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08483B -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08483B
CN113808483B CN202110978082.7A CN202110978082A CN113808483B CN 113808483 B CN113808483 B CN 113808483B CN 202110978082 A CN202110978082 A CN 202110978082A CN 113808483 B CN113808483 B CN 1138084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en
layer
corner
under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80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08483A (zh
Inventor
叶成亮
罗永辉
郭天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780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084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08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8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08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8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屏下支撑结构应用于曲面屏,曲面屏包括显示面板层,显示面板层包括中心显示部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显示部的第一边角部,屏下支撑结构包括中心支撑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支撑部的第二边角部,中心支撑部用于对应中心显示部下方设置,第二边角部用于对应于第一边角部下方设置,第二边角部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的胶层厚度。采用本方案,因胶层的抗形变能力高,胶层厚度较大能有效吸收形变,因此,第二边角部相对于中心支撑部具有一定抗形变能力,从而第二边角部的胶层能够吸收形变,有效防止屏下支撑结构在对应于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位置产生起皱导致无法正常贴合的情况,提高四曲屏的贴合良率。

Description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显示屏由全平面屏变成部分曲面屏的设计。由于显示屏由平面变成曲面,在曲面处的表面积会被局部压缩,从而导致应力集中,进而导致显示屏在与其他部件贴合时容易出现褶皱和破裂等不良,影响显示屏的贴合良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能够有效缓解显示屏在贴合时的应力集中情况,提高显示屏的贴合良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屏下支撑结构,所述屏下支撑结构应用于曲面屏,所述曲面屏包括显示面板层,所述显示面板层包括中心显示部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显示部的第一边角部,所述屏下支撑结构包括中心支撑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支撑部的第二边角部,所述中心支撑部用于对应所述中心显示部下方设置,所述第二边角部用于对应于所述第一边角部下方设置,所述第二边角部的胶层厚度大于所述中心支撑部的胶层厚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四曲屏,所述四曲屏包括显示面板层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所述显示面板层包括中心显示部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显示部的第一边角部,所述屏下支撑结构的所述中心支撑部对应所述中心显示部下方设置,所述屏下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二边角部对应所述第一边角部下方设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四曲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中,该屏下支撑结构可应用于四曲屏中,该屏下支撑结构的第二边角部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的胶层厚度,由于胶层的抗形变能力较高,因此,胶层厚度较大能够有效吸收形变,这样,当将屏下支撑结构应用于四曲屏时,由于第二边角部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的胶层厚度,从而使得第二边角部相对于中心支撑部具有一定抗形变能力,该第二边角部的胶层能够吸收形变,从而能够防止该屏下支撑结构在对应于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位置产生起皱导致压坏显示面板层,或者是导致显示面板层拱起无法正常贴合的情况,有效缓解四曲屏在贴合时的应力集中情况,提高四曲屏的贴合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的边角区域(高斯角区域)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在边角区域(高斯角区域)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中的显示面板层的贴合示意图;
