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4141B -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4141B
CN113264141B CN202010091977.4A CN202010091977A CN113264141B CN 113264141 B CN113264141 B CN 113264141B CN 202010091977 A CN202010091977 A CN 202010091977A CN 113264141 B CN113264141 B CN 1132641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er arm
wheel
rear rocker
transmission
motor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19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4141A (zh
Inventor
喻润湘
杨思待
陈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9197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641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64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4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41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41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1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1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2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for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摩托车有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后端枢设后摇臂;动力单元有汽缸部与传动部,传动部有曲轴、被曲轴驱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皮带无段变速系统有主动轮、从动轮及连接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带动皮带,从动轮中心有驱动轴,驱动轴带动减速齿轮组,减速齿轮组带动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有动力输出轮;后摇臂有第一、第二枢接部及后轮轴,后轮轴枢设后轮及后轮驱动轮,后轮驱动轮与动力输出轮之间有传动件;后摇臂借由第一与第二枢接部枢设于传动部,驱动轴穿过后摇臂的第一枢接部,后摇臂以驱动轴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动力输出轴与轴线中心同轴;借此令后摇臂朝车体前方移设,缩小前轮与后轮的轴距,使摩托车小型化。

Description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尤其指一种可令后摇臂朝车体前方移设,从而可缩小前轮与后轮的轴距,进而可使摩托车小型化效果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具有后摇臂的摩托车,如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该专利案于速克达型摩托车1引擎单元11的曲轴12的一侧连接由该曲轴12所带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13,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13的被驱动轴131连接且被该被驱动轴131所驱动的减速与离合系统14,该减速与离合系统14可带动输出轴15,该输出轴15设有驱动轮151,该驱动轮151借由带状传动件16来带动设于后轮17上的带动轮171,该后轮17系枢设于一后摇臂18的后端上,该后摇臂18的前端系枢设于该输出轴15的外侧。
该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的传动配置,由车体前方朝后车体后方依序为曲轴12、被驱动轴131、输出轴15、后摇臂18、后轮17,因此造成了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的前轮(图式中未绘出)与该后轮17的轴距变大,更明确的说,该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的传动配置,造成了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车体前后长度的增长,因此使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被迫的大型化。
因此如何能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来缩短摩托车前、后轮的轴距,进而来使摩托车小型化,已为摩托车制造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借此可克服现有设有后摇臂的摩托车所造成的前轮与后轮的轴距增长,进而可使摩托车被迫大型化的缺点。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此,本发明第1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摩托车具有一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该动力单元具有汽缸部与传动部,该传动部具有曲轴、一可被该曲轴驱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具有一主动轮、从动轮及连接该主动轮与该从动轮的带动皮带,该从动轮中心设有一驱动轴,该驱动轴可带动一减速齿轮组,该减速齿轮组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该动力输出轴设有一动力输出轮;该后摇臂具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设有一后轮轴,该后轮轴上枢设有后轮及后轮驱动轮,该后轮驱动轮与该动力输出轮之间设有传动件;该后摇臂借由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来枢设于该传动部上,该驱动轴系穿过该后摇臂的该第一枢接部,该后摇臂以该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动力输出轴与该轴线中心同轴。
为此,本发明第2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动力输出轴与该驱动轴同轴,且该动力输出轴穿过该后摇臂的该第二枢接部。
为此,本发明第3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传动部至少由一右箱体与一左箱体来形成一传动箱,该传动箱设有一第一支撑件,该后摇臂的该第一枢接部系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上;该传动箱设有一第二支撑件,该后摇臂的该第二枢接部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上。
