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20096A - 货厢和厢式货车 - Google Patents

货厢和厢式货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20096A
CN113120096A CN201911398442.5A CN201911398442A CN113120096A CN 113120096 A CN113120096 A CN 113120096A CN 201911398442 A CN201911398442 A CN 201911398442A CN 113120096 A CN113120096 A CN 113120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top plate
cavity
guide rail
cavit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984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20096B (zh
Inventor
栾广博
焦彦亮
王琼
赵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9844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200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20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0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20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00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4Enclosed load compartments ; Frameworks for movable panels, tarpaulins or side curta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货厢和厢式货车,该货厢包括具有第一顶板和两个第一侧板的下厢体,第一侧板构造为由前向后逐渐降低的阶梯状,使下厢体具有多个由前向后高度逐渐减小的下腔体,多个下腔体包括前腔体和多个分腔体,第一顶板设置在前腔体上方;上厢体,包括多个上分体,每个上分体包括第二顶板和两个第二侧板,多个上分体的第二侧板高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多个上分体由前向后的顺序一一装配到多个分腔体;上分体上下滑动地连接到分腔体以具有装货位置和载货位置,在装货位置,第二顶板与第一顶板平齐,在载货位置,上分体朝向分腔体滑动,将多个第二顶板相对第一顶板依次下降,使第一顶板、多个第二顶板由前向后形成逐渐降低的阶梯状,降低风阻。

Description

货厢和厢式货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厢式货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货厢和厢式货车。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中均具有风阻,且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影响风阻的一个因素就是车辆的外形,例如,乘用车的风阻偏低,原因就是车顶盖呈流线型,在靠近车尾处,顶盖高度平滑下降,有利于在车尾部形成负压,有效降低风阻;与乘用车不同的是,现有技术中,厢式货车的厢体一般构造为长方体,厢体顶盖是平面,导致厢式货车风阻较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货厢,该货厢能够根据货物装载量将货厢顶板调整成为近似流线型形状,有效减小风阻并提高燃油经济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货厢,包括:
下厢体,包括第一顶板和位于该第一顶板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上部构造为由前向后逐渐降低的阶梯状,以使得所述下厢体具有多个由前向后高度逐渐减小的下腔体,多个所述下腔体包括前腔体和多个分腔体,所述第一顶板设置在前腔体的上方;
上厢体,包括多个上分体,每个所述上分体包括第二顶板以及位于该第二顶板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板,多个所述上分体的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大,且多个所述上分体按照由前向后的顺序一一对应装配到多个所述分腔体上;
其中,所述上分体能够上下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分腔体,以具有装货位置和载货位置,在装货位置,多个所述第二顶板均与所述第一顶板平齐,在载货位置,多个所述上分体依次朝向对应地所述分腔体滑动,以将多个所述第二顶板相对所述第一顶板依次下降,来使得所述第一顶板、多个所述第二顶板由前向后形成逐渐降低的阶梯状。
可选地,所述上分体通过升降装置滑动地连接到分腔体,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驱动件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下腔体上的导轨和能够沿该导轨上下滑动的主动滑块,所述主动滑块与所述上分体连接,在载货位置,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主动滑块沿所述导轨向下滑动,以能够带动所述上分体朝向所述分腔体移动,其中,所述分腔体内的所述导轨与所述第二顶板之间间隔设置以为所述上分体提供移动空间。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导轨平行设置的丝杠,所述主动滑块包括第一滑板,该第一滑板向外凸出形成有第一滑动齿和第一固定齿,且所述第一滑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齿的一端开设有用于与所述丝杠螺纹连接的螺纹孔,所述导轨构造为U形,所述第一滑动齿配合嵌入到所述导轨内,所述第一固定齿连接到所述上分体,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丝杠转动,以带动所述主动滑块沿所述导轨运动,以使得所述上分体能够相对所述分腔体运动。
