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6180A - 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6180A
CN113826180A CN202080035637.8A CN202080035637A CN113826180A CN 113826180 A CN113826180 A CN 113826180A CN 202080035637 A CN202080035637 A CN 202080035637A CN 113826180 A CN113826180 A CN 113826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support portion
peripheral surface
contact
plat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56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26180B (zh
Inventor
浦山慎也
佐佐木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26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6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26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6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02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having an operating member rectilinearly slidabl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2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linear movement, e.g. push buttons
    • G05G1/025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linear movement, e.g. push buttons actuated by sliding movemen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4Stops for limiting movement of members, e.g. adjustable stop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4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6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02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having an operating member rectilinearly slidabl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H01H2025/004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having an operating member rectilinearly slidabl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operating member being depressable perpendicular to the other direc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吸收移动体与支承部抵接时的冲击音的操作装置。操作装置具备:支承部;移动体,其由操作者操作,且能够移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部;检测部,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进行检测;以及抵接部,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且相互抵接,其中,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任一方的所述抵接部具有:弹性区域,其在所述抵接时最先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抵接部接触;以及刚性区域,其与所述弹性区域相邻地设置,与所述弹性区域的接触相连续地与所述另一方的所述抵接部接触,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操作装置,其设置有:支承部;移动体,其被支承为能够在所述支承部上沿相互正交的X方向和Y方向移动自如;以及检测构件,其对所述移动体的X方向上的移动和Y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检测,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所述移动体的突出部和所述支承部中的任一方形成有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的引导凹部,在另一方设置有在所述引导凹部内移动的轴体,所述突出部具有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这两方倾斜的一对侧边,所述轴体设置在一对所述侧边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57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现有的操作装置虽然是通过在引导凹部内移动的突出部与引导凹部的内壁抵接、即通过移动体与支承部抵接而对移动体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结构,但并不具备吸收移动体与支承部抵接时的冲击音那样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吸收移动体与支承部抵接时的冲击音的操作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具备:支承部;移动体,其由操作者操作,且能够移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部;检测部,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进行检测;以及抵接部,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且相互抵接,其中,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任一方的所述抵接部具有:弹性区域,其在所述抵接时最先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抵接部接触;以及刚性区域,其与所述弹性区域相邻地设置,与所述弹性区域的接触相连续地与所述另一方的所述抵接部接触,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进行限制。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吸收移动体与支承部抵接时的冲击音的操作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操作装置1的分解图。
