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0713B -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0713B
CN113840713B CN201980096476.0A CN201980096476A CN113840713B CN 113840713 B CN113840713 B CN 113840713B CN 201980096476 A CN201980096476 A CN 201980096476A CN 113840713 B CN113840713 B CN 113840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roducing
optical film
light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64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0713A (zh
Inventor
安藤卓也
网谷圭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40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0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7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parallel with the direction of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18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web-advancing mechanism, e.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running web
    • B65H23/188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web-advancing mechanism, e.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running web in connection with running-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for web-advancing mechanisms
    • B65H26/0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for web-advancing mechanism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web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11/0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asuring length or width of objects while mov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膜(4)的制造方法是对长条的膜(2)实施N个处理来制造光学膜的方法,N是1以上的整数,其中,一边输送膜一边进行N个处理,在输送中,在多个部位(20)分别连续地取得膜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在将膜的宽度方向上的基准位置(B)与第一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宽度、且将基准位置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二宽度时,基于从多个部位选择出的两个部位中的上游部位处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一取得结果来算出基准位置,并且基于第一取得结果及上述两个部位中的下游部位处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二取得结果来算出第一宽度的第一变化率与第二宽度的第二变化率之差。

Description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一边输送膜,一边实施用于赋予期望的光学特性的至少一个处理而制造光学膜。例如,在光学膜为偏振膜的情况下,实施作为光学特性而赋予膜直线偏振特性的至少一个处理。在如上所述那样制造光学膜的情况下,在从膜制造光学膜的过程中膜的宽度变化。在输送着膜的情况下,上游侧的膜宽度与下游侧的膜的宽度之间的变化率已知为内缩率(参照专利文献1)。在光学膜的制造过程中,当膜的内缩率偏离预先设定的允许范围(管理宽度)时,有时膜断裂,或膜的厚度偏离期望的厚度。因此,为了恰当地制造光学膜,内缩率的管理是重要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268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常,内缩率相对于膜的总宽度算出。然而,即使假设膜的总宽度的内缩率处于期望的范围内,也存在如下情况,即,在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从基准位置到膜的一方的端部的宽度(以下称作“第一宽度”)、以及从基准位置到膜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宽度(以下称作“第二宽度”)的变化产生偏倚。在该情况下,例如对输送膜的输送辊作用的负荷局部变大,容易产生设备不良情况。当产生设备不良情况时,光学膜成为不合格品,或产生膜断裂等不良情况。当上述第一宽度及第二宽度的变化产生偏倚时,在宽度方向上膜厚容易偏离期望的状态。当像这样膜厚偏离期望的状态时,不能得到具有期望的均匀的光学特性的光学膜。因此,用于制造光学膜的材料被浪费,结果导致材料成本增加。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稳定的工序中实施、品质稳定、且能够降低材料成本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对长条的膜实施N个处理来制造光学膜的方法,其中,N是1以上的整数,在该光学膜的制造方法中,一边输送上述膜一边进行上述N个处理,在上述输送中,在多个部位分别连续地取得上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在将上述膜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基准位置与上述第一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宽度、且将上述基准位置与上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二宽度时,基于从上述多个部位选择出的两个部位中的上游部位的上述第一端部及上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一取得结果来算出上述基准位置,并且基于上述第一取得结果及上述两个部位中的下游部位的上述第一端部及上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二取得结果来算出上述第一宽度的第一变化率与上述第二宽度的第二变化率之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具备:N个处理部,其中,N是1以上的整数,其用于对膜实施至少赋予光学特性的处理;输送机构,其输送上述膜;多个位置取得装置,其配置于上述输送机构上的多个部位,并在上述多个部位分别连续地取得由上述输送机构输送中的上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以及算出部,其在将上述膜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基准位置与上述第一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宽度、且将上述基准位置与上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二宽度时,基于从上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选择出的两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上述第一端部及上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一取得结果来算出上述基准位置,并且基于上述第一取得结果及上述两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上述第一端部及上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二取得结果来算出上述第一宽度的第一变化率与上述第二宽度的第二变化率之差。
在上述制造方法及上述制造装置中,在多个部位连续地取得被输送着的膜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基于从多个部位中选择出的两个部位(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取得结果即第一取得结果及第二取得结果,来算出膜的第一宽度的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宽度的第二变化率之差。因此,在膜的输送中能够得到上述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因此,通过在上述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超过了允许范围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中断光学膜的制造,或将制造条件调整到允许范围内,从而能够避免不良情况。或者,通过进行管理以免超过允许范围,从而能够防患不良情况于未然。其结果是,不易制造作为不合格品的光学膜,能够抑制产生切断等不良情况。因而,能够在稳定的工序中制造光学膜。而且,能够均匀地制造稳定的品质的光学膜。而且,另外,能够降低光学膜的材料成本。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上游部位的上述基准位置是上述上游部位的上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配置部位的上述基准位置是基于上述配置部位的上述第一取得结果而得到的上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从上述多个部位中选择出的、上述上游部位和上述下游部位的至少一组的上述第一变化率与上述第二变化率之差为1.0%以下。或者,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从上述多个部位中选择出的、上述上游部位和上述下游部位的多个组全部的上述第一变化率与上述第二变化率之差均为1.0%以下。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从上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选择出的、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和上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至少一组的上述第一变化率与上述第二变化率之差为1.0%以下。或者,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从上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选择出的、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和上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多个组全部的上述第一变化率与上述第二变化率之差均为1.0%以下。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上游部位是实施上述N个处理中的一个处理之前的位置,上述下游部位是实施上述一个处理之后的位置。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N个处理部中的一个处理部之前,上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一个处理部之后。
