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5776B - Dc-dc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Dc-dc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5776B
CN113645776B CN202110908075.XA CN202110908075A CN113645776B CN 113645776 B CN113645776 B CN 113645776B CN 202110908075 A CN202110908075 A CN 202110908075A CN 113645776 B CN113645776 B CN 1136457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late
coil
cooling plate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080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45776A (zh
Inventor
金志训
金根浩
罗贤珉
郑在厚
裵硕
廉载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Inno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487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5827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527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1758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527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3699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0807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5776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7/01309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93195A1/ko
Publication of CN113645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5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5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8Shielding
    • H01F27/289Shielding with auxiliary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01Thermal arrangements, e.g. for cooling, heating 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05K1/0203Cooling of mounted components
    • H05K1/0207Cooling of mounted components using internal conductor planes parallel to the surface for thermal conduction, e.g. power pla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1Side-by-side or stacke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05K7/023Stackable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45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automotive electronic casings
    • H05K7/20872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27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against abnormal temper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具有冷却板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一个表面上的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的图案层;设置在所述图案层上的电子设备;以及与所述冷却板间隔开并电连接至所述图案层的基板。

Description

DC-DC转换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1月17日,并于2019年5月14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发明名称为“DC-DC转换器”的第201780070562.5号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DC-DC转换器。
背景技术
以下描述提供了针对本实施方式的背景信息,并且未描述现有技术。
随着使用电力的环保车辆的出现,需要减少用于车辆的电气部件的重量和尺寸。用于车辆的DC-DC(直流至直流)转换器是用于控制车辆中的DC电压的设备。
特别地,在电动车辆中,DC-DC转换器起到改变电机中产生的电流的电压以对电池供电的作用。另外,当电动车辆沿倾斜道路行驶时,电机用作发电机以对电池充电。在这种情况下,由电机产生的电流的电压被改变并且提供给电池。
在DC-DC转换器中设置有各种电子部件。由于诸如DC-DC转换器的重量减轻和紧凑结构的实现的各种原因必须提高加热模块的冷却效率。
另一方面,DC-DC转换器的主要配置包括:初级线圈,从外部供应的电流流过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次级线圈通过流过初级线圈的电流产生感应电流;以及电感线圈,连接至次级线圈并且控制转换后的电流的频率。更具体地,通过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来实现电流的转换,并且通过电感线圈对转换后的电流进行滤波以滤除噪声频率,然后经由汇流条将其提供给外部设备。通常,次级线圈、电感线圈和汇流条中的每一个通过诸如片材压制切割、螺栓孔冲孔、弯曲、锻造等复杂工艺被单独地制造为单个构件,然后,次级线圈、电感线圈和汇流条通过螺栓耦接在一起,从而被电连接。然而,这种制造工艺过于复杂,此外,在螺栓耦接期间存在下述问题:由于材料的翘曲等可能不完全耦接或者可能引起间隙。特别地,次级线圈与电感线圈之间的间隙以及电感线圈与汇流条之间的间隙诸如由于接触电阻的增加以及电特性的劣化而引起产生热量的问题。另外,由于次级线圈、电感线圈和汇流条被独立地制造为单个构件,因此存在DC-DC转换器的尺寸和重量增加的问题。
另一方面,DC-DC转换器可以包括壳体和冷却板,冷却板以水平分隔的形式被设置在壳体中,以便将壳体分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另外,冷却流动路径形成在冷却水流过的第一区域中,并且电子部件(例如用于安装各种设备的板)被设置在第二区域中。也就是说,第一区域执行用冷却部件冷却电子部件的功能,并且第二区域执行转换用于电子部件的外部电源的电压的电子控制功能。近来,由于车辆制造商的要求以及智能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出现,正在进行研究以减小DC-DC转换器的尺寸并且提高电子部件的冷却效率。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提高加热模块的冷却效率的DC-DC转换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通过整体地形成次级线圈、电感线圈和汇流条而简化制造工艺并且提高转换效率的DC-DC转换器,并且该DC-DC转换器包括具有紧凑结构的线圈模块。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具有减小的尺寸和高的冷却效率的DC-DC转换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具有冷却板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一个表面上的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的图案层;设置在所述图案层上的电子设备;以及与所述冷却板间隔开并电连接至所述图案层的基板。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分开的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冷却板,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形成有冷却流体的流动路径,并且在所述第二区域中设置有电子部件;与所述冷却板间隔开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主板;设置在所述冷却板上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的图案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图案层上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涉及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初级线圈;由所述初级线圈在其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次级线圈;从所述次级线圈延伸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子以对电流进行整流的电感线圈;以及从所述电感线圈延伸的第三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所述初级线圈、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三端子整体地形成。
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个电子部件;以及设置在壳体的下板上的流动路径,其中,流动路径包括扩展部分,并且扩展部分的水平宽度大于扩展部分的前端上的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并且扩展部分的竖直宽度小于扩展部分的前端上的流动路径的竖直宽度,以及其中流动路径的竖直截面的表面区域最大的部分与其中流动路径的竖直截面的表面区域最小的部分之间的差为10%或更小。
多个电子部件可以包括多个生热元件,所述多个生热元件中的一个生热元件可以对应于扩展部分被设置。
多个生热元件中的一个生热元件可以沿竖直方向与扩展部分交叠。
扩展部分的最大水平截面——与多个生热元件中的一个生热元件沿竖直方向交叠的区域——可以大于30%。
扩展部分的最大水平截面可以大于多个生热元件中的一个生热元件的90%。
可以设置有朝下板向下突出的突出部。
突出部的高度可以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增加然后减小。
突出部的竖直截面的区域具有矩形形状,并且突出部的竖直截面的区域可以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增加然后减小。
突出部的水平截面的区域具有其中形成有朝下板凸出的曲率的形状,突出部的水平截面的区域可以随着突出部的水平截面的区域从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的中心朝边缘行进而减小。
流动路径的竖直截面的区域可以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相等。
多个电子部件可以包括多个生热元件,并且多个生热元件可以包括二极管模块,并且二极管模块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扩展部分。
流动路径还包括:入口部分,冷却材料通过入口部分顺序地移动;第一弯曲部分;第二弯曲部分和排出部分,入口部分和排出部分沿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方向间隔开,并且第一弯曲部分和扩展部分可以沿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方向间隔开。
入口部分和排出部分可以彼此平行设置,并且第一弯曲部分可以以沿在扩展部分所处的方向凸出地形成曲率的方式形成,并且第二弯曲部分可以以沿与第一弯曲部分与扩展部分之间的空间所处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凸出地形成曲率的方式形成。
多个电子部件包括生热元件,其中,生热元件包括电感器、变压器、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开关模块和二极管模块;电感器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入口部分;变压器被布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第一弯曲部分;ZVS(零电压开关)电感器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与第二弯曲部分的前端对齐;开关模块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第二弯曲部分;以及二极管模块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扩展部分。
电感器持续控制电流流动;变压器通过改变电流的电压来控制功率;ZVS(零电压开关)电感器控制轻负载;开关模块控制电流的接通/断开;以及二极管模块可以控制电流的方向。
壳体包括从下板向上延伸的侧板和设置在侧板上的上盖,并且多个电子部件可以被设置在由下板、侧板和顶盖形成的空间中。
DC-DC转换器可以包括:电连接至外部电子设备的连接器;入口,冷却材料通过入口流入流动路径;以及出口,冷却材料通过出口从流动路径排出,其中,连接器被设置在侧板上,入口和出口可以位于连接器的相对侧上并且被设置在侧板上。
壳体包括:从下板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壁;从下板延伸并且与第一侧壁间隔开的第二侧壁;以及设置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下方的下盖,其中,流动路径可以由下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下盖形成。
流动路径的顶表面可以位于下板上;流动路径的底表面可以位于下盖中;并且流动路径的侧表面可以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
流动路径的竖直宽度可以由下板与下盖之间的最短竖直距离所限定,并且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可以由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最短水平距离所限定。
第二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可以包括:初级线圈;由初级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次级线圈;从次级线圈延伸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连接至第二端子以对电流进行整流的电感线圈;以及从电感线圈延伸的第三端子,其中,第一端子、初级线圈、第二端子、电感线圈和第三端子可以整体地形成。
次级线圈可以具有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开口环形板的形状,并且次级线圈的一端可以连接至第一端子,而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第二端子。
电感线圈可以具有包括生长为三维螺旋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板的形状。
