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1006A - 操作旋钮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旋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1006A
CN113471006A CN202110304829.0A CN202110304829A CN113471006A CN 113471006 A CN113471006 A CN 113471006A CN 202110304829 A CN202110304829 A CN 202110304829A CN 113471006 A CN113471006 A CN 113471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ember
knob
display panel
wall portion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48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田宗一
伊藤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 Shin Ltd
Original Assignee
U Sh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 Shin Ltd filed Critical U Shi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71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10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62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1D translations or rotations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e.g. scroll wheels, sliders, knobs, rollers or be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9/14Operating parts, e.g. turn knob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2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linear movement, e.g. push butt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8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rotary movement, e.g. hand wheels
    • G05G1/10Details, e.g. of discs, knobs, wheels or handl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9Accessories therefor, e.g. mouse pads
    • G06F3/0393Accessories for touch pads or touch screens, e.g. mechanical guides added to touch screens for drawing straight lines, hard keys overlaying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6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 G05G5/065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using a spring-loaded bal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操作旋钮装置(10)具备:环状的保持件(20);环状的旋转件(25),其以被允许绕轴线(A)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保持部(20a);环状的旋钮(30),其被允许相对于旋转件(25)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相对移动,且被限制相对于旋转件(25)在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上相对移动;第一传递构件(36),其以与旋钮(30)连动地沿着轴线(A)移动的方式配置,且具有导电性;第二传递构件(38),其以与旋转件(25)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安装,且具有导电性;以及树脂制的膜(50),其夹设在第一传递构件(36)与显示面板(1)之间、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与显示面板(1)之间。由此,提高按压操作和旋转操作的传递性。

Description

操作旋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旋钮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导航装置或中央显示器等车载产品,通常采用具备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面板。在对车载产品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需要使手指触碰没有凹凸的显示面板的规定操作区域,因此用户需要用眼睛来确认操作区域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配置于显示面板的表面的操作旋钮装置。操作旋钮装置具备固接于显示面板的保持件、按压式的按钮以及旋转式的旋钮。显示面板的静电电容由于按钮内的传递构件的接近而发生变化,因此显示面板能够检测按钮的按压操作。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位置由于旋钮内的传递构件而移动,因此显示面板能够检测旋钮的旋转操作。操作旋钮装置从显示面板突出,因此用户无需观看显示面板便能够对车载产品进行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74092号
在专利文献1的操作旋钮装置中,在传递构件与显示面板之间夹设有树脂制的保持件的隔壁,因此由传递构件引起的显示面板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较少。因此,就基于显示面板的操作的检测性、即基于传递构件的操作的传递性而言,专利文献1的操作旋钮装置尚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按压操作和旋转操作的传递性的操作旋钮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案提供一种操作旋钮装置,其具备:环状的保持件,其具有环状的保持部,并以所述保持部的轴线与显示面板交叉的方式与所述显示面板相邻地配置;环状的旋转件,其具有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的第一端、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位于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第二端,并以被允许绕所述轴线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保持部;环状的旋钮,其以被允许相对于所述旋转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相对移动、且被限制相对于所述旋转件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旋转件的所述第二端侧;第一传递构件,其以与所述旋钮连动地沿着所述轴线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旋转件的所述第一端侧,并具有导电性;第二传递构件,其以与所述旋转件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并具有导电性;以及树脂制的膜,其将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及所述第二传递构件的所述显示面板侧覆盖。
