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2422A -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2422A
CN113192422A CN202110423461.XA CN202110423461A CN113192422A CN 113192422 A CN113192422 A CN 113192422A CN 202110423461 A CN202110423461 A CN 202110423461A CN 113192422 A CN113192422 A CN 113192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hell
air bag
housing
lamin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234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2422B (zh
Inventor
古春笑
张帅
杨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234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924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2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2422A/zh
Priority to US17/572,269 priority patent/US2022012655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2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2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sing technique, e.g. using action of vacuum or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66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onforming the layers or laminate to a convex or concave prof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贴合装置用于柔性待贴合件与曲面容纳件贴合,贴合装置包括气囊,气囊包括弹性壳体,弹性壳体用于容纳气体介质;气囊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区和夹持区,承载区用于承载柔性待贴合件;弹性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孔隙,当气囊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第一孔隙向所述气囊外释放气体介质。气囊能够通过第一孔隙在预设压力下向气囊外释放气体介质,将最大贴合压力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避免贴合压力调节不准造成贴合不良。

Description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体)屏体具有良好的柔性,广泛应用在曲面显示装置中。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曲面显示装置由两边曲面向四曲面等多曲面的方向发展,同时,曲面显示装置弯曲的弧度也逐渐增大,像大弧度倒扣形态的显示装置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然而,在柔性屏与曲面盖板贴合形成曲面装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贴合压力难以精确调节,造成贴合不良,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与显示装置,解决贴合过程中压力调整困难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贴合装置,用于柔性待贴合件与曲面容纳件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弹性壳体,所述弹性壳体用于容纳气体介质;
所述气囊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区和夹持区,所述承载区用于承载所述柔性待贴合件;
所述弹性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孔隙,当所述气囊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所述第一孔隙向所述气囊外释放所述气体介质。
进一步,所述第一孔隙位于所述夹持区。
进一步,所述弹性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周侧;
所述气囊包括由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第一容纳腔,以及由所述第二壳体界定的第二容纳腔;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一孔隙,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夹持区,所述第一孔隙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孔隙,当所述第二壳体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二预设压力,所述第二孔隙向所述第一容纳腔释放所述气体介质,所述第二预设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
优选地,所述弹性壳体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围绕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第三壳体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由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围合而成;
所述第三壳体具有第三孔隙,当所述第三壳体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所述第三孔隙向所述第一子腔释放所述气体介质;所述第三预设压力介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和所述第二预设压力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对应的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并列排布组装,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远离所述承载区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气压控制机构,所述气压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连通,所述气压控制机构包括进气通道,用于控制所述气囊内气体压力。
