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0162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40162A
CN113540162A CN202110251075.7A CN202110251075A CN113540162A CN 113540162 A CN113540162 A CN 113540162A CN 202110251075 A CN202110251075 A CN 202110251075A CN 113540162 A CN113540162 A CN 113540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locking
light
blocking member
region
color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510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智星
金康旭
李善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40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0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8Dummy elements, i.e. elements having non-functional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包括从多个发光区域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的显示区域及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及颜色转换基板,利用分别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多个透射区域转换所述光的波长或者使所述光透射,所述颜色转换基板包括:基础部件,包括所述多个透射区域、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之间的内侧阻光区域及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的外围的外侧阻光区域;滤色器,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及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配备有与所述外侧阻光区域重叠的外侧阻光部件及与所述内侧阻光区域重叠的内侧阻光部件,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实质上相同。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以多种形态增加。例如,显示装置应用于诸如智能电话、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导航仪及智能电视等多种电子设备。
显示装置中的自发光显示装置可以包括自发光元件(例如,有机发光元件)。自发光元件可以包括对向的两个电极以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发光层。在自发光元件为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从两个电极提供的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再结合而生成激子,并且生成的激子可以从激发态变化为基态而射出光。
由于这种自发光显示装置不需要额外的光源,因此不仅能够构成为功耗低且轻量的薄型,而且具有宽视角、高亮度、高对比度及较快的响应速度等的高品质特性,从而作为下一代显示装置受到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显示装置:使显示基板与颜色转换基板之间的间距保持均匀,从而能够使填充在显示基板与颜色转换基板之间的填充剂的厚度保持均匀,并使波长转换部和光透射部的厚度保持均匀,并且能够防止接合不良及斑点的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到的技术问题,未提到的其他技术问题能够通过下文的记载而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确地理解。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包括从多个发光区域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的显示区域及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以及颜色转换基板,利用分别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多个透射区域来转换所述光的波长或者使所述光透射,其中,所述颜色转换基板包括:基础部件,包括所述多个透射区域、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之间的内侧阻光区域及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的外围的外侧阻光区域;滤色器,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以及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配备有与所述外侧阻光区域重叠的外侧阻光部件及与所述内侧阻光区域重叠的内侧阻光部件,其中,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实质上相同。
所述内侧阻光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以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上。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并且与所述外侧阻光区域重叠;以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配备有布置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上的一部分和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且与所述非显示区域重叠的另一部分。
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可以覆盖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上表面及外侧面。
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所述颜色转换基板还可以包括覆盖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覆盖层,所述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中的每一个直接设置于所述覆盖层上。
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可以包括黑色有机物质,所述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包括黑色有机物质和疏液成分。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之间具有3%以内的差异。
所述滤色器可以包括:第一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一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一透射区域重叠;第二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二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二透射区域重叠;以及第三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三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三透射区域、所述内侧阻光区域及所述外侧阻光区域重叠。
所述颜色转换基板可以包括:第一波长转换部,布置于所述第一滤色器上,并且配备有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变换为第一峰值波长的第一波长转换件;第二波长转换部,布置于所述第二滤色器上,并且配备有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变换为与所述第一峰值波长不同的第二峰值波长的第二波长转换件;以及光透射部,布置于所述第三滤色器上,保持所述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而使所述入射光透射。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及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从多个发光区域发出光的多个像素,所述非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并具有布置于多个非发光区域的多个虚设像素;以及颜色转换基板,包括分别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透射区域及分别与所述多个非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非透射区域,其中,所述颜色转换基板包括:基础部件,限定所述多个透射区域、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与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之间的多个阻光区域;滤色器,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以及多个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配备有外侧阻光部件及内侧阻光部件,所述外侧阻光部件包围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中的最外侧的非透射区域,所述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内侧且与所述多个阻光区域分别重叠,其中,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实质上相同。
所述内侧阻光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以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上。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以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配备有布置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上的一部分和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而覆盖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外侧面的另一部分。
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之间具有3%以内的差异。
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可以包括黑色有机物质,所述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包括黑色有机物质和疏液成分。
所述滤色器可以包括:第一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一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一透射区域重叠;第二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二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二透射区域重叠;以及第三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三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三透射区域、所述多个阻光区域重叠。
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可以与所述第一滤色器至第三滤色器中的两个以上的滤色器重叠。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在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
对于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而言,形成为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基础部件的高度与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基础部件的高度实质上相同,从而能够使显示基板与颜色转换基板之间的间距保持均匀,因此能够使填充在显示基板与颜色转换基板之间的填充剂的厚度保持均匀,使波长转换部和光透射部的厚度保持均匀,并且能够防止接合不良及斑点的发生。
对于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而言,显示基板包括布置于非显示区域的虚设像素,颜色转换基板包括与虚设像素的非发光区域对应的非透射区域,从而能够形成为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基础部件的高度与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基础部件的高度实质上相同,因此能够防止接合不良及斑点的发生。
根据实施例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以上举例说明的内容,更多样的效果包含在本说明书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5是沿图3及图4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图6的A区域的剖视图。
