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3176B - 摩擦接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摩擦接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3176B
CN113383176B CN202080011921.1A CN202080011921A CN113383176B CN 113383176 B CN113383176 B CN 113383176B CN 202080011921 A CN202080011921 A CN 202080011921A CN 113383176 B CN113383176 B CN 113383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radial
axial direction
conv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19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83176A (zh
Inventor
杉浦光
院田惠太
冲岛达矢
神谷敏彦
池邨将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83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3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83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3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0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line clutches
    • B60K6/387Actuated clutches, i.e. clutches engaged or disengaged by electric, hydraulic or 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16D13/68Attachments of plates or lamellae to their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16D13/68Attachments of plates or lamellae to their supports
    • F16D13/683Attachments of plates or lamellae to their supports for 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5/0638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2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60K2006/4825Electric machine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gearbox input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2Hybrid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02Fluid pressure
    • F16D2121/04Fluid pressure acting on a piston-type actuator, e.g. for liqui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7/00Auxiliary mechanisms
    • F16D2127/02Release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06Lubrication 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F16D13/7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摩擦接合装置。摩擦接合装置(1)在活塞(10)与摩擦板(51)的轴向(L)之间具备弹性部件(20)。弹性部件具备以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筒状部件(30)的卡合部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部、以及被活塞(10)的按压面(14)与摩擦板(51)从轴向(L)的两侧夹持的圆环板状部,在圆环板状部的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面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凸部和凹部。将形成于按压面(14)的径向槽(14b)与形成于圆环板状部的凸部成为周向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特定相位,以活塞(10)与弹性部件无法以特定相位与筒状部件卡合的方式形成筒状部件的卡合部、活塞的第一被卡合部以及弹性部件的第二被卡合部。

Description

摩擦接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擦接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1-21319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摩擦接合装置的一个例子。以下,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括弧内所示的附图标记是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作为湿式摩擦接合装置的离合器(CL)中,用于高效地冷却摩擦板(31)的技术。具体而言,在该离合器(CL)中,在形成于离合器外壳(CH)的内部的循环油室(38)配置摩擦板(31),从而能够利用在循环油室(38)中循环的相对大量的油冷却摩擦板(31)。而且,在该离合器(CL)中,在活塞(36)中的按压摩擦板(31)的按压面(36a)下侧沿径向延伸的径向槽(36c),从而即使在邻接的摩擦板(31)间的间隙被填满的完全卡合状态下,也能够使油经由径向槽(36c)向径向外侧流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3190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活塞的按压面形成径向槽的摩擦接合装置。通过使用这样的活塞,即使在活塞按压摩擦板的按压状态下,也能够使从径向内侧向摩擦板供给的油在径向槽中朝向径向外侧流动。然而,根据摩擦接合装置的用途,有时使摩擦接合装置卡合时的卡合冲击变大。然而,在专利文献1并没有提及这样的卡合冲击。
因此,期望实现在摩擦接合装置具备在按压面形成有径向槽的活塞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缓和卡合冲击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摩擦接合装置是具备:摩擦板、支承上述摩擦板的筒状部件、以及从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按压上述摩擦板的活塞的摩擦接合装置,上述筒状部件形成为沿上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且相对于上述摩擦板配置于径向的外侧或者内侧亦即径向第一侧,上述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在上述径向与上述径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亦即径向第二侧的周面具备卡合部,上述卡合部具备向上述径向第二侧突出并且沿上述轴向延伸的凸条、以及向上述径向第一侧凹陷并且沿上述轴向延伸的凹槽的至少一个,上述活塞具备:以能够沿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以及以朝向在上述轴向上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二侧的方式形成并按压上述摩擦板的按压面,在上述按压面形成向上述轴向第一侧凹陷并且沿上述径向延伸的径向槽,还具备配置于上述活塞与上述摩擦板的上述轴向之间,通过上述活塞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上述弹性部件具备:以能够沿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部、以及被上述按压面与上述摩擦板从上述轴向的两侧夹持的圆环板状部,在上述圆环板状部的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的面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向上述轴向第一侧突出的凸部和向上述轴向第二侧凹陷的凹部,将上述径向槽与上述凸部成为上述周向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特定相位,以上述活塞与上述弹性部件在上述特定相位无法与上述筒状部件卡合的方式形成上述卡合部、上述第一被卡合部以及上述第二被卡合部。
根据该结构,在活塞与摩擦板的轴向之间设置通过活塞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因此,与不设置这样的弹性部件而活塞直接按压摩擦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缓和使摩擦接合装置卡合时的卡合冲击。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弹性部件使用具备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凸部和凹部的圆环板状部的部件。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活塞的按压面形成径向槽。在这样的结构中,若假设在按压面的径向槽与弹性部件的凸部配置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状态下活塞按压摩擦板,则存在根据径向槽的形状、大小,弹性部件不相应于活塞向轴向第二侧的移动而适当地弹性变形,摩擦接合装置的卡合冲击的缓和效果不符合设计意图通的担忧。
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将径向槽和凸部成为周向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特定相位,以活塞与弹性部件在特定相位无法与筒状部件卡合的方式形成卡合部、第一被卡合部、第二被卡合部。因此,在活塞以及弹性部件向筒状部件的组装时,容易避免在特定相位组装活塞与弹性部件的情况。由此,容易适当地得到卡合冲击的缓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结构,在摩擦接合装置具备在按压面形成有径向槽的活塞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缓和卡合冲击。
摩擦接合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记载将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用驱动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车用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支承部件的轴向视图。
