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00001U -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00001U CN213200001U CN202021284808.4U CN202021284808U CN213200001U CN 213200001 U CN213200001 U CN 213200001U CN 202021284808 U CN202021284808 U CN 202021284808U CN 213200001 U CN213200001 U CN 2132000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rocker arm
- transmission
- rear rocker
- motorcy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摩托车有动力单元,动力单元的后端枢设后摇臂;动力单元有汽缸部与传动部,传动部至少以右箱体与左箱体来形成传动箱,传动箱内有曲轴室、减速齿轮组室,右箱体外侧设外盖形成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该系统室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该变速系统有主、从动轮及连接主与从动轮的带动皮带,从动轮中心有驱动轴,驱动轴带动减速齿轮组,减速齿轮组带动动力输出轴;后摇臂有第一、第二枢接部及有后轮轴,后轮轴上枢设后轮及后轮驱动轮,后轮驱动轮与动力输出轮之间有传动件;后摇臂借由第一与第二枢接部来设于传动箱上,第一枢接部位于减速齿轮组室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之间;使传动部与后摇臂的整体配置紧致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尤其指一种可使摩托车传动部的整体配置紧致化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具有后摇臂的摩托车,如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该专利案于速克达型摩托车1引擎单元11的曲轴12的一侧连接由该曲轴12所带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13,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13的被驱动轴131连接且被该被驱动轴131所驱动的减速与离合系统14,该减速与离合系统14可带动输出轴15,该输出轴15设有驱动轮151,该驱动轮151借由带状传动件16来带动设于后轮17上的带动轮171,该后轮17系枢设于一后摇臂18的后端上,该后摇臂18的前端系枢设于该输出轴15的外侧。
该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的传动配置,由车体前方朝后车体后方依序为曲轴12、被驱动轴131、输出轴15、后摇臂18、后轮17,因此造成了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的前轮(图式中未绘出)与该后轮17的轴距变大,造成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的大型化。
因此如何能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来缩短摩托车前、后轮的轴距,进而来使摩托车小型化,已为摩托车制造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借此可克服现有设有后摇臂的摩托车所造成引擎单元的整体配置松散,因此该摩托车被迫的大型化的缺点。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1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摩托车具有一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该动力单元具有汽缸部与传动部,该传动部至少以一右箱体与一左箱体来形成一传动箱,该传动箱内具有设置有曲轴的曲轴室、设置有减速齿轮组的减速齿轮组室,该右箱体外侧盖设一外盖来形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设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被一曲轴驱动,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具有一主动轮、从动轮及连接该主动轮与该从动轮的带动皮带,该从动轮中心设有一驱动轴,该驱动轴可带动该减速齿轮组,该减速齿轮组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该动力输出轴设有一动力输出轮;该后摇臂具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设有一后轮轴,该后轮轴上枢设有后轮及后轮驱动轮,该后轮驱动轮与该动力输出轮之间设有传动件;该后摇臂借由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来枢设于该传动箱上,该第一枢接部系位于该减速齿轮组室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之间。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2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后摇臂系以该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使该动力输出轴与该轴线中心轴同轴。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3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传动部的该传动箱二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支撑件与一第二支撑件,该后摇臂的该第一枢接部系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上,该第二枢接部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上。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4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第二枢接部系位于该传动部的该动力输出轮与该传动箱之间。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5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与该传动箱之间盖设有一连接盖。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6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连接盖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该传动部的该驱动轴穿设。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7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穿孔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该容置部设有防尘套。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8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连接盖系锁设于所述传动箱的外盖上。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9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该防尘套系位于该连接盖与所述的后摇臂的第一枢接部之间。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借由第1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使该传动部与后摇臂的整体配置紧致化。