进一步,所述第一预设压力为300-350Kgf;所述第三预设压力为200-250Kgf;所述第二预设压力为100-200Kgf。
进一步,所述弹性壳体包括位于所述承载区的承载部和位于所述夹持区的夹持部,所述承载部的硬度小于所述夹持部的硬度;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拐角部,所述拐角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夹持部之间,所述拐角部硬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硬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柔性待贴合件、曲面容纳件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
向所述气囊内充入第一填充量的气体介质,所述气囊内气体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
将所述柔性待贴合件承载于所述气囊的承载区,形成贴合初装体;
使得所述贴合初装体与所述曲面容纳件接触;
向所述气囊内冲入所述气体介质,所述气囊顶压所述柔性待贴合件,直至达到所述第一预设压力。
进一步,所述曲面容纳件内包括平面容纳部和曲面容纳部;所述向所述气囊内冲入所述气体介质,所述气囊顶压所述柔性待贴合件,直至达到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包括:
向所述气囊内冲入所述气体介质,所述气囊顶压所述柔性待贴合件与所述曲面容纳件沿着由平面容纳部向所述曲面容纳部方向顺序贴合。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制备,或采用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贴合方法制备
本发明提供的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由于在弹性壳体上设置了第一孔隙,当气囊提供给待贴合件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候,气囊能够通过弹性壳体上的第一孔隙向气囊外释放气体介质,也就是说,能够利用第一孔隙自动调节贴合压力,将最大贴合压力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避免贴合压力检测、调节不准造成贴合不良。此外,由于第一孔隙的存在,气囊能够通过气体介质的释放,维系预设的贴合压力,进一步保障贴合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a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对应图1a实施方式中气囊承载柔性屏体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本申请第五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方法贴合前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气囊100;弹性壳体110;容纳腔120;第一壳体111;第一孔隙1101;第一容纳腔121;第二壳体112;第二孔隙1102;第二容纳腔122;第三壳体113;第一子腔1211;第二子腔1212;柔性屏体200;曲面盖板300;气压控制机构400;进气通道410;出气通道420;引导膜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在贴合工艺中,尤其是在柔性屏贴合到曲面盖板的曲面贴合工艺中,需要提供合适的贴合压力,以避免贴合压力不足产生气泡、或者贴合压力过大造成损伤。现有技术缺乏准确控制贴合压力的技术,即使是采用检测压力、反馈压力、基于压力反馈调节压力的调节方法也会存在工艺复杂且控制精确度不高的问题,容易产生贴合不良。
本申请提供一种贴合装置,用于柔性待贴合件与曲面容纳件贴合,贴合装置包括气囊,气囊包括弹性壳体,弹性壳体用于容纳气体介质;气囊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区和夹持区,承载区用于承载柔性待贴合件;弹性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孔隙,当气囊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第一孔隙向气囊外释放气体介质。通过在气囊的弹性壳体设置第一孔隙,在气囊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第一孔隙形成张开态,从而气囊内气体介质能够通过第一孔隙释放至弹性壳体外,即使进一步向气囊内传输气体介质,也能基于第一孔隙的释放作用,避免贴合压力的进一步增大。从而形成贴合压力的自动监控和调节,降低贴合装置的复杂度,同时避免贴合压力过大造成损伤。
本发明提供的贴合装置,用于柔性待贴合件与曲面容纳件贴合,以柔性待贴合件为柔性屏体,曲面容纳件为曲面盖板为例,曲面盖板可以为双曲面盖板、四曲面盖板等,本申请不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以柔性屏体和曲面盖板的贴合为例进行说明。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申请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图1a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的气囊结构示意图;图1b为对应图1a实施方式中气囊承载柔性屏体状态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a、图1b,贴合装置包括气囊100,贴合过程中,气囊100用于承载和压合柔性屏体200,以与曲面盖板300贴合。
气囊100包括弹性壳体110,弹性壳体110用于容纳气体介质。可以理解,在贴合过程中需要调节贴合压力或者气囊100形貌时,主要通过调节弹性壳体110内气体介质填充量,实现贴合压力和贴合过程的调节。在非贴合过程中,弹性壳体110内可以不具有气体介质,以便于存放、搬运及运输等。当然,弹性壳体110内也可以始终含有固定填充量的气体介质,例如在同一规格的多次贴合过程中,可以在每次贴合完成后保留一定填充量的气体介质,便于下次贴合过程的开始,提高贴合效率。具体弹性壳体110内是否始终保留有气体介质本申请不进行限制,只要弹性壳体110能够在气体介质的作用下膨胀,能够具备实现气体介质容纳的功能,以满足贴合需求即可。
气囊100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区和夹持区,承载区用于承载柔性屏体200,基于此,承载区可以理解为在承载柔性屏体200时与柔性屏体200相对应的部分,或者说承载区的区域范围可以理解为根据待贴合的柔性屏体200的大小设计的范围。夹持区与承载区相互连接。弹性壳体110包括位于承载区的承载部和位于夹持区的夹持部,本实施例中,弹性壳体110的承载部即实现气囊100承载柔性屏体200功能。弹性壳体110用于容纳气体介质,弹性壳体110能够在气体介质的作用下形变,从而实现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的全面贴合。
