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54491B - 一种吸油烟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油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54491B
CN113154491B CN202110344773.1A CN202110344773A CN113154491B CN 113154491 B CN113154491 B CN 113154491B CN 202110344773 A CN202110344773 A CN 202110344773A CN 113154491 B CN113154491 B CN 1131544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oil guide
oil
smok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447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54491A (zh
Inventor
刘元卉
申志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4477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544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54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54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54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544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20Removing cooking fu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具有集烟腔以及进风口;第一导油板,设于集烟腔中,并位于集烟罩的前部,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第二导油板,设于集烟腔中,并位于集烟罩的后部,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油杯;第三导油板,设于集烟腔中,并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用于承接从第一导油板上滴落的油液并将油液导流至第二导油板上,该第三导油板、第一导油板以及第二导油板共同将集烟腔分隔为与烟气流动方向的上游相对应的第一腔以及与下游相对应的第二腔,第三导油板的前后两侧具有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通过各导油板的配合,既能实现对油液的导流目的,又能够改变烟气流动路径,对烟气进行整流,进而提高吸油烟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吸油烟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在中国家庭越来越普及,已成为厨房必不可少的一个家用电器。随着对居民烹饪习惯和厨房环境的深入研究,油烟机在产品种类、技术含量、标准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市面上的油烟机多采用滤油板加油杯的结构形式,滤油板多采用多孔状油网,且整体采用平板状的结构或采用向下凸出的锥形结构,在滤油板的一侧或者滤油板的锥形的底部安置相应的储油结构件即油杯,油附着在滤油板上后流向油杯内并存储在油杯内,如申请号为CN201610543688.7(公告号为CN106016404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带有辅助进风通道的吸油烟机》所示。但是此类吸油烟机,不仅需要清洁油网,并且油烟经过油网时,虽然被隔离过滤掉了,但会产生很大的阻力,会使风量产生很大的损失,如果要达到要求的风量情况下,就会提高风机转速,利用高转速的风机来克服风道阻力,这就造成油烟机噪音过大。
针对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1811053678.0(公开号为CN11088707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油烟机无油网风道结构及油烟机》,包括外壳、风道体组件、风机组件,风道体组件及风机组件安装在外壳内,风道体组件设置在油烟机进烟口及风机组件的进风侧之间形成由下至上呈S形的风路,在风道体组件的底部安装有接油槽。该风道结构因为无过滤油网,大大降低了油烟机的阻力,减小了风量损失,降低了风机转速,在同等风量下,可以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但是该专利还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第一风道体和第二风道体的断面均呈V型,且前端部均朝风道中心位置伸出,这种导油结构使得每个风道体均需要对应设置一个油杯,造成油杯数量较多,也增加了后续清理油杯的工作量。其次,上述具有无油网风道结构的吸油烟机为欧式的顶吸式吸油烟机,虽然未设置油网,但仍是仅中部吸烟的方式,其进烟口以及油烟流动路径没有较大变化,在油烟大量产生时,仍存在油烟逃逸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既能实现对油液的导流目的,又能够改变烟气流动路径,对烟气进行整流,进而减少油烟逃逸现象的吸油烟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油烟机,包括:
集烟罩,具有集烟腔以及与该集烟腔连通的进风口;
第一导油板,设于所述集烟腔中,并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前部,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
第二导油板,设于所述集烟腔中,并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后部,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
油杯,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二导油板上流下的油液;
第三导油板,设于所述集烟腔中,并位于所述第一导油板与第二导油板之间,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以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一导油板上滴落的油液并将油液导流至所述的第二导油板上,该第三导油板、第一导油板以及第二导油板共同将所述集烟腔分隔为与烟气流动方向的上游相对应的第一腔以及与烟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相对应的第二腔;
所述第三导油板的前部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的第一吸风口,或者,所述第三导油板与所述第一导油板间隔设置,由所述第三导油板与所述第一导油板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的第一吸风口;
第三导油板的后部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的第二吸风口,或者所述第三导油板与所述第二导油板间隔设置,由所述第三导油板与所述第二导油板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的第二吸风口。
