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4168B - 端子 - Google Patents

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4168B
CN112514168B CN201980031752.5A CN201980031752A CN112514168B CN 112514168 B CN112514168 B CN 112514168B CN 201980031752 A CN201980031752 A CN 201980031752A CN 112514168 B CN112514168 B CN 112514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terminal
contact surface
contact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17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4168A (zh
Inventor
竹内竣哉
田端正明
原照雄
小林大树
美才治健
小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14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4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4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4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spring force increased by screw, cam, wedge, or other fasten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 H01R13/4368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阴端子(12)具有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端子主体(15)具有与电线(11)的芯线(13)连接的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滑动部(16)具有上侧抵接部(25A)和下侧抵接部(25B)。在上侧连接片(18A)设有与上侧抵接部(25A)抵接的上侧凸状部(51A),在下侧连接片(18B)设有与下侧抵接部(25B)抵接的下侧凸状部(51B)。

Description

端子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与电线连接的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上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电线。作为这样的端子,例如存在具备从外侧压接于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的压接部。
为了将上述的端子压接于电线,例如以下那样。首先,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形出规定的形状的端子。接下来,在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一对模具中的位于下侧的下模的载置部载置端子。接下来,将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重叠地载置于端子的压接部。然后,使一对模具中的一方或双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通过在上模的压接部与下模的载置部之间夹紧压接部而将压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通过以上所述,在电线的终端连接端子(日本特开2007-59304号公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593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的技术,需要用于将端子的压接部向电线的芯线压接的模具或夹具等比较大规模的设备,因此需要设备投资,存在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的假想技术,可考虑具备端子主体和滑动部的端子,该端子主体具备沿延伸方向延伸的能够变形的连接片,该滑动部相对于端子主体能够沿延伸方向移动。该滑动部具备将连接片朝向电线按压的按压部。
根据上述的技术,滑动部相对于端子主体沿着延伸方向滑动移动,由此滑动部的按压部将连接片朝向电线按压。由此,连接片以接近电线的方式变形,被按压于电线。由此,连接片与电线被电连接。其结果是,不用使用模具那样的比较大的夹具而能够将电线与端子电连接。
然而,根据上述的假想技术,在电线所具有的导体具有比较大的强度时等连接片难以接近电线地变形的情况下,为了使滑动部滑动移动,将滑动部沿延伸方向按压的力可能会变得过大。于是,连接片可能向与接近电线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折,即所谓压曲。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连接片压曲的端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备能够变形的至少一个连接片,该至少一个连接片具有与电线接触的接触面及设置在接触面的相反侧的被抵接面,并且沿延伸方向延伸;及滑动部,相对于端子主体能够沿延伸方向移动,其中,滑动部具有在电线沿延伸方向配设于连接片的接触面侧的状态下,与连接片的被抵接面抵接而将连接片向电线按压的抵接部,在至少一个连接片中的被抵接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在从接触面朝向被抵接面的方向上呈凸状的凸状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设置于滑动部的抵接部与设置于连接片的凸状部抵接。由此,能够减小抵接部与连接片的被抵接面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减少为了使滑动部沿延伸方向移动所需的力。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在延伸方向上被从滑动部按压而连接片压曲的情况。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形态而优选以下的形态。
凸状部是在从接触面朝向被抵接面的方向上呈凸状的曲面。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连接片的凸状部由曲面构成,因此即使在端子主体与滑动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偏离的情况下,抵接部与凸状部也以比较小的面积接触。由此,不需要精密地规定端子主体与滑动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减少端子的制造成本。
连接片的延出端部处的凸状部的曲率设定得比连接片的基端部的凸状部处的曲率大。
根据上述的结构,连接片中的靠近基端部的部分与靠近延出端部的部分相比难以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连接片中的靠近基端部的部分压曲的情况。
凸状部具有沿延伸方向延伸的棱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设置于滑动部的抵接部与设置于连接片的凸状部的棱部抵接。由此,能够减小抵接部与连接片的被抵接面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为了使滑动部沿延伸方向移动所需的力。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在延伸方向上被从滑动部按压而连接片压曲的情况。
