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01941A -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01941A
CN113401941A CN202110679293.0A CN202110679293A CN113401941A CN 113401941 A CN113401941 A CN 113401941A CN 202110679293 A CN202110679293 A CN 202110679293A CN 113401941 A CN113401941 A CN 113401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bismuth
vanadium oxide
copper
oxid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792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01941B (zh
Inventor
胡浩
程浩艳
李雪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67929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01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01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1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01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1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1/00Compounds of vanadium
    • C01G31/02Ox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6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2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wo dimensions, e.g. plate-like
    • C01P2004/24Nanoplates, i.e. plate-like particles with a thickness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系锌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五氧化二钒、铜源或铋源、葡萄糖分别溶于水中,得五氧化二钒溶液、铜源溶液或铋源溶液、葡萄糖溶液;将过氧化氢溶液与五氧化二钒溶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水浴反应,得混合溶液;将铜源溶液或铋源溶液、葡萄糖溶液及混合溶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水浴反应,得前驱液;然后将所得前驱液置于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或微波水热反应;将产物处理得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本发明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能够增大氧化钒的层间距,稳固氧化钒片层结构,增大离子扩散速率,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系锌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五氧化二钒,由于拥有多价态变换、多种结构以及资源丰富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电池材料中。五氧化二钒优秀的开放式层状结构可允许充放电时离子的嵌入与脱嵌,在水系锌离子电池材料领域已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五氧化二钒的层间距有限,不能允许过多的锌离子嵌入与脱嵌,从而导致电池容量低;在离子穿梭过程中,层状结构容易被破坏而导致电池不稳定;在水系电解液中,五氧化二钒会部分溶解在电解液中,影响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因此,制备高容量、高稳定性的氧化钒电极体系是实现水系锌离子电池应用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关于氧化钒材料的准备及其在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简单的改变氧化钒的形貌或者将氧化钒与碳基材料复合并不能很好的提升氧化钒的容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解决现有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容量、稳定性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前驱液
将五氧化二钒、铜源或铋源、葡萄糖分别溶于水中,得五氧化二钒溶液、铜源溶液或铋源溶液、葡萄糖溶液;
将过氧化氢溶液与所述五氧化二钒溶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水浴反应,得混合溶液;
将所述铜源溶液或铋源溶液、葡萄糖溶液及所述混合溶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水浴反应,得所述前驱液;
其中,所述铜源为乙酸铜或乙酸铜水合物;所述铋源为硝酸铋或硝酸铋水合物;
步骤二:制备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将步骤一所得的前驱液置于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或微波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洗涤离心,然后将所得固体依次进行干燥、退火处理,得所述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步骤一中,所述五氧化二钒溶液中五氧化二钒的浓度为0.05~3mmol/mL。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所述铜源溶液及所述铋源溶液中铜离子、铋离子的浓度均为0.01~1mmol/mL。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所述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为0.1~1mmol/mL。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步骤一中,所述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wt%。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步骤一中,所述水浴反应的温度为30~90℃。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步骤二中,所述洗涤离心的条件为:离心速度3000~12000r/min,离心持续5min。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步骤二中,所述水热反应或微波水热反应的条件为:温度为120~200℃,反应时间为2~12h。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干燥为鼓风干燥,鼓风干燥的条件为:干燥温度为50~120℃,干燥时间为3~24h。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优选地,步骤二中,退火处理的条件为:升温速率1~10℃/min,保温温度为100~300℃,保温时间为1~8h。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有效地将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进氧化钒材料,通过将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进氧化钒层间,增大氧化钒层间距,稳固氧化钒结构,使得所制备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例如,该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初次放电容量可达331.85mAh/g,并且在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可达86%;且该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A/g的情况下,每次循环容量衰减仅为0.035%。
