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6634A - 端子 - Google Patents

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6634A
CN113906634A CN202080038600.0A CN202080038600A CN113906634A CN 113906634 A CN113906634 A CN 113906634A CN 202080038600 A CN202080038600 A CN 202080038600A CN 113906634 A CN113906634 A CN 113906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electric wire
terminal
piece portion
sl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86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6634B (zh
Inventor
竹内竣哉
田端正明
小林浩
天川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06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6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6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7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having an uneven wire 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 H01R13/4368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端子具备:端子主体(15),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且夹持电线(11);及滑动部件,能够沿着上述电线(11)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端子主体(15)滑动移动,上述端子主体(15)具有连接片部,上述连接片部以悬臂状设置,并具备能够与上述电线(11)接触的接触面(21A、21B),上述滑动部件具有加压部,上述加压部通过上述滑动移动来按压上述连接片部而使该连接片部以上述接触面(21A、21B)与上述电线(11)接触的方式变形,上述连接片部以由于上述金属板材的加工而产生的毛刺(50)在上述接触面向上述电线(11)侧突出的形态配置。

Description

端子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在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已为人所知。作为这样的端子,例如具备从外侧与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压接的压接部。该端子通过利用冲压机械对金属板材实施剪切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制造为所需要的形状。
为了将上述的端子压接于电线,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首先,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一对模具中的位于下侧的下模的载置部载置端子。接着,将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与端子的压接部重叠而载置。其后,通过使一对模具的一方或者双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而在上模的压接部与下模的载置部之间夹着压接部,使压接部塑性变形而压接于电线的芯线。根据以上内容,在电线的终端连接端子(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技术,需要用于在电线的芯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模具、夹具等比较大规模的设备,因此,存在与其设备投资对应地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使用比较大规模的夹具而将端子与电线连接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是一种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与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且夹持电线;及滑动部件,能够沿着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端子主体滑动移动,上述端子主体具有连接片部,上述连接片部以悬臂状设置,并具备能够与上述电线接触的接触面,上述滑动部件具有加压部,上述加压部通过上述滑动移动来按压上述连接片部而使该连接片部以上述接触面与上述电线接触的方式变形,上述连接片部以由于上述金属板材的加工而产生的毛刺在上述接触面向上述电线侧突出的形态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不使用比较大规模的夹具而将端子与电线连接,而且能够利用形成于金属板材的毛刺而获得可靠的连接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滑动部件和端子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的阴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滑动部件和端子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的阴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滑动部件和端子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的阴端子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6是表示滑动部件和端子主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的阴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滑动部件和端子主体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阴端子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端子主体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锯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锯齿的变更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锯齿的变更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端子主体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滑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滑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滑动部件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滑动部件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变更了抵接部的突出高度的滑动部件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安装有阴端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安装有阴端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中后保持架安装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中后保持架安装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插通有电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插通有电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滑动部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推移的中途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一种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并与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且夹持电线;及滑动部件,能够沿着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端子主体滑动移动,上述端子主体具有连接片部,上述连接片部以悬臂状设置,并具备能够与上述电线接触的接触面,上述滑动部件具有加压部,上述加压部通过上述滑动移动来按压上述连接片部而使该连接片部以上述接触面与上述电线接触的方式变形,上述连接片部以由于上述金属板材的加工而产生的毛刺在上述接触面向上述电线侧突出的形态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滑动部件沿着电线的插入方向移动,能够将连接片部向电线按压。由此,连接片部与电线电连接,因此,能够不使用比较大规模的夹具而将电线与端子电连接。并且,用于确保与电线电连接的连接片部配置为因剪切加工产生的毛刺的至少一部分在与电线接触的接触面向电线侧突出,因此,能够使毛刺陷入电线而获得可靠的连接状态。
