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8785A - 操作捏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捏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8785A
CN115298785A CN202180021178.2A CN202180021178A CN115298785A CN 115298785 A CN115298785 A CN 115298785A CN 202180021178 A CN202180021178 A CN 202180021178A CN 115298785 A CN115298785 A CN 115298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holding
rotor
knob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11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健二
名越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 Shin Ltd
Original Assignee
U Shi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 Shin Ltd filed Critical U Shi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98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87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2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linear movement, e.g. push butt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62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1D translations or rotations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e.g. scroll wheels, sliders, knobs, rollers or bel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1Arrangements of two or more controlling members with respect to one another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8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rotary movement, e.g. hand wheels
    • G05G1/10Details, e.g. of discs, knobs, wheels or handl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3/00Means for ensuring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of parts of control mechanisms, e.g. for taking-up 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9Accessories therefor, e.g. mouse pads
    • G06F3/0393Accessories for touch pads or touch screens, e.g. mechanical guides added to touch screens for drawing straight lines, hard keys overlaying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6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6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操作捏手装置(10)具备:基座(20、25);传递构件(36),其具有导电性;操作构件(30),其使传递构件(36)相对于显示面板(1)接近以及分离;以及稳定器(55),其配置于基座(20、25)与操作构件(30)之间。稳定器(55)具有主体(55a)、分别与主体(55a)的两端相连的一对臂部(55b)、以及分别与臂部(55b)相连的一对基部(55c)、(55d)。基座(20、25)与操作构件(30)中的一方具有将主体(55a)保持为能够旋转的保持部(30g),另一方具有将基部(55c、55d)分别保持为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的一对保持槽(25m)。

Description

操作捏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捏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导航装置或中央显示器等车载产品中,搭载有具备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面板。在操作车载产品的情况下,需要将手指触碰没有凹凸的显示面板的规定的操作区域,因此用户需要用眼睛确认操作区域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配置于显示面板的表面的操作捏手装置。操作捏手装置具备固定于显示面板的基座、按压式的按钮以及旋转式的旋钮。显示面板的静电电容根据按钮内的传递构件的接近而变化,从而显示面板能够检测出按钮的按压操作。通过利用旋钮内的传递构件使静电电容变化的位置移动,显示面板能够检测出旋钮的旋转操作。由于操作捏手装置从显示面板突出,因此用户能够在不观看显示面板的情况下操作车载产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7409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操作捏手装置中,关于操作构件的姿势的稳定性没有任何考虑,因此当用户按压按钮的偏向外周的位置时,按钮相对于基座倾斜。在该情况下,传递构件不与显示面板面接触,因此操作的传递性差,显示面板有可能无法检测出按钮的按压操作。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操作构件的姿势稳定性,由此能够提高向显示面板的操作的传递性的操作捏手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提供一种操作捏手装置,其具备:基座,其具有与显示面板对置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面位于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传递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一面侧且具有导电性;操作构件,其以允许相对于所述基座向与所述第一面交叉的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面侧,并使所述传递构件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接近以及分离;以及稳定器,其配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构件之间,所述稳定器具有:主体;一对臂部,它们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两端相连,并从所述主体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以及一对基部,其分别与所述臂部相连,并从所述臂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突出,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构件中的一方具有将所述主体保持为能够旋转的保持部,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构件中的另一方具有一对保持槽,所述一对保持槽将所述基部分别保持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二面滑动且能够旋转。
在本方案中,由于在基座与操作构件之间配置有稳定器,因此能够抑制在按压操作时操作构件相对于基座的倾斜,能够提高操作构件的姿势稳定性。因此,能够提高用户对操作构件的操作感。另外,能够使与操作构件的移动联动地移动的传递构件与显示面板面接触。因此,能够将操作构件的操作可靠地传递到显示面板,因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检测性。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操作捏手装置中,能够提高操作构件的姿势稳定性,由此能够提高操作向显示面板的传递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操作捏手装置配置于显示面板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的操作捏手装置的剖视图。