(2)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方便,通过改变反应试剂的浓度就能轻松的调控铜离子或铋离子与氧化钒的比例,反应过程易于控制,产率高,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中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合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0.18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扫描电镜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0.18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形貌图,其中,图3中的左图、右图分别为透射电镜图及高分辨透射电镜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0.18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001V/s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0.18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2A/g下的循环曲线;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0.18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3、0.5、1、3、5A/g的倍率下的倍率性能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0.18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2A/g下的循环1000次的循环性能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0.36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的循环曲线。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在0.36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3、0.5、1、3、5A/g的倍率下的倍率性能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在0.36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的循环100次的循环性能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在0.36mmol/mL氧化钒体系中反应所得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3、0.5、1、3、5A/g的倍率下的倍率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五氧化二钒,由于其拥有多价态变换、多种结构以及资源丰富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电池材料中。它优秀的开放式层状结构可允许充放电时离子的嵌入与脱嵌,在水系锌离子电池材料领域已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五氧化二钒的层间距有限,不能允许过多的锌离子嵌入与脱嵌,从而导致电池容量低;在离子穿梭过程中,层状结构容易被破坏而导致电池不稳定;在水系电解液中,五氧化二钒会部分溶解在电解液中,影响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目前,针对单一材料性能的不足,对于氧化钒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的改进方法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将金属离子掺杂进氧化钒中,掺杂后的氧化钒有着更高的容量、更好的循环稳定性。本发明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具体为通过将铜离子或铋离子嵌入氧化钒层间,增大氧化钒层间距,稳固氧化钒结构,方便充放电时大量锌离子的嵌入与脱出,最终使得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容量增大,离子扩散率提高,循环稳定性好。
本发明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用作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其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负极为锌箔。通过将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进氧化钒层间,增大氧化钒层间距,稳固氧化钒结构,使得所制备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例如,该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初次放电容量可达331.85mAh/g,并且在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可达86%;且该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A/g的情况下,每次循环容量衰减仅为0.035%。
本发明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前驱液
将一定量的五氧化二钒、乙酸铜(或硝酸铋)、葡萄糖分别分散于10~15mL(例如10mL、11mL、12mL、13mL、14mL、15mL)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将1~10mL(例如1mL、2mL、3mL、4mL、5mL、6mL、7mL、8mL、9mL、10mL)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五氧化二钒溶液中,然后将上述所有溶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水浴反应;具体的:
将一定量的五氧化二钒溶解在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①(即第一溶液);
将一定量的乙酸铜(或硝酸铋)溶解在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②(即第二溶液);
将一定量的葡萄糖溶解在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③(即第三溶液);
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溶液①中,并以500r/min的速度不断搅拌10min,反应在室温(25℃)下进行,反应后在30~90℃(例如30℃、40℃、50℃、60℃、70℃、80℃、90℃)的水浴条件下不断搅拌20min,记作溶液④(即第四溶液);
将溶液②、溶液③加入到前述得到的溶液④中,在30~90℃(例如30℃、40℃、50℃、60℃、70℃、80℃、90℃)的水浴条件下不断搅拌10min,得到前驱液;
其中,溶液①中五氧化二钒的浓度为0.05~3mmol/mL(例如0.05mmol/mL、0.07mmol/mL、0.09mmol/mL、0.1mmol/mL、0.15mmol/mL、0.35mmol/mL、0.5mmol/mL、0.75mmol/mL、1mmol/mL、1.25mmol/mL、1.5mmol/mL、1.75mmol/mL、2mmol/mL、2.25mmol/mL、2.5mmol/mL、2.75mmol/mL、3mmol/mL);
溶液②中乙酸铜(或硝酸铋)的浓度为0.01~1mmol/mL(例如0.01mmol/mL、0.03mmol/mL、0.05mmol/mL、0.06mmol/mL、0.07mmol/mL、0.09mmol/mL、0.1mmol/mL、0.15mmol/mL、0.35mmol/mL、0.5mmol/mL、0.75mmol/mL、1mmol/mL);
溶液③中葡萄糖的浓度为0.1~1mmol/mL(例如0.1mmol/mL、0.15mmol/mL、0.35mmol/mL、0.5mmol/mL、0.75mmol/mL、1mmol/mL);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wt%;
步骤二:制备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将步骤一所得的前驱液装入聚乙烯四氟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或微波水热反应,填充度为30~70%(例如30%、40%、50%、60%、70%);反应完成后通过去离子水与酒精交替洗涤离心处理得到的产物,将所得固体鼓风干燥后通过高温退火处理,即得到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具体为纳米片材料;