在从接触面朝向被抵接面的方向上呈凹状的凹状部沿延伸方向形成于接触面。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在凹状部配设电线,能够抑制电线从接触面脱落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端子的连接片压曲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滑动部预卡定于端子主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滑动部预卡定于端子主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滑动部预卡定于端子主体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滑动部正式卡定于端子主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滑动部正式卡定于端子主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端子主体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端子主体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滑动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滑动部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滑动部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安装有阴端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安装有阴端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中将后保持架安装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中将后保持架安装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向连接器壳体插入有电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向连接器壳体插入有电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内,滑动部正式卡定于端子主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滑动部正式卡定于端子主体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端子主体的后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端子主体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22,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收容与电线11的终端连接的阴端子12(端子的一例)。在以下的说明中,以Z方向为上方,以Y方向为前方,以X方向为左方进行说明。对于多个相同的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的构件标注符号,省略其他的构件的符号。
电线11
如图2所示,电线11通过利用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14将芯线13的外周面包围而成。绝缘包覆14的终端部分被剥皮,芯线13露出。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是由一根金属线构成的所谓单芯线。需要说明的是,芯线13可以是将多个金属细线捻合而成的捻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地选择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阴端子12
如图3~图7所示,阴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够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手法而形成为规定的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根据需要可以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铜合金构成。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镀敷层。构成镀敷层的金属为锡、镍、银等根据需要可以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8~图10所示,端子主体15具备供对方侧的阳端子(未图示)插入的连接筒部17、从连接筒部17向后方延伸出的上侧连接片18A(连接片的一例)及下侧连接片18B(连接片的一例)。连接筒部17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连接筒部17的前端以对方侧的阳端子能够插入的方式开口。
在连接筒部17的内部配设有向连接筒部17的内侧延伸出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参照图2)。插入到连接筒部17内的阳端子与弹性接触片19接触。
在连接筒部17的后方设有呈方筒状且供芯线13插入的芯线插入部20。上侧连接片18A向后方延伸地设置在在芯线插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下侧连接片18B向后方延伸地设置在芯线插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呈沿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延伸的细长的形状。上侧连接片18A与下侧连接片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
上侧连接片18A
上侧连接片18A形成为以芯线插入部20的后端部为支点,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上侧连接片18A的下表面作为与芯线13接触的上侧接触面21A(接触面的一例)。在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接触面21A,在从后端部稍靠前方的位置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
上侧连接片18A的上表面设为供后述的上侧抵接部25A从上方抵接的上侧被抵接面50A(被抵接面的一例)。在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被抵接面50A形成有向上方(从上侧接触面21A朝向上侧被抵接面50A的方向)呈凸状的上侧凸状部51A(凸状部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凸状部51A设为在从上侧接触面21A朝向上侧被抵接面50A的方向上呈凸状的曲面。
在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被抵接面50A形成的上侧凸状部51A的曲率从上侧连接片18A的基端部至延出端部连续变化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凸状部51A的曲率在芯线插入部20与上侧连接片18A的交界部分(基端部)最小,上侧连接片18A的后端部(延出端部)的上侧凸状部51A的曲率最大。
在从上侧接触面21A朝向上侧被抵接面50A的方向上呈凹状的上侧凹状部52A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于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接触面21A。上侧凹状部52A的曲率从上侧连接片18A的基端部至延出端部连续变化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凹状部52A的曲率在芯线插入部20与上侧连接片18A的交界部分(基端部)最小,上侧连接片18A的后端部(延出端部)的上侧凹状部52A的曲率最大。
上侧连接片18A在整体上呈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金属板材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位于最上方且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降的形状。
下侧连接片18B
下侧连接片18B形成为以芯线插入部20的后端部为支点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下侧连接片18B的上表面设为与芯线13接触的下侧接触面21B。在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接触面21B的后端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下侧保持突部23B与上侧保持突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下侧连接片18B的下表面设为供后述的下侧抵接部25B从下方抵接的下侧被抵接面50B(被抵接面的一例)。在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被抵接面50B形成有向下方(从下侧接触面21B朝向下侧被抵接面50B的方向)呈凸状的下侧凸状部51B(凸状部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凸状部51B设为在从下侧接触面21B朝向下侧被抵接面50B的方向上呈凸状的曲面。
