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61728B - 空调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61728B
CN113561728B CN202010360943.0A CN202010360943A CN113561728B CN 113561728 B CN113561728 B CN 113561728B CN 202010360943 A CN202010360943 A CN 202010360943A CN 113561728 B CN113561728 B CN 1135617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cavity
shell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09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61728A (zh
Inventor
万雪峰
阮伟程
杨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BYD Au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094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617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61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61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61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61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及车辆,空调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设第一腔室,第一壳体内紧邻第一腔室的一侧设第二腔室;第一壳体包括成设定夹角设置的新风侧壁和出风侧壁;第一壳体的顶壁设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通的回风口;第一壳体的新风侧壁设和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新风口,第一壳体的出风侧壁设和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出风口;第一壳体的底壁设和第一腔室相通的排气口。本申请中,制冷/制热和排气完全独立,不会发生窜气,确保空调内部的气体循环通道正常,不会出现温度异常的情况。

Description

空调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的各种类型的车辆,如地铁、高铁和轻轨等列车,以及公交车和货车等体积较大的汽车,为提高驾乘舒适感,一般都设空调,以调节室内温度。然而目前的空调,新风通道和室内气体交换通道二者非常容易和排气通道之间发生干扰,造成窜气,从而导致空调内的气体循环通道的温度异常。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及车辆,以解决空调的窜气问题和各通道相互干扰的问题,设置相互分隔的腔室,使得新风通道、室内气体交换通道和排气通道三者之间均相互独立,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干扰,避免造成窜气,确保空调内的气体循环通道的温度正常。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壳体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设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成设定夹角设置的新风侧壁和出风侧壁;
所述第一壳体的顶壁设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回风口;所述第一壳体的新风侧壁设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新风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出风侧壁设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设和所述第一腔室相通的排气口;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和/或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后,经所述排气口排出。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为立方体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新风侧壁包括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出风侧壁包括所述第三侧壁和/或所述第四侧壁。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二腔室延伸有混合腔,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混合腔相通;所述混合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上;所述回风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口通过所述混合腔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以及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以使进入所述混合腔中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再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内沿所述第三侧壁和/或所述第四侧壁设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分布于所述混合腔的周侧;所述第一出风口经所述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出风通道之后,再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第三腔室,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设和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新风口,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设和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出风口;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二壳体为立方体状,包括相对的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以及相对的第七侧壁和第八侧壁;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第三侧壁或第四侧壁,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七侧壁或第八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新风口设于所述第五侧壁和/或所述第六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内设连接通道,以及设沿所述第七侧壁和/或所述第八侧壁的新风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二新风口经