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3406A - 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3406A
CN111183406A CN201880065094.7A CN201880065094A CN111183406A CN 111183406 A CN111183406 A CN 111183406A CN 201880065094 A CN201880065094 A CN 201880065094A CN 111183406 A CN111183406 A CN 1111834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ressing
unit
rotating
inpu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50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原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83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34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62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1D translations or rotations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e.g. scroll wheels, sliders, knobs, rollers or bel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4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9/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basic types of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and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not covered by any single one of the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45Proximity switches
    • H03K17/955Proximity switches using a capacitive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 H03K17/97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using a capacitive movable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017/9602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hape of the sens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85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with illumination
    • H03K2217/96079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with illumination using a single or more light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 H03K2217/9651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the moving element acting on a force, e.g. pressure sensitive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输入装置包括:旋转部,其具有开口部;按压构件,其在第1区域内使光透过;旋转电极部,其具有第1电极体;保持电极部,其具有第2电极体,能够利用所述旋转电极部的旋转使所述第2电极体与所述第1电极体接触、分离;第1检测电极部,其配置为与所述保持电极部相对;以及基板部,其形成有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在所述第1区域内,光经由所述基板部以及所述按压构件而透过。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进行向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输入装置具有输入单元和检测单元。
输入单元具有输入部、旋转电极部和保持电极部。输入部包含旋转的旋转部。旋转电极部随着旋转部的旋转而旋转。保持电极部配置于与旋转电极部相面对的位置。并且,旋转电极部的旋转会使保持电极部与旋转电极部之间的电状态发生变化。
检测单元具有第1检测电极部和基板部。基板部配置有电子零部件,具有电子电路。另外,基板部在形成有电子电路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第1检测电极部。第1检测电极部配置于与保持电极部相面对的位置。旋转部的旋转会使第1检测电极部的静电电容变化。
作为这样的以往的输入装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公开的输入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188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输入装置包括:旋转部,其具有开口部;按压构件,其配置为在俯视下与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开口部重叠,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第1区域内供光透过;旋转电极部,其与所述旋转部的旋转相对应地旋转,具有第1电极体;保持电极部,其具有第2电极体,并且配置为使所述第2电极体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旋转电极部相对,能够利用所述旋转电极部的旋转使所述第2电极体与所述第1电极体接触、分离;第1检测电极部,其配置为与所述保持电极部相对;以及基板部,其形成有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具有:第1接收电极,其配置为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第2电极体重叠;以及第1发送电极,其配置为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第1接收电极重叠,所述第1接收电极与所述第1发送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因所述旋转电极部的旋转而发生变化,在所述第1区域内,光经由所述基板部以及所述按压构件而透过。
