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8053U - 探头 - Google Patents

探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8053U
CN218788053U CN202190000422.2U CN202190000422U CN218788053U CN 218788053 U CN218788053 U CN 218788053U CN 202190000422 U CN202190000422 U CN 202190000422U CN 218788053 U CN218788053 U CN 218788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robe
plunger
flange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042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阿部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8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8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Abstract

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头具备:凸缘,其具有贯通孔;壳体,其形成沿轴向贯通的收容空间,并具有内方突出部,在使收容空间同凸缘的贯通孔连通的状态下,该内方突出部的一端部安装于凸缘的下表面,另一端部向内侧突出;柱塞,其具有收容于壳体的收容空间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壳体的另一端侧延伸并向收容空间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该柱塞使探针从突出部的底部突出;以及传输线路,其配置于凸缘的贯通孔和壳体的收容空间,并与探针电连接,壳体的内方突出部具有保持面,该保持面在柱塞的主体部能够向壳体的一端侧移动的状态下接受并保持柱塞的主体部。

Description

探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头。
背景技术
以往就公开有用于进行作为被检查体的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探头是用于进行同轴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头,特别是,进行为流过多个信号而设置有多个端子的多极连接器的特性检查。专利文献1的探头具备:能够对多极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同时接触的多个中心导体。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72193号公报
在连接器的探头中,谋求提高端子的特性检查的精度。如专利文献1的探头那样,在使多个中心导体对多个端子同时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端子与中心导体之间的错位,特性检查的精度容易降低。谋求包含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探头并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技术的开发。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探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探头是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头,且具备:凸缘,其具有贯通孔;壳体,其形成沿轴向贯通的收容空间,并具有内方突出部,在使上述收容空间同上述凸缘的上述贯通孔连通的状态下,该内方突出部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凸缘的下表面,另一端部向内侧突出;柱塞,其具有收容于上述壳体的上述收容空间的主体部和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壳体的另一端侧延伸并向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柱塞使探针从上述突出部的底部突出;以及传输线路,其配置于上述凸缘的上述贯通孔和上述壳体的上述收容空间,并与上述探针电连接,该探头中,上述壳体的上述内方突出部具有保持面,该保持面在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能够向上述壳体的一端侧移动的状态下接受并保持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探头,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探头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探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探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1的探头的局部放大的纵剖视图。
图5是将实施方式1的柱塞的底部放大的立体图。
图6是将实施方式1的柱塞和壳体的另一端部放大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纵截面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柱塞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柱塞的立体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使用实施方式1的探头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方法的纵剖视图。
图11B是用于说明使用实施方式1的探头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方法的纵剖视图。
图11C是用于说明使用实施方式1的探头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方法的纵剖视图。
