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7422B - 书写感改善膜 - Google Patents

书写感改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7422B
CN113717422B CN202111063413.0A CN202111063413A CN113717422B CN 113717422 B CN113717422 B CN 113717422B CN 202111063413 A CN202111063413 A CN 202111063413A CN 113717422 B CN113717422 B CN 1137174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riting feeling
writing
fine particles
feeling improving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34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17422A (zh
Inventor
星野弘气
仓本达己
户高昌也
大类知生
佐佐木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232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25637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232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00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232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52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24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44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0634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174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17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7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17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7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433/1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halogen, nitrogen, sulfur, or oxygen atoms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笔的书写感优异的书写感改善膜。该书写感改善膜(1)具有书写感改善层(12),所述书写感改善层(12)在表面的10925.76μm2的面积的范围内,存在8个以上30个以下的高度为1μm以上3μm以下、且平面方向的截面的最大截面面积为10.2μm2以上的突起,同时存在20个以上的高度超过0μm小于1μm的突起。

Description

书写感改善膜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711085678.4、申请日为2017年11月07日、发明名称为“书写感改善膜”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本申请以2016年11月16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6-223215号、2016年11月16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6-223217号、2016年11月16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6-223219号、2016年12月1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6-242430号为基础要求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使用触控笔的触控面板的最表层的书写感改善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兼做显示设备与输入手段的触控面板得到较多的利用。在这样的触控面板中,除了使用手指进行输入以外,也可使用触控笔进行输入,若使用触控笔,则可进行比使用手指更精细且高精度的输入作业。但是,通常触控面板的显示模块是硬质的。因此,使用触控笔的书写感,与使用铅笔或笔等在纸上书写时的书写感不同,很难说其良好。
为了解决触控面板的由使用触控笔而导致的书写感的问题,正在进行在触控面板的最表面上贴附改善书写感的膜(以下,有时称为“书写感改善膜”)的研究。作为这样的膜,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触感膜,其包含:透明基材膜、以及在该透明基材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网状结构的线状凸部,网状结构具有规则排列的多个分区,且线状凸部相对于触感膜表面整体占有5~80%的面积。
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触感改良膜,其具有以JIS B0610为标准的滚圆波纹度曲线最大高度(転がり円最大高さうねり)(WEM)为15μm以上的表面形状,且不包含用于形成表面形状的微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4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37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及2所公开的发明中,存在在笔尖产生卡顿感或滑感,或者书写时的声音或振动与使用铅笔或笔等在纸上书写时不同的情况,未能充分地得到使用铅笔或笔等在纸上书写时的书写感。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笔的书写感优异的书写感改善膜。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本发明提供一种书写感改善膜,其特征在于,具有书写感改善层,所述书写感改善层在表面的10925.76μm2的面积的范围内,存在8个以上30个以下的高度为1μm以上3μm以下、且平面方向的截面的最大截面面积为10.2μm2以上的突起,同时存在20个以上的高度超过0μm小于1μm的突起(发明1)。