为了形成上述的第一吸风口,避免集烟罩的前侧出现跑烟问题,所述第三导油板的前部位于所述第一导油板的下方,且两者沿竖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叠,所述第三导油板与第一导油板间隔设置,从而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了所述的第一吸风口。
为了形成上述的第二吸风口,避免集烟罩的后侧出现跑烟问题,所述第三导油板的后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油板的上方,且两者沿竖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叠,所述第三导油板与第二导油板间隔设置,从而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了所述的第二吸风口。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导油板的后部与第二导油板的前部相衔接,所述的第二吸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三导油板的后部。
为了提高第二吸风口的吸油烟效果,所述第二吸风口为沿第三导油板的横向开设的条形口。
为了提高第二吸风口的吸油烟效果,所述第三导油板为自前后两侧至中部朝向所述集烟罩内部凹陷的弯折板或弧形板。上述结构设置,使第三导油板自身对应于集烟罩的进风口形成一个内凹的拢烟区,其延长了烟气与板壁的接触时间,且内凹部分为上升的油烟提供了缓存空间,当油烟量大时,第一时间没有被吸除的油烟会在该内凹区域得到减速并聚集,同时又由于附壁效应持续地提供推力引导油烟向对侧流动,然后通过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进入到集烟罩内,极大地改善了油烟扩散的问题;其次,第三导油板自身的内凹结构设计,使第三导油板在邻近第二导油板的区域与水平面的角度进一步加大,保证了第三导油板的背面的导油效果。
为了方便加工,节省成本,所述第三导油板包括位于前部的第一板体以及位于后部的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呈角度设置。上述第三导油板的结构设计,使第三导油板内凹形成的拢烟区能够在横向上延伸,保证了烟气更加均匀地进入到第一吸风口及第二吸风口中。
为了进一步保证吸油烟效果,避免第二导油板的前部影响进风效果,所述第三导油板的后侧边与所述第二导油板的前侧边相接,且两者接合位置邻近所述集烟罩的进风口的后侧边。
为了保证从第一导油板的后侧边滴落的油液能够落入到第三导油板上,所述第三导油板的前侧边与所述第一导油板的后侧边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D1,10mm≤D1≤30mm。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吸风口的底部边沿与所述集烟罩的后壁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D2,140mm≤D2≤170mm。
作为改进,所述第三导油板的横向上的两个侧边沿与所述集烟罩的左右两个侧壁均具有间隙,并由该两个间隙构成两个侧吸风口;或者,所述第三导油板的横向上的两个侧部区域均对应开设侧吸风口。在第三导油板的左右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侧吸风口,可与前后的第一吸风口及第二吸风口共同组成环形进风口,有效提高吸油烟效果,避免左右两侧跑烟问题。
为了保证油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滑落,最终流入油杯中,所述第一导油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α1≥12.5°,所述第二导油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2,α2≥12.5°,所述第三导油板的第一板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3,α3≥12.5°。
为了防止产生涡流,减少噪音振动问题,所述导油板组件还包括位于集烟罩的后部、且位于所述第二导油板上方的导流板,该导流板自上而下向前倾斜。导流板在实现导油的同时,还能将进风通道中容易形成涡流的空间隔成独立的小夹腔,起到有效防止涡流的作用。
为了保证导油效果,以及最大程度上减少涡流,所述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4,10°≤α4≤50°。为了避免导流板与集烟罩中的其他部件形成干涉问题,所述导流板的后侧边与所述集烟罩的后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4,7mm≤D4≤20mm。
为了避免导流板的前侧边对第二吸风口的吸油烟效果造成影响,将所述导流板的前侧边在其纵截面上的点记作A点,A点与所述第三导油板的距离记为D5,7mm≤D5≤20mm。
为了对各导油板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从而保证对灶台具有更大的负压覆盖区域,所述集烟罩的前侧壁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所述进风口开设在集烟罩的前侧壁上。
作为改进,还包括风机架以及设于所述风机架内的风机,所述集烟罩的顶部连接在所述风机架的底部,所述风机架的底部具有与所述集烟腔相连通的烟气进口,所述集烟腔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烟气进口在横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导油板的长度与所述集烟腔在横向上的尺寸基本一致。由于该第一吸风口能延伸到集烟罩的左右两侧,可以使得集烟罩的拢烟区左右两侧的烟气直接经第一吸风口进入到集烟腔中,进而使正对左右炉头的上方也有较强的负压和吸力,比传统顶吸式的吸油烟效果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首先,通过第一导油板、第二导油板以及第三导油板均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三者之间的配合既能够将油液导入到油杯中,实现导油的目的,其只在第二导油板的底部设置一个油杯即可,无需额外增设油杯;其次,烟气在升起的过程中遇到第三导油板后,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能沿第三导油板附壁爬行,然后通过在第三导油板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吸风口进入集烟罩内,上述过程使得油烟流动变得均匀,不易发生串流,起到了整流的作用,避免了油烟大量产生时的跑烟问题,提高了吸油烟机的整体吸油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油烟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油烟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油烟机的纵向剖视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油烟机的另一剖切位置的纵向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参见图1-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优选实施例的吸油烟机包括风机系统、集烟罩11、导油板组件以及油杯12。风机系统包括风机架10以及风机100。导油板组件设于集烟罩111内,具体包括第一导油板21、第二导油板22、第三导油板23。风机架10为具有容纳空间的箱体结构,可用于放置风机100。集烟罩11连接在风机架10的底部,集烟罩11具有集烟腔111以及进风口110,风机架10的底部具有与集烟腔111连通的烟气进口101。
