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85554B - 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85554B
CN113285554B CN202110190530.7A CN202110190530A CN113285554B CN 113285554 B CN113285554 B CN 113285554B CN 202110190530 A CN202110190530 A CN 202110190530A CN 113285554 B CN113285554 B CN 1132855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inverter
motor
terminal block
cl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05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85554A (zh
Inventor
藤本祥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85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55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85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55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3/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with motors or generators, e.g. brush mounting plates or connections to windings; Disposition of current collectors in motors or generators;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单元,其具备:马达;逆变器,其控制向马达供给的电流;外壳,其收纳马达及逆变器;连接于马达及逆变器中的一方的第一汇流条及连接于另一方的第二汇流条;汇流条支架,其固定于外壳并保持第一汇流条;连接螺丝,其连接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以及端子台,其设有螺纹孔并供连接螺丝插入。端子台具有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第一汇流条的安装部。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在交流马达中,已知将从定子伸出的线圈线经由多个导电性的板部(汇流条)连接于逆变器的构造。专利文献1中,关于汇流条彼此的连接构造,公开了如下构造:将螺栓穿过设置于各板部的插通孔而紧固于在支撑一方的板部的基底部所设置的螺纹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795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现有的紧固构造中,基底部和一方的板部相互固定。因此,在难以进行板部彼此的相对的位置调整的情况下,存在一对板部的插通孔及基底部的螺纹孔不一致,螺栓难以插入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汇流条彼此的连接容易的马达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案具备:马达;逆变器,其控制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流;外壳,其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连接于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中的一方的第一汇流条及连接于另一方的第二汇流条;汇流条支架,其固定于上述外壳并保持上述第一汇流条;连接螺丝,其连接上述第一汇流条和上述第二汇流条;以及端子台,其设有螺纹孔并供上述连接螺丝插入。上述端子台具有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上述第一汇流条的安装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可提供汇流条彼此的连接容易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及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端子台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1的端子台的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2的端子台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3的汇流条支架及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变形例4的汇流条支架及端子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中:
1—马达单元,2—马达,6—外壳,8—逆变器,8d—逆变器汇流条(第二汇流条),63—逆变器罩,63w—窗部,65—外壳主体,68—箱状部,76ab、81b—外周面,78—汇流条(第一汇流条),78cb—端子,79、379、479—汇流条支架,80、180、280、380—端子台,81—螺母体,81a—螺纹孔,82、182、282、382—端子台主体,83—凹部,83a—内周面,83b—挤压肋,84、184、284—安装部,85、185—爪部,85a、185a—爪主体部,85b、185b—突起,89—连接螺丝,188、288—对置部,285—把持部,305—旋转限制部,a1、a2、a3、b1、b3、b4—距离,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以下的说明中,以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附图中,适当地表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为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且为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本实施方式中,+Y侧为马达轴线J的轴向一侧,-Y侧为马达轴线J的轴向另一侧。