图4是活塞的轴向视图。
图5是弹性部件的轴向视图。
图6是表示将活塞组装于第一支承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将活塞以及弹性部件组装于第一支承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状态下的活塞与弹性部件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相对于组装于第一支承部件的状态的活塞在特定相位配置弹性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状态下的活塞与弹性部件的周向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承部件的轴向视图。
图12是其它实施方式的活塞的轴向视图。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的轴向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其它实施方式的活塞以及弹性部件组装于第一支承部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摩擦接合装置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区别并明确记载的情况以外,“轴向L”、“径向R”以及“周向C”以摩擦接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卡合装置1)的轴心X为基准来定义。该轴心X是摩擦接合装置具备的旋转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述的第一支承部件30、第二支承部件40等)的旋转轴心。而且,将轴向L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L1”,并且将轴向L的另一侧(轴向L的与轴向第一侧L1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外侧R1(径向R的外侧)相当于“径向第一侧”,径向内侧R2(径向R的内侧)相当于“径向第二侧”。关于以下的说明的各部件的方向表示其被组装于供摩擦接合装置设置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用驱动装置)的状态下的方向。此外,关于各部件的与尺寸、配置方向、配置位置等相关的用语是包含具有由误差(可在制造上被允许的程度的误差)导致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
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与转矩同义)的方式连结的状态,包含该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或该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而能够传递驱动力地连结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等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作为传动部件,也可以包含选择性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接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实现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中的任一个的概念而使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上观察时重叠”是指在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向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存在该假想直线与两个部件双方相交的区域。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配置于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该车用驱动装置100在连结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A1和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A2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具备旋转电机MG。即、供第一卡合装置1设置的车用驱动装置100是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具备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车用驱动装置100使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转矩向车轮W传递而使车辆行驶。在本实施方式中,供车用驱动装置100搭载的车辆是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串联连接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的、单马达并联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相当于“摩擦接合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在连结输入部件A1与输出部件A2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输入部件A1侧按顺序具备第一卡合装置1、及旋转电机MG。第一卡合装置1选择性地连结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即、连结或者解除连结)。即、第一卡合装置1具有从车轮W切离内燃机E的功能。输入部件A1例如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内燃机E的输出部件(曲轴等)连结,或经由减震器等与内燃机E的输出部件连结。在启动内燃机E时例如内燃机E的输出部件通过经由第一卡合装置1传递来的旋转电机MG的转矩而被旋转驱动(启动)。输出部件A2经由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与车轮W驱动连结,从输入部件A1侧传递到输出部件A2的旋转以及转矩经由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向左右两个车轮W分配并传递。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在旋转电机MG与输出部件A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具备变矩器TC,并且在变矩器TC与输出部件A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具备变速器TM。具体而言,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中间部件A3连结,第一中间部件A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变矩器TC的泵轮T1连结,变矩器TC的涡轮T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作为变速器TM的输入部件(变速输入部件)的第二中间部件A4连结。这里,如图2所示,第一中间部件A3经由柔性板P与泵轮T1连结,以便与泵轮T1一体旋转。另外,变矩器TC具备直接连结泵轮T1与涡轮T2的第二卡合装置2。
变速器TM构成为能够阶段性地或无级地改变变速比,以当前时刻的变速比对第二中间部件A4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并向作为变速器TM的输出部件(变速输出部件)的输出部件A2传递。变速器TM例如是能够切换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有级自动变速器(自动有级变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部件A1、旋转电机MG、变矩器TC、变速器TM以及输出部件A2与第一卡合装置1同轴地(即、在轴心X上)配置。此外,车用驱动装置100也可以设为不具备变矩器TC以及变速器TM的一方或者双方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旋转电机MG具备固定于壳体3的定子St、以及相对于定子St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Ro。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配置于径向内侧R2且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视图中与定子St重叠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相对于旋转电机MG在径向内侧R2与旋转电机MG同轴地配置。这里,第一卡合装置1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径向内侧R2且在径向视图中与转子Ro重叠的位置。
如图2所示,壳体3具备:相对于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旋转电机MG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的第一壁部3a、以及相对于第一卡合装置1以及旋转电机MG配置于轴向第二侧L2的第二壁部3b。输入部件A1被插通到形成于第二壁部3b的径向R的中心部的贯通孔,第一中间部件A3被插通到形成于第一壁部3a的径向R的中心部的贯通孔。
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通过第一轴承B1以及第二轴承B2,在轴向L的两侧相对于壳体3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具体而言,转子Ro在被支承部件60支承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壁部3a被第一轴承B1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相对于第二壁部3b被第二轴承B2支承为能够旋转。支承部件60具备形成为圆筒状并从径向内侧R2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63、以及以沿径向R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从径向内侧R2支承转子支承部63的第一支承部61以及第二支承部62。即、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63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径向内侧R2。另外,支承转子支承部63的第一支承部61以及第二支承部62相对于转子支承部63配置于径向内侧R2。
