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57122A - 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57122A CN113157122A CN202010451566.1A CN202010451566A CN113157122A CN 113157122 A CN113157122 A CN 113157122A CN 202010451566 A CN202010451566 A CN 202010451566A CN 113157122 A CN113157122 A CN 1131571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display panel
- groove
- module
- touch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by interrupting or reflecting a light beam, e.g. optical touch-scree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将显示面板的外缘通过第一粘接层粘接在模组外框上,以使该显示面板紧绷固定在模组外框上,从而避免该显示面板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弯曲而与触控盖板发生接触,另外,还通过将触控盖板的外缘固定在位于模组外框外周的外壳上,从而保证了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使得在实际使用及运输过程中,该显示面板不会与触控盖板接触,从而避免了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发生磨损以及牛顿环问题,保证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同时延长了产品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控显示器因其具有让使用者直接通过碰触显示屏上的图符或文字就能实现对主机的操作,以摆脱了键盘和鼠标操作,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截了当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大厅信息查询、领导办公、电子游戏、点歌点菜等场合。
现有的触控显示器一般具有背光组件、胶框、显示面板、模组外框、触控盖板及外壳。其中,部分胶框围设在背光组件的光学部件的外缘,显示面板盖设在胶框背离光学部件的一侧,模组外框围设在胶框的外周,且顶部伸入至显示面板的外缘,触控盖板盖设在模组外框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外壳围设在模组面框的外周,且顶部伸入至触控盖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外缘。
为了增强触控显示器的显示画质及亮度,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之间的间隙通常较小,然而,现有的显示面板在组装过程中会因自身的重力往远离触控盖板的方向弯曲,当整机处于交变湿热极限存储或者使用的环境下时,光学部件中的导光板等部件伸缩变形会将显示面板顶至触控盖板的内表面,使得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之间发生磨损,从而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的触控显示器中的显示面板极易往远离触控盖板的方向弯曲,使得光学部件中的导光板等部件伸缩变形时会将显示面板顶至触控盖板的内表面而导致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之间发生磨损或者其他潜在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组件;
模组外框,设在所述背光组件的外侧;
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
第一粘接层,一端粘接在所述模组外框上,另一端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
触控盖板,盖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且所述触控盖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外壳,设在所述模组外框的外侧壁上,所述触控盖板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模组外框包括:
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
第二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上,且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背光组件与所述触控盖板之间;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面向内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触控盖板的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密封件;
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触控盖板的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层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缓冲层;
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触控盖板的底壁,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与所述触控盖板之间。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粘接层;
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在所述触控盖板的外缘与所述外壳之间。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盖板为红外触控盖板;
所述外壳的底部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红外触控盖板的感应面上,所述延伸部内安装有红外光源组件,第二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红外触控盖板与所述延伸部之间。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盖板为电容触控盖板;
所述外壳底部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三凹槽,所述电容触控盖板的外缘伸入至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电容触控盖板与所述第二三槽的内顶壁之间。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