膜的上述第一宽度及上述第二宽度在对膜实施处理的情况下容易变化。因此,通过上述结构,在第一宽度及第二宽度容易变化的部位能够算出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能够算出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N个处理包括第i-1处理、第i处理及第i+1处理,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上述上游部位是上述第i-1处理的位置与上述第i处理的位置之间,且上述下游部位是上述第i处理的位置与上述第i+1处理的位置之间。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N个处理部包括第i-1处理部、第i处理部及第i+1处理部,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第i-1处理部与上述第i处理部之间,上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第i处理部与上述第i+1处理部之间。
膜的上述第一宽度及上述第二宽度在对膜实施处理的情况下容易变化。因此,通过上述结构,在第一宽度及第二宽度容易变化的部位能够算出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而且,在上述结构中,当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超过允许范围情况下,考虑上述差超过允许范围起因于第i处理,或者起因于第i处理之前的膜的状态发生着变化。根据上述结构,像这样,容易确定差超过允许范围的理由,因此能够防患不良情况于未然。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N个处理包括第i-1处理及第i处理,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上述上游部位处于上述第i-1处理中的位置且上述下游部位是上述第i-1处理的位置与上述第i处理的位置之间,也可以是,上述上游部位及上述下游部位分别是上述第i-1处理的位置与上述第i处理的位置之间,或者,也可以是,上述上游部位是上述第i-1处理之前的位置且上述下游部位是上述第i-1处理中的位置。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N个处理部包括第i-1处理部及第i处理部,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第i-1处理部的位置且上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第i-1处理部与上述第i处理部之间,也可以是,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及上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分别配置于上述第i-1处理部与上述第i处理部之间,或者,也可以是,上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第i-1处理部之前且上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上述第i-1处理部的位置。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算出在对膜实施着处理时的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或者对膜进行的一个处理结束而直到下一处理之间的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上述输送中,由摄像部取得膜的上述第一端部及上述第二端部的像。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具有对上述膜的至少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进行拍摄的摄像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由摄像部取得的像来取得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上述输送中,基于入射到上述膜的光从上述膜反射的反射光及透过上述膜的透射光中的至少一方的亮度来取得上述第一端部及上述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具有用于检测入射到上述膜的光从上述膜反射的反射光及透过上述膜的透射光中的至少一方的光检测部。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具有向上述膜照射光的光照射部。例如,在检测从膜透过的透射光时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光的亮度差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来自光照射部的光增大周边环境的亮度。其结果是,容易检测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膜由输送辊输送,向上述输送辊上的上述膜照射光,并基于通过所照射的光产生的上述膜的反射光的亮度与上述输送辊的反射光的亮度之差来取得上述第一端部及上述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输送机构具有输送辊,上述光照射部向上述输送辊上的上述膜照射光,上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基于通过从上述光照射部向上述输送辊上的上述膜照射的光产生的上述膜的反射光的亮度与上述输送辊的反射光的亮度之差,来取得上述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通过来自膜的反射光与来自输送辊的反射光之间的亮度差,容易确定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更准确地算出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在来自膜的反射光通过正反射而具有充分的亮度的情况下,测定不限定于输送辊上。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透射光是隔着偏振滤光片入射到上述膜的光从上述膜透过的透射光。或者,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基于使上述透射光通过偏振膜而得到的光的亮度,来取得上述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上述制造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上述光照射部与上述膜之间具有偏振滤光片。或者,上述制造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上述光检测部与上述膜之间具有偏振滤光片。
例如,在膜具有直线偏振特性的情况下,将偏振滤光片与膜配置为正交尼科耳状态,由此容易取得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N个处理包括溶胀处理、染色处理、拉伸处理及干燥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N个处理部包括至少一个溶胀处理部、染色处理部、交联处理部、拉伸处理部及干燥处理部中的任意的处理部。
上述光学膜的例子是偏振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在稳定的工序中实施、品质稳定、且能够降低材料成本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光学膜的制造方法中的膜的宽度的变化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位置取得装置及算出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位置取得装置具有的宽度检测器的一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位置取得装置具有的宽度检测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对同一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不一定与说明的尺寸比率一致。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下,举出作为光学膜而制造偏振膜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边输送长条的膜2,一边对输送中的膜2按顺序实施N个(N是1以上的整数)处理,由此制造偏振膜(光学膜)4。N个处理是对膜2作为光学特性而至少赋予直线偏振特性的处理。N的上限不特别限定,N通常是30以下的整数,也可以是25以下的整数,还可以是20以下的整数,还可以是10以下的整数。
当对膜2赋予直线偏振特性时,膜2作为偏振膜4发挥功能。在N个处理全部完成之前,实质上被赋予直线偏振特性,因此在使用了膜2的偏振膜4的制造方法中,在制造过程中膜2具有作为偏振膜4的功能。然而,为了便于说明,若无特殊说明,将N个处理全部结束之后的膜2称作偏振膜4,将N个处理完成之前的膜全部称作膜2。在制造偏振膜4的情况下,通常对膜2实施溶胀处理、染色处理、交联处理、拉伸处理及干燥处理。拉伸处理也可以在任一处理(例如交联处理)中对膜2实施,或者一边实施多个处理一边并行对膜2实施。