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三腔室相通;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的外界空气,依次经过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连接通道后,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第四腔室,所述第四腔室位于所述混合腔下方,且所述第四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两侧;所述空调还包括电控单元、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所述电控单元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用于控制所述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四腔室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蒸发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冷凝风机设于第三腔室内。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空调还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厢,所述车辆还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所述空调设于所述车厢的底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为全新风模式,也即外界空气经第一新风口进入第二腔室,经降温/升温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送入室内。第二种为全回风模式,也即部分室内空气经回风口进入第二腔室,经降温/升温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送入室内。第三种为新风和回风混合模式,也即外界空气经第一新风口进入第二腔室,部分室内空气经回风口进入第二腔室,然后进入第二腔室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后,经过降温/升温处理从第一出风口130进入室内,从而达到给室内降温/升温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进入第一腔室,然后直接从排气口排出室外。也即,该实施例中的新风通道为第一新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组成,换气通道为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组成,排气通道为回风口和排气口组成。由上可见,无论采用上述哪种制冷/升温模式,制冷/升温和排气完全独立,不会发生窜气,确保空调内部的气体循环通道正常,不会出现温度异常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轴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另一方向的轴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另一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壳体,101-第一腔室,102-第二腔室,103-第一侧壁,104-第二侧壁,105-第三侧壁,106-第四侧壁,107-混合腔,108-连接口,109-第四腔室,110-回风口,110a-回风口的左侧,110b-回风口的右侧,120-第一新风口,130-第一出风口,140-排气口,150-出风通道;200-第二壳体,201-第三腔室,202-第二新风口,203-第二出风口,204-第五侧壁,205-第六侧壁,206-第七侧壁,207-第八侧壁,208-新风通道,209-连接通道,300-蒸发器,400-压缩机,500-冷凝器,600-蒸发风机,700-冷凝风机,800-排废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请同时参考图1和图4,包括第一壳体100,所述第一壳体100内设第一腔室101,所述第一壳体100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101的一侧设第二腔室102;第一壳体100包括成设定夹角设置的新风侧壁和出风侧壁,所述第一壳体100的顶壁设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101和所述第二腔室102相通的回风口110;所述第一壳体100的新风侧壁设和所述第二腔室102相通的第一新风口120,第一壳体100的出风侧壁设和第二腔室102相通的第一出风口130;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底壁设和所述第一腔室101相通的排气口140。上述第二腔室102为密封腔室,不和第一腔室110相通,仅通过回风口110和室内连通,以及通过第一新风口120和外界空气相通。
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120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2的内部,和/或来自所述回风口110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2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2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130吹出;来自所述回风口110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内部后,经所述排气口140排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二新风口202可以设置为百叶状风口,以保证进风量的同时,可以阻止灰尘等异物进入第一壳体100的内部。而在第一腔室101内可以设置排废风机800,以协助将部分室内空气快速排出外部。在制冷模式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为全新风模式,也即外界空气经第一新风口120进入第二腔室102,经降温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0送入室内。第二种为全回风模式,也即部分室内空气经回风口110进入第二腔室102,经降温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30送入室内。第三种为新风和回风混合模式,也即外界空气经第一新风口120进入第二腔室102,部分室内空气经回风口110进入第二腔室102,然后进入第二腔室102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后,经过降温处理从第一出风口130进入室内,从而达到给室内降温的效果。
当采用第三种模式时,新风通道和换气通道共同组成制冷通道,确保进入室内的冷气温度均匀,整体舒适感较高。因使用了换气通道,也可以节约完全使用外界空气进行制冷的部分成本。而另外一方面,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10进入第一腔室101,然后直接从排气口140排出室外。该实施例中的新风通道为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组成,换气通道为回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30组成,排气通道为回风口110和排气口140组成。
由上可见,本实施例中,无论采用哪种制冷模式,制冷和排气完全独立,不会发生窜气,确保空调内部的气体循环通道正常,不会出现温度异常的情况。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设置在不同的侧壁上,可以避免窜气,提高空调的性能。