在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被抵接面50B形成的下侧凸状部51B的曲率从下侧连接片18B的基端部至延出端部连续变化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凸状部51B的曲率在芯线插入部20与下侧连接片18B的交界部分(基端部)最小,下侧连接片18B的后端部(延出端部)的下侧凸状部51B的曲率最大。
在从下侧接触面21B朝向下侧被抵接面50B的方向上呈凹状的下侧凹状部52B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于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接触面21B。下侧凹状部52B的曲率从下侧连接片18B的基端部至延出端部连续变化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凹状部52B的曲率在芯线插入部20与下侧连接片18B的交界部分(基端部)最小,下侧连接片18B的后端部(延出端部)的下侧凹状部52B的曲率最大。
下侧连接片18B在整体上呈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金属板材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位于最下方且左右两侧缘向上方上升的形状。
芯线13与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接触面21A及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接触面21B接触,由此芯线13与端子主体15被电连接(参照图2)。
端子窗部24
在端子主体15,在连接筒部17的后方且芯线插入部20的前方的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端子窗部24。从端子窗部24,在芯线13配设于上侧连接片18A与下侧连接片18B之间的空间内的状态下,从外部能够检知芯线13的前端部。从外部能够检知包括通过作业员从外部能够进行基于视觉辨认的确认的情况,并且也包括通过相机(未图示)从外部能够检知的情况,而且,还包括从外部插入探头(未图示)而电气性地检知芯线13的前端部的情况。
滑动部16
如图11~图13所示,滑动部16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通过切削加工、铸造、冲压加工等,根据需要而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根据需要可以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由铜或铜合金构成。可以在滑动部16的表面形成镀敷层。构成镀敷层的金属为锡、镍、银等,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地选择任意的金属。对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实施镀锡。
滑动部16的截面形状形成得等于或稍大于端子主体15中的设有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的区域的截面形状。由此,滑动部16能够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的设有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的区域。
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抵接部25A(抵接部的一例)。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抵接部25B(抵接部的一例)。
在滑动部16的侧壁,在前后方向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开设有预卡定承受部26。而且,在滑动部16的侧壁,在比预卡定承受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设有正式卡定承受部27。预卡定承受部26和正式卡定承受部27能够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侧壁的卡定突起28弹性地卡定。
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卡定的状态成为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滑动部16被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抵接部25A及下侧抵接部25B配设在端子主体15的从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的后端缘向后方分离的分离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上侧连接片18A与下侧连接片18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正式卡定承受部27卡定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以正式卡定位置卡定于端子主体15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抵接部25A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连接片18A的与上侧接触面21A相反的一侧(上侧)抵接于上侧连接片18A。而且,滑动部16的下侧抵接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下侧连接片18B的与下侧接触面21B相反的一侧(下侧)抵接于下侧连接片18B。这样,滑动部16正式卡定于端子主体15的位置设为上侧抵接部25A与上侧连接片18A抵接且下侧抵接部25B与下侧连接片18B抵接的抵接位置。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的设有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的预卡定位置与正式卡定位置之间滑动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兼作为正式卡定部和预卡定部。
如上所述,在滑动部16以正式卡定位置保持于端子主体15的状态下,上侧抵接部25A从上方抵接于上侧连接片18A的上表面,下侧抵接部25B从下方抵接于下侧连接片18B的下表面。
在滑动部16以正式卡定位置保持于端子主体15的状态下,由于上侧抵接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连接片18A而上侧连接片18A向下方弹性变形。而且,由于下侧抵接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连接片18B而下侧连接片18B向上方弹性变形。由此,在芯线13以沿前后方向(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配设于上侧连接片18A与下侧连接片18B之间的空间且滑动部16在正式卡定位置处保持于端子主体15的状态下,芯线13由发生了弹性变形的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连接片18A通过由上侧抵接部25A向下方按压而从上方与芯线13接触,下侧连接片18B通过由下侧抵接部25B向上方按压而从下方与芯线13接触。
在滑动部16以正式卡定位置保持于端子主体15的状态下,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由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由配设在与上侧保持突部23A沿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弯折的状态。而且,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也能将芯线13与阴端子12电连接。
在滑动部16的前端部设有从上壁向上方突出的夹具抵接部46。夹具45从后方与夹具抵接部46抵接,通过该夹具45将滑动部16向前方按压,由此滑动部16能够向前方移动(参照图20)。夹具45呈细长的板状或棒状。夹具45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公知的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夹具45与模具、用于使该模具运转的设备相比,成为比较小规模的结构。因此,能抑制以夹具45为起因的成本的增大。