采用该结构,本公开的输入装置能够在第1区域内使自第1方向入射的光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透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展开立体图。
图3是本公开的输入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输入单元的展开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输入单元的展开立体图。
图6是本公开的检测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检测单元的Y-Y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说明显示装置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次谋求以下这样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在比输入装置靠第1方向(下方)的位置配置有显示器,在从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方)观察输入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视觉识别借助输入装置而显示于显示器的内容等。
针对上述的以往的输入装置而言,为了将电子零部件和第1检测电极部配置于同一基板部,对基板部使用印刷电路板等不透明的基板。因此,自比输入装置靠第1方向(下方)的位置向输入装置入射的光不容易透过到比输入装置靠第2方向(上方)的位置。
另外,在本公开中,为了便于理解,将第1方向设为“下”并将第2方向设为“上”来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谋求一种使用者在自上方观察输入装置时能够视觉识别位于输入装置的下方的显示器的显示的输入装置。换言之,谋求一种能使自下方向输入装置入射的光透过到比输入装置靠上方的位置的那样的输入装置。
另外,虽然将第1方向设为“下”并将第2方向设为“上”来进行说明,但“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为互为反向的方向即可。
在本公开中使用了“上”、“下”、“右”、“左”、“上方”和“下方”等表示方向的用语来进行说明,但以上用语仅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本公开。
(实施方式)
[显示装置2000的概要]
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显示装置2000的结构。图1是显示装置2000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装置2000的展开立体图。作为显示装置2000的例子,能够举出例如触控板。显示装置2000具有盖构件51、电极基板52和显示器400。在显示器400的下方形成有控制器500(参照图2)。显示装置2000具备输入装置1000。输入装置1000具有被固定构件300固定于盖构件51的输入单元100以及形成于电极基板52的检测单元200。输入装置1000构成为能使自配置于检测单元200(详见后述)的下方的显示器400朝向上方发出的光透过输入单元100以及检测单元200。
[输入单元100的概要]
参照图3~图5说明输入单元100。图3是输入单元100的立体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输入单元100而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输入单元100而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如上所述,输入装置1000具有输入单元100和检测单元200,在输入单元100的下方配置检测单元200。另外,关于检测单元200会参照图6等在后面说明。
如图3所示,输入单元100具有旋转部11、按压构件12和引导部13。旋转部11被例如使用者、机器人、机构等施力从而旋转。按压构件12配置于比旋转部11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另外,如图4所示,按压构件12由主体部12a、保持部12b和按压部12c形成,至少主体部12a能够使光透过。
在旋转部11的下方配置有旋转电极部20,在旋转电极部20以在旋转电极部20的下表面暴露的方式形成有旋转电极体26(参照图5)。旋转电极体26(参照图5)在旋转部11的旋转的作用下转动。
在此,简单说明旋转电极体26的形成方法。在整体由树脂形成的旋转电极部20的下表面以使金属自树脂暴露的方式嵌入形成。其结果是,如图5所示,旋转电极部20的下表面中的金属暴露的部分对应于旋转电极体26,其余的部分成为树脂25b。
旋转电极部20配置于保持构件31之上,在保持构件31的下方配置有保持电极部30、基准电极部60和按压电极部80。也就是说,保持电极体32(保持电极部30)配置为隔着保持构件31面对旋转电极体26。并且,旋转电极部20的旋转会使保持电极体32与旋转电极体26之间的电状态发生变化。
[检测单元200的概要]
接下来,参照图6以及图7说明检测单元200的概要。图6是本公开的检测单元200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检测单元200的沿着Y-Y线的局部剖视图。
另外,检测单元200形成于电极基板52之上,在形成有检测单元200的电极基板之上层叠有盖构件51,对此会参照图8等在后面说明。在图6中未示出电极基板52以及盖构件51。
如图6所示,检测单元200包含位于周边部的第1检测电极部40和位于中央部的第2检测电极部90。
第1检测电极部40具有将接收电极41a和发送电极41b设为一对的检测电极体41、将接收电极42a和发送电极42b设为一对的检测电极体42以及将接收电极43a和发送电极43b设为一对的检测电极体43。将接收电极90a和发送电极90b设为一对的第2检测电极部90形成有4个。
如图7所示,接收电极42a配置于电极基板52的上表面,发送电极42b配置于电极基板52的下表面。接收电极42a以及发送电极42b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另外,在此说明了接收电极42a以及发送电极42b的位置关系,但接收电极41a以及发送电极41b的位置关系和接收电极43a以及发送电极43b的位置关系也是同样的。
[输入装置1000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图8说明输入装置1000的结构。
图8是对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截面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公开的输入装置1000在输入单元100的下方配置有检测单元200。另外,在图8中,特别地针对检测单元200而言,仅示出了概略结构,未图示出例如发送电极42b、43b等。
