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45A - 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45A
CN1131345A CN 95120555 CN95120555A CN1131345A CN 1131345 A CN1131345 A CN 1131345A CN 95120555 CN95120555 CN 95120555 CN 95120555 A CN95120555 A CN 95120555A CN 1131345 A CN1131345 A CN 11313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ase
inner casing
charger
batter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51205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957C (zh
Inventor
井口博明
中泽祥浩
玉木健二
铃木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95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5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充电器。将内壳216安装于比其底部宽的接地部件220上,而且在内壳的底部230及接地部件的底部240上设有位置错开的出水孔232、242、250,形成迷宫式构造的水通路、接地部件220的四个角上设有向外侧张开且比底部240更靠下方的底脚244。底脚将底部240保持于高出地面H,可防止地面堵塞出水孔242、250,同时由于接地宽度大于底部230,故可防止充电器倒地。这种充电器可提高其防水性能。

Description

充电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如带电机的自行车的电动车辆等。
实开平4—131861号公报揭示了这样一种充电器,向上方开口的充电端子的插入口呈带底筒状地设于壳体中,在其底部设置出水口,同时在底部的下方设漏斗状的排水筒,将底部外周嵌合于此排水筒的上端部,使其下端部连接到向壳体底部开口的排水口,这样,从插入口进入的水即从壳体底部排出。
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排水口和作为接地面的壳体底面在一个平面上,在接地时,排水口被堵塞,水滞存于壳体中,故希望开发一种这样的结构,即,即使在接地面接地时,也可迅速排出体内水。
再有,当充电器倒地、受淋时,水就会从排水口浸入到壳体中,故希望该充电器不易倾倒。
还有,希望制造这样的结构,即使水不易从壳体接合部、设于引线口的衬垫部进入到壳体,退一步讲,即使水进入到了壳体中;也要使水难于进入到内部的电气构成部件中,而且要快速地将水排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电器包括壳体,由该壳体包覆的电气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收纳电气构成部件的内壳和至少覆盖住其开口部的外壳,以及从下方支承内壳而成为接地部的接地部件,接地部件具有比内壳底面宽的接地宽度,同时在内壳和接地部件的双方上设出水孔,接地部件侧的出水孔位于比接地点高的位置。
这种结构中,为将充电电池置于壳体之上进行支承,可在壳体上面形成与充电电池的底部嵌合的定位凹部,此处所述的电池不仅包括单个的充电电池,而且包括将充电电池收纳于电池盒中的电池盒。
下面结合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实施例的辅助动自行车侧视图。
图2上述自行车前部架的主要部分侧面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断面图。
图4是电池盒局部剖侧视图。
图5电池盒前部安装结构图。
图6弹出机构的沿图2中Z向的向视图。
图7电池盒后部安装结构图。
图8实施例的整体构造。
图9实施例的主体部平面图。
图10实施例的底面图。
图11衬垫安装部分放大断面图。
图12沿图9中12—12线的断面图。
图13另一实施例的充电器外观侧面图。
图14该实施例充电器外观平面图。
图15沿图13中15—15线的断面图。
图16是沿图14中16—16线的断面图。
图17沿图14中17—17线的断面图。
图18底面图。
图19内装回路的模块图。
其中的符号表示:10—主车架,20—电池盒、118—充电端子、200—充电器、208—电线、210.212—衬垫、214—外壳、216—内壳、218—电气构成部、220—接地部件、232—壳体侧底部出水孔、240—接地部件的底部、244—接地底脚、242—接地部件侧底部出水孔、246—地面、250—角部出水孔、268—衬垫部出水孔、300—充电器、301—连接器、302—电线、310—外壳、310a—上面、363—隔垫空间、311—定位凹部、312—台阶、320—内壳、323—出水孔、330—底壳、334—中央出水孔、335—接地底脚、336—角度出水孔、340—电气构成部件、360—电池盒、361—底部突出端部、362—中央凹部、364—热敏元件、366—充电电池。