图2B是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操作捏手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操作捏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的保持架、环构件以及膜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转子、传递构件以及旋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转子、施力构件以及稳定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显示面板侧观察转子、第一传递构件以及第二传递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表示稳定器相对于旋钮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8B是表示稳定器相对于转子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传递构件的配置构造的剖视图。
图10A是图7的第一传递构件、第二传递构件以及保持构件的前方分解立体图。
图10B是图7的第一传递构件、第二传递构件以及保持构件的后方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转子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将稳定器组装于转子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2B是表示将稳定器组装于转子的其他工序的立体图。
图12C是表示将稳定器组装于转子的其他工序的立体图。
图12D是表示将稳定器组装于转子的其他工序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转子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操作捏手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操作捏手装置10。配置有操作捏手装置10的显示面板1具备根据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用户的操作的触摸检测功能,并搭载于导航装置或中央显示器等车载产品。
如图1所示,操作捏手装置10配置于显示面板1的规定的操作区域,并从显示面板1向车内侧突出。操作捏手装置10整体为圆环形状,且以轴线A相对于以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显示面板1沿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操作捏手装置10具备1个旋钮(操作构件)30,将该旋钮30的按压操作以及旋转操作传递至显示面板1。
如图2A以及图3所示,操作捏手装置10具备保持架20、转子25、旋钮30、施力构件33、传递构件35、环构件45以及膜50。其中,保持架20和转子25是成为操作捏手装置10的基础的基座。通过具备粘接层52a的膜50,操作捏手装置10固定于显示面板1的表面。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构件35具备传递旋钮30的按压操作的第一传递构件36和传递旋钮30的旋转操作的第二传递构件37。
保持架20和环构件45以与显示面板1相邻的方式固定于膜50。转子25以允许绕轴线A的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保持架20。旋钮30以允许沿着轴线A的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方式安装于转子25,并使转子25以轴线A为中心一体地旋转。施力构件33配置于转子25与旋钮30之间,对旋钮30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方向施力。第一传递构件36安装于旋钮30,并与旋钮30的直线运动联动地沿着轴线A移动。第二传递构件37安装于转子25,并与转子25一体地旋转。
如图2B所示,当朝向显示面板1按压操作捏手30时,第一传递构件36朝向膜50一体地直线运动。显示面板1通过静电电容根据具有导电性的第一传递构件36的接近而变化,从而能够检测出旋钮30的按压操作。当手离开旋钮30时,旋钮30和第一传递构件36通过施力构件33向远离显示面板1的方向移动(分离)。显示面板1通过消除由第一传递构件36引起的静电电容的变化,从而能够检测出按压操作的解除。在旋钮30的按压操作中,第二传递构件37维持接近显示面板1的状态,在显示面板1中静电电容因第二传递构件37而变化的区域未变化(未移动)。
当在图2A的状态下对旋钮30进行旋转操作时,转子25和第二传递构件37向与旋钮30相同的方向一体地旋转。显示面板1通过具有导电性的第二传递构件37的旋转而使静电电容变化的位置移动(旋转),从而能够检测出旋钮30的旋转操作。当旋转操作停止时,转子25和第二传递构件37的旋转也停止。显示面板1通过静电电容变化的位置停止,能够检测出旋转操作的停止。显示面板1通过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停止位置,能够检测出用户所希望的功能的执行、停止或调整量。在旋钮30的旋转操作中,第一传递构件36一体地旋转,但由于维持已从显示面板1离开的状态,所以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不会因第一传递构件36而变化。
在这样的操作捏手装置1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转子25与旋钮30之间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稳定器55,来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即,通过利用稳定器55提高旋钮30的姿势稳定性,从而提高向显示面板1的操作的传递性、即显示面板1的检测性。
接着,对操作捏手装置10的构成部件进行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最接近显示面板1的膜50侧称为车外侧,将最远离显示面板1的旋钮30的端壁部30c侧称为车内侧。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保持架20固定于膜50的外周部,并对于显示面板1保持其他构成部件。保持架20由具有绝缘性(即没有导电性)的树脂(例如ABS)形成。保持架20具备划定使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内部空间)21的圆筒状的主体20a。保持架20以主体20a的轴线A沿与显示面板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显示面板1。
参照图2A和图3,在主体20a的内周面侧设置有用于保持转子25的保持部20b、20c。第一保持部20b在主体20a中设置于车外侧,第二保持部20c在主体20a中设置于车内侧的端部附近。第一保持部20b以呈圆环状的方式从主体20a向径向内侧突出,将转子25的外周部保持为能够旋转,并且限制转子25沿轴线A向车外侧移动。第二保持部20c由主体20a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构成,将转子25的后述的滑动接触部25c保持为能够旋转,并且限制转子25的径向的移动。
以位于第一保持部20b与第二保持部20c之间的方式,在保持架20的内周部沿周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三棱柱状的突起20d。在周向上相邻的突起20d之间构成卡合后述的卡合构件28的卡合槽20e。突起20d的车内侧的端位于比保持架20的车内侧的端靠车外侧的位置,由它们形成抵接部20f。
如图3以及图5所示,转子25具备与开口部21连通的开口部(内部空间)26。转子25是以轴线A为中心而配置(内嵌)于保持架20的内部的圆环状的板体,并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PBT)形成。参照图2A,转子25具备:第一面25a,其配置于车外侧并与膜50(显示面板1)对置;以及第二面25b,其配置于车内侧并位于与膜50相反的一侧。通过将转子25配置于保持架20,从而第一面25a与第一保持部20b抵接,且第二面25b位于与保持架20的车内侧端部齐平的位置。参照图3,在转子25的外周部设置有卡止于第一保持部20b的车外侧的面的卡止片25p。
转子25的外径比第一保持部20b的内径大,且比连结多个突起20d的前端的假想圆(未图示)的直径小。在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配置于保持架20的抵接部20f并且与第二保持部20c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25c。滑动接触部25c由沿周向隔开间隔地突出的多个圆弧状的突部构成,连结它们的外端的假想圆(未图示)的直径比连结多个突起20d的前端的假想圆的直径大,且比第二保持部20c的内径小。由此,转子25能够在保持架20的内侧以轴线A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3所示,在转子25的外周设置有由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截面圆形形状的空间构成的安装孔25d。在安装孔25d内配置有弹簧27和球状的卡合构件28。卡合构件28的直径比安装孔25d的直径小,且比卡合槽20e的径向的槽深大。当转子25相对于保持架20旋转时,卡合构件28在突起20d的倾斜面的作用下向安装孔25d内移动,使弹簧27收缩。被弹簧27向外侧施力的卡合构件28与卡合槽20e卡合,从而转子25相对于保持架20保持在规定的旋转角度位置。