(2)优选上述连接片部以各上述接触面相互对置的方式成对地形成,上述滑动部件形成为从外侧将一对上述连接片部各自覆盖的筒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一对连接片部夹着电线,此时的反作用力由筒形的滑动部件承受而获得可靠的连接状态。
(3)优选在连接片部形成有将金属板材折叠而成的折叠部,毛刺以向电线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该折叠部的相对于电线的接触面。
若在连接片部形成有折叠部,则其厚度局部变厚,作为其结果,以较强的压力与电线接触,因此,若在该部位配置有毛刺,则毛刺更强地陷入电线。
(4)优选连接片部相互平行并且以各接触面相互对置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此处形成的各折叠部配置于在电线插入上述端子主体的插入方向上前后错开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被连接片部对夹着的电线成为屈曲状态,更牢靠地保持电线。
(5)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还优选毛刺位于各连接片部中的处于前后错开的位置的上述两折叠部的彼此相向的边缘。这是由于,在其端缘部分电线屈曲而被强力地按压于折叠部,因此,若在该部分存在毛刺则能够期待更强力地陷入电线。
(6)优选上述加压部向上述滑动部件的内侧突出,上述滑动部件具有:在上述加压部对上述连接片部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上上述滑动部件的内部形状窄的窄幅部、在上述电线插入上述端子主体的插入方向上比上述加压部靠前方侧处,在上述加压方向上上述滑动部件的内部形状比上述窄幅部宽的宽幅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滑动部件滑动而使窄幅部移动至与连接片部对应的位置,从而利用形成于窄幅部的加压部将连接片部向加压方向按压。
(7)优选在端子主体和滑动部件中的一方及另一方设置第一状态卡定机构和第二状态卡定机构,上述第一状态卡定机构将滑动部件保持为宽幅部与端子主体接触地被保持但连接片部不与电线接触的第一状态,上述第二状态卡定机构将滑动部件保持为连接片部由于加压部的按压而变形并与电线接触的第二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第一状态卡定机构使端子主体和滑动部件成为第一状态而插入电线,其后,使滑动部件移动而利用第二状态卡定机构将端子主体和滑动部件保持为第二状态。作为其结果,能够在第二状态下稳定地保持端子主体的连接片部与电线接触的状态。
(8)优选构成为,在滑动部件中的与宽幅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诱导斜面部,上述诱导斜面部随着朝向加压部侧而增加突出量,将插入端子主体内的电线的前端引导为所需要的姿势。根据该结构,即便电线的前端以偏离所需要的姿势的形式插入,也能够将其引导至正常位置。
(9)优选在滑动部件设置有夹具抵接部,上述夹具抵接部通过从外部使夹具与其抵接并按压夹具而使处于重叠部的滑动部件能够从第一状态朝向第二状态移动。由此,能够通过夹具从外部使滑动部件移动。
(10)优选在上述接触面形成有在上述连接片部加压于上述电线的状态下陷入上述电线的表面的锯齿。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锯齿陷入电线的表面,电线与端子的保持力提高。另外,能够利用锯齿剥离形成于电线的表面的绝缘性的氧化被膜,因此,能够使端子与电线的电阻值变小。
(11)优选上述锯齿形成为在与上述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并且在上述插入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电线的插入方向的多个部位,通过锯齿保持电线,因此,能够提高电线与端子的保持力。另外,能够在电线的插入方向的多个部位,通过锯齿将电线与端子电连接,因此,能够使端子与电线的电阻值变小。
(12)优选在上述接触面形成有沿着上述插入方向延伸的电线引导凹部。这是由于,通过使电线沿着电线引导槽,能够容易地将电线配置于接触面。
(13)优选在端子主体开设有端子窗部,上述端子窗部能够检测在电线配设于连接片部的状态下电线的端缘配设于预定位置的情况。根据该情况,通过从端子窗部检测电线的端缘,能够容易地确认电线与端子是否连接。
(14)本公开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具备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和与端子连接的电线。
(15)本公开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具有收容端子的腔体;及后保持架,在收容于腔体内的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的后端部,在上述连接器中,在后保持架开设有与腔体连通的插通孔。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后保持架将端子以防脱状态保持于连接器壳体内。
(16)优选构成为,后保持架能够沿着插入方向移动,且后保持架具有滑动部件按压部,上述滑动部件按压部通过在后保持架在插入方向上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从插入方向的后方与滑动部件抵接而将滑动部件向插入方向的前方按压,使滑动部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后保持架移动,能够利用后保持架的滑动部件按压部按压滑动部件。由此,能够在使后保持架移动的同时,使电线与端子电连接。
(17)优选在上述端子主体开设有端子窗部,上述端子窗部能够检测在上述电线配设于上述连接片部的状态下上述电线的端缘配设于预定位置的情况,在上述连接器壳体设置有将上述端子的上述端子窗部与外部连通的连接器窗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经由连接器窗部从端子窗部检测电线的端缘是否配设于预定位置。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等同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参照图1~图26对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收容与电线11的终端连接的阴端子12(端子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60具备阴端子12和与阴端子12连接的电线11。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附图所示的Z方向为上方、以Y方向为前方、以X方向为左方进行说明。针对多个相同部件,有时仅对一部分部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部件的附图标记。
(电线11)
如图2所示,电线11通过利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14包围芯线13的外周面而成。对于电线11的终端部分而言,绝缘包覆14被剥皮,芯线13露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13是由一根金属线构成的所谓的单芯线。需要说明的是,芯线13可以是将多个金属细线捻合而成的捻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端子主体15)
如图2~图4所示,阴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够相对滑动移动的滑动部件16。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5及滑动部件16通过利用冲压机械对金属板材实施剪切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制造为所需要的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及滑动部件16的金属板材除铜等之外,还能够为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另外,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敷层。构成镀敷层的金属能够为锡、镍、银等,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8及图9所示,端子主体15具备插入有对方侧的阳端子(未图示)的连接筒部17和从连接筒部17向后方延伸出的连接片部即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连接筒部17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连接筒部17的前端以对方侧的阳端子能够插入的方式开口。
在连接筒部17的内部配设有从连接筒部17的后部向前方延伸并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连接片部19(参照图2)。插入了连接筒部17内的阳端子能够与该弹性连接片部19接触。
在连接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成为方筒状的基部20。在基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地设置有上侧连接片部18A(连接片部的一个例子),在基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地设置有下侧连接片部18B(连接片部的一个例子)。上侧连接片部18A和下侧连接片部18B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在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之间能够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即沿Y方向(电线的插入方向)将电线11插入基部20内。上侧连接片部18A与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地形成。
