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7776A -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7776A
CN113747776A CN202110925358.5A CN202110925358A CN113747776A CN 113747776 A CN113747776 A CN 113747776A CN 202110925358 A CN202110925358 A CN 202110925358A CN 113747776 A CN113747776 A CN 113747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cover
component
area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53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47776B (zh
Inventor
高久亮
张翼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2535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477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47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7776A/zh
Priority to EP22757465.4A priority patent/EP4156881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89348 priority patent/WO2023015953A1/zh
Priority to CN202280054334.XA priority patent/CN117751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47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7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 H05K9/002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of components mount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05K9/0024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 H05K9/002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of components mount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05K9/0024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 H05K9/0032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having multiple parts, e.g. frames mating with li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 H05K9/0022Casings with localised screening of components mount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05K9/0024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 H05K9/0032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having multiple parts, e.g. frames mating with lids
    • H05K9/0035Shield cases mounted on a PCB, e.g. cans or caps or conformal shields having multiple parts, e.g. frames mating with lids with retainers mounted beforehand on the PCB, e.g. cl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屏蔽罩包括罩体,罩体和电路板共同围成遮蔽区域,将电路板上的至少部分元器件罩设在其内部。位于罩体内部的元器件包括第一器件,第一器件具有面向罩体的台阶面,通过在罩体上对应第一器件的台阶面的区域设置加强部,加强部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内,对第一器件的台阶面上方形成的空间加以利用,增设加强部来增大罩体的强度,避免罩体上对应台阶面的部位的周围区域发生塌陷,提升屏蔽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第一器件与相邻的元器件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或增幅减小,可使电路板保持密集排列的布局结构,节省电路板的元器件布设面积,提高电路板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磁屏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等终端设备中,通常都设置有用于屏蔽电磁波信号的屏蔽罩。
以电路板为例,电路板上架设的屏蔽罩包括支撑框架和罩体,支撑框架固定在电路板上,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位于支撑框架围设的区域内,罩体连接在支撑框架的外部,罩体将元器件完全包裹在其内部,以形成完整的屏蔽结构。
然而,在电路板上元器件堆积密集、空间紧凑的区域,罩体容易出现塌陷现象,对屏蔽罩的可靠性造成威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屏蔽罩的支撑性好、强度高,可靠性好,且可节省电路板上元器件的排布空间,提高电路板的空间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屏蔽罩,安装在电路板的设有元器件的一侧表面上,包括罩体,罩体设置在电路板上,罩体和电路板之间围成遮蔽区域,至少部分元器件位于遮蔽区域内;位于遮蔽区域内的元器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器件,第一器件具有面向罩体的台阶面;
其中,罩体上设置有加强部,至少部分加强部位于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内。
本申请提供的屏蔽罩,屏蔽罩包括罩体,罩体和电路板共同围成遮蔽区域,将电路板上的至少部分元器件罩设在其内部。位于罩体内部的元器件包括第一器件,第一器件具有面向罩体的台阶面,第一器件的台阶面和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之间形成可利用空间,通过在罩体上对应第一器件的台阶面的区域设置加强部,加强部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内,对第一器件的台阶面上方形成的可利用空间加以利用,增设加强部来增大罩体的强度,避免罩体上对应台阶面的部位的周围区域发生塌陷,提升屏蔽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第一器件与相邻的元器件之间的间距可以保持不变,或者,第一器件与相邻元器件之间的间距的增大幅度减小,使电路板保持密集排列的布局结构,节省电路板的元器件布设面积,提高电路板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罩体包括支撑架和盖板,支撑架支撑在电路板上,盖板盖设在支撑架外部。
作为罩体的支撑基础,支撑架安装在电路板上,形成支撑骨架,通过将盖板盖设在支撑架外部,盖板和电路板共同围成遮蔽区域,将元器件罩设在罩体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包括框体和至少一个支撑板,框体围设在遮蔽区域的边缘,支撑板连接在框体的内侧,支撑板形成加强部。
通过在框体内连接支撑板,支撑板可以对盖板的相应部位进行支撑,以防盖板的局部区域发生塌陷,提升盖板的稳定性,保证屏蔽罩的可靠性。
并且,通过在第一器件的台阶面与盖板上正对台阶面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支撑板,支撑板对盖板的相应部位进行支撑,可防止盖板上位于支撑板周围的区域塌陷,提高盖板的稳定性,提升屏蔽罩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上设置有凹陷部,凹陷部朝向台阶面伸出,凹陷部形成加强部。
通过在盖板上设置凹陷部作为加强部,盖板上的凹陷部对其周围的区域产生与盖板的重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对盖板上凹陷部周围的区域起到支撑作用,可防止凹陷部周围的区域发生塌陷,增强盖板的强度和稳定性,提升罩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电路板的板面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器件的靠近罩体的表面与加强部之间具有间距。
