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7817A - 探针 - Google Patents

探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7817A
CN113167817A CN201980082659.7A CN201980082659A CN113167817A CN 113167817 A CN113167817 A CN 113167817A CN 201980082659 A CN201980082659 A CN 201980082659A CN 113167817 A CN113167817 A CN 113167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ody
plunger
connector
probe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26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7817B (zh
Inventor
小出知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67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8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78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8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探针,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具备凸缘、外壳、第一柱塞、第一弹性体、第二柱塞、第二弹性体,在第二柱塞的底部形成有使与同轴缆线电连接的探针销通过的开口部,第二柱塞能够在使探针销的末端从开口部突出的第一位置与使探针销的末端配置于比开口部靠基端部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配置为在外壳的轴向上彼此部分地重叠,第一柱塞具有将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分隔的分隔壁。

Description

探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针。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用于进行作为被检查体的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探针是用于进行同轴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针,特别是进行以流过多个信号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端子的多极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针。专利文献1的探针具备能够与多极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同时接触的多个中心导体。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72193号公报
在连接器的探针中,要求提高端子的特性检查的精度。如专利文献1的探针那样,在使多个中心导体与多个端子同时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端子与中心导体的位置偏移,特性检查的精度容易降低。要求包含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探针,且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技术的开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探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探针是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针,具备:凸缘,形成有贯通孔;外壳,具有一方侧的端部亦即基端部和另一方侧的端部亦即末端部,插通于上述凸缘的上述贯通孔,将同轴缆线内包而沿轴向延伸,上述基端部能够与上述贯通孔嵌合;第一柱塞,安装于比上述贯通孔靠上述外壳的上述末端部侧;第一弹性体,安装于上述第一柱塞与上述凸缘之间,能够将上述第一柱塞和上述凸缘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第二柱塞,安装于上述外壳的上述末端部,以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柱塞相对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以及第二弹性体,安装于上述第二柱塞与上述第一柱塞之间,能够将上述第二柱塞向远离上述第一柱塞的方向施力,在上述第二柱塞的底部形成有开口部,上述开口部使与上述同轴缆线电连接的探针销通过,上述第二柱塞能够在使上述探针销的末端从上述开口部突出的第一位置与使上述探针销的末端配置于比上述开口部靠上述基端部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配置为在上述外壳的上述轴向上彼此部分地重叠,上述第一柱塞具有将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分隔的分隔壁。
根据本发明的探针,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探针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探针的简要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探针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探针销的末端部周边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6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6B的H部的放大图)。
图6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7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7B的I部的放大图)。
图8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8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8B的J部的放大图)。
图9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9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9B的K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中的探针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中的探针的简要侧视图。
图12A是实施方式2中的探针的简要纵剖视图(初始状态)。
图12B是图12A的F部的放大图。
图13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13A的G部的放大图)
图14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14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14A的H部的放大图)。
图15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15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15A的I部的放大图)。
