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3501A - 电子显示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显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3501A
CN113253501A CN202110181017.1A CN202110181017A CN113253501A CN 113253501 A CN113253501 A CN 113253501A CN 202110181017 A CN202110181017 A CN 202110181017A CN 113253501 A CN113253501 A CN 113253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isplay
display assembly
heat dissipation
heat exchanger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10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遵义
吴景钧
杨嘉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790,39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969615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53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35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显示组件。电子显示组件包含背光模块、透明板、液晶面板、内部热交换路径及具有环境空气气流流经其中之外部散热路径。液晶面板设置于透明板与背光模块之间。内部热交换路径包含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及第三通路。第一通路配置于透明板与液晶面板之间。第二通路配置于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第三通路直接位于背光模块后面。外部散热路径携带来自流经第三通路的空气所传导的热量。

Description

电子显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电子显示组件。更特定言之,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电子显示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设备广泛地用于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在恶劣条件下确保显示设备的可靠性及稳固性已成为重要议题。举例而言,如果显示设备置放于户外,则太阳光的照射可能导致显示设备的温度迅速升高。在显示设备的内部空间中累积的热量将影响电子组件的正常功能。举例而言,由于显示设备的内部空间中的温度升高,电子组件可能具有缩短的使用寿命甚至故障。此外,对于光学组件(例如,液晶层或光学膜),如果显示设备内部的温度过高,则可能发生诸如液晶的液化或黄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需要提供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电子装置,以便确保显示设备正常运行并使得显示设备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在根据一些实施例之一个态样中,提供一种电子显示组件。电子显示组件包括背光模块、透明板、液晶面板、内部热交换路径及具有环境空气气流流经其中之外部散热路径。液晶面板设置于透明板与背光模块之间。内部热交换路径包括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及第三通路。第一通路配置于透明板与液晶面板之间。第二通路配置于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第三通路直接位于背光模块后面。外部散热路径携带来自流经第三通路的空气所传导的热量。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三通路及外部散热路径一起形成具有至少两个通道的一热交换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流经第三通路之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流经外部散热路径之该环境空气气流的方向。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光学膜设置于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且第二通路系配置于液晶面板与光学膜之间。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光学膜设置于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且第二通路系配置于光学膜与背光模块之间。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光学膜设置于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内部热交换路径进一步包含第四通路,及第二通路系配置于液晶面板与光学膜之间且第四通路系配置于光学膜与背光模块之间。
还考虑本公开的其它方面及实施例。前述发明内容及以下实施方式并非意味将本公开限于任何特定实施例,而是仅意味描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本质及目标,应参考与附图结合的以下实施方式。在图式中,除非另外指定,否则相同或功能上相同的组件给定相同参考编号。