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均为以基部20的后端部为支点而前端侧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悬臂状。上侧连接片部18A的下表面的全域是与芯线13接触的接触面21A,下侧连接片部18B的上表面的全域是能够与芯线13接触的接触面21B。
详细而言,如图8及图10所示,在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后端(前端)形成有下侧折叠部23B,上述下侧折叠部23B使金属板材向前方折回而局部地两片重叠而使板厚比前方厚。在接触面21B中的该厚壁的下侧折叠部23B的上表面,沿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呈槽状的多个锯齿22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平行地形成。
另外,上侧连接片部18A的前端侧是金属板材的一片的量的壁厚,且在其下表面,与下侧连接片部18B相同地多个呈槽状的锯齿22A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平行地形成(参照图10)。需要说明的是,锯齿22A、22B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相位而相互不重叠的位置。
在上侧连接片部18A中的从下侧连接片部18B的下侧折叠部23B向前方错开的位置形成有上侧折叠部23A。这是使从构成上侧连接片部18A的金属板材的右侧缘(图10的进深侧)延伸出的舌片向近前侧折回而在上侧连接片部18A的下表面折叠而形成。如图10所示那样,上侧折叠部23A和下侧折叠部23B的形成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错开,且分离比电线11的芯线13的直径稍大的尺寸。
另外,还如图13示出的那样,下侧连接片部18B的接触面21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倾斜状陷没,并形成有沿着电线11的插入方向延伸的电线引导凹部48。
而且,端子主体15如前述那样通过对金属板材实施剪切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制造,因此,在金属板材的剪切端缘部产生朝向剪切方向的前方突出的微小的突起即毛刺,相反,剪切方向的后方侧不可避免地稍微成为曲面状,产生所谓的塌边。毛刺的前端如图10中标注附图标记50而示意性地示出那样成为尖锐的形态。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各接触面21A、23B的毛刺50成为向电线11侧突出的形态。其理由是由于毛刺50能够陷入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而与芯线13的金属表面接触。毛刺50如该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那样,形成于各接触面21A、21B中的上侧折叠部23A的前后的端缘部和下侧折叠部23B的后缘部,因此,位于处于前后错开的位置的两折叠部23A、23B的彼此相向的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上侧连接片部18A的锯齿22A及设置于下侧连接片部18B的锯齿22B也用于通过局部地剥离芯线13表面的氧化被膜而使各接触面21A、21B能够与芯线13的金属表面接触。
如图10~图12所示,锯齿22A及锯齿22B的形状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锯齿22A、22B成为截面形状为V字状的所谓的V字槽形状。另外,如图11所示,锯齿22A、22B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平缓地起伏的曲面状。另外,如图12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呈槽状的锯齿22A、22B中的后壁立起而形成,并且前壁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扩开的倾斜面。此时,通过锯齿22A、22B的后壁陷入芯线13的表面,能够提高电线11与阴端子12的保持力。
锯齿22A、22B的形状能够成为除了上述之外的任意形状。例如,也可以成为所谓的U字槽,也可以为呈槽状的锯齿22A、22B的底壁与两侧壁正交的形状。
在端子主体15的连接筒部17的后方且基部20的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端子窗部24。在电线11贯通预定位置即上侧连接片部18A与下侧连接片部18B之间的空间内而插入至端子窗部24的附近的状态下,能够从端子窗部24,从外部检测芯线13的前端部。能够从外部检测包括能够从外部由作业员基于视觉进行确认,还包括能够从外部由相机(未图示)检测,而且还包括从外部插入探测器(未图示)而电检测芯线13的前端部。
(滑动部件16)
如图14~图18所示,滑动部件16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件16根据需要通过切削加工、铸造、冲压加工等公知的手法而形成。构成滑动部件16的金属能够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部件16通过对不锈钢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也可以在滑动部件16的表面形成有镀敷层。构成镀敷层的金属能够为锡、镍、银等,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
与Y方向正交的面的滑动部件16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的设置有上侧连接片部18A和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区域的外部形状的截面形状相同,或者比其大。由此,滑动部件16成为能够从外侧将端子主体15中的由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构成的一对连接片部18A、18B各自覆盖的方筒状。
如图21所示,在滑动部件16的上壁中的靠近后方的部位,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来作为加压部。另一方面,在滑动部件16的下壁的与上述的上侧加压部25A相向的位置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针对设置有上述上侧加压部25A和下侧加压部25B的部分,滑动部件16的上下方向的内部尺寸比其前方部分窄。
比设置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的截面形状如前述那样,形成为与设置有端子主体15的上侧连接片部18A和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区域的截面形状相同,或者比其稍大,因此,能够将该部分设置于与端子主体15的后端部的外侧重叠的位置即外嵌的位置,在该位置,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没有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接触,没有使上述连接片部18A、18B向内侧变形(参照图21)。以后将滑动部件16中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的前方部分称为宽幅部16A。另一方面,在滑动部件16中的设置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的部分中,将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分别称为在按压上侧连接片部18A和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加压方向(上下方向)上窄的窄幅部16B。
在宽幅部16A仅与端子主体15的后方部分嵌合的重叠位置,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没有变形,在该状态下,上侧连接片部18A与下侧连接片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芯线13的直径大,因此,能够将电线11自由地插入端子主体15内。
在滑动部件16的左右的两侧壁,在前后方向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开设有预卡定承受部26,在比预卡定承受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设有正式卡定承受部27。预卡定承受部26与正式卡定承受部27能够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左右两侧壁的卡定突起28弹性卡定。
在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件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卡定的状态下,滑动部件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后缘向后方分离,没有使上述连接片部18A、18B变形。在本说明书中,将该状态称为第一状态,将由滑动部件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和卡定突起28构成的卡定机构称为第一状态卡定机构26A(参照图4)。