可选地,所述丝杠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主动滑块向上滑动的上固定轴承和用于限制主动滑块向下滑动的下固定轴承,并且所述丝杠通过所述上固定轴承和所述下固定轴承连接到所述下腔体上。
可选地,每个所述上分体通过两个所述升降装置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分腔体内,且两个所述升降装置中的两个所述丝杠分别位于所述分腔体的其中一条对角线的两端。
可选地,每个所述上分体和所述分腔体之间还设置有两个从动滑块,两个所述从动滑块位于所述分腔体的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其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上分体之间的所述主动滑块和所述从动滑块共用一个所述导轨,且所述主动滑块和所述从动滑块中连接到位于前侧的所述上分体的一者设置在另一者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从动滑块包括第二连接杆和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的两端分别凸出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导轨连接的第二滑动齿和用于连接到所述上分体的第二固定齿。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顶板之间设置有卷帘,所述卷帘包括卷轴、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卷轴两端的两个卷簧,以及能够拉出地卷收到所述卷轴上的帘布,相邻的所述上分体之间通过所述卷帘连接,在载货位置,相邻的两个所述上分体之间的所述帘布拉出以遮挡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的敞口,以及遮挡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顶板之间的敞口。
可选地,位于最后侧的所述上分体的所述第二顶板的后部设置有所述卷帘,在装货位置,所述卷帘收纳到所述卷轴内,在载货位置,所述卷帘从所述卷轴拉出以构成封闭货厢的尾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厢式货车,包括上述公开的货厢。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下厢体的第一侧板构造为阶梯状,且上厢体配合构造为分体式,继而通过上分体相对分腔体上下移动后,实现各个第二顶板的高度变化,以使得货厢的顶板(这里的“顶板”由第一顶板和多个第二顶板共同构成)的形状从前至后接近于流线型,也即,从前至后顶板的高度逐渐下降,有利于在车尾处形成负压,从而最终能够起到降低风阻,提高燃油经济性的目的。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在上厢体处于载货位置时货厢的装配示意图(卷帘展开);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厢体处于载货位置时货厢的装配示意图(卷帘未展开);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厢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下厢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货厢在载货位置时的纵剖图(左视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货厢在载货位置时的纵剖图(右视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货厢在载货位置时的一个角度的纵剖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货厢在载货位置时的另一角度的纵剖图的局部视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主动滑块的结构示意图(不具备第一连接杆的实施例);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滑板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第二连接杆);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卷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厢体 11顶板 12前板 13第一侧板
2下腔体 21前腔体 22分腔体 3上厢体
31上分体 311第二顶板 312第二侧板 4传动机构
41导轨 42主动滑块 43丝杠 421第一滑板
422第一滑动齿 423第一固定齿 4211螺纹孔 431上固定轴承
432下固定轴承 5从动滑块 51第二连接杆 52第二滑板
521第二滑动齿 6卷帘 61卷轴 62卷簧
63帘布 7敞口 14底板 141固定卡座
522第二固定齿 424第一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货厢高度方向的上和下,例如将货厢装配到车辆后,接近地面的为下,远离地面的为上,“内、外”是指相应部件的外轮廓,“前、后”是根据货厢实际装配到车辆时,靠近车头一侧为前,远离车头一侧为后。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货厢,包括下厢体1和上厢体3,具体地,下厢体1包括第一顶板11、前板12、底板14以及位于该第一顶板11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板13,两个第一侧板13的上部构造为由前向后逐渐降低的阶梯状,以使得下厢体1具有多个由前向后高度逐渐减小的下腔体2,多个下腔体2包括前腔体21和多个分腔体22,第一顶板11设置在前腔体21的上方;上厢体3包括多个上分体31,每个上分体31包括第二顶板311以及位于该第二顶板311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板312,多个上分体31的第二侧板312的高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大,且多个上分体31按照由前向后的顺序一一对应装配到多个分腔体22上,也即,上分体31的数量与分体腔22的数量一致。
