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0980A -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 Google Patents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0980A
CN113380980A CN202110202375.6A CN202110202375A CN113380980A CN 113380980 A CN113380980 A CN 113380980A CN 202110202375 A CN202110202375 A CN 202110202375A CN 113380980 A CN113380980 A CN 113380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ixed layer
examples
layer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023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座间优
川瀬广光
松冈康司
柳田英雄
升泽正弘
东隆司
森田充展
今野刚彰
平冈孝朗
白石尚辉
浮谷将之
菅野佑介
绫大
武井悠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2128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3623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80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09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6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6Electrodes based on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8647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one material, e.g. consisting of composites
    • H01M4/8657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one material, e.g. consisting of composites layer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1Alloys or mixtures with metall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2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 H01M4/925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 H01M4/926Metals of platinum group supported on carriers, e.g. powder carriers on 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使得电化学元件安全性和输出均优异的电极用混合层。本发明的电极用混合层是在电极基体上介有电极复合材料层形成,包含离子传导性树脂及绝缘性无机颗粒。

Description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蓄电元件、燃料电池等的发电元件等的电化学元件的高能量密度化得到迅速进展。能量密度高的电化学元件因混入异物或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成为破裂、发火等的异常状态,因此,希望确保电化学元件的安全性。
用于电化学元件的电极在电极基体上形成电极复合材料层,作为成为破裂或发火等异常状态的原因,可以列举因内部短路或外部短路产生焦耳热,以其为起点,构成电化学元件的材料连续反应,发生发火或热失控。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含有无机物颗粒及粘合剂高分子的有机/无机多孔性层形成在电极活性物质上的片材型的二次电池用电极。
但是,高分子的粘合剂不具有离子透过性,因此,多孔性层的离子传导性降低,担心电化学元件的输出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186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使得电化学元件安全性和输出均优异的电极用混合层。
本发明的一形态涉及电极用混合层,其在电极基体上介有电极复合材料层形成,包含离子传导性树脂及绝缘性无机颗粒。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使得电化学元件的安全性和输出均优异的电极用混合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负极一例的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正极一例的截面图。
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极元件一例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化学元件一例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25、比较例9的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充电率和输出的关系的图线。
具体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进行说明。对于同一构成部分,标以同一符号,有时省略说明。
<电极>
图1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负极一例,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截面图。
负极10是在负极基体11上顺序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12和混合层13。在此,混合层13包含绝缘性无机颗粒和离子传导性树脂。负极10是本实施形态的电极一例。
作为负极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可以列举例如平板状等。
图3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正极一例,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截面图。
正极20是在正极基体21上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22。
如上所述,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形成混合层13,或者也可以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形成混合层13的同时,在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上形成混合层。
作为正极2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可以列举例如平板状等。
《电极基体》
作为构成负极基体11的材料,只要是导电性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合适地选择,例如,可以列举不锈钢、镍、铝、铜等。其中,特别优选不锈钢、铜。
作为负极基体1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作为负极基体11的尺寸,只要能适用于电化学元件(例如,图6所示的电化学元件1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作为构成正极基体21的材料,只要是导电性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合适地选择,例如,可以列举不锈钢、镍、铝、铜、钛、钽等。其中,特别优选不锈钢、铝。