图1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
图4A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分离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显示组件。本文描述的电子显示组件的多个实施例中将壳体中的高温空气气流带到热交换器的内部。外部环境中的环境空气气流通过热交换器的外部。由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热交换,背光模块产生的热量或在阳光暴露之下于电子显示组件的内部空间中累积的热量经由热交换器传递到外部,从而降低了电子显示组件的温度。电子显示器组件内的多个通路的设计允许热量更快地散逸。此外,热交换器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非连接设计有利于防止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湿气和灰尘进入壳体,因此电子显示组件适合于户外使用。
图1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如图1中所展示,电子显示组件1包括透明板102、液晶面板104、背光模块20、壳体30、风流产生器42及热交换器50。透明板102设置于壳体30的前部30s1的显示开口中。液晶面板104设置于透明板102与背光模块20之间。背光模块20设置于显示单元10与热交换器50之间。背光模块20可包括光学膜202和其上具有一或多个光源204的电路板。光源204例如可为复数个LED,以为液晶面板104提供背光照明。光学膜202例如可为光扩散器,光反射器或增亮膜或其两者或多于两者之组合。
电子显示组件1包括内部热交换路径Pin和外部散热路径Pex。环境空气气流AF流经外部散热路径Pex。在本实施例中,内部热交换路径Pin包括通路P1、通路P2及通路P4。通路P1配置于透明板102和液晶面板104之间。通路P2配置于液晶面板104和背光模块20之间。也就是说,内部空气气流能够分别经由通路P1和P2通过液晶面板104的前侧和背侧。通路P4系直接地配置在背光模块20的后面。具体而言,通路P4经组态以邻近地附接至远离光源204的表面。通路P1、P2及P4与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S流体连接。也就是说,内部空气气流能够通过容纳空间S以及内部热交换路径Pin的通路P1、P2及P4。
电子显示组件1包括风流产生器42。风流产生器42例如是风扇,其设置于壳体30的容纳空间S中,且经组态以产生流经通路P1、P2、P4及容纳空间S的内部空气气流,以形成内部循环气流。需注意的是,风流产生器42的数量不限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电子显示组件1进一步包括另一风流产生器44。风流产生器44例如是风扇,其用于产生通过外部散热路径Pex的空气气流,以将由热交换器50传导的热量带到环境中。
热交换器50设置在壳体30的后部30s2的安装开口中。通路P4、外部散热路径Pex及导热部分502一起形成了热交换器50。导热部分502例如是由铝制成的金属板。需注意的是,通路P4中的任何空气流均独立于外部散热路径Pex中的环境空气气流AF。
热交换器50的内部设置于容纳空间S中。热交换器50的内侧表面附接至背光模块20的背侧,使得背光模块20与热交换器50热接触。热交换器50的通路P4与容纳空间S连接,使得由壳体30中的风流产生器42产生的空气气流能够通过热交换器50的通路P4。热交换器50的外部从安装开口突出到壳体30的后部30s2之外,并且外部散热路径Pex与外部环境流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30使通路P4与外部环境隔离并且在路径P4与外部散热路径Pex之间设置为非连接,所以环境空气气流AF不能流入通路P4,且因此壳体30中的空气气流不能流出至外部散热路径Pex。
根据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50有利于散逸电子显示组件1中累积的热量,从而降低电子显示组件1内的温度。电子显示组件1中累积的热量主要来自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阳光暴露下产生的热量,另一种方式是由背光模块20的光源204及/或电子显示组件1中的其他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如图1所示,风流产生器42产生流经通路P4的空气气流。并且,空气气流经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S并流经通路P1和P2。从图1清楚可知,由气流产生器42产生的空气气流形成内部循环气流。详细而言,由阳光照射在透明板102和液晶面板104上所产生的热量可被传递到通路P1和P2的空气中。在热交换或风流产生器42的作用力期间,藉由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播之特性,高温空气气流HF经由容纳空间S从热交换器50的通路P1和P2移动到通路P4,从而实现内部循环气流。由于沿着液晶面板104的前侧的通路P1和P2以及沿着液晶面板104的背侧的热交换器50之通路P4之间的连接,由阳光引起的高温空气气流HF在通路P1和P2以及热交换器50的通路P4之间流动。
环境空气气流AF(例如冷空气)在热交换器50的外部散热路径Pex中流动。通路P4中的高温空气气流HF使热交换器50的内部温度升高,并且外部散热路径Pex中的环境空气气流AF降低了热交换器50之外部的温度。因此,由于热交换器5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经由导热部分502的热接触,所以电子显示组件1由阳光及/或背光模块20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50传递到外部环境,从而降低了电子显示组件1的温度。
