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1237A - 物品盒及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物品盒及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1237A
CN113291237A CN202110072261.4A CN202110072261A CN113291237A CN 113291237 A CN113291237 A CN 113291237A CN 202110072261 A CN202110072261 A CN 202110072261A CN 113291237 A CN113291237 A CN 113291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article
spacer
article box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722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91237B (zh
Inventor
野崎博之
秋元纪人
本多正明
井上秀刚
大河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91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1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91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12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43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under a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1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8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包括安装于露出的负荷路径管上的部件的小件物品盒中,能够提高外观的视觉效果的技术。根据本发明,在被安装于管上的物品盒中,所述物品盒包括:包含有底部的物品盒部、以及被安装于所述物品盒中的间隔构件。所述底部具有第一开口部,用于将所述物品盒向所述管固定的固定构件嵌入所述第一开口部。所述间隔构件包括:间隔部、以及从间隔部的下端沿着所述物品盒的所述底部延伸的底面部。在将所述间隔构件安装于所述物品盒中的情况下,所述间隔构件设置在所述底部之上。

Description

物品盒及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品盒以及配备有物品盒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存在着设置有具有间隔板的物品盒的情况。作为具有间隔板的物品盒的方案,已知日本特开平6-320997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234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85018号公报(专利文献3)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209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123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850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者等人,在本发明之前,对于构成在侧面碰撞时的负荷传递路径的负荷路径管从座椅坐垫的后端部露出的结构的车辆用座椅进行了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成为负荷路径管会在与左右的座椅之间露出的结构,因此,为了提高外观的视觉效果等,对于将小件物品盒安装于露出的负荷路径管上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另外,本发明人等还研究了将上下两个部件组合起来构成安装的小件物品盒的结构。了解到在将上下两个部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小件物品盒中,优选利用螺栓等固定构件将上侧部件固定于露出的负荷路径管。即,根据该结构,即使对上侧部件施加了垂直负荷的情况下,上侧部件也不会被破坏,而能够承受垂直负荷。
但是,由于在上侧部件的底面设置有固定构件,因此,在从上侧观察小件物品盒的情况下,会看到设置于上侧部件的底面的固定构件。因此,外观的视觉效果会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包含有安装于露出的负荷路径管上的部件在内的小件物品盒中,能够提高外观的视觉效果的技术。
关于其它课题及新的特征,根据本说明书的描述及附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解决课题的手段
如下所述,简单地说明本发明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概要。
即,被安装于管上的物品盒包括:含有底部的物品盒部;以及安装于所述物品盒的间隔构件。所述底部具有第一开口部,用于将所述物品盒向所述管上固定的固定构件嵌入所述第一开口部。所述间隔构件包括间隔部和底面部,所述底面部从所述间隔部的下端沿着所述物品盒的所述底部延伸。在将所述间隔构件安装于所述物品盒部的情况下,所述间隔构件设置于所述底部之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物品盒,能够提高外观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图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物品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说明根据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物品盒的第一部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6是表示间隔构件被嵌入的物品盒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间隔件的结构例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侧视图的B-B线的间隔构件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7的正视图的A-A线的间隔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说明弹性构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11是根据变形例1的间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安装了根据变形例1的间隔构件的物品盒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变形例1的间隔构件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14是