电感线圈可以是包括多个边缘部分的成角度的螺旋的形式。
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弯折部分和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
双向电流可以流过第一端子、次级线圈、第二端子、电感线圈和第三端子。
DC-DC转换器还可以包括:其中设置有次级线圈的第一磁芯;以及其中设置有电感线圈的第二磁芯。
DC-DC转换器还可以包括从第三端子延伸的汇流条,并且DC-DC转换器的第一端子、次级线圈、第二端子、电感线圈、第三端子和汇流条可以整体地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可以包括:初级线圈;由初级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次级线圈和第三线圈;从次级线圈延伸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从第三线圈延伸的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连接至第二端子和第四端子的第五端子;从第五端子延伸以对电流进行整流的电感线圈;从电感线圈延伸的第六端子;以及从第六端子延伸的汇流条,其中,次级线圈、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可以整体地形成,并且第三线圈、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可以整体地形成,并且第五端子、电感线圈、第六端子和汇流条可以整体地形成。
次级线圈被设置在初级线圈上;第三线圈被设置在初级线圈下方;次级线圈通过第一端子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以及第三线圈可以通过第三端子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
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可以包括:包括冷却板的壳体;设置在冷却板的一个表面上的冷却流动路径;设置在冷却板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绝缘层;设置在绝缘层上的图案层;设置在图案层上的电子元件;以及与冷却板间隔开并且电连接至图案层的板。
电子元件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电子元件的下表面可以焊接至图案层以面对冷却板。
冷却板可以与壳体整体地形成。
多个散热片可以形成在冷却板的一个表面上,并且散热片可以形成为延伸至一侧的突起。
第一板和第二板可以通过焊接信号支路或通过压配合方法电连接。
信号支路可以包括:形成图案层的一部分的第一导电构件;以及在第一导电构件处弯曲或弯折并且电连接至板的第二导电构件。
信号支路可以包括:电连接至图案层的第一导电构件;以及在第一导电构件处弯曲或弯折并且电连接至板的第二导电构件。
信号支路电连接至图案层,并且信号支路包括:板形式的第一导电构件;以及第二导电构件,从第一导电构件的中心延伸至第二板侧并且电连接至板。
信号支路可以包括第一导电构件,该第一导电构件形成图案层的一部分并且具有以板的形式在其中心处形成的凹槽;以及第二导电构件,其形成有被容纳在第一导电构件的凹槽中的突出部,该第二导电构件从突出部朝板延伸并且电连接至板。
壳体的一端和另一端是敞开的,并且壳体可以包括:覆盖一端开口的第一盖;以及覆盖另一端开口的第二盖。
绝缘层可以涂覆在冷却板的另一个表面上。
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包括:第一区域,其中,形成冷却流体的流动路径;第二区域,其中,电子部件与第一区域间隔开被设置;设置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冷却板;与冷却板间隔开并且被设置在第二区域中的主板;设置在冷却板上的绝缘层;设置在绝缘层上的图案层;以及设置在图案层上的电子元件。
[有益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中,由于流动路径的所有部分中的竖直截面的区域中差在10%以内,因此冷却材料的流速增加并且压降宽度减小,从而提高了冷却效率。此外,通过与流动路径的扩展部分(具有大的水平宽度和薄的竖直宽度的部分)匹配,可以集中冷却具有大热值和大区域的电子部件(例如,二极管模块)。
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DC-DC转换器,其中,通过铸造工艺整体地形成次级线圈、电感线圈和汇流条,从而提高了DC-DC转换器的转换效率,并且该DC-DC转换器包括具有减轻重量的紧凑结构的线圈模块。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通过将主板和辅助板堆叠,增加相同空间中的元件的安装密度,可以减小电子部件组件和转换器的尺寸。此外,通过在与冷却板直接接触的辅助板上安装具有高热值的有源元件,可以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上盖被拆卸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上盖和保护板被拆卸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关于线A-A'的截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的其中下盖被移除并且从下方观察的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下板被移除的DC-DC转换器的平面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下盖被移除的DC-DC转换器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下盖的平面图和侧视图。
图9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扩展部分的“竖直截面”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流动路径的另一部分的“竖直截面”。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示例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被安装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上的状态的立体图(省略初级线圈)。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的立体图(省略初级线圈)。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被安装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中第一盖被移除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剖面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主板、辅助板和冷却板的截面概念图。
图1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信号支路的概念图。
图20是分别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主板、辅助板和冷却板的截面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示例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描述附图中的部件的附图标记时,相同的部件尽可能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即使它们在其他附图中被示出也是如此。在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当可能妨碍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理解时,将省略对本文中包含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
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和(b)的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部件与其他部件进行区分,并且这些术语不限制部件的性质、次序或顺序。当部件被描述为“连接”、“耦接”或“联接”至另一部件时,该部件可以直接连接、耦接或联接至另一部件,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部件之间“连接”、“耦接”或“联接”另一元件。
<第一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竖直方向”可以表示向上和/或向下方向,“水平方向”可以表示在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平面上的任何一个方向。“竖直方向”可以是流动路径200的纵向宽度方向,并且“水平方向”可以是流动路径200的横向宽度方向。“竖直截面”可以指垂直于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的截面,并且“水平截面”可以是垂直于“竖直截面”的截面。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1进行描述。图1是从上方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上盖被拆卸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上盖和保护板被拆卸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关于线A-A'的截面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下盖被移除并且从下方观察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下板被移除的DC-DC转换器的平面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中下盖被移除的DC-DC转换器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下盖的平面图和侧视图;以及图9中的部分(1)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扩展部分的“竖直截面”,图9中的部分(2)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流动路径的另一部分的“竖直截面”。
DC-DC转换器1000可以在车辆中使用。例如,DC-DC转换器1000可以起到下述作用:从外部电源设备(例如锂离子电池)接收电流;升高或降低电压;将电压提供给外部电子设备(例如,电机);以及从而控制电机的转数等。
DC-DC转换器1000可以包括壳体100、流动路径200、多个电子部件300、入口400、出口500、端子600和至少一个连接器700。
壳体100可以是DC-DC转换器1000的外部构件。在壳体100中可以形成有流动路径200。在壳体100中可以容纳有多个电子部件300。多个电子部件300可以被设置在壳体100的下板110内部并且流动路径200可以位于下板110下方。多个电子部件300可以通过沿流动路径200流动的冷却材料冷却。壳体100可以连接至入口400、出口500、端子600和至少一个连接器700。壳体100的材料可以包括塑料材料和/或金属材料。
壳体100可以包括下板110、侧板120、保护板121、上盖130、下盖140、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
下板110可以形成壳体100的内部空间的下表面。下板110可以大致为矩形板的形式。侧板120可以形成壳体100的内部空间的侧表面。侧板120可以从下板110的边缘向上延伸。壳体100可以设置有具有由下板110和侧板120所限定的上表面是敞开的内部空间。多个电子部件300可以被容纳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中。
入口400、出口500和端子600可以位于侧板120的一侧处。至少一个连接器700可以位于侧板120的另一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入口400、出口500和端子600可以位于至少一个连接器700的相对侧上。
保护板121可以位于壳体100的内部空间中。保护板121可以设置成与主板310向上地间隔开。保护板121可以沿竖直方向与主板310的至少一部分交叠。也就是说,主板3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可以被保护板121所覆盖。保护板121可以是用于保护主板310的特定部分的盖构件。
上盖130可以被设置在侧板120上方。上盖130和侧板120可以通过螺钉组合。上盖130可以大致为矩形板的形式。壳体100的内部空间可以由上盖130的上盖130封闭。上盖130可以包括在中心处以网格图案向上凸出地突出的图案部分131。图案单元131可以用于通过增加上盖130的强度来保护被容纳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中的多个电子部件300。
上盖130可以包括在上盖130的边缘处沿水平方向突出的凸缘部分132。具有板形式的凸缘部分132可以形成有孔,螺钉插入该孔中。
流动路径200可以形成在下板110中。流动路径200可以被定位在下板110的下表面上。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可以彼此水平地间隔开并且可以从下板11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可以在流动路径200连接至入口400和出口500的点处彼此连接。可以形成具有由下板110、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所限定的开口下表面的流动路径200。下盖140可以位于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下方以封闭该开口表面。
也就是说,流动路径200可以由下板110的下表面、第一侧壁150的内表面、第二侧壁160的内表面和下盖140的上表面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流动路径200的顶表面可以被定位在下板110的下表面上;流动路径200的两个侧表面形成在第一侧壁150的内表面和第二侧壁160的内表面上;以及流动路径200的下表面可以被定位在下盖140的上表面上。
流动路径200的水平宽度a和a′可以是第一侧壁150的内表面与第二侧壁160的内表面之间沿水平方向的最短距离。流动路径200的竖直宽度b和b′可以是下板110的下表面与下盖140的上表面之间沿“竖直方向”的最短距离。流动路径200的竖直宽度a和a′以及流动路径200的水平宽度b和b′可以是“竖直截面40、50”的竖直侧和水平侧。
在流动路径200中流动的冷却材料可以吸收从多个电子部件300辐射的热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下板110发生热传递,并且可以冷却多个电子部件300。
下盖140可以是板的形式。下盖140可以定位成与下板110向下地间隔开。下盖140的上表面和下板110的下表面可以通过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连接。下盖140可以包括从上表面向上侧(壳体的下板所处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41。突出部141可以对应于流动路径200的扩展部分240的竖直方向定位。水平宽度a在扩展部分240的“竖直截面40”上变大,但是竖直宽度b可以减小。因此,“竖直截面50”的区域可以在扩展部分240的前端(上游侧)处、扩展部分240处和扩展部分240的后端(下游侧)处保持恒定(在10%以内,参见图9)。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冷却材料的大的压力差和流速的减慢导致的冷却效率的降低。
下盖140可以是板的形式。下盖140可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142和第二密封部分143。第一密封部分142和第二密封部分143的材料可以包括密封材料,例如橡胶。第一密封部分142和第二密封部分143可以从下盖14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第一密封部分142和第二密封部分143可以沿“水平方向”(流动路径的水平方向)彼此间隔开。
