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35777A -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35777A
CN109935777A CN201811337664.1A CN201811337664A CN109935777A CN 109935777 A CN109935777 A CN 109935777A CN 201811337664 A CN201811337664 A CN 201811337664A CN 109935777 A CN109935777 A CN 109935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nsulating layer
anode
cathode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76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升泽正弘
柳田英雄
鹰氏启吾
大木本美玖
座间优
广渡杏奈
吉田绫
松冈康司
东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77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67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35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357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本发明课题在于,提供离子透过性和耐绝缘性优异的电极。本发明的电极包括:电极基体;电极复合材料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基体上,含有活性物质;以及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复合材料层上。所述绝缘层设有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Description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池等蓄电元件、燃料电池等发电元件的高输出化、高容量化、高寿命化要求急速增加。但是,朝着其实现,仍然存在关于元件安全性的各种课题。
例如,在蓄电元件中,在正负极间发生内部短路场合,或钉那样的锐利形状突起物扎刺场合,因瞬间产生的反应热,配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片熔融,短路部位扩大,进一步产生反应热,存在发生促进异常加热的现象的问题。
或者,在正负极间发生内部短路场合,有时在短路部分的负极侧,因接触电阻引起焦耳热,所产生的焦耳热使得正极温度上升,产生异常的反应热,促进异常加热。因此,抑制异常加热是课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出将多孔性的绝缘物质在电极复合材料层上形成点状的电极(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该电极具有电极复合材料层没有被绝缘物质包覆的区域,因此,对于离子透过性表现出良好的特性,可以得到高容量及高特性的电池。
但是,在上述电极中,在正负极间发生内部短路场合,在电极复合材料层的没有被绝缘物质包覆的区域,存在发生异常加热的课题。即,上述电极虽然离子透过性优异,但是,对于耐绝缘性有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三95302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离子透过性和耐绝缘性优异的电极。
本发明的电极包括:
电极基体;
电极复合材料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基体上,含有活性物质;以及
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复合材料层上;
所述绝缘层设有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提供离子透过性和耐绝缘性优异的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负极的图,其中,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沿图1(a)的A-A线的截面图。
图2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正极的截面图。
图3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电极元件的截面图。
图4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
图5是对绝缘层的涂布装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其一)。
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其二)。
图8是说明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其三)。
图9是例示第二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负极的图。
图10是例示第二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
图11是例示第三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所使用的正极的图。
图12是例示第三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
图13是例示第四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正极的图。
图14是例示第四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
图15是对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其一)。
图16是对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其二)。
图17是对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其三)。
图18是对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其四)。
具体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构成部分,标以相同符号,有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形态>
图1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负极的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沿图1(a)的A-A线的截面图。参照图1,负极10为包括负极用电极基体11,形成于负极用电极基体11上的负极复合材料层12,以及形成于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的绝缘层13的结构。作为负极10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平板状等。
在负极10中,绝缘层13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那样地形成的多孔质体。绝缘层13可以在内部具有彼此连通的多个空穴。绝缘层13包括直接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的平坦部13a,以及从平坦部13a的上表面局部突起的突起部13b。平坦部13a和突起部13b由相同材料一体地形成,由平坦部13a和突起部13b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形成膜厚为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在绝缘层13中,平坦部13a的厚度(从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到平坦部13a的上表面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设为0.5~5μm左右。另外,突起部13b的厚度(从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到突起部13b的上表面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设为2~10μm左右。
突起部13b优选在平坦部13a的上表面形成作为规则的图案。突起部13b例如可以形成为点状的图案。这种场合,突起部13b的平面形状(从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看到的形状)可以设为例如圆形,但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等任意形状。
突起部13b的平面形状为圆形场合,突起部13b的直径(一个点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设为20~100μm左右。
在图1中,绝缘层13形成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但是,绝缘层13也可以形成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而使其侧表面露出。
另外,如果绝缘层13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则突起部13b也可以是任意的图案。即,突起部13b既可以是格子状图案,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图案,以代替点状图案。
另外,也可以绝缘层13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负极复层材料层12的内部,与构成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活性物质的表面一体化。特别是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表面粗糙场合,有时成为这样的状态。在此,所谓一体化并不是单纯地将薄膜形状等的部件叠层在下层上作为上层的状态,而是在上层的一部分进入下层、界面不明确的状态下、构成上层的物质的表面与构成下层的物质的表面粘结的状态。后述的绝缘层14、绝缘层23及绝缘层24也同样。
图2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所使用的正极的截面图。参照图2,正极20X是包括正极用电极基体21和形成于正极用电极基体21上的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结构。正极20X不具有形成于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上的绝缘层。作为正极20X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平板状等。
图3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电极元件的截面图。参照图3,电极元件40为在负极15的两侧通过隔片30叠层正极25X的结构。另外,在两侧的正极25X的更外侧,设有当形成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时用于与外装(外壳)52绝缘的隔片30。负极引出线41与负极用电极基体11连接。正极引出线42与正极用电极基体21连接。
负极15在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两侧形成有负极复合材料层12和绝缘层13,这一点与负极10(参照图1)不同,其他方面与负极10相同。正极25X在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两侧形成有正极复层材料层22,这一点与正极20X(参照图2)不同,其他方面与正极20X相同。
在电极元件40中,负极15和正极25X的叠层数可以任意决定。即,在图3中,图示一个负极15和二个正极25X的合计三层。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叠层更多的负极15和正极25X。此时,负极15的个数与正极25X的个数可以相同。
图4是例示第一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参照图4,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是将非水电解液注入电极元件40形成电解质层51、用外装52密封的结构。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中,负极引出线41和正极引出线42引出到外装52的外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根据需要也可以具有其他的部件。作为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非水电解液电容器等。
关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一般可以从采用的各种形状之中根据其用途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层叠型、将片电极和隔片设为螺旋状的圆柱型、使得粒状电极和隔片组合的内外结构的圆柱型、将粒状电极和隔片叠层的硬币型等。