模组背板,外缘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光学部件,固定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内侧,用于提供显示光源;
胶框,围设在所述光学部件的外侧壁,所述模组外框围设在所述胶框的外侧壁;
所述模组外框的第二部分朝所述胶框的方向延伸有凸出部,所述胶框上形成有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第三凹槽,所述凸出部伸入至所述第三凹槽内。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胶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弹性卡扣,所述胶框的第一部分上形成有所述弹性卡扣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弹性卡扣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将显示面板的外缘通过第一粘接层粘接在模组外框上,以使该显示面板紧绷固定在模组外框上,从而避免该显示面板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弯曲而与触控盖板发生接触,另外,还通过将触控盖板的外缘固定在位于模组外框外周的外壳上,从而保证了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之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使得在实际使用及运输过程中,该显示面板不会与触控盖板接触,从而避免了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发生磨损以及牛顿环问题,保证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同时延长了产品寿命。另外,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设置提高了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的稳固性,从而在设置时只需确保触控盖板的内表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预设间隙在合适的范围内,便可在实际使用及运输过程确保该预设间隙保持不变,从而保证该触控显示装置达到极佳的使用体验和画质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外壳与触控盖板的组装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的装配过程的状态图;
图5是图4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6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装配过程的状态图;
图9是图8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背光组件; 11-模组背板;
12-光学部件; 13-胶框;
131-弹性卡扣; 132-第二凹槽;
14-工装台; 20-模组外框;
21-第一部分; 211-卡槽;
22-第二部分; 221-凸出部;
222-第一凹槽; 30-显示面板;
40-第一粘接层; 50-触控盖板;
60-外壳; 61-延伸部;
62-红外光源组件; 63-第三凹槽;
70-第二粘接层; 80-密封件;
90-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触控显示装置中,触控盖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实际组装间隙是影响触控显示装置产品体验的重要因素,该间隙越小,光线通过该间隙所产生的空气层发生折射造成的画质和亮度损失越小,体验亦越好。
通常,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组装过程为正向组装,即从背光组件的模组背板开始,自下而上依次组装光学部件,胶框,显示面板、模组外框、触控盖板以及外壳。然而,触控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及触控盖板均固定不稳,该显示面板在组装过程中极易因自重等原因往光学部件的方向发生弯折变形,当整机处于交变湿热极限存储/使用的环境下时,光学部件中的导光板等部件伸缩变形会将显示面板顶至触控盖板内侧,使得显示面板与触控盖板之间发生磨损以及牛顿环问题,从而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能够防止显示面板在组装及使用过程中发生竖直方向上的弯折变形以及显示面板和触控盖板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从而不会出现磨损以及牛顿环问题。以下分别以不同的实施例为例,对触控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外壳与触控盖板的组装示意图;图4是图1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的装配过程的状态图;图5是图4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背光组件10、模组外框20、显示面板30、第一粘接层40、触控盖板50及外壳60。
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中的任意一种。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10可以包括模组背板11、光学部件12及胶框13,其中,该模组背板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光学部件12固定在模组背板11的内表面。可以理解的是,该光学部件12用于提供显示光线,其可以是自主发光的OLED显示模组中的光学部件,也可以是液晶显示模组中的光学部件。具体的OLED显示模组或者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可参照现有技术中。
背光组件10的胶框13围设在光学部件12的外侧,且该胶框13的顶部固定在模组背板11上,从而通过该胶框13将光学部件12稳定地固定在模组背板11的内侧,实现背光组件10的结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该胶框13与模组背板11之间可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实现连接,本实施例不对胶框13与模组背板1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
本实施例的模组外框20围设在背光组件10的外侧上,具体围设在背光组件10的胶框13的外壁上,且该模组外框20固定在背光组件10的胶框13上。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30设置在背光组件10的出光面,具体设置在光学部件12的出光面。可以理解的是,该光学部件12的出光面具体是指该光学部件12背离模组背板11的一侧表面。
第一粘接层40的一端粘接在上述模组外框20上,另一端粘接在显示面板30的外缘,以使该显示面板30的外缘通过该第一粘接层40固定在模组外框20上,使得该显示面板30紧绷盖设在光学部件12的出光面。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面板30的外缘可以指该显示面板30的上表面的外缘区域,也可以是该显示面板30的外端面,也可以是指该显示面板30的下表面的外缘区域。其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30的上表面为朝向光学部件12的一侧,下表面是指背离光学部件12的一侧。