本实用新型借由第2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以该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使该驱动轴与该轴线中心同轴,从而可缩小前轮与后轮的轴距,进而可使该摩托车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借由第3至4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使该传动部与该后摇臂的整体配置紧致化。
本实用新型借由第5至9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内,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的运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速克达型摩托车后摇臂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动力单元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动力单元与后摇臂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动力单元的连接盖分解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速克达型摩托车
11:引擎单元
12:曲轴
13:皮带无段变速系统 131:被驱动轴
14:减速与离合系统
15:输出轴 151:驱动轮
16:传动件
17:后轮 171:带动轮
18:后摇臂
2:摩托车
3:车架单元
31:头管部 32:转向机构
33:下降管部 34:脚踏管部
341:脚踏横管
35:侧车架部
351:上升段 352:延伸段
353:辅助管 354:延设件
4:座垫
5:动力单元
51:汽缸部
511:汽缸头盖 512:汽缸头
513:汽缸本体
52:传动部
52a:右箱体 52b:左箱体
52c:外盖
53:传动箱
53a:曲轴室 53b:减速齿轮组室
53c: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
54:曲轴
541:连杆 542:活塞
55:减速齿轮组
56:皮带无段变速系统
561:主动轮 562:从动轮
563:带动皮带 564:驱动轴
57:动力输出轴 571:动力输出轮
58:第一支撑件
59:第二支撑件
6:后摇臂
61:第一枢接部
62:第二枢接部
63:后轮轴
7:后轮驱动轮
8:传动件
9:连接盖
91:穿孔
92:容置部
93:防尘套
A:前叉单元
C:置物箱
E:电机件
FW:前轮
RW:后轮
P:搁脚板
T:燃油箱
Y:轴线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所能达到的功效,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2所示,该摩托车2具有车架单元3、设于该车架单元3上的座垫4与动力单元5。
如图2所示,以下说明中车体的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于该速克达型摩托车2上后,驾驶人的左手边为左侧,驾驶人的右手边为右侧,合先陈明。该车架单元3的前方枢设有头管部31,该头管部31上方接设有转向机构32,该头管部31朝车体后方连接有下降管部33,该下降管部33下方连接有左右一对并朝车体后方延伸且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 4,该下降管部33的末端与左右一对的脚踏管部34之间连接一脚踏横管341;该脚踏管部34朝车后延设左右一对的侧车架部35,该侧车架部35具有邻近该脚踏管部34的上升段351及位于车体后段的延伸段352,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与该延伸段352之间设左右一对的辅助管353,以及于该上升段351邻近该脚踏管部34处朝车体后方延设左右一对的延设件354;该头管部31的下方枢设有由前减震器所构成的前叉单元A,该前叉单元A下端枢设有前轮FW。
如图2所示,该车架单元3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上设置有略呈平坦状的搁脚板P,借由该搁脚板P形成平坦状可供驾驶人搁脚用的搁脚部;该左右一对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之间所界定的内部空间内,安装着供应该动力单元5燃爆用燃油储存用的燃油箱T,该动力单元5系被连结于该车架单元3上并位于该燃油箱T更朝车体后方配置。
如图2所示,该侧车架部35于延伸段352上方设有可供驾驶人乘坐的座垫4,该侧车架部35于延伸段352上并于该座垫4下方设有一置物箱C;该动力单元5系锁固于该侧车架部35的该辅助管353与该延设件354上,该动力单元5系以不摆动的方式固定于该车架单元3上。
如图2、3所示,该动力单元5具有汽缸部51与传动部52,该汽缸部51系以略倾斜方式朝车体前方延伸并部分伸出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外,意即该汽缸部51朝车体前方延伸部分比该侧车架部3 5的该上升段351更朝车体的前方伸出;该汽缸部51由车体前方朝车体后方,依序有汽缸头盖511、汽缸头512及汽缸本体513,该汽缸本体513一端(朝车体后方端)连接于该传动部52上,该汽缸头5 12系连接于该汽缸本体513远离连接该传动部52的另一端上,该汽缸头盖511系盖设于该汽缸头512远离连接该汽缸本体513端的另一端上。
如图2、3所示,该传动部52系与该汽缸部51的汽缸本体513 连接且远离该汽缸头512端的另一端;该传动部52至少以一右箱体5 2a与一左箱体52b来形成一传动箱53(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时右手为右侧、左手为左侧,以下同),该传动箱53内具有供一曲轴54容置的曲轴室53a、一可供减速齿轮组55容置的减速齿轮组室53b,以及由一外盖52c盖于该右箱体52a外侧所形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 53c,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设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
如图2、3所示,该传动箱53曲轴室53a内的该曲轴54借一连杆541连接一活塞542伸入该汽缸本体513内,借此该汽缸部51 运作时的燃爆力可推动该活塞542来带动该曲轴54转动;该曲轴54 的二侧朝该传动箱53伸出后一端(左侧)连接电机件E(发电机等),另一端(右侧)伸入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 56连结,借此该曲轴54可带动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作动。
如图2、3、4所示,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具有一可被该曲轴5 4带动的主动轮561、一可被该主动轮561带动的从动轮562、一连接于该主动轮561与该从动轮562之间的带动皮带563;该主动轮561被该曲轴54带动后,借由该带动皮带563来带动该从动轮5 62作无段变速的转动,该从动轮562中心设有一驱动轴564,该驱动轴564由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伸入该减速齿轮组室53b 内,借此该驱动轴564可带动位于该减速齿轮组室53b内的减速齿轮组55作动,该减速齿轮组55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57作动,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驱动轴564系为同轴,该动力输出轴57由该减速齿轮组室53b伸出该传动箱53外,更明确的说,系伸出该左箱体52b外,该动力输出轴57伸出该左箱体52b外部并连接一动力输出轮571。