根据变形例2的间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安装了根据变形例2的间隔构件的物品盒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变形例2的间隔构件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这里公开的终究只不过是一个例子,附图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存在着与实际的形态相比,对于各个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模式地进行表示的情况,而不限定对于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个附图中,关于给出的附图,对于与之前所述的同样的部件,采用同样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在附图中,箭头前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后表示车辆的后方,箭头左表示车辆的左侧方,箭头右表示车辆的右侧方,箭头上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下表示车辆的下方。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要是没有特别声明,前、后、上、下、左、右是指对于车辆的前、后、上、下、左、右。
实施例
图1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表示在车辆的地板上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的右侧座椅和左侧座椅中的右侧座椅2。右侧座椅2包括:座椅坐垫4、座椅靠背5、安装于座椅靠背5的头枕6、以及安装于座椅坐垫4的下侧的一对座椅导轨7。座椅坐垫4构成座面,座椅靠背5构成靠背。右侧座椅2具有能够进行座椅坐垫4和座椅靠背5的角度调整的倾斜机构,座椅坐垫4与座椅靠背5借助于倾斜机构能够倾倒地被连接起来。
在右侧座椅2中,一对座椅导轨7包括左侧座椅导轨和右侧座椅导轨。各个座椅导轨7分别包括固定于车辆的地板上的下部座椅导轨7L和安装于座椅坐垫4之下的上部座椅导轨7U。右侧座椅2具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能够进行在座椅导轨7的下部座椅导轨7L上的座椅坐垫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
如图1所示,在右侧座椅2的座椅坐垫4的左侧的后方,设置有用于固定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带扣32和物品盒40。物品盒40包括作为上部部件或者物品盒本体的第一部件41、作为下部部件或者下盖部件的第二部件42、以及作为横盖的第三部件43。在第一部件41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构件44。第一部件41、第二部件42及第三部件43可以利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树脂部件来构成。间隔构件44可以由软质的橡胶等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间隔构件44被可拆装地安装于第一部件41。当间隔构件44被安装于第一部件41时,可以将多个移动电话等放入第一部件41。当将间隔构件44从第一部件41拆除时,可以将罐装咖啡或塑料瓶等饮料容器放入第一部件41。
如在图3中说明的那样,物品盒40以将第一部件41、第二部件42和第三部件43组合起来覆盖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方式安装于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
如图1所示,座椅坐垫4包括:座椅坐垫框架(15:参照图2)、作为被安装于座椅坐垫框架(15)的缓冲构件的衬垫(图中未示出)、以及以覆盖衬垫的方式设置的表皮10。同样地,座椅靠背5包括:座椅靠背框架(16:参照图2)、作为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6)的缓冲构件的衬垫(图中未示出)、以及以覆盖衬垫的方式设置的表皮11。头枕6包括:作为安装于头枕支柱(图中未示出)的缓冲构件的衬垫(图中未示出)、以及以覆盖衬垫的方式设置的表皮12。表皮10、11、12例如可以由皮、革、合成皮革、布、与它们等同的物品或者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构件构成。衬垫可以由对就座者给予缓冲性的构件、例如由作为发泡性的树脂的氨基甲酸乙酯构成。
(座椅框架的结构例)
图2是表示从后面观察图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右侧座椅2的座椅框架20具有座椅坐垫框架15和座椅靠背框架16。座椅靠背框架16借助于倾斜机构能够调整角度地安装于座椅坐垫框架15。
座椅坐垫框架15具有:左右坐垫侧框架(左侧坐垫侧框架和右侧坐垫侧框架)151、后方管框架152、前方面板框架153和前方管框架(图中未示出)。在左右坐垫侧框架151前方的上侧,前方面板框架153被固定并设置于左右坐垫侧框架151之间。前方管框架被设置于前方面板框架153的下侧。在左右坐垫侧框架151的后方侧,后方管框架152被固定设置于左右坐垫侧框架151之间。
座椅靠背框架16包括主管框架161和左右靠背侧框架162。左右靠背侧框架162被安装于主管框架161左右的下侧。
负荷路径管30,在后方管框架152的后方侧,被固定于座椅坐垫框架15的左右坐垫侧框架151之间,并且,从左侧的坐垫侧框架151后方的下侧向左侧的坐垫侧框架151的外侧(左侧)伸出,从左侧的坐垫侧框架151突出。负荷路径管30包括第一部分30A和第二部分30B。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是从座椅坐垫4露出的部分(对应于露出的负荷路径管),物品盒40被安装于第一部分30A。负荷路径管30的第二部分30B不从座椅坐垫4露出,而被设置于座椅坐垫4的内部。
在座椅坐垫框架15、座椅靠背框架16中,前方面板框架153、坐垫侧框架151、靠背侧框架162由刚性高的金属材料、例如钢材等构成。负荷路径管30、前方管框架、后方管框架152、主管框架161由金属制的圆管等构成。
(物品盒的组装例)
图3是图1的物品盒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作为物品盒40,将第一部件41、第二部件42和第三部件43组合起来,以覆盖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方式被安装于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例如,通过焊接等将用于固定物品盒40的安装部件50安装于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
第一部件41包括:矩形箱型的物品盒部411,所述物品盒部411的上面开口且具有底面,四个角部带有圆角;上框部412,所述上框部412设置于物品盒部411的上端部的周围,具有向下侧方向倾斜的侧面。在上框部412的右侧面,设置有向右侧方向伸出的盖部413。可以从物品盒部411的上面的开口向物品盒部411内放入移动电话或饮料容器等。即,作为物品盒部411的容量,具有可以放入移动电话或饮料容器等的容量。
物品盒部411和上框部412由树脂材料成一体地形成。通过设置上框部412,可以提高外观上的美观性。