弹性壳体1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孔隙1101,当气囊100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第一孔隙1101向气囊100外释放气体介质。也就是说,第一孔隙1101具有闭合态和张开态,在气囊100内气体压力没有达到预设压力时候,第一孔隙1101保持闭合,气囊100根据其内含有的气体介质量对贴合过程提供对应的压力。随着气囊100内气体介质含量的增加,气囊100内气体压力增加,作用在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贴合过程中,柔性屏体200受到的贴合压力增大。当气囊100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第一孔隙1101处于张开态,从而气囊100内的气体介质通过第一孔隙1101释放,避免贴合压力的继续增大。故,第一预设压力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为贴合所需的最大压力对应的气囊内气体介质压力,具体可以仿真试验或者多次验证得到合适的第一预设压力,则无需精确监控气体介质的填充量,即可通过第一孔隙1101实现贴合压力在预期的范围内。
进一步的,第一孔隙1101位于夹持区,由于夹持区无需承载柔性屏体200,更便于到达第一预设压力后气体介质释放至气囊100外。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气囊100包括弹性壳体110和由弹性壳体110限定的容纳腔120,形成容纳气体介质的空间。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贴合过程的调节,气囊100需要进行气体介质的填充和释放。具体的,贴合装置还包括气压控制机构400,气压控制机构400与容纳腔120相连通,因此在贴合过程中弹性壳体110与气压控制机构400等共同配合限定容纳气体介质的空间,但是这不影响弹性壳体110具备容纳气体介质的功能,弹性壳体110用于容纳气体介质并不限于弹性壳体110独立实现容纳气体介质的功能。气压控制机构400至少包括进气通道410,以实现气体介质的输入,还可以包括出气通道,以实现贴合后释压,当然进气通道410可以集成出气通道的功能,即利用进气通道410这一同一结构,在不同时间向气囊100输入气体介质或释放气囊100内的气体介质。
现有技术中,柔性屏体与曲面盖板贴合时,为了便于控制贴合过程、保持柔性屏体与贴合压头的相对固定,可以在贴合前首先将柔性屏体设置在引导膜上,形成组合体,而后在引导膜的支撑和牵引下将组合体设置于贴合压头的承载面上,进而实现曲面盖板和柔性屏体的贴合。本申请以引导膜500牵引柔性屏体200为例进行说明,柔性屏体200在引导膜500的牵引下,随形设置在弹性壳体110的承载部上,引导膜500尺寸大于柔性屏体200尺寸,多余的引导膜500通过夹爪等机构的牵引实现柔性屏体贴合过程中位置的调整,避免提前和曲面盖板接触,造成贴合不良。参见图2,本实施方式中,气压控制机构400夹持于气囊100远离承载区的一端,在贴合过程中气压控制机构400用于控制气囊100内气体压力,也就是说气压控制机构400通过进气通道410调节气囊100内气体介质的含量,且能够限定气囊100形状。弹性壳体110界定出容纳腔120,与气压控制机构400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空间,实现贴合压力的调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夹持部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支撑部位于承载部和固定部之间,固定部用于与气压控制机构400固定,在此情况下,为了便于第一孔隙1101的气体释放,可以将第一孔隙1101设置在支撑部,从而便于实现气囊100压力的调节。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弹性壳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位于第二壳体112外周侧;气囊100具有由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围合形成的第一容纳腔121,气囊100还包括由第二壳体112界定的第二容纳腔122;第一壳体111具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一孔隙1101,第一夹持部位于夹持区,第一孔隙1101位于第一夹持部;第二壳体112具有第二孔隙1102,当第二壳体112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二预设压力,第二孔隙1102向第一容纳腔121释放所述气体介质,第二预设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
也就是说,气囊100可以包括多层壳体,如图3所示,弹性壳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外层的壳体围绕内层的壳体,多层壳体界定出多个容纳腔,每层壳体均包括不同尺寸的孔隙结构,孔隙结构能够在对应的压力下张开,从而向该壳体外释放气体介质,位于内侧的壳体上的孔隙张开所需的压力小于位于外侧的壳体上的孔隙张开所需的压力,从而最外层的壳体上的孔隙结构可以在贴合所需的最大压力的作用下张开,进而实现贴合压力的精确监控,避免贴合压力过大。
同时,由于采用了多层壳体结构,由内而外多层壳体的孔隙张开所需压力逐渐增大,当填充气体介质时,多层壳体逐层膨胀,相比单层压力更均匀,提高贴合压力均匀性。
第一壳体111位于第二壳体112外周侧,第一壳体111具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一孔隙1101,第一夹持部位于夹持区。也就是说,第一壳体111为气囊100最外侧的壳体,通过第一孔隙1101实现气囊100内气体介质的释放,第一孔隙1101位于夹持区,便于实现气体介质的释放。第二壳体112具有第二孔隙1102,第二孔隙1102可以在第二壳体112的任一被第一壳体111围绕的区域,以实现第二容纳腔122向第一容纳腔121释放气体介质。第二壳体112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二预设压力时,第二容纳腔122通过第二孔隙1102向第一容纳腔121释放气体介质,第二容纳腔122内气体介质的继续增加,第二容纳腔122内气体压力维持在大于第二预设压力,第二孔隙1102向第一容纳腔121释放气体介质,气囊100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第一孔隙1101张开,气囊100通过第一孔隙1101向气囊100外释放气体介质。
第一壳体111位于第二壳体112外周侧,可以是第一壳体111完全围绕第二壳体112的外周侧,也可以是部分围绕第二壳体112外则周侧。图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当第一壳体111部分围绕第二壳体112外周侧,第一壳体111远离承载区的端面相较于第二壳体112远离承载区的端面靠近承载区。当第一壳体111部分围绕第二壳体112外周侧时,为了便于贴合的实现,第一壳体111在承载区和至少部分夹持区围绕于第二壳体112外周侧。第一壳体111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一夹持部,可以理解,由于第一壳体111为气囊100的最外侧壳体,因此,第一承载部即气囊100的承载部,第一夹持部位于夹持区,从而更便于实现气囊100通过第一孔隙1101向气囊100外释放气体介质。
