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3044B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73044B CN113273044B CN202080008762.XA CN202080008762A CN113273044B CN 113273044 B CN113273044 B CN 113273044B CN 202080008762 A CN202080008762 A CN 202080008762A CN 113273044 B CN113273044 B CN 1132730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al end
- insulator
- facing surface
- end side
- end fac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567 combus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Substances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09 Low-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1 Alloy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1 iri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4—Sparking plugs having electrodes arranged in a partly-enclosed ignition cha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6—Covers forming a part of the plug and protecting it against adverse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arthed electrod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 H01T2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of sparking plu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耐污损性的火花塞。火花塞具备筒状的绝缘体、配置于绝缘体的轴孔的中心电极及配置于绝缘体的外周的筒状的主体配件。主体配件的架部具有朝向前端侧的前端朝向面、朝向后端侧的后端朝向面及连接后端朝向面和前端朝向面的连接面,后端朝向面将绝缘体的台阶部卡定。主体配件具备与架部的前端侧相连的前端筒状部。前端筒状部的内周面经由C面或R面而与架部的前端朝向面相连,连接面和前端朝向面相连的角位于比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花塞,尤其涉及能够提高耐污损性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形成有轴孔的筒状的绝缘体、配置于绝缘体的轴孔的中心电极及配置于绝缘体的外周的筒状的主体配件且绝缘体的台阶部卡定于主体配件的架部的火花塞。在安装于发动机的火花塞中,若因混合气的不完全燃烧等而产生的碳堆积于绝缘体而绝缘体发生污损,绝缘电阻下降而以比要求电压(产生火花放电的电压)低的电压流动漏电流,则放电不再产生。为了防止由绝缘体的污损引起的泄漏的产生,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主体配件和绝缘体的间隙中的轴线方向的中央的部分最大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45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技术中,由于绝缘体从主体配件突出,所以有时由侵入到主体配件和绝缘体的间隙的气体带来的碳会向绝缘体堆积而产生污损。
本发明为了解决该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耐污损性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火花塞具备:筒状的绝缘体,形成有沿着轴线延伸的轴孔,在外周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阶部;中心电极,配置于轴孔,前端从轴孔突出;及筒状的主体配件,配置于绝缘体的外周,在内周具备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架部,架部具有朝向前端侧的前端朝向面、朝向后端侧的后端朝向面及连接后端朝向面和前端朝向面的连接面,后端朝向面将台阶部卡定。主体配件具备与架部的前端侧相连且在内部设置中心电极的前端的前端筒状部,前端筒状部具备与架部的前端朝向面相连的内周面。内周面和前端朝向面经由C面或R面而相连,连接面和前端朝向面相连的角位于比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处。
发明效果
根据方案1所述的火花塞,主体配件的前端筒状部与主体配件的架部的前端侧相连,在内部具备中心电极的前端。由于前端筒状部的内周面和架部的前端朝向面经由C面或R面而相连,所以沿着前端筒状部的内周面而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与架部的前端朝向面抵碰,气体的流动改变成朝向前端侧的方向。由于架部的前端朝向面和连接面相连的角位于比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处,所以从前端朝向面朝向前端侧流动的气体难以与绝缘体抵碰。由此,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堆积,因此能够提高耐污损性。
根据方案2所述的火花塞,由于前端筒状部的扩大部的内径随着朝向后端侧而扩大,所以在前端筒状部的内部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的流速在扩大部处下降。由此,与没有扩大部的情况相比气体难以向绝缘体与主体配件之间侵入,因此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堆积。由此,在方案1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污损性。