需注意的是,由阳光照射在透明板102和液晶面板104上产生的热或由背光模块20的光源204产生的热或由其他电子组件产生的热皆累积在电子显示组件1中。热交换器50主要经组态以散逸累积在电子显示组件1之一或多个组件中的热量。在本实施例中,配备有风流产生器42的热交换器50用于透明板102、液晶面板104及背光模块20的散热,从而降低电子显示组件1的整体温度。需注意的是,因为在液晶面板104的前侧和背侧上有两个空气通路,由阳光在透明板102和液晶面板104上累积的热量可以被迅速地引导至热交换器50的内部。由于热交换器5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经由导热部分502的热接触,可以降低电子显示组件1的整体温度。
图2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如图2中所展示,电子显示组件2包括透明板102、液晶面板104、光学膜106、背光模块20'、壳体30、风流产生器42及热交换器50。透明板102设置于壳体30的前部30s1的显示开口中。液晶面板104设置于透明板102与光学膜106之间。背光模块20'设置于光学膜106与热交换器50之间。背光模块20'可包括其上具有一或多个光源204的印刷电路板(PCB)。光源204设置于背光模块20'之前侧(亦即,面向液晶面板104)。
电子显示组件2包括内部热交换路径Pin和外部散热路径Pex。环境空气气流AF流经外部散热路径Pex。在本实施例中,内部热交换路径Pin包括通路P1、通路P3及通路P4。通路P1配置于透明板102和液晶面板104之间。通路P3配置于光学膜106和背光模块20'之间。通路P4系直接地配置在背光模块20'的后面。具体而言,通路P4附接至背光模块20'的背侧。通路P1、P3及P4与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S流体连接。也就是说,内部空气气流能够通过容纳空间S以及内部热交换路径Pin的通路P1、P3及P4。
电子显示组件2进一步包括风流产生器42。风流产生器42例如是风扇,其设置于壳体30的容纳空间S中,且经组态以产生流经通路P1、P3、P4及容纳空间S的内部空气气流,以形成内部循环气流。需注意的是,风流产生器42的数量不限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电子显示组件2进一步包括另一风流产生器44。风流产生器44例如是风扇,其用于产生通过外部散热路径Pex的空气气流,以将由热交换器50传导的热量带到环境中。
热交换器50设置在壳体30的后部30s2的安装开口中。通路P4、外部散热路径Pex及导热部分502一起形成了热交换器50。导热部分502例如是由铝制成的金属板。需注意的是,通路P4中的任何空气流均独立于外部散热路径Pex中的环境空气气流AF。
热交换器50的内部设置于容纳空间S中。热交换器50的内侧表面附接至背光模块20'的背侧,使得背光模块20'与热交换器50热接触。热交换器50的通路P4与容纳空间S连接,使得由壳体30中的风流产生器42产生的空气气流能够通过热交换器50的通路P4。热交换器50的外部从安装开口突出到壳体30的后部30s2之外,并且外部散热路径Pex与外部环境流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30使通路P4与外部环境隔离并且在路径P4与外部散热路径Pex之间设置为非连接,所以环境空气气流AF不能流入通路P4,且因此壳体30中的空气气流不能流出至外部散热路径Pex。
根据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50有利于散逸电子显示组件2中累积的热量,从而降低电子显示组件2内的温度。电子显示组件2中累积的热量主要来自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阳光暴露下产生的热量,另一种方式是由背光模块20'的光源204及/或电子显示组件2中的其他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如图2所示,风流产生器42产生流经通路P4的空气气流。并且,空气气流经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S并流经通路P1和P3。从图2清楚可知,由气流产生器42产生的空气气流形成内部循环气流。详细而言,由阳光照射在透明板102上所产生的热量可被传递到通路P1的空气中。此外,由背光模块20'的光源204及/或其他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可被传递到通路P3和P4中。由于热交换器50之通路P4、沿着液晶面板104的前侧的通路P1以及沿着背光模块20'的前侧的通路P3之间的连接,高温空气气流HF在通路P1、P3和P4之间流动。
环境空气气流AF(例如冷空气)在热交换器50的外部散热路径Pex中流动。通路P4中的高温空气气流HF使热交换器50的内部温度升高,并且外部散热路径Pex中的环境空气气流AF降低了热交换器50之外部的温度。因此,由于热交换器5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经由导热部分502的热接触,所以电子显示组件2中累积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50传递到外部环境,从而降低了电子显示组件2的温度。
需注意的是,相较于图2所示之电子显示组件2,由阳光照射在图1所示的电子显示组件1的透明板102和液晶面板104上所产生的热量可以被更快地散逸,因为在液晶面板104的前侧及背侧具有两个空气通路。另一方面,相较于图1所示之电子显示组件1,由图2所示之电子显示组件2的背光模块20'的光源204所产生的热量可以被更快地散逸,因为在背光模块20'之光源204的前侧及背侧具有两个空气通路。
图3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如图3中所展示,电子显示组件3包括透明板302、液晶面板304、光学膜306、背光模块308、壳体30、风流产生器42及热交换器50。