上述发明(发明1)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通过在表面(触控笔接触的面)上具有存在着如上所述的突起的书写感改善层,从而能够对触控笔的书写感赋予令人满意的阻抗感及摩擦感。这些感觉相互结合,使触控笔的书写感近似于使用铅笔或笔等在纸上书写时的感觉,从而变得优异。
在上述发明(发明1)中,所述书写感改善层优选为使含有固化性成分与微粒的涂料组合物固化而形成的层(发明2)。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的触控笔的书写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的剖面图。
图2是利用光干涉式表面形状观察装置(VSI模式)的、实施例1的书写感改善膜的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的观察图像。
附图标记说明
1:书写感改善膜;11:基材膜;12:书写感改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1是构成使用触控笔的触控面板的最表层的膜,优选其如图1所示,由基材膜11及形成在基材膜11的一侧的面上的书写感改善层12构成。但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1,也可以由单层或3个以上的层构成。
1.物性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1的书写感改善层12的表面(触控笔接触的面;以下有时称为“书写感改善膜1的表面”)而言,在该表面的10925.76μm2的面积的范围内,存在8个以上30个以下的高度为1μm以上3μm以下、且书写感改善膜1的平面方向的截面的最大截面面积为10.2μm2以上的突起(以下有时称为“大突起”),同时存在20个以上的高度超过0μm小于1μm的突起(以下有时称为“小突起”)。另外,“书写感改善膜的平面方向的截面的最大截面面积”是指在平面视图中可包围该突起的最小形状的面积。
如上所述,若大突起及小突起分别以上述密度存在于书写感改善膜1的表面,则通常,小突起会位于大突起彼此的谷的部分。若书写感改善膜1的表面具有该形状,则可以对触控笔的书写感赋予令人满意的阻抗感及摩擦感。这些感觉相互结合,使触控笔的书写感近似于使用铅笔或笔等在纸上书写时的感觉,从而变得优异。
另外,作为触控笔,例如,除了笔尖直径为0.1~5mm的硬毡芯的触控笔之外,也可以使用聚缩醛芯的触控笔等,不论使用何种触控笔,均可得到上述效果。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书写感的基准的“笔”包含圆珠笔、毡笔、钢笔等,优选以钢笔为基准。
从上述效果的角度出发,在书写感改善膜1的表面的10925.76μm2的面积的范围内,优选存在8个以上的大突起,特别优选存在9个以上的大突起。尤其是从得到铅笔在纸上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优选存在11个以上的大突起。另一方面,优选存在30个以下的上述大突起,特别优选存在20个以下的上述大突起。此外,如上所述,虽然将最大截面面积为10.2μm2以上的突起分类为大突起,但是对存在的突起的该最大截面面积的上限值并无特别限制。然而,从消除书写感的偏差的角度出发,上述大突起的最大截面面积优选为400μm2以下,特别优选为300μ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2以下。
同样地从得到优异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在书写感改善膜1的表面的10925.76μm2的面积的范围内,优选存在15个以上的小突起,特别优选存在20个以上的小突起,进一步优选存在35个以上的小突起。尤其是从得到钢笔在纸上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优选存在50个以上的小突起。此外,优选存在100个以下的上述小突起,特别优选存在75个以下的上述小突起。上述小突起的最大截面面积优选为0.03μm2以上,特别优选为0.3μ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μm2以上。另一方面,上述小突起的最大截面面积优选为11μm2以下,特别优选为10μ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μm2以下。
上述大突起及小突起优选为,对于书写感改善膜1的表面,通过使用了光干涉式表面形状观察装置的垂直扫描干涉测定法,在91.2μm×119.8μm的范围的观察图像中所取得的突起。即,上述大突起及小突起的高度、最大截面面积及数目,优选通过使用了光干涉式表面形状观察装置的垂直扫描干涉测定法,在91.2μm×119.8μm的范围的观察图像中进行测定而得到。具体的装置及测定方法,如后述的试验例所示。
另外,优选不存在高度为1μm以上3μm以下、且在书写感改善膜1的平面方向的截面的最大截面面积小于10.2μm2的突起。这是因为在书写时,存在该突起剥落而使书写感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1而言,笔滑动试验中的规定特性优选在规定的范围内。具体而言,对于书写感改善膜1的书写感改善层12的表面,使笔尖直径为0.5mm的硬毡芯的触控笔的笔尖,以荷重为3.92N的加压条件,在垂直方向上与表面接触,在与书写感改善层12的表面平行的任意一个方向上,以100mm/分钟的速度进行移动,同时测定笔尖阻力(mN),从而得到移动距离(mm)-笔尖阻力(mN)的图表。使用Exce1(注册商标;微软公司制软件)将所得到的移动距离(mm)-笔尖阻力(mN)的图表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频率(Hz)-振幅(-)的图表。由所得到的频率(Hz)-振幅(-)的图表,求出在频率为1~2Hz的范围中的振幅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波峰数。若其分别在如下所示范围内,则可使书写感改善膜1的书写感更优异。