根据方案3所述的火花塞,在从前端侧覆盖前端筒状部的盖部形成有贯通孔。通过形成于盖部的贯通孔而混合气向前端筒状部的内部流入,通过因在此处被点火的混合气的燃烧而产生的膨胀压力,能够将包括火焰的气流从盖部的贯通孔向燃烧室喷射。由此,在方案1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火焰的喷流而使燃烧室的混合气燃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10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将火花塞10的前端附近放大的火花塞10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中,将纸面下侧称作火花塞10的前端侧,将纸面上侧称作火花塞10的后端侧(在图2~图6中也相同)。在图1中图示了火花塞10的前端侧的部位的包括轴线O的截面。如图1所示,火花塞10具备绝缘体11、中心电极16及主体配件20。
如图2所示,绝缘体11是形成有沿着轴线O的轴孔12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由机械特性、高温下的绝缘性优异的氧化铝等陶瓷形成。绝缘体11具备包括绝缘体11的前端13的前端部14和与前端部14的外周相连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阶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部14及台阶部15具有圆锥状的外周面。前端部14的外周面相对于轴线O的倾斜角比台阶部15的外周面相对于轴线O的倾斜角小。
在绝缘体11的轴孔12的前端侧配置有中心电极16。中心电极1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Ni基合金等)埋设有芯材的棒状的构件。能够省略芯材。中心电极16的前端17从轴孔12突出。绝缘体11的前端13位于比中心电极16的前端17靠后端侧处。
中心电极16在轴孔12内与端子配件18电连接。端子配件18是与高压电缆(未图示)连接的棒状的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端子配件18固定于绝缘体11的后端。
主体配件20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主体配件20配置于绝缘体11的外周。在主体配件20的内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架部21。架部21配置于比绝缘体11的台阶部15靠前端侧处。架部21具备朝向后端侧的环状的后端朝向面22、朝向前端侧的环状的前端朝向面23及连接前端朝向面23和后端朝向面22的环状的连接面24。
在本实施方式中,架部21的后端朝向面22及连接面24是随着朝向前端侧而缩径的圆锥面。后端朝向面22相对于轴线O的倾斜角比连接面24相对于轴线O的倾斜角大。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是与轴线O大致垂直的面。因此,包括轴线O的截面中的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和连接面24所成的角是锐角。
在架部21的后端朝向面22与绝缘体11的台阶部15之间夹设有圆环状的垫片25。垫片25是由比构成主体配件20的金属材料软质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圆环状的构件。架部21的后端朝向面22经由垫片25而将绝缘体11的台阶部15卡定。
在架部21的连接面24与绝缘体11之间存在径向的间隙。架部21的连接面24与绝缘体11之间的距离比架部21的后端朝向面22与绝缘体11的台阶部15之间的距离(等于垫片25的厚度)长。架部21的连接面24和前端朝向面23相连的角26位于比绝缘体11的前端13靠前端侧处。角26遍及前端朝向面23的整周而连续。角26位于比中心电极16的前端17靠后端侧处。
主体配件20在架部21的前端侧连接有前端筒状部27。前端筒状部27是中心电极16的前端17位于内部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筒状部27的内径遍及前端筒状部27的轴线方向的大体全长而相同。前端筒状部27的前端面28是朝向轴线方向的前端侧的圆环状的面。前端面28位于比中心电极16的前端17靠前端侧处。前端筒状部27的内周面29经由R面30而整周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相连。R面30是连结前端筒状部27的内周面29和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的圆面或椭圆面。R面30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任意的大小。
返回图1来说明。主体配件20在比架部21靠后端侧处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环状的座部31。主体配件20在从前端筒状部27到座部31的前端为止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32。通过阳螺纹32向发动机(未图示)的螺纹孔螺合,火花塞10安装于发动机。设置于比座部31靠后端侧处的主体配件20的工具卡合部33是在将阳螺纹32向发动机的螺纹孔拧入时使扳手等工具卡合的部位。
若在安装于发动机(未图示)的火花塞10的端子配件18与主体配件20之间产生电位差,则在架部21(参照图2)的连接面24和前端朝向面23相连的角26与中心电极16之间产生主要沿着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的表面(尤其是绝缘体11的前端13)的火花放电(所谓的沿面放电)。绝缘体11中的比台阶部15靠前端侧的前端部14的外周面暴露于燃烧室内的气体。
沿着前端筒状部27的内周面29而向后端侧流动的燃烧气体由R面30引导而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抵碰,燃烧气体的流动改变成朝向前端侧的方向。由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和连接面24相连的角26位于比绝缘体11的前端13靠前端侧处,所以从前端朝向面23朝向前端侧流动的燃烧气体难以与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抵碰。其结果,由燃烧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堆积,因此能够提高耐污损性。