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以下,对本发明的示例的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其动力源而被使用。
图1是马达单元1的概略示意图。图2是马达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备:马达2、副汇流条单元70、汇流条单元77、外壳6以及逆变器8。此外,马达单元1也可以具有将马达2的旋转减速并输出至外部的减速装置(省略图示)。
<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为三相马达。马达2收纳于外壳6的内部。马达2具备: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为中心旋转的转子2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以及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的轴承26、27。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为内转子型马达。
转子20通过从逆变器8向定子30供给交流电流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省略图示)。
轴21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旋转。轴21被轴承26、27可旋转地支撑。轴承26、27隔着转子铁芯24分别位于轴21的轴向两侧。轴承26、27保持于外壳6。
转子铁芯24通过层叠硅钢板而构成。转子铁芯24为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4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铁。多个转子磁铁以将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卷绕于定子铁芯32的线圈31;以及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子(省略图示)。定子30保持于外壳6。
定子铁芯32是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32从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方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缠绕有线圈线。缠绕于磁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即,线圈31隔着绝缘子卷绕于定子铁芯32。
从线圈31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伸出与U相、V相以及W相对应的三条连接线圈线31c。连接线圈线31c具有绞合的线圈线、压接于前端的压接端子31a、以及覆盖线圈线的外周的绝缘套管。连接线圈线31c在压接端子31a连接于副汇流条单元70。
<外壳>
外壳6收纳马达2、逆变器8、副汇流条单元70以及汇流条单元77。在外壳6的内部设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空间60A和收纳逆变器8的逆变器收纳空间60B。逆变器收纳空间60B位于马达收纳空间60A的径向外侧。
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在外壳6的内部还设有齿轮收纳空间60C。齿轮收纳空间60C位于马达收纳空间60A的轴向另一侧(-Y侧)。在齿轮收纳空间60C配置有多个齿轮(省略图示)。各齿轮连接于轴21,并构成减速机构,从输出轴(省略图示)输出马达2的动力。
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5、堵塞部件61以及逆变器罩63。外壳主体65、堵塞部件61以及逆变器罩63例如为铝压铸制。
外壳主体65具有:沿着马达轴线J延伸的筒状部66;位于筒状部66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的底部67;以及配置于筒状部66的径向外侧的箱状部68。
筒状部66在轴向一侧(+Y侧)开口。筒状部66的开口被堵塞部件61堵塞。堵塞部件61在轴向上与底部67对置。底部67及堵塞部件61经由轴承26、27支撑轴21。马达收纳空间60A是由筒状部66、底部67、以及堵塞部件61包围的空间。
筒状部66在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具有周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扩张部66a。在扩张部66a的内侧设有扩张空间60Aa。
扩张空间60Aa为马达收纳空间60A的一部分。另外,扩张空间60Aa位于逆变器收纳空间60B的轴向一侧。在扩张空间60Aa配置有副汇流条单元70的一部分。
作为箱状部68的一部分的隔壁部68a位于扩张空间60Aa与逆变器收纳空间60B之间。隔壁部68a沿着与马达轴线J正交的平面延伸。隔壁部68a划分扩张空间60Aa和逆变器收纳空间60B。
在隔壁部68a设有贯通孔68h。贯通孔68h使扩张空间60Aa(即,马达收纳空间60A)和逆变器收纳空间60B连通。在贯通孔68h插入有副汇流条单元70。
箱状部68在上侧开口。箱状部68的开口由逆变器罩63堵塞。逆变器收纳空间60B是由箱状部68和逆变器罩63包围的空间。
逆变器罩63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顶板部63a。顶板部63a从上侧覆盖逆变器收纳空间60B。在顶板部63a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窗部63w。窗部63w由盖部件63c堵塞。盖部件63c相对于顶板部63a可装卸。如后述地,在窗部63w的正下方配置有逆变器汇流条8d与汇流条78的连接部8j。
<逆变器>
逆变器8固定于逆变器罩63的顶板部63a的背面。逆变器8经由副汇流条单元70及汇流条单元77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8控制向马达2供给的电流。
逆变器8具有逆变器主体8a和从逆变器主体8a伸出的3个逆变器汇流条8d。即,马达单元1具有逆变器汇流条(第二汇流条)8d。逆变器主体8a例如具有电源基板、电容器、开关元件等,将从省略图示的电池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逆变器汇流条8d在逆变器收纳空间60B内连接于汇流条单元77的汇流条78。
<副汇流条单元>