作为正极基体2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作为正极基体21的尺寸,只要能适用于电化学元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电极复合材料层》
电极复合材料层由负极复合材料层12和正极复合材料层22构成。电极复合材料层含有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或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根据需要包含粘结剂(binder)、增粘剂、导电剂等。
浆状的负极复合材料层用液体组合物含有负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进一步包含粘结剂、增粘剂、导电剂、溶剂等,负极复合材料层12可以通过将上述负极复合材料层用液体组合物涂布在负极基体11上形成。
作为负极复合材料层用液体组合物的涂布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模涂法、逗号涂布法、凹版涂布法、网板印刷法、干式压力涂布法、分配涂布法、液体排出法等。其中,优选液体排出法。
正极复合材料层22也可以与负极复合材料层12同样形成。
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平均厚度优选10~450μm,更优选20~100μm。如果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平均厚度为10μm以上,则电化学元件的能量密度得到提高,如果为450μm以下,则电化学元件的循环特性得到提高。
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平均厚度优选10~300μm,更优选40~150μm。如果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平均厚度为10μm以上,则电化学元件的能量密度得到提高,如果为300μm以下,则电化学元件的输出得到提高。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可逆地吸留及放出锂离子等的碱金属离子的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列举碳材料等。
作为碳材料,可以列举例如焦炭、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的石墨(graphite)、各种热分解条件下的有机物的热分解物、非晶质碳等。其中,特别优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非晶质碳。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可逆地吸留及放出锂离子等的碱金属离子的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等。
作为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用通式LiNixCoyMnZO2(式中,满足x+y+z=1)表示的锂镍复合氧化物,用通式LiXMeY(PO4)Z(式中,Me为过渡金属,满足0.5≤x≤4,0.5≤y≤2.5,0.5≤z≤3.5)表示的磷酸锂类材料等。
作为锂镍复合氧化物,可以列举例如,LiNi0.33Co0.33Mn0.33O2,LiNi0.5Co0.2Mn0.3O2,LiNi0.6Co0.2Mn0.2O2,LiNi0.8Co0.2Mn0O2等。
作为磷酸锂类材料,可以列举例如,磷酸钒锂(Li3V2(PO4)3)、橄榄石铁(LiFePO4)、橄榄石锰(LiMnPO4)、橄榄石钴(LiCoPO4)、橄榄石镍(LiNiPO4)、橄榄石钒(LiVOPO4)等。
磷酸锂类材料可以用异种元素掺杂。
作为粘结剂,可以列举例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PTFE、聚乙烯、聚丙烯、芳纶树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己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己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醚、聚醚砜、六氟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羧甲基纤维素等。这些粘结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二种或以上使用。
作为上述以外的粘结剂,可以列举使用选自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偏二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丙烯、五氟丙烯、氟甲基乙烯基醚、丙烯酸、己二烯的二种以上的材料的共聚物。
作为增粘剂,可以列举例如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等。
作为导电剂,可以列举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的石墨类,乙炔黑、科琴黑、通道黑、炉黑、灯黑、热碳黑等的碳黑类,碳纤维或金属纤维等的导电性纤维,氟化碳粉末、铝粉末等的金属粉末,氧化锌晶须、钛酸钾晶须等的导电性晶须,氧化钛等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亚苯基衍生物、石墨烯衍生物等的有机导电性材料等。
作为溶剂,可以列举例如水、醇、N-甲基-2-吡咯烷酮(NMP)、甲苯等。
作为燃料电池中的活性物质,可以使用例如铂颗粒、钌颗粒、铂合金颗粒等的催化剂颗粒担载在表面的碳等的催化剂载体。
以下说明燃料电池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首先,使得催化剂载体悬浮在水中后,添加催化剂颗粒的前体使其溶解。然后,添加碱,使金属的氢氧化物颗粒析出,同时,使其担载在催化剂载体的表面。接着,将含有表面担载金属的氢氧化物颗粒的催化剂载体的液体组合物涂布在电极基体上之后,在氢气气氛下等使金属的氢氧化物还原,生成催化剂颗粒,形成电极复合材料层。
作为催化剂颗粒的前体,可以列举例如氯铂酸、二硝基二氨基铂、氯化铂、氯化亚铂、双乙酰丙酮铂、二氯二氨铂、二氯四氨铂、硫酸亚铂氯化钌酸、氯化铱酸、氯化铑酸、氯化亚铁、氯化钴、氯化铬、氯化金、硝酸银、硝酸铑、氯化钯、硝酸镍、硫酸铁、氯化铜等。
作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物质,除了氧化钨、氧化钛以外,还可以列举SnO2、ZnO、ZrO2、Nb2O5、CeO2、SiO2、Al2O3等的氧化物半导体等。
在此,氧化物半导体担载色素。
作为色素,例如,可以列举钌-三型的过渡金属络合物、钌-双型过渡金属络合物、锇-三型过渡金属络合物、锇-双型过渡金属络合物、钌-顺式-二水代-联吡啶络合物、酞菁和卟啉、有机-无机的钙钛矿晶体等。
以下的说明作为一例,说明碱金属离子为锂离子场合。
《混合层》
混合层13在电极基体上介有电极复合材料层形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混合层13介有负极复合材料层12形成在负极基体11上。并且,混合层13包含绝缘性无机颗粒和离子传导性树脂。混合层13是本实施形态的电极用混合层的一例。
混合层13中的离子传导性树脂相对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质量比优选0.5~50%,更优选0.5~20%。若混合层13中的离子传导性树脂相对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质量比为0.5%以上,则混合层13的剥离强度提高,若为20%以下,则电化学元件的输出得到提高。
混合层13的厚度优选1~30μm,更优选2~20μm。若混合层13的厚度为1μm以上,则电化学元件的安全性提高,若为30μm以下,则电化学元件的输出提高。
<<<绝缘性无机颗粒>>>
作为构成绝缘性无机颗粒的材料,可以列举例如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其他的金属化合物。
作为金属氧化物,可以列举例如Al2O3、TiO2、BaTiO3、ZrO2等。
作为金属氮化物,例如,可以列举氮化铝、氮化硅等。
作为其他的金属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氟化铝、氟化钙、氟化钡、硫酸钡等的难溶性的离子晶体、勃姆石、沸石、磷灰石、高岭土、莫来石、尖晶石、橄榄石、绢云母、膨润土等的矿物资源来源物质或它们的人造物等。