为了使车辆的乘坐人员看不到第一部分30A、安装部件50,并且,从安全性的观点出发,第二部件42具有覆盖第一部分30A、安装部件50的作用。第二部件42形成为矩形箱型,其上面开口且具有底面,四个角部带有圆角。在第二部件42的右侧面,设置有供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插入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42RO。在侧视时,开口部42RO被上侧敞开的大致U字形形状的侧壁部42RW包围。侧壁部42RW以从第二部件42的右侧面向右侧方向伸出的方式设置。侧壁部42RW的上端部42RW1以被第一部件41的盖部413部分地覆盖的方式构成。第二部件42由树脂材料成一体地形成。
第一部件41的物品盒部411被插入第二部件42的上面的开口,将第一部件41与第二部件42组装起来。第二部件42的上端部421被插入到第一部件41的物品盒部411与上框部412之间,形成为支承上框部412的里面的结构。另外,侧壁部42RW的上端部42RW1形成为支承第一部件41的盖部413的下端部的结构。
第三部件43以盖住设置于第二部件42的开口部(第二开口部)420的方式安装于第二部件42。第三部件43以与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端部(前端部)30E相对向的方式设置。开口部420设置在与开口部42RO相对向的位置。第三部件43由树脂材料成一体地形成。
安装部件50具有金属制的第一安装部件51和金属制的第二安装部件52。第一安装部件51和第二安装部件52通过焊接等被固定于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
第一安装部件51设置于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上侧,具有朝向上方的第一安装面51F。在第一安装面51F,设置有圆形开口部式样的两个固定部51A、51B。两个固定部51A、51B具有供螺钉或螺栓式样的两个固定构件(第一固定构件)60、61嵌入的螺母(图中未示出)。在第一部件41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使固定构件60、61贯通的两个开口部(图中未示出)。通过将固定构件60、61安装于第一安装面51F的固定部51A、51B,第一部件41被安装于第一安装面51F。
第二安装部件52设置于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下侧,具有朝向下方的第二安装面52F。在第二安装面52F,如虚线的圆框内所示,设置有细长开口部式样的两个固定部52A、52B。在第二部件42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安装夹子式样的两个固定构件(第二固定构件)63、64的两个设置部。通过将固定构件63、64和两个设置部嵌入于安装面52F的固定部52A、52B,第二部件42被安装于第二安装面52F。
如图3所示,第二部件42的形状比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形状(长度、粗细)大。从而,例如,即使在第三部件43被安装于第二部件42的情况下,第二部件42也能够充分地覆盖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周围。另外,比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的形状大的第二部件42不会对乘坐人员给予危害感。
对于图3所示的第二肋91以及设置于第二肋91上侧的前端的第二突起部93,将采用后面描述的图5进行说明。
(车辆用座椅的配置例)
图4是说明根据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配置例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车辆用座椅1具有右侧座椅2和左侧座椅3。右侧座椅2和左侧座椅3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于车辆C的地板FL上。左侧座椅3与右侧座椅2一样,包括:座椅坐垫4、座椅靠背5、安装于座椅靠背5的头枕6、以及安装于座椅坐垫4的下侧的一对座椅导轨7。
物品盒40,在右侧座椅2与左侧座椅3之间的后方,设置于从右侧座椅2的座椅坐垫4露出的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从右侧座椅2露出的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被物品盒40覆盖。从而,在配置于右侧座椅2和左侧座椅3的后面的后部座位上就座的乘坐人员观察的情况下,与不设置物品盒40的情况相比,可以改善右侧座椅2与左侧座椅3之间的外观。另外,在右侧座椅2或者左侧座椅3上就座的乘坐人员、或者在配置于右侧座椅2和左侧座椅3的后面的后部座位上就座的乘坐人员可以将小件物品放入物品盒40中。
另外,也可以在右侧座椅2与左侧座椅3之间的地板FL上设置控制台盒CON。但是,控制台盒CON有必要设置于在右侧座椅2的座椅坐垫4向前方滑动了的情况下不会碰到物品盒40那样的地板F上的位置处。
在物品盒40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三部件43。并且,在左侧座椅3的座椅坐垫4中,在负荷路径管30的第一部分30A(或者,第三部件43)接触的接触面,在表皮10的里侧设置有铁制的板(下面,称作铁板)。在左侧座椅3的座椅坐垫4中,在负荷路径管30接触的接触面由树脂构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与接触面相对应的树脂部件的里侧设置铁板。由此,例如,可以将来自于右门侧的侧面碰撞时的负荷经由构成负荷传递路径的负荷路径管30及左侧座椅3的座椅坐垫4向左门侧传递。
(第一部件41的结构例)
图5是说明物品盒的第一部件的结构例的图。在图5中,绘出了从上方侧观察物品盒40的第一部件41的情况下的俯视图US、从后方侧观察物品盒40的第一部件41的情况下的后侧视图RS、以及从左方侧观察物品盒40的第一部件41的情况下的左侧视图LS。
如俯视图US所示,在第一部件41的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设置有供固定构件60、61嵌入的两个开口部(第一开口部)70、71。
另外,进而,在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设置有两个开口部(第二开口部、第三开口部)80、81。两个开口部80、81以供后面将要描述的间隔构件44的两个突起部443(参照图7)嵌入的方式设置。在两个开口部80、81的周边部,设置以随着靠近开口部80、81,底部411B的厚度变薄的方式构成的倾斜部(第一倾斜部、第二倾斜部)82、83。
物品盒部411包括底部411B和从底部411B竖起的侧面。物品盒部411的内侧的侧面(内壁)包括:第一侧面X1、与第一侧面X1相对向的第二侧面X2、设置于第一侧面X1与第二侧面X2之间的第三侧面X3、以及与第三侧面X3相对向的第四侧面X4。
第一肋90设置于第三侧面X3。如左侧面图LS所示,第一肋90沿着第三侧面X3且从第三侧面X3突出地从底部411B向上侧延伸设置。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俯视图),第一肋90被设置于第三侧面X3的中央部分。在第一肋90的上侧的前端部的第四侧面X4侧,设置有第一突起部92。
第二肋91设置于第四侧面X4。如左侧视图LS及后侧视图图RS所示,第二肋91沿着第四侧面X4且从第四侧面X4突出地从底部411B向上侧延伸设置。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第二肋91被设置于第四侧面X4的中央部分。在第二肋91的上侧的前端部的第三侧面X3侧,设置有第二突起部93。