在制热模式下,也具有上述三种情况,也即全新风模式、全回风模式和新风和回风混合模式,和制冷模式的区别在于,进入第二腔室102内的气体为经过升温处理的热气。其空气流向和制冷模式类似,不再赘述。以下以制冷模式为参考进行说明,制热模式均不在赘述,除非有不同之处。
请参考图1,并以图1中的方向为准,同时请参考图4,请参考图1,可见,回风口110设有两个,其中一个回风口110的左侧110a向下延伸和第一腔室101相通,该回风口110的右侧110b和第二腔室102相通。回风口110的左侧110a向下延伸的部分为排风通道,该排风通道和第一腔室101相通。以便于将室内的部分空气排出。也即,其中一个回风口110分别和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相通。另外一个回风口110和第二腔室相通。而回风口110和室内空气相通,因此可以保证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10进入第一腔室101内部,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10进入第二腔室102内部。该种结构设置,两个回风口110中,其中一个回风口110同时和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相通,并且和两个腔室相通的部分没有互相干扰,均为独立回风。实现了换气和排气独立完成,进一步避免窜气的发生,提高了空调的质量;另外,设置一个回风口110也便于加工,可以节省成本。而设两个回风口110可以增加回风量,有助于室内的温度快速改变。
上述回风口110设于第一壳体100的顶壁,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00的新风侧壁和出风侧壁,排气口140设于第一壳体100的底壁,使用空调时,尤其是将空调安装于车厢底部时,空调的安装方向以图1中为参考,其回风口110朝上直接与车厢底部的风道对接,第一出风口130位于第一壳体100的侧壁的上部分,也与车厢底部的风道对接。第一新风口120在侧面,可以随着车辆的移动使得进风量增大。而排气口140在第一壳体100的底壁可以便于气体排出。各个口的位置设置合理,可以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空调的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00的顶壁、侧壁和底壁,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00不同位置。本申请中以第一壳体100为立方体状为例,请参考图1,并以图1中方向为准,其顶壁为最上面的壁面,侧壁为周侧的壁面,底壁为最下面的壁面。
出风侧壁和新风侧壁之间的设定夹角可以为任意角度,但是为了便于加工,可以将新风侧壁和出风侧壁之间的设定夹角设置为90度。具体地,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壳体100为立方体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05和第四侧壁106。所述新风侧壁包括所述第一侧壁103和/或所述第二侧壁104;所述出风侧壁包括所述第三侧壁105和/或所述第四侧壁106。也即,所述第一新风口120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03和/或所述第二侧壁104上;所述第一出风口130设于所述第三侧壁105和/或所述第四侧壁106上。请参考图1,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设于不同的侧壁上,便于第一出风口130和车厢内部连通,也便于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之间形成制冷通道。同时,第一新风口120、第一出风口130、回风口110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00位于不同位置的顶壁或侧壁上,还可以避免窜气。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的数量,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在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上各设置一个第一新风口120,在第三侧壁105的两端分别设两个第一出风口130,在第四侧壁106的两端分别设两个第一出风口130。
更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2,并同时参看图4,所述第二腔室102延伸有混合腔107,所述第二腔室102和所述混合腔107相通;所述混合腔107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01和所述第二腔室102之上;所述回风口110和所述第一新风口120通过所述混合腔107与所述第二腔室102相通;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120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107,以及来自所述回风口110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107,以使进入所述混合腔107中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再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2内。从图中可见,混合腔107位于第一壳体100内的上层,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位于第一壳体100内的下层,并且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并排设置。
因混合腔107设置在第一壳体100内的上层,因此回风口110直接和混合腔107相通。而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均位于第一壳体100内混合腔107的周侧,并且第一新风口120直接和混合腔107相通。混合腔107的底壁设和第二腔室102相通的连接口108。
可选地,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壳体100内沿所述第三侧壁105和/或所述第四侧壁106设出风通道150,所述出风通道150分布于所述混合腔107的两侧;所述第一出风口130经所述出风通道150和所述第二腔室102相通;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02的内部的空气经降温处理后,经所述出风通道150之后,再经所述第一出风口130吹出冷风。也即,第三侧壁105的两端可以设置两个第一出风口130,和沿第一侧壁103设置的出风通道150相通;第四侧壁106的两端的可以设两个第一出风口130,和沿第二侧壁104设置的出风通道150相通。
在制冷模式下,采用新风和回风混合模式时,外界空气经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上的第一新风口120沿水平方向进入混合腔107,部分室内空气经第一壳体100的顶壁的回风口110沿竖直方向进入混合腔107,由此进入混合腔107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可以在充分混合,充分混合后的空气从连接口108处向下流入第二腔室102内。在第二腔室102内空气被进行降温处理后,沿着出风通道150,经过第一出风口130吹出冷风,对室内进行降温。
由上可见,设置混合腔107使得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在进入第二腔室102之前,在混合腔107中充分混合,那么在空调使用新风和回风混合模式制冷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因回风口110设置在第一壳体100的顶壁,而第一新风口120设置在第一壳体100的新风侧壁,使得进入混合腔107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在进气过程就可以充分混合。在混合腔107中进行混合,可以使得外界空气部分降温,此时再将混合后的空气送入第二腔室102内,可以更加快速制冷,以节省能源。