图5是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中的屏下支撑结构在边角位置设置切角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下支撑结构的第一种叠层结构(图中未示出盖板)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切口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切口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第二支撑部还设置有开孔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的第二支撑部还设置有开孔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中的第二支撑部还设置有开孔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7中的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切口的第三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的材质不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的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的材质不同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下支撑结构的第二种叠层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四曲屏的叠层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四曲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及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及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及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四曲屏顾名思义是指:在中部屏幕为平面以及左右两侧屏幕弯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上下两端同样弯曲的曲面屏幕。即,四曲屏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都具有曲面,四曲面显示屏相比于双曲面显示屏而言,在屏幕的屏占比的性能具有较大的提升。
发明人发现,四曲屏在贴合时,四角存在横向与纵向弯曲交叠区,显示屏贴合进入该弯曲交叠区域时会被压缩,该区域称为高斯角区域(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的高斯角区域A),根据显示面板层贴合进入高斯角的面积大小,可将显示屏分为假四曲和真四曲。
其中,假四曲是指显示面板层贴合时未进入高斯角区域A或者进入较少,所以显示面板层受力较小,整个显示面板层的应变量也较小,薄膜封装失效风险低,更容易制作,但是不足之处为显示面板层的显示区域未能够覆盖该高斯角区域A,影响四曲屏的屏占比以及显示效果,如图2中的(a)所示,图2中的(a)示出了该显示面板层贴合时未进入该高斯角区域A。
真四曲,即贴合时,显示面板层进入高斯角区域A,根据盖设在显示面板层上的盖板外形的要求,随着高斯角区域A的弯曲角度变大,显示面板层受力变形呈增加趋势,可靠性方面受到严重挑战,如图2中的(b)所示,图2中的(b)示出了该显示面板层完全进入该高斯角区域。
如图3所示,图3为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的叠层结构示意图,相关技术中,四曲屏的叠层结构大致如下:四曲屏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设的盖板1、光学胶层2、偏光片层3、触控层4、显示面板层5、PI膜层6(PolyimideFilm,聚酰亚胺薄膜)以及屏下支撑结构7。其中,屏下支撑结构7主要用于支撑显示面板层5同时对显示面板层5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以防止显示面板层5变形。
结合图4所示,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的贴合流程示意图,进一步地,相关技术中的四曲屏的贴合流程大致如下,首先将显示面板层5与偏光片层3贴合在一起,然后将显示面板层5与偏光片层3二者的结合体与PI膜粘接,显示面板层5通过PI膜层6固定拉伸实现伸展,之后再通过硅胶支撑块8与盖板1贴合。此时,显示面板层5的边角贴合位置处于自由贴合状态,自由贴合状态下,显示面板层5的自由能最低,其存在少许形变,由于显示面板层5与偏光片层3结合体整体厚度较薄,所以整体形变量不大。
显示面板层5与盖板1贴合后,再将贴合完盖板1的显示面板层5与屏下支撑结构7粘接,其中,屏下支撑结构7主要包括缓冲层7a、金属层7b和第一胶层7c,其中,第一胶层7c贴合在缓冲层7a上,缓冲层7a通过第一胶层7c粘接在显示面板层5上,从而该缓冲层7a主要是用于抵抗显示面板层跌落或者是外力撞击导致显示面板层5失效的情况,金属层7b则不仅可以用于实现显示面板层5的散热,同时还可用于将四曲屏安装于产品的外壳时,可以利用金属层7b贴合于产品的外壳,由于产品的外壳中设置有各种用于避让电子器件的凹陷或者是凸起,因此,将金属层7b贴合于产品的外壳,能够防止产品的外壳上的这些凹陷或者是凸起对显示面板层5造成的冲击或者是贴合应力导致在显示面板层5上看到对应这些凸起的顶印的情况。因此,由于屏下支撑结构7的金属层7b的存在,屏下支撑结构7的弹性模量相较于显示面板层5的弹性模量大很多,当将屏下支撑结构7与显示面板层贴合时,更容易在边角区域(即高斯角区域)隆起或者是拱起,导致显示面板层5也被拱起影响贴合,甚至严重时可能导致压坏显示面板层5。
基于此,如果直接将屏下支撑结构在对应显示面板层5的边角区域B直接切除,虽然可以避免拱起、隆起等问题,但是直接切除该边角区域B,会导致屏下支撑结构在对应显示面板层的边角区域B无法实现有效支撑、缓冲以及散热,如图5所示,图5为将屏下支撑结构对应显示面板层的边角区域B直接切除的示意图,切除的边角区域B采用虚线示出。
因此,为了兼顾解决屏下支撑结构在显示面板层的边角区域拱起、隆起、以及无支撑、无缓冲、无散热等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屏下支撑结构,该屏下支撑结构可应用于四曲屏,通过设置该屏下支撑结构包括用于对应四曲屏的中心显示部的中心支撑部,以及,包括用于对应四曲屏的第一边角部的第二边角部,第二边角部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的胶层厚度,这样,较厚的胶层厚度能够吸收一定的形变,从而使得第二边角部具有一定抗形变能力,从而当将屏下支撑结构贴合于四曲屏时,在能够实现对四曲屏的显示面板层的缓冲、支撑作用的基础上,还能够防止该屏下支撑结构在对应于显示面板层的边角区域产生起皱导致压坏显示面板层,或者是导致显示面板层拱起无法正常贴合的情况,有效缓解四曲屏在贴合时的应力集中情况,提高四曲屏的贴合良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屏下支撑结构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屏下支撑结构,该屏下支撑结构可应用于具有显示面板层的四曲屏,该显示面板层包括中心显示部以及连接于中心显示部的第一边角部。该屏下支撑结构10包括中心支撑部11以及连接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二边角部12,该中心支撑部11用于对应中心显示部的下方设置,第二边角部12用于对应于该第一边角部的下方设置,该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胶层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考虑到该屏下支撑结构主要应用在四曲屏中,且在贴合时,主要是贴合在四曲屏的非显示的一侧,因此,该中心显示部、第一边角部的下方是指该显示面板层的背离其自身显示面的一侧。
