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1575A -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1575A
CN113071575A CN202110450006.9A CN202110450006A CN113071575A CN 113071575 A CN113071575 A CN 113071575A CN 202110450006 A CN202110450006 A CN 202110450006A CN 113071575 A CN113071575 A CN 113071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rawler
track
crawler bel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500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丽红
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4500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15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1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15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4Endless track vehicles with tracks and alternative ground wheels, e.g. changeable from endless track vehicle into wheeled vehicle and vice vers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9/00Ground-engaging vehicle fittings for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the vehicle, wholly or in part, e.g. built-in jacks
    • B60S9/14Ground-engaging vehicle fittings for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the vehicle, wholly or in part, e.g. built-in jacks for both lifting and manoeuvring
    • B60S9/205Power driven manoeuvring fittings, e.g. reciprocably driven steppers or rotatably driven cams
    • B60S9/21Power driven manoeuvring fittings, e.g. reciprocably driven steppers or rotatably driven cams comprising a rotatably driven auxiliary wheel or endless track, e.g. driven by ground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包括升降部、导轨、驱动装置、履带固定部和履带轮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升降部包括固定鞍座、移动鞍座和传动螺杆,所述固定鞍座固定在车架下方竖直布置,所述传动螺杆的一端通过导轨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传动轴连接,所述升降部下方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履带固定部上方设有第二连接部,两个连接部配合连接用来固定履带固定部,所述履带固定部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和若干连接通轴,所述履带轮部通过预设的连接通轴与履带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位于履带固定部外侧,且传动轴与所述履带轮部上的主动轮轴旋转连接。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能强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行驶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不提高,汽车成为了日常中最常见和普遍的交通工具,根据各种不同的车型被分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其中,重型汽车作为一种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日常生活也是随处可见。由于重型汽车体积较大,装载货物较重,所以在爬坡时,尤其是遇到地面湿滑时,极其不易,这在冬季比较寒冷的北方表现更为严重。