而上述出风通道150的设置,便于设置多个第一出风口130,如上所述的情况,可以设置四个第一出风口130,以增加冷风吹出的方向,从而使得室内快速降温,并且由于第一出风口130数量较多,因此其能第一时间降温的室内空间的位置增多,利于室内的温度均匀降低。同时,出风通道150可以起到引导冷风的作用,可以使得冷气沿着出风通道150的引导快速到达室内,增加制冷效率。另外,出风通道150设于混合腔107的两侧,可以节省空间,使得空调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4,可以利用蒸发器300对第二腔室102内的空气进行降温,然后利用蒸发风机600将降温后的空气送入室内。具体地,蒸发器300和所述蒸发风机600均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02内,并且蒸发风机600的吸风口正对蒸发器300,蒸发风机600的出风口正对出风通道150和第二腔室102的接口。然后进入第二腔室102内的空气,经过蒸发器300内的液体冷媒的吸热处理后,成为冷气,该冷气经蒸发风机600的吸风口进入蒸发风机600内,然后经蒸发风机600的出风口到达进入出风通道150,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30流入室内。该蒸发风机600为第二腔室102内部提供压差,并确保冷气能够进入室内。
制热模式下,可以利用设置在第二腔室102内的加热管,对第二腔室102内的空气进行升温,然后利用蒸发风机600将升温处理后的空气送入室内。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4,还可以利用制冷时的冷媒循环原理,进行制热。具体地,该空调还可以包括第二壳体200,所述第二壳体200和所述第一壳体100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壳体200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壳体100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00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00内设第三腔室201,所述第二壳体200的侧壁设和所述第三腔室201相通的第二新风口202,所述第二壳体200的底壁设和所述第三腔室201相通的第二出风口203。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202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三腔室201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三腔室201的内部的空气经升温处理后,经所述第二出风口203吹出热风,以实现利用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对从第二新风口202进入的空气进行升温的同时,对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进行冷却。也即,在空调制冷模式下,第一出风口130吹出冷风的同时,因冷媒循环的原理,第二出风口203可以吹出热风。该热风可以被其他需要的地方利用起来,不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排出。从图3中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02和第三腔室201并排排布,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并排设置,因此空调的整体结构比较扁平,厚度较薄,其安装于车厢的底部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阻力较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新风口202可以设置为百叶状风口,以保证进风量的同时,可以阻止灰尘等异物进入壳体的内部。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考图2,第二壳体200也设为立方体状,包括相对的第五侧壁204和第六侧壁205,以及相对的第七侧壁206和第八侧壁207;所述第一壳体100通过所述第三侧壁105或第四侧壁106,和所述第二壳体200的所述第七侧壁206或第八侧壁20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新风口202设于所述第五侧壁204和/或所述第六侧壁205上。也即,实现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并排设置,因此空调的整体结构比较扁平,厚度较薄,其安装于车厢的底部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阻力较小。所述第二新风口202设于所述第五侧壁204和/或所述第六侧壁205上,可以使得第二新风口202和第一新风口120的进风方向相同,那么在安装空调时,将第一进风口安装在位于车辆的行驶方向时,可以保证第一新风口120和第二新风口202的进风量都比较大。另外,第二新风口202和第二出风口203设置在第二壳体200的位于不同位置处的侧壁上,一定程度可以避免窜气。
请继续参考图2,所述第二新风口202设于所述第五侧壁204和/或所述第六侧壁205上的具体方式如下:所述第二壳体200内设连接通道209和沿所述第七侧壁206和/或所述第八侧壁207设新风通道208,所述连接通道209连通所述新风通道208和所述第三腔室201;所述第二新风口202经所述新风通道208和所述连接通道209与所述第三腔室201相通;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202的外界空气,依次经过所述新风通道208和所述连接通道209后,进入所述第三腔室201的内部。
设置上述连接通道209和新风通道208,利于设置多个第二新风口202,以增加新风的进入量;如图中所示的情况,可以设置四个第二新风口202,两个新风通道208的两端分别设置两个第二新风口202。另外,设置新风通道208和连接通道209还可以起到引导新风顺利到达第三腔室201的作用,可以加快制热过程,增加制热效率。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为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还需要设置压缩机400,所述第一壳体100内还设第四腔室109,所述第四腔室109位于所述混合腔107下方,且所述第四腔室109和所述第一腔室10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02的两侧。具体地,所述蒸发器300和所述压缩机400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压缩机400和所述冷凝器500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冷凝器500和所述蒸发器300通过第三管道连通。所述蒸发器300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02内;所述压缩机400设于所述第四腔室109内,所述冷凝器500设于所述第三腔室201内。
蒸发器300内的液体冷媒吸热后蒸发成为冷媒气体,所述冷媒气体经所述第一管道至所述压缩机400,所述压缩机400将所述冷媒气体处理为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经所述第二管道至所述冷凝器500;所述冷凝器500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处理为液体冷媒,液体冷媒经所述第三管道回流至所述蒸发器300,也即所述蒸发器300、所述压缩机400和所述冷凝器500共同作用用于实现冷媒循环使用。至此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所述冷凝器500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处理为液体冷媒,具体为,通过第二新风口120进入的外界空气,对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起到降温作用,同时该进入的外界空气被加热,成为热风,可以实现上述利用制冷时的冷媒循环的原理,进行制热的功能。
