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5213B - 车身 - Google Patents

车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5213B
CN113335213B CN202110147424.0A CN202110147424A CN113335213B CN 113335213 B CN113335213 B CN 113335213B CN 202110147424 A CN202110147424 A CN 202110147424A CN 113335213 B CN113335213 B CN 1133352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bumper beam
plate
side fram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74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5213A (zh
Inventor
喜多僚
山口英之
藤井杏香
深海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35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5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5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5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38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adjustably or movably mounted, e.g. horizontally displaceable for securing a space between parke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既能防止前保险杠横梁的脱落,又能有助于前部结构的轻量化。车身(11)包括:左右一对支撑体(12、13、16、21、22),夹着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结合面(24),所述结合面(24)一边朝向正面,一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位移;前保险杠横梁(19),横切收容空间的前方而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两端结合于结合面(24);以及卡合构件(25),从结合面(24)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前方延伸,至少在碰撞时朝前后方向卡合至前保险杠横梁(19)。

Description

车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其包括:左右一对支撑体,夹着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结合面,所述结合面一边朝向正面,一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位移;以及前保险杠横梁,横切收容空间的前方而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两端结合于结合面。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身,其包括夹着动力单元(power unit)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在前侧车架的前端安装有保险杠横梁扩展部。保险杠横梁扩展部具有结合面,所述结合面一边朝向正面,一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位移。前保险杠横梁的两端被结合于结合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86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谓的小面积重叠(small overlap)碰撞中,其中一个前侧车架会朝车身前后方向大幅溃缩,另一方面,在另一个前侧车架的前端,基于杠杆原理,从结合面撕开的拉伸力作用于前保险杠横梁的左端或右端。按压构件必须具备对抗拉伸力的强度。强度的增强会导致按压构件的重量增加。若前保险杠横梁的左端或右端从结合面掉落,则动力单元有可能从前侧车架间的收容空间朝前方飞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既能防止前保险杠横梁的脱落,又能有助于前部结构的轻量化。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车身,包括:左右一对支撑体,夹着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结合面,所述结合面一边朝向正面,一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位移;以及前保险杠横梁,横切所述收容空间的前方而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两端结合于所述结合面,所述车身包括卡合构件,所述卡合构件从所述结合面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前方延伸,至少在碰撞时朝前后方向卡合至所述前保险杠横梁。
根据第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卡合构件包含环状体,所述环状体被固定于所述支撑体,且绕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轴方向延伸的重心线而包围所述前保险杠横梁。
根据第三方面,除了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卡合构件包含:支架,从所述支撑体朝前方延伸,且在前端面向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后表面;以及弯曲构件,被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所述支架的前端,且连同所述支架的前端来包围所述前保险杠横梁而形成所述环状体。
根据第四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支撑体包括:上梁,夹着所述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一边以朝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一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侧车架,与所述上梁并排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连结板,连结所述上梁的前端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以及安装构件,被固定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重叠于所述连结板并结合于所述上梁及所述前侧车架,所述支架具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被所述连结板与重叠于所述连结板的所述安装构件夹着。
根据第五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支架具有:垂直板,在所述支撑体的侧方保持为垂直姿势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上下的横脚,在所述垂直板的前端从所述垂直板的上缘及下缘沿水平方向延伸并结合于所述弯曲构件;以及弯折凸缘,从所述垂直板的后端朝向前端而从所述垂直板的上缘及下缘弯折成形,且分别与对应的横脚连续,所述横脚的边缘描绘从所述弯折凸缘的边缘连续的曲线。