具体的,步骤二中涉及的各步处理的条件为:
洗涤离心的条件为:离心速度3000~12000r/min(例如3000r/min、5000r/min、7000r/min、9000r/min、12000r/min),离心持续5min;
水热反应或微波水热反应条件为:水热温度为120~200℃(例如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反应时间为2~12h(例如2h、3h、4h、5h、6h、7h、8h、9h、10h、11h、12h);
鼓风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为50~120℃(例如50℃、60℃、70℃、80℃、90℃、100℃、110℃、120℃),干燥时间为3~24h(例如3h、6h、9h、12h、15h、18h、21h、24h);
高温退火条件为:升温速率1~10℃/min(例如1℃/min、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保温温度为100~300℃(例如100℃、120℃、140℃、160℃、180℃、200℃、220℃、240℃、260℃、280℃、300℃),保温时间为1~8h(例如1h、2h、3h、4h、5h、6h、7h、8h)。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作为正极材料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能够增大氧化钒的层间距,稳固氧化钒片层结构,增大离子扩散速率,经实验证明,该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一种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其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一:制备前驱液
将327mg(1.8mmol)的五氧化二钒(V2O5)分散在10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①,其中,五氧化二钒的浓度为0.18mmol/mL;
将179mg乙酸铜(C4H6CuO4·H2O,0.9mmol)溶解在15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②,其中,乙酸铜的浓度为0.06mmol/mL;
将198mg葡萄糖(C6H12O6,1.1mmol)溶解在10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③,其中,葡萄糖的浓度为0.11mmol/mL;
将3mL过氧化氢溶液(H2O2)滴加入溶液①中,并不断搅拌10min,反应在室温(25℃)下进行,反应完成后置于50℃水浴锅中水浴反应20min,反应完成后得到溶液④;
将溶液②、溶液③加到溶液④中并于50℃水浴反应10min,反应完成后得到前驱液;
步骤二:制备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将步骤一中所得的前驱液倒入聚乙烯四氟反应釜中,于180℃水热反应12h;反应完成后随炉冷却至室温(25℃),将反应物用去离子水与酒精交替洗涤离心处理,其中离心速度8000r/min,离心持续5min;接着将洗涤离心处理后的反应物于80℃鼓风干燥24h;然后于200℃高温退火120min,其中升温速率为5℃/min,即可得到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本实施例中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合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所得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中,铜离子嵌入在氧化钒层间,增大氧化钒层间距,稳固氧化钒结构。
如图2为本实施例所制备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形貌,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为纳米片,宽度为70~160nm,长度为200~500nm,平均厚度为22nm,纳米片表面平滑整洁。
如图3为本实施例所制备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透射电镜图及高分辨透射电镜图,图3的左图展现了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有着典型的层状结构,层间距为
Figure BDA0003122229820000081
图3的右图展现出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001)晶面所对应的晶格间距为0.65nm。
上述方法制备到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适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以同金属锌(例如锌箔)负极组装成全电池。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循环伏安图如图4所示,该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1.309/1.344、0.902/1.024、0.51/0.717V有三对氧化还原峰,对应了充放电时锌离子的嵌入与脱嵌过程。该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重叠性好,反应了该材料结构可逆性好,具有优越的电化学性能。
图5为本实施例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2A/g下的循环性能图。由图可知,该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初次放电比容量可达331.85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可达86%。此外,本实施例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也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如图6所示,在0.3、0.5、1、3、5A/g的倍率下,对应的容量分别为330.8、318.3、294.7、247.8、224.8mAh/g,即使电流从5A/g恢复至0.3A/g,该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同倍率容量变化很小,说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倍率变换性能。
图7为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2A/g下的循环1000次的循环性能图。可以清楚看出,该材料循环在大功率充放电条件下依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平均每次循环容量损失仅为0.035%。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一种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其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一:制备前驱液
将655mg(3.6mmol)的五氧化二钒(V2O5)分散在10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①,其中,五氧化二钒的浓度为0.36mmol/mL;
将179mg乙酸铜(C4H6CuO4·H2O,0.9mmol)溶解在15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②,其中,乙酸铜的浓度为0.06mmol/mL;
将198mg葡萄糖(C6H12O6,1.1mmol)溶解在10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③,其中,葡萄糖的浓度为0.11mmol/mL;
将3mL过氧化氢溶液(H2O2)滴加入溶液①中,并不断搅拌10min,反应在室温(25℃)下进行,反应完成后置于50℃水浴锅中水浴反应20min,反应完成后得到溶液④;
将溶液②、溶液③加到溶液④中并于50℃水浴反应10min,反应完成后得到前驱液;