在此,对输入单元100中的各电极与检测单元200中的各电极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检测电极体42(参照图6)位于按压电极部80(参照图4)的下方,检测电极体41、42(参照图6)位于两个保持电极体32(参照图4)的下方。接收电极部44(参照图6)位于基准电极部60(参照图4)的下方。
接收电极41a与发送电极41b(或接收电极42a与发送电极42b)静电电容耦合,旋转部11的旋转会使接收电极41a与发送电极41b(或接收电极42a与发送电极42b)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
在此,详细说明电极基板52的结构。
如图8所示,第1检测电极部40(接收电极41a、发送电极41b、接收电极42a、发送电极42b、接收电极43a、发送电极43b和接收电极部44)形成于基板部50。另外,基板部50在与按压构件12的主体部12a(透过部)相对的区域(第1区域A)处使光透过(参照图8)。
如此,输入装置1000具有按压构件12和基板部50,上述按压构件12配置于比旋转部11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使光透过,上述基板部50在与按压构件12相面对的第1区域A处使光透过。另外,在本公开中,基板部50由盖构件51和电极基板52形成。采用该结构,能使自比基板部50靠下方的位置向第1区域A入射的光透过基板部50以及按压构件12而朝向比按压构件12靠上方的位置行进。因此,针对输入装置1000而言,能够隔着按压构件12以及基板部50视觉识别到位于比基板部50靠下方的位置的物体。
如图1所示,输入装置1000具有输入单元100和检测单元200。如上所述,输入装置1000构成为能使自检测单元200的下方入射的光向输入单元100的上方透过。另外,输入装置1000利用输入单元100来接收机械性的输入。在此,机械性的输入例如是旋转、按、拉和滑动等。并且,检测单元200将由输入单元100输入的输入中的至少一个输入转换为静电电容的变化。
[输入单元100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图5说明输入单元100。图4是从上方观察图3所示的输入单元100而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图3所示的输入单元100而观察到的展开立体图。输入单元100具有旋转部11、包含旋转电极体26的旋转电极部20、包含两个保持电极体32的保持电极部30、基准电极部60、开关体70以及按压电极部80。输入单元100具有旋转部11、按压构件12和引导部13。
旋转部11形成为具有圆形的外缘和圆形的内缘的环状。并且,在保持构件31将旋转部11保持为能够旋转。并且,在旋转部11的内缘的内侧配置有按压构件12和引导部13。
另外,旋转部11的环形也可以为多边形。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多边形的外缘和多边形的内缘的环状。另外,针对旋转部11的环形而言,内缘的形状与外缘的形状也可以不一致。例如,旋转部11的环形既可以是具有多边形的外缘和圆形的内缘的环状,也可以是具有圆形的外缘和多边形的内缘的环状。另外,旋转部11的内缘、外缘均不必严格地是圆形、多边形,也可以利用曲线、直线的组合来形成为环状。例如,旋转部11的内缘、外缘也可以是椭圆形、大致圆形和用曲线将多边形的角圆角化而得到的大致多边形这样的形状。旋转部11具有开口部即可。
按压构件12具有主体部12a、保持部12b和按压部12c。主体部12a例如包含玻璃、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和丙烯酸等,是透明的,能使光透过。主体部12a配置于比旋转部11的内缘靠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俯视下旋转部11的开口部与按压部12c重叠。主体部12a位于在自比旋转部11靠上方的位置观察旋转部11的环内的情况下(在自比旋转部11靠上方的位置观察下方的情况下)能够视觉识别的位置。换言之,主体部12a位于比旋转部11的内缘靠内侧的位置并且自输入装置1000向外侧暴露。再换言之,主体部12a在比引导部13的内缘靠内侧的位置处自输入装置1000向外侧暴露。
另外,透明可以是有色透明,也可以是无色透明。另外,主体部12a是能自上方视觉识别自下方入射的可见光的程度的透明即可。因此,主体部12a也可以形成为使来自上方的光反射但使来自下方的光透过。也就是说,主体部12a也可以是例如单面镜。
按压部12c自主体部12a突出。并且,按压部12c配置于开关体70的上方。另外,在按压部12c的上方配置有引导部13。换言之,按压部12c配置在引导部13与开关体70之间。
另外,按压部12c也可以是与主体部12a相同的材质。另外,按压部12c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另外,按压部12c可以与主体部12a为一体,也可以与主体部12a相互独立。
保持部12b自主体部12a突出。并且,保持部12b配置于隔着主体部12a面对按压部12c的位置。保持部12b被保持在保持构件31的上表面与引导部13的下表面之间。另外,保持部12b被保持为能够使按压部12c上下移动。
另外,保持部12b可以是与主体部12a、按压部12c相同的材质。另外,保持部12b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另外,保持部12b可以与主体部12a为一体,也可以与主体部12a相互独立。
引导部13配置在旋转部11的环内。另外,引导部13配置于按压构件12(主体部12a)的上方。引导部13形成为环状。另外,引导部13随着自旋转部11的旋转中心朝向旋转部11的外侧去而朝向上方倾斜。
旋转电极部20具有旋转部25和旋转电极体26(第1电极体)。旋转部25形成为环状且形成为筒状。旋转部25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另外,在旋转部25的上表面形成有具有多个凹部和多个凸部的凹凸部25a。并且,旋转部25在其下表面保持有旋转电极体26。旋转电极体26是具有外周部26a(参照图5)和内周部26b(参照图5)的环状的导电体,上述外周部26a等间隔地形成有缺口,上述内周部26b位于比外周部26a靠旋转电极部20的内缘侧的位置。因此,在旋转电极体26的形成有缺口的位置处旋转部25暴露,将旋转部25的暴露部表示为树脂25b。
保持电极部30具有保持构件31、保持电极体32和棘爪簧(日文:クリックバネ)33。保持构件31形成为环状且形成为筒状。另外,在保持构件31形成有自下表面向上表面贯通的多个孔。并且,保持构件31将旋转部25保持为能够旋转。另外,保持构件31在下表面保持有保持电极体32。
保持电极体32配置于与旋转电极体26相面对的位置。另外,一个保持电极体32具有电刷32a和主体部32c,另一个保持电极体32具有电刷32b和主体部32d。利用导电体将电刷32a和主体部32c成形为一体。另外,利用导电体将电刷32b和主体部32d成形为一体。并且,电刷32a和电刷32b经由保持构件31的相对应的不同的孔向上方突出,与旋转电极体26的外周部26a或旋转部25(树脂25b)接触。另外,主体部32c和主体部32d被保持于保持构件31的下表面。
棘爪簧33具有压力承受部33a。棘爪簧33为环状的金属体,压力承受部33a具有弹性。棘爪簧33以压力承受部33a与凹凸部25a接触的方式被保持于保持构件31。