根据第六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前保险杠横梁具有:中央区域,从左右中央朝左右呈线形延伸;以及倾斜区域,从所述中央区域的两端随着朝左右外侧前进而朝后方位移,且被所述结合面阻挡,所述弯曲构件具有板区域,所述板区域是与所述倾斜区域平行地展开并面向所述倾斜区域。
根据第七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支架及所述弯曲构件中的至少任一个是钢板的冲压成形品。
根据第八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车身包括多个紧固件,所述多个紧固件对应于各支架的每一个,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重心线并列地设定在多处部位,将所述弯曲构件紧固至所述支架。
根据第九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支撑体包括:上梁,夹着所述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一边以朝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一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侧车架,与所述上梁并排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保险杠横梁扩展部,被固定于所述上梁的前端及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延伸至所述上梁及所述前侧车架的前方,且形成所述结合面,所述支架具有:垂直板,在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的侧方维持为垂直姿势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固定板,从所述垂直板的后端连续,在上下方向具有比所述垂直板大的高度并被固定于前侧车架的前端。
根据第十方面,除了第九方面的结构以外,车身包括:第一紧固件,将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以及第二紧固件,在所述第一紧固件的下方朝左右方向偏离所述第一紧固件而配置,将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
根据第十一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支撑体包括:上梁,夹着所述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一边以朝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一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侧车架,与所述上梁并排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保险杠横梁扩展部,被固定于所述上梁的前端及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延伸至所述上梁及所述前侧车架的前方,且形成所述结合面,所述支架具有:固定板,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垂直板,从所述固定板的车宽方向内端弯折成型而隔开间隔地面向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的侧面;以及结合区域,从所述垂直板连续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突出而固定于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的侧面。
根据第十二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支架是由具有比所述弯曲构件低的拉伸强度及比所述弯曲构件薄的板厚的钢板所形成。
根据第十三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弯曲构件被固定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前壁。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在所谓的小面积重叠碰撞中,以结合面的内端为支点,基于所述原理,将前保险杠横梁从结合面撕开的拉伸力作用于前保险杠横梁的左端或右端。即使前保险杠横梁的左端或右端从结合面撕开,在结合面的内端,在前后方向上,前保险杠横梁的位移也得到抑制,因此能够避免拉伸力从前保险杠横梁作用于卡合构件。因此,对于卡合构件,无须要求强度的增加。能够实现卡合构件的轻量化。车身的前部结构能够得以轻量化。并且,在前保险杠横梁与结合面的连结时,对于前保险杠横梁避免螺栓等紧固件的适用,因此对于前保险杠横梁,无须要求强度的增加。能够实现前保险杠横梁的轻量化。前保险杠横梁只要具备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剖面形状即可。
根据第二方面,只要前保险杠横梁穿过环状体,便能够防止前保险杠横梁从结合面脱落。能够维持前保险杠横梁与支撑体的连结。前保险杠横梁只要具备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剖面形状即可。
根据第三方面,能够在环状体的形成之前,先将支架及前保险杠横梁固定至支撑体。这样,在前保险杠横梁的固定后,环状体包围前保险杠横梁,因此能够使前保险杠横梁的组装作业效率化。
根据第四方面,由于固定板被夹在连结板与安装构件之间,因此支架能够被牢固地固定于前侧车架的前端。在碰撞时,即使对应于动力单元的前方位移而前保险杠横梁被推出向前方,也能够良好地防止前保险杠横梁从前侧车架的脱落。
根据第五方面,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将前保险杠横梁从结合面撕开的拉伸力施加至支架的横脚。从横脚遍及弯折凸缘而边缘描绘曲线,因此在支架中能够避免应力集中。载荷能够从横脚顺畅地传递至垂直板。
根据第六方面,弯曲构件在板区域面向前保险杠横梁的倾斜区域,因此利用两个弯曲构件,能够限制前保险杠横梁在左右方向上的线形位移。能够防止前保险杠横梁从环状体脱落。
根据第七方面,支架或弯曲构件能够通过冲压成型而轻量且廉价地制造。
根据第八方面,卡合构件能够支撑大的拉伸载荷。
根据第九方面,卡合构件能够支撑大的拉伸载荷。
根据第十方面,固定板的紧固区域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扩大,因此卡合构件能够支撑大的拉伸载荷。
根据第十一方面,基于结合区域的固定,支架的振动本征值能够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对乘员产生不舒适的振动。
根据第十二方面,在支架与弯曲构件之间,拉伸强度得以均等化,因此振动本征值提高,能够抑制不舒适的振动的产生。
根据第十三方面,弯曲构件被固定于前保险杠横梁,由此能够抑制因振动造成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车身前部结构的左侧面图。
图3是从斜后方观察的卡合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前方观察的卡合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在拆卸了保险杠横梁扩展部的状态下,从斜前方观察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6是在拆卸了安装构件的状态下,从斜前方观察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7是卡合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小面积重叠碰撞时的前保险杠横梁的动作的概念图。