如图2所示,副汇流条单元70具有:多个(三个)副汇流条75;保持多个副汇流条75的副汇流条支架76;以及密封部件70A。即,马达单元1具备:多个副汇流条75;保持多个副汇流条75的副汇流条支架76;以及密封部件70A。
副汇流条75由板状的导体(导电性的板部)构成。三个副汇流条75连接于从线圈31分别伸出的连接线圈线31c。另外,三个副汇流条75分别经由汇流条78连接于逆变器8。
副汇流条75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副汇流条主体部75a;以及位于副汇流条主体部75a的轴向一侧的端子连接部75b。
副汇流条主体部75a保持于副汇流条支架76。副汇流条主体部75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副汇流条支架76露出。副汇流条75在副汇流条主体部75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于汇流条78。
端子连接部75b向副汇流条主体部75a的板厚方向折弯。端子连接部75b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端子连接部75b从副汇流条支架76露出。端子连接部75b连接于连接线圈线31c。
副汇流条支架76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副汇流条支架76由树脂材料构成。副汇流条支架76具有:保持副汇流条75的支架主体部76a;以及从支架主体部76a突出的支架凸缘部76b。
支架主体部76a为沿着轴向延伸的四棱柱形状。支架主体部76a插入设置于隔壁部68a的贯通孔68h。支架主体部76a具有朝向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外周面76ab。在支架主体部76a具有沿轴向贯通的三个保持孔76c。
在一个保持孔76c插入有一个副汇流条75。在保持孔76c的内周面与副汇流条75之间注入有例如粘接剂。粘接剂堵塞并密封保持孔76c的内周面与副汇流条75的间隙。
支架凸缘部76b位于支架主体部76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支架凸缘部76b从支架主体部76a的外周面76ab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突出。支架凸缘部76b在支架主体部76a的周围遍及一周地延伸。
在支架凸缘部76b设置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在固定孔插入有将副汇流条单元70固定于外壳主体65的隔壁部68a的固定螺丝。
支架凸缘部76b具有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对置面76bb。对置面76bb与朝向隔壁部68a的轴向一侧的面隔着密封部件70A对置。密封部件70A在轴向上被对置面76bb和朝向隔壁部68a的轴向一侧的面夹着。密封部件70A将副汇流条支架76与隔壁部68a之间密封。
<汇流条单元>
图3是包含汇流条单元77的马达单元1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汇流条单元77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汇流条单元77具有:多个(三个)汇流条(第一汇流条)78;保持多个汇流条78的汇流条支架79;以及多个(三个)端子台80。即,马达单元1具备:多个汇流条78、汇流条支架79、以及多个端子台80。汇流条单元77与逆变器8一起配置于逆变器收纳空间60B。汇流条单元77在汇流条支架79固定于外壳6。
三个汇流条78通过嵌入成型埋入汇流条支架79。汇流条支架79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
此外,三个汇流条78通过嵌入成型埋入汇流条支架79,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汇流条支架79由基底部件及罩部件构成,三个汇流条78分别夹在盖部件与基底部件之间。即,也可以是,汇流条支架79在基底部件与盖部件之间夹着支撑汇流条78。
汇流条78由板状的导体(导电性的板部)构成。三个汇流条78分别连接于U相的副汇流条75、V相的副汇流条75以及W相的副汇流条75。即,三个汇流条78经由副汇流条75连接于定子30。另外,汇流条78连接于逆变器8的逆变器汇流条8d。即,汇流条78将副汇流条75和逆变器8之间中继并电连接。汇流条78将从逆变器8输出的交流电流供给至马达2。汇流条78配置于逆变器收纳空间60B内。
汇流条78具有:沿着逆变器收纳空间60B的内侧面延伸的汇流条主体部78a;位于汇流条主体部78a的一方的端部的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以及位于汇流条主体部78a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连接于逆变器8。另外,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连接于副汇流条75。
三个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沿着轴向排列。另一方面,三个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沿着上下方向排列。汇流条主体部78a在从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到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之间弯曲。汇流条78在汇流条主体部78a埋入汇流条支架79。另外,汇流条78在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及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从汇流条支架79露出。
汇流条支架79具有位于互相相邻的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彼此之间的分隔壁部79w。分隔壁部79w配置于一对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之间。在汇流条单元77设置三个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因此,汇流条支架79具有位于它们之间的两个分隔壁部79w。分隔壁部79w在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的板厚方向上突出。分隔壁部79w能够延长互相相邻的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之间的沿面距离。由此,能够既使马达侧端子连接部78d彼此接近,将汇流条单元77小型化,又确保汇流条单元77的绝缘性能。