以下,对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进行详细说明。有时将负极和正极总称为电极,将负极用电极基体和正极用电极基体总称为电极基体,将负极复合材料层和正极复合材料层总称为电极复合材料层。
<电极>
《电极基体》
作为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材质,只要是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则不作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不锈钢、镍、铝、铜等。其中,特别优选不锈钢、铜。
作为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作为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大小,只要是能使用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的大小,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进行适当选择。
作为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材质,只要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不锈钢、镍、铝、铜、钛、钽等。其中,特别优选不锈钢、铝。
作为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作为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大小,只要是能使用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的大小,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进行适当选择。
《电极复合材料层》
负极复合材料层12和正极复合材料层22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进行适当选择,例如,至少包含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或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根据需要包含粘结剂(binder)、增粘剂、导电剂等。
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是,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平均厚度优选10μm以上、450μm以下,更优选20μm以上、100μm以下。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平均厚度若不足10μm,则有时能量密度降低,如果超过450μm,则有时循环特性恶化。
作为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中含有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可逆地吸留及放出锂离子等的碱金属离子的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中含有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碳质材料。作为碳质材料,例如,可以列举焦炭、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的石墨(graphite)、在各种热分解条件下的有机物的热分解物、非晶质碳等。其中,特别优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非晶质碳。
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是,优选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平均厚度为10μm以上、300μm以下,更优选40μm以下、150μm以下。如果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平均厚度不足20μm,则有时能量密度下降,如果超过300μm,则有时负荷特性恶化。
作为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中含有的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可逆地吸留及放出锂离子等的碱金属离子的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中含有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化合物。
作为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作为LiNixCOyMnZO2(x+y+z=1)的锂镍复合氧化物、将LiXMeY(PO4)Z(0.5≤x≤4,Me=过渡金属,0.5≤y≤2.5,0.5≤x≤3.5)设为基本骨架的磷酸锂类材料等。
关于作为LiNixCOyMnZO2(x+y+z=1)的锂镍复合氧化物,可以列举例如,LiNi0.33Co0.33Mn0.33O2,LiNi0.5Co0.2Mn0.3O2,LiNi0.6Co0.2Mn0.2O2,LiNi0.8Co0.2Mn0O2等。
作为将LiXMeY(PO4)Z(0.5≤x≤4,Me=过渡金属,0.5≤y≤2.5,0.5≤x≤3.5)设为基本骨架的磷酸锂类材料,可以列举例如磷酸钒锂(Li3V2(PO4)3)、橄榄石铁(LiFePO4)、橄榄石锰(LiMnPO4)、橄榄石钴(LiCoPO4)、橄榄石镍(LiNiPO4)、橄榄石钒(LiVOPO4)、以及将它们设为基本骨架、掺杂异种元素的类似化合物等。
作为负极或正极的粘结剂,可以使用例如PVDF、PTFE、聚乙烯、聚丙烯、芳纶树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己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己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醚、聚醚砜、六氟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等。
另外,也可以使用选自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偏二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丙烯、五氟丙烯、氟甲基乙烯基醚、丙烯酸、己二烯的二种以上的材料的共聚物。此外,也可以从其中选择二种以上的物质混合使用。
作为电极复合材料层中含有的导电剂,可以使用例如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的石墨类,乙炔黑、科琴黑、通道黑、炉黑、灯黑、热碳黑等的碳黑类,碳纤维或金属纤维等的导电性纤维类,氟化碳、铝等的金属粉末类,氧化锌或钛酸钾等的导电性晶须类,氧化钛等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亚苯基衍生物、石墨烯衍生物等的有机导电性材料等。
在燃料电池中的活性物质一般作为阴极电极或阳极电极的催化剂,使用将铂、钌、或铂合金等的金属颗粒担载在碳等的催化剂载体上。为了使得催化剂颗粒担载在催化剂载体的表面,例如,使得催化剂载体悬浮在水中,添加催化剂颗粒的前驱物(例如氯铂酸、二硝基二氨基铂、氯化铂、氯化亚铂、双乙酰丙酮铂、二氯二氨铂、二氯四氨铂、硫酸亚铂氯化钌酸、氯化铱酸、氯化铑酸、氯化亚铁、氯化钴、氯化铬、氯化金、硝酸银、硝酸铑、氯化钯、硝酸镍、硫酸铁、氯化铜等的含有合金成分者等),使其溶解于悬浮液中,加碱,使其生成金属氢氧化物,同时,得到催化剂载体,使得所述金属氢氧化物担载在催化剂载体表面。将所述催化剂载体涂布在电极基体上,在氢气气氛下等使其还原,得到表面涂布有催化剂颗粒(活性物质)的电极复合材料层。
太阳能电池等场合,活性物质除了氧化钨粉末、氧化钛粉末以外,还可以列举SnO2、ZnO、ZrO2、Nb2O5、CeO2、SiO2、Al2O3之类的氧化物半导体层,使得色素担载于半导体层,例如,可以列举钌-三型的过渡金属络合物、钌-双型过渡金属络合物、锇-三型过渡金属络合物、锇-双型过渡金属络合物、钌-顺式-二水代-联吡啶络合物、酞菁和卟啉、有机-无机的钙钛矿晶体等的化合物等。
《绝缘层》
绝缘层13可以通过喷墨法等在基底层上涂布绝缘层制作用的墨液,使得涂布的墨液干燥形成。
作为多孔质体的绝缘层13可以包含具有绝缘性的颗粒,以及使得具有绝缘性的颗粒之间粘结的树脂。作为具有绝缘性的颗粒,可以列举例如无机材料(无机物)、有机材料(有机物)。以下,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第一例,绝缘层13可以使用由具有绝缘性的无机材料分散的液体组成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ink)形成。作为具有绝缘性的无机材料,可以列举例如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其它金属颗粒。作为金属氧化物,优选Al2O3(氧化铝)、TiO2、BaTiO3、ZrO2等。
作为金属氮化物,优选氮化铝、氮化硅等。作为其它金属颗粒,优选氟化铝、氟化钙、氟化钡、硫酸钡等的难熔性的离子晶体颗粒,或勃姆石、沸石、磷灰石、高岭土、莫来石、尖晶石、橄榄石、绢云母、膨润土等来自矿物资源的物质,或它们的人造物等。
另外,作为具有绝缘性的无机材料,可以列举玻璃陶瓷粉末。玻璃陶瓷粉末优选使用ZnO-MgO-Al2O3-SiO2系的结晶玻璃的结晶玻璃陶瓷、使用BaO-Al2O3-SiO2系陶瓷粉末或Al2O3-CaO-SiO2-MgO-B2O3系陶瓷粉末等的非玻璃系陶瓷。
这些无机材料的粒径优选10μm以下,更优选3μm以下。
使得以上的无机材料分散在溶剂中,作为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溶剂选择适合于无机材料分散的溶剂。具体地说,可以使用水、烃类溶剂、醇类溶剂、酮类溶剂、酯类溶剂、醚类溶剂。
在使得无机材料分散在溶液中时,添加粘结材料。粘结材料为了使得无机材料作为绝缘层保持,具有将无机材料的颗粒间固结的功能。作为粘结材料,可以使用丙烯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偏二氟乙烯类树脂等的粘结树脂,或具有羧酸基、磺酸基、磷酸基等的吸附基的树脂。
在配制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时,也可以使用均化器进行分散。均化器可以使用高速旋转剪切搅拌方式、高压喷射分散方式、超声波分散方式、介质搅拌磨方式等。
在配制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时,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分散材料、表面活性剂等的添加剂。作为分散材料、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MEGAFACE(DIC株式会社)、MALIALIM(日油株式会社)、ESURIM(日油株式会社)、SOLSPERSE(Lubrizol公司)、POLYFLOW(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等。作为其它添加剂,可以使用作为用于调节粘度的增稠材料的丙二醇、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松油醇、二氢萜品醇等。
作为第二例,绝缘层13可以使用由具有绝缘性的有机材料分散的液体组成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形成。
作为具有绝缘性的有机材料,优选例如丙烯树脂、氟树脂等的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的颗粒。作为丙烯树脂,优选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酯)等,作为氟树脂,优选PTFE(聚四氟乙烯)等。上述有机材料的粒径优选10μm以下,更优选3μm以下。
使得以上的有机材料分散在溶剂中,作为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溶剂选择适合于有机材料分散的溶剂。具体地说,可以使用水、烃类溶剂、醇类溶剂、酮类溶剂、酯类溶剂、醚类溶剂。
在使得有机材料分散在溶液中时,添加粘结材料。粘结材料为了使得有机材料作为绝缘层保持,具有将有机材料的颗粒间固结的功能。作为粘结材料,可以使用丙烯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偏二氟乙烯类树脂等的粘结树脂,或具有羧酸基、磺酸基、磷酸基等的吸附基的树脂。
在配制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时,也可以使用均化器进行分散。均化器可以使用高速旋转剪切搅拌方式、高压喷射分散方式、超声波分散方式、介质搅拌磨方式等。
在配制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时,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分散材料、表面活性剂等的添加剂。作为分散材料、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MEGAFACE(DIC株式会社)、MALIALIM(日油株式会社)、ESURIM(日油株式会社)、SOLSPERSE(Lubrizol公司)、POLYFLOW(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等。作为其它添加剂,可以使用作为用于调节粘度的增稠材料的丙二醇、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松油醇、二氢萜品醇等。