图9对应于图4,是在卡合构件的弯曲构件被固定于前保险杠横梁的前壁时,从斜前方观察的卡合构件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1:车身
12:支撑体的构成构件(前侧车架)
13:支撑体的构成构件(上梁)
6:支撑体的构成构件(连结板)
19:前保险杠横梁
19a:中央区域
19b:倾斜区域
21:支撑体的构成构件(保险杠横梁扩展部)
22:支撑体的构成构件(安装构件)
24:结合面
25:卡合构件
26:支架
27:环状体
28:弯曲构件
28a:板区域
29:垂直板
1:横脚
32:弯折凸缘
33:紧固件
37a:第一紧固件
37b:第二紧固件
38:固定板
42:结合区域
GL:(前保险杠横梁的)重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处,车身的上下前后左右是基于乘坐于四轮汽车的乘员的视线而规定的方向。
图1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如图1及图2所示,车身11包括:左右的前侧车架12,在车身11的前部夹着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左右的上梁13,在前侧车架12的外侧并排配置,一边朝上鼓出,一边朝后上延伸;以及前柱(front pillar)15,结合于上梁13的后端,支撑前玻璃14。上梁13的前端13a是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并排地沿车宽方向配置在前侧车架12的外侧。前侧车架12、上梁13及前柱15例如能够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而成形。前侧车架12及上梁13能够由具有方形剖面的筒体所形成。连结前侧车架12与上梁13的连结板16被结合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梁13的前端13a。
车身11包括在各前侧车架12的下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副车架(front subframe)17。前副车架17例如能够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所成形。前副车架17刚性结合于前侧车架12。在结合时,例如能够使用熔接。
在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梁13的前端13a,连结有保险杠横梁组装体18。保险杠横梁组装体18包括:前保险杠横梁19,横切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的前方而沿车身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结合于前保险杠横梁19的左右端,承受从前保险杠横梁19输入的碰撞载荷;以及安装构件22,被固定于前保险杠横梁19的左右端,将前保险杠横梁19结合于前侧车架12及上梁13。前保险杠横梁19、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及连结板16例如能够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所成形。前保险杠横梁19刚性结合于各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在结合时,例如能够使用熔接。安装构件22刚性结合于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在结合时,例如能够使用熔接。安装构件22重叠于连结板16而结合于上梁13及前侧车架12。
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能够形成为具有方形剖面的筒体。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沿车宽方向形成为横长形状。各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被配置在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上梁13的前端13a的前方。
在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形成有结合面24,所述结合面24一边朝向正面,一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位移。前保险杠横梁19的两端独立地结合于结合面24。前保险杠横梁19具有:中央区域19a,从左右中央LR朝左右呈线形延伸;以及倾斜区域19b,从中央区域19a的两端随着朝左右外侧前进而朝后方位移,且被结合面24阻挡。前保险杠横梁19刚性结合于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结合面24。此处,上梁13、前侧车架12、连结板16、安装构件22及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形成左右一对支撑体,所述左右一对支撑体夹着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结合面24。车身11例如能够相对于左右中央(左右对称面)LR而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
车身11包括卡合构件25,所述卡合构件25从结合面24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前方延伸,至少在碰撞时朝前后方向卡合于前保险杠横梁19。一并参照图3,卡合构件25包含:支架26,从前侧车架12的前端朝前方延伸,且在前端面向前保险杠横梁19的后表面;以及弯曲构件28,被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支架26的前端,且连同支架26的前端而形成环状体27。环状体27绕沿前保险杠横梁19的轴方向延伸的重心线GL而包围前保险杠横梁19。
支架26具有:垂直板29,在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方保持为垂直姿势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上下的横脚31,在垂直板29的前端从垂直板29的上缘及下缘沿水平方向延伸并结合于弯曲构件28;以及弯折凸缘32,从垂直板29的后端朝向前端而从垂直板29的上缘及下缘弯折成形,且分别与对应的横脚31连续。横脚31的边缘描绘从弯折凸缘32的边缘连续的曲线。
弯曲构件28具有:板区域28a,与前保险杠横梁19的倾斜区域19b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展开,且从前方面向前保险杠横梁19的倾斜区域19b;以及上下一对固定片28b,从板区域28a的两端弯折成形,且分别重叠于对应的横脚31。固定片28b利用多个紧固件33而紧固于对应的横脚31。此处,针对各固定片28b的每一个,与前保险杠横梁19的重心线GL并列地在两处部位设定紧固件33。对于紧固件33,能够使用被拧入至重叠于横脚31内表面的螺母中的螺栓。
如图4所示,安装构件22包括:支撑体35,基于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立壁34而具有高的弯曲刚性,且被结合于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以及紧固片36,从支撑体35的上下边缘朝上下方向展开而重叠于连结板16的前表面。如图5所示,各紧固片36利用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紧固件37而结合于连结板16。对于紧固件37,例如能够使用被拧入至固定于连结板16背面(后表面)的螺母中的螺栓。图5中,紧固件37仅以螺栓的轴线来表示。
如图6所示,支架26具有固定板38,所述固定板38从垂直板29的后端连续,且被固定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固定板38被连结板16与重叠于连结板16的安装构件22夹着。在固定板38上,形成有:第一贯穿孔39,接纳将固定板38固定至连结板16的第一紧固件37a的进入;以及第二贯穿孔41,在第一贯穿孔39的下方朝左右方向偏离第一贯穿孔39而配置,接纳将固定板38固定至前侧车架12的第二紧固件37b的进入。紧固件37a、紧固件37b贯穿第一贯穿孔39及第二贯穿孔41而将连结板16、固定板38及安装构件22紧固在一起。