第一支承部61配置为在轴向L的第一卡合装置1与第一壁部3a之间从转子支承部63向径向内侧R2延伸。而且,在第一支承部61与第一壁部3a之间配置有第一轴承B1。另外,第一支承部61在该径向内侧R2的端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中间部件A3连结(在本例中,为花键连结)。由此,旋转电机MG(转子Ro)经由支承部件60与第一中间部件A3连结,以便与第一中间部件A3一体旋转。第二支承部62配置为在轴向L的第一卡合装置1与第二壁部3b之间从转子支承部63向径向内侧R2延伸。而且,在第二支承部62与第二壁部3b之间配置有第二轴承B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是湿式摩擦接合装置。如图2所示,第一卡合装置1具备第一摩擦板51、支承第一摩擦板51的第一支承部件30、以及从轴向第一侧L1按压第一摩擦板51的活塞10。第一支承部件30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且相对于第一摩擦板51配置于径向R的外侧或者内侧亦即径向第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外侧R1)。即、第一支承部件30从径向R的一侧亦即径向第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外侧R1)支承第一摩擦板51。活塞10具备以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方式形成并按压第一摩擦板51的按压面14。第一卡合装置1还具备第二摩擦板52、和支承第二摩擦板52的第二支承部件40。第二支承部件40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且相对于第二摩擦板52配置于在径向R上与径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亦即径向第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内侧R2)。即、第二支承部件40从径向第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内侧R2)支承第二摩擦板52。活塞10从轴向第一侧L1按压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第一摩擦板51、活塞10以及后述的弹性部件20在周向C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被第一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移动,第二摩擦板52在周向C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被第二支承部件40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摩擦板51相当于“摩擦板”,第一支承部件30相当于“筒状部件”。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分别具有多个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第一摩擦板51与第二摩擦板52一个一个地沿着轴向L交替配置。另外,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的各个形成为圆环板状,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以各自的摩擦抵接面(轴向L的端面)彼此能够在轴向L上抵接的方式,同轴地配置(即配置于轴心X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件30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连结,第二支承部件40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入部件A1连结。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支承部件30构成为与从径向内侧R2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63一体旋转。这里,第一支承部件30与转子支承部63一体地形成。此外,第一支承部件30也可以由与转子支承部63不同的部件构成,第一支承部件30也可以构成为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支承部63连结(例如花键连结)。另外,第二支承部件40经由形成为从该第二支承部件40向径向内侧R2延伸的径向延伸部与输入部件A1的凸缘部连结。在活塞10按压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的按压状态下,第一卡合装置1的卡合的状态成为滑动卡合状态或者直接卡合状态,从而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被连结。另外,在活塞10没有按压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的非按压状态下,第一卡合装置1的卡合的状态成为分离状态,从而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的连结被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是具备根据供给的液压进行动作的液压驱动部(这里,为液压伺服机构)的、液压驱动式的卡合装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卡合装置1具备上述活塞10、用于使活塞10向轴向L移动的油室H、以及对活塞10向与由液压产生的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50(在本例中,为螺旋弹簧)。根据油室H的液压使活塞10向轴向L移动,从而控制第一卡合装置1的卡合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液压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后的液压按顺序经由形成于第一壁部3a的第二油路92、和形成于第一中间部件A3的内部的第四油路94而被向油室H供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装置1是常开型的卡合装置,油室H相对于活塞10形成于轴向第一侧L1。而且,施力部件50设置为将活塞10向轴向第一侧L1施力。
如图2中由虚线表示油的流动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径向内侧R2向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供给油。具体而言,构成为输入部件A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形成为圆筒状,利用伴随着输入部件A1的旋转的离心力将由形成为该圆筒状的部分的内周面围起而形成的内部空间的油从径向内侧R2向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液压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后的液压按顺序经由形成于第一壁部3a的第三油路93、和形成于第一中间部件A3的内部的第五油路95而被向输入部件A1的上述内部空间供给。
从径向内侧R2向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供给的油在第一摩擦板51与第二摩擦板52之间一边冷却上述摩擦板一边朝向径向外侧R1流通,而被向转子支承部63的内周面供给。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支承部件30与转子支承部63一体地形成,所以转子支承部63的内周面由第一支承部件30的内周面构成。而且,在转子支承部63(第一支承部件30)形成有构成旋转电机MG的冷却油路的第一油路91、和与转子支承部63的内周面(第一支承部件30的内周面)连通的供给油路90(这里,为油孔)。由此,能够将被向转子支承部63的内周面供给的油经由供给油路90而向第一油路91供给,来冷却旋转电机MG。
在活塞10按压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的按压状态下,与活塞10不按压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的非按压状态相比,在第一摩擦板51与第二摩擦板52之间能够朝向径向外侧R1流动的油量变少。即使在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摩擦抵接面形成沿径向R延伸的槽状部的情况下也同样。这样,在按压状态下,虽在第一摩擦板51与第二摩擦板52之间能够朝向径向外侧R1流动的油量变少,但在该第一卡合装置1中,在活塞10的按压面14形成有向轴向第一侧L1凹陷并且向径向R延伸的径向槽14b。由此,即使在按压状态下,通过使从径向内侧R2向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供给的油在径向槽14b中朝向径向外侧R1流动,也能够适当地确保向转子支承部63的内周面供给的油量(即、向供给油路90供给的油量)。上述供给油路90相对于活塞10配置于径向R的外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活塞10在径向R的外侧形成有将在径向槽14b中通过的油向旋转电机MG供给的供给油路90。此外,并不局限于用于冷却旋转电机MG,使油在径向槽14b中朝向径向外侧R1流动,从而也能够调整来自供第一摩擦板51、第二摩擦板52配置的区域的油的排出量(例如,积极地排出油)。
如图2所示,该第一卡合装置1具备配置于活塞10与第一摩擦板51的轴向L之间,利用活塞10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20。弹性部件20相对于所有的第一摩擦板51以及所有的第二摩擦板52配置于轴向第一侧L1。因此,活塞10经由弹性部件20从轴向第一侧L1按压第一摩擦板51以及第二摩擦板52。设置这样的弹性部件20,从而与活塞10直接按压第一摩擦板51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弹性部件20的弹性变形缓和使第一卡合装置1卡合时的卡合冲击。
如图5以及图8所示,弹性部件20具备通过活塞10的按压面14与第一摩擦板51从轴向L的两侧夹持的圆环板状部24。而且,在圆环板状部24的朝向轴向第一侧L1的面在周向C上交替地形成有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凸部25和向轴向第二侧L2凹陷的凹部26。凸部25沿着周向C以第五间隔D5为单位而配置,凹部26也沿着周向C以第五间隔D5为单位而配置。而且,凹部26形成于在周向C邻接的两个凸部25之间的周向C的中央部。即、凸部25与凹部26沿着周向C每隔半个第五间隔D5而交替地配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板状部24形成为在周向C交替地形成凸部25与凹部26的波板状。因此,在圆环板状部24的朝向轴向第二侧L2的面,在供凸部25形成的周向C的位置形成向轴向第一侧L1凹陷的凹部,在供凹部26形成的周向C的位置形成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凸部。而且,若活塞10按压第一摩擦板51,则形成为波板状的圆环板状部24以平板状弹性变形,从而按压面14与圆环板状部24面接触,并且圆环板状部24与第一摩擦板51面接触,若由活塞10进行的第一摩擦板51的按压被解除,则圆环板状部24复原为波板状。此外,在图5中,作为一个例子,虽示出了遍及周向C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圆环板状部24的情况,但圆环板状部24也可以形成为在周向C的一部分不连续。弹性部件20(圆环板状部24)例如与波形弹簧、波形垫片等同样地构成。