参照图2A,在转子25设置有用于允许旋钮30沿着轴线A移动的插通孔25e。参照图6,在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设置有配置施力构件33的配置部25f、以及用于配置后述的稳定器55的凹部25l。参照图7,在转子25的第一面25a侧设置有支承保持构件42的引导肋25h以及安装保持构件42(第二传递构件37)的安装部25i。关于它们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旋钮30是具备与开口部21连通且能够目视确认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31的环状体。旋钮30是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罩,并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PC/ABS)形成。旋钮30以允许相对于转子25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即与第一面25a正交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并限制相对于转子25在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
具体而言,如图2A以及图5所示,旋钮30具备划定开口部31的圆锥筒状的内壁部30a、以及包围内壁部30a的外侧的圆锥筒状的外壁部30b。内壁部30a以位于最内侧的方式配置于环构件45的内侧。外壁部30b以位于最外侧的方式配置于保持架20的外侧。它们是以轴线A为中心的同心圆筒状。在外壁部30b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实现旋转操作时的防滑的防滑部30i。防滑部30i由通过实施表面加工而形成的多个凹凸构成。
内壁部30a以及外壁部30b各自的车内侧的端被与它们相连的端壁部30c堵塞。内壁部30a以及外壁部30b各自的车外侧的端是开放的开放部30d。即,在与外壁部30b相连的端壁部30c形成有能够通过开口部21目视确认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31,内壁部30a与该开口部31的边缘相连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壁部30c的外表面侧配置有圆环状的装饰板32。
内壁部30a和外壁部30b以随着从端壁部30c朝向开放部30d而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位于开放部30d侧的内壁部30a的外端的直径比环构件45的内径小,且内壁部30a的外端比转子25向车外侧突出。位于开放部30d侧的外壁部30b的外端的直径比保持架20的外径大,且外壁部30b的外端比转子25向车外侧突出。在内壁部30a、外壁部30b以及端壁部30c的内部收纳有保持架20的大部分和转子25。
接着,参照图2A以及图5,在端壁部30c设置有贯穿转子25而向开放部30d侧(车外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凸台(连结部)30e。凸台30e相对于端壁部30c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从端壁部30c侧的端部到开放部30d侧的端部的凸台30e的全长比从第二面25b到第一面25a的转子25的厚度长,且比内壁部30a的全长短。
如图2A以及图7所示,在转子25设置有与多个凸台30e分别对应的插通孔25e。参照图6,插通孔25e的车内侧与配置稳定器55的凹部25l在空间上连通。插通孔25e比凸起30e的外径大,供凸起30e插通,允许凸起30e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允许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相对移动。
参照图5以及图8A,在旋钮30还设置有兼具相对于转子25向沿着轴线A的方向的移动引导以及相对于转子25向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的移动限制的功能的限制部30h。限制部30h隔开90度间隔设置于4处,并且分别设置有一对。一对限制部30h分别由向相互对置的方向突出的大致三棱柱状的肋构成,在它们之间夹入具有图6所示的配置部25f的块25o。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施力构件33配置于转子25与旋钮30之间,沿着轴线A向远离转子25的方向对旋钮30施力。施力构件33是具有弹性的橡胶(例如硅橡胶)制,形成为大致圆锥筒状。但是,施力构件33既可以是螺旋弹簧或板簧,也可以是设置于转子25的切起构造的树脂弹簧。
具体而言,如图5以及图6所示,施力构件33在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各个施力构件33具备圆环状的基部33a、从基部33a呈圆锥筒状突出的突出部33b、以及设置于突出部33b的前端的圆柱状的头部33c。
在转子25的第二面25b设置有配置施力构件33的配置部25f。配置部25f由能够配置基部33a的截面圆形形状的凹陷构成,设置在与插通孔25e不同的角度位置。配置部25f在轴线A延伸的方向上的深度比施力构件33的总高度浅,施力构件33的头部33c从第二面25b向旋钮30侧突出。在配置部25f的底部设置有贯通至第一面25a的贯通孔25g。贯通孔25g允许伴随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施力构件33的弹性变形的空气的流动。参照图5,在旋钮30的端壁部30c的内表面设置有由圆形形状的凹陷构成并保持施力构件33的头部33c的保持部30f。
如图5以及图7所示,构成传递构件35的第一传递构件(第一导电部)36与第二传递构件(第二导电部)37通过具有挠性以及导电性的连接部38而以能够导通的方式被连接。它们配置于保持架20与环构件45之间且转子25的第一面25a与膜50之间。
第一传递构件36安装于旋钮30,第二传递构件37安装于转子25。通过旋钮30的按压操作,第一传递构件36与旋钮30的移动联动地沿轴线A移动,但第二传递构件37不移动。通过旋钮30的旋转操作,第一传递构件36一体地旋转,第二传递构件37借助转子25一体地旋转。即,第一传递构件36相对于第二传递构件37沿轴线A相对移动,但在以轴线A为中心的周向上不相对移动。
第一传递构件36是由具有导电性的橡胶形成的C字状的板体,由比保持架20、转子25以及旋钮30具有挠性的软质材料形成。但是,第一传递构件36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则也可以是金属(例如黄铜)制或树脂制。从第一传递构件36的第一端36a到第二端36b的周向的角度大致为270度。第一传递构件36的径向的宽度比后述的安装构件40的径向的宽度窄。为了增大静电电容,优选第一传递构件36的厚度尽可能地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生产率,将宽度设为5mm,将厚度设为1mm。
第一传递构件36借助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尼龙)形成的安装构件40而安装于旋钮30。在第一传递构件36的内周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且用于配置于安装构件40的固定位置的定位突起36c。关于安装构件40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如图7以及图9所示,第二传递构件37与第一传递构件36分体形成,并经由连接部38与第一传递构件36一体化。第二传递构件37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例如黄铜)形成的大致扇形状的板体。但是,第二传递构件37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则也可以是橡胶制或树脂制。
第二传递构件37以与第一传递构件36位于同心圆上的方式配置于两端36a、36b之间,并经由保持构件42与连接部38连接。为了配置于保持构件42上,在第二传递构件37上设置有以呈矩形形状的方式切口的切口部37a和使螺钉44贯穿的贯通部37b。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保持构件42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接着,参照图7和图9,连接部38与第一传递构件36一体地设置,从第一端36a和第二端36b突出。通过将连接部38和第二传递构件37以重合的状态配置于保持构件42,从而第一传递构件36和第二传递构件37能够导通地连接。但是,连接部38既可以一体地设置于由导电性橡胶构成的第二传递构件37,也可以通过能够电导通的材料而与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7分体地设置。
连接部38形成为与第一传递构件36在同心圆上延伸的曲率的圆弧状。径向上的连接部38的宽度比径向上的第一传递构件36的宽度窄。由此,抑制第一传递构件36的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允许与第一传递构件36相连的连接部38的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的连接部38的厚度与第一传递构件36的厚度相同,但为了促进连接部38的弹性变形,也可以比第一传递构件36的厚度薄。