作为第三例,通过电离辐射线或红外线,使得含有聚合引发剂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前体溶解于液体,得到绝缘层制作用油墨,绝缘层13可以使用上述油墨形成。
用于形成绝缘层13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能通过电离辐射线或红外线(热)的照射形成交联性构造体的树脂,都可以使用,可以列举例如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氧杂环丁烷树脂、乙烯基醚、利用烯-硫醇反应的树脂。其中,从生产率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因反应性高、可容易地利用自由基聚合形成构造体的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
上述树脂作为可由热或电离辐射线固化的功能,可以将聚合性单体和因热或电离辐射线产生自由基或酸的化合物混合而成混合物,通过制备上述混合物液体得到。另外,为了通过聚合诱导相分离形成绝缘层13,可以预先使得致孔剂混合到上述混合物中,制作油墨实现。
作为自由基聚合型单体,例如,公开于日本特开平08-82925号公报那样的丙烯酸类化合物可以合适地作为单体。例如,可以列举使得具有不饱和键的萜烯的双键环氧化、加成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而获得酯化合物,所述具有不饱和键的萜烯可以列举例如月桂烯、蒈烯、罗勒烯、蒎烯、苎烯、莰烯、异萜品烯、三环烯、萜品烯、葑烯、水芹烯、枞油烯、香桧烯、二戊烯、冰片烯、异戊二烯醇(isopregol)、香芹酮等。
或者源于萜烯的醇和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而获得酯化合物,所述醇可以列举例如香茅醇、松蒎醇、香叶醇、芬甲醇(phentyl alcohol)、橙花醇、冰片、芫荽醇、薄荷醇、萜品醇、侧柏醇、香茅醛(citroneral)、紫罗兰酮、鸢尾酮、瓜菊醇、柠檬醛、蒎脑、环柠檬醛、葛缕薄荷酮、驱蛔素、藏花醛、胡椒醇(pi、perithol)、孟烯单醇(menthene mono ol)、二氢香芹酮、香芹醇、香紫苏醇、迈诺醇、日本扁柏素、铁锈醇、芮木烯、柳杉酚、金合欢醇、广藿香醇、橙花叔醇、胡萝卜醇、杜松醇、澳白檀醇(lantheol)、桉叶醇、叶绿醇等。
进而,也可以列举在酯侧链具有以下骨架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所述骨架例如香茅酸、日本扁柏酸、檀香酸、薄荷酮、莳萝艾菊酮、水芹醛、庚二酮、紫苏醛(peryl aldehyde)、侧柏酮、蒈酮、万寿菊酮、樟脑、没药烯、檀香萜、姜烯、石竹烯、姜黄烯、柏木烯、杜松萜烯、长叶烯、倍半贝尼烯、雪松醇、愈创醇、缬草二醇、香附酮、艾里莫芬酮、球姜酮、龙脑烯、罗汉松烯、米尔烯、扁枝杉烯、totalene、酮基迈诺氧化物、泪柏醚、松香酸、海松酸、新松香酸、左旋海松酸、异-d-海松酸、贝壳松烯二酸、红烯酸、类胡萝卜素、霹雳李醛(pelary aldehyde)、薄荷酮、驱蛔素、葑烯、倍半萜烯类、二萜、三萜等。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光自由基产生剂。例如,以商品名IRGACURE或DAROCUR为人所知的米蚩酮或二苯甲酮那样的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作为更具体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二苯甲酮、苯乙酮衍生物,例如,α-羟基或α-氨基苯乙酮,4-芳酰基-1,3-二氧代环戊氧基,苄基缩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对二甲基氨基乙酰吩,对二甲基氨基苯丙酮,二苯甲酮,2-氯二苯甲酮、pp'-二氯二苯甲酮、pp'-双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米蚩酮、苯偶酰、苯偶姻、苄基二甲基缩酮、四甲基秋兰姆单硫化物、噻吨酮、2-氯噻吨酮、2-甲基噻吨酮、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苯偶姻、二叔丁基过氧化物,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羟基-2-甲基-1-苯基-1-酮,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甲基苯甲酰甲酯,佐宁异丙醚、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苄基醚、苯偶姻异丁基醚、苯偶姻n-丁基醚、苯偶姻n-丙基等的苯偶姻烷基醚或酯、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代苯基)-丁酮-1、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双(η5-2,4-环戊二烯-1-基)-双(2,6-二氟-3-(1H-吡咯-1-基)-苯基)钛、双(2,4,6-三甲基苯甲酰)-苯基膦氧化物,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DAROCUR 1173)、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单酰基膦氧化物、双酰基膦氧化物或茂钛、荧光素、蒽醌、硫呫吨酮或呫吨酮、洛芬二聚体、三卤甲基化合物或二卤代甲基化合物、活性酯化合物、有机硼化合物等。
此外,也可以同时含有二叠氮化合物那样的光交联型自由基发生剂。另外,在仅通过热进行聚合场合,可以使用作为通常的光自由基发生剂的A(AIBN)等的通常的热聚合引发剂。
另一方面,即使用通过光照射产生酸的光酸发生剂和在酸的存在下聚合的至少一种单体调整混合物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若光照射到这样的液体油墨,光酸发生剂产生酸,该酸起着作为聚合性化合物的交联反应的催化剂的功能。
此外,所产生的酸在墨层内扩散。并且,酸的扩散以及以酸为催化剂的交联反应可以通过加热加速,所述交联反应与自由基聚合不同,不会因氧的存在而受到阻害。所得到的树脂层与自由基聚合系场合相比,密接性也优异。
在存在酸的状况下交联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列举具有环氧基、氧杂环丁烷基、氧杂环丁基等那样的环状醚基的化合物、在侧链具有上述取代基的丙烯或乙烯化合物、碳酸酯类化合物、低分子量的三聚氰胺化合物、乙烯基醚类、乙烯基咔唑类、苯乙烯衍生物、α-甲基苯乙烯衍生物、以乙烯醇和丙烯、甲基丙烯等的酯化合物为主的乙烯醇酯类等、可一并使用具有能聚合阳离子的乙烯基键的单体类。
作为通过光照射产生酸的光酸发生剂,可以使用例如鎓盐、重氮鎓盐(diazoniumsalt)、醌二叠氮化合物、有机卤化物、芳香族磺酸酯化合物、二磺酸化合物、磺酰基化合物、磺酸酯化合物、锍化合物、磺酰胺化合物、碘鎓化合物、磺酰基重氮甲烷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其中,作为光酸发生剂,优选使用鎓盐。作为可使用的鎓盐,可以列举例如将氟硼酸根阴离子、六氟锑酸根阴离子、六氟砷酸根阴离子、三氟甲磺酸根阴离子、对甲苯磺酸盐阴离子、以及对硝基甲苯磺酸盐阴离子作为反离子的重氮盐、磷盐、以及锍盐。此外,光酸发生剂即使卤化三嗪化合物也可以使用。
光酸发生剂可以根据场合进一步包括敏化染料。作为敏化染料,可以列举例如吖啶化合物、苯并黄素类、苝、蒽、以及激光色素类等。
混合致孔剂(porogen)用于形成在固化后的多孔质绝缘层中形成的空穴。作为致孔剂,只要是能溶解上述聚合性单体以及因热或电离辐射线产生自由基或酸的化合物、并且在所述聚合性单体和因热或电离辐射线产生自由基或酸的化合物聚合过程中能使其产生相分离的液状物质,都可以使用。
作为致孔剂,可以列举例如二甘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丁醚、二丙二醇单甲醚等的乙二醇类、γ丁内酯、碳酸丙烯酯等的酯类、NN二甲基乙酰丙酮等的酰胺类等。
另外,十四烷酸甲酯、癸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十四烷等的分子量较大的液状物质也具有起着作为致孔剂的功能。其中,特别是乙二醇类也存在很多高沸点的物质。相分离机构形成的构造体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致孔剂的浓度。因此,如果使用上述液状物质,则能形成稳定的多孔质的绝缘层。另外,致孔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二种或以上使用。
<隔片>
隔片(separator)30为了防止负极和正极之间的短路,设置在负极和正极之间。隔片30是具有离子透过性且不具有电子传导性的绝缘层。作为隔片30的材质、形状、大小和构造,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作为隔片30的材质,可以列举例如牛皮纸、维尼纶混合纸、合成纸浆混合纸等的纸、赛璐玢、聚乙烯接枝膜、聚丙烯熔流无纺布等的聚烯烃无纺布、聚酰胺无纺布、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类微多孔膜、聚丙烯类微多孔膜等。其中,从保持非水电解液角度考虑,优选气孔率为50%以上。
隔片30的平均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是,优选3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5μm以上、30μm以下。若隔片30的平均厚度为3μm以上,则能够可靠地防止负极和正极之间的短路。另外,如果隔片30的平均厚度为50μm以下,则能够防止因负极和正极过于分离而引起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电阻增加。
如果隔片30的平均厚度为5μm以上,则能更可靠地防止负极和正极之间短路。另外,如果隔片30的平均厚度为30μm以下,则可以进一步防止因负极和正极过于分离而引起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电阻增加。
作为隔片30的形状,可以列举例如片状等。作为隔片30的大小,只要是能够在蓄电元件中使用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适当选择。隔片30的结构既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叠层结构。
<电解质层>
构成电解质层51的非水电解液是含有非水溶剂和电解质盐的电解液。作为非水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是,非质子性有机溶剂很合适。作为非质子性有机溶剂,可以使用链状碳酸酯、环氧碳酸酯等的碳酸酯类有机溶剂。作为链状碳酸酯,可以列举例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丙酸甲酯(MP)等。
作为环状碳酸酯,可以列举例如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亚乙烯酯(VC)等。作为环状碳酸酯使用碳酸亚乙酯(EC),作为链状碳酸酯使用碳酸二甲酯(DMC),将其组合得到混合溶剂场合,碳酸亚乙酯(EC)与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比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另外,作为非水溶剂,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环状酯、链状酯等的酯类有机溶剂,环状醚、链状醚等的醚类有机溶剂等。
作为环状酯,可以列举例如γ-丁内酯(γBL)、2-甲基-γ-丁内酯、乙酰基-γ-丁内酯、γ-戊内酯等。
作为链状酯,可以列举例如丙酸烷基酯、丙二酸二烷基酯、乙酸烷基酯(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等)、甲酸烷基酯(甲酸甲酯(MF)、甲酸乙酯等)等。
作为环状醚,可以列举例如四氢呋喃、烷基四氢呋喃、烷氧基四氢呋喃、二烷氧基四氢呋喃、1,3-二氧代戊二酸酯、烷基-1,3-二氧戊环、1,4-二氧戊环等。
作为链状醚,可以列举例如1,2-二甲代乙烷(DME)、乙醚、乙二醇二烷基醚、二乙二醇二烷基醚、四乙二醇二烷基醚等。
作为电解质盐,可以使用锂盐。作为锂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可以列举例如六氟磷酸锂(LiPF6)、高氯酸锂(LiClO4)、氯化锂(LiCl)、氟化锂(LiBF4)、六氟化砷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C2F5SO2)2)、二(全氟乙基磺酰)亚胺锂(LiN(CF2F5SO2)2)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二种或以上并用。其中,从考虑阴离子向碳电极中的吸留量大小角度考虑,特别优选LiPF6
作为电解质盐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优选在非水溶剂中,为0.7mol/L以上、4mol/L以下,更优选1.0mol/L以上、3mol/L以下,从兼顾蓄电元件的容量和输出的角度考虑,更优选1.0mol/L以上、2.5mol/L以下。
<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图5是对绝缘层的涂布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涂布装置100包括送出辊110,运送辊150和160,以及卷取辊210,在辊状的电极基体上可以形成多孔质绝缘层。
