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5438A -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5438A
CN113295438A CN202110493153.4A CN202110493153A CN113295438A CN 113295438 A CN113295438 A CN 113295438A CN 202110493153 A CN202110493153 A CN 202110493153A CN 113295438 A CN113295438 A CN 113295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test
pressure
contro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931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95438B (zh
Inventor
郭笑通
张永
乐逸
王昌林
杨添钞
郑舜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4931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954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95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5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95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54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4Suspension or damp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所述测试系统中,安装有泄压阀的空气压缩机通过继电器与直流电源电连接;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罐和气囊气路连接,空气压缩机阀、气囊阀和储气罐阀对应安装在空气压缩机、气囊和储气罐的气路上,压力传感器安装在与空气压缩机、气囊和储气罐相连的气路上,安装气囊的悬架总成上装有车身高度传感器,作动缸与气囊气路连接,试验控制器与电控元件和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测试方法为:首先对陪试样件进行故障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后,对空气悬架气囊进行耐久试验测试。本发明实现在确认陪试样件没有故障后再进行试验,在气囊充放气过程中向其施加稳定压力负载,试验过程更加贴近实际工况。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悬架气囊的耐久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的空气悬架,是通过空气压缩机形成压缩空气,根据车身高度的变化控制对应的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对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进而升高或降低车辆底盘的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随着用户对驾乘舒适性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的开始搭载空气悬架。
相比传统悬架,由于空气悬架结构较为复杂,其出现故障的几率和频率也会高于传统螺旋弹簧悬架系统,而气囊作为空气悬架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空气悬架的运行,故,需要在空气悬架的开发阶段,进行空气悬架气囊的耐久试验。
现有技术中,对空气悬架气囊的耐久试验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气囊在没有压力负载的条件下充放气,会导致气囊的变形情况与实车不符;
2、无法在试验之前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以排除陪试样件的故障对气囊的耐久试验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以实现气囊的耐久试验之前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确认没有故障后再进行试验,并且在气囊充放气的过程中向气囊施加压力负载,使试验过程更加贴近实际工况。
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所述测试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2、电磁总阀3、气囊5、储气罐6、作动缸7以及试验控制器10;
安装有泄压阀11的空气压缩机2通过继电器4与直流电源1供电连接;
所述空气压缩机2分别与储气罐6和气囊5气路连接;
所述电磁总阀3中:空气压缩机阀15、气囊阀13和储气罐阀14分别对应安装在空气压缩机2、气囊5和储气罐6与外部气路系统相连接的管路上,压力传感器16安装在分别与空气压缩机2、气囊5以及储气罐6相连通的气路上,以检测所在气路气压;
所述气囊5安装在悬架总成上,所述悬架上安装有车身高度传感器17;
所述作动缸7与气囊5气路连接;
所述试验控制器10分别与继电器4、空气压缩机2、作动缸7、悬架总成、气囊阀13、储气罐阀14、空气压缩机阀15、泄压阀11和压力传感器16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压缩机2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
所述温度传感器12与试验控制器10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悬架总成则固定在试验夹具9上.