在此,“笔尖阻力”是指以上述条件使触控笔移动时,施加在笔尖的阻力。此外,上述“振幅的平均值”是指取在频率为1~2Hz的范围中的波峰的极大值及极小值的总和,除以他们的个数的值。进一步,上述“波峰数”是指在频率为1~2Hz的范围中的振幅为1.5以上的波峰数。
上述振幅的平均值优选为1.2以上,特别优选为1.3以上。尤其是从得到铅笔在纸上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优选为1.5以上。此外,上述振幅的平均值优选为10以下,特别优选为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以下。上述振幅的最大值(最大振幅值)优选为1.0以上,特别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6以上。尤其是从得到钢笔在纸上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优选为3.0以上。此外,上述振幅的最大值优选为10以下,特别优选为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上述振幅的波峰数(振幅数)优选为3以上,特别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以上。此外,上述振幅的波峰数优选为30以下,特别优选为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上述移动距离(mm)-笔尖阻力(mN)的图表的具体的取得方法,如后述的试验例所示。
2.各构件
(1)书写感改善层
(1-1)书写感改善层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书写感改善膜1的书写感改善层12,只要具有上述物性,即,只要具有由上述大突起及小突起形成的表面形状,则可由任何材料形成,但是,优选通过使如下所说明的涂料组合物C固化而形成。根据涂料组合物C,可容易地形成满足上述物性的书写感改善层12。
本实施方式的涂料组合物C,优选含有固化性成分及微粒。
(1-1-1)固化性成分
固化性成分是通过活性能量射线或热等的触发(trigger)而进行固化的成分,例如可列举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热固化性成分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所形成的书写感改善层12的硬度及基材膜11的耐热性等的角度出发,优选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
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优选为通过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而进行固化,从而发挥规定的硬度,且通过与微粒的关系而能够达成上述物性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
作为具体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可列举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聚合物等,其中优选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和/或(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更优选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及(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可分别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这两者。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这两者。其他的类似用语也相同。
作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例如可列举出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新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环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环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这些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一方面,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列举出聚酯丙烯酸酯类、环氧丙烯酸酯类、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多元醇丙烯酸酯类等预聚物。
作为聚酯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通过如下所述的方式而得到:利用(甲基)丙烯酸,将通过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合而得到的在两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寡聚物的羟基酯化;或是利用(甲基)丙烯酸,将在多元羧酸上加成环氧烷而得到的寡聚物的末端的羟基酯化。
环氧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通过使分子量相对较低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醛型环氧树脂的环氧乙烷环与(甲基)丙烯酸反应而进行酯化而得到。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通过利用(甲基)丙烯酸,将通过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反应而得到的聚氨酯寡聚物酯化而得到。
多元醇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通过利用(甲基)丙烯酸,将聚醚多元醇的羟基酯化而得到。