图1至图7示出了具有由本发明涉及的充电器进行充电的电池盒的辅助动力自行车的构造。图1是本实施例的电动自行车的侧视图,在前轮与后轮之间具有侧视为V字状的前车架6。前车架6具有从头管8向斜后方倾斜地延伸的直线形主车架10,向下方弯曲的中间部12和略呈垂直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座架14。
下端支承前轮2的前叉16和上端部安装着把手18的操纵管19分别可转动地支承在头管8上。容纳电池的后述电池盒20与该主车架10的长度基本相等,利用前侧固定部22和凸性接头,即电机侧接头26可装拆地安装在主车架10上。符号24是锁定装置。
辅助动力装置30通过悬挂板28支承在中间部12上。前端安装在辅助动力装置30上的后车叉32略呈水平状地向后方延伸,其后端部与从车座管14的上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撑杆34的后端一起固定在支承架36上,形成后车架37。该支承架36可转动地支承后轮4的后车轴5和从动齿轮38。
车座42经座管40支承在车座架14的上端部上。前车架6和辅助动力装置30的周围用车体盖44覆盖。车体盖44分成左右二部分,前端部覆盖前侧固定部22和电池盒20的前部,并与倾斜壁45相一致。
在电池盒20的后端部上,在后部侧面上形成一个斜向后上方的、设置在覆盖锁定装置的车体盖44的中央部上的倾斜壁46,车座架14的前部设一开口,并用前面板48盖住。
辅助动力装置30具有控制装置50、电机52和变速箱54。变速箱54的输出轴54,即,曲轴56与主齿轮58一起转动,通过链条59,使后轮的从动齿轮38转动。
踏板57安装在曲轴56上,足踏踏板则可用人力驱动自行车。此时,从电池盒20内的电池向电机52供给电力,电机52就转动,可以向自行车提供辅助动力。控制装置50根据踏板57的转矩和主动齿轮58的转数,控制电机52转动。
图2示出了卸下车体盖44的状态的前车架6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图2中的3—3线的剖面图,图4是电池盒20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图5表示电池盒20的前部侧安装结构图,图6表示从下方(图1中的箭头Z方向)看电池20的前部侧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7是表示电池盒20的后部侧安装结构的示图。
从图2中可知,前侧固定部22设置在主车架10的前端部上,电机侧接头26设在中间部的附近。电池盒20能够处于:以后端部嵌入电机侧接头26内的状态下,由锁定装置24锁定前端部的用实线A表示的固定位置上和解开锁定装置拉起前端部的用虚线B表示的弹出位置上。
用虚线C表示的位置是沿与主车架10的纵向略垂直的方向卸下状态时的位置(或安装前的位置)。电池盒20在固定位置A和弹出位置B之间变化时可沿主车架1 0的纵向(图中Y方向)滑动。
从图3中可知,电池盒20沿上下分成上部盒体60和下部盒体62,并用塑料制作,两者接合部64成相互错位的重合台阶,这样形成迷宫式结构就能够防水进入。
在电池盒20内放置有电池组66,电池组66的防振措施是这样的,电池组的上部与在上部盒体60的内表面上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且安装在筋板68上的橡胶垫70接触,下部垫在放于电池组66底部和下部盒体62底部之间的板状橡胶垫板74上。
图3中的符号76是限位开关,且安装在车体盖44的内侧面上,在电池盒20安装到车体盖44上后,通过下部盒体62的底部72上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突起73推压从上部向下方延伸的板簧78而使限位开关“开”,在后述的弹出位置上时限位开关为“关”。
从图4中可知,电池盒20的上部盒体60和下部盒体62,通过在前半侧的侧面上由从下部盒体62向上方突出的嵌合爪80啮合,在后半侧上用螺纹螺钉82连接,构成可分离的一体。把电池盒20安装到主车架10上时,橡胶垫84垫在下部盒体62的底部前半部分下面。
手柄86可转动地安装在电池盒20的前端部上,而且,在电池盒20的侧面上形成有斜台阶88,该斜台阶88与设置在覆盖前侧固定部22的车体盖44的前端部上的倾斜壁45相一致(图2)。前端90的下部成向后方缩进的推压部92。
在电池盒20的后端部上,在其后部侧面形成向后上倾斜的后部斜面94,该斜面和覆盖锁定装置的车体盖44的后部形成的斜面壁46相一致(图1)。此外,上部壳体60的背面96形成与后部斜面94倾斜方向相反的斜面。
在电池盒20的后端部上,安装由螺钉98等固定的凹型接头,即,电池侧接头100。电池侧接头100的背面102成为后述的电机侧接头的接触面,在其中间部位突起一个侧视为三角形的定位配合突起104。电池侧接头100的底部后端形成为向后上方倾斜的导向面106。
电池组66是将多个电池110串联连接排成二层,用热收缩管套在周围包装好后形成的电池组。单个电池110是Ni—Cd型等合适的充电电池。