第一密封部分142可以沿“竖直方向”与第一侧壁150交叠。第一密封部分142可以与第一侧壁150的下表面接触。第一密封部分142可以具有对应于第一侧壁150的形状。
第二密封部分143可以沿“竖直方向”与第二侧壁160交叠。第二密封部分143可以与第二侧壁160的下表面接触。第二密封部分143可以具有对应于第二侧壁160的形状。
第一密封部分142可以执行封闭下盖140与第一侧壁150之间的间隙的功能,第二密封部分143可以执行封闭下盖140与第二侧壁150之间的间隙的功能。
第一密封部分142和第二密封部分143可以以与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相同的方式在流动路径200连接至入口400和出口500的位置处彼此连接。
下盖140可以用螺钉结合至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下盖140可以包括引导孔144。从下板110向下突出的引导突起111插入引导孔144中以引导下盖140。下盖140可以包括凸缘部分145。下盖140的凸缘部分145可以形成有孔,螺钉插入该孔中。
流动路径200可以形成在壳体100中。流动路径200可以位于壳体100的一侧处。流动路径200可以被定位在壳体100的下板110下方。因此,壳体100的下板110可以是“冷却板”。流动路径200可以连接至入口400。流动路径200可以连接至出口500。流动路径200的最上游可以连接至入口400以被供应冷却材料。流动路径200的下游端可以连接至出口500以排出冷却材料。冷却材料沿流动路径200流动并且可以冷却由多个电子部件300产生的热。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热交换流体(例如冷却水)作为冷却材料。
流动路径200可以由下板110、第一侧壁150、第二侧壁160和下盖140形成。流动路径200的底表面可以被定位在下盖140的上表面上。也就是说,下盖140的上表面可以是流动路径200的底表面。流动路径200的顶板可以被定位在下板110的下表面上。也就是说,下板110的下表面可以是流动路径200的顶表面。流动路径200的两个侧表面可以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的内表面上。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的内侧表面可以是流动路径200的两侧。
流动路径200的水平宽度a和a′可以由第一侧壁150的内表面与第二侧壁160的内表面之间沿“水平方向”的最短距离限定。流动路径200的竖直宽度b和b′可以由下板110的下表面与下盖140的上表面之间沿“竖直方向”的最短距离限定。流动路径200的水平宽度a和a′以及流动路径200的竖直宽度b和b′可以根据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而不同。
例如,在扩展部分240中,流动路径200的水平宽度a可以大于扩展部分240的前端(扩展部分的上游侧)或后端(扩展部分的下游侧)的水平宽度a'。另外,在扩展部分240中,流动路径200的竖直宽度b可以小于扩展部分240的前端(扩展部分的上游侧)或后端(扩展部分的下游侧)的竖直宽度b'。
流动路径200可以包括入口部分210、第一弯曲部分220、第二弯曲部分230、扩展部分240和出口部分250。入口210的上游可以连接至入口400。出口部分250的下游部分可以连接至出口500。入口部分210的下游可以连接至第一弯曲部分220的上游;第一弯曲部分220的下游可以连接至第二弯曲部分230的上游;第二弯曲部分230的下游可以连接至扩展部分240的上游;以及扩展部分240的下游可以连接至出口部分250的上游。因此,从入口400引入的冷却材料顺序地移动通过入口部分210、第一弯曲部分220、第二弯曲部分230、扩展部分240和出口部分250,然后可以通过出口500排出。
入口部分210和出口部分250可以彼此相邻地设置。入口部分210和出口部分250可以彼此平行地设置。入口部分210和出口部分250可以沿“水平方向”(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方向)间隔开。第一弯曲部分220和扩展部分240可以彼此相邻地设置。第一弯曲部分220和扩展部分240可以沿“水平方向”(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方向)间隔开。第二弯曲部分230可以是流动路径200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完全反转(转向或U形转向)处的点。第二弯曲部分230可以形成为字母“U”的形状。第二弯曲部分230的一端可以连接至第一弯曲部分220。第二弯曲部分230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扩展部分240。第二弯曲部分230可以将第一弯曲部分220与扩展部分240连接。在被平行地设置的入口部分210和出口部分250中的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可以通过第二弯曲部分230反转。
第一弯曲部分220可以沿扩展部分240所处的方向具有凸曲率。第一弯曲部分220与扩展部分240之间的最短“水平方向”距离可以小于入口部分210与出口部分250之间的最短“水平方向”距离。第二弯曲部分230的曲率可以沿与入口部分210和出口部分250所处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凸出(U形)。扩展部分240可以沿“水平方向”凸出地弯曲。扩展部分240中的流动路径200的宽度a可以大于流动路径200的另外部分(例如扩展部分240的前端或后端)的宽度a'。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流动路径200中形成有入口部分210、第一弯曲部分220、第二弯曲部分230、扩展部分240和出口部分250,以有效地冷却生热元件320。
多个生热元件320中的每一个包括电感器321、变压器322、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开关模块324、二极管模块325等,其中,入口部分210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流动路径的纵向方向)对应于电感器210;第一弯曲部分220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变压器220;第二弯曲部分230的前端(第二弯曲部分的上游侧)可以被设置成与ZVS电感器323沿竖直方向对齐;第二弯曲部分230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开关模块324;以及扩展部分240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二极管模块240(见图7)。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弯曲部分220的曲率沿扩展部分240所处的方向凸出地形成,以有效地冷却具有比电感器321更大的“水平区域”的变压器322(以冷却变压器的中心部分)。
另外,扩展部分240具有比流动路径200的其他部分更大的“水平区域”,以有效地冷却具有高热值的二极管模块325。扩展部分240可以被设置在变压器322与二极管模块325之间以及二极管模块325上,由于扩展部分240的较宽的“水平区域”,使得将变压器322和二极管模块325两者电连接在一起的导电构件326也可以被冷却。为此,扩展部分240的最大“水平区域”10——扩展部分的水平区域的最大区域——可以大于二极管模块325的最大“水平区域”20——二极管模块的水平区域的最大区域——的90%。此外,在扩展部分240的最大“水平区域”10处沿“竖直方向”与二极管模块325交叠的区域30可以大于30%。
另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的流动路径200的特征在于“竖直截面”50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是均匀的。流动路径200的“竖直截面”50的区域的最大部分与最小部分之间的差可以在10%或更小的范围内。流动路径200的“竖直截面”50的区域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可以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增加冷却材料的流速并且可以减小压降宽度,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流动路径200的宽度a可以在扩展部分240中加宽,从而可以有效地冷却二极管模块325。因此,扩展部分240中的“竖直截面”40的区域可以大于流动路径200的其他部分的“竖直截面”50的区域。这可能与第一实施方式使流动路径200的“竖直截面”50均匀的意图相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扩展部分240中的“竖直截面”40的竖直宽度b被设置成小于流动路径200的其他部分(例如扩展部分的前端)的“竖直截面”50的竖直宽度b′。因此,扩展部分240的“竖直截面”40的区域可以与“竖直截面”50的区域相同或相似(参见图9)。
为此,突出部141可以被定位在扩展部分240的底表面上。也就是说,突出部141可以被定位下盖140中相对于扩展部分240对应于“竖直方向”的位置处。因此,在保持第一侧壁150和第二侧壁160的高度的同时,扩展部分240的竖直宽度b可以加宽。
突出部141可以沿下板110被定位的方向从扩展部分240的底表面突出。突出部141的突出高度可以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增加然后减小。突出部141的“竖直截面”可以具有矩形形状(参见图8中的部分(A))。突出部141的“竖直截面”的区域可以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增加然后减小。突出部141的“水平截面”可以是具有朝下板110所处的方向凸出的曲率的形状(参见图8中的部分(B))。突出部141的“水平截面”的区域可以随着突出部141从扩展部分240的水平宽度a的中心向边缘行进而减小。
出口部分250可以包括弯曲部分251。弯曲部分251可以被定位在出口部分250与出口500之间。弯曲部分251可以位于出口部分250的下游的末端处。在弯曲部分251中,流动路径200的底表面在朝下游侧行进时可以向上倾斜。
多个电子部件300可以位于壳体100的内部空间中。多个电子部件300可以被设置在下板110(冷却板)上方。在下板110(冷却板)下方,可以形成冷却材料流过的流动路径200,使得可以冷却由多个电子部件300产生的热。
多个电子部件300可以包括主板310、多个生热元件320、第一辅助板330和第二辅助板340。
主板320可以被设置在下板110上方。主板320可以与上板110向上地间隔开。在主板320上可以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芯片。在主板320上可以形成有用于互连各种电子部件芯片的电路。主板320可以电连接至第一辅助板330和第二辅助板340。
多个生热元件320之一可以沿“竖直方向”与扩展部分240交叠。扩展部分240的最大“水平区域”10可以是沿“竖直方向”交叠的多个生热元件320中之一的最大“水平区域”20的至少90%。在扩展部分240的最大“水平区域”10处与多个生热元件320之一沿“竖直方向”交叠的区域30可以大于30%。在这种情况下,在多个生热元件320中,沿“竖直方向”与扩展部分240交叠的生热元件可以是二极管模块325。
多个生热元件320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电感器321、变压器322、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开关模块324、二极管模块325和导电构件326。
电感器321、变压器322和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可以被设置在下板110的上表面上。开关模块324可以被安装在第一辅助板330上。二极管模块325可以被安装在第二辅助板340上。导电构件326可以是将变压器322与二极管模块325电连接的构件。
电感器321、变压器322和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可以通过导电构件电连接至主板320。主板320可以不被设置在下板110中其中设置有电感器321、变压器322和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的部分中。
电感器321可以执行平滑电流并减小纹波电流的功能。此外,可以使电流流动连续。也就是说,电感器321可以执行整流电流的功能。电感器321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流动路径200的入口部分210。
变压器322可以执行增大或减小电流的功能。变压器322可以执行转换功率的功能。变压器322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流动路径200的第一弯曲部分220。
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可以控制轻负载。也就是说,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可以是用于提高轻负载效率的辅助电感器。零电压开关(ZVS)电感器323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第二弯曲部分230的前端。
开关模块324可以控制电流的接通/断开。此外,开关模块324可以与变压器322集成以降低DC输入电压并且将DC输入电压输出。开关模块324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第二弯曲部分230。
二极管模块325可以控制电流的方向。也就是说,二极管模块325可以执行使电流沿特定方向移动的功能。二极管模块325可以被设置成沿“竖直方向”对应于扩展部分240。
导电构件326可以将变压器322与二极管模块325电连接。
第一辅助板330和第二辅助板340可以被定位在主板310下方。第一辅助板330和第二辅助板340可以与主板310向下地间隔开。第一辅助板330和第二辅助板340可以被设置在下板110与主板310之间。第一辅助板330和第二辅助板340可以通过单独的导电构件电连接至主板310。开关模块324可以被安装在第一辅助板330上。二极管模块325可以被安装在第二辅助板340上。
入口400和出口500可以位于壳体100的侧板120的一侧处。外部冷却材料可以通过入口400流入流动路径200。冷却材料可以通过出口500从流动路径200排出。
端子600可以位于壳体100的侧板120的一侧处。端子600可以位于入口400与出口500之间。外部电源可以电连接至端子600。也就是说,外部电流可以通过端子600被提供给多个电子部件300。
至少一个连接器700可以位于壳体100的侧板120的另一侧上。至少一个连接器700可以位于入口400与出口500的相对侧上。至少一个连接器700可以电连接至外部电子部件(例如,电动机)。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示例的DC-DC转换器2001进行描述。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示例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
本比较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2001可以是在车辆中使用的DC-DC转换器。例如,DC-DC转换器1000可以起到下述作用:从外部电源设备(例如锂离子电池)接收电流;升高或降低电压;将电压提供给外部电子设备(例如,电机);以及从而控制电机的转数等。DC-DC转换器2001可以包括外壳2010、转换单元2020、电感器单元2030、汇流条(未示出)和外部端子2050。
外壳2010可以是DC-DC转换器2001的外部构件。在外壳2001中,形成有内部空间以容纳转换单元2020、电感器单元2030和汇流条(未示出)。外壳2010可以形成有第一外壳端子2010a、第二外壳端子2010b、第三外壳端子2010c、第四外壳端子2010d和第五外壳端子2010e以及外部端子2050。