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集烟罩11的前侧壁113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进风口110开设在该前侧壁113上,并沿集烟罩的横向布置。集烟罩11的前侧壁113上设有面板112,面板112上开设有与进风口110对应的通孔(未示出)。集烟罩11的进风口110处还设置有挡烟板14,挡烟板14能处于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在挡烟板14处于闭合位置时,挡烟板14关闭上述进风口110,在挡烟板14处于打开位置时,将进风口110打开,形成控烟区,可将快速升腾的油烟阻挡在控烟区中,避免油烟逃逸。
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油板21、第三导油板23以及第二导油板22均自前向后依次布置。具体地,第一导油板21位于集烟罩11的前部区域,第二导油板22位于集烟罩11的后部区域,且位于第一导油板21之下,第三导油板23位于第一导油板21与第二导油板22之间。第一导油板21、第三导油板23以及第二导油板22共同将集烟腔111分隔为与烟气流动方向的上游相对应的第一腔1111以及与烟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相对应的第二腔1112。
第一导油板21的前侧连接在集烟罩11的前壁上。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油板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α1≥12.5°。本实施例的第二导油板2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2,α2≥12.5°。再具体地,第二吸风口32的底部边沿(也即后侧边沿)与集烟罩11的后壁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D2,其中,140mm≤D2≤170mm。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集烟罩11的前侧壁113位于进风口110下方的部位即为第二导油板22,该第二导油板22的底边与集烟罩11的底壁相连,其中,集烟罩11的底壁上开设有漏油口13,油杯12设置在集烟罩11的底壁正下方,且油杯12的槽口朝上。可以想到的是,也可在集烟罩11的前侧壁113(进风口110下方的部位)的内侧额外设置一个导油板作为上述的第二导油板22。
第三导油板23,位于集烟罩11的中部区域,且至少部分位于进风口110的正上方。第三导油板23位于第一导油板21与第二导油板22之间,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具体地,第三导油板23位于第一导油板21的下方,且与第一导油板21间隔设置,从而由该第三导油板23与第一导油板21之间的间隙构成了沿集烟罩11的横向贯通的第一吸风口31。第一吸风口31用于连通上述的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再具体地,是由第三导油板23的前部与第一导油板21的后部形成上述的第一吸风口31。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导油板23的前部与第一导油板21的后部在竖向方向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叠,其中,第三导油板23的前侧边与第一导油板21的后侧边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D1,优选的取值范围为:10mm≤D1≤30mm,优选为20mm,以保证从第一导油板21的后侧边滴落的油液能够落入到第三导油板23上,详见图2。
在本实施例中,集烟腔111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烟气进口101在横向上的尺寸,其中,第一导油板21与集烟腔111在横向上的尺寸基本一致,第一导油板21与集烟罩11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由于该第一吸风口31能延伸到集烟罩11的左右两侧,可以使得集烟罩11的拢烟区左右两侧的烟气直接经第一吸风口31进入到集烟腔111中,进而使正对左右炉头的上方也有较强的负压和吸力,详见图4。
本实施例的第三导油板23的后部延伸至第二导油板22的上方或与第二导油板22衔接。优选地,第三导油板23的后侧边与第二导油板22的前侧边相接,且两者接合位置邻近集烟罩11的进风口110的后侧边,由此保证吸油烟效果,避免第二导油板22的前部影响进风效果。
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第三导油板23自前后两侧至中部朝向集烟罩11内部凹陷的弯折板或弧形板。其中,弯折板可以是指两个或多个板体拼接形成,也可以是指,直接将一个平板进行折弯而得到;弧形板可以是指整体上或者局部带有一定弧度的板体结构。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三导油板23包括位于前部的第一板体231以及位于后部的第二板体232,其中,第一板体231与第二板体232呈角度设置,第一板体231与第二板体232之间形成的角度朝向外侧(也即朝向前下方)。
参见图3,上述第三导油板23上开设有第二吸风口32,第二吸风口33同样用于连通上述的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其中,第二吸风口32位于第一吸风口31的后方,由此,可使得吸油烟机的前后两侧均具有吸风通道(第一吸风口31及第二吸风口32),可避免在吸油烟机的前侧或后侧跑烟问题,烟气的流动路径详见图3中箭头所示。具体地,上述第二吸风口32设于第二板体232上,并且,第二吸风口32为沿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开设的条形口,该条形口的长度与第一吸风口31的长度基本一致,保证前后两侧的第一吸风口31及第二吸风口32的烟气流量更加均匀。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也可以是如此布置:第三导油板23的后部位于第二导油板22的上方,且两者沿竖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叠,第三导油板23与第二导油板22间隔设置,从而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上述的第二吸风口。
上述第三导油板23的内凹结构以及第二吸风口32的设计,可使第三导油板23自身对应于集烟罩11的进风口110形成一个内凹的拢烟区,使得烟气能顺利进入到第二吸风口32中,提高了第二吸风口32的吸油烟效果,减少了跑烟问题,尤其是采用第一板体231与第二板体232构成的第三导油板23结构,可使第三导油板23内凹形成的拢烟区能够在横向上延伸,保证了第二吸风口32在横向上进入的烟气流量更加均匀。此外,第三导油板23自身的内凹结构也具有向上导流烟气作用,使得拢烟后的烟气进入到第一吸风口31中;再者,第三导油板23自身的内凹结构设计,使第三导油板23在邻近第二导油板22的区域与水平面的角度进一步加大,保证了第三导油板23的背面的导油效果。
参见图2,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第二吸风口32的底部边沿(后侧边沿)与集烟罩11的后壁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D2,其中,140mm≤D2≤170mm,D2优选为155mm。再具体地,为了保证吸油烟效果以及导油效果,上述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长度为D3,D3≥500mm。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长度的上限尺寸可根据实际效果确定,并不限于做到与集烟罩11的内腔宽度一样。如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上的两个侧边沿与集烟罩11的左右两个侧壁均具有间隙,并由该两个间隙构成两个侧吸风口(未示出),或者,直接在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上的两个侧部区域均对应开设侧吸风口。在第三导油板23的左右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侧吸风口,可与前后的第一吸风口31及第二吸风口32共同组成环形进风口110,有效提高吸油烟效果,避免吸油烟机左右两侧跑烟问题。