在一对连接部38的前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以能够导通的方式与第二传递构件37连接的连接端38a。连接端38a在从轴线A延伸的方向观察时为圆形形状,其直径比连接部38的宽度大。在连接端38a的中心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贯通孔38b。
从第一传递构件36的端部36a、36b到连接端38a的长度是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传递构件36与第二传递构件37之间确保剩余(宽裕)部分的尺寸设定。通过该剩余部分,连接部38允许第一传递构件36相对于第二传递构件37的相对移动。
如图2A以及图7所示,安装构件40是能够遮盖第一传递构件36的大小的板体。安装构件40的径向的宽度比转子25的径向的宽度窄。
在安装构件40中的与显示面板1对置的面设置有配置第一传递构件36的凹槽40a。凹槽40a由外侧壁40b、内侧壁40c、一对端壁40d划定。外侧壁40b为比第一传递构件36稍大的C字状,在第一传递构件36的与定位突起36c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定位槽40e。内侧壁40c是连续的闭合状(無端状)的环。在一对端壁40d分别设置有供连接部38插通的插通槽40f。
凹槽40a的深度比轴线A延伸的方向的第一传递构件36的厚度浅,第一传递构件36从壁40b~40d的前端突出。在将第一传递构件36安装于凹槽40a的安装机构中,能够使用基于双面胶带以及粘接剂等粘接构件的方式、基于压入以及固定片等机械构造的方式。
如图2A以及图5所示,在安装构件40设置有供螺钉(连结构件)41贯穿的贯通部40g。在安装构件40设置有定位凸部40h,该定位凸部40h朝向转子25突出且配置于贯穿贯通孔25n的限制部30h之间,限制安装构件40相对于旋钮30的周向的相对移动(包括旋转)。在安装构件40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与第一保持部20b抵接的抵接部40i。通过抵接部40i向第一保持部20b的抵接,限制旋钮30进一步向车内侧的移动、以及包括第一传递构件36的安装构件40的移动。
如图2A所示,通过将贯穿了贯通部40g的螺钉41紧固于凸台30e,从而第一传递构件36经由安装构件40与旋钮30连结,维持它们相对于转子25的安装状态。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抵接部40i通过施力构件33的施力而与第一保持部20b抵接,从而第一传递构件36后退至接近转子25的第一面25a的位置。如图2B所示,通过旋钮30的按压操作,第一传递构件36沿着轴线A进入到与膜50接触的位置。
参照图7和图9,保持构件42是与第二传递构件37的形状相对应的扇形状的板体。保持构件42配置于转子25的第一面25a,并被弹簧43向车外侧施力。
参照图10A以及图10B,在保持构件42的车外侧的面设置有分别配置一对连接部38的前端的一对凹陷42a。凹陷42a具备配置连接端38a的圆形形状部分和从圆形形状部分延伸至保持构件42的两侧面的矩形形状部分。凹陷42a的深度构成为比连接部38的厚度浅且供连接部38从保持构件42突出。在凹陷42a的圆形形状部分设置有贯穿贯通孔38b的圆柱状的突出部42b。突出部42b的突出尺寸比凹陷42a的深度小。
在保持构件42的车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位于切口部37a的定位凸部42c。定位凸部42c的突出尺寸比第二传递构件37的厚度小,第二传递构件37从保持构件42突出。在保持构件42的中央设置有用于螺纹固定第二传递构件37的螺纹孔42d。
在将连接端38a配置于凹陷42a之后,在其车外侧配置第二传递构件37,将贯穿贯通部37b的螺钉44紧固于螺纹孔42d。由此,通过在第二传递构件37与保持构件42之间以压接状态夹入连接部38,从而确保连接部38(第一传递构件36)与第二传递构件37的导通。
在保持构件42的车内侧设置有配置弹簧43的一端的圆筒状的凸部42e。凸部42e设置为与螺纹孔42d的轴线同轴。在保持构件42的周向的两端设置有朝向转子25突出的一对卡止片42f。卡止片42f具备卡止于转子25而用于防止从转子25脱离的爪部42g。
参照图7,在转子25的第一面25a设置有分别限制保持构件42的周向的两端的引导肋25h。一对引导肋25h分别设置为沿周向延伸。在一对引导肋25h之间设置有安装保持构件42的安装部25i。
安装部25i与多个配置部25f中的1个车外侧相邻地设置。参照图9,安装部25i具备供卡止片42f贯穿的一对贯通孔25j和配置弹簧43的凹部25k。贯通孔25j的车内侧与配置稳定器55的凹部25l在空间上连通。凹部25k以从车外侧向车内侧凹陷的方式设置于一对贯通孔25j之间。在位于第二面25b侧的贯通孔25j的边缘与爪部42g之间确保有允许保持构件42相对于转子25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移动的间隙。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环构件45是与内壁部30a的外侧相邻配置且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筒体。环构件45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ABS)构成。
环构件45具备固定于膜50的内周部的基部45a和从基部45a的外周部向旋钮30内突出的突出部45b。环构件45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比保持架20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小。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环构件45的前端相对于构成开放部30d的内壁部30a的边缘位于显示面板1相反的一侧。即,在图2A所示的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位于车内侧的突出部45b的前端位于比旋钮30的开放部30d靠端壁部30c侧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3和图4,膜50是具有使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51且以轴线A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构件。膜50由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优异的树脂(例如PET)形成。膜50是比能够通过注塑成型制造的树脂成型品的壁的最小厚度薄的厚度。具体而言,膜50的厚度优选为0.05mm以上且0.2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0.1mm。膜50固定于保持架20以及环构件45的车外侧端面,覆盖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7的显示面板1侧。
膜50的外径与保持架20的最大部分的外径相同,膜50的内径与环构件45的最小部分的内径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环构件45的基部45a为了确保粘接面积而从突出部45b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因此将膜50的内径设定为与该基部45a的内径相同的尺寸。
参照图2A,在膜50中的与显示面板1对置的车外侧的面设置有粘接层52a。在膜50的车内侧的面上,在外周部设置有固定保持架20的粘接层52b,在内周部设置有固定环构件45的粘接层52c。
如图6、图8A以及图8B所示,操作捏手装置10具备在按压操作时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的稳定器55。稳定器55在转子25的第二面25b与旋钮30的端壁部30c之间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对于第二面25b平行地延伸的方式,4根稳定器55以轴线A为中心沿周向以90度间隔配置。
各个稳定器55由线材构成,并具备笔直的棒状的主体55a、与主体55a的两端相连的一对臂部55b、以及与各个臂部55b分别相连的基部55c、55d。
主体55a与旋钮30的内壁部30a的径向外侧相邻地配置。在转子25以及旋钮30的径向上对置的稳定器55的主体55a平行地延伸,相邻的稳定器55的主体55a沿正交方向延伸。
一对臂部55b分别以从主体55a的外端向相同方向突出的方式相对于主体55a弯曲。臂部55b经由规定曲率的弯曲部分别与主体55a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55a与臂部55b所成的角为90度,臂部55b相对于主体55a沿正交方向延伸。
基部55c、55d分别以从臂部55b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突出的方式相对于臂部55b弯曲。基部55c、55d经由规定曲率的弯曲部分别与臂部55b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55b与基部55c所成的角、以及臂部55b与基部55d所成的角分别为90度,基部55c、55d配置为与主体55a分别平行。但是,只要基部55c、55d分别配置为与主体55a平行,则主体55a与臂部55b所成的角、以及臂部55b与基部55c、55d所成的角也可以分别为90度以外。