三个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的上下方向位置互相一致。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在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设置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固定孔78cc。
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与逆变器汇流条8d重合。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的固定孔78cc与逆变器汇流条8d的固定孔8da重合。向固定孔78cc、8da插入连接螺丝89。连接螺丝89紧固于后述的端子台80,从而汇流条78和逆变器汇流条8d互相连接,构成连接部8j。
如图3所示,逆变器罩63的窗部63w使连接螺丝89露出。因此,容易经由窗部63w使工具进入逆变器收纳空间60B,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定子30和逆变器8电连接的工序。
图5是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和端子台80的分解立体图。
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具有:从汇流条支架79的上端面79a向上侧伸出的立设部78ca;以及从立设部78ca的上端向水平方向折弯的平板部78cb。在立设部78ca安装端子台80。在平板部78cb设有固定孔78cc。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在平板部78cb连接于逆变器汇流条8d。
端子台80具有螺母体81和保持螺母体81的端子台主体82。螺母体81俯视为四边形。俯视下,在螺母体81的中央设有连接螺丝89插入的螺纹孔81a。螺纹孔81a沿着中心轴线J1延伸。在将端子台80安装于立设部78ca的状态下,螺纹孔81a配置于固定孔78cc的正下方。端子台主体82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在端子台主体82的上表面设有螺母体81插入的凹部83。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80具有设有螺纹孔81a的螺母体81。但是,端子台80也可以直接设有螺纹孔81a。
凹部83俯视为四边形。凹部83具有包围螺母体81的外周面81b的内周面83a。内周面83a具有沿着凹部83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挤压肋83b。本实施方式中,凹部83为四边形,因此,内周面83a具有四个平面。挤压肋83b在各个平面各设有两个。
当向凹部83插入螺母体81时,挤压肋83b接触螺母体81的外周面81b而塑性变形及弹性变形。由此,挤压肋83b成为与螺母体81的外周面81b挤压的状态,抑制螺母体81从凹部83脱离。
端子台80通过使端子台80沿着立设部78ca的厚度方向移动而安装于立设部78ca。端子台80以安装于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的状态搭载于汇流条支架79的上端面79a。即,端子台80的下表面80a与汇流条支架79的上端面79a面接触。端子台80的下表面80a是与后述的螺纹孔81a的中心轴线J1正交的平面。端子台80通过在下表面80a与上端面79a接触而在沿着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定位。
端子台主体82具有基底部82b和安装部84。端子台80在安装部84安装于汇流条78。即,端子台80具有安装于汇流条78的安装部84。
此外,基于安装部84向汇流条78的安装是用于简化组装工序的临时固定。通过在端子台80的螺纹孔81a紧固连接螺丝89,安装部84牢固地固定于汇流条78。
基底部82b俯视下为矩形。上述的凹部83设置于基底部82b的上表面。也可以在基底部82b设置抑制端子台主体82的缩痕等的镂空部。
安装部84具有从基底部82b伸出的一对爪部85。一对爪部85分别具有爪主体部85a和突起85b。一对爪部85的爪主体部85a从基底部82b相互平行地延伸。一对爪部85的突起85b从爪主体部85a的前端向相互对置的方向突出。
图6是安装于汇流条78的立设部78ca的端子台80的剖视图。
在此,如图6所示,将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将立设部78ca的厚度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第二方向D2是与第一方向D1及螺纹孔81a的中心轴线J1正交的方向。在将端子台80安装于立设部78ca的状态下,一对爪部85相对于汇流条78位于宽度方向两侧。
平行地延伸的爪主体部85a彼此的距离a1比立设部78ca的宽度尺寸A1(即,第一方向D1的尺寸)大。因此,通过将立设部78ca配置于一对爪主体部85a之间,在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间隙。即,第一方向D1上,在汇流条78与爪主体部85a之间设有间隙。由此,端子台80可以在安装于立设部78ca的状态下在第一方向D1上进行位置调整。
第二方向D2上,从基底部82b到突起85b的距离b1比立设部78ca的厚度尺寸B1(即,第二方向D2的尺寸)大。因此,通过将立设部78ca配置于一对爪主体部85a之间,在立设部78ca与突起85b之间及立设部78ca与基底部82b之间设有间隙。即,第二方向D2上,在汇流条78与突起85b之间设有间隙。由此,端子台80可以在安装于立设部78ca的状态下在第二方向D2上进行位置调整。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支架79固定于收纳逆变器8的箱状部68的内壁面。另一方面,逆变器8固定于覆盖箱状部68的开口的逆变器罩63。即,汇流条单元77和逆变器8分别固定于外壳主体65和逆变器罩63,而且,外壳主体65和逆变器罩63互相固定。因此,由于堆积的交叉关系,有时汇流条单元77与逆变器汇流条8d的相对的位置不互相一致。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汇流条78和逆变器汇流条8d通过向各个的固定孔78cc、8da插入并紧固连接螺丝89而固定。汇流条78与逆变器汇流条8d的相对的错位可允许固定孔78cc的连接螺丝的直径的差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螺纹孔81a且供连接螺丝89插入的端子台80可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汇流条78。因此,能够在端子台80的可移动的范围内调整螺纹孔81a相对于汇流条78及逆变器汇流条8d的固定孔78cc、8da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固定孔78cc、8da彼此产生错位且连接螺丝89相对于固定孔78cc、8da难以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对螺纹孔81a进行位置调整。由此,汇流条78及逆变器汇流条8d的连接工序变得容易。
