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8587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8587A
CN113748587A CN202080023547.7A CN202080023547A CN113748587A CN 113748587 A CN113748587 A CN 113748587A CN 202080023547 A CN202080023547 A CN 202080023547A CN 113748587 A CN113748587 A CN 113748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end plate
rod
plate portion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35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户尚宏
浅野能成
浅利司
日比野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48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85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around the armatures, e.g. flywheel magnet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5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having an annular coil, e.g.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7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inner st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马达(1)的定子(10)和转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由压粉磁芯构成的铁芯(11)。第1端板部(61)被配置成,与铁芯(11)的轴向上的一端面(10B)接触,第2端板部(62)被配置成,与铁芯(11)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面接触。在棒状部(63)被插入到铁芯(11)的贯通孔中、且铁芯(11)在转子的轴向上被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夹着的状态下,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外转子型的马达。在该马达中,在支承部件固定有定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8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定子由压粉磁芯构成的情况下,在将支承部件压入于定子时,径向上的力伴随着压入而作用于压粉磁芯,压粉磁芯可能破损。此外,在转子由压粉磁芯构成的情况下,在将转子压入于轴心时,径向上的力伴随着压入而作用于压粉磁芯,压粉磁芯可能破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具有由压粉磁芯构成的铁芯的马达中能够抑制铁芯破损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该课题的马达具有定子、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的转子、以及包含第1端板部、第2端板部和1个以上的棒状部的固定部件,其中,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由压粉磁芯构成的铁芯,所述铁芯具有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所述第1端板部被配置成,与所述铁芯的轴向上的一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所述第2端板部被配置成,与所述铁芯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面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在所述棒状部被插入到所述铁芯的贯通孔中、且所述铁芯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被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夹着的状态下,所述棒状部与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被固定。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铁芯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被固定,由此,铁芯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与第2端板部之间的方式被固定。由此,借助对压粉磁芯进行压缩的力将铁芯固定于固定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由压粉磁芯构成的铁芯破损。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一方与所述棒状部一体地构成。
根据该结构,构成固定部件的部件的一部分一体地构成,因此,能够削减固定部件的部件数量。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在所述棒状部形成有螺纹槽,在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棒状部的螺纹槽螺合的螺纹槽。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铁芯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的螺纹槽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螺纹槽螺合,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固定铁芯。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固定部件还包含形成有螺纹槽的按压部,在所述棒状部形成有螺纹槽,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以能够供所述棒状部贯穿插入的方式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所述按压部被配置成,隔着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一方而与所述铁芯对置,所述棒状部的螺纹槽和所述按压部的螺纹槽螺合。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铁芯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的螺纹槽贯穿插入到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贯通孔中而与按压部的螺纹槽螺合,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固定铁芯。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供所述棒状部插入的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孔,所述棒状部与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孔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被紧固。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铁芯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紧固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孔,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铁芯。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棒状部与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被粘接、熔接或焊接。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铁芯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粘接、熔接或焊接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铁芯。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棒状部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与所述铁芯的贯通孔的内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铁芯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和贯通孔的内表面不接触,因此,转子的径向上的力不容易作用于铁芯。因此,能够利用固定部件稳定地固定铁芯。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固定部件包含多个所述棒状部,所述多个棒状部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多个棒状部被插入到铁芯的贯通孔中,多个棒状部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被固定,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铁芯。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棒状部具有内部空间,在所述棒状部形成有贯通部,该贯通部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贯通构成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周面和所述棒状部的外周面。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贯通部容易地引出构成铁芯的线圈的绕组。此外,能够轻量地构成马达。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定子具有由压粉磁芯形成的定子铁芯。
根据该结构,抑制涡电流的产生,因此,能够有助于涡电流损耗的减少。此外,定子铁芯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转子具有由压粉磁芯形成的转子铁芯。
根据该结构,抑制涡电流的产生,因此,能够有助于涡电流损耗的减少。此外,转子铁芯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定子具有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层叠的多个定子铁芯、以及设置于所述多个定子铁芯之间的相间绝缘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多个定子铁芯之间配置有相间绝缘部件,因此,多个定子铁芯之间适当地绝缘。因此,抑制磁通泄漏,马达的性能提高。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定子铁芯包含:具有贯通孔的圆状的背轭;以及从所述背轭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突出的定子爪磁极,所述相间绝缘部件包含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定子铁芯之间的绝缘部、以及支承部,所述定子爪磁极和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心的周向和所述转子的径向中的至少一方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转子的周向和转子的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借助定子爪磁极和支承部的接触来对定子铁芯进行定位。因此,不会使定子铁芯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够将定子铁芯彼此定位。
下面,公开参考的马达。