图16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16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器配置于凹部的动作的简要纵剖视图(图16A的J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探针,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具备:凸缘,形成有贯通孔;外壳,具有作为一方侧的端部的基端部和作为另一方侧的端部的末端部,插通于上述凸缘的上述贯通孔,将同轴缆线内包而沿轴向延伸,上述基端部能够与上述贯通孔嵌合;第一柱塞,安装于比上述贯通孔靠上述外壳的上述末端部侧;第一弹性体,安装于上述第一柱塞与上述凸缘之间,能够将上述第一柱塞和上述凸缘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第二柱塞,安装于上述外壳的上述末端部,以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柱塞相对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以及第二弹性体,安装于上述第二柱塞与上述第一柱塞之间,能够将上述第二柱塞向远离上述第一柱塞的方向施力,在上述第二柱塞的底部形成有使与上述同轴缆线电连接的探针销通过的开口部,上述第二柱塞能够在使上述探针销的末端从上述开口部突出的第一位置与使上述探针销的末端配置于比上述开口部靠上述基端部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配置为在上述外壳的上述轴向上彼此部分地重叠,上述第一柱塞具有将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分隔的分隔壁。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配置为在外壳的轴向上重叠,从而能够缩短探针的全长。通过缩短探针的全长,能够抑制在连接器接触第二柱塞的底部时探针的末端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偏移的情况。由此,能够使探针销和连接器的端子更高精度地接触,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探针,其中,在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上述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比上述第二弹性体靠内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形成为使第一弹性体的横向的尺寸变小并且使第二弹性体的纵向的长度变短的设计。另外,与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比第二弹性体靠外侧的结构相比,使第一弹性体变长的设计变得容易。通过延长第一弹性体,能够确保由第一弹性体的伸缩引起的探针整体的滑动量更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了第二方式所记载的探针,其中,上述第一柱塞具有:内侧突出部,从上述分隔壁向内侧突出而承受上述第一弹性体;和外侧突出部,从上述分隔壁向外侧突出而承受上述第二弹性体,上述内侧突出部设置于比上述外侧突出部靠上述外壳的上述末端部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承受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并且使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相互分隔。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探针,其中,在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上述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比上述第二弹性体靠外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形成为使第二弹性体的横向的尺寸变小并且使第一弹性体的纵向的长度变短的设计。另外,与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比第二弹性体靠内侧的结构相比,第一弹性体与凸缘接触的面积变大,因此探针整体不易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了第四方式所记载的探针,其中,上述第一柱塞具有:外侧突出部,从上述分隔壁向外侧突出而承受上述第一弹性体;和内侧突出部,从上述分隔壁向内侧突出而承受上述第二弹性体,上述内侧突出部设置于比上述外侧突出部靠上述外壳的上述基端部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承受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并且相互分隔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探针,其中,在使连接器与上述第二柱塞的上述底部接触之前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在上述轴向上重叠的长度被设定为比上述第二弹性体中不与上述第一弹性体重叠的上述轴向的长度长。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缩短探针的全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探针,其中,在使连接器与上述第二柱塞的上述底部接触之前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在上述轴向上重叠的长度为上述第一弹性体的长度的1/3以上且上述第二弹性体的长度的1/3以上。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缩短探针的全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第七方式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探针,其中,在使连接器与上述第二柱塞的上述底部接触之前的状态下,上述第二柱塞位于上述第二位置,并且被设定为上述第一弹性体的弹力比上述第二弹性体的弹力小。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弹性体比第二弹性体先开始压缩。相对于第一弹性体的压缩使第二弹性体的压缩延迟,从而能够使探针销从第二柱塞的开口部突出的时机延迟。由此,能够抑制连接器的端子与探针销的位置偏移,能够抑制在引导连接器时由于与连接器的接触而导致探针销错误地损伤的情况,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第八方式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探针,其中,上述第一弹性体的弹性系数被设定为比上述第二弹性体的弹性系数大。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二弹性体的压缩开始以后,能够使第二弹性体的压缩相对于第一弹性体的压缩优先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第九方式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探针,其中,上述第一弹性体以及上述第二弹性体均为弹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弹簧载荷以及长度的调节,设计的自由度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了第一方式~第十方式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探针,其中,上述第一弹性体以及上述第二弹性体在上述第二柱塞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处于被压缩得比各自的自然长度短的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将各个的弹性体设为压缩状态,从而与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的任一个为自然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将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高精度定位的状态进行保持。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探针2的简要结构的图。图1是探针2的立体图,图2是探针2的侧视图,图3是探针2的纵剖视图。
探针2是进行连接器3的特性检查的检查器具。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3是具有多个端子的多极连接器。探针2具备柱塞4、同轴缆线6、凸缘8、外壳9、第一弹性体10、第二弹性体12、测定连接器13。
柱塞4具备第一柱塞14、第二柱塞16、第三柱塞23(图3)。第一柱塞14、第二柱塞16、第三柱塞23均是安装于外壳9的周围的部件。