考虑到四曲屏的显示面板层在与屏下支撑结构10贴合时,主要是由于边角位置为曲面,且屏下支撑结构10的弹性模量整体偏大,因此第二边角部12在发生形变时容易将形变传导至显示面板层,因此,本申请采用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胶层厚度,由于胶的抗形变能力较高,模量较低,因此,当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胶层厚度时,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能够吸收屏下支撑结构10的第二边角部12处的其他膜层产生的形变,避免在屏下支撑结构10与四曲屏的显示面板层贴合时,第二边角部12的其他膜层产生的形变传递至显示面板层的情况,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层与屏下支撑结构10能够正常贴合,提高屏下支撑结构10与显示面板层的贴合良率。
可以理解的是,考虑到该屏下支撑结构10应用于四曲屏中,因此,中心支撑部11可为平面支撑部,该第二边角部12则可为曲面部,且该第二边角部12可为四个,其可位于该中心支撑部11的四周。
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可为15μm-50μm,这样,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尽可能设置厚一些,从而能够对贴合时第二边角部12的其他膜层产生的形变尽可能都吸收,使得第二边角部12与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能够有效贴合。示例性的,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可为15μm、20μm、25μm、30μm、35μm、40μm、45μm或50μm等。
进一步地,该屏下支撑结构10包括第一胶层13、缓冲层14、第二胶层15以及支撑层16,该缓冲层14通过第二胶层15粘接在支撑层16上,第一胶层13设置在缓冲层14的背离支撑层16的一侧,第一胶层13用于在屏下支撑结构10应用于四曲屏时粘接至四曲屏的显示面板层。位于第二边角部12的第一胶层13和/或第二胶层15的厚度大于位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一胶层13和/或第二胶层15的厚度,从而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整体胶层厚度,有效降低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弹性模量以及提高第二边角部12的抗形变能力。可以得知的是,对于屏下支撑结构10而言,其主要是由多层膜层叠设形成,因此,每两层膜层之间都会设置胶层进行粘接,以实现两层膜层之间的连接。例如,如上述而言,缓冲层14和支撑层16之间通过第二胶层15粘接在一起,当缓冲层14和支撑层16之间还设置有其他膜层,例如导热层时,则缓冲层14与导热层之间、以及导热层和支撑层16之间都会设置有第二胶层15。即,由此可知,对于屏下支撑结构10的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实际上指的是第二边角部12的全部胶层的厚度之和,例如上述的第一胶层13与第二胶层15的厚度之和。同理,中心支撑部11的胶层厚度,实际上指的是中心支撑部11的全部胶层的厚度之和,例如上述的第一胶层13与第二胶层15的厚度之和。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位于第二边角部12的第一胶层13和/或第二胶层15的厚度大于位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一胶层13和/或第二胶层15的厚度,包括以下示例:
作为第一种示例,第二边角部12的第一胶层13的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一胶层13的厚度,此时,第二边角部12的第二胶层15的厚度可大于或者等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二胶层15的厚度。
作为第二种示例,第二边角部12的第二胶层15的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二胶层15的厚度,此时,第二边角部12的第一胶层13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一胶层13的厚度。
作为第三种示例,第二边角部12的第一胶层13的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一胶层13的厚度,此时,第二边角部12的第二胶层15的厚度也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第二胶层15的厚度。
可见,只要能够使得第二边角部12整体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整体的胶层厚度,对于第二边角部12中具体的各胶层厚度与中心支撑部11的各胶层厚度的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考虑到由于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整体胶层厚度,因此,为了避免第二边角部12与中心支撑部11由于厚度不等导致二者之间形成段差,影响屏下支撑结构10与显示面板层的贴合的情况,该第二边角部12的其他膜层(例如缓冲层14、支撑层16)的厚度可小于中心支撑部11的其他膜层(例如缓冲层14、支撑层16)的厚度。具体地,以位于中心支撑部11的支撑层16为第一支撑部16a,位于第二边角部12的支撑层16为第二支撑部16b为例,第二支撑部16b的厚度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厚度。即,本申请的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比中心支撑部11的胶层厚度大,造成的厚度不均可由第二支撑部16b来平衡,即,通过减薄第二支撑部16b的厚度,使得最终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厚度能够与中心支撑部11的整体厚度大致相等,避免第二边角部12与中心支撑部11出现厚度段差。
此外,由于第二支撑部16b的厚度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厚度,第二支撑部16b的厚度对于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也有影响,因此,第二支撑部16b的厚度减小,即,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减小,进而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弹性模量减小,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第二边角部12的抗形变能力。