马达是外转子型的马达,其具有凸极型定子、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凸极型定子旋转的转子、以及包含第1端板部、第2端板部和1个以上的棒状部的固定部件,其中,所述凸极型定子具有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所述第1端板部被配置成,与所述凸极型定子的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一端面接触,所述第2端板部被配置成,与所述凸极型定子的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面接触,在所述棒状部被插入到所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且所述凸极型定子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被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夹着的状态下,所述棒状部与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被固定。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被固定,因此,凸极型定子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与第2端板部之间的方式被固定。该情况下,在制造时,转子的径向上的力不容易作用于凸极型定子。因此,能够利用固定部件稳定地固定凸极型定子。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一方与所述棒状部一体地构成。
根据该结构,构成固定部件的部件的一部分一体地构成,因此,能够削减固定部件的部件数量。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在所述棒状部形成有螺纹槽,在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棒状部的螺纹槽螺合的螺纹槽。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的螺纹槽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螺纹槽螺合,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固定凸极型定子。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固定部件还包含形成有螺纹槽的按压部,在所述棒状部形成有螺纹槽,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以能够供所述棒状部贯穿插入的方式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所述按压部被配置成,隔着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一方而与所述凸极型定子对置,所述棒状部的螺纹槽和所述按压部的螺纹槽螺合。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的螺纹槽贯穿插入到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贯通孔中而与按压部的螺纹槽螺合,由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固定凸极型定子。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供所述棒状部插入的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孔,所述棒状部与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孔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被紧固。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紧固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孔,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凸极型定子。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棒状部与所述第1端板部和所述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被粘接、熔接或焊接。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粘接、熔接或焊接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凸极型定子。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棒状部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与所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的内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
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的棒状部和贯通孔的内表面不接触,因此,转子的径向上的力不容易作用于凸极型定子。因此,能够利用固定部件稳定地固定凸极型定子。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固定部件包含多个所述棒状部,所述多个棒状部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多个棒状部被插入到凸极型定子的贯通孔中,多个棒状部与第1端板部和第2端板部被固定,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凸极型定子。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棒状部具有内部空间,在所述棒状部形成有贯通部,该贯通部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贯通构成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周面和所述棒状部的外周面。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贯通部容易地引出构成凸极型定子的线圈的绕组。此外,能够轻量地构成马达。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凸极型定子具有由压粉磁芯形成的定子铁芯。
根据该结构,抑制涡电流的产生,因此,能够有助于涡电流损耗的减少。此外,定子铁芯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凸极型定子具有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层叠的多个定子铁芯、以及设置于所述多个定子铁芯之间的相间绝缘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多个定子铁芯之间配置有相间绝缘部件,因此,多个定子铁芯之间适当地绝缘。因此,抑制磁通泄漏,马达的性能提高。
在上述马达中,优选所述定子铁芯包含:具有贯通孔的圆状的背轭;以及从所述背轭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突出的定子爪磁极,所述相间绝缘部件包含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定子铁芯之间的绝缘部、以及支承部,所述定子爪磁极和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转子的周向和所述转子的径向中的至少一方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转子的周向和转子的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借助定子爪磁极和支承部的接触来对定子铁芯进行定位。因此,不会使定子铁芯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够将定子铁芯彼此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省略了转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定子铁芯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相间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相间绝缘部件与第1定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5的相间绝缘部件与第2定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8是图2的马达中沿着转子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相间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相间绝缘部件与第1定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相间绝缘部件与第2定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相间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相间绝缘部件与第1定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图14的相间绝缘部件与第2定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7是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沿着转子轴向的剖视图。
图18是第5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沿着转子轴向的剖视图。
图19是第6实施方式的马达中沿着转子轴向的剖视图。
图20是第7实施方式的棒状部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变形例的定子铁芯的第1定子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变形例的定子铁芯的第1定子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变形例的定子铁芯的第1定子的立体图。
图24是内转子型的马达中的转子铁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记载的例示,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马达1具有定子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定子10旋转的转子、以及固定部件60。在马达1中,定子10和转子5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由压粉磁芯构成的铁芯。马达1具有外转子型的马达和内转子型的马达中的任意一种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1是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例如搭载于空调机(图示省略)。在一例中,马达1构成为能够驱动搭载于空调机的西洛克风扇(图示省略)。马达1具有凸极型定子10(以下为“定子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定子10旋转的转子50、以及能够固定定子10的固定部件60。
转子50具有旋转轴心RA。转子50构成为能够绕旋转轴心RA旋转。转子50包含在旋转轴心RA的轴向上层叠的多个转子铁芯51、以及设置于转子铁芯51的内周面51A的多个磁铁52。旋转轴心RA的轴向与转子50的轴向(以下为“轴向”)一致。转子铁芯51例如具有圆环形状。多个转子铁芯51的数量与构成定子10的多个定子铁芯11(参照图2)的数量一致。在一例中,多个转子铁芯51的数量为3个。多个磁铁52例如在各转子铁芯51的内周面51A处,以与定子铁芯11的外周面11D(参照图2)对置的方式在旋转轴心RA的周向上并排。在一例中,多个磁铁52在各转子铁芯51的内周面51A处,在旋转轴心RA的周向上各并排有20个。旋转轴心RA的周向与转子50的周向(以下为“周向”)一致。磁铁52例如是永磁铁。
如图2所示,定子10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定子铁芯11、以及设置于多个定子铁芯11之间的相间绝缘部件40。定子铁芯11由压粉磁芯形成。多个定子铁芯11的数量为2个以上。在一例中,多个定子铁芯11的数量为3个。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具有三维磁构造,是定子铁芯11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层叠而成的3相凸极型定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以各相的定子铁芯11在周向上的位置彼此相差120°电角度的方式层叠各相的定子铁芯11。
相间绝缘部件40是非磁性体。构成相间绝缘部件40的材料的一例是树脂。相间绝缘部件40以使得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一个定子铁芯11和另一个定子铁芯11彼此绝缘的方式,配置于一个定子铁芯11与另一个定子铁芯11之间。相间绝缘部件40的数量由多个定子铁芯11的数量来决定。在一例中,相间绝缘部件40的数量为2个。图2所示的点表示相间绝缘部件40。
如图3所示,定子10还具有设置于定子铁芯11与固定部件60之间的绝缘部件70。绝缘部件70是非磁性体。构成绝缘部件70的材料的一例是树脂。绝缘部件70以使得定子铁芯11和固定部件60彼此绝缘的方式,配置于定子铁芯11与固定部件60之间。绝缘部件70在轴向上配置于定子铁芯11与固定部件60的第1端板部61之间、以及定子铁芯11与固定部件60的第2端板部62之间中的至少一方。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绝缘部件70配置于定子铁芯11与固定部件60的第1端板部61之间。