在送出辊110和运送辊150、160之间,配置喷墨头120、UV灯130、以及加热器140。在运送辊150、160和卷取辊210之间,配置喷墨头220、UV灯230、以及加热器240。
涂布装置100检测活性物质的位置,可以具有与检测出的活性物质的位置一致、形成绝缘层的机构。
以下,一边参照图5及其它图,一边对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负极和正极的制备-
首先,在图6(a)至图6(c)所示的工序中,制作图4所示的负极15。具体地说,首先,如图6(a)所示,准备负极用电极基体11。关于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材料等,如上所述。
接着,如图6(b)所示,在负极用电极基体11上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12。具体地说,例如,将石墨颗粒等的负极活性物质、纤维素等的增粘剂、丙烯酸树脂等作为粘结剂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制备负极活性物质分散体。然后,将所制备的负极活性物质分散体涂布在负极用电极基体11上,使得所得到的涂膜干燥,通过例如约100kN的力施压,可以制作负极复合材料层12。
接着,如图6(c)所示,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形成绝缘层13。绝缘层13可以通过向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供给油墨使其干燥形成。用于形成绝缘层13的油墨的粘度优选为5~40mPa·s的范围,更优选10~25mPa·s的范围。为了成为上述粘度,可以在油墨中进一步添加用于调节粘度的增稠材料。作为增稠材料,可以使用羧甲基纤维素等。
油墨的表面张力优选20~50mN/m的范围,更优选35~45mN/m的范围。为了成为上述表面张力,可以在油墨中进一步添加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MEGAFACE(DIC株式会社)等。
形成绝缘层13的工序可以包含通过喷墨涂布绝缘层13的前体(precursor)溶液的工序。通过喷墨形成绝缘层13场合,首先,将形成有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负极用电极基体11设为辊状,使得负极复合材料层12朝向上侧,设置在图5所示的涂布装置100(喷墨装置)的送出辊110和卷取辊210之间。并且,向喷墨头120和220例如供给相同油墨。
接着,一边用运送辊150及160运送形成有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负极用电极基体11,一边在喷墨头120不加热头地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面整个面上涂布油墨,形成平坦部13a。接着,以不加热头的状态,用喷墨头22将油墨以例如点状图案涂布在平坦部13a的上表面,形成突起部13b。而且,当紫外线固化性油墨场合,用UV灯230进行油墨的固化,当热固化性油墨场合,用加热器240对油墨进行干燥。由此,制作具有平坦部13a和从平坦部13a的上表面局部突起的突起部13b的绝缘层13。平坦部13a既可以形成为仅仅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
接着,与图6(b)及图6(c)同样,在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相反侧,也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12和绝缘层13,完成负极15。也可以在图6(b)的工序中,在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两侧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12,在图6(c)的工序中,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两侧叠层形成绝缘层13。
绝缘层13除了喷墨以外,也可以使用模涂、凹版涂布(gravure coater)、辊涂布、喷涂等形成。模涂、凹版涂布、辊涂布方式由于与负极复合材料层12接触或接近地涂布,因此,为了使得绝缘层13均匀,要求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平面性。
另外,喷涂可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涂布,但是,难以形成薄的绝缘层13。为了形成薄绝缘层13,喷墨以外的方式不合适。喷墨对负极复合材料层12以非接触方式涂布油墨,因此,不受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平面性的影响。另外,通过控制液滴尺寸或液滴个数,适合于形成薄的绝缘层13。
接着,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工序中,制作图4所示的正极25X。具体地说,首先,如图7(a)所示,准备正极用电极基体21。关于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材料等,如上所述。
接着,如图7(b)所示,在正极用电极基体21上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22。具体地说,例如将镍、钴、铝的混合颗粒等的正极活性物质、“Ketchen black”等的导电助剂、以及聚偏二氟乙烯等的粘合树脂均匀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等溶剂中,制备正极活性物质分散体。然后,将所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分散体涂布在正极用电极基体21上,使所得到的涂膜干燥,以例如约100kN的力施压,能制作正极复合材料层22。
接着,与图7(b)同样,在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相反侧也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22,完成正极25X。
-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制作-
接着,制作电极元件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首先,如图8所示,负极15的一侧的绝缘层13和正极25X的正极复合材料层22介有由聚丙烯制的微多孔膜等构成的隔片30对置地配置,并且,负极15的另一侧的绝缘层13和正极25X的正极复合材料层22介有由聚丙烯制的微多孔膜等构成的隔片30对置地配置。
接着,通过焊接等将负极引出线41与负极用电极基体11接合,通过焊接等将正极引出线42与正极用电极基板21接合,能制作图3所示的电极元件40。接着,将非水电解液注入电极元件40,形成电解质层51,通过用外壳52密封,能够制作图4所示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
如上所述,在电极元件40中,负极15和正极25X的叠层数可以任意地决定。即,在图8中,图示一个负极15和二个正极25X合计三层,但不限于此,可以将更多的负极15和正极25X进行叠层。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中使用的负极15中,绝缘层13包括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整个面的平坦部13a,以及局部形成于平坦部13a上的突起部13b。即,绝缘层13具有膜厚薄的部分(仅有平坦部13a的部分和膜厚厚的部分(平坦部13a及突起部13b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负极15的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没有从绝缘层13露出的部分,且绝缘层13具有膜厚厚的部分,因此,耐绝缘性和耐热性优异。其结果,在使用负极15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中,例如,在正负极间发生内部短路场合,或钉子那样的尖锐形状的突起物刺入场合等,能抑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的发热,能实现安全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
另外,由于负极15的绝缘层13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因此,能确保良好的离子透过性。其结果,通过使用负极15,能实现高容量及高特性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
即,通过使用离子透过性和耐绝缘性及耐热性优异的负极15,能实现高容量及高特性、安全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
另外,在负极15中,使用喷墨方式形成绝缘层13的凹凸结构,由此,能容易地形成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多孔质的绝缘层13。
<第二实施形态>
在第二实施形态中,表示与第一实施形态结构不同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例子。在第二实施形态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形态相同的构成部件,有时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9是例示第二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使用的负极的图,其中,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B-B线的截面图。若参照图9,负极10A将绝缘层13由绝缘层14代替,这一点与负极10(参照图1)不同。
在负极10A中,绝缘层14形成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绝缘层14包括直接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的平坦部14a,以及从平坦部14a的上表面局部突起的突起部14b。平坦部14a和突起部14b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由平坦部14a和突起部14b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形成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平坦部14a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与平坦部13a的厚度相同。此外,突起部14b的形状和厚度、图案例如可以设为与突起部13b的形状、厚度、图案相同。另外,在图9中,绝缘层14形成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及侧表面,但是,绝缘层14也可以形成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使其侧表面暴露。
可以向喷墨头120和喷墨头220供给不同的油墨,与绝缘层13相同,使用如图5所示的涂布装置100形成绝缘层14。绝缘层14的材料可以从作为绝缘层13的材料而例示的材料中适当选择。
具体地说,例如,一边用图5中所示的涂布装置100的运送辊150和160运送形成有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负极用电极基体11,一边用喷墨头120在不加热头的状态下,将油墨涂布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整个面上,形成平坦部14a。并且,当紫外线固化性油墨场合,用UV灯130进行油墨的固化,当热固化性油墨场合,用加热器140对油墨进行干燥。
接着,用喷墨头220在不加热头的状态下,将油墨以例如点状图案涂布在平坦部14a的上表面,形成突起部14b。并且,当紫外线固化性油墨场合,用UV灯230进行油墨的固化,当热固化性油墨场合,用加热器240对油墨进行干燥。
由此,制作具有平坦部14a和从平坦部14a的上表面局部地突起的突起部14b的绝缘层14。平坦部14a既可以形成为仅仅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1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
图10是例示第二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若参照图10,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A是将非水电解液注入电极元件40A中形成电解质层51、用外壳52密封的结构。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A中,负极引出线41和正极引出线42被引出到外壳52的外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A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其他部件。作为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A,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非水电解液电容器等。
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A中,电极元件40A是在电极元件40(参照图3)中负极15由负极15A代替。负极15A是在负极用电极基体11的两侧形成负极复合材料层12和绝缘层14,这一点与负极10A(参照图9)不同,其它方面与负极10A相同。