转换单元2020可以包括:初级线圈2021;和与初级线圈2021间隔开设置的次级线圈2022。从外部电源设备供应的电流流过初级线圈2021,并且次级线圈2022可以与初级线圈2021电磁相互作用以输出转换后的电流。初级线圈2021可以电连接至第一外壳端子2010a和第二外壳端子2010b,并且可以从外部电源设备被提供电流。次级线圈2022可以电连接至第三外壳端子2010c、第四外壳端子2010d和第五外壳端子2010e。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外壳端子2010c和第四外壳端子2010d可以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因此,次级线圈2022可以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另外,第五外壳端子2010e可以电连接至电感器单元2030。
电感器单元2030可以包括电感线圈2031。电感线圈2031可以是三维螺旋的形式。这些三维螺旋有时被称为“螺杆螺旋”。电感线圈2031的初始部分可以电连接至第五外壳端子2010e。电感线圈2031的初始部分可以在第五外壳端子2010e处电连接至次级线圈2022。电感线圈2031的末端可以通过汇流条(未示出)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050。可以向电感线圈2031提供从次级线圈2022输出的转换后的电流。此外,电感线圈2031可以对从次级线圈2022输出的转换后的电流进行整流。此外,可以将由电感线圈2031整流的电流提供给外部端子2050。
通过总结以上描述,当从外部电力设备向初级线圈2021供应电流时,次级线圈2022可以输出增大或减小的转换后的电流。从次级线圈2022输出的转换后的电流可以在电感线圈2031中被整流。整流后的电流可以通过外部端子2050被提供给外部电子设备(例如,电机)。在这种情况下,次级线圈2022可以通过第三外壳端子2010c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050的一侧。次级线圈2022可以通过第五外壳端子2010e、电感线圈2031和汇流条2040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050的另一端。因此,可以形成其中在次级线圈中产生的电流在电感线圈2031中被整流并且被提供给外部电子设备的电路。因此,可以向连接至外部端子2050的外部电子设备提供在次级线圈2022中被转换并且在电感线圈2031中被整流的电流。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本比较实施方式中,次级线圈2022、电感线圈2031和汇流条(未示出)彼此电连接,然而,次级线圈2022、电感线圈2031和汇流条中的每一个被分别制造为单个构件。此后,次级线圈2022和电感线圈2031在第五外壳端子2010e处被螺栓耦接在一起,使得次级线圈2022和电感线圈2031可以电连接。另外,电感线圈2031和汇流条(未示出)也可以被螺栓耦接在一起,使得电感线圈2031和汇流条可以电连接。在该接合工艺中可能产生间隙,这不仅导致电特性的劣化,而且导致接触电阻的增加,从而降低DC-DC转换器2001的转换效率。为了制造次级线圈2022和电感线圈2031中的每一个,需要复杂的制造工艺例如片材压制切割、螺栓孔冲孔、弯曲、锻造等。因此,在生产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第二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2100进行描述。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被安装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上的状态的立体图(省略初级线圈);以及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的立体图(省略初级线圈)。
第二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2100可以包括外壳2110、转换单元2120、电感器单元2130、汇流条2140和第一外部端子2150。其中,转换单元2120的次级线圈2122、第一端子2123和第二端子2124以及电感器单元2130的电感线圈2131以及第三端子2132和汇流条2140的组装可以被称为“线圈模块”。在“线圈模块”中,第一端子2123、第二端子2124和第三端子2132以及汇流条2140是用于电连接的导电构件,并且可以基于设计方面的要求而被省略。次级线圈2122、第一端子2123和第二端子2124、电感线圈2131、第三端子2132和汇流条2140可以通过铸造整体地被制造。也就是说,在“线圈模块”中,次级线圈2122、第一端子2123和第二端子2124、电感线圈2131、第三端子2132和汇流条2140可以整体地形成。
通过总结以上描述,可能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当与比较示例的DC-DC转换器2010相比时,第二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2100具有通过“铸造”整体地制造的次级线圈2122、电感线圈2131和汇流条2140。也就是说,次级线圈2122、电感线圈2131和汇流条2140可以整体地形成。因此,可以省略用于制造次级线圈2122和电感线圈2131的复杂工艺例如片材压制切割、螺栓孔冲孔、弯曲、锻造等。另外,可以省略用于连接次级线圈2122和电感线圈2131的螺栓耦接。另外,可以省略用于连接电感线圈2131和汇流条2140的螺栓耦接(因此,也可以省略用于螺栓耦接的比较实施方式的第五外壳端子2010e)。在这种整体式线圈模块中,由于不需要螺栓耦接,因此没有由于螺栓耦接而可能产生的间隙。因此,不会发生上述螺栓耦接的问题,并且可以提高DC-DC转换器2100的转换效率。
外壳2110可以是DC-DC转换器2100的外部构件。在外壳2110中形成有内部空间以容纳转换单元2120、电感器单元2130和汇流条2140。第一外壳端子2110a、第二外壳端子2110b和第三外壳端子2110c以及第一外部端子2150可以形成在外壳2110中。
可以从外部电源设备向转换单元2120提供电流。转换单元2120可以对外部电流进行转换并且输出转换后的外部电流。转换单元2120可以包括初级线圈2121、次级线圈2122、第一端子2123、第二端子2124和第一磁芯2125。
可以从外部电源设备向初级线圈2121提供电流。初级线圈2121呈三维螺旋形式,并且螺旋生长的初始部分可以通过导电构件电连接至第一外壳端子2100a。初级线圈2121的螺旋生长的末端部分可以通过导电构件电连接至第二外壳端子2100b。第一外壳端子2100a和第二外壳端子2100b可以电连接至外部电源设备。因此,从外部电源设备提供的电流可以流过初级线圈2121。在本实施方式中,初级线圈2121是具有曲线的三维螺旋。然而,初级线圈2121的螺旋形状不限于此。
次级线圈2122可以是“线圈模块”的部件。次级线圈2122可以与初级线圈2121间隔开设置。次级线圈2122可以被设置在初级线圈2121上方。次级线圈2122可以与初级线圈2121电磁相互作用。在次级线圈2122中,通过初级线圈2121的电流感应出电流,从而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在次级线圈2122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以是由流过初级线圈2121的电流增大或减小的电流。
次级线圈2122可以具有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开口环形板的形状。次级线圈2122的初始部分(一端)可以是从第一端子2123延伸的形状。次级线圈2122的末端部分(另一端)可以连接至第二端子2124。也就是说,次级线圈2122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一端子2123,并且次级线圈2122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二端子2124。次级线圈2122以及第一端子2123和第二端子2124可以整体地形成。然而,次级线圈2122的形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环形。例如,次级线圈2122可以以三维螺旋形状被设置,与初级线圈2121竖直地或水平地间隔开。另外,次级线圈2122可以是与初级线圈2121交错的三维螺旋形状,同时次级线圈2122与初级线圈2121彼此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初级线圈2121和次级线圈2122可以形成为一个双层三维螺旋。
第一端子2123可以是“线圈模块”的部件。第一端子2123可以是用于将次级线圈2122电连接至外部端子的构件。第一端子2123可以是板状导电构件。第一端子2123可以是从上方朝下侧(竖直方向)延伸的形状。第一端子2123的一端可以位于顶部处。第一端子2123的另一端可以位于下部分处。第一端子123的一端可以弯曲或弯折,并且在次级线圈2122的初始部分处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端子2123的另一端可以沿水平方向弯曲或弯折,然后被分成将在稍后描述的第一端子部分2123a和第二端子部分2123b。根据以上描述,第一端子2123可以包括弯折部分和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的弯折角度或弯曲角度可以是直角的。
第一端子2123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次级线圈2122的初始部分。第一端子2123的另一端可以被分成第一端子部分2123a和第二端子部分2123b。第一端子部分2123a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三外壳端子2100c。因此,可以在第一端子部分2123a上形成用于螺栓耦接的孔。并且第二端子部分2123b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四外壳端子2110d。因此,可以在第二端子部分2123b上形成用于螺栓耦接的孔。第三外壳端子2110c和第四外壳端子2100c可以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未示出)。因此,次级线圈2122可以通过第一端子2123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
第二端子2124可以是“线圈模块”的部件。第二端子2124可以从次级线圈2122延伸。第二端子2124可以是用于将次级线圈2122和电感线圈2131电连接的构件。第二端子2124可以是板状导电构件。第二端子2124可以是从上方朝下侧(竖直方向)延伸的形状,然后朝电感线圈2131(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端子2124的一端可以弯曲或弯折,并且在次级线圈2122的末端部分处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端子2124的中间部分可以弯曲或弯折并且朝电感线圈2131(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端子2124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电感线圈2131的初始部分。根据以上描述,第二端子2124可以包括弯折部分和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或弯折角度可以是直角的。
第二端子2124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次级线圈2122的末端部分。第二端子2124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电感线圈2131的初始部分。通过总结以上描述,在次级线圈2122中产生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二端子2124提供给电感线圈2131。
初级线圈2121和次级线圈2122可以被设置在第一磁芯2125中。第一磁芯2125可以是收集初级线圈2121和次级线圈2122的磁通量线以增加磁场的强度的铁磁构件。第一磁芯2125可以包括第一线圈架部分2125a和第一支承部分2125b。第一支承部分2125b形成为在其中心处具有内部空间的块的形状,并且第一线圈架部分2125a形成在内部空间中使得可以支承初级线圈2121。初级线圈2121和次级线圈2122可以缠绕在第一线圈架部分2125a上。第一磁芯2125的外表面可以涂覆有绝缘材料。根据基于设计方面的要求,第一磁芯2125可以具有各种形状。
电感器单元2130可以对转换单元2120中产生的电流进行整流。电感器单元2130可以包括电感线圈2131、第三端子2132和第二磁芯2133。
电感线圈2131可以是“线圈模块”的部件。可以向电感线圈2131提供来自次级线圈2122的转换后的电流。电感线圈2131可以对转换后的电流进行整流。电感线圈2131可以连接至第一外部端子2150以提供整流后的电流。
电感线圈2131可以具有包括生长为三维螺旋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板的形状。也就是说,电感线圈2131可以是三维螺旋的形式,并且螺旋生长的初始部分(下部分)可以通过第二端子2124和次级线圈2122电连接。也就是说,电感线圈2131可以从第二端子2124的另一端延伸。电感线圈2131的螺旋生长的末端部分(上部分)可以通过汇流条2140电连接至第一外部端子2150。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感线圈2131是具有曲线的三维螺旋。然而,电感线圈2131的形状不限于此。
第三端子2132可以是“线圈模块”的部件。第三端子2132可以是用于将电感线圈2131电连接至外部端子的构件。第三端子2132可以是板状导电构件。第三端子2132可以是从上方朝下侧(竖直方向)延伸的形状。第三端子2132的一端可以位于顶部处。第三端子2132的另一端可以位于下部分处。第三端子2132的一端可以弯曲或弯折,并且在电感线圈2131的末端部分处沿水平方向(与螺旋的水平生长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此后,第三端子2132的一端可以弯曲或弯折,并且朝水平方向(从上方朝下侧)延伸。第三端子2132的另一端可以沿水平方向(汇流条2140的方向)弯曲或弯折,然后可以连接至汇流条2140。根据以上描述,第三端子2132可以包括弯折部分和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或弯折角度可以是直角的。
第三端子2132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电感线圈2131的一端。第三端子2132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至汇流条2140。因此,电感线圈2131可以通过第三端子2132电连接至汇流条2140。汇流条2140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150,使得电感线圈2131可以通过第三端子2132和汇流条2140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150。
电感线圈2131可以被设置在第二磁芯2133中。第二磁芯2133可以是收集电感线圈2131的磁通量线以增加磁场的强度的铁磁构件。第二磁芯2133可以包括第二线圈架部分2133a和第二支承部分2133b。第一支承部分2133b是在中心处具有内部空间的块的形式,并且第二线圈架部分2133a形成在内部空间中以支承电感线圈2131。电感线圈2131可以缠绕在第二线圈架部分2133a上。第二磁芯2133的外表面可以涂覆有绝缘材料。根据基于设计方面的要求,第二磁芯2133可以具有各种形状。
汇流条2140可以是“线圈模块”的部件。汇流条2140可以是朝外部端子2150延伸的细长板的形式。汇流条2140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三端子2132的另一端。汇流条2140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一外部端子2150。在这种情况下,汇流条2140的另一端和第一外部端子2150可以螺栓耦接在一起。为此,第三端子部分2140a可以形成在汇流条2140的另一端处。此外,螺栓孔可以形成在第三端子部分2140a中。因此,电感线圈2131的整流后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三端子2132和汇流条2140提供给外部端子2150。
外部端子2150可以连接至外部电子设备(例如,车辆电机)。外部电子设备连接至外部端子2150以向外部端子2150提供电流。因此,可以向外部电子设备提供在次级线圈2122中转换后的电流,并且由电感线圈2131进行整流。也就是说,可以向外部电子设备提供经过整流和转换后的具有通过次级线圈2122转换后的额定电压和通过电感线圈2131滤除了噪声的电流。