开口部80设置于第一侧面X1侧的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
更具体地,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开口部80与第一侧面X1的中央部分相对应地设置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同样地,开口部81设置于第二侧面X2侧的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更具体地,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开口部81与第二侧面X2的中央部分相对应地设置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
如左侧视图LS所示,开口部81也在第二侧面X2的下侧开口。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开口部80也与开口部81一样,也在第一侧面X1的下侧开口。
(间隔构件的结构例)
图6是表示嵌入了间隔构件的物品盒的立体图。图7是说明间隔构件的结构例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如图6所示,间隔构件44以嵌入物品盒40的第一部件41的物品盒部411的内部空间的方式设置。间隔构件44可以由软质的橡胶等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间隔构件44包括间隔部441和底面部442,所述底面部442从间隔部441的下端沿着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延伸。在本例中,在间隔部441的下部设置有一对底面部442。间隔构件44包含有设置在间隔部441的下部的一对底面部442。间隔部441和一对底面部442成一体地形成。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一对底面部442的每一个的角部形成为带圆角的矩形形状(或者梯形形状)。即,一对底面部442的每一个包括:与间隔部441连接的第一边、与第一边相对向的第二边、设置于第一边与第二边之间的第三边、以及与第三边相对向的第四边。第二边与第三边的角部、以及第二边与第四边的角部带有圆角。
在底面部442的前端部的上侧,即,在第二边、第三边以及第四边的端部的上侧,设置有突起部442a。突起部442a遍及底面部442的周缘部地设置。
间隔部441的两端被图5中说明的第一肋90及第二肋91嵌入。由此,第一部件41的物品盒部411的内部被间隔部441分隔成两个空间,并且,在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上,设置间隔部441以及一对底面部442。从而,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被间隔部441以及一对底面部442覆盖。即,在从上方观察间隔构件44的情况下,间隔构件44的间隔部441以及一对底部411B的面积形成为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面积大致相同大小的面积。
从而,由于在从上侧观察物品盒40时,设置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固定构件60、61被间隔构件44覆盖,因此,不会看到固定构件60、61。从而,可以提高物品盒40的外观的视觉效果。另外,由于在从上面观察间隔构件44的情况下,间隔构件44的间隔部441以及一对底部411B的面积(间隔构件44的底面的面积)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面积大小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提高间隔构件44的安装的稳定性。另外,虽然说明了间隔构件44的间隔部441以及一对底部411B的面积形成为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面积大致相同大小的面积,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从上方观察所述间隔构件44的情况下的间隔构件44的间隔部441以及一对底部411B面积也可以比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面积小一些。换句话说,底部441B的面积也可以比从上方观察所述间隔构件44的情况下的面积大一些。
如图7的正视图FV所示,间隔部441在正视图中形成为在上侧宽的大致扇形的形状。在间隔部441的上端部441a,上端部441a的左右端部a、b形成为向下方稍稍降低的圆弧状的形状。即,位于上端部441a的端部a、b之间的中央部c的高度比上端部441a的端部a、b的高度高。从而,即使在放入移动电话、烟盒或者卡等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移动电话、烟盒或者卡等不希望地倾倒。另外,在上面的描述中,定义并说明了上端部441a的端部a、b以及中央部c,但是,端部a、b以及中央部c也可以定义为间隔部441的端部a、b以及中央部c。
在间隔部441的下端部,设置有底面部442。在底面部442的第二边的中央部分的下侧,设置有突起部443。突起部443也可以说成是爪部。突起部443被嵌入图5的开口部80、81。上端部441a的长度(宽度)LW,作为一个例子为87mm左右。上端部441a的最高的部分(最上部)与突起部443的下面之间的长度(高度)LH,作为一个例子为61.5mm左右。
如图7的侧视图SV所示,间隔部441在侧视时呈倒U字形的形状。间隔部441包括:上端部441a、与上端部441a的左右连接的右侧壁部(第一间隔侧面)441b和左侧壁部(第二间隔侧面)441c。在右侧壁部441b和左侧壁部441c各自的下部,设置有一对底面部442。即,一对底面部442各自的第一边被分别连接于右侧壁部441b和左侧壁部441c各自的下部。另外,在一对底面部442的第二边的下侧,设置有一对突起部(第一突起部、第二突起部)443,所述一对突起部以从各底面部442的第二边的前端部以及底面突出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间隔部441的右侧壁部441b的下侧与间隔部441的左侧壁部441c的下侧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444。弹性构件444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氨基甲酸乙酯等材料构成的海绵。弹性构件444的下端部被设置于与底面部442的下端部一致的位置,弹性构件444的上端部被设置成位于间隔部441的上端部441a与底面部442之间。将双面胶带等粘结材料445的一个侧面(在本例中,为左侧面)粘贴于弹性构件444的一个侧面(在本例中,为右侧面)。粘结构件445的另一个侧面(在本例中,为右侧面)粘贴于间隔部441的右侧壁部441b的内壁(内侧的侧面)。
由于间隔构件44由软质的橡胶等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因此,在间隔部441的右侧壁部441b的下侧与间隔部441的左侧壁部441c的下侧之间没有设置弹性构件444的情况下,会发生间隔部441的右侧壁部441b的下侧与间隔部441的左侧壁部441c的下侧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想到即使将一对突起部443嵌入开口部80、81,一对突起部443也会从开口部80、81中脱落的情况。