若将滑动部件16从上述的第一状态向前方压入,则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从滑动部件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拔出而成为与处于前方的正式卡定承受部27卡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窄幅部16B移动至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对应的位置。滑动部件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成为抵触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中央的状态,作为其结果,使上述连接片部18A、18B以压接于电线11的方式变形(参照图2)。在本说明书中,将该状态称为第二状态,将由滑动部件16的正式卡定承受部27和卡定突起28构成的卡定机构称为第二状态卡定机构26B(参照图6)。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7及图18所示,通过适当地变更上侧加压部25A的高度尺寸及下侧加压部25B的高度尺寸,即便在使用了相同形状的端子主体15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芯线13的直径不同的电线11与阴端子12连接。例如,图18示出上侧加压部25A的高度尺寸及下侧加压部25B的高度尺寸比图17所述的情况低的情况。若这样,则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端子主体15,将芯线13的直径比图17所述的情况大的电线11与阴端子12连接。
在滑动部件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处于第二状态(图2及图7)时,上侧连接片部18A的上侧折叠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在下侧连接片部18B中的上侧折叠部23A中上下相向的前方侧部分中壁厚较薄,因此,如图2所示,电线11通过上侧折叠部23A以芯线13屈曲的状态被夹着。
在滑动部件16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上壁向上方突出的夹具抵接部46。这是呈方形的门形形状而使内部成为中空的罩形状。在夹具抵接部46从后方使夹具45与其抵接,通过该夹具45将滑动部件16向前方按压,由此能够使滑动部件16向前方移动(参照图26)。夹具45成为细长的板状或者棒状。夹具45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公知的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夹具45是与模具、用于使该模具运转的设备相比相对小规模的结构。因此,可抑制由于夹具45引起的成本的增大。
在滑动部件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在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部件16的内侧突出的一对诱导部47。诱导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窄幅地形成。通过芯线13与诱导部47的内表面滑动接触,将芯线13向滑动部件16的内部中央引导。
(连接器10)
如图1所示,连接器10具备:连接器壳体30,具有收容阴端子12的多个腔体29;及后保持架31,组装于连接器壳体30的后端部。
(连接器壳体30)
如图19所示,连接器壳体30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连接器壳体3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在连接器壳体30,收容阴端子12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腔体29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并列,并且上下两层重叠。形成于上层的各腔体29与形成于下层的各腔体29配设于上下错开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腔体29的个数是任意的,而且,上下重叠的情况下的层数也是任意的。
腔体29的前端向前方开口,且能够供阳端子插入。腔体29的后端向后方开口,且能够从后方收容阴端子12。
如图2所示,在阴端子12收容于腔体29内的状态下,在阴端子12的与端子窗部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构成腔体29的壁的连接器窗部33。通过该连接器窗部33,将端子窗部24与外部连通。能够从连接器窗部33,从外部检测阴端子12的端子窗部24。由此,能够穿过连接器窗部33及端子窗部24,从外部检测芯线13的前端部。
连接器壳体30具有隔壁34,上述隔壁34将形成于上层的腔体29与形成于下层的腔体29之间分隔。隔壁34从腔体29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出。在隔壁3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上下突出的分隔壁35。通过该分隔壁35,将收容于各腔体29的阴端子12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阴端子12电绝缘。
在连接器壳体30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预卡定锁定部36,在比该预卡定锁定部36靠前方的位置向外侧突出设置有正式卡定锁定部37。
(后保持架31)
后保持架31成为向前方开口的箱状。后保持架31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后保持架31外嵌于连接器壳体30的后半部分。在后保持架31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部附近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与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及正式卡定锁定部37弹性卡定的锁定承受部38。锁定承受部38大体呈门形状。
通过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与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卡定,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预卡定位置。另外,通过连接器壳体30的正式卡定锁定部37与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卡定,从而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
供电线11插通的多个插通孔39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并且上下两层排列设置于后保持架31。插通孔39设置于连接器壳体30的与腔体29对应的位置。插通孔39的内径尺寸设定为与电线11的绝缘包覆14的外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在后保持架31,供连接器壳体30嵌入的护罩部41向前方开口。在护罩部41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在护罩部41内向前方突出并且上下隔开间隔排列的一对突出壁42A、42B。该一对突出壁42A、42B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为与连接器壳体30的隔壁34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在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后保持架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位于比连接器壳体30的隔壁34的后缘靠后方。在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在后保持架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之间嵌入有连接器壳体30的隔壁34。由此,能够抑制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在上下方向上位置偏移。
护罩部41的内壁形成为从前缘起稍靠后方的区域比其他区域薄。由此,在护罩部41的内壁,在靠近前端部的位置与后部之间形成有高低差。该高低差成为在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从预卡定位置向正式卡定位置移动时从后方与滑动部件16的后端部44抵接的滑动部件按压部43。该滑动部件按压部43从后方与滑动部件16的后端部44抵接而将处于第一状态的滑动部件16向前方按压,由此滑动部件16向第二状态移动。
(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第一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不限定于以下的叙述。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件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从后方将滑动部件16以使宽幅部16A成为前方的姿势组装。
宽幅部16A的上下方向的内部尺寸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的上侧连接片部18A的上表面和下侧连接片部18B的下表面之间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因此,端子主体15能够进入宽幅部16A的内部,并插入至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前端与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的前缘抵接为止(参照图21)。