与基于注塑成形的树脂成形品的壁相比,膜较薄而容易供电荷通过,因此能够使由于具有导电性的第一传递构件或第二传递构件而发生变化的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增大。因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检测性、即旋钮操作的传递性。另外,即使例如用户戴着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手套,通过第一传递构件或第二传递构件,显示面板也能够检测旋钮的操作。
具体而言,当对旋钮进行按压操作时,配置于旋转件的第一端侧的第一传递构件朝向附着于显示面板的膜一体地移动。对于显示面板,由于具有导电性的第一传递构件的接近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检测旋钮的按压操作。当对旋钮进行旋转操作时,旋转件、以及安装于旋转件的第一端侧的第二传递构件一体地旋转。对于显示面板,由于具有导电性的第二传递构件的旋转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检测旋钮的旋转操作。
通过膜,第一传递构件以及第二传递构件不与显示面板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由旋钮的操作引起的显示面板的损伤。并且,能够降低在旋钮的按压操作时由于第一传递构件与显示面板的碰撞而产生的声音。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操作旋钮装置中,能够提高旋钮的按压操作和旋转操作的传递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显示面板配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剖视图。
图2B是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操作旋钮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A的操作旋钮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的保持件、环构件以及膜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旋转件、第一传递构件、第二传递构件以及旋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旋转件、施力构件以及稳定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显示面板侧观察旋转件、第一传递构件以及第二传递构件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传递构件的配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稳定器相对于旋钮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保持件以及膜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保持件、环构件以及膜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保持件以及膜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膜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膜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10...操作旋钮装置;20...保持件;20a...保持部;20b...突起;20c...卡合槽;20d...台阶部;21...开口部;25...旋转件;25a...第一端;25b...第二端;25c...凸缘部;25d...安装孔;25e...插通孔;25f...配置部;25g...贯通孔;25h...第一定位肋;25i...第二定位肋;25j...凹槽;25k...安装部;251...贯通孔;25m...凹部;25n...凹部;25o...滑动槽;25r...块;26...开口部;27...弹簧;28...卡合构件;30...旋钮;30a...内壁部;30b...外壁部;30c...端壁部;30d...开放部;30e...凸起;30f...保持部;30g...保持部;30h...插通槽;30i...隔壁;30j...限制部;31...开口部;33...施力构件;33a...基部;33b...突出部;33c...头部;35...传递构件;36...第一传递构件;36a...第一端;36b...第二端;36c...突出部;37...螺钉;38...第二传递构件;39...保持构件;39a...凹陷;39b...卡止片;39c...爪部;40...弹簧;45...环构件;45a...基部;45b...突出部46...开口部;50...膜;50a...壁部;50b...壁部;50c...贯通孔;50d...连续部;51...开口部;52a、52b、52c...粘接层;55...稳定器;55a...基部;55b...滑动部;55c...臂部;A...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A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配置有操作旋钮装置10的显示面板1具备通过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用户的操作的触摸检测功能,并搭载于导航装置或中央显示器等车载产品。
如图1所示,操作旋钮装置10配置于显示面板1的规定操作区域,从显示面板1向车内侧突出。操作旋钮装置10整体呈圆环形状,以轴线A相对于显示面板1沿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操作旋钮装置10具备一个旋钮(操作部)30,并将该旋钮30的按压操作以及旋转操作传递至显示面板1。
如图2A以及图3所示,操作旋钮装置10具备保持件20、旋转件25、旋钮30、施力构件33、传递构件35、环构件45以及膜50。操作旋钮装置10通过具备粘接层52a的膜50而固接于显示面板1的表面。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构件35具备传递旋钮30的按压操作的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传递旋钮30的旋转操作的第二传递构件38。