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在左右两侧壁设有向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的一对诱入部47。诱入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幅。通过芯线13与诱入部47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而芯线13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连接器10
如图2所示,连接器10具备:具有收容阴端子12的多个腔室29的连接器壳体30;组装于连接器壳体30的后端部的后保持架31。
连接器壳体30
如图14所示,连接器壳体30呈沿上下方向为扁平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连接器壳体3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在连接器壳体30中,收容阴端子12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腔室29沿左右方向空出间隔地排列,并上下重叠两段。形成于上段的各腔室29与形成于下段的各腔室29配设在上下错开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腔室29的个数任意,而且,上下重叠时的段数也任意。
腔室29的前端向前方开口,能够供阳端子插入。腔室29的后端向后方开口,能够从后方收容阴端子12。
如图2所示,在阴端子12收容于腔室29内的状态下,在与阴端子12的端子窗部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将构成腔室29的壁贯通的连接器窗部33。通过该连接器窗部33使端子窗部24与外部连通。从连接器窗部33,能够从外部检知阴端子12的端子窗部24。由此,通过连接器窗部33及端子窗部24能够从外部检知芯线13的前端部。
连接器壳体30具有将形成于上段的腔室29与形成于下段的腔室29之间分隔的隔壁34。隔壁34从腔室29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出。在隔壁3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上下突出的分隔壁35。通过该分隔壁35,收容于各腔室29的阴端子12与沿左右方向相邻的阴端子12被电绝缘。
在连接器壳体30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设有向外方突出的预卡定锁定部36,正式卡定锁定部37向外方突出地设置在比该预卡定锁定部36靠前方的位置。
后保持架31
后保持架31呈向前方开口的箱状。后保持架31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后保持架31外嵌于连接器壳体30的后半部分。在后保持架31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设有能够与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及正式卡定锁定部37弹性地卡定的锁定承受部38。锁定承受部38呈大致门形状。
通过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与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卡定而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保持于预卡定位置。而且,通过连接器壳体30的正式卡定锁定部37与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卡定而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在正式卡定位置。
在后保持架31上,供电线11插通的多个插通孔39沿左右方向排列并上下排列两段地设置。插通孔39设置在连接器壳体30的与腔室29对应的位置。
插通孔39的内径尺寸设定得等于或稍大于电线11的绝缘包覆14的外径尺寸。
在后保持架31,供连接器壳体30嵌入的护罩部41向前方开口。在护罩部41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在护罩部41内设有向前方突出并上下空出间隔地排列的一对突出壁42A、42B。这一对突出壁42A、42B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得等于或稍大于连接器壳体30的隔壁34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
在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后保持架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位于比连接器壳体30的隔壁34的后端缘靠后方的位置。在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连接器壳体30的隔壁34嵌入后保持架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之间。由此,能抑制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沿上下方向位置错动的情况。
护罩部41的内壁的从前端缘稍靠后方的区域比其他的区域形成得薄。由此,在护罩部41的内壁,在靠近前端部的位置与后部之间形成阶梯。该阶梯设为在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从预卡定位置向正式卡定位置移动时,从后方与滑动部16的后端部44抵接的滑动部抵接部43。
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没有限定为以下的记述。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从后方将滑动部16组装于端子主体15。滑动部16的前端缘从后方与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抵接,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滑动部16向前方压入时,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卡定于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由此,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滑动部16被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由此,得到阴端子12(参照图3)。
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连接器壳体30和后保持架31。从后方将阴端子12插入到连接器壳体30的腔室29内(参照图15及图16)。
如图17及图18所示,从后方将后保持架31组装于连接器壳体30的后端部。于是,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从后方与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抵接,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压入时,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复原变形,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弹性地卡定于连接器壳体30的预卡定锁定部36。由此,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在预卡定位置。在该状态下,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抵接部43配设于从滑动部16的后端缘向后方分离的位置。
通过在电线11的端部将绝缘包覆14剥皮而使规定的长度尺寸的芯线13露出。将芯线13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于在后保持架31的后端部设置的插通孔39内。
当将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从后保持架31的插通孔39向前方突出,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44向滑动部16的内部导入。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诱入部47抵接而被向滑动部16引导。当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进入端子主体15的内部而到达上侧连接片18A与下侧连接片18B之间的空间内。