透明板302设置于壳体30的前部30s1的显示开口中。液晶面板304设置于透明板302与光学膜306之间。光学膜306例如可为光扩散器,光反射器或增亮膜或其两者或多于两者之组合并且不限于此。光学膜306设置于液晶面板304与背光模块308之间。背光模块308可包括其上具有一或多个光源310的印刷电路板(PCB)。光源310例如可为复数个LED,以为液晶面板304提供背光照明。
电子显示组件3包括内部热交换路径Pin和外部散热路径Pex。环境空气气流AF流经外部散热路径Pex。在本实施例中,内部热交换路径Pin包括通路P1、通路P2、通路P3及通路P4。通路P1配置于透明板302和液晶面板304之间。通路P2配置于液晶面板304和光学膜306之间。通路P3配置于光学膜306和背光模块308之间。通路P4系直接地配置在背光模块308的后面。通路P1、P2、P3及P4与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S流体连接。也就是说,内部空气气流(例如高温空气气流HF)能够通过容纳空间S以及内部热交换路径Pin的通路P1、P2、P3及P4。
风流产生器42例如是风扇,其设置于壳体30的容纳空间S中,且经组态以产生流经通路P1、P2、P3及P4及容纳空间S的内部空气气流,以形成内部循环气流。
电子显示组件3进一步包括另一风流产生器44。风流产生器44例如是风扇,其用于产生通过外部散热路径Pex的空气气流,以将由热交换器50传导的热量带到环境中。
热交换器50设置在壳体30的后部30s2的安装开口中。通路P4、外部散热路径Pex及导热部分502一起形成了热交换器50。
热交换器50的内部设置于容纳空间S中。热交换器50的内侧表面附接至背光模块308的背侧,使得背光模块308与热交换器50热接触。热交换器50的通路P4与容纳空间S连接,使得由壳体30中的风流产生器42产生的空气气流能够通过热交换器50的通路P4。热交换器50的外部从安装开口突出到壳体30的后部30s2之外,并且外部散热路径Pex与外部环境流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30使通路P4与外部环境隔离并且在路径P4与外部散热路径Pex之间设置为非连接,所以环境空气气流AF不能流入通路P4,且壳体30中的空气气流不能流出至外部散热路径Pex。
根据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50有利于散逸电子显示组件3中累积的热量,从而降低电子显示组件3内的温度。电子显示组件3中累积的热量主要来自阳光暴晒或电子显示组件3中的电子组件,例如背光模块308的光源310。如图3所示,风流产生器42产生流经通路P4的空气气流。并且,空气气流经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S并流经通路P1、P2和P3。从图3清楚可知,由气流产生器42产生的空气气流形成内部循环气流。详细而言,由阳光照射在透明板302、液晶面板304及/或光学膜306上所产生的热量可被传递到通路P1和P2中。此外,由背光模块308或其他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可被传递到通路P3和P4中。
环境空气气流AF(例如冷空气)流入热交换器50的外部散热路径Pex中。通路P4中的高温空气气流HF使热交换器50的内部温度升高,并且外部散热路径Pex中的环境空气气流AF降低了热交换器50之外部的温度。因此,由于热交换器5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经由导热部分502的热接触,所以电子显示组件3在壳体30内累积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50传递到外部环境,从而降低了电子显示组件3的温度。
需注意的是,相较于图1所示之电子显示组件1以及图2所示之电子显示组件2,在电子显示组件3中累积的热量可以被更快地散逸,因为在液晶面板304的前侧及背侧具有两个空气通路(亦即,P1及P2),且在背光模块308的前侧及背侧具有两个空气通路(亦即,P3及P4)。
需注意的是,可以基于实际需求适当地调整本发明之实施例中的每个通路P1、P2、P3和P4的间隙,使得内部循环气流可以流经通路P1、P2、P3和P4。
以下段落中绘示热交换器50的各种实施例。
图4A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参照图4A,热交换器50A能够附接至电子显示组件(例如,电子显示组件1、2或3)的背光模块(例如,背光模块20、20'或308),以用于改善散热。
热交换器50A包括内部部分L(例如,如图4A所示之虚线的左半部分)和外部部分R(例如,如图4A所示之虚线的右半部分)。热交换器50A的内部部分L的内侧表面50s1经组态以附接至背光模块的背侧(亦即,远离发光表面之一表面),并且内部部分L具有一散热通道CH1。散热信道CH1与电子显示组件的容纳空间S相连接。也就是说,藉由电子显示组件产生的高温空气气流HF能够通过容纳空间S和散热通道CH1。此外,可以在散热通道CH1中设置多个散热鳍片(heat sink fins)(在图中未示出)。
热交换器50A的外部部分R系与热交换器50A的内部部分L热接触。在此实施例中,外部部分R还具有一散热通道CH2。流经散热通道CH1的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与流经散热通道CH2的环境空气气流AF的方向实质上为平行。散热信道CH1与散热信道CH2非流体连通。具体而言,通过散热通道CH1的高温空气气流HF不会流入散热通道CH2,并且通过散热通道CH2的环境空气气流AF不会流入散热通道CH1。热交换器50A例如由导热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制成。因此,如果散热信道CH1中的温度高于散热信道CH2中的温度,则热量将通过散热信道CH1与散热信道之间的金属板从散热通道CH1传递到散热通道CH2。