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胶厚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整体胶厚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第二边角部12的抗形变能力,可使得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从而使得第二边角部12相较于中心支撑部11具有一定抗形变能力,从而当将屏下支撑结构10贴合于四曲屏的显示面板层时,能够防止该屏下支撑结构10在对应于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位置产生起皱导致压坏显示面板层,或者是导致显示面板层拱起无法正常贴合的情况,有效缓解四曲屏在贴合时的应力集中情况,提高四曲屏的贴合良率。
此外,由于在该第二边角部12具有该第二支撑部16b,而该第二支撑部16b主要对显示面板层起到支撑作用,因此,该第二边角部12依然能够对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起到支撑、缓冲、散热作用,从而可以有效确保对显示面板层的有效支撑和缓冲效果。
由此可见,本申请通过在增大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胶厚以使得该第二边角部12能够吸收第二边角部12在贴合时产生的变形的基础上,还进一步通过减小第二边角部12的支撑层16的弹性模量,从而使得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抗形变能力大大增加,有效提高屏下支撑结构10与显示面板层的贴合良率。
以下对实现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的几种方式分别进行介绍。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该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进而使得该第二边角部12的弹性模量小于中心支撑部11的弹性模量的目的,可在该第二支撑部16b所在的位置设置第一切口161,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支撑部16b设置有一条第一切口161的示意图,同时,图7中示出了该第二支撑部16b为四个,每一个第二支撑部16b都设置有一条第一切口161。第一切口161的设置,可使得第二支撑部16b所在位置的曲面断开设置,从而可使得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降低,使得该第二支撑部16b具有一定的抗形变能力,能够防止在第二边角部12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在贴合时,第二边角部12发生拱起、隆起等情况的发生。
此外,由于屏下支撑结构10贴合于显示面板层的非显示侧,因此,即使是在第二支撑部16b处设置该第一切口161,也不会影响显示面板层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在第二边角部12展平状态下,该第一切口161的深度方向S可自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指向第一支撑部16a的中心的方向,且该第一切口161贯穿该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从而可将第二支撑部16b上的曲面切断,使得曲面不再连续。
进一步地,该第一切口161的宽度方向可为沿着该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延伸方向,且考虑到需保证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弹性模量小于中心支撑部11的整体弹性模量,因此,该第一切口161的宽度b不能太小,但同时,还需要考虑第二边角部12对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的支撑,因此,该第一切口161的宽度b也不能太大。基于此,以下对该第一切口161的宽度b的计算过程简单说明如下:
按照仿真形变,根据盖板外形,将仿真建模与实际实验结果的比对,初步确定四曲屏的各膜层受力的安全极限值如表1所示。为了能够适应盖板的外形,四曲屏的各膜层受力应低于此安全值,否则容易失效。
表1
因此,为了不在贴合时出现隆起、拱起等情况,该支撑层16在贴合时发生形变的安全值应不高于3.27%。基于此,以盖设在显示面板层上的盖板的内弯折半径R=3.5mm为例。在展平状态下,盖板在其中一个边角区域的面积大致可为1/4圆面积,即,该边角区域的面积大致为πR2/4=9.616mm2。由于盖板内弯折,因此,该屏下支撑结构10在对应于该边角区域的位置(即第二边角部12)的面积压缩不能大于9.616*3.27%=0.314mm2。根据圆弧面积S=LR/2为例来计算,则此面积对应的弧长L=0.18mm,基于此,当在第二支撑部16b上设置该第一切口161时,该第一切口161的开口宽度b最大处(即贯穿该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处)应在0.18mm-0.2mm内,小于此范围的话,可能影响对第二支撑部16b的应力释放情况,导致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较大不足以具有一定变形余量,而如果大于此范围的话,则可能导致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太小,进而导致第二边角部12对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的支撑、缓冲效果不良。
一些实施例中,由前述计算的第一切口161的开口宽度b可知,第一切口161的开口宽度b的计算公式可大致按照以下方式:L=(πR2/4*3.27%)*2/R,则该第一切口161的开口宽度与盖板的外形有关,即,该第一切口161的开口宽度与盖板在边角区域处的内圆半径有关。因此,当盖板在边角区域处的内圆半径较大时,则可对应增大第一切口161的开口宽度b,或者,也可设置多个第一切口161,多个第一切口161的总的开口宽度匹配于该盖板的边角区域的内圆半径即可。
换言之,该第一切口161可为一个或者是多个,当第一切口161为多个时,该多个第一切口161应间隔设置,在设置时,该多个第一切口161应以第二支撑部16b的曲面中心为中心,沿着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依次间隔设置。例如,如图8所示,图8中示出了该第一切口161设置有两个的方案,且图8为该第二支撑部16b的局部示意图。
可选地,该第一切口161的形状可包括矩形、梯形、三角形、扇形中的至少一种,只要能够将第二支撑部16b上的曲面断开且工艺上能够实现即可,本实施例对该第一切口16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9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二支撑部16b为曲面部,则该第二支撑部16b在贴合时发生形变的方式是渐变式的,即由第二支撑部16b的两侧方向,即图9中的X、Y方向逐渐渐变,因此,可在第二支撑部16b的一侧或者两侧适当增加开孔162(如图9所示,图9是第二支撑部16b的局部示意图,图9示出了在第一切口161的两侧都设置有开孔162),即,在第二支撑部16b上还设置开孔162,该开孔162至少位于第一切口161的一侧,这样,可以使得该第二支撑部16b在释放形变应力时,呈渐变式释放,这样对第二支撑部16b的应力释放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该开孔162的直径可小于或等于该第一切口161的开口宽度,从而避免对该第二支撑部16b的强度造成较大影响。位于该第一切口161的同一侧的开孔162可为一个或者是多个,当该开孔162为多个时,多个开孔162之间应间隔设置,以避免相邻的两个开孔162连通而导致对第二支撑部16b的结构强度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