而且,在最终插入至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前端与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的前缘抵接为止的紧前,滑动部件16的前缘从后方与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抵接,滑动部件16的侧壁扩开变形。而且,若将滑动部件16向前方压入,则滑动部件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件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卡定于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由此,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将滑动部件16保持为第一状态。由此,得到阴端子12(参照图3)。
另一方面,连接器壳体30与后保持架31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连接器壳体30成为图19所示的形状,组合了连接器壳体30和后保持架31的形状如图22所示。首先,在连接器壳体30没有装配有后保持架31的状态下,从后方向连接器壳体30的腔体29内插入阴端子12(参照图20及图21)。
接下来,如图22及图23所示,从后方向连接器壳体30的后端部组装后保持架31。这样,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从后方与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抵接,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扩开变形。若进一步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压入,则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复原变形,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弹性卡定于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由此,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预卡定位置。在该状态下,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件按压部43与滑动部件16的后缘接触,或者配设于比其向后方稍分离的位置。
另一方面,通过在电线11的端部将绝缘包覆14剥皮,使预定的长度尺寸的芯线13露出。从后方向设置于后保持架31的后端部的插通孔39内插入芯线13的前端部。
若将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插入方向的一个例子)压入,则芯线13的前端部从后保持架31的插通孔39向前方突出,从滑动部件16的后端部44导入滑动部件16的内部。芯线13与滑动部件16的诱导部47抵接,由此向滑动部件16的中心被引导。若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压入,则芯线13的前端部进入端子主体15的内部而到达至上侧连接片部18A与下侧连接片部18B之间的空间内。
若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压入,则芯线13的前端部到达至端子主体15的端子窗部24的下方的位置(参照图25)。这样,在能够从连接器窗部33视觉确认的端子窗部24内,能够通过目视观察、探测器等检测芯线13的前端部。在该状态下,电线11的绝缘包覆14位于后保持架31的插通孔39内。
在相对于端子主体15将滑动部件16保持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且将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下,上侧连接片部18A与下侧连接片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芯线13的外径尺寸大,因此,在将芯线13插入连接器10内时,芯线13不会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承受较大的摩擦力。因此,将电线11插入连接器10时的插入力不会变大。
接下来,若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按压,则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与连接器壳体30的正式卡定锁定部37抵触而扩开变形。若进一步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按压,则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件按压部43从后方与滑动部件16的后端部44抵接。若进一步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按压,则通过滑动部件按压部43使滑动部件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向前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件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脱离,滑动部件16的侧壁与卡定突起28抵触而扩开变形。
若进一步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按压,则滑动部件16的侧壁复原变形而使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件16的正式卡定承受部27弹性卡定。由此,滑动部件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为第二状态。此时,连接器壳体30的正式卡定锁定部37与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卡定。由此,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参照图1及图2)。
若滑动部件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成为第二状态,则滑动部件16的上侧加压部25A将端子主体15的上侧连接片部18A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件16的下侧加压部25B将端子主体15的下侧连接片部18B从下方向上方按压。由此,芯线13从上下被夹持于上侧连接片部18A与下侧连接片部18B之间。
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如图10所示成为在剪切加工时产生于金属板材的端缘部的毛刺50在各接触面21A、21B中的上侧折叠部23A及下侧折叠部23B的边缘向电线11侧突出的形态,因此,该毛刺50陷入形成于电线11的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破坏该氧化被膜而到达芯线13的金属部分,可确保两连接片部18A、18B与芯线13的电连接。
并且,毛刺50形成于各连接片部18A、18B的折叠部23A、23B。在折叠部23A、23B,厚度局部变厚而以较强的压力与芯线13接触,通过在该部位配置有毛刺50,毛刺50更强地陷入芯线13而有助于接触阻力的减少。
另外,各折叠部23A、23B配置于在芯线13的插入方向上相互前后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被连接片部18A、18B夹着的芯线13成为屈曲状态而提高电线11的保持力。而且,成为毛刺50被按压于芯线13中的屈曲部分的形态,因此,毛刺50的陷入变得更强,有效地减少接触阻力。
另外,在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接触面21A、21B形成有锯齿22A和锯齿22B,因此,向芯线13的表面的陷入性更加提高,这也有助于电线11与阴端子12的接触阻力的减少。
(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第二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在本制造工序中,如图26所示,使夹具45从后方与夹具抵接部46抵接而使滑动部件16向前方滑动移动之后,使后保持架31向前方移动。
在使滑动部件16移动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如图26所示,有时滑动部件16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停止。在该状态下,芯线13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电连接状态不充分。这是由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相对于芯线13的接压不充分。在该状态下,若使后保持架31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移动,则通过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件按压部43与滑动部件16的后端部抵接,成为后保持架31无法移动至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由此,能够判定滑动部件16是否移动至第二状态、即电线11与端子主体15是否确立了可靠的电连接状态。