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粘接层40可以是泡棉胶。该泡棉胶的具体材质和制备过程具体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泡棉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触控盖板50盖设在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且该触控盖板50的内表面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具体是指该显示面板30背离光学部件12的一侧表面。
应当理解的上,触控盖板50包括朝向装置外部的感应面以及朝向显示面板30的内表面,触控盖板50的感应面用于感应用户的触摸操作,以切换显示面板30所显示的画面。本实施例的触控盖板50为红外触控盖板。具体的红外触控盖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红外触控盖板。
实际应用中,触控盖板50的内表面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之间的预设间隙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5mm,以达到极佳的使用体验和画质效果。具体设置时,该预设间隙可以为0.5mm、0.3mm及0.1mm等合适的数值。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外壳60围设在模组外框20的外侧壁上,且该外壳60固定在背光组件10上,触控盖板50固定在外壳60上。具体地,该外壳60的顶端固定在背光组件10的模组背板11上,触控盖板50的外缘固定在外壳60的底端,从而使得该触控盖板50稳固于背光组件10上。
其中,该外壳60的顶端可通过螺钉等方式紧固在模组背板11上,以实现外壳60与模组背板11之间的稳固连接,从而保证固定在外壳60底端的触控盖板50的稳固性,同时也实现了外壳60与模组背板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外壳60的单独更换。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30通过第一粘接层40紧固在模组外框20上,使得该显示面板30紧绷盖设在光学部件12的出光面,从而避免该显示面板30因自重原因发生弯曲变形而与触控盖板50接触,从而防止了显示面板30因竖直方向上的弯折而与触控盖板50之间发生磨损以及牛顿环的情况。同时,模组外框20通过背光组件10中的胶框13固定在模组背板11上,触控盖板50固定在外壳60上,且该外壳60紧固在模组背板11上,从而使得触控盖板50和显示面板30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不会相对移动,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及运输过程中,该显示面板不会与触控盖板接触,从而避免了显示面板30与触控盖板50发生磨损以及牛顿环问题,保证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同时延长了产品寿命。
另外,本实施例将显示面板30通过模组外框20稳固在背光组件10上,同时将触控盖板50通过外壳60稳固于背光组件10上,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30与触控盖板50的稳固性,从而在实际使用及运输过程中,能够保证显示面板30与触控盖板50之间的预设间隙的稳定性,这样,在设置时只需保证触控盖板的内表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预设间隙在合适的范围内,便可确保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画质显示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的触控盖板50的外缘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外壳60的底部。具体设置时,可以在触控盖板50的外缘与外壳60的底部之间设置第二粘接层70,即通过该第二粘接层70实现触控盖板50与外壳60之间的稳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二粘接层70可与第一粘接层40的材质一致,均为泡棉胶。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触控盖板50的外缘还可通过卡扣、螺钉等方式固定在外壳60上。
实际应用中,当触控盖板50为红外触控盖板时,触控显示装置还需要设置红外灯及滤光片等红外光源组件62。为了合理利用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外壳60的底部形成有伸入至红外触控盖板的感应面上的延伸部61,换句话说,该外壳60的一部分围设在模组外框20远离胶框13的侧壁上,该外壳60的另一部分即延伸部61位于红外触控盖板背离显示面板30的一侧即该红外触控盖板的感应面。在该延伸部61内设置有容置腔,红外光源组件62收纳在该延伸部61的容置腔内。
上述第二粘接层70具体可设置在触控盖板50与延伸部61之间,以使触控盖板50的外缘区域通过该第二粘接层70粘接在延伸部61上。或者,该触控盖板50通过卡扣或者螺钉等方式直接固定在该延伸部61上。
本实施例通过在外壳60的底部设置延伸至触控盖板50的感应面上的延伸部61,不仅增大了该触控盖板50的外缘与外壳6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该触控盖板50与外壳60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也实现了对红外光源组件62的收纳,从而合理利用了触控显示装置的空间结构。
继续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模组外框20呈“L”型结构,换句话说,该模组外框20包括围设在胶框13的侧壁上的第一部分21以及延伸至胶框13底部的第二部分22。其中,胶框13的底部具体是指该胶框13背离模组背板11的一侧,也即是说,第二部分22具体位于胶框13与触控盖板50之间,以使该模组外框20实现对胶框13的侧壁和底壁的包覆,从而提高该模组外框20对胶框13的固定强度。
触控盖板50的中心区域位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并与该显示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该触控盖板50的外缘区域延伸至该第二部分22的底部,并与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的底面接触。
本实施例在第二部分22远离第一部分21的侧端面上向内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222,显示面板30的外缘伸入至该第一凹槽222内,第一粘接层40设置在第一凹槽222的槽壁与显示面板30之间,以使显示面板30稳固于该第一凹槽222内。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部分22的内侧端面上设置第一凹槽222,以使显示面板30的部分伸入至该第一凹槽222内,并通过第一粘接层40固定在该第一凹槽222内,不仅保证该显示面板30与模组外框20之间的稳固连接,而且缩小了该触控显示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尺寸,从而提升了该触控显示装置的用户体验。