绝缘部件70例如具有沿着与轴向正交的面将相间绝缘部件40二等分而成的一方的形状。该情况下,绝缘部件70的与固定部件60的第1端板部61对置的端面71是平面。绝缘部件70的端面71构成定子10的一端面10B。绝缘部件70可以具有与相间绝缘部件40实质上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具有平板形状。沿着与轴向正交的面将相间绝缘部件40二等分而成的一方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于第2端板部62的与定子铁芯11对置的部分。定子10也可以省略绝缘部件70来构成。在该例子中,与固定部件60的第1端板部61对置的U相的定子铁芯11的端面11B构成定子10的端面10B。
定子1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0A。在一例中,定子铁芯1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1A,相间绝缘部件4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40A,绝缘部件7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70A。定子铁芯11的贯通孔11A、相间绝缘部件40的贯通孔40A和绝缘部件70的贯通孔70A构成定子10的贯通孔10A。定子铁芯11的贯通孔11A、相间绝缘部件40的贯通孔40A和绝缘部件70的贯通孔70A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大小。
固定部件60包含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1个以上的棒状部63。第1端板部61例如具有圆板形状。第1端板部61被配置成,与定子10的轴向上的一端面10B接触。在一例中,第1端板部61被配置成与绝缘部件70的端面71接触。在从定子10省略了绝缘部件70的例子中,第1端板部61被配置成与U相的定子铁芯11的端面11B接触。第2端板部62例如具有圆板形状。在一例中,第2端板部62具有直径比第1端板部61大的圆板形状。第2端板部62被配置成,与定子1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面10C(参照图8)接触。定子10的另一端面10C由W相的定子铁芯11的端面11C(参照图8)构成。在一例中,第2端板部62被配置成与W相的定子铁芯11的端面11C接触。
棒状部63构成为能够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在棒状部63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且定子10在轴向上被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夹着的状态下,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一方与棒状部63一体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一体地构成。棒状部63也可以与第2端板部62一体地构成。
在棒状部63形成有螺纹槽63A。螺纹槽63A形成于棒状部63的外周面63B。在一例中,螺纹槽63A形成于棒状部63的末端63C。在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与棒状部63的螺纹槽63A螺合的螺纹槽62A。第2端板部62具有能够供棒状部63插入的插入孔62B。插入孔62B例如在轴向上贯通。插入孔62B也可以不在轴向上贯通。螺纹槽62A形成于第2端板部62的插入孔62B。在固定部件60包含有多个棒状部63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双方形成有螺纹槽62A。棒状部63经由定子10的贯通孔10A插入到第2端板部62的插入孔62B中,棒状部63的螺纹槽63A与第2端板部62的螺纹槽62A螺合,由此,棒状部63与第2端板部62被固定。因此,定子10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61与第2端板部62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参照图8)。
接着,参照图4对定子铁芯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定子铁芯11包含圆状的背轭12、以及从背轭12向转子50的径向(以下为“径向”)突出的定子爪磁极13。本实施方式的背轭12具有圆环形状。定子铁芯11的贯通孔11A形成于背轭12。换言之,背轭12具有贯通孔11A。定子爪磁极13从背轭12的外周面12A向径向突出且在轴向上延伸。
定子铁芯11由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构成。第1定子20包含圆状的第1背轭21、以及从第1背轭21向径向突出的第1定子爪磁极22。本实施方式的第1背轭21具有圆环形状。第1背轭21构成背轭12。第1定子爪磁极22从第1背轭21向径向突出,在轴向上至少朝向第2定子30延伸。在一例中,第1定子爪磁极22从第1背轭21的外周面21A向径向突出,在轴向上朝向第2定子30延伸。第1定子爪磁极22构成定子爪磁极13。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数量的一例是10极。第1定子爪磁极22例如在第1背轭21的外周面21A处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
第1定子爪磁极22包含第1爪磁极23和第2爪磁极24。第1爪磁极23构成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包含根部的部分。第1爪磁极23从第1背轭21的外周面21A向径向延伸。第2爪磁极24构成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包含末端24A的部分。第2爪磁极24从第1爪磁极23朝向第2定子30延伸。第2爪磁极24例如具有长方体形状。在一例中,构成定子铁芯11的外周面11D的一部分的第2爪磁极24的外表面24B与转子50的磁铁52对置。
第2定子30例如具有与第1定子20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第2定子30包含圆状的第2背轭31、以及从第2背轭31向径向突出的第2定子爪磁极32。本实施方式的第2背轭31具有圆环形状。第2背轭31构成背轭12。第2定子爪磁极32从第2背轭31向径向突出,以在周向上在与第1定子爪磁极22之间形成有空隙G(参照图3)的方式,在轴向上至少朝向第1定子20延伸。在一例中,第2定子爪磁极32从第2背轭31的外周面31A向径向突出,在轴向上朝向第1定子20延伸。第2定子爪磁极32构成定子爪磁极13。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数量的一例是10极。第2定子爪磁极32例如在第2背轭31的外周面31A处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
第2定子爪磁极32包含第1爪磁极33和第2爪磁极34。第1爪磁极33构成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包含根部的部分。第1爪磁极33从第2背轭31的外周面31A向径向延伸。第2爪磁极34构成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包含末端34A的部分。第2爪磁极34以在周向上在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第2爪磁极24之间形成有空隙G的方式,从第1爪磁极33朝向第1定子20延伸。第2爪磁极34例如具有长方体形状。在一例中,构成定子铁芯11的外周面11D的一部分的第2爪磁极34的外表面34B与转子50的磁铁52对置。
定子10还具有卷绕成圆环状的绕组14。绕组14例如与逆变器电路/电流转换电路(图示省略)等连接。绕组14在轴向上配置于第1定子20与第2定子30之间。在一例中,绕组14配置于第1定子20与第2定子30之间,以在周向上在第1定子爪磁极22与第2定子爪磁极32之间形成有空隙G的方式结合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由此构成定子铁芯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定子20与第2定子30的位置关系由相间绝缘部件40决定,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借助固定部件60结合。
接着,参照图5~图7对相间绝缘部件4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相间绝缘部件40包含配置于相邻的定子铁芯11之间的绝缘部41、以及支承部42。绝缘部41例如具有圆环形状。绝缘部41构成为片状、中空状或网眼状。本实施方式的绝缘部41构成为片状。支承部42以与定子铁芯11的定子爪磁极13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绝缘部41。在一例中,支承部42以在轴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绝缘部41。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42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42在周向上接触(参照图2)。具体而言,支承部42在周向上跟与绝缘部4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
支承部42包含:从绝缘部41的轴向上的第1面41A沿轴向延伸的第1支承部43;以及从绝缘部41的与第1面41A相反一侧的第2面41C沿轴向延伸的第2支承部44。第1支承部43在周向上设置于与第2支承部44不同的位置。根据各相的定子铁芯11在周向上的位置来设定第1支承部43和第2支承部44在周向上的偏移。第1支承部43所接触的定子铁芯11和第2支承部44所接触的定子铁芯11是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相的定子铁芯11。
第1支承部43设置于绝缘部41的第1面41A的缘部41B。第1支承部43的数量的一例是20个。第1支承部43例如在绝缘部41的第1面41A的缘部41B处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第1支承部43具有柱体形状。在一例中,第1支承部43具有在径向上朝向转子50的旋转轴心RA变细的大致四棱柱形状。
第1支承部43在周向上的一个侧面43A(以下为“第1侧面43A”)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第1支承部43在周向上的另一个侧面43B(以下为“第2侧面43B”)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支承部43的周向上的侧面43A、43B的关系相反。换言之,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1支承部43的第1侧面43A彼此或第2侧面43B彼此相互对置。
如图6所示,第1支承部43的第1侧面43A在周向上与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接触。在一例中,第1定子爪磁极22被在周向上彼此对置的第1支承部43的第1侧面43A夹着。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1支承部43的第1侧面43A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
第1支承部43在径向上的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43C(以下为“第3侧面43C”)处与第1定子20的第1背轭21接触。在一例中,第1支承部43的第3侧面43C在径向上与第1背轭21的外周面21A接触。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1背轭21和第1支承部43的第3侧面43C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
如图7所示,第1支承部43的第2侧面43B在周向上与第2定子30的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具体而言,第1支承部43的第2侧面43B在周向上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接触。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1支承部43的第2侧面43B与包含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的第2爪磁极34的侧面34C接触。在一例中,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被在周向上彼此对置的第1支承部43的第2侧面43B夹着。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第1支承部43的第2侧面43B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44设置于绝缘部41的第2面41C的缘部41D。第2支承部44的数量的一例是20个。第2支承部44例如在绝缘部41的第2面41C的缘部41D处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第2支承部44具有与第1支承部43实质上相同的形状。
第2支承部44在周向上的一个侧面44A(以下为“第1侧面44A”)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第2支承部44在周向上的另一个侧面44B(以下为“第2侧面44B”)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2支承部44的周向上的侧面44A、44B的关系相反。换言之,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第2支承部44的第1侧面44A彼此或第2侧面44B彼此相互对置。