相邻单个电池110用导电板112相互串联连接起来,通过保险丝114与后述的电池侧接头100的放电用端子连接。图中符号116是检测温度用热敏电阻,117是其导线,118是充电端子。
该充电端子118内装有逆止二极管,并被安装在下部盒体62的后部侧面上。因为与放电端子分开设置,所以,无论是保持装载电池盒20的原来状态,还是卸下了电池盒的状态,均可在任何状态下进行充电作业。
图5表示相对于电池盒20的前侧固定部22的详细结构。前侧固定部22具有锁定装置24和弹出机构。锁定装置24安装在弯曲成截面为L字形的前部支承板120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板122上,前部支承板120设置在头管8和主车架10的前端部间。
该锁定装置24起到一个用钥匙124(图6)可接通或断开电源的主开关的功能,同时,是一个通过使锁定销进出形成在前端90上的锁定孔128以锁紧或打开电池盒20的组合开关。
锁定装置24的钥匙位置,在ON位置时,锁定销126为锁定状态,钥匙124不能拔出,而且,成为电池组66向电机52供电的状态,在OFF位置时,停止通电,可拔出钥匙124,但锁定销保持原来锁定状态。当钥匙124从该OFF位置再拧回到锁定位置时,锁定销126退回而解除了锁定,此时可将电池盒20取下。
在前端90的内侧上用螺钉130固定了一块锁定板132,同时该锁定板起到增强前端90的作用,在锁定板132上开设了一个与锁定孔128相一致的开孔部134。锁定板下端部形成了一直延伸到缩进台阶部92处的并外露的台阶部,形成了前后方向的解除时接触面136和锁定时接触面138。
弹出机构具有撑板140、摆动臂144和拉簧146,其中,撑板140固定在锁定装置24下方的立板122上,摆动臂144通过滑动轴142支承在撑板140上,拉簧146向该摆动臂144提供使之朝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图2)。
从图6中可知,沿车辆宽度方向有一定间隔地设置向前方突出的一对撑板140,在各撑板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一定长度的孔148,滑动轴142可在长孔148内沿前后方向滑动。另一方面,摆动臂144的平面形状为ㄈ字形,左右一对偏平部150在各撑板140的外侧重合。
滑动轴142通过左右一对撑板140上的长孔148,朝横穿左右偏平部150的方向延伸,并连接摆动臂144,使得摆动臂144可相对于撑板朝前后方向移动而且可绕滑动轴142摆动。
摆动臂144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左右偏平部150的部分成为接触部152,可与锁定板132的解除锁定时接触面136或锁定时接触面138接触。
拉簧146是一对沿长度方向设置在主车架10的左右侧面上的螺旋弹簧,拉簧146的前侧连接钩156钩在偏平部150的前端部上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安装突体154(图2)上,后侧连接钩157钩在从主车架10的侧面突出的突体158上。
拉簧146一直向后拉着摆动臂144,而且,使得接触部152具有朝反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从而,在虚线B所示的弹出位置时,因为,摆动臂144被拉向后方,滑动轴142就向长孔148的后端移动,接触部152顶着解除时接触面136地将其上举,所以,拉簧146的拉力几乎完全成为上顶力F1。
实线A表示的电池盒20的固定状态时,因为,解除时接触面136向下按压接触部152而使其朝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摆动臂144成与主车架10的纵向基本平行的状态,锁定时接触面138顶着摆动臂144向前推接触部152,滑动轴142向长孔148的前端移动。
因此,拉簧146的反力成为接触部152上顶锁定解除时接触面136和锁定时接触面138的力。但是,接触部152向后推锁定时接触面138的力F2比上顶锁定解除时接触面136的力F3大得多。上顶力F3的大小是在解除锁定装置24时足以使电池盒20的前部向上弹起的程度。
在弹出位置上,滑动轴142一直移动到长孔148的后端部,而且,接触部152因朝反时针方向的转动而向上顶着与其接触的解除时接触面136。
图2及图5中的符号121和159分别是设在前部支承板120的上部上的车体盖44的固定用撑杆和表示锁定装置24打开位置的指示器。
如图2所示,电池侧接头100设于电池盒20的后部,与此接头100相嵌合的电机侧接头26设在主车架10的中间附近,如图7所示,其上方安装部160与开闭部48的下端前面中间部49相重叠,并用螺钉162和螺母164来安装。
而且,下端前面中间部和背面96的倾斜程度一样,在安装电池盒20时,二者之间设有一定间隙。电机侧接头26的下方安装部166也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等安装手段安装于车体盖44上。
在电机侧接头26的背面168的内表面侧形成接触面170,在安装电池侧接头100时,通过该接触面170与背面102的接触来对电池盒在长度方向定位。在与定位嵌合凸起104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具有与凸起104相嵌合的嵌合凹部172的凸起部172c,在与导向斜面106相对应位置上,形成大致与之具有相同斜度的导向面174。