双向电流可以流过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端子2123、次级线圈2122、第二端子2124、电感线圈2131、第三端子2132和汇流条2140。因此,例如,当电动车辆下坡行驶并且外部电子设备(电机)像发电机那样产生电流时,可以通过第一端子2123、第二端子2124、电感线圈2131、第三端子2132和汇流条2140将电流供应至次级线圈122。在这种情况下,在初级线圈2121中产生感应电流,使得可以对外部电源设备(锂离子电池)充电。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中,第一端子2123、第二端子2124和第三端子213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这是为了提供具有紧凑且稳定的支承结构的“线圈模块”。
另一方面,构成用于车辆的“线圈模块”的板是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薄而宽的板。这是因为为了处理提供给车辆的各种电子部件的电容,必须具有大的电阻值。然而,当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通过如比较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弯折成形而形成时,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由于板的形状和成形工艺的特性而不可避免地磨损、损坏或变形。这是不期望的,因为“线圈模块”的电性能和耐用性降低。
然而,由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的第一端子2123、第二端子2124和第三端子2132通过“铸造”形成,所以由于成形工艺的特性而可以形成具有在设计步骤处设定的预定形状的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可以具有紧凑并且稳定的支承结构,与此同时,可以改善电特性和耐用性。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4是示出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上安装有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的状态的立体图,以及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线圈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线圈模块”。除了上述差异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技术构思。因此,第二实施方式可以类似地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省略对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技术构思的部分的描述。
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中的“线圈模块”可以包括转换单元、电感器单元和汇流条。在这种情况下,转换单元包括初级线圈2121-1、次级线圈2122-1、第三线圈2122-2、第一端子2123-1、第二端子2124-1、第三端子2124-2和第四端子2123-2。电感器单元可以包括电感线圈2131-1、第五端子2133-1和第六端子2132-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由初级线圈引起的感应电流流过的线圈是次级线圈和第三线圈,也就是说,总共两个线圈。
可以从外部电源设备向初级线圈2121-1供应电流。初级线圈2121-1呈三维螺旋形式,并且螺旋生长的初始部分可以通过导电构件电连接至第一外壳端子2100a。初级线圈2121-1的螺旋生长的末端部分可以通过导线电连接至第二外壳端子2100b。
次级线圈2122-1可以与初级线圈2121-1间隔开设置。次级线圈2122-1可以位于初级线圈2121-1上方。次级线圈2122-1可以与初级线圈2121-1电磁相互作用。在次级线圈2122-1中,通过初级线圈212-11的电流感应出电流,使得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在次级线圈2122-1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以是由流过初级线圈2121-1的电流增大或减小的电流。
次级线圈2122-1可以具有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开口环形板的形状。次级线圈2122-1的初始部分(一端)可以是从第一端子2123-1延伸的形状。次级线圈2122-1的末端部分(另一端)可以连接至第二端子2124-1。也就是说,次级线圈2122-1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一端子2123-1,并且次级线圈2122-1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二端子2124-1。次级线圈2122-1以及第一端子2123-1和第二端子2124-1可以整体地形成。然而,次级线圈2122-1的形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环形。例如,次级线圈2122-1可以布置成三维螺旋形状,该次级线圈2122-1与初级线圈2121-1竖直地或水平地间隔开。另外,次级线圈2122-1可以是与初级线圈2121-1交错的三维螺旋形状,同时次级线圈2122-1与初级线圈2121-1彼此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初级线圈2121-1和次级线圈2122-1可以形成为一个双层三维螺旋。
第一端子2123-1可以是用于将次级线圈2122-1电连接至外部端子的构件。第一端子2123-1可以是板状导电构件。第一端子2123-1可以是从上方朝下侧(竖直方向)延伸的形状。第一端子2123-1的一端可以位于顶部处。第一端子2123-1的另一端可以位于下部分处。第一端子123-1的一端可以弯曲或弯折,并且在次级线圈2122-1的初始部分处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端子2123-1的另一端可以沿水平方向弯曲或弯折,然后被分成第一端子部分2123-1a和第二端子部分2123-1b,这将在稍后描述。根据以上描述,第一端子2123-1可以包括弯折部分和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或弯折角度可以是直角的。
第一端子2123-1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次级线圈2122-1的初始部分。第一端子2123-1的另一端可以分为第一端子部分2123-1a和第二端子部分2123-1b。第一端子部分2123-1a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三外壳端子2100-1c。因此,可以在第一端子部分2123-1a上形成用于螺栓耦接的孔。并且第二端子部分2123-1b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四外壳端子2110-1d。因此,可以在第二端子部分2123-1b上形成用于螺栓耦接的孔。第三外壳端子2100c和第四外壳端子2100c可以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未示出)。因此,次级线圈2122-1可以通过第一端子2123-1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
第二端子2124-1可以从次级线圈2122-1延伸。第二端子2124-1可以是用于电连接次级线圈2122-1和电感线圈2131-1的构件。第二端子2124-1可以是板状导电构件。第二端子2124-1可以是从上方朝下侧(竖直方向)延伸的形状,然后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端子2124-1的一端可以弯曲或弯折,并且在次级线圈2122-1的末端部分处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端子2124-1的中间部分可以是向下延伸的形状。第二端子2124-1的另一端可以是在第二端子2124-1的中间部分处沿水平方向弯曲或弯折的板的形状。第三端子部分2124-1a可以形成在第二端子2124-1的另一端处。第三端子部分2124-1a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七端子部分2133-1a。第三端子部分2124-1a可以形成有用于螺栓耦接的孔。因此,第二端子2124-1和第五端子2133-1可以彼此电连接。最终,次级线圈2122-1和电感线圈2131-1彼此电连接。根据以上描述,第二端子2124-1可以包括弯折部分和弯曲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弯折部分或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或弯折角度可以是直角的。
第三线圈2122-2可以与初级线圈2121-1间隔开设置。第三线圈2122-2可以被定位于初级线圈2121-1下方。第三线圈2122-2可以与初级线圈2121-1电磁相互作用。在第三线圈2122-2中,通过初级线圈212-11的电流感应出电流,使得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在第三线圈2122-2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以是由流过初级线圈2121的电流增大或减小的电流。
第三线圈2122-2可以具有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开口环形板的形状。第三线圈2122-2的初始部分(一端)可以是从第三端子2123-2延伸的形状。第三线圈2122-2的末端部分(另一端)可以连接至第四端子2124-2。也就是说,第三线圈2122-2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四端子2123-2,并且第三线圈2122-2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三端子2124-2。第三线圈2122-2以及第三端子2123-2和第四端子2124-2可以整体地形成。然而,第三线圈2122-2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环形。例如,第三线圈2122-2可以以三维螺旋形状被设置,该第三线圈2122-2沿竖直或水平方向与初级线圈2121-1间隔开。此外,第三线圈2122-2可以是与初级线圈2121-1交错的三维螺旋形状,同时第三线圈2122-2与初级线圈2121-1彼此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初级线圈2121-1和第三线圈2122-2可以形成为一个双层三维螺旋。
第三端子2123-2可以是用于将第三线圈2122-2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的构件。第三端子2123-2可以是板状导电构件。第三端子2123-2可以具有在第三线圈2122-2的一端(初始部分)处水平延伸的形状。第三端子2123-2的另一端可以被分成将在稍后描述的第四端子部分2123-2a和第五端子部分2123-2b。
第三端子2123-2的一端可以电连接至第三线圈2122-2的初始部分。第三端子2123-2的另一端可以分成第四端子部分2123-2a和第五端子部分2123-2b。第四端子部分2123-2a和第五端子部分2123-2b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因此,第四端子部分2123-1a和第五端子部分2123-2b可以形成有用于螺栓耦接的孔。因此,第三线圈2122-2可以通过第三端子2123-2电连接至二极管模块。
第四端子2124-2可以从第三绕组2122-2延伸。第四端子2124-2可以是用于电连接第三线圈2122-2和电感线圈2131-1的构件。第四端子2124-2可以是板状导电构件。第四端子2124-2可以具有在第三线圈2122-2的另一端处水平延伸的形状。第四端子2124-2的一端可以位于第三线圈2122-2的末端部分处。第六端子部分2124-2a可以形成在第四端子2124-2的另一端处。第六端子部分2124-2a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七端子部分2133-1a。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端子部分2124-1a、第六端子部分2124-2a和第七端子部分2133-1a可以沿竖直方向交叠地定位。第六端子部分2124-2a可以形成有用于螺栓耦接的孔。因此,第四端子2124-2和第五端子2133-1可以电连接,最后,第三线圈2122-2和电感线圈2131-1可以彼此电连接。
可以向电感线圈2131-1提供来自次级线圈2122-1和第三线圈2122-2的转换后的电流。电感线圈2131-1可以对转换后的电流进行整流。电感线圈2131-1可以连接至外部端子2150以提供整流后的电流。
电感线圈2131-1可以具有包括生长为三维螺旋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板的形状。也就是说,电感线圈2131-1可以是三维螺旋的形式,并且电感线圈2131-1的螺旋生长的初始部分(下部)可以从第五端子2133-1延伸。第六端子2132-1可以连接至电感线圈2131-1的螺旋生长的末端部分(上部分)。汇流条2140-1可以从第六端子2132-1延伸。电感线圈2131-1、第五端子2133-1、第六端子2132-1和汇流条2140-1可以整体地形成。
第七端子部分2133-1a可以形成在第五端子2133-1的一端处。如上所述,第七端子部分2133-1a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三端子部分2124-1a。另外,第七端子部分2133-1a可以通过螺栓耦接电连接至第六端子部分2124-2a。因此,电感线圈2131-1可以电连接至次级线圈2122-1和第三线圈2122-2。在次级线圈2122-1和第三线圈2122-2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可以在电感线圈2131-2中被整流。第五端子2133-1的另一端可以在第五端子2133-1的一端处沿水平方向(电感线圈所处的方向)延伸,并且可以连接至电感线圈2131-2的螺旋生长的初始部分。
第六端子2132-1的一端可以连接至电感线圈2131-2的螺旋生长的末端部分。第六端子2132-1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汇流条2140-1的一端。汇流条2140-1的另一端可以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150。第八端子部分2140-1a可以形成在汇流条2140-1的另一端处以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150。第八端子部分2140-1a可以形成有用于固定和电连接的螺栓耦接孔。电感线圈2131-2可以通过汇流条2140-1电连接至外部端子2150。因此,在次级线圈2122-1和第三线圈2122-2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在电感线圈2131-2中被整流,然后,可以通过汇流条2140-1传输至外部电子设备。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3001进行描述。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中第一盖被移除的DC-DC转换器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剖面立体图;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主板、辅助板和冷却板的截面概念图;以及图1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信号支路的概念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3001可以是在车辆中使用的DC-DC转换器。例如,DC-DC转换器1000可以起到下述作用:从外部电源设备(例如锂离子电池)接收电流;升高或降低电压;将电压提供给外部电子设备(例如,电机);以及从而控制电机的转数等。如图17所示,DC-DC转换器3001可以包括壳体3010、第一板3020、第二板3030、连接构件3040、线圈单元3050和汇流条3060。DC-DC转换器3001可以被称为“电子部件组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辅助配置例如线圈单元3050和汇流条3060。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组件”的权利范围可以扩展到各种电子部件组件以及DC-DC转换器3001。此外,第一板3020是用于冷却具有高热值的设备的板,并且该第一板3020可以被称为“辅助板”。由于第一板3020具有与普通板(冷却板起到普通板的基础作用)完全不同的构造,因此该板的名称可以被省略。第二板3030可以被称为“主板”,作为被设置成对具有低热值的设备进行冷却的板。当省略第一板3020的名称时,第二板3030可以被称为“板”。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6和图17对壳体3010进行描述。壳体3010是DC-DC转换器3001的外部构件并且可以是空心块的形式。壳体3010可以包括主体3011、冷却板3012、第一盖3013、第二盖3014、入口3015、出口3016、冷却流动路径引导件3017、冷却流动路径3018和散热片3019。壳体3010的内部可以通过冷却板3012被分成位于下部分处的第一区域3002和位于上部分处的第二区域3003。第一区域3002可以是冷却流体流过的冷却部分,以及第二区域3003可以是其中设置有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部分。壳体3010的冷却板3012、第一盖3013、第二盖3014、入口3015和出口3016、冷却流动路径引导件3017、冷却流动路径3018和散热片3019可以整体地形成。壳体301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铝)。