为此,本发明第4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后摇臂的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一支撑件系位于该传动箱的减速齿轮组室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之间。
为此,本发明第5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后摇臂的该第二枢接部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上,且该第二枢接部系位于该传动部的该动力输出轮与该传动箱之间。
为此,本发明第6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传动箱的一侧盖设一外盖来构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设置有该传动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与该第一枢接部之间盖设有一连结盖。
为此,本发明第7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连结盖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该传动部的该驱动轴穿设。
为此,本发明第8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穿孔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该容置部设有防尘套。
为此,本发明第9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连结盖系锁设于该外盖上。
为此,本发明第10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防尘套系位于该连结盖与该后摇臂的第一枢接部之间。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借由第1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令该后摇臂朝车体前方移设,从而可缩小该前轮与该后轮的轴距,进而可使该摩托车小型化。
本发明借由第2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以该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使该动力输出轴与该轴线中心同轴,进而可使该摩托车小型化。
本发明借由第3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以该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该轴线中心与该驱动轴同轴。
本发明借由第4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使该动力单元与该后摇臂的整体配置更紧致化。
本发明借由第5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以该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该动力输出轴与该轴线中心同轴。
本发明借由第6至7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确保该减速齿轮组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的运作性。
本发明借由第8至10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内,进而避免该第一枢接部的轴承被外界水份或尘土侵蚀,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的运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速克达型摩托车后摇臂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摩托车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摩托车动力单元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摩托车动力单元与后摇臂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摩托车动力单元的连结盖分解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速克达型摩托车
11引擎单元
12曲轴
13皮带无段变速系统 131被驱动轴
14减速与离合系统
15输出轴 151驱动轮
16传动件
17后轮 171带动轮
18后摇臂
2摩托车
3车架单元
31头管部 32转向机构
33下降管部 34脚踏管部
341脚踏横管
35侧车架部
351上升段 352延伸段
353辅助管 354延设件
4座垫
5动力单元
51汽缸部
511汽缸头盖 512汽缸头
513汽缸本体
52传动部
52a右箱体 52b左箱体
52c外盖
53传动箱
53a曲轴室 53b减速齿轮组室
53c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
54曲轴
541连杆 542活塞
55减速齿轮组
56皮带无段变速系统
561主动轮 562从动轮
563带动皮带 564驱动轴
57动力输出轴 571动力输出轮
58第一支撑件
59第二支撑件
6后摇臂
61第一枢接部
62第二枢接部
63后轮轴
7后轮驱动轮
8传动件
9连结盖
91穿孔
92容置部
93防尘套
A前叉单元
C置物箱
E电机件
FW前轮
RW后轮
P搁脚板
T燃油箱
Y轴线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结构及所能达到的功效,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2所示,该摩托车2具有车架单元3、设于该车架单元3上的座垫4与动力单元5。
如图2所示,以下说明中车体的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于该速克达型摩托车2上后,驾驶人的左手边为左侧,驾驶人的右手边为右侧,合先陈明。该车架单元3的前方枢设有头管部31,该头管部31上方接设有转向机构32,该头管部31朝车体后方连接有下降管部33,该下降管部33下方连接有左右一对并朝车体后方延伸且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该下降管部33的末端与左右一对的脚踏管部34之间连接一脚踏横管341;该脚踏管部34朝车后延设左右一对的侧车架部35,该侧车架部35具有邻近该脚踏管部34的上升段351及位于车体后段的延伸段352,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与该延伸段352之间设左右一对的辅助管353,以及于该上升段351邻近该脚踏管部34处朝车体后方延设左右一对的延设件354;该头管部31的下方枢设有由前减震器所构成的前叉单元A,该前叉单元A下端枢设有前轮FW。
如图2所示,该车架单元3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上设置有略呈平坦状的搁脚板P,借由该搁脚板P形成平坦状可供驾驶人搁脚用的搁脚部;该左右一对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之间所界定的内部空间内,安装着供应该动力单元5燃爆用燃油储存用的燃油箱T,该动力单元5系被连结于该车架单元3上并位于该燃油箱T更朝车体后方配置。
如图2所示,该侧车架部35于延伸段352上方设有可供驾驶人乘坐的座垫4,该侧车架部35于延伸段352上并于该座垫4下方设有一置物箱C;该动力单元5系锁固于该侧车架部35的该辅助管353与该延设件354上,该动力单元5系以不摆动的方式固定于该车架单元3上。