嵌合凹部172比嵌合凸起104大。在安装电池盒20时,嵌合凹部172的顶面172a与嵌合凸起104的顶部104a相接触,实现了电池盒20上下方向的定位。
虽然嵌合凹部172和嵌合凸起104各自的下侧倾斜面172b和104b具有相同的斜度,但二者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
在接触面170的左右两侧,设有一对呈销形的电机用端子176,其前端部178向电池盒20的内侧突出,其后端部180从背面168向外伸出,与电线182相连。此电线连接到控制装置50。
在电机侧接头26的左右两侧,形成与电池侧接头100相嵌合的一对侧壁部184。侧壁部184的前缘部186和电池盒20的斜面壁46之间设有一定间隙,二者斜度相同(图2)。
电池侧接头100的上部190进入到上部盒体60的内侧,以突起190a进行与上部盒体60的定位。下部192用螺钉99从下部盒体62的背面壁63(见图4)的外侧安装。下部192的后部中间部分形成从背面壁63(图4)的中间部分向外部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93。并在此处形成背面102、嵌合凸起104,最后在与电机用端子176和对应位置上形成端子出入孔194。
端子出入孔194与下部192的下部盒体62侧部分上形成的凹部195连通,电机用端子176的长度形成为:在电池盒20安装时,其前端部178穿过端子出入孔194能伸出到凹部195的内部。在凹部195内,板簧状的通电用端子196沿上下方向较长地配设,在上端形成为的“ㄈ”字型部197上,以预先固定的螺母191固定,与电池组66呈电气连接。
由于电机用端子176是左右一对,所以,与此相应地,凹部195也夹着隔壁199形成为一对。隔壁199上形成沿上下方向的槽,为将左右的电机用端子176隔开而突出的导向凸起179就插在该槽中。
下端部的自由端198,如虚线所示,盖在端子出入口194的朝向凹部195的出口部。在安装电池盒20时,电机用端子176的前端部178穿过端子出入口194,向凹部195内伸出,则如实线所示,自由端198由前端部178被压向前方,产生弹性变形,在较高的接触压力下,前端部178和自由端198相接触。
在处于图2中的电池盒20的安装位置(实线A)及弹出位置(虚线B)的任一情况下,前端部178与端子出入口194相嵌合,成为与自由端198相接触的导通状态。所以,在弹出位置时,限位开关76为“关”,则断开从自由端198向前端部178的通电,仅在安装状态下时,限位开关76为“开”,则成为通电状态。
此外,电机侧接头26和电池盒20后部的结合与分离是这样进行的:使电池盒20凹向图1的箭头Y方向滑动,使电机用端子176相对电池盒侧接头100的通电用端子196进入或退出,同时,使电池侧接头100的嵌合凸起104相对于电机侧接头26的嵌合凹部172进入或退出。此时的电池盒20在Y箭头方向的行程量由滑动轴142的行程量确定。
图8~图12是关于另设的充电器200的图,所述的充电器200和充电端子118连接。图8是其整体构造(主体部202是沿图9中的8—8线的断面图)、图9是主体部202的平面图、图10是其底面视图、图11是衬垫安装部分的放大断面图、图12是沿图中12—12线的断面图。
如图8所示,充电器200包括:主体部202、连接到家用100V电源等的电源插头204、接到充电端子118的联接器206、电线208、衬垫210、212。
主体部202形成为由外壳214和内壳216构成的两上下分体件,其中装有放大器等电气构成部件218,主体部202和支承内壳216下部的接地部件220一起构成充电器200的壳体220。
外壳214和内壳216这样形成一体结构,即,分别与上述壳体形成一体的凸台222、224及和接地部件220形成一体的凸台226同轴地排列,从底面由自攻丝螺钉228将三者固定在一起。
在内壳216的底部230上,以一定间隔在长度、宽度方向共形成四个壳体侧的底部出水孔232。在各出口水的周围形成向外突出的凸台234。
另一方面,接地部件220具有周壁238,该周壁238形成较大的嵌合凹部236,以便可以有间隙地嵌合内壳216。嵌合凹部236的底部240比内壳216的底部大些,在宽度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形成的一对接地部件侧的底部出水口242形成于其中间部。
周壁238在其上部形成向外折,然后再折回来的双重壁结构,外侧向下呈裙状延伸,在四个角部的下端形成比底部240更向下突出的接地底脚244,在底脚接地时,就使底部240比地面高出高度H。
周壁238的上缘部与与之嵌合的内壳216之间形成间隙S,而且在上缘部形成凹部248,该凹部248用于衬垫210、212穿过,衬垫210、212和凹部248之间存在一定间隙。
在底部240的四个角上,形成接地部件侧角部的出水孔250。此孔从底部240侧切入周壁238,并一直切至与接地底脚244相连的根部。
如图11所示,在壳体内的衬垫210附近,在外壳214和内壳216的内侧形成与各自的外壁214a,216a基本平行的内壁214b、252,上述内壁和外壁形成整体的双重壁结构。在外壁214a、216a及内壁214b和252上形成衬垫的安装部。