参见图2,为了保证油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滑落,最终流入油杯12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油板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其中,α1≥12.5°。第二导油板2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2,其中,α2≥12.5°。第三导油板23的第一板体23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3,其中,α3≥12.5°。具体地,第三导油板23的第二板体232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二板体232与水平面的夹角。
导流板24位于集烟罩11的后部,且位于所述第二导油板22上方,其中,导流板24自上而下向前倾斜,由此,导流板24在实现导油的同时,还能将进风通道中容易形成涡流的空间隔成独立的小夹腔,起到有效防止涡流产生的作用。
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导流板24的后侧边与集烟罩11的后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4,7mm≤D4≤20mm,可避免导流板24与集烟罩11中的其他部件形成干涉问题。其中,导流板24的左右两侧可连接在集烟罩11的左右两侧壁上。为了保证导油效果,以及最大程度上减少涡流,导流板2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4,10°≤α4≤50°。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将导流板24的前侧边在其纵截面上的点记作A点,A点与第三导油板23的距离记为D5,其中,7mm≤D5≤20mm,由此,可避免导流板24的前侧边对第二吸风口32的吸油烟效果造成影响。

Claims (14)

1.一种吸油烟机,包括:
集烟罩(11),具有集烟腔(111)以及与该集烟腔(111)连通的进风口(110);
第一导油板(21),设于所述集烟腔(111)中,并位于所述集烟罩(11)的前部,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
第二导油板(22),设于所述集烟腔(111)中,并位于所述集烟罩(11)的后部,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
油杯(12),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二导油板(22)上流下的油液;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导油板(23),设于所述集烟腔(111)中,并位于所述第一导油板(21)与第二导油板(22)之间,且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以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一导油板(21)上滴落的油液并将油液导流至所述的第二导油板(22)上,该第三导油板(23)、第一导油板(21)以及第二导油板(22)共同将所述集烟腔(111)分隔为与烟气流动方向的上游相对应的第一腔(1111)以及与烟气流动方向的下游相对应的第二腔(1112);
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前部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的第一吸风口(31),或者,所述第三导油板(23)与所述第一导油板(21)间隔设置,由所述第三导油板(23)与所述第一导油板(21)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的第一吸风口(31);
第三导油板(23)的后部具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的第二吸风口(32),或者,所述第三导油板(23)与所述第二导油板(22)间隔设置,由所述第三导油板(23)与所述第二导油板(22)之间的间隙构成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1111)和第二腔(1112)的第二吸风口(32);
所述第三导油板(23)为自前后两侧至中部朝向所述集烟罩(11)内部凹陷的弯折板或弧形板;
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上的两个侧边沿与所述集烟罩(11)的左右两个侧壁均具有间隙,并由该两个间隙构成两个侧吸风口;或者,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上的两个侧部区域均对应开设侧吸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前部位于所述第一导油板(21)的下方,且两者沿竖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叠,所述第三导油板(23)与第一导油板(21)间隔设置,从而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了所述的第一吸风口(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后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油板(22)的上方,且两者沿竖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叠,所述第三导油板(23)与第二导油板间隔设置,从而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构成了所述的第二吸风口(3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后部与第二导油板(22)的前部相衔接,所述的第二吸风口(32)开设在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后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风口(32)为沿第三导油板(23)的横向开设的条形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油板(23)包括位于前部的第一板体(231)以及位于后部的第二板体(232),第一板体(231)与第二板体(232)呈角度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前侧边与所述第一导油板(21)的后侧边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D1,10mm≤D1≤30mm。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风口(32)的底部边沿与所述集烟罩(11)的后壁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D2,140mm≤D2≤170mm。