膜2是聚乙烯醇系树脂膜。膜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例子是1000m以上且30000m以下,优选为1000m以上且20000m以下的范围。膜2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的例子是1300mm~5000mm。在实施N个处理之前的膜2的厚度的例子是10μm~100μm。膜2通过熔融挤出法、溶剂流延法等公知的方法而制造得到。膜2也可以是购入的膜、事先进行了拉伸、层叠等处理的膜。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坯料卷6而准备膜2并对从坯料卷6放出的膜2实施N个处理而得到偏振膜4的情况。也可以是,在通过上述方法(熔融挤出法、溶剂流延法等)制造膜2的情况下,例如,连续地输送通过上述方法(熔融挤出法、溶剂流延法等)而制造出的膜2,并在该输送中进行上述N个处理。
偏振膜4的制造装置10具备多个夹持辊11、多个引导辊12、溶胀处理部131、染色处理部132、交联处理部133、清洗处理部134及干燥处理部135
多个夹持辊11及多个引导辊12包含于膜2的输送机构,且是用于输送膜2的输送辊。通过将多个夹持辊11及多个引导辊12适当配置,构成膜2的输送路径。
夹持辊11具有通过夹着膜2且对其进行按压来向膜2赋予夹持辊11的旋转力的功能。夹持辊11电具有变更膜2的输送方向的功能。在膜2的输送方向上,例如通过对相邻的两个夹持辊11赋予周向速度差,从而对在上述相邻的两个夹持辊11间输送的膜2实施拉伸处理(例如单轴拉伸处理)。图1例示出制造装置10具有6个夹持辊11的情况。在将6个夹持辊11区别说明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将6个夹持辊11称作夹持辊111~116
引导辊12具有支承膜2、并且变更膜2的输送方向的功能。图1例示出制造装置10具有12个引导辊12的情况。在将12个引导辊12区别说明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将12个引导辊12称作引导辊121~1212
溶胀处理部131是对膜2进行溶胀处理的部分。溶胀处理部131具有贮存有用于溶胀处理的处理液的处理槽。通过向溶胀处理部131具有的处理液浸渍膜2,从而对膜2进行溶胀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夹持辊111及引导辊121~123形成有向处理液浸渍膜2的膜的输送路径。在该结构中,夹持辊111及引导辊123配置于对膜2实施基于溶胀处理部131的溶胀处理之前及之后(换言之,溶胀处理部131之前及之后)。
上述溶胀处理在膜2的表面的异物除去、膜2中的增塑剂除去、后续工序中的易染色性的赋予、膜2的增塑等目的下进行。溶胀处理的条件可以在能够达成这些目的的范围、且不会产生膜2的极端的溶解、失透等不良情况的范围内决定。在溶胀处理部131中,通过将膜2浸渍于例如温度10~50℃、优选为20~50℃的处理液,来进行溶胀处理。溶胀处理的时间是5~300秒程度,优选是20~240秒程度。溶胀处理部131中的处理液的例子是水。因此,溶胀处理也能够兼作膜2的水洗处理。
染色处理部132是对膜2进行染色处理的部分。染色处理部132具有贮存有用于染色处理的处理液的处理槽。通过向染色处理部132具有的处理液浸渍膜,从而对膜2进行染色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夹持辊112及引导辊124~126形成有向处理液浸渍膜2的膜的输送路径。在该结构中,夹持辊112及引导辊126配置于对膜2实施基于染色处理部132的染色处理之前及之后(换言之,染色处理部132之前及之后)。
本实施方式中的染色处理部132具有的处理液是二色性色素的水溶液,在染色处理中,用二色性色素将膜2染色。通常的二色性色素的染色处理在使膜2吸附二色性色素等目的下进行。在能够达成这样的目的的范围、且不会产生膜2的极端的溶解、失透等不良情况的范围内,根据期望的光学特性来决定处理条件。使用于染色的二色性色素的例子是碘及二色性染料。
在使用碘作为二色性色素的情况下,通过在例如10~50℃、优选为15~40℃的温度下,将膜2在相对于100重量份水而包含0.003~0.2重量份碘及0.1~10重量份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10~600秒钟、优选为30~300秒钟,来进行染色处理。也可以代替碘化钾而使用其他碘化物,例如碘化锌等。也可以将其他碘化物与碘化钾并用。而且,也可以使碘化物以外的化合物、例如硼酸、氯化锌、氯化钴等共存。若是相对于100重量份水而包含有0.003重量份以上碘的处理液,则能够视作染色用的处理液。
在使用水溶性二色性染料作为二色性色素的情况下,通过在例如20~80℃、优选为30~60℃的温度下,将膜2在相对于100重量份水而包含0.001~0.1重量份二色性染料的水溶液中浸渍10~600秒钟、优选为20~300秒钟,来进行染色处理。使用的二色性染料的水溶液也可以含有染色助剂等,也可以含有如硫酸钠之类的无机盐、表面活性剂等。二色性染料可以仅使用一种,也能够根据所期望的色调而并用两种以上的二色性染料。
交联处理部133是对膜2进行交联处理的部分。交联处理部133具有贮存有用于交联处理的处理液的处理槽。通过向交联处理部133具有的处理液浸渍膜,来对膜2进行交联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夹持辊113及引导辊127~129形成有向处理液浸渍膜2的膜的输送路径。在该结构中,夹持辊113及引导辊129配置于对膜2实施基于交联处理部133的交联处理之前及之后(换言之,交联处理部133之前及之后)。
交联处理是在基于交联的耐水化、色调调整(防止膜2带上青色等)等目的下进行的处理。
在交联处理部133中使用的处理液例如是相对于100重量份水而含有例如约1~10重量份硼酸的水溶液。在染色处理中使用的二色性色素为碘的情况下,优选在交联处理部133中使用的处理液除了含有硼酸之外还含有碘化物,其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水而为例如1~30重量份。作为碘化物,可举出碘化钾、碘化锌等。也可以使碘化物以外的化合物例如氯化锌、氯化钻、氯化锆、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钾、硫酸钠等共存。
在交联处理部133的交联处理中,根据其目的,能够适当变更硼酸及碘化物的浓度、以及处理液的温度。
例如,在交联处理的目的是基于交联的耐水化而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膜依次实施溶胀处理、染色处理及交联处理的情况下,处理液的交联剂含有液例如是浓度以重量比的方式为硼酸/碘化物/水=3~10/1~20/100的水溶液。也可以根据需要,代替硼酸而使用乙二醛或戊二醛等其他交联剂,也可以并用硼酸和其他交联剂。浸渍膜2时的处理液的温度通常为50℃~70℃程度,优选为53℃~65℃,膜2的浸渍时间通常为10~600秒程度,优选为20~300秒,更优选为20~200秒。在溶胀处理前对预先拉伸后的膜2依次实施染色处理及交联处理的情况下,处理液的温度通常为50~85℃程度,优选为55~80℃。
在交联处理的目的为色调调整而例如使用了碘作为二色性色素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浓度以重量比的方式为硼酸/碘化物/水=1~5/3~30/100的交联剂含有液作为处理液。浸渍膜2时的处理液的温度通常是10~45℃程度,膜2的浸渍时间通常是1~300秒程度,优选是2~100秒。
清洗处理部134是对交联处理后的膜2进行清洗处理的部分。清洗处理部134具有贮存有用于清洗处理的处理液的处理槽。通过向清洗处理部134具有的处理液浸渍膜2,来对膜2进行清洗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夹持辊114及引导辊1210~1212形成有向处理液浸渍膜2的膜的输送路径。在该结构中,夹持辊114及引导辊1212配置于对膜2实施基于清洗处理部134的清洗处理之前及之后(换言之,清洗处理部134之前及后)。作为清洗处理中的处理液,可举出水、包含碘化钾的水溶液、包含硼酸的水溶液。处理液的温度通常是2℃~40℃程度,处理时间通常是2秒~120秒程度。
清洗处理部134中的清洗处理也可以通过将处理液以喷淋的方式喷雾的方法、或者并用浸渍和喷雾的方法等来进行膜2的清洗。
干燥处理部135是对膜2进行干燥处理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干燥处理部135是干燥装置。在干燥处理部135中,搬入由清洗处理部134清洗处理后的膜2,在膜2通过干燥处理部135内的期间,使膜2干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夹持辊115、116形成有向处理液浸渍膜2的膜的输送路径。也可以在干燥处理部135内为了支承及输送膜2而适当配置引导辊12。基于干燥处理部135的干燥在保持为约40℃~100℃的温度的干燥处理部135中进行约30秒~约600秒。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干燥处理部135。干燥处理部135能够干燥附着于膜2的水分即可,不特别限定,在偏振膜的制造中,可以是通常使用的公知的技术。
在制造装置10中,利用多个夹持辊11中的至少两个夹持辊11(上游侧的夹持辊11与下游侧的夹持辊11)的周向速度差来实施将膜2单轴拉伸处理的拉伸处理。在该情况下,对上述单轴拉伸处理做出贡献的两个夹持辊11作为拉伸处理部发挥功能。
例如,也可以利用在交联处理部133之前配置的夹持辊113与在交联处理部133之后配置的夹持辊114之间的周向速度差来进行单轴拉伸处理的拉伸处理。在该情况下,与交联处理并行地进行拉伸处理,因此交联处理部133也作为拉伸处理部发挥功能。拉伸处理在用于抑制褶皱的产生方面也有效。
也可以是,利用在一个处理部(例如上述的交联处理部133)的前后配置的两个夹持辊11主要进行拉伸处理,另一方面,利用其他夹持辊11进一步缓缓地实施拉伸处理。
制造装置10也可以另行具有用于进行拉伸处理的拉伸处理部。在该情况下,拉伸处理部例如配置于交联处理部133的后段(例如,交联处理部133与清洗处理部134之间)。
制造装置10也可以具有多个溶胀处理部131、染色处理部132、交联处理部133、清洗处理部134及干燥处理部135中的至少一个处理部。例如,制造装置10也可以具有多个交联处理部133。制造装置10具备拉伸处理部的情况也同样,制造装置10例如也可以具备多个拉伸处理部。
在使用上述制造装置10制造偏振膜4的情况下,首先,从坯料卷6放出膜2,沿着由多个夹持辊11及多个引导辊12形成的输送路径将膜2在其长度方向上输送。输送速度的例子也可以是1m/分钟~60m/分钟,也可以是1.5m/分钟~50m/分钟。在膜2的输送路径上,从坯料卷6侧起,设置有溶胀处理部131、染色处理部132、交联处理部133、清洗处理部134及干燥处理部135。而且,如前述那样,至少两个夹持辊11也具有作为拉伸处理部的功能。因此,对被输送着的膜2实施溶胀处理、染色处理、交联处理、清洗处理及干燥处理,并且实施拉伸处理。由此,对膜2赋予直线偏振特性(光学特性),得到偏振膜4。
经过干燥处理部135得到的偏振膜4例如用于包含偏振膜4的偏振板的制造。例如,上述偏振板通过对偏振膜4的单面或两面实施贴合保护膜的贴合工序等而制造得到。经过干燥处理部135而得到的偏振膜4也可以为了制造上述偏振板而连续地输送,也可以一次性卷取为辊状。
如图2所示,在一边输送膜2一边实施N个处理而制造偏振膜4的过程中,膜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变化。此时,膜2的宽度方向上的膜2的基准位置B与膜2的第一端部2a之间的第一宽度的变化率(以下称作“第一内缩率”)有时不同于上述基准位置与膜2的第二端部2b之间的间的第二宽度的变化率(以下称作“第二内缩率”)。
