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8614A -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8614A
CN114488614A CN202111653545.9A CN202111653545A CN114488614A CN 114488614 A CN114488614 A CN 114488614A CN 202111653545 A CN202111653545 A CN 202111653545A CN 114488614 A CN114488614 A CN 114488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plate
backlight module
heat
air channel
emit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35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88614B (zh
Inventor
程溧
朱安超
彭月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jie Net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jie Net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jie Net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jie Networ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5354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8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8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8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88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8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02F1/133385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with cooling means, e.g. f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发光单元;所述背板具有第一表面和与之邻接的两个第二表面,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背板形成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贯穿两个所述第二表面而与外界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发光单元设置在第一表面,因此发光单元的大部分热量被直接传递给背板,并被空气通道所吸收。由于空气通道两端是贯通的,故而热量会在空气通道内快速的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流速通道,使得空气通道两端的热量可以快速散出,并与环境形成对流散热。由此,通过在背板上形成空气通道后,可以大大减少发光单元的热量传递至屏体,有效降低屏体温度。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屏温指的是屏幕与人体手接触到温度,由于液晶显示设备中,LED本身的发光效率不高,通常在20~30%之间,大部分光在背光光腔中被浪费,仅大约5%左右发出,如此整个液晶显示器显示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量,会导致屏温较高。
传统的为了降低屏温,一般采用散热系统进行温度优化,散热系统包括水冷和风冷两种形式,具体地,在关键的器件上使用风冷或者水冷的降温通道,增加额外的系统,采用主动降温的方式进行散热。水冷和风冷的方式虽然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但是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同时,水冷与风冷均需要维护,给后续用户使用带来不便;再者,水冷产品容易产生液漏问题;风冷产品需要使用风扇,风扇容易积灰,产生风扇损坏,风道散热效果降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发光单元;
所述背板具有第一表面和与之邻接的两个第二表面,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背板形成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贯穿两个所述第二表面而与外界连通。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分体设置且依次连接的多个主体部,每一个所述主体部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空气通道,多个所述主体部的分布方向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散热主体、连接部和插接部,所述散热主体形成有所述空气通道;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插接部分设于所述散热主体的两相对侧,所述连接部形成有插槽,相邻两个所述主体部中,其中一个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插接部插入另一个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插槽。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间隔构成所述插槽;和/或,所述插接部呈板状。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的槽壁之间设有缓冲件。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其中一个表面构成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侧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而围设形成所述空气通道。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形成有多个所述空气通道,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发光单元,每一个所述空气通道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空气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分布。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表面焊接。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发光单元分设于所述背板的两相对侧,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背板之间设置有隔离层。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环绕所述背板设置,所述隔离层盖合所述安装框的其中一端敞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液晶面板面向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表面设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发光单元;