保持件20和环构件45以与显示面板1相邻的方式固接于膜50。旋转件25以被允许绕轴线A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保持件20。旋钮30以被允许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直线运动的方式安装于旋转件25,且一体地使旋转件25以轴线A为中心旋转。施力构件33配置于旋转件25与旋钮30之间,对旋钮30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方向施力。第一传递构件36安装于旋钮30,与旋钮30的直线运动连动地沿轴线A移动。第二传递构件38安装于旋转件25,与旋转件25一体地旋转。
如图2B所示,当朝向显示面板1对旋钮30进行按压操作时,第一传递构件36朝向膜50一体地直线运动。对于显示面板1,由于具有导电性的第一传递构件36的接近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检测旋钮30的按压操作。当使手从旋钮30离开时,旋钮30和第一传递构件36在施力构件33的作用下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方向移动。对于显示面板1,由于由第一传递构件36引起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消失,从而能够检测按压操作的解除。在旋钮30的按压操作中,第二传递构件38维持接近显示面板1的状态,显示面板1中由于第二传递构件38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区域不发生变化。
当在图2A的状态下对旋钮30进行旋转操作时,旋转件25和第二传递构件38与旋钮30向相同的方向一体地旋转。对于显示面板1,由于具有导电性的第二传递构件38的旋转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位置移动(旋转),从而能够检测旋钮30的旋转操作。当旋转操作停止时,旋转件25和第二传递构件38的旋转也停止。对于显示面板1,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位置停止,从而能够检测旋转操作的停止。显示面板1能够通过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停止位置,从而检测用户期望的功能的执行、停止、或者调整量。在旋钮30的旋转操作中,第一传递构件36一体地旋转,但维持远离显示面板1的状态,因此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不会由于第一传递构件36而发生变化。
接着,对操作旋钮装置10的构成部件具体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最接近显示面板1的膜50侧称为车外侧,将最远离显示面板1的旋钮30的端壁部30c侧称为车内侧。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保持件20固接于膜50的外周部,并相对于显示面板1对其他构成部件进行保持。保持件20由具有绝缘性(即不具有导电性)的树脂(例如ABS)构成。保持件20是具备使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内部空间)21的圆环状的筒体。
在保持件20的内周部设置有圆环状的保持部20a,该保持部20a向径向内侧突出,对旋转件25沿着轴线A向车外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将旋转件25保持为能够以轴线A为中心旋转。保持件20以保持部20a的轴线A相对于显示面板1沿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显示面板1。在保持件20的内周部以在车内侧与保持部20a相邻的方式沿周向并列设置多个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三角柱状的突起20b。在周向上相邻的突起20b之间构成供后述的卡合构件28卡合的卡合槽20c。突起20b的车内侧的端部位于比保持件20的车内侧的端部靠车外侧的位置,并通过这些突起20b的车内侧的端部形成台阶部20d。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旋转件25是具备与开口部21连通的开口部(内部空间)26、且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板体。旋转件25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PBT)构成。一并参照图2A,旋转件25具备配置于车外侧且与膜50(显示面板1)对置的第一端25a、以及配置于车内侧且位于与膜50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25b。旋转件25配置于保持部20a内,从而第一端25a与保持部20a抵接,第二端25b位于与保持件20的车内侧端部共面的位置。
旋转件25的外径比保持部20a的内径大,且比连结多个突起20b的前端的假想圆(未图示)的直径小。在旋转件25的第二端25b侧的端部设置有凸缘部25c,该凸缘部25c向径向外侧突出且配置于保持件20的台阶部20d。凸缘部25c的外径比连结多个突起20b的前端的假想圆的直径大,且比台阶部20d的内径小。由此,旋转件25能够在保持件20的内侧以轴线A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3所示,在旋转件25的外周设置有由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截面圆形状的空间构成的安装孔25d。在安装孔25d内配置有弹簧27和球状的卡合构件28。卡合构件28的直径比安装孔25d的直径小,且比卡合槽20c的径向上的槽深大。当旋转件25相对于保持件20旋转时,卡合构件28在突起20b的倾斜面的作用下向安装孔25d内移动,使弹簧27收缩。被弹簧27向外侧施力的卡合构件28与卡合槽20c卡合,从而旋转件25相对于保持件20被保持于规定的旋转角度位置。
参照图2A,在旋转件25设置有用于允许旋钮30沿着轴线A移动的插通孔25e。参照图6,在旋转件25的第二端25b侧设置有供施力构件33配置的配置部25f、以及用于配置后述的稳定器55的凹部25n。参照图7,在旋转件25的第一端25a侧设置有对第一传递构件36进行支承的定位肋25h、25i、以及供第二传递构件38安装的安装部25k。关于这些构件将在后面进行详述。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旋钮30是具备开口部31且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盖,该开口部31与开口部21连通,从而能够对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旋钮3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PC/ABS)构成。旋钮30以相对于旋转件25被允许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相对移动、且相对于旋转件25被限制在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旋转件25的第二端25b侧。
具体而言,如图2A以及图5所示,旋钮30具备划分出开口部31的圆锥筒状的内壁部30a、以及包围内壁部30a的外侧的圆锥筒状的外壁部30b。内壁部30a以位于最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保持件21以及旋转件25的开口部21、26内。外壁部30b以位于最靠外侧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保持件20的外侧。内壁部30a和外壁部30b呈以轴线A为中心的同心圆筒状。