将膜2的输送中的任意的两个部位中的位于上游侧的一方的部位称作上游部位,并将位于比上游部位靠下游侧的另一方的部位称作下游部位。上述膜2的基准位置B设定为将位于上游部位的基准位置Bx与位于下游部位的基准位置By连结的直线成为与膜2的输送方向平行的直线。
基准位置Bx的例子是上游部位的膜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将上游部位的上述第一宽度(基准位置B与第一端部2a之间的距离)设为W1a,将上述第二宽度(基准位置B与第二端部2b之间的距离)设为W1b,将下游部位的上述第一宽度设为W2a,并将第二宽度设为W2b。在将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间的第一宽度的第一内缩率(%)及第二宽度的第二内缩率(%)分别设为α(%)及β(%),并将第一内缩率与第二内缩率之差(%)设为γ(%)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下这样定义α、β及γ。
α=[(W1a-W2a)/W1a]×100···(1)
β=[(W1b-W2b)/W1b]×100···(2)
γ=|α-β|···(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对上述第一内缩率(第一变化率)α与第二内缩率(第二变化率)β之差γ进行监视的监视工序。在监视工序中,如图1所示,在输送中的膜2上的多个取得点20(多个部位)连续地取得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以下也称作“两端位置”)。在图1中,用箭头示出了多个取得点20。在对多个取得点20区别说明的情况下,将多个取得点20称作取得点201~2012
取得点20可以是取得卷绕于夹持辊11或引导辊12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或者也可以是取得未卷绕于夹持辊11或引导辊12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图1所示的取得点20是一例,例如,取得点201也可以是取得从夹持辊111送出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取得点204也可以是取得卷绕于引导辊126的膜2(引导辊126上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
对膜2实施染色处理之前的取得点201~203优选是取得卷绕于夹持辊11或引导辊12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另一方面,在取得点204以后,夹持辊11或引导辊12与膜2之间的关系通常不限定。
取得点20例如能够配置于对膜2实施N个处理中的一个处理的前后。例如,在图1中,取得点201是取得卷绕于夹持辊111的状态或刚从夹持辊111送出之后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是实施溶胀处理之前的取得点。取得点202是取得引导辊123上或刚从引导辊123送出之后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
因而,取得点201、202是取得对膜2实施溶胀处理的前后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这样,进行一个处理的前后(向某处理部的处理液浸渍膜的前后)的取得点也是进行该处理的处理部的前后的取得点。
这样的取得点20的另一例是取得点203、204、取得点205、207、取得点208、2010及取得点2011、2012。取得点203、204、取得点205、207及取得点208、2010是取得实施溶胀处理、染色处理、交联处理及清洗处理的前后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取得点2011、2012是取得实施干燥处理的前后的膜2的两端位置的点。
取得点20也可以是在对膜2实施着一个处理的工序的期间取得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点。这样的取得点20的例子是取得点206、209。取得点206是在引导辊127与引导辊128之间输送着膜2的途中的取得点。同样地,取得点209是在引导辊1210与引导辊1211之间输送着膜2的途中的取得点。在取得点206、209处,取得处理液中的膜2的两端位置。
在监视工序中,基于从多个取得点20预先选择出的两个部位中的上游部位的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取得结果(以下称作“第一取得结果”)、以及下游部位的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取得结果(以下称作“第二取得结果”)来算出第一内缩率α与第二内缩率β之差γ。第一取得结果及第二取得结果例如也可以是在上述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在相同时机(即同时)取得的结果(即,也可以在相同时机对上述两个部位(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进行测定)。“相同时机(即同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产生若干偏离。上述上游部位处的测定时与上述下游部位的测定时之间的时间差不特别限定,可以是1分钟以内程度,也可以是30秒以内,还可以是20秒以内,还可以是10秒以内。监视工序优选自动化(automation化)实施。
在上述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例子中,上游部位是N个处理中的一个处理(以下称作“规定处理”)之前,下游部位是上述规定处理之后。例如,在将上述规定处理设为染色处理的情况下,上游部位是染色处理之前,下游部位是染色处理之后。所谓“规定处理之前”及“规定处理之后”,也包括在上游部位、下游部位及上述“规定处理”之间实施其他处理的情况。
也可以是,在将N个处理内的任意的相邻的两个处理称作第i-1处理及第i处理(i是2以上的整数)、将对应的处理部称作第i-1处理部及第i处理部的情况下,上述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是以下的配置例1~3中的任一方。
[配置例1]
上游部位处于第i-1处理中的位置(第i-1处理部的位置)且下游部位为第i-1处理(第i-1处理部)的位置与第i处理(第i处理部)的位置之间。例如,在第i-1处理为交联处理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多个取得点20中,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例子是取得点206及取得点207
[配置例2]
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分别为第i-1处理(第i-1处理部)的位置与第i处理(第i处理部)的位置之间。例如,在第i-1处理为交联处理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多个取得点20中,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例子是取得点207及取得点208
[配置例3]
上游部位为第i-1处理(第i-1处理部)之前的位置且下游部位为第i-1处理中的位置(第i-1处理部的位置)。例如,在第i-1处理为交联处理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多个取得点20中,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例子是取得点205及取得点206
在将i设为2以上的整数,将第i处理的下一处理称作第i+1处理,并将对应的处理部称作第i+1处理部的情况下,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例子也可以是以下的配置例4。
[配置例4]
上游部位为第i-1处理(第i-1处理部)的位置与第i处理(第i处理部)的位置之间、且下游部位为第i处理(第i处理部)的位置与第i+1处理(第i+1处理部)的位置之间。例如,在第i-1处理为交联处理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多个取得点20中,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例子是取得点207及取得点2010
也可以是,作为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组,例如上游部位为取得点201、下游部位为取得点208这样,采用未相邻的两个取得点20的组。
在制造装置10具有多个溶胀处理部131、染色处理部132、交联处理部133、清洗处理部134、干燥处理部135中的至少一个处理部的情况下,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可以是分别进行相同目的的处理的部位,也可以是进行不同目的的处理的部位。例如,在制造装置10具有两个以上的溶胀处理部131并将两个溶胀处理部131称作溶胀处理部131-a、131-b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上游部位为溶胀处理部131-a的位置(或之前或者之后),下游部位为溶胀处理部131-b的位置(或之前或者之后),也可以是,上游部位为溶胀处理部131-a或溶胀处理部131-b的位置(或之前或者之后),下游部位为染色处理部132的位置(或之前或者之后)。具有多个拉伸处理部的情况也同样。
第一内缩率α与第二内缩率β之差γ也可以通过从多个取得点20选择出的上游部位与下游部位的多个组分别算出。例如,也可以基于取得点201处的取得结果和取得点202处的取得结果来算出第一内缩率α与第二内缩率β之差γ,并且基于取得点205处的取得结果与取得点207处的取得结果来算出差γ。在上游部位与下游部位的多个组中,上游部位或下游部位也可以是共用的组。例如,也可以基于取得点201的取得结果和取得点202的取得结果来算出差γ,并且基于取得点201的取得结果和取得点204的取得结果来算出差γ。同样地,也可以基于取得点205的取得结果和取得点207的取得结果来算出差γ,并且基于取得点206的取得结果和取得点207的取得结果来算出差γ。
为了算出上述差γ,光学膜的制造装置10如图3所示具有多个位置取得装置30、以及算出部40。
各位置取得装置30是连续地取得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装置。多个位置取得装置30与多个取得点20一对一地配置。即,在一个取得点20配置一个位置取得装置30。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多个位置取得装置30中的为了算出差γ而选择出的两个位置取得装置30(即,配置于上游部位的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0UP和配置于下游部位的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0DOWN)、以及算出部40。