第二壳体112包括第二承载部和第二夹持部。当第一壳体111部分围绕第二壳体112时,第二承载部必然被第一壳体111外侧的第一壳体111全部围绕,第二夹持部可以部分被第一夹持部围绕,也就是说第一夹持部和未被第一夹持部围绕的第二夹持部共同形成气囊100的夹持部。
图5为本申请第五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更进一步,弹性壳体110还包括第三壳体113,第三壳体113位于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之间,且围绕第二壳体112;第三壳体113将第一容纳腔121划分为第一子腔1211和第二子腔1212,第一子腔1211由第一壳体111和第三壳体113围合而成;第三壳体113具有第三孔隙(图中未示出各层壳体的孔隙结构),当第三壳体113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第三孔隙向第一子腔1211释放气体介质;第三预设压力介于第一预设压力和第二预设压力之间。
具体的,第一预设压力为300-350Kgf;第三预设压力为200-250Kgf;第二预设压力为100-200Kgf。相应的,张开态下,第一孔隙1101尺寸为5~10μm,第三孔隙大小10-20μm,第二层孔隙大小15-30μm。
当气囊包括多层壳体时,优选第一孔隙大小在5-10μm,也就是说最外层壳体孔隙大小为5-10μm。当气囊100包括N层壳体时,由内而外分别为1、2、…、N层,则第N层孔隙为(5~10)*Nμm。
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2、第三壳体113分别具有与第一夹持部对应的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并列排布组装,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远离承载区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也就是说,第一夹持部完全围绕于第二夹持部的外侧、第二夹持部完全围绕于第三夹持部的外侧,便于气囊的制作和贴合过程的调节。
当气囊100包括多层壳体时,可以是最内侧壳体与气压控制机构400的进气通道410连接。以图5为例,气压控制机构400与第二容纳腔122相连通,便于实现气囊100内气体介质的填充,气压控制机构400可以包括进气通道410和出气通道420,以控制气囊100内气体介质的含量,调节气囊内气体压力。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每个容纳腔均有对应的气体传输通道,便于实现气体的填充或释放。
弹性壳体110包括位于承载区的承载部和位于夹持区的夹持部,一实施方式中,承载部的硬度小于夹持部的硬度。夹持部相较于承载部采用更大的硬度,以支撑整个气囊100,保障气囊形态。
优选地,承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拐角部,拐角部位于主体部和夹持部之间,拐角部硬度小于主体部硬度。拐角部至少用于实现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曲面部的贴合,可以理解,为了避免贴合气泡的产生,在贴合开始时,气囊100首先顶压柔性屏体200与盖板平面部分接触、贴合,而在实现柔性屏体200与盖板接触时,气囊100或者说柔性屏体200与曲面盖板的曲面部不接触,因此,由于拐角部距盖板曲面部相比主体部距离盖板平面部距离更远,通过设置拐角部硬度小于主体部硬度,则在同样压力下,曲面部分更易变形,缩小距离差异造成的贴合压力差异,保证压力均匀。
进一步的,夹持部硬度为邵氏50~60度,以支撑气囊100整个结构,主体部硬度为邵氏30~40度,拐角部硬度为邵氏20~30度。弹性壳体110的材料可以为硅胶、尼龙、聚氨酯等橡胶材料。
当气囊100包括多层壳体时,可以每层壳体均采用上述设计,也可以仅在最外层的第一壳体111采用如上硬度设计。
一实施方式中,气囊100曲率大于待贴合曲面盖板300曲率,也即,拐角部曲率大于曲面盖板300曲率,另外,气囊100弯曲部分的角度范围大于盖板300弯曲部的最大角度,例如,曲面盖板300为120°的U型盖板,拐角部范围角度为130-150°。
当气囊包括多个壳体时候,由外向内,壳体曲率逐渐增大。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贴合装置,由于气囊的弹性壳体上设置了第一孔隙,当气囊提供给待贴合件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候,气囊能够通过弹性壳体上的第一孔隙向气囊外释放气体介质,也就是说,能够利用第一孔隙自动调节贴合压力,将最大贴合压力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避免贴合压力检测、调节不准造成贴合不良。此外,由于第一孔隙的存在,气囊能够通过气体介质的释放,维系预设的贴合压力,进一步保障贴合良率。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贴合方法,可以采用上述任一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包括:
S10:提供柔性待贴合件、曲面容纳件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
S20:向气囊内充入第一填充量的气体介质,气囊内气体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
S30:将柔性待贴合件承载于气囊的承载区,形成贴合初装体;
S40:使得贴合初装体与曲面容纳件接触;
S50:向气囊内冲入气体介质,气囊顶压柔性待贴合件,直至达到第一预设压力。
图6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贴合方法贴合前状态示意图,结合图6,以柔性待贴合件、曲面容纳件分别为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为例。为了保护曲面盖板300,贴合装置进一步包括盖板承载台,以在贴合过程中给曲面盖板以限位和支撑。
S10中向气囊100内充入第一填充量的气体介质,从而便于气囊100支撑柔性屏体200。气囊100内气体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第一预设压力可以为贴合过程所需的最大压力,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本实施例中,柔性屏体200可以首先与引导膜500组装,而后在引导膜500的牵引下设置在气囊100的承载区。
S40中使得贴合初装体与曲面容纳件接触;可以理解为,在完成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的对位工序后,通过移动气囊100或者曲面盖板300中的至少一者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柔性屏体200进入盖板内,开始贴合。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的对位不限于直接将对位点设置在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上,只要最终是为了实现两者的对位目的即可。
S50中向气囊100内冲入气体介质,气囊100顶压柔性待贴合件,直至达到第一预设压力。可以理解,为了便于实现贴合过程,气囊100内开始注入少量的气体介质以便于实现柔性屏体200的承载以及柔性屏体200进入曲面盖板300内,在贴合初装体与曲面容纳件接触后,可以通过继续向气囊100内冲入气体介质,此时与曲面盖板300接触的柔性屏体200会在气囊100的顶压下,逐渐贴合。随着气体介质的增多,贴合压力逐渐增大,直至达到第一预设压力。