基准电极部60具有电刷60a和主体部60b。利用导电体将电刷60a和主体部60b形成为一体。基准电极部60被保持于保持构件31的下表面。并且,电刷60a经由保持构件31的位于与电刷32a和电刷32b不同的位置的孔向上方突出,与旋转电极体26的内周部26b接触。
开关体70位于引导部13的下方。开关体70配置于保持构件31之上,并且配置于按压构件12的按压部12c的下方。即,开关体70被保持构件31和按压部12c夹着。开关体70具有第1端子和第2端子。第1端子和第2端子通过被施加按压力而电导通。并且,开关体70的第1端子与基准电极部60电连接。
另外,开关体70优选使用通过承受按压力而电阻值下降的电子零部件。作为这样的电子零部件,例如能够举出按压开关、压力传感器和膜片开关等。例如在使用按压开关作为开关体7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按压开关体70而产生咔哒感。另外,例如在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开关体70的情况下,能够输出与施加于开关体70的按压力相对应的电信号。另外,例如在使用膜片开关作为开关体70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按压构件12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
按压电极部80是被保持于保持构件31的下表面的导电体。另外,在从旋转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按压电极部80配置在基准电极部60与保持电极体32之间的位置。按压电极部80与开关体70的第2端子电连接。因此,按压电极部80在开关体的第1端子与第2端子导通的状态下借助开关体70电导通于基准电极部60。
[检测单元200的结构]
参照图4~图8说明检测单元200。图6是检测单元200的示意图。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Y-Y线的剖视图。图8是对输入装置1000的显示装置的截面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图8中,输入单元100的部分相当于沿着图3所示的X-X线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检测单元200具有第1检测电极部40和第2检测电极部90。第1检测电极部40和第2检测电极部90形成于电极基板52(参照图8)。输入单元100的动作会使检测单元200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
第1检测电极部40具有检测电极体41、检测电极体42、检测电极体43和接收电极部44。检测电极体41具有接收电极41a和发送电极41b。接收电极41a和发送电极41b是具有导电性的电极。接收电极41a与发送电极41b绝缘。另外,接收电极41a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于比发送电极41b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在接收电极41a与发送电极41b之间配置有例如空气、树脂、玻璃等的绝缘层。针对输入装置1000而言,后述的电极基板52担负绝缘层的作用。即,在接收电极41a与发送电极41b之间配置有电极基板52。并且,发送电极41b与接收电极41a之间的静电电容会因输入单元100的旋转部11的旋转而发生变化。
检测电极体42具有接收电极42a和发送电极42b。接收电极42a和发送电极42b是具有导电性的电极。接收电极42a与发送电极42b绝缘。另外,接收电极42a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于比发送电极42b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在接收电极42a与发送电极42b之间配置有例如空气、树脂、玻璃等的绝缘层。针对输入装置1000而言,后述的电极基板52担负绝缘层的作用。即,在接收电极42a与发送电极42b之间配置有电极基板52。并且,发送电极42b与接收电极42a之间的静电电容会因输入单元100的旋转部11的旋转而发生变化。
检测电极体43具有接收电极43a和发送电极43b。接收电极42a和发送电极42b是具有导电性的电极。接收电极43a与发送电极43b绝缘。另外,接收电极43a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于比发送电极43b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在接收电极43a与发送电极43b之间配置有例如空气、树脂、玻璃等的绝缘层。针对输入装置1000而言,后述的电极基板52担负绝缘层的作用。即,在接收电极43a与发送电极43b之间配置有电极基板52。
并且,按压开关体70会使发送电极43b与接收电极43a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在此,通过对按压构件12进行按压从而使开关体70被按压部12c按压。即,发送电极43b与接收电极43a之间的静电电容会因按压构件12被按压而发生变化。
接收电极部44成为检测电极体41、检测电极体42和检测电极体43的检测的基准。接收电极部44是配置于与基准电极部60(参照图4)相面对的位置的导电性的电极。接收电极部44例如与地电连接,具有接地电位。
这样,第1检测电极部40成为利用彼此电独立的电极(检测电极体41或检测电极体42和检测电极体43)来对旋转和按压进行检测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旋转、按压的误检测。另外,第1检测电极部40具有检测电极体41和检测电极体42,从而能够输出与旋转部11的旋转方向相对应的电信号。因此,在将旋转部11正在旋转的情况作为电信号输出的情况下,第1检测电极部40具有检测电极体41和检测电极体42中的任一者即可。
另外,接收电极41a、42a、43a以及发送电极41b、42b、43b可以使用包含铜、银、铝、金等金属的金属电极,也可以使用包含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导电性有机材料、石墨稀等碳材料等的透明电极。
如图8所示,基板部50具有盖构件51和电极基板52。盖构件51具有第1面和第2面。盖构件51的第1面与保持电极部30相面对。第2面是第1面的反面并且位于比第2面靠下方的位置。盖构件51具有比电极基板52的硬度高的硬度或者与电极基板52相同程度的硬度,至少在与按压构件12的主体部12a相面对的第1区域A处具有透光性。电极基板52是硬度与盖构件51相同程度或者硬度比电极基板52低的例如膜,至少在与按压构件12的主体部12a相面对的第1区域A处具有透光性。即,基板部50构成为至少在第1区域A处能使光自下表面向上表面通过。在电极基板52的上表面形成有接收电极41a、42a、43a。另外,在电极基板52的下表面形成有发送电极41b、42b、43b。
另外,电极基板52可以由多片膜重叠而形成,也可以是1片膜。在电极基板52是多片膜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最上表面形成接收电极41a、42a、43a,也可以不在最下表面形成发送电极41b、42b、43b。