图11D是用于说明使用实施方式1的探头进行连接器的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方法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将实施方式2的探头的局部放大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探头,是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头,且具备:凸缘,其具有贯通孔;壳体,其形成沿轴向贯通的收容空间,并具有内方突出部,在使上述收容空间同上述凸缘的上述贯通孔连通的状态下,该内方突出部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凸缘的下表面,另一端部向内侧突出;柱塞,其具有收容于上述壳体的上述收容空间的主体部和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壳体的另一端侧延伸并向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柱塞使探针从上述突出部的底部突出;以及传输线路,其配置于上述凸缘的上述贯通孔和上述壳体的上述收容空间,并与上述探针电连接,该探头中,上述壳体的上述内方突出部具有保持面,该保持面在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能够向上述壳体的一端侧移动的状态接受并保持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跟随连接器的姿势地变更柱塞的姿势,能够使连接器端子与探针高精度地接触而提高特性检查的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1方式的基础上,还具备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配置于上述壳体的上述收容空间,且一端部与上述凸缘的上述下表面接触,对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朝向上述壳体的另一端侧施力。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施力构件配置于壳体的收容空间,与配置于壳体的外侧的情况相比,容易实现探头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3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2方式的基础上,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具备:朝向上述壳体的内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上述外侧突出部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述上表面与上述施力构件接触,上述下表面与上述壳体的上述保持面接触。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外侧突出部的上表面成为接受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的面,并且使下表面成为被保持面保持的被保持面,能够使外侧突出部具有不同的2个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4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2方式或第3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凸缘的上述下表面具有凹部,用于配置上述壳体的上述一端部和上述施力构件的一端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壳体的端部和施力构件的端部配置于相同的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5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1方式~第4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壳体的上述内方突出部具有第1倾斜面,该第1倾斜面倾斜成从上述保持面的内侧朝向上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而向内侧缩窄,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具有与上述第1倾斜面接触的角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若主体部的角部与第1倾斜面接触,则柱塞被向内侧引导,能够将柱塞向原来的位置引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6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1方式~第5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柱塞的上述主体部具有与上述壳体的上述内方突出部的角部接触的接触面,上述接触面是倾斜成朝向上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而向内侧缩窄的第2倾斜面。根据这样的结构,若主体部的接触面与内方突出部的角部接触,则柱塞被向内侧引导,能够将柱塞向原来的位置引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7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1方式~第6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还具备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配置于上述凸缘的上述贯通孔,并将穿过上述贯通孔的上述传输线路固定于上述凸缘。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在传输线路被向上方提拉时产生的提拉力不向下侧的构件传递,能够使柱塞稳定地动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8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1方式~第7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传输线路是同轴线缆的传输线路。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传输线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9方式,提供的探头在第1方式~第7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传输线路是柔性基板的传输线路。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除同轴线缆以外的形式实现传输线路。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探头2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是探头2的立体图,图2、图3是探头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将探头2的局部放大的纵剖视图。
探头2是进行连接器3的特性检查的检查器具。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3是具有多个端子(未图示)的多极连接器。图1~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连接器3。
图1~图4所示的探头2具备凸缘4、壳体6、柱塞8、同轴线缆10、施力构件12(图2~图4)、测定连接器14、帽16。
凸缘4是用于将探头2安装于预定的设备(未图示)的构件。设备例如是用于基于连接器3的特性检查的结果来分选安装有连接器3的印刷基板的分选机。凸缘4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于设备的治具(未图示)。
