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71132U - 车辆内饰件与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内饰件与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71132U CN205971132U CN201620890792.9U CN201620890792U CN205971132U CN 205971132 U CN205971132 U CN 205971132U CN 201620890792 U CN201620890792 U CN 201620890792U CN 205971132 U CN205971132 U CN 2059711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dget
- compensation part
- backlash compensation
- serrated face
- vehicle interi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内饰件,包括主饰件(1)和可沿第一直线方向滑动地设置在该主饰件(1)上的间隙补偿件(2),所述主饰件(1)和所述间隙补偿件(2)之间设置有引导所述间隙补偿件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滑动的导向结构,以及限制所述间隙补偿件沿第一直线方向运动的限位结构。间隙补偿件在导向结构的引导下能够相对于主饰件滑动从而填充主饰件与车辆其他部件之间的装配间隙,并且通过限位结构保持这一装配关系。从而实现减小装配间隙的效果,并提升整车美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内饰产品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内饰件与使用该内饰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内饰件产品由多个零部件装配组合形成,其中注塑件占有50%以上的份额。在部件的配合过程中,考虑到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两个部件之间会留有配合间隙,从而导致露白现象,影响车辆美观性。随着装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美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解决配合件之间的间隙问题已无法避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内饰件,该车辆内饰件能够补偿其自身与车辆其他部件的装配间隙,提高整车美观性。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公开提供的内饰件。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饰件和可沿第一直线方向滑动地设置在该主饰件上的间隙补偿件,主饰件和间隙补偿件之间设置有引导间隙补偿件沿第一直线方向滑动的导向结构,以及限制间隙补偿件沿第一直线方向运动的限位结构。
可选地,限位结构包括主饰件上形成有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锯齿面,间隙补偿件上形成有与第一锯齿面配合的第二锯齿面。
可选地,第一锯齿面和第二锯齿面分别形成为单向锯齿面。
可选地,主饰件上还设置有凸台,凸台的顶面形成为第一锯齿面,间隙补偿件开设有凹槽,第二锯齿面形成在该凹槽底面上,凸台容纳在凹槽中,并且沿第一直线方向,凹槽的长度大于凸台的长度。
可选地,形成第一锯齿面和第二锯齿面的锯齿大小相同,锯齿高度为凸台高度或凹槽深度的1/2。
可选地,导向结构包括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导向条,和可滑动地容纳该导向条的导向槽,导向条形槽在主饰件上,导向槽形成在间隙补偿件上。
可选地,主饰件为U型罩状结构,该U型罩状结构包括第一边壁和第二边壁以及位于他们之间的顶壁,间隙补偿件配合设置在U型罩状结构的内壁,限位结构形成在顶壁与间隙补偿件之间,导向结构为两个且相对地设置在第一边壁和第二边壁与间隙补偿件之间。
可选地,内饰件为内后视镜罩。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公开提供的内饰件。
可选地,该内饰件为内后视镜罩,其中主饰件固定安装在车辆前风挡玻璃上,间隙补偿件通过沿第一直线方向朝向车辆内部顶棚延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间隙补偿件在导向结构的引导下能够相对于主饰件滑动从而填充主饰件与车辆其他部件的装配间隙,并且通过限位结构保持这一装配关系。从而实现减小装配间隙的效果,并提升整车美观性。其中,导向结构用于引导间隙补偿件的运动方向并保持间隙补偿件与主饰件紧密贴合,方便进行间隙补偿的操作,而限位结构用于保持间隙补偿件与主饰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量,以避免间隙补偿件填充间隙后发生自然回落,保持该内饰件填充装配间隙的效果。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内饰件背视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内饰件沿图1中A-A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内饰件导向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主饰件 10 顶壁
101 第一锯齿面 102 凸台
11 第一边壁 12 第二边壁
121 导向条 2 间隙补偿件
201 第二锯齿面 202 凹槽