以上的预聚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此外,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优选使用有机无机混成树脂。作为有机无机混成树脂,可优选地列举出,经由硅烷偶联剂等使具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键合于二氧化硅微粒上而成的物质。另外,有机无机混成树脂所含有的二氧化硅微粒,作为二氧化硅溶胶而具有粘结剂的功能,其并不包含在后述的微粒中。
若使用有机无机混成树脂,则通过二氧化硅溶胶的作用,容易得到由上述的大突起及小突起形成的表面形状。因此,即使将球状的有机类微粒用作后述的微粒,也容易得到该表面形状,由此,可使所形成的书写感改善层12的光学特性良好。
(1-1-2)微粒
微粒可以为无机类微粒及有机类微粒中的任意一者。例如,从赋予书写感改善层12以高表面硬度的角度出发,优选无机类微粒,从进一步提高书写感改善层12的光学特性的角度出发,优选有机类微粒。此外,微粒的形状可以为球状,也可以为非球状。在为非球状时,可以为不定形,也可以为针状、鳞片状的长宽比高的形状。在此,所谓“不定形”是指不是球状或椭圆形状等的规则的形状,而是具有不规则的多个角部或面的形状。另外,微粒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由上述大突起及小突起形成的表面形状,优选使用平均粒径为0.5μm以上15μm以下的不定形微粒,或平均粒径为1.7μm以上15μm以下的球状微粒。不定形微粒通常为无机类微粒。球状微粒可以为无机类微粒及有机类微粒中的任意一者,但是从光学特性的角度出发,优选有机类微粒。另外,从得到铅笔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优选不定形微粒,从得到钢笔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优选球状微粒。
作为无机类微粒,例如可列举出由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锗、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铟锡(ITO)、氧化锑、氧化铈等金属氧化物;氟化镁、氟化钠等金属氟化物等形成的微粒。上述之中,从对光学特性的影响少的角度出发,优选二氧化硅及氧化铝,特别优选二氧化硅,进一步优选不定形的二氧化硅。另外,对于无机类微粒的表面,也可以通过有机化合物等进行化学修饰。
作为有机类微粒,例如可列举出硅酮类微粒、三聚氰胺类树脂微粒、丙烯酸类树脂微粒(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微粒等)、丙烯酸-苯乙烯类共聚物微粒、聚碳酸酯类微粒、聚乙烯类微粒、聚苯乙烯类微粒、苯胍胺类树脂微粒等。这些树脂也可以被交联。上述之中,从光学特性及硬度的角度出发,优选丙烯酸类树脂微粒,特别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微粒,进一步优选球状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微粒,最优选正球状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微粒。
不定形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0.7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此外,不定形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5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μm以下。通过使不定形微粒的平均粒径在上述的范围内,可容易地得到由上述的大突起及小突起形成的表面形状。另外,将本说明书中的微粒的平均粒径定义为通过ζ电位(Zetapotential)测定法测定一次粒径而得到的值。
球状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7μm以上,特别优选为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μm以上。此外,球状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5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通过使球状微粒的平均粒径在上述的范围内,可容易地得到由上述的大突起及小突起形成的表面形状。
关于上述微粒的粒度分布,从使书写感改善层12形成上述的表面形状的角度出发,优选以下述式表示的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为20%以上,特别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此外,从同样的角度出发,上述CV值优选为200%以下,特别优选为1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下。
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标准偏差粒径/平均粒径)×100
另外,将粒径的变异系数(CV值)定义为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HORIBA,Ltd.制造,产品名称“LA-920”)所测定的值。
涂料组合物C中的微粒的含量优选为3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7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此外,上述微粒的含量优选为4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下。通过使微粒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可容易地得到由上述的大突起及小突起形成的表面形状。
(1-1-3)光聚合引发剂
使用紫外线作为用于使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时,涂料组合物C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通过像这样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可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效率良好地聚合,此外,可减少聚合固化时间及紫外线的照射量。