作为上述以外的构成绝缘性无机颗粒的材料,可以列举玻璃陶瓷。
作为玻璃陶瓷,可以列举例如使用ZnO-MgO-Al2O3-SiO2系的晶体化玻璃的晶体化玻璃陶瓷,使用BaO-Al2O3-SiO2系陶瓷、Al2O3-CaO-SiO2-MgO-B2O3系陶瓷等的非玻璃系陶瓷。
绝缘性无机颗粒优选含有具有离子传导性的元素。
作为具有离子传导性的元素,可以列举例如硅元素、铝元素、锆元素等。这些具有离子传导性的元素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
绝缘性无机颗粒优选Al2O3(氧化铝)颗粒。由此,能够廉价地形成高绝缘性、高耐热性的混合层13。
作为绝缘性无机颗粒,即使在氧化铝中,优选使用熔点高、热稳定的α-氧化铝。作为这样的α-氧化铝,可以列举例如AES-11C(住友化学公司制)、AES-11F(住友化学公司制)、CT3000(Almatis公司制)、LS-711CB(日本轻金属公司制)、LS-502(日本轻金属公司制)、SLS-710(日本轻金属公司制)、SEPal-60(Arteo公司制)、SEPal-70(Arteo公司制)等。这些α-氧化铝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并用。这些α-氧化铝的电绝缘电阻高,作为本实施形态的电极材料合适。
通过使用绝缘性无机颗粒,抑制电化学元件的内部短路,能提高电化学元件的安全性。另外,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表面具有离子传导性,由此,能够提高混合层13的离子传导性。由此,电化学元件的输出得到提高。
绝缘性无机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0.1~5μm,更优选0.1~3μm。由此,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表面积增大,即使绝缘性无机颗粒的使用量少的场合,也可以提高混合层13的离子传导性。
绝缘性无机颗粒的平均粒径可以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定。
使含有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和绝缘性无机颗粒的液体组合物热固化或光硬化,生成离子传导性树脂,使得绝缘性无机颗粒粘结,可以形成混合层13。由此,提高混合层13的剥离强度。
液体组合物中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相对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质量比优选0.5~50%,更优选0.5~20%。若混合层13中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相对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质量比为0.5%以上,则混合层13的剥离强度提高,若为20%以下,则电化学元件的输出提高。
<<<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
作为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可以列举具有一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键的单体(monomer)、低聚物等。
在此,乙烯性不饱和键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因此,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具有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以外的基团通常还具有离子传导性树脂。
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优选用通式(Ⅰ)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071
上述通式(Ⅰ)中,X为烷基、卤原子、氰基、硝基、或烷氧基,R为含有卤原子的基团、含有磷酸酯键的基团、含有膦酸基的基团、含有-CO-基的基团、含有-COO-基的基团、含有-CON-基的基团、或含有-S-基的基团。
作为X中的烷基,例如可以列举甲基、乙基等。
作为X中的烷氧基,例如可以列举甲氧基、乙氧基等。
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优选具有丙烯酰氧基或甲基丙烯酰氧基。
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从提高混合层13的锂离子传导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卤素原子。另外,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从与混合层13所含的绝缘性无机颗粒的密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羧基或膦酸基的单体,磷酸酯单体,自由基聚合性低聚物。
作为具有氟原子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例如,十七氟癸基丙烯酸酯、八氟戊基丙烯酸酯、2-全氟正辛基乙基丙烯酸酯、2-全氟正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异壬基乙基丙烯酸酯等。
作为具有羧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用以下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081
作为具有膦酸基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用以下化学式3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082
作为磷酸酯单体,例如可以列举用以下化学式4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083
作为自由基聚合性低聚物,可以列举例如环氧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氨酯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酯丙烯酸酯系低聚物等。
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特别优选含有用通式(II)表示的基团的化合物:
[化学式5]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091
在上述通式(II)中,X2为氢原子或甲基,n为1~24。
在此,当X2为氢原子时,作为离子传导性树脂,生成具有氧乙烯基的树脂。
作为含有用通式(II)表示的基团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聚合性官能团数量为1的单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性官能团数量为2的二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性官能团数量为3以上的三官能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等。
作为单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用化学式6表示的化合物等:
[化学式6]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092
作为二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恶烷二醇二丙烯酸酯、用化学式7表示的化合物等:
[化学式7]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01
作为三官能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乙氧基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聚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二季戊四醇聚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二季戊四醇聚丙烯酸酯、乙氧基化聚丙烯酸甘油酯、树枝状聚合物丙烯酸酯、具有化学式8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例如用化学式9表示的化合物等。