位置取得装置30具有两个端部检测器31。两个端部检测器31的一方是检测第一端部2a的检测器,另一方是检测第二端部2b的检测器。位置取得装置30构成为根据取得点20的膜2的状态来检测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因此,也可以是,位置取得装置30的结构按每个取得点20而不同。但是,一个位置取得装置30具有的两个端部检测器31(在一个取得点20配置的两个端部检测器31)的结构相同。
图4是用于说明作为端部检测器31的一例的端部检测器31A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端部检测器31A是在取得输送辊R上的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时适用的检测器。输送辊R是图1所示的夹持辊11或引导辊12。
为了分别检测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而对膜2配置两个端部检测器31A。然而,如前述那样,端部检测器31A的结构相同,因此说明端部检测器31A检测第一端部2a的情况。
端部检测器31A具有光照射部32和光检测部33。在图4中,例示了膜2配置于输送辊R上的情况。
光照射部32朝向膜2照射光。光照射部32构成为向比膜2的第一端部2a靠外侧照射光。因此,如图4所示,在输送辊R上配置有膜2的情况下,来自光照射部32的光也照射输送辊R中的未与膜2重叠的部分。光照射部32能够是在膜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线状的光源。光照射部32例如能够是LED。
光照射部32也可以配置于壳体34内。壳体34为了向膜2照射从光照射部32输出的光而具有窗部34a。窗部34a由透过从光照射部32输出的光的材料构成即可。例如,窗部34a的材料的例子包括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氯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及玻璃。
光检测部33检测从光照射部32照射到膜2的光由膜2反射后的光(反射光)的亮度。光检测部33能够是拍摄膜2的至少第一端部2a的相机(例如CCD相机)这样的摄像部。如图4所示,在输送辊R上配置有膜2的情况下,光检测部33也检测从光照射部32照射到膜2的光中的由例如输送辊R反射后的光的亮度。
光检测部33也可以配置于壳体35内。壳体35为了由光检测部33检测上述反射光而具有窗部35a。窗部35a由透过上述反射光的材料构成即可。窗部35a的材料的例子与窗部34a的情况相同。
对膜2实施染色处理之前的取得点201、202、203通常是取得输送辊R上的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点。因而,端部检测器31A适合适用于取得点201、202、203
图5是用于说明作为端部检测器31的另一例的端部检测器31B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端部检测器31B是在膜2上产生了直线偏振特性的情况(形成有吸收轴的情况)下适用的检测器。通常,端部检测器31B能够相对于实施了染色处理部132中的染色处理后的膜2适用。
为了分别检测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而相对于膜2配置两个端部检测器31B。然而,如前述那样,端部检测器31B的结构相同,因此说明端部检测器31B检测第一端部2a的情况。
端部检测器31B具有光检测部36和偏振滤光片37。
光检测部36检测膜2的周边环境中的光向膜2入射并透过膜2后的光(以下称作“来自膜2的光”)的亮度。光检测部36能够是拍摄膜2的至少第一端部2a的相机(例如CCD相机)这样的摄像部。
上述“膜2的周边环境的光”包括来自在制造偏振膜4的工厂设置的照明器具的照明光、上述照明光在构成制造装置10的要素(例如,夹持辊11及引导辊12这样的输送辊R、图1所示的各处理部所具有的处理槽的侧壁及底壁中的至少一方、上述工厂的地板等)处反射后的光等。在图5中,由空心箭头示意性地示出膜2的周边环境的光。
偏振滤光片37是具有直线偏振特性的滤光片。偏振滤光片37在光检测部36与膜2之间配置成膜2的吸收轴与偏振滤光片37的吸收轴成为正交尼科耳状态。上述正交尼科耳状态不限于膜2的吸收轴与偏振滤光片37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为90°的情况,意在例如相对于90°而包含±5°、±10°或15°程度的误差。
光检测部36及偏振滤光片37也可以与光检测部33的情况同样而配置于具有窗部35a的壳体35内。窗部35a是来自膜2的光能够透过的材料即可。
在仅使用了膜2的周边环境的光时由光检测部36检测的来自周边环境的光与透过膜2的光的亮度之差小的情况下,端部检测器31B也可以具有辅助照明部(光照射部)。辅助照明部的结构能够与光照射部32的情况同样。辅助照明部也可以构成为比光照射部32小型,或者输出比从光照射部32输出的光的功率小的功率的光。辅助照明部也可以与光照射部32的情况同样而配置于具有窗部34a的壳体34内。辅助照明部配置为将光检测部33的检测区域(或者摄像区域)及其周边的至少一方照明、且来自辅助照明部的光作为周边环境的光向膜2入射。
端部检测器31B也可以在检测输送辊R上的膜2的第一端部2a的情况下使用。端部检测器31B例如在取得点205、208、2010中能够使用。该情况的输送辊R为了使亮度差清楚化而优选白色系的辊。
端部检测器31B也可以使用于检测输送辊R与输送辊R之间的膜2的第一端部2a的情况。端部检测器31B例如为了在取得点204、206、207、209、2011、2012检测第一端部2a而能够使用。在该情况下,为了使亮度差清楚化,也可以在光检测部33的检测区域的背景(或者摄像区域的背景)设置白色系的板状的构件等。在两个输送辊R之间的膜2的第一端部2a的检测中使用辅助照明部的情况下,辅助照明部可以配置于相对于膜2而与端部检测器31B相同侧,也可以配置于相对于膜2而与端部检测器31B相反一侧。
在取得点206、209处检测第一端部2a的情况下,端部检测器31B取得处理液中的膜2的第一端部2a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例如,端部检测器31B如图5所示,也可以具有壳体35,该壳体35具有窗部35a,并以窗部35a的局部位于处理液中的方式配置壳体35。在窗部35a的局部配置于处理液中的情况下,窗部35a的外表面也可以实施有亲水性处理、凹凸加工及倾斜加工中的至少一方。由此,在例如窗部35a的外表面不易滞留气泡,因此容易准确地检测第一端部2a。在处理液中的第一端部2a的取得中使用辅助照明部的情况下,例如,辅助照明部也可以将进行针对膜2的处理的处理槽的底壁照明。在该情况下,从辅助照明部照射、由上述处理槽的底壁反射并透过膜2的透射光的亮度隔着偏振滤光片37而由光检测部36检测。
端部检测器31B具有的偏振滤光片37例如也可以配置于向膜2入射光的入射侧。例如,在端部检测器31B具有辅助照明部(光照射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偏振滤光片37不配置于光检测部33而配置于辅助照明部与膜2之间。在该情况下,偏振滤光片37电与膜2以正交尼科耳状态配置。
图3~图5所示的算出部40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多个位置取得装置30(在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配置的位置取得装置30)连接,并基于从多个位置取得装置30取得的测定结果来算出上述差γ。
具体而言,算出部40基于由多个位置取得装置30各个端部检测器31A(或端部检测器31B)得到的数据来判定各位置取得装置30的配置部位的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能够通过作为位置取得装置30的取得结果的亮度数据中的变化来判定。
例如,如图4所示,在由包括端部检测器31A的位置取得装置30来检测在输送辊R上配置有膜2的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情况下,光检测部33检测来自膜2的反射光和来自输送辊R的反射光的亮度。来自膜2的反射光的亮度与来自输送辊R的反射光的亮度产生差,因此算出部40将产生有该差的部位判定为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即可。
例如,如图5所示,在由包括端部检测器31B的位置取得装置30来检测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情况下,偏振滤光片37与膜2成为正交尼科耳状态,因此来自膜2的光实质上被隔断,另一方面,检测来自膜2以外的光。因此,在通过由光检测部36检测出的亮度数据形成的像中,在膜2和膜2以外的部位产生亮度差(膜2侧昏暗而膜2以外处明亮),因此算出部40将产生有该差的部位判定为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即可。
当确定出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时,算出部40例如基于端部检测器31A及端部检测器31B的配置位置、以及所取得的亮度数据(或者像)内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来算出制造装置10(或输送机构)中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例如行进位置)。在能够通过由端部检测器31A及端部检测器31B的得到的亮度数据确定例如输送辊R的端部的情况下,根据亮度数据内的输送辊R的端部与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配置关系及实际的输送辊R的端部的位置,来算出制造装置10(或输送机构)中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例如行进位置)。
算出部40基于从多个取得点20中预先选择出的由配置于上游部位的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0UP取得的第一取得结果及由配置于下游部位的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0DOWN取得的第二取得结果,如上述那样,来算出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各自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例如行进位置)。而且,算出部40基于第一取得结果算出基准位置B。基准位置B例如能够作为上游部位的膜2的中央位置而算出。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例子如前述那样。
接下来,基于上述算出结果,算出上游部位的第一宽度W1a及第二宽度Wlb,并算出下游部位的第一宽度W2a及第二宽度W2b,并且基于上述式(1)~式(3)算出差γ。
将差γ的算出工序分解为多个工序进行了说明。然而,只要能基于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第一取得结果及第二取得结果而得到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例如行进位置),并基于其结果与式(1)~式(3)算出差γ即可。