而且在穿过路面情况复杂的路面,轮胎不慎落入坑中时,需要大量时间等待救援,且更换轮胎时还需借助其他工具辅助完成换胎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说明书CN201921122224.4就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履带式汽车,在汽车前轮与后轮之间设置了可升降履带,履带的设计使汽车能够适用于绝大多数特殊路面,但是该结构布置起来极其复杂,且需要占用较大空间,不适合用于重型汽车上,而且重型汽车因其长度较长,所以在拐弯掉头时极为不便,目前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为使用斜支撑,将重型汽车后部撑起一定高度,然后向一侧重重落下,既不方便使用,对重型汽车伤害也极大,所以,急需一种既能不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又能提高汽车实用性,增加汽车功能性的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重型汽车不能应对特殊路面,且无法完成特殊作业,功能性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既不影响汽车正常性能,又能提高汽车实用性,增加汽车功能性的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升降部的设计使人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该装置或车轮,所述升降部连接的履带轮部又能使重型汽车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特殊路面,同时,连接部垂直通孔的设计使该装置能代替车轮完成一些特殊作业,例如原地掉头、拐弯等,且履带的设计能使重型汽车拥有较好的爬坡性能,大大提高了重载汽车的实用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包括两个,分别位于车架后车轮后部两侧位置,其结构具体包括升降部、驱动装置、履带固定部和履带轮部,所述升降部包括固定鞍座、移动鞍座、传动螺杆、螺母套筒和支撑臂,通过固定鞍座固定安装在车架上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在两侧后车轮后方各设置一个,两个固定鞍座到车尾部的距离相同,所述移动鞍座位于所述固定鞍座正下方,所述螺母套筒位于鞍座两侧水平设有两个,所述固定鞍座、移动鞍座与螺母套筒之间分别连接有相同规格的支撑臂,使所述移动鞍座在升起和降下时,支撑臂形状都为菱形,所述传动螺杆穿过两个螺母套筒水平布置,把菱形支撑臂分成两个三角形,增加了升降部的承重力。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螺母套筒内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使传动螺杆转动时,两个螺母套筒移动方向相反,所述传动螺杆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传动轴与传动螺杆同轴连接,通过带动传动螺杆转动,来调节两个螺母套筒的距离,进而调节升降部的升降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车架通过导轨连接,所述导轨为竖直布置,限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轴向转动,同时使第一驱动装置能沿所述导轨上下移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移动鞍座下方还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履带固定部位于所述升降部的正下方,且所述履带固定部上方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件连接,通过两个连接部的配合来连接所述升降部和履带固定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轴孔,当轴孔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轴孔的轴线并不平行,便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不同角度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套筒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且能伸入所述第一连接部套筒内,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轴线均穿过第一连接部轴线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轴线垂直的两个轴孔,两个轴孔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移动鞍座的一端,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且两个轴孔的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垂直状态,这样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因周向开孔过多而降低连接件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轴孔规格相同的配合孔,可以通过所述轴孔和配合孔的配合关系,来调整所述履带装置的方向,控制汽车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例如当履带装置延车轮方向布置时,可以完成重载爬坡,当履带轮部垂直于车轮方向布置时,可以完成原地掉头或拐弯操作,增加了汽车的实用性。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履带固定部连接在所述升降部正下方,且截面形状为开口朝下的U形结构,扣在所述履带轮部上方,中间槽的宽度应大于所述履带轮部的宽度,方便安装,U形结构可以大大提高履带固定部的机械强度,增加与所述履带轮部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履带固定部上还设有第二驱动装置和若干连接通轴,所述履带轮部通过预设的连接通轴与所述履带固定部装配在一起,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履带轮部的移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履带轮部包括主动轮、履带、从动轮和若干辅助轮,所述履带内侧中间均匀分布有若干轮齿,所述主动轮中间位置设有与履带轮齿相配合的齿轮结构,所述从动轮位于所述履带轮部主动轮的相对侧,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履带上分布有若干辅助轮,用于支撑履带保持固定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主动轮的外侧,且传动轴与主动轮的轮轴连接,用来驱动主动轮转动,进而带动整个履带的转动。