然而,如上所述,在活塞10的按压面14形成有径向槽14b。因此,如图10所示,若在周向C的相同位置配置有按压面14的径向槽14b与弹性部件20的凸部25的状态下,活塞10按压第一摩擦板51,则存在由于径向槽14b的形状、大小,弹性部件20不会根据活塞10向轴向第二侧L2的移动而适当地弹性变形,第一卡合装置1的卡合冲击的缓和效果不符合设计意图那样的担忧。此外,如图4所示,径向槽14b沿着周向C以第四间隔D4为单位而形成。
鉴于这一点,将径向槽14b与凸部25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特定相位,该第一卡合装置1如下所述,构成为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在特定相位无法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即、将按压面14的没有形成径向槽14b的部分设为按压部14a,将按压部14a(这里,为按压部14a的周向C的中央部)与凸部25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适当相位,该第一卡合装置1构成为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仅在适当相位能够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由此,能够容易进行活塞10以及弹性部件20向第一支承部件30的组装作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四间隔D4设为第五间隔D5的一半的间隔。因此,如图8所示,在适当相位中,在周向C邻接的两个按压部14a中的一个按压部14a与凸部25被配置在周向C的相同位置,另一个按压部14a与凹部26被配置在周向C的相同位置。第四间隔D4与第五间隔D5的关系能够在一个成为另一个整数倍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例如,能够使第四间隔D4与第五间隔D5相等,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所有的按压部14a与凸部25被配置在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适当相位。
如图3所示,支承第一摩擦板51的第一支承部件30在该第一支承部件30的径向第二侧的周面30a具备卡合部31。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第一侧是径向外侧R1,径向第二侧是径向内侧R2,所以第一支承部件30在周面30a亦即其内周面具备卡合部31。如图4所示,活塞10具备以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卡合部31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11。第一被卡合部11形成在活塞10的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另外,如图5所示,弹性部件20具备以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卡合部31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部21。第二被卡合部21形成在弹性部件20的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第一摩擦板51具备以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卡合部31卡合的卡合部。该卡合部形成于第一摩擦板51的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即、形成于第一支承部件30的周面30a的卡合部31被设为用于将第一摩擦板51、活塞10以及弹性部件20的各个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移动的共用的卡合部。
而且,在该第一卡合装置1中,如下所述,以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在特定相位无法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的方式,形成有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
如图3所示,卡合部31具备向径向第二侧(这里,为径向内侧R2)突出并且向轴向L延伸的凸条32以及向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凹陷并且向轴向L延伸的凹槽33中的至少一个。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31虽具备凸条32以及凹槽33双方,但在这里,着眼于凹槽33。
如图3所示,卡合部31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凹槽33。卡合部31具备偶数个凹槽33。凹槽33沿着周向C以第三间隔D3为单位而配置。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被卡合部11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从活塞10的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向径向第一侧突出的第一凸部12。第一被卡合部11具备偶数个第一凸部12。第一凸部12沿着周向C以第一间隔D1为单位而配置。在沿周向C邻接的两个第一凸部12之间形成有从活塞10的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向径向第二侧(这里,为径向内侧R2)凹陷的第一凹部13。另外,如图5所示,第二被卡合部21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从弹性部件20的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向径向第一侧突出的第二凸部22。第二被卡合部21具备偶数个第二凸部22。第二凸部22沿着周向C以第二间隔D2为单位而配置。在沿周向C邻接的两个第二凸部22之间形成有从弹性部件20的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向径向第二侧(这里,为径向内侧R2)凹陷的第二凹部2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相互相等,这里,与第四间隔D4相等。另外,第三间隔D3设为第四间隔D4的一半的间隔。即、第三间隔D3小于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具体而言,设为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一半的间隔。
如图4所示,第一被卡合部11具备的所有的第一凸部12相互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另外,如图5所示,第二被卡合部21具备的所有的第二凸部22相互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12与第二凸部22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多个凹槽33中包含能够与第一凸部12以及第二凸部22都卡合的形状的通常凹槽33a、和均不能与第一凸部12以及第二凸部22卡合的形状的特定凹槽33b。特定凹槽33b通过使周向C的宽度以及径向R的深度中的至少一个比通常凹槽33a小,而形成为均不能与第一凸部12以及第二凸部22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径向R的深度小于通常凹槽33a的方式形成特定凹槽33b。
在多个凹槽33中包含至少一个特定凹槽3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凹槽33中包含多个特定凹槽33b。这样在多个凹槽33中包含多个特定凹槽33b的情况下,沿着周向C以第三间隔D3的偶数倍的间隔设置特定凹槽33b。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沿着周向C以第三间隔D3的6倍的间隔设置有合计四个特定凹槽33b。
如上所述,形成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所以如在图6中示出一部分所示,活塞10仅能够在所有的第一凸部12在周向C上被配置于与通常凹槽33a相同的位置的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此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对活塞10实施阴影来强调地表示。另外,如在图7中表示一部分所示,弹性部件20仅能够在所有的第二凸部22在周向C被配置于与通常凹槽33a相同的位置的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此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理解,对弹性部件20实施阴影来强调地表示。即、凹槽33虽沿着周向C以第三间隔D3为单位而配置,但活塞10、弹性部件20仅能够以按隔开与第三间隔D3的2倍相当的角度而并不是隔开与第三间隔D3相当的角度设定的角度(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30的绕轴心X的角度)、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仅能够在第一凸部12与第二凸部22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周向C邻接的两个第一凸部12之间的周向C的中央部形成径向槽14b,如图5所示,凸部25以及凹部26形成于在周向C上与第二凸部22相同的位置。因此,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一凸部12与第二凸部22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按压部14a(这里,为按压部14a的周向C的中央部)与凸部25被配置于周向C的相同位置。如上述那样,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仅能够在第一凸部12与第二凸部22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所以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仅能够在按压部14a与凸部25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适当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若使弹性部件20从图7所示的状态旋转与第三间隔D3相当的角度,则如图10所示,在径向槽14b与凸部25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特定相位配置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然而,在该情况下,在周向C上与特定凹槽33b相同的位置配置有第二凸部22,所以无法使弹性部件20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虽省略了图示,但即使在使活塞10从图7所示的状态旋转与第三间隔D3相当的角度的情况下,也在特定相位配置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周向C上与特定凹槽33b相同的位置配置有第一凸部12,所以无法使活塞10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这样,在特定相位中,由于在周向C上与特定凹槽33b相同的位置配置有第一凸部12以及第二凸部22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个),所以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无法在特定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