在电极元件40A中,负极15A和正极25X的叠层数可以任意决定。即,在图10中,图示一个负极15A和二个正极25X,合计三层。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叠层更多的负极15A和正极25X。此时,负极15A的个数与正极25X的个数可以相同。
在绝缘层14中,平坦部14a和突起部14b都需要绝缘特性和离子透过性优异,但是,通过使得平坦部14a和突起部14b不成为一体化,分成二层,对平坦部14a和突起部14b各自分别将绝缘特性和离子透过性设计成最佳值。其结果,能够同时提高绝缘特性和离子透过性这二个特性,作为平坦部14a和突起部14b的综合性能。
<第三实施形态>
在第三实施形态中,表示与第一实施形态结构不同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另一个例子。在第三实施形态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形态相同的部件,有时省略其描述。
图11是例示第三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所使用的正极的图,其中,图11(a)是俯视图,图11(b)是沿图11(a)的C-C线的截面图。若参照图11,则正极20具有绝缘层23,这一点与正极20X(参照图2)不同。
在正极20中,绝缘层23是形成为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的多孔质体。绝缘层23可以具有在内部互相连通的多个空穴。绝缘层23包括直接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的平坦部23a,以及从平坦部23a的上表面局部突起的突起部23b。平坦部23a和突起部23b由相同材料一体地形成,由平坦部23a和突起部23b在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上形成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平坦部23a的厚度例如可以与平坦部13a的厚度相同。此外,突起部23b的形状、厚度、图案例如可以与突起部13b的形状、厚度、图案相同。此外,在图11中,形成为绝缘层23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但是,也可以形成为绝缘层23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使得侧表面暴露。
绝缘层23可以通过向喷墨头120和喷墨头220供给相同油墨、与绝缘层13相同,使用图5所示的涂布装置100形成。绝缘层23的材料可以从作为绝缘层13的材料而例示的材料中适当选择。
所使用的油墨的粘度优选5~40mPa·s的范围,更优选10~25mPa·s的范围。为了达到上述粘度,可以在油墨中进一步添加用于调整粘度的增稠材料。作为增稠材料,可以使用羧甲基纤维素等。
油墨的表面张力优选20~50mN/m的范围,更优选35~45mN/m的范围。为了达到上述表面张力,可以在油墨中进一步添加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MEGAFACE(DIC株式会社)等。
绝缘层23优选使用例如后述的油墨4、6、7、8、9、10、11、12那样的溶剂为有机溶剂的油墨形成。这是因为使用水系油墨场合,担心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材料中使用的含有碱金属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碱金属成分会溶解于水中析出。
绝缘层23除了喷墨以外,也可以使用模涂、凹版涂布、辊涂布、喷涂等形成。模涂、凹版涂布、辊涂布方式由于与正极复合材料层22接触或接近地涂布,因此,为了使得绝缘层23均匀,要求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平面性。
另外,喷涂可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涂布,但是,难以形成薄的绝缘层23。为了形成薄绝缘层23,喷墨以外的方式不合适。喷墨对正极复合材料层22以非接触方式涂布油墨,因此,不受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平面性的影响。另外,通过控制液滴尺寸或液滴个数,适合于形成薄的绝缘层23。
图12是例示第三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若参照图12,则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为向电极元件40B中注入非水电解液形成解质层51、用外壳52密封的结构。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中,负极引出线41和正极引出线42被引出到外壳52的外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其他部件。作为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非水电解液电容器等。
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中,电极元件40B是在电极元件40(参照图3)中将正极25X置换为正极25。正极25是在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两侧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22和绝缘层23,这一点与正极20(参照图11)不同,其他方面与正极20相同。
在电极元件40B中,负极15和正极25的叠层数可以任意决定。即,在图12中,图示一个负极15和二个正极25,合计三层,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叠层更多的负极15和正极25。此时,负极15的个数与正极25的个数可以相同。
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中,在负极15的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形成具有平坦部13a和突起部13b的绝缘层13,在正极25的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上形成具有平坦部23a和突出部23b的绝缘层23。由此,维持离子透过性,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耐绝缘性和耐热性。
<第四实施形态>
在第四实施形态中,表示与第一实施形态结构不同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再一个其它例子。在第四实施形态中,关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形态相同构成,有时省略对其的描述。
图13是例示第四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所使用的正极的图,其中,图13(a)是俯视图,图13(b)是沿图13(a)的D-D线的截面图。若参照图13,则正极20A的绝缘层23被绝缘层24置换,这一点与正极20(参照图11)不同。
在正极20A中,绝缘层24形成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绝缘层24包括直接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的平坦部24a和从平坦部24a的上表面局部突起的突起部24b。平坦部24a和突起部24b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由平坦部24a和突起部24b在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上形成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平坦部24a的厚度例如可以与平坦部13a的厚度相同。此外,突起部24b的形状、厚度、图案例如可以与突起部13b的形状、厚度、图案设为相同。此外,在图13中,绝缘层24形成为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但是,绝缘层24也可以形成为包覆正极复合材料层22的上表面,而使得侧表面暴露。
绝缘层24可以通过使用向喷墨头120和喷墨头220供给不同的油墨、与形成绝缘层14相同的如图5所示的涂布装置100形成。绝缘层24的材料可以从作为绝缘层13的材料而例示的材料中适当选择。
图14是例示第四实施形态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截面图。若参照图14,则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C是向电极元件40C注入非水电解液形成电解质层51、用外壳52密封的结构。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C中,负极引出线41和正极引出线42被引出到外壳52的外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C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其他的部件。作为非水电解液蓄电装置元件1C,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列举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非水电解液电容器等。
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C中,电极元件40C是在电极元件40(参照图3)中负极15由负极15A代替,正极25X由正极25A代替,负极15A和正极25A不介有隔片30地而直接相接叠层。正极25A是在正极用电极基体21的两侧形成正极复合材料层22和绝缘层24,这一点与正极20A(参照图13)不同,其他点与正极20A相同。
在电极元件40C中,负极15A和正极25A的叠层数可以任意决定。即,在图14中,图示一个负极15A和二个正极25A,合计三层,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叠层更多的负极15A和正极25A。此时,负极15A的个数与正极25A的个数可以相同。
在绝缘层24中,平坦部24a和突起部24b都需要绝缘特性和离子透过性优异,但是,通过使得平坦部24a和突起部24b不成为一体化,分成二层,能对平坦部24a和突起部24b各自分别将绝缘特性和离子透过性设计成最佳值。其结果,能够同时提高绝缘特性和离子透过性这二个特性,作为平坦部24a和突起部24b的综合性能。
负极15A和正极25A可以例如使得负极15A的绝缘层14的突起部14b和正极25A的绝缘层24的突起部24b形成为同一图案,使得突起部14b和突起部24b相接地叠层。或者负极15A和正极25A也可以使得负极15A的绝缘层14的突起部14b和正极25A的绝缘层24的突起部24b形成周期不同的图案,使得负极15A的凹凸结构与正极25A的凹凸结构不嵌合地叠层。
由此,在平坦部14a和平坦部24a之间形成间隙,可以设为保持电解液的结构。
这样,负极15A的绝缘层14和正极25A的绝缘层24直接相接地叠层,绝缘层14和24起着作为隔片的功能,因此,可以省略隔片30(参照图4)。由此,能降低电极元件40C的制造成本。
以下,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更具体地说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等,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首先,制作以下的油墨1~12。
(油墨1)
作为无机材料,使用CIK纳米科技株式会社制的氧化铝NanoTek Al2O3,作为粘结材料,使用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丙烯酸系粘合剂AZ9129。NanoTek Al2O3的一次粒径是34nm。NanoTek Al2O3:20重量份,AZ9129:0.3重量份,水:49.7重量份,用均化器分散。均化器使用RIX株式会社制的G-smasher。在均化器进行分散处理后,添加30重量份的异丙二醇。通过如上步骤,得到中心粒径约为65nm的绝缘层制作用油墨。
(油墨2)
作为无机材料,使用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的氧化铝AA-05,作为粘结材料,使用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丙烯酸系粘合剂AZ9129,作为分散材料,使用日油株式会社制的MariaRim HKM-50A。AA-05的一次粒径为0.53μm,为球状的氧化铝颗粒。AA-05:64重量份,HKM-50A:1重量份,水:35重量份,用珠磨分散装置分散,制作氧化铝浓度大的预分散液。珠磨分散装置使用Ashizawa Finetech公司制的LMZO15。
接着,根据必要的绝缘层的膜厚,将预分散液用丙二醇和水进行稀释,添加AZ9129,用超声波均化器分散,制作油墨。超声波均化器使用株式会社日本精机制作所制的US-600AT。这时,决定预分散液、AZ9129、丙二醇、水的混合量,使得油墨中的氧化铝AA-05的浓度成为15~35wt%范围,AZ9129的浓度成为0.2~0.5wt%范围,丙二醇的浓度成为40~65wt%范围。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平均粒径约为0.40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2。
(油墨3)