当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到达端子主体15的端子窗部24的下方的位置(参照图20)。于是,在从连接器窗部33能够视觉辨认的端子窗部24内,通过目视、探头等能够检知芯线13的前端部。在该状态下,电线11的绝缘包覆14位于后保持架31的插通孔39内。
在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滑动部16被保持在预卡定位置的状态下,且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在预卡定位置的状态下,上侧连接片18A与下侧连接片18B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外径尺寸大,因此在将芯线13插入到连接器10内时,避免芯线13从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承受大的摩擦力。因此,能够减少将电线11向连接器10插入时的插入力。
接下来,如图20所示,使夹具45从后方与夹具抵接部46抵接,使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向前方滑动移动。于是,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松脱,滑动部16的侧壁乘上卡定突起28而扩开变形。
此外,当使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时,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而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正式卡定承受部27弹性地卡定。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在正式卡定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在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抵接部25A从上方与端子主体15的上侧连接片18A抵接而将上侧连接片18A向下方按压。而且,滑动部16的下侧抵接部25B从下方与端子主体15的下侧连接片18B抵接而将下侧连接片18B向上方按压。由此,芯线13由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从上下夹持。其结果是,芯线13与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接触,由此将电线11与阴端子12电连接(参照图21)。
在芯线13由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由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持,由此保持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沿上下方向弯折的状态。由此,能够牢固地保持芯线13,因此在拉拽力作用于电线11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和阴端子12的保持力。
接下来,使后保持架31向前方移动。于是,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乘上连接器壳体30的正式卡定锁定部37而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按压时,后保持架31的前端部越过正式卡定锁定部37而复原变形,连接器壳体30的正式卡定锁定部37与后保持架31的锁定承受部38卡定。由此,后保持架31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被保持在正式卡定位置(参照图1及图2)。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滑动部16移动至正式卡定位置的过程中,滑动部16有时会停止在预卡定位置与正式卡定位置之间。在该状态下,芯线13与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的电连接状态不充分。这是因为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对于芯线13的接压不充分的缘故。在该状态下,如果要使后保持架31从预卡定位置向正式卡定位置移动,则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抵接部43与滑动部16的后端部44抵接,由此成为后保持架31无法向正式卡定位置移动的状态。由此,能够判定滑动部16是否移动至正式卡定位置。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图22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滑动部16的上侧抵接部25A与设置于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凸状部51A抵接。而且,设置于滑动部16的下侧抵接部25B与设置于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凸状部51B抵接。由此,与未设置上侧凸状部51A及下侧凸状部51B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上侧抵接部25A与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被抵接面50A的接触面积、及下侧抵接部25B与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被抵接面50B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减少为了使滑动部16沿延伸方向向前方移动所需的力。由此,能够抑制在延伸方向上由于从滑动部16被按压而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压曲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凸状部51A设为在从上侧接触面21A朝向上侧被抵接面50A的方向(从下朝上的方向)上呈凸状的曲面,下侧凸状部51B设为在从下侧接触面21B朝向下侧被抵接面50B的方向(从上朝下的方向)上呈凸状的曲面。由此,即使在端子主体15与滑动部16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偏离的情况下,上侧抵接部25A与上侧凸状部51A也以比较小的面积接触,并且下侧抵接部25B与下侧凸状部51B也以比较小的面积接触。由此,不需要精密地规定端子主体15与滑动部16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减少阴端子12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的延出端部处的上侧凸状部51A及下侧凸状部51B的曲率设定得比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的基端部处的上侧凸状部51A及下侧凸状部51B的曲率大。
根据上述的结构,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中的靠近基端部的部分与靠近延出端部的部分相比难以变形。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中的靠近基端部的部分压曲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上侧接触面21A朝向上侧被抵接面50A的方向(从下朝上的方向)上呈凹状的上侧凹状部52A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上侧接触面21A。而且,在从下侧接触面21B朝向下侧被抵接面50B得到方向(从上朝下的方向)上呈凹状的下侧凹状部52B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下侧接触面21B。由此,通过在上侧凹状部52A或下侧凹状部52B配设电线11,能够抑制电线11从上侧接触面21A及下侧接触面21B脱落的情况。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23,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2。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64中,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上侧连接片60A在从后方观察下,以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位于最上方的方式弯曲。由此,在设置于上侧连接片60A的上表面的上侧被抵接面61A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侧棱部62A(棱部的一例)。