图8至图12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5所示的发光元件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示出图5所示的发光元件的另一例的图。
图15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图1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17是沿图15及图16的II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7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显示装置 100:显示基板
SUB1:第一基础部件 BF:缓冲层
TFTL:薄膜晶体管层 EL:发光元件
TFE:封装层 300:颜色转换基板
SUB2:第二基础部件 CF1:第一滤色器
CF2:第二滤色器 CF3:第三滤色器
CAP1:第一覆盖层 CAP2:第二覆盖层
CAP3:第三覆盖层 OBK:外侧阻光部件
IBK:内侧阻光部件 WLC1:第一波长转换部
WLC2:第二波长转换部 LTU:光透射部
500:密封部件 700:填充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与附图一起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则可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达成这些的方法。然而本发明可以呈现为互不相同的多种形态,并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仅用于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为了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完整地告知发明范围而提供,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而被定义。
提及元件(elements)或者层在其他元件或者层“上(on)”的情形包括在其他元件的紧邻的上方的情形或者在中间夹设有其他层或者其他元件的情形。贯穿整个说明书,相同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用于说明实施例的附图中所公开的形状、大小、比例、角度、数量等是示例性的,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事项。
虽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用于叙述多种构成要素,但这些构成要素显然不局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进行区分。因此,以下提及的第一构成要素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显然也可以是第二构成要素。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各个特征能够部分或全部相互结合或组合,并且能够在技术上进行多样的联动及驱动,各个实施例对于彼此而言能够独立地进行实施,也能够以相关关系一同实施。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上部”、“顶部”、“上表面”是指以显示装置为基准的上部方向,即,Z轴方向,术语“下部”、“底部”、“下表面”是指以显示装置为基准的下部方向,即,Z轴方向的反方向。此外,术语“左”、“右”、“上”、“下”是指当从平面观察显示装置时的方向。例如,“左”是指X轴方向的反方向,“右”是指X轴方向,“上”是指Y轴方向,“下”是指Y轴方向的反方向。
参照图1及图2,显示装置10是用于显示视频或静止图像的装置,不仅可以用作移动电话(Mobile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平板电脑(Tablet PC)以及智能手表(Smart Watch)、手表电话(Watch Phone)、移动通信终端、电子笔记本、电子书、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导航仪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可以用作电视、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广告牌、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等多种产品的显示屏幕。
显示装置10在平面上可以构成为矩形形态。例如,显示装置10可以为具有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边和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短边的矩形平面形态。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边与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短边相遇的边角可以形成为直角或者以具有预定曲率的方式圆滑地形成。显示装置10的平面形态并不限于矩形,可以形成为其他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例如,显示装置10可以平坦地形成,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作为另一例,显示装置10可以形成为以预定的曲率弯曲。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形成有多个像素而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以及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NDA。例如,非显示区域NDA可以位于显示区域DA的周围,并且可以包围显示区域DA。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显示基板100、颜色转换基板300、密封部件500以及填充剂700。
显示基板100可以从显示区域DA的多个发光区域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元件及电路。例如,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诸如开关元件等像素电路、限定显示区域DA的发光区域的像素限定膜以及自发光元件(Self-LightEmitting Element)。
例如,自发光元件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基于无机物的微型发光二极管(例如,Micro LED)、基于无机物的纳米发光二极管(例如,Nano LED)中的至少一种。以下,将自发光元件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情形作为示例而进行说明。
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布置于显示基板100上,并且与显示基板100对向。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与显示基板100的多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多个透射区域。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转换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区域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并使其透射,或者保持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区域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并使其透射。例如,显示基板100可以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使具有彼此不同的峰值波长的两种以上的光透射。
密封部件500可以在非显示区域NDA设置于显示基板100的边缘部位与颜色转换基板300的边缘部位之间。密封部件500可以在非显示区域NDA沿显示基板100和颜色转换基板300的边缘部位布置而密封填充剂700。显示基板100和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通过密封部件500相互结合。例如,密封部件500可以包括有机物质。密封部件500可以利用环氧树脂构成,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
填充剂700可以布置于被密封部件500包围的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之间的空间。填充剂700可以填充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之间的空间。例如,填充剂700可以利用有机物质构成,并且可以使光透射。填充剂700可以利用硅系有机物质、环氧系有机物质等构成,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作为另一例,填充剂700也可以被省略。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一例的平面图。
参照图3,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在显示区域DA沿多个行和列排列的多个像素。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由像素限定膜限定的发光区域,并且可以通过发光区域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例如,显示基板100的显示区域DA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使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元件生成的光向显示基板100的外部发出的区域。
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可以将具有预定峰值波长的光向显示基板100的外部发出。例如,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可以发出蓝色光。从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发出的光可以具有440nm至48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
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可以沿显示区域DA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依次反复地布置。例如,第一发光区域LA1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L1可以大于第二发光区域LA2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L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L3。第二发光区域LA2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L2可以大于第三发光区域LA3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L3。作为另一例,第一发光区域LA1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L1、第二发光区域LA2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L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L3可以实质上相同,并且不限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
例如,第一发光区域LA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发光区域LA2的面积及第三发光区域LA3的面积,第二发光区域LA2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三发光区域LA3的面积。作为另一例,第一发光区域LA1的面积、第二发光区域LA2的面积以及第三发光区域LA3的面积可以实质上相同,并且不限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一例的平面图。
参照图4,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布置于显示基板100上,并且与显示基板100对向。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与显示基板100的多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多个透射区域和包围多个透射区域的多个阻光区域。例如,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以及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中的每一个可以分别对应于显示基板100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中的每一个可以分别布置于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中的每一个的一侧,并且可以防止从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发出的光的混色。