内壁部30a以及外壁部30b各自的车内侧的端部被与它们相连的端壁部30c封堵。内壁部30a以及外壁部30b各自的车外侧的端部是开放的开放部30d。也就是说,在与外壁部30b相连的端壁部30c形成有能够通过开口部21对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的开口部31,在该开口部31的缘部连接设置有内壁部30a。
内壁部30a和外壁部30b以随着从端壁部30c趋向开放部30d而相互背离的方式倾斜。位于开放部30d侧的内壁部30a的外端的直径小于旋转件25的内径,内壁部30a的外端比旋转件25向车外侧突出。位于开放部30d侧的外壁部30b的外端的直径大于保持件20的外径,外壁部30b的外端比旋转件25向车外侧突出。在内壁部30a、外壁部30b以及端壁部30c的内部收容有保持件20的大部分以及旋转件25。
接着,参照图2A以及图5,在端壁部30c设置有贯穿旋转件25并向开放部30d侧(车外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凸起(连结部)30e。凸起30e相对于端壁部30c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从端壁部30c侧的端部到开放部30d侧的端部为止的凸起30e的全长比从第二端25b到第一端25a为止的旋转件25的厚度长,且比内壁部30a的全长短。
如图2A以及图7所示,在旋转件25设置有与多个凸起30e分别对应的插通孔25e。参照图6,插通孔25e的车内侧在空间上与供稳定器55配置的凹部25n连通。插通孔25e的外径比凸起30e大,供凸起30e穿过,并允许凸起30e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旋钮30相对于旋转件25的相对移动被允许。另外,凸起30e与插通孔25e的孔壁抵接,从而在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上,旋钮30相对于旋转件25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参照图5以及图9,在旋钮30还设置有限制部30j,该限制部30j兼具相对于旋转件25的向沿着轴线A的方向的移动引导功能、以及相对于旋转件25的向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的移动限制功能。在图9中形成于下侧的限制部30j由兼具对稳定器55进行支承的功能的一对肋构成,在它们之间夹入有图6所示的具有配置部25f的块25r。在图9中形成于右侧的限制部30j由筒状且从一对凸起分别突出的一对肋构成,在它们之间夹入有图6所示的具有配置部25f的块25r。在图9中形成于上侧的限制部30j由兼具对稳定器55进行支承的功能的肋、以及凸起30e的外周部构成,在它们之间夹入有图6所示的具有配置部25f的块25r。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施力构件33配置于旋转件25与旋钮30之间,沿着轴线A向远离旋转件25的方向对旋钮30施力。施力构件33由具有弹性的橡胶(例如硅橡胶)制成,形成为大致圆锥筒状。但是,施力构件33也可以是螺旋弹簧或板簧,还可以是设置于旋转件25的切起结构的树脂弹簧。
具体而言,如图5以及图6所示,施力构件33在旋转件25的第二端25b侧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各施力构件33具备圆环状的基部33a、从基部33a呈圆锥筒状突出的突出部33b、以及设置于突出部33b的前端的圆柱状的头部33c。
在旋转件25的第二端25b设置有供施力构件33配置的配置部25f。配置部25f由能够供基部33a配置的截面圆形状的凹陷构成,且设置于与插通孔25e不同的角度位置。轴线A延伸的方向上的配置部25f的深度比施力构件33的整体高度浅,施力构件33的头部33c从第二端25b向旋钮30侧突出。在配置部25f的底部设置有贯穿至第一端25a的贯通孔25g。贯通孔25g允许伴随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施力构件33的弹性变形的空气的流动。参照图5,在旋钮30的端壁部30c的内表面设置有对施力构件33的头部33c进行保持的保持部30f。
如图2A以及图5所示,构成传递构件35的第一传递构件36和第二传递构件38配置在旋钮30的内壁部30a与外壁部30b之间,且配置在第一端25a侧即旋转件25与膜50之间。第一传递构件36安装于旋钮30,第二传递构件38安装于旋转件25。通过旋钮30的按压操作,第一传递构件36连动地沿着轴线A移动,但第二传递构件38不移动。通过旋钮30的旋转操作,第一传递构件36一体地进行旋转,第二传递构件38经由旋转件25一体地进行旋转。也就是说,第一传递构件36相对于第二传递构件38沿着轴线A进行相对移动,但在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上不进行相对移动。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一传递构件36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例如黄铜)构成的C字状的板体。但是,第一传递构件36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即可,其也可以是橡胶制或树脂制。周向上的第一传递构件36的从第一端36a到第二端36b为止的角度大约为270度。第一传递构件36的径向上的宽度比旋转件25的径向上的宽度窄。
如图2A所示,第一传递构件36通过螺钉(连结构件)37与旋钮30的凸起30e连结。通过将贯穿第一传递构件36的贯通孔的螺钉37紧固于凸起30e,从而旋钮30和第一传递构件36维持相对于旋转件25的安装状态。另外,在第一传递构件36的外周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保持件20的保持部20a的车外侧端面抵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突出部36c。
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突出部36c由于施力构件33的施力而与保持部20a抵接,从而第一传递构件36后退至接近旋转件25的第一端25a的位置。另外,由于突出部36c与保持部20a的抵接,旋钮30、旋转件25以及第一传递构件36向车内侧的进一步的移动被限制。如图2B所示,通过旋钮30的按压操作,第一传递构件36沿轴线A前进到与膜50接触的位置。
参照图7,在旋转件25的第一端25a设置有对第一传递构件36相对于旋转件25的配置进行辅助的定位肋25h、25i。第一定位肋25h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一对。第二定位肋25i以呈大致U形状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一对定位肋25h、25i之间,在配置第一传递构件36的部分设置有从车外侧向车内侧凹陷的凹槽25j。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二传递构件38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例如黄铜)构成的椭圆柱状的板体。但是,第二传递构件38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即可,其也可以是橡胶制或树脂制。
第二传递构件38以与第一传递构件36位于同心圆上的方式配置于两端36a、36b之间。第二传递构件38经由保持构件39配置于旋转件25的第一端25a,并被弹簧40向车外侧施力。如图2A所示,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第二传递构件38比第一传递构件36相对于第一端25a突出,且与膜50抵接。
如图7以及图8所示,保持构件39具备与第二传递构件38的形状相对应的椭圆柱状的凹陷39a。轴线A延伸的方向上的凹陷39a的深度比第二传递构件38的厚度浅,第二传递构件38从保持构件39的端面突出。在保持构件39设置有向车内侧突出的一对卡止片39b。卡止片39b具备用于防止从旋转件25的脱离的爪部39c。在保持构件39的车内侧中央设置有供弹簧40的一端配置的凸部39d。