以第一切口16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开孔162为例,该多个开孔162可沿着第一切口161的深度方向S间隔排列。考虑到第二支撑部16b为曲面部,则第二支撑部16b在贴合时发生形变的方式是渐变式的,即,第二支撑部16b在其边缘的位置应力较集中,而第二支撑部16b在靠近中心支撑部11的位置的应力情况比较平缓,因此,多个开孔162的排布密度逐渐减小,和/或,多个开孔162的孔径逐渐减小。
一种可选地示例中,如图9所示,沿着第一切口161的深度方向S上,当多个开孔162的孔径相同时,该多个开孔162的排布密度可逐渐减小,即,在靠近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的位置,该开孔162的排布密度较大,即,开孔162的数量较多,而在靠近中心支撑部11的位置,该开孔162的排布密度较小,即,开孔162的数量较少。
另一种可选地示例中,如图10所示,沿着第一切口161的深度方向S上,多个开孔162的排布密度不变的情况下,该多个开孔162的孔径可逐渐减小。即,在靠近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的位置,该开孔162的孔径较大,而在靠近中心支撑部11的位置,该开孔162的孔径较小。
再一种可选地示例中,如图11所示,沿着第一切口161的深度方向S上,多个开孔162的排布密度逐渐减小,同时,多个开孔162的孔径逐渐减小。即,在靠近第二支撑部16b的边缘的位置,该开孔162的排布数量较多,同时开孔162的孔径较大,而在靠近中心支撑部11的位置,该开孔162的排布数量较少,同时开孔162的孔径较小。
一些实施例中,在该第二支撑部16b上设置第一切口161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因此,作为一种示例,该第二支撑部16b的材质与第一支撑部16a的材质可相同,示例性的,第二支撑部16b、第一支撑部16a的材质均可为铜、不锈钢、铝、热塑性聚氨酯弹性橡胶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举例来说,第一支撑部16a和第二支撑部16b的材质均可为铜箔,从而该第一支撑部16a和第二支撑部16b不仅能够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以支撑该显示面板层,同时,该第一支撑部16a和第二支撑部16b还能够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可以确保对显示面板层的散热效果。或者,该第一支撑部16a和第二支撑部16b也可整体为铝箔层,铝箔层的散热性能佳,但是铝箔层的结构强度相较于铜箔的结构强度弱一些,对该显示面板层的支撑效果相对铜箔的支撑效果较弱一些。
作为另一种示例,如图12所示,考虑到第二支撑部16b上设置有第一切口161,可能影响第二支撑部16b对显示面板层的支撑作用,基于此,该屏下支撑结构10还可包括第三支撑部17,第三支撑部17可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支撑部16b的设置有第一切口161的位置,并且该第三支撑部17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这样,可以减小设置第三支撑部17对第二支撑部16b的整体弹性模量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二支撑部16b依然具有一定抗形变能力。可选地,在此示例中,只要第三支撑部17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即可,对于第一支撑部16a与第二支撑部16b以及第三支撑部17的材质并未有具体限定,例如,第一支撑部16a、第二支撑部16b的材质可相同,均可为铜、不锈钢、铝等材质,或者,第一支撑部16a、第二支撑部16b的材质也可不同,例如,第一支撑部16a为铜时,第二支撑部16b可为铝、热塑性聚氨酯弹性橡胶层(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而当第一支撑部16a为铜时,第三支撑部17的材质可为铝、热塑性聚氨酯弹性橡胶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只要第三支撑部17的弹性模量比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小即可。
一些实施例中,由前述可知,该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因此,也可采用限定第二支撑部16b的材质与第一支撑部16a的材质不同,来实现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此时,该第二支撑部16b可与第一支撑部16a焊接或者是粘接。例如,第一支撑部16a可采用铜,而第二支撑部16b的材质可采用铝。由于铝的弹性模量小于铜的弹性模量,因此,在此种方式中,该第二支撑部16b可开设有上述的第一切口161(例如图13所示,图13示出第一支撑部16a采用铜,而第二支撑部16b采用铝,即图13中采用虚线所示的区域为铝,同时在第二支撑部16b开设有该第一切口161),当然,也可不设置上述的第一切口161(如图14所示,即,图14示出第一支撑部16a为铜,而第二支撑部16b采用铝,其中,第二支撑部16b采用虚线示出),即,当第二支撑部16b采用铝箔时,即使未在第二支撑部16b设置该第一切口161,同样也可以使得该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
由此可见,只要能够满足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即可,以实现第二支撑部16b具有一定抗形变能力,能够降低第二边角部12贴合于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时发生拱起导致第一边角部形成褶皱的风险,对于该第二支撑部16b、第一支撑部16a的材质,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该缓冲层14的作用主要是在外力撞击或者是跌落时对显示面板层进行缓冲,因此,该缓冲层14可为泡棉层或者是TPU,由于在相同厚度下,TPU的弹性性能相较于泡棉更好,因此,且该缓冲层14为TPU时的厚度可小于缓冲层14为泡棉层时的厚度,这样,该屏下支撑结构10的整体厚度更小,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该屏下支撑结构10的整体弹性模量。