其中,第一粘接层40可设置在第一凹槽222朝向触控盖板50的顶部槽壁上,以便于通过增大第一凹槽222的水平宽度来增大该第一粘接层40的覆盖面积,从而增大该第一粘接层40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该显示面板30与第二部分2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可在第一凹槽222的顶部槽壁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完全覆盖第一粘接层40,以进一步增大该显示面板30与第一粘接层40的接触面积。
参照图2和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222的宽度方向是指第一凹槽333在自第二部分22靠近第一部分21的一端至第二部分22靠近光学部件12的一端的方向。第一粘接层40的宽度方向与第一凹槽222的宽度方向一致。
在其他示例中,还可在第一凹槽222的顶部槽壁沿宽度方向上的局部位置设置第一粘接层40,以保证显示面板30伸入至第一凹槽222内的部分能够通过第一粘接层40粘接在第一凹槽222的顶部槽壁上即可。
具体设置时,本实施例可将第一粘接层40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一凹槽222的内侧壁上,第一粘接层40的第二端与第一凹槽222远离第一部分21的开口端之间预留出一部分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密封件80,即,将该密封件80设置在第一凹槽222朝向触控盖板50的顶部槽壁与显示面板30之间,且位于第一粘接层40远离第一部分21的一端。
本实施例在第一粘接层40的第二端与第一凹槽222远离第一部分21的开口端之间设置一圈密封件80,以避免触控盖板50外部的水汽分子通过该模组外框20与显示面板30的连接处进入背光组件10的内部,对光学部件12造成损坏的情况发生,相应地,也避免了背光组件10内部的水汽等进入触控盖板50与显示面板30之间,而对整个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以及触控操作造成干扰的情况发生。其中,该密封件80可以为橡胶圈或者硅胶圈。
为了进一步简化显示面板30与第一凹槽222之间的装配工序,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222的底部贯穿第二部分22的底部,以使该第一凹槽222朝向触控盖板50的方向上也具有开口,从而在装配时,可将显示面板30从第一凹槽222的底部开口上升至第一凹槽222的内部,并通过第一粘接层40粘接在第一凹槽222的顶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可在显示面板30的底部外缘与触控盖板50之间设置缓冲层90,从而对显示面板30起到缓冲支撑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30与触控盖板50之间的间隙稳定性。
另外,该缓冲层90也对显示面板30起到向上的支撑力,提高了该显示面板30的外缘与第一粘接层40与密封件80之间的接触力度,从而增强了第一粘接层40对显示面板30的粘附力,同时也增强了该密封件80的密封效果。
其中,该缓冲层90可以由EVA缓冲材料制成。需要说明的是,EVA指的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及其制成的橡塑发泡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在设置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凹槽22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以及第一粘接层40的厚度来控制触控盖板50的背面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之间的间距。
为了增强模组外框20与背光组件10的胶框13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在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朝胶框13的方向延伸有凸出部221,胶框13上形成有与该凸出部221相匹配的第三凹槽132。装配时,将该凸出部221伸入至第三凹槽132内,以限制两者之间沿水平方向相对移动。
另外,本实施例还可以在胶框13的侧壁上设置弹性卡扣131,相应地,在模组外框20的第一部分21上设置与该弹性卡扣131相匹配的卡槽211,装配时,通过将该弹性卡扣131卡设于卡槽211内,以限制模组外框20与胶框13沿竖直方向相对移动。
为了缩小弹性卡扣131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尺寸,可在胶框13的侧壁上开设容置槽,将弹性卡扣131的一部分收纳在该容置槽。该弹性卡扣131具体可包括弹性件和弹珠,该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容置槽朝向开口的槽壁上,弹珠固定在弹性件的另一端,且该弹珠伸出该容置槽。背光组件10的胶框13沿着模组外框20的第一部分21的内壁向下移动的过程中,该弹珠在第一部分21的内壁的挤压下向内压缩弹性件,直至该弹珠伸入至第一部分21的卡槽211内,实现该胶框13与模组外框20的第一部分21之间的连接。
参照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装配过程具体如下:
如图3所示,首先,在外壳60的延伸部61的顶面设置第二粘接层70,并在外壳60的内部设置一工装台14,且该工装台14的台面高于外壳60的延伸部61,并与第二粘接层70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将触控盖板50放置在该工装台14的台面上,同时在触控盖板50的上表面即背离感应面的一侧上设置一周缓冲层90,继而下降该工装台14或者上升该外壳60,直至该触控盖板50的下表面粘接在第二粘接层70上,完成触控前壳组件的组装。
将显示面板30放置在另一个工装台14的台面上,同时在模组外框20的第一凹槽222的内顶壁设置第一粘接层40和密封件80,继而将该模组外框20吊装至显示面板30的上方,并逐渐向下移动,直至该显示面板30的外缘区域伸入至模组外框20的第一凹槽222内,并粘接在第一粘接层40的下表面,同时抵顶在密封件80的下表面,实现显示面板30与模组外框20的组装,形成OC模块。
如图4所示,将组装后的背光组件10吊装至OC模块的上方,并将该背光组件10沿箭头a的方向朝OC模块移动,或者将OC模块沿箭头b的方向朝背光组件10的方向移动,直至胶框13上的弹珠卡入模组外框20的卡槽211内,同时模组外框20的凸出部221伸入至胶框13的第二凹槽132内,完成OC模块与背光组件10的组装,形成模组组件,如图5所示。
最后,将模组组件吊装至触控盖板50以及外壳60的上方,并保证模组组件的显示面板30朝向触控盖板50,继而向下移动该模组组件或者向上移动触控前壳组件,直至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下表面与触控前壳组件的触控盖板50接触,同时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与触控盖板50上的缓冲层90接触,完成模组组件与触控前壳组件的定位,此时,触控盖板50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即下表面之间的预设间距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最后通过螺钉等方式将背光组件10的模组背板11的边缘固定在外壳60的顶部,最终完成触控显示装置的组装。