如图2、3、4所示,该传动箱53二侧设置有一第一支撑件58与一第二支撑件59,更明确的说,该第一支撑件58系锁设于该右箱体5 2a上,该第二支撑件59系锁设于该左箱体52b上,该第一支撑件5 8与第二支撑件59上枢设有一后摇臂6;该后摇臂6的前端二侧设有第一枢接部61与第二枢接部62,该后摇臂6的后端以一后轮轴63来供该后轮RW枢设;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 58上,意即该驱动轴564穿过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系位于该传动箱53 的减速齿轮组室53b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之间,借此可使该动力单元5与该后摇臂6的整体配置更紧致化;该第二枢接部62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意即该动力输出轴57穿过该第二枢接部62与该第二支撑件59,因此该后摇臂6的该第二枢接部62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且第二枢接部62系位于该传动部52的动力输出轮571 与该传动箱53之间,借此该后摇臂6以该驱动轴564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使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并与该后轮 RW作同步的上下摆动;该后轮RW上设有后轮驱动轮7,该后轮驱动轮 7以一传动件8(皮带或链条)来与该动力输出轴57上的该动力输出轮 571连接,借此该动力输出轴57上的该动力输出轮571带动该传动件8来驱动该后轮驱动轮7,从而可驱动该后轮RW同步转动。
如图3、4、5所示,该传动部52的后段与该外盖52c之间,意即于该右箱体52a与该外盖52c之间设置有一连接盖9,更进一步言,该连接盖9系锁设于该外盖52c上;该连接盖9具有一穿孔91,该穿孔91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92,该容置部92设有防尘套9 3,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穿设于该穿孔91内,更进一步言,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外周缘与该穿孔91 的内周缘之间,且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连接盖9与该后摇臂6的第一枢接部61之间,由于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穿孔91 之间,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进而避免该第一枢接部61的轴承被外界水份或尘土侵蚀,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1功效在于,借由该摩托车2具有一动力单元5,该动力单元5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6;该动力单元5具有汽缸部51与传动部52,该传动部52借由一右箱体52a与一左箱体52b来形成一传动箱53,该传动箱53内具有设置有曲轴54的曲轴室53a、设置有减速齿轮组55的减速齿轮组室53b,该右箱体52a外侧盖设一外盖 52c来形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 c设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被该曲轴54驱动,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具有一主动轮561、从动轮562及连接该主动轮561与该从动轮562的带动皮带563,该从动轮562中心设有一驱动轴564,该驱动轴564可带动该减速齿轮组55,该减速齿轮组55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57,该动力输出轴57设有一动力输出轮571;该后摇臂6具有第一枢接部61、第二枢接部62及枢设有一后轮轴63,该后轮轴63上枢设有后轮RW及后轮驱动轮7,该后轮驱动轮7与该动力输出轮571之间设有传动件8;该后摇臂6借由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二枢接部62来枢设于该传动箱53上,该第一枢接部61系位于该减速齿轮组室53b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之间;借此可使该传动部52的整体配置紧致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2功效在于,借由该后摇臂6系以该驱动轴564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使该动力输出轴57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借此可确保该后摇臂6以该驱动轴564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中心,且该驱动轴564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从而可缩小前轮FW与后轮RW 的轴距,进而可使该摩托车2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3功效在于,借由该传动部52的该传动箱53二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支撑件58与一第二支撑件59,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58上,该第二枢接部62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借此可使该传动部52与该后摇臂6的整体配置紧致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4功效在于,借由该第二枢接部62系位于该传动部 52的该动力输出轮571与该传动箱53之间;借此可使该传动部52 与该后摇臂6的整体配置紧致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5功效在于,借由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与该传动箱53之间盖设有一连接盖9;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6功效在于,借由该连接盖9具有一穿孔91,该穿孔91可供该传动部52的该驱动轴564穿设;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7功效在于,借由该穿孔91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92,该容置部92设有防尘套93;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8功效在于,借由该连接盖9系锁设于该外盖52c 上;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9功效在于,借由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连接盖9与该后摇臂6的第一枢接部61之间;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份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由上述的结构,可改善已知的缺点并达到所诉求的目的,确实已较现有的增进功效,显然已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的要件,爰依法提出实用新型的申请。