举例来说,当缓冲层14为泡棉层时,该缓冲层14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0.1mm,示例性的可为0.1mm、0.101mm、0.102mm、0.105mm、0.110mm等。而当缓冲层14为TPU时,该缓冲层14的厚度可小于0.1mm,示例性的可为0.05mm、0.055mm、0.06mm、0.065mm等。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厚度仅为便于理解做的示例,只要当缓冲层14为TPU时的厚度可小于缓冲层14为泡棉层时的厚度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有前述可知,考虑到该屏下支撑结构10主要应用于四曲屏中,且缓冲层14主要用于贴合至四曲屏的显示面板层,因此,为了与该显示面板层更好贴合以及缓解显示面板层受到的应力集中情况,在缓冲层14在第二边角部12的位置可设置有第二切口(未图示),从而使得该缓冲层14在对应第一边角部的位置处的弹性模量降低,使得该缓冲层14具有一定的抗形变能力,同时,也能够防止缓冲层14在对应于第一边角部的位置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在显示面板层与缓冲层14贴合时,第一边角部发生拱起、隆起等情况的发生。
可选地,在缓冲层14展平状态下,该缓冲层14处的第二切口可设置为长条形的切口,该第二切口的深度方向可自缓冲层14的边缘指向缓冲层14的中部的方向,且该第二切口可贯穿该缓冲层14的边缘,从而可将缓冲层14的对应第一边角部的位置切断,使得该位置不再连续,从而可以避免应力集中。
可以理解的是,由前述可知,在缓冲层14在第二边角部1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切口,该第二切口的形状、大小可与前述的第一切口161的形状、大小一致,因此,对该缓冲层14上的第二切口的设置,可参考支撑层16的第二支撑部16b上的第一切口161的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5,一些实施例中,该屏下支撑结构10还可包括导热层18,该导热层18可设置在缓冲层14和支撑层16之间,该导热层18主要用于将显示面板层的热量进行传导和散发,以提高该显示面板层的散热效果。具体地,缓冲层14和导热层18之间、以及支撑层16与导热层18之间均通过该第二胶层15粘接在一起,该导热层18可为石墨层。更具体地,该导热层18可包括基材以及形成在基材上的石墨,石墨的导热、散热效果更佳,能够有效确保该显示面板层的导热、散热效果。
可选地,该基材可为PET基材或者是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
在此实施例中,考虑到当缓冲层14为泡棉时,泡棉的散热效果不佳,因此,当缓冲层14为泡棉时,该屏下支撑结构10可包括上述的导热层1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该缓冲层14为TPU时,该屏下支撑结构10也可包括上述的导热层18。
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小屏下支撑结构10的整体厚度,以使得该屏下支撑结构10能够具有一定弹性模量,在该支撑层16和缓冲层14之间也可未设置上述的导热层18,这样,该屏下支撑结构10的整体厚度更小,从而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弹性模量更小。
在此实施例中,由于在缓冲层14和支撑层16之间未设置上述导热层18,因此,该缓冲层14的材质可为TPU。此时,可通过在四曲屏应用的移动终端中设置导热结构,以实现对四曲屏的散热。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该缓冲层14和支撑层16之间未设置该导热层18时,该缓冲层14的材质也可为泡棉。
由此可见,该屏下支撑结构10可大致有以下两种结构:
如图15中的(a)所示,第一种结构:该屏下支撑结构1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缓冲层14、导热层18以及支撑层16。
如图15中的(b)所示,第二种结构:该屏下支撑结构1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缓冲层14以及支撑层16,即,在第二种结构中,可以不设置该导热层18,此时,该缓冲层14可为TPU。
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屏下支撑结构10还包括该导热层18时,该导热层18在第二边角部12的位置可设置有第三切口(未图示),利用该第三切口减弱导热层18在第二边角部12的位置处的应力集中情况,该第三切口的深度、形状、开口宽度等都可参考上述在第二支撑部16b上设置第一切口161的深度、形状、开口宽度等,此处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该屏下支撑结构10还可包括保护膜层19,该保护膜层19可设置在缓冲层14的背离支撑层16的一侧,即,保护膜层19贴合在第一胶层13上,该保护膜层19可用于保护该第一胶层13和缓冲层14。具体地,该保护膜层19可为离型膜层,从而在屏下支撑结构10周转过程中可以防止灰尘、杂物污染该第一胶层13以及缓冲层14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下支撑结构10,通过设置屏下支撑结构10的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厚度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胶层厚度,因胶层的抗形变能力高,即,胶层厚度较大能够有效吸收形变,因此,该第二边角部12相对于中心支撑部11具有一定抗形变能力,从而第二边角部12的胶层能够吸收形变,有效防止屏下支撑结构10在对应于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位置产生起皱导致压坏显示面板层或者是导致显示面板层拱起无法正常贴合的情况,提高四曲屏的贴合良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屏下支撑结构10还通过在第二支撑部16b(即对应于显示面板层的第一边角部的位置)设置第一切口161,和/或,设置第二支撑部16b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部16a的弹性模量,由此可减小屏下支撑结构10的整体弹性模量,有效缓解四曲屏在贴合时的应力集中情况。
此外,当在第二支撑部16b设置第一切口161时,由于该屏下支撑结构10贴合在显示面板层的非显示侧,因此,该第一切口161的设置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层的显示,从而确保该显示面板层的显示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16和图17,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四曲屏20的叠层结构的一种示意图,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四曲屏20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四曲屏20,该四曲屏20可包括显示面板层21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10,该显示面板层21包括中心显示部210以及连接于该中心显示部210的第一边角部211,该屏下支撑结构10的中心支撑部11对应于中心显示部下方设置,屏下支撑结构10的第二边角部12对应于第一边角部下方设置。