如图2所示,凸缘4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0。在贯通孔20配置有后述的帽16和同轴线缆10。
壳体6是收容柱塞8、同轴线缆10和施力构件12的构件。壳体6具有沿轴向A延伸的筒状的形状,并在其内部形成收容空间21。收容空间21沿轴向A从壳体6的一端部22贯通至另一端部24。
壳体6的一端部22安装于凸缘4的下表面28(图3、图4)。在下表面28形成有凹部30,一端部22压入凹部30而固定。壳体6的一端部22的开口面积大于凸缘4的贯通孔20的截面积。
柱塞8是局部收容于壳体6的收容空间21的构件,并保持后述的多个探针9(图4)。
如图4所示,柱塞8具有主体部32和突出部34。主体部32与突出部34一体构成。
主体部32是收容于壳体6的收容空间21的部分,插通有多个同轴线缆10。主体部32由壳体6的另一端部24接受,并被以能够向壳体6的一端侧A1移动的状态保持。
突出部34是从主体部32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突出并向收容空间21的外侧延伸的部分。在施力构件12没有收缩时,突出部34从壳体6向外侧突出。突出部34是构成柱塞8的底部的部分,使多个探针9向下方突出。
探针9是与连接器3的端子接触而电导通的构件。探针9由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其末端从柱塞8的突出部34突出。2个探针9压入并固定于柱塞8的内部。
图5是柱塞8的下方立体图。如图5所示,柱塞8的突出部34使探针9的末端突出,并且形成引导面36。引导面36是倾斜成朝向壳体6的一端侧A1而向内侧缩窄的倾斜面。若连接器3接触引导面36,则连接器3被向内侧引导,并被定位在连接器端子与探针9接触的位置。
返回图4,在探针9上分别连接有同轴线缆10。同轴线缆10在其内部具有传输线路(未图示),传输线路与探针9电连接。同轴线缆10由软质的材料构成,形状容易改变。
在同轴线缆10的四周配置有施力构件12。施力构件12是用于对柱塞8的主体部32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施力的构件。施力构件12与同轴线缆10一起配置于收容空间21。实施方式1的施力构件12是螺旋弹簧。
如图4所示,施力构件12具有一端部38和另一端部40。
一端部38与凸缘4的下表面28接触,并与前述的壳体6的一端部22一起配置于凸缘4的凹部30。壳体6的一端部22压入并固定于凹部30,相对于此,施力构件12的一端部38未压入凸缘4的凹部30地配置。也可以是,一端部38在配置于凹部30的状态下能够在沿着凸缘4的主面的方向亦即横向B上移动。
一端部38与凸缘4的下表面28接触,相对于此,另一端部40与柱塞8的主体部32接触。另一端部40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同柱塞8的主体部32接触,对柱塞8朝向另一端侧A2施力。通过对柱塞8向另一端侧A2施力,从而能够在连接器3接触了柱塞8的底部时产生反作用力而保证连接器端子与探针9间的接触状态。此外,能够产生使从壳体6的另一端部24浮起的柱塞8向原来的位置返回的复原力。
如图1~图3所示,在同轴线缆10上分别连接有测定连接器14。测定连接器14是用于使同轴线缆10与外部的测定器(未图示)连接的连接器。
帽16是用于将同轴线缆10的局部固定于凸缘4的固定构件。帽16配置于凸缘4的贯通孔20,并且如图4所示,通过固定同轴线缆10的穿过贯通孔20的局部而将同轴线缆10固定于凸缘4。
通过将同轴线缆10的局部固定于凸缘4,即便在同轴线缆10被从上方提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提拉力不向帽16的下方的构件传递。由此,能够防止柱塞8的动作受到阻碍,能够使柱塞8稳定地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6~图10对柱塞8和壳体6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将柱塞8和壳体6的局部放大的纵剖视图,图7、图8是表示壳体6的纵截面的立体图、俯视图,图9、图10是柱塞8的立体图。
如图6~图8所示,壳体6的另一端部24具有内方突出部50。内方突出部50是壳体6的另一端部24朝向径向内侧B1突出的部分。
内方突出部50具有接受并保持柱塞8的主体部32的保持面52。保持面52是内方突出部50的上表面且沿横向B延伸。保持面52对在柱塞8的主体部32设置的外侧突出部60(图6、图9、图10)进行保持。
外侧突出部60是在柱塞8的主体部32上朝向壳体6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B2突出的部分。如图9、图10所示,外侧突出部60具有圆筒状的外形。
外侧突出部60具有上表面62(图10)和下表面64(图9)。
如图6所示,外侧突出部60的上表面62与施力构件12的另一端部40接触,作为接受施力构件12的作用力的面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外侧突出部60的下表面64作为与壳体6的保持面52接触并被保持面52保持的被保持面发挥功能。这样,外侧突出部60在上表面62和下表面64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如图7所示,在内方突出部50的保持面52的内侧形成有第1引导面54。第1引导面54是从保持面52的内缘部向径向内侧B1延伸的面,且是倾斜成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而向内侧缩窄的倾斜面。
在第1引导面54的下方形成有第2引导面56。第2引导面56是从第1引导面54的内缘部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沿轴向A延伸的铅垂面。
在从轴向A观察时,第1引导面54和第2引导面56均具有大致正方形的轮廓。不局限于正方形,也可以是其他多边形。
第1引导面54与在柱塞8的主体部32设置的接触面66(图9、图6)接触而将柱塞8向内侧引导。第2引导面56将与第1引导面54接触而被向内侧引导了的主体部32定位于预定位置。通过第1引导面54和第2引导面56,能够将柱塞8引导并定位于原来的位置。
图9所示的接触面66是在柱塞8的主体部32设置的角部,且是倾斜成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而向内侧缩窄斜的倾斜面。
使用图11A~图11D对具有上述的结构的探头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A~图11D是用于说明使用探头2来进行连接器3的端子的特性检查的方法的纵剖视图。
如图11A所示,在连接器3与柱塞8的底部接触之前的状态下,柱塞8的外侧突出部60的下表面64(省略附图标记的图示)与壳体6的保持面52接触。柱塞8的主体部32被以能够朝向壳体6的一端侧A1移动的状态保持。主体部32进一步定位于由前述的第2引导面56围起的区域内。
与外侧突出部60的上表面62接触的施力构件12处于压缩状态,始终对主体部32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施力(作用力F1)。
在该状态下,使连接器3接近柱塞8的底部(箭头C1)。连接器3开始与设置于柱塞8的底部的引导面36的接触。
引导面36具有向内侧缩窄而倾斜的锥形状,因此,连接器3由引导面36朝向内侧引导。如图11B所示,连接器3被在连接器端子抵接于探针9的末端的状态下定位。连接器端子与探针9导通,由此能够经由同轴线缆10而执行连接器端子的特性检查。