第一柱塞14是将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分隔的部件。如图3所示,第一柱塞14具备分隔壁14A、内侧突出部14B、外侧突出部14C。
分隔壁14A是将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分隔的部分,具有与外壳9的轴向A平行地延伸的圆筒状的形状。内侧突出部14B是从分隔壁14A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部分。径向内侧意味着与轴向A交叉的方向即横向(在实施方式1中与轴向A正交的方向)的内侧。外侧突出部14C是从分隔壁14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径向外侧意味着与轴向A交叉的方向即横向的外侧。内侧突出部14B设置于比外侧突出部14C靠轴向A的末端部侧。在实施方式1中,内侧突出部14B设置于分隔壁14A的末端部,外侧突出部14C设置于分隔壁14A的基端部。
第二柱塞16是在比第一柱塞14靠轴向A的末端侧,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柱塞14相对移动的状态被保持的部件。第二柱塞16经由第三柱塞23安装于外壳9的末端部21。
第二柱塞16具备嵌合部16A和连接部16B。嵌合部16A是用于与连接器3嵌合的部件。嵌合部16A具有与连接器3嵌合的底部32。连接部16B是用于将嵌合部16A与第三柱塞23连接的部件。嵌合部16A被压入于连接部16B,能够与连接部16B一体地移动。
在嵌合部16A的底部32形成有用于使连接器3嵌合的凹部17。对于凹部17周边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在外壳9的内侧插通有多个同轴缆线6。同轴缆线6是与上述的测定连接器13电连接的棒状的部件。同轴缆线6也与后述的探针销18电连接,具有在探针销18与测定连接器13之间使信号通过的功能。
凸缘8是用于将探针2安装于规定的设备(未图示)的部件。作为设备,例如,存在用于基于连接器3的特性检查的结果而进行分选安装有连接器3的印刷电路基板的分选机等。如图3所示,将外壳9插通并嵌合于凸缘8。具体而言,在凸缘8中形成有贯通孔20,该贯通孔20由以趋向下方而向内侧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形成,在贯通孔20嵌合有外壳9的基端部22。
外壳9是插通于凸缘8的贯通孔20而进行嵌合、并且保持上述的第一柱塞14等的部件。外壳9将同轴缆线6内包并且形成为沿轴向A延伸的筒状,具备末端部21、基端部22、筒状部24。
在末端部21压入第三柱塞23。经由第三柱塞23,将第二柱塞16保持于末端部21。
基端部22是插通于凸缘8的贯通孔20而进行嵌合的部分。基端部22与形成贯通孔20的凸缘8的倾斜面相对应地,具有以趋向下方而向内侧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外表面。
筒状部24是在末端部21与基端部22之间延伸的部分。在筒状部24的外周部安装有第一弹性体10。
第一弹性体10是设置于凸缘8与第一柱塞14之间的弹性体。第一弹性体10将凸缘8和第一柱塞1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轴向A)施力。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弹性体10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处于在轴向A上被压缩的状态,比自然长度短。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体10具有欲向自然长度延伸的弹力F1。弹力F1作为将凸缘8和第一柱塞1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而发挥作用。
第一弹性体10的基端部压入于被设置在凸缘8的下表面的凹部而被固定。第一弹性体10的末端部与第一柱塞14的内侧突出部14B抵接。
第二弹性体12是设置于第一柱塞14与第二柱塞16之间的弹性体。第二弹性体12将第二柱塞16向从第一柱塞14远离的方向(轴向A)施力。与第一弹性体10同样,第二弹性体12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轴向A上被压缩,比自然长度短。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弹性体12具有欲向自然长度延伸的弹力F2,弹力F2作为将第二柱塞16向与第一柱塞14远离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而发挥作用。
第二弹性体12的基端部与第一柱塞14的外侧突出部14C抵接。第二弹性体12的末端部与第二柱塞16的嵌合部16A抵接。
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配置为在外壳9的轴向A上部分地重叠。由此,能够缩短探针2的全长。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弹性体10配置于第二弹性体12的内侧。
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弹性体10以及第二弹性体12均为螺旋状的弹簧。第一弹性体10以及第二弹性体12都分别具有弹性系数k1、k2,在图3所示的嵌合状态中,比自然长度缩短了收缩量x1、x2。上述的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能够估算为弹性系数k1和收缩量x1相乘后的值。同样地,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能够估算为弹性系数k2和收缩量x2相乘后的值。此外,弹性系数也称为“弹性模量”、“弹性常数”。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以及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的大小例如能够通过对第一弹性体10以及第二弹性体12逐渐施加载荷,观察哪一个先进行位移来判定。例如,在第一弹性体10先进行位移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比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小。
在弹簧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弹力以及长度的调节,设计的自由度高,能够提高便利性。此外,弹簧的弹性系数也可以用“弹簧常数”代替。
在实施方式1中,特别设定为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比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小。具体而言,设定第一弹性体10的弹性系数k1、收缩量x1以及第二弹性体12的弹性系数k2、收缩量x2,以使弹力F1比弹力F2小。根据这样的设定,如后所述,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而使连接器3与第二柱塞16嵌合时,使第一弹性体10先压缩,使外壳9整体滑动,之后延迟产生第二弹性体12的压缩,使探针销18突出。由此,能够使探针销18与连接器3接触的时机延迟,能够抑制探针销18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而错误地损伤。详细在后面叙述。
探针销18是与连接器3的端子接触而电导通的部件。探针销18配置于第三柱塞23的内侧。探针销18的周围被树脂27包围,在第三柱塞23的内侧定位探针销18。在图3等所示的截面中,探针销18的末端以外的部分被树脂27隐藏,但在不同的截面中,探针销18延伸至与处于上方的基板26连接的位置。
基板26是使探针销18和同轴缆线6电导通的部件。基板26具有用于在同轴缆线6的间距和探针销18的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将两者电连接的布线,同轴缆线6及探针销18与该布线连接。在同轴缆线6的间距、根数和探针销18的间距、根数相同等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基板26而使同轴缆线6和探针销18直接接触。
探针销18的另一方侧的端部(末端)配置在设置于第二柱塞16的底部32的开口部28的附近。开口部28是形成于凹部17的开口。在图3所示的状态中,探针销18的末端配置在开口部28的内侧,不从开口部28向外侧露出。
上述的第二柱塞16能够在使探针销18的末端从开口部28突出的第一位置与使探针销18的末端配置在比开口部28靠内侧(基端部22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图3中,示出了第二柱塞16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返回到图1,测定连接器13是用于将同轴缆线6与外部的测定器(未图示)连接的连接器。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多个测定连接器13。