具体地,由于屏幕为四曲屏,即,该显示面板层21包括平面部分212和曲面部分213,该平面部分212可具有该中心显示部210,曲面部分213连接于平面部分212的外周,曲面部分213可包括位于平面部分212两侧的两个第一子曲面部分213a以及位于平面部分212两端的两个第二子曲面部分213b,每一个第二子曲面部分213b连接于两个第一子曲面部分213a之间,且每一个第一子曲面部分213a与每一个第二子曲面部分213b的连接处形成为该第一边角部211。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四曲屏20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中,例如可以应用于手机中或平板电脑中,以手机为例,则该四曲屏20可大致呈长方形状,则该平面部分212主要是指四曲屏20的中心显示部分,该曲面部分213则可指该四曲屏20的边缘显示部分,该边缘显示部分围合在中心显示部分的外周。
由此可知,当将屏下支撑结构10贴合于显示面板层21时,由于该第二边角部12对应该显示面板层21的第一边角部211设置,因此,当第二边角部12的整体胶厚大于中心支撑部11的整体胶厚时,能够有效吸收第二边角部12在贴合时的形变。
此外,由于第二边角部12处的支撑层16为第二支撑部16b,在第二支撑部16b上开设该第一切口161时,相当于该第一切口161将第一子曲面部分213a和第二子曲面部分213b的连接处断开,由此可使得应力在此处能够得到释放。
值得说明的是,该四曲屏20除了上述提及的显示面板层21以及屏下支撑结构10之外,还包括盖设在显示面板层21背离该屏下支撑结构10的一侧的盖板22,以及还包括偏光片层23以及PI膜层24等,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8,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移动终端为手机时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30,该移动终端30可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四曲屏20。具体地,该移动终端30还包括壳体31,该壳体31可形成具有开口的空间,该四曲屏20可容置于该空间以全部或部分封盖该壳体31的开口。
可以理解的是,该移动终端30可包括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30。以手机为例,该四曲屏20可作为手机的显示屏幕,从而通过上述实施例的四曲屏20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在显示屏幕的边角区域处发生拱起、隆起导致贴合不良等问题。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屏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支撑结构应用于曲面屏,所述曲面屏包括显示面板层,所述显示面板层包括中心显示部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显示部的第一边角部,所述屏下支撑结构包括中心支撑部以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支撑部的第二边角部,所述中心支撑部用于对应所述中心显示部下方设置,所述第二边角部用于对应于所述第一边角部下方设置,所述第二边角部的胶层厚度大于所述中心支撑部的胶层厚度;
其中,所述屏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层,位于所述中心支撑部的所述支撑层为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边角部的所述支撑层为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有第一切口,所述第一切口的深度方向为自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边缘指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中心方向;
所述屏下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设置所述第一切口的位置,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角部的胶层厚度为15μm-5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胶层、缓冲层以及第二胶层,所述缓冲层通过所述第二胶层粘接在所述支撑层上,所述第一胶层设置在所述缓冲层的背离所述支撑层的一侧,所述第一胶层用于粘接至所述显示面板层;
位于所述第二边角部的所述第一胶层和/或所述第二胶层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中心支撑部的所述第一胶层和/或所述第二胶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材质为铝、热塑性聚氨酯弹性橡胶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材质为铜或不锈钢。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和所述缓冲层之间未设置导热层。
8.一种四曲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曲屏包括显示面板层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支撑结构,所述显示面板层包括中心显示部及连接于所述中心显示部的第一边角部,所述屏下支撑结构的所述中心支撑部对应设置于所述中心显示部下方,所述屏下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二边角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边角部下方。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四曲屏。
CN202110978082.7A 2021-08-24 2021-08-24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3808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8082.7A CN113808483B (zh) 2021-08-24 2021-08-24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8082.7A CN113808483B (zh) 2021-08-24 2021-08-24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08483A CN113808483A (zh) 2021-12-17