在2个基部55c、55d中的、第一基部55c的全长比第二基部55d的全长短。即,从臂部55b到第一基部55c的前端的尺寸比从臂部55b到第一基部55d的前端的尺寸小。第二基部55d配置为与相邻的稳定器55的主体55a交叉。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各个稳定器55的安装构造。
参照图8A,主体55a被形成于旋钮30的保持部30g保持为能够旋转,参照图8B,基部55c、55d被形成于转子25的保持槽25m保持为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由此,臂部55b相对于转子25倾斜,通过该倾斜,相邻的稳定器55不干涉地三维地配置(参照图5)。但是,也可以是,主体55a被转子25保持为能够旋转,基部55c、55d被旋钮30保持为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4个稳定器55中的、在图8A中位于左侧且在图8B中位于右侧的1个称为稳定器(第一稳定器)55A,将在图8A中位于右侧且在图8B中位于左侧的1个称为稳定器(第二稳定器)55B,将在图8A和图8B中位于下侧的1个称为稳定器(第三稳定器)55C,将在图8A和图8B中位于上侧的1个称为稳定器(第四稳定器)55D。这些稳定器55A~55D全部为相同形状。
如图6、图8A以及图8B所示,稳定器55A、55B各自的主体55a相对于旋钮30在与转子25的第二面25b以及旋钮30的端壁部30c平行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并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稳定器55C、55D各自的主体55a相对于旋钮30在Y方向上延伸,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稳定器55A、55B在X方向上错开配置。详细而言,稳定器55A的主体55a具有位于X方向的下侧(一侧)的第一端55a1和位于X方向的上侧(另一侧)的第二端55a2。稳定器55B的主体55a具有位于X方向的上侧的第一端55a1和位于X方向的下侧的第二端55a2。稳定器55B的第一端55a1位于比稳定器55A的第一端55a1和第二端55a2靠X方向上侧的位置。稳定器55B的第二端55a2在X方向上位于稳定器55A的第一端55a1与第二端55a2之间。
稳定器55C、55D在Y方向上错开配置。详细而言,稳定器55C的主体55a具有:第一端55a1,其位于稳定器55B侧、即图8A中Y方向的右侧(一侧);以及第二端55a2,其位于稳定器55A侧、即图8A中Y方向的左侧(另一侧)。稳定器55D的主体55a具有:第一端55a1,其位于稳定器55A侧、即图8A中Y方向的左侧;以及第二端55a2,其位于稳定器55B侧、即图8A中Y方向的右侧。稳定器55D的第一端55a1位于比稳定器55C的第一端55a1和第二端55a2靠稳定器55A侧、即图8A中Y方向左侧的位置。稳定器55D的第二端55a2在Y方向上位于稳定器55C的第一端55a1与第二端55a2之间。
如图5以及图8A所示,旋钮30的保持部30g具备保持稳定器55A的主体55a的第一保持部30g1、保持稳定器55B的主体55a的第二保持部30g2、保持稳定器55C的主体55a的第三保持部30g3、以及保持稳定器55D的主体55a的第四保持部30g4。
第一保持部30g1具备在稳定器55A中保持第一端55a1的附近的第一部分30g1-1和在稳定器55A中保持第二端55a2的附近的第二部分30g1-2。第二保持部30g2具备在稳定器55B中保持第一端55a1的附近的第一部分30g2-1和在稳定器55B中保持第二端55a2的附近的第二部分30g2-2。第三保持部30g3具备在稳定器55C中保持第一端55a1的附近的第一部分30g3-1和在稳定器55C中保持第二端55a2的附近的第二部分30g3-2。第四保持部30g4具备在稳定器55D中保持第一端55a1的附近的第一部分30g4-1和在稳定器55D中保持第二端55a2的附近的第二部分30g4-2。
每个第一部分30g1-1~30g4-1和每个第二部分30g1-2~30g4-2都是相同的结构。它们具备从旋钮30的端壁部30c朝向开放部30d突出的一对突出部、以及从这些突出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爪部。
在各个保持部30g1~30g4中,从第一部分30g1-1~30g4-1到第二部分30g1-2~30g4-2的距离全部相同。从第一保持部30g1的第一部分30g1-1的外端到第二保持部30g2的第一部分30g2-1的外端的X方向的距离D1比从第一保持部30g1的第一部分30g1-1的外端到第一保持部30g1的第二部分30g2-2的外端的X方向的距离L1长。从第三保持部30g3的第一部分30g3-1的外端到第四保持部30g4的第一部分30g4-1的外端的Y方向的距离D2比从第四保持部30g4的第一部分30g4-1的外端到第四保持部30g4的第二部分30g4-2的外端的X方向的距离L2长。相对于距离L1、L2(L1=L2),距离D1、D2(D1=D2)被设定为小于130%(1<D/L<1.3)。
相对于旋钮30,稳定器55A~55D配置为,1个稳定器55的第一端55a1与相邻的其他稳定器55的第二端55a2在X方向或Y方向上相邻,整体上主体55a呈正方形形状。详细而言,稳定器55A的第一端55a1与稳定器55C的第二端55a2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稳定器55C的第一端55a1与稳定器55B的第二端55a2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稳定器55B的第一端55a1与稳定器55D的第二端55a2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稳定器55D的第一端55a1与稳定器55A的第二端55a2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各个稳定器55的第二基部55d与相邻的稳定器55的主体55a交叉。
如图6以及图8B所示,基部55c、55d配置于在转子25的第二面25b形成的凹部25l,并保持于在转子25的外周部形成的保持槽25m。
参照图11,凹部25l设置在与插通孔25e以及配置部25f不同的角度位置的4处。凹部25l从车内侧向车外侧凹陷,并具备允许基部55c、55d的移动的底面。在这些凹部25l突出设置有对与各个基部55c、55d连续的臂部55b进行支承的引导件25q。凹部25l的形成区域、插通孔25e的形成区域以及贯通孔25j的形成区域在空间上连通。
详细而言,在图8B中位于右下方的凹部25l1配置有稳定器55A的第一基部55c和稳定器55C的第二基部55d。在图8B中位于左下方的凹部25l2配置有稳定器55C的第一基部55c和稳定器55B的第二基部55d。在图8B中位于左上的凹部25l3配置有稳定器55B的第一基部55c和稳定器55D的第二基部55d。在图8B中位于右上的凹部25l4配置有稳定器55D的第一基部55c和稳定器55A的第二基部55d。
保持槽25m与凹部25l内在空间上连通,并由从凹部25l贯通至转子25的外周面的长孔构成。保持槽25m在1处的凹部25l设置有2个,合计设置有8个。形成于凹部25l1~25l4的一对保持槽25m沿正交方向延伸,分别配置有不同的稳定器55的基部55c、55d。通过将基部55c、55d的前端配置于保持槽25m内,从而允许基部55c、55d沿着第二面25b的移动。
详细而言,在凹部25l1中,沿X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A的第一基部55c的保持槽25m,沿Y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C的第二基部55d的保持槽25m。在凹部25l2中,沿Y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C的第一基部55c的保持槽25m,沿X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B的第二基部55d的保持槽25m。在凹部25l3中,沿X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B的第一基部55c的保持槽25m,沿Y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D的第二基部55d的保持槽25m。在凹部25l4中,沿Y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D的第一基部55c的保持槽25m,沿X方向贯通地设置有配置稳定器55A的第二基部55d的保持槽25m。
在多个保持槽25m中的配置稳定器55D的第一基部55c的保持槽25m设置有使保持槽25m内与外部连通的连通槽25r。连通槽25r设置在作为组装稳定器55D的第一基部55c时的插入位置的保持槽25m的前端。连通槽25r从凹部25l4的底面贯通至第二面25b,并且从凹部25l4沿Y方向贯通至转子25的外周面。
接着,对稳定器55的组装作业进行说明。
多个稳定器55在未组装于旋钮30的状态下,按照稳定器55A、稳定器55C、稳定器55B以及稳定器55D的顺序组装于转子25。
首先,如图12A所示,使稳定器55A位于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将第一基部55c配置于凹部25l1,将第二基部55d配置于凹部25l4。之后,通过使稳定器55A向转子25的径向外侧(在图12A中为Y方向向右)滑动,从而使基部55c、55d分别插通于保持槽25m。
接着,如图12B所示,使稳定器55A旋转,并向转子25的径向外侧倾倒。接着,使稳定器55C位于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将第一基部55c配置于凹部25l2,将第二基部55d配置于凹部25l1。此时,稳定器55C的第二基部55d插入到之前配置的稳定器55A的主体55a与凹部25l1的底面之间。之后,通过使稳定器55C向转子25的径向外侧(在图12B中为X方向向下)滑动,从而使基部55c、55d分别插通于保持槽25m。