如图7所示,在弹性构件444设置于间隔部441的情况下,即使被施加力FS,对于间隔构件411的下侧的右侧壁部441b与左侧壁部441c的间隔,也可以借助弹性构件444的反作用力来保持规定的间隔。
在将一对突起部443嵌入开口部80、81的情况下,对于间隔构件411的下侧的右侧壁部441b与左侧壁部441c的间隔,借助弹性构件444的反作用力可以保持一对突起部443被嵌入开口部80、81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将间隔构件44从物品盒部411卸下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施加力FS,可以将间隔构件411的下侧的右侧壁部441b与左侧壁部441c的间隔收窄到规定的间隔,因此,可以容易地将一对突起部443从开口部80、81卸下。
如图7所示,在上端部441a的前面侧,设置有凸缘441f1。另外,在上端部441a的下侧并且在内侧,在凸缘441f1的里侧,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肋部447a和设置于肋部447a的一对纵肋部448。肋部447a在间隔部441的上侧以将右侧壁部441b与左侧壁部441c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设置。对于凸缘441f1、肋部447a等的结构,将在图8中详细地说明。
图8是沿着图7的侧视图的B-B线的间隔构件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7的正视图的A-A线的间隔构件的剖视图。另外,在图8和图9中,与间隔构件441的剖视图一起还绘出了第一部件41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间隔部441的上端部441a具有设置在上端部441a的两端的凸缘(第一凸缘、第二凸缘)441f1、441f2、以及设置在凸缘441f1与凸缘441f2之间的多个肋部447a、447b、447c、447d。如前面所述,在靠近凸缘441f1(第一凸缘)设置的肋部(第一肋部)447a上设置有向凸缘441f1的方向突出的一对纵肋部(一对第一纵肋部)448。另外,在靠近凸缘441f2(第二凸缘)设置的肋部(第二肋部)447d上也设置有向凸缘441f2的方向突出的一对纵肋部(一对第二纵肋部)(448)。
间隔构件44在被嵌入第一部件41的物品盒部411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第一肋90以及第二肋91被嵌入到间隔部441的两端的右侧壁部441b与左侧壁部441c之间。并且,设置在第一肋90的前端部的第一突起部92被嵌入到凸缘441f1与肋部447a之间。这时,第一突起部92被夹在凸缘441f1与设置于肋部447a的一对纵肋部448之间。同样地,设置于第二肋91的前端部的第二突起部93被嵌入到凸缘441f2与肋部447d之间。这时,第二突起部93被夹在凸缘441f2与设置于肋部447d的一对纵肋部(448)之间。
弹性构件444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X形成为不会接触到第一肋部90及第二肋部91的程度的长度。并且,弹性构件444被粘接构件445粘贴到间隔部441的两端之间。
如图9所示,设置于间隔部441的底面部442的一对突起部443构成为被嵌入于物品盒部411的开口部80、81。在底面部442的前端部的上侧,设置突起部442a。突起部442a遍及底面部442的周缘部地设置。
这里,若设置开口部80的物品盒部411的下端部的前端411t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倾斜部82的终端部之间的高度为开口部80的纵向的高度LA,突起部443的横向的长度为LB,则开口部80的纵向的高度LA比突起部443的横向的长度LB短(LA<LB)。另外,考虑到在将间隔构件44安装于物品盒部411的情况下用手指压入的力FF来决定倾斜部82的横向上的宽度LC。倾斜部83的横向上的宽度也通过以同样的考虑方法来决定。
在将间隔构件44安装于物品盒部411的情况下,将第一肋90及第二肋91嵌入到间隔部441的两端的右侧壁部441b与左侧壁部441c之间,将间隔构件44从上侧插入到物品盒部411的内部。并且,在将设置于间隔部441的底面部442的一对突起部443嵌入物品盒部411的开口部80、81时,将手指的力FF施加于突起部442a附近的区域。在该区域的下侧,设置突起部443及倾斜部82、83。
在施加力FF的初期阶段,突起部443的前端部与物品盒部411的下端部的前端411t接触,变成向上侧弯曲的状态。并且,当充分地施加力FF时,沿着倾斜部82、83的倾斜,底面部442的前端向下侧弯曲,突起部443的前端部被向物品盒部411的下端部的前端411t的下侧推压,突起部443被嵌入开口部80、81。并且,设置于底面部442的前端部处的突起部442a的外侧的侧面位于与物品盒部411的下端部的前端411t接触的位置。对于该动作,重要的是,开口部80的纵向上的高度LA比突起部443的横向上的长度LB短(LA<LB)。
(弹性构件的结构例)
图10是说明弹性构件444的结构例的图,在图10中,绘出了从里侧观察间隔构件44的立体图和表示弹性构件444的结构的放大图。
如图10的立体图所示,弹性构件444被设置在一对底面部442之间。在间隔部441的右侧壁部441b的内壁(内侧的侧面),设置有用于表示弹性构件444的安装位置的一对划线300。在图10中,绘出了设置在右侧的划线300。在右侧壁部441b的内壁的左侧,也设置有同样的划线300(图中未示出)。
弹性构件444,如放大表示的那样,形成为四棱柱的形状。双面胶带等粘接构件445的一个侧面(在本例中,为左侧面)被粘贴于弹性构件444的右侧的侧面。粘接构件445的另一侧面(在本例中,为右侧面)以位于左右划线300之间的方式被粘贴于右侧壁部441b的内壁(内侧的侧面)。
弹性构件444由具有弹性的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在一个例子中,弹性构件444的长度LX为70mm左右。在一个例子中,弹性构件444的长度(宽度)LY为18mm左右。在一个例子中,弹性构件444的长度LZ(高度)为20mm左右。另外,在图7至图10的说明中,表示出了将弹性构件444设置于间隔部441的结构例,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还存在着也可以不设置弹性构件444的情况。即,通过对于间隔构件44的材质采用比较硬的材质的橡胶等,可以省去弹性构件444。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间隔构件44的材质,以便在将一对突起部443嵌入开口部80、81的情况下,能够将间隔构件411的下侧的右侧壁部441b与左侧壁部441c的间隔保持在一对突起部443嵌入于开口部80、81的状态。
根据实施例,可以获得下面所述的一个或多个效果。
1)由于在从上侧观察小件物品盒的情况下,设置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固定构件60、61被间隔构件44覆盖,因此,不会看到固定构件。从而,可以提高物品盒40的外观的视觉效果。
2)由于间隔构件44由软质的橡胶等构成,因此,可以提高对于车辆的乘坐人员的安全性。另外,在将移动电话或饮料容器等放入物品盒40时,可以利用由软质的橡胶等构成的间隔构件44吸收冲击。
3)由于间隔构件44的底面的面积与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11B的面积大小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提高间隔构件44的安装的稳定性。
4)通过在物品盒部411的底部441B设置开口部80、81,将设置于间隔构件44的底面部442的一对突起部443嵌入于开口部80、81,可以进一步提高间隔构件44的安装的稳定性。