图2是示出移动体30的俯视图。
图3A是对移动体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放大图。
图3B是对移动体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放大图。
图3C是对移动体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操作装置的移动体30M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操作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操作装置1的分解图。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1能够在车载用电子产品、游戏装置、家庭用电子产品或工业用电子产品等中使用。
如图1所示,操作装置1具有支承部10、中间滑动构件20、移动体30、垫40以及检测部50。移动体30经由操作手柄2被操作者操作。操作手柄2能够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操作,伴随于操作手柄2的操作,移动体30以及中间滑动构件20相对于支承部10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使用以大写字母表示的X方向以及Y方向、以及以小写字母表示的x方向以及y方向进行说明。X方向以及Y方向在XY平面内正交,x方向以及y方向在xy平面内正交。XY平面与xy平面平行。X方向以及Y方向是在XY平面内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顺时针旋转了22.5度而得到的方向。以下,将XY面观察称为俯视。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使用图1中的上下关系进行说明,但并不对普遍的上下关系进行规定。
支承部10是各种电子装置的壳体的一部分,且是加入有玻璃的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合成树脂制或利用铝等轻量合金的压铸制的圆筒状的构件。在支承部10的中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1。在支承部10的俯视下呈圆形的上表面10A设置有沿y方向延伸的引导部12。引导部12是引导槽(或导轨)。引导部12沿y方向延伸,且横穿贯通孔11而设置有两个。
另外,支承部10具有设置于上表面10A的引导凹部15。引导凹部15具有以引导中心部Og为中心而沿±X方向延伸的引导部15X、以及以引导中心部Og为中心而沿±Y方向延伸的引导部15Y。在引导凹部15插入在移动体30的下表面设置的突起33。
另外,支承部10具有围绕上表面10A的壁部17。壁部17是圆筒状的曲面,且具有内周面17A。移动体30在移动至±X方向以及±Y方向上的端部时与内周面17A抵接。
中间滑动构件20是POM(聚缩醛)等合成树脂制的圆环状的构件,且在中央以上下贯通的方式设置有开口部21。在中间滑动构件20的下表面设置有滑动部22。滑动部22是突起,且隔着开口部21在±y方向侧设置有两个。
当中间滑动构件20设置于支承部10的上表面10A时,滑动部22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引导部12内。通过滑动部22在引导部12内滑动,从而中间滑动构件20被支承为能够在支承部10的上表面10A沿y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滑动构件20仅在y方向上移动自如,其不会相对于支承部10在x方向上移动。
在中间滑动构件20的上表面设置有滑动部24。滑动部24是突起,且隔着开口部21在±x方向侧配置有两个。另外,在中间滑动构件20的内周面,沿着开口部21设置有八个凹部26。凹部26是中间滑动构件20的沿着开口部21的内周面在俯视下呈曲线状凹陷而成的部分,是以在中间滑动构件20移动时使中间滑动构件20不与检测部50抵接的方式避让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间滑动构件20的上表面设置的四个突起28是在中间滑动构件20的上表面与移动体30的下表面之间进行接触的部分,通过将中间滑动构件20的上表面与移动体30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仅设为突起28,从而降低接触阻力。
移动体30是POM(聚缩醛)等合成树脂制、且设置为圆筒状的筒部31将圆环状的凸缘部32的中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构件。在筒部31的内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1A。
在凸缘部32的下表面设置有引导部34。引导部34是引导槽,且在筒部31的±x方向侧设置有两个。引导部34以通过移动体30的中心轴C且在隔着贯通孔31A的位置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中心轴C在移动体30不移动的状态(移动体30的移动量为零的中立的状态)下,与中间滑动构件20的中心轴以及支承部10的贯通孔11的中心轴一致。
移动体30使筒部31穿过中间滑动构件20的开口部21并且穿过支承部10的贯通孔11,并使凸缘部32的下表面设置在中间滑动构件20上。此时,中间滑动构件20的滑动部24插入凸缘部32的下表面的引导部34,在中间滑动构件20上移动体30被支承为在x方向上移动自如。移动体30相对于中间滑动构件20仅在x方向上移动自如而在y方向上不移动。
另外,移动体30在凸缘部32的外周部具有板簧35。板簧35为了降低移动体30的凸缘部32与支承部10的壁部17的内周面17A抵接时的冲击音(碰撞音)而设置。关于板簧35的详细内容,使用图2以及图3A~图3C后述。
另外,移动体30具有在凸缘部32的下表面的筒部31的周围设置的凸轮部36。凸轮部36具有呈圆环状且向凸缘部32的径向倾斜的凸轮面。凸轮部36的凸轮面以越趋向径向内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凸轮部36在移动体30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移动时与检测部50抵接并按下检测部50。凸缘部32的中央的上表面设置有与设置于下表面的凸轮部36的形状相对应的减薄部,且越趋向径向内侧则越向下方倾斜。
当中间滑动构件20和移动体30组装在支承部10上时,通过中间滑动构件20沿y方向的滑动和中间滑动构件20上的移动体30沿x方向的滑动,能够使移动体30相对于支承部10在xy平面内移动。因此,使移动体30的筒部31的直径(外径)小于支承部10的贯通孔11的开口径且小于中间滑动构件20的开口部21的内径,从而使筒部31在xy平面内能够在所有方向上移动。在支承部10的下部设置有防止筒部31从贯通孔11向上方脱出的防脱机构(未图示)。
另外,在移动体30的下表面设置的突起33插入在支承部10的上表面10A设置的引导凹部15,移动体30相对于支承部10的移动方向被限制为X方向以及Y方向这两个轴向。
当使操作手柄2沿X方向移动时,突起33在引导凹部15的引导部15X内移动,通过中间滑动构件20沿y方向的移动和移动体30沿x方向的移动而实现操作手柄2的X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当使操作手柄2沿Y方向移动时,突起33在引导凹部15的引导部15Y内移动,通过中间滑动构件20沿y方向的移动和移动体30沿x方向的移动而实现操作手柄2的Y方向上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15X以及15Y的X方向以及Y方向上的距引导中心部Og的长度被设定得比移动体30未移动的状态(移动体30的移动量为零的中立的状态)下的凸缘部32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长。因此,当使移动体30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移动时,凸缘部32的外周面与内周面17A抵接,突起33不与引导部15X以及15Y的±X方向侧以及±Y方向侧的端部抵接。