第2支承部44的第1侧面44A在周向上与第2定子30的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第2支承部44的第1侧面44A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43的第1侧面43A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第2支承部44的第1侧面44A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44在径向上的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以下为“第3侧面”)处与第2定子30的第2背轭31接触。第2支承部44的第3侧面与第2背轭31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43的第3侧面43C与第1背轭21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2背轭31和第2支承部44的第3侧面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44的第2侧面44B在周向上与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接触。第2支承部44的第2侧面44B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43的第2侧面43B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支承部44的第2侧面44B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这样,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定子铁芯11中,一个定子铁芯11借助第1支承部43来定位,另一个定子铁芯11借助第2支承部44来定位。
相间绝缘部件40的绝缘部41在轴向上跟与绝缘部4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朝向绝缘部41延伸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接触。在一例中,绝缘部41在第1面41A处在轴向上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接触,在第2面41C处在轴向上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末端24A接触。绝缘部41也可以在轴向上不跟与绝缘部4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朝向绝缘部41延伸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接触。
如图8所示,棒状部63在轴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长。优选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与第2端板部62在轴向上的厚度之和以下。本实施方式的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跟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与第2端板部62在轴向上的厚度之和一致。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也可以被设定成,比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与第2端板部62在轴向上的厚度之和长。
棒状部63的外径比定子10的贯通孔10A的内径小。在一例中,棒状部63在径向上与定子10的贯通孔10A的内表面10D隔开间隙S地对置。间隙S具有棒状部63和定子10的贯通孔10A的配合公差以上的空间。在一例中,间隙S具有引出绕组14所需要的空间。
以利用相间绝缘部件40和绝缘部件70来对各相的定子铁芯11进行定位的方式,将各相的定子铁芯11与相间绝缘部件40和绝缘部件70组合起来,由此构成定子10。而且,以棒状部63的螺纹槽63A和第2端板部62的螺纹槽62A螺合的方式,将棒状部63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由此构成马达1。在该马达1中,在定子铁芯11彼此被定位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固定部件60适当地固定定子10。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1)在定子10中,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42在周向上接触。根据该结构,在周向上,借助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42的接触来对定子铁芯11进行定位。因此,不会使定子铁芯11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够将定子铁芯11彼此定位。
(1-2)第1支承部43在周向上设置于与第2支承部44不同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借助定子爪磁极13和第1支承部43的接触来对与相间绝缘部件40相邻的一个定子铁芯11进行定位,借助定子爪磁极13和第2支承部44的接触来对与相间绝缘部件40相邻的另一个定子铁芯11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在使多个定子铁芯11在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的状态下将定子铁芯11彼此定位。
(1-3)定子铁芯11构成为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在周向上并排。根据该结构,与转子50对置的定子铁芯11的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有助于稳定的转矩的产生。
(1-4)支承部42在周向上跟与绝缘部4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根据该结构,在与绝缘部41相邻的定子铁芯11中,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支承部42的接触在周向上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支承部42的接触在周向上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因此,在周向上,能够适当地将定子铁芯11彼此定位。此外,不会使定子铁芯11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够在周向上对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1-5)绝缘部41在第1面41A处在轴向上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接触,在第2面41C处在轴向上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末端24A接触。根据该结构,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被绝缘部41的第1面41A支承,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末端24A被绝缘部41的第2面41C支承,因此,对定子爪磁极22、32进行加强。因此,定子铁芯11的强度提高。
(1-6)在棒状部63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且定子10在轴向上被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夹着的状态下,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的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因此,定子10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61与第2端板部62之间的方式被固定。该情况下,在制造时,径向上的力不容易作用于定子10。因此,能够利用固定部件60稳定地固定定子10。
(1-7)优选定子10具有由压粉磁芯构成的定子铁芯11。在棒状部63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且定子10在轴向上被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夹着的状态下,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定子铁芯11的贯通孔10A中的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由此,定子铁芯11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61与第2端板部62之间的方式被固定。由此,借助对压粉磁芯进行压缩的力将定子铁芯11固定于固定部件60,因此,能够抑制由压粉磁芯构成的定子铁芯11破损。
(1-8)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一体地构成。根据该结构,构成固定部件60的部件的一部分一体地构成,因此,能够削减固定部件60的部件数量。
(1-9)以棒状部63的螺纹槽63A和第2端板部62的螺纹槽62A螺合的方式,将棒状部63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固定定子10。
(1-10)棒状部63在径向上与定子10的定子铁芯11的贯通孔10A的内表面10D隔开间隙S地对置。根据该结构,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的棒状部63和贯通孔10A的内表面10D不接触,因此,径向上的力不容易作用于定子10。因此,能够利用固定部件60稳定地固定定子10。
(1-11)定子铁芯11由压粉磁芯形成。根据该结构,抑制涡电流的产生,因此,能够有助于涡电流损耗的减少。此外,定子铁芯11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1-12)定子10具有在转子50的轴向上层叠的多个定子铁芯11、以及设置于多个定子铁芯11之间的相间绝缘部件40。根据该结构,在多个定子铁芯11之间配置有相间绝缘部件40,因此,多个定子铁芯11之间适当地绝缘。因此,抑制磁通泄漏,马达1的性能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2对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相比,相间绝缘部件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结构要素的功能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功能的说明。另外,图9所示的马达1示出省略了转子50的状态。
如图9所示,定子10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定子铁芯11、以及设置于多个定子铁芯11之间的相间绝缘部件80。相间绝缘部件80是非磁性体。构成相间绝缘部件80的材料的一例是树脂。相间绝缘部件80以使得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一个定子铁芯11和另一个定子铁芯11彼此绝缘的方式,配置于一个定子铁芯11与另一个定子铁芯11之间。相间绝缘部件80的数量由多个定子铁芯11的数量来决定。在一例中,相间绝缘部件80的数量为2个。图9所示的点表示相间绝缘部件80。本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70可以具有沿着与轴向正交的面将相间绝缘部件80二等分而成的一方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与相间绝缘部件80实质上相同的形状,还可以具有平板形状。
如图10所示,相间绝缘部件8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80A。贯通孔80A构成定子10的贯通孔10A的一部分。相间绝缘部件80包含配置于相邻的定子铁芯11之间的绝缘部81、以及支承部82。绝缘部8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绝缘部41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支承部82以与定子铁芯11的定子爪磁极13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绝缘部81。在一例中,支承部82以在轴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绝缘部81。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82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82在周向和径向上接触(参照图9)。具体而言,支承部82在周向上跟与绝缘部8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一方接触,在径向上跟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另一方接触。