接着,参照图7以及图8,在旋转件25的第一端25a设置有供保持构件39安装的安装部25k。安装部25k与多个配置部25f中的一个配置部25f的车外侧相邻地设置。安装部25k具备供卡止片39b贯穿的一对贯通孔251、以及供弹簧40配置的凹部25m。贯通孔251分别与定位肋25h、25i相邻地设置。贯通孔251的车内侧在空间上与供稳定器55配置的凹部25n连通。凹部25m以从车外侧向车内侧凹陷的方式设置于一对贯通孔251之间。在位于第二端25b侧的贯通孔251的缘部与爪部39c之间,确保有允许保持构件39相对于旋转件25在沿着轴线A方向上移动的间隙。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环构件45是具备开口部46且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筒体,该开口部46与开口部21、31连通,并使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露出。环构件45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ABS)构成。环构件45配置在旋转件25的开口部26的孔壁(内周面)与内壁部30a之间,也就是说,环构件45配置于旋转件25的内侧且内壁部30a的外侧。
环构件45具备固接于膜50的内周部的基部45a、以及从基部45a的外周部向旋钮30内突出的突出部45b。位于车内侧的突出部45b的前端在图2A所示的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位于比旋钮30的开放部30d靠端壁部30c侧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4,膜50是具备使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51且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构件。膜50由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优异的树脂(例如PET构成)。膜50是比通过注塑成形所能够制造的树脂成形品的壁的最小厚度薄的厚度。具体而言,膜50的厚度优选为0.05mm以上且0.2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0.1mm。膜50固接于保持件20以及环构件45的车外侧端面,并覆盖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的显示面板1侧。
膜50的外径与保持件20的最大部分的外径相同,膜50的内径与环构件45的最小部分的内径相同。参照图2A,在膜50中,在与显示面板1对置的车外侧的一面设置有粘接层52a。在膜50的车内侧的一面设置有将保持件20固接于外周部的粘接层52b,在内周部设置有固接环构件45的粘接层52c。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操作旋钮装置10具备在进行按压操作时对旋钮30相对于旋转件25的倾斜进行抑制的稳定器55。稳定器55在旋转件25与旋钮30的端壁部30c之间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轴线A为中心沿周向隔开90度间隔地配置有四根稳定器55。
各稳定器55具备基部55a、一对滑动部55b以及一对臂部55c,且各稳定器55由线材形成。
如图9所示,基部55a与内壁部30a的径向外侧相邻地配置。相邻的稳定器55的基部55a沿正交方向延伸。
基部55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在端壁部30c突出设置的保持部30g。保持部30g以位于基部55a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附近的方式设置,且具备位于基部(线材)55a的两端并对基部55a进行保持的一对爪部。
滑动部55b经由臂部55c与基部55a连续,并相对于基部55a平行地延伸。在从轴线A延伸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相邻的稳定器55的基部55a与滑动部55b在正交方向上交叉。也就是说,第一稳定器55的基部55a和与第一稳定器55相邻的第二稳定器55的滑动部55b交叉。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滑动部55b配置于在旋转件25的第二端25b形成的凹部25n,且保持于在旋转件25的外周部形成的滑动槽25o。
凹部25n设置于与插通孔25e以及配置部25f不同的角度位置的四处。凹部25n从车内侧向车外侧凹陷,且具备允许滑动部55b的移动的底面。凹部25n的形成区域、插通孔25e的形成区域以及贯通孔251的形成区域在空间上连通。
滑动槽25o由在空间上与凹部25n连通、且从凹部25n贯穿至旋转件25的外周面的长孔构成。滑动槽25o在一处凹部25n设置有两个,合计设置有八个。形成于一处凹部25n的一对滑动槽25o沿正交方向延伸,供分别不同的稳定器55的滑动部55b配置。通过将滑动部55b的前端配置于滑动槽25o内,从而允许滑动部55b沿着第二端25b的移动。
如图6以及图9所示,臂部55c与基部55a的外端以及滑动部55b的内端连续。臂部55c相对于基部55a以及滑动部55b沿正交方向延伸。如前所述,基部55a被保持于旋钮30,滑动部55b被保持于旋转件25,因此臂部55c相对于凹部25n的底面倾斜。通过该倾斜,相邻的稳定器55的臂部55c以不发生干涉的方式三维地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对基部55a进行保持的保持部设置于旋转件25,将对滑动部55b进行保持的滑动槽设置于旋钮30。
接着,对操作旋钮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由于施力构件33的施力,旋钮30被保持于远离旋转件25的位置。由此,与凸起30e连结的第一传递构件36位于远离膜50的位置。另外,第二传递构件38由于弹簧40的施力被保持于与膜50抵接的位置。
在该非操作状态下,显示面板1中的、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不发生变化,而仅与第二传递构件38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但是,由于第二传递构件38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位置被维持在规定位置。因此,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旋钮30未被操作的情况。
当对旋钮30进行按压操作时,旋钮30克服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接近旋转件25。此时,由于旋钮30的直线运动而稳定器55的基部55a被按压,滑动部55b沿着凹部25n的底面以及滑动槽25o移动。由此,相对于旋转件25的旋钮30的倾斜得到抑制。另外,由于旋钮30的直线运动,第一传递构件36经由凸起30e接近膜50或与膜50接触。
由于按压操作,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除了在第二传递构件38的对置部分以外还在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发生变化。因此,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区域与非操作状态相比为更大范围。通过该静电电容的变化区域的增大,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旋钮30的按压操作。