203 导向槽 AB 第一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本公开在实际使用中相应部件的内和外。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内饰件包括主饰件1和可沿第一直线方向AB滑动地设置在该主饰件1上的间隙补偿件2,主饰件1和间隙补偿件2之间设置有引导间隙补偿件2沿第一直线方向AB滑动的导向结构,以及限制间隙补偿件2沿第一直线AB方向运动的限位结构。这样,间隙补偿件2在导向结构的引导下能够相对于主饰件滑动从而填充主饰件与车辆内部顶棚之间的装配间隙,并且通过限位结构保持这一装配关系。从而实现减小装配间隙的效果,并提升整车美观性。其中导向结构用于引导间隙补偿件2的运动方向并保持间隙补偿件2与主饰件1紧密贴合,方便进行间隙补偿的操作;限位结构用于保持间隙补偿件2与主饰件1之间的相对位移量,以避免间隙补偿件2填充间隙后发生自然回落,保持该内饰件缩小装配间隙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限位结构包括主饰件1上形成有沿垂直于第一直线AB方向延伸的第一锯齿面101,间隙补偿件2上形成有与第一锯齿面101配合的第二锯齿面201,其中,此处所说的垂直于第一直线AB方向的第一锯齿面,是指第一锯齿面上的锯齿延伸方向与第一直线方向垂直,从而通过锯齿面之间可滑动地配合,既能够节省推动间隙补偿件2以填充装配间隙所需要的外力,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避免间隙补偿件2在实际使用中因重力、震动等因素回落。另外,第一锯齿面和第二锯齿面上的锯齿为多个且相互平行,这样,可以为调节提供精度上的保障,其中沿第一直线AB方向单位长度的锯齿数量越多则调整精度能够越高。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还可以例如通过额外的定位销等结构实现在不同第一直线位置上对主饰件和间隙补偿件的限位。
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锯齿面101和第二锯齿面201分别形成为单向锯齿面。所述单向锯齿面可以理解为形成锯齿面的其中一面为斜面,另一面为直面;或者可以理解为由棘齿形成的锯齿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锯齿面101和第二锯齿面201为方向相反且能够互相啮合的单向锯齿面,以限定间隙补偿件2仅能够向填充主饰件与车辆其他部件的装配间隙的方向运动,而不能反向运动,从而更好地保持间隙补偿件的填充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保持主饰件和间隙补偿件2的贴合,可以设计主饰件1上还设置有凸台102,凸台102的顶面形成为第一锯齿面101,间隙补偿件2开设有凹槽202,第二锯齿面201形成在该凹槽202底面上,凸台102容纳在凹槽202中,这样,即能够实现锯齿面之间的配合,而且能够保证主饰件和间隙补偿件之间能够贴合,增加结构紧凑度和稳定度。另外,在实际使用中,根据累计配合公差量,该凸台的宽度一般设置为3-7mm,即第一锯齿面101的齿面宽度为3-7mm,以满足填充装配间隙的需要;并且沿第一直线AB方向,凹槽202的长度大于凸台102的长度,为保证滑动效果,凹槽宽度一般是凸台宽度的2-4倍,例如为3倍。凸台102与凹槽202的配合限定了间隙补偿件2相对于主饰件1滑动的最大位移,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主饰件1与间隙补偿件2发生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锯齿面101和第二锯齿面201的锯齿大小相同,锯齿间距为0.3-0.5mm,即间隙补偿件2的单步调节量为0.3-0.5mm以兼顾满足补偿装配间隙与保证内饰件结构稳定的需要。锯齿高度为凸台102高度或凹槽202深度的1/2,保证第一锯齿面与第二锯齿面紧密配合无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包括沿第一直线AB方向延伸的导向条121,和可滑动地容纳该导向条121的导向槽203,导向条121形槽在主饰件1上,导向槽203形成在间隙补偿件2上,用以限制间隙补偿件的运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主饰件1为U型罩状结构,该U型罩状结构包括第一边壁11和第二边壁12以及位于他们之间的顶壁10,间隙补偿件2配合设置在U型罩状结构的内壁,限位结构形成在顶壁10与间隙补偿件2之间,导向结构为两个且相对地设置在第一边壁11和第二边壁12与间隙补偿件2之间。作为一种实施例,本实施方式中的内饰件为车辆内后视镜罩,这样。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中,主饰件1固定安装在车辆前风挡玻璃上以罩设后视镜底座,而间隙补偿件2通过沿第一直线方向AB朝向车辆内部顶棚延伸以补偿装配间隙。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饰件还可以为任意车辆内饰件,如车辆A柱下饰板、后门槛护板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饰件(1)和可沿第一直线方向滑动地设置在该主饰件(1)上的间隙补偿件(2),所述主饰件(1)和所述间隙补偿件(2)之间设置有引导所述间隙补偿件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滑动的导向结构,以及限制所述间隙补偿件沿第一直线方向运动的限位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主饰件(1)上形成有沿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锯齿面(101),所述间隙补偿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锯齿面配合的第二锯齿面(2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锯齿面(101)和所述第二锯齿面(201)分别形成为单向锯齿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饰件上还设置有凸台(102),所述凸台(102)的顶面形成为所述第一锯齿面(101),所述间隙补偿件开设有凹槽(202),所述第二锯齿面(201)形成在该凹槽底面上,所述凸台(102)容纳在所述凹槽(202)中,并且沿第一直线方向,所述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台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锯齿面(101)和所述第二锯齿面(201)的锯齿大小相同,所述锯齿高度为所述凸台高度或所述凹槽深度的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导向条(121),和可滑动地容纳该导向条的导向槽(203),所述导向条形槽在所述主饰件(1)上,所述导向槽形成在所述间隙补偿件(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饰件为U型罩状结构,该U型罩状结构包括第一边壁(11)和第二边壁(12)以及位于他们之间的顶壁(10),所述间隙补偿件(2)形状配合地贴合在所述U型罩状结构的内侧,所述限位结构形成在所述顶壁(10)与所述间隙补偿件之间,所述导向结构为两个且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边壁(11)和所述第二边壁(12)与所述间隙补偿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件为内后视镜罩。