支承部82包含:从绝缘部81的轴向上的第1面81A沿轴向延伸的第1支承部83;以及从绝缘部81的与第1面81A相反一侧的第2面81C沿轴向延伸的第2支承部84。第1支承部83在周向上设置于与第2支承部84不同的位置。根据各相的定子铁芯11在周向上的位置来设定第1支承部83和第2支承部84在周向上的偏移。第1支承部83所接触的定子铁芯11和第2支承部84所接触的定子铁芯11是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相的定子铁芯11。
第1支承部83设置于绝缘部81的第1面81A的缘部81B附近。在一例中,第1支承部83以在径向上与第1面81A的缘部81B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于第1面81A。规定的间隙具有能够配置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的空间。第1支承部83的数量的一例是10个。第1支承部83例如在绝缘部81的第1面81A的缘部81B附近,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第1支承部83构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第1支承部83具有柱体形状。在一例中,第1支承部83具有在径向上朝向转子50的旋转轴心RA变细的大致四棱柱形状。
第1支承部83在周向上的侧面83A(以下为“第1侧面83A”)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第1支承部83在径向上的与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83C相反一侧的侧面83B(以下为“第2侧面83B”)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
如图11所示,第1支承部83的第1侧面83A在周向上与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接触。具体而言,第1支承部83的第1侧面83A在周向上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第1爪磁极23接触。在一例中,第1定子爪磁极22的第1爪磁极23被在周向上彼此对置的第1支承部83的第1侧面83A夹着。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1支承部83的第1侧面83A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
第1支承部83在径向上的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83C(以下为“第3侧面83C”)处与第1定子20的第1背轭21接触。在一例中,第1支承部83的第3侧面83C在径向上与第1背轭21的外周面21A接触。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1背轭21和第1支承部83的第3侧面83C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
如图12所示,第1支承部83的第2侧面83B在径向上与第2定子30的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具体而言,第1支承部83的第2侧面83B在径向上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接触。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第1支承部83的第2侧面83B在径向上与包含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的第2爪磁极34的内表面34D接触。第2爪磁极34的内表面34D是在径向上朝向旋转轴心RA的面。在一例中,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以与第1支承部83的第2侧面83B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的规定的间隙。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第1支承部83的第2侧面83B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84设置于绝缘部81的第2面81C的缘部81D附近。在一例中,第2支承部84以在径向上与第2面81C的缘部81D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于第2面81C。第2支承部84的数量的一例是10个。第2支承部84例如在绝缘部81的第2面81C的缘部81D附近,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第2支承部84具有与第1支承部83实质上相同的形状。
第2支承部84在周向上的侧面84A(以下为“第1侧面84A”)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第2支承部84在径向上的与靠旋转轴心RA的端面相反一侧的侧面84B(以下为“第2侧面84B”)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
第2支承部84的第1侧面84A在周向上与第2定子30的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第2支承部84的第1侧面84A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83的第1侧面83A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第2支承部84的第1侧面84A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84在径向上的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以下为“第3侧面”)处与第2定子30的第2背轭31接触。第2支承部84的第3侧面与第2背轭31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83的第3侧面83C与第1背轭21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2背轭31和第2支承部84的第3侧面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84的第2侧面84B在径向上与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接触。第2支承部84的第2侧面84B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83的第2侧面83B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支承部84的第2侧面84B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这样,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定子铁芯11中,一个定子铁芯11借助第1支承部83来定位,另一个定子铁芯11借助第2支承部84来定位。
相间绝缘部件80的绝缘部81在轴向上跟与绝缘部8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朝向绝缘部81延伸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接触。在一例中,绝缘部81在第1面81A处在轴向上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接触,在第2面81C处在轴向上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末端24A接触。绝缘部81也可以在轴向上不跟与绝缘部8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朝向绝缘部81延伸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第1实施方式的(1-1)~(1-12)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2-1)支承部82在周向上跟与绝缘部8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一方接触,在径向上跟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另一方接触。根据该结构,在与绝缘部81相邻的定子铁芯11中,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支承部82的接触,在周向和径向中的一方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支承部82的接触,在周向和径向中的另一方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因此,在周向和径向上,能够适当地将定子铁芯11彼此定位。此外,不会使定子铁芯11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够在周向和径向上对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图16对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相比,相间绝缘部件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结构要素的功能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功能的说明。另外,图13所示的马达1示出省略了转子50的状态。
如图13所示,定子10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个定子铁芯11、以及设置于多个定子铁芯11之间的相间绝缘部件90。相间绝缘部件90是非磁性体。构成相间绝缘部件90的材料的一例是树脂。相间绝缘部件90以使得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一个定子铁芯11和另一个定子铁芯11彼此绝缘的方式,配置于一个定子铁芯11与另一个定子铁芯11之间。相间绝缘部件90的数量由多个定子铁芯11的数量来决定。在一例中,相间绝缘部件90的数量为2个。图13所示的点表示相间绝缘部件90。本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70可以具有沿着与轴向正交的面将相间绝缘部件90二等分而成的一方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与相间绝缘部件90实质上相同的形状,还可以具有平板形状。
如图14所示,相间绝缘部件9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90A。贯通孔90A构成定子10的贯通孔10A的一部分。相间绝缘部件90包含配置于相邻的定子铁芯11之间的绝缘部91、以及支承部92。绝缘部9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绝缘部41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支承部92以与定子铁芯11的定子爪磁极13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绝缘部91。在一例中,支承部92以在轴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绝缘部91。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92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方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爪磁极13和支承部92在周向和径向上接触(参照图13)。具体而言,支承部92在周向上跟与绝缘部9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一方接触,在周向和径向上跟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另一方接触。
支承部92包含:从绝缘部91的轴向上的第1面91A沿轴向延伸的第1支承部93、以及从绝缘部91的与第1面91A相反一侧的第2面91C沿轴向延伸的第2支承部94。第1支承部93在周向上设置于与第2支承部94不同的位置。根据各相的定子铁芯11在周向上的位置来设定第1支承部93和第2支承部94在周向上的偏移。第1支承部93所接触的定子铁芯11和第2支承部94所接触的定子铁芯11是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相的定子铁芯11。
第1支承部93设置于绝缘部91的第1面91A的缘部91B。第1支承部93的数量的一例是10个。第1支承部93例如在绝缘部91的第1面91A的缘部91B处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第1支承部93具有柱体形状。在一例中,第1支承部93具有在径向上朝向转子50的旋转轴心RA变细的大致四棱柱形状。
第1支承部93在周向上的侧面93A(以下为“第1侧面93A”)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第1支承部93在径向上的与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93D相反一侧的侧面93B(以下为“第2侧面93B”)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具体而言,第1支承部93在设置于第2侧面93B的凹部93C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凹部93C以能够配置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的方式相对于第2侧面93B凹陷。