垫40是橡胶制的构件,且将八个检测部50保持为能够上下移动。检测部50贯通在支承部10的上表面10A设置的贯通孔13,且前端部从上表面10A突出。当移动体30由于操作手柄2的移动而移动时,处于移动方向上的检测部50的前端部被移动体30的凸轮部36向下方按压,在检测部50的下方设置的触点导通。
检测部50是杆状的开关,通过被向下方按压而使在检测部50的下方设置的触点(未图示)导通。检测部50以支承部10的贯通孔的中心轴为中心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配置。八个检测部50中的四个位于X轴上以及Y轴上。当移动体30在X方向上移动时,位于X轴上的两个检测部50中的任一个被按压,当移动体30在Y方向上移动时,位于Y轴上的两个检测部50中的任一个被按压。
剩余的四个检测部50在如下情况下配备并设置,即,除了引导凹部15的引导部15X以及15Y以外,在X轴与Y轴之间的45度的方向上也设置引导部由此使移动体30能够在四个轴向上移动的情况。因此,在利用引导部15X以及15Y将移动体30的移动方向限制为X方向以及Y方向这两个轴向的情况下,只要存在X轴上以及Y轴上的四个检测部50即可。
在移动体30上安装有操作手柄2。操作手柄2和移动体30沿X方向和Y方向成为一体地移动。操作手柄2以在上下方向上按压动作自如且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移动体30。在移动体30的贯通孔31A的内部设置有按压检测部、旋转检测部(未图示),当在移动体30上压入操作手柄2时,按压检测部进行动作,当使操作手柄2旋转时,旋转检测部进行动作。
图2是示出移动体30的俯视图。在图2中,示出支承部10的壁部17和移动体30。
移动体30的板簧35设置于凸缘部32的外周部中的、±X方向上的两个部位和±Y方向上的两个部位。板簧35的数量为四个。由于移动体30能够相对于壁部17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移动,因此四个板簧35与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X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以及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Y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抵接。
因此,板簧35是设置于移动体30的、与支承部10的抵接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部,且是“支承部以及移动体中任一方的抵接部”的一例,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X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以及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Y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是设置于支承部10的、与移动体30的抵接部相互抵接的抵接部,且是“支承部以及移动体中的另一方的抵接部”的一例。
板簧35与移动体30的凸缘部32设置为一体,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X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以及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Y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与支承部10设置为一体。
另外,板簧35设置于移动体30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周面,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X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以及壁部17的内周面17A的Y轴上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设置于支承部10的将移动体30包围的大致圆筒状的壁部17的内周面17A。
在此,由于四个板簧35的结构全部相同,因此以下,对位于+Y方向侧的板簧35进行说明。
板簧35具有隔着Y轴设置的两个板簧部35A。两个板簧部35A设置为以Y轴为对称轴呈线对称,且能够在移动体30的移动方向上向凸缘部32的径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对称轴是两个板簧部35A的假想中心线。
板簧部35A沿着凸缘部32的外周部从与凸缘部32连接的基部35A1延伸至前端部35A2。板簧35以及板簧部35A是弹性区域的一例。基部35A1是将板簧部35A的一端支承于凸缘部32的安装部(连接部)。另外,基部35A1由于不在凸缘部32的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而具有刚性(刚体),因此是与弹性区域相邻地设置并对移动体30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刚性区域的一例。
两个板簧部35A具有通过在俯视下呈圆形的凸缘部32的外周部设置大致T型的狭缝而形成的形状。因此,两个板簧部35A的前端部35A2彼此在凸缘部32的外周方向上相面对地配置,Y轴穿过两个板簧部35A的前端部35A2彼此之间的中央。
另外,板簧部35A形成有随着从位于凸缘部32的假想的外周圆上的基部35A1趋向前端部35A2而沿着凸缘部32的假想的外周圆位于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一方的抵接部的外表面的一例)。另外,板簧部35A的外周面(与内周面17A抵接的面)是从基部35A1到前端部35A2的连续的曲面。需要说明的是,凸缘部32的假想的外周圆是指将未设置板簧35的区间的外周连结的圆。
若进一步详述,则板簧部35A从基部35A1趋向前端部35A2而沿着凸缘部32的假想的外周圆形成,另外,由于板簧部35A的外周面的半径小于内周面17A的半径(板簧部35A的外周面的曲率大于内周面17A),因此,在如图2所示移动体30未移动的状态(移动体30的移动量为零的中立的状态)下,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G1大于前端部35A2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G2,从前端部35A2到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从G2至G1连续地变长。
换言之,在如图2所示移动体30未移动的状态(移动体30的移动量为零的状态)下,前端部35A2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Y轴方向上的距离)G2短于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Y轴方向上的距离)G1,从基部35A1到前端部35A2,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从G1至G2连续地变短。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移动体30向+Y方向移动而板簧部35A接近内周面17A时,前端部35A2最先与内周面17A接触,然后,从前端部35A2到基部35A1的区间的外周面连续地与内周面17A接触,板簧部35A逐渐向径向内侧挠曲。