接下来,使用图4,对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端子的关系进行说明。图4是探针销18的末端周边的放大纵剖视图,对应于图3所示的外壳9的基端部22与凸缘8的贯通孔20嵌合的初始状态。
如图4所示,在连接器3中设置有多个端子3a。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时,设定探针销18的位置,以使探针销18的末端能够与端子3a接触。由此,同时使多个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多个端子3a接触,能够同时进行各个端子3a的特性检查。
如图4所示,在第二柱塞16的底部32形成有用于使连接器3嵌合的凹部17。通过凹部17,第二柱塞16的底部32具有向内侧凹陷的外形。
实施方式1的凹部17由第二柱塞16的底壁34、第一侧壁36以及第二侧壁38形成。底壁34是构成凹部17的底面的第二柱塞16的壁部。第一侧壁36是从底壁34的周围以与底壁34正交的方式立起的侧壁。第二侧壁38是从第一侧壁36的周围立起的侧壁。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侧壁38以朝向远离第一侧壁36的方向呈放射状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具有这样的形状的第二侧壁38作为将连接器3向凹部17的内侧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接下来,使用图5-图9B对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而进行端子3a的特性检查的方法进行说明。图5-图9B是表示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的动作的纵剖视图。图5、图6A、图7A、图8A、图9A分别是图3、图5B、图6B、图7B、图8B、图9B的放大图。
如图5所示,首先,将连接器3接近凹部17(箭头B)。由此,如图6A所示,连接器3开始与第二柱塞16的第二侧壁38的接触(图中右侧)。
如上所述,第二侧壁38具有以向内侧变窄的方式倾斜的锥形形状。由此,与第二侧壁38接触的连接器3被向凹部17的内侧引导(箭头C)。
此时,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在第二柱塞16上作用有向上方的外力Fp。外力Fp作为进一步压缩与第二柱塞16的嵌合部16A抵接的第二弹性体12的力而发挥作用,并且同时作为进一步压缩与第一柱塞14抵接的第一弹性体10的力而发挥作用。
在这里,第一弹性体10以及第二弹性体12都以被压缩的状态分别具有弹力F1、F2。在上述的外力Fp比弹力F1和弹力F2的任一个大时,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任一方开始进一步压缩。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被设定为比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小。因此,第一弹性体10比第二弹性体12先开始压缩。
图6B表示第一弹性体10压缩的状态。若第一弹性体10被压缩,则如图6B所示,外壳9、第一柱塞14、第二柱塞16以及第三柱塞23等部件相对于凸缘8一体地上升(箭头D)。
通过外壳9上升,从而解除外壳9的基端部22与凸缘8的贯通孔20的嵌合。由此,外壳9及其周围的部件能够根据连接器3的位置而变更姿势。具体而言,外壳9及其周围的部件能够在以轴向A为中心的周向R上进行旋转。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外力Fp比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大,但比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小的阶段,不产生第二弹性体12的压缩。因此,第二柱塞16不相对于第一柱塞14以及第三柱塞23相对移动,维持由第三柱塞23支承的状态。
此时,第二柱塞16相对于第一柱塞14处于第二位置。即,探针销18配置于上述的凹部17的开口部28的内侧,不向开口部28的外侧突出。由此,探针销18的末端处于无法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接触的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连接器3在凹部17中的引导中,探针销18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而损伤的情况。
然后,如图7A、图7B所示,连接器3被定位在凹部17的规定的测定位置。更具体而言,在由图4所示的底壁34和第一侧壁36包围的位置配置有连接器3,与开口部28邻接。
若以该状态将连接器3相对于第二柱塞16进一步向上方按压,则上述的外力Fp进一步变大,超过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由此,第二弹性体12的压缩开始。
图8A、图8B表示第二弹性体12被压缩的状态。若第二弹性体12被压缩,则第二柱塞16以接近第一柱塞14的方式在轴向A上移动、上升(箭头E)。由此,与第三柱塞23抵接的第二柱塞16的连接部16B以远离第三柱塞23的方式向上方移动。
相对于第二柱塞16的上升,探针销18与基板26及第三柱塞23一起被一体地保持,维持探针销18的上下位置。第二柱塞16从将探针销18的末端配置于比开口部28靠内侧的第二位置朝向使探针销18的末端从开口部28突出的第一位置移动。
如图8A所示,由于第二柱塞16的上升,探针销18的末端从凹部17的开口部28露出,并且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抵接。这样,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接触,从而同轴缆线6经由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多个端子3a导通,能够同时进行各个端子3a的特性检查。
在图8A所示的状态中,在第二柱塞16的嵌合部16A的内侧,第三柱塞23的底部未与连接器3接触。
图9A、图9B表示进一步使第二柱塞16上升的状态。在图9A、图9B所示的状态中,第三柱塞23的底部与连接器3接触。在该状态中,基于连接器3的向上方向的载荷不仅作用于第二柱塞16,还作用于第三柱塞23。
在实施方式1中,特别将第一弹性体10的弹性系数k1设定为比第二弹性体12的弹性系数k2大。根据这样的设定,第二弹性体12的压缩开始以后,弹性系数k2的值较小的第二弹性体12比弹性系数k1的值较大的第一弹性体10优先被压缩。这样,能够使第二弹性体12的压缩相对于第一弹性体10的压缩优先产生,能够使探针销18更可靠地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接触。
进而,在实施方式1的探针2中,对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的各自的长度进行研究。具体而言,使用图10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之前的初始状态的纵剖视图。如图10所示,关于轴向A的长度,第一弹性体10具有长度D1,第二弹性体具有长度D2。长度D1是从第一弹性体10的自然长度减去收缩量x1后的长度,长度D2是从第二弹性体12的自然长度减去收缩量x2后的长度。如上述那样,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在轴向A上部分重复地配置,该重复长度为D3。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的重复长度D3,与不设置重复长度D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探针2的全长。
若探针2的全长变长,则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时探针2的末端容易在横向上偏移,不易进行连接器3的定位。与此相对,使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在轴向A上部分重复而缩短探针2的全长,从而容易进行连接器3的定位。由此,能够提高连接器3的端子3a的特性检查的精度。
进而,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的重复长度D3被设定为比第二弹性体12中的不与第一弹性体10重叠的长度D4长。根据这样的长度的设定,能够进一步缩短探针2的全长。