虽省略了详细内容,但第一摩擦板51的形成于径向第一侧(这里,为径向外侧R1)的周缘部的卡合部(与卡合部31卡合的卡合部)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从该周缘部向径向第一侧突出的凸部。在设为不仅通常凹槽33a而且特定凹槽33b也能够与该凸部卡合的结构的情况下,与活塞10、弹性部件20不同,第一摩擦板51能够以隔开与第三间隔D3相当的角度而设定的角度(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30的绕轴心X的角度)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
〔其它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摩擦接合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说明了在特定相位形成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以便将第一凸部12以及第二凸部22的至少一个配置于在周向C上与特定凹槽33b相同的位置,从而实现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无法在特定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的结构的情况。然而,用于实现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无法在特定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的结构的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以下,参照图11~图14对用于实现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无法在特定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的结构的、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的结构的其它例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卡合部31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凸条32。卡合部31具备偶数个凸条32。此外,在本例中,卡合部31虽具备凸条32以及凹槽33双方,但在这里,着眼于凸条32。凸条32沿着周向C以第三间隔D3为单位而配置。另外,如图12所示,第一被卡合部11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第一凹部13。第一被卡合部11具备偶数个第一凹部13。第一凹部13沿着周向C以第一间隔D1为单位而配置。另外,如图13所示,第二被卡合部21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第二凹部23。第二被卡合部21具备偶数个第二凹部23。第二凹部23沿着周向C以第二间隔D2为单位而配置。
在本例中,第四间隔D4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四间隔D4相等,第五间隔D5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五间隔D5相等。在本例中,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虽相互相等,但设为第四间隔D4的一半的间隔。另外,第三间隔D3与第四间隔D4相等。即在本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第三间隔D3大于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具体而言,设为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2倍的间隔。
如图11所示,卡合部31具备的所有的凸条32相互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多个第一凹部13中包含能够与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通常第一凹部13a、以及不能与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特定第一凹部13b。特定第一凹部13b通过使周向C的宽度以及径向R的深度的至少一方小于通常第一凹部13a,而形成为不能与凸条32卡合。在本例中,以径向R的深度小于通常第一凹部13a的方式形成特定第一凹部13b。另外,如图13所示,在多个第二凹部23中包含能够与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通常第二凹部23a、以及不能与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特定第二凹部23b。特定第二凹部23b通过使周向C的宽度以及径向R的深度的至少一方小于通常第二凹部23a,而形成为不能与凸条32卡合。在本例中,以径向R的深度小于通常第二凹部23a的方式形成特定第二凹部23b。
在多个第一凹部13中包含至少一个特定第一凹部1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第一凹部13中包含多个特定第一凹部13b。这样在多个第一凹部13中包含多个特定第一凹部13b的情况下,特定第一凹部13b沿着周向C以第一间隔D1的偶数倍的间隔而设置。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沿着周向C以第一间隔D1的6倍的间隔设置有合计四个特定第一凹部13b。另外,在多个第二凹部23中包含至少一个特定第二凹部2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第二凹部23中包含多个特定第二凹部23b。这样在多个第二凹部23中包含多个特定第二凹部23b的情况下,特定第二凹部23b沿着周向C以第二间隔D2的偶数倍的间隔而设置。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沿着周向C以第二间隔D2的6倍的间隔设置有合计四个特定第二凹部23b。
如上所述,由于形成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所以如在图14中表示一部分所示,活塞10仅能够在所有的凸条32被配置于在周向C上与通常第一凹部13a相同的位置的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弹性部件20仅能够在所有的凸条32被配置于在周向C上与通常第二凹部23a相同的位置的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此外,在图14中,为了便于理解,对弹性部件20实施阴影来强调地表示。而且,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仅能够在图14所示的相位、即按压部14a与凸部25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适当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
另一方面,若使弹性部件20从图14所示的状态旋转与第二间隔D2相当的角度,则在径向槽14b与凸部25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特定相位配置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然而,在该情况下,在周向C上与特定第二凹部23b相同的位置配置凸条32,所以无法使弹性部件20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另外,即使在使活塞10从图14所示的状态旋转与第一间隔D1相当的角度的情况下,也以特定相位配置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周向C上与特定第一凹部13b相同的位置配置凸条32,所以无法使活塞10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这样,由于在特定相位中,在周向C上与特定第一凹部13b以及特定第二凹部23b的至少一个(在本例中,为一个)相同的位置配置凸条32,所以无法使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以特定相位与第一支承部件30卡合。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说明了作为筒状部件的第一支承部件30相对于作为摩擦板的第一摩擦板51配置于径向外侧R1,来支承第一摩擦板51的结构。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第一支承部件30相对于第一摩擦板51配置于径向内侧R2,来支承第一摩擦板51,第一支承部件30在作为周面30a的其外周面具备卡合部31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径向内侧R2相当于“径向第一侧”,径向外侧R1相当于“径向第二侧”。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说明了相对于活塞10在径向R的外侧形成将在径向槽14b中通过的油向旋转电机MG供给的供给油路90的结构。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相对于活塞10不在径向R的外侧形成这样的供给油路90的结构。即、也可以设为不将在径向槽14b中通过的油向旋转电机MG供给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说明了第一卡合装置1相对于旋转电机MG在径向R的内侧与旋转电机MG同轴地配置的结构。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第一卡合装置1在轴向L上与旋转电机MG排列地配置的结构、第一卡合装置1配置于与旋转电机MG不同的轴上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说明了本发明的摩擦接合装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卡合装置1)配置于在连结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A1和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A2的动力传递路径具备旋转电机MG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结构。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摩擦接合装置配置于这样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以外的部分,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摩擦接合装置配置于与这样的车用驱动装置100不同的结构的车用驱动装置(例如,搭载于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仅具备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个的车辆的车用驱动装置)。