在此,使用图3A~图3C对使移动体30向+Y方向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A~图3C是对移动体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放大图。图3A示出移动体30未移动的状态(移动体30的移动量为零的中立的状态),图3B示出移动体30移动且前端部35A2与内周面17A抵接的状态,图3C示出板簧部35A的从前端部35A2到基部35A1的外周面与内周面17A抵接的状态。
移动体30从图3A所示的中立的状态向+Y方向移动,在如图3B所示板簧部35A的前端部35A2最先与内周面17A抵接时,前端部35A2由于板簧部35A发生弹性变形而向移动体30的径向内侧挠曲并释放冲击力,因此不产生冲击音。
另外,通过移动体30进一步向+Y方向移动,从前端部35A2与内周面17A抵接到如图3C所示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抵接为止,在从前端部35A2到基部35A1之间的外周面不与内周面17A分离而始终接触的状态下,抵接的位置从前端部35A2连续地移动至基部35A1,因此不产生冲击音。
由于这样的板簧部35A隔着Y轴呈线对称地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板簧部35A的前端部35A2隔着Y轴相面对,因此上述那样的板簧部35A的动作通过两个板簧部35A同时产生。
并且,当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抵接时,基部35A1不发生变形,因此移动体30的移动被限制。
这样,在使移动体30向+Y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即使与内周面17A抵接而限制移动体30的移动,也不会产生冲击音。另外,由于能够在不发生变形的刚性区域(基部35A1)的位置可靠地对移动体30向+Y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对移动体30的行程量的偏差进行抑制,从而操作触感变得良好。这在-Y方向以及±X方向上也是同样的。
因此,可以提供能够吸收移动体30与支承部10抵接时的冲击音的操作装置1。
另外,由于板簧部35A的前端部35A2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距离)G2被设定得比板簧部35A的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距离)G1短,因此,前端部35A2最先与内周面17A抵接,由此能够降低移动体30与支承部10的碰撞音。
另外,板簧部35A的外周面为曲面,移动体30的移动方向上的板簧部35A与内周面17A的距离被设定为从前端部35A2趋向基部35A1连续地变长,因此,在前端部35A2与内周面17A抵接后,在不分离的情况下连续地使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平滑地抵接,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移动体30与支承部10的碰撞音的产生。
另外,通过使用板簧35(板簧部35A),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产生抵接时的弹性变形。
另外,由于将板簧部35A的基部35A1设置于凸缘部32的外周面,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设置与板簧部35A连续地配置且不发生变形的刚性区域,从而能够利用基部35A1使移动体30的移动在规定的位置可靠地停止。
另外,由于采用了将板簧35与移动体30设置为一体并使该板簧35抵接于与支承部10设置为一体的内周面17A的结构,因此能够以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方式实现移动体30与支承部10的抵接时的冲击音的对策。
另外,板簧35由于相对于沿移动体3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假想中心线(X轴以及Y轴)呈线对称,因此能够在利用基部35A1对移动体30的移动进行限制时,在移动体30不相对于X轴以及Y轴倾斜的情况下平衡良好地对移动进行限制。
另外,由于板簧35设置于移动体30的外周面,且内周面17A设置于支承部10的将移动体30包围的大致圆筒状的壁部17,因此能够高效地对在两个轴向上移动的移动体进行限制。如移动体30能够在四个轴向上移动的方案那样,能够移动的轴向越增加,则越高效。
另外,由于板簧35被分为两个板簧部35A,且前端部35A2彼此不连接,因此在通过模塑成形等制作移动体30时,在板簧部35A上不会产生接合处,能够成为与前端部35A2彼此相连的情况相比提高耐久性且不易被破坏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如下方案进行了说明,即,在移动体30设置板簧35,在支承部10设置具有内周面17A的壁部17,板簧35与内周面17A抵接的方案,但也可以是如下方案,即,在支承部10的内周面17A设置能够在抵接方向上发生变形的板簧部,移动体30的外周面在与内周面17A的板簧部抵接后以不分离的方式连续地抵接,最后与支承板簧部的基部(刚性区域)抵接的方案。
另外,以上,对X轴以及Y轴位于两个板簧部35A的前端部35A2彼此的中央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偏移不对动作造成影响的程度。
另外,以上,对板簧35具有两个板簧部35A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板簧部35A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在该情况下,可以设定为:前端部35A2位于X轴上以及Y轴上,与内周面17A之间的间隔(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的距离)从前端部35A2到基部35A1连续地变长。
另外,在板簧部35A为一个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前端部35A2与基部35A1的中央、或前端部35A2与基部35A1之间的任一部分(中间部)在凸缘部32的径向上最向外侧突出,像这样在径向上最突出的部分位于X轴上以及Y轴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当使移动体30移动时,在前端部35A2与基部35A1之间在径向上最突出的部分与内周面17A抵接,从该部分到前端部35A2的部分以及从该部分到基部35A1的部分连续地与内周面17A抵接,最终基部35A1与内周面17A抵接,由此对移动体30的移动进行限制。
<实施方式2>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操作装置的移动体30M的图。移动体30M具有板簧35M来代替实施方式1的移动体30的板簧35。
板簧35M具有将实施方式1的两个板簧部35A的前端部35A2彼此相连而成的结构。更具体而言,凸缘部32M具有板簧35M,板簧35M具有两个基部35M1以及中间部35M2。中间部35M2是两个基部35M1之间的部分,且是作为双支承式的板簧而发挥功能的弹性区域。
中间部35M2的两个基部35M1的中央的部分在凸缘部32M的外周面最向径向外侧突出。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如下结构,即,在移动体30M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移动了的情况下,板簧35M的中间部35M2的两个基部35M1的中央的部分最先与支承部10的壁部17的内周面17A抵接的结构。