另外,在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的表面堆积有碳时,火花放电在绝缘电阻下降的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与主体配件20的架部21之间飞跃。其结果,附着于前端部14的表面的碳通过火花放电而烧掉。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绝缘体11的绝缘电阻的下降。
参照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前端筒状部27的内径遍及前端筒状部27的轴线方向的大体全长而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前端筒状部42具备随着朝向后端侧而前端筒状部42的内径扩大的扩大部45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40的局部剖视图。图3放大了与在图2中示出的部分同样的部分(在图4~图6中也相同)。
火花塞40具备绝缘体11、中心电极16及主体配件41。主体配件41在架部21的前端侧连接有大致圆筒状的前端筒状部42。中心电极16的前端17位于前端筒状部42的内部。主体配件41在从前端筒状部42到座部31(参照图1)的前端为止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32。
前端筒状部42的内周面43经由C面44而整周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相连。C面44是连结内周面43和前端朝向面23的角面。C面44不限于与前端朝向面23相交的角度是45°。
沿着前端筒状部42的内周面43而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由C面44引导而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抵碰,气体的流动改变成朝向前端侧的方向。由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和连接面24相连的角26位于比绝缘体11的前端13靠前端侧处,所以从前端朝向面23朝向前端侧流动的气体难以与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抵碰。其结果,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堆积,因此能够提高耐污损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筒状部42具备随着朝向后端侧而内径扩大的扩大部45。扩大部45的内周面占据前端筒状部42的内周面43的整体。火花塞40在扩大部45处,在前端筒状部42的内部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的流速下降。由此,与没有扩大部45的情况相比,气体难以向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与主体配件20的架部21之间侵入。其结果,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堆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污损性。
参照图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遍及前端筒状部42的大致全长而设置扩大部4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前端筒状部52的轴线方向的全长的一部分设置扩大部56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50的局部剖视图。
火花塞50具备绝缘体11、中心电极16及主体配件51。主体配件51在架部21的前端侧连接有大致圆筒状的前端筒状部52。前端筒状部52的内周面53经由R面54而整周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相连。主体配件51在从前端筒状部52到座部31(参照图1)的前端为止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3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端筒状部52中,第一部55、扩大部56、第二部57、第三部58从前端侧向后端侧依次相连。第一部55是包括前端筒状部52的前端面28的部位。第一部55的内径遍及第一部55的轴线方向的全长而相同。扩大部56的内径随着朝向扩大部56的后端侧而扩大。扩大部56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部55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短。
第二部57的内径比第一部55的内径大,遍及第二部57的轴线方向的全长而相同。第二部57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部55的轴线方向的长度长。第三部58的内径随着朝向第三部58的后端侧而缩小。第三部58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与扩大部56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火花塞50在扩大部56处,在前端筒状部52的内部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的流速下降,因此与没有扩大部56的情况相比,气体难以向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与主体配件20的架部21之间侵入。其结果,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11堆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污损性。
参照图5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从前端侧覆盖前端筒状部62的盖部65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60的局部剖视图。