通过使位于第一器件的台阶面上方、且位于第一器件的上侧部位的侧方的加强部,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使加强部和第一器件的上侧部位之间具有间隙,可避免加强部与第一器件之间发生干涉,保证屏蔽罩正常安装,且不影响第一器件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强部沿台阶面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至少覆盖第一器件的边缘。
通过使加强部沿第一器件的台阶面的长度方向延伸,提高对第一器件的台阶面和盖板之间的空间的利用率,延长加强部的长度,增强加强部对罩体的支撑作用力,提升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强部在电路板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台阶面覆盖的区域内。
通过使加强部在电路板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台阶面覆盖的区域内,即加强部的部分宽度区域位于台阶面上方,加强部的另一部分宽度区域延伸至第一器件的侧方,增大加强部的宽度,扩大加强部的面积,提高加强部对屏蔽罩的作用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台阶面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器件相邻设置的元器件的厚度小于第一器件的厚度;加强部在电路板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与第一器件相邻的元器件的覆盖区域内。
通过使加强部在电路板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器件侧方的元器件的覆盖区域内,即加强部从第一器件的台阶面上方的空间延伸至第一器件侧方的元器件上方的空间内,增大了加强部的覆盖范围,提高了加强部对罩体的支撑作用力,提升了罩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的框体包括侧壁、固定沿和搭接沿,侧壁支撑在电路板上,固定沿和搭接沿分别位于侧壁的两端,固定沿贴合在电路板上,搭接沿与盖板贴合。
支撑架通过框体的侧壁支撑在电路板上,通过在侧壁面向电路板的一端设置与电路板贴合的固定沿,固定沿可增大框体与电路板的接触面积,确保支撑架安装牢固;通过在侧壁面向盖板的一端设置与盖板贴合的搭接沿,搭接沿可增大框体与盖板的接触面积,确保支撑架与盖板连接牢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沿位于侧壁围成的区域的外侧,搭接沿位于侧壁围成的区域的内侧,支撑板连接在搭接沿上。
通过将贴合在电路板上的固定沿设置在侧壁的外侧,以免固定沿占据屏蔽罩内的空间,缩小侧壁与屏蔽罩内的外围元器件之间的间距,减小支撑架的空间体积,减小屏蔽框的占用空间;通过将贴合在盖板上的搭接沿设置在侧壁的内侧,以免搭接沿占据侧壁外围的额外空间,减小支撑架占据的空间,减小屏蔽框的占用空间,并且,盖板的边缘可沿搭接沿延伸至框体的侧壁,增大支撑架与盖板的连接面积,增强支撑架与盖板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包括板体,板体的外缘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出侧沿,侧沿贴合在侧壁上。
通过在板体的外缘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侧沿,盖板的板体的边缘部位贴合在框体的搭接沿上,盖板的侧沿贴合在框体的侧壁上,盖板的板体的边缘部位及盖板的侧沿可以分别与框体的搭接沿及框体的侧壁连接,增大盖板与支撑架的连接面积,提高盖板与支撑架的连接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如上所述的屏蔽罩,电路板的一侧表面上布置有多个元器件,屏蔽罩罩设在至少部分元器件的外部。
本申请提供的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屏蔽罩,电路板的元件面上布置有多个元器件,屏蔽罩包括罩体,罩体和电路板的元件面共同围成遮蔽区域,将电路板上的至少部分元器件罩设在其内部。位于罩体内部的元器件包括第一器件,第一器件具有面向罩体的台阶面,第一器件的台阶面和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之间形成可利用空间,通过在罩体上对应第一器件的台阶面的区域设置加强部,加强部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内,对第一器件的台阶面上方形成的可利用空间加以利用,增设加强部来增大罩体的强度,避免罩体上对应台阶面的部位的周围区域发生塌陷,提升屏蔽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第一器件与相邻的元器件之间的间距可以保持不变,或者,第一器件与相邻元器件之间的间距的增大幅度减小,使电路板保持密集排列的布局结构,节省电路板的元器件布设面积,提高电路板的空间利用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电路板组件。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组件,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和屏蔽罩,电路板的元件面上布置有多个元器件,屏蔽罩包括罩体,罩体和电路板的元件面共同围成遮蔽区域,将电路板上的至少部分元器件罩设在其内部。位于罩体内部的元器件包括第一器件,第一器件具有面向罩体的台阶面,第一器件的台阶面和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之间形成可利用空间,通过在罩体上对应第一器件的台阶面的区域设置加强部,加强部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罩体上正对台阶面的区域内,对第一器件的台阶面上方形成的可利用空间加以利用,增设加强部来增大罩体的强度,避免罩体上对应台阶面的部位的周围区域发生塌陷,提升屏蔽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第一器件与相邻的元器件之间的间距可以保持不变,或者,第一器件与相邻元器件之间的间距的增大幅度减小,使电路板保持密集排列的布局结构,节省电路板的元器件布设面积,提高电路板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在电路板上设置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另一种在电路板上设置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组件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组装在电路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A-A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路板组件;
1-屏蔽罩;2-电路板;3-元器件;
101-支撑框架;1011-支撑梁;102-屏蔽盖;301-第一元器件;302-第二元器件;
10-罩体;10a-加强部;11-支撑架;12-盖板;21-元件面;22-定位孔;31-第一器件;
111-框体;112-支撑板;121-板体;122-侧沿;311-台阶面;
1111-侧壁;1112-固定沿;1113-搭接沿;1121-支撑部;1211-凹陷部;1221-凸起;
1111a-凹坑;1112a-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为了提高电子设备尤其是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的灵敏度、抗干扰等性能,通常需要使用屏蔽罩对敏感信号或干扰源进行屏蔽。屏蔽罩可以屏蔽外界电磁波对屏蔽罩内的电路的影响,也能避免屏蔽罩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
以手机为例,手机内的电路板上通常设置有屏蔽罩,屏蔽罩将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罩设在其内部,可以避免屏蔽罩内部的元器件对手机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扰。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在电路板上设置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相关技术中另一种在电路板上设置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屏蔽罩1通常包括支撑框架101和屏蔽盖102,支撑框架101固定在电路板2上,支撑框架101通常为环状框体,围设在电路板2上的元器件3的外周。支撑框架101形成支撑基础,屏蔽盖102连接在支撑框架101的外部,屏蔽盖102和支撑框架101构成完整的包围结构,完全遮盖位于支撑框架101的围设区域内的元器件3。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电路板2上布置的元器件3较多的情况,此时,屏蔽罩1内包含的元器件3较多,屏蔽盖102的跨距较大,仅依靠位于围设区域外缘的支撑框架101难以支撑整个屏蔽盖102,可能会导致屏蔽盖102的局部区域出现变形、坍塌的情况,例如,屏蔽盖102的中心区域朝向电路板2塌陷,降低了屏蔽罩1的稳定性,若罩体接触内部的元器件3,则还可能影响屏蔽罩1的性能,影响元器件3的工作性能。
因此,在跨距较大的屏蔽罩1中,支撑框架101上通常还连接有支撑梁1011,支撑梁1011位于支撑框架101的开口区域内,支撑梁1011支撑在屏蔽盖102的下方。通过支撑梁1011的对屏蔽盖102的支撑作用,提升屏蔽盖102的稳定性,以防屏蔽盖102出现局部塌陷的情况。其中,支撑框架101内可以连接有多个支撑梁1011,多个支撑梁1011可以分布在不同部位,以通过多个支撑梁1011对屏蔽盖102的不同部位进行支撑,保证大跨距的屏蔽盖102的稳定性。