如图6所示,相互对置的突起85b彼此的距离a2比立设部78ca的宽度尺寸A1(即,第一方向D1的尺寸)小。因此,即使端子台80相对于立设部78ca移动,立设部78ca与突起85b干涉,也能够抑制端子台80从汇流条78脱离。
一对突起85b分别具有倾斜面85c。一对突起85b的倾斜面85c随着朝向爪部85的前端侧而向互相分开的方向倾斜。在将端子台80组装于立设部78ca的工序中,立设部78ca与一对倾斜面85c接触。由此,一对爪主体部85a在互相分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立设部78ca越过突起85b而配置于一对爪主体部85a彼此之间。即,本实施方式的爪部85具有卡扣构造。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序将端子台80安装于汇流条78。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对一对爪部85配置于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采用一对爪部配置于立设部78ca的厚度方向两侧的结构。即,也可以将立设部78ca的厚度向设为第一方向D1,且将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而采用上述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汇流条彼此的连接部8j中,对在连接于马达2的汇流条78安装有端子台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采用在逆变器汇流条8d安装有端子台80的结构。另外,在汇流条78与副汇流条75的连接部中,可以在任一方安装有相同结构的端子台。即,安装有端子台80的汇流条只要是与马达2及逆变器8中的一方连接的汇流条即可。
(变形例1)
图7是本实施方式可采用的变形例1的端子台180的剖视图。
本变形例的端子台180通过沿着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移动而安装于立设部78ca。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案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端子台180具有螺母体81和保持螺母体81的端子台主体182。在螺母体81设有螺纹孔81a。端子台主体182具有安装于汇流条78的安装部184。
安装部184具有: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爪部185;在第一方向D1上与爪部185对置的对置部188;以及连结部187。连结部187在爪部185的基端将爪部185和对置部188连结。爪部185及对置部188相对于汇流条78位于厚度方向(即,第二方向D2)两侧而相互对置。
爪部185具有爪主体部185a和突起185b。爪主体部185a从连结部187向第一方向D1延伸。另外,爪主体部185a与对置部188平行地延伸。突起185b从爪主体部185a的前端向对置部188侧突出。
爪主体部185a与对置部188的距离b3比立设部78ca的厚度尺寸B1(即,第二方向D2的尺寸)大。因此,通过将立设部78ca配置于爪主体部185a与对置部188之间,在立设部78ca的厚度方向两侧设有间隙。即,第二方向D2上,在汇流条与爪主体部185a及对置部188之间设有间隙。由此,端子台180可在安装于立设部78ca的状态下在第一方向D1上进行位置调整。
第一方向D1上,从连结部187到突起185b的距离a3比立设部78ca的宽度尺寸A1(即,第一方向D1的尺寸)大。因此,通过将立设部78ca配置于爪主体部185a与对置部188之间,在立设部78ca与突起185b之间及立设部78ca与连结部187之间设有间隙。即,第一方向D1上,在汇流条78与突起185b之间设有间隙。由此,端子台180可在安装于立设部78ca的状态下在第一方向D1上进行位置调整。
突起185b与对置部188的距离b4比立设部78ca的厚度尺寸B1(即,第二方向D2的尺寸)小。因此,即使端子台180相对于立设部78ca移动,立设部78ca与突起185b干涉,也能够抑制端子台180从汇流条78脱离。
突起185b具有倾斜面185c。突起185b的倾斜面185c随着朝向爪部185的前端侧而向从对置部188分开的方向倾斜。将端子台180组装于立设部78ca的工序中,立设部78ca与倾斜面185c接触。由此,爪主体部185a在从对置部188分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立设部78ca越过突起185b而配置于爪主体部185a与对置部188之间。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相对于汇流条78及逆变器汇流条8d对螺纹孔81a进行位置调整。由此,汇流条78及逆变器汇流条8d的连接工序变得容易。
此外,本变形例中,对爪部185和对置部188配置于立设部78ca的厚度方向两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采用爪部185和对置部188配置于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结构。即,也可以将立设部78ca的厚度向设为第一方向D1,且将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而采用上述的结构。
(变形例2)
图8是本实施方式可采用的变形例2的端子台280的剖视图。
本变形例的端子台280与变形例1同样地,通过使端子台280沿着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移动而安装于立设部78ca。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案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端子台280具有螺母体81和保持螺母体81的端子台主体282。在螺母体81设有螺纹孔81a。端子台主体282具有安装于汇流条78的安装部284。
安装部284具有: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把持部285;在第一方向D1上与把持部285对置的对置部288;以及连结部287。连结部287在把持部285的基端将把持部285和对置部288连结。把持部285及对置部288相对于汇流条78位于厚度方向(即,第二方向D2)两侧而相互对置。