进一步地,所述作动缸7上安装有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测试系统,所述测试方法为:首先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在确定陪试样件均正常工作后,再对空气悬架气囊进行耐久试验测试。
进一步地,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是指对气压缩机2、电磁总阀3、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和储气罐6进行一轮故障测试,若有故障,对相应的故障件进行更换后重新进行故障测试,直至无故障。
进一步地,陪试样件的故障测试过程具体如下:
A1、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
A2、通过听空气压缩机2的声音,判断空气压缩机2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下述步骤A4;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3;
A3、更换空气压缩机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2;
A4、判断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的值是否正常升高,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压力传感器1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6;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压力传感器1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5;
A5、更换压力传感器1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4;
A6、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状态,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打开空气压缩机2中的泄压阀11,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值为P1;
A7、判断压力值P1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泄压阀11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9;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泄压阀11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8;
A8、更换泄压阀11,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6;
A9、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值为P2;
A10、判断压力值P2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阀15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12;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阀15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11;
A11、更换空气压缩机阀15,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9;
A12、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储气罐阀14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3;
A13、判断压力值P3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阀14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15;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阀14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14;
A14、更换储气罐阀14,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2;
A15、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4;
A16、判断压力值P4相对于压力值P3的升副是否超过预设升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6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18;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6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17;
A17、更换储气罐6,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5;
A18、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气囊阀13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5;
A19、判断压力值P5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气囊阀13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21;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气囊阀13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20;
A20、更换气囊阀13,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8;
A21、试验控制器10控制作动缸7向外输出保持恒定的压力负载,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打开,在此期间内记录试验控制器10实时采集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17采集到的车身高度值及温度传感器12采集到的空气压缩机2的温度值,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关闭;
A22、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采集到的车身高度值及温度传感器12采集到的空气压缩机2的温度值是否符合实际状态,如果是,则得到结论:车身高度传感器17及温度传感器1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24;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车身高度传感器17或温度传感器1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23;
A23、更换车身高度传感器17或温度传感器1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21;
A24、陪试样件故障测试结束。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测试过程具体如下:
B1、试验控制器10控制作动缸7向外输出保持恒定的压力负载,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均打开,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车身高度达到起始高度H1处,且H1<0;
B2、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且H1<H2<0;
B3、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
B4、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储气罐阀14,使空气压缩机2给储气罐6充气,储气罐6内气压逐渐升高,直至压力传感器12测得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值,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关闭,并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并保持预设时间;
B5、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设计载荷高度0mm处;
B6、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并持续预设时间;
B7、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9;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8;
B8、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储气罐6向气囊5供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9、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上跳极限高度H3处,且H1<H2<0<H3;
B10、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并持续预设时间;