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板(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α1≥12.5°,所述第二导油板(2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2,α2≥12.5°,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第一板体(23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3,α3≥12.5°。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集烟罩(11)的后部、且位于所述第二导油板(22)上方的导流板(24),该导流板(24)自上而下向前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4,10°≤α4≤50°,所述导流板(24)的后侧边与所述集烟罩(11)的后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4,7mm≤D4≤2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导流板(24)的前侧边在其纵截面上的点记作A点,A点与所述第三导油板(23)的距离记为D5,7mm≤D5≤2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烟罩(11)的前侧壁(113)自上而下向后倾斜设置,所述进风口(110)开设在集烟罩(11)的前侧壁(113)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油烟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架(10)以及设于所述风机架(10)内的风机(100),所述集烟罩(11)的顶部连接在所述风机架(10)的底部,所述风机架(10)的底部具有与所述集烟腔(111)相连通的烟气进口(101),所述集烟腔(111)在横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烟气进口(101)在横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导油板(21)的长度与所述集烟腔(111)在横向上的尺寸基本一致。
CN202110344773.1A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吸油烟机 Active CN1131544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4773.1A CN113154491B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吸油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4773.1A CN113154491B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吸油烟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54491A CN113154491A (zh) 2021-07-23
CN113154491B true CN113154491B (zh) 2022-10-21

Family

ID=76886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44773.1A Active CN113154491B (zh) 2021-03-29 2021-03-29 一种吸油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5449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4999B (zh) * 2017-08-22 2024-01-1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吸油烟机
CN207230691U (zh) * 2017-10-12 2018-04-1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吸油烟机
WO2020027719A1 (en) * 2018-08-02 2020-02-06 Kim Lui So Exhaust air cleaning apparatus
CN110887078A (zh) * 2018-09-11 2020-03-17 青岛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油烟机无油网风道结构及油烟机
CN110736118B (zh) * 2019-10-11 2021-01-1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吸油烟机
TWM607798U (zh) * 2020-12-03 2021-02-11 黃鴻明 雙風胃排油煙機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54491A (zh) 2021-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2312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06871206A (zh) 一种集成灶的防漏烟结构
CN217653928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0861243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01277612Y (zh) 一种吸烟口可独立控制的家用厨电集成灶
CN113154491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05606689U (zh) 一种集成灶阻断油烟的微循环风幕结构
CN217274335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2378034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6557261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12648664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14763918B (zh) 一种吸油烟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6521872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3713173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7154273U (zh) 一种油烟机
CN219868033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13154490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9693367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5863593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5523445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6521870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2805780U (zh) 集成灶
CN218626990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6307896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19083201U (zh) 一种吸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