CN113808483B true CN113808483B (zh) 2023-07-25

Family

ID=78941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8082.7A Active CN113808483B (zh) 2021-08-24 2021-08-24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084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9097B (zh) * 2021-07-15 2023-08-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CN114446180B (zh) * 2022-02-22 2023-10-31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27767A (zh) * 2022-04-01 2022-06-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构件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183388U (zh) * 2020-11-06 2021-05-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66380A (zh) * 2021-03-29 2021-07-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6472B (zh) * 2018-09-30 2021-03-30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09523842A (zh) * 2018-11-01 2019-03-26 苏州泛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灵敏触控黑板
CN109903679B (zh) * 2019-03-07 2023-06-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支撑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68707B (zh) * 2020-06-30 2022-03-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68715B (zh) * 2020-08-03 2022-07-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与显示装置
CN112150923B (zh) * 2020-09-17 2022-04-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12669708A (zh) * 2020-12-28 2021-04-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2867356B (zh) * 2021-01-14 2023-07-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曲面显示模组的散热膜及曲面显示装置
CN213876082U (zh) * 2021-01-27 2021-08-0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胶膜层、粘合膜层及显示屏
CN113066370A (zh) * 2021-03-19 2021-07-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183388U (zh) * 2020-11-06 2021-05-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66380A (zh) * 2021-03-29 2021-07-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08483A (zh)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39097B (zh)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CN113808483B (zh) 屏下支撑结构、四曲屏及移动终端
CN110930881B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和柔性显示装置
US9196894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CN111882984A (zh) 用于制造显示设备的装置和方法
CN114822234A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70756A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316830B (zh) 复合胶带和显示模组
CN1146132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99621B (zh) 散热膜和电子设备
CN11444617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22046A (zh) 复合材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9911948U (zh) 一种适用于柔性屏的非腔体式叠层组装结构
CN114495741B (zh) 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CN216412557U (zh) 用于显示屏的支撑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46173B (zh) 显示模组
JP2017016733A (ja) 大容量二次電池
CN115132086A (zh) 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4708800A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120839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63971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9194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469381B (zh) 承载膜结构、光学膜结构、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20528277U (zh) 柔性电路板和终端设备
JP7383034B2 (ja) 電極アセンブリ、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