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转换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区域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并使其透射,或者保持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区域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并使其透射。例如,第一透射区域TA1可以转换显示基板100的出射光的峰值波长而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转换显示基板100的出射光的峰值波长而发出与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第三透射区域TA3可以保持显示基板100的出射光的峰值波长而发出不同于第一颜色及第二颜色的第三颜色的光。例如,第一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在610nm至65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红色光,第二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在510nm至55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绿色光,第三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在440nm至48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蓝色光。
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可以沿显示区域DA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依次反复地布置。例如,第一透射区域TA1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T1可以大于第二透射区域TA2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T2及第三透射区域TA3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T3。第二透射区域TA2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T2可以大于第三透射区域TA3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T3。作为另一例,第一透射区域TA1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T1、第二透射区域TA2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T2及第三透射区域TA3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T3可以实质上相同,并且不限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
例如,第一透射区域TA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透射区域TA2的面积及第三透射区域TA3的面积,第二透射区域TA2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三透射区域TA3的面积。作为另一例,第一透射区域TA1的面积、第二透射区域TA2的面积以及第三透射区域TA3的面积可以实质上相同,并且不限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
图5是沿图3及图4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剖视图,图7是放大图6的A区域的剖视图。
参照图5至图7,显示基板100的显示区域DA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使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元件生成的光向显示基板100的外部发出的区域。
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第一基础部件SUB1、缓冲层BF、薄膜晶体管层TFTL、发光元件EL及封装层TFE。
第一基础部件SUB1可以是基础基板,并且可以利用聚合物树脂等绝缘物质构成。例如,第一基础部件SUB1可以是刚性(Rigid)基板。作为另一例,第一基础部件SUB1可以是能够实现弯曲(Bending)、折叠(Folding)、卷曲(Rolling)等的柔性(Flexible)基板。在第一基础部件SUB1为柔性基板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聚酰亚胺(PI)形成,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
缓冲层BF可以布置于第一基础部件SUB1上。缓冲层BF可以利用能够防止空气或水分渗透的无机膜构成。例如,缓冲层BF可以包括交替层叠的多个无机膜。缓冲层BF可以利用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氧化硅层、氧化钛层及氧化铝层中的至少一种无机膜交替层叠的多层膜构成,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
薄膜晶体管层TFTL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TFT、栅极绝缘膜GI、层间绝缘膜ILD、保护层PAS及平坦化层OC。
薄膜晶体管TFT可以布置于缓冲层BF上,并且可以构成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的像素电路。例如,薄膜晶体管TFT可以是像素电路的驱动晶体管或开关晶体管。薄膜晶体管TFT可以包括半导体层ACT、栅极电极GE、源极电极SE及漏极电极DE。
半导体层ACT可以设置在缓冲层BF上。半导体层ACT可以与栅极电极GE、源极电极SE及漏极电极DE重叠。半导体层ACT可以与源极电极SE及漏极电极DE直接接触,并且可以将栅极绝缘膜GI置于之间而与栅极电极GE相面对。
栅极电极GE可以布置于栅极绝缘膜GI的上部。栅极电极GE可以将栅极绝缘膜GI置于之间而与半导体层ACT重叠。
源极电极SE及漏极电极DE可以在层间绝缘膜ILD上彼此间隔开而布置。源极电极SE可以通过设置在栅极绝缘膜GI及层间绝缘膜ILD的接触孔而与半导体层ACT的一端接触。漏极电极DE可以通过设置在栅极绝缘膜GI及层间绝缘膜ILD的接触孔而与半导体层ACT的另一端接触。漏极电极DE可以通过设置在保护层PAS及平坦化层OC的接触孔而与发光元件EL的第一电极AND连接。
栅极绝缘膜GI可以设置在半导体层ACT的上部。例如,栅极绝缘膜GI可以布置于半导体层ACT及缓冲层BF的上部,并且可以使半导体层ACT与栅极电极GE绝缘。栅极绝缘膜GI可以包括源极电极SE贯通的接触孔以及漏极电极DE贯通的接触孔。
层间绝缘膜ILD可以布置于栅极电极GE的上部。例如,层间绝缘膜ILD可以包括源极电极SE贯通的接触孔以及漏极电极DE贯通的接触孔。在此,层间绝缘膜ILD的接触孔可以与栅极绝缘膜GI的接触孔连接。
保护层PAS可以设置在薄膜晶体管TFT的上部而保护薄膜晶体管TFT。例如,保护层PAS可以包括第一电极AND贯通的接触孔。
平坦化层OC可以设置在保护层PAS的上部而使薄膜晶体管TFT的上端平坦化。例如,平坦化层OC可以包括发光元件EL的第一电极AND贯通的接触孔。在此,平坦化层OC的接触孔可以与保护层PAS的接触孔连接。
发光元件EL可以设置在薄膜晶体管TFT上。发光元件EL可以包括第一电极AND、发光层E及第二电极CAT。
第一电极AND可以设置在平坦化层OC的上部。例如,第一电极AND可以与由像素限定膜PDL限定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一个发光区域重叠而布置。第一电极AND可以连接于薄膜晶体管TFT的漏极电极DE。
发光层E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AND的上部。发光层E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光接收层、电子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例如,发光层E可以是利用有机物质构成的有机发光层,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在发光层E对应于有机发光层的情况下,若薄膜晶体管TFT向发光元件EL的第一电极AND施加预定的电压,并且发光元件EL的第二电极CAT接收公共电压或阴极电压,则空穴和电子可以分别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向有机发光层E移动,并且空穴与电子可以在有机发光层E彼此结合而发出光。
第二电极CAT可以设置在发光层E的上部。例如,第二电极CAT可以不按多个像素划分而体现为被全部像素共用的电极形态。在图5中,第二电极CAT可以在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布置于发光层E上,并且在除了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之外的区域布置于像素限定膜PDL上。
像素限定膜PDL可以限定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像素限定膜PDL可以使多个发光元件EL中的每一个的第一电极AND隔开并绝缘。
封装层TFE可以布置于第二电极CAT上而覆盖多个发光元件EL。封装层TFE可以防止氧气或水分渗透到多个发光元件EL。
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布置于显示基板100上,并且与显示基板100对向。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以及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中的每一个可以分别对应于显示基板100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中的每一个可以分别布置于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中的每一个的一侧,并且可以防止从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发出的光的混色。
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第二基础部件SUB2、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第一覆盖层CAP1、外侧阻光部件OBK、内侧阻光部件IBK、第二覆盖层CAP2、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光透射部LTU及第三覆盖层CAP3。
第二基础部件SUB2可以是基础基板,并且可以利用聚合物树脂等绝缘物质构成。第二基础部件SUB2包括具有透光性的物质,从而能够使从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发出的光透射。例如,第二基础部件SUB2可以是刚性(Rigid)基板。作为另一例,第二基础部件SUB2可以是能够实现弯曲(Bending)、折叠(Folding)、卷曲(Rolling)等的柔性(Flexible)基板。在第二基础部件SUB2为柔性基板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聚酰亚胺(PI)形成,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
选择性地,可以在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布置额外的缓冲层,从而防止杂质流入到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与缓冲层直接接触。
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并且与第一透射区域TA1重叠。第一滤色器CF1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色光)透射,并且阻断或吸收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色光)及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色光)。例如,第一滤色器CF1可以是红色滤色器,并且可以包括红色的色料(Red Colorant)。红色的色料(Red Colorant)可以利用红色染料(Red Dye)或红色颜料(Red Pigment)构成。
第二滤色器CF2可以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并且与第二透射区域TA2重叠。第二滤色器CF2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色光)透射,并且阻断或吸收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色光)及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色光)。例如,第二滤色器CF2可以是绿色滤色器,并且可以包括绿色的色料(Green Colorant)。绿色的色料(Green Colorant)可以利用绿色染料(Green Dye)或绿色颜料(Green Pigment)构成。
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并且与第三透射区域TA3重叠。并且,第三滤色器CF3可以与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重叠。第三滤色器CF3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色光)透射,并且阻断或吸收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色光)及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色光)。例如,第三滤色器CF3可以是蓝色滤色器,并且可以包括蓝色的色料(Blue Colorant)。蓝色的色料(Blue Colorant)可以利用蓝色染料(Blue Dye)或蓝色颜料(Blue Pigment)构成。
在第三滤色器CF3包括蓝色的色料的情况下,透射第三滤色器CF3的外部光或反射光可以具有蓝色的波段。按用户的眼睛所识别的颜色的灵敏度(Eye Color Sensibility)可以根据光的颜色而不同。例如,相比于绿色波段的光及红色波段的光,蓝色波段的光对于用户的识别敏感性可能较低。因此,由于第三滤色器CF3包括蓝色的色料,从而用户对反射光的识别可能相对不太敏感。
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吸收从显示装置10的外部流入到颜色转换基板300的光的一部分而减少由外部光产生的反射光。因此,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防止由于外部光反射而导致的颜色的失真。