当按压操作停止时,由于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旋钮30和第一传递构件36相对于旋转件25向车内侧移动。由此,在显示面板1中,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消失,因此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区域与按压操作状态相比为局部。通过该静电电容的变化区域的减少,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旋钮30的按压操作的解除。
当对旋钮30进行旋转操作时,第二传递构件38经由旋转件25一起旋转。此时,在施力构件33的作用下旋钮30被保持为远离旋转件25的状态,因此第一传递构件36也维持远离膜50的状态。
由于旋转操作,在显示面板1中,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不发生变化,仅与第二传递构件38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但发生变化的位置以轴线A为中心旋转。因此,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旋钮30的旋转操作,且能够检测旋钮30进行旋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当旋转操作停止时,旋转件25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的旋转也停止。由此,在显示面板1中,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的位置的移动停止。因此,显示面板1检测旋钮30的旋转操作的停止。
以上那样构成的操作旋钮装置10具有以下的特征。
与基于注塑成形的树脂成形品的壁相比,膜50较薄而容易供电荷通过,因此能够使由于具有导电性的第一传递构件36或第二传递构件38而发生变化的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增大。因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的检测性、即旋钮操作的传递性。
另外,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操作旋钮装置那样,通过将由导电材料形成的旋钮与第一传递构件以及第二传递构件电连接,并使人体与旋钮接触,从而无需增大发生变化的静电电容的结构。不仅如此,即使例如用户戴着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手套,通过第一传递构件36或第二传递构件38,显示面板1也能够检测旋钮30的操作。
由于膜50而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不与显示面板1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由旋钮30的操作引起的显示面板1的损伤。并且,能够降低在旋钮30的按压操作时由于第一传递构件36与显示面板1发生碰撞而产生的声音。
保持件20、旋转件25以及旋钮30形成为环状,并能够通过开口部21、26、31使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露出,因此能够确保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另外,由于第一传递构件36和第二传递构件38集中配置在旋钮30的内壁部30a与外壁部30b之间,因此能够使操作旋钮装置10小型化。
膜50为环状,在外周部固接有保持件20,在内周部固接有环构件45。由此,能够通过保持件20抑制异物(水以及灰尘等)从外周部向传递构件36、38的侵入,从而能够通过环构件45抑制异物从内周部向传递构件36、38的侵入。另外,能够防止由意料之外的组装误差引起的工作不良。
详细而言,在环构件45和保持件20由于膜50而未一体化的情况下,环构件45和除其以外的组装部件(副组件)由交货目的地的作业者组装于显示面板1。在组装位置产生了误差的情况下,存在从由误差产生的间隙侵入的水或灰尘附着于传递构件36、38,从而对基于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检测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另外,在由于组装误差而旋钮30与环构件45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存在产生无法正常地对旋钮30进行按压操作以及旋转操作这样的工作不良的可能性。如果准备专用的定位工具便能够减轻上述不良情况,但难以将其消除。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环构件45和保持件20为分体,但通过膜50而一体化。因此,能够通过一次动作将包括环构件45在内的所有构成部件配置于显示面板1的操作区域,因此能够防止意料之外的组装误差。其结果是,能够消除伴随组装误差的异物的侵入以及工作不良。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代替图2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环构件45而在膜50设置有壁部50a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1所示,壁部50a为圆筒状,通过深拉而设置于圆环状的膜50的内周。参照图10,壁部50a的直径被设定为壁部50a向旋转件25的开口部26的孔壁(内周面)与旋钮30的内壁部30a之间突出的尺寸。另外,壁部50a从膜50的主体的突出量为介于旋转件25的内周面与旋钮30的内壁部30a之间的长度。在膜50的内周部未设置图4所示的环构件45用的粘接层52c。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由于代替环构件45(参照图2A)而在膜50一体地设置有圆筒状的壁部50a,因此能够在不会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有效地抑制异物从旋钮30的内周部向传递构件36、38的侵入。另外,膜50的壁部50a与环构件45相比较薄且具有挠性,因此即使由于组装误差等而与旋钮30或旋转件25发生干涉,也不会产生工作不良。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膜50的外周设置有壁部50b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3所示,壁部50b为圆筒状,通过深拉而设置于膜50的外周。在图13的例子中,在膜50的外周部设置有保持件20用的粘接层52b,但也可以不设置该粘接层52b。参照图12,壁部50b以位于保持件20的外侧的方式突出,并通过熔敷固接于保持件20的外周面。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由于在膜50一体地设置有圆筒状的壁部50b,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从旋钮30的外周部向传递构件36、38的侵入。另外,由于径向上的保持件20的端面的宽度(面积)较窄,因此在基于双面胶带等的粘接层52b的情况下存在保持件20从膜50脱落的可能性,但能够通过壁部50b增加固接面积,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脱落等不良情况。
(第四实施方式)