上述装配过程中,通过将显示面板30置于平整的工装台14上,反向粘贴于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上形成刚性OC模块整体,保证显示面板30与模组外框20的贴合强度以及后续组装后的显示面板30的平整度。同时,触控盖板50置于平整的工装台14上,反向粘贴于外壳60的延伸部61上形成刚性的触控前壳组件整体,保证该触控盖板50与外壳60之间的贴合强度以及后续组装后的触控盖板50的平整度,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显示面板30与触控盖板50之间间隙的一致性,避免显示面板30与触控盖板50之间的间隙过大而出现显示画质不佳的问题,同时避免显示面板30与触控盖板50之间的间隙过小而发生局部接触的情况。
实施例二
图6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6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装配过程的状态图;图9是图8中模组外框、显示面板以及背光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30的外缘下表面粘接在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的上表面。换句话说,第一粘接层40的一侧粘接在第二部分22远离第一部分21的一端的上表面,该第一粘接层40的另一侧粘接在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的外缘,触控盖板50的背面与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的下表面接触。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调整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的厚度来调整触控盖板50的背面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之间的预设间隙的高度。
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组装过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OC模块的组装过程中,先将第一粘接层40粘接在模组外框20的第二部分22的外缘上表面,且置于工装平台14上的显示面板30高于该第一粘接层40,继而通过下降该工装平台14,或者上升模组外框20,直至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即下表面的外缘粘接在第一粘接层40上,完成OC模块的组装。其他组装过程可直接参照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与模组外框20的装配方式简化了模组外框20的结构,且保证了显示面板30与模组外框20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简化了整个OC模块的组装工序,进而提高了整个触控显示装置的组装效率。
实施例三
图10是本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盖板50为电容触控盖板,外壳60的底部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三凹槽63,电容触控盖板的外缘伸入至该第三凹槽63内,并固定在该第三凹槽63内。
其中,该第三凹槽63可以是从外壳60朝向模组外框20的内侧壁向内凹陷形成的,且该第三凹槽63的底部与外壳60的底端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使电容触控盖板的外缘底部也得到第三凹槽63的底壁的支撑固定。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三凹槽63的底部可直接贯穿至外壳60的底端,以便于将电容触控盖板组装至该第三凹槽63内。同时,在该示例中,可将电容触控盖板的感应面齐平于外壳60的底端,以避免外壳60的底端对电容触控盖板从斜视方向散发出的光束造成遮挡,从而保证该触控显示装置在斜视方向上的观看效果。
具体固定时,可在第三凹槽63的内顶壁与电容触控盖板的背面之间设置第二粘接层70,以将电容触控盖板粘接在第三凹槽63的内顶壁。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该电容触控盖板还可通过螺钉等方式固定在第三凹槽63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组件;
模组外框,设在所述背光组件的外侧;
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的出光面;
第一粘接层,一端粘接在所述模组外框上,另一端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
触控盖板,盖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且所述触控盖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外壳,设在所述模组外框的外侧壁上,所述触控盖板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外框包括:
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
第二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上,且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背光组件与所述触控盖板之间;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面向内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触控盖板的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密封件;
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触控盖板的槽壁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层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缓冲层;
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触控盖板的底壁,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与所述触控盖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粘接层;
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在所述触控盖板的外缘与所述外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盖板为红外触控盖板;