其中,上分体31能够上下滑动地连接到分腔体22,以具有装货位置和载货位置,在装货位置,多个第二顶板311均与第一顶板11平齐,在载货位置,多个上分体31依次朝向对应地分腔体22滑动,以将多个第二顶板311相对第一顶板11依次下降,来使得第一顶板11、多个第二顶板311由前向后形成逐渐降低的阶梯状。
具体地,当在填装货物时(对应上述装货位置),为保证货厢的最大储存空间,各个上分体31的第二顶板311均与第一顶板11平齐设置,也即,此时各个上分体31处于最高位置;当货物填装完成(对应载货位置),需要启动车辆运输货物时,可以在车辆启动前,根据货厢的实际填装量来调节各个上分体31相对各个分腔体22的位移量。例如可以选择由后向前依次单独实现各个上分体31的下降,只要最终能够保证下降调整后,整个货厢的顶板呈接近于流线型的阶梯状即可。当需要让货厢回复到装货位置时的状态,则可以依次调整各个上分体31上升,直至各个第二顶板311均与第一顶板11平齐。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将下厢体1的第一侧板构造为阶梯状,且上厢体3配合构造为分体式,继而通过上分体31相对分腔体22上下移动后,实现各个第二顶板311的高度变化,以使得货厢的顶板(这里的“顶板”由第一顶板11和多个第二顶板311共同构成)的形状从前至后接近于流线型,也即,从前至后顶板的高度逐渐下降,有利于在车尾处形成负压,从而最终能够起到降低风阻,提高燃油经济性的目的。
具体地,上分体31通过升降装置滑动地连接到分腔体22,升降装置可以为任意适宜的装置,例如可以为设置在上分体31和分腔体22之间的伸缩液压缸或伸缩气缸等。可选择地,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包括驱动件和传动机构4,传动机构4包括导轨41和能够沿导轨41上下滑动的主动滑块42,主动滑块42与上分体31连接,在载货位置,驱动件驱动主动滑块42沿导轨41向下滑动,以能够带动上分体31朝向分腔体22移动,分腔体22内的导轨41与第二顶板311之间间隔设置以为上分体31提供移动空间。
也即,通过主动滑块42沿导轨41上下滑动,以带动上分体31相对分腔体22的运动,直至上分体31下降滑动至导轨41的上端,此时上分体31达到下极限位置。
其中,为了能够满足上分体31的移动距离,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导轨41设置到相邻的两个下腔体2中的高度较高的一者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前腔体21具有第一顶板11,该第一顶板11不需要移动,因而设置到前腔体21内的导轨41可以与第一顶板11之间抵接,也即不需要保留移动空间。
更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传动机构还包括与导轨41平行设置的丝杠43,主动滑块42包括第一滑板421,该第一滑板421向外凸出形成有第一滑动齿422和第一固定齿423,且第一滑板421远离第一固定齿423的一端开设有用于与丝杠43螺纹连接的螺纹孔4211,导轨41构造为U形,第一滑动齿422配合嵌入到导轨41内,第一固定齿423连接到上分体31,驱动件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丝杠43转动,以带动主动滑块42沿导轨41运动,以使得上分体31能够相对分腔体22运动。
也即,通过丝杠43将回转运动转化为主动滑块42的直线运动,并且丝杠43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保证上分体31的升降位移的精确性。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例如伸缩杆来直接顶升主动滑块42,来实现主动滑块42的移动,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例,主动滑块42还可以包括用于辅助第一固定齿423连接到上分体31的第一连接杆424,该第一连接杆424一端连接到第一固定齿423,另一端延伸到上分体31,也即,第一连接杆424起到延长连接的作用,实现第一固定齿423与上分体31的连接,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设置第一连接杆424的长度。
并且,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丝杠43和导轨41平行地设置在下腔体2的内表面,也即将升降装置隐藏设置到下腔体2内部,避免外露,不占用外部空间且设置在内部也能够起到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
可选择地,为了能够限制主动滑块42的上下移动的位移量,如图8所示,丝杠43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主动滑块42向上滑动的上固定轴承431和用于限制主动滑块42向下滑动的下固定轴承432。这样,当丝杠43在驱动电机带动下运动时,主动滑块42会在螺纹副作用下沿丝杠43和导轨41同时上下移动,当主动滑块42接触到上固定轴承431时,则控制器会判断上分体31运动到上极限位置,自动停止驱动电机的工作;当主动滑块42接触到下固定轴承432时,控制器会判断上分体31运动到下极限位置,也会自动停止驱动电机的工作。
并且除此之外,丝杠43通过上固定轴承431和下固定轴承432连接到下腔体2上。也即上固定轴承431和下固定轴承432兼顾限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
为保证上分体31相对分腔体22滑动平稳,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上分体31通过两个升降装置滑动地连接到分腔体22内,且两个升降装置中的两个丝杠43位于分腔体22的其中一条对角线的两端。这样,最终使得两个丝杠43沿每个分腔体22的对角线相对分配布置,使得上分体31的重心落在两个丝杠43的连线上,以保证每个上分体31的两个丝杠43的作用力的合力通过该上分体31的中心,并且两个丝杠43的驱动电机由控制器控制保持同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带动同一个上分体31的两个升降装置,可以分别对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下腔体2沿前后方向相互错位布置的两个腔壁(每个下腔体2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腔壁,多个下腔体2的多个腔壁共同构造为第一侧板13)上,以实现两个丝杠43的对角布置。并且,每个升降装置均设置在腔壁的后部,方便主动滑块42与上分体31的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每个升降装置还可以布置在每个下腔体的腔壁的其他任意位置,只要能够保证主动滑块42能够带动上分体31的滑动即可。