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在显示区域DA覆盖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并且可以在非显示区域NDA覆盖第二基础部件SUB2。例如,第一覆盖层CAP1在第一阻光区域BA1可以与第一滤色器CF1及第三滤色器CF3直接接触,并且在第一透射区域TA1可以与第一滤色器CF1直接接触。第一覆盖层CAP1在第二阻光区域BA2可以与第一滤色器CF1及第二滤色器CF2直接接触,并且在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与第二滤色器CF2直接接触。第一覆盖层CAP1在第三阻光区域BA3可以与第二滤色器CF2及第三滤色器CF3直接接触,并且在第三透射区域TA3可以与第三滤色器CF3直接接触。
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防止水分或空气等杂质从外部渗透,从而防止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的损伤或污染。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防止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所包含的色料扩散到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及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或光透射部LTU等。
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包括无机物质。例如,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包括硅氮化物、铝氮化物、锆氮化物、钛氮化物、铪氮化物、钽氮化物、硅氧化物、铝氧化物、钛氧化物、锡氧化物、铈氧化物及硅氮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多个阻光部件BK可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每一个重叠,并且可以布置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上。多个阻光部件BK可以阻断光的透射。例如,多个阻光部件BK防止光侵入到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之间而混色,从而能够提高颜色再现率。多个阻光部件BK在平面上可以布置为包围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的格子形态。
多个阻光部件BK可以包括外侧阻光部件OBK及内侧阻光部件IBK。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与布置在多个透射区域的外围的外侧阻光区域重叠。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布置于显示区域DA与非显示区域NDA之间,并且可以包围显示区域DA。在图5及图6中,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位于最外围的第一阻光区域BA1重叠。
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布置于外侧阻光部件OBK的内侧而与布置于多个透射区域之间的内侧阻光区域重叠。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布置于显示区域DA内。在图5及图6中,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除了最外围的第一阻光区域BA1之外的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重叠。
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包括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包括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
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布置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上。例如,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直接布置于在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上布置的第一覆盖层CAP1上。
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包括有机阻光物质。例如,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包括黑色有机物质。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通过有机阻光物质的涂覆及曝光工艺等形成。
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在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和非显示区域NDA覆盖第一覆盖层CAP1,并且可以在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覆盖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例如,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在多个阻光区域中的位于最外围的第一阻光区域BA1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直接接触,并且可以在多个阻光区域中的除了最外围的第一阻光区域BA1之外的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与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直接接触。
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附加层叠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而将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的损伤或污染双重防止。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防止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所包含的色料扩散到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及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或光透射部LTU等。
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包括无机物质。第二覆盖层CAP2与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利用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利用不同的物质构成。例如,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包括硅氮化物、铝氮化物、锆氮化物、钛氮化物、铪氮化物、钽氮化物、硅氧化物、铝氧化物、钛氧化物、锡氧化物、铈氧化物及硅氮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上的一部分和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而与非显示区域NDA重叠的另一部分。例如,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重叠地直接布置于第二覆盖层CAP2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另一部分可以与非显示区域NDA重叠地直接布置于第二覆盖层CAP2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另一部分可以不重叠于第三滤色器CF3。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可以覆盖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上表面及外侧面。例如,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覆盖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上表面及两侧面,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可以直接布置于覆盖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上表面及外侧面的第二覆盖层CAP2上。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平面上的宽度。例如,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另一部分可以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向非显示区域NDA延伸。并且,外侧阻光部件OBK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平面上的宽度。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形成为外侧阻光部件O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N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1、HB2、HB3实质上相同。
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布置于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上。例如,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覆盖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的上表面及两侧面,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直接布置于覆盖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的上表面的第二覆盖层CAP2上。
图7中,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的平面上的宽度WBK2可以小于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的平面上的宽度WBK1。例如,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中的每一个的底面的宽度可以大于顶面的宽度,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的底面的宽度可以小于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的顶面的宽度。因此,内侧阻光部件IBK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随着远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而逐渐变窄。并且,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的高度HBK1可以高于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的高度HBK2,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包括有机阻光物质和疏液成分。在此,疏液成分可以利用含氟单体或含氟聚合物构成,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含氟脂肪族聚碳酸酯。例如,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利用包括疏液成分的黑色有机物质构成。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通过包括疏液成分的有机阻光物质的涂覆及曝光工艺等形成。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包括疏液成分,从而可以将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分离在对应的透射区域。例如,在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以喷墨方式形成的情况下,墨组合物可以在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的上表面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包括疏液成分,从而可以引导墨组合物向各个透射区域流动。因此,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防止墨组合物混合。
在图6中,外侧阻光部件O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N可以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1、HB2、HB3实质上相同。例如,外侧阻光部件O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N与第一阻光区域BA1的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1、第二阻光区域BA2的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2、第三阻光区域BA3的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3之间可以具有3%以内的差异。
因此,对于显示装置10而言,在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的接合过程中,可以使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的厚度保持均匀,并且可以使填充在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之间的填充剂700的厚度保持均匀。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防止接合不良及斑点的发生。