在设定重复长度D3时,也可以设定为第一弹性体10的长度D1的1/3以上、第二弹性体12的长度D2的1/3以上。或者,也可以设定为第一弹性体10的自然长度(>D1)的1/3以上、第二弹性体12的自然长度(>D2)的1/3以上。即使是这样的长度的设定,也能够缩短探针2的全长。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上述那样,在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在轴向A上重叠的部位,第一弹性体10配置于比第二弹性体12靠内侧。根据这样的设计,能够进行使第一弹性体10的横向的尺寸变小且使第二弹性体12的纵向的长度变短的设计。并且,能够将第一柱塞14的外侧突出部14C远离凸缘8而配置,因此在第一弹性体10压缩而外壳9等相对于凸缘8相对上升时,能够充分确保移动距离。另外,与将第一弹性体10配置于比第二弹性体12靠外侧的结构相比,容易进行使第一弹性体10变长的设计。通过延长第一弹性体10,能够确保探针2整体基于第一弹性体10的伸缩的滑动量更长。进而,外侧突出部14C不易与第一弹性体10干扰,因此探针2容易顺畅地滑动。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1的探针2具备凸缘8、外壳9、第一弹性体10、第二弹性体12、第一柱塞14、第二柱塞16。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第二柱塞16的底部32形成有使与同轴缆线6电连接的探针销18通过的开口部28。并且,第二柱塞16能够在使探针销18的末端从开口部28突出的第一位置与使探针销18的末端配置于比开口部28靠内侧的第二位置之间在轴向A上移动。并且,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配置为在外壳9的轴向A上相互部分地重叠,第一柱塞14具有将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的重叠的部位分隔的分隔壁14A。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配置为在轴向A上重叠,从而能够缩短探针2的全长。通过缩短探针2的全长,能够抑制将连接器3与第二柱塞16的底部32接触时探针2的末端向与轴向A交叉的方向偏移的情况。由此,能够使探针销18和连接器3的端子3a更高精度地接触,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3的端子3a的特性检查。
并且,第一柱塞14具有从分隔壁14A向内侧突出而承受第一弹性体10的内侧突出部14B、和从分隔壁14A向外侧突出而承受第二弹性体12的外侧突出部14C。内侧突出部14B设置于比外侧突出部14C靠外壳9的末端部21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承受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并且使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相互分隔。
并且,在将连接器3配置于第二柱塞16的凹部17之前的状态(外壳9与凸缘8的嵌合状态)下,第二柱塞16处于第二位置,并且,被设定为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比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大。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设定为比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大,从而若将连接器3配置于第二柱塞16的凹部17并按压第二柱塞16,则第一弹性体10先被压缩。由此,能够解除外壳9与凸缘8的嵌合,使外壳9接近所希望的姿势,并且将连接器3引导到凹部17的内侧。另外,相对于第一弹性体10的压缩,使第二弹性体12的压缩延迟,从而使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接触的时机延迟。由此,能够抑制连接器3的端子3a与探针销18的位置偏移,并且防止引导连接器3时,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而导致探针销18错误地损伤的情况。
(实施方式2)
使用图11~图16B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探针40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相同或者同等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首先,使用图11-图12B对探针4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实施方式2的探针40的侧视图,图12A是探针40的纵剖视图,图12B是图12A的局部放大图。
实施方式2的探针40主要与实施方式1的探针2不同的点在于,第一弹性体42配置于第二弹性体44的外侧。
如图12A所示,第一弹性体42和第二弹性体44被第一柱塞46分隔。第一柱塞46具有分隔壁46A、外侧突出部46B、内侧突出部46C。分隔壁46A是以分隔第一弹性体42和第二弹性体44重叠的部位的方式沿外壳48的轴向A延伸的部分。外侧突出部46B是从分隔壁46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内侧突出部46C是从分隔壁46A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部分。外侧突出部46B设置于分隔壁14A的末端部,内侧突出部46C设置于分隔壁14A的基端部。即,内侧突出部46C设置于比外侧突出部46B靠轴向A的基端部侧。
第一弹性体42设置于凸缘8与第一柱塞46之间。第一弹性体42在图12A所示的状态下处于在轴向A上被压缩的状态,具有欲向自然长度延伸的弹力F3。弹力F3能够估算为将弹性系数k3和收缩量x3相乘后的值。
第一弹性体42的基端部压入于被设置在凸缘8的下表面的凹部而被固定。第一弹性体42的末端部与第一柱塞46的外侧突出部46B抵接。
第二弹性体44设置于第一柱塞46与第二柱塞16之间。第二弹性体44在图12A所示的状态下在轴向A上被压缩,具有欲向自然长度延伸的弹力F4。弹力F4能够估算为将弹性系数k4和收缩量x4相乘后的值。
第二弹性体44的基端部与第一柱塞46的内侧突出部46C抵接。第二弹性体44的末端部与第二柱塞16的连接部16B抵接。
在实施方式2中也同样,设定第一弹性体42的弹性系数k3、收缩量x3以及第二弹性体44的弹性系数k4、收缩量x4,以使第一弹性体42的弹力F3比第二弹性体44的弹力F4小。
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实施方式2的探针40能够与实施方式1的探针2同样地进行动作。具体而言,使用图13A-图16B进行说明。图13A-图16B是表示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的动作的纵剖视图。图13B、图14B、图15B、图16B分别是图13A、图14A、图15A、图16A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12A、图12B所示的初始状态下,连接器3不与第二柱塞16的底部32接触,第一弹性体42、第二弹性体44都不承受来自连接器3的压缩载荷。此时,第二柱塞16处于将探针销18的末端配置于比开口部28靠内侧的第二位置。
如图12B所示,首先,将连接器3接近凹部17(箭头F)。由此,如图13B所示,连接器3开始与第二柱塞16的第二侧壁38的接触(图中右侧)。
与第二侧壁38接触的连接器3被向凹部17的内侧引导(箭头G)。
此时,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在第二柱塞16上作用有朝向上方的外力Fq。外力Fq作为进一步压缩与第二柱塞16的嵌合部16A抵接的第二弹性体44的力而发挥作用,并且同时作为进一步压缩与第一柱塞46抵接的第一弹性体42的力而发挥作用。
如上述那样,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第一弹性体42的弹力F3被设定为比第二弹性体44的弹力F4小。因此,第一弹性体42比第二弹性体44先开始压缩。
图13A表示第一弹性体42压缩的状态。若第一弹性体42被压缩,则如图13A所示,外壳48、第一柱塞46、第二柱塞16以及第三柱塞23等部件相对于凸缘8一体地上升(箭头H)。
由于外壳48上升,从而解除外壳48的基端部22与凸缘8的贯通孔20的嵌合。由此,外壳48及其周围的部件能够根据连接器3的位置而变更姿势。具体而言,外壳48及其周围的部件能够在以轴向A为中心的周向R上进行旋转。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外力Fq比第一弹性体42的弹力F3大,但比第二弹性体44的弹力F4小的阶段中,不产生第二弹性体44的压缩。因此,第二柱塞16不会相对于第一柱塞46以及第三柱塞23进行相对移动,维持由第三柱塞23支承的状态。