进一步地,可选择地,如图8所示,每个上分体31和下腔体2之间还设置两个从动滑块5,两个从动滑块5分别位于分腔体22的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也即,两个从动滑块5同样根据分腔体2的另一条对角线相对分配布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两个从动滑块5可以分别连接到相邻设置的两个下腔体2沿前后方向错位布置的两个导轨41上。其中,如图8所示,相邻设置的两个上分体31之间的主动滑块42和从动滑块5共用一个导轨41。
也即,每个上分体31的四个边角设置两个主动滑块42和两个从动滑块5,并通过两个主动滑块42和两个从动滑块5共同沿各个导轨41的滑动来实现与上分体31相对下腔体2的滑动,并且两个主动滑块42和两个两个从动滑块5均对角布置,从动滑块5随着主动滑块42的移动而随动,起到导向和稳定移动的作用,不需要单独设置丝杠,因而为方便布置和简化结构,可以使得相邻的从动滑块5和主动滑块42共用一个导轨41。
并且,再如图8所示,为避免相邻的上分体31的下降和上移互相产生干涉,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主动滑块42和从动滑块5中连接到前侧的上分体31的一者设置在另一者的上方。这样,上分体31的下降调整可以是从后至前依次进行,升高调整是从前至后依次调节,无论上分体31需要下移到下腔体2或是上移远离下腔体2,共用一个导轨41的主动滑块42和从动滑块5之间都不会产生运动干涉,因而不会影响各个上分体31之间的移动。
为进一步解释说明各个上分体31的移动,作为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和导轨的布置形式,如图5至图8所示,前腔体21内的一侧内表面设置有供从动滑块5滑动的导轨41(该导轨独立设置,保证与前腔体21相邻设置的上分体31的其中一个从动滑块5的正常滑动),另一侧相对的内表面则设置有升降装置(包括一套丝杠42和导轨41),以实现主动滑块42带动上分体31的滑动,而从前至后的多个分腔体22的两侧内表面则分别设置两个升降装置,直至位于最后侧的分腔体22(也即与前腔体21距离最远的分腔体),其配置与前腔体21相同,一侧表面设置升降装置,另一侧相对的表面单独设置导轨(该导轨用于匹配连接位于最后侧的上分体31的其中一个从动滑块5)。例如,当需要将位于最前侧的上分体31下移或上移时,首先通过设置在前腔体2内的升降装置以及设置在分腔体22内的升降装置同时驱动,而与此同时带动两个从动滑块5分别沿前腔体2内的导轨41以及分腔体22另外设置的升降装置中的导轨41滑动,最终实现上分体31的稳定运动。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各个升降装置以及导轨的布置还可以采用其他布置方式,只要能够满足依次带动每个上分体31的运动即可。
具体地,如图8和图10所示,从动滑块5包括第二连接杆51和第二滑板52,第二滑板52的两端分别凸出设置有第二固定齿522和用于嵌设到导轨31内的第二滑动齿521,第二连接杆51一端连接到第二固定齿522的一端端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连接到上分体31。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从动滑块5也可以仅包括第二滑板51,直接通过第二固定齿522连接到上分体31,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
另外,为了避免在上分体31相对分腔体22向下移动后,相邻的第一顶板11和第二顶板311和相邻的两个第二顶板311之间出现敞口7,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11所示,相邻的第一顶板11和第二顶板311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顶板311之间设置有卷帘6,卷帘6包括卷轴61、转动地设置在卷轴61两端的两个卷簧62,以及能够拉出地卷收到卷轴61上的帘布63,相邻的上分体31之间通过卷帘6连接,在载货位置,相邻的两个上分体31之间的帘布63拉出以遮挡第一顶板11和第二顶板311之间的敞口和遮挡相邻的两个第二顶板311之间的敞口。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针对于相邻的两个上分体31而言,卷帘6可以设置在前一个上分体31的第二顶板311上,帘布63则可以与后一个上分体31的第二顶板311连接,当后一个上分体31向下运动时,帘布63则相应被拉出,带动卷轴61转动,卷轴61带动卷簧62转动并发生弹性变形,卷簧62处于加载状态。当上述的后一个上分体31相对它前面的上分体31向上运动时,卷簧62卸载产生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带动卷轴61向相反方向转动,这时卷轴61将帘布63自动拉回。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位于最后侧的上分体31的第二顶板311的后部同样设置有卷帘6,在装货位置,帘布63卷收到卷轴61内,在载货位置,卷帘63从卷轴61拉出以构成封闭货厢的尾门。这样,既能够实现封闭货厢的功能,又不会因为尾门的设置而影响最后侧的上分体31的移动,具体地,可以在货厢的底板14上设置多个固定卡座141,相应地,卷帘63上设置于多个固定卡座141卡接的卡钩,以实现卷帘63固定到底板14上,实现封闭货厢的目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厢式货车,包括上述公开的货厢,能够在装载完毕后,通过调整货厢顶板为流线型,实现在货车行驶时,达到降低风阻的目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货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厢体(1),包括第一顶板(11)和位于该第一顶板(11)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板(13),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3)的上部构造为由前向后逐渐降低的阶梯状,以使得所述下厢体(1)具有多个由前向后高度逐渐减小的下腔体(2),多个所述下腔体(2)包括前腔体(21)和多个分腔体(22),所述第一顶板(11)设置在前腔体(21)的上方;