因与连接器3接触而对探针9和柱塞8作用向上方的外力F2。若外力F2比作用力F1变大,则与主体部32接触的施力构件12被沿轴向A压缩。伴随着施力构件12的压缩,柱塞8和探针9等构件相对于壳体6的另一端部24而一体地上升(箭头D1)。
通过柱塞8的上升将柱塞8的主体部32与壳体6的另一端部24间的嵌合解除。由此,柱塞8和探针9能够沿横向B移动,并且能够绕以轴向A为中心的周向R旋转。能够追随连接器3的姿势而变更柱塞8和探针9的姿势。
即便柱塞8由于与连接器3的接触而浮起,也因同轴线缆10为软质,而使同轴线缆10的形状容易改变而保证与探针9间的连接状态。
若连接器端子的特性检查结束,则如图11C所示,连接器3离开柱塞8的底部(箭头C2)。由此,向上方的外力F2消失,并残留施力构件12的作用力F1,因此,柱塞8和探针9等构件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而一体地下降(箭头D2)。
在柱塞8沿横向B移动了的情况下,柱塞8的主体部32使接触面66与内方突出部50的第1引导面54接触。第1引导面54由于倾斜成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而向内侧缩窄,所以柱塞8的主体部32被朝向中心侧引导(箭头E)。如前述那样第1引导面54和接触面66双方成为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即便在柱塞8沿横向B错位的情况下第1引导面54与接触面66能够接触的水平方向的允许范围也变大,能够使两面更切实地接触。
如图11D所示,由第1引导面54引导至中心侧的柱塞8的主体部32配置并定位于由壳体6的第2引导面56围起的区域内。
在图11D所示的状态下,外侧突出部60的下表面64(省略附图标记的图示)与内方突出部50的保持面52接触,柱塞8被在能够向壳体6的一端侧A1移动的状态下保持。即,返回图11A所示的状态。这样,能够每当结束一次连接器3的特性检查时使柱塞8返回原来的位置,能够反复执行连接器3的特性检查。
根据进行上述的动作的探头2,在图11A、图11D所示的与连接器3接触前的状态下,柱塞8被保持面52保持为能够向壳体6的一端侧A1移动的状态。若连接器3与柱塞8的底部接触而产生向上方的外力F2,则施力构件12被压缩,并且柱塞8相对于壳体6浮起,柱塞8的姿势能够变更。能够使柱塞8和探针9的姿势与连接器3的姿势对应地形成追随,能够使探针9与连接器端子高精度地接触而提高连接器端子的特性检查的精度。
而且,在与连接器3接触时动作的动作部分主要是柱塞8和探针9,且壳体6安装于凸缘4的下表面28,因此,壳体6不与柱塞8一起动作。同壳体6与柱塞8一起动作的结构比较,动作部分变小而轻型化,因此,能够提高向连接器3的追随性。
通过使动作部分轻型化,从而施力构件12所需的作用力F1也能够变小,因此,能够实现施力构件12的小型化。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将施力构件12配置于壳体6的收容空间21,因此,与在壳体6的外侧卷绕螺旋弹簧的结构相比,容易实现施力构件12的小型化。由此,能够确保施力构件12所需的功能并且使施力构件12小型化。
而且,在柱塞8的外侧突出部60中,使上表面62与施力构件12的另一端部40接触并且使下表面64与壳体6的保持面52接触,从而使外侧突出部60具有不同的2个功能。外侧突出部60是柱塞8中沿横向B扩张的面积大的部分,因此,使面积大的外侧突出部60成为被保持面52保持的被保持面,从而即便在由于与连接器3接触而使柱塞8的保持位置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柱塞8的角度偏差的影响变小。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1的探头2是用于进行连接器3的特性检查的探头,且具备具有贯通孔20的凸缘4、壳体6、柱塞8、同轴线缆10。壳体6是形成沿轴向A贯通的收容空间21的构件,且在使收容空间21相对于凸缘4的贯通孔20连通的状态下在凸缘4的下表面28安装有一端部22。此外,壳体6的另一端部24具有向内侧突出的内方突出部50。柱塞8具有:收容于壳体6的收容空间21的主体部32和从主体部32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延伸而向收容空间21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4,探针9从突出部34的底部突出。同轴线缆10配置于凸缘4的贯通孔20和壳体6的收容空间21,并与探针9电连接。在该结构中,壳体6的内方突出部50具有保持面52,该保持面52将柱塞8的主体部32以能够向壳体6的一端侧A1移动的状态接受并保持柱塞8的主体部32。
根据这样的结构,柱塞8以能够向壳体6的一端侧A1移动的状态被保持面52保持,从而在连接器3接触了柱塞8的底部时柱塞8与探针9一起浮起,柱塞8的姿势能够变更。能够使柱塞8和探针9的姿势与连接器3的姿势对应地形成追随,能够使连接器端子与探针9高精度地接触而提高特性检查的精度。而且,壳体6安装于凸缘4的下表面28,因此,在连接器3接触了柱塞8的底部时壳体6不与柱塞8一起动作。同壳体6也与柱塞8一体地动作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连接器接触时的动作部分变小而轻型化,因此,能够提高向连接器3的追随性。
并且,实施方式1的探头2还具备施力构件12。施力构件12配置于壳体6的收容空间21,一端部38与凸缘4的下表面28接触,对柱塞8的主体部32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施力。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施力构件12配置于壳体6的收容空间21,与配置于壳体6的外侧的情况相比,容易实现探头2的小型化。此外,使连接器接触时的动作部分轻型化,施力构件12所需的作用力F1也变小即可,因此,能够确保施力构件12的功能并且实现施力构件12的小型化。
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探头2中,柱塞8的主体部32具备朝向壳体6的内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60。外侧突出部60具有上表面62和下表面64,上表面62与施力构件12接触,下表面64与壳体6的保持面52接触。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外侧突出部60的上表面62成为接受施力构件12的作用力F1的面,并且使下表面64成为被保持面52保持的被保持面,能够使外侧突出部60具有不同的2个功能。此外,外侧突出部60是在主体部32中面积变大的部分,因此,通过使这样的面积大的外侧突出部60成为被保持面,即便在柱塞8反复进行与连接器3的接触而使柱塞8的保持位置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柱塞8的角度偏差的影响变小。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1的探头2而言,壳体6的内方突出部50具有作为第1倾斜面的第1引导面54,该第1引导面54倾斜成从保持面52的内侧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而向内侧缩窄。柱塞8的主体部32具有作为与第1引导面54接触的角部的接触面66。根据这样的结构,若接触面66与第1引导面54接触则柱塞8的主体部32被向内侧引导,能够将柱塞8引导至原来的位置。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1的探头2而言,柱塞8的主体部32所具有的接触面66是倾斜成朝向壳体6的另一端侧A2而向内侧缩窄的第2倾斜面。根据这样的结构,若主体部32的接触面66与内方突出部50的角部亦即第1引导面54接触,则柱塞8被向内侧引导,能够将柱塞8引导至原来的位置。此外,通过使主体部32的接触面66和内方突出部50的第1引导面54成为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从而即便在主体部32沿横向B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使2个角部彼此能够接触的水平方向的允许范围变大。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1的探头2而言,凸缘4的下表面28具有凹部30,在凹部30配置有壳体6的一端部22和施力构件12的一端部38。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壳体6的一端部22和施力构件12的一端部38配置于相同的凹部30。