如图2、3所示,该动力单元5具有汽缸部51与传动部52,该汽缸部51系以略倾斜方式朝车体前方延伸并部分伸出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外,意即该汽缸部51朝车体前方延伸部分比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更朝车体的前方伸出;该汽缸部51由车体前方朝车体后方,依序有汽缸头盖511、汽缸头512及汽缸本体513,该汽缸本体513一端(朝车体后方端)连接于该传动部52上,该汽缸头512系连接于该汽缸本体513远离连接该传动部52的另一端上,该汽缸头盖511系盖设于该汽缸头512远离连接该汽缸本体513端的另一端上。
如图2、3所示,该传动部52系与该汽缸部51的汽缸本体513连接且远离该汽缸头512端的另一端;该传动部52至少由一右箱体52a与一左箱体52b来形成一传动箱53(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时右手为右侧、左手为左侧,以下同),该传动箱53内具有供一曲轴54容置的曲轴室53a、一可供减速齿轮组55容置的减速齿轮组室53b,以及由一外盖52c盖于该右箱体52a外侧所形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设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
如图2、3所示,该传动箱53曲轴室53a内的该曲轴54借一连杆541连接一活塞542伸入该汽缸本体513内,借此该汽缸部51运作时的燃爆力可推动该活塞542来带动该曲轴54转动;该曲轴54的二侧朝该传动箱53伸出后一端(左侧)连接电机件E(发电机等),另一端(右侧)伸入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连结,借此该曲轴54可带动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作动。
如图2、3、4所示,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具有一可被该曲轴54带动的主动轮561、一可被该主动轮561带动的从动轮562、一连接于该主动轮561与该从动轮562之间的带动皮带563;该主动轮561被该曲轴54带动后,借由该带动皮带563来带动该从动轮562作无段变速的转动,该从动轮562中心设有一驱动轴564,该驱动轴564由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伸入该减速齿轮组室53b内,借此该驱动轴564可带动位于该减速齿轮组室53b内的减速齿轮组55作动,该减速齿轮组55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57作动,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驱动轴564系为同轴,该动力输出轴57由该减速齿轮组室53b伸出该传动箱53外,更明确的说,系伸出该左箱体52b外,该动力输出轴57伸出该左箱体52b外部并连接一动力输出轮571。
如图2、3、4所示,该传动箱53二侧设置有一第一支撑件58与一第二支撑件59,更明确的说,该第一支撑件58系锁设于该右箱体52a上,该第二支撑件59系锁设于该左箱体52b上,该第一支撑件58与第二支撑件59上枢设有一后摇臂6;该后摇臂6的前端二侧设有第一枢接部61与第二枢接部62,该后摇臂6的后端以一后轮轴63来供该后轮RW枢设;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58上,意即该驱动轴564穿过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因此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系位于该传动箱53的减速齿轮组室53b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之间;该第二枢接部62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意即该动力输出轴57穿过该第二枢接部62与该第二支撑件59,因此该后摇臂6的该第二枢接部62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且第二枢接部62系位于该传动部52的动力输出轮571与该传动箱53之间,借此该后摇臂6以该驱动轴564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使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并与该后轮RW作同步的上下摆动;该后轮RW上设有后轮驱动轮7,该后轮驱动轮7以一传动件8(皮带或链条)来与该动力输出轴57上的该动力输出轮571连接,借此该动力输出轴57上的该动力输出轮571带动该传动件8来连动该后轮驱动轮7,从而可驱动该后轮RW同步转动;另须一提是,该驱动轴564穿过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系位于该传动箱53的该减速齿轮组室53b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之间,借此可使该动力单元5与该后摇臂6的整体配置更紧致化。
如图3、4、5所示,该传动部52的后段与该外盖52c之间,意即于该右箱体52a与该外盖52c之间设置有一连结盖9,更进一步言,该连结盖9系锁设于该外盖52c上;该连结盖9具有一穿孔91,该穿孔91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92,该容置部92设有防尘套93,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穿设于该穿孔91内,更进一步言,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外周缘与该穿孔91的内周缘之间,且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连结盖9与该后摇臂6的第一枢接部61之间,由于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穿孔91之间,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进而避免该第一枢接部61的轴承被外界水份或尘土侵蚀,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1功效在于,借由该摩托车2具有一动力单元5,该动力单元5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6;该动力单元5具有汽缸部51与传动部52,该传动部52具有曲轴54、一可被该曲轴54驱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具有一主动轮561、从动轮562及连接该主动轮561与该从动轮562的带动皮带563,该从动轮562中心设有一驱动轴564,该驱动轴564可带动一减速齿轮组55,该减速齿轮组55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57,该动力输出轴57设有一动力输出轮571;该后摇臂6具有第一枢接部61、第二枢接部62及设有一后轮轴63,该后轮轴63上枢设有后轮RW及后轮驱动轮7,该后轮驱动轮7与该动力输出轮571之间设有传动件8;该后摇臂6借由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二枢接部62来枢设于该传动部52上,该驱动轴564系穿过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该后摇臂6以该驱动轴564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