物体接触或靠近按压构件12会使第2检测电极部90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在此,作为物体,能够举出例如人的手指和机械臂等。第2检测电极部90形成于电极基板52的与按压构件12的主体部12a相面对的第1区域A。第2检测电极部90具有透光性。第2检测电极部90形成于与第1检测电极部40所在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但也可以形成于与第1检测电极部40所在的平面不同的平面上。第2检测电极部90具有4个电独立的电极,呈十字状配置。并且,第2检测电极部的4个电极均具有接收电极90a和发送电极90b并且配置于电极基板52。接收电极90a形成为环状并且配置于发送电极90b的上方。也就是说,在接收电极90a与发送电极90b之间配置有电极基板52来作为绝缘层。并且,接收电极90a与发送电极90b之间的静电电容会因物体接触或靠近按压构件12而发生变化。
关于第2检测电极部90的透光性的程度,透明到在将第2检测电极部90形成于电极基板52的状态下能使自电极基板52的下方入射的光入射到按压构件12的程度即可。若要满足上述的透光性,例如第2检测电极部90可以使用包含铜、银、铝、金等金属的金属电极,也可以使用包含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导电性有机材料、石墨稀等碳材料等的透明电极。在此,在使用金属电极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以利用金属形成细线、利用金属呈网状形成细线以及对由金属形成的细线进行发黑处理这些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形成金属电极。
[输入装置1000的动作]
输入装置1000构成为,通过旋转部11的旋转、按压构件12的按压以及按压构件12的接触或靠近从而使与各个动作相对应的接收电极与发送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首先,对旋转部11旋转的情况下的静电电容变化进行说明。
旋转部25因旋转部11的旋转而旋转。在旋转部25的下表面保持有旋转电极体26(参照图5)。因此,旋转电极体26与旋转部11一同旋转。旋转电极体26在其内周部26b接触于基准电极部60的电刷60a(参照图4)。另外,旋转电极体26在旋转电极体26的外周部26a分别接触于保持电极体32的电刷32a以及电刷32b。
在此,在旋转电极体26的外周部26a形成有等间隔的缺口,因此,通过旋转电极体26的旋转从而交替地反复成为主体部60b与主体部32c电导通的状态以及两者的电导通被切断的状态。另外,交替地反复成为主体部60b与主体部32d电导通的状态以及两者的电导通被切断的状态。
在旋转部11沿第1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以及旋转部11沿第2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主体部60b与主体部32c之间的电状态的变化不同于主体部60b与主体部32d之间的电状态的变化。在此,第1旋转方向与第2旋转方向互为反向。
接收电极41a与主体部32d相面对。因此,接收电极41a与发送电极41b之间的静电电容会因主体部32d的电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接收电极42a与主体部32c相面对。因此,接收电极42a与发送电极42b之间的静电电容会因主体部32c的电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主体部60b与主体部32c之间的电状态的变化不同于主体部60b与主体部32d之间的电状态的变化。因此,接收电极42a与发送电极42b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不同于接收电极41a与发送电极41b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
接下来,说明按压构件12被按压的情况下的静电电容变化。将按压构件12向下方按压从而利用按压部12c按压开关体70。由此,基准电极部60与按压电极部80导通。即,通过对按压构件12进行按压从而使基准电极部60和按压电极部80成为导通的状态,在未对按压构件12进行按压的情况下,基准电极部60和按压电极部80成为导通被切断的状态。接收电极43a与按压电极部80相面对。因此,接收电极43a与发送电极43b之间的静电电容会因按压电极部80的电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接下来,说明物体靠近或接触按压构件12的情况下的静电电容变化。在物体靠近或接触按压构件12的主体部12a的情况下,位于与主体部12a相面对的位置的第2检测电极部90的接收电极90a与发送电极90b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换言之,以与接触式传感器同样的原理来检测物体靠近或接触按压构件12的情况下的静电电容变化。
像这样地,输入装置1000通过旋转部11的旋转、按压构件12的按压以及物体向按压构件12的靠近或接触从而使与各个动作相对应的接收电极与发送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由此,输入装置1000能将这些静电电容变化作为电信号输出。
输入装置1000至少在基板部50的与按压构件12的主体部12a相面对的第1区域A(参照图8)处使光透过。因此,在自比按压构件12靠上方的位置观察按压构件12的情况下,能够看到比基板部50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输入装置1000在与按压构件12相面对的位置具有第2检测电极部90。另外,第2检测电极部90形成为能使光透过。因此,针对输入装置1000而言,能够一边看着位于比基板部50靠下方的位置的对象一边利用按压构件12进行接触式输入、悬浮式输入(日文:ホバー入力)。
此外,输入装置1000构成为,能够通过将按压构件12向下方按压从而使基准电极部60与按压电极部80导通,使第1检测电极部40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因此,针对输入装置1000而言,能够一边看着基板部50的下方一边不仅实现旋转输入还实现按压输入。另外,在输入装置1000中,将检测电极体41或检测电极体42形成于与检测电极体43所在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从而也可以不用为了检测按压而设置相互独立的电路基板,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
此外,在输入装置1000中,将通过按压而使基准电极部60与按压电极部80导通的开关体70配置于靠近按压构件12的外缘的位置。特别是,将开关体70配置于比能自输入装置1000的上方视觉识别的主体部12a靠近旋转部11的位置。因此,针对输入装置1000而言,能抑制在自比按压构件12靠上方的位置观察按压构件12的情况下开关体70遮挡比基板部50靠下方的位置的状况,因此能够提高视觉识别性。
[显示装置2000的结构]