(6)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其它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包含作为其它实施方式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它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在上述中说明的摩擦接合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一种摩擦接合装置(1),其具备摩擦板(51)、支承上述摩擦板(51)的筒状部件(30)、以及从轴向(L)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L1)按压上述摩擦板(51)的活塞(10),上述筒状部件(30)形成为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且相对于上述摩擦板(51)配置于径向(R)的外侧或者内侧亦即径向第一侧(R1),上述筒状部件(30)在该筒状部件(30)的在上述径向(R)与上述径向第一侧(R1)相反的一侧亦即径向第二侧(R2)的周面(30a)具备卡合部(31),上述卡合部(31)具备向上述径向第二侧(R2)突出并且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凸条(32)以及向上述径向第一侧(R1)凹陷并且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凹槽(33)的至少一个,上述活塞(10)具备以能够沿上述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卡合部(31)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以朝向在上述轴向(L)与上述轴向第一侧(L1)相反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二侧(L2)的方式形成并按压上述摩擦板(51)的按压面(14),在上述按压面(14)形成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凹陷并且沿上述径向(R)延伸的径向槽(14b),还具备配置于上述活塞(10)与上述摩擦板(51)的上述轴向(L)之间,利用上述活塞(10)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20),上述弹性部件(20)具备以能够沿上述轴向(L)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卡合部(31)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部(21)、以及通过上述按压面(14)与上述摩擦板(51)从上述轴向(L)的两侧夹持的圆环板状部(24),在上述圆环板状部(24)的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面在周向(C)上交替地形成向上述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凸部(25)和向上述轴向第二侧(L2)凹陷的凹部(26),将上述径向槽(14b)与上述凸部(25)成为上述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特定相位,以上述活塞(10)与上述弹性部件(20)在上述特定相位无法与上述筒状部件(30)卡合的方式,形成有上述卡合部(31)、上述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上述第二被卡合部(21)。
根据该结构,在活塞(10)与摩擦板(51)的轴向(L)之间设置通过活塞(10)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20)。因此,与不设置这样的弹性部件(20)而活塞(10)直接按压摩擦板(51)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弹性部件(20)的弹性变形缓和使摩擦接合装置(1)卡合时的卡合冲击。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弹性部件(20)使用具备在周向(C)上交替地形成有凸部(25)与凹部(26)的圆环板状部(24)的部件。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活塞(10)的按压面(14)形成径向槽(14b)。在这样的结构中,假设在将按压面(14)的径向槽(14b)与弹性部件(20)的凸部(25)配置于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状态下活塞(10)按压摩擦板(51),则存在根据径向槽(14b)的形状、大小,弹性部件(20)不基于活塞(10)向轴向第二侧(L2)的移动而适当地弹性变形,摩擦接合装置(1)的卡合冲击的缓和效果不符合设计意图的担忧。
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将径向槽(14b)与凸部(25)成为周向(C)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特定相位,以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无法在特定相位与筒状部件(30)卡合的方式形成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第二被卡合部(21)。因此,在活塞(10)以及弹性部件(20)向筒状部件(30)的组装时,容易避免以特定相位组装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的情况。由此,容易适当地得到卡合冲击的缓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结构,在摩擦接合装置(1)具备在按压面(14)形成有径向槽(14b)的活塞(10)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缓和卡合冲击。
这里,优选上述卡合部(3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凹槽(33),上述第一被卡合部(1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活塞(10)的上述径向第一侧(R1)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一侧(R1)突出的第一凸部(12),上述第二被卡合部(2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弹性部件(20)的上述径向第一侧(R1)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一侧(R1)突出的第二凸部(22),在多个上述凹槽(33)中包含能够与上述第一凸部(12)以及上述第二凸部(22)的任一个卡合的形状的通常凹槽(33a)、以及不能与上述第一凸部(12)以及上述第二凸部(22)的任一个卡合的形状的特定凹槽(33b),在上述特定相位,在与上述特定凹槽(33b)在上述周向(C)上相同的位置配置上述第一凸部(12)以及上述第二凸部(22)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结构,在卡合部(31)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凹槽(33)的情况下,能够以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无法在特定相位与筒状部件(30)卡合的方式适当地形成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
如上述那样,优选在上述卡合部(3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凹槽(33),上述第一被卡合部(1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第一凸部(12),上述第二被卡合部(2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第二凸部(22)的结构中,上述第一凸部(12)沿着上述周向(C)以第一间隔(D1)为单位而配置,上述第二凸部(22)沿着上述周向(C)以第二间隔(D2)为单位而配置,上述凹槽(33)沿着上述周向(C)以第三间隔(D3)为单位而配置,上述第三间隔(D3)小于上述第一间隔(D1)以及上述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
这样在第三间隔(D3)小于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的情况下,若假设在多个凹槽(33)中不包含上述特定凹槽(33b),则在活塞(10)以及弹性部件(20)向筒状部件(30)的组装时,可能产生以特定相位组装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的情况。关于这一点,如上述那样,设为在特定相位在周向(C)与特定凹槽(33b)相同的位置配置第一凸部(12)以及第二凸部(22)的至少一个的结构,从而即使在第三间隔(D3)小于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也容易避免以特定相位组装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的情况。
另外,优选上述卡合部(3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凸条(32),上述第一被卡合部(1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活塞(10)的上述径向第一侧(R1)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二侧(R2)凹陷的第一凹部(13),上述第二被卡合部(2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弹性部件(20)的上述径向第一侧(R1)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二侧(R2)凹陷的第二凹部(23),在多个上述第一凹部(13)中包含能够与上述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通常第一凹部(13a)、以及不能与上述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特定第一凹部(13b),并且在多个上述第二凹部(23)中包含能够与上述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通常第二凹部(23a)、以及不能上述凸条(32)卡合的形状的特定第二凹部(23b),在上述特定相位,在与上述特定第一凹部(13b)以及上述特定第二凹部(23b)的至少一个在上述周向(C)上相同的位置配置有上述凸条(32)。
根据该结构,在卡合部(31)在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凸条(32)的情况下,能够以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无法在特定相位与筒状部件(30)卡合的方式适当地形成卡合部(31)、第一被卡合部(11)以及第二被卡合部(21)。