然而,对于布置的元器件3较多的电路板2,会出现元器件3堆积密集、布局空间紧凑的元器件3密集布设区域(以下简称密集布设区域)。由于密集布设区域内的元器件3数量多且布局紧凑,尤其对于屏蔽罩1内的高度空间有限的情况,往往该区域内难以设置支撑梁1011,屏蔽盖102的对应该区域的区域得不到有效支撑。
参照图1所示,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一种密集布设区域内的屏蔽罩1的结构示意图,以图1中示出的相邻的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为例,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的间距较小,且第一元器件301的厚度较大,第一元器件301占据的高度空间较多,导致第一元器件301与屏蔽罩1之间的间隙较小。因而,为了使该区域维持密集排布方式,保证电路板2上元器件3布局的紧凑性,在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的空间内通常不设置支撑梁1011。
参照图2所示,图2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另一种密集布设区域内的屏蔽罩1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在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架设支撑梁1011,增大了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的间距,在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预留出支撑梁1011的空间,将支撑框架101上的支撑梁1011设置在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的空间内,该支撑梁1011对屏蔽盖102上位于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的部位进行支撑。
然而,如图1所示的保持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的间距,保持电路板2布局紧凑,但由于密集布设区域内没有设置支撑梁1011,位于密集布设区域内的屏蔽盖102的区域容易发生变形、塌陷,屏蔽盖102的稳定性较差,影响了屏蔽罩1的可靠性,会对屏蔽罩1的性能及屏蔽罩1内部的元器件3的工作性能造成影响。
如图2所示的在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预留足够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支撑梁1011,通过支撑梁1011对屏蔽盖102的支撑作用,增强了屏蔽盖102的稳定性,可防止屏蔽盖102出现局部塌陷的情况,保证了屏蔽罩1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增大了第一元器件301和第二元器件302之间的间距,增大了元器件3的布设面积,造成了电路板2的布设面积的浪费,降低了电路板2的布板利用率;另外,由于元器件3的布设面积增大,屏蔽罩1罩设的区域增大,会增大屏蔽罩1的体积,屏蔽罩1的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且相应缩小了电子设备内其他部件的布局空间,影响电子设备内的合理布局。
针对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穿戴设备、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s,POS)等移动终端设备,或者,电子设备也可以为智能电视、服务器、交换机等固定终端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参照图3所示,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内设置有电路板组件100,电路板组件100包括电路板2和屏蔽罩1。
参照图4所示,电路板2上布置有多个元器件3,所有元器件3可以布置在电路板2的同一侧表面上。其中,电路板2上布置有元器件3的一侧表面可以定义为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电路板2可以通过其另一侧表面固定安装在电子设备内。以印制电路板2(PrintedCircuit Board,PCB)为例,PCB的一侧表面为布设元器件3的元件面21,PCB的另一侧表面通常放置印制导线并进行焊接,该侧表面可以称为印制面。
或者,电路板2的两侧表面均可以布置有元器件3,如此,电路板2的两侧表面均作为元件面2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电路板2可以为手机内的主板,电路板2上布置有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双倍速率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DDR)、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和电源管理器等芯片,电路板2上还可以布置有电容、电阻、连接器及其他元器件3。
继续参照图4所示,屏蔽罩1设置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屏蔽罩1将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的至少部分元器件3罩设在其内部,以免位于屏蔽罩1内的元器件3对外部的其他部件造成电磁干扰,也可避免屏蔽罩1外部的其他部件影响屏蔽罩1内的元器件3的性能。另外,屏蔽罩1对其内部的元器件3形成保护屏障,可避免外部的其他元件影响屏蔽罩1内的元器件3的稳定性。
示例性的,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的所有元器件3均可以位于屏蔽罩1的内部。其中,可以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设置一个屏蔽罩1,该屏蔽罩1将所有元器件3罩设在其内部;或者,针对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布设元器件3的面积较大,布设的元器件3较多的情况,可以在电路板2上分区域设置多个屏蔽罩1,各屏蔽罩1将各区域内的元器件3罩设其中。
以下对电路板2进行详细介绍。
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所示,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有效利用电路板2上的布设空间,提高电路板2的布板利用率,部分芯片会采用叠层工艺叠设在电路板2上,例如,这些芯片沿其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以层叠芯片组的方式设置在电路板2上。对于一些尺寸较大的芯片,通常采用将至少两个芯片层叠作为层叠芯片组的方式,节省芯片占用的空间。另外,还可以降低电路的阻抗。
示例性的,以CPU芯片和DDR芯片为例,由于DDR芯片和CPU芯片的尺寸较大,且DDR芯片的平面尺寸通常小于CPU芯片的平面尺寸,在电路板2的布局设计中,通常将DDR芯片叠放在CPU芯片上形成层叠芯片组。
通过将DDR芯片和CPU芯片层叠设置,一方面,DDR芯片位于CPU芯片在电路板2上的覆盖区域内,DDR芯片不额外占用电路板2的布板面积,可以节省电路板2的布板空间,提高电路板2的布板利用率;另一方面,缩短了DDR芯片和CPU芯片之间连接的导线的长度,既节省了导线的占用空间,又可以降低DDR芯片和CPU芯片之间构成的电路的阻抗。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若DDR芯片和CPU芯片并排设置在电路板2上,DDR芯片和CPU芯片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时,可以是DDR芯片和CPU芯片两者相对的、相互靠近的两侧之间通过导线连接,DDR芯片和CPU芯片相互远离的两侧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或者,DDR芯片和CPU芯片的位于同一方位的两侧之间连接;或者,DDR芯片和CPU芯片以其他方式将两者连接起来。
显然,DDR芯片和CPU芯片并排设置时,两者之间采用导线连接时,需要较长的导线来连接彼此,因而,两者之间构成的电路中产生的阻抗也较大。对此,通过将DDR芯片层叠在CPU芯片上,可以将DDR芯片和CPU芯片在厚度方向上的同一侧通过导线连接,大大缩短了DDR芯片和CPU芯片之间连接的导线长度,可以有效降低DDR芯片和CPU芯片之间构成的电路的阻抗。
在电路板2上的元器件3的布局设计中,除了DDR芯片和CPU芯片层叠设置外,还可以将其他芯片层叠形成层叠芯片组,例如,EEPROM芯片和CPU芯片层叠设置,EEPROM芯片和DDR芯片层叠设置,或者,EEPROM芯片、DDR芯片和CPU芯片三者层叠设置在一起,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其中,与前述DDR芯片和CPU芯片层叠设置类似的,通过将不同的芯片层叠在一起,可以节省电路板2的布板空间,提高电路板2的布板利用率,并且,还可以降低电路的阻抗,不再赘述。
在具体应用中,通常将平面尺寸较小的芯片层叠在平面尺寸较大的芯片上,以确保层叠的芯片的稳定性,且便于将上方的芯片固定在下方的芯片上。如此一来,层叠芯片组中,位于上层的芯片和位于下层的芯片之间形成台阶面311,由于上层的芯片的平面尺寸较小,因而,台阶面311为下层芯片上暴露于上层芯片的外部的部分表面,该台阶面311的朝向背离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