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可以与第一透射区域TA1重叠地布置于第一滤色器CF1上。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可以被外侧阻光部件OBK或内侧阻光部件IBK包围。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可以包括第一基体树脂BS1、第一散射体SCT1及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
第一基体树脂BS1可以包括光透射率相对较高的物质。第一基体树脂BS1可以利用透明有机物质构成。例如,第一基体树脂BS1可以包括环氧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Cardo系树脂或酰亚胺系树脂等有机物质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具有与第一基体树脂BS1不同的折射率,并且可以与第一基体树脂BS1形成光学界面。例如,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包括散射透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光散射颗粒。例如,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包括诸如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铝(Al2O3)、氧化铟(In2O3)、氧化锌(ZnO)或氧化锡(SnO2)等金属氧化物,或者可以包括诸如丙烯酸系树脂或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等的有机颗粒。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在实质上不转换入射光的峰值波长的情况下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使光向随机方向散射。
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可以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转换或移位为第一峰值波长。例如,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可以将从显示基板100提供的蓝色光转换为具有610nm至650nm范围内的单一峰值波长的红色光并射出。
例如,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可以是量子点、量子棒或荧光体。量子点可以是电子从导带跃迁到价带而发出特定颜色的颗粒状物质。
例如,量子点可以是半导体纳米晶体物质。量子点可以根据其组成及大小而具有特定带隙,从而在吸收光后发出具有固有波长的光。作为量子点的半导体纳米晶体,例如可以包括IV族纳米晶体、II-VI族化合物纳米晶体、III-V族化合物纳米晶体、IV-VI族纳米晶体或其组合等。
II-VI族化合物可以选自由如下物质构成的组:选自由CdSe、CdTe、ZnS、ZnSe、ZnTe、ZnO、HgS、HgSe、HgTe、MgSe、MgS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二元化合物;选自由InZnP、AgInS、CuInS、CdSeS、CdSeTe、CdSTe、ZnSeS、ZnSeTe、ZnSTe、HgSeS、HgSeTe、HgSTe、CdZnS、CdZnSe、CdZnTe、CdHgS、CdHgSe、CdHgTe、HgZnS、HgZnSe、HgZnTe、MgZnSe、MgZnS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三元化合物;以及选自由HgZnTeS、CdZnSeS、CdZnSeTe、CdZnSTe、CdHgSeS、CdHgSeTe、CdHgSTe、HgZnSeS、HgZnSeTe、HgZnSTe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四元化合物。
III-V族化合物可以选自由如下物质构成的组:选自由GaN、GaP、GaAs、GaSb、AlN、AlP、AlAs、AlSb、InN、InP、InAs、InSb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二元化合物;选自由GaNP、GaNAs、GaNSb、GaPAs、GaPSb、AlNP、AlNAs、AlNSb、AlPAs、AlPSb、InGaP、InNP、InAlP、InNAs、InNSb、InPAs、InPSb、GaAlNP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三元化合物;以及选自由GaAlNAs、GaAlNSb、GaAlPAs、GaAlPSb、GaInNP、GaInNAs、GaInNSb、GaInPAs、GaInPSb、InAlNP、InAlNAs、InAlNSb、InAlPAs、InAlPSb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四元化合物。
IV-VI族化合物可以选自由如下物质构成的组:选自由SnS、SnSe、SnTe、PbS、PbSe、PbTe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二元化合物;选自由SnSeS、SnSeTe、SnSTe、PbSeS、PbSeTe、PbSTe、SnPbS、SnPbSe、SnPbTe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三元化合物;以及选自由SnPbSSe、SnPbSeTe、SnPbSTe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四元化合物。IV族元素可以选自由Si、Ge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IV族化合物可以是选自由SiC、SiGe及其混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二元化合物。
例如,二元化合物、三元化合物或四元化合物可以以均匀的浓度存在于颗粒内,或者以浓度分布局部不同的状态存在于同一颗粒内。
例如,量子点可以具有核-壳结构,所述核-壳结构包括具有上述纳米晶体的核以及包围所述核的壳。量子点的壳可以防止核的化学变性,从而起到用于保持半导体特性的保护层作用和用于向量子点赋予电泳特性的充电层(Charging Layer)的作用。壳可以是单层或多层。核与壳的界面可以具有存在于壳中的元素的浓度越向中心越低的浓度梯度(Gradient)。量子点的壳可以利用金属或非金属的氧化物、半导体化合物或其组合等构成。
例如,所述金属或非金属的氧化物例如可以是SiO2、Al2O3、TiO2、ZnO、MnO、Mn2O3、Mn3O4、CuO、FeO、Fe2O3、Fe3O4、CoO、Co3O4、NiO等的二元素化合物,或者MgAl2O4、CoFe2O4、NiFe2O4、CoMn2O4等的三元素化合物,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并且,所述半导体化合物例如可以是CdS、CdSe、CdTe、ZnS、ZnSe、ZnTe、ZnSeS、ZnTeS、GaAs、GaP、GaSb、HgS、HgSe、HgTe、InAs、InP、InGaP、InSb、AlAs、AlP、AlSb等,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发出的光可以具有45nm以下、40nm以下或者30nm以下的发光波长光谱的半宽度(FWHM:Full Width of Half Maximum),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颜色的颜色纯度和颜色再现性。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发出的光可以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向多个方向发出。因此,可以提高在第一透射区域TA1显示的红色的侧面视认性。
从显示基板100提供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可以不被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转换为红色光,而是透射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从显示基板100提供的蓝色光中的未被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转换而入射至第一滤色器CF1的光可以被第一滤色器CF1阻断。并且,从显示基板100提供的蓝色光中的被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转换的红色光可以透射第一滤色器CF1而向外部射出。因此,第一透射区域TA1可以发出红色光。
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可以与第二透射区域TA2重叠地布置于第二滤色器CF2上。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可以被内侧阻光部件IBK包围。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可以包括第二基体树脂BS2、第二散射体SCT2及第二波长转换件WLS2。
第二基体树脂BS2可以包括光透射率相对较高的物质。第二基体树脂BS2可以利用透明有机物质构成。例如,第二基体树脂BS2可以利用与第一基体树脂BS1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针对第一基体树脂BS1举例的物质构成。
第二散射体SCT2可以具有与第二基体树脂BS2不同的折射率,并且可以与第二基体树脂BS2形成光学界面。例如,第二散射体SCT2可以包括散射透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光散射颗粒。例如,第二散射体SCT2可以利用与第一散射体SCT1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针对第一散射体SCT1举例的物质构成。第二散射体SCT2可以在实质上不转换入射光的峰值波长的情况下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使光向随机方向散射。
第二波长转换件WLS2可以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转换或移位为与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的第一峰值波长不同的第二峰值波长。例如,第二波长转换件WLS2可以将从显示基板100提供的蓝色光转换为具有510nm至550nm范围内的单一峰值波长的绿色光并射出。
例如,第二波长转换件WLS2可以是量子点、量子棒或荧光体。第二波长转换件WLS2可以包括与在关于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的说明中记载的物质相同主旨的物质。第二波长转换件WLS2可以以其波长转换范围与第一波长转换件WLS1的波长转换范围不同的方式构成为量子点、量子棒或荧光体。
光透射部LTU可以与第三透射区域TA3重叠地布置于第三滤色器CF3上。光透射部LTU可以被外侧阻光部件OBK或内侧阻光部件IBK包围。光透射部LTU可以保持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而使入射光透射。光透射部LTU可以包括第三基体树脂BS3及第三散射体SCT3。
第三基体树脂BS3可以包括光透射率相对较高的物质。第三基体树脂BS3可以利用透明有机物质构成。例如,第三基体树脂BS3可以利用与第一基体树脂BS1或第二基体树脂BS2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针对第一基体树脂BS1或第二基体树脂BS2举例的物质构成。
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具有与第三基体树脂BS3不同的折射率,并且可以与第三基体树脂BS3形成光学界面。例如,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包括散射透射光的至少一部分的光散射颗粒。例如,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利用与第一散射体SCT1或第二散射体SCT2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针对第一散射体SCT1或第二散射体SCT2举例的物质构成。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在实质上不转换入射光的峰值波长的情况下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使光向随机方向散射。
第三覆盖层CAP3可以覆盖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光透射部LTU、外侧阻光部件OBK及内侧阻光部件IBK。例如,第三覆盖层CAP3可以密封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而防止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的损伤或污染。第三覆盖层CAP3可以利用与第一覆盖层CAP1或第二覆盖层CAP2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针对第一覆盖层CAP1或第二覆盖层CAP2举例的物质构成。
图8至图12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的剖视图。
参照图8,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形成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一面上。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中的每一个可以通过涂覆包含具有特定颜色的色料的感光性有机物并对其进行曝光和显影来形成。例如,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利用包含红色色料的感光性有机物形成,第二滤色器CF2可以利用包含绿色色料的感光性有机物形成,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利用包含蓝色色料的感光性有机物形成。
例如,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在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相互重叠地布置。在另一示例中,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在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相互隔开地布置。