如图15所示,第1支承部93的第1侧面93A在周向上与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接触。在一例中,第1定子爪磁极22被在周向上彼此对置的第1支承部93的第1侧面93A夹着。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1支承部93的第1侧面93A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
第1支承部93在径向上的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93D(以下为“第3侧面93D”)处与第1定子20的第1背轭21接触。在一例中,第1支承部93的第3侧面93D在径向上与第1背轭21的外周面21A接触。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1背轭21和第1支承部93的第3侧面93D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
如图16所示,第1支承部93的凹部93C在周向和径向上与第2定子30的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具体而言,第1支承部93的凹部93C在周向和径向上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接触。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第1支承部93的凹部93C在周向上与包含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的第2爪磁极34的侧面34C接触,在径向上与第2爪磁极34的内表面34D接触。在一例中,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嵌入第1支承部93的凹部93C中。因此,在周向和径向上,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第1支承部93的凹部93C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94设置于绝缘部91的第2面91C的缘部91D。第2支承部94的数量的一例是10个。第2支承部94例如在绝缘部91的第2面91C的缘部91D处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第2支承部94具有与第1支承部93实质上相同的形状。
第2支承部94在周向上的侧面94A(以下为“第1侧面94A”)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第2支承部94在径向上的与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相反一侧的侧面94B(以下为“第2侧面94B”)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具体而言,第2支承部94在设置于第2侧面94B的凹部94C处与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接触。凹部94C以能够配置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的方式相对于第2侧面94B凹陷。
第2支承部94的第1侧面94A在周向上与第2定子30的第2定子爪磁极32接触。第2支承部94的第1侧面94A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93的第1侧面93A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周向上,借助第2定子爪磁极32和第2支承部94的第1侧面94A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94在径向上的靠旋转轴心RA的侧面(以下为“第3侧面”)处与第2定子30的第2背轭31接触。第2支承部94的第3侧面与第2背轭31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93的第3侧面93D与第1背轭21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径向上,借助第2背轭31和第2支承部94的第3侧面的接触来对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2支承部94的凹部94C在周向和径向上与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接触。第2支承部94的凹部94C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关系跟第1支承部93的凹部93C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关系实质上相同。因此,在周向和径向上,借助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支承部94的凹部94C的接触来对第1定子20进行定位。这样,在轴向上彼此相邻的定子铁芯11中,一个定子铁芯11借助第1支承部93来定位,另一个定子铁芯11借助第2支承部94来定位。
相间绝缘部件90的绝缘部91在轴向上跟与绝缘部9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朝向绝缘部91延伸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接触。在一例中,绝缘部91在第1面91A处在轴向上与第2定子爪磁极32的末端34A接触,在第2面91C处在轴向上与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末端24A接触。绝缘部91也可以在轴向上不跟与绝缘部9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朝向绝缘部91延伸的一方的定子爪磁极22、32的末端24A、34A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第1实施方式的(1-1)~(1-12)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3-1)支承部92在周向上跟与绝缘部91相邻的定子铁芯11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一方接触,在周向和径向上跟第1定子爪磁极22和第2定子爪磁极32中的另一方接触。根据该结构,在与绝缘部91相邻的定子铁芯11中,借助定子爪磁极22、32和支承部92的接触,在周向上对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一方进行定位,借助定子爪磁极22、32和支承部92的接触,在周向和径向上对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中的另一方进行定位。因此,在周向和径向上,能够适当地将定子铁芯11彼此定位。此外,不会使定子铁芯11的结构复杂化,就能够在周向和径向上对第1定子20和第2定子30进行定位。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相比,固定部件60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结构要素的功能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功能的说明。另外,图17所示的马达1示出省略了转子50的截面。
固定部件60包含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多个棒状部64。棒状部64构成为能够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多个棒状部64的数量的一例是4根。多个棒状部64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一例中,多个棒状部64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多个棒状部64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且定子10在轴向上被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夹着的状态下,棒状部64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棒状部64彼此分体地构成。棒状部64的数量也可以是3根以下或5根以上。
在棒状部64形成有螺纹槽64A。螺纹槽64A形成于棒状部64的外周面64B。在一例中,螺纹槽64A形成于棒状部64的末端64C。本实施方式的棒状部64构成螺栓。棒状部64在径向上与定子10的贯通孔10A的内表面10D隔开间隙S地对置。在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与棒状部64的螺纹槽64A螺合的螺纹槽62C。第1端板部61具有能够供棒状部64贯穿插入的多个贯穿插入孔61A。第2端板部62也可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孔62B而具有能够供棒状部64插入的多个插入孔62D。在一例中,螺纹槽62C分别形成于第2端板部62的多个插入孔62D。多个棒状部64经由第1端板部61的贯穿插入孔61A和定子10的贯通孔10A插入到第2端板部62的插入孔62D,棒状部64的螺纹槽64A与第2端板部62的螺纹槽62C螺合,由此,棒状部64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因此,定子10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61与第2端板部62之间的方式被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第1实施方式的(1-1)~(1-7)和(1-9)~(1-12)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4-1)多个棒状部64在旋转轴心RA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根据该结构,多个棒状部64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多个棒状部64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定子10。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第5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相比,固定部件60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结构要素的功能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功能的说明。另外,图18所示的马达1示出省略了转子50的截面。
固定部件60包含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1个以上的棒状部63。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以能够供棒状部63贯穿插入的方式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62E。在一例中,第2端板部62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孔62B而具有贯通孔62E。固定部件60还包含形成有螺纹槽65A的按压部65。按压部65的螺纹槽65A构成为能够与棒状部63的螺纹槽63A螺合。按压部65被配置成隔着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一方而与定子10对置。在一例中,按压部65被配置成隔着第2端板部62而与定子10对置。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65构成螺母。
棒状部63在轴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与第2端板部62在轴向上的厚度之和长。优选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第2端板部62在轴向上的厚度及按压部65在轴向上的厚度之和以下。本实施方式的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与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第2端板部62在轴向上的厚度及按压部65在轴向上的厚度之和一致。棒状部63在轴向上的长度也可以被设定成,比定子10在轴向上的厚度、第2端板部62在轴向上的厚度及按压部65在轴向上的厚度之和长。
棒状部63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和第2端板部62的贯通孔62E中,从第2端板部62的贯通孔62E突出的棒状部63的螺纹槽63A和按压部65的螺纹槽65A螺合,由此,棒状部63和按压部65被固定。因此,定子10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61与第2端板部62之间的方式被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第1实施方式的(1-1)~(1-8)、(1-10)~(1-12)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5-1)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的棒状部63的螺纹槽63A贯穿插入到第2端板部62的贯通孔62E中而与按压部65的螺纹槽65A螺合。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固定定子10。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对第6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相比,固定部件60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结构要素的功能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功能的说明。另外,图19所示的马达1示出省略了转子50的截面。
