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58891A -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58891A
CN113858891A CN202111132026.8A CN202111132026A CN113858891A CN 113858891 A CN113858891 A CN 113858891A CN 202111132026 A CN202111132026 A CN 202111132026A CN 113858891 A CN113858891 A CN 113858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ing
laminating
tire
face
b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320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58891B (zh
Inventor
张红斌
田建成
仝传贤
徐永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cheng Yong'an Rubber Technology Co.,Ltd.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lun Jiny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320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588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58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8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58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8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子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轮胎的胎侧和内衬层之间,子口结构包括:第一贴合部,第一贴合部与胎侧贴合;第二贴合部,第二贴合部与第一贴合部连接;第二贴合部包括用于与内衬层贴合的第二贴合面,第二贴合部具有与第二贴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一压合面和第二压合面,第二压合面设置在第一压合面远离第一贴合部的一端,本发明的子口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轮胎制造时子口边部容易翘边的问题。

Description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轮胎的正常一次法生产工艺如下(以四鼓成型机为例):
1)贴合鼓:
以距中心宽度a为内定位灯标,进行胎侧贴合;
以距中心宽度b为内定位灯标进行型胶部件4贴合;
以距中心宽度c灯标为外定位贴内衬层;
以距中心宽度c灯标为外定位贴胎体;
在对上述部件复合后,进行胎体滚压;
以距中心宽度f灯标为内定位进行胎圈走圈。
2)辅鼓:在辅鼓进行分别以距中心宽度h、i、j、k、m为外定位灯标进行1#带束层、2#带束层、3#带束层、4#带束层及带束层上胶片的贴合,最后进行带束层复合件滚压。
3)定型鼓:在贴合鼓上内衬层、胎体、胎圈贴合好后,需要用加持环将胎筒取下并传递至定型鼓上,在完成定型鼓锁块锁圈后,以距中心宽度g为高点定位进行带束层垫胶的贴合;然后再用加持环将辅鼓带束层筒传递至定型鼓,并与胎体筒一起定型;在完成带束层滚压后,进行胎侧、型胶部件4、内衬层以及胎体反包并进行胎侧压合,最后再进行胎面缠绕。
在上述成型过程中,胎筒定型前需要进行锁块上升锁住胎圈,定型后需要进行胎侧反包,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子口边部与内衬层粘合不良,导致子口边部翘边的问题出现;
因子口形状不良,边部偏厚且与内衬层搭接部位偏窄,在锁块压力下,导致子口边部与内衬层之前分离,最终导致子口边部翘边的问题出现。
子口翘边问题出现后,修胎工必须对其进行修理,需要浪费大量时间,且很容易造成因修理子口翘边,导致内衬层边部打褶,从而导致窝气的产生,最终造成废次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胎制造时子口边部容易翘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子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轮胎的胎侧和内衬层之间,子口结构包括:第一贴合部,第一贴合部与胎侧贴合;第二贴合部,第二贴合部与第一贴合部连接;第二贴合部包括用于与内衬层贴合的第二贴合面,第二贴合部具有与第二贴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一压合面和第二压合面,第二压合面设置在第一压合面远离第一贴合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第二压合面与第二贴合面之间的角度小于第一压合面与第二贴合面之间的角度。
进一步地,第二贴合部包括:第一本体,第一压合面位于第一本体上;第二本体,第二压合面位于第二本体上;其中,第一本体与第一贴合部连接,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远离第一贴合部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沿第一本体的延伸方向,第一本体的横截面积为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上底的长度为A,梯形结构的下底的长度为B,梯形结构的上底与梯形结构的下底之间的距离为C;其中,B>2A。
进一步地,沿第二本体的延伸方向,第二本体的横截面积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结构的上底在同一条直线上,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D;其中,D>C。
进一步地,C与D的长度值之和的取值范围是60mm至80mm;和/或,A的取值范围是4.2mm至7mm。
进一步地,第一贴合部具有用于与胎侧贴合的第一贴合面,第一贴合面的至少部分为弧形;子口结构包括型胶部件,型胶部件用于与第一贴合部远离第一贴合面的一侧贴合,型胶部件用于设置在第一贴合部和轮胎的胎体之间。
进一步地,子口结构还包括:胶片部件,胶片部件用于设置在第二贴合部与内衬层之间。
进一步地,胶片部件为片状结构;胶片部件的厚度为1mm;和/或,胶片部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正方形结构,正方形结构的边长为s;其中,s长度为30mm或50mm。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子口结构,子口结构为上述的子口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贴合方法,用于对轮胎进行贴合操作,贴合方法适用于上述的子口结构,贴合方法包括:将胎侧进行贴合;将子口结构贴合在胎侧上;将内衬层贴合在子口结构上。