衬垫210包括外伸部254、大直径部256、内伸部258,大直径部256夹于外壁214a、216a,和内壁214b、252之间,并且,外伸部254及内伸部258由外壁214a、216a、内壁214b、252的各上下接合部挟住,这样,可使电线208的引出口防水。
在凹部248和与之嵌合的外伸部254之间形成一定间隙249,该间隙249和周壁238、内壳216之间的间隙S相连通(图12)。再有,大直径部256的下部侧上形成由向下敞开的槽或孔构成的排水部260,该排水部260与内外壁216a、252及底部240围成的排水空间262连通。
在内壁252的上部,在夹持内伸部258的部分上,形成排水空间262和比内壁214b、252更靠内侧的电气部件配设空间264的连通部266。
在排水空间262下方的底部240上,开口形成衬垫部出水孔268。此衬垫部出水孔268的位置在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与出水孔250错开。
图8、11、12中表示了出水孔250和周围其它部分的变化了断面位置的位置关系。图12的接地部件侧的底部出水242同样也是这样。此外,衬垫212和210的构造相同,省略其说明。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在图11中,从外壳214的外表面及电线208到达衬垫210的水,其大部分从内壳216和周壁238之间的间隙S及间隙249,如箭头a所示的那样滴入嵌合凹部236内。
此时,即使一部分从电线208和外伸部254之间或外伸部254和外壁214a及216a之间浸入,首先如箭头6所示的那样,通过排水部260落入到排水空间262内,然后从衬垫出口孔268漏入嵌合凹部236。
残余的很少的水如箭头d所示,即使通过大直径部分256,其中的一部分也会从连通部266如箭头e所示的那样返回排水部260,剩下的部分沿箭头f在底部240上流上中央部,从壳体侧的底部出口孔232如箭头g所示的那样漏入嵌合凹部236。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从内壳216和外壳214的接合部浸入到电气部件配设空间264的水,通过箭头j,k所示路径漏入嵌合凹部236,此后,与图11所示那样排出接地部件220外。
所以,首先,通过在壳体和接地部件220之间形成间隙S,水不会滞留在壳体周围,可快速地落入接地部件220的嵌合凹部236中,所以,水不容易从外壳214和内壳214的接合部及衬垫210和衬垫212的密封部浸入到内部。
再者,假设水通过电线208、或衬垫210或212进入到壳体内,但由于使衬垫安装部形成设置出口内壁214b、252的双重壁结构,而且设有衬垫210的排水部260及底部240的衬垫部出水孔268,这样,可从排水空间262向嵌合凹部236迅速排水,故,水不易进入设有出水口218的电气部件配设空间264内。
假设,即使一部水进入到电气部件配设空间264中,也可从壳体侧的底部出水口232漏入到嵌合凹部236,壳体侧的底部出水孔232和接地部件220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在排水上毫无问题。
此时,接地部件220通过其底脚244距地面高为H,所以,接地部件侧的底部出水孔242及角部出水孔250也不会被地面堵塞,可以一直迅速地排水。
再者,以接地部件220支承着壳体;各底脚244的间隔大于内壳216的底部240的宽度,故使用时,充电器200不易倾倒,使用状态稳定。
此外,即使充电器倒地,也因壳体侧的出水孔(232、268)及接地部件侧的出水孔(242、250)相互错开,形成迷宫型构造,所以,即使水从接地部件侧的底部出水孔242或出水孔250流入到嵌合空间236中,也不会从该处轻易地流入到电气部件配设空间264内。
而且,壳体侧的底部出水孔232上设置了凸缘234,并且,衬垫部出水孔268由内壁214b、252与电气部件配设空间264隔开,故可以进一步防止水浸入到电气部件配设空间264内。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际例,可有各种变化,例如作为用途对象的电池可适用于家用电器等。
图13~图19是另外的充电器的实施例。图13是充电器的外观侧面图,图14是其平面图,图15是图13的沿线15~15的断面线,图16是沿图14中的16—16线的断面图,图17是沿线17—17的断面图,图18是其底面图,图19是内装电路的模块图。
在这些图中,充电器300的壳体部分由形成上部及侧面大部分的外观的外壳310、收纳在其内侧的壳体320、以及支承其底部的接地部件330构成。
外壳310在其上面中央部分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定位凹部311,在其两侧形成平行的台阶312,所述的台阶用于嵌合支承电池盒360的底部。
电池盒360与上述的电池盒20具有相同的构造。如图15所示,其底部嵌入到定位凹部311,在夹着该定位凹部311的底部两侧形成突出端部361,该端部361置于台阶部312上,防止电池盒产生横向错动地对其进行定位。
此时,电池盒360的底部中央部形成为朝上的中央凹部362,在此中央凹部362和定位凹部311之间,形成隔热空间363,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为足以隔断从充电的侧向电池盒360侧传热的程度。