火花塞60具备绝缘体11、中心电极16、主体配件61及盖部65。主体配件61在架部21的前端侧连接有大致圆筒状的前端筒状部62。在前端筒状部62的前端面63中,径向的外侧的部位遍及整周而朝向轴线方向的前端侧突出。前端筒状部62的前端面63位于比中心电极16的前端17靠前端侧处。前端筒状部62的内周面64经由R面30而整周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相连。主体配件61在从前端筒状部62到座部31(参照图1)的前端为止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32。
盖部65是从前端侧覆盖前端筒状部62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65由以Fe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材料形成为半球状。需要说明的是,盖部65的主成分元素不限于此,当然能够以其他元素为主成分。作为其他元素,例如可举出Ni、Cu。
盖部65的后端面66抵靠于前端筒状部62的前端面63。在盖部65的后端面66中,径向的内侧的部位遍及整周而朝向轴线方向的后端侧突出。盖部65通过遍及整周利用焊接形成的熔融部(未图示)而接合于前端筒状部62。在盖部65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盖部65的贯通孔67。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67在盖部65形成有多个。贯通孔67将由盖部65覆盖的前端筒状部62的内部的副室68与燃烧室(未图示)连通。
对于安装于发动机(未图示)的火花塞60,通过发动机的气门操作,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67而向盖部65的内侧的副室68流入混合气。沿着前端筒状部62的内周面64而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混合气)由R面30引导而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抵碰,气体的流动改变成朝向前端侧的方向。由于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和连接面24相连的角26位于比绝缘体11的前端13靠前端侧处,所以从前端朝向面23朝向前端侧流动的气体难以与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抵碰。其结果,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堆积,因此能够提高耐污损性。
火花塞60通过主体配件61的架部21与中心电极16之间的放电而在副室68产生火焰核。当火焰核生长后,向副室68的混合气点火而混合气燃烧。通过因该燃烧而产生的膨胀压力,火花塞60将包括火焰的气流从贯通孔67向燃烧室(未图示)喷射。通过该火焰的喷流而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燃烧。由此,能够实现高速燃烧。
参照图6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主体配件20、41、51、61与中心电极16之间产生火花放电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接地电极91与中心电极76之间产生火花放电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6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70的局部剖视图。火花塞70具备绝缘体71、中心电极76、主体配件80及盖部65。
绝缘体71是形成有沿着轴线O的轴孔72的大致圆筒状的陶瓷制的构件。绝缘体71具备包括绝缘体71的前端73的前端部74和与前端部74的外周相连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阶部75。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部74具备随着朝向前端侧而外径缩径的圆锥部74a和与圆锥部74a的后端侧相连且遍及轴线方向的全长而外径大致相同的圆筒部74b。台阶部75具有圆锥状的外周面。圆锥部74a的外周面相对于轴线O的倾斜角比台阶部75的外周面相对于轴线O的倾斜角小。
在绝缘体71的轴孔72的前端侧配置有中心电极76。中心电极7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Ni基合金等)埋设有芯材的棒状的构件。能够省略芯材。中心电极76的前端77从轴孔72突出。中心电极76的前端77的粗度比从轴孔72突出的中心电极76的根部的粗度细。绝缘体71的前端73位于比中心电极76的前端77靠后端侧处。中心电极76在轴孔72内与端子配件18(参照图1)电连接。
主体配件80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主体配件80配置于绝缘体71的外周。在主体配件80的内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架部81。架部81配置于比绝缘体71的台阶部75靠前端侧处。架部81具备朝向后端侧的环状的后端朝向面82、朝向前端侧的环状的前端朝向面83及连接前端朝向面83和后端朝向面82的环状的连接面84。
在本实施方式中,架部81的后端朝向面82是随着朝向前端侧而缩径的圆锥面。连接面84是遍及全长而直径大致相同的圆锥面。架部81的前端朝向面83是与轴线O大致垂直的面。在架部81的后端朝向面82与绝缘体71的台阶部75之间夹设有圆环状的垫片25。架部81的后端朝向面82经由垫片25而将绝缘体71的台阶部75卡定。
在架部81的连接面84与绝缘体71的圆锥部74a之间设置有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大的间隙。架部81的连接面84和前端朝向面83相连的角86位于比绝缘体71的前端73靠前端侧处。角86位于比中心电极76的前端77靠后端侧处。
主体配件80在架部81的前端侧连接有前端筒状部87。前端筒状部87是中心电极76的前端77位于内部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筒状部87的内径遍及前端筒状部87的轴线方向的全长而相同。前端筒状部87的前端面88位于比中心电极76的前端77靠前端侧处。盖部65的后端面66抵靠于前端筒状部87的前端面88。