主体3011可以由侧表面形成,并且可以具有中空形状,其中,该中空形状的下端部分和上端部分是敞开的。第一盖3013可以被设置在主体3011的下端部分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盖3013可以覆盖且封闭主体3011的下端部分的开口。第二盖3014可以被设置在主体3011的上端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盖3013可以覆盖且封闭主体3011的上端部分的开口。因此,壳体3010的内部空间可以由主体3011以及第一盖3012和第二盖3013形成。此外,冷却板3012可以以水平分区的形式被设置在主体3011的内部。也就是说,冷却板3012可以形成在主体3011内部的水平截面的整个表面上方。冷却板3012可以将主体3011的内部划分成或分隔成第一区域3002和第二区域3003。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区域3002和第二区域3003可以是彼此隔离的单独区域。第一区域3002可以被设置在冷却板3012下方,以及第二区域3003可以被设置在冷却板3012上方。
在主体3011的侧表面上与第一区域3002对应的部分中形成有用于引入冷却流体的入口3015以及用于排出已沿第一区域3002流动的冷却流体的出口3016。
第一区域3002可以在冷却流体流动的区域中执行冷却功能。冷却流动路径引导件3017可以被设置在冷却板3012的下侧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冷却流动路径引导件3017可以具有各种形状,并且冷却流动路径3018可以由冷却流动路径引导件3017形成。可以在冷却流动路径3018中形成有多个散热片3019以提高冷却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散热片3019可以是从冷却板3012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突起的形式。
设置有电子部件的第二区域3003可以执行电子控制功能。为此,在第二区域3003中可以设置有第一板3020、第二板3030、连接构件3040、线圈单元3050和汇流条3060。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8对第一板3020进行描述。第一板3020可以是具有高热值的金属印刷电路板(MPCB)。第一板3020可以被称为“辅助板”,作为用于安装具有高热值的设备的板。也就是说,被安装在第一板3020上的设备与被安装在第二板3030上的设备相比具有较高的热值,这将在稍后描述。被安装在第一板3020上的元件也可以被称为“有源元件”。在此,“有源元件”可以是能够产生电能的元件。例如,晶体管和IC控制器可以对应于此。
第一板3020可以被设置在冷却板3012的上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板3020的下表面可以接触冷却板3012的上表面。因此,第一板3020的冷却效率可以高于第二板3030的冷却效率,这将在稍后描述。由于第一板3020的下表面与冷却板3012直接接触,因此元件可以仅被安装在第一板3020的上表面上。第一板3020可以与第二板3030向下地间隔开。也就是说,第一板3020可以与第二板3030彼此间隔开地堆叠。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相同的空间中提高设备安装率。第一板3020的区域可以小于第二板3030的区域。第一板3020可以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第一板3020可以通过连接构件3040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
第一板3020可以包括粘合剂层3021、金属层3022、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第一板3020可以是其中粘合剂层3021、金属层3022、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顺序地被堆叠的形状。第一板3020可以被配置成仅由粘合剂层3021、金属层3022、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组成。
在冷却板3012上可以设置有作为导热粘合剂的粘合剂层3021。在这种情况下,粘合剂层3021可以直接涂覆在冷却板3012的上表面上。也就是说,粘合剂层3021可以粘附至冷却板3012上。例如,粘合剂层3021可以是具有高导热率的热润滑脂。例如,粘合剂层3021可以是冷却板3012的上表面。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却待被安装在第一板3020上的具有高热值的元件中产生的热量。此外,粘合剂层3021可以执行将金属层3022和冷却板3012结合的功能。
在粘合剂层3021上可以设置有金属层3022。即,金属层3022可以被设置在粘合剂层3021上。金属层3022可以是金属板的形式。金属层3022的下表面可以与粘合剂层3021的上表面结合。金属层3022的材料可以包括具有高导热率的铜或铝。具有金属层3022的第一板3020可以被称为“金属印刷电路板”。可以通过金属层3022增加第一板3020的冷却效率。此外,金属层3022可以用作第一板3020中的支承部分。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可以由金属层3022支承。
在金属层3022上方可以设置有绝缘层3023。也就是说,绝缘层3023可以被设置在金属层3022上。绝缘层3023可以是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板的形式。绝缘层3023可以是用于形成图案层3024的层。
在绝缘层3023上可以设置有图案层3024。图案层3024可以涂覆在绝缘层3023上。图案层3024可以是形成第一板3020的电路的层。因此,图案层3024可以是作为导电材料的各种电路图案。在图案层3024中可以设置有“有源元件”。在这种情况下,“有源元件”可以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有源元件”的下表面可以焊接至图案层3024。因此,“有源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面对冷却板3012。“有源元件”可以通过表面安装技术(SMT)电连接至图案层3024。例如,“有源元件”可以通过多个导线电连接至图案层3024。
如上所述,第一板3020与普通板完全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板3020由直接涂覆在冷却板3012上的材料构成,其中冷却板3012作为基底。因此,可以省略第一板3020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板3020可以被称为“粘合剂层3021、金属层3022、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8对第二板3030进行描述。第二板303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CB)。作为用于安装具有低热值的设备的板的第二板3030可以被称为“主板”。也就是说,被安装在第二板3030上的设备与被安装在第一板3020上的设备相比具有较低的热值。被安装在第二板3030上的元件也可以被称为“无源元件”。在此,“无源器件”可以是传递或吸收电能但不具有有源功能的元件例如电能的转换。
第二板3030可以与冷却板3012向上地间隔开。为此,用于支承第二板3030的构件(未示出)可以被设置在主体3011的第二区域3003的内侧表面上。第一板3020可以被设置在第二板3030与冷却板3012之间。也就是说,第二板3030和第一板3020可以彼此交叠地间隔开。因此,第二板3030的冷却效率可以低于第一板3020的冷却效率。也就是说,第二板3030可以与第一板3020间隔开地堆叠。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板3030的区域可以大于第一板3020的区域。第二板3030可以电连接至第一板3020。第二板3030可以通过连接构件3040电连接至第一板3020。第二板3030可以与将在稍后描述的线圈单元3050间隔开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线圈单元3050可以穿透第一板3020。由于线圈单元3050被支承在冷却板3012上并且第一板3020向上地被设置成与冷却板3012间隔开,所以可以在第一板3020中在第一板3020和线圈单元3050彼此交叠的部分处形成孔,使得线圈单元3050可以穿过该孔。(参见图16)
连接构件3040可以将第一板3020与第二板3030电连接。连接构件3040可以是通过压配合方法制成的耦接构件。而且,连接构件3040可以是信号支路(signal leg)。连接构件3040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也就是说,连接构件3040可以是各种形式。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0对其中连接构件3040是信号支路的情况进行描述。
如图19中的部分(a)所示,连接构件3040可以包括第一导电构件3041和第二导电构件3042,第二导电构件3042通过在第一导电构件3041处弯折或弯曲而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导电构件3041可以是图案层3024的图案。第二导电构件3042可以从第一导电构件3041向上延伸以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导电构件3042的上端可以通过焊接、引脚接合等耦接至第二板3030。
如图19中的部分(b)所示,连接构件3040可以包括:第一导电构件3041,其电连接至图案层3024;以及第二导电构件3042,其在第一导电构件3041处弯折或弯曲并且电连接至第二导电构件303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导电构件3041的下表面可以电连接至图案层3024。第一导电构件3041的下表面可以通过焊接或引脚接合等接合至图案层3024。第二导电构件3042可以从第一导电构件3041向上延伸以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第二导电构件3042的上端部分可以通过焊接或引脚接合等接合至第二板3030。
如图19中的部分(c)所示,连接构件3040可以包括:第一导电构件3041,其具有板的形状并且电连接至图案层3024;以及第二导电构件3042,其从第一导电构件3041的中心朝第二板3030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导电构件3041的下表面可以电连接至图案层3024。第一导电构件3041的下表面可以通过焊接或引脚接合等接合至图案层3024。第二导电构件3042可以从第一导电构件3041向上延伸以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第二导电构件3042的上端可以通过焊接或引脚接合等接合至第二板3030。
如图19中的部分(d)所示,连接构件3040可以包括:第一导电构件3041,具有在其中心处有凹槽的板的形状,并且形成图案层3024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导电构件3042,形成有被容纳在第一导电构件的凹槽中的突出部,以及第二导电构件3042从突出部朝第二板3030延伸并且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导电构件3041可以是图案层3024的图案。对应于第一导电构件3041的凹槽的突出部可以形成在第二导电构件3042的下端部分上并且可以焊接至第二导电构件3042的下端部分。因此,第二导电构件3042可以电连接至第一导电构件,并且与此同时可以由第一导电构件3041支承。第二导电构件3042可以从第一导电构件3041向上延伸以电连接至第二板3030。第二导电构件3042的上端可以通过焊接或引脚接合等接合至第二板3030。
如上所述,“有源元件”被设置在第一板3020上,“无源元件”被设置在第二板3030上。然而,第三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有源元件”和“无源元件”可以被统称为“电子元件”。“电子元件”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板3020和第二板3030上,而不区分“有源元件”和“无源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6对线圈单元3050和汇流条3060进行描述。线圈单元3050可以支承在冷却板3012上。在这种情况下,线圈单元3050的下部分可以与冷却板3012的上表面结合。另外,线圈单元3050可以与第二板3030间隔开地被设置。另外,线圈单元3050可以与第二板3030交叠地被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线圈单元3050可以穿透第二板3030。线圈单元3050可以是多个。线圈单元3050可以是变压器线圈单元或电感线圈单元。当线圈单元3050是变压器线圈单元时,线圈单元3050可以转换从外部供应的电源的电压。当线圈单元3050是电感线圈单元时,线圈单元3050可以对转换后的功率进行整流。汇流条3050可以电连接至线圈单元3050以将经转换和/或整流的功率输出至外部。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1进行描述。图2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的主板、辅助板和冷却板的截面概念图。除了第一板3020之外,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构思。在下文中,将省略与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技术构思的描述。
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第一板可以包括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第一板可以是其中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顺序地被堆叠的形状。第一板可以仅由绝缘层3023和图案层3024组成。
也就是说,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粘合剂层3021和金属层3022。作为替代,冷却板3012可以执行金属层3022的功能。因此,也可以省略用于将金属层3022与冷却板3012接合的粘合剂层3021。