在沿台阶312的长度方向,并且夹着定位凹部311,形成一对与凹部311相对的突起的缘部310b,在其上分别形成排风口313。
此外,在上述缘部310b的一方,形成由与台阶312平行延伸的凹部构成的电池支承部314,在此支承部314b收纳电线302及连接器301。
电线支承部314的一端与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孔部315连接,呈螺旋状的电线302通过此纵向孔部315内配线到充电器300内部。
在此纵向孔部315的附近,安装充电时亮着的表示该状态的充电显示灯316,充电灯的一部分可从外部看到(图14、图17)。
外壳310的侧面310c一直到覆盖至充电器300的侧面下部,在其端部与接地部件330的侧壁331的上端部相连。
如图15所示,上面310a和侧面310c的角部上,凸台317及肋318从上面310a侧一体地向下方伸出,内壳320的上端部以螺丝321与凸台317结合。
肋318设成与侧面310c的内侧有一定间隙,该间隙为排风空间319,并与排风口313连通,并且,通过形成在内壳320上端部透气孔322与内壳320内部连通。
内壳320是上方开口的容器状部件,在底部320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沿长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多个出口孔323(图17)。
在底部320a的角部形成凸台324,在该位置由螺钉325与接地部件330连接。
在内壳320内收纳电气构成部件340,其回路基板341由螺丝342安装于各凸台324上,其中央部由从底部320a一体地向上凸起的肋326支承。
在回路基板341上,以螺钉347(图15)安装构成电气构成部件340一部分的扼流圈343、变压器344及充电控制部345(图16,图17)。
在这些电气构成部件340的上方,定位凹部311的下方,配设由适当的部件构成的隔热部件346。
如图16所示,在纵向孔315的下部壁及纵向孔部315附近的内壳侧壁320b的上端和肋310d的连接部,分别形成带衬垫的孔315a及320c,电线302通过这些孔连接到充电控制部345。
纵向孔部315在上下方向贯通充电器300整体,内壳320中的水可从开口部333排出。
还有,在接地部件底部332的中央部,在与内壳底部320a的出水口323相错开的位置上,形成有接地部件330的中央出水孔334(图17)。
如图18所示,在底部332的各角部上,形成凸台状的接地底脚335。在其根部,接地时为在地面上方的位置上也形成了出水口336。
如图19所示,电气构成部件340的回路包括:稳流电源部350和充电控制部345。
稳流电源部350包括:连接有电源插头的整流部351、FET352、CPU353、及三极管344。整流部351由过滤电容354和扼流圈343。
由整流部351整流的电流经过由CPU353控制的FET352流入变压器344,由变压器344输出稳流电流。
充电控制部345将变压器344的输出电流经由CPU控制通断的PNP三极管356流入连接器301。
三极管356的发射极与变压器344连接,基板与CPU355连接,集电极通过电线302与连接器301连接。
CPU355由监控线352连接到电阻R1、R2的中间,而电阻R1、R2是连接在三极管356和连接器301之间的,这样,CPU即可监控收纳于电池盒中的充电电池的电压分压。此外,电阻R2接地。
CPU355通过监控线358也与电池盒内的温度检测用热电阻364相连,即使根据温度检测用热电阻364的检测温度,也能通·断三极管356。359是监控线的接地侧。
电池盒360侧的充电端子365通过防止逆流用二极管367与由电池组等构成的适当的充电电池366的(+)极相连接。
还有,充电电池366的负极侧通过保险丝368连接到上述的电池侧接头,负极(-)侧经充电端子365、连接器301及监控线359接地。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如图13,图15所示,为了对电池盒360内的充电电池充电,将电池盒360在其长度方向上与充电器300的外壳310保持方向一致,嵌合入定位凹部311,将其底部突出端置于台阶312上,从电线支承部将连接器301取出,并连接到充电端子365,将电池插头303连接到家用电源上。
这样,由于在充电过程中可将电池盒360叠置于充电器300上,故充电时不占用太多空间,而且通过嵌合到定位凹部,不会产生横向错位,支承稳定。
如图15所示,充电过程中被加热的充电器内的热气经由透气口322,排风空间319,排风口313,排出到充电器300的外侧。
而且,在定位凹部311部分的上面310a的内侧设隔热部件346,且在定位凹部311和电池盒360的中央凹部362之间确保具有充分间隙的隔热空间363,故可控制电池盒360内的温度上升,提高充电效率。
再有,通过设置电线支承部314,不仅便于收纳连接器301及电线302,而且将电线支承部314和纵向孔部315连通,使纵向孔部315的下端与底部332的开口部333相连通,故充电器中的水可迅速排出。
而且,进入到外壳310,内壳320内的水,与上述相同地由排水孔323、334及336快速排出。