盖部65通过遍及整周利用焊接形成的熔融部(未图示)而接合于前端筒状部87。前端筒状部87的内周面89呈圆筒面。内周面89经由R面30而整周与架部81的前端朝向面83相连。主体配件80在从前端筒状部87到座部31(参照图1)的前端为止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3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端筒状部87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90形成于前端筒状部87的阳螺纹32的位置。
接地电极91是接地电极91的前端部92与中心电极76对向的棒状的构件。接地电极91在插入于前端筒状部87的孔90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而接合于前端筒状部87。接地电极91由以Pt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材料形成。接地电极91的主成分元素不限于此,当然能够以其他元素为主成分。作为其他元素,例如可举出Ni、Ir。接地电极91的前端部92与中心电极76之间的距离比主体配件80的架部81的角86与中心电极76之间的距离短。
对于安装于发动机(未图示)的火花塞70,通过发动机的气门操作,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67而向盖部65的内侧的副室68流入混合气。沿着前端筒状部87的内周面89而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混合气)由R面30引导而与架部81的前端朝向面83抵碰,气体的流动改变成朝向前端侧的方向。由于架部81的前端朝向面83和连接面84相连的角86位于比绝缘体71的前端73靠前端侧处,所以从前端朝向面83朝向前端侧流动的气体难以与绝缘体71的前端部74抵碰。其结果,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71的前端部74堆积,因此能够提高耐污损性。
火花塞70通过连接于主体配件80的接地电极91与中心电极76之间的放电(所谓的空间放电)而在副室68生成火焰核。当火焰核生长后,向副室68的混合气点火而混合气燃烧。通过因该燃烧而产生的膨胀压力,火花塞70将包括火焰的气流从贯通孔67向燃烧室(未图示)喷射。通过该火焰的喷流而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燃烧,因此能够实现高速燃烧。
由于通过接地电极91的前端部92与中心电极76的前端77之间的放电而生成火焰核,所以火焰核的能量难以被主体配件80、接地电极91夺走。由于能够使得难以熄火,所以能够提高着火性。另外,通过在接地电极91中采用耐火花消耗性优异的材料,能够提高耐久性。
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猜想: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前端筒状部27、42、52、62、87、架部21、81的形状、盖部65的形状是一例。它们能够适当设定为任意的形状。
在实施方式中,对前端筒状部27、42、52、62、87通过一体成形而设置于主体配件20、41、51、61、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主体配件20、41、51、61、80利用多个构件来制作。例如,准备在架部21、81的前端朝向面23、83的位置处将前端筒状部27、42、52、62、87切离而得到的筒状的构件,将该构件通过焊接、螺纹结合等而接合于架部21、81的前端侧,制造主体配件20、41、51、61、8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前端筒状部27的内周面29和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经由R面30而相连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前端筒状部27的内周面29和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经由C面而连结。C面是连结内周面29和前端朝向面23的角面。C面不限于与前端朝向面23相交的角度是45°。与此同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当然能够将前端筒状部52、62、87的内周面53、64、89和架部21、81的前端朝向面23、83通过C面而连结。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前端筒状部42的内周面43和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经由C面44而相连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前端筒状部42的内周面43和架部21的前端朝向面23经由R面而连结。R面是连结内周面43和前端朝向面23的圆面或椭圆面。R面的曲率半径的大小适当设定。
在实施方式中,对架部21、81的前端朝向面23、83是相对于轴线O大致垂直地相交的平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将架部21、81的前端朝向面23、83设为与轴线O斜着相交的圆锥面、球面带。在前端朝向面23、83是圆锥面、球面带的情况下,从加工的容易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向后端侧倾斜的方式设置有前端朝向面23、83。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部55与第二部57之间设置扩大部5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省略第一部55而将扩大部56连结于前端筒状部51的前端面28。同样,当然能够省略第二部57而将扩大部56连结于第三部58,或者省略第三部58而将第二部57连结于前端朝向面23。另外,当然能够省略第二部57及第三部58而将扩大部56连结于前端朝向面23。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扩大部56而使在前端筒状部52的内部向后端侧流动的气体的流速下降。由此,气体难以向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与主体配件20的架部21之间侵入,因此由气体带来的碳难以向绝缘体11堆积。