步骤二:制备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将步骤一中所得的前驱液倒入聚乙烯四氟反应釜中,于180℃水热反应12h;反应完成后随炉冷却至室温(25℃),将反应物用去离子水与酒精交替洗涤离心处理,其中离心速度8000r/min,离心持续5min;接着将洗涤离心处理后的反应物于80℃鼓风干燥24h;然后于200℃高温退火120min,其中升温速率为5℃/min,即可得到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本实施例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的循环100次的循环性能图如图8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在前十次循环中容量逐渐增大,这是由于电池活化过程。该材料初次放电容量可达330.9mAh/g,活化后容量增至344.8mAh/g。图9为该材料在0.3、0.5、1、3、5A/g的倍率下的倍率性能图,对应的容量分别为268.2、265.7、255.1、223.4、206.1mAh/g,即使电流从5A/g恢复至0.3A/g,该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同倍率容量变化很小,说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倍率变换性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250mg(1.4mmol)五氧化二钒分散于10mL去离子水中(浓度为0.14mmol/mL),其他参数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初次放电容量可达237mAh/g,电化学性能优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163mg(0.9mmol)五氧化二钒分散于10mL去离子水中(浓度为0.09mmol/mL),其他参数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铜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初次放电容量可达231mAh/g,电化学性能优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一种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其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一:制备前驱液
将650mg(3.6mmol)的五氧化二钒(V2O5)分散在10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①,其中,五氧化二钒的浓度为0.36mmol/mL;
将430mg硝酸铋(Bi(NO3)3·6H2O,0.9mmol)溶解在10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②,其中,硝酸铋的浓度为0.18mmol/mL;
将198mg葡萄糖(C6H12O6,1.1mmol)溶解在10mL去离子水中,记作溶液③,其中,葡萄糖的浓度为0.11mmol/mL;
将3mL过氧化氢溶液(H2O2)滴加入溶液①中,并不断搅拌10min,反应在室温(25℃)下进行,反应完成后置于50℃水浴锅中水浴反应20min,反应完成后得到溶液④;
将溶液②、溶液③加到溶液④中并于50℃水浴反应10min,反应完成后得到前驱液;
步骤二:制备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将步骤一中所得的前驱液倒入聚乙烯四氟反应釜中,于200℃微波水热反应2h,微波功率为700W;反应完成后随炉冷却至室温(25℃),将反应物用去离子水与酒精交替洗涤离心处理,其中离心速度8000r/min,离心持续5min;接着将洗涤离心处理后的反应物于80℃鼓风干燥24h;然后于200℃高温退火120min,其中升温速率为5℃/min,即可得到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图10为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的循环100次的循环性能图。由图可知,首次充电容量可达263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可维持86%。图11为该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3、0.5、1、3、5A/g的倍率下的倍率性能图,对应的容量分别为313、309、296、267、245mAh/g,即使电流从5A/g恢复至0.3A/g,该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同倍率容量变化很小,说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倍率变换性能。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将1300mg五氧化二钒分散于10mL去离子水中,其他与实施例5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初次放电容量可达391mAh/g,活化后容量升至406mAh/g,电化学性能优异。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将160mg五氧化二钒分散于10mL去离子水中,其他与实施例5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可达83%,电化学性能优异。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将320mg五氧化二钒分散于10mL去离子水中,其他与实施例5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可达41%,电化学性能优异。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将250mg五氧化二钒分散于10mL去离子水中,其他与实施例5中的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在0.1A/g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可达47%,电化学性能优异。
通过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通过将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进氧化钒层间,增大氧化钒层间距,稳固氧化钒结构,使得所制备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实施例5与实施例7~9中的实验数据对比可知,随着五氧化二钒加入量的减少,整体的循环后容量保持率是降低的;五氧化二钒加入量为160mg时,由于放电比容量整体较低,所以容量保持率较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前驱液
将五氧化二钒、铜源或铋源、葡萄糖分别溶于水中,得五氧化二钒溶液、铜源溶液或铋源溶液、葡萄糖溶液;
将过氧化氢溶液与所述五氧化二钒溶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水浴反应,得混合溶液;
将所述铜源溶液或铋源溶液、葡萄糖溶液及所述混合溶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水浴反应,得所述前驱液;
其中,所述铜源为乙酸铜或乙酸铜水合物;所述铋源为硝酸铋或硝酸铋水合物;
步骤二:制备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将步骤一所得的前驱液置于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或微波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洗涤离心,然后将所得固体依次进行干燥、退火处理,得所述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五氧化二钒溶液中五氧化二钒的浓度为0.05~3mmol/mL;
优选地,所述铜源溶液及所述铋源溶液中铜离子、铋离子的浓度均为0.01~1mmol/mL;
优选地,所述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为0.1~1mmol/m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水浴反应的温度为30~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洗涤离心的条件为:离心速度3000~12000r/min,离心持续5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水热反应或微波水热反应的条件为:温度为120~200℃,反应时间为2~12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干燥为鼓风干燥,鼓风干燥的条件为:干燥温度为50~120℃,干燥时间为3~24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退火处理的条件为:升温速率1~10℃/min,保温温度为100~300℃,保温时间为1~8h。
9.一种由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