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宽度宽于履带宽度,且超出履带宽度的部分高于履带外侧表面,可以有效地限制履带的横向移动,防止履带脱离所述履带轮部。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最远距离应该为1/3-1/2的车架宽度,保证两个装置在垂直于车轮方向布置时,不会发生碰撞。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辅助轮包括固定轮和承重轮,所述固定轮位于所述履带轮部的上边,且所述固定轮的上表面与履带接触,所述承重轮位于所述履带轮部的下方,下表面与所述履带内侧接触,所述固定轮与履带固定部通过连接通轴转动连接,对装置起主要固定作用。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承重轮沿直线排列,相邻两个为一组,每组承重轮上部设有第一减压部,所述第一减压部由第一减压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限位部组成,所述第一连接部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个承重轮转动连接,中间位置与第一限位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一端与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履带固定部通过连接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还设有减压器连接孔,所述第一减压器包括液压缸,其缸筒底部通过连接通轴转动连接在履带固定部上,伸缩杆顶部与第一限位部的减压器连接孔转动连接。在第一减压部的作用下,承重轮及下部履带碰到障碍时,比如石子或坑,承重轮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部上下偏转,第一连接部的动作带动第一限位部上下动作,第一限位部又带动第一减压器动作,第一减压器会产生相应阻力,以消减承重轮碰到障碍时所产生的上下剧烈浮动,从而使本装置运行平稳。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从动轮上连接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由第二减压部和调节轮共同组成,所述第二减压部由第二减压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组成,所述第二限位部一端与从动轮连接,另一端连接有调节轮,中间位置设有固定用连接孔,通过连接通轴与履带固定部连接,且所述调节轮位于所述从动轮与最前方承重轮之间的履带内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与第二限位部中间位置的固定用连接孔连接,另一端与最前方承重轮连接,且第二连接部上面还设有一个减压器连接孔,所述第二减压器包括液压缸,其缸筒底部通过连接通轴转动连接在履带固定部上,伸缩杆顶部与第二限位部的减压器连接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还分别设有限位滑道和限位凸台。在调节装置的作用下,当遇到障碍时,例如遇到石阶或路面凸起较高时,所述调节轮会因为挤压作用向履带内侧移动,通过第二连接部,带动从动轮向下移动,当所述从动轮移动到与障碍物接触时,通过与履带的挤压会与障碍物之间产生一个较大的摩擦力,带动履带装置向上爬升翻越障碍,同时位于最前方的承重轮会因为阻碍作用带动第二限位部移动,第二限位部带动第二减压器动作,当越过障碍时,通过第二减压器产生的相应阻力推动第二限位部恢复原位,使履带装置正常行驶。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承重轮、固定轮和调节轮均为两片式结构分布在所述履带轮齿两侧,两片外侧之间的距离与履带宽度相同,且两片内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履带轮齿的宽度,所述从动轮也为两片式结构,且两片内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履带轮齿的宽度,这样设计既可以对履带起良好的支撑作用,使履带保持固定性状,又可以限制履带的横向位移。
如上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所述升降部竖直方向能够伸长的最大长度,与所述履带轮部的高度之和,大于车架尾部的离地高度,保证在本装置完全撑起时,汽车后部轮胎能够离地,保证履带装置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部竖直方向能够收缩的最小长度,与所述履带轮部的高度之和,小于车架尾部的离地高度,且离地距离大于15cm,以保证汽车的通行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为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升降部的设计使人们可以有选择的使用轮胎或履带。所述升降部下方第一连接部垂直通孔的设计,使人们可以根据使用要求来调整履带装置方向,当沿车轮行进方向布置时,使重型汽车能够拥有较强的重载爬坡能力,当垂直于车轮行进方向布置时,可以使重载汽车拥有极强的拐弯掉头能力,而且当重载汽车车轮落入坑内或需要换胎时,可以大大降低救援时间,同时该装置安装简单,且安装在汽车尾部不占用空间,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功能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方案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车载自救履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收缩图;
