 内。
通过设置第一子杆401,以便于与弹性盖体101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子杆 402,以便于与阀芯3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杆401与第二子杆402连接的一端具有连接槽,第二子杆402的一端适于进入到连接槽中,并与第一子杆40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第一滑动座6和第一固定座7。
其中,第一固定座7、第一弹性件5和第一滑动座6依次设置在阀芯3内,其中第一固定座7固定在阀芯3的下部,第一球体403限位于第一滑动座6,并适于带动第一滑动座6在阀芯3内运动。
通过设置第一固定座7,便于将阀芯3的底部封闭,使得第一弹性件5限位在阀芯3内;通过设置第一滑动座6,避免第一弹性件5在阀芯3内被压缩或者弹性复位时发生弯曲变形。
在第一滑动座6挤压第一弹性件5时,第一弹性件5被压缩,使得第一滑动座6的动能可以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在小振幅振动时,振动的动能有可能被全部转换为弹性势能,即利用第一弹性件5,可以在小振幅振动时更好地实现减振降噪。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弹性件5被压缩到最大程度时,可以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再推动第一滑动座6向弹性盖体101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可以为弹簧、橡胶垫等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第一弹性件5为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连接件8,连接件8位于弹性盖体101上。
连接件8具有限位腔801,限位腔801朝向阀芯3的一侧具有开口802,第二球体404适于通过开口802并限位于限位腔801内。
如此设置,便于弹性盖体101与动力系统连接,以将动力系统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传递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以实现隔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8可以采用硫化工艺与弹性盖体10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座9。
其中,第二固定座9为环形筒体,第二固定座9位于限位腔801内,第二固定座9固定在开口802处,第二球体404限位于第二固定座9的筒腔内。
通过设置第二固定座9,以实现对第二球体404的限位,使得第二球体404 只能在限位腔801内运动,而无法离开限位腔8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还包括:第二滑动座10和第二弹性件11。
其中,第二滑动座10为环形筒体,第二滑动座10位于限位腔801内。
第二弹性件11的一端抵靠在限位腔801的内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二滑动座 10的筒腔内,并适于与第二球体404接触。
通过设置第二滑动座10,以对第二弹性件11的活动进行限定,以避免第二弹性件11在被压缩或者弹性复位时发生弯曲变形。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11,与第一弹性件5的作用原理类似,即在第二球体404挤压第二弹性件11时,第二弹性件11被压缩,使得第二球体404的动能可以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即在小振幅振动时,第二弹性件11可以与第一弹性件5共同配合,更好地实现减振降噪。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弹性件11被压缩到最大程度时,可以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再推动第二球体404向阀套2的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动座10与第二固定座9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座9的筒体内壁上具有内螺纹,在第二滑动座 10的外壁上具有外螺纹,内螺纹可以与外螺纹配合,以使得第二固定座9和第二滑动座10之间实现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1可以为弹簧、橡胶垫等具有弹性的材质。例如,第二弹性件11为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阀套2还包括凸起部203,凸起部203位于第一腔室102内,并与限位板201相连;凸起部203具有通道,筒体202位于通道内。
由于阀芯3在筒体202内部不断进行上下滑动,存在阀芯3碰撞筒体202 的可能,为了确保筒体202的结构强度,可以通过设置凸起部203,以增强筒体202的结构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部203与筒体202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7,壳体1具有环形凸部105,环形凸部105 朝向远离壳体1的轴线的方向。
环形凸部105具有环形限位腔106,限位板201的边缘位于环形限位腔106 内。
通过设置环形凸部105,以便于实现将限位板201固定在壳体1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套可以为橡胶薄膜,并密封固定在限位板201的下部。当限位板201的边缘位于环形限位腔106内时,部分弹性套位于限位板201 的边缘与环形限位腔106的内壁之间,以确保弹性套牢固固定在限位板201的下部,确保可变腔室一直处于密封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限位板201的边缘的上部具有环形限位槽204,弹性密封圈位于环形限位槽204内。
通过在限位板201的边缘的上部设置环形限位槽204,以实现对弹性密封圈的固定。由于限位板201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102和第二腔室103,为了确保阻尼液不会通过限位板201与环形限位腔106的边缘从第一腔室102 流入第二腔室103,因而设置了弹性密封圈来进行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密封圈为橡胶材质,与限位板201紧密贴合,以阻塞泄漏达到密封效果。
在一种可能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压隔振装置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安装使用:
参见图6,对第二子杆402、连接件8、第二固定座9、第二滑动座10和第二弹性件11进行组装,即先将第二弹性件11置于连接件8的限位腔801内,使得第二弹性件11的一端抵靠在限位腔801的内壁上,再将第二滑动座10置于限位腔801内,并确保第二弹性件11位于第二滑动座10的筒腔内,继而将第二子杆402的第二球体404置于限位腔801内,使得第二球体404抵靠在第二弹性件11上,最后将第二固定座9放入到限位腔801内并固定在开口802处,同时确保第二子杆402与第一子杆401相连的一端从第二固定座9的筒腔中穿出。
参见图5,对阀套2、阀芯3、第一子杆401、第一弹性件5、第一滑动座6 和第一固定座7进行组装,即先将第一子杆401与第二子杆402相连的一端从阀芯3的一端装入到阀芯3的筒腔内,并使得第一子杆401与第二子杆402相连的一端从阀芯3的另一端穿出,以确保第一球体403限位于阀芯3的筒腔内,再将第一滑动座6从阀芯3的一端装入到阀芯3的筒腔内,使得第一滑动座6 与第一球体403接触,接着将第一弹性件5从阀芯3的一端再装入阀芯3的筒腔内,使得第一弹性件5与第一滑动座6接触,继而将第一固定座7固定在阀芯3的下部,最后将阀芯3装入到阀套2的筒体202中,并确保阀芯3的第一限位凸条303和第二限位凸条304可以分别在筒体202的第一限位槽2025和第二限位槽2026内自由滑动。
将第一子杆401与第二子杆402相连,以完成装配。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隔振装置包括壳体(1)、阀套(2)、阀芯(3)和连杆(4);
所述壳体(1)具有弹性盖体(101),所述弹性盖体(101)位于所述壳体(1)的上部;所述壳体(1)的内部中空,所述阀套(2)、所述阀芯(3)和所述连杆(4)均位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
所述阀套(2)包括限位板(201)和筒体(202),所述筒体(202)位于所述限位板(201)的上部,所述限位板(201)固定在所述壳体(1)的内部,以使所述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102)和第二腔室(103);所述第一腔室(102)充满有阻尼液,所述第二腔室(103)内具有弹性套,所述弹性位于所述限位板(201)的下部,并适于与限位板(201)之间形成可变腔室(104),所述可变腔室(104)充满有阻尼液;所述限位板(201)具有第一阻尼通路(2011)和第二阻尼通路(2012),所述筒体(202)具有第三阻尼通路(2021)和第四阻尼通路(2022),所述第一腔室(102)通过所述第一阻尼通路(2011)与所述第三阻尼通路(2021)连通,所述可变腔室(104)通过所述第二阻尼通路(2012)与所述第四阻尼通路(2022)连通;
所述阀芯(3)位于所述筒体(202)内,所述阀芯(3)为环形筒体;所述阀芯(3)具有第一通孔(301)和第二通孔(302),所述第三阻尼通路(2021)的第一开口(2023)面向所述第一通孔(301),所述第三阻尼通路(2021)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01)与所述阀芯(3)的内部连通,所述第四阻尼通路(2022)的第二开口(2024)面向所述第二通孔(302),第四阻尼通路(2022)适于通过所述第二通孔(302)与所述阀芯(3)的内部连通;所述连杆(4)的一端限位于所述阀芯(3)内,另一端与所述弹性盖体(101)连接,所述连杆(4)适于带动所述阀芯(3)在所述筒体(202)内运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开口(2023)与所述第一通孔(301)的正对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开口(2024)与所述第二通孔(302)的正对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3)具有第一限位凸条(303)和第二限位凸条(304),所述第一限位凸条(303)和所述第二限位凸条(304)相对设置在所述阀芯(3)的外壁上;
所述筒体(20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025)和第二限位槽(2026),所述第一限位凸条(303)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2025)内,所述第二限位凸条(304)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2026)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4)包括第一子杆(401)和第二子杆(402);
所述第一子杆(401)的一端为第一球体(403),所述第一球体(403)限位于所述阀芯(3)内,并可在所述阀芯(3)内移动;
所述第一子杆(4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杆(402)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子杆(402)的另一端为第二球体(404),所述第二球体(404)限位于弹性盖体(10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第一滑动座(6)和第一固定座(7);
所述第一固定座(7)、所述第一弹性件(5)和所述第一滑动座(6)依次设置在所述阀芯(3)内,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7)固定在所述阀芯(3)的下部,所述第一球体(403)限位于所述第一滑动座(6),并适于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座(6)在所述阀芯(3)内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件(8),所述连接件(8)位于所述弹性盖体(101)上;
所述连接件(8)具有限位腔(801),所述限位腔(801)朝向所述阀芯(3)的一侧具有开口(802),所述第二球体(404)适于通过所述开口(802)并限位于所述限位腔(80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座(9);
所述第二固定座(9)为环形筒体,所述第二固定座(9)位于所述限位腔(801)内,所述第二固定座(9)固定在所述开口(802)处,所述第二球体(404)限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9)的筒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滑动座(10)和第二弹性件(11);
所述第二滑动座(10)为环形筒体,所述第二滑动座(10)位于所述限位腔(801)内;
所述第二弹性件(11)的一端抵靠在所述限位腔(801)的内壁上,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滑动座(10)的筒腔内,并适于与所述第二球体(404)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套(2)还包括凸起部(203),所述凸起部(203)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02)内,并与所述限位板(201)相连;所述凸起部(203)具有通道,所述筒体(202)位于所述通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环形凸部(105),所述环形凸部(105)朝向远离所述壳体(1)的轴线的方向;