动力输出轴57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借此可令该后摇臂6朝车体前方移设,从而可缩小该前轮FW与该后轮RW的轴距,进而可使该摩托车2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2功效在于,借由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驱动轴564同轴,且使该动力输出轴57穿过该后摇臂6的该第二枢接部62;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6以该驱动轴564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进而可使该摩托车2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3功效在于,借由该传动部52至少由一右箱体52a与一左箱体52b来形成一传动箱53,该传动箱53设有一第一支撑件58,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58上;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6以该动力输出轴57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该轴线中心Y与该驱动轴564同轴。
本发明的第4功效在于,借由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系位于该传动箱53的减速齿轮组室53b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之间;借此可使该动力单元5与该后摇臂6的整体配置更紧致化。
本发明的第5功效在于,借由该后摇臂6的该第二枢接部62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且第二枢接部62系位于该传动部52的动力输出轮571与该传动箱53之间;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6以该驱动轴564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
本发明的第6功效在于,借由该传动箱53的一侧盖设一外盖52c来构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设置该传动部52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与该第一枢接部61之间盖设有一连结盖9;借由该连结盖9具有一穿孔91,该穿孔91可供该传动部52的该驱动轴564穿设;借此可确保该减速齿轮组55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7功效在于,借由该连结盖9具有一穿孔91,该穿孔91可供该传动部52的该驱动轴564穿设;借此可确保该减速齿轮组55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8功效在于,借由该穿孔91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92,该容置部92设有防尘套93;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进而避免该第一枢接部61的轴承被外界水份或尘土侵蚀,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9功效在于,借由该连结盖9系锁设于该外盖52c上;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进而避免该第一枢接部61的轴承被外界水份或尘土侵蚀,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10功效在于,借由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连结盖9与该后摇臂6的第一枢接部61之间;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进而避免该第一枢接部61的轴承被外界水份或尘土侵蚀,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借由上述的结构,可改善现有的缺点并达到所诉求的目的,确实已较现有的增进功效,显然已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的要件,爰依法提出发明的申请。

Claims (8)

1.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该摩托车具有一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该动力单元具有汽缸部与传动部,该传动部具有曲轴、一可被该曲轴驱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具有一主动轮、从动轮及连接该主动轮与该从动轮的带动皮带,该从动轮中心设一驱动轴,该驱动轴可带动一减速齿轮组,该减速齿轮组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该动力输出轴设有一动力输出轮;该后摇臂具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设有一后轮轴,该后轮轴上枢设有后轮及后轮驱动轮,该后轮驱动轮与该动力输出轮之间设有传动件;该后摇臂借由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来枢设于该传动部上,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轴穿过该后摇臂的该第一枢接部,该后摇臂以该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动力输出轴与该轴线中心同轴,该传动部至少由一右箱体与一左箱体来形成一传动箱,该传动箱设有一第一支撑件,该后摇臂的该第一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上;该传动箱设有一第二支撑件,该后摇臂的该第二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上;该后摇臂的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一支撑件位于该传动箱的减速齿轮组室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其特征在于,该动力输出轴与该驱动轴同轴,且使该动力输出轴穿过该后摇臂的该第二枢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其特征在于,该后摇臂的该第二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上,且第二枢接部位于该传动部的动力输出轮与该传动箱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箱的一侧盖设一外盖来构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设置有该传动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与该第一枢接部之间盖设有一连结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其特征在于,该连结盖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该传动部的该驱动轴穿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其特征在于,该穿孔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该容置部设有防尘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其特征在于,该连结盖锁设于该外盖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其特征在于,该防尘套位于该连结盖与该后摇臂的第一枢接部之间。