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组装工序,与第一例大致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阴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并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且夹持电线11;及滑动部件16,能够沿着电线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端子主体15滑动移动,端子主体15具有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上述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以悬臂状设置,并具备能够与电线11接触的接触面21A、21B,滑动部件16具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上述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通过滑动移动来按压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而以接触面21A、21B与电线11接触的方式变形,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以由于金属板材的加工而产生的毛刺50在接触面21A、21B向电线11侧突出的形态配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60具备阴端子12和与阴端子12连接的电线11。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滑动部件16沿着插入方向移动,能够将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向芯线13按压。由此,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与芯线13电连接,因此,能够不使用模具那样的比较大规模的夹具而将电线11与阴端子12电连接。
而且,如图10所示,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设置为在剪切加工时产生于它们的前端的毛刺50成为向电线11侧突出的姿势,因此,该毛刺50陷入形成于电线11的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可确保两连接片部18A、18B与芯线13的电连接。
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向滑动部件16的内侧突出,滑动部件16具有:在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分别对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上下方向)上,滑动部件16的内部形状窄的窄幅部16B、在插入方向上比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靠前方侧处,在加压方向上,滑动部件16的内部形状比窄幅部16B宽的宽幅部16A。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滑动部件16滑动而使窄幅部16B移动至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对应的位置,由此通过形成于窄幅部16B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将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分别向下方及上方按压。
另外,在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接触面21A、21B形成有锯齿22A和锯齿22B,因此,向芯线13的表面的陷入性更高,能够减少电线11与阴端子12的接触阻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部件16形成为沿插入方向延伸的筒状,在滑动部件16的插入方向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具有诱导部47,上述诱导部47在插入方向上随着朝向前方而成为窄幅,并且通过与电线11的芯线13滑动接触而将电线11向滑动部件16的内部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芯线13与诱导部47滑动接触,能够容易在呈筒状的滑动部件16的内部插入芯线13。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滑动部件16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夹具抵接部46,夹具抵接部46由夹具45在插入方向上从后方被按压,由此滑动部件16在插入方向上向前方滑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夹具45与夹具抵接部46抵接而将滑动部件16在插入方向上向前方按压,能够使电线11与阴端子12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连接片部18A具有从接触面21A突出的上侧折叠部23A,下侧连接片部18B具有从接触面21B突出的下侧折叠部23B。通过上侧折叠部23A及下侧折叠部23B与电线11的芯线13抵接,将芯线13保持为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屈曲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上侧折叠部23A及下侧折叠部23B,将芯线13保持为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屈曲的状态,因此,即便在相对于电线11作用了拉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上侧折叠部23A及下侧折叠部23B来承受拉动力。由此,将电线11和阴端子12稳固地保持。
在各接触面21A、21B形成有在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加压于芯线13的状态下陷入芯线13的表面的锯齿22A、22B。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锯齿22A、22B陷入芯线13的表面,芯线13与阴端子12的保持力提高。另外,能够利用锯齿22A、22B剥离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绝缘性的被膜,因此,能够使芯线13与阴端子12之间的电阻值变小。
根据锯齿22A、22B形成为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并且在插入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形成的结构,能够在电线11的插入方向的多个部位,通过锯齿22A、22B保持芯线13,因此,能够提高芯线13与阴端子12的保持力。另外,能够在电线11的插入方向的多个部位,通过锯齿22A、22B将芯线13与阴端子12电连接,因此,能够使芯线13与阴端子12之间的电阻值变小。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接触面21B形成有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电线引导凹部48,因此,通过使芯线13沿着电线引导凹部48,能够容易地将芯线13配置于接触面21B。
在端子主体15开设有端子窗部24,上述端子窗部24能够检测在芯线13配设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状态下芯线13的端缘配设于预定位置的情况,因此,通过从端子窗部24检测芯线13的端缘,能够容易地确认芯线13是否配设于预定位置,且芯线13与阴端子12是否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端子主体15设置有卡定突起28,在滑动部件16设置有预卡定承受部26和正式卡定承受部27。由此,能够通过使卡定突起28与预卡定承受部26卡定而将滑动部件16保持为第一状态,通过使卡定突起28与正式卡定承受部卡定而将滑动部件16保持为第二状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具备:连接器壳体30,具有收容阴端子12的腔体29;及后保持架31,安装于连接器壳体30的后端部,在上述连接器10中,在后保持架31的后端部开设有与腔体29连通的插通孔39。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后保持架31,能够将阴端子12以防脱状态保持于连接器壳体30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部件16具有:从接触面21A的相反侧与上侧连接片部18A抵接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从接触面21B的相反侧与下侧连接片部18B抵接的下侧加压部25B。滑动部件16能够在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之间移动,上述第二状态是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分别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抵接的状态,上述第一状态是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分别离开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状态。后保持架31能够沿着插入方向移动,且在后保持架31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具有滑动部件按压部43,上述滑动部件按压部43在后保持架31在插入方向上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从插入方向的后方与滑动部件16抵接而将滑动部件16向插入方向的前方按压,由此使滑动部件16向抵接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后保持架31移动,能够利用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件按压部43按压滑动部件16。