作为这样的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乙酰苯基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氨基安息香酸酯、寡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这些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涂料组合物C中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相对于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100质量份,以下限值计,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此外,以上限值计,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
(1-1-4)其他的成分
除了上述成分以外,涂料组合物C也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作为各种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流平剂(leveling agent)、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硅烷偶联剂、抗老化剂、热聚合抑制剂、着色剂、表面活性剂、储存稳定剂、增塑剂、润滑剂、消泡剂、湿润性改进剂、涂层表面改良剂等。
(1-2)书写感改善层的厚度
书写感改善层12的厚度,以下限值计,优选为0.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0.7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通过使书写感改善层12的厚度的下限值如上所述,可在容易满足上述物性的同时,得到良好的耐擦伤性。此外,书写感改善层12的厚度,以上限值计,优选为2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通过使书写感改善层12的厚度的上限值如上所述,容易满足上述的物性。
(2)基材膜
作为基材膜11,只要从适于作为使用触控笔的面板用的基材膜中适当选择即可,优选与书写感改善层12的亲和性良好的塑料膜。
作为该塑料膜,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烃膜,玻璃纸、二乙酸纤维素膜、三乙酸纤维素膜、乙酸纤维素丁酯膜、聚氯乙烯膜、聚偏二氯乙烯膜、聚乙烯醇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膜、聚苯乙烯膜、聚碳酸酯膜、聚甲基戊烯膜、聚砜膜、聚醚醚酮膜、聚醚砜膜、聚醚酰亚胺膜、氟树脂膜、聚酰胺膜、丙烯酸树脂膜、聚氨酯树脂膜、降冰片类聚合物膜、环状烯烃类聚合物膜、环状共轭二烯类聚合物膜、乙烯基脂环式烃聚合物膜等塑料膜或他们的层叠膜。其中,在与上述书写感改善层12的组合中,优选可良好地维持触控笔的书写感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碳酸酯膜、降冰片烯类聚合物膜等,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此外,在上述基材膜11中,以提升与设置于其表面上的层(书写感改善层12、后述的粘着剂层等)的密着性为目的,可根据需要而在单面或两面上施行基于底漆处理(primertreatment)、氧化法、凹凸化法等的表面处理。作为氧化法,例如可列举出电晕放电处理、铬酸处理、火焰处理、热风处理、臭氧·紫外线处理等,作为凹凸化法,例如可列举出喷砂法、溶剂处理法等。这些表面处理法可根据基材膜11的种类进行适宜选择。作为一个例子,优选使用通过底漆处理而形成了易接着层的塑料膜,特别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基材膜11的厚度优选为15~300μm,特别优选为30~200μm,进一步优选为90~150μm。
3.书写感改善膜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1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制造:相对于基材膜11,涂布含有书写感改善层12形成用的涂料组合物的涂布液,优选涂布含有涂料组合物C与根据需要的溶剂的涂布液,使其固化而形成书写感改善层12。
溶剂可使用于涂布性的改良、粘度调节、固体成分浓度的调节等,只要可溶解固化性成分等、分散微粒等,则可无特别限定地使用。
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辛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酮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乳酸乙酯、γ-丁内酯等酯类;乙二醇单甲醚(甲基溶纤剂)、乙二醇单乙醚(乙基溶纤剂)、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丁基溶纤剂)、丙二醇单甲醚等醚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酰胺类等。
使用一般方法进行涂料组合物的涂布液的涂布即可,例如,通过棒涂布法、刮刀涂布法(knife coating method)、辊涂法、刮片涂布法(blade coating method)、模具涂布法(die coating method)、凹版涂布法进行即可。优选将涂料组合物的涂布液涂布后,以40~120℃将涂膜干燥30秒~5分钟左右。
如涂料组合物C那样,涂料组合物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时,涂料组合物的固化可通过对涂料组合物的涂膜照射紫外线、电子束等活性能量射线而进行。紫外线照射可使用高压汞灯、FUSION H灯、氙灯等进行,关于紫外线的照射量,优选照度为50~1000mW/cm2、光量为50~1000mJ/cm2左右。另一方面,关于电子束照射,可使用电子束加速器等进行,电子束的照射量优选为10~1000krad左右。
4.其他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1而言,优选以书写感改善层12作为最表面,并具有基材膜11与书写感改善层12,也可以在书写感改善层12与基材膜11之间,或在基材膜11的不与书写感改善层12相接的一侧的面上,进一步具有其他的层。例如,可在基材膜11的不与书写感改善层12相接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粘着剂层,也可进一步在粘着剂层上层叠剥离片。
作为构成粘着剂层的粘着剂,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丙烯酸类粘着剂、橡胶类粘着剂、硅酮类粘着剂等公知的粘着剂。