图14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不使用图2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环构件45、而在膜50设置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壁部50a以及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壁部50b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前所述,壁部50a需要介于旋转件25的内周面与旋钮30的内壁部30a之间,壁部50b只要能够熔敷于保持件20的外周面即可。因此,如图15所示,膜50的内周的壁部50a与膜50的外周的壁部50b的突出量不同。但是,内周的壁部50a与外周的壁部50b的突出量也可以相同。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且有效地抑制异物从旋钮30的内外向传递构件36、38的侵入。
(第五实施方式)
图16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旋钮30上设置有穿过壁部50a的圆环状的插通槽30h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插通槽30h设置于旋钮30的内壁部30a的外端部分。但是,也可以使位于与内壁部30a隔开间隔的位置的隔壁30i从内壁部30a突出,并将它们之间设为插通槽30h。
在该第五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10中,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通过穿过壁部50a的插通槽30h,能够有效地抑制异物从旋钮30的内周部向传递构件36、38的侵入。
需要说明的是,使插通槽30h穿过壁部50a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只要能够通过粘接层52b可靠地将保持件20固接于膜50,则也可以相对于保持件20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配置壁部50b,并使与插通槽30h同样地设置于外壁部30b的插通槽穿过壁部50b。
(第六实施方式)
图17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膜50。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在膜50中的与图2A所示的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接触的位置设置有从一面贯穿至另一面的贯通孔50c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贯通孔50c相对于圆环状的膜50沿径向延伸,且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膜50的径向上,贯通孔50c的外端位于比设置于外周的粘接层52b靠内侧的位置。在膜50的径向上,贯通孔50c的内端位于比设置于内周的粘接层52c靠外侧的位置。膜50的周向上的贯通孔50c的宽度比图2A所示的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的周向上的长度窄。
使用该第六实施方式的膜50的操作旋钮装置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由于膜50的设置有贯通孔50c的部分没有绝缘性,因此电荷更容易通过。因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检测性、即基于传递构件的旋钮操作的传递性。
(第七实施方式)
图18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操作旋钮装置的膜50。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在以沿膜50的周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贯通孔50c这一点上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
贯通孔50c设置于膜50中的与图2A所示的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接触的位置。贯通孔50c相对于圆环状的膜50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且整体形成为不连续的(断续的)圆形状。膜50的径向上的贯通孔50c的宽度比图2A所示的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8的径向上的宽度窄。在周向上相邻的贯通孔50c之间,确保有使贯通孔50c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连续的连续部50d。
使用了该第七实施方式的膜50的操作旋钮装置能够得到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操作旋钮装置10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以将如第六实施方式或第七实施方式那样在膜50上设置有贯通孔50c的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的膜50。另外,贯通孔50c的形状以及数量并不限定于沿径向或周向延伸的结构,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膜50并不限定于圆环状,也可以是膜50的内周缘以及外周缘为多边形状。膜50的内周缘的形状也可以与环构件45的内周面的形状不同,膜50的外周缘的形状也可以与保持件20的外周面的形状不同。膜50的内周缘也可以从环构件45向内侧突出,膜50的外周缘也可以从保持件20向外侧突出。
保持件20并不限定于圆环状,只要供旋转件25配置的内周部或外周部为圆形状即可。另外,保持件20以及保持部20a并不限定于在周向上连续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周向上不连续的(断续的)环状。
保持件20并不限定于圆环状,也可以是外周面以及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为多边形状。对于旋钮30,不仅是外周部的形状,内周部的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状。环构件45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圆环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本发明的操作旋钮装置10也能够用于车载产品以外的产品,只要是搭载有具备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面板1的产品即可。

Claims (7)

1.一种操作旋钮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旋钮装置具备:
环状的保持件,其具有环状的保持部,并以所述保持部的轴线与显示面板交叉的方式与所述显示面板相邻地配置;
环状的旋转件,其具有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的第一端、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位于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第二端,并以被允许绕所述轴线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保持部;
环状的旋钮,其以被允许相对于所述旋转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相对移动、且被限制相对于所述旋转件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旋转件的所述第二端侧;