[化学式8]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02
[化学式9]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11
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二种或以上使用。
《锂盐》
混合层13优选进一步包含锂盐。由此,混合层13的离子传导性得到提高。
作为锂盐,例如,可以列举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六氟磷酸锂(LiPF6)、高氯酸锂(LiClO4)、氯化锂(LiCl)、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锂(LiAsF6)、三氟甲基磺酸锂(LiCF3SO3)、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C2F5SO2)2)、双氟乙基磺酰亚胺锂(LiN(CF2F5SO2)2)等。这些锂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其中,从潮解性低的观点来看,LiTFSI、LiFSI尤其合适。
形成含有锂盐的混合层13时,从混合层13的离子传导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含有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绝缘性无机颗粒、锂盐、稀释溶剂的液体组合物。
《稀释溶剂》
作为稀释溶剂,只要能够降低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的粘度,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的醇类溶剂;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的酮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的酯类溶剂;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丙醚等的醚类溶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氯苯等的卤素类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类溶剂;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乙酸溶纤剂等的溶纤剂类溶剂等。这些稀释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其中,从在室温下溶解锂盐的观点出发,优选链状碳酸酯、环状碳酸酯等的碳酸酯类有机溶剂。
作为链状碳酸酯,可以列举例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丙酸甲酯(MP)等。
作为环状碳酸酯,可以列举例如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亚乙烯酯(VC)等。
组合作为环状碳酸酯的碳酸亚乙酯(EC)和作为链状碳酸酯的碳酸二甲酯(DMC)使用场合,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比例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合适地选择。
《混合层的形成方法》
作为混合层的形成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将含有离子传导性树脂的前体(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和绝缘性无机颗粒的液体组合物涂布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后,使得液体组合物热固化或光固化的方法等。
作为液体组合物的涂布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模涂法、逗号涂布法、凹版涂布法、网板印刷法、干式压力涂布法、分配涂布法、液体排出法等。其中,优选液体排出法。
液体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分散剂、增粘剂等。
作为分散剂的市售品,例如可以列举MEGAFACK(注册商标)F444(DIC公司制)、Maria Rim(注册商标)HKM-150A、SC-0708A(以上日油公司制)、DISPER BYK103(Big Chemi公司制)等。
作为增粘剂,例如可以列举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等。
作为使液体组合物固化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在真空干燥机中加热液体组合物的方法等。
液体组合物在储存中,为了防止因光、热、空气等离子传导性树脂的前体聚合而固化,也可以进一步含有聚合抑制剂。
在使液体组合物固化时,优选升温至100℃以上的温度。由此,也可以兼做脱水工序。另外,聚合抑制剂也排出到体系外,或者由于热分解,促进离子传导性树脂的前体的热聚合。
在使液体组合物固化时,从使液体组合物干燥的观点出发,优选升温至60~150℃,更优选在减压下升温至60~150℃。
在液体组合物固化时,通过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生成离子传导性树脂,固化过程可以使用红外线吸收光谱的乙烯性不饱和键由来的吸收峰值进行分析。例如,根据A区域(1640~1620cm-1)的C=C伸缩振动带、B区域(1430~1400cm-1)的CH面内对象变角振动带、C区域(820~800cm-1)的CH面外变角振动带的衰减,能确认聚合的进行程度、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的残渣的有无。固化前的液体组合物的红外线吸收光谱在A区域、B区域、C区域存在来自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的吸收峰值。随着聚合的进行,来自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的吸收峰值减少。而且,若所有的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都转化为离子传导性树脂,则来自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的吸收峰值消失。
在使液体组合物固化时,可以在液体组合物中添加聚合引发剂,从外部赋予能量。
作为外部能量,例如可以列举热、光、放射线等。
作为加热液体组合物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使用空气、氮气等的惰性气体的热风、各种热介质、红外线、电磁波,从液体组合物排出侧或负极基体11侧进行加热的方法等。
作为用光照射液体组合物的方法,可以列举使用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的紫外线照射光源照射紫外线的方法、使用可见光光源照射可见光的方法等。
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优选5~15000mW/cm2
《聚合抑制剂》
作为聚合抑制剂(阻聚剂),可以列举例如叔丁基对苯二酚、4-叔丁基邻苯二酚、二丁基羟基甲苯、1,1-二苯基-2-苦肼基、氢醌、吩噻嗪等。其中,由于具有升华性,特别优选1,4-苯醌、氢醌、甲氧基对苯二酚。
聚合抑制剂相对乙烯类不饱和化合物的质量比通常为1~5000ppm,优选5~5000ppm,更优选10~500ppm。
《聚合引发剂》
作为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列举热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