在上述偏振膜4的制造方法及偏振膜4的制造装置10中,由在多个取得点20(多个部位)分别配置的位置取得装置30取得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由此,能够一边输送膜2一边连续地取得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而且,基于由多个取得点20连续地取得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中的、在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在相同时机取得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来算出差γ。因此,在膜2的输送中能够得到膜2的差γ。换言之,能够一边进行膜2的输送一边监视差γ。
差γ是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之间的相对于膜2的基准位置B的第一端部2a侧的宽度(第一宽度)及第二端部2b侧的宽度(第二宽度)的变化率之差。当该差γ例如超过了预先通过实验或模拟等得到的允许范围(差γ的管理宽度)时,例如向输送膜2的输送辊R施加的负荷局部地变大,容易产生设备不良情况。当产生设备不良情况时,产生偏振膜4成为不合格品、或膜2断裂等不良情况。或者,当上述差γ超过允许范围时,在宽度方向上膜厚容易偏离期望的状态。例如,宽度方向上的基准位置B的两侧的膜厚容易产生差。当像这样膜厚偏离期望的状态时,不能得到均匀的具有期望的光学特性的偏振膜4,产生外观差的品质的部分。其结果是,用于制造偏振膜4的材料被浪费,结果导致材料成本增加。
在上述偏振膜(光学膜)4的制造方法及偏振膜4的制造装置10中,在膜2的输送中能够例如实时地监视差γ。因此,当差γ超过了允许范围的情况下,例如能够迅速中断偏振膜4的制造。在中断了制造的情况下,进行偏振膜4的制造条件的调整以使差γ成为允许范围即可。上述调整的例子包括通过EPC(Edge Postion Control)等位置调整机构进行输送辊R的角度的调整、位于算出了差γ的上游部位与下游部位之间的处理槽内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度、流量等的分布的调整、制造装置10的修补(轴承更换、输送辊R的更换)等。另外,例如也能够一边调整一边继续制造以使差γ成为允许范围。由此,能够防止前述的在后续工序中的膜2的断裂、或抑制成为上述不合格品的偏振膜4的制造。因此,能够在稳定的工序中制造偏振膜4。而且,能够均匀地制造品质稳定的偏振膜4。而且,另外,能够降低偏振膜4的材料成本。而且,能够高效地制造合格品的偏振膜(光学膜)4,因此偏振膜4的制造成品率提高。
上述差γ的允许范围例如在上游部位(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0UP)及下游部位(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0DOWN)的多个组的各个组中设定即可。允许范围的例子是1.0%以下。例如,可以是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至少一组的允许范围为1.0%以下,也可以是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的多个组全部的允许范围均为1.0%以下。
膜2的第一宽度及第二宽度由于对膜2实施N个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从而容易变化。因此,在如前述那样上游部位为N个处理中的规定处理之前、且下游部位为规定处理之后的情况下,容易监视带来偏振膜4的制造中的不良情况(例如,膜2的宽度方向上的基准位置B的两侧的膜厚差、设备故障、后续工序中的膜2的断裂等)的差γ。
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前述的配置例1~4的情况下,也容易监视带来偏振膜4的制造中的不良情况的差γ。例如,能够确定在配置状态中某处理之前或者之后的状态的变化、起因于该处理的状态的变化、或者在该处理的途中的状态的变化正影响着差γ。因此,在差γ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制造条件的调整。
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偏振膜4的材料成本,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偏振膜4的制造成品率。另外,能够在更稳定的工序中均匀地制造品质更加稳定的偏振膜4。
在取得点201处取得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情况(实施N个处理之前)下,在膜2上未产生例如直线偏振特性。因此,膜2通常是不具有吸收轴的透明膜。在该情况下,使用具有图4所示的端部检测器31A的位置取得装置30来检测输送辊R上的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由此能够对它们可靠地检测。其结果是,能够更准确地算出差γ。在此,将取得点201的情况例示而进行了说明,但取得点202、203也同样地能够使用具有图4所示的端部检测器31A的位置取得装置30来可靠地检测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
当对膜2实施染色处理及拉伸处理时,对膜2赋予直线偏振特性。在输送膜2的情况下,沿着膜2的输送方向对膜2赋予张力。因此,在一边输送膜2一边在溶胀处理、染色处理、交联处理及干燥处理的任一个中缓缓地实施拉伸处理的情况下,对染色处理后的膜2缓缓地赋予直线偏振特性。而且,如图1所示,干燥处理通常在N个处理的最后实施。因此,在实施染色处理及拉伸处理之后取得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情况下,使用具有图5所示的端部检测器31B的位置取得装置30,由此能够可靠地检测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其结果是,能够更准确地算出差γ。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位置取得装置30具备壳体34、35的形态下,能够防止光照射部32及光检测部33、36的由碘引起的腐蚀。在偏振膜4的制造中使用包含碘的处理液,因此在制造环境中存在碘,例如使光检测部33、36等腐蚀。与此相对,通过如图4及图5所示将光照射部32及光检测部33、36配置于壳体34、35内,能够防止上述由碘引起的腐蚀。优选的是,壳体34、35内事先供给空气等而正压化。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而由技术方案示出,意在与技术方案同等的含义、以及包含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例示了制造偏振膜作为光学膜的情况。然而,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在从膜制造光学膜的过程中需要膜的第一宽度及第二宽度各自的内缩率的变化之差的监视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光学膜的其他例子包括保护膜、相位差膜、表面处理膜、防反射膜及扩散膜。
具有图5所示的端部检测器31B的位置取得装置在N个处理包括染色处理及拉伸处理的情况下,能够适合地适用于上游部位是取得实施了染色处理及拉伸处理的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膜的两端位置)的部位的情况。这是由于在该情况下,在上游部位处取得膜的两端位置时,存在膜产生有直线偏振特性的倾向。在一边输送膜一边实施N个处理的情况下,如前述那样,对膜缓缓地实施拉伸处理。因而,具有端部检测器31B的位置取得装置也能够适合地适用于上游部位为检测实施了染色处理的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部位的情况。
膜2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检测方法不特别限定于例示出的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激光式位移计、LED式位移计等测定机器来检测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也可以通过相机等拍摄膜2整体,并通过所得到的图像取得上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取得膜2的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方法中,在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分别配置检测第一端部2a及第二端部2b的位置的装置即可,因此在设置空间、机器管理(保养检查等)的观点上优选。
拉伸处理部中的拉伸处理不限于湿式的拉伸方法,也可以采用干式的拉伸方法。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制造偏振膜而例示出的处理的顺序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或组合。各处理部具有的处理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N个处理不限定于例示出的处理的数量。
膜的第一宽度的第一变化率(第一内缩率)及第二宽度的第二变化率(第二内缩率)之差的定义表示出上游部位及下游部位之间的膜的上述第一变化率及第二变化率之差即可,不限定于所例示的定义。
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2…膜;2a…第一端部;2b…第二端部;4…偏振膜(光学膜);10…制造装置;131…溶胀处理部;132…染色处理部;133…交联处理部;135…干燥处理部;37…偏振滤光片;20…取得点(多个部位);30…位置取得装置;30Up…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0DOWN…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32…光照射部;33、36…光检测部(摄像部);40…算出部;B…基准位置;R…输送辊;W1a、W2a…第一宽度;W1b、W2b…第二宽度。

Claims (28)

1.一种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是通过对长条的膜实施N个处理来制造光学膜的方法,其中,N是1以上的整数,在所述光学膜的制造方法中,
一边输送所述膜一边进行所述N个处理,