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感改善膜1,只要表面形状满足上述要件,也可以由单层构成,例如也可以是由单层构成的膜(树脂膜)、玻璃膜等。
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非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各要素是包含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所有设计变更或均等物的宗旨。
例如,在书写感改善膜1的基材膜11与书写感改善层12之间,也可存在有其他的层。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等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地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等的限定。
[实施例1]
将100质量份(表示换算为固体成分的值。以下关于其他的成分也相同)的作为固化性成分的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产品名称“BEAMSET 575CB”)、15质量份的平均粒径为1.5μm的不定形二氧化硅微粒(CV值88%)、5质量份的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混合,得到了涂料组合物。使用丙二醇单甲醚稀释该涂料组合物,制备了涂布液。
在作为基材膜的附有易接着层的聚酯膜(TOYOBO CO.,LTD.制造,产品名称“CosmoshineA4300”,厚度:125μm)的易接着层侧的面上,涂布上述所得到的涂布液,在70℃下干燥了1分钟。接着,在大气下,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制造,产品名称“充氮冲洗小型传送带式UV照射装置(窒素パージ小形コンベア式UV照射装置)CSN2-40”),在下述的条件下照射紫外线,形成厚度为5μm的书写感改善层,得到了书写感改善膜。
[紫外线照射条件]
·光源︰高压汞灯
·灯电力︰1.4kW
·传送带速度︰1.2m/分钟
·照度︰100mW/cm2
·光量︰240mJ/cm2
另外,上述书写感改善膜中的书写感改善层的厚度是使用定压厚度计(NikonCorporation制造,产品名称“MH-15M”)测定书写感改善膜的总厚度,并从该总厚度中减去基材膜的厚度而计算出的。
[实施例2~5、比较例1~2]
除了将涂料组合物的材料及掺合比、以及书写感改善层的厚度变更为如表1所示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书写感改善膜。
在此,表1所记载的缩写符号等的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A: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RAKAWA CHEMICAL INDUST RIES,LTD.制造,产品名称“BEAMSET 575CB”)
B:有机无机混成树脂(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LT D.制造,产品名称“OPSTER Z7530”,丙烯酰基键合于二氧化硅微粒而成的物质与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混合品)
C:平均粒径为1.5μm的不定形二氧化硅微粒(CV值:88%)
D:平均粒径为3μm的不定形二氧化硅微粒(CV值:45%)
E:平均粒径为4.5μm的不定形二氧化硅微粒(CV值:35%)
F:平均粒径为3μm的正球状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V值:32%)
G:平均粒径为1.5μm的正球状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V值:23%)
H: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
[试验例1](表面形状的测定)
对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造的书写感改善膜的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使用光干涉式表面形状观察装置(Veeco Instruments Inc.制造,产品名称“WYKO-1100”),通过垂直扫描干涉测定法(VSI模式),以10倍率观察了91.2μm×119.8μm的范围的观察图像。然后,对高度为1μm以上3μm以下、且最大截面面积为10.2μm2以上的突起(大突起)的数目,以及高度超过0μm(为了排除噪声电平的凹凸,更具体为0.2μm左右以上)小于1μm的突起(小突起)的数目,分别进行了计数。将结果示于表2。另外,作为参考,将实施例1中所得到的书写感改善膜的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的观察图像示于图2。
[试验例2](笔滑动试验)
将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造的书写感改善膜,以书写感改善层侧朝上的方式放置在玻璃基板上。对该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使笔尖直径为0.5mm的硬毡芯的触控笔(WACOM公司制造,产品名称“ACK-2003”)的笔尖,以荷重为3.92N的加压条件,在垂直方向(笔尖的轴心相对于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呈垂直的方向)上与表面接触,同时在与书写感改善膜的表面平行的任意一个方向上,以100mm/分钟的速度进行移动。另外,上述触控笔安装在测定专用转向架(台車)上,通过移动该转向架,使触控笔在书写感改善层上滑动。
使用万能试验机(ORIENTEC Co.,LTD制造,产品名称“Tensilon”)测定移动时的笔尖阻力,得到了移动距离(mm)-笔尖阻力(mN)的图表。然后,使用软件(微软公司制造,产品名称“Excel”)将所得到的移动距离(mm)-笔尖阻力(mN)的图表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了频率(Hz)-振幅(-)的图表。由该频率(Hz)-振幅(-)的图表求出了在频率为1~2Hz的范围中的振幅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大振幅值)及波峰数(振幅数)。将结果示于表2。