所述背板具有第一表面和与之邻接的两个第二表面,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背板形成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贯穿两个所述第二表面而与外界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发光单元设置在第一表面,因此发光单元的大部分热量被直接传递给背板,并被空气通道所吸收。由于空气通道两端是贯通的,故而热量会在空气通道内快速的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流速通道,使得空气通道两端的热量可以快速散出,并与环境形成对流散热。由此,通过在背板上形成空气通道后,可以大大减少发光单元的热量传递至屏体,有效降低屏体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背光模组水平方向上的剖切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垂直方向上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垂直方向上的剖切示意图,其中箭头代表热量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
Figure BDA0003447223290000031
Figure BDA000344722329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则“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则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有效降低显示设备的屏温。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和发光单元20。
背板10具有第一表面11和与之邻接的两个第二表面,发光单元20设置在第一表面11,背板10形成有空气通道12,空气通道12贯穿两个第二表面而与外界连通。
以显示设备例如液晶电视在使用状态下的方位为例,第一表面11指的是前表面,一个第二表面为上表面,另一个第二表面为下表面,或者,第二表面为左侧面或者右侧面。示例性的,第二表面为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即空气通道12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贯穿背板10的上下表面。
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组30,光学膜片组30包括导光板、反射片72、偏光片等等,光学膜片组30设置在背板10第一表面11所在的一侧,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膜片组30处理后,从液晶面板73射出。故而第一表面11面向光学膜片组30和液晶面板73。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0设置在第一表面11,因此发光单元20的大部分热量被直接传递给背板10,并被空气通道12所吸收。由于空气通道12的两端是贯通的,故而热量会在空气通道12内快速的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流速通道,使得空气通道12内的热量可以快速散出,并与环境形成对流散热。同时,电源模块40一般设置在背板10的后侧,即电源模块40设置在背离第一表面11的一侧,电源模块40产生的热量,大部分从整机机壳的后侧散出,而朝前流动的一部分热量同样也会被空气通道12所吸收,并从空气通道12散出。由此,通过在背板10上形成空气通道12后,可以大大减少发光单元20和电源模块40的热量传递至屏体,有效降低屏体温度。
进一步地,空气通道12内可以形成强制对流,空气从空气通道12的一端进入,将空气通道12内的热量带走,从空气通道12的另一端快速流出,形成强制对流,形成快速散热的效果,产生低屏温。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10形成有多个空气通道12,第一表面11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20,发光单元20对应空气通道12设置,并且,每一个空气通道12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发光单元20,发光单元20设置在构成空气通道12的一个侧壁上,因此发光单元20正对着空气通道12设置,发光单元20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快速传递给空气通道12,减少热量从其它位置散发。
可选地,空气通道12为长条状,其长度方向为其贯通方向,发光单元20可以设置在空气通道12的任意位置。示例性的,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发光组,每一个发光组均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0。每一个发光组对应一个空气通道12设置,并且每一个空气通道12对应设置一个发光组,同一个发光组中的多个发光单元20沿空气通道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可选地,多个发光单元20均匀分布在第一表面,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0之间的间隔相同,因此发光单元20产生的热量可以较为均匀的从空气通道12两端散出,避免在其中一端过为集中的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通道12可以形成在第一表面11所在的一侧,即空气通道12形成在第一表面11的前侧;或者,空气通道12形成在背离第一表面11的一侧,即空气通道12位于背板10的后侧。可选地,发光单元20和空气通道12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的方向分布,如此空气通道12形成于背板10的后侧。当发光单元20发光时,发光单元20产生的热量直接向后传递至后方的空气通道12内,并从空气通道12的两端散出。因此,设置在发光单元20后侧的空气通道12将热量向发光单元20的后侧引导,大大减少热量朝前方流动而影响屏温。
进一步地,背板10包括分体设置且依次连接的多个主体部13,每一个主体部13均设置至少一个空气通道12,多个主体部13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一方向与第一表面11平行。可选地,第一方向为左右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10采用多个主体部13分体设置依次拼接形成,可以降低加工难度,不需要开整体的模具,当背板10采用铝型材时,背板10的截面可以使用铝挤模具进行成形,成本低。
可选地,每一个主体部13形成一个空气通道12。当然,其它实施例中,每一个主体部13也可以形成两个甚至更多个空气通道12。
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通道12的贯穿方向与多个主体部13的排布方向垂直。或者,空气通道12的贯穿方向与多个主体部13的排布方向可以呈小于90°或者是大于90°的夹角设置。示例性的,空气通道12的贯穿方向沿上下方向,多个主体部13的排布方向沿左右方向,两者呈垂直状态。
相邻两个主体部13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和卡槽卡接、插筋和插槽插接、螺钉连接、铆钉铆接或者焊接等。以下以插接为例,主体部13具有插接部133和插槽1322,相邻两个主体部13中,其中一个主体部13的插接部133插入另一个主体部13的插槽1322内,实现插接配合。
具体而言,主体部13包括散热主体131、连接部132和插接部133,散热主体131形成有空气通道12。连接部132和插接部133分设于散热主体131的两相对侧,连接部132形成有插槽1322,相邻两个主体部13中,其中一个主体部13的插接部133插入另一个主体部13的插槽1322。通过插槽1322和插接部133插接的方式,一方面方便主体部13之间定位,另一方面,该组装方式方便快捷,可以大大提高组装效率。
可选地,插槽1322的开口背离散热主体131。示例性的,连接部132位于散热主体131的左侧,因此插槽1322的开口朝向左侧,插接部133位于散热主体131的右侧。当然,其它实施例中,插槽1322的开口还可以朝背离第一表面11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相邻两个主体部13采用插接的方式配合,可以根据需要将插接部133在插槽1322内的插入深度进行调整,故而背板10还存在一定的柔性,根据插接部133在插槽1322内的插入深度,可以调节背板1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同时,也可以调整相邻两个主体部13上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0之间的间距。上述中,柔性指的是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0之间的间距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整。