图3为实施例中升降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履带固定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履带轮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图5的配合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实施例中第一减压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零部件图;
图10为实施例中承重轮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仰视图;
图11为实施例中第二减压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零部件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组件为:
1、升降部,11、支撑臂,12、固定鞍座,13、螺母套筒,14、移动鞍座。15、传动螺杆,16、第一连接部,2、导轨,3、第一驱动装置,4、履带固定部,41、履带罩,42、第二连接部,43、第二驱动装置,5、履带轮部,51、主动轮,52、履带,53、从动轮,54、固定轮,55、第一减压部,551、第一减压器,552、第一连接部,553、第一限位部,56、第二减压部,561、第二减压器,562、第二连接部,563、第二限位部,57、承重轮,58、调节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需要说明,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是本实施例中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升降部1,参见图3,所述升降部1为剪式升降机构,竖直安装在车架6上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升降部包括固定鞍座12、移动鞍座14、传动螺杆15、螺母套筒13和支撑臂11,所述固定鞍座12为开口朝下的U形结构,两端各设有一个连接通轴,所述固定鞍座12沿轮胎行进方向固定安装在车架6上,且在两侧后车轮后方各设置一个,两个固定鞍座12到车尾部的距离相同,所述移动鞍座14形状与所述固定鞍座12结构相同,开口方向向上且位于所述固定鞍座12正下方,使撑起状态时受力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螺母套筒13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螺母套筒13螺纹孔内螺纹方向相反,所述传动螺杆15与螺母套筒13相配合,先将两个螺母套筒13分别旋入传动螺杆15两端,且两端露出螺母套筒13的部分长度相同,保证升降时其中一个螺母套筒13不会从传动螺杆15上脱落,且所述螺母套筒13两侧面中间位置设有相对的连接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鞍座12与两个螺母套筒13之间、移动鞍座14与两个螺母套筒13之间分别设有支撑臂11,所述支撑臂11分别与移动鞍座14和固定鞍座12两端的连接通轴转动连接,支撑臂11的另一端与所述螺母套筒13的连接轴连接,所述支撑臂11规格相同且两个螺母套筒13沿车轮行驶方向前后布置,使所述移动鞍座14在升起和降下时,支撑臂11形状都为菱形,保证移动鞍座14只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当转动传动螺杆15时,螺母套筒13会因为螺纹方向相反而向传动螺杆15两端或中间移动,通过支撑臂11带动移动螺母上下移动,完成升降动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螺杆15靠近汽车尾部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为低速气马达,所述低速气马达的传动轴与传动螺杆15同轴连接,通过带动传动螺杆15转动,来调节两个螺母套筒13的距离,进而调节升降部1的升降动作。当然,所述低速气马达也可以使用液压马达或其他驱动装置,此处不做任何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与车架6之间通过导轨2连接,所述导轨2竖直布置在第一驱动装置3的移动轨道上,导轨2上有导行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因传动轴转动而产生的轴向运动,同时使第一驱动装置3能沿所述导轨2上下移动,所述导轨2与固定鞍座12安装位置的距离,大于1/2个履带装置的长度,避免影响装置收起。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部1的移动鞍座14下方设有第一连接部16,所述第一连接部16为套筒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6套筒上靠近移动鞍座(14)一端的2/5处水平设有一个通孔,远离移动鞍座(14)一端的2/5处也水平设有一个通孔,两个通孔内经相同且轴线过套筒轴线,两个通孔在第一连接部16上沿不同高度分布,可以保证第一连接部16的机械强度。