参照图9,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在显示区域DA形成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上,并且可以在非显示区域NDA形成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
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可以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最外围的第一阻光区域BA1重叠的方式形成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除了最外围的第一阻光区域BA1之外的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重叠的方式形成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
参照图10,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在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和非显示区域NDA形成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并且可以在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形成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上。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一部分可以以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重叠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覆盖层CAP2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另一部分可以以与非显示区域NDA重叠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覆盖层CAP2上。
参照图11,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可以分别向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喷射墨而形成。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包括疏液成分,从而可以引导墨组合物流向各个的透射区域。因此,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防止墨组合物混合。
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可以形成于被外侧阻光部件OBK或内侧阻光部件IBK包围的区域。
参照图12,第三覆盖层CAP3可以形成在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光透射部LTU、外侧阻光部件OBK及内侧阻光部件IBK上。
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通过密封部件500接合。填充剂700填充在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之间,从而可以制造显示装置10。
图13是示出图5所示的发光元件的一例的图。
参照图13,发光层E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一电极AND上的第一空穴传输层HTL1、布置于第一空穴传输层HTL1上的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以及布置于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上的第一电子传输层ETL1。在图13中,发光层E可以仅包括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作为一个发光层,并且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可以是蓝色发光层。作为另一示例,发光层E的层叠结构可以如图14所示地变形。
图14是示出图5所示的发光元件的另一例的图。
参照图14,发光层E还可包括布置于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上的第一电荷生成层CGL1以及布置于第一电荷生成层CGL1上的第二发光物质层ELM2。第一电子传输层ETL1可以布置于第二发光物质层ELM2上。
第一电荷生成层CGL1可以向相邻的各个发光层注入电荷。第一电荷生成层CGL1可以在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与第二发光物质层ELM2之间调节电荷平衡。例如,第一电荷生成层CGL1可以包括n型电荷生成层和p型电荷生成层。p型电荷生成层可以布置于n型电荷生成层上。
第二发光物质层ELM2可以与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相同地发出蓝色光,然而并不一定局限于此。第二发光物质层ELM2可以发出与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相同的峰值波长或不同的峰值波长的蓝色光。作为另一例,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和第二发光物质层ELM2也可以发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光。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发光物质层ELM1也可以发出蓝色光,并且第二发光物质层ELM2发出绿色光。由于如上所述的发光层E包括两个发光层,因此与图13的发光层E相比,可以改善发光效率及寿命。
图15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的平面图,图16是示出图1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的平面图。图15所示的显示基板还包括虚设像素的非发光区域,图16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还包括对应于非发光区域的非透射区域,与上述构成相同的构成将进行简略说明或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5和图16,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排列于显示区域DA的多个像素PX1、PX2、PX3以及排列于非显示区域NDA的多个虚设像素DPX1、DPX2、DPX3。多个虚设像素DPX1、DPX2、DPX3除了通过布置于非显示区域NDA而具有的构成之外可以具有与多个像素PX1、PX2、PX3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显示区域DA的多个像素PX1、PX2、PX3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由像素限定膜限定的发光区域LA1、LA2、LA3,并且可以通过发光区域LA1、LA2、LA3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排列于非显示区域NDA的多个虚设像素DPX1、DPX2、DPX3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由像素限定膜限定的非发光区域NLA1、NLA2、NLA3,并且可以通过非发光区域NLA1、NLA2、NLA3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在此,显示基板100的多个虚设像素DPX1、DPX2、DPX3可以通过非发光区域NLA1、NLA2、NLA3发出光,但是从非发光区域NLA1、NLA2、NLA3发出的光可以被颜色转换基板300的非透射区域NTA1、NTA2、NTA3阻断。因此,显示装置10的非显示区域NDA可以不显示图像。
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可以向显示基板100的外部射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例如,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可以发出蓝色光。从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发出的光可以具有440nm至48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可以在显示区域DA内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依次反复地布置。
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可以向显示基板100的外部射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例如,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可以发出与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相同的蓝色光。从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发出的光可以具有440nm至48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可以在非显示区域NDA内沿显示区域DA的外围布置。
例如,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L1、WL2、WL3以及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中的每一个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L4、WL5、WL6可以实质上相同,但是不局限于图15所示的实施例。
例如,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的面积以及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中的每一个的面积可以实质上相同,但是不局限于图15所示的实施例。
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布置于显示基板100上,并且与显示基板100对向。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四阻光区域BA4、第五阻光区域BA5、第六阻光区域BA6。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可以对应于显示基板100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可以对应于显示基板100的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四阻光区域BA4、第五阻光区域BA5、第六阻光区域BA6可以包围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和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
例如,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中的每一个可以布置于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中的每一个的一侧,从而防止从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发出的光的混色。第四阻光区域BA4、第五阻光区域BA5、第六阻光区域BA6中的每一个可以布置于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中的每一个的一侧,从而阻断从显示基板100入射到非显示区域NDA的光。
第一透射区域TA1及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转换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区域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并使其透射。例如,第一透射区域TA1可以转换显示基板100的出射光的峰值波长而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透射区域TA2可以转换显示基板100的出射光的峰值波长而发出与第一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的光。第三透射区域TA3可以保持显示基板100的出射光的峰值波长而发出与第一颜色及第二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的光。例如,第一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610nm至65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红色光,第二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510nm至55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绿色光,第三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440nm至480nm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蓝色光。
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可以阻断从显示基板100的非发光区域NLA1、NLA2、NLA3发出的光。由于显示基板100的多个虚设像素DPX1、DPX2、DPX3不是用于显示图像的,因此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可以阻断或吸收从显示基板100发出的光。
例如,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中的每一个的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WT1、WT2、WT3以及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中的每一个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T4、WT5、WT6可以实质上相同,但是不局限于图16所示的实施例。