[试验例3](书写感的感官评价)
将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造的书写感改善膜,以书写感改善层侧朝上的方式放置在玻璃基板上。评审员使用笔尖直径为0.5mm的硬毡芯的触控笔(WACOM公司制造,产品名称“ACK-2003”),对该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进行模拟的规定的书写作业,评价了以下的书写感。将结果示于表1。另外,各个书写感的评价是以使用铅笔(MITSUBISHIPENCIL CO.,LTD.制造,产品名称“MITSUBISHIPENCIL Uni B”)或钢笔(S.T.DUPONT公司制造,产品名称“LINED 410674Black lacquer&Pal ladium”)在5张重叠的纸张(KOKUYO Co.,Ltd.制造,产品名称“CAM PUS NOTE ALINE No-201A”)上进行书写时的书写感作为基准而进行的。
(1)笔尖流畅感
以如下基准评价了作为书写感的笔尖的流畅感。
◎:笔尖不流畅
○︰笔尖稍微流畅
×:笔尖过于流畅
(2)笔尖的卡顿感
以如下基准评价了作为书写感的笔尖的卡顿感。
◎:感觉不到笔尖的卡顿感
○︰稍有笔尖的卡顿感
×︰笔尖有过度的卡顿感
(3)振动
以如下基准评价了作为书写感的振动。
◎:适当的振动传到手中
○︰振动虽然传到手中但并不足
×:传到手中的振动过小或过大
(4)刮拭声
以如下基准评价了作为书写感的刮拭声。
◎:可听到充分流畅的沙沙的声音
○︰可听到沙沙的声音,但稍微小
△:可隐约听到沙沙的声音
×:听不见沙沙的声音
另外,关于实施例4的书写感改善膜,良好的并不是作为铅笔的书写感,而是作为钢笔的书写感。由于在为钢笔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书写的声音,因此表2中的实施例4中的刮拭声为“-”。
[试验例4](雾度值及总透光率的测定)
使用雾度计(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产品名称“NDH-2000”),按照JIS K7136:2000测定了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造的书写感改善膜的雾度值(%)及总透光率(%)。另外,从得到适宜的书写感的角度出发,雾度值优选为7.5%以上,更优选为9%以上,特别优选为15%以上。此外,从不得到笔尖的卡顿感等的角度出发,雾度值优选为30%以下。另一方面,总透光率优选为80%以上。将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3257454200000171
[表2]
Figure BDA0003257454200000181
由表2可知,在实施例中制造的书写感改善膜的触控笔的书写感优异,此外,光学特性也优异。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书写感改善膜,可适宜地用作使用触控笔的触控面板的最表层。

Claims (2)

1.一种书写感改善膜,其具备触控笔接触的书写感改善层,所述书写感改善膜的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书写感改善层的触控笔接触的表面,使笔尖直径为0.5mm的硬毡芯的触控笔的笔尖,以荷重为3.92N的加压条件,在垂直方向上与表面接触,在与所述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平行的任意一个方向上,以100mm/分钟的速度进行移动,同时测定笔尖阻力,将移动距离-笔尖阻力的图表进行傅立叶变换,由变换得到的频率-振幅的图表求出的在频率为1~2Hz的范围中的振幅的平均值为1.2以上且10以下、所述振幅的波峰数为3以上且30以下,
所述书写感改善层是使含有固化性成分与微粒的涂料组合物固化而形成的层,
所述固化性成分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或热固化性成分,
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成分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及(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聚合物、或者有机无机混成树脂,
所述微粒为无机类微粒及有机类微粒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感改善膜,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书写感改善层的触控笔接触的表面,使笔尖直径为0.5mm的硬毡芯的触控笔的笔尖,以荷重为3.92N的加压条件,在垂直方向上与表面接触,在与所述书写感改善层的表面平行的任意一个方向上,以100mm/分钟的速度进行移动,同时测定笔尖阻力,将移动距离-笔尖阻力的图表进行傅立叶变换,由变换得到的频率-振幅的图表求出的在频率为1~2Hz的范围中的振幅的最大值为1.0以上且10以下。
CN202111063413.0A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Active CN1137174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3413.0A CN113717422B (zh)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3215A JP6325637B1 (ja) 2016-11-16 2016-11-16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JP2016223219A JP7000017B2 (ja) 2016-11-16 2016-11-16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JP2016-223215 2016-11-16
JP2016223217A JP6345220B2 (ja) 2016-11-16 2016-11-16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JP2016-223217 2016-11-16
JP2016-223219 2016-11-16
JP2016-242430 2016-12-14