此外,在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时,可以继续向气囊100内填充气体介质,也就是说,在柔性屏体200和曲面盖板300完成贴合后,继续维持第一预设压力的作用,避免贴合回弹气泡的产生,而由于第一孔隙1101的存在,气囊100能够通过气体介质的释放,维系预设的贴合压力,进一步保障贴合良率。
进一步的,曲面容纳件内包括平面容纳部和曲面容纳部,具体的,曲面盖板300包括平面部和曲面部。S50具体为,向气囊100内冲入气体介质,气囊100顶压柔性待贴合件与曲面容纳件沿着由平面容纳部向曲面容纳部方向顺序贴合。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采用由平面到曲面的贴合顺序,避免贴合气泡的产生,提高贴合良率。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贴合方法,因采用了第一方面中的贴合装置,因而能够在第一预设压力下,气囊能够通过第一孔隙向气囊外释放气体介质,从而实现贴合压力的自动调节,将最大贴合压力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避免贴合压力检测、调节不准造成贴合不良。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采用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贴合,或采用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贴合方法制备,同样能够实现贴合压力的自动精确调节,提高贴合良率。
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贴合装置,用于柔性待贴合件与曲面容纳件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弹性壳体,所述弹性壳体用于容纳气体介质;
所述气囊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区和夹持区,所述承载区用于承载所述柔性待贴合件;
所述弹性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孔隙,当所述气囊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压力,所述第一孔隙向所述气囊外释放所述气体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隙位于所述夹持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周侧;
所述气囊包括由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第一容纳腔,以及由所述第二壳体界定的第二容纳腔;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一孔隙,所述第一夹持部位于所述夹持区,所述第一孔隙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孔隙,当所述第二壳体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二预设压力,所述第二孔隙向所述第一容纳腔释放所述气体介质,所述第二预设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
优选地,所述弹性壳体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围绕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第三壳体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划分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由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围合而成;
所述第三壳体具有第三孔隙,当所述第三壳体内气体压力达到第三预设压力,所述第三孔隙向所述第一子腔释放所述气体介质;所述第三预设压力介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和所述第二预设压力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对应的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并列排布组装,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远离所述承载区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气压控制机构,所述气压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连通,所述气压控制机构包括进气通道,用于控制所述气囊内气体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为300-350Kgf;所述第三预设压力为200-250Kgf;所述第二预设压力为100-200Kgf。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壳体包括位于所述承载区的承载部和位于所述夹持区的夹持部,所述承载部的硬度小于所述夹持部的硬度;
优选地,所述承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拐角部,所述拐角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夹持部之间,所述拐角部硬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硬度。
8.一种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柔性待贴合件、曲面容纳件以及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
向所述气囊内充入第一填充量的气体介质,所述气囊内气体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
将所述柔性待贴合件承载于所述气囊的承载区,形成贴合初装体;
使得所述贴合初装体与所述曲面容纳件接触;
向所述气囊内冲入所述气体介质,所述气囊顶压所述柔性待贴合件,直至达到所述第一预设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容纳件内包括平面容纳部和曲面容纳部;所述向所述气囊内冲入所述气体介质,所述气囊顶压所述柔性待贴合件,直至达到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包括:
向所述气囊内冲入所述气体介质,所述气囊顶压所述柔性待贴合件与所述曲面容纳件沿着由平面容纳部向所述曲面容纳部方向顺序贴合。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装置制备,或采用如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贴合方法制备。