参照图1-3及图4A,热交换器50A设置于壳体30的后部30s2的安装开口中。具体而言,热交换器50A的内部部分L(例如,如图4A所示之虚线的左半部分)系设置于电子显示组件1、2或3的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S中。热交换器50A的外部部分R(例如,如图4A所示之虚线的右半部分)从安装开口突出到壳体30的后部30s2之外。在此实施例中,热交换器50A是一体式单一件(integrated single piece)。因此,有利于热交换器50A的简单制造,以降低成本并确保内部部分L和外部部分R之间的适当的热接触。需注意的是,一体式热交换器50A并不限于此本发明所示之实施例。图4B绘示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50B的分离组件的示意图。参照图4B,内部部分L和外部部分R为分离之组件,其可被组装在一起以形成热交换器。可以使用任何具有导热材料的适当接合技术来将内部部分L和外部部分R彼此附接。
图5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参照图5,热交换器50C能够附接至电子显示组件(例如,电子显示组件1、2或3)的背光模块(例如,背光模块20、20'或308),以用于改善散热。热交换器50C包括内部部分L(例如,如图5所示之虚线的左半部分)和外部部分R(例如,如图5所示之虚线的右半部分)。
图5之热交换器50C类似于图4A之热交换器50A,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散热通道的数量。具体而言,热交换器50C的内部部分L具有复数个散热通道。在此实施例中,热交换器50C的内部部分L具有五个散热通道。类似地,热交换器50C的外部部分R也具有多个散热通道。在此实施例中,热交换器50C的外部部分R也具有五个散热通道。流经内部部分L的散热通道的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流经外部经R的散热信道的环境空气气流AF的方向。需注意的是,如果热交换器50C的内部部分L和外部部分R的多个散热通道的内壁的总散热面积大于热交换器50A的散热通道CH1和CH2的内壁的总散热面积,则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50C具有比图4A所示的热交换器50A更好的散热效果。
需注意的是,外部部分R及内部部分L的散热通道的数量可基于实际需求来决定,而不限于本发明。此外,外部部分R的散热通道的数量与内部部分L的散热通道的数量可为相同或不同。
再者,在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中,内部部分L的每个散热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和外部部分R的每个散热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均为矩形。需注意的是,每个散热通道的横截面面积的形状例如可为正方形、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而不限于本发明。
图6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参照图6,热交换器50D能够附接至电子显示组件(例如,电子显示组件1、2或3)的背光模块(例如,背光模块20、20'或308),以用于改善散热。热交换器50D包括内部部分L(例如,如图6所示之虚线的左半部分)和外部部分R(例如,如图6所示之虚线的右半部分)。
图6之热交换器50D类似于图4A之热交换器50A,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外部部分R的散热通道的开口方向。具体而言,流经内部部分L的散热通道CH1的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流经外部经R的散热通道CH2'的环境空气气流AF的方向。
图7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热交换器的示意图。参照图7,热交换器50E能够附接至电子显示组件(例如,电子显示组件1、2或3)的背光模块(例如,背光模块20、20'或308),以用于改善散热。热交换器50E包括内部部分L(例如,如图7所示之虚线的左半部分)和外部部分R(例如,如图7所示之虚线的右半部分)。
图7之热交换器50E类似于图6之热交换器50D,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散热通道的数量。具体而言,热交换器50E的内部部分L具有复数个散热通道。在此实施例中,热交换器50E的内部部分L具有五个散热通道CH11、CH12、CH13、CH14及CH15。类似地,热交换器50E的外部部分R也具有多个散热通道。在此实施例中,热交换器50E的外部部分R也具有五个散热通道CH21、CH22、CH23、CH24及CH25。流经内部部分L的散热通道的多个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流经外部经R的散热通道的多个环境空气气流AF的方向。需注意的是,如果热交换器50E的内部部分L和外部部分R的多个散热通道的内壁的总散热面积大于热交换器50D的散热通道CH1和CH2'的内壁的总散热面积,则图7所示的热交换器50E具有比图6所示的热交换器50D更好的散热效果。
需注意的是,热量的散热效能取决于散热通道的定向而变化。请参照图7,通道CH21、CH22、CH23、CH24及CH25的入口处的环境空气要比通道CH21、CH22、CH23、CH24及CH25的出口处的环境空气凉。因此,藉由通道CH15中的空气所携带的热量比通道CH11中的空气所携带的热量耗散更快。这是因为信道CH15中的空气与通道CH21、CH22、CH23、CH24及CH25入口周围的温度差远高于信道CH11中的空气与通道CH21、CH22、CH23、CH24及CH25出口周围的温度差。基于上述,热交换器50C可具有比热交换器50E更好的散热性能;并且热交换器50A可具有比热交换器50D更好的散热性能。
图8为根据本发明之一些实施例之电子显示组件的截面图。图8之电子显示组件8类似于图1之电子显示组件1;故以下仅描述差异处。
电子显示组件8包括罩体(cover)60。外部散热路径Pex在罩体60内。风流产生器42设置在壳体30中。风流产生器44设置在壳体30的外部并且在罩体60内,且风流产生器44对应于热交换器的外部散热路径Pex。风流产生器42系经组态以将壳体30中的高温气流HF带入通路P4中。风流产生器44系经组态以将环境空气气流AF带入外部散热路径Pex。