B11、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大于(H3+第一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13;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12;
B12、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储气罐6向气囊5供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13、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及泄压阀11打开,使储气罐6内的气压逐渐降低,直到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的值变为预设压力值,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关闭;
B14、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同时,打开气囊阀13及泄压阀11,使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设计载荷高度0mm处;
B15、试验控制器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
B16、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18;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17;
B17、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气囊5向储气罐6排气,车身高度逐渐降低,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18、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和泄压阀11打开,使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小于H2,即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
B19、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
B20、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小于(H2+第二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22;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21;
B21、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气囊5向储气罐6排气,车身高度逐渐降低,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22、完成耐久试验的一次循环试验,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压缩机2停止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气囊阀13和泄压阀11关闭,并保持预设时间;返回步骤B3,进行下一次循环试验。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方法还包括针对气路压力超高、空气压缩机温度过高或气囊发生爆裂漏气在内的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控制方法。
更进一步地,所述应急处置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1)、在压力传感器17实时采集气动回路中气体压力值的过程中,当气体压力值超过最大容许压力值Pmax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起始高度H1处,重新从步骤B1开始试验。
(2)、在温度传感器12实时采集空气压缩机2温度值的过程中,当温度值超过最大容许温度值Tmax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保持一段时间,当温度值降低到室温时,重新从步骤B3开始试验。
(3)、当气囊5由于发生故障而爆裂漏气时,作动缸7上的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力值急剧下降,当力值小于最小容许力值Fmin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起始高度H1处,结束耐久试验测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所述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可在气囊的耐久试验之前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确认没有故障后再进行试验,且故障测试过程可通过预设的试验程序自动进行,提高了试验的安全系数与工作效率;
2、本发明所述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通过工作缸提供压力负载,使气囊的耐久试验在压力负载作用下进行,实现气囊的变形情况更符合实际工况,与此同时,当气囊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爆裂漏气等突发情况时,能够自动撤除该压力负载,提升测试过程的安全性及可控性;
3、本发明所述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通过储气罐的压力补偿作用,能够精准地控制悬架高度,使测试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的运动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测试方法中,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过程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测试方法中,气囊耐久试验测试过程流程框图。
图中:
1-直流电源, 2-空气压缩机, 3-电磁总阀,
4-继电器, 5气囊, 6储气罐,
7-作动缸, 8-四分之一悬架总成, 9-试验夹具,
10-试验控制器, 11-泄压阀, 12-温度传感器,
13-气囊阀, 14-储气罐阀, 15-空气压缩机阀,
16-压力传感器, 17-车身高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测试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2、电磁总阀3、气囊5、储气罐6、作动缸7以及试验控制器10;其中:
所述空气压缩机2与直流电源1电连接,形成供电回路,且在该供电回路上安装继电器4,通过控制继电器器4闭合或断开,实现直流电源1对空气压缩机2的供电或断电;
所述空气压缩机2中集成安装有泄压阀11,空气压缩机2内的空气通过打开泄压阀11排出,实现空气压缩机2内气压卸载;
所述空气压缩机2中还集成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所述温度传感器12用于实时检测空气压缩机2的温度,避免空气压缩机2温度超过最大容许温度值而影响使用寿命;
所述空气压缩机2的气口分别通过气压管路与储气罐6和气囊5相连接。
所述电磁总阀3中集成有空气压缩机阀15、气囊阀13、储气罐阀14以及压力传感器16;其中:
所述空气压缩机阀15安装在空气压缩机2与外部气路系统相连接的管路上,通过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或关闭,以控制空气压缩机2向外输出高压空气的气路联通或断开;
所述气囊阀13安装在气囊5与外部气路系统相连接的管路上,通过控制气囊阀13打开或关闭,以控制外部气体进入气囊5的气路或气囊5内的气体排出的气路联通或断开;
所述储气罐阀14安装在储气罐6与外部气路系统相连接的管路上,通过控制储气罐阀14打开或关闭,以控制外部气体进入储气罐6的气路或储气罐6内的气体排出的气路联通或断开;
所述压力传感器16安装在分别与空气压缩机2、气囊5以及储气罐6相连通的气路上,用于监测所在气路的气压,具体包括:空气压缩机2输出的高压气体压力、进入气囊5的气体压力、从气囊5中排出的气体压力、进入储气罐6的气体压力以及从储气罐6中排出的气体压力。
所述气囊5安装在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上,而所述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则固定在试验夹具9上,以模拟车辆空气悬架的工作形态;
所述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上集成安装有车身高度传感器17,用于检测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与参照面之间额距离,进而反应所模拟车辆的车身高度。
所述作动缸7的气口通过气压管路与气囊5相连接,通过控制作动缸7动作,向气囊5输出压力负载,使气囊5的变形情况更符合实际工况;
所述作动缸7上还集成有力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和位移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其中,所述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作动缸7向外输出的气体压力,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作动缸7内活塞与缸体之间的相对位移,通过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反应作动缸7的工作状态。
所述试验控制器10作为整个测试系统的中央控制单元,一方面向前述电控元件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其运行,另一方面接收前述传感器检测的采集信号,为测试系统按照预定测试方案进行测试提供参考;具体地:
所述试验控制器1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继电器4控制信号连接,用于控制继电器4闭合或断开,进而控制继电器4所在电路的导通或断开;
所述试验控制器1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空气压缩机2、作动缸7、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控制信号连接,用于控制空气压缩机2、作动缸7和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工作或不工作,并控制空气压缩机2、作动缸7和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按照预定的测试方案进行动作;
所述试验控制器1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电磁总阀3中的气囊阀13、储气罐阀14、空气压缩机阀15控制信号连接,用于控制气囊阀13、储气罐阀14和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或关闭,进而控制气囊阀13、储气罐阀14和空气压缩机阀15所在气路的导通或断开;
所述试验控制器1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泄压阀11控制信号连接,用于控制泄压阀11打开或关闭,通过打开泄压阀11控制空气压缩机2内的高压气体快速排出;
所述试验控制器10的采集信号接收端分别与温度传感器12、压力传感器16、车身高度传感器17以及作动缸7上集成的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采集温度传感器12检测到的空气压缩机2的是实时温度、压力传感器16检测到的气路实时压力、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实时车身高度以及作动缸7产生并输出的气体压力和作动缸7中活塞与缸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本实施例二中所述测试方法基于前述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所述测试方法包括:首先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在确定陪试样件均正常工作后,再对空气悬架气囊进行耐久试验测试,且在对空气悬架气囊进行耐久试验测试过程中,还设置了针对突发状况的控制方法。
所述测试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陪试样件故障测试:
所述陪试样件包括:空气压缩机2、电磁总阀3、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和储气罐6,如图2所示,陪试样件的故障测试过程具体如下:
A1、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
A2、通过听空气压缩机2的声音,判断空气压缩机2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下述步骤A4;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3;
A3、更换空气压缩机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2;
A4、判断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的值是否正常升高(正常升高是指:升高速率>3bar/s)?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压力传感器1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6;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压力传感器1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5;
A5、更换压力传感器1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4;
A6、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P0时,其中P0=10bar,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打开空气压缩机2中的泄压阀11,并持续0.3s后,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值为P1;
A7、判断压力值P1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其中,预设降压幅度为7bar,即判断10-P1>7?如果是,则得到结论:泄压阀11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9;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泄压阀11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8;
A8、更换泄压阀11,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6;
A9、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0.3s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并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即10bar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0.3s后,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值为P2;
A10、判断压力值P2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其中,预设降压幅度为3bar,即判断10-P2>3?如果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阀15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12;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阀15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11;
A11、更换空气压缩机阀15,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9;
A12、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0.3s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即10bar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储气罐阀14打开,并持续0.3s后,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3;
A13、判断压力值P3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其中,预设降压幅度为4bar,即判断10-P3>4?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阀14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15;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阀14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14;
A14、更换储气罐阀14,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2;
A15、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打开,并持续10s,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4;
A16、判断压力值P4相对于压力值P3的升副是否超过预设升压幅度,其中,预设升压幅度为8bar,即判断P4-P3>8?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6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18;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6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17;
A17、更换储气罐6,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5;
A18、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0.3s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即10bar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气囊阀13打开,并持续0.3s后,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5;
A19、判断压力值P5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其中,预设降压幅度为5bar,即判断10-P5>5?如果是,则得到结论:气囊阀13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21;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气囊阀13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20;