进一步地,连接部132包括沿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板1321,两个连接板1321之间的间隔构成插槽1322;和/或,插接部133呈板状。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板1321和板状的插接部133均为板状的结构,并设置在散热主体131的两相对侧,可以有效的提升平面的刚性,使得背板10不需要其他加强结构就可以达到原有有加强筋的强度。再者,板状结构类似于散热翼片,其表面积较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减少热量朝前传递。因此板状结构的连接部132和插接部133,同时兼具有散热和固定左右相邻主体部13的作用。
可选地,两个连接板1321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的方向间隔设置,因此连接板1321和插接部133的板面都是平行于液晶面板,连接板1321和插接部133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相对于其本身的长度或宽度而言较小,可以避免前后方向的占用空间过大,进而可以避免显示设备前后方向厚度过大。
可选地,其中一个连接板1321与散热主体131平齐,两者平齐的表面构成第一表面11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其中一个连接板1321的前表面与散热主体131的前表面平齐。连接板1321与散热主体131平齐后,可以形成一个平整的表面,有效提升平面的刚性。
进一步地,插接部133与插槽1322的槽壁之间设有缓冲件14。本申请实施例中,插接部133位于插槽1322内的部分全部被缓冲件14包覆,插接部133通过缓冲件14与插槽1322的槽壁接触,避免插接部133与插槽1322的槽壁接触,实现紧配合插接,故插接部133和插槽1322之间不存在连接的振动,可以避免震动噪音的影响,因此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连接强度。缓冲件14包括但不限于硅胶、橡胶、泡棉等。缓冲件14与插接部133之间可以粘接在一起实现固定;当然,缓冲件14可以设置为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合的筒状结构直接套设在插接部133,在此基础上,缓冲件14与插接部133之间可以粘接在一起实现固定,或者,缓冲件14紧密套设在插接部133上,两者过盈配合实现固定。此外,其它实施例中,缓冲件14也可以仅包裹插接部133位于插槽1322内的一部分表面,而未将插接部133位于插槽1322内的全部表面所包裹,只要将插接部133和插槽1322的槽壁隔开,避免两者直接接触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通道12仅两端开口,四周闭合,因此可以减少热量从四周散发,使得热量尽可能从两端散出。具体而言,背板10包括第一侧壁1311、第二侧壁1312和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1313,第一侧壁1311的其中一个表面构成第一表面11,第二侧壁1312与第一侧壁1311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第三侧壁1313各自分别连接第一侧壁1311和第二侧壁1312而围设形成空气通道12。如此,第一侧壁1311、第二侧壁1312和两个第三侧壁1313围设形成环状结构,其中间的空间构成空气通道12。
空气通道12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等。示例性的,空气通道12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
具体而言,散热主体131包括第一侧壁1311、第二侧壁1312和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1313,第一侧壁1311为前侧壁,第二侧壁1312为后侧壁,两个第三侧壁1313分别为左侧壁和右侧壁。位于前侧的连接板1321与第一侧壁1311平齐,后侧的连接板1321位于第一侧壁1311和第二侧壁1312之间,由此,插接部133位于第一侧壁1311和第二侧壁1312之间,因此两个连接板1321和插接部133类似于凸出在散热主体131侧面的加强板,可以起到结构加强的效果,大大减小主体部13的变形。此外,相邻两个散热主体131之间是间隔设置的,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间,该部分空间同样有利于散热。
发光单元20与背板10之间的连接方式具有多种,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0与第一表面11焊接。该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0是直接打件在背板10上的,发光单元20的热量可以有效的通过焊盘直接导到背板10上,而无需经过其它的部件,因此可以避免间接传热形成的热量损失的问题。本申请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0与背板10之间还可以采用导热胶进行粘接。
此外,由于显示设备的电源,其局部温度比较高,电源同样会影响显示设备局部的屏体温度。针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电源模块40,电源模块40和发光单元20分设于背板10的两相对侧,电源模块40与背板10之间设置有隔离层50。具体而言,电源模块40设置在背板10的后侧,电源模块40用于与外部电源连通,实现对显示设备的供电。当电源模块40工作时,由于电源模块40上的电子元器件较多,因此会产生较多的热量。通过在背板10后侧设置隔离层50后,能够将电源模块40产生的大部分热量拦截在背板10的后侧,使得电源模块40产生的大部分热量都从机壳的后侧散出,而减少热量传递至背板和液晶面板,从而减小对前侧屏体的影响。
隔离层50呈板状结构,隔离层50采用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塑料板、铝塑板(发泡PVC夹层)。示例性的,隔离层50为铝塑板。铝塑板的铝结构可以保证刚度,实现与背板10或者其它结构的连接固定,铝塑板的塑料结构则可以起到隔热效果,更好将热量阻挡在背板10的后侧。再者,铝塑板的铝结构导热效果较佳,可以快速将电源模块40的热量均匀分散到铝塑板的各处,因此热量在铝塑板各处分布较为均匀,进而热量可以更加均匀地向前传递,使得电源模块40的热量对于前部影响更加均匀化。进一步地,当电源模块40的部分热量透过铝塑板传递至背板10时,该部分热量还可以通过背板10的空气通道12与环境进行对流散热,从而大大减少对于屏体的影响。再者,当电源模块40的热量传递至背板10时,由于空气通道12的作用,同样也可以将电源模块40的热量均匀化,使得未被带走的热量均匀向前传递。
进一步地,背板10和后侧和电源模块40之间可以设置一层或者多层隔离层50,当设置多层隔离层50时,多层隔离层50依次层叠设置。
传统的显示设备中,例如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的电源模块40局部温度比较高,会影响液晶显示器局部的屏体温度,由于电源模块40温度集中,会导致屏体温度在局部产生大约11.2摄氏度的温升。而根据低屏温的需要,需要控制屏体温升达到6℃以内。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离层50后,不仅可以隔离电源模块40的一部分热量在后侧,还可以将电源模块40朝前传递的热量均匀分散到各个位置,进而使得最终被传递到屏体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减轻热量集中现象。
进一步地,背光模组还包括安装框60,安装框60环绕背板10设置,隔离层50盖合安装框60的其中一端敞口。如此,相当于隔离层50完全将背板10的后侧遮挡,并将电源模块40与背板10之间的通道完全隔离,从而可以更好将电源模块40产生的热量隔离在背板10的后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10的侧缘可以与安装框60固定。具体而言,安装框60可以形成台阶面,台阶面面向后侧,背板10的侧缘与台阶面抵接。隔离层50可以与安装框60的后端面抵接。具体而言,背板10的后侧即第二侧壁1312的后侧与安装框60的后端面平齐,如此,隔离层50同时与安装框60的后端面以及背板10的后侧抵接,可以便于隔离层50的定位和固定安装,同时,也实现了隔离层50将整个背板10的后侧遮挡,隔离开电源模块40与背板10之间的连接通道,实现较佳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71,中框71设置在安装框60的外侧,安装框60可以与中框71固定。中框71的前端可形成弯折部,弯折部的前侧供液晶面板73固定,弯折部的后侧将光学膜片组30抵接在安装框60的前端。