CN202110423461.XA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1924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3461.XA CN113192422B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US17/572,269 US20220126555A1 (en) 2021-04-20 2022-01-10 Laminating device, laminat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3461.XA CN113192422B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2422A true CN113192422A (zh) 2021-07-30
CN113192422B CN113192422B (zh) 2022-11-15

Family

ID=76977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23461.XA Active CN113192422B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26555A1 (zh)
CN (1) CN11319242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71527A (zh) * 2022-06-20 2022-10-1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面板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21247A1 (en) * 1990-07-16 1992-01-17 Hideo Nakajima Air bag in air bag equipment
JP2001255540A (ja) * 2000-03-09 2001-09-21 Miyota Kk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20040092853A1 (en) * 2001-03-13 2004-05-13 Michael Degun Orthopaedic splint
CN101258019A (zh) * 2005-08-15 2008-09-03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用于薄膜或涂层的施加或层压工艺的膨胀膜片加压设备
CN201296225Y (zh) * 2008-10-04 2009-08-26 叶宏武 随压力自动开启排气孔的气囊袋
WO2012118142A1 (ja) * 2011-03-02 2012-09-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表示装置
US20120261278A1 (en) * 2009-10-26 2012-10-18 Mandzsu Zoltan packaging container with overpressure relief, pack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07020785A (zh) * 2017-06-06 2017-08-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上曲面玻璃的气囊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8198515A (zh) * 2018-02-07 2018-06-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189521A (zh) * 2017-12-28 2018-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和贴合方法
CN108615466A (zh) * 2018-04-20 2018-10-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001177A (zh) * 2019-04-18 2019-07-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膜层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289374A (zh) * 2019-07-31 2019-09-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贴合工装及贴合方法
CN110517592A (zh) * 2019-09-05 2019-11-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屏绑定装置和柔性屏绑定方法
CN211918606U (zh) * 2019-12-18 2020-11-13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两腔驾驶员安全气囊
CN112002232A (zh) * 2020-08-28 2020-11-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曲面屏的贴合工装
CN212115381U (zh) * 2020-06-05 2020-12-08 深圳市骏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异形盖板贴合的贴合装置及贴合工装
CN112185255A (zh) * 2020-09-29 2021-01-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2382202A (zh) * 2020-11-23 2021-02-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仿形器具和仿形装置
CN112664703A (zh) * 2020-12-21 2021-04-16 葛如霞 座舱压力控制用可调节的内嵌式排气阀缩比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21247A1 (en) * 1990-07-16 1992-01-17 Hideo Nakajima Air bag in air bag equipment
JP2001255540A (ja) * 2000-03-09 2001-09-21 Miyota Kk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20040092853A1 (en) * 2001-03-13 2004-05-13 Michael Degun Orthopaedic splint
CN101258019A (zh) * 2005-08-15 2008-09-03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用于薄膜或涂层的施加或层压工艺的膨胀膜片加压设备
CN201296225Y (zh) * 2008-10-04 2009-08-26 叶宏武 随压力自动开启排气孔的气囊袋
US20120261278A1 (en) * 2009-10-26 2012-10-18 Mandzsu Zoltan packaging container with overpressure relief, packing method and system