把持部285与对置部288的距离比立设部78ca的厚度尺寸B1(即,第二方向D2的尺寸)略小。因此,通过将立设部78ca配置于把持部285与对置部288之间,把持部285弹性变形,将立设部78ca按压于对置部288。即,把持部285通过弹性变形而夹着汇流条78。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将端子台280容易地安装于汇流条78。
本变形例中,安装部284通过弹性夹着立设部78ca,未牢固地固定。因此,安装部284能够相对于立设部78ca在第一方向D1上滑动移动。即,端子台280可在安装于立设部78ca的状态下在第一方向D1上进行位置调整。另外,端子台280通过进一步使把持部285弹性变形等,也可在第二方向D2上进行移动。即,根据本变形例,能够相对于汇流条78及逆变器汇流条8d对螺纹孔81a进行位置调整。由此,汇流条78及逆变器汇流条8d的连接工序变得容易。
(变形例3)
图9是本实施方式可采用的变形例3的汇流条支架379及端子台380的分解立体图。
本变形例中,马达单元1具备限制汇流条支架379与端子台380的相对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305。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案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此,将相对于汇流条78安装端子台380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D3,将与第三方向D3及螺纹孔81a的中心轴线J正交的方向称为第四方向D4。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的端子台380通过使端子台380沿着立设部78ca的厚度方向移动而安装于立设部78ca。即,本变形例中,第三方向D3与立设部78ca的厚度方向一致,第四方向D4与立设部78ca的宽度方向一致。
汇流条支架379具有汇流条78的立设部78ca伸出的上端面379a。在上端面379a设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305a。另外,凹部305a在第三方向D3的一侧开口。凹部305a具有朝向第四方向D4的一侧及另一侧的一对保持面305p。一对保持面305p沿着第三方向D3延伸,且在第四方向D4上相互对置。
端子台380具有螺母体81和保持螺母体81的端子台主体382。另外,端子台主体382具有基底部82b、安装部84、以及设置于基底部82b的下端面380a的凸部305b。端子台380在安装部84安装于汇流条78。
凸部305b从下端面380a向下侧突出。凸部305b具有朝向第四方向D4的一侧及另一侧的一对被保持面305q。一对305q沿着第三方向D3延伸,且在第四方向D4上互相朝向相反侧。
端子台380以安装于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的状态搭载于汇流条支架379的上端面379a。另外,端子台380的凸部305b插入汇流条支架379的凹部305a。凸部305b的一对被保持面305q分别隔着间隙与凹部305a的保持面305p对置。通过在被保持面305q与保持面305p之间设有间隙,端子台380相对于汇流条支架379的第四方向D4的晃动被允许。
另外,凸部305b和凹部305a分别具有在第三方向隔着充分大小的间隙对置的面。因此,端子台380相对于汇流条支架379的第三方向D3的晃动也被允许。
在向端子台380的螺纹孔81a紧固连接螺丝89的过程中,对端子台380赋予要与连接螺丝89一起随动旋转的扭矩。通过凸部305b插入凹部305a,被保持面305q与保持面305p干涉,端子台380的旋转被限制。即,凸部305b及凹部305a构成限制汇流条支架379与端子台380的绕螺纹孔81a的相对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305。此外,在不具有旋转限制部305的情况下,端子台380的旋转被安装部84限制。因此,安装部84需要充分的刚性,有时不得不使端子台大型化。
本变形例中,对旋转限制部305由矩形状的凹部305a和嵌入该凹部305a的矩形状的凸部305b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旋转限制部305只要在螺纹孔81a的周向干涉而限制端子台380的旋转,就不限定于本变形例。
(变形例4)
图10是本实施方式可采用的变形例4的汇流条支架479的分解立体图。
本变形例中,汇流条支架479具备包覆部。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案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中,汇流条78的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78c具有设置固定孔78cc的平板部78cb和从平板部78cb的一端向下侧折弯的立设部78ca。
本变形例的汇流条支架479具有包覆汇流条78的立设部78ca的包覆部479b。包覆部479b从上端面479a向上侧延伸。
端子台80在安装部84安装于包覆部479b。因此,安装部84经由汇流条支架479安装于汇流条78。在包覆部479b与安装部84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安装部84可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汇流条78。
如本变形例所示地,端子台80即使不直接安装于汇流条78,只要相对于汇流条78可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即可。
此外,本变形例中,对包覆部479b为汇流条支架479的一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表示,但包覆部也可以为其它部件。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带状件等卷绕于立设部78ca的周围而设置包覆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为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的变更。另外,本发明不由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8)

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
逆变器,其控制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流;