进一步地,子口结构包括胶片部件,将内衬层贴合在子口结构上的方法包括:将胶片部件贴合在第二贴合部与内衬层之间。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子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轮胎的胎侧和内衬层之间,子口结构包括:第一贴合部,第一贴合部与胎侧贴合;第二贴合部,第二贴合部与第一贴合部连接;第二贴合部包括用于与内衬层贴合的第二贴合面,第二贴合部具有与第二贴合面相对设置的第一压合面和第二压合面,第二压合面设置在第一压合面远离第一贴合部的一端。采用上述设置,能够根据轮胎的不同型号,设置第一压合面和第二压合面的倾斜角度和长度,并且设置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的形状,这样,能够控制子口结构在与胎侧和内衬层的自身厚度,从而能够避免子口结构在贴合后出现翘边的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轮胎制造时子口边部容易翘边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子口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子口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轮胎的贴合方法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轮胎在进行贴合操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胎侧;20、内衬层;30、胎体;40、胎圈;50、子口结构;
1、第一贴合部;11、第一贴合面;2、第二贴合部;210、第一本体;21、第二贴合面;22、第一压合面;220、第二本体;23、第二压合面;3、胶片部件;4、型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参见图1至图4,用于设置在轮胎的胎侧10和内衬层20之间,子口结构包括:第一贴合部1,第一贴合部1与胎侧10贴合;第二贴合部2,第二贴合部2与第一贴合部1连接;第二贴合部2包括用于与内衬层20贴合的第二贴合面21,第二贴合部2具有与第二贴合面21相对设置的第一压合面22和第二压合面23,第二压合面23设置在第一压合面22远离第一贴合部1的一端。采用上述设置,能够根据轮胎的不同型号,设置第一压合面22和第二压合面23的倾斜角度和长度,并且设置第一贴合部1和第二贴合部2的形状,这样,能够控制子口结构在与胎侧10和内衬层20的自身厚度,从而能够避免子口结构在贴合后出现翘边的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轮胎制造时子口边部容易翘边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参见图1、图2,第二压合面23与第二贴合面21之间的角度小于第一压合面22与第二贴合面21之间的角度。这样,能够使第二贴合部2相对于第一贴合部1更薄,使得第二贴合部2不容易出现翘边的现象。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第二贴合部2包括:第一本体210,第一压合面22位于第一本体210上;第二本体220,第二压合面23位于第二本体220上;其中,第一本体210与第一贴合部1连接,第二本体220与第一本体210远离第一贴合部1的一端连接。这样,有利于第一压合面22和第二压合面23的设置。
为了达到更好的贴合效果,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参见图1、图2,沿第一本体210的延伸方向,第一本体210的横截面积为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上底的长度为A,梯形结构的下底的长度为B,梯形结构的上底与梯形结构的下底之间的距离为C;其中,B>2A。
为了达到更好的贴合效果,参见图1、图2,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沿第二本体220的延伸方向,第二本体220的横截面积为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结构的上底在同一条直线上,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D;其中,D>C。
为了配合轮胎制造过程中的模具的尺寸,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参见图1至图4,C与D的长度值之和的取值范围是60mm至80mm;和/或,A的取值范围是4.2mm至7mm。
为了达到更好的贴合效果,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第一贴合部1具有用于与胎侧10贴合的第一贴合面11,第一贴合面11的至少部分为弧形;子口结构包括型胶部件4,型胶部件4用于与第一贴合部1远离第一贴合面11的一侧贴合,型胶部件4用于设置在第一贴合部1和轮胎的胎体30之间。
为了达到更好的贴合效果,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参见图2至图4,子口结构还包括:胶片部件3,胶片部件3用于设置在第二贴合部2与内衬层20之间。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中,胶片部件3为片状结构;胶片部件3的厚度为1mm;和/或,胶片部件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正方形结构,正方形结构的边长为s;其中,s长度为30mm或50mm。
本实施例的轮胎,包括子口结构50,子口结构50为上述的子口结构。
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用于对轮胎进行贴合操作,贴合方法适用于上述的子口结构,贴合方法包括:将胎侧10进行贴合;将子口结构贴合在胎侧10上;将内衬层20贴合在子口结构上。
在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中,子口结构包括胶片部件3,将内衬层20贴合在子口结构上的方法包括:将胶片部件3贴合在第二贴合部2与内衬层20之间。
对本实施例的子口结构进行说明如下:
子口结构为了增加与内衬层搭接宽度且为保证子口边部不会因锁块等压力导致子口边部翘起,故需要确保B>2A,D>C。具体地,为确保子口边部翘起,一方面需要增加子口与内衬之间的黏连性,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子口形状,确保子口与内衬层之间良好的敷贴在一起,即子口边部(第二本体220)足够宽且足够薄。B>2A可以第二本体220与第一本体210的连接处的厚度至少比原厚度薄,D>C可以确保整体宽度比原宽度宽,C与D的长度之和等于1.5至2倍的模具钢圈宽度L,A的长度等于0.6至1倍的胎体下厚度S,模具钢圈宽度、胎体下厚度具体见图5。以14.00R25 MSV01型号的轮胎为例,胎体下厚度S=7.0mm,A=6.0mm,B=13.0mm,模具钢圈宽度S=40.0mm,C=30.0mm,D=40mm。
对本实施例的贴合方法进行说明如下:
因增加子口(本实施例的第一本体210和第二本体220)与内衬层20的搭接宽度,即增加了子口宽度,故现子口定位需要内移,贴合鼓的贴合方式如下:
步骤1:以距中心宽度a为内定位灯标,进行胎侧10贴合;
步骤2:以距中心宽度n(b与n的差值为子口增加的宽度)为内定位灯标进行型胶部件4贴合;
步骤3:同样以距中心宽度b为内定位灯标进行胶片部件3的贴合;
步骤4:以距中心宽度c灯标为外定位贴内衬层20;
步骤5:用压辊压合子口与内衬层20搭接部位;
步骤6:以距中心宽度c灯标为外定位贴胎体30;
步骤7:在对上述部件复合后,进行胎体滚压;
步骤8:以距中心宽度f灯标为内定位进行胎圈走圈。
参见图2,改进后子口尺寸边部调整及增加胶片部件3(尺寸为30*1.0或50*1.0);
参见图3为改进后施工,型胶部件4及胶片部件3内定位调整为n;