参照图2、图8~图11对使用了输入装置1000的显示装置2000进行说明。图8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2000的截面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2000的动作的图。图10以及图11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2000具有输入装置1000、显示器400和控制器500。
输入装置1000具有输入单元100、检测单元200和固定构件300。检测单元200的基板部50由具有盖构件51的透明的触控板形成。并且,基板部50形成为比输入单元100大。即,在输入装置1000中,在按压构件12和位于比输入单元100靠外侧的位置的第2区域B处能使光透过。固定构件300配置在输入单元100与检测单元200之间,用于保持输入单元100和检测单元200。并且,检测单元200与控制器500电连接。
显示器400由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显示器、透明显示器等形成。显示器400配置于输入装置1000的下方。因此,能在第1区域A和第2区域B处从显示装置2000的上方对在显示器400显示的内容进行视觉识别。另外,位于与第1区域A和第2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的显示器400可以是同一显示器,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显示器。显示器400与控制器500电连接。
控制器500电连接于检测单元200以及显示器400。控制器500对检测单元200处的静电电容变化进行检测,判断由输入单元100接收的输入(旋转、按压、接触或靠近)。并且,控制器500依据输入内容来控制在显示器400显示的内容。
[显示装置2000的动作例]
参照图9~图11说明显示装置2000的动作例。图10以及图11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2000的动作的图。
如图9所示,在操作者的手指C接触或靠近了在第1区域A显示的“Temp”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控制器500将在第1区域A处由操作者选择的“Temp”显示于第2区域B。由此,能够抑制与由操作者的手指C选择的部分相对应的显示内容(在此为“Temp”)被操作者的手指C遮蔽。也就是说,在显示器400的看得到的位置(在此为第2区域B)处显示由操作者的手指C选择的部分所显示的内容,针对本公开的显示装置2000而言,能够抑制误输入。
在操作者在该状态下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控制器500判断出已决定了由例如操作者选择的内容从而对在第1区域A和第2区域B显示的内容进行变更(参照图11)。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控制器500将显示器400改变为温度设定画面。在温度设定画面中,在第1区域A显示旋转部11的旋转方向与温度的升降的关系,在第2区域B显示当下的设定温度。并且,操作者能够通过使旋转部11旋转从而改变温度设定。
这样,显示装置2000利用输入装置1000的第1区域A和第2区域B将显示区域分开。并且,控制器500对在第1区域A和第2区域B显示的内容进行控制。因此,操作者能够更容易地操作显示装置2000。
另外,控制器500不必使第2区域B显示与在第1区域A处选择的内容相同的内容,也可以使第2区域B显示基于在第1区域A处选择的内容的内容。例如也可以在第1区域A显示文件夹,在第2区域B显示所选择的文件夹的内容。另外,例如也可以在第1区域A显示图标,在第2区域B显示与所选择的图标相关的说明。
(总结)
本公开的输入装置1000包括:旋转部11,其具有开口部;按压构件12,其配置为在俯视下与旋转部11的开口部重叠,并且在俯视下与开口部重叠的第1区域A内使光透过;旋转电极部20,其与旋转部11的旋转相对应地旋转,具有第1电极体(旋转电极体26);保持电极部30,其具有第2电极体(保持电极体32),并且配置为使第2电极体(保持电极体32)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公开中是电刷32a、电刷32b)与旋转电极部20相对,能够利用旋转电极部20的旋转使第2电极体(保持电极体32)与第1电极体(旋转电极体26)接触、分离;第1检测电极部40,其配置为与保持电极部30相对;以及基板部50,其形成有第1检测电极部40。并且,第1检测电极部40具有:第1接收电极(接收电极41a、接收电极42a),其配置为在俯视下与第2电极体(保持电极体32)重叠;以及第1发送电极(发送电极41b、发送电极42b),其配置为在俯视下与第1接收电极(接收电极41a、接收电极42a)重叠,第1接收电极(接收电极41a、接收电极42a)与第1发送电极(发送电极41b、发送电极42b)之间的静电电容因旋转电极部20的旋转而发生变化,在第1区域A内,光经由基板部50以及按压构件12而透过。
另外,本公开的输入装置1000包括:基准电极部60,其借助旋转电极部20导通于保持电极部30;以及按压电极部80,通过沿第1方向对按压构件12进行按压从而使该按压电极部80与基准电极部60导通,上述第1方向是自基板部50的与保持电极部30相对的第1面朝向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去的方向(自上朝向下去的方向)。第1检测电极部40还具有:第2接收电极(接收电极43a),其配置为在俯视下与按压电极部80重叠;以及第2发送电极(发送电极43b),其配置为在俯视下与第2接收电极(接收电极43a)重叠。通过将按压构件12朝向下按压从而使第2接收电极(接收电极43a)与第2发送电极(发送电极43b)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
另外,本公开的输入装置1000还具备开关体70,通过将按压构件12朝向下按压,上述开关体70使基准电极部60与按压电极部80电导通。按压构件12具有使光透过的主体部12a和自主体部12a突出的按压部12c,开关体70配置于按压构件12的按压部12c之下。
另外,本公开的输入装置1000还具备第2检测电极部90,上述第2检测电极部90以在俯视下与按压构件12的按压部12c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基板部50。第2检测电极部90检测物体(例如手指C)是否接触或靠近按压部12c。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输入装置具有能够使自比输入装置靠第1方向的位置入射的光透过到比输入装置靠第2方向的位置的效果,在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等时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旋转部;12、按压构件;12a、主体部;12b、保持部;12c、按压部;13、引导部;20、旋转电极部;25、旋转部;25a、凹凸部;25b、树脂;26、旋转电极体(第1电极体);26a、外周部;26b、内周部;30、保持电极部;31、保持构件;32、保持电极体(第2电极体);32a、电刷;32b、电刷;32c、主体部;32d、主体部;33、棘爪簧;33a、压力承受部;40、第1检测电极部;41、检测电极体;41a、接收电极(第1接收电极);41b、发送电极(第1发送电极);42、检测电极体;42a、接收电极(第1接收电极);42b、发送电极(第1发送电极);43、检测电极体;43a、接收电极(第2接收电极);43b、发送电极(第2发送电极);44、接收电极部;50、基板部;51、盖构件;52、电极基板;60、基准电极部;60a、电刷;60b、主体部;70、开关体;80、按压电极部;90、第2检测电极部;90a、接收电极;90b、发送电极;100、输入单元;200、检测单元;300、固定构件;400、显示器;500、控制器;1000、输入装置;2000、显示装置;A、第1区域;B、第2区域;C、手指。