由此,能够在使后保持架31移动的同时,使电线11与阴端子12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保持架31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且在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具有滑动部件按压部43,上述滑动部件按压部43在后保持架31从后方向前方移动时从后方与滑动部件16抵接而将滑动部件16向前方按压,由此使滑动部件16向正式卡定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后保持架31从后方向前方移动,利用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件按压部43来按压滑动部件16。由此,能够使滑动部件16移动至第二状态。这样,滑动部件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分别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抵接并将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朝向芯线13按压,使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向芯线13侧变形而与芯线13接触,因此,将电线11与阴端子12电连接。根据本结构,通过使后保持架31在插入方向上从后方向前方移动这样的一个动作,能够将电线11与阴端子12电连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后保持架31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在滑动部件16没有到达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与滑动部件16的夹具抵接部46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滑动部件16没有达到至第二状态的情况、即芯线13与阴端子12不完全连接的状态能够通过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与滑动部件16的夹具抵接部46抵接来检测。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端子主体15形成有端子窗部24,上述端子窗部24在芯线13配设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的状态下,能够从外部视觉确认芯线13的端缘。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端子窗部24确认配设于阴端子12的芯线13的端缘,因此,能够容易地检查芯线13相对于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而配设于预定位置的情况。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接器壳体30设置有能够从外部视觉确认阴端子12的端子窗部24的连接器窗部33。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连接器窗部33确认配设于阴端子12的芯线13的端缘,因此,能够容易地检查芯线13相对于连接片部18而配设于预定位置的情况。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通过上述叙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所公开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一个端子主体15设置有上侧连接片部18A和下侧连接片部18B,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一个端子主体15设置有一个连接片部,另外,也可以设置有三个以上连接片部。
(2)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成为阴端子12,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阳端子,而且也可以是在圆板形状的连接部分具有螺栓插通孔的所谓的圆端子。
(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端子主体15设置端子窗部24,在连接器壳体30设置连接器窗部33,但也可以省略端子窗部24,另外也可以省略连接器窗部33。
(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保持架31的插通孔39的开口缘设置有诱导部47,但也可以省略诱导部47。
(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保持架31设置有按压滑动部件16的滑动部件按压部43,但也可以省略滑动部件按压部43。
(6)在本实施方式中,腔体29成为两层,但也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三层以上。
(7)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件16为金属制,但不局限于此,滑动部件16能够为由合成树脂制、陶瓷制等任意材料形成。
(8)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弹性变形,但上侧连接片部18A及下侧连接片部18B也可以塑性变形。
(9)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11成为芯线13的外周由绝缘包覆14包围的包覆电线,但电线11也可以是裸电线。
(10)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件16成为方筒状,但不局限于此,滑动部件16也可以是圆筒形状,也可以是三角筒形状,也可以是五棱柱筒形状、六棱柱筒形状等多棱柱筒形状,也可以不一定为筒形。
(1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滑动部件16设置有预卡定承受部26,但也可以省略预卡定承受部26。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电线
12:阴端子(端子的一个例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
1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件
16A:宽幅部
16B:窄幅部
17:连接筒部
18:连接片部
18A:上侧连接片部(连接片部的一个例子)
18B:下侧连接片部(连接片部的一个例子)
19:弹性连接片部
20:基部
21A:接触面
21B:接触面
22A、22B:锯齿
22A、22B:锯齿
22A:锯齿
22B:锯齿
23A:上侧折叠部(折叠部的一个例子)
23B:下侧折叠部(折叠部的一个例子)
24:端子窗部
25A:上侧加压部(加压部的一个例子)
25B:下侧加压部(加压部的一个例子)
26:预卡定承受部
26A:第一状态卡定机构
26B:第二状态卡定机构
27:正式卡定承受部
28:卡定突起
29:腔体
30:连接器壳体
31:后保持架
33:连接器窗部
34:隔壁
35:分隔壁
36:预卡定锁定部
37:正式卡定锁定部
38:锁定承受部
39:插通孔
41:护罩部
42A、42B:突出壁
43:滑动部件按压部
44:后端部
45:夹具
46:夹具抵接部
47:诱导部
48:电线引导凹部
50:毛刺
60:带端子的电线。

Claims (6)

1.一种端子,具备:
端子主体,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与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且夹持电线;及
滑动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移动,
所述端子主体具有连接片部,所述连接片部以悬臂状设置,并具备能够与所述电线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滑动部件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通过所述滑动移动来按压所述连接片部而使该连接片部以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电线接触的方式变形,
所述连接片部以由于所述金属板材的加工而产生的毛刺在所述接触面向所述电线侧突出的形态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连接片部以各所述接触面相互对置的方式成对地形成,所述滑动部件形成为从外侧将一对所述连接片部各自覆盖的筒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中,
在所述连接片部形成有将所述金属板材折叠而成的折叠部,所述毛刺以向所述电线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折叠部的相对于所述电线的所述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连接片部相互平行并且以各所述接触面相互对置的方式成对地形成,各所述折叠部在两所述连接片部的对置的所述接触面上形成于在所述电线插入所述端子主体的插入方向上前后错开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毛刺位于各所述连接片部中的处于前后错开的位置的两所述折叠部的彼此相向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加压部向所述滑动部件的内侧突出,
所述滑动部件具有:
在所述加压部对所述连接片部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上所述滑动部件的内部形状窄的窄幅部;及
在所述电线插入所述端子主体的插入方向上比所述加压部靠前方侧处,在所述加压方向上所述滑动部件的内部形状比所述窄幅部宽的宽幅部。
CN202080038600.0A 2019-06-12 2020-06-04 端子 Active CN113906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9705A JP7168524B2 (ja) 2019-06-12 2019-06-12 端子