由于风流产生器44迫使空气运动以产生环境空气气流AF,因此有利于提高通路P4与外部散热路径Pex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此外,由于罩体60覆盖从壳体30突出的外部散热路径Pex,因此有利于电子显示组件8的美观。
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规定,否则如本文中所使用,单数术语“一(a/an)”及“所述”可包含多个指示物。举例来说,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规定,否则对电子装置的参考可包含多个电子装置。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连接(connect/connected/connection)”是指操作耦合或链接。经连接组件可直接地或(例如)经由另一组件集合间接地耦合到彼此。
另外,有时在本文中按范围格式呈现量、比率及其它数值。应理解,这类范围格式是为便利及简洁起见而使用,且应灵活地理解为不仅包含明确指定为范围限制的数值,且还包含涵盖于彼范围内的所有个别数值或子范围,如同明确指定每一数值及子范围那样。
虽然本公开已参考其特定实施例进行描述及绘示,但这些描述及绘示并不为限制性的。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如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定义的本公开的真实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各种改变且可取代等效物。绘示可不必按比例绘制。归因于制造程序及容限,本公开中的艺术再现与实际设备之间可存在区别。可存在并未特定绘示的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应将本说明书及附图视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可作出修改,以使特定情形、材料、物质组成、方法或工艺适应于本公开的目标、精神及范围。所有这类修改打算在此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虽然已参考按特定次序执行的特定操作来描述本文中所公开的方法,但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教示的情况下,可组合、再细分,或重新定序这些操作以形成等效方法。因此,除非本文中另外特定地指示,否则操作的次序及分组并非本公开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电子显示组件,其包含:
一背光模块;
一透明板;
一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透明板后面;
一光学膜,其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背光模块之间;
一内部热交换路径,其包含:
一第一通路,其配置于所述透明板与所述液晶面板之间;
一第二通路,其配置于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光学膜之间;
一第三通路,其配置于所述光学膜与所述背光模块之间;及
一第四通路,其直接位于所述背光模块后面,
其中流经所述第一通路、所述第二通路及所述第三通路之一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皆相同且彼此平行;及
一外部散热路径,一环境空气气流流经所述外部散热路径,其中所述外部散热路径携带来自流经所述第四通路的空气所传导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中所述第四通路及所述外部散热路径一起形成具有至少两个通道的一热交换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中所述交换器进一步包含复数个外部散热路径及复数个第四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中流经所述第四通路之所述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流经所述外部散热路径之所述环境空气气流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中流经所述第四通路之所述内部空气流的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流经所述外部散热路径之所述环境空气气流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进一步包含一壳体,其中所述外部散热路径是在所述壳体之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进一步包含一罩体,其中所述外部散热路径是在所述罩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中所述罩体具有一开口,使得所述环境空气气流能够经由所述开口通过所述外部散热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进一步包含一风流产生器,其经组态以产生流经所述第四通路的所述内部空气气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中所述风流产生器是设置于所述第四通路之周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显示组件,其中流经所述第一通路、所述第二通路及所述第三通路之所述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与流经所述第四通路的所述内部空气气流的方向相反。