A20、更换气囊阀13,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8;
A21、试验控制器10控制作动缸7向外输出保持恒定的压力负载,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0.3s后关闭,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打开,并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记录试验控制器10实时采集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17采集到的车身高度值及温度传感器12采集到的空气压缩机2的温度值,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即10bar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关闭;
A22、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采集到的车身高度值及温度传感器12采集到的空气压缩机2的温度值是否符合实际状态?如果是,则得到结论:车身高度传感器17及温度传感器1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24;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车身高度传感器17或温度传感器1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23;
A23、更换车身高度传感器17或温度传感器1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21;
A24、陪试样件故障测试结束。
(二)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测试:
经上述陪试样件故障测试,确定陪试样件均正常工作后,开始进行空气悬架气囊进行耐久试验测试,所述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测试过程具体如下:
B1、试验控制器10控制作动缸7向外输出保持恒定的压力负载,并一直保持,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均打开,并保持10s,此时,通过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车身高度达到起始高度H1处(H1<0);
B2、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大于H2,即,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H1<H2<0);
B3、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并持续0.3s后关闭;
B4、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储气罐阀14,使空气压缩机2给储气罐6充气,储气罐6内气压逐渐升高,直至压力传感器12测得的压力值为20bar,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关闭,并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并保持60s;
B5、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大于0,即,达到悬架设计载荷高度0mm处;
B6、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并持续3s;
B7、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大于-1mm?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9;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8;
B8、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储气罐6向气囊5供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6s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9、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大于H3,即,达到悬架上跳极限高度H3处(H1<H2<0<H3);
B10、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并持续3s;
B11、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大于(H3-1)mm?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13;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12;
B12、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储气罐6向气囊5供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6s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13、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及泄压阀11打开,使储气罐6内的气压逐渐降低,直到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的值变为1bar左右,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关闭;
B14、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同时,打开气囊阀13及泄压阀11,使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小于0,即达到悬架设计载荷高度0mm处;
B15、试验控制器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3s;
B16、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小于1mm?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18;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17;
B17、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气囊5向储气罐6排气,车身高度逐渐降低,持续6s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18、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和泄压阀11打开,使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小于H2,即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
B19、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逐渐升高,持续3s;
B20、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小于(H2+1)mm?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22;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21;
B21、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气囊5向储气罐6排气,车身高度逐渐降低,持续6s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22、完成耐久试验的一次循环试验,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压缩机2停止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气囊阀13和泄压阀11关闭,并保持60s;返回步骤B3,进行下一次循环试验。
(三)针对突发状况的控制方法:
在进行前述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测试的过程中,当出现包括:气路压力超高、空气压缩机温度过高以及气囊发生爆裂漏气在内的突发状况时,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方法,确保测试过程安全可靠,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1)、在压力传感器17实时采集气动回路中气体压力值的过程中,当气体压力值超过最大容许压力值Pmax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起始高度H1处,重新从步骤B1开始试验。
(2)、在温度传感器12实时采集空气压缩机2温度值的过程中,当温度值超过最大容许温度值Tmax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保持一段时间,当温度值降低到室温时,重新从步骤B3开始试验。
(3)、当气囊5由于发生故障而爆裂漏气时,作动缸7上的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力值急剧下降,当力值小于最小容许力值Fmin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起始高度H1处,结束耐久试验测试。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作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2)、电磁总阀(3)、气囊(5)、储气罐(6)、作动缸(7)以及试验控制器(10);