另外,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下侧连接片60B在从后方观察下以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位于最下方的方式弯曲。由此,在设置于下侧连接片60B的下表面的下侧被抵接面61B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棱部62B(棱部的一例)。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因此对于同一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滑动部16的上侧抵接部25A从上方与设置于上侧连接片60A的上侧凸状部63A的上侧棱部62A抵接。而且,下侧抵接部25B从下方与设置于下侧连接片60B的下侧凸状部63B的下侧棱部62B抵接。由此,能够减小上侧抵接部25A与上侧被抵接面61A的接触面积、及下侧抵接部25B与下侧被抵接面61B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通过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上从滑动部16被按压,能够抑制上侧连接片60A及下侧连接片60B压曲的情况。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24,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3。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74中,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上侧连接片70A在从后方观察下,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向上方鼓出。由此,在设置于上侧连接片70A的上表面的上侧被抵接面71A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侧凸状部73A。
另外,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下侧连接片70B在从后方观察下,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向下方鼓出。由此,在设置于下侧连接片70B的下表面的下侧被抵接面71B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凸状部73B。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因此对于同一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于滑动部16的上侧抵接部25A从上方与设置于上侧连接片70A的上侧凸状部73A抵接。而且,下侧抵接部25B从下方与设置于下侧连接片70B的下侧凸状部73B抵接。由此,能够减小上侧抵接部25A与上侧被抵接面71A的接触面积、及下侧抵接部25B与下侧被抵接面71B的接触面积。由此,通过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上从滑动部16被按压,能够抑制上侧连接片70A及下侧连接片70B压曲的情况。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没有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在一个端子主体15设置上侧连接片18A和下侧连接片18B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一个端子主体15设置一个连接片,而且,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连接片。
(2)在实施方式1中,端子设为阴端子12,但是并不进行于此,可以为阳端子,而且,可以为在圆板形状的连接部分具有螺栓插通孔的所谓圆端子。
(3)可以在上侧连接片18A的上侧接触面21A及下侧连接片18B的下侧接触面21B中的双方或一方形成呈凹状或凸状的锯齿。
(4)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在端子主体15设置端子窗部24并在连接器壳体30设置连接器窗部33的结构,但是端子窗部24可以省略,而且,连接器窗部33可以省略。
(5)在实施方式1中,在滑动部16设置了诱入部47,但是诱入部47可以省略。
(6)在实施方式1中,腔室29设为两段,但是可以为一段,也可以为三段以上。
(7)在实施方式1中,滑动部16设为金属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滑动部16可以为合成树脂制、陶瓷制等通过任意的材料形成。
(8)在实施方式1中,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设为弹性变形的结构,但是上侧连接片18A及下侧连接片18B也可以塑性变形。
(9)在实施方式1中,电线11设为芯线13的外周由绝缘包覆14包围的包覆电线,但是电线11可以为裸电线。
(10)在实施方式1中,滑动部16设为方筒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滑动部16可以为圆筒形状,也可以为三角筒形状、五角筒形状、六角筒形状等多角筒形状。
(11)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通过从后方将夹具45向滑动部16的夹具抵接部46压抵,将夹具45向前方按压而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通过使后保持架31从预卡定位置向正式卡定位置移动而从后方将后保持架31的滑动部抵接部43向滑动部16的后端部压抵,将后保持架31向前方按压,由此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的结构。
符号说明
11:电线
12:阴端子(端子的一例)
15、64、74: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8A、60A、70A:上侧连接片(连接片的一例)
18B、60B、70B:下侧连接片(连接片的一例)
21A:上侧接触面(接触面的一例)
21B:下侧接触面(接触面的一例)
25A:上侧抵接部(抵接部的一例)
25B:下侧抵接部(抵接部的一例)
50A、61A、71A:上侧被抵接面(被抵接面的一例)
50B、61B、71B:下侧被抵接面(被抵接面的一例)
51A、63A:上侧凸状部(凸状部的一例)
51B、63B:下侧凸状部(凸状部的一例)
52A:上侧凹状部(凹状部的一例)
52B:下侧凹状部(凹状部的一例)
62A:上侧棱部(棱部的一例)
62B:下侧棱部(棱部的一例)

Claims (5)

1.一种端子,具备:
端子主体,具备能够变形的至少一个连接片,该至少一个连接片具有与电线接触的接触面及设置在所述接触面的相反侧的被抵接面,并且沿延伸方向延伸;及
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能够沿所述延伸方向移动,其中,
所述滑动部呈筒状,所述滑动部外嵌于所述端子主体中的设置有所述连接片的区域,
所述滑动部具有在所述电线沿所述延伸方向配设于所述连接片的所述接触面侧的状态下,与所述连接片的所述被抵接面抵接而将所述连接片向所述电线按压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从所述滑动部的壁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
在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移动到抵接位置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连接片抵接,
在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片中的所述被抵接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在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被抵接面的方向上呈凸状的凸状部,