此时,第二柱塞16相对于第一柱塞46处于第二位置。即,探针销18配置于上述的凹部17的开口部28的内侧,不向开口部28的外侧突出。由此,探针销18的末端处于无法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接触的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连接器3在凹部17中的引导中,探针销18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而损伤的情况。
然后,如图14A、图14B所示,连接器3被定位在凹部17的规定的测定位置。
若以该状态将连接器3相对于第二柱塞16进一步向上方按压,则上述的外力Fq进一步变大,超过第二弹性体44的弹力F4。由此,第二弹性体44的压缩开始。
图15A、图15B表示第二弹性体44被压缩的状态。若第二弹性体44被压缩,则第二柱塞16以接近第一柱塞46的方式在轴向A上移动、上升(箭头I)。由此,与第三柱塞23抵接的第二柱塞16的连接部16B以远离第三柱塞23的方式向上方移动。
相对于第二柱塞16的上升,探针销18与基板26及第三柱塞23一起被一体地保持,维持探针销18的上下位置。第二柱塞16从使探针销18的末端配置于比开口部28靠内侧的第二位置向使探针销18的末端从开口部28突出的第一位置移动。
如图15A所示,由于第二柱塞16的上升,探针销18的末端从凹部17的开口部28露出,并且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抵接。这样,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接触,从而同轴缆线6经由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多个端子3a导通,能够同时进行各个端子3a的特性检查。
在图15B所示的状态中,在第二柱塞16的嵌合部16A的内侧,第三柱塞23的底部不与连接器3接触。
图16A、图16B表示进一步使第二柱塞16上升的状态。在图16A、图16B所示的状态中,第三柱塞23的底部与连接器3接触。在该状态中,基于连接器3的朝向上方向的载荷不仅作用于第二柱塞16,还作用于第三柱塞23。
如上所述,将第二弹性体44的弹力F4设定为比第一弹性体42的弹力F3大,从而若将连接器3配置于第二柱塞16的凹部17并按压第二柱塞16,则第一弹性体42先被压缩。由此,解除外壳48与凸缘8的嵌合,能够将外壳48接近所希望的姿势,并且将连接器3引导到凹部17的内侧。另外,相对于第一弹性体42的压缩,使第二弹性体44的压缩延迟,从而使探针销18与连接器3的端子3a接触的时机延迟。由此,能够抑制连接器3的端子3a与探针销18的位置偏移,并且防止在连接器3的引导时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而使探针销18错误地损伤。
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将第一弹性体42和第二弹性体44配置为在轴向A上部分地重叠,从而能够缩短探针2的全长。由此,能够抑制将连接器3与第二柱塞16的底部32接触时探针40的末端向与轴向A交叉的方向偏移的情况。由此,能够使探针销18和连接器3的端子3a更高精度地接触,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3的端子3a的特性检查。
进而,在实施方式2中,第一弹性体42配置于比第二弹性体44靠外侧。根据这样的设计,能够进行使第二弹性体44的横向的尺寸变小且使第一弹性体42的纵向的长度变短的设计。此外,第一弹性体42的横向的尺寸比第二弹性体44的横向的尺寸大,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体42更高精度地确保外壳48的铅垂性。即,与如实施方式1那样第一弹性体10配置于比第二弹性体12靠内侧的结构相比,第一弹性体42与凸缘8接触的面积变大,因此探针40整体不易向横向倾斜。
进而,在实施方式2中,第一柱塞46具有从分隔壁46A向外侧突出而承受第一弹性体42的外侧突出部46B、和从分隔壁46A向内侧突出而承受第二弹性体44的内侧突出部46C。内侧突出部46C设置于比外侧突出部46B靠外壳48的基端部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承受第一弹性体42和第二弹性体44,并且使第一弹性体42和第二弹性体44相互分隔。
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1、2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2。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对设置多个同轴缆线6以及多个探针销18,同时实施连接器3所对应的端子3a的特性检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根据在连接器3中希望进行特性检查的端子3a的数量,设置与实施方式1、2不同数量的同轴缆线6以及探针销18。对于连接器3,也不限于具有多个端子3a的多极连接器,也可以是仅具有一个端子的单极连接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对在凹部17中引导连接器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采用设置突起来代替凹部17,将该突起插入于被设置在连接器3的间隙并使连接器3嵌合等任意的嵌合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如图4中说明那样,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该情况为:在凹部17中,第一侧壁36相对于底壁34铅垂地延伸,第二侧壁38是以趋向内侧而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不设置第二侧壁38那样的倾斜面。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能够将连接器3配置于凹部17的规定的测定位置并实施端子3a的特性检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第一弹性体10的弹性系数k1被设定为比第二弹性体的弹性系数k2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只要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比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小,则第一弹性体10的弹性系数k1以及第二弹性体的弹性系数k2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值。在实施方式2中也同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第一弹性体10以及第二弹性体12为弹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弹簧以外的任意的弹性体。但是,如果是弹簧,则容易进行弹簧载荷以及长度的调节,因此设计的自由度高。另外,与弹性橡胶相比,能够增大滑动距离,因此能够延长与外壳9整体的滑动相关的行程。在实施方式2中也同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该情况为:第一弹性体10以及第二弹性体12在将连接器3配置于第二柱塞16的凹部17之前的状态下,处于被压缩为比各自的自然长度短的状态,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只要第一弹性体10的弹力F1比第二弹性体12的弹力F2小,也可以是第一弹性体10和第二弹性体12分别以自然长度未被压缩的状态。在实施方式2中也同样。
参照附图并与优选的实施方式关联地充分记载了本公开,但对于该技术的熟练的人们来说,各种变形、修正是显而易见的。那样的变形、修正只要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公开的范围,就应理解为包含在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以及思想的情况下实现。
此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能够起到各个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只要是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针即可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2…探针;3…连接器;3a…端子;4…柱塞;6…同轴缆线;8…凸缘;9…外壳;10…第一弹性体;12…第二弹性体;13…测定连接器;14…第一柱塞;14A…分隔壁;14B…内侧突出部;14C…外侧突出部;16…第二柱塞;16A…嵌合部;16B…连接部;17…凹部;18…探针销;20…贯通孔;21…末端部;22…基端部;23…第三柱塞;24…筒状部;26…基板;27…树脂;28…开口部;32…底部;34…底壁;36…第一侧壁;38…第二侧壁;40…探针;42…第一弹性体;44…第二弹性体;46…第一柱塞;46A…分隔壁;46B…外侧突出部;46C…内侧突出部;48…外壳;k1、k2、k3、k4…弹性系数;x1、x2、x3、x4…收缩量;F1、F2、F3、F4…弹力;Fp…外力。