安装有泄压阀(11)的空气压缩机(2)通过继电器(4)与直流电源(1)供电连接;
所述空气压缩机(2)分别与储气罐(6)和气囊(5)气路连接;
所述电磁总阀(3)中:空气压缩机阀(15)、气囊阀(13)和储气罐阀(14)分别对应安装在空气压缩机(2)、气囊(5)和储气罐(6)与外部气路系统相连接的管路上,压力传感器(16)安装在分别与空气压缩机(2)、气囊(5)以及储气罐(6)相连通的气路上,以检测所在气路气压;
所述气囊(5)安装在悬架总成上,所述悬架上安装有车身高度传感器(17);
所述作动缸(7)与气囊(5)气路连接;
所述试验控制器(10)分别与继电器(4)、空气压缩机(2)、作动缸(7)、悬架总成、气囊阀(13)、储气罐阀(14)、空气压缩机阀(15)、泄压阀(11)和压力传感器(16)信号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压缩机(2)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2);
所述温度传感器(12)与试验控制器(10)信号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总成则固定在试验夹具(9)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动缸(7)上安装有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
5.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测试系统,所述测试方法为:首先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在确定陪试样件均正常工作后,再对空气悬架气囊进行耐久试验测试。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陪试样件进行一轮故障测试是指对气压缩机(2)、电磁总阀(3)、四分之一悬架总成(8)和储气罐(6)进行一轮故障测试,若有故障,对相应的故障件进行更换后重新进行故障测试,直至无故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陪试样件的故障测试过程具体如下:
A1、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
A2、通过听空气压缩机(2)的声音,判断空气压缩机(2)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下述步骤A4;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3;
A3、更换空气压缩机(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2;
A4、判断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的值是否正常升高,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压力传感器(1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6;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压力传感器(1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5;
A5、更换压力传感器(1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4;
A6、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状态,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打开空气压缩机(2)中的泄压阀(11),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值为P1;
A7、判断压力值P1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泄压阀(11)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9;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泄压阀(11)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8;
A8、更换泄压阀(11),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6;
A9、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值为P2;
A10、判断压力值P2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阀(15)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12;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空气压缩机阀(15)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11;
A11、更换空气压缩机阀(15),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9;
A12、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储气罐阀(14)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3;
A13、判断压力值P3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阀(14)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15;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阀(14)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14;
A14、更换储气罐阀(14),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2;
A15、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4;
A16、判断压力值P4相对于压力值P3的升副是否超过预设升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6)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 18;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储气罐(6)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17;
A17、更换储气罐(6),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5;
A18、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打开,并持续一段时间,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电磁总阀(3)中的气囊阀(13)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为P5;
A(19)、判断压力值P5相对于预设压力P0的降幅是否超过预设降压幅度,如果是,则得到结论:气囊阀(13)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A21;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气囊阀(13)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20;
A20、更换气囊阀(13),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18;
A21、试验控制器(10)控制作动缸(7)向外输出保持恒定的压力负载,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闭合的状态,使空气压缩机(2)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打开,在此期间内记录试验控制器(10)实时采集到的车身高度传感器(17)采集到的车身高度值及温度传感器(12)采集到的空气压缩机(2)的温度值,当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压力值再次达到预设压力P0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断电停止工作,然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关闭;
A22、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采集到的车身高度值及温度传感器(12)采集到的空气压缩机(2)的温度值是否符合实际状态,如果是,则得到结论:车身高度传感器(17)及温度传感器(12)能够正常工作,并进行步骤(24);如果不是,则得到结论:车身高度传感器(17)或温度传感器(12)不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步骤A23;
A23、更换车身高度传感器(17)或温度传感器(12),重新进行陪试样件故障测试,返回步骤A21;
A24、陪试样件故障测试结束。
8.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测试过程具体如下:
B1、试验控制器(10)控制作动缸(7)向外输出保持恒定的压力负载,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均打开,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车身高度达到起始高度H1处,且H1<0;