上厢体(3),包括多个上分体(31),每个所述上分体(31)包括第二顶板(311)以及位于该第二顶板(311)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板(312),多个所述上分体(31)的所述第二侧板(312)的高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大,且多个所述上分体(31)按照由前向后的顺序一一对应装配到多个所述分腔体(22)上;
其中,所述上分体(31)能够上下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分腔体(22),以具有装货位置和载货位置,在装货位置,多个所述第二顶板(311)均与所述第一顶板(11)平齐,在载货位置,多个所述上分体(31)依次朝向对应地所述分腔体(22)滑动,以将多个所述第二顶板(311)相对所述第一顶板(11)依次下降,来使得所述第一顶板(11)、多个所述第二顶板(311)由前向后形成逐渐降低的阶梯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体(31)通过升降装置滑动地连接到分腔体(22),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驱动件和传动机构(4),所述传动机构(4)包括设置在下腔体(2)上的导轨(41)和能够沿该导轨(41)上下滑动的主动滑块(42),所述主动滑块(42)与所述上分体(31)连接,在载货位置,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主动滑块(42)沿所述导轨(41)向下滑动,以能够带动所述上分体(31)朝向所述分腔体(22)移动,其中,所述分腔体(22)内的所述导轨(41)与所述第二顶板(311)之间间隔设置以为所述上分体(31)提供移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还包括与所述导轨(41)平行设置的丝杠(43),所述主动滑块(42)包括第一滑板(421),该第一滑板(421)向外凸出形成有第一滑动齿(422)和第一固定齿(423),且所述第一滑板(421)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齿(423)的一端开设有用于与所述丝杠(43)螺纹连接的螺纹孔(4211),所述导轨(41)构造为U形,所述第一滑动齿(422)配合嵌入到所述导轨(41)内,所述第一固定齿(423)连接到所述上分体(31),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丝杠(43)转动,以带动所述主动滑块(42)沿所述导轨(41)运动,以使得所述上分体(31)能够相对所述分腔体(22)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杠(43)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主动滑块(42)向上滑动的上固定轴承(431)和用于限制主动滑块(42)向下滑动的下固定轴承(432),并且所述丝杠(43)通过所述上固定轴承(431)和所述下固定轴承(432)连接到所述下腔体(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上分体(31)通过两个所述升降装置滑动地连接到所述分腔体(22)内,且两个所述升降装置中的两个所述丝杠(43)分别位于所述分腔体(22)的其中一条对角线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上分体(31)和所述分腔体(2)之间还设置有两个从动滑块(5),两个所述从动滑块(5)分别位于所述分腔体(22)的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其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上分体(31)之间的所述主动滑块(42)和所述从动滑块(5)共用一个所述导轨(41),且所述主动滑块(42)和所述从动滑块(5)中连接到位于前侧的所述上分体(31)的一者设置在另一者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滑块(5)包括第二连接杆(51)和第二滑板(51),所述第二滑板(51)的两端分别凸出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导轨(31)连接的第二滑动齿(521)和用于连接到所述上分体(31)的第二固定齿(522)。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的货厢,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顶板(11)和所述第二顶板(311)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顶板(311)之间设置有卷帘(6),所述卷帘(6)包括卷轴(61)、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卷轴(61)两端的两个卷簧(62),以及能够拉出地卷收到所述卷轴(61)上的帘布(63),相邻的所述上分体(31)之间通过所述卷帘(6)连接,在载货位置,相邻的两个所述上分体(31)之间的所述帘布(63)拉出以遮挡所述第一顶板(11)和所述第二顶板(311)之间的敞口,以及遮挡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顶板(311)之间的敞口。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货厢,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后侧的所述上分体(31)的所述第二顶板(311)的后部设置有所述卷帘(6),在装货位置,所述卷帘(63)收纳到所述卷轴(61)内,在载货位置,所述卷帘(63)从所述卷轴(61)拉出以构成封闭货厢的尾门。
10.一种厢式货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货厢。