CN202110679293.0A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13401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79293.0A CN113401941B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79293.0A CN113401941B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1941A true CN113401941A (zh) 2021-09-17
CN113401941B CN113401941B (zh) 2023-04-25

Family

ID=77681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79293.0A Active CN113401941B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0194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4497A (zh) * 2022-08-23 2022-09-20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过渡金属嵌入层状钒氧化物层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0993A (zh) * 2010-08-03 2010-12-22 复旦大学 钒酸铜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576206A (zh) * 2016-01-07 2016-05-11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Cu2V2O7-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075123A (zh) * 2017-12-14 2018-05-25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溶剂热法制备花状Cu2V2O7-CuO纳米复合物的方法
CN110474044A (zh) * 2019-09-05 2019-11-19 山东大学 一种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0993A (zh) * 2010-08-03 2010-12-22 复旦大学 钒酸铜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576206A (zh) * 2016-01-07 2016-05-11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Cu2V2O7-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075123A (zh) * 2017-12-14 2018-05-25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溶剂热法制备花状Cu2V2O7-CuO纳米复合物的方法
CN110474044A (zh) * 2019-09-05 2019-11-19 山东大学 一种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SMANDO F. LOPES等: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BiVO4 photocatalysts: Evidence of the role of heterojunctions in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driven by visible-light",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XIONGJIAN LI等: "Oxidant peroxo-synthesized monoclinic BiVO4: Insights into the crystal structure deformation and the thermochromic properti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YONGQIANG YANG等: "Transition metal ion-preintercalated V2O5 as high-performance aqueous zinc-ion battery cathode with broad temperature adaptability", 《NANO ENERGY》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4497A (zh) * 2022-08-23 2022-09-20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过渡金属嵌入层状钒氧化物层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1941B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63350B2 (ja) ゾル−ゲル法を利用した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CN11216479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预锂化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914369B (zh) 一种纳米级碳包覆硫化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159234B (zh) 二氧化锰包覆碳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硫电池
CN108807920B (zh) Laso包覆八面体结构镍锰酸锂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4220947B (zh) 一种锂金属电池负极、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CN103000874A (zh) 一种碳包覆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732674A (zh) 钠正极前驱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451570A (zh) 一种mof衍生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6565174A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硅基负极及锂离子电池
CN115241435A (zh) 一种层状Na3M2XO6氧化物包覆改性的锰酸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01941B (zh) 一种铜离子或铋离子掺杂的氧化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752362A (zh) 一种包覆镁的三元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9747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含锌的氮掺杂多孔碳包覆锌基负极材料
CN102931397A (zh) 一种碳包覆改性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736001A (zh) 一种球形多孔氧化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7096323A (zh) 一种锰铁镍基普鲁士蓝/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法
CN111554874A (zh) 一种FeS2-xSex固溶体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93300A (zh) 一种简单预锂金属掺杂硅氧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59564A (zh) 一种低温水热制备钛酸锂方法及其应用
CN11376467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CN112038617A (zh) 一种微纳米双粒度多孔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24420B (zh) 一种双金属掺杂多孔碳材料、制备方法、应用及其包覆正极材料和制备方法
CN116081627B (zh) 一种多孔SiOx@C复合材料的原位液相制备方法
CN117525372B (zh) 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