在垂直板29的后端,连接有结合区域42,所述结合区域42是从垂直板29连续并连接于固定板38,且朝向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突出而固定于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面。结合区域42形成为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线弯折成形的凸形状。弯折凸缘32在垂直板29的后端中断。因此,结合区域42在碰撞时能够朝车身前后方向溃缩而容许环状体27后退。
如图7所示,支架26的固定板38在上下方向具有比垂直板29大的高度。支架26及弯曲构件28包含钢板的冲压成形品。支架26是由具有比弯曲构件28低的拉伸强度及比弯曲构件28薄的板厚的钢板所形成。
在所谓的小面积重叠碰撞中,其中一个前侧车架12朝车身前后方向大幅溃缩,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另一个前侧车架12的前端,基于杠杆原理,从结合面24撕开的拉伸力FP作用于前保险杠横梁19的左端或右端。此时,即使前保险杠横梁19的左端或右端从结合面24撕开,由于前保险杠横梁19穿过卡合构件25的环状体27,因而被固定在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的卡合构件25与前保险杠横梁19的连结仍得以维持。能够防止前保险杠横梁19从结合面24脱落。由于前保险杠横梁19只要穿过环状体27,因此前保险杠横梁19只要具备至此为止所说明的剖面形状即可。
尤其,由于杠杆的支点Fu位于结合面24的内端,因此在结合面24的内端,能够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抑制(或者避免)前保险杠横梁19的位移。能够抑制(或者避免)拉伸力FP从前保险杠横梁19作用于卡合构件25。因此,对于卡合构件25,无须要求强度的增加。能够实现卡合构件25的轻量化。车身的前部结构能够得以轻量化。并且,在前保险杠横梁19与结合面24的连结时,对于前保险杠横梁19避免螺栓等紧固件的适用,因此对于前保险杠横梁19,无须要求强度的增加。能够实现前保险杠横梁19的轻量化。
此处,若前保险杠横梁19绕支点Fu后退,则碰撞载荷将从前方作用于卡合构件25。结合区域42能够朝车身前后方向溃缩而容许环状体27后退。其结果,能够降低从卡合构件25的垂直板29作用于固定板38的载荷。这样,能够维持卡合构件25相对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的结合。能够防止前保险杠横梁19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分离。
本实施方式的卡合构件25包含:支架26,从前侧车架12朝前方延伸,且在前端面向前保险杠横梁19的后表面;以及弯曲构件28,被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支架26的前端,协同支架26的前端来包围前保险杠横梁19而形成环状体27。能够在环状体27的形成之前,先将支架26及前保险杠横梁19固定至前侧车架12。这样,在前保险杠横梁19的固定后,环状体27包围前保险杠横梁19,因此能够使前保险杠横梁19的组装作业效率化。
本实施方式中,支架26的固定板38被连结板16与安装构件22夹着,所述连结板16连结上梁13的前端13a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所述安装构件22被固定于前保险杠横梁19,且重叠于连结板16而结合于上梁13及前侧车架12。由于固定板38被夹在连结板16与安装构件22之间,因此支架26能够牢固地固定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在碰撞时,即使对应于动力单元的前方位移而前保险杠横梁19被推出向前方,也能够良好地防止前保险杠横梁19从前侧车架12脱落。
本实施方式的支架26具有:垂直板29,在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方保持为垂直姿势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上下的横脚31,在垂直板29的前端从垂直板29的上缘及下缘沿水平方向延伸并结合于弯曲构件28;以及弯折凸缘32,从垂直板29的后端朝向前端而从垂直板29的上缘及下缘弯折成形,且分别与对应的横脚31连续,横脚31的边缘描绘从弯折凸缘32的边缘连续的曲线。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将前保险杠横梁19从结合面24撕开的拉伸力施加至支架26的横脚31。从横脚31遍及弯折凸缘32而边缘描绘曲线,因此在支架26中能够避免应力集中。载荷能够从横脚31顺畅地传递至垂直板29。
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构件28具有板区域28a,所述板区域28a是与前保险杠横梁19的倾斜区域19b平行地展开并面向倾斜区域19b。弯曲构件28在板区域28a面向前保险杠横梁19的倾斜区域19b,因此利用左右两个弯曲构件28,能够限制前保险杠横梁19在左右方向上的线形位移。能够防止前保险杠横梁19从环状体27脱落。
本实施方式中,支架26及弯曲构件28中的至少任一个是钢板的冲压成形品。支架26或弯曲构件28能够通过冲压成型而轻量且廉价地制造。
卡合构件25包括多个紧固件33,所述多个紧固件33对应于各支架26的每一个,与前保险杠横梁19的重心线GL并列地设定在多处部位,将弯曲构件28紧固至支架26。卡合构件25能够支撑大的拉伸载荷。
支架26具有:垂直板29,在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方维持为垂直姿势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固定板38,从垂直板29的后端连续,在上下方向具有比垂直板29大的高度并被固定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卡合构件25能够支撑大的拉伸载荷。
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38的固定时,使用第一紧固件37a与第二紧固件37b,所述第一紧固件37a将固定板38固定于前侧车架12,所述第二紧固件37b是在第一紧固件37a的下方朝左右方向偏离第一紧固件37a而配置,将固定板38固定于前侧车架12。固定板38的紧固区域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扩大,因此卡合构件25能够支撑大的拉伸载荷。
支架26具有:固定板38,结合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垂直板29,从固定板38的车宽方向内端弯折成型而隔开间隔地面向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面;以及结合区域42,从垂直板29连续并连接于固定板38,朝向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突出而固定于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面。基于结合区域42的固定,支架26的振动本征值能够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对乘员产生不舒适的振动。
支架26是由具有比弯曲构件28低的拉伸强度及比弯曲构件28薄的板厚的钢板所形成。在支架26与弯曲构件28之间,拉伸强度得以均等化,因此振动本征值提高,能够抑制不舒适的振动的产生。
如图9所示,弯曲构件28也可被固定于前保险杠横梁19的前壁。在固定时,例如能够使用螺栓43等紧固件。螺栓43只要拧入至在前保险杠横梁19的前壁穿设的螺丝孔即可。弯曲构件28被固定于前保险杠横梁19,由此能够抑制因振动造成的干涉。

Claims (13)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1)包括:
左右一对支撑体(12、13、16、21、22),夹着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结合面(24),所述结合面(24)一边朝向正面,一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位移;
前保险杠横梁(19),横切所述收容空间的前方而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两端结合于所述结合面(24);以及
卡合构件(25),从所述结合面(24)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前方延伸,至少在碰撞时朝前后方向卡合至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
其中,所述卡合构件(25)包含:被固定于所述支撑体且包围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的环状体(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体(27)绕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的轴方向延伸的重心线(GL)而包围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
3.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1)包括:
左右一对支撑体(12、13、16、21、22),夹着动力单元的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结合面(24),所述结合面(24)一边朝向正面,一边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朝后方位移;
前保险杠横梁(19),横切所述收容空间的前方而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在两端结合于所述结合面(24);
卡合构件(25),从所述结合面(24)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前方延伸,至少在碰撞时朝前后方向卡合至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
支架(26),从所述支撑体朝前方延伸,且在前端面向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的后表面;以及
弯曲构件(28),被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所述支架(26)的前端,且连同所述支架(26)的前端来包围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而形成环状体(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
上梁(13),夹着所述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一边以朝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一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前侧车架(12),与所述上梁(13)并排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连结板(16),连结所述上梁(13)的前端(13a)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以及
安装构件(22),被固定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重叠于所述连结板(16)并结合于所述上梁(13)及所述前侧车架(12),
其中,所述支架(26)具有固定板(38),
所述固定板(38)被所述连结板(16)与重叠于所述连结板(16)的所述安装构件(22)夹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6)包括:
垂直板(29),在所述支撑体的侧方保持为垂直姿势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上下的横脚(31),在所述垂直板(29)的前端从所述垂直板(29)的上缘及下缘沿水平方向延伸并结合于所述弯曲构件(28);以及
弯折凸缘(32),从所述垂直板(29)的后端朝向前端而从所述垂直板(29)的上缘及下缘弯折成形,且分别与对应的横脚(31)连续,
其中,所述横脚(31)的边缘描绘从所述弯折凸缘(32)的边缘连续的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包括:
中央区域(19a),从左右中央朝左右呈线形延伸;以及
倾斜区域(19b),从所述中央区域(19a)的两端随着朝左右外侧前进而朝后方位移,且被所述结合面(24)阻挡,
其中,所述弯曲构件(28)具有板区域(28a),
所述板区域(28a)与所述倾斜区域(19b)平行地展开并面向所述倾斜区域(19b)。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26)及所述弯曲构件(28)中的至少任一个是钢板的冲压成形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紧固件(33),对应于各支架(26)的每一个,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的重心线(GL)并列地设定在多处部位,将所述弯曲构件(28)紧固至所述支架(26)。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
上梁(13),夹着所述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一边以朝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一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前侧车架(12),与所述上梁(13)并排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被固定于所述上梁(13)的前端(13a)及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延伸至所述上梁(13)及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方,且形成所述结合面(24),
所述支架(26)包括:
垂直板(29),在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方维持为垂直姿势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固定板(38),从所述垂直板(29)的后端连续,在上下方向具有比所述垂直板(29)大的高度并被固定于前侧车架(12)的前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紧固件(37a),将所述固定板(38)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12);以及
第二紧固件(37b),在所述第一紧固件(37a)的下方朝左右方向偏离所述第一紧固件(37a)而配置,将所述固定板(38)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12)。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