作为热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叔丁基异丙苯、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甲苯酰)己烷-3、过氧化二叔丁基、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双月桂酰等的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环己腈、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4,4'-偶氮双-4-氰基戊酸等的偶氮类引发剂等。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进行适当选择,可以列举例如,二乙氧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4-(2-羟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2-苄基-2-二甲氨基-1-(4-吗啉苯基)丁酮-1,2-羟基-2-甲基-1-苯丙烷-1-酮、2-甲基-2-吗啉(4-甲基噻吩基)丙烷-1-酮、1-苯-1,2-丙二酮-2-(o-乙氧羰基)肟等的苯乙酮类或缩酮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丁基醚、苯偶姻异丙醚等的苯偶姻醚类光聚合引发剂;二苯甲酮、4-羟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2-苯甲酰萘、4-苯基二苯甲酮、4-苯甲酰苯基醚、丙烯酸化二苯甲酮、1,4-苯甲酰苯等的二苯甲酮类光聚合引发剂;2-异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2,4-二氯噻吨酮等的噻吨酮类光聚合引发剂等。
作为上述以外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乙基蒽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乙酯、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双(2,4-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苯甲酰甲酸甲酯、9,10-菲、吖啶类化合物、三嗪类化合物、咪唑类化合物等。
也可以并用光聚合引发剂和光聚合促进剂。
作为光聚合促进剂,可以列举例如三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4-二甲氨基安息香酸乙酯、4-二甲氨基安息香酸异戊酯、安息香酸(2-二甲氨基)乙酯、4,4'-二甲氨基二苯甲酮等。
聚合引发剂相对乙烯性不饱和化合物的质量比优选0.5~40%,更优选1~20%。
<电极元件>
图5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极元件的一例。
电极元件40的负极17和正极27介有隔片30以互相绝缘状态叠层。
在此,正极27形成在负极17的两侧。另外,引线41与负极基体11连接,引线42与正极基体21连接。
负极17在负极基体11的两面顺序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12及混合层13,除此以外,与负极10相同。
正极27在正极基体21的两面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22,除此以外,与正极20相同。
电极元件40的负极17和正极27的叠层数没有特别限制。
另外,电极元件40的负极17的个数和正极27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电化学元件>
图6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化学元件的一个示例。图6所示的电化学元件1具有上述电极(负极10及正极20)。具体地说,电化学元件1设有图5所示的电极元件40。
电化学元件1在电极元件40形成由电解质水溶液或非水电解质构成的电解质层51,通过外装52进行封装。在电化学元件1中,引线41及42引出到外装52的外部。
电化学元件1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其他部件。
作为电化学元件1,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合适地选择,可以列举例如非水系二次电池、非水系电容器等的蓄电元件等。
作为电化学元件1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列举例如,层压型、将片状电极及隔片设为螺旋状的气缸型、将颗粒电极及隔片组合而成的内出式结构的气缸型、将颗粒电极及隔片层叠的硬币型等。
作为电化学元件1,可以列举例如水系蓄电元件、非水系蓄电元件等。
<隔片>
隔片30为了防止负极17和正极27的短路,根据需要设置在负极17和正极27之间。
隔片30具有离子透过性,不具有电子传导性。
作为隔片30的材质、形状、大小、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合适地选择。
作为隔片30,可以列举例如牛皮纸、维尼纶混抄纸、合成纸浆混抄纸等纸、玻璃纸、聚乙烯接枝膜、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等聚烯烃无纺布、聚酰胺无纺布、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类微多孔膜、聚丙烯类微多孔膜等。
从保持非水电解液的观点来看,隔片30的气孔率优选50%以上。
隔片30的平均厚度优选3~50μm,更优选5~30μm。
作为隔片30的形状,例如可以列举片材状等。
隔片30的大小,只要能够适用于电化学元件中,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进行适当选择。
隔片30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叠层结构。
作为非水电解质,使用固体电解质时,可省略隔片30。
<电解质水溶液>
作为构成电解质水溶液的电解质盐,可以列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氯化锌、醋酸锌、溴化锌、碘化锌、酒石酸锌、过氯化锌等。
<非水电解质>
作为非水电解质,可以使用固体电解质或非水电解液。
在此,所谓非水电解液是电解质盐溶解在非水溶剂中的电解液。
<非水溶剂>
作为非水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优选非质子性有机溶剂。
作为非质子性有机溶剂,可以使用链状碳酸酯、环状碳酸酯等的碳酸酯类有机溶剂。
作为链状碳酸酯,可以列举例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等。
作为环状碳酸酯,可以列举例如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亚乙烯酯(VC)等。
作为碳酸酯类有机溶剂以外的非水溶剂,可以使用例如环状酯、链状酯等的酯类有机溶剂,环状醚、链状醚等的醚类有机溶剂等。
作为环状酯,可以列举例如γ-丁内酯(γBL)、2-甲基-γ-丁内酯、乙酰基-γ-丁内酯、γ-戊内酯等。
作为链状酯,可以列举例如丙酸烷基酯、丙二酸二烷基酯、乙酸烷基酯(例如,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等)、甲酸烷基酯(例如,甲酸甲酯(MF)、甲酸乙酯等)等。
作为环状醚,可以列举例如四氢呋喃、烷基四氢呋喃、烷氧基四氢呋喃、二烷氧基四氢呋喃、1,3-二氧代戊二酸酯、烷基-1,3-二氧戊环、1,4-二氧戊环等。
作为链状醚,可以列举例如1,2-二甲代乙烷(DME)、乙醚、乙二醇二烷基醚、二乙二醇二烷基醚、三乙二醇二烷基醚、四乙二醇二烷基醚等。
<电解质盐>
作为电解质盐,可以使用锂盐。
作为锂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可以列举例如六氟磷酸锂(LiPF6)、过氯酸锂(LiClO4)、氯化锂(LiCl)、氟化锂(LiBF4)、六氟化砷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N(C2F5SO2)2)、二(五氟乙基磺酰)亚胺锂(LiN(CF2F5SO2)2)等。这些锂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二种或以上并用。其中,从阴离子向碳电极的吸留量大的角度考虑,特别优选LiPF6
非水电解液中的电解质盐的浓度,优选0.7~4mol/L,更优选1.0~3mol/L,最优选1.0~2.5mol/L。
<电化学元件的用途>