冷媒的循环模式为蒸发器300-压缩机400-冷凝器500-蒸发器300。而上述第二腔室102、第四腔室109和第三腔室201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蒸发器300、压缩机400和冷凝器500依次分布在第二腔室102、第四腔室109和第三腔室201内。可见,该种结构设置有利于冷媒循环,结构比较合理,可以在厚度上缩减空调的体积,利于降低成本,节省空间。
请参考图3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设置两个压缩机400、两个冷凝器500、两个冷凝风机700、两个蒸发器300以及两个蒸发风机600,以提高空调的工作效率,尤其是针对室内空间较大的位置,可以快速改变室内温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蒸发器300、蒸发风机600、压缩机400、冷凝器500和冷凝风机700均需要控制,因此还需要设置电控单元,电控单元设于第一腔室101内,用于控制上述蒸发器300、蒸发风机600、压缩机400、冷凝器500和冷凝风机700。也即上述第一腔室101兼顾容纳电控单元和排风道两个功能,可以节省空间。
另外,在寒冷环境中,空调使用制热模式,则经第一腔室101排出的部分室内空气也为热气,此时该热气可以给电控单元提供热量,确保电控单元不会因低温而故障。在炎热环境中,空调使用制冷模式,则经第一腔室101排出的部分室内空气也为冷气,此时该冷气可以给电控单元进行降温,确保电控单元不会因高温而故障。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调还包括雨水分离器,所述雨水分离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02内邻近所述第一新风口120的位置,所述雨水分离器将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120的外界空气中的水进行分离。该雨水分离器将外界空气中的水进行分离,避免水进入空调内部,导致空调损坏,以提高空调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申请任意实施例的空调,该空调设于车辆的车厢的底部。具体地,车厢底部设有风道,第一出风口130、第二出风口203和回风口110均通过该风道和车厢内部连通,以为车厢内部提供冷气、暖气或排出车厢内部空气。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壳体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设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未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成设定夹角设置的新风侧壁和出风侧壁;
所述第一壳体的顶壁设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回风口,所述回风口的左侧向下延伸和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回风口的右侧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所述第一壳体的新风侧壁设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新风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出风侧壁设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设和所述第一腔室相通的排气口;
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和/或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后,经所述排气口排出;
所述第二腔室延伸有混合腔,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混合腔相通;所述混合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上层,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下层,且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并排设置;所述回风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口通过所述混合腔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
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以及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以使进入所述混合腔中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再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
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并排排布;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设和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新风口,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设和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出风口;
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为立方体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所述新风侧壁包括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出风侧壁包括所述第三侧壁和/或所述第四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沿所述第三侧壁和/或所述第四侧壁设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分布于所述混合腔的周侧;所述第一出风口经所述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出风通道之后,再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为立方体状,包括相对的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以及相对的第七侧壁和第八侧壁;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第三侧壁或第四侧壁,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七侧壁或第八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新风口设于所述第五侧壁和/或所述第六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设连接通道,以及设沿所述第七侧壁和/或所述第八侧壁的新风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二新风口经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三腔室相通;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的外界空气,依次经过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连接通道后,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还设第四腔室,所述第四腔室位于所述混合腔下方,且所述第四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两侧;