在所述输送中,在多个部位分别连续地取得所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在将所述膜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基准位置与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宽度、且将所述基准位置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二宽度时,基于从所述多个部位选择出的两个部位中的上游部位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一取得结果来算出所述基准位置,并且基于所述第一取得结果及所述两个部位中的下游部位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二取得结果来算出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宽度的第二变化率之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上游部位的基准位置是所述上游部位的所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所述多个部位中选择出的、所述上游部位和所述下游部位的至少一组的所述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变化率之差为1.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所述多个部位中选择出的、所述上游部位和所述下游部位的多个组全部的所述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变化率之差均为1.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上游部位是实施所述N个处理中的一个处理之前的位置,
所述下游部位是实施所述一个处理之后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N个处理包括第i-1处理、第i处理及第i+1处理,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
所述上游部位是所述第i-1处理的位置与所述第i处理的位置之间,且所述下游部位是所述第i处理的位置与所述第i+1处理的位置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N个处理包括第i-1处理及第i处理,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
所述上游部位处于所述第i-1处理中的位置且所述下游部位是所述第i-1处理的位置与所述第i处理的位置之间,或者
所述上游部位及所述下游部位分别是所述第i-1处理的位置与所述第i处理的位置之间,或者
所述上游部位是所述第i-1处理之前的位置且所述下游部位是所述第i-1处理中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输送中,由摄像部取得膜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像。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输送中,基于入射到所述膜的光从所述膜反射的反射光及透过所述膜的透射光中的至少一方的亮度来取得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膜由输送辊输送,
向所述输送辊上的所述膜照射光,并基于通过所照射的光产生的所述膜的反射光的亮度与所述输送辊的反射光的亮度之差来取得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透射光是隔着偏振滤光片入射到所述膜的光从所述膜透过的透射光。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基于使所述透射光通过偏振膜而得到的光的亮度,来取得所述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N个处理包括溶胀处理、染色处理、拉伸处理及干燥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光学膜是偏振膜。
15.一种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具备:
N个处理部,其用于对膜实施至少赋予光学特性的处理,其中,N是1以上的整数;
输送机构,其输送所述膜;
多个位置取得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输送机构上的多个部位,并在所述多个部位分别连续地取得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中的所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以及
算出部,其在将所述膜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基准位置与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宽度、且将所述基准位置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二宽度时,基于从所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选择出的两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一取得结果来算出所述基准位置,并且基于所述第一取得结果及所述两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的第二取得结果来算出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宽度的第二变化率之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配置部位的所述基准位置是所述配置部位的所述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从所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选择出的、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和所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至少一组的所述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变化率之差为1.0%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从所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选择出的、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和所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的多个组全部的所述第一变化率与所述第二变化率之差均为1.0%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N个处理部中的一个处理部之前,
所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一个处理部之后。
20.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N个处理部包括第i-1处理部、第i处理部及第i+1处理部,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
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第i-1处理部与所述第i处理部之间,
所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第i处理部与所述第i+1处理部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N个处理部包括第i-1处理部及第i处理部,其中,i是2以上的整数,
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第i-1处理部的位置且所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第i-1处理部与所述第i处理部之间,或者
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及所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分别配置于所述第i-1处理部与所述第i处理部之间,或者
所述上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第i-1处理部之前且所述下游侧位置取得装置配置于所述第i-1处理部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具有对所述膜的至少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进行拍摄的摄像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具有用于检测入射到所述膜的光从所述膜反射的反射光及透过所述膜的透射光中的至少一方的光检测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具有向所述膜照射光的光照射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输送机构具有输送辊,
所述光照射部向所述输送辊上的所述膜照射光,
所述多个位置取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取得装置基于通过从所述光照射部向所述输送辊上的所述膜照射的光产生的所述膜的反射光的亮度与所述输送辊的反射光的亮度之差,来取得所述膜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所述光照射部与所述膜之间具有偏振滤光片。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所述光检测部与所述膜之间具有偏振滤光片。
2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N个处理部包括至少一个溶胀处理部、染色处理部、交联处理部、拉伸处理部及干燥处理部中的任意的处理部。
CN201980096476.0A 2019-06-04 2019-12-11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Active CN113840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4809 2019-06-04
JP2019-104809 2019-06-04
PCT/JP2019/048410 WO2020246062A1 (ja) 2019-06-04 2019-12-11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0713A CN113840713A (zh) 2021-12-24
CN113840713B true CN113840713B (zh) 2023-07-14

Family

ID=73652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6476.0A Active CN113840713B (zh) 2019-06-04 2019-12-11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457495B2 (zh)
KR (1) KR20220016130A (zh)
CN (1) CN113840713B (zh)
TW (1) TWI828823B (zh)