并且,实施方式1的探头2还具备帽16。帽16是配置于凸缘4的贯通孔20,并将穿过贯通孔20的同轴线缆10固定于凸缘4的固定构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便在同轴线缆10从上方被提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提拉力不向帽16的下侧的构件传递,能够不对柱塞8的动作给予影响而使柱塞8稳定地动作。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1的探头2而言,作为与探针9连接的传输线路,使用同轴线缆10的传输线路。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传输线路。
(实施方式2)
使用图12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探头100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对相同或同等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2的探头100在取代同轴线缆10而使用柔性基板102这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探头2不同。
图12是将实施方式2的探头100放大而示出的纵剖视图。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2的探头100具备柔性基板102。柔性基板102在其内部具有传输线路,传输线路与探针9电连接。柔性基板102具有作为传输线路的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未图示)。
在同轴线缆10的情况下,若数量增加则与其成正比地线缆的影响变大,但通过使用柔性基板102,能够将信号线汇集而集成化。
根据实施方式2的探头100,作为与探针9连接的传输线路,使用柔性基板102的传输线路。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除同轴线缆10以外的形式来实现传输线路,并且与同轴线缆10比较,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1、2而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2。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探针9和同轴线缆10各设置2个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探针9和同轴线缆1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期望做特性检查的连接器3的端子的数量等而变更,例如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对使第1引导面54和接触面66均成为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将第1引导面54和接触面66中一者变更为连接铅垂面与水平面而构成的角部。
本公开参照附图而针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各种变形、修正是显然的。这样的变形、修正只要不脱离附随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则应该理解为包括在其中。此外,各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改变能够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思想地实现。
另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1、2和变形例中的任意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能够起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的探头。
附图标记说明
2...探头;3...连接器;4...凸缘;6...壳体;8...柱塞;9...探针;10...同轴线缆;12...施力构件;14...测定连接器;16...帽(固定构件);20...贯通孔;21...收容空间;22...一端部;24...另一端部;28...下表面;30...凹部;32...主体部;34...突出部;36...引导面;38...一端部;40...另一端部;50...内方突出部;52...保持面;54...第1引导面(第1倾斜面、角部);56...第2引导面;60...外侧突出部;62...上表面;64...下表面;66...接触面(第2倾斜面、角部);A...轴向;A1...一端侧;A2...另一端侧;B...横向;B1...径向内侧;B2...径向外侧;F1...作用力;F2...外力;R...周向。

Claims (9)

1.一种探头,用于进行连接器的特性检查,
所述探头的特征在于,具备:
凸缘,其具有贯通孔;
壳体,其形成沿轴向贯通的收容空间,并具有内方突出部,在使所述收容空间同所述凸缘的所述贯通孔连通的状态下,该内方突出部的一端部安装于所述凸缘的下表面,另一端部向内侧突出;
柱塞,其具有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延伸并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柱塞使探针从所述突出部的底部突出;以及
传输线路,其配置于所述凸缘的所述贯通孔和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并与所述探针电连接,
所述探头中,所述壳体的所述内方突出部具有保持面,该保持面在所述柱塞的所述主体部能够向所述壳体的一端侧移动的状态下接受并保持所述柱塞的所述主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容空间,且一端部与所述凸缘的所述下表面接触,对所述柱塞的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的所述主体部具备:朝向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