所述环形凸部(105)具有环形限位腔(106),所述限位板(201)的边缘位于所述环形限位腔(106)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201)的边缘的上部具有环形限位槽(204),弹性密封圈位于所述环形限位槽(204)内。
CN202111076821.XA 2021-09-14 2021-09-14 液压隔振装置 Pending CN1139152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6821.XA CN113915285A (zh) 2021-09-14 2021-09-14 液压隔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6821.XA CN113915285A (zh) 2021-09-14 2021-09-14 液压隔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5285A true CN113915285A (zh) 2022-01-11

Family

ID=79234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6821.XA Pending CN113915285A (zh) 2021-09-14 2021-09-14 液压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1528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4956A (en) * 1985-09-18 1988-07-05 S.A.G.A. - Societa' Applicazioni Gomma Antivibranti S.P.A. Support for the elastic suspension of the engine in a motor-car with respect to the chassis of the same
JPH0392639A (ja) * 1989-09-05 1991-04-17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着脱式車両塔載用防振装置
CN101368610A (zh) * 2008-07-11 2009-02-1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液压悬置
CN102979849A (zh) * 2012-12-13 2013-03-20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主动式压电液压阻尼器
CN105705823A (zh) * 2013-11-11 2016-06-2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12943978A (zh) * 2019-11-26 2021-06-11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柱塞阀的双螺旋线换向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4956A (en) * 1985-09-18 1988-07-05 S.A.G.A. - Societa' Applicazioni Gomma Antivibranti S.P.A. Support for the elastic suspension of the engine in a motor-car with respect to the chassis of the same
JPH0392639A (ja) * 1989-09-05 1991-04-17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着脱式車両塔載用防振装置
CN101368610A (zh) * 2008-07-11 2009-02-1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液压悬置
CN102979849A (zh) * 2012-12-13 2013-03-20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主动式压电液压阻尼器
CN105705823A (zh) * 2013-11-11 2016-06-2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12943978A (zh) * 2019-11-26 2021-06-11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道柱塞阀的双螺旋线换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60812A (en) Vibration isolating apparatus
US20060249891A1 (en) Vibration-isolating apparatus
EP0391320A1 (en) Accumulator
CN107740840B (zh) 减振器和工程车辆
EP2039955A2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7344128B2 (en) Fluid-filled type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CN101883932B (zh) 防振装置
WO2003091597A1 (en) Vibration control equipment
US3231255A (en) Friction devices including shock absorbing dampers and the like
CN113915285A (zh) 液压隔振装置
US20040145125A1 (en) Liquid ring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JP3702909B2 (ja)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JP4723958B2 (ja) 防振装置
JPS61211132A (ja) 自動車エンジン用流体圧・エラストマーマウント装置
JP4932610B2 (ja) 防振装置
JP4625994B2 (ja) 高粘性液封入マウント装置
JP2019015358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8843718B (zh) 副车架轴向液压衬套
CN114893525B (zh) 液压装置
JP2007120566A (ja) 防振装置
CN219954056U (zh) 一种可调节阻尼的调节阀及减震器
JPH07269639A (ja) 液体封入型防振装置
CN114992272B (zh) 一种液压悬置及汽车
JP4263143B2 (ja) 防振装置
CN209977146U (zh) 一种多状态切换半主动悬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