另外,在其他一些场景中,电路板2上布置有一些形状较为特殊的元器件3,示例性的,该特殊形状的元器件3的外轮廓可以类似于前述的层叠芯片组的外轮廓,即该形状特殊的元器件3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上、下部位之间具有宽度差,该元器件3的上部的宽度小、下部的宽度大。例如,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的侧视方向上,该特殊形状的元器件3的外轮廓呈“凸”字形,即该特殊形状的元器件3的纵截面形状呈“凸”字形。与层叠芯片组类似的,该特殊形状的元器件3具有台阶面311,该台阶面311的朝向背离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
示例性的,该特殊形状的元器件3可以为电容、电阻、连接器或其他电路元器件3。
为了便于表述,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层叠芯片组和具有特殊形状的元器件3统称为第一器件31,即,如图3所示的第一器件31的纵截面形状呈“凸”字形,或者,第一器件31的外轮廓的两侧具有向电路板2的元件面21逐渐外扩的多级台阶面311,例如,第一器件31为层叠有至少三层芯片的层叠芯片组。如此,第一器件31具有背离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的台阶面311。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路板2上布置的众多元器件3中,至少具有一组上述层叠芯片组或具有特殊形状的元器件3,即电路板2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器件31。
参照图4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器件31例如为平面尺寸较大的元器件3。示例性的,第一器件31为前述由CPU芯片和DDR芯片构成的层叠芯片组;或者,第一器件31为前述纵截面形状呈“凸”字形的平面尺寸较大的元器件3。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第一器件31的侧方布置有多个其他元器件3,例如图3中所示,第一器件31的一侧以行或列间隔的形式排布有多个尺寸较小的元器件3。
在其他场景中,平面尺寸较大的第一器件31的侧方也可以布置平面尺寸较大的其他元器件3。本实施例中,对与第一器件31相邻设置的元器件3的形状、尺寸及布局方式不作具体限制,例如,第一器件31的相邻侧可以间隔设置多个平面尺寸较小的芯片,其中,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芯片组;或者,第一器件31的相邻侧可以设置平面尺寸较大的单层芯片,或第一器件31的相邻侧可以设置平面尺寸较大的层叠芯片组。
为了将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的元器件3的布置结构合理化,高效利用电路板2的布设面积,参照图3所示,第一器件31侧方的多个元器件3和第一器件31之间紧密排列,第一器件31和与之相邻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隔较小。对于第一器件31侧方为平面尺寸较大的元器件3,该平面尺寸较大的元器件3和第一器件31的间隔较小。
结合图4所示,针对于电路板2上布置的元器件3较多,布置的元器件3包括上述第一器件31,且第一器件31和其周围的元器件3布局紧凑,电路板2上布局空间紧张的情况,尤其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第一器件31,本实施例通过对屏蔽罩1进行设计,利用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与屏蔽罩1之间的空间,在屏蔽罩1上设置加强部10a,增大屏蔽罩1的强度,避免屏蔽罩1出现局部塌陷的现象,提升屏蔽罩1的可靠性。并且,第一器件31与其侧方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距可以保持不变,或者,第一器件31与其侧方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距的增大幅度减小,可保持元器件3的紧密排列布局,节省电路板2的布设空间,减小布设元器件3的面积,提高电路板2的空间利用率。
以下结合电路板2对屏蔽罩1进行详细介绍。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组件的爆炸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组装在电路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4所示,屏蔽罩1包括罩体10,罩体10设置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罩体10为半包围结构,罩体10面向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的一侧敞开,罩体10罩设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罩体10和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之间围成遮蔽区域。其中,罩体10为金属件,以使屏蔽罩1具有屏蔽信号的功能。例如,制作罩体10的材料可以为洋白铜或铁。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中示出的罩体10,罩体10的外轮廓与电路板2的外轮廓相匹配,例如,罩体10的边缘可以和电路板2的边缘平齐,罩体10将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的所有元器件3均罩设于其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罩体10可以仅罩设电路板2上的部分元器件3,例如,罩体10将第一器件31及第一器件31周围紧密排布的部分元器件3罩设其中。
对于第一器件31的厚度较大的情况,例如,第一器件31为上述层叠芯片组,多个芯片层叠之后,增大了第一器件31的厚度,第一器件31的表面和罩体10之间的竖向间距很小,第一器件31表面正对罩体10之间的区域内通常没有充足的空间设置支撑结构,导致罩体10的该部分区域的强度较低。并且,由于第一器件31周围紧密排列有其他元器件3,罩体10内该区域的空间较为紧张,难以设置支撑结构,罩体10悬空的区域较大,稳定性较差。
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第一器件31,第一器件31上方正对的罩体10的面积较大,加之第一器件31周围设置的其他元器件3,电路板2上的密集布设区域面积较大,罩体10悬空的区域相应增大,罩体10在该区域内容易发生塌陷,罩体10的可靠性降低。
其中,应理解,第一器件31的表面是指第一器件31暴露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的表面,第一器件31的表面和罩体10之间的竖向间距,则是指在电路板2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器件31的表面与正对第一器件31的罩体10的区域之间的间距。
为了提高罩体10的可靠性,防止罩体10发生局部塌陷的现象,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与罩体10上正对台阶面311的区域之间的空间,在罩体10上设置加强部10a(图中未示出),罩体10上的加强部10a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罩体10上正对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区域内。通过罩体10上的加强部10a,增大罩体10的位于密集布设区域内的强度,提升罩体10的稳定性,防止罩体10发生局部塌陷的现象,保证罩体10的可靠性。
为便于描述,以下将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与罩体10上正对台阶面311之间的空间定义为可利用空间。通过在罩体10上对应可利用空间的区域设置加强部10a,加强部10a增大了罩体10的强度,通过加强部10a使罩体10的可靠性得到保障。并且,由于加强部10a利用的是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与罩体10之间的可利用空间,因而,无需增大第一器件31和与之相邻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距,或者,减小第一器件31和与之相邻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距的增大幅度,使电路板2上的元器件3保持密集排列的布局结构,节省电路板2的元器件3布设面积,提高电路板2的空间利用率。
其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加强部10a可以完全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上方的可利用空间内。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加强部10a的部分结构可以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上方的可利用空间内,加强部10a的另一部分结构可以位于第一器件31和与之相邻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隙内。
参照图6所示,罩体10可以包括支撑架11和盖板12,支撑架11可以为框架结构,盖板12盖设在支撑架11的外部,支撑架11对盖板12进行支撑,盖板12主要作为遮盖结构,盖板12和支架共同构成罩体10。参照图7所示,支撑架11固定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支撑架11将电路板2上的元器件3围设在其内部,盖板12盖设在支撑架11的外部,盖板12、支撑架11和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之间共同围成遮蔽区域,将元器件3遮蔽于罩体10内部。