5)通过将设置在物品盒部411的第一肋90及第二肋91的上侧的第一突起部92和第二突起部93夹入到设置在间隔部441的上端部441a的两端的凸缘441f1、441f2与肋部447a、447f之间,可以使间隔构件44的安装稳定。即,通过由灵活利用了软质的橡胶等的柔软性的干扰设定所引起的摩擦,提高间隔构件44的安装的稳定性。
6)在上述5)中,第一突起部92构成为被夹在凸缘441f1与设置于肋部447a的一对纵肋部448之间。另外,第二突起部93构成为被夹在凸缘441f2与设置于肋部447d的一对纵肋部(448)之间。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间隔构件44的安装的稳定性。
(变形例1)
图11是根据变形例1的间隔构件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安装了根据变形例1的间隔构件的物品盒的立体图。图13是根据变形例1的间隔构件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图。另外,在图11~图13所示的间隔构件44a中,省略了一对突起部443的图示,但是,与实施例一样,也可以在间隔构件44a的底面部442设置一对突起部443。另外,与实施例一样,也可以设置粘接构件445及弹性构件444。
图11的间隔构件44a与图7的间隔构件44的不同点在于,在间隔部441_1的上端部441_1a,两端a、b之间的中央部c的高度比两端a、b的高度低。另外,中央部c的宽度比两端a、b的宽度窄。间隔部441_1的其它结构与图7的间隔构件44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的俯视图TV及侧视图SV所示,上端部441_1a的两端a、b之间的中央部c的高度比上端部441_1a的两端a、b的高度低高度LE的程度。
从而,在图12所示的安装了间隔构件44a的物品盒40a中,即使在乘坐人员的手掌或者脚掌等以覆盖物品盒40a的上部的方式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乘坐人员的手掌或者脚掌等碰到上端部441_1a的中央部c。
(变形例2)
图14是根据变形例2的间隔构件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安装了根据变形例2的间隔构件的物品盒的立体图。图16是根据变形例2的间隔构件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在图14~图16所示的间隔构件44b中,省略了一对突起部443的图示,但是,与实施例一样,也可以在间隔构件44b的底面部442设置一对突起部443。另外,与实施例一样,也可以设置粘接构件445及弹性构件444。
图14的间隔构件44b与图11的间隔构件44a的不同点在于,在间隔部441_2的上端部441_2a,在端部a与中央部c之间以及中央部c与端部b之间,设置有切口部(也称作熔断部)350。间隔部441_2的其它结构与图11的间隔构件44a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的俯视图TV及侧视图SV所示,切口部350各自的深度较深地形成至不达到底面部442的程度。与变形例1的间隔构件44a一样,上端部441_2a的中央部c比上端部441_2a的两端a、b的高度低高度LA的程度。从而,即使在乘坐人员的手掌或者脚掌等以覆盖物品盒40b的上部的方式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乘坐人员的手掌或者脚掌等碰到上端部441_1a的中央部c。
如图15所示,例如,设想在对中央部c施加了从上侧朝向下方的纵向的负荷HF的情况下,中央部c会向下侧凹入地变形。但是,上端部441_2a的两端a、b通过设置有切口部350,使得施加于中央部c的纵向的负荷HF难以被传递。从而,可以获得间隔构件44b不容易从物品盒部441脱离的效果。即,可以提高间隔构件44b的安装的稳定性。
另外,如图15所示,例如,设想在对中央部c施加了横向的负荷BF的情况下,中央部c向横向倾倒地变形。但是,上端部441_2a的两端a、b通过设置有切口部350,使得施加于中央部c的横向的负荷BF难以被传递。从而,可以获得间隔构件44b不容易从物品盒部441脱离的效果。即,可以提高间隔构件44b的安装的稳定性。
上面,基于实施例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但是,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由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所限定,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座椅
2:右侧座椅
4:座椅坐垫
5:座椅靠背
6:头枕
7:座椅导轨
15:座椅坐垫框架
16:座椅靠背框架
20:座椅框架
30:负荷路径管
30A:负荷路径管的第一部分(露出的负荷路径管)
40、40a、40b:物品盒
41:第一部件
411:物品盒部
411B:物品盒部的底部
X1:物品盒部的内壁的第一侧面
X2:物品盒部的内壁的第二侧面
X3:物品盒部的内壁的第三侧面
X4:物品盒部的内壁的第四侧面
42:第二部件
43:第三部件
44、44a、44b:间隔构件
80、81:开口部
82、83:倾斜部
90:第一肋
91:第二肋
92:第一肋的前端的突起部
93:第二肋的前端的突起部
300:划线
350:切口部
441、441_1、441_2:间隔部
441a、441_1a、441_2a:间隔部的上端部
441b:间隔部的右侧壁部(第一侧面)
441c:间隔部的左侧壁部(第二侧面)
441f、441f1、441f2:凸缘
442:底面部
443:突起部
444:弹性构件
445:粘接构件
447、447a、447b、447c、447d:肋部
448:一对纵肋部
a、b:间隔部的上端部的端部
c:间隔部的上端部的中央部

Claims (14)

1.一种物品盒,被安装于管上,其中,
所述物品盒包括:
具有底部和从所述底部竖起的侧面的物品盒部;以及
安装于所述物品盒中的间隔构件,
所述底部具有第一开口部,用于将所述物品盒向所述管固定的固定构件嵌入于所述第一开口部,
所述间隔构件包括:
间隔部;以及
从所述间隔部的下端沿着所述底部延伸的底面部,
在将所述间隔构件安装于所述物品盒部的情况下,所述间隔构件被设置于所述底部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底部的面积形成为与在从上方观察所述间隔构件的情况下的面积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物品盒部的所述侧面包括: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向的第二侧面、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三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向的第四侧面,
所述间隔构件的所述底面部被设置成一对,
所述物品盒部的所述底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侧的第二开口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侧面侧的第三开口部,
所述间隔构件的所述一对底面部包括:
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在所述一对底面部的一个前端部的下方向远离所述间隔部的方向突出地设置,以便嵌入所述第二开口部;以及
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在所述一对底面部的另一个前端部的下方向远离所述间隔部的方向突出地设置,以便嵌入所述第三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第三侧面具有以从所述第三侧面突出的方式从所述底部向上侧延伸地设置的第一肋,