参见图4为优化后,子口与内衬层20搭接良好,子口边部无翘边问题。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子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轮胎的胎侧10和内衬层20之间,子口结构包括:第一贴合部1,第一贴合部1与胎侧10贴合;第二贴合部2,第二贴合部2与第一贴合部1连接;第二贴合部2包括用于与内衬层20贴合的第二贴合面21,第二贴合部2具有与第二贴合面21相对设置的第一压合面22和第二压合面23,第二压合面23设置在第一压合面22远离第一贴合部1的一端。采用上述设置,能够根据轮胎的不同型号,设置第一压合面22和第二压合面23的倾斜角度和长度,并且设置第一贴合部1和第二贴合部2的形状,这样,能够控制子口结构在与胎侧10和内衬层20的自身厚度,从而能够避免子口结构在贴合后出现翘边的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轮胎制造时子口边部容易翘边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子口结构,用于设置在轮胎的胎侧(10)和内衬层(20)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口结构包括:
第一贴合部(1),所述第一贴合部(1)与所述胎侧(10)贴合;
第二贴合部(2),所述第二贴合部(2)与所述第一贴合部(1)连接;所述第二贴合部(2)包括用于与所述内衬层(20)贴合的第二贴合面(21),所述第二贴合部(2)具有与所述第二贴合面(21)相对设置的第一压合面(22)和第二压合面(23),所述第二压合面(23)设置在所述第一压合面(22)远离所述第一贴合部(1)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合面(23)与所述第二贴合面(21)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压合面(22)与所述第二贴合面(21)之间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贴合部(2)包括:
第一本体(210),所述第一压合面(2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10)上;
第二本体(220),所述第二压合面(23)位于所述第二本体(220)上;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210)与所述第一贴合部(1)连接,所述第二本体(220)与所述第一本体(210)远离所述第一贴合部(1)的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本体(210)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本体(210)的横截面积为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结构的上底的长度为A,所述梯形结构的下底的长度为B,所述梯形结构的上底与所述梯形结构的下底之间的距离为C;其中,B>2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本体(220)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本体(220)的横截面积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梯形结构的上底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D;其中,D>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C与D的长度值之和的取值范围是60mm至80mm;和/或,A的取值范围是4.2mm至7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部(1)具有用于与所述胎侧(10)贴合的第一贴合面(11),所述第一贴合面(11)的至少部分为弧形;所述子口结构包括型胶部件(4),所述型胶部件(4)用于与所述第一贴合部(1)远离所述第一贴合面(11)的一侧贴合,所述型胶部件(4)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一贴合部(1)和所述轮胎的胎体(3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口结构还包括:胶片部件(3),所述胶片部件(3)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贴合部(2)与所述内衬层(2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片部件(3)为片状结构;
所述胶片部件(3)的厚度为1mm;和/或,所述胶片部件(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正方形结构,所述正方形结构的边长为s;其中,s长度为30mm或50mm。
10.一种轮胎,包括子口结构(50),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口结构(50)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子口结构。
11.一种贴合方法,用于对轮胎进行贴合操作,所述贴合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子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方法包括:
将所述胎侧(10)进行贴合;
将所述子口结构贴合在所述胎侧(10)上;将所述内衬层(20)贴合在所述子口结构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口结构包括胶片部件(3),将所述内衬层(20)贴合在所述子口结构上的方法包括:将所述胶片部件(3)贴合在所述第二贴合部(2)与所述内衬层(20)之间。
CN202111132026.8A 2021-09-26 2021-09-26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Active CN1138588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2026.8A CN113858891B (zh) 2021-09-26 2021-09-26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2026.8A CN113858891B (zh) 2021-09-26 2021-09-26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8891A true CN113858891A (zh) 2021-12-31
CN113858891B CN113858891B (zh) 2023-08-11

Family