B2、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空气压缩机阀(15)和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且H1<H2<0;
B3、试验控制器(10)控制泄压阀(11)打开,并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
B4、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储气罐阀(14),使空气压缩机(2)给储气罐(6)充气,储气罐(6)内气压逐渐升高,直至压力传感器(12)测得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值,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关闭,并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并保持预设时间;
B5、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设计载荷高度0mm处;
B6、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并持续预设时间;
B7、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9;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8;
B8、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储气罐(6)向气囊(5)供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9、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闭合,使直流电源(1)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打开气囊阀(13),使空气压缩机(2)给气囊(5)充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上跳极限高度H3处,且H1<H2<0<H3;
B10、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并持续预设时间;
B11、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大于(H3+第一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13;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12;
B12、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储气罐(6)向气囊(5)供气,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13、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及泄压阀(11)打开,使储气罐(6)内的气压逐渐降低,直到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的值变为预设压力值,试验控制器(10)控制储气罐阀(14)关闭;
B14、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同时,打开气囊阀(13)及泄压阀(11),使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达到悬架设计载荷高度0mm处;
B15、试验控制器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随之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
B16、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18;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17;
B17、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打开,气囊(5)向储气罐(6)排气,车身高度逐渐降低,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18、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断开,使空气压缩机(2)停止工作,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和泄压阀(11)打开,使气囊(5)内气压逐渐降低,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小于H2,即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
B19、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关闭,气囊(5)内气压逐渐升高,车身高度逐渐升高,持续预设时间;
B20、试验控制器(10)采集并判断车身高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值是否小于(H2+第二预设高度值),如果是,则进行步骤B22;如果否,则进行步骤B21;
B21、试验控制器(10)同时控制储气罐阀(14)和气囊阀(13) 打开,气囊(5)向储气罐(6)排气,车身高度逐渐降低,持续预设时间后,关闭储气罐阀(14);
B22、完成耐久试验的一次循环试验,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断开,使压缩机(2)停止工作,试验控制器(10)控制空气压缩机阀(15)、气囊阀(13)和泄压阀(11)关闭,并保持预设时间;返回步骤B3,进行下一次循环试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方法还包括针对气路压力超高、空气压缩机温度过高或气囊发生爆裂漏气在内的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控制方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急处置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一、在压力传感器(17)实时采集气动回路中气体压力值的过程中,当气体压力值超过最大容许压力值Pmax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起始高度H1处,重新从步骤B1开始试验。
二、在温度传感器(12)实时采集空气压缩机(2)温度值的过程中,当温度值超过最大容许温度值Tmax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下跳极限高度H2处,保持一段时间,当温度值降低到室温时,重新从步骤B3开始试验。
三、当气囊(5)由于发生故障而爆裂漏气时,作动缸(7)上的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力值急剧下降,当力值小于最小容许力值Fmin时,试验控制器(10)记录下当前的测试循环次数后,试验控制器(10)控制继电器(4)保持打开状态,使直流电源(1)停止给空气压缩机(2)供电,与此同时,试验控制器(10)控制气囊阀(13)、空气压缩机阀(15)和泄压阀(11)打开,使整个气动回路中气压逐渐降低,亦使车身高度随之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悬架起始高度H1处,结束耐久试验测试。
CN202110493153.4A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Active CN1132954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93153.4A CN113295438B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93153.4A CN113295438B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5438A true CN113295438A (zh) 2021-08-24
CN113295438B CN113295438B (zh) 2023-05-16

Family

ID=77320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93153.4A Active CN113295438B (zh) 2021-05-07 2021-05-07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9543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7801A (zh) * 2022-05-05 2022-09-2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悬架系统硬件在环台架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CN116124625A (zh) * 2023-04-17 2023-05-16 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一种橡胶气囊疲劳寿命测试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8171A (en) * 1983-10-14 1985-05-21 Hedenberg William E Air suspension system
JP2002090265A (ja) * 2000-09-12 2002-03-27 Bridgestone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試験機
CN201983936U (zh) * 2010-12-21 2011-09-2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汽车悬架性能试验台架