下面结合图4,所述履带固定部4位于所述升降部1的正下方,且所述履带固定部4上方中间位置设有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与第一连接部16相配合,且所述第二连接部42能够从第一连接部16下方开口伸入第一连接部16套筒内,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远离履带固定部4一端的2/5处设有一个轴线过第二连接部42轴线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与所述履带固定部4中线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42高度与第一连接部16高度相同,且所述配合孔与第一连接部16上的通孔内径相同,通过与通孔相配合的连接件固定两个连接部,将履带固定部4和升降部1连接到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6上两个通孔轴线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且其中一个通孔方向与轮胎行进方向相同,根据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配合孔与第一连接部16上不同通孔的配合关系,来调整所述履带装置的方向,控制汽车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例如当履带装置沿车轮方向布置时,可以完成重载爬坡,当履带装置垂直于车轮方向布置时,可以完成原地掉头或拐弯操作,增加了汽车的实用性。
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所述履带固定部4截面形状为开口朝下的U形结构,长度大于所述履带轮部5的总长度,起更好的防护作用,所述履带固定部4扣在所述履带轮部5上方,用于固定履带轮部5,所述履带固定部4中间槽的宽度应大于所述履带轮部5的最大宽度,方便安装履带轮部5,U形板结构可以大大提高履带固定部4的机械强度,增加与所述履带轮部5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履带固定部4上还设有第二驱动装置43和若干连接通轴,所述履带轮部5通过预设的连接通轴与所述履带固定部4装配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履带轮部5包括主动轮51、履带52、从动轮53和若干辅助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3位于履带固定部4后端外侧,且传动轴与所述主动轮51的轮轴同轴连接,所述履带52内侧中间均匀分布有若干轮齿,所述主动轮51中间位置设有与履带52轮齿相配合的齿轮结构,通过第二驱动装置43驱动主动轮51转动,进而带动整个履带52的转动。参见图7,所述主动轮51宽度宽于履带52宽度,且超出履带52宽度的部分高于履带52外侧表面,可以有效地限制履带52的横向移动,防止履带52脱离所述履带轮部5。
进一步的,所述从动轮53位于所述主动轮51相对侧,且外部轮廓与所述主动轮51相同,与所述主动轮51配合限制履带52的横向位移,所述从动轮53为两片式结构,中间部位为连接轴,且所述连接轴的深度大于所述履带52轮齿的高度,避免与轮齿发生摩擦碰撞造成意外或磨损轮齿。所述主动轮51和从动轮53之间的最远距离应该为1/3-1/2的车架6宽度,优选的,当距离为1/2时最合适,使装置能保证最大的使用体积,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同时保证两个装置在垂直于车轮方向布置时,不会发生碰撞。
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轮包括固定轮54和承重轮57,所述固定轮54位于所述履带轮部5的上边水平设有五个,且固定轮54部的上表面与履带52内侧接触,对履带52起支撑作用,所述固定轮54通过连接通轴与履带固定部4转动连接,对装置起主要固定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轮57设有五个,位于所述履带轮部5的下方沿直线排列,下表面与所述履带52内侧接触,起主要承重作用,沿履带装置前进方向第一个和第二个为一组,第三个和第四个为一组,每组承重轮57上部设有第一减压部55,参见图8、图9,所述第一减压部55由第一减压器551、第一连接部552和第一限位部553组成,所述第一连接部552整体形状为“人”字型,下端两翼分别与前后两个承重轮57转动连接,参见图10,上端中部设有连接孔,通过插入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53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553为带一定角度的连接件,以缩短占用空间,其一端与第一连接部55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履带固定部4通过连接通轴转动连接,连接点位于同组承重轮57的前方偏上位置,防止干扰所述承重轮57和固定轮54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部553靠近与第一连接部552连接孔的一端上方还设有减压器连接孔,所述第一减压器551为液压减压器,包括液压缸,其缸筒底部通过连接通轴转动连接在履带固定部4上,连接点位于沿履带装置前进方向第一个和第二个固定轮54中间偏下位置,防止第一减压器551的动作影响固定轮54的运行。所述第一减压器551的伸缩杆顶部与第一限位部553的减压器连接孔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552上端设有与所述伸缩杆顶端相配合的弧状结构,防止所述第一减压部55与第一限位部553的动作互相干扰。同时,所述在第一减压部55的作用下,承重轮57及下部履带52碰到障碍时,比如石子或坑,承重轮57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部552上下偏转,第一连接部552的动作带动第一限位部553上下动作,第一限位部553又带动第一减压器551动作,第一减压器551会产生相应阻力,以消减承重轮57碰到障碍时所产生的上下剧烈浮动,从而使本装置运行平稳。