CN201911398442.5A 2019-12-30 2019-12-30 货厢和厢式货车 Active CN1131200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98442.5A CN113120096B (zh) 2019-12-30 2019-12-30 货厢和厢式货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98442.5A CN113120096B (zh) 2019-12-30 2019-12-30 货厢和厢式货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0096A true CN113120096A (zh) 2021-07-16
CN113120096B CN113120096B (zh) 2022-08-12

Family

ID=76768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98442.5A Active CN113120096B (zh) 2019-12-30 2019-12-30 货厢和厢式货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20096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71619Y (zh) * 2001-02-15 2002-01-16 长春特种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顶板升降式汽车车厢
CN2607305Y (zh) * 2003-03-24 2004-03-24 朱沛洪 一种多功能货车厢
US20090102227A1 (en) * 2007-10-01 2009-04-23 Brett Stuart Herndon Aerodynamic transformable truck cap assembly
KR20100112055A (ko) * 2009-04-08 2010-10-18 성완 김 높이 조절식 화물차량 적재함
CN103079942A (zh) * 2010-07-22 2013-05-01 雷诺卡车公司 具有用于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可变形顶部的车辆
CN203486025U (zh) * 2013-10-24 2014-03-19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货运车厢体及厢式车和厢式半挂车
CN104786908A (zh) * 2015-04-20 2015-07-22 钟华 机动车多功能升降货箱
CN206900499U (zh) * 2017-03-10 2018-01-19 田嘉一 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71619Y (zh) * 2001-02-15 2002-01-16 长春特种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顶板升降式汽车车厢
CN2607305Y (zh) * 2003-03-24 2004-03-24 朱沛洪 一种多功能货车厢
US20090102227A1 (en) * 2007-10-01 2009-04-23 Brett Stuart Herndon Aerodynamic transformable truck cap assembly
KR20100112055A (ko) * 2009-04-08 2010-10-18 성완 김 높이 조절식 화물차량 적재함
CN103079942A (zh) * 2010-07-22 2013-05-01 雷诺卡车公司 具有用于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可变形顶部的车辆
CN203486025U (zh) * 2013-10-24 2014-03-19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货运车厢体及厢式车和厢式半挂车
CN104786908A (zh) * 2015-04-20 2015-07-22 钟华 机动车多功能升降货箱
CN206900499U (zh) * 2017-03-10 2018-01-19 田嘉一 一种具有自动折叠厢盖的三排座椅多功能皮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0096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18734B2 (en) Loading floor for a vehicle and loading apparatus
CN107867303B (zh) 一种火车上行李架升降装置及方法
CN110626433B (zh) 车辆底板升降
US20140308101A1 (en) Lift for a bicycle rack or luggage rack
US7249794B2 (en) Opposed drawer assembly for vehicles
CN113120096B (zh) 货厢和厢式货车
CN106585502A (zh) 用于机动车的行李舱的保护装置
KR20060022899A (ko) 캠핑카
CN217048391U (zh) 一种中控箱前后排共用小桌板机构及汽车
US20070007786A1 (en) Opposed drawer assembly for vehicles
CN211494279U (zh) 导流装置和货车
JP6099079B2 (ja) 拡幅車体
CN206938886U (zh) 一种中间厢板可上下移动的双层厢货车
JP6099077B2 (ja) 拡幅車体
KR200368382Y1 (ko) 캠핑카
US20200284088A1 (en) Movable bulkheads for motor vehicles
CN209972601U (zh) 一种大货车自动卸物后门自动控制装置
CN210101454U (zh) 一种可向后面、向侧面扩展的房车车厢
CN218858286U (zh) 一种道路货物运输用车箱遮盖装置
CN205971132U (zh) 车辆内饰件与车辆
CN213619500U (zh) 一种用于转播车内的翻折地板
CN111907542A (zh) 一种地铁客车半自动轮椅渡板
CN205769295U (zh) 一种开启铁路货车侧厢门用辅助装置
CN221068241U (zh) 一种货厢及车辆
CN220009429U (zh) 换电式电动卡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