所述间隔部,
在剖视的情况下,呈倒U字形的形状,
包括上端部、第一间隔侧面、以及第二间隔侧面,
在所述间隔构件被安装于所述物品盒中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肋被夹在所述第一间隔侧面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间隔侧面的一个端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上端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端部的两个端部处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靠近所述第一凸缘设置的第一肋部、以及靠近所述第二凸缘设置的第二肋部,
所述第一肋部包括向所述第一凸缘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纵肋部,
所述第二肋部包括向所述第二凸缘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纵肋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在所述物品盒部的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二开口部及所述第三开口部的周边部,具有第一倾斜部及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及所述第二倾斜部构成为随着向所述第二开口部以及所述第三开口部接近,所述底部的厚度变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盒,其中,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弹性构件;以及
将所述弹性构件、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一方的里面粘接起来的粘接构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间隔部的所述上端部包括所述上端部的所述两个端部、以及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中央部,
所述中央部的高度比所述两个端部的高度高。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间隔部的所述上端部包括所述上端部的所述两个端部、以及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中央部,
所述中央部的高度比所述两个端部的高度低。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在所述上端部的所述两个端部与所述中央部之间,具有切口部。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第四侧面具有第二肋,所述第二肋以从所述第四侧面突出的方式从所述底部向上侧延伸地设置,
所述上端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端部的两个端部处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靠近所述第一凸缘设置的第一肋部、以及靠近所述第二凸缘设置的第二肋部,
所述第一肋在所述第一肋的上侧的前端部具有第三突起部,
所述第二肋在所述第二肋的上侧的前端部具有第四突起部,
在所述间隔构件被安装于所述物品盒中的情况下,
所述第三突起部被嵌入到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一肋部之间,
所述第二肋被夹在所述第一间隔侧面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间隔侧面的另一个端部之间,
所述第四突起部被嵌入到所述第二凸缘与所述第二肋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底部的面积比在从上方观察所述间隔构件的情况下的面积大。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盒,其中,
所述物品盒部由树脂材料构成,
所述间隔构件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
14.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物品盒;
座椅坐垫;以及
能够倾倒地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座椅靠背,
所述座椅坐垫具有从后端部露出的负荷路径管,
所述物品盒被安装于所述负荷路径管。
CN202110072261.4A 2020-02-06 2021-01-20 物品盒及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1132912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9149 2020-02-06
JP2020019149A JP7421358B2 (ja) 2020-02-06 2020-02-06 物入れ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1237A true CN113291237A (zh) 2021-08-24
CN113291237B CN113291237B (zh) 2024-06-07

Family

ID=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0997A (ja) * 1993-05-14 1994-11-22 Nissan Motor Co Ltd カップホルダ装置
JP2003024157A (ja) * 2001-07-19 2003-01-28 Yoshikawakuni Kogyosho:Kk 収納ケース用間仕切り
JP2003118469A (ja) * 2001-10-16 2003-04-23 Honda Motor Co Ltd 収納ボックス
US20040145287A1 (en) * 2003-01-28 2004-07-29 Ernst Gregory R. Divider assembly for a drawer
JP2006312340A (ja) * 2005-05-06 2006-11-16 Kasai Kogyo Co Ltd 内装用ライニングにおけるポケット構造
US20080202976A1 (en) * 2006-09-20 2008-08-28 Rubbermaid Incorporated Adjustable Utensil Tray
JP2008285018A (ja) * 2007-05-17 2008-11-27 Kanto Auto Works Ltd 小物入れ
CN102774328A (zh) * 2011-05-12 2012-1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构造
JP2012236542A (ja) * 2011-05-12 2012-12-06 Tachi S Co Ltd 小物入れ付の車両用シート
CN205232641U (zh) * 2015-11-13 2016-05-11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的储物盒