固定部件60包含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1个以上的棒状部63。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供棒状部63插入的轴向上的孔62F。在一例中,第2端板部62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孔62B而具有孔62F。优选棒状部63省略螺纹槽63A来构成。
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例如按照以下的第1例或第2例被固定。在第1例中,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的孔62F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被紧固。在一例中,棒状部63和第2端板部62的孔62F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被紧固。在第2例中,棒状部63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的孔62F被粘接、熔接或焊接。在一例中,棒状部63和第2端板部62被粘接、熔接或焊接。该情况下,棒状部63和第2端板部62的孔62F也可以被粘接、熔接或焊接。第2端板部62也可以省略孔62F来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第1实施方式的(1-1)~(1-8)、(1-10)~(1-12)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6-1)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的棒状部63和第2端板部62的孔62F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被紧固,由此固定定子10。根据该结构,能够牢固地固定定子10。
(6-2)被插入到定子10的贯通孔10A中的棒状部63和第2端板部62被粘接、熔接或焊接,由此固定定子10。根据该结构,能够牢固地固定定子10。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对第7实施方式的马达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相比,棒状部63的结构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结构要素的功能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功能的说明。
棒状部63具有内部空间63D。在棒状部63形成有贯通部63F,该贯通部63F在径向上贯通构成内部空间63D的内周面63E和棒状部63的外周面63B。贯通部63F例如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缝隙。贯通部63F具有能够引出定子10的绕组14的大小。贯通部63F的数量的一例是2个。2个贯通部63F例如以在径向上彼此对置的方式形成于棒状部63。在一例中,贯通部63F连续地形成于第1端板部61和棒状部63。贯通部63F也可以仅形成于棒状部63。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第1实施方式的(1-1)~(1-12)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7-1)棒状部63具有贯通部63F,该贯通部63F在径向上贯通构成内部空间63D的内周面63E和外周面63B。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贯通部63F容易地引出定子10的绕组14。此外,能够轻量地构成马达1。
(变更例)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与本发明有关的马达可采取的方式的例示,并不意图限制其方式。与本发明有关的马达能够采取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其一例是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置换、变更或省略而得到的方式、或对上述各实施方式附加新的结构而得到的方式。在以下的变更例中,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11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1例中,如图21所示,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末端24A具有变细的形状。在一例中,第1定子爪磁极22的末端24A在周向上具有变细的形状。另外,在第2定子30中,同样的变形例也成立。在第2例中,如图22所示,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省略第2爪磁极24来构成。该情况下,优选第2定子30的第2定子爪磁极32包含第1爪磁极33和第2爪磁极34。在第3例中,如图23所示,第1定子20的第1定子爪磁极22在第1爪磁极23和第2爪磁极24的基础上,还包含第3爪磁极25。第3爪磁极25例如在轴向上从第1爪磁极23向与第2爪磁极24相反的一侧延伸。第3爪磁极25在轴向上的长度比第2爪磁极24在轴向上的长度短。另外,在第2定子30中,同样的变形例也成立。在第4例中,定子铁芯11由电磁钢板形成。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定子10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1例中,定子10是2相以下或4相以上的凸极型定子。该情况下,多个定子铁芯11的数量是2个或4个以上。在第2例中,定子10省略相间绝缘部件40、80、90来构成。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转子型的马达1的定子10,但是,上述举出的固定部件60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外转子型的马达1的转子5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转子型的马达1的定子10,但是,上述举出的固定部件60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内转子型的马达1的定子。此外,上述举出的固定部件60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内转子型的马达1的转子100。下面,对应用了固定部件60的构造的转子100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在内转子型的马达1中,也可以利用各实施方式所示的这种固定部件60来固定转子100。图24示出内转子型马达的转子100的一例的剖视图。转子100具有转子铁芯111、以及对转子铁芯111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60。在转子铁芯111的外周,在旋转轴心RA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磁铁(图示省略)。
转子铁芯111由压粉磁芯形成。转子铁芯111具有供马达1的旋转轴160贯穿插入的第1贯通孔111A、以及供固定部件60的棒状部64贯穿插入的第2贯通孔111B。第1贯通孔111A沿着旋转轴心RA形成于转子铁芯111。第2贯通孔111B以旋转轴心RA为中心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转子铁芯111。固定部件60包含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多个棒状部64。第1端板部61具有供旋转轴160贯穿插入的第1孔61R。第1端板部61利用焊接或粘接而固定于旋转轴160。第2端板部62具有供旋转轴160贯穿插入的第2孔62R。第2端板部62利用焊接或粘接而固定于旋转轴160。棒状部64构成为能够插入到转子100的第2贯通孔111B中。多个棒状部64的数量的一例是4根。多个棒状部64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一例中,多个棒状部64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第1端板部61被配置成,与转子100的轴向上的一端面111D直接接触。第1端板部61也可以隔着绝缘部件配置于转子100的轴向上的一端面111D。第2端板部62被配置成,与转子10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面111E直接接触。第2端板部62也可以隔着绝缘部件配置于转子10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面111E。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棒状部64被插入到转子100的第2贯通孔111B中、且转子100在轴向上被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夹着的状态下,棒状部64与第1端板部61和第2端板部62被固定。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棒状部64彼此分体地构成。棒状部64的数量也可以是3根以下或5根以上。
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在棒状部64形成有螺纹槽64D。螺纹槽64D形成于棒状部64的外周面64B。在一例中,螺纹槽64D形成于棒状部64的末端64C。螺纹槽64D构成为能够供螺母69螺合。本实施方式的棒状部64构成螺栓。棒状部64与转子100的第2贯通孔111B的内表面111C隔开间隙SR地对置。在第1端板部61形成为能够供棒状部64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61B。在第2端板部62形成有能够供棒状部64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62G。多个棒状部64经由第2端板部62的贯穿插入孔62G和转子100的第2贯通孔111B插入到第1端板部61的贯穿插入孔61B中,螺母69与棒状部64的螺纹槽64D螺合,由此,第1端板部61、棒状部64、第2端板部62和转子铁芯111被结合。由此,转子100的转子铁芯111以被夹在第1端板部61与第2端板部62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并且,旋转轴160相对于转子铁芯111被固定。根据该结构,利用对压粉磁芯进行压缩的力将转子铁芯111固定于固定部件60,因此,能够抑制由压粉磁芯构成的转子铁芯111破损。
此外,在该例子中,转子100具有由压粉磁芯形成的转子铁芯111。根据该结构,抑制涡电流的产生,因此,能够有助于涡电流损耗的减少。此外,转子铁芯111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凸极型的马达1,但是,上述举出的固定部件60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凸极型以外的构造的马达1的定子和转子。
以上说明了本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能够理解到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装置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变更。
标号说明
1 马达
10 定子(凸极型定子)
10A 贯通孔
10B 端面
10C 端面
10D 内表面
11 定子铁芯
11A 贯通孔
12 背轭
13 定子爪磁极
40、80、90 相间绝缘部件
41、81、91 绝缘部
42、82、92 支承部
50 转子
60 固定部件
61 第1端板部
62 第2端板部
62A、62C 螺纹槽
62E 贯通孔
62F 孔
63、64 棒状部
63A、64A 螺纹槽
63B 外周面
63D 内部空间
63E 内周面
63F 贯通部
65 按压部
65A 螺纹槽
S 间隙。

Claims (13)

1.一种马达(1),其具有定子(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10)旋转的转子(50、100)、以及包含第1端板部(61)、第2端板部(62)和1个以上的棒状部(63、64)的固定部件(60),其中,
所述定子(10)和所述转子(50、100)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由压粉磁芯构成的铁芯(11、111),
所述铁芯(11、111)具有在所述转子(50、100)的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0A、111B),
所述第1端板部(61)被配置成,与所述铁芯(11、111)的轴向上的一端面(10B、111D)直接或间接地接触,
所述第2端板部(62)被配置成,与所述铁芯(11、111)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面(10C、111E)直接或间接地接触,