在实际应用中,支撑架11可以焊接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为盖板12提供连接基础,盖板12可以粘接或焊接在支撑架11上。示例性的,由于支撑架11为框架结构,粘接面积有限,且支撑架11和盖板12均为金属件,因而,可以将盖板12和支撑架11焊接连接,确保盖板12和支撑架11连接牢固。
参照图8所示,支撑架11包括框体111,围设在遮蔽区域外围,框体111作为支撑架11的主体结构,限定出支撑架11的尺寸,盖板12的形状、尺寸可以和框体111的形状、尺寸相匹配,盖板12的边缘部位与框体111连接,例如,盖板12的边缘部位与框体111焊接连接。
具体的,支撑架11的框体111可以包括侧壁1111、固定沿1112和搭接沿1113,支撑架1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即框体111的侧壁1111、固定沿1112和搭接沿1113为一体结构。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冲压成型工艺形成框体111的侧壁1111、固定沿1112和搭接沿1113。
参照图9所示,框体111的侧壁1111支撑在电路板2上,框体111的侧壁1111构成支撑架11的结构基础,框体111的侧壁1111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所在的平面,例如,框体111的侧壁1111沿垂直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的方向延伸,以使支撑架11在电路板2具有一定高度,使盖设在支撑架11外部的盖板12和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之间形成遮蔽空间,能够将元器件3包裹在屏蔽罩1内。
其中,以框体111的侧壁1111垂直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为例,支撑架11的侧壁1111的高度应大于屏蔽罩1内的厚度最大的元器件3,使盖板12和厚度最大的元器件3之间具有一定间隙,防止屏蔽罩1和元器件3接触,以免影响屏蔽罩1和元器件3的性能。
框体111的固定沿1112位于侧壁1111面向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的一端,固定沿1112沿电路板2的元件面21延伸,固定沿1112贴合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固定沿1112可增大支撑架11与电路板2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撑架11的稳定性。通过固定沿1112将支撑架11安装在电路板2上,例如,框体111的固定沿1112焊接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固定沿1112与电路板2之间的焊接面积较大,可保证支撑架11焊接牢固。
另外,结合图7所示,在框体111的固定沿1112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焊接连接的基础上,框体111的固定沿1112上还可以设置安装孔1112a,电路板2上与框体111的安装孔1112a对应的部位可以设置定位孔22,框体111的安装孔1112a和电路板2的定位孔22内可以穿设螺钉、铆钉等连接件,支撑架11通过连接件锁固在电路板2上。或者,支撑架11和电路板2之间仅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位于侧壁1111面向盖板12的一端,将盖板12面向电路板2的元件面21的表面定义为盖板12的内表面,搭接沿1113沿盖板12的内表面延伸,搭接沿1113贴合在盖板12的内表面上。与框体111的固定沿1112类似的,通过在支撑架11上设置与盖板12的内表面贴合的搭接沿1113,可增大支撑架11与盖板12的接触面积,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和盖板12的内表面之间可以焊接在一起,保证支撑架11与盖板12焊接牢固。
示例性的,以框体111的侧壁1111垂直支撑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为例,位于框体111的侧壁1111两端的固定沿1112和搭接沿1113均可以和侧壁1111相互垂直。
继续参照图9所示,贴合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的固定沿1112可以位于侧壁1111围成的区域的外侧,固定沿1112不占据侧壁1111围成的区域内的空间,侧壁1111可以贴近其内部的外围元器件3设置,在将需要被保护的元器件3都围设在内的前提下,可以减小支撑架11的空间体积,减小屏蔽框的尺寸,减小电路板组件100占据的空间,为电子设备内的其他部件预留较大的布局空间。
位于侧壁1111面向盖板12的一端的搭接沿1113可以位于侧壁1111围成的区域的内侧,以免搭接沿1113占据侧壁1111外围的额外空间,减小支撑架11占据的空间,减小屏蔽框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电路板组件100的占用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内的其他部件的布局设计。并且,向侧壁1111的内侧延伸的搭接沿1113,与盖板12包裹支撑架11的方位相匹配,可以利用侧壁1111的面积增大支撑架11与盖板12的连接面积,增强支撑架11与盖板12的连接强度。
为了增大盖板12与框体111的连接面积,结合图7所示,盖板12边缘可以沿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延伸至与框体111的侧壁1111贴合,以增大盖板12和支撑架11之间的接触面积,盖板12和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及侧壁1111之间均连接,可增大盖板12与支撑架11的连接强度。
其中,盖板12包括板体121和侧沿122,板体121整体与电路板2的元件面21平行,侧沿122位于板体121的外缘,侧沿122与框体111的侧壁1111贴合,盖板12的板体121的边缘部位与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贴合,盖板12的侧沿122及板体121的边缘部位分别与框体111的侧壁1111及搭接沿1113连接,保证盖板12与支撑架11连接牢固。
另外,为了提高支撑架11和盖板12之间的连接强度,支撑架11和盖板1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示例性的,参照图7所示,盖板12的侧沿122上设置有朝向支撑架11的侧壁1111凸出的凸起1221,支撑架11的侧壁1111上设置有凹坑1111a,盖板12装配到支撑架11上后,盖板12上的凸起1221陷入支撑架11上的凹坑1111a内,通过盖板12上的凸起1221和支撑架11上的凹坑1111a之间的相互限位作用,可以使盖板12牢固的安装在支撑架11上。
其中,支撑架11上的凹坑1111a可以是凹陷区域,凸起1221和的凹坑1111a可以增大盖板12和支撑架1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盖板12和支撑架11之间的焊接面积,增大两者的焊接强度。或者,支撑架11上的凹坑1111a可以为通孔,盖板12上的凸起1221卡入支撑架11上的通孔内。
可以理解地,支撑架11上具有朝向盖面12的凸起,盖板12上具有朝向支撑架11的凹陷区域,该凸起和该凹陷区域的位置相对,盖板安装在支撑架上的时候可以进行限位,增加安装强度。
其中,参照图7所示,由于支撑架11为框架结构,盖板12与支撑架11的框体111的形状相匹配,盖板12的板体121的边缘具有延伸方向突变的角部。以盖板12经冲压工艺制作而成为例,为了便于盖板12成型,可以仅在板体121的外缘上位于平直段的区域设置侧沿122,而板体121的角部不设置侧沿122。
由于盖板12的板体121覆盖支撑架11的框体111内的整个区域,盖板12的板体121的面积较大,且盖板12通常较薄,刚度有限,受自身重量的原因,盖板12上远离边缘部位的区域容易产生塌陷。对此,参照图8所示,支撑架11上通常还设置有支撑板112,支撑板112位于支撑架11的框体111的内侧,支撑板112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与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连接,支撑板112与搭接沿1113处于同一平面内,支撑板112贴合在盖板12的内表面上,以对盖板12进行支撑,防止盖板12的局部区域产生塌陷,提高盖板12的稳定性。
根据屏蔽罩1的实际尺寸大小,可以在支撑架11上设置一个支撑板112,例如,该支撑板112位于盖板12的中心区域,以将盖板12的两侧支撑平稳,使盖板12的两侧区域保持水平;或者,对于尺寸较大的屏蔽罩1,可以在支撑架11的框体111内侧间隔设置多个支撑板112,该多个支撑板112可以对应设置在盖板12的不同区域。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支撑板112可以位于元器件3的布置密度较小的区域,此区域的元器件3之间的空隙较大,便于支撑板112的设置,其中,支撑板112可以位于相邻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隙内。并且,支撑板112可以设置在盖板12易塌陷的区域内,以使支撑板112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对支撑架11上的支撑板112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不进行限制,以支撑板112的两端均与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连接为例,支撑板112可以为平板状结构;以图9中的一端连接在框体111的搭接沿1113上的支撑板112为例,支撑板112的另一端可以形成朝向电路板2的元件面21弯折的支撑部1121,支撑部1121抵设在电路板2的元件面21上,该支撑部1121例如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元器件3之间的间隙内。