CN102607865A (zh) * 2012-01-13 2012-07-25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机车车辆碰撞实验用气囊推动装置
CN203588561U (zh) * 2013-09-30 2014-05-0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控空气悬架实验台
CN108088636A (zh) * 2016-11-22 2018-05-29 邢筱丹 一种基于c8051f040的高精度气压控制模态测试悬挂系统
CN109489997A (zh) * 2018-12-21 2019-03-19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多功能测试平台及其测试方法
CN109540554A (zh) * 2019-01-04 2019-03-29 安路普(北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功能测试台架及系统
CN109655293A (zh) * 2019-01-24 2019-04-19 清科智能悬架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气悬架故障诊断系统、诊断方法及升级方法
KR20190118805A (ko) * 2018-04-11 2019-10-21 이장범 기능성 트레일러용 공기 현가장치
CN110470439A (zh) * 2018-05-11 2019-11-19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弹簧刚度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10850743A (zh) * 2019-12-20 2020-02-28 辽宁工业大学 汽车电控空气悬架硬件在环实验平台
CN110887678A (zh) * 2019-11-06 2020-03-17 江苏科技大学 电控空气悬架车高调节系统的硬件在环实验平台及调节方法
CN111122133A (zh) * 2018-11-05 2020-05-08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试验装置
CN211015072U (zh) * 2019-12-20 2020-07-14 辽宁工业大学 汽车电控空气悬架硬件在环实验平台
CN111762038A (zh) * 2020-06-30 2020-10-1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系统及终端设备
US20210039469A1 (en) * 2018-02-05 2021-02-11 Base Air Management Limited Control unit for air manage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8171A (en) * 1983-10-14 1985-05-21 Hedenberg William E Air suspension system
JP2002090265A (ja) * 2000-09-12 2002-03-27 Bridgestone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試験機
CN201983936U (zh) * 2010-12-21 2011-09-2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汽车悬架性能试验台架
CN102607865A (zh) * 2012-01-13 2012-07-25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机车车辆碰撞实验用气囊推动装置
CN203588561U (zh) * 2013-09-30 2014-05-0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控空气悬架实验台
CN108088636A (zh) * 2016-11-22 2018-05-29 邢筱丹 一种基于c8051f040的高精度气压控制模态测试悬挂系统
US20210039469A1 (en) * 2018-02-05 2021-02-11 Base Air Management Limited Control unit for air management system
KR20190118805A (ko) * 2018-04-11 2019-10-21 이장범 기능성 트레일러용 공기 현가장치
CN110470439A (zh) * 2018-05-11 2019-11-19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弹簧刚度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11122133A (zh) * 2018-11-05 2020-05-08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试验装置
CN109489997A (zh) * 2018-12-21 2019-03-19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多功能测试平台及其测试方法
CN109540554A (zh) * 2019-01-04 2019-03-29 安路普(北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功能测试台架及系统
CN109655293A (zh) * 2019-01-24 2019-04-19 清科智能悬架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气悬架故障诊断系统、诊断方法及升级方法
CN110887678A (zh) * 2019-11-06 2020-03-17 江苏科技大学 电控空气悬架车高调节系统的硬件在环实验平台及调节方法
CN211015072U (zh) * 2019-12-20 2020-07-14 辽宁工业大学 汽车电控空气悬架硬件在环实验平台
CN110850743A (zh) * 2019-12-20 2020-02-28 辽宁工业大学 汽车电控空气悬架硬件在环实验平台
CN111762038A (zh) * 2020-06-30 2020-10-1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系统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7801A (zh) * 2022-05-05 2022-09-2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悬架系统硬件在环台架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CN116124625A (zh) * 2023-04-17 2023-05-16 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一种橡胶气囊疲劳寿命测试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5438B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95438A (zh)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气囊耐久试验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US11535068B2 (en) Load-based tire inflation system for heavy-duty vehicles
US7637517B2 (en)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system
CN110836782B (zh) 一种车辆用空气悬架的制造方法
JP2010506801A (ja) 圧縮空気供給装置及びそのパラメータを求める方法
EP2346704A1 (en) Tire inflation system with parallel pump
AU2014293224B2 (en) Central 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US10160269B2 (en) Vehicle air supply system
CN114112434B (zh) 车辆的制动系统测试平台
CN110315923A (zh) 一种气路装置、空气悬架系统、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KR20090057124A (ko) 자동차의 레벨 제어 시스템의 기능을 진단하기 위한 방법
CN110374859B (zh) 一种内循环空气泵寿命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5111522B (zh) 空气悬架系统的储气筒的充气方法、空气悬架系统及车辆
CN114954388A (zh) 紧急制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769082A (zh) 具有轮胎气压自动调节系统的汽车车轮
CN110869199B (zh) 对受到重量负载或有效负载加载的支撑体的内部压力进行基于重量的控制的方法
US8132817B2 (en) Air suspension control apparatus
CN113696690B (zh) 一种用于空气弹簧的车桥上跳主动限位方法及系统
CN215865835U (zh) 一种用于空气悬架试验系统的空气弹簧充放气装置
CN116834494A (zh) 空气悬架系统及其空气供给单元、车辆及车辆的控制方法
CN112918511B (zh) 空压机和风缸确定方法、装置、气路系统及列车
JPH0367711A (ja) タイヤ圧調整方法
CN219015662U (zh) 一种用于车辆轮胎静载模态测试用静载加载与测量机构
JP2000274594A (ja) 昇圧供給装置の試験システム及び試験方法
JP2003335114A (ja) 自動空気圧充填機における充填開始方法及び排気開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