所述外壳的底部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红外触控盖板的感应面上,所述延伸部内安装有红外光源组件,第二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红外触控盖板与所述延伸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盖板为电容触控盖板;
所述外壳底部的内侧壁形成有第三凹槽,所述电容触控盖板的外缘伸入至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二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电容触控盖板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顶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包括:
模组背板,外缘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光学部件,固定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内侧,用于提供显示光源;
胶框,围设在所述光学部件的外侧壁,所述模组外框围设在所述胶框的外侧壁;
所述模组外框的第二部分朝所述胶框的方向延伸有凸出部,所述胶框上形成有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第二凹槽,所述凸出部伸入至所述第二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弹性卡扣,所述胶框的第一部分上形成有所述弹性卡扣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弹性卡扣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738463 | 2020-01-22 | ||
CN202010073846 | 2020-01-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57122A true CN113157122A (zh) | 2021-07-23 |
CN113157122B CN113157122B (zh) | 2023-03-24 |
Family
ID=76882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51566.1A Active CN113157122B (zh) | 2020-01-22 | 2020-05-25 | 触控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5712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24777A1 (zh) * | 2022-12-12 | 2024-06-20 | 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显示屏组件及显示屏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61987A (ja) * | 2007-04-11 | 2008-10-30 | Denso Wave Inc | 携帯情報機器 |
CN102455531A (zh) * | 2010-10-14 | 2012-05-16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2692761A (zh) * | 2012-03-16 | 2012-09-26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TWM455398U (zh) * | 2013-01-23 | 2013-06-21 | Technew Co Ltd | 複合成型視窗保護構造及其組成的電子裝置 |
US20140085549A1 (en) * | 2012-09-27 | 2014-03-27 |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 Touch display device |
CN103792697A (zh) * | 2012-10-31 | 2014-05-14 | 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4317459A (zh) * | 2014-11-19 | 2015-01-28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支撑盖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CN104344292A (zh) * | 2014-11-20 | 2015-02-1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TW201506499A (zh) * | 2013-08-09 | 2015-02-16 | Gunze Kk | 帶有輸入功能的顯示裝置 |
CN104834399A (zh) * | 2015-04-15 | 2015-08-12 |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模组 |
US20160262273A1 (en) * | 2015-03-06 | 2016-09-08 | Nlt Technologies,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07390957A (zh) * | 2017-09-11 | 2017-11-24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触控模块及红外触控式显示装置 |
CN109375835A (zh) * | 2018-12-03 | 2019-02-22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CN109375407A (zh) * | 2018-12-03 | 2019-02-22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CN109856838A (zh) * | 2019-03-18 | 2019-06-07 | 创维光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
US20190250452A1 (en) * | 2018-02-09 | 2019-08-15 | Wistron Corporation | Display assembling mechanism and relate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narrow and thin structural design |
CN209980223U (zh) * | 2019-06-12 | 2020-01-21 | 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红外触摸屏 |
-
2020
- 2020-05-25 CN CN202010451566.1A patent/CN1131571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61987A (ja) * | 2007-04-11 | 2008-10-30 | Denso Wave Inc | 携帯情報機器 |