所述空调还包括电控单元、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所述电控单元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用于控制所述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四腔室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三腔室内;所述蒸发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冷凝风机设于第三腔室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8.一种车辆,包括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所述空调设于所述车厢的底部。
CN202010360943.0A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及车辆 Active CN1135617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0943.0A CN113561728B (zh)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0943.0A CN113561728B (zh)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61728A CN113561728A (zh) 2021-10-29
CN113561728B true CN113561728B (zh) 2023-11-14

Family

ID=78158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0943.0A Active CN113561728B (zh) 2020-04-29 2020-04-29 空调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6172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96671A (ja) * 2010-02-24 2011-10-06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高負荷空調システム
WO2016078483A1 (zh) * 2014-11-20 2016-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节能制冷设备
CN107178841A (zh) * 2016-03-10 2017-09-19 上海碳索能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6803335U (zh) * 2017-04-26 2017-12-26 上海电气开利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多功能空调机组
WO2018000988A1 (zh) * 2016-06-27 2018-01-04 其峰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设备
CN208222693U (zh) * 2018-04-03 2018-12-11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
CN110186134A (zh) * 2019-06-24 2019-08-30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多模块组合式空调机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96671A (ja) * 2010-02-24 2011-10-06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高負荷空調システム
WO2016078483A1 (zh) * 2014-11-20 2016-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节能制冷设备
CN107178841A (zh) * 2016-03-10 2017-09-19 上海碳索能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WO2018000988A1 (zh) * 2016-06-27 2018-01-04 其峰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设备
CN206803335U (zh) * 2017-04-26 2017-12-26 上海电气开利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多功能空调机组
CN208222693U (zh) * 2018-04-03 2018-12-11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
CN110186134A (zh) * 2019-06-24 2019-08-30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多模块组合式空调机组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61728A (zh) 2021-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11467U (zh)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20050077041A (ko) 공기흐름전환식 공기조화기
CN113561728B (zh) 空调及车辆
CN115585506A (zh) 空调器
CN101726054A (zh) 带有节能降温装置的除湿机
CN111688444A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CN209552864U (zh) 车载顶置空调器及车辆
CN113561729B (zh) 空调及车辆
CN209926661U (zh) 一种迎风式顶置汽车空调冷凝器
CN217604240U (zh) 一种底座式空调
CN218805092U (zh) 空调设备及车辆
CN217374488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机组及轨道车辆
CN211364203U (zh) 一种车载空调
CN114013248B (zh) 一种车载空调和汽车
CN212921064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空调布局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CN212386481U (zh) 空调机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857143U (zh) 一种具有主动废排功能的高速列车空调及高速列车
CN219868036U (zh) 一种制冷式吸油烟机
CN117704518B (zh) 一种制冷空调设备及其室外机
CN216244828U (zh) 回风管组件、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6915444U (zh) 一种空调
CN212362238U (zh) 一种立式新风空调设备
CN210373816U (zh) 一种压缩机、新风空调和新风空调系统
CN108237869B (zh)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客车空调及客车
CN210740603U (zh) 一种深冷冷凝器型高温风冷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