WO (1) WO2020246062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14405A (ja) * 1987-06-17 1988-12-22 Fujimori Kogyo Kk 包装袋用合成樹脂フィルムの印刷ピッチ測定装置
JPH08226811A (ja) * 1995-02-22 1996-09-03 Mitsui Toatsu Chem Inc ウエブ長さおよび幅変化率のインライン連続測定装置
JP2004018588A (ja) * 2002-06-13 2004-01-22 Toray Ind Inc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88971A (zh) * 2004-12-17 2006-06-21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06182020A (ja) * 2004-12-01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58193A (ja) * 2008-04-14 2009-11-05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10030099A (ja) * 2008-07-28 2010-02-12 Fujifilm Corp ポリマー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
JP2014164001A (ja) * 2013-02-21 2014-09-08 Nitto Denko Corp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走行制御システム
JP2014189002A (ja) * 2013-03-28 2014-10-06 Fujifilm Corp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80134A (zh) * 2014-02-04 2016-09-28 东洋纺株式会社 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
JP2017182034A (ja) * 2016-03-28 2017-10-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206584069U (zh) * 2017-02-24 2017-10-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膜的制造装置
CN108693590A (zh) * 2017-04-07 2018-10-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光板、显示装置以及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4458A (en) 1989-10-06 1991-01-15 A.M.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relaxed length of a moving web
US20060141219A1 (en) 2004-12-23 2006-06-29 Benson Olester Jr Roll of a uniaxially oriented article having a structured surface
JP6089532B2 (ja) 2012-09-21 2017-03-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検出装置、パターン検出方法
US9207066B2 (en) * 2014-02-14 2015-12-0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patial modulation of light to determine 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s in a flow path
JP5945037B2 (ja) 2014-09-29 2016-07-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
JP2016148779A (ja) 2015-02-12 2016-08-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計測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の計測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537884B2 (ja) 2015-05-14 2019-07-03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フィルム延伸装置及び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14405A (ja) * 1987-06-17 1988-12-22 Fujimori Kogyo Kk 包装袋用合成樹脂フィルムの印刷ピッチ測定装置
JPH08226811A (ja) * 1995-02-22 1996-09-03 Mitsui Toatsu Chem Inc ウエブ長さおよび幅変化率のインライン連続測定装置
JP2004018588A (ja) * 2002-06-13 2004-01-22 Toray Ind Inc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82020A (ja) * 2004-12-01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88971A (zh) * 2004-12-17 2006-06-21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09258193A (ja) * 2008-04-14 2009-11-05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10030099A (ja) * 2008-07-28 2010-02-12 Fujifilm Corp ポリマー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
JP2014164001A (ja) * 2013-02-21 2014-09-08 Nitto Denko Corp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走行制御システム
JP2014189002A (ja) * 2013-03-28 2014-10-06 Fujifilm Corp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80134A (zh) * 2014-02-04 2016-09-28 东洋纺株式会社 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
JP2017182034A (ja) * 2016-03-28 2017-10-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206584069U (zh) * 2017-02-24 2017-10-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膜的制造装置
CN108693590A (zh) * 2017-04-07 2018-10-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光板、显示装置以及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0713A (zh) 2021-12-24
JP2020201472A (ja) 2020-12-17
WO2020246062A1 (ja) 2020-12-10
TW202045597A (zh) 2020-12-16
JP7457495B2 (ja) 2024-03-28
TWI828823B (zh) 2024-01-11
KR20220016130A (ko)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0958B (zh) 中空纤维多孔膜的缺陷检查方法、缺陷检查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KR102646511B1 (ko) 필름의 반송 방법 및 반송 장치, 및 처리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KR20180020904A (ko) 편광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제조 장치 및 편광 필름
CN113840713B (zh)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TW202210563A (zh) 偏光膜的製造方法及聚乙烯醇系膜
CN113825619B (zh)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膜的制造装置
CN107765354B (zh) 偏振膜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JP7454937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TW20083922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fect test of hollow fiber porous membran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JP4202707B2 (ja) 周期欠陥発生箇所の特定方法および検査システム
CN106886070B (zh) 光学膜的制造装置以及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TW202331315A (zh) 偏光件的製造方法
WO2012039298A1 (ja) 糸状製品の検査装置および検査方法
CN114200568A (zh) 偏振膜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KR20210031399A (ko) 편광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TW202219133A (zh) 偏光膜的製造方法
JP7090197B2 (ja)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3752598A (zh) 偏振膜的制造方法
KR20220065236A (ko) 중공사 제조 장치
JP2014211411A (ja) 暗視野光学系欠陥検査機
JP2023084925A (ja)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フィルム
JP2013104805A (ja) フィルム搬送装置
JP2019086757A (ja)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