接着,如图12C所示,使稳定器55C旋转,并向转子25的径向外侧倾倒。接着,使稳定器55B位于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将第一基部55c配置于凹部25l3,将第二基部55d配置于凹部25l2。此时,稳定器55B的第二基部55d插入到之前配置的稳定器55C的主体55a与凹部25l2的底面之间。之后,通过使稳定器55B向转子25的径向外侧(在图12C中为Y方向向左)滑动,从而使基部55c、55d分别插通于保持槽25m。
接着,如图12D所示,使稳定器55B旋转,并向转子25的径向外侧倾倒。接着,使稳定器55D位于转子25的第二面25b侧,将第一基部55c配置于凹部25l4,将第二基部55d配置于凹部25l3。此时,稳定器55D的第二基部55d插入到之前配置的稳定器55B的主体55a与凹部25l3的底面之间。另外,与先组装的稳定器55A、55B、55C不同,由于在凹部25l4存在先组装的稳定器55A的主体55a,因此无法将稳定器55D的第一基部55c从轴线A方向配置于凹部25l4。但是,由于在配置第一基部55c的保持槽25m设置有连通槽25r,因此稳定器55D通过Y方向的移动,能够将第一基部55c配置于凹部25l4,能够将第二基部55d配置于凹部25l3。并且,在配置后,如图8B所示,使稳定器55D旋转,并向转子25的径向外侧倾倒。
若稳定器55A~55D向转子25的安装全部完成,则在对于转子25配置施力构件33之后,使各个稳定器55的主体55a插入至旋钮30的保持部30g并保持。由此,借助稳定器55完成旋钮30向转子25的安装。
接着,对操作捏手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在旋钮30的非操作状态下,通过施力构件33的施力,旋钮30被保持在已与转子25分离的位置。由此,与凸台30e连结的第一传递构件36位于远离膜50的位置。此外,第二传递构件37通过弹簧43的施力而被保持在与膜50抵接的位置。
在该非操作状态下,显示面板1中的、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不变化,仅与第二传递构件37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变化。但是,静电电容因第二传递构件37而变化的位置被维持在规定位置。因此,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出旋钮30未被操作。
当对旋钮30进行按压操作时,旋钮30克服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而接近转子25。此时,若用户在由环状体构成的旋钮30中操作外周侧的偏移的位置,则在未采用稳定器55的情况下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倾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稳定器55,因此通过旋钮30的操作来按压稳定器55的主体55a,基部55c、55d沿着凹部25l的底面以及保持槽25m移动。由此,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另外,通过旋钮30的直线运动,第一传递构件36借助凸起30e与膜50平行地接近或面接触。
通过按压操作,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除了第二传递构件37的对置部分之外,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也发生变化。因此,显示面板1的静电电容变化的区域与非操作状态相比为大范围。由于该电容的变化区域的增大,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出旋钮30的按压操作。
当按压操作停止时,在施力构件33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旋钮30和第一传递构件36相对于转子25向车内侧移动。由此,在显示面板1中,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消失,因此静电电容变化的区域与按压操作状态相比成为局部。通过该静电电容的变化区域的减少,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出旋钮30的按压操作的解除。
当对旋钮30进行旋转操作时,第二传递构件37借助转子25而一起旋转。此时,在施力构件33的作用下旋钮30保持为已离开转子25的状态,因此第一传递构件36也维持为已离开膜50的状态。
通过旋转操作,在显示面板1中,与第一传递构件36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不变化,仅与第二传递构件37对置的部分的静电电容变化,但变化的位置以轴线A为中心旋转。因此,显示面板1能够包括旋钮30旋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在内地检测出旋钮30的旋转操作。
若旋转操作停止,则转子25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7的旋转也停止。由此,在显示面板1中,静电电容变化的位置的移动停止。因此,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出旋钮30的旋转操作的停止。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操作捏手装置10具有以下的特征。
由于在转子(基座)25与旋钮(操作构件)30之间配置有稳定器55,因此能够抑制在按压操作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能够提高旋钮30的姿势稳定性。因此,能够提高用户对旋钮30的操作感。另外,能够使与旋钮30的移动联动地移动的第一传递构件36与显示面板1面接触。因此,能够将旋钮30的操作可靠地传递至显示面板1,因此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的检测性。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递构件36由软质材料形成,因此在旋钮30被强力按压而旋钮30过度地移动的情况下,第一传递构件36能够弹性地变形。因此,通过由稳定器55实现的旋钮30的姿势稳定与第一传递构件36的弹性变形的协同效果,能够使第一传递构件36与显示面板1面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操作捏手装置10的操作传递性,由此能够可靠地提高显示面板1的检测性。
稳定器55包括主体55a沿X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稳定器55A和第二稳定器55B,它们的第一端55a1在X方向上向远离的方向错开地配置。因此,能够将第一稳定器55A的第一端55a1以及第二稳定器55B的第一端55a1分别配置于旋钮30的外周部附近。由此,与将一对稳定器55的端对齐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一对稳定器55A、55B支承旋钮30的距离变长。其结果是,能够在大范围内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
保持部30g包括保持第一稳定器55A的两端的第一保持部30g1和保持第二稳定器55B的两端的第二保持部30g2,这些第一部分30g1-1、30g2-1之间的距离D1比第一部分30g1-1与第二部分30g1-2之间的距离L1长。因此,能够将支承稳定器55A、55B的部分分别配置于旋钮30的外周部附近。由此,与将保持部30g对齐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一对稳定器55A、55B的距离变长。其结果是,能够在大范围内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
稳定器55包括主体55a在Y方向(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稳定器55C和第四稳定器55D,它们的第一端55a1在Y方向上向远离的方向错开地配置。因此,能够将稳定器55C、55D的第一端55a1分别配置于旋钮30的外周部附近。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
保持部30g包括保持第三稳定器55C的两端的第三保持部30g3和保持第四稳定器55D的两端的第四保持部30g4,这些第一部分30g3-1、30g4-1之间的距离D2比第一部分30g4-1与第二部分30g4-2之间的距离L2长。因此,能够将支承稳定器55C、55D的部分分别配置于旋钮30的外周部附近。其结果是,能够在大范围内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
稳定器55A~55D中的、1个稳定器55的第一端55a1和除此以外的相邻的稳定器55的第二端55a2在X方向或Y方向上相邻(错开)配置。因此,能够在旋钮30的外周部附近可靠地配置各个稳定器55的第一端55a1,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旋钮30相对于转子25的倾斜。
稳定器55A~55D全部为同一形状。因此,不存在误安装的担忧,因此能够提高组装工艺性,并且能够可靠地提高旋钮30的姿势稳定性。