例如,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中的每一个的面积以及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中的每一个的面积可以实质上相同,但是不局限于图16所示的实施例。
图17是沿图15及图16的II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图17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剖视图。图17所示的显示基板还包括虚设像素的非发光区域,图18所示的颜色转换基板还包括对应于非发光区域的非透射区域,与上述构成相同的构成将进行简略说明或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7及图18,显示基板100的显示区域DA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包括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以及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从显示基板100的发光元件生成的光向显示基板100的外部发射的区域。
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第一基础部件SUB1、缓冲层BF、薄膜晶体管层TFTL、发光元件EL及封装层TFE。第一基础部件SUB1、缓冲层BF、薄膜晶体管层TFTL、发光元件EL及封装层TFE的构成与图5中记载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布置于显示基板100上,并且与显示基板100对向。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四阻光区域BA4、第五阻光区域BA5、第六阻光区域BA6。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可以对应于显示基板100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可以对应于显示基板100的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四阻光区域BA4、第五阻光区域BA5、第六阻光区域BA6可以包围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和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
颜色转换基板300可以包括第二基础部件SUB2、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第一覆盖层CAP1、外侧阻光部件OBK、内侧阻光部件IBK、第二覆盖层CAP2、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光透射部LTU及第三覆盖层CAP3。以下,省略与图5及图6中记载的说明相同的内容。
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并且与第一透射区域TA1重叠。第一滤色器CF1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色光)透射,并且阻断或吸收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色光)及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色光)。
第二滤色器CF2可以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并且与第二透射区域TA2重叠。第二滤色器CF2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色光)透射,并且阻断或吸收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色光)及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色光)。
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并且与第三透射区域TA3重叠。并且,第三滤色器CF3可以与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重叠。第三滤色器CF3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色光)透射,并且阻断或吸收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色光)及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色光)。
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可以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中的两个以上的滤色器重叠。例如,第三滤色器CF3可以与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重叠地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第一滤色器CF1可以与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重叠地布置于第三滤色器CF3上。因此,将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设置成第一滤色器CF1及第三滤色器CF3重叠,从而阻断从显示基板100的第一非发光区域NLA1、第二非发光区域NLA2、第三非发光区域NLA3发出的光。
多个阻光部件BK可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每一个重叠,并且可以布置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上。多个阻光部件BK可以阻断光的透射。例如,多个阻光部件BK防止光侵入到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之间而混色,从而能够提高颜色再现率。多个阻光部件BK在平面上可以布置为包围第一透射区域TA1、第二透射区域TA2、第三透射区域TA3和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第二非透射区域NTA2、第三非透射区域NTA3的格子形态。
多个阻光部件BK可以包括外侧阻光部件OBK及内侧阻光部件IBK。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包围多个非透射区域中的最外围的非透射区域。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位于最外围的阻光区域重叠。在图17及图18中,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包围多个非透射区域中的最外围的第一非透射区域NTA1,并且可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位于最外围的第四阻光区域BA4重叠。
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布置于外侧阻光部件OBK的内侧而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每一个重叠。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布置于非显示区域NDA中的外侧阻光部件OBK的内侧和显示区域DA内。在图17及图18中,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与多个阻光区域中的除了最外围的第四阻光区域BA4之外的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五阻光区域BA5、第六阻光区域BA6重叠。
外侧阻光部件OBK可以包括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内侧阻光部件IBK可以包括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及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
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布置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上。例如,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及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可以直接布置于在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上布置的第一覆盖层CAP1上。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上的一部分和布置于第二基础部件SUB2上而与非显示区域NDA重叠的另一部分。例如,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重叠地直接布置于第二覆盖层CAP2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另一部分可以与非显示区域NDA重叠地直接布置于第二覆盖层CAP2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另一部分可以不重叠于第三滤色器CF3。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可以覆盖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上表面及外侧面。例如,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覆盖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上表面及两侧面,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可以直接布置于覆盖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上表面及外侧面的第二覆盖层CAP2上。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的平面上的宽度。例如,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上,第二外侧阻光部件OBK2的另一部分可以从第一外侧阻光部件OBK1向显示装置10的外围延伸。并且,外侧阻光部件OBK的平面上的宽度可以大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平面上的宽度。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形成为外侧阻光部件O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4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1、HB2、HB3、HB5、HB6实质上相同。
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布置于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上。例如,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覆盖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的上表面及两侧面,第二内侧阻光部件IBK2可以直接布置于覆盖第一内侧阻光部件IBK1的上表面的第二覆盖层CAP2上。
在图18中,外侧阻光部件O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4可以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1、HB2、HB3、HB5、HB6实质上相同。例如,外侧阻光部件O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4与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五阻光区域BA5、第六阻光区域BA6中的每一个的内侧阻光部件IBK的距离第二基础部件SUB2的高度HB1、HB2、HB3、HB5、HB6之间可以具有3%以内的差异。
图17及图18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多个虚设像素DPX1、DPX2、DPX3,从而图18所示的外侧阻光部件OBK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高度差可以小于图6所示的外侧阻光部件OBK与内侧阻光部件IBK的高度差。
因此,对于显示装置10而言,在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的接合过程中,可以使第一波长转换部WLC1、第二波长转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的厚度保持均匀,并且可以使填充在显示基板100与颜色转换基板300之间的填充剂700的厚度保持均匀。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防止接合不良及斑点的发生。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水平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在不改变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前提下能够实施为其他具体形态。因此,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应当在所有方面均被理解为示意性的,而并非限定性的。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从多个发光区域发出具有预定的峰值波长的光的显示区域及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以及
颜色转换基板,利用分别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对应的多个透射区域来转换所述光的波长或者使所述光透射,