如上述那样,优选在上述卡合部(3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凸条(32),上述第一被卡合部(1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第一凹部(13),上述第二被卡合部(21)在上述周向(C)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第二凹部(23)的结构中,上述第一凹部(13)沿着上述周向(C)以第一间隔(D1)为单位而配置,上述第二凹部(23)沿着上述周向(C)以第二间隔(D2)为单位而配置,上述凸条(32)沿着上述周向(C)以第三间隔(D3)为单位而配置,上述第三间隔(D3)大于上述第一间隔(D1)以及上述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
这样在第三间隔(D3)大于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的情况下,若假设在多个第一凹部(13)中不包含特定第一凹部(13b),或假设在多个第二凹部(23)中不包含特定第二凹部(23b),则在活塞(10)以及弹性部件(20)向筒状部件(30)的组装时,可能产生以特定相位组装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的情况。关于这一点,如上述那样,设为在特定相位中,在与特定第一凹部(13b)以及特定第二凹部(23b)的至少一个在周向(C)上相同的位置配置凸条(32)的结构,从而即使在第三间隔(D3)大于第一间隔(D1)以及第二间隔(D2)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也容易避免以特定相位组装活塞(10)与弹性部件(20)的情况。
优选在上述各结构的摩擦接合装置(1)中,上述摩擦接合装置(1)配置于在连结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A1)和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A2)的动力传递路径具备旋转电机(MG)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上述输入部件(A1)与上述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这样在摩擦接合装置(1)配置于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情况下,例如在通过旋转电机(MG)的转矩将内燃机(E)的输出部件旋转驱动而启动内燃机(E)时,处于释放状态的摩擦接合装置(1)被卡合。此时,存在内燃机(E)转矩的急剧增加经由摩擦接合装置(1)被向车轮(W)传递,而使车辆举动发生变化的担忧。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装置(1)中,由于在活塞(10)与摩擦板(51)的轴向(L)之间设置弹性部件(20),所以能够将这样的车辆举动的变化抑制得较小。因此,本发明的摩擦接合装置(1)特别适合于将摩擦接合装置(1)配置于输入部件(A1)与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情况。
这里,优选上述摩擦接合装置(1)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与上述旋转电机(MG)同轴地配置,相对于上述活塞(10)在上述径向(R)的外侧形成有将在上述径向槽(14b)中通过的油向上述旋转电机(MG)供给的供给油路(90)。
根据该结构,在从径向(R)的内侧向摩擦板(51)供给油的情况下,能够将在径向槽(14b)中通过的油向旋转电机(MG)供给,来冷却旋转电机(MG)。这样即使在活塞(10)按压摩擦板(51)的状态下也能够实现经由径向槽(14b)的向旋转电机(MG)的油的供给,所以能够与摩擦接合装置(1)的卡合的状态无关地向旋转电机(MG)供给冷却用的油。
本发明的摩擦接合装置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一卡合装置(摩擦接合装置)
10:活塞
11:第一被卡合部
12:第一凸部
13:第一凹部
13a:通常第一凹部
13b:特定第一凹部
14:按压面
14b:径向槽
20:弹性部件
21:第二被卡合部
22:第二凸部
23:第二凹部
23a:通常第二凹部
23b:特定第二凹部
24:圆环板状部
25:凸部
26:凹部
30:第一支承部件(筒状部件)
30a:周面
31:卡合部
32:凸条
33:凹槽
33a:通常凹槽
33b:特定凹槽
51:第一摩擦板(摩擦板)
90:供给油路
100:车用驱动装置
A1:输入部件
A2:输出部件
C:周向
D1:第一间隔
D2:第二间隔
D3:第三间隔
E:内燃机
L:轴向
L1:轴向第一侧
L2:轴向第二侧
MG:旋转电机
R:径向
R1:径向外侧(径向第一侧)R2:径向内侧(径向第二侧)W:车轮。

Claims (7)

1.一种摩擦接合装置,其具备:摩擦板、支承上述摩擦板的筒状部件、以及从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一侧按压上述摩擦板的活塞,其中,
上述筒状部件形成为沿上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且相对于上述摩擦板配置于径向的外侧或者内侧亦即径向第一侧,
上述筒状部件在该筒状部件的在上述径向与上述径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亦即径向第二侧的周面具备卡合部,
上述卡合部具备向上述径向第二侧突出并且沿上述轴向延伸的凸条、以及向上述径向第一侧凹陷并且沿上述轴向延伸的凹槽的至少一个,
上述活塞具备:以能够沿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以及以朝向在上述轴向上与上述轴向第一侧相反的一侧亦即轴向第二侧的方式形成并按压上述摩擦板的按压面,
在上述按压面形成向上述轴向第一侧凹陷并且沿上述径向延伸的径向槽,
还具备配置于上述活塞与上述摩擦板的上述轴向之间,通过上述活塞的按压力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
上述弹性部件具备:以能够沿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部、以及被上述按压面与上述摩擦板从上述轴向的两侧夹持的圆环板状部,
在上述圆环板状部的朝向上述轴向第一侧的面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向上述轴向第一侧突出的凸部和向上述轴向第二侧凹陷的凹部,
将上述径向槽与上述凸部成为上述周向的相同位置的相位作为特定相位,以上述活塞与上述弹性部件在上述特定相位无法与上述筒状部件卡合的方式形成上述卡合部、上述第一被卡合部以及上述第二被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接合装置,其中,
上述卡合部在上述周向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凹槽,
上述第一被卡合部在上述周向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活塞的上述径向第一侧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一侧突出的第一凸部,
上述第二被卡合部在上述周向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弹性部件的上述径向第一侧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一侧突出的第二凸部,
在多个上述凹槽中包含能够与上述第一凸部以及上述第二凸部的任一个卡合的形状的通常凹槽、以及不能与上述第一凸部以及上述第二凸部的任一个卡合的形状的特定凹槽,
在上述特定相位,在与上述特定凹槽在上述周向上相同的位置配置上述第一凸部以及上述第二凸部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接合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凸部沿着上述周向以第一间隔为单位而配置,
上述第二凸部沿着上述周向以第二间隔为单位而配置,
上述凹槽沿着上述周向以第三间隔为单位而配置,
上述第三间隔小于上述第一间隔以及上述第二间隔的任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接合装置,其中,
上述卡合部在上述周向的多个位置具备上述凸条,
上述第一被卡合部在上述周向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活塞的上述径向第一侧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二侧凹陷的第一凹部,
上述第二被卡合部在上述周向的多个位置具备从上述弹性部件的上述径向第一侧的周缘部向上述径向第二侧凹陷的第二凹部,
在多个上述第一凹部中包含能够与上述凸条卡合的形状的通常第一凹部、以及不能与上述凸条卡合的形状的特定第一凹部,并且在多个上述第二凹部中包含能够与上述凸条卡合的形状的通常第二凹部、以及不能与上述凸条卡合的形状的特定第二凹部,
在上述特定相位,在与上述特定第一凹部以及上述特定第二凹部的至少一个在上述周向上相同的位置配置有上述凸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接合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凹部沿着上述周向以第一间隔为单位而配置,
上述第二凹部沿着上述周向以第二间隔为单位而配置,
上述凸条沿着上述周向以第三间隔为单位而配置,
上述第三间隔大于上述第一间隔以及上述第二间隔的任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接合装置,其中,
所述摩擦接合装置配置于在连结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和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具备旋转电机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旋转电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擦接合装置,其中,
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在上述径向的内侧与上述旋转电机同轴地配置,
相对于上述活塞在上述径向的外侧形成有将在上述径向槽中通过的油向上述旋转电机供给的供给油路。
CN202080011921.1A 2019-02-01 2020-01-27 摩擦接合装置 Active CN113383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6993A JP7061976B2 (ja) 2019-02-01 2019-02-01 摩擦係合装置
JP2019-016993 2019-02-01
PCT/JP2020/002732 WO2020158654A1 (ja) 2019-02-01 2020-01-27 摩擦係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3176A CN113383176A (zh) 2021-09-10
CN113383176B true CN113383176B (zh) 2022-11-08

Family

ID=71841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1921.1A Active CN113383176B (zh) 2019-02-01 2020-01-27 摩擦接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6328B2 (zh)