Claims (9)
1.一种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所述摩托车具有一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所述动力单元具有汽缸部与传动部,所述传动部至少以一右箱体与一左箱体来形成一传动箱,所述传动箱内具有设置有曲轴的曲轴室、设置有减速齿轮组的减速齿轮组室,所述右箱体外侧盖设一外盖来形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所述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设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所述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被一曲轴驱动,所述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具有一主动轮、从动轮及连接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的带动皮带,所述从动轮中心设有一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可带动所述减速齿轮组,所述减速齿轮组可带动一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设有一动力输出轮;所述后摇臂具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及设有一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上枢设有后轮及后轮驱动轮,所述后轮驱动轮与所述动力输出轮之间设有传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摇臂借由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来枢设于所述传动箱上,所述第一枢接部位于所述减速齿轮组室与所述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摇臂以所述驱动轴的轴线中心为上下摆动中心,且使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轴线中心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的所述传动箱二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支撑件与一第二支撑件,所述后摇臂的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所述第二枢接部枢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传动部的所述动力输出轮与所述传动箱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与所述传动箱之间盖设有一连接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盖具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可供所述传动箱的驱动轴穿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所述容置部设有防尘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盖锁设于所述传动箱的外盖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套位于所述连接盖与所述的后摇臂的第一枢接部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84808.4U CN213200001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84808.4U CN213200001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00001U true CN213200001U (zh) | 2021-05-14 |
Family
ID=75832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84808.4U Active CN213200001U (zh) | 2020-07-03 | 2020-07-03 |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00001U (zh) |
-
2020
- 2020-07-03 CN CN202021284808.4U patent/CN2132000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54754A (zh) | 二轮摩托车 | |
EP3642104A1 (en) | Drive system for a two-wheeled vehicle | |
JP2006347427A (ja) |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型車両 | |
CN103009998B (zh)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 |
JP7149161B2 (ja) |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 |
CN213200001U (zh) |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构造 | |
CN113264141B (zh) |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 |
JP4135717B2 (ja) | 小型車両 | |
JP2005001410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 |
JP2001171585A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JP4057852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 |
JP711185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スイングアームの構成 | |
CN100577508C (zh) | 机动两轮车 | |
US11884159B2 (en) | Electric vehicle | |
JP2020050306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転舵構造 | |
CN1143031A (zh) | 组合摆动式内燃机的起动马达的安装配置结构 | |
CN1517264A (zh) | 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CN113260560B (zh) | 电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构造 | |
CN216301378U (zh) | 鞍座型车辆 | |
JPWO2020194951A1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2000078707A (ja) | 電動三輪車 | |
CN113460219B (zh) | 摩托车的传动结构 | |
TWM610117U (zh) | 機車後搖臂配置構造 | |
CN211851998U (zh) | 一种具有平衡轴的踏板车发动机减震机构 | |
CN220842827U (zh) | 一种减震性好的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