在所述棒状部(63、64)被插入到所述铁芯(11、111)的贯通孔(10A、111B)中、且所述铁芯(11、111)在所述转子(50、100)的轴向上被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夹着的状态下,所述棒状部(63、64)与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被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中的一方与所述棒状部(63、64)一体地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棒状部(63、64)形成有螺纹槽(63A、64A),
在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棒状部(63、64)的螺纹槽(63A、64A)螺合的螺纹槽(62A、62C)。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60)还包含形成有螺纹槽(65A)的按压部(65),
在所述棒状部(63、64)形成有螺纹槽(63A、64A),
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以能够供所述棒状部(63、64)贯穿插入的方式在所述转子(50、100)的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62E),
所述按压部(65)被配置成,隔着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中的一方而与所述铁芯(11、111)对置,
所述棒状部(63、64)的螺纹槽(63A、64A)和所述按压部(65)的螺纹槽(65A)螺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供所述棒状部(63、64)插入的所述转子(50、100)的轴向上的孔(62F),
所述棒状部(63、64)与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孔(62F)利用压入、热压配合和冷缩配合中的任意方法被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棒状部(63、64)与所述第1端板部(61)和所述第2端板部(62)中的至少一方被粘接、熔接或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棒状部(63、64)在所述转子(50、100)的径向上与所述铁芯(11、111)的贯通孔(10A)的内表面(10D)隔开间隙(S)地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固定部件(60)包含多个所述棒状部(63、64),
所述多个棒状部(63、64)在所述转子(50、100)的旋转轴心(RA)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棒状部(63、64)具有内部空间(63D),
在所述棒状部(63、64)形成有贯通部(63F),该贯通部(63F)在所述转子(50、100)的径向上贯通构成所述内部空间(63D)的内周面(63E)和所述棒状部(63、64)的外周面(63B)。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10)具有由压粉磁芯形成的定子铁芯(11)。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转子(100)具有由压粉磁芯形成的转子铁芯(111)。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10)具有在所述转子(50、100)的轴向上层叠的多个定子铁芯(11)、以及设置于所述多个定子铁芯(11)之间的相间绝缘部件(40、80、9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11)包含:具有贯通孔(11A)的圆状的背轭(12);以及从所述背轭(12)向所述转子(50、100)的径向突出的定子爪磁极(13),
所述相间绝缘部件(40、80、90)包含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定子铁芯(11)之间的绝缘部(41、81、91)、以及支承部(42、82、92),
所述定子爪磁极(13)和所述支承部(42、82、92)在所述转子(50、100)的旋转轴心(RA)的周向和所述转子(50、100)的径向中的至少一方接触。
CN202080023547.7A 2019-03-28 2020-03-25 马达 Pending CN1137485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4557 2019-03-28
JP2019064557 2019-03-28
PCT/JP2020/013425 WO2020196656A1 (ja) 2019-03-28 2020-03-25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8587A true CN113748587A (zh) 2021-12-03

Family

ID=72612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3547.7A Pending CN113748587A (zh) 2019-03-28 2020-03-25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1926A1 (zh)
EP (1) EP3952061A4 (zh)
JP (1) JP7385144B2 (zh)
CN (1) CN113748587A (zh)
WO (1) WO2020196656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5196A (ja) * 1999-07-08 2001-01-26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
JP2005198497A (ja) * 2004-01-10 2005-07-21 Lg Electronics Inc 往復動式モータの固定子
JP2006174638A (ja) * 2004-12-17 2006-06-29 Nissan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
JP2008301674A (ja) * 2007-06-04 2008-12-11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フレームレス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315700A1 (en) * 2007-06-19 2008-12-25 Hitachi, Lt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2009005421A (ja) * 2007-06-19 2009-01-08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
JP2014161210A (ja) * 2013-01-28 2014-09-04 Asmo Co Ltd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5070A (ja) * 1997-04-18 1998-11-04 Seiko Epson Corp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組立方法
JP4164071B2 (ja) * 2005-02-04 2008-10-08 シマノ シンガポール 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 クローポール形発電機及び自転車用発電ハブ
DE102009021703B4 (de) * 2009-05-18 2013-08-14 Compact Dynamics Gmbh Verbesserte Permanenterregte Synchronmaschine
JP2013158072A (ja) 2012-01-26 2013-08-15 Shinano Kenshi Co Ltd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モータ
WO2013135569A2 (en) 2012-03-12 2013-09-19 Höganäs Ab (Publ) Stator and rotor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US20180269729A1 (en) * 2015-12-03 2018-09-20 Asmo Co., Ltd.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JP6900653B2 (ja) * 2016-11-04 2021-07-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ランデル型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5196A (ja) * 1999-07-08 2001-01-26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
JP2005198497A (ja) * 2004-01-10 2005-07-21 Lg Electronics Inc 往復動式モータの固定子
JP2006174638A (ja) * 2004-12-17 2006-06-29 Nissan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
JP2008301674A (ja) * 2007-06-04 2008-12-11 Toshiba Industri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orp フレームレス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315700A1 (en) * 2007-06-19 2008-12-25 Hitachi, Lt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2009005421A (ja) * 2007-06-19 2009-01-08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
JP2014161210A (ja) * 2013-01-28 2014-09-04 Asmo Co Ltd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85144B2 (ja) 2023-11-22
EP3952061A4 (en) 2023-01-11
US20220181926A1 (en) 2022-06-09
JPWO2020196656A1 (zh) 2020-10-01
WO2020196656A1 (ja) 2020-10-01
EP3952061A1 (en) 202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78342A (zh) 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马达
JP6640621B2 (ja) 電動機用ロータ、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0220288A (ja) コアブロック及び該コアブロックを用いたモータ用の磁極コア
US8896189B2 (en)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266180B2 (ja) ロ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JP4602958B2 (ja) 永久磁石型モータ及び密閉型圧縮機及びファンモータ
US20220337129A1 (en) Motor
CN113939979B (zh) 线圈和具有该线圈的定子、转子、电动机以及线圈的制造方法
JP5277743B2 (ja) 回転電機
JPWO2020255614A5 (zh)
JP4002451B2 (ja) 回転電機
CN113748587A (zh) 马达
JP6824032B2 (ja) リラクタンス回転電機の組立方法およびリラクタンス回転電機
JP2011072087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JP5256007B2 (ja) 電機子並びに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JP6105835B2 (ja) 回転電機の相間絶縁紙の製造方法
JP2001136687A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WO2022219923A1 (ja) 回転子及び電動機
JP3999358B2 (ja) 円筒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WO2022255038A1 (ja) 回転子及び電動機
US20230006488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WO2019064376A1 (ja) 回転電機
WO2023276513A1 (ja) 回転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動機
US20220181933A1 (en) Rotor,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18108003A (ja) 回転子およびリラクタンス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