在板簧35M的中间部35M2的两个基部35M1的中央的部分与内周面17A抵接后,板簧35M的外周面朝向基部35M1以不分离的方式连续地与内周面17A抵接,最后两个基部35M1与内周面17A抵接而对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够吸收移动体30与支承部10抵接时的冲击音。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板簧35M的中间部35M2而言,在两个基部35M1之间的所有区间中,径向上的位置也可以相等。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同样,在板簧35M的中间部35M2的两个基部35M1的中央的部分与内周面17A抵接后,板簧35M的外周面朝向基部35M1连续地与内周面17A抵接,因此也能够吸收移动体30与支承部10抵接时的冲击音。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具体公开了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在不脱离专利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在2019年6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06287号的优先权,且将其全部内容通过此处的参考而援引于本国际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 操作装置
10 支承部
17 壁部
17A 内周面
20 中间滑动构件
30、30M 移动体
35、35M 板簧
35A 板簧部
35A1、35M1 基部
35A2 前端部
35M2 中间部
50 检测部。

Claims (8)

1.一种操作装置,其具备:
支承部;
移动体,其由操作者操作,且能够移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部;
检测部,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进行检测;以及
抵接部,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且相互抵接,
其中,
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任一方的所述抵接部具有:
弹性区域,其在所述抵接时最先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抵接部接触;以及
刚性区域,其与所述弹性区域相邻地设置,与所述弹性区域的接触相连续地与所述另一方的所述抵接部接触,并对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进行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抵接部的所述弹性区域与所述另一方的抵接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得比所述一方的抵接部的所述刚性区域与所述另一方的抵接部之间的距离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抵接部的外表面为曲面,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一方的抵接部与所述另一方的抵接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从所述弹性区域趋向所述刚性区域连续地变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弹性区域是能够相对于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的板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抵接部的所述刚性区域是对所述板簧的一端进行支承的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抵接部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所述一方设置为一体,所述另一方的抵接部与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移动体中的所述另一方设置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抵接部相对于沿所述移动体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假想中心线呈线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移动体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周面,
所述另一方的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将所述移动体包围的大致圆筒状的内周面。
CN202080035637.8A 2019-06-06 2020-06-01 操作装置 Active CN113826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6287 2019-06-06
JP2019106287 2019-06-06
PCT/JP2020/021667 WO2020246441A1 (ja) 2019-06-06 2020-06-01 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6180A true CN113826180A (zh) 2021-12-21
CN113826180B CN113826180B (zh) 2024-03-05

Family

ID=73652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5637.8A Active CN113826180B (zh) 2019-06-06 2020-06-01 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0689B2 (zh)
JP (1) JP7210725B2 (zh)
CN (1) CN113826180B (zh)
DE (1) DE112020002724T5 (zh)
WO (1) WO2020246441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49555A2 (en) * 1998-04-10 1999-10-13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Input device for use in a computer system
JP2004021789A (ja) * 2002-06-19 2004-01-22 Alps Electric Co Ltd 多方向入力装置
US20050193857A1 (en) * 2004-02-04 2005-09-08 Pioneer Corporation Operation device
JP2009158361A (ja) * 2007-12-27 2009-07-16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スライド式電子部品
CN101859660A (zh) * 2009-04-13 2010-10-13 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CN102683072A (zh) * 2011-03-07 2012-09-1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按钮式开关装置