所述外侧突出部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与所述施力构件接触,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保持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的所述下表面具有凹部,该凹部配置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部和所述施力构件的一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内方突出部具有第1倾斜面,该第1倾斜面倾斜成从所述保持面的内侧朝向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而向内侧缩窄,
所述柱塞的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第1倾斜面接触的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的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方突出部的角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是倾斜成朝向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而向内侧缩窄的第2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配置于所述凸缘的所述贯通孔,并将穿过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传输线路固定于所述凸缘。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线路是同轴线缆的传输线路。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线路是柔性基板的传输线路。
CN202190000422.2U 2020-05-21 2021-03-24 探头 Active CN21878805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8953 2020-05-21
JP2020088953 2020-05-21
PCT/JP2021/012314 WO2021235082A1 (ja) 2020-05-21 2021-03-24 プロー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8053U true CN218788053U (zh) 2023-04-04

Family

ID=78708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0422.2U Active CN218788053U (zh) 2020-05-21 2021-03-24 探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27663B2 (zh)
CN (1) CN218788053U (zh)
WO (1) WO20212350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003A (ja) * 1997-06-13 1999-01-12 Sony Corp コンタクト式接続装置
US6700397B2 (en) * 2000-07-13 2004-03-02 The Micromanipulator Company, Inc. Triaxial probe assembly
JP2008151551A (ja) 2006-12-15 2008-07-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デバイス検査用の接触治具、および検査治具装置、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検査方法
JP2009103655A (ja) 2007-10-25 2009-05-14 Jst Mfg Co Ltd 同軸スプリング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JP5370323B2 (ja) * 2010-09-22 2013-12-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JP2013101043A (ja) 2011-11-08 2013-05-23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3063973A (zh) 2014-11-07 2021-07-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探针
JP2019138768A (ja) 2018-02-09 2019-08-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プロー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235082A1 (zh) 2021-11-25
WO2021235082A1 (ja) 2021-11-25
JP7327663B2 (ja)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8632B (zh) 探测器构造
CN111194410B (zh) 探测器
US8333595B2 (en) Coaxial connector
KR101013172B1 (ko) 도전성 접촉자 홀더
TWI706138B (zh) 探針
CN113167817B (zh) 探针
WO2011096067A1 (ja) 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US8235750B2 (en) Coaxial inspection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N113167813A (zh) 探针嵌合构造以及探针
US2021035943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inspecting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8788053U (zh) 探头
US20210376529A1 (en) Coaxial terminal, coaxial connector, wiring board,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testing apparatus
KR20110131234A (ko) 검사용 동축 커넥터
KR20100095142A (ko) 검사용 소켓
KR100899064B1 (ko) H-핀 블럭
CN111796124A (zh) 电触头及电连接装置
KR20050109274A (ko) 동축 접촉 프로브
CN217425649U (zh) 探测器
CN216747823U (zh) 探头构件和连接器的检查构造
JPH06258373A (ja) コネクタ収容端子の導通検査装置
JP2024055075A (ja) プローブ
JP2023100075A (ja) プローブ
JP2009115798A (ja) Hピンブロック
JP2023100074A (ja) プローブ
JP2022085474A (ja) プロー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