在第四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主体配件61、80的前端筒状部62、87焊接有盖部6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取代焊接盖部65而准备在前端形成有盖部的筒状构件,将其连接于主体配件61、80而形成副室68。例如,筒状构件是前端封闭的筒状的构件,与主体配件61、80的阳螺纹32结合的阴螺纹形成于内周面。在筒状构件的外周面形成有与发动机(未图示)的螺纹孔结合的阳螺纹。通过将筒状构件的阴螺纹向主体配件61、80的阳螺纹32结合,在主体配件61、80的前端侧配置盖部。在该盖部设置有贯通孔67。
需要说明的是,将筒状构件连接于主体配件61、80而在主体配件61、80的前端侧配置盖部的手段不限于将筒状构件的内周面的阴螺纹结合于主体配件61、80的阳螺纹32。当然能够通过其他手段而将设置有盖部的筒状构件连接于主体配件。作为其他手段,例如可举出将筒状构件和主体配件通过焊接等而接合。筒状构件能够由例如镍基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氮化硅等陶瓷形成。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由盖部65覆盖的前端筒状部87接合接地电极9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在盖部65接合接地电极91。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主体配件20、41、51、61的架部21与中心电极16之间形成火花间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例如,当然能够对主体配件20、41、51、61的前端筒状部27、42、52、62连接1个或多个接地电极,在该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16之间形成火花间隙。在该情况下,接地电极与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之间的距离、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16之间的距离适当设定。通过这些距离的设定,能够设定绝缘体11的前端部14与架部21之间的放电、前端部14与接地电极之间的放电及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16之间的放电的发生容易度。例如,若以“在通常时,通过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16之间的火花放电而点火,在污损时,将附着于前端部14的表面的碳通过火花放电而烧掉”的方式设定各距离,则能够进一步抑制绝缘下降。
标号说明
10、40、50、60、70 火花塞
11、71 绝缘体
12、72 轴孔
13、73 绝缘体的前端
15、75 台阶部
16、76 中心电极
17、77 中心电极的前端
20、41、51、61、80 主体配件
21、81 架部
22、82 后端朝向面
23、83 前端朝向面
24、84 连接面
26、86 角
27、42、52、62、87 前端筒状部
29、43、53、64、89 内周面
30、54 R面
44 C面
45、56 扩大部
65 盖部
67 贯通孔
O 轴线
Claims (1)
1.一种火花塞,具备:
筒状的绝缘体,形成有沿着轴线延伸的轴孔,在外周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台阶部;
中心电极,配置于所述轴孔,前端从所述轴孔突出;及
筒状的主体配件,配置于所述绝缘体的外周,在内周具备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架部,所述架部具有朝向前端侧的前端朝向面、朝向后端侧的后端朝向面及连接所述后端朝向面和所述前端朝向面的连接面,所述后端朝向面将所述台阶部卡定,
其中,
所述主体配件具备与所述架部的前端侧相连且在内部设置所述中心电极的所述前端的前端筒状部,
所述前端筒状部具备与所述架部的所述前端朝向面相连的内周面,
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前端朝向面经由C面或R面而相连,
所述连接面和所述前端朝向面相连的角位于比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处,
所述前端筒状部具备内径随着朝向后端侧而扩大的扩大部,
所述火花塞具备从前端侧覆盖所述前端筒状部并且形成有贯通孔的盖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17483A JP6986057B2 (ja) | 2019-11-29 | 2019-11-29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JP2019-217483 | 2019-11-29 | ||
PCT/JP2020/017969 WO2021106243A1 (ja) | 2019-11-29 | 2020-04-27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73044A CN113273044A (zh) | 2021-08-17 |
CN113273044B true CN113273044B (zh) | 2022-11-01 |
Family
ID=7608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08762.XA Active CN113273044B (zh) | 2019-11-29 | 2020-04-27 | 火花塞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76644B2 (zh) |
JP (1) | JP6986057B2 (zh) |
CN (1) | CN113273044B (zh) |
DE (1) | DE112020005878T5 (zh) |
WO (1) | WO2021106243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503447A (ja) * | 2009-08-25 | 2013-01-31 | ウッドワード,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プレチャンバスパークプラグ |