上梁(13),夹着所述收容空间而左右配置,且一边以朝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一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前侧车架(12),与所述上梁(13)并排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被固定于所述上梁(13)的前端及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延伸至所述上梁(13)及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方,且形成所述结合面(24),
所述支架(26)包括:
固定板(38),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
垂直板(29),从所述固定板(38)的车宽方向内端弯折成型而隔开间隔地面向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面;以及
结合区域(42),从所述垂直板(29)连续并连接于所述固定板(38),朝向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突出而固定于所述保险杠横梁扩展部(21)的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26)是由具有比所述弯曲构件(28)低的拉伸强度及比所述弯曲构件薄的板厚的钢板所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构件(28)被固定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19)的前壁。
CN202110147424.0A 2020-03-03 2021-02-03 车身 Active CN113335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5965 2020-03-03
JP2020035965A JP7032466B2 (ja) 2020-03-03 2020-03-03 車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5213A CN113335213A (zh) 2021-09-03
CN113335213B true CN113335213B (zh) 2024-05-14

Family

ID=77467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7424.0A Active CN113335213B (zh) 2020-03-03 2021-02-03 车身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03136B2 (zh)
JP (1) JP7032466B2 (zh)
CN (1) CN1133352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32886A1 (fr) * 2022-02-18 2023-08-25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Absorbeur de chocs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FR3139787A1 (fr) * 2022-09-19 2024-03-22 Renault S.A.S Dispositif formant marchepied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172A (zh) * 2012-04-02 2013-10-2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JP2017087766A (ja) * 2015-11-02 2017-05-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61320A1 (en) * 2012-01-10 2015-03-05 Honday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KR101375248B1 (ko) 2012-07-26 2014-03-17 주식회사 에스에이치비 차량용 범퍼 어셈블리
JP6240986B2 (ja) * 2015-11-09 2017-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28180B2 (ja) * 2015-12-01 2017-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577978B2 (ja) 2017-07-12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172A (zh) * 2012-04-02 2013-10-2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JP2017087766A (ja) * 2015-11-02 2017-05-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2466B2 (ja) 2022-03-08
CN113335213A (zh) 2021-09-03
US20210276620A1 (en) 2021-09-09
US11603136B2 (en) 2023-03-14
JP2021138223A (ja)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0849B2 (en)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US8657365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US8672393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407192B2 (en) Vehicle end structure
EP2457809B1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US8651564B2 (en) Polygonal cross-sectional frame, and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H11171045A (ja) 車両における衝撃吸収車体構造
US8070217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US9415806B2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113335213B (zh) 车身
US11904674B2 (en) Battery pack support structure
US10005412B2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JP2010515621A (ja) 車両の端部構造
CN110612246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6420066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
CN110949518B (zh) 前副车架结构
JPH09175432A (ja) 車両のキャブのアンダーフレーム構造
CN109641623B (zh) 车身构造
US20180273097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2015157595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1030954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11152849B (zh)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15140184B (zh) 车身后部结构
JP2017226269A (ja) 自動車の前部フレーム構造
EP2428432A1 (en)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