Claims (4)

1.一种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包括:
旋转部,其具有开口部;
按压构件,其配置为在俯视下与所述旋转部的所述开口部重叠,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第1区域内使光透过;
旋转电极部,其与所述旋转部的旋转相对应地旋转,具有第1电极体;
保持电极部,其具有第2电极体,并且配置为使所述第2电极体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旋转电极部相对,能够利用所述旋转电极部的旋转使所述第2电极体与所述第1电极体接触、分离;
第1检测电极部,其配置为与所述保持电极部相对;以及
基板部,其形成有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
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具有:
第1接收电极,其配置为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第2电极体重叠;以及
第1发送电极,其配置为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第1接收电极重叠,
所述第1接收电极与所述第1发送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因所述旋转电极部的旋转而发生变化,
在所述第1区域内,光经由所述基板部以及所述按压构件而透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
基准电极部,其借助所述旋转电极部导通于所述保持电极部;以及
按压电极部,通过沿第1方向按压所述按压构件从而使该按压电极部与所述基准电极部导通,所述第1方向是自所述基板部的与所述保持电极部相对的第1面朝向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去的方向,
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还具有:
第2接收电极,其配置为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按压电极部重叠;以及
第2发送电极,其配置为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第2接收电极重叠,
通过沿所述第1方向按压所述按压构件从而使所述第2接收电极与所述第2发送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开关体,通过沿所述第1方向按压所述按压构件,所述开关体使所述基准电极部与所述按压电极部电导通,
所述按压构件具有使光透过的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突出的按压部,
所述开关体配置于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按压部的所述第1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第2检测电极部,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以在所述俯视下与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按压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基板部,
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检测物体是否接触或靠近所述按压部。
CN201880065094.7A 2017-11-20 2018-11-02 输入装置 Pending CN1111834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2382 2017-11-20
JP2017-222382 2017-11-20
PCT/JP2018/040792 WO2019098055A1 (ja) 2017-11-20 2018-11-02 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3406A true CN111183406A (zh) 2020-05-19

Family

ID=66537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5094.7A Pending CN111183406A (zh) 2017-11-20 2018-11-02 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8084B2 (zh)
EP (1) EP3716022A4 (zh)
JP (1) JPWO2019098055A1 (zh)
CN (1) CN111183406A (zh)
WO (1) WO201909805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16089B2 (en) 2020-07-20 2022-08-16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Knob device applicable to touch panel
TWI804014B (zh) * 2021-02-16 2023-06-0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應用於觸控面板的旋鈕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62380A1 (ja) * 2019-06-28 2020-12-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US11703963B2 (en) * 2019-06-28 2023-07-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put device
JP2021072020A (ja) * 2019-11-01 2021-05-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操作装置
JP7349949B2 (ja) 2020-03-30 2023-09-25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7377756B2 (ja) 2020-03-30 2023-11-1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7377757B2 (ja) 2020-03-30 2023-11-1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7377755B2 (ja) 2020-03-30 2023-11-1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操作つまみ装置