JP2019-109705 2019-06-12
PCT/JP2020/022118 WO2020250799A1 (ja) 2019-06-12 2020-06-04 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6634A true CN113906634A (zh) 2022-01-07
CN113906634B CN113906634B (zh) 2024-06-18

Family

ID=73744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8600.0A Active CN113906634B (zh) 2019-06-12 2020-06-04 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8527B2 (zh)
JP (1) JP7168524B2 (zh)
CN (1) CN113906634B (zh)
WO (1) WO20202507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3513B2 (ja) * 2019-06-12 2022-09-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444131B2 (ja) * 2021-04-27 2024-03-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7622A (en) * 1985-03-25 1986-07-01 Qa Technology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ircuit test probe and connector
EP0944130A2 (en) * 1998-03-19 1999-09-22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national Crimp connection
JP2005063716A (ja) * 2003-08-08 2005-03-10 Sato Parts Kk 中継コネクタ
JP2009152111A (ja) * 2007-12-21 2009-07-09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圧着端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端子付電線
CN101834371A (zh) * 2009-03-11 2010-09-1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59968A (zh) * 2009-04-13 2010-10-13 株式会社木村电气工业 夹紧式电源电缆连接装置
US8021184B1 (en) * 2010-03-08 2011-09-20 Patten Jr Joseph W Connect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a lug with a conductor
CN103378441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04969415A (zh) * 2013-02-23 2015-10-07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压接端子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和电线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CN106605343A (zh) * 2014-09-24 2017-04-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连接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50736A (ja) 2003-07-30 2005-02-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及び端子付アルミ電線の製造方法
EP1503454B1 (en) 2003-07-30 2015-08-0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Terminal crimping structure for aluminium wire and producing method
JP6086940B2 (ja) 2015-06-03 2017-03-01 株式会社木村電気工業 電線接続装置
JP2017022110A (ja) * 2015-07-10 2017-01-26 株式会社白山製作所 圧着接続部材、圧着接続構造及びセレーション部材
JP6570553B2 (ja) 2017-01-13 2019-09-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2018147828A (ja) 2017-03-08 2018-09-20 株式会社デルタプラス 圧着接続端子及び該圧着接続端子の接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7622A (en) * 1985-03-25 1986-07-01 Qa Technology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ircuit test probe and connector
EP0944130A2 (en) * 1998-03-19 1999-09-22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national Crimp connection
JP2005063716A (ja) * 2003-08-08 2005-03-10 Sato Parts Kk 中継コネクタ
JP2009152111A (ja) * 2007-12-21 2009-07-09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圧着端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端子付電線
CN101834371A (zh) * 2009-03-11 2010-09-1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59968A (zh) * 2009-04-13 2010-10-13 株式会社木村电气工业 夹紧式电源电缆连接装置
US8021184B1 (en) * 2010-03-08 2011-09-20 Patten Jr Joseph W Connect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a lug with a conductor
CN103378441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配件
CN104969415A (zh) * 2013-02-23 2015-10-07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压接端子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和电线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CN106605343A (zh) * 2014-09-24 2017-04-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连接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202129A (ja) 2020-12-17
JP7168524B2 (ja) 2022-11-09
US20220239018A1 (en) 2022-07-28
CN113906634B (zh) 2024-06-18
US11848527B2 (en) 2023-12-19
WO2020250799A1 (ja)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5427B (zh) 端子以及连接器
CN112514168B (zh) 端子
CN113950776B (zh) 端子
US683775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orporating terminals having ultrasonically welded wires
CN112335139A (zh) 接头连接器
CN111684662A (zh) 带端子的电线
CN113906634A (zh) 端子
JP6918160B2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N113574741B (zh) 接头连接器
JP7092259B2 (ja) コネクタ
JP7088110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WO2021241294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367832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5244789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2020047453A (ja) 圧接端子の電線接続構造及び電線接続方法
CN117321860A (zh) 连接器
WO2021039359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3845329B2 (ja) 電線等のセット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圧接装置及び電線等のセット方法
CN113646970A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