转子25是具有开口部26的环状体,旋钮30是具有位于开口部26的内侧的内壁部30a和包围转子25的外壁部30b的环状体。因此,能够通过转子25以及旋钮30的内部空间目视确认显示面板1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确保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
基座具有:转子25,其具有第一面25a和第二面25b;以及环状的保持架20,其将转子25保持为能够旋转,且该基座在转子25的第一面25a具备第二传递构件37。因此,不仅能够将旋钮30的按压操作,还能够将旋钮30的旋转操作传递至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能够检测出该旋转操作,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由于在旋钮30的内壁部30a与外壁部30b之间集中配置有第一传递构件36和第二传递构件37,因此能够使操作捏手装置10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操作捏手装置10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转子25上,在配置第一基部55c的所有保持槽25m设置连通槽25r。这样,能够通过滑动移动来配置所有稳定器55A~55D,稳定器55A~55D的组装顺序没有制约,因此能够提高组装工艺性。
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转子25的内周配置保持架20,在转子25的外周配置环构件45。在该情况下,与在保持架20的内侧配置转子25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意外地进入内部的液体容易地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防止液体积存在内部,能够防止传递构件36、37的导电性受损。
具体而言,保持架20保持安装有旋钮30、第一传递构件36以及第二传递构件37的转子25,因此轴向的尺寸增大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保持架位于外周部的情况下,保持架成为障壁而阻碍液体因自重而向外部流出。与此相对地,在图14的变形例中,由于保持架20位于内周部,因此保持架20不会阻碍液体因自重而向外部流出。因此,能够提高液体的排出性。而且,通过以位于环构件45的下端的方式设置贯通孔60,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的排出性。
而且,由于在保持架20的外侧配置有转子25,因此设计的自由度变高,能够较大地成形转子25的径向的尺寸。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用于确保操作性的稳定器55、施力构件33,而且能够将稳定器55尽可能地配置于外侧,因此能够在按压操作时进一步抑制旋钮30的面方向的倾斜。因此,能够提高旋钮30的操作感以及操作的稳定性。
稳定器55的数量不限于4根,也可以仅为对置的2根,特别是也可以仅由1根构成,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操作捏手装置10不限于圆环状,从轴线A延伸的方向观察,也可以是没有开口部的圆形形状。另外,操作捏手装置10的外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形状。
本发明的操作捏手装置10只要是搭载有具备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面板1的产品,则也能够用于车载产品以外。
附图标记说明
1 显示面板
10 操作捏手装置
20 保持架(基座)
20a 主体
20b 第一保持部
20c 第二保持部
20d 突起
20e 卡合槽
20f 抵接部
21 开口部
25 转子(基座)
25a 第一面
25b 第二面
25c 滑动接触部
25d 安装孔
25e 插通孔
25f 配置部
25g 贯通孔
25h 引导肋
25i 安装部
25j 贯通孔
25k 凹部
25l、25l1~25l4 凹部
25m 保持槽
25n 贯通孔
25o 块
25p 卡止片
25q 引导件
25r 连通槽
26 开口部
27 弹簧
28 卡合构件
30 旋钮(操作构件)
30a 内壁部
30b 外壁部
30c 端壁部
30d 开放部
30e 凸台
30f 保持部
30g 保持部
30g1 第一保持部
30g1-1 第一部分
30g1-2 第二部分
30g2 第二保持部
30g2-1 第一部分
30g2-2 第二部分
30g3 第三保持部
30g3-1 第一部分
30g3-2 第二部分
30g4 第四保持部
30g4-1 第一部分
30g4-2 第二部分
30h 限制部
30i 防滑部
31 开口部
32 装饰板
33 施力构件
33a 基部
33b 突出部
33c 头部
35 传递构件
36 第一传递构件
36a 第一端
36b 第二端
36c 定位突起
37 第二传递构件
37a 切口部
37b 贯通部
38 连接部
38a 连接端
38b 贯通孔
40 安装构件
40a 凹槽
40b 外侧壁
40c 内侧壁
40d 端壁
40e 定位槽
40f 插通槽
40g 贯通部
40h 定位凸部
40i 抵接部
41 螺钉
42 保持构件
42a 凹陷
42b 突出部
42c 定位凸部
42d 螺纹孔
42e 凸部
42f 卡止片
42g 爪部
43 弹簧
44 螺钉
45 环构件
45a 基部
45b 突出部
50 膜
51 开口部
52a~52c 粘接层
55 稳定器
55A 第一稳定器
55B 第二稳定器
55C 第三稳定器
55D 第四稳定器
55a 主体
55a1 第一端
55a2 第二端
55b 臂部
55c 第一基部
55d 第二基部
60 贯通孔
A 轴线
X 第一方向
Y 第二方向。

Claims (9)

1.一种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捏手装置具备:
基座,其具有与显示面板对置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面位于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
传递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一面侧且具有导电性;
操作构件,其以允许相对于所述基座向与所述第一面交叉的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面侧,并使所述传递构件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接近以及分离;以及
稳定器,其配置于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构件之间,
所述稳定器具有:主体;一对臂部,它们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两端相连,并从所述主体向相同的方向突出;以及一对基部,其分别与所述臂部相连,并从所述臂部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突出,
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构件中的一方具有将所述主体保持为能够旋转的保持部,
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构件中的另一方具有一对保持槽,所述一对保持槽将所述基部分别保持为能够沿着所述第二面滑动且能够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稳定器包括所述主体沿着所述第二面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稳定器和第二稳定器,
所述第一稳定器的所述主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稳定器的所述主体具有:第一端,其位于比所述第一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靠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位置;以及第二端,其位于所述第一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保持所述第一稳定器的第一保持部、以及保持所述第二稳定器的第二保持部,
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保持所述第一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部分和保持所述第一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保持所述第二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部分和保持所述第二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部分,
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到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到所述第二部分的距离、以及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到所述第二部分的距离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稳定器包括所述主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三稳定器和第四稳定器,