Claims (11)

1.一种探针,是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针,其中,具备:
凸缘,形成有贯通孔;
外壳,具有一方侧的端部亦即基端部和另一方侧的端部亦即末端部,插通于所述凸缘的所述贯通孔,将同轴缆线内包而沿轴向延伸,所述基端部能够与所述贯通孔嵌合;
第一柱塞,安装于比所述贯通孔靠所述外壳的所述末端部侧;
第一弹性体,安装于所述第一柱塞与所述凸缘之间,能够对所述第一柱塞和所述凸缘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
第二柱塞,安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末端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塞相对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以及
第二弹性体,安装于所述第二柱塞与所述第一柱塞之间,能够对所述第二柱塞向远离所述第一柱塞的方向施力,
在所述第二柱塞的底部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与所述同轴缆线电连接的探针销通过,
所述第二柱塞能够在使所述探针销的末端从所述开口部突出的第一位置与使所述探针销的末端配置于比所述开口部靠所述基端部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配置为在所述外壳的所述轴向上彼此部分地重叠,所述第一柱塞具有将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分隔的分隔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其中,
在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弹性体靠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第一柱塞具有:
内侧突出部,从所述分隔壁向内侧突出而承受所述第一弹性体;和
外侧突出部,从所述分隔壁向外侧突出而承受所述第二弹性体,
所述内侧突出部设置于比所述外侧突出部靠所述外壳的所述末端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其中,
在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重叠的部位,所述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弹性体靠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第一柱塞具有:
外侧突出部,从所述分隔壁向外侧突出而承受所述第一弹性体;和
内侧突出部,从所述分隔壁向内侧突出而承受所述第二弹性体,
所述内侧突出部设置于比所述外侧突出部靠所述外壳的所述基端部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在使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柱塞的所述底部接触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在所述轴向上重叠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弹性体中不与所述第一弹性体重叠的所述轴向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在使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柱塞的所述底部接触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在所述轴向上重叠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弹性体的长度的1/3以上且为所述第二弹性体的长度的1/3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在使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柱塞的所述底部接触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柱塞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且被设定为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弹力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弹力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弹性系数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弹性系数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均为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在所述第二柱塞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处于被压缩为比各自的自然长度短的状态。
CN201980082659.7A 2018-12-13 2019-12-09 探针 Active CN1131678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3743 2018-12-13
JP2018-233743 2018-12-13
PCT/JP2019/048058 WO2020122006A1 (ja) 2018-12-13 2019-12-09 プロー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817A true CN113167817A (zh) 2021-07-23
CN113167817B CN113167817B (zh) 2024-04-23

Family

ID=71076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2659.7A Active CN113167817B (zh) 2018-12-13 2019-12-09 探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95753B2 (zh)
CN (1) CN113167817B (zh)
WO (1) WO20201220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7153B2 (en) 2018-05-28 2022-04-19 Rik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tomographic image data by oversampling, and control program
JP2023182863A (ja) * 2020-10-27 2023-12-27 株式会社ヨコオ 検査治具
JP2022085474A (ja) * 2020-11-27 2022-06-08 I-Pex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
CN113848515B (zh) * 2021-05-17 2023-06-20 昆山德普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探测器
WO2023084888A1 (ja) * 2021-11-12 2023-05-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測定用プローブ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2554A (ja) * 2006-01-17 2007-08-02 Onishi Denshi Kk 四探針測定用同軸プローブ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ーブ治具
US20100120299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apparatus