外壳,其收纳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
连接于上述马达及上述逆变器中的一方的多个第一汇流条及连接于另一方的多个第二汇流条;
汇流条支架,其固定于上述外壳并保持上述第一汇流条;
连接螺丝,其连接上述第一汇流条和上述第二汇流条;以及
端子台,其设有螺纹孔,并供上述连接螺丝插入,
上述端子台具有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上述第一汇流条的安装部,
上述第一汇流条具有:
汇流条主体部;
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其位于上述汇流条主体部的一方的端部,且连接于上述逆变器;以及
马达侧端子连接部,其位于上述汇流条主体部的另一方的端部,
上述马达侧端子连接部沿上下方向排列,
上述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沿轴向排列,
上述汇流条主体部在从上述逆变器侧端子连接部到上述马达侧端子连接部之间弯曲,
相邻的上述汇流条主体部彼此在轴向上重叠,并且在上述马达侧端子连接部排列的方向上重叠,
上述第一汇流条还具有:
从上述汇流条支架的上端面向上侧伸出的立设部;以及
从上述立设部的上端向水平方向折弯的平板部,
上述端子台具有:
设有上述螺纹孔的螺母体;以及
保持上述螺母体的端子台主体,
在上述端子台主体设有供上述螺母体插入的凹部,
上述平板部与上述螺母体、上述端子台的下表面以及上述汇流条支架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上述端子台的下表面与上述汇流条支架的上端面接触,
安装部具有通过弹性变形而夹住上述第一汇流条的把持部,
上述安装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第一汇流条位于第一方向两侧的一对爪部,
在上述立设部安装有上述安装部,
在上述立设部与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端子台的端面中的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爪部之间的部分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具有间隙,
在上述立设部设有上述连接螺丝插入的固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一对上述爪部分别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爪主体部及从上述爪主体部的前端向相互对置的方向突出的突起,
平行地延伸的上述爪主体部彼此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汇流条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
相互对置的上述突起彼此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汇流条的上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在上述第一汇流条与上述爪主体部之间设有间隙,
在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上述第一汇流条与上述突起之间设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安装部具有相对于上述第一汇流条位于第二方向两侧且相互对置的爪部及对置部,
上述爪部具有沿着与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爪主体部及从上述爪主体部的前端向上述对置部侧突出的突起,
上述爪主体部与上述对置部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汇流条的上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
上述突起与上述对置部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汇流条的上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在上述第一汇流条与上述爪主体部及上述对置部之间设有间隙,
在与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上述第一汇流条与上述突起之间设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包围上述螺母体的外周面的内周面具有沿深度方向延伸的挤压肋。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限制上述汇流条支架与上述端子台的绕上述螺纹孔的相对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具有:
外壳主体,其具有收纳上述逆变器的箱状部;以及
逆变器罩,其覆盖上述箱状部的开口,
上述汇流条支架固定于上述箱状部的内壁面,
在上述逆变器罩设有使上述连接螺丝露出的窗部。
CN202110190530.7A 2020-02-19 2021-02-18 马达单元 Active CN1132855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6444 2020-02-19
JP2020026444A JP2021132465A (ja) 2020-02-19 2020-02-19 モー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85554A CN113285554A (zh) 2021-08-20
CN113285554B true CN113285554B (zh) 2024-06-04

Family

ID=77275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0530.7A Active CN113285554B (zh) 2020-02-19 2021-02-18 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32465A (zh)
CN (1) CN1132855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34670A1 (fr) 2022-04-15 2023-10-20 Nidec Psa Emotors Machine électrique tournante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141U (ja) * 1992-07-23 1994-04-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の固定構造