作为无机材料,使用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的氧化铝AKP-3000,作为粘结材料及分散材料,使用日油株式会社制的MariaRim HKM-50A。AKP-3000的一次粒径为0.70μm,为不同形状的氧化铝颗粒。AKP-3000:64重量份,HKM-50A:1.5重量份,水:34.5重量份,用珠磨分散装置分散,制作氧化铝浓度大的预分散液。珠磨分散装置使用Ashizawa Finetech公司制的LMZO15。
接着,根据必要的绝缘层的膜厚,将预分散液用丙二醇和水进行稀释,用超声波均化器分散,制作油墨。超声波均化器使用株式会社日本精机制作所制的US-600AT。这时,决定预分散液、丙二醇、水的混合量,使得油墨中的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成为15~35wt%范围,丙二醇的浓度成为40~65wt%范围。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平均粒径约为0.50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3。
(油墨4)
作为无机材料,使用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的氧化铝AA-05,作为粘结材料,使用株式会社Kureha制的聚偏二氟乙烯系粘合剂#9100,作为分散材料,使用日油株式会社制的MariaRim SC-1015F。AA-05的一次粒径为0.53μm,为球状的氧化铝颗粒。预先使得粘合剂#9100溶解,成为粘合剂#9100:1.5重量份,二甲基亚砜:98.5重量份,制作粘合剂溶解液。
接着,将AA-05:40重量份、SC-1015F:0.4重量份、以及二甲基亚砜:59.6重量份的溶液用珠磨分散装置分散,制作氧化铝浓度大的预分散液。珠磨分散装置使用AshizawaFinetech公司制的LMZO15。
接着,根据必要的绝缘层的膜厚,将预分散液用N-甲基-2-吡咯烷酮和丙二醇进行稀释,添加粘合剂溶液,用超声波均化器分散,制作油墨。超声波均化器使用株式会社日本精机制作所制的US-600AT。这时,决定预分散液、粘合剂溶液、N-甲基-2-吡咯烷酮、丙二醇的混合量,使得油墨中的氧化铝AA-05的浓度成为15~20wt%范围,#9100的浓度成为0.2~0.35wt%范围,二甲基亚砜的浓度成为40~55wt%范围,N-甲基-2-吡咯烷酮的浓度成为10~20wt%范围,丙二醇的浓度成为15~25wt%范围。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平均粒径约为0.40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4。
(油墨5)
作为无机材料,使用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的氧化铝AKP-3000,作为粘结材料及分散材料,使用日油株式会社制的MariaRim HKM-50A。AKP-3000的一次粒径为0.70μm,为不同形状的氧化铝颗粒。将AKP-3000:40重量份、HKM-50A:1.3重量份、以及N-甲基-2-吡咯烷酮:58.7重量份的溶液用珠磨分散装置分散,制作氧化铝浓度大的预分散液。珠磨分散装置使用Ashizawa Finetech公司制的LMZO15。
接着,根据必要的绝缘层的膜厚,将预分散液用丙二醇、丙二醇单丙醚进行稀释,用超声波均化器分散,制作油墨。超声波均化器使用株式会社日本精机制作所制的US-600AT。这时,决定预分散液、丙二醇、丙二醇单丙醚的混合量,使得油墨中的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成为15~20wt%范围,丙二醇的浓度成为30~40wt%范围,丙二醇单丙醚的浓度成为15~25wt%范围。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平均粒径约为0.50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5。
(油墨6)
作为无机材料,使用日本触媒公司制的二氧化硅SEAHOSTAR(注册商标)KE-E系列,作为粘结材料,使用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丙烯酸系粘合剂AZ9129。使用SEAHOSTAR KE-E系列的一次粒径为1.5μm的物质。此外,SEAHOSTAR KE-E系列是在乙二醇中分散20wt%的二氧化硅的状态的溶液。用搅拌器搅拌成为AZ9129:0.225重量份、水:24.775重量份的溶液和成为SEAHOSTAR KE-E:75重量份的溶液。通过上述步骤,得到二氧化硅约15wt%、平均粒径约1.7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6。
(油墨7)
作为树脂材料,使用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的PMMA BMSA-18GN,作为粘结材料,使用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丙烯酸系粘合剂AZ9129。BMSA-18GN的一次粒径为0.804μm。在超声波均化器中分散BMSA-18GN:20重量份,AZ9129:0.5重量份,甲基乙基酮∶30重量份,异丙二醇:49.5重量份。超声波均化器使用株式会社日本精机制作所制的US-600AT。通过上述步骤,得到平均粒径约0.75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7。
(油墨8)
作为树脂材料,使用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的PMMA BMSA-18GN,作为粘结材料,使用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丙烯酸系粘合剂AZ9129。BMSA-18GN的一次粒径为0.804μm。在超声波均化器中分散BMSA-18GN:20重量份,AZ9129:0.5重量份,乙酸丁酯:30重量份,异丙二醇:49.5重量份。超声波均化器使用株式会社日本精机制作所制的US-600AT。通过上述步骤,得到平均粒径约0.65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8。
(油墨9)
作为树脂材料,使用三菱铅笔株式会社制的作为PTFE分散液的NPT-N8,作为粘结材料,使用株式会社Kureha制的聚偏二氟乙烯系粘合剂#9100。NPT-N8的一次粒径为0.3μm。NPT-N8是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分散PTFE40wt%状态的溶液。预先使得粘合剂#9100溶解,成为粘合剂#9100:0.3重量份,N-甲基-2-吡咯烷酮:10重量份。搅拌该粘合剂溶液和NPT-N8:50重量份,充分混合后,添加二甲基亚砜:20重量份,乙二醇:19.7重量份,搅拌以进行分散。通过上述步骤,得到PTFE约20wt%、平均粒径约0.5μm的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9。
(油墨10)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使用作为自由基聚合性单体的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DAICEL-ALLNEX株式会社):49质量份,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使用Irg acure184(BASF公司制):1质量份,作为对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和光聚合引发剂进行溶解及相分离的溶液,使用丙二醇单甲醚:50质量份,将以上物质搅拌及混合,得到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10。
(油墨11)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使用作为自由基聚合性单体的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DAICEL-ALLNEX株式会社):49质量份,作为热聚合引发剂,使用AIBN(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1质量份,作为对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和热聚合引发剂进行溶解及相分离的溶液,使用二丙二醇单甲醚:50质量份,将以上物质搅拌及混合,得到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11。
(油墨12)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使用作为自由基聚合性单体的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DAICEL-ALLNEX株式会社):29质量份,作为热聚合引发剂,使用AIBN(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1质量份,作为对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和热聚合引发剂进行溶解及相分离的溶液,使用二丙二醇单甲醚:70质量份,将以上物质搅拌及混合,得到绝缘层制作用的油墨12。
[实施例1]
通过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方法,制作用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参照图12)的负极15及正极25,以及用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及1A(参照图4、图10)的正极25X。
作为涂布装置100,使用株式会社理光制的工业用喷墨机MH5420,形成绝缘层13及23。此时,作为负极15,如图15所示,改变活性物质和绝缘层的材料,以及油墨组成,制作5种样品(负极15(1)~负极15(5))。作为正极25,如图15所示,改变活性物质和绝缘层的材料,以及油墨组成,制作4种样品(正极25(1)~正极25(4))。作为正极25X,如图15所示,制作不形成绝缘层的正极25X(1)。
负极15(1)~负极15(5)的突起部13b及正极25(1)~正极25(4)的突起部23b设为点状图案。点是以300×300dpi的间隔排出,1点的直径以约50μm形成。
尤其,详细说明负极15(1)的制作顺序。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使用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5wt%的油墨3a和浓度为35wt%的油墨3b形成绝缘层。油墨3a具体地说,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5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34wt%,丙二醇的浓度为60wt%,剩余为水。油墨3b具体地说,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35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79wt%,丙二醇的浓度为50wt%,剩余为水。最初,用油墨3a,以液滴尺寸7pL、分辨率600×1200dpi进行喷出,形成膜厚约1μm的均一膜,设为平坦部。接着,在该均一膜上,用油墨3b,以液滴尺寸21pL、分辨率300×300dpi进行喷出,形成高度约5μm的点状图案,设为突起部。
在上述负极15(1)中,平坦部的厚度约为1μm,但是,可以通过改变分辨率改变厚度。例如,若以600×2400dpi进行喷出,则成为膜厚约2μm的均一的平坦部。
在上述负极15(1)中,突起部的厚度约为5μm,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液滴尺寸改变厚度。例如,若以液滴尺寸35pL进行喷出,则成为突起部厚度约8μm的点状图案。
又,平坦部及突起部的厚度可以通过调整油墨的氧化铝浓度改变。
在本发明中,凹凸结构分离为二阶段形成,但是,制作负极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多个串列配置喷墨头,连续喷出均一膜部分和点部分,形成凹凸结构。
在负极15(1)~负极15(5)中,作为活性物质的碳不太会受到水的影响,因此,为了形成绝缘层而使用的油墨可以是水系、溶剂系,不管哪种都行。另外,在正极25(1)~正极25(4)中,作为活性物质的NCA(锂-镍钴铝复合氧化物)受到水的影响,因此,为了形成绝缘层而使用的油墨优选溶剂系。
形成绝缘层13和23后,残留电极引线部分,电极复合材料层和绝缘层的部分成为11cm见方的形状,用冲压机冲压形成上述形状,完成负极15,正极25,以及正极25X。
[实施例2]
通过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方法,制作用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C(参照图14)的负极15A和正极25A。
作为涂布装置100,使用株式会社理光制的工业用喷墨机MH5420,形成绝缘层14及24。此时,作为负极15A,如图16所示,改变活性物质和绝缘层(平坦部及突起部)的材料,以及油墨组成,制作2种样品(负极15A(1)~负极15A(2))。作为正极25A,如图16所示,改变活性物质和绝缘层(平坦部及突起部)的材料,以及油墨组成,制作2种样品(正极25A(1)~正极25A(2))。
负极15A(1)及15A(2)的突起部14b和正极25A(1)及25A(2)的突起部24b设为点状图案。点以300×300dpi的间隔排出,以约50μm形成1点的直径。