CN102455531A (zh) * | 2010-10-14 | 2012-05-16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2692761A (zh) * | 2012-03-16 | 2012-09-26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US20140085549A1 (en) * | 2012-09-27 | 2014-03-27 |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 Touch display device |
CN103792697A (zh) * | 2012-10-31 | 2014-05-14 | 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TWM455398U (zh) * | 2013-01-23 | 2013-06-21 | Technew Co Ltd | 複合成型視窗保護構造及其組成的電子裝置 |
TW201506499A (zh) * | 2013-08-09 | 2015-02-16 | Gunze Kk | 帶有輸入功能的顯示裝置 |
CN104317459A (zh) * | 2014-11-19 | 2015-01-28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支撑盖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CN104344292A (zh) * | 2014-11-20 | 2015-02-11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US20160262273A1 (en) * | 2015-03-06 | 2016-09-08 | Nlt Technologies,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04834399A (zh) * | 2015-04-15 | 2015-08-12 |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模组 |
CN107390957A (zh) * | 2017-09-11 | 2017-11-24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红外触控模块及红外触控式显示装置 |
US20190250452A1 (en) * | 2018-02-09 | 2019-08-15 | Wistron Corporation | Display assembling mechanism and relate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narrow and thin structural design |
CN109375835A (zh) * | 2018-12-03 | 2019-02-22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CN109375407A (zh) * | 2018-12-03 | 2019-02-22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CN109856838A (zh) * | 2019-03-18 | 2019-06-07 | 创维光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
CN209980223U (zh) * | 2019-06-12 | 2020-01-21 | 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红外触摸屏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24777A1 (zh) * | 2022-12-12 | 2024-06-20 | 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显示屏组件及显示屏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57122B (zh) | 2023-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13053B1 (ko) | 지문 모듈을 구비한 스크린 어셈블리 및 전자 기기 | |
EP2997416B1 (en) | Methods for producing a glass-based non planar digital display | |
US10198042B2 (en) | Front cover assembly and terminal | |
CN104866021B (zh) | 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 |
US10558067B2 (en) | Support frame, display device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of | |
CN205899447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8487887B2 (en) | Touch display device | |
WO2018205686A1 (zh)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WO2018126569A1 (zh) | 一种移动终端的框架结构以及包括该框架结构的移动终端 | |
CN108319074B (zh) |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 |
CN204422929U (zh) | 电子装置、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 | |
CN210129366U (zh) | 支撑框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7228713B2 (ja) | モバイル端末及びミドルフレーム | |
CN111770224A (zh) | 显示设备 | |
US20140036458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8876308B2 (en) |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14020937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6773200A (zh) | 显示设备 | |
CN113157122B (zh) | 触控显示装置 | |
TW201508381A (zh) | 顯示裝置 | |
CN105813406A (zh) | 移动设备及其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安装方法 | |
CN212160635U (zh) | 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2455531B (zh) | 显示装置 | |
CN113963621A (zh) |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07966858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