WO2012118142A1 (ja) * 2011-03-02 2012-09-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表示装置
CN107020785A (zh) * 2017-06-06 2017-08-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上曲面玻璃的气囊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8189521A (zh) * 2017-12-28 2018-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和贴合方法
CN108198515A (zh) * 2018-02-07 2018-06-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615466A (zh) * 2018-04-20 2018-10-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001177A (zh) * 2019-04-18 2019-07-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膜层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289374A (zh) * 2019-07-31 2019-09-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贴合工装及贴合方法
CN110517592A (zh) * 2019-09-05 2019-11-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屏绑定装置和柔性屏绑定方法
CN211918606U (zh) * 2019-12-18 2020-11-13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两腔驾驶员安全气囊
CN212115381U (zh) * 2020-06-05 2020-12-08 深圳市骏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异形盖板贴合的贴合装置及贴合工装
CN112002232A (zh) * 2020-08-28 2020-11-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曲面屏的贴合工装
CN112185255A (zh) * 2020-09-29 2021-01-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贴合装置、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2382202A (zh) * 2020-11-23 2021-02-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仿形器具和仿形装置
CN112664703A (zh) * 2020-12-21 2021-04-16 葛如霞 座舱压力控制用可调节的内嵌式排气阀缩比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71527A (zh) * 2022-06-20 2022-10-1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面板
CN115171527B (zh) * 2022-06-20 2023-10-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2422B (zh) 2022-11-15
US20220126555A1 (en) 2022-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0866B (zh)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3192422B (zh) 一种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220078546A1 (en) Acous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737415B2 (en) Forming a profiled prepreg component
KR101578442B1 (ko) 다이어프램을 이용한 엣지 윈도우 타입 패널의 합착장치
JP6406247B2 (ja) 積層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0667096A (zh) 一种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JP2018024432A (ja) タイヤによりエネルギーを変換するデバイス
CN111937057B (zh) 压接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064949B2 (ja) 燃料タンクの製造方法及び燃料タンク
CN109841761B (zh) 面板承载装置及贴合设备
US20190070857A1 (en) Ejection material receiving unit, ejection material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lexible member
JP5089861B2 (ja) 蓄電デバイス及び蓄電デバイスの外装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デバイスの外装体の成形装置
CA2984338A1 (en) Partial decoration forming method and partial decoration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61690A (ja) 薄型流路形成体、それを用いた温度制御装置、それを用いた情報機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31830B2 (ja) 貼合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貼合部材製造装置
CN110271176A (zh) 覆膜曲面玻璃的贴合方法、壳体和电子设备
KR102304016B1 (ko) 커브드 윈도우 합착 장치
US9937654B2 (en) Molding device of inbuilt component fixing section of fuel tank
WO2018216157A1 (ja) ラミネート装置およ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2369207B1 (ko) 오토 클레이브를 이용한 프리프레그를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패널 제조방법
KR20140088910A (ko) 평판형 연료전지용 주연부 결합 및 관련방법
JP4656369B2 (ja) 燃料電池用ゴムパッキンの成形方法
CN114419990B (zh)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WO2023136161A1 (ja) 送液機構、液体制御装置および液体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