详细说明负极15A(1)的制作顺序。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使用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5wt%的油墨3a和油墨10形成绝缘层。油墨3a具体地说,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5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34wt%,丙二醇的浓度为60wt%,剩余为水。最初,用油墨3a,以液滴尺寸7pL、分辨率600×2400dpi进行喷出,形成膜厚约2μm的均一膜,设为平坦部。接着,在该均一膜上,用油墨10,以液滴尺寸12pL、分辨率300×300dpi进行喷出,照射紫外线并且进行干燥,形成高度约10μm的点状图案,设为突起部。
下面,详细说明负极15A(2)的制作顺序。在负极复合材料层12上使用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5wt%的油墨3a和氧化铝AA-05的浓度为35wt%的油墨2a形成绝缘层。油墨3a具体地说,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5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34wt%,丙二醇的浓度为60wt%,剩余为水。油墨2a具体地说,氧化铝AA-05的浓度为35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55wt%,粘合剂AZ9129的浓度为0.5wt%,丙二醇的浓度为40wt%,剩余为水。最初,用油墨3a,以液滴尺寸7pL、分辨率600×1200dpi进行喷出,形成膜厚约1μm的均一膜,设为平坦部。接着,在该均一膜上,用油墨2a,以液滴尺寸35pL、分辨率300×300dpi进行喷出,形成高度约8μm的点状图案,设为突起部。
下面,详细说明正极25A(1)的制作顺序。在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上使用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8wt%的油墨5a和油墨10形成绝缘层。油墨5a具体地说,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8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3wt%,N-甲基-2-吡咯烷酮的浓度为26.4wt%,丙二醇的浓度为35wt%,丙二醇单丙醚的浓度为20.3wt%。最初,用油墨5a,以液滴尺寸7pL、分辨率600×2400dpi进行喷出,形成膜厚约2μm的均一膜,设为平坦部。接着,在该均一膜上,用油墨10,以液滴尺寸21pL、分辨率300×300dpi进行喷出,照射紫外线并且进行干燥,形成高度约10μm的点状图案,设为突起部。
下面,详细说明正极25A(2)的制作顺序。在正极复合材料层22上使用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8wt%的油墨5a和氧化铝AA-05的浓度为35wt%的油墨2a形成绝缘层。油墨5a具体地说,氧化铝AKP-3000的浓度为18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3wt%,N-甲基-2-吡咯烷酮的浓度为26.4wt%,丙二醇的浓度为35wt%,丙二醇单丙醚的浓度为20.3wt%。油墨2a具体地说,氧化铝AA-05的浓度为35wt%,分散剂HKM-50A的浓度为0.55wt%,粘合剂AZ9129的浓度为0.5wt%,丙二醇的浓度为40wt%,剩余为水。最初,用油墨5a,以液滴尺寸7pL、分辨率600×1200dpi进行喷出,形成膜厚约1μm的均一膜,设为平坦部。接着,在该均一膜上,用油墨2a,以液滴尺寸35pL、分辨率300×300dpi进行喷出,形成高度约8μm的点状图案,设为突起部。
在负极15A(1)、负极15A(2)、正极25A(1)以及正极25A(2)中,可以通过调整喷出时的分辨率改变平坦部的厚度。又,可以通过调整喷出时的液滴尺寸改变突起部的厚度。再有,可以通过调整油墨的氧化铝浓度改变平坦部及突起部的厚度。
在负极15A(1)和15A(2)中,作为活性物质的碳不太会受到水的影响,因此,为了形成绝缘层而使用的油墨可以是水系、溶剂系,不管哪种都行。另外,在正极25A(1)~正极25A(2)中,作为活性物质的NCA(锂-镍钴铝复合氧化物)受到水的影响,因此,为了形成与活性物质接触的绝缘层而使用的油墨优选溶剂系。
形成绝缘层14和24后,残留电极引线部分,电极复合材料层和绝缘层的部分成为11cm见方的形状,用冲压机冲压形成上述形状,完成负极15A及正极25A。
在负极15A(2)及正极25A(2)中,平坦部是氧化铝颗粒AKP-3000,由于粒径大,形状为不同形状,形成空隙部分,更能确保离子透过性。突起部是氧化铝颗粒AA-05,由于形状为球形,形成为最密充填结构,空隙部分少,密度高,因此,能确保耐绝缘性和耐热性。但是,平坦部和突起部的厚度是设计项目,可以根据活性物质的种类和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的形态等适当选择。
[实施例3]
将图15和图16的电极组合,制作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参照图4)、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A(参照图10)、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参照图12)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C(参照图14)。
具体地说,设为负极的引出线与正极的引出线不重叠的状态,使正极和负极合在一起叠层10层。然后,通过层压密封形成袋状的外壳52,作为非水电解液,是将六氟磷酸锂(LiPF6)和氟硼酸锂(LiBF4)作为电解质的碳酸亚乙酯电解液,将其注入外壳52中,形成电解质层51,密封注液部分,制作各自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1A、1B中,在负极和正极之间,夹持由聚丙烯微多孔/聚乙烯微多孔构成的复合材料的厚度15μm的隔片30。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C中,不夹持隔片而直接叠层负极和正极。
在图17中汇总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1A、1B及1C中的负极与正极的组合、负极和正极的绝缘层的突起部的厚度/平坦部的厚度。
另外,除了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以外,作为比较例,在碳上形成氧化铝的点,成为负极,仅有NCA成为正极,将上述负极和正极叠层10层,制作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设为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中,电极的大小、隔片的材质、电解液的种类等的条件与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相同。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中,氧化铝的点使用油墨2,间隔设为300×300dpi,点直径约50μm,点的厚度约5μm,制作与负极15相同的结构。
对于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实施钉刺试验。将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的各自样品20个设为完全充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充电率)100%),将ф4.5mm的钉刺入各元件,测定钉部分的温度。而且,评价钉部分的温度为160℃以上的元件的个数。图18表示刺钉试验的结果。
如图18所示,在刺钉试验中,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为14/20个成为160℃以上。另一方面,图17所示的任一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场合,达到160℃以上的个数比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场合少。
在比较例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中,在负极复合材料层的上表面局部形成突起部,但是,没有形成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的上表面整个面的部分(相当于绝缘层13的平坦部13a等的部分)。即,负极复合材料层的一部分未被绝缘层包覆。因此,可以考虑无法抑制正负极间的短路时的发热,达到160℃以上的个数变多。
与此相反,在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中,设有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的上表面整个面的平坦部以及/或正极复合材料层的上表面整个面的平坦部,因此,可以抑制正负极间的短路时的发热,与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相比,成为160℃以上的个数少。尤其,在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B中,在负极复合材料层上及正极复合材料层上都形成具有平坦部和突起部的绝缘层,并且还具有隔片30,因此,尤其能抑制发热量,成为160℃以上的个数大幅度减少。
接着,对于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比较电池初始特性。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不管哪种场合,在1C(以1小时放电完的电流值)下充电到SOC100%时的容量没有变化。另外,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及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不管哪种场合,SOC10~90%的输出密度和输入密度没有变化。
这样,图17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与比较例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1X具有同等的电池初始特性,用绝缘层包覆负极复合材料层和/或正极复合材料层的整体,由此,没有观察到电池初始特性的下降。即,可以说在负极复合材料层上及正极复合材料层上的至少一方形成具有平坦部和突起部的绝缘层,没有带来弊害。
以上,对优选实施形态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形态限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对于上述实施形态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及替换。

Claims (14)

1.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包括:
电极基体;
电极复合材料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基体上,含有活性物质;以及
绝缘层,形成于所述电极复合材料层上;
所述绝缘层设有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由规则图案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由多孔质体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质体包含具有绝缘性的颗粒,以及使所述颗粒互相粘结的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由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氮化物或有机物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质体包含在内部具有空孔的绝缘性的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具有包覆所述电极复合材料层的平坦部,以及从所述平坦部局部突起的突起部。
8.一种电极元件,包含以负极和正极相互绝缘的状态叠层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和/或所述负极是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电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相连接地叠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电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夹着隔片叠层。
11.一种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记载的电极元件;
被注入所述电极元件的非水电解液;以及
密封所述电极元件和所述非水电解液的外壳。
12.一种电极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极具有绝缘层,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在底层上形成具有膜厚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的凹凸结构的绝缘层的工序;
形成所述绝缘层的工序包含用喷墨涂布所述绝缘层的前体溶液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体溶液是在溶剂中至少分散具有绝缘性的颗粒和树脂制的粘合剂颗粒的溶液,或者在至少溶解树脂制的粘合剂的溶剂中至少分散具有绝缘性的颗粒的溶液。