JP2013020739A (ja) * 2011-07-08 2013-01-31 Smk Corp スイッチ
JP2013026093A (ja) * 2011-07-25 2013-02-04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CN202888046U (zh) * 2011-11-07 2013-04-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03294189A (zh) * 2012-03-01 2013-09-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JP2015015122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レバー装置
JP2015220065A (ja) * 2014-05-16 2015-12-0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WO2018105385A1 (ja) * 2016-12-07 2018-06-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レバ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2774A (ja) * 1992-07-30 1994-02-25 Nec Corp 電磁継電器
JPH07272592A (ja) * 1994-03-29 1995-10-20 Aiwa Co Ltd スライド式スイッチ
JP6568815B2 (ja) 2016-03-02 2019-08-2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JP2019106287A (ja) 2017-12-12 2019-06-27 Agc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面状発光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49555A2 (en) * 1998-04-10 1999-10-13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Input device for use in a computer system
JP2004021789A (ja) * 2002-06-19 2004-01-22 Alps Electric Co Ltd 多方向入力装置
US20050193857A1 (en) * 2004-02-04 2005-09-08 Pioneer Corporation Operation device
JP2009158361A (ja) * 2007-12-27 2009-07-16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スライド式電子部品
CN101859660A (zh) * 2009-04-13 2010-10-13 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操作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CN102683072A (zh) * 2011-03-07 2012-09-1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按钮式开关装置
JP2013020739A (ja) * 2011-07-08 2013-01-31 Smk Corp スイッチ
JP2013026093A (ja) * 2011-07-25 2013-02-04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CN202888046U (zh) * 2011-11-07 2013-04-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03294189A (zh) * 2012-03-01 2013-09-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JP2015015122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レバー装置
JP2015220065A (ja) * 2014-05-16 2015-12-0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WO2018105385A1 (ja) * 2016-12-07 2018-06-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レバー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宏等;: "带弹性支承的角接触球轴承动态特性分析", 轴承, no. 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0002724T5 (de) 2022-02-17
US20220059303A1 (en) 2022-02-24
WO2020246441A1 (ja) 2020-12-10
CN113826180B (zh) 2024-03-05
JPWO2020246441A1 (zh) 2020-12-10
JP7210725B2 (ja) 2023-01-23
US11830689B2 (en)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598449Y2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US20150318128A1 (en) Multi-operating switch unit for vehicles
JP5359928B2 (ja) 回転操作装置
US20060000695A1 (en) Key switch
CN110352468B (zh) 按键开关装置
KR102603759B1 (ko) 차량용 멀티 오퍼레이팅 스위치 유니트
JP4551274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6674540B2 (ja) 車両用マルチオペレーティング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US9959993B2 (en) Key connecting module
CN113826180A (zh) 操作装置
EP2040274A1 (en) Switch for vehicle
US20120286978A1 (en) Operation input device
KR102380716B1 (ko) 키보드 스위치
US9791884B2 (en) Rotary input operation device
US11721499B2 (en) Button assembly
EP2865568B1 (en) Lever switch
TW201909219A (zh) 按鈕開關
US9048046B2 (en) Oscillation operation input device
JP2007173098A (ja) 多方向スイッチ装置
CN110945616B (zh) 咔哒感赋予机构
JP2008234934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7125557B2 (ja) 操作装置
JP7397971B2 (ja) スライド機構
TWI725214B (zh) 可變電阻器用開關裝置
CN109891523B (zh) 可变电阻器用开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