更具体地,第一板的绝缘层3023可以直接涂覆在冷却板3012的顶表面上。也就是说,绝缘层3023和冷却板3012的上表面可以彼此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冷却板3012可以执行支承第三实施方式的金属层3022的功能。也就是说,第三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方式的第一板可以实现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板3020相同的效果。与此同时,由于去除了粘合剂层3021和金属层3022,所以可以提高冷却效率,并且可以解决确保沿竖直方向的空间的问题:由于沿竖直方向尺寸减小,可以将元件安装在第二板3030的下表面。
另外,本技术可以配置如下:
(1.)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
壳体;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多个电子部件;以及
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板上的流动路径,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包括扩展部分,所述扩展部分的水平宽度大于所述扩展部分的前端上的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并且所述扩展部分的竖直宽度小于所述扩展部分的所述前端上的所述流动路径的竖直宽度,以及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竖直截面的表面区域最大的部分与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竖直截面的表面区域最小的部分之间的差为10%或更小。
(2.)根据(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多个电子部件包括多个生热元件,所述多个生热元件中的一个生热元件被设置成对应于所述扩展部分。
(3.)根据(2)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多个生热元件中的所述一个生热元件沿竖直方向与所述扩展部分交叠。
(4.)根据(3)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在所述扩展部分的最大水平截面中与所述多个生热元件中的所述一个生热元件沿竖直方向交叠的区域大于30%。
(5.)根据(2)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扩展部分的最大水平截面大于所述多个生热元件中的所述一个生热元件的90%。
(6.)根据(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设置有朝所述下板向下突出的突出部。
(7.)根据(6)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突出部的高度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增加然后减小。
(8.)根据(6)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突出部的竖直截面的区域具有矩形形状,并且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竖直截面的区域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增加然后减小。
(9.)根据(6)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突出部的水平截面的区域具有其中曲率朝所述下板凸出的形状,并且所述突出部的水平截面的区域随着所述突出部的水平截面的区域从所述流动路径的水平宽度的中心朝边缘行进而减小。
(10.)根据(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流动路径的竖直截面的区域沿冷却材料的移动方向相等。
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所有部件可以组合进行操作或者组合成整体进行操作,但是本发明不必限于这些示例。也就是说,如果目的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则可以是所有部件选择性地与不止一个部件一起操作。另外,上面描述的诸如“包容性的和”、“被配置成”或“具有”之类的术语是因为这意味着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除了不同的部件以外,还可以加入部件,它应该被解释为还包括其他部件。除非另外定义,否则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所有术语都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明确地相反的定义,否则通常使用的术语例如预定义术语应被解释为与相关技术的上文的含义一致,并且不应被解释为理想的或过度形式化的。
以上描述仅作为示例描述为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特性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因此,所公开的发明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这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解释,等同范围内的所有精神将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
具有冷却板的壳体,其中,所述冷却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一个表面上的冷却通道;
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第一基板;
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基板间隔开的第二基板;以及
电连接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信号桥,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金属层,所述金属层的一个表面被设置成面对所述冷却板,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一个表面面对所述金属层的另一个表面;
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设置在所述冷却板和所述金属层之间;
图案层,所述图案层的一个表面面对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个表面;以及
设置在所述图案层上的电子设备,
其中,所述冷却板形成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水平截面的整个表面上方,
其中,所述冷却板与所述壳体整体地形成,
其中,所述信号桥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图案层,
其中,所述粘合剂层是热润滑脂,
其中,有源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其中,无源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
所述电子设备的下表面焊接至所述图案层以面对所述冷却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在所述冷却板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多个散热片,并且所述多个散热片具有延伸至所述冷却板的一侧的突起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信号桥包括:
形成所述图案层的一部分的第一导电构件;以及
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中平滑地弯曲或弯折并且电连接至所述基板的第二导电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信号桥包括:
电连接至所述图案层的第一导电构件;以及
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中平滑地弯曲或弯折并且电连接至所述基板的第二导电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信号桥包括:
电连接至所述图案层并具有板形状的第一导电构件;以及
从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二基板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基板的第二导电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信号桥包括:
第一导电构件,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形成所述图案层的一部分并且具有板形状和在中心形成的凹槽;以及
第二导电构件,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具有被容纳在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的凹槽中的突起并且从所述突起朝向所述基板延伸以电连接至所述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C-DC转换器,其中,所述壳体的一端和另一端是开口的,并且
所述壳体包括覆盖所述一端的开口的第一盖以及覆盖所述另一端的开口的第二盖。
9.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
具有冷却板的壳体,其中,所述冷却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一个表面上的冷却通道;
设置在所述冷却板的另一个表面上的子基板;
设置成与所述子基板间隔开的主基板;以及
电连接所述子基板和所述主基板的信号桥,
其中,所述子基板包括:
金属层,所述金属层的一个表面被设置成面对所述冷却板,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一个表面面对所述金属层的另一个表面;
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设置在所述冷却板和所述金属层之间;
图案层,所述图案层的一个表面面对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个表面;以及
设置在所述图案层上的电子设备,
其中,所述冷却板形成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水平截面的整个表面上方,
其中,所述冷却板与所述壳体整体地形成,
其中,所述信号桥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图案层,
其中,所述粘合剂层是热润滑脂,
其中,有源元件布置在所述子基板上,
其中,无源元件布置在所述主基板上。
10.一种DC-DC转换器,包括:
初级线圈;
由所述初级线圈在其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次级线圈;
从所述次级线圈延伸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子以对电流进行整流的电感线圈;以及
从所述电感线圈延伸的第三端子,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所述次级线圈、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三端子通过铸造整体地形成。
CN202110908075.XA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Active CN1136457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8075.XA CN113645776B (zh)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60153088 2016-11-17
KR10-2016-0153088 2016-11-17
KR10-2016-0180862 2016-12-28
KR20160180862 2016-12-28
KR1020170148773A KR102458279B1 (ko) 2017-11-09 2017-11-09 Dc-dc 컨버터
KR10-2017-0148773 2017-11-09
KR10-2017-0152770 2017-11-16
KR1020170152770A KR102417581B1 (ko) 2016-11-17 2017-11-16 Dc-dc 컨버터
KR10-2017-0152771 2017-11-16
KR1020170152771A KR102536990B1 (ko) 2016-12-28 2017-11-16 Dc-dc 컨버터
PCT/KR2017/013090 WO2018093195A1 (ko) 2016-11-17 2017-11-17 직류-직류 컨버터
CN202110908075.XA CN113645776B (zh)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CN201780070562.5A CN109964548B (zh)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562.5A Division CN109964548B (zh)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776A CN113645776A (zh) 2021-11-12
CN113645776B true CN113645776B (zh) 2024-02-13

Family

ID=670234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562.5A Active CN109964548B (zh)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CN202110908075.XA Active CN113645776B (zh)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562.5A Active CN109964548B (zh) 2016-11-17 2017-11-17 Dc-dc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251694B2 (zh)
EP (1) EP3544396B1 (zh)
JP (2) JP7055800B2 (zh)
CN (2) CN1099645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16102A (ko) * 2016-08-05 2018-02-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전자 부품 패키지
WO2018110890A1 (ko) * 2016-12-14 2018-06-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전자 부품 하우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dc-dc 컨버터
JP6758264B2 (ja) * 2017-08-10 2020-09-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アクトル冷却構造
JP1635459S (zh) * 2018-10-22 2019-07-01
JP1635061S (zh) * 2018-10-22 2019-07-01
JP1635460S (zh) * 2018-10-22 2019-07-01
JP1640671S (zh) * 2018-10-22 2019-09-09
JP1635458S (zh) * 2018-10-22 2019-07-01
JP1654200S (zh) * 2019-06-18 2020-03-02
FR3100671A1 (fr) * 2019-09-06 2021-03-12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France Sas Couvercle en plastique de fermeture d’un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à fluide, pour un équipement électrique