TWM535692U (zh) * 2016-10-17 2017-01-21 L&F Plastics Co 整理盒之改良
CN206822555U (zh) * 2017-01-17 2018-01-02 厦门金牌厨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碗碟拉篮
JP2018079749A (ja) * 2016-11-15 2018-05-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トレイ装置
US20180222395A1 (en) * 2015-07-31 2018-08-0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Storage container for a vehicle
CN208021341U (zh) * 2018-02-02 2018-10-30 郑群英 一种使用可靠的车载收纳盒
US20190184904A1 (en) * 2017-12-14 2019-06-20 Anhui Marretoo Auto Accessory Co., Ltd. Pickup truck storage box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0997A (ja) * 1993-05-14 1994-11-22 Nissan Motor Co Ltd カップホルダ装置
JP2003024157A (ja) * 2001-07-19 2003-01-28 Yoshikawakuni Kogyosho:Kk 収納ケース用間仕切り
JP2003118469A (ja) * 2001-10-16 2003-04-23 Honda Motor Co Ltd 収納ボックス
US20040145287A1 (en) * 2003-01-28 2004-07-29 Ernst Gregory R. Divider assembly for a drawer
JP2006312340A (ja) * 2005-05-06 2006-11-16 Kasai Kogyo Co Ltd 内装用ライニングにおけるポケット構造
US20080202976A1 (en) * 2006-09-20 2008-08-28 Rubbermaid Incorporated Adjustable Utensil Tray
JP2008285018A (ja) * 2007-05-17 2008-11-27 Kanto Auto Works Ltd 小物入れ
JP2012236542A (ja) * 2011-05-12 2012-12-06 Tachi S Co Ltd 小物入れ付の車両用シート
CN102774328A (zh) * 2011-05-12 2012-1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构造
US20180222395A1 (en) * 2015-07-31 2018-08-0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Storage container for a vehicle
CN205232641U (zh) * 2015-11-13 2016-05-11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的储物盒
TWM535692U (zh) * 2016-10-17 2017-01-21 L&F Plastics Co 整理盒之改良
JP2018079749A (ja) * 2016-11-15 2018-05-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トレイ装置
CN206822555U (zh) * 2017-01-17 2018-01-02 厦门金牌厨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碗碟拉篮
US20190184904A1 (en) * 2017-12-14 2019-06-20 Anhui Marretoo Auto Accessory Co., Ltd. Pickup truck storage box
CN208021341U (zh) * 2018-02-02 2018-10-30 郑群英 一种使用可靠的车载收纳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21358B2 (ja) 2024-01-24
JP2021123267A (ja) 2021-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0821B2 (en) Vehicle seat having cushion pan and metal frame
KR0154887B1 (ko) 도어트림 에너지 흡수구조물
US7008013B2 (en) Structure for securing cup support element in automotive seat
EP2779859B1 (en) Luggage piece comprising a protective system
US9120406B2 (en) Vehicle seat device
US9481274B2 (en) Vehicle armrest with structural fabric substrate
US7021706B2 (en) Vehicle seat with protection from shock loads
EP2258590A1 (en) Structure of mounting impact absorption material for use with vehicle
US9421888B2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CN113291237B (zh) 物品盒及车辆用座椅
KR102003984B1 (ko) 자동차 헤드레스트용 폴가이드
CN113291237A (zh) 物品盒及车辆用座椅
US10549672B2 (en) Vehicle seat
JP4530359B2 (ja) 内装用ライニングにおけるポケット構造
US11760247B2 (en) Dynamic damper, headrest, and vehicular seat
JP3575056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S6333561Y2 (zh)
JP2023106233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140680B2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01138789A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2531417Y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7047849A (ja) 摺動部品、当該摺動部品を用いるサンシェード装置及び当該サンシェード装置を搭載してなる車両
JP2021017118A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21020588A (ja) 物入れ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11634237A (zh) 座椅下托盘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ACHI-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ACHI-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