14.根据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体溶液是使得含有聚合引发剂和聚合性化合物的前体溶解于液体中,照射电离辐射线或红外线,在照射所述电离辐射线或所述红外线后,所述聚合性化合物在所述前体溶液中发生相分离,形成在内部具有空孔的多孔质体。
CN201811337664.1A 2017-12-19 2018-11-12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Pending CN1099357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3164 2017-12-19
JP2017-243164 2017-12-19
JP2018187738A JP7206762B2 (ja) 2017-12-19 2018-10-02 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極素子、非水電解液蓄電素子
JP2018-187738 2018-10-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35777A true CN109935777A (zh) 2019-06-25

Family

ID=66984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7664.1A Pending CN109935777A (zh) 2017-12-19 2018-11-12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3577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1198A (zh) * 2019-11-25 2021-05-25 株式会社理光 液体组合物、液体排放方法、电极制造方法和电化学设备制造方法
CN113024878A (zh) * 2019-12-25 2021-06-25 株式会社理光 多孔质结构体,多孔质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13380980A (zh) * 2020-02-25 2021-09-10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CN114788036A (zh) * 2019-11-20 2022-07-22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化学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8441A (zh) * 2004-07-28 2006-02-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
CN1816922A (zh) * 2003-12-12 2006-08-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使用该电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和所述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1675544A (zh) * 2007-07-17 2010-03-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13191550A (ja) * 2012-03-13 2013-09-26 Hitachi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650084A (zh) * 2011-06-28 2014-03-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蓄电设备用元件及蓄电设备
CN105280906A (zh) * 2014-05-28 2016-01-2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JP2017004674A (ja) * 2015-06-08 2017-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極複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7084683A (ja) * 2015-10-30 2017-05-1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WO2017138584A1 (ja) * 2016-02-10 2017-08-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70271708A1 (en) * 2016-03-17 2017-09-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6922A (zh) * 2003-12-12 2006-08-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使用该电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和所述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728441A (zh) * 2004-07-28 2006-02-01 三星Sdi株式会社 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
CN101675544A (zh) * 2007-07-17 2010-03-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3650084A (zh) * 2011-06-28 2014-03-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蓄电设备用元件及蓄电设备
JP2013191550A (ja) * 2012-03-13 2013-09-26 Hitachi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280906A (zh) * 2014-05-28 2016-01-2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JP2017004674A (ja) * 2015-06-08 2017-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極複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7084683A (ja) * 2015-10-30 2017-05-1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WO2017138584A1 (ja) * 2016-02-10 2017-08-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70271708A1 (en) * 2016-03-17 2017-09-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88036A (zh) * 2019-11-20 2022-07-22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化学装置
CN112831198A (zh) * 2019-11-25 2021-05-25 株式会社理光 液体组合物、液体排放方法、电极制造方法和电化学设备制造方法
CN113024878A (zh) * 2019-12-25 2021-06-25 株式会社理光 多孔质结构体,多孔质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13024878B (zh) * 2019-12-25 2023-10-03 株式会社理光 多孔质结构体,多孔质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US11811072B2 (en) 2019-12-25 2023-11-07 Ricoh Company, Ltd. Porous structure, insulating layer, electrode, power storage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rous structure,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porous structure, carrier, separation layer, and reaction layer
CN113380980A (zh) * 2020-02-25 2021-09-10 株式会社理光 电极用混合层,电极,及电化学元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35777A (zh) 电极及其制造方法,电极元件,非水电解液蓄电元件
CN106537679B (zh) 全固体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无机固体电解质粒子、固体电解质组合物、电池用电极片
JP5912493B2 (ja) リチウム粒子を含む組成物、電極及び電池
KR100952277B1 (ko) 전지용 조성물
CN110277535A (zh) 多孔质绝缘体,电极及非水系蓄电元件
KR102541239B1 (ko) 액체 조성물, 수용 용기, 다공질 수지 제조 장치, 다공질 수지 제조 방법, 담지체 형성용 조성물, 백색 잉크, 분리층 형성용 조성물 및 반응층 형성용 조성물
JP2014193996A5 (zh)
JP7206763B2 (ja) 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極素子、非水電解液蓄電素子
CN109075379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0034285A (zh) 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二次电池
JP2020074292A (ja) 負極製造用ペースト前駆体の製造方法、負極製造用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7429009A (zh) 导电性组合物、蓄电装置用带有基底的集电体、蓄电装置用电极以及蓄电装置
JP2023080297A (ja) 電極、電極の製造方法、非水系蓄電素子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US11329289B2 (en) Thickener powder for lithium-ion battery, water-based electrode slurry,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y, lithium-ion batter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ater-based electrode slurry for lithium-ion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y
KR20220004673A (ko) 카본 블랙을 함유하는 슬러리, 전극 페이스트,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차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JP616248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なら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9817910A (zh) 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onnada et al. History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ivergent electrolytes towards high-efficienc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a review
JP2023036922A (ja) 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極素子、蓄電素子、液体材料
JP7206762B2 (ja) 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極素子、非水電解液蓄電素子
JP2024069279A (ja) 電極、電極素子、非水電解液蓄電素子
DE10352063B4 (de) Lithium-Polymerzell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Lithium-Polymer-Batterie-System damit
JP2020113532A (ja) 電極合材用液体組成物、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化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077605A (ja) 電極、電極素子、非水電解液蓄電素子
KR20220123585A (ko) 액체 조성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