参照图9所示,作为在罩体10上设置加强部10a的一种实施方式,罩体10上的加强部10a可以为设置在支撑架11上的支撑板112,也就是说,支撑架11上具有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上方的可利用空间内的支撑板112,通过在支撑架11上对应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部位设置支撑板112,有效利用了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和盖板12之间的可利用空间,该部位设置的支撑板112支撑在盖板12下方,通过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支撑力,可防止盖板12塌陷,提高盖板12的稳定性,提升屏蔽罩1的可靠性。
如前所述,结合图7所示,对于平面尺寸较大的第一器件31,由于第一器件31的表面和盖板12之间的间隙较小,第一器件31的表面所在的区域内无法设置支撑板112,通过在第一器件31的边缘的台阶面311与盖板12之间的可利用空间内设置支撑板112,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相应部位的支撑力可扩散至盖板12的该部位的周围区域,以使盖板12的被该支撑板112支撑部位的周围区域不会产生塌陷,提高第一器件31表面所对应的盖板12的区域的稳定性,避免盖板12上位于第一器件31上方的局部区域塌陷而影响第一器件31的性能。
支撑板112作为加强部10a,其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正上方与盖板12之间形成的可利用空间内,以第一器件31为层叠芯片组为例,支撑板112位于层叠芯片组中下层芯片和上层芯片之间形成的台阶面311上方,即支撑板112位于下层芯片的上方,且支撑板112位于最上层芯片的侧方;以第一器件31为“凸”字形的元器件3为例,支撑板112位于该元器件3的台阶面311的上方,且支撑板112位于该元器件3中尺寸较小的上侧部位的侧方。
继续参照图9所示,为了避免支撑板112和第一器件31之间产生干涉,在电路板2的板面的延伸方向上,支撑板112与第一器件31的靠近罩体10的表面之间具有间距,即位于层叠芯片组中的最上层芯片的侧方的支撑板112和最上层芯片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或者,位于“凸”字形的元器件3中尺寸较小的上侧部位的侧方的支撑板112和该元器件3的上侧部位的边缘之间具有间距。这样,便于支撑架11在电路板2上的组装,支撑架11上对应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部位的支撑板112和第一器件31之间相互无影响,该部位的支撑板112不会对第一器件31造成损伤,相应的,第一器件31也不会影响支撑板112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作为加强部10a的支撑板112可以沿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对第一器件31的边缘部位的台阶面311与盖板12之间形成的可利用空间都加以利用,可以在第一器件31边缘的台阶面311上方设置较长的支撑板112,可以提高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支撑力,增强支撑板112的支撑效果,提升盖板12的平稳性,提升屏蔽罩1的可靠性。
为了对第一器件31的侧边的整个台阶面311上方的可利用空间均加以利用,沿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沿第一器件31的边缘延伸)的支撑板112可至少覆盖第一器件31的边缘。以位于第一器件31的一侧的支撑板112为例,支撑板112在其长度方向上至少覆盖第一器件31的该侧的整个侧边范围。
示例性的,参照图9所示,图9示出了位于第一器件31的一侧的支撑板112覆盖第一器件31的该侧的整个侧边范围。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器件31的周向各侧中的至少两侧具有台阶面311的情况,例如,以层叠芯片组为例,第一器件31的周向四侧均可以具有台阶面311,可以在第一器件31的至少一侧设置支撑板112,或者,在第一器件31的至少两侧设置支撑板112,例如,在第一器件31的周向各侧均设置支撑板112,以提高对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与盖板12之间形成的可利用空间的利用率,增强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支撑力。
另外,根据第一器件31周围的元器件3的布局设计,沿第一器件31的边缘延伸的支撑板112可以延伸至与框体111的两侧连接,进而,延长支撑板112的长度,提升支撑架11的强度和刚度,提高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支撑力,增大屏蔽罩1的强度和稳定性。
如前所述,支撑板112可以完全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和正对的盖板12之间形成的可利用空间内,或者,支撑板112的部分结构位于可利用空间内,支撑板112的另一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器件31和与之相邻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隙内。其中,为了扩大支撑板112的覆盖范围,增强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支撑力,支撑板112可以延伸至台阶面311上方的可利用空间以外的区域。
图10为图3中A-A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参照图10所示,具体的,以支撑板112沿台阶面3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为例,在台阶面311的宽度方向上,支撑板112在电路板2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台阶面311覆盖的区域内,也就是说,支撑板112的部分宽度区域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上方,支撑板112的另一部分宽度区域延伸至第一器件31的侧方区域。如此,增大了支撑板112的宽度,扩大了支撑板112的面积,可增强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支撑力。
继续参照图10所示,在实际应用中,若与第一器件31相邻设置的元器件3的厚度小于第一器件31的厚度,与第一器件31相邻的元器件3与盖板12之间形成的空间较大,则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上方的支撑板112可以延伸至与第一器件31相邻的元器件3的上方,即支撑板112在电路板2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与第一器件31相邻的元器件3的覆盖区域内。
结合图9所示,在支撑板112的宽度方向上,通过使支撑板112延伸至覆盖位于第一器件31侧方的元器件3上方的空间,对第一器件31侧方的元器件3与盖板12之间形成的空间也加以利用,增大支撑板112的宽度,扩大支撑板112的面积,增强支撑板112对盖板12的支撑力。
另外,结合图7和图10所示,对于第一器件31的侧方设置的元器件3的厚度小于第一器件31的厚度的情况,为了减小屏蔽罩1的占用空间,可以对盖板12进行设计,使盖板12上对应第一器件31的区域相对于其周围的区域向背离电路板2的方向凸起,在保持第一器件31和盖板12之间具有合适的间隙的基础上,减小盖板12与第一器件31周围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隙,减小屏蔽罩1的占用空间。可利用屏蔽罩1节省出来的孔家,布局电子设备内的其他部件。
对于盖板12上对应第一器件31的区域相对其周围区域向背离电路板2的方向凸起的结构,盖板12在对应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和第一器件31侧方的元器件3的部位之间形成高度差,通过使支撑板112延伸至第一器件31侧方的元器件3上方的空间内,对于沿电路板2的元件面21水平延伸的支撑板112,支撑板112位于第一器件31台阶面311上方的部分结构悬空,而支撑板112位于第一器件31侧方的元器件3上方的部分结构贴合在盖板12的内表面上。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路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1所示,作为在罩体10上设置加强部10a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罩体10上的加强部10a可以是盖板12上设置的凹陷部1211,凹陷部1211位于盖板12上对应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区域。其中,凹陷部1211可以正对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设置,凹陷部1211在电路板2上的投影可以完全位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内。或者,凹陷部1211的部分区域位于盖板12上正对台阶面311的区域内,凹陷部1211的另一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器件31和与至相邻的元器件3之间的间隙内。