EP (1) EP3885598B1 (zh)
JP (1) JP7061976B2 (zh)
CN (1) CN113383176B (zh)
WO (1) WO20201586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205571A1 (de) * 2019-04-17 2020-10-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Kühlölleitelement sowie Antriebsstrang und Hybridmodul mit diesem
DE102019205570A1 (de) * 2019-04-17 2020-10-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Kühlölleitelement sowie Antriebsstrang mit dies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2811A (ja) * 2004-03-30 2005-10-13 Jatco Ltd 自動変速機
CN1945042A (zh) * 2005-10-06 2007-04-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摩擦接合装置
JP2009052601A (ja) * 2007-08-24 2009-03-12 Aisin Chem Co Ltd 湿式摩擦材
JP2011213190A (ja) * 2010-03-31 2011-10-27 Aisin Aw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2012241894A (ja) * 2011-05-19 2012-12-10 Hyundai Motor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衝撃低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414Y2 (ja) * 1989-04-05 1995-06-28 栃木富士産業株式会社 摩擦板
JPH10184723A (ja) * 1996-12-27 1998-07-14 Exedy Corp ウエ−ブスプリング付き油圧クラッチ装置
JP4271332B2 (ja) * 2000-02-22 2009-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摩擦係合装置用ウェーブ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3524503B2 (ja) * 2000-02-28 2004-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摩擦係合装置用ウェーブ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2006077888A (ja) * 2004-09-09 2006-03-23 Nsk Warner Kk クラッチハブ
JP4619155B2 (ja) * 2005-03-08 2011-01-26 Nsk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多板クラッチ
US8479905B2 (en) * 2007-03-30 2013-07-09 Eaton Corporation Dual clutch arrangement with two piece main rotating manifold
DE102008013907B4 (de) * 2008-03-12 2016-03-10 Borgwarner Inc. Reibschlüssig arbeitende Vorrichtung mit mindestens einer Reiblamelle
DE102008063662B4 (de) 2008-08-18 2024-05-16 Borgwarner Inc. Lamelle für eine reibschlüssig arbeitende Einrichtung und reibschlüssig arbeitende Ein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Lamelle
US9109641B2 (en) * 2012-12-07 2015-08-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ormed friction plate for wet friction clutch
US10215237B2 (en) * 2016-07-29 2019-02-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ple-piece backing plate having part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FR3060075B1 (fr) * 2016-12-14 2022-11-25 Valeo Embrayages Support pour lamelle d'embrayage humide et un embrayage humide comprenant de telles lamelles
DE102017205942A1 (de) * 2017-04-06 2018-10-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ntriebsvorrichtung mit einer Kupplungseinrichtung, Antriebssystem mit dieser Antrieb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s Antriebsystems
US11007862B2 (en) * 2018-04-30 2021-05-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brid module including rotor adhesively bonded to rotor carrier
DE102019116682A1 (de) * 2019-06-19 2020-12-24 Hoerbiger Antriebstechnik Holding Gmbh Endlamelle einer Lamellenkupplung, Baugrupp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Baugrupp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2811A (ja) * 2004-03-30 2005-10-13 Jatco Ltd 自動変速機
CN1945042A (zh) * 2005-10-06 2007-04-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摩擦接合装置
JP2009052601A (ja) * 2007-08-24 2009-03-12 Aisin Chem Co Ltd 湿式摩擦材
JP2011213190A (ja) * 2010-03-31 2011-10-27 Aisin Aw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2012241894A (ja) * 2011-05-19 2012-12-10 Hyundai Motor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衝撃低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46328B2 (en) 2023-12-19
JP7061976B2 (ja) 2022-05-02
EP3885598A4 (en) 2022-02-09
JP2020125774A (ja) 2020-08-20
EP3885598A1 (en) 2021-09-29
EP3885598B1 (en) 2024-03-06
US20220205493A1 (en) 2022-06-30
WO2020158654A1 (ja) 2020-08-06
CN113383176A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2661B2 (en) Hybrid vehicle drive device
US9222524B2 (en) Drive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130193816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US5813508A (en) Starting clutch
WO2018181352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EP3543556B1 (en) Triple clutch and actuator thereof
CN113383176B (zh) 摩擦接合装置
JP2011144876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5418334B2 (ja) 駆動装置
KR102284192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의 더블 클러치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구동 장치
KR102297197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의 더블 클러치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구동 장치
US11353097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fluid coupling
CN113261182A (zh) 车用驱动装置
JP6056962B2 (ja) クラッチピストン構造
KR102284201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의 더블 클러치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구동 장치
KR102240315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
KR102284199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의 더블 클러치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구동 장치
KR102284189B1 (ko) 차량용 전동 구동 장치의 변속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 구동 장치
US9303746B2 (en) Vehicular torque converter
JP2013113431A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20173017A (ja) 油圧クラッチ
JP6277610B2 (ja) 多板摩擦係合装置
JP2020165474A (ja) 摩擦係合装置及び駆動伝達装置
JP2022156872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KR101002063B1 (ko) 차량용 토크컨버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