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内饰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件为内后视镜罩,其中所述主饰件(1)固定安装在车辆前风挡玻璃上,所述间隙补偿件(2)通过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朝向车辆内部顶棚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90792.9U CN205971132U (zh) | 2016-08-16 | 2016-08-16 | 车辆内饰件与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90792.9U CN205971132U (zh) | 2016-08-16 | 2016-08-16 | 车辆内饰件与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71132U true CN205971132U (zh) | 2017-02-22 |
Family
ID=58030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890792.9U Active CN205971132U (zh) | 2016-08-16 | 2016-08-16 | 车辆内饰件与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7113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90773A (zh) * | 2017-06-26 | 2017-11-24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操作杆装配组件 |
-
2016
- 2016-08-16 CN CN201620890792.9U patent/CN20597113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90773A (zh) * | 2017-06-26 | 2017-11-24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操作杆装配组件 |
CN107390773B (zh) * | 2017-06-26 | 2019-03-08 | 前途汽车(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操作杆装配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971132U (zh) | 车辆内饰件与车辆 | |
US20200070740A1 (en) | Interior trim of a motor vehicle | |
CN103538506B (zh) | 一种六向调节汽车前头枕骨架 | |
CN106064556B (zh) | 用于车辆的车顶组件 | |
CN208646706U (zh) | 商旅车折叠床联动机构 | |
JP6265023B2 (ja) | 車両用ドアの窓におけるウインドウ開閉装置 | |
WO2005065120A3 (en) | Sun visor assembly for vehicles | |
CN205185989U (zh) | 一种汽车用内后视镜 | |
CN205239349U (zh) | 可调式汽车扶手箱 | |
CN211252291U (zh) | 一种汽车座椅铝合金电动滑轨 | |
CN108544904A (zh) | 一种滑动升降的汽车后背门玻璃总成 | |
CN209208442U (zh) | 汽车前门活动导轨上的密封件及密封组件 | |
CN208263941U (zh) | 拉杆式汽车遮阳板 | |
CN203867409U (zh) | 一种汽车前门框的焊接处断面结构 | |
CN201881986U (zh) | 车用滑盖式手套箱 | |
CN110758186A (zh) | 一种汽车座椅铝合金电动滑轨 | |
CN205997776U (zh) | 一种小客电动镜面驱动器 | |
CN109383409A (zh) |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组件 | |
CN106820677B (zh) | 抽屉滑轨组件 | |
CN209756854U (zh) | 车用座椅拓宽支架 | |
CN113120096B (zh) | 货厢和厢式货车 | |
CN207842619U (zh) | 一种遮阳板 | |
CN103318000B (zh) | 用于车辆的天窗构造 | |
CN202782939U (zh) | 汽车扶手箱 | |
IT201900001893U1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28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utian Automobi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building, No. 1, 2 Tong Tung Avenu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aow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