作为电化学元件的用途,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列举笔记本电脑、笔输入电脑、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移动电话、移动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耳机立体声、摄像机、液晶电视机、手提式清洁器、便携式CD、迷你磁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磁带记录器、收音机、备用电源、电动机、照明器具、玩具、游戏器具、钟表、闪光灯、照相机等。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份”及“%”,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均为质量基准。
<乙烯性不饱和单体(单体液的制备)>
对于表1所示的具有乙烯性不饱和键的四种单体(化合物1~4),作为聚合抑制剂,使得甲氧氢醌100ppm量溶解。这些具有乙烯性不饱和键的单体均具有氧乙烯基。这些单体可聚合构成具有氧乙烯基团的树脂。
表1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81
接着,将表1记载的化合物1~4分别以表2所示称量值混合,制备单体液(单体液1~4)。
表2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91
<混合液的制备>
[混合液1]
如表3所示,在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亚乙酯(EC)=2:1的混合溶液,作为Li盐,使得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以30wt%溶解,调配溶液(以下称为ω液)。以表4、表5所示的配合量混合表2所示的单体液(单体液1~4)和ω液,制备混合液1。
表3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92
表4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93
表5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194
[混合液2]
在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亚乙酯(EC)=2:1的混合溶液,调配不使用Li盐的溶液(以下称为α液)。以表6、表7所示的配合量将α液混合到表2所示的单体液(单体液1~4),制备混合液2。
表6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201
表7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202
[剥离强度]
用粘着/皮膜剥离解析装置(协和界面科学公司制,VPA(Versatile PeelAnalyzer))测定剥离强度(按照JIS Z0237:2009),按照以下基准评价混合层对基材的密接性。
A:剥离强度为30N/m以上(密接性良好)
B:剥离强度为1N/m以上、不足30N/m(密接性在实际使用上可以允许)
C:剥离强度不足1N/m(密接性不良)
[实施例1]
称取100g混合液1,作为聚合引发剂,使得AIBN(东京化成公司制,2,2'-偶氮二异丁腈)3.0g溶解。
接着,将作为氧化铝微粒的CT3000(Almatis公司制)100g和Maria Rim(注册商标)SC-0708A(日油公司制)5g与作为溶剂的甲基乙基酮140g混合,用均化器Gsmasher(利克斯公司制)分散,制备氧化铝颗粒CT3000的固形份浓度为40wt%的分散液。
向该氧化铝分散液100g中加入4g溶解有聚合引发剂的混合液1,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使用刮板薄膜敷贴器(涂布宽度50mm,间隙75um ALL GOOD公司制),将该氧化铝分散的混合液1涂布在铝箔基材上。将该基材放入减压干燥机,在80℃下干燥6小时后,继续在120℃下干燥6小时。将其冷却至室温,得到在基材上形成混合层的试验体。对得到的试验体评价混合层的密接性。表8中表示评价结果。
[实施例2]
除了将溶解聚合引发剂的混合液1的添加量设为2g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3]
除了使用混合液2代替混合液1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4~6]
使用LS-711CB(日本轻金属公司制)代替CT3000,作为氧化铝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7~9]
使用AES-11C(住友化学公司制)代替CT3000,作为氧化铝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10~12]
使用AES-11F(住友化学公司制)代替CT3000,作为氧化铝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13~15]
使用LS-502(日本轻金属公司制)代替CT3000,作为氧化铝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16~18]
使用SLS-710(日本轻金属公司制)代替CT3000,作为氧化铝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19~21]
使用SEPal-60(ARTEO公司制)代替CT3000,作为氧化铝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实施例22~24]
使用SEPal-70(ARTEO公司制)代替CT3000,作为氧化铝微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比较例1~8]
不添加混合液1,只使用氧化铝分散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4、7、10、13、16、19、22同样,制作试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221
由表8可知,将表1所示的单体按照表2所示的配合量混合,再混合如表3所示的含有Li盐的溶液,得到混合液,将所述混合液加入到另外调制的氧化铝分散液中,在基材上加温干燥,得到试验体,剥离强度为30N/m以上,混合层的密接性良好。
从该密接性的评价结果可知,含有氧化铝微粒的混合层的密接性充分,用于本实施形态的电极用混合层时,可以期待能抑制氧化铝微粒剥离的效果。
下面,对负极的混合层的剥离强度进行评价。
<混合层的剥离强度>
在负极表面粘贴透明胶带后,以90°的拉剥角度拉剥透明胶带,测定混合层的剥离强度。
混合层的剥离强度如果为30N/m以上,则评价为良好。
[实施例25]
混合负极活性物质石墨97份、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1份、粘合剂树脂丁苯橡胶2份、以及水100份,得到负极复合材料层用液体组合物。
使用液体排出方式,将复合材料层用液体组合物涂布在铜箔上后,使其干燥,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此时,在铜箔的两面,形成单位面积重量为9mg/cm2的负极复合材料层。
混合氧化铝颗粒AKP-3000(住友化学公司制)40份、具有聚氧乙烯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TA-210(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1.2份、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0.36份、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甲酯的混合溶剂(质量比2∶1)1.44份、乳酸乙酯56.89份、以及光聚合引发剂Omnirad(注册商标)184(IGM Resins B.V.公司制)0.108份,得到混合层用液体组合物。在TA-210(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中,预先溶解100ppm的聚合抑制剂甲氧基对苯二酚。
使用液体排出装置EV2500(理光公司制)及液体排出头MH5421F(理光公司制),将混合层用液体组合物排出到负极复合材料层上之后,在氮气吹扫气氛下,用中心波长为365nm、照度为40mW/cm2的紫外线照射1分钟,形成混合层。此时,在负极复合材料层的两面,形成单位面积重量为1.0mg/cm2(厚度6μm)的混合层。
进行冲切,使得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及混合层的面积为30mm×50mm、没有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及混合层的面积为10mm×11mm,得到负极。对于所得到的负极,评价混合层的剥离强度。负极中的各成分的配合量表示在表9,评价结果如表10所示。