JP2022036618A (ja) * 2020-08-24 2022-03-0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GB2605402A (en) 2021-03-30 2022-10-05 Quixant Plc Rotary Control Input Device for a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CN115394577B (zh) 2022-10-26 2023-02-28 珠海翔翼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特定触摸姿态的深水按键开关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9306A (ja) * 2015-02-13 2016-08-18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
WO2016170908A1 (ja) * 2015-04-23 2016-10-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補助装置及び入力システム
CN106716580A (zh) * 2014-11-10 2017-05-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9441C (zh) * 2002-03-05 2008-01-02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US9360967B2 (en) * 2006-07-06 2016-06-07 Apple Inc. Mutual capacitance touch sensing device
CN106462278A (zh) * 2014-05-15 2017-02-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操作旋钮及利用该操作旋钮的显示装置
JP2016218892A (ja) 2015-05-25 2016-12-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6580A (zh) * 2014-11-10 2017-05-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JP2016149306A (ja) * 2015-02-13 2016-08-18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
WO2016170908A1 (ja) * 2015-04-23 2016-10-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補助装置及び入力システ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16089B2 (en) 2020-07-20 2022-08-16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Knob device applicable to touch panel
TWI804014B (zh) * 2021-02-16 2023-06-0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應用於觸控面板的旋鈕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74586A1 (en) 2020-06-04
EP3716022A1 (en) 2020-09-30
WO2019098055A1 (ja) 2019-05-23
JPWO2019098055A1 (ja) 2020-12-17
EP3716022A4 (en) 2021-01-06
US11068084B2 (en)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3406A (zh) 输入装置
US10983648B2 (en) Touch input device
US20090085892A1 (en) Input device using touch panel
KR101924131B1 (ko) 복합 휴먼 인터페이스가 구비된 전자기기
EP3089008B1 (en) Touch input device
CN105320351B (zh) 触摸装置
US7940251B2 (en) Input device
US20210240305A1 (en) Sensor device and input device
CN107077234B (zh) 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以及触摸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WO201003251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EP2600228A1 (en) Inpu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machine
WO2018110533A1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KR102325188B1 (ko) 터치 센서 장치
JP6739692B1 (ja) 触覚提示制御装置、触覚提示パネル、触覚提示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触覚提示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
KR20160080069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0140328A (ja) 入力装置
JP2020107099A (ja) 押しボタン状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10580114B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US20190227661A1 (en) Touch input device
CN111124167A (zh) 触控显示装置
JP2014048675A (ja) タッチパネル
KR102573333B1 (ko) 표시 장치
JP2023080640A (ja) 入力装置
WO2018212213A1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JP2012243261A (ja) 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