DE102019134565A1 (de) * 2019-12-16 2021-06-17 HELLA GmbH & Co. KGaA Gehäuse für einen Stromrichter und Stromrichter, insbesondere Gleichstromsteller mit einem solchen Gehäuse
DE102020106404A1 (de) 2020-03-10 2021-09-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ühlbare elektronische Baueinheit und elektromotorische Antriebseinrichtung
JP7405025B2 (ja) * 2020-07-01 2023-12-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気製品
KR20220072036A (ko) * 2020-11-23 2022-06-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변압기의 ac 손실 최소화를 위한 버스바 및 그 설계방법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7257A (ja) * 2000-08-11 2002-02-2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子部品のケ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14280A (ja) * 2001-04-10 2002-10-25 Denki Kagaku Kogyo Kk 回路基板の冷却構造及び冷却方法
KR200400294Y1 (ko) * 2005-08-24 2005-11-04 주식회사 아시아 정션박스용 인쇄회로기판 연결장치
TW200731301A (zh) * 2006-08-04 2007-08-16
JP2008092653A (ja) * 2006-09-30 2008-04-17 Nippon Chemicon Corp Dc−dcコンバータ
JP2008099378A (ja) * 2006-10-10 2008-04-24 Sigma Denshi Kk ハイブリッドic回路及びdc−dcコンバータ
CN101754581A (zh) * 2008-12-03 2010-06-23 倚天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及陶瓷天线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01539727U (zh) * 2009-09-19 2010-08-04 刘民生 电子节能灯
CN101937765A (zh) * 2010-04-26 2011-01-05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JP2012033955A (ja) * 2011-10-13 2012-02-16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成形方法
CN202175679U (zh) * 2011-08-24 2012-03-28 张星昊 磁光复合菌种诱变仪
JP2012146759A (ja) * 2011-01-10 2012-08-02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KR101181248B1 (ko) * 2011-07-22 2012-09-11 한국과학기술원 자기 보호 특성을 갖는 적외선 볼로미터
WO2014041892A1 (ja) * 2012-09-14 2014-03-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204170915U (zh) * 2014-09-12 2015-02-25 广东工业大学 超声辅助压制一体成型电感的装置
CN10473342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包含该基板的三维空间封装结构及制造基板的方法
CN105376970A (zh) * 2014-08-11 2016-03-02 苹果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的附接系统
CN105578849A (zh) * 2016-03-11 2016-05-11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密封式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1802A (zh) 1997-09-18 1999-03-24 朱柏 具有阻尼线圈的超导限流装置
JP3567799B2 (ja) 1999-06-15 2004-09-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インバータの冷却装置
JP2003234589A (ja) 2002-02-12 2003-08-2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冷却装置
DE10317580B4 (de) 2002-04-18 2010-09-16 Hitachi, Ltd. Elektrische Wechselrichtervorrichtung mit einem Flüssigkeitskanal sowie Elektro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Wechselrichtervorrichtung
JP5094045B2 (ja) 2005-11-09 2012-12-12 大成プラス株式会社 冷却機能を有する電子回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857017B2 (ja) 2006-04-27 2012-01-1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4935499B2 (ja) 2007-05-18 2012-05-23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直流変換装置
JP2010011671A (ja) 2008-06-30 2010-01-14 Hitachi Ltd 電力変換装置
KR100959866B1 (ko) 2009-07-20 2010-05-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패키지 기판용 리드핀
JP5099086B2 (ja) 2009-07-28 2012-1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装置
JP2011129708A (ja) * 2009-12-17 2011-06-3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プリント配線板の接続構造
JP5471567B2 (ja) 2010-02-17 2014-04-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1233726A (ja) 2010-04-28 2011-11-17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電子部品冷却ケース
CN102647884B (zh) 2011-02-17 2015-03-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及其散热水道系统结构
KR101367071B1 (ko) 2011-12-12 2014-02-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히트 싱크
JP5867074B2 (ja) 2011-12-28 2016-02-24 Tdk株式会社 電源ユニット、及び、電源装置の冷却装置
WO2013118222A1 (ja) 2012-02-07 2013-08-1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926651B2 (ja) 2012-08-24 2016-05-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4075488A (ja) * 2012-10-04 2014-04-2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放熱装置
CN103594430B (zh) * 2013-10-25 2017-01-18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功率电子器件散热的微通道散热器
US10297339B2 (en) * 2014-02-19 2019-05-21 Advantest Corporation Integrated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s testing apparatus
CN204628931U (zh) 2015-04-30 2015-09-09 江苏瑞腾涂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管道
KR102458066B1 (ko) 2015-11-09 2022-10-2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냉각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부품 패키지
CN206789405U (zh) * 2017-06-13 2017-12-22 深圳市科达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电流一体成型电感器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7257A (ja) * 2000-08-11 2002-02-2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子部品のケ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14280A (ja) * 2001-04-10 2002-10-25 Denki Kagaku Kogyo Kk 回路基板の冷却構造及び冷却方法
KR200400294Y1 (ko) * 2005-08-24 2005-11-04 주식회사 아시아 정션박스용 인쇄회로기판 연결장치
TW200731301A (zh) * 2006-08-04 2007-08-16
JP2008092653A (ja) * 2006-09-30 2008-04-17 Nippon Chemicon Corp Dc−dcコンバータ
JP2008099378A (ja) * 2006-10-10 2008-04-24 Sigma Denshi Kk ハイブリッドic回路及びdc−dcコンバータ
CN101754581A (zh) * 2008-12-03 2010-06-23 倚天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及陶瓷天线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01539727U (zh) * 2009-09-19 2010-08-04 刘民生 电子节能灯
CN101937765A (zh) * 2010-04-26 2011-01-05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JP2012146759A (ja) * 2011-01-10 2012-08-02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KR101181248B1 (ko) * 2011-07-22 2012-09-11 한국과학기술원 자기 보호 특성을 갖는 적외선 볼로미터
CN202175679U (zh) * 2011-08-24 2012-03-28 张星昊 磁光复合菌种诱变仪
JP2012033955A (ja) * 2011-10-13 2012-02-16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成形方法
WO2014041892A1 (ja) * 2012-09-14 2014-03-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73342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包含该基板的三维空间封装结构及制造基板的方法
CN105376970A (zh) * 2014-08-11 2016-03-02 苹果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的附接系统
CN204170915U (zh) * 2014-09-12 2015-02-25 广东工业大学 超声辅助压制一体成型电感的装置
CN105578849A (zh) * 2016-03-11 2016-05-11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密封式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用LM3488设计回扫开关电源供应器;Michele Sclocchi;《世界电子元器件》;20030228(第0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45776A (zh) 2021-11-12
CN109964548A (zh) 2019-07-02
US11575313B2 (en) 2023-02-07
EP3544396B1 (en) 2022-09-14
JP2022095814A (ja) 2022-06-28
EP3544396A1 (en) 2019-09-25
JP2020507294A (ja) 2020-03-05
CN109964548B (zh) 2021-08-27
JP7055800B2 (ja) 2022-04-18
US20220247305A1 (en) 2022-08-04
US11251694B2 (en) 2022-02-15
US20190252971A1 (en) 2019-08-15
EP3544396A4 (en)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45776B (zh) Dc-dc转换器
US8362867B2 (en) Multi-turn inductors
CN202502877U (zh) 变压器
KR102512381B1 (ko) Dc-dc 컨버터
CN110120736B (zh) 水冷电源模块
CN105449987A (zh) 电源装置
CN107852093B (zh) 电力转换装置
US20140169042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210208649A1 (en) Power suppl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653471B1 (ko) Dc-dc 컨버터
JP2012210002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9647535B2 (en) Compact structure of power-supply apparatus capable of minimizing electromagnetic noise
JP4300717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36990B1 (ko) Dc-dc 컨버터
CN213780903U (zh) 一种集成电源模块的芯片及板卡
JP4120134B2 (ja) 降圧型電力用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子回路装置
CN209516901U (zh) 一种磁性元件变压器与功率半导体组件
CN112863815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218352821U (zh) 一种负载点电源模块
CN216721173U (zh) 高密度电源
CN117439403B (zh) 一种电动汽车快速直流充电用的全桥llc谐振转换器
CN116647115A (zh) 高密度电源
JP2017135819A (ja) 電力変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