JP2016242430A JP7004498B2 (ja) 2016-12-14 2016-12-14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CN202111063413.0A CN113717422B (zh)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CN201711085678.4A CN108070326B (zh)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85678.4A Division CN108070326B (zh)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7422A CN113717422A (zh) 2021-11-30
CN113717422B true CN113717422B (zh) 2023-06-09

Family

ID=621596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3413.0A Active CN113717422B (zh)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CN201711085678.4A Active CN108070326B (zh)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85678.4A Active CN108070326B (zh) 2016-11-16 2017-11-07 书写感改善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7174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1147B2 (ja) * 2018-12-14 2020-12-1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書き味向上シート
CN110053340A (zh) * 2019-02-15 2019-07-26 深圳市利丰达展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静电类纸膜及加工方法
WO2020213156A1 (ja) * 2019-04-19 2020-10-22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ペン入力デバイス用表面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32277A (ja) * 2013-05-30 2014-12-1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N104228253A (zh) * 2013-06-07 2014-12-24 琳得科株式会社 硬涂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36333A (zh) * 2012-10-17 2015-06-24 株式会社大赛璐 透明膜及其使用方法以及触摸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9103A (ja) * 1995-03-09 1996-09-27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座標入力装置
JP6282482B2 (ja) * 2014-02-18 2018-02-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ログラマブル回路装置、コンフィギュレーション情報修復方法
JP6258248B2 (ja) * 2015-04-02 2018-01-1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6333A (zh) * 2012-10-17 2015-06-24 株式会社大赛璐 透明膜及其使用方法以及触摸面板
JP2014232277A (ja) * 2013-05-30 2014-12-1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N104228253A (zh) * 2013-06-07 2014-12-24 琳得科株式会社 硬涂膜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0326B (zh) 2021-09-17
CN113717422A (zh) 2021-11-30
CN108070326A (zh) 2018-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89642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6174378B2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20070015077A (ko) 디스플레이용 표면재 및 그것을 갖춘 디스플레이
JP5020913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又はディスプレイ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N113717422B (zh) 书写感改善膜
KR102410171B1 (ko) 필기감 향상 필름
JP2018173906A (ja) 書き味向上シート
JP2021099854A (ja) 書き味向上フィルム
KR102318105B1 (ko) 필기감 향상 필름
WO2017094784A1 (ja)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シートの選別方法
TWI738916B (zh) 提高書寫感的薄膜
JP6805053B2 (ja) 書き味向上シート
KR102346334B1 (ko) 위치 검출 기능 구비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146879B2 (ja) 書き味向上シート
JP201812904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性部材の選別方法、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タッチパネルペン用筆記性部材、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7265332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12608691A (zh) 书写感改善片
JP2018180981A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