CN202110181017.1A 2020-02-13 2021-02-09 电子显示组件 Pending CN1132535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790,396 US10969615B2 (en) 2018-07-04 2020-02-13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US16/790,396 2020-0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3501A true CN113253501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181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1017.1A Pending CN113253501A (zh) 2020-02-13 2021-02-09 电子显示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3501A (zh)
TW (1) TWI74773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8614A (zh) * 2021-12-30 2022-05-13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WO2023151262A1 (en) * 2022-02-11 2023-08-17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034A (zh) * 2009-01-23 2010-08-04 欧睿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的散热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0840B2 (ja) * 2002-07-17 2005-0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TWI386712B (zh) * 2009-01-07 2013-02-21 Oripix Holdings Ltd 液晶顯示器之散熱結構
TWI693448B (zh) * 2018-07-04 2020-05-11 光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及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034A (zh) * 2009-01-23 2010-08-04 欧睿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的散热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8614A (zh) * 2021-12-30 2022-05-13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WO2023151262A1 (en) * 2022-02-11 2023-08-17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6878A (zh) 2021-10-01
TWI747738B (zh) 2021-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9615B2 (en)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US1075418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KR101266874B1 (ko) 영상투사장치
US8358397B2 (en) System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display
US10321614B1 (en) Display assembly with heat dissipation
US7527409B2 (en) Display unit
CN113253501A (zh) 电子显示组件
AU2009335644A1 (en) Thermal control system for an electronic display
KR2006003366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갖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KR20110043720A (ko) 반도체 다이를 냉각하는 냉각 장치
JP2009218299A (ja) 液冷モジュール
JP2017005010A (ja) 電子機器
KR100708124B1 (ko) 수냉식 냉각구조를 채용한 조명유니트
CN111355938A (zh) 投影装置
KR0136070B1 (ko) 전자장치
CN215297899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110687717B (zh) 热交换装置及显示装置
JPH09326579A (ja) 冷却ユニットおよび該ユニットに用いるヒートシンク
CN115243526A (zh) 电子设备
KR102334505B1 (ko) 디스플레이 냉각장치
KR102001029B1 (ko) 펠티에 소자를 이용한 태양광 발전 접속반 다이오드 모듈 방열 모듈
WO2019163555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20230350143A1 (en) Bottom side air flow for optical module and cage
CN212132092U (zh) 一种灯具
JP2005150539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