所述连接片在整体上呈沿所述延伸方向细长地延伸的金属板材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位于最上方且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降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凸状部是在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被抵接面的方向上呈凸状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连接片的延出端部处的所述凸状部的曲率设定得比所述连接片的基端部处的所述凸状部的曲率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凸状部具有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的棱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在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被抵接面的方向上呈凹状的凹状部沿所述延伸方向形成于所述接触面。
CN201980031752.5A 2018-05-25 2019-05-16 端子 Active CN112514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0823A JP6664434B2 (ja) 2018-05-25 2018-05-25 端子
JP2018-100823 2018-05-25
PCT/JP2019/019464 WO2019225462A1 (ja) 2018-05-25 2019-05-16 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4168A CN112514168A (zh) 2021-03-16
CN112514168B true CN112514168B (zh) 2023-07-18

Family

ID=68615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1752.5A Active CN112514168B (zh) 2018-05-25 2019-05-16 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4136B2 (zh)
JP (1) JP6664434B2 (zh)
CN (1) CN112514168B (zh)
WO (1) WO20192254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8110B2 (ja) * 2019-03-28 2022-06-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7088109B2 (ja) * 2019-03-28 2022-06-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7121913B2 (ja) * 2019-05-08 2022-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133513B2 (ja) * 2019-06-12 2022-09-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310661B2 (ja) 2020-03-12 2023-07-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478057B2 (ja) 2020-07-30 2024-05-0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端子
JP7447731B2 (ja) 2020-08-07 2024-03-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444131B2 (ja) 2021-04-27 2024-03-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3028A (ja) * 1999-11-30 2001-06-05 Systec:Kk 小型風力発電装置
CN201252174Y (zh) * 2008-07-08 2009-06-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JP2010015892A (ja) * 2008-07-04 2010-01-21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CN202363615U (zh) * 2011-09-28 2012-08-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40011A (en) * 1943-02-05 1944-01-25 Moore Jack Battery terminal
US2753541A (en) * 1954-12-15 1956-07-03 Raymond J Leonard Cable connector
IT7923208V0 (it) 1978-12-07 1979-11-22 Amp Inc Terminale elettrico.
JP3893257B2 (ja) * 2001-06-22 2007-03-14 アルゼ株式会社 ペット監視システム
JP2007059304A (ja) 2005-08-26 2007-03-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き電線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002776A2 (en) 2008-06-30 2010-01-07 Black & Decker Inc. Cord protector for power tools
JP2015156285A (ja) * 2014-02-20 2015-08-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3028A (ja) * 1999-11-30 2001-06-05 Systec:Kk 小型風力発電装置
JP2010015892A (ja) * 2008-07-04 2010-01-21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CN201252174Y (zh) * 2008-07-08 2009-06-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02363615U (zh) * 2011-09-28 2012-08-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26383A1 (en) 2021-04-29
US11394136B2 (en) 2022-07-19
CN112514168A (zh) 2021-03-16
WO2019225462A1 (ja) 2019-11-28
JP2019204747A (ja) 2019-11-28
JP6664434B2 (ja) 2020-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14168B (zh) 端子
CN110165427B (zh) 端子以及连接器
CN112335139B (zh) 接头连接器
US2015036483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wire harness, crimping member and crimping device
CN111684661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1684663A (zh) 端子
EP2375512B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N111684662A (zh) 带端子的电线
WO2020250656A1 (ja) 端子
CN111194512B (zh) 电线保持部件
JP6918160B2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N113574741B (zh) 接头连接器
WO2020250799A1 (ja) 端子
CN113169474B (zh) 用于导电连接的插座接触元件
CN11367832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4128055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5769443A (zh) 连接器
JP6842372B2 (ja) 端子の係止構造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JP2020047453A (ja) 圧接端子の電線接続構造及び電線接続方法
CN117321860A (zh) 连接器
CN114008868A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3711443A (zh) 接头连接器
CN113519094A (zh)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构成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