CN202010091977.4A 2020-02-14 2020-02-14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Active CN1132641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1977.4A CN113264141B (zh) 2020-02-14 2020-02-14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1977.4A CN113264141B (zh) 2020-02-14 2020-02-14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4141A CN113264141A (zh) 2021-08-17
CN113264141B true CN113264141B (zh) 2023-02-24

Family

ID=77227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1977.4A Active CN113264141B (zh) 2020-02-14 2020-02-14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641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9499B (zh) * 2020-03-30 2021-12-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的傳動結構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3568A (zh) * 1999-08-10 2001-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单元
CN1341531A (zh) * 2000-09-06 2002-03-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中的后轮悬架结构
CN1522931A (zh) * 2003-01-15 2004-08-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三轮车用动力装置
CN1785741A (zh) * 2004-12-10 2006-06-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摇臂支撑结构
CN1932259A (zh) * 2002-04-08 2007-03-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
CN101960175A (zh) * 2008-03-25 2011-01-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动力单元
CN106005203A (zh) * 2016-06-21 2016-10-12 杭州虬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二轮车辆的紧凑型后悬挂结构及其二轮车辆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3568A (zh) * 1999-08-10 2001-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单元
CN1341531A (zh) * 2000-09-06 2002-03-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中的后轮悬架结构
CN1932259A (zh) * 2002-04-08 2007-03-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动机
CN1522931A (zh) * 2003-01-15 2004-08-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三轮车用动力装置
CN1785741A (zh) * 2004-12-10 2006-06-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摇臂支撑结构
CN101960175A (zh) * 2008-03-25 2011-01-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动力单元
CN106005203A (zh) * 2016-06-21 2016-10-12 杭州虬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二轮车辆的紧凑型后悬挂结构及其二轮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4141A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26110B1 (en) Motorcycle with drive shaft
JP4837531B2 (ja) 後輪懸架構造
CA2560412C (en) Shaft-driven motorcycle swing arm arrangement
AU2005203159B2 (en) Swing arm part structure
US6427796B1 (en) Rear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of motorcycle
CN101531231B (zh) 二轮摩托车
CN1754754A (zh) 二轮摩托车
US8051739B2 (en) Vehicle-use transmission manipulating device
CN113264141B (zh)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CN100591572C (zh) 机动两轮车
CN101463749B (zh) 摩托车排气装置
US10690046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1299231B2 (en) Steering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3743239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4135717B2 (ja) 小型車両
CN100577508C (zh) 机动两轮车
CN213200001U (zh)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JP2008080883A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ー
CN113460219B (zh) 摩托车的传动结构
US9908584B2 (en) Motorcycle
JP2021123329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スイングアームの構成
CN216301378U (zh) 鞍座型车辆
CN219969900U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
JP2000078707A (ja) 電動三輪車
CN113276996A (zh) 摩托车引擎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