[实施例26~30]
制备混合层用液体组合物时,将TA-210(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LiFSI、混合溶剂、乳酸乙酯、Omnirad(注册商标)184(IGM Resins B.V.公司制)的配合量变更为如表9所示,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5相同,制作负极,进行评价。负极中的各成分的配合量如表9所示,评价结果如表10所示。
表9
AKP-3000 TA-210 LiFSI 混合溶剂 乳酸乙酯 Omnirad184
实施例25 40 1.2 0.36 1.44 56.89 0.108
实施例26 40 0.2 0.06 0.24 59.48 0.018
实施例27 40 0.4 0.12 0.48 58.96 0.036
实施例28 40 2.8 0.84 3.36 52.75 0.252
实施例29 40 4.0 1.20 4.80 49.64 0.360
实施例30 40 8.0 2.40 9.60 39.28 0.720
[比较例9]
没有形成混合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5同样,制作负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0所示。
[比较例10]
混合氧化铝颗粒AKP-3000(住友化学公司制)40份、粘合剂树脂AZ-9129(日本ZEON公司制)1.2份、以及乳酸乙酯58.8份,得到混合层用液体组合物。
使用所得到的混合层用液体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5相同,得到负极。评价结果如表10所示。
下面,对非水系蓄电元件的输出、安全性进行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非水系蓄电元件的负极,采用实施例25~30、以及比较例9、10的负极。
<正极的制作>
混合锂镍钴铝复合氧化物(NCA)93份、导电剂乙炔黑3份、粘合剂树脂聚偏氟乙烯4份、以及N-甲基吡咯烷酮100份,得到正极复合材料层用液
组合物。
采用模涂方式,以输送速度0.5m/min将正极复合材料层用液体组合物涂布在铝箔上后,使其干燥,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此时,在铝箔的两面形成单位面积重量为15.0mg/cm2的正极复合材料层。
冲切使得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的面积为28mm×48mm,未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的面积为10mm×13mm,得到正极。
<非水电解液的制备>
使得LiPF6溶解在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以及碳酸甲乙酯的混合溶剂(质量比1∶1∶1)中,成为1.5M,得到非水电解液。
<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制作(其1)>
介有薄膜隔片,将正极三片及负极四片交替层叠,得到电极元件。此时,将负极的未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及混合层的区域汇总,焊接成为引出线的镍标签。另外,将正极的未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的区域汇总,焊接成为引出线的铝标签。
向电极元件注入非水电解液后,用铝层压薄膜密封,得到非水系蓄电元件。
<非水系蓄电元件的输出>
将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引出线连接到充电/放电试验装置(北斗电工公司制),以最大电压为4.2V、电流速率为0.2C进行5小时恒流恒压充电后,隔10分钟休止,以电流速率为0.2C进行2.5小时的恒流放电,将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充电率设定为50%。然后,以电流速率为1C~10C的脉冲放电10秒,根据放电后的电压和电流的相关直线,计算直到2.5V截止电压的电力,计算输出。
非水系蓄电元件的输出只要为10.5W以上,即为良好。
图7表示实施例25、比较例9的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充电率与输出的关系。
由图7可知,实施例25的非水系蓄电元件与在负极复合材料层上没有形成混合层的比较例9的非水系蓄电元件的输出特性同等。
<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制作(其2)>
介有薄膜隔片,将交替层叠的正极及负极分别设为23片及24片,除此以外与上述同样,得到非水系蓄电元件。
<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安全性>
将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引出线连接到充电/放电试验装置(北斗电工公司制),以最大电压为4.2V、电流速率为0.2C进行5小时恒流恒压充电后,在40℃的恒温槽中静置5天。接着,以最大电压为4.2V、电流速率为0.2C进行5小时恒流恒压充电,充电率为100%后,与电极层叠方向垂直,刺入直径4.5mm的钉,在故意使其短路的状态下,观测有无冒烟或起火。
关于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安全性,以不起火场合为○,起火场合为×,进行判定。
表10表示负极的混合层的剥离强度、非水系蓄电元件的输出、安全性的评价结果。
表10
Figure BDA0002948310180000261
从表10可知,实施例25~30的负极使得非水系蓄电元件的输出及安全性都很优异(一边确保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安全性,一边提高输出特性)。
与此相反,比较例9的负极在负极复合材料层上不存在绝缘性无机颗粒,因此,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安全性低。这是由于对于内部短路不能担保绝缘性,产生焦耳热的缘故。
比较例10的负极在负极复合材料层上不存在绝缘性无机颗粒和粘合剂树脂,因此,输出低。这是由于没有粘合剂树脂的离子传导性,因此,非水系蓄电元件的内部电阻上升的缘故。
以上,对优选实施形态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形态限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对于上述实施形态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及替换。

Claims (11)

1.一种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用混合层在电极基体上介有电极复合材料层形成;
包含离子传导性树脂及绝缘性无机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导性树脂包含具有氧乙烯基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导性树脂相对所述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质量比为0.5%以上且5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导性树脂相对所述绝缘性无机颗粒的质量比为0.5%以上且2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锂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导性树脂包含具有羧基的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导性树脂包含具有磺酸基的树脂以及/或具有膦酸基的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性无机颗粒包含铝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化合物为α-氧化铝。
10.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
在电极基体上顺序形成电极复合材料层和混合层;
所述混合层是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用混合层。