在包括壳体、该壳体覆盖住的电气构成部件的充电器中,本发明的充电器的壳体包括外壳、内壳及接地部件,不仅使支承内壳的接地部件的接地宽度比内壳底面宽度大,而且,在内壳和接地部件上都设出水孔,接地部件侧的出水口比接地点更靠上方。
即以,接地部件的出水口不会被地面堵塞,可迅速地排出进入壳体内的水。而且由于接地宽度大,故不易产生充电器倒地,接地稳定。
再有,在上述充电器的外壳上面形成充电电池盒底部嵌合的定位凹部,可将电池盒置于其上充电,可节省充电时所用空间,且稳定地支承充电中的电池。

Claims (2)

1.一种充电器,包括壳体,由该壳体包覆的电气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收纳电气构成部件的内壳和至少覆盖住其开口部的外壳,以及从下方支承内壳而成为接地部的接地部件,接地部件具有比内壳底面宽的接地宽度,同时在内壳和接地部件的双方上设出水孔,接地部件侧的出水孔位于比接地点高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充电器,为将充电电池置于壳体之上进行支承,可在外壳上面形成与充电电池的底部嵌合的定位凹部。
CN95120555A 1994-12-07 1995-12-05 充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95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122694 1994-12-07
JP331226/94 1994-12-07
JP24071395A JP3492045B2 (ja) 1994-12-07 1995-08-25 充電器
JP240713/95 1995-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45A true CN1131345A (zh) 1996-09-18
CN1089957C CN1089957C (zh) 2002-08-28

Family

ID=26534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205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957C (zh) 1994-12-07 1995-12-05 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0716495B1 (zh)
JP (1) JP3492045B2 (zh)
CN (1) CN1089957C (zh)
DE (1) DE69510013T2 (zh)
ES (1) ES2134399T3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385B (zh) * 2007-09-25 2011-05-04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池充电器
CN104078630A (zh) * 2009-12-24 2014-10-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4701925A (zh) * 2013-12-04 2015-06-10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动车充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22585D0 (en) * 1996-10-30 1997-01-08 Ipr Investment Ltd Battery charging unit
JP4314641B2 (ja) * 1997-11-25 2009-08-1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
GB2381964A (en) * 2001-11-08 2003-05-14 Nighthawk Electronics Ltd Weatherproof portable solar power supply
DE102007042398A1 (de) * 2007-09-06 2009-03-12 Robert Bosch Gmbh Ladegerät
JP5820082B2 (ja) * 2011-11-29 2015-11-24 フスクバルナ アクティエボラーグ 充電装置
JP6100254B2 (ja) * 2012-06-20 2017-03-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充電器
JP5897482B2 (ja) * 2013-02-26 2016-03-30 株式会社東芝 防滴空冷冷却構造
JP6549032B2 (ja) * 2015-12-28 2019-07-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装置