CN201573519U (zh) * 2009-09-27 2010-09-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侧门铰链安装板结构
CN203134989U (zh) * 2013-02-28 2013-08-14 大洋电机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铜排连接结构
JP2013235757A (ja) * 2012-05-10 2013-1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基板装置
CN103746196A (zh) * 2013-12-26 2014-04-23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
CN104124563A (zh) * 2013-04-26 2014-10-2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347965A (zh) * 2013-07-26 2015-02-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台的螺母压入保持构造
JP2017054627A (ja) * 2015-09-08 2017-03-16 Tdk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圧着端子実装体
CN107013550A (zh) * 2016-01-28 2017-08-04 迪尔公司 紧固件组件
WO2017141946A1 (ja) * 2016-02-19 2017-08-24 株式会社Ihi 締結構造および電動過給機
WO2019208448A1 (ja) * 2018-04-25 2019-10-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141U (ja) * 1992-07-23 1994-04-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の固定構造
CN201573519U (zh) * 2009-09-27 2010-09-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侧门铰链安装板结构
JP2013235757A (ja) * 2012-05-10 2013-1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基板装置
CN203134989U (zh) * 2013-02-28 2013-08-14 大洋电机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铜排连接结构
CN104124563A (zh) * 2013-04-26 2014-10-2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347965A (zh) * 2013-07-26 2015-02-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台的螺母压入保持构造
CN103746196A (zh) * 2013-12-26 2014-04-23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
JP2017054627A (ja) * 2015-09-08 2017-03-16 Tdk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圧着端子実装体
CN107013550A (zh) * 2016-01-28 2017-08-04 迪尔公司 紧固件组件
WO2017141946A1 (ja) * 2016-02-19 2017-08-24 株式会社Ihi 締結構造および電動過給機
WO2019208448A1 (ja) * 2018-04-25 2019-10-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85554A (zh) 2021-08-20
JP2021132465A (ja) 2021-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78292B2 (ja) 回転電機の集配電構造
JP6073702B2 (ja)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JP5393285B2 (ja) 電動機の結線構造および結線方法
CN114552895B (zh) 驱动装置
JP5233417B2 (ja) 回転電機
US20200280240A1 (en) Controller and motor assembly comprising same
US20230098103A1 (en) Controller and motor assembly comprising same
CN113285554B (zh) 马达单元
WO2017013772A1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3902219B1 (ja) 集中配電部品
JP6281266B2 (ja) 回転電機の端子接続構造
JP7328036B2 (ja) 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WO2019082667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08086080A (ja) 集中配電部品
CN11497759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线圈连接装置
WO2020261866A1 (ja) バスバー及びモータ
WO2020035976A1 (ja) 回転電機、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そのアセンブリ方法
JP6584659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7367384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4070438A1 (ja) 回転電機の筐体構造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13472148B (zh) 马达单元
JP7155785B2 (ja) 端子台ユニット
WO2024122140A1 (ja) モータ
WO2023286136A1 (ja) 回転電機におけるアルミニウム巻線とリード線との接続構造
KR20210129912A (ko)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