第一传递构件,其以与所述旋钮连动地沿着所述轴线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旋转件的所述第一端侧,并具有导电性;
第二传递构件,其以与所述旋转件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并具有导电性;以及
树脂制的膜,其将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及所述第二传递构件的所述显示面板侧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旋钮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件配置于所述保持件的内侧,
所述旋钮具有配置于所述旋转件的内侧的筒状的内壁部、以及配置于所述保持件的外侧的筒状的外壁部,
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及所述第二传递构件配置于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旋钮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旋钮装置具备环状的环构件,该环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及所述第二传递构件与所述内壁部之间,
所述膜呈环状,在外周部固接有所述保持件,在内周部固接有所述环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旋钮装置,其中,
所述膜呈环状,
在所述膜的内周设置有向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及所述第二传递构件与所述内壁部之间突出的环状的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旋钮装置,其中,
在所述膜的外周设置有以位于所述保持件的外侧的方式突出、且固接于所述保持件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旋钮装置,其中,
在所述膜上,在与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及所述第二传递构件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的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旋钮装置,其中,
在所述膜上,在与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及所述第二传递构件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的孔。
CN202110304829.0A 2020-03-30 2021-03-22 操作旋钮装置 Pending CN1134710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9297A JP7349949B2 (ja) 2020-03-30 2020-03-30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2020-059297 2020-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1006A true CN113471006A (zh) 2021-10-01

Family

ID=77659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4829.0A Pending CN113471006A (zh) 2020-03-30 2021-03-22 操作旋钮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03082A1 (zh)
JP (1) JP7349949B2 (zh)
CN (1) CN113471006A (zh)
DE (1) DE1020211052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2278A (zh) 2014-05-15 2017-02-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操作旋钮及利用该操作旋钮的显示装置
CN111183406A (zh) 2017-11-20 2020-05-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DE102018116833A1 (de) 2018-07-11 2020-01-16 Bcs Automotive Interface Solutions Gmbh Kapazitives Kraftfahrzeugbedien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1105250A1 (de) 2021-09-30
JP7349949B2 (ja) 2023-09-25
US20210303082A1 (en) 2021-09-30
JP2021158045A (ja)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26268B2 (ja) 車両用スピーカの取り付け構造
EP3300095B1 (en) Multidirectional operating device
CN113467627A (zh) 操作旋钮装置
CN113471006A (zh) 操作旋钮装置
CN113467628A (zh) 操作旋钮装置
JP2018010242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377757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CN115298785A (zh) 操作捏手装置
JP7335192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取付治具、及び操作つまみ装置ユニット
JP7377755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7377756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CN110582684B (zh) 旋转检测装置
JP3806336B2 (ja) 車両用スピーカ取り付け構造
JP2023142180A (ja) 回転操作装置、および電子鍵盤楽器
JP3846280B2 (ja) 車両用スピーカ取り付け構造
JP2002260473A (ja) カバー
WO2018021155A1 (ja) 電子部品の防滴構造
JP6691989B2 (ja) 照明付きコネクタカバーアセンブリ
JP2018154221A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JP2016068908A (ja)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JP4037741B2 (ja) 回転型電子部品
JP425701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センサ
JP2021093279A (ja) 操作装置
JP3846279B2 (ja) 車両用スピーカ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20179770A (ja) 車両用視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