11.一种电化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0记载的电极。
CN202110202375.6A 2020-02-25 2021-02-23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Pending CN1133809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9893 2020-02-25
JP2020-029893 2020-02-25
JP2020-212828 2020-12-22
JP2020212828A JP2021136232A (ja) 2020-02-25 2020-12-22 電極用混合層、電極、及び電気化学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0980A true CN113380980A (zh) 2021-09-10

Family

ID=77569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02375.6A Pending CN113380980A (zh) 2020-02-25 2021-02-23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8098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5937A (zh) * 2002-08-07 2004-05-12 ����Sdi��ʽ���� 用于锂硫电池的正极及其制造方法和锂硫电池
JP2004200176A (ja) * 2004-01-13 2004-07-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ポリマ二次電池
CN101847709A (zh) * 2009-03-25 2010-09-29 Tdk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1960654A (zh) * 2009-02-13 2011-0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637922A (zh) * 2012-04-16 2012-08-15 佛山市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空气电池的制备方法
KR20150101808A (ko) * 2014-02-27 2015-09-04 한국과학기술원 리튬 산소 전지 애노드용 복합 보호막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산소 전지
CN109935777A (zh) * 2017-12-19 2019-06-25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CN110277536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绝缘层用涂布液,以及电极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5937A (zh) * 2002-08-07 2004-05-12 ����Sdi��ʽ���� 用于锂硫电池的正极及其制造方法和锂硫电池
JP2004200176A (ja) * 2004-01-13 2004-07-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ポリマ二次電池
CN101960654A (zh) * 2009-02-13 2011-0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847709A (zh) * 2009-03-25 2010-09-29 Tdk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637922A (zh) * 2012-04-16 2012-08-15 佛山市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空气电池的制备方法
KR20150101808A (ko) * 2014-02-27 2015-09-04 한국과학기술원 리튬 산소 전지 애노드용 복합 보호막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산소 전지
CN109935777A (zh) * 2017-12-19 2019-06-25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CN110277536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绝缘层用涂布液,以及电极的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01040B1 (ko)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상기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상기 음극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20150171414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WO2008050599A1 (fr) Solution électrolytique pour accumulateur à ion lithium
WO2022110050A1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EP1381105A1 (en) Lithium polymer secondary cell
CN113380981A (zh) 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JP6815381B2 (ja) 電極アセンブリを構成する分離膜の気孔内にゲル化電解質成分を含む電池セル
JP5144837B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1511022B1 (ko) 수분 제한 전극 활물질, 수분 제한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2553116B1 (ko) 음극 및 상기 음극을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KR100772566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1709697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3258065A (zh) 用于形成电化学装置的液体组合物、电极制造方法、电化学装置制造方法和电极
JP2010199083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21136232A (ja) 電極用混合層、電極、及び電気化学素子
CN113646946A (zh) 二次电池
KR102195725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튬 이차전지
US20210261796A1 (en) Liquid composi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N113380980A (zh)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JP2010050026A (ja) 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456355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616721B1 (ko) 접착력이 향상된 바인더 및 상기 바인더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7486886B2 (ja) 電解質組成物、ゲルポリマー電解質、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7180257B2 (ja) 電極、電極素子、非水電解液蓄電素子
KR20240026866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