盖板12在设有凹陷部1211的区域朝向电路板2凹陷,盖板12在凹陷部1211所在的部位产生局部变形,改变了盖板12上对应于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上方的区域的材料延展方向,盖板12上的凹陷部1211对其周围的区域产生与盖板12的重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对盖板12上凹陷部1211周围的区域起到支撑作用,可增强凹陷部1211周围区域的稳定性,可防止凹陷部1211周围的区域发生塌陷,能够增强盖板12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罩体10的可靠性。
其中,与前述的支撑架11上的支撑板112类似的,在电路板2的板面的延伸方向上,盖板12上的凹陷部1211与第一器件31的上侧部位的边缘之间应具有间距,以防凹陷部1211和第一器件31发生干涉。另外,盖板12上的凹陷部1211可以沿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凹陷部1211可以至少覆盖第一器件31的边缘。在凹陷部1211的宽度方向上,凹陷部1211可以延伸至第一器件31侧方的空间内,对于第一器件31侧方的元器件3的厚度较小的情况,凹陷部1211可以延伸至覆盖第一器件31侧方的元器件3的上方空间,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凹陷部1211可以为盖板12上沿台阶面3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连续的凹槽结构,或者,凹陷部1211可以为沿台阶面3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凹坑结构。对于第一器件31的周向上的各侧均具有台阶面311的情况,盖板12上设置的凹陷部1211至少对应于第一器件31的一侧,以盖板12上对应于第一器件31的周向各侧的部位均设置有凹陷部1211为例,凹陷部1211可以形成环状的凹槽结构,或者,凹陷部1211可以为间隔设置且围成环状的多个凹坑结构。
应理解,对于在盖板12上设置凹陷部1211作为加强部10a的情况,盖板12和支撑架11可以单独加工成型,并将盖板12连接在支撑架11上构成罩体10;或者,盖板12和支撑架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罩体10为一体成型件,通过在罩体10上对应第一器件31的台阶面311的区域加工凹陷部1211,在罩体10上形成加强部10a。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冲压成型工艺在罩体10上形成加强部10a。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13)

1.一种屏蔽罩,安装在电路板的设有元器件的一侧表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所述罩体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罩体和所述电路板之间围成遮蔽区域,至少部分所述元器件位于所述遮蔽区域内;位于所述遮蔽区域内的所述元器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器件,所述第一器件具有面向所述罩体的台阶面;
其中,所述罩体上设置有加强部,至少部分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罩体上正对所述台阶面的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支撑架和盖板,所述支撑架支撑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支撑架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框体和至少一个支撑板,所述框体围设在所述遮蔽区域的边缘,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框体的内侧,所述支撑板形成所述加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台阶面伸出,所述凹陷部形成所述加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路板的板面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器件的靠近所述罩体的表面与所述加强部之间具有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台阶面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器件的边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台阶面覆盖的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台阶面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器件相邻设置的元器件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器件的厚度;所述加强部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投影的部分区域,位于与所述第一器件相邻的器件的覆盖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侧壁、固定沿和搭接沿,所述侧壁支撑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固定沿和所述搭接沿分别位于所述侧壁的两端,所述固定沿贴合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搭接沿与所述盖板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沿位于所述侧壁围成的区域的外侧,所述搭接沿位于所述侧壁围成的区域的内侧,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搭接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屏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外缘的至少部分区域延伸出侧沿,所述侧沿贴合在所述侧壁上。
12.一种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屏蔽罩,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表面上布置有多个元器件,所述屏蔽罩罩设在至少部分所述元器件的外部。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路板组件。
CN202110925358.5A 2021-08-12 2021-08-12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7477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5358.5A CN113747776B (zh) 2021-08-12 2021-08-12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EP22757465.4A EP4156881A4 (en) 2021-08-12 2022-04-26 SHIELD COVER,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S ASSEMBLY
PCT/CN2022/089348 WO2023015953A1 (zh) 2021-08-12 2022-04-26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2280054334.XA CN117751694A (zh) 2021-08-12 2022-04-26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5358.5A CN113747776B (zh) 2021-08-12 2021-08-12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7776A true CN113747776A (zh) 2021-12-03
CN113747776B CN113747776B (zh) 2022-09-20

Family

ID=7873087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5358.5A Active CN113747776B (zh) 2021-08-12 2021-08-12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2280054334.XA Pending CN117751694A (zh) 2021-08-12 2022-04-26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4334.XA Pending CN117751694A (zh) 2021-08-12 2022-04-26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56881A4 (zh)
CN (2) CN113747776B (zh)