JP201101299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Nidai Seiko:Kk スプリング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WO2012067126A1 (ja) * 2010-11-17 2012-05-2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US20120214356A1 (en) * 2010-02-05 2012-08-23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apparatus
CN103226155A (zh) * 2012-01-26 2013-07-31 日本电产理德株式会社 探针及连接夹具
CN103887671A (zh) * 2012-12-21 2014-06-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检查用同轴连接器
CN105277748A (zh) * 2014-07-17 2016-01-27 株式会社Isc 用于测试的接触装置和测试插座
KR101597484B1 (ko) * 2015-01-14 2016-02-24 주식회사 타이스일렉 이차전지의 충방전 테스트용 프로브
WO2018116568A1 (ja) * 2016-12-22 2018-06-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プローブ構造
WO2018147024A1 (ja) * 2017-02-10 2018-08-16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プローブ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7494A (ja) * 2003-02-13 2004-09-02 Tdk Corp プローブ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検査装置
JP4873559B2 (ja) * 2007-02-07 2012-02-08 日置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US8641446B1 (en) * 2012-07-27 2014-02-04 Chin Nan Precision Electronics Co., Ltd. Coaxial probe
WO2016072193A1 (ja) 2014-11-07 2016-05-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プローブ
JP6251912B2 (ja) * 2014-12-26 2017-12-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プローブ
CN206573619U (zh) * 2017-03-28 2017-10-20 江苏金帆新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放电检测探针
JP6711469B2 (ja) * 2017-10-06 2020-06-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プローブ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2554A (ja) * 2006-01-17 2007-08-02 Onishi Denshi Kk 四探針測定用同軸プローブ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ーブ治具
US20100120299A1 (en) * 2008-11-07 2010-05-13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apparatus
JP2011012992A (ja) * 2009-06-30 2011-01-20 Nidai Seiko:Kk スプリング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US20120214356A1 (en) * 2010-02-05 2012-08-23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apparatus
WO2012067126A1 (ja) * 2010-11-17 2012-05-2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CN103226155A (zh) * 2012-01-26 2013-07-31 日本电产理德株式会社 探针及连接夹具
CN103887671A (zh) * 2012-12-21 2014-06-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检查用同轴连接器
CN105277748A (zh) * 2014-07-17 2016-01-27 株式会社Isc 用于测试的接触装置和测试插座
KR101597484B1 (ko) * 2015-01-14 2016-02-24 주식회사 타이스일렉 이차전지의 충방전 테스트용 프로브
WO2018116568A1 (ja) * 2016-12-22 2018-06-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プローブ構造
CN110088632A (zh) * 2016-12-22 2019-08-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探测器构造
WO2018147024A1 (ja) * 2017-02-10 2018-08-16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プローブ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CN110268275A (zh) * 2017-02-10 2019-09-20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探针和电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817B (zh) 2024-04-23
JPWO2020122006A1 (ja) 2021-09-27
JP7095753B2 (ja) 2022-07-05
WO2020122006A1 (ja)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94410B (zh) 探测器
CN113167817B (zh) 探针
CN110088632B (zh) 探测器构造
US8669774B2 (en) Probe pin and an IC socket with the same
US7256593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probe with compliant internal interconnect
US10948519B2 (en) Probe
US9088083B2 (en) Contacts for use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1096067A1 (ja) 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KR101628896B1 (ko) 동축 커넥터
US11619654B2 (en) Probe for characteristic inspection of a connector
JP2008175700A (ja) 半導体装置の検査装置および検査方法
KR101183809B1 (ko) 검사용 동축 커넥터
US2021035943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inspecting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482249B1 (ko) 동축단자, 동축커넥터, 배선판 및 전자부품시험장치
KR20110097995A (ko) 동축 커넥터
KR20100095142A (ko) 검사용 소켓
US8851932B2 (en) Contact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218788053U (zh) 探头
US20070059993A1 (en) Signal line socket
US10797423B2 (en) Electric contact and socket for electric component
CN113725679A (zh) 同轴连接器、具备其的布线板以及电子部件试验装置
JP2023107531A (ja) プローブ
CN114223098A (zh) 探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