进一步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72,反射片72设置在第一表面11,发射片对应发光单元20的位置开设有让位孔,以使得发光单元20能够直接与背板10的第一表面11接触。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经反射片72反射,接着依次经过各个光学膜片组30的处理后,从液晶面板73发出。由于连接板1321和第一侧壁1311平齐设置,因此连接板1321和第一侧壁1311形成的第一表面11平整度高,可以更好支撑反射片72,避免反射片72变形。
进一步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未标示),扩散板设置在光学膜片组30和反射片72之间。
背板10可以采用碳钢板或者铝合金,具有较佳的导热效果。发光单元20可以是LED灯,LED的光学效率更高,可以减少发热量。进一步地,电源模块40还可以使用导热硅胶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0具有两个散热通道,向前侧的次散热通道和向后侧的主散热通道,空气通道12构成发光单元20向后侧的主散热通道,承担主要的散热功能,吸收发光单元20的大部分热量。发光单元20仅少部分热量从次散热通道直接向前侧传递至屏幕。
同样地,电源模块40也具有两个散热通道,向屏幕前侧散热以及向机壳后侧散热,电源模块40前侧的散热通道与空气通道12连接,因此热量被空气通道12吸收后从上下两端散出。隔离层50将大部分热量阻挡在后侧,并从机壳后侧散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包括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显示设备可以是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液晶电视、平板、台式电脑的显示器、手提电脑、手机等。如此,显示设备还包括液晶面板73,液晶面板73面向背光模组的第一表面11设置,光学膜片组30设置在液晶面板73和背板10之间。
进一步地,显示设备还包括后盖板74,后盖板74设置在安装框60的后侧,后盖板74的前端与安装框60固定,该后盖板74形成腔体结构,将电源模块40罩设在内。即后盖板74形成整机机壳的后侧,电源模块40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从后盖板74散出。
此外,显示设备还包括钢化玻璃,钢化玻璃设置在液晶面板73的前侧,对液晶面板73形成保护作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屏温指的是钢化玻璃前侧的温度。
显示设备还可以是对于屏体温度比较敏感的其他灯箱结构,如广告灯箱,高亮模组,广告屏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看到发光单元20产生大部分的热量可以顺利的被吸入到后侧的空气通道12,热量吸入在空气通道12内后快速的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流速通道,使得空气通道12内热量与空气形成强制对流,可以快速从空气通道12的端部散出。因此仅发光单元20产生的其余少部分热量向前传递至屏幕。同时,电源模块40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均被隔离层50阻挡在后侧,并从整机机壳的后侧散出。电源模块40产生的其余少部分热量穿过隔离层50到达背板10,该少部分热量的其中大部分被空气通道12所吸收,从空气通道12两端散发到环境中,仅有少部分热量朝前传递至屏幕。由此,发光单元20的热量主要从后侧的空气通道12散出,电源模块40的热量尽可能被隔离层50隔绝,可以有效的降低屏体温度,预计可以降低屏体温度在6~7℃左右。其中,可以预计减少电源模块40对于屏体温度的影响为5℃,预计减少发光单元20对屏体温度的影响为1~2℃。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该种散热方式,不需要增加主动散热的系统,相对而言维护起来更加的简单。同时,方案适用范围广,成本可控,甚至相对原有整套背板10钣金的开模费用更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和发光单元;
所述背板具有第一表面和与之邻接的两个第二表面,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背板形成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贯穿两个所述第二表面而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分体设置且依次连接的多个主体部,每一个所述主体部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空气通道,多个所述主体部的分布方向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散热主体、连接部和插接部,所述散热主体形成有所述空气通道;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插接部分设于所述散热主体的两相对侧,所述连接部形成有插槽,相邻两个所述主体部中,其中一个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插接部插入另一个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插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间隔构成所述插槽;和/或,所述插接部呈板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的槽壁之间设有缓冲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其中一个表面构成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侧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而围设形成所述空气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形成有多个所述空气通道,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发光单元,每一个所述空气通道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空气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表面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发光单元分设于所述背板的两相对侧,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背板之间设置有隔离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环绕所述背板设置,所述隔离层盖合所述安装框的其中一端敞口。
12.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111653545.9A 2021-12-30 2021-12-30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Active CN114488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3545.9A CN114488614B (zh) 2021-12-30 2021-12-30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3545.9A CN114488614B (zh) 2021-12-30 2021-12-30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8614A true CN114488614A (zh) 2022-05-13
CN114488614B CN114488614B (zh) 2023-05-16

Family