WO (1) WO20230159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3990A (zh) * 2022-08-22 2022-12-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15953A1 (zh) * 2021-08-12 2023-02-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63774A1 (en) * 2012-08-31 2014-03-06 Sierra Wireless, Inc.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onfigured to inhibit deformation
CN108112227A (zh) * 2017-11-22 2018-06-0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罩及电路板
CN207588930U (zh) * 2017-11-10 2018-07-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WO2019023855A1 (zh) * 2017-07-31 2019-0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罩和终端
US20210227688A1 (en) * 2020-12-21 2021-07-22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 Lt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9904A1 (en) * 2005-12-16 2007-06-21 English Gerald R Low-profile assemblies for providing board level EMI shielding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on opposite sides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2010080854A (ja) * 2008-09-29 2010-04-08 Kyocera Corp 電子機器
CN102892280A (zh) * 2012-09-20 2013-01-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Pcb屏蔽件和用户设备
CN104427841A (zh) * 2013-09-09 2015-03-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屏蔽装置
WO2017087136A1 (en) * 2015-11-20 2017-05-26 Laird Technologies, Inc. Board level shield including an integrated heat sink
CN107787176A (zh) * 2017-10-19 2018-03-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7948348A (zh) * 2017-10-25 2018-04-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电路板组件、屏蔽罩
KR102538757B1 (ko) * 2018-08-08 2023-06-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쉴드 캔의 개구부를 덮는 도전성 플레이트와 연결된 차폐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0337230A (zh) * 2019-04-23 2019-10-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罩及终端
CN112888283B (zh) * 2019-11-30 2023-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盖、屏蔽罩、装备印刷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KR20210094399A (ko) * 2020-01-21 2021-07-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차폐 구조 및 방열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3747776B (zh) * 2021-08-12 2022-09-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63774A1 (en) * 2012-08-31 2014-03-06 Sierra Wireless, Inc.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onfigured to inhibit deformation
WO2019023855A1 (zh) * 2017-07-31 2019-0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罩和终端
CN207588930U (zh) * 2017-11-10 2018-07-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8112227A (zh) * 2017-11-22 2018-06-0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屏蔽罩及电路板
US20210227688A1 (en) * 2020-12-21 2021-07-22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 Lt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15953A1 (zh) * 2021-08-12 2023-02-1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5473990A (zh) * 2022-08-22 2022-12-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73990B (zh) * 2022-08-22 2023-10-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56881A1 (en) 2023-03-29
EP4156881A4 (en) 2023-08-02
CN113747776B (zh) 2022-09-20
CN117751694A (zh) 2024-03-22
WO2023015953A1 (zh)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47776B (zh)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JP4138862B1 (ja) 回路基板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9247682B2 (en)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
JP5233677B2 (ja) 電子機器のシールド構造、シールド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US20130153286A1 (en) Shielding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ystem
US11026355B2 (en) Housing for receiving electronic devices and electronic system having the same
US20140168908A1 (en) Electronic module
CN212344142U (zh) 电子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1631937B2 (en) Combo antenna module
WO2012176646A1 (ja) シールドフレーム、シールドフレームの実装構造、及び電子携帯機器
CN111278258B (zh) 一种机箱及电子设备
JP4682646B2 (ja) 実装体
CN210157588U (zh) 电路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668332U (zh) 一种电路板、封装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217983643U (zh) 天线总成
CN112399768B (zh) 屏蔽罩、电路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7521236U (zh) 一种屏蔽结构及车载产品
JP2015159251A (ja) 実装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JP3243774U (ja) アンテナアセンブリ
CN218570775U (zh) 屏蔽罩及电子设备
CN215872564U (zh) 屏蔽组件、电路模块和电子装置
CN214316116U (zh) 电子装置
CN217088244U (zh) 印刷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US10199731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0534900B (zh) 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