CN103050890A (zh) * | 2013-01-15 | 2013-04-17 | 柳孟柱 | 一种改进的火花塞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53895U (zh) * | 1978-10-06 | 1980-04-11 | ||
CN101006255B (zh) * | 2004-06-24 | 2011-05-04 | 伍德沃德控制器公司 | 预燃室火花塞 |
KR101449779B1 (ko) * | 2007-08-02 | 2014-10-13 | 니혼도꾸슈도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내연기관용 스파크 플러그 |
DE102013221963B4 (de) * | 2013-10-29 | 2019-10-17 | Dkt Verwaltungs-Gmbh | Vorkammerzündkerze |
JP6305446B2 (ja) | 2015-03-26 | 2018-04-04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EP3073590B1 (en) | 2015-03-26 | 2018-07-11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
2019
- 2019-11-29 JP JP2019217483A patent/JP698605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27 US US17/413,239 patent/US1147664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4-27 WO PCT/JP2020/017969 patent/WO202110624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4-27 DE DE112020005878.6T patent/DE112020005878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04-27 CN CN202080008762.XA patent/CN1132730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503447A (ja) * | 2009-08-25 | 2013-01-31 | ウッドワード,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プレチャンバスパークプラグ |
CN103050890A (zh) * | 2013-01-15 | 2013-04-17 | 柳孟柱 | 一种改进的火花塞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86819A (ja) | 2021-06-03 |
CN113273044A (zh) | 2021-08-17 |
JP6986057B2 (ja) | 2021-12-22 |
US11476644B2 (en) | 2022-10-18 |
WO2021106243A1 (ja) | 2021-06-03 |
US20220077661A1 (en) | 2022-03-10 |
DE112020005878T5 (de) | 2022-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216862B1 (en) | Spark plug | |
CN111697429B (zh) | 火花塞 | |
JPWO2008156035A1 (ja) |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点火プラグおよびその点火装置 | |
US10734791B2 (en) | Pre-chamber spark plug with surface discharge spark gap | |
CN114868315B (zh) | 火花塞 | |
US11515690B2 (en) | Spark plug | |
JP4648485B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2007141786A (ja) |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点火プラグ | |
JP6034199B2 (ja) |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点火プラグ | |
KR101348019B1 (ko) | 플라즈마 젯 점화 플러그 | |
CN113273044B (zh) | 火花塞 | |
JP5953894B2 (ja) |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5140718B2 (ja) |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点火プラグ | |
US8215277B2 (en) | Spark plug | |
JP2021128828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KR101359170B1 (ko) | 스파크 플러그 | |
JP4457021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781141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411433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4699918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925301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7373295B2 (ja) | 点火プラグ | |
US20190020179A1 (en) | Spark plug | |
JP5421473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EP3193416A1 (en) | Spark plu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