所述第三稳定器的所述主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二稳定器侧的第一端和位于所述第一稳定器侧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稳定器的所述主体具有:第一端,其位于比所述第三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靠所述第一稳定器侧的位置;以及第二端,其位于所述第三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括保持所述第三稳定器的第三保持部和保持所述第四稳定器的第四保持部,
所述第三保持部具有保持所述第三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部分和保持所述第三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四保持部具有保持所述第四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部分和保持所述第四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部分,
从所述第三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到所述第四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三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到所述第二部分的距离、以及从所述第四保持部的所述第一部分到所述第二部分的距离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稳定器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所述第四稳定器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
所述第一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
所述第三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
所述第二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
所述第四稳定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定器的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稳定器、所述第二稳定器、所述第三稳定器以及所述第四稳定器全部为相同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是具有开口部的环状体,
所述操作构件是具有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的筒状的内壁部和包围所述基座的外周的筒状的外壁部的环状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捏手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具有:转子,其具有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以及环状的保持架,其将所述转子保持为能够旋转,
在所述转子的所述第一面,以与所述转子一体旋转的方式具备与所述传递构件不同的传递构件。
CN202180021178.2A 2020-03-30 2021-02-18 操作捏手装置 Pending CN1152987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9301 2020-03-30
JP2020-059301 2020-03-30
PCT/JP2021/006138 WO2021199766A1 (ja) 2020-03-30 2021-02-18 操作つま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8785A true CN115298785A (zh) 2022-11-04

Family

ID=7792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1178.2A Pending CN115298785A (zh) 2020-03-30 2021-02-18 操作捏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5511A1 (zh)
JP (1) JP7377954B2 (zh)
CN (1) CN115298785A (zh)
DE (1) DE112021002066T5 (zh)
WO (1) WO20211997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D221449S (zh) * 2022-02-24 2022-10-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筆記型電腦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82718A (ja) * 2013-03-21 2014-09-29 Tokai Rika Co Ltd 操作装置
DE102013014792A1 (de) * 2013-09-09 2015-03-12 Leopold Kostal Gmbh & Co. Kg Bildschirmbasiertes Fahrzeugbediensystem
JPWO2015174092A1 (ja) * 2014-05-15 2017-04-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操作つまみ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表示装置
CN108146345B (zh) * 2016-12-06 2021-03-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车辆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车辆控制装置的车辆
US11106291B2 (en) * 2017-10-11 2021-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nob and input device
JP7190633B2 (ja) * 2017-11-06 2022-12-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7954B2 (ja) 2023-11-10
JPWO2021199766A1 (zh) 2021-10-07
WO2021199766A1 (ja) 2021-10-07
US20230115511A1 (en) 2023-04-13
DE112021002066T5 (de)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23436A1 (ja) 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CN115298785A (zh) 操作捏手装置
CN109690717B (zh) 旋转输入装置
JP4934550B2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2019029358A (ja) 直動軸受により案内されるタッチパッド
CN113467627A (zh) 操作旋钮装置
WO2019087608A1 (ja) 入力装置
JP7377757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KR100803959B1 (ko) 회전형 전기 부품
JP7335192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取付治具、及び操作つまみ装置ユニット
US11249505B2 (en) Operation knob device
JP7377755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7349949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7377756B2 (ja)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6691989B2 (ja) 照明付きコネクタカバーアセンブリ
JP2004303684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2260473A (ja) カバー
JP7511899B2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
EP2315224B1 (en) Operating panel body
JP4801562B2 (ja) ロータリスイッチ装置
WO2008044419A1 (fr) Dispositif de fonctionnement
JP2007179882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CN113994449A (zh) 操作装置
JP2023142180A (ja) 回転操作装置、および電子鍵盤楽器
JP425701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