ID=81508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3545.9A Active CN114488614B (zh) 2021-12-30 2021-12-30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8861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7239A (zh) * 2022-07-29 2022-08-3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967240A (zh) * 2022-08-02 2022-08-3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202103A (zh) * 2022-07-08 2022-10-18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US11803005B1 (en) 2022-08-01 2023-10-31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94272B (en) * 2003-10-07 2004-06-2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CN102901006A (zh) * 2012-08-28 2013-01-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和背板
CN103543559A (zh) * 2013-11-05 2014-01-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
US20160238876A1 (en) * 2013-03-14 2016-08-18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Rigid LCD Assembly
TW202006433A (zh) * 2018-07-04 2020-02-01 光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及顯示裝置
CN113253501A (zh) * 2020-02-13 2021-08-13 光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显示组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94272B (en) * 2003-10-07 2004-06-2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CN102901006A (zh) * 2012-08-28 2013-01-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和背板
US20160238876A1 (en) * 2013-03-14 2016-08-18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Rigid LCD Assembly
CN103543559A (zh) * 2013-11-05 2014-01-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
TW202006433A (zh) * 2018-07-04 2020-02-01 光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及顯示裝置
CN113253501A (zh) * 2020-02-13 2021-08-13 光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显示组件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2103A (zh) * 2022-07-08 2022-10-18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4967239A (zh) * 2022-07-29 2022-08-3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967239B (zh) * 2022-07-29 2022-11-2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4021428A1 (zh) * 2022-07-29 2024-02-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背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803005B1 (en) 2022-08-01 2023-10-31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4027054A1 (zh) * 2022-08-01 2024-02-0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967240A (zh) * 2022-08-02 2022-08-3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967240B (zh) * 2022-08-02 2022-12-2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960113B2 (en) 2022-08-02 2024-04-16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8614B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88614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US815962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EP1785764B1 (en) Display unit with heat dissipation capability
TWI475297B (zh) 背光模組及其散熱設計
KR102258444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39849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기기
US20060070280A1 (en) Display device
EP2674808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2030049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WO2013143128A1 (zh) 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JP5693624B2 (ja) 表示装置
CN103852925B (zh) 显示装置和薄型电视
JP201009792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7226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30200021A1 (en) Mobile Terminal
CN2124136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0004824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3391769B2 (ja) 遊技機用液晶表示装置のための画像パネルユニット
TWI322301B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thereof
CN212966841U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I385449B (zh)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模組
JP2019198017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4862251B2 (ja) 放熱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4059502A (ja) 表示装置
JP6174799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