CN115036997A (zh) * 2021-03-05 2022-09-09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电动工具电池充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5993A (en) * 1984-12-19 1986-08-12 Lighting Systems, Inc. Recharging spot/flood lantern
US5144217A (en) * 1989-03-03 1992-09-01 Black & Decker Inc. Cordless tool battery housing and charging system
JPH0750829Y2 (ja) * 1989-08-09 1995-11-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H04131861A (ja) * 1990-09-21 1992-05-06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78667A (ja) * 1993-01-26 1994-10-04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DE4313776C1 (de) * 1993-04-27 1994-10-27 Stahl R Schaltgeraete Gmbh Belüftungs- und Entwässerungsstutzen für elektrotechnische Gehäuse
JPH0732998U (ja) * 1993-11-25 1995-06-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385B (zh) * 2007-09-25 2011-05-04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池充电器
CN104078630A (zh) * 2009-12-24 2014-10-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4078630B (zh) * 2009-12-24 2017-02-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4701925A (zh) * 2013-12-04 2015-06-10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动车充电器
US9764651B2 (en) 2013-12-04 2017-09-19 Lsis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char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492045B2 (ja) 2004-02-03
CN1089957C (zh) 2002-08-28
EP0716495A2 (en) 1996-06-12
ES2134399T3 (es) 1999-10-01
DE69510013T2 (de) 1999-09-23
DE69510013D1 (de) 1999-07-08
JPH08213058A (ja) 1996-08-20
EP0716495B1 (en) 1999-06-02
EP0716495A3 (zh) 1996-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231C (zh) 电动辅助自行车上的电池安放构造
CN1131345A (zh) 充电器
CN1044990C (zh) 电动二轮车的电池盒安装结构
CN1049631C (zh) 电动辅助自行车电池装卸结构
CN1234552C (zh) 电动车
JP3491723B2 (ja) 電動自転車用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CN1095759C (zh) 电动车辆的电池盒安装结构
CN1099488C (zh) 洗衣机
CN1309335C (zh) 手干燥装置
CN1139157C (zh) 连接器
CN1268507C (zh) 电动辅助自行车及其蓄电池收容装置、蓄电池箱
CN105705408A (zh) 骑乘式电动车
CN1358338A (zh) 电池冷却结构
CN1490917A (zh) 自行车用电源装置
CN1897441A (zh) 电容器搭载型逆变器单元
CN1247354A (zh) 蓄电池充电装置以及蓄电池返还装置
CN1917326A (zh) 电气机器
CN101074057A (zh) 保温箱的开闭装置
CN2747833Y (zh) 电动耕作机
CN1075992C (zh) 电动辅助自行车的车身挡板结构
CN1115961A (zh) 双层成型马桶座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910C (zh) 两轮机动车的部件安装结构
CN1071228C (zh) 小型摩托车
CN1101764C (zh) 电动辅助自行车上的电池安放构造
CN1212936A (zh) 电动助力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