ID=78990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32026.8A Active CN113858891B (zh) 2021-09-26 2021-09-26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588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8803A (zh) * 2022-06-23 2022-09-06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成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1721A (ja) * 1999-09-03 2001-03-2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202489A (zh) * 2016-12-16 2018-06-2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2019098967A (ja) * 2017-12-04 2019-06-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641231A (zh) * 2019-10-12 2020-01-03 宁夏神州轮胎有限公司 子口部位着合面低气泡含量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
CN211364172U (zh) * 2019-10-25 2020-08-28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CN111674069A (zh) * 2020-05-26 2020-09-18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缺气保用成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1721A (ja) * 1999-09-03 2001-03-2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202489A (zh) * 2016-12-16 2018-06-2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JP2019098967A (ja) * 2017-12-04 2019-06-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641231A (zh) * 2019-10-12 2020-01-03 宁夏神州轮胎有限公司 子口部位着合面低气泡含量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
CN211364172U (zh) * 2019-10-25 2020-08-28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胶条,包含其的复合胎侧以及轮胎
CN111674069A (zh) * 2020-05-26 2020-09-18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缺气保用成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8803A (zh) * 2022-06-23 2022-09-06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成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8891B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50984B1 (en) A truck tire having an improved precured tread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S6406575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pneumatic tire
WO2006095680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33129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3858891A (zh) 子口结构、轮胎及贴合方法
JPH08258179A (ja) タイヤを造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で造られたタイヤ
JPH03101922A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US4767480A (en) Cold recapping method for tires utilizing uncured rubber and sectioned mold
MX2007005231A (es) Metodo para producir neumaticos.
JPH1120416A (ja)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4118302A (ja) 空気入タイヤ
JPH08511738A (ja) コード又はケーブル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プライで形成されたカーカス補強材付き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1674069A (zh) 一种缺气保用成型方法
JP200821375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1037965A (zh) 工程机械轮胎护胶定位的方法
JP2007160833A (ja) 円環状中空体の製造方法
JP2000016031A (ja) トレッド・パターンから延長して延びる溝がサイドウオールの表面に形成され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290062B2 (en) Tyre and tyre building method
JP2004188610A (ja) 更生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217415381U (zh) 轮胎
JPH07329208A (ja) 偏平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の未加硫タイヤ成形方法
JPH05220866A (ja) 自動車タイヤの製造法
JP6484107B2 (ja) 生タイヤの形成方法
KR100917757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의 바디플라이 접합방법
JP2013052582A (ja) ブラダ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イヤ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1

Address after: 266500 Maoshan Road 588, Huangdao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ailun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Zhong Guo

Patentee after: Zhucheng Yong'an Rubb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43, Zhengzhou Road, North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Sailun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Zhong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