其中,所述颜色转换基板包括:
基础部件,包括所述多个透射区域、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之间的内侧阻光区域及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的外围的外侧阻光区域;
滤色器,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以及
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配备有与所述外侧阻光区域重叠的外侧阻光部件及与所述内侧阻光区域重叠的内侧阻光部件,
其中,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阻光部件包括:
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以及
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包括:
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并且与所述外侧阻光区域重叠;以及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配备有布置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上的一部分和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且与所述非显示区域重叠的另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覆盖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上表面及外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颜色转换基板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覆盖层,
所述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中的每一个直接设置于所述覆盖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包括黑色有机物质,所述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包括黑色有机物质和疏液成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之间具有3%以内的差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滤色器包括:
第一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一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一透射区域重叠;
第二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二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二透射区域重叠;以及
第三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三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三透射区域、所述内侧阻光区域及所述外侧阻光区域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颜色转换基板包括:
第一波长转换部,布置于所述第一滤色器上,并且配备有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变换为第一峰值波长的第一波长转换件;
第二波长转换部,布置于所述第二滤色器上,并且配备有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变换为与所述第一峰值波长不同的第二峰值波长的第二波长转换件;以及
光透射部,布置于所述第三滤色器上,保持所述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而使所述入射光透射。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及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从多个发光区域发出光的多个像素,所述非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并具有布置于多个非发光区域的多个虚设像素;以及
颜色转换基板,包括分别与所述多个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透射区域及分别与所述多个非发光区域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非透射区域,
其中,所述颜色转换基板包括:
基础部件,限定所述多个透射区域、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以及布置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与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之间的多个阻光区域;
滤色器,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以及
多个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配备有外侧阻光部件及内侧阻光部件,所述外侧阻光部件包围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中的最外侧的非透射区域,所述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内侧且与所述多个阻光区域分别层叠,
其中,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阻光部件包括:
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以及
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包括:
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布置于所述滤色器上;以及
第二外侧阻光部件,配备有布置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上的一部分和布置于所述基础部件上而覆盖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外侧面的另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平面上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与所述内侧阻光部件的距离所述基础部件的高度之间具有3%以内的差异。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一外侧阻光部件包括黑色有机物质,所述第二内侧阻光部件及所述第二外侧阻光部件包括黑色有机物质和疏液成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滤色器包括:
第一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一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一透射区域重叠;
第二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二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二透射区域重叠;以及
第三滤色器,选择性地使第三颜色的光透射,并且与所述多个透射区域中的第三透射区域、所述多个阻光区域重叠。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非透射区域与所述第一滤色器至第三滤色器中的两个以上的滤色器重叠。
CN202110251075.7A 2020-04-13 2021-03-08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5401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44566A KR20210127279A (ko) 2020-04-13 2020-04-13 표시 장치
KR10-2020-0044566 2020-04-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0162A true CN113540162A (zh) 2021-10-22

Family

ID=78006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1075.7A Pending CN113540162A (zh) 2020-04-13 2021-03-08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85880B2 (zh)
KR (1) KR20210127279A (zh)
CN (1) CN11354016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01380A (ko) * 2020-02-07 2021-08-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133734B (zh) * 2020-09-29 2022-08-3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20093713A (ko) * 2020-12-28 2022-07-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4063A (ja) 2008-03-13 2009-10-01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色変換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1992217B1 (ko) 2012-06-21 2019-06-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기 습윤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14203794A1 (ja) 2013-06-17 2014-12-24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樹脂ブラック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2455695B1 (ko) 2017-07-21 2022-10-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67651B1 (ko) 2017-07-27 2022-11-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507122B1 (ko) 2017-11-03 2023-03-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조 방법
KR20200096384A (ko) * 2019-02-01 2020-08-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20200110581A (ko) * 2019-03-15 2020-09-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색변환 기판 및 표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85880B2 (en) 2024-05-14
KR20210127279A (ko) 2021-10-22
US20210320150A1 (en)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741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839128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943987B2 (en) Color conversion substrate
EP3690971B1 (en) Display device
CN110660928A (zh) 显示装置
CN113540162A (zh) 显示装置
CN111180608A (zh) 显示装置
CN111613645A (zh) 显示装置
CN111540768A (zh) 颜色转换基底和显示装置
US20230397468A1 (en) Tiled display device
US20230051958A1 (en) Color convert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20220223654A1 (en) Color convert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13540173A (zh) 显示装置
US20240172540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iling display device
US2023017199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29064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284501A1 (en) Color convert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same
US2023042256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29368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263031A1 (en) Display panel
KR20240077571A (ko) 표시 장치 및 타일링 표시 장치
KR20240068881A (ko) 표시 장치
CN116390593A (zh) 显示装置
JP2022190686A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30112795A (ko) 표시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