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轮53上连接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由第二减压部56和调节轮58共同组成,参见图11和图12,所述第二减压部56由第二减压器561、第二连接部562和第二限位部563组成,所述第二连接部562为镜像的“7”形结构,与装置平行的一端与从动轮53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有调节轮58,所述调节轮58位于从动轮53下方与最前方承重轮57之间履带52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部562中间拐角位置设有固定连接孔,通过连接通轴与履带固定部4转动连接,连接点与所述主动轮51与从动轮53的轮轴齐平,方便翻越障碍时从动轮53能有效受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部563一端与第二连接部562中间拐角位置的固定连接孔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最前方承重轮57连接,且第二限位部563中间位置还设有一个减压器连接孔,所述第二减压器561为液压减压器,包括液压缸,其缸筒底部通过连接通轴转动连接在履带固定部4上,连接点位于最前方固定轮54和第二个固定轮54之间偏下的位置,保证所述第二减压器561的动作不会影响到固定轮54的正常运行,所述第二减压器561的伸缩杆顶部与第二限位部563的减压器连接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563与第二连接部562连接的一端还分别设有限位滑道和限位凸台,以防止从动轮53过分的向下运动,保证所述从动轮53的位置与主动轮51齐平。在调节装置的作用下,当遇到障碍时,例如遇到石阶或路面凸起较高时,所述调节轮58会因为挤压作用向履带52内侧移动,通过第二连接部562,带动从动轮53向下移动,当所述从动轮53移动到与障碍物接触时,通过与履带52的挤压会与障碍物之间产生一个较大的摩擦力,带动履带装置向上爬升翻越障碍,同时位于最前方的承重轮57会因为阻碍作用带动第二限位部563移动,第二限位部563带动第二减压器561动作,当越过障碍时,通过第二减压器561产生的相应阻力推动第二限位部563恢复原位,使履带装置正常行驶。
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轮57、固定轮54和调节轮58均为两片式结构分布在所述履带52轮齿两侧,两片外侧之间的距离与履带52宽度相同,连接轴深度大于履带52轮齿高度,且两片内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履带52轮齿的宽度和所述第一减压部55、第二减压部56的宽度,这样设计使各减压部不会影响到各轮子的转动,同时既可以对履带52起良好的支撑作用,使履带52保持固定性状。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轮51与从动轮53直径相同,所述承重轮57直径小于所述主动轮51且所述承重轮57的最远距离小于所述主动轮51与从动轮53的最远距离,使履带52保持一个近似倒立的梯形结构,为履带装置提供良好的行驶性能和较强的翻越障碍的能力,所述调节轮58略撑起所述从动轮53与最前方承重轮57之间的履带52,为履带52提供一个张紧力,同时使装置在翻越障碍时,从动轮53能及时因阻碍作用落到障碍物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部1竖直方向能够伸长的最大长度,与所述履带轮部5的高度之和,大于车架6尾部的离地高度,保证在本装置完全撑起时,汽车后部轮胎能够离地,保证履带装置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部1竖直方向能够收缩的最小长度,与所述履带轮部5的高度之和,小于车架6尾部的离地高度,且离地距离大于15cm,优选的,当距离为20cm时最合适,距离过小会使履带装置在收起状态下时,降低汽车翻越障碍的能力,距离过大会影响整体的布局,降低履带装置的安装性能。
当正常使用该设备时,将履带装置沿车轮行进方向安装布置,使用该装置时,启动第一驱动装置3,控制升降部1将履带装置落下并支撑起轮胎,可以更换轮胎。当打开第二驱动装置43时,主动轮51带动履带52转动,进而代替汽车轮胎行进,可以解决当轮胎落入坑内不易将重型汽车开出的问题,而且当地面湿滑或重载爬坡时,履带52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汽车打滑。控制第一驱动装置3把履带装置收回或放下一定距离把所述驱动装置转动90°再连接,然后撑起重型汽车,可以使重型汽车完成原地掉头或拐弯的动作,实用性极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增减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部(1)、第一驱动装置(3)、履带固定部(4)和履带轮部(5);
所述升降部(1)包括固定鞍座(12)、移动鞍座(14)、传动螺杆(15)、螺母套筒(13)和支撑臂(11),所述固定鞍座(12)安装在车架(6)上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移动鞍座(14)位于所述固定鞍座(12)正下方,所述螺母套筒(13)位于鞍座两侧水平设有两个,且两个螺母套筒(13)螺纹孔内螺纹方向相反,固定鞍座(12)、移动鞍座(14)与螺母套筒(13)之间分别连接有相同规格的支撑臂(11),四根支撑臂(11)形成菱形形状,所述传动螺杆(15)穿过两个螺母套筒(13)水平布置,且一端设有第一驱动装置(3);
所述移动鞍座(14)下方设有第一连接部(16),所述履带固定部(4)上方设有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通过连接件连接,通过两个连接部的配合来连接所述升降部(1)和履带固定部(4),所述履带固定部(4)上还设有第二驱动装置(43)和若干连接通轴,所述履带轮部(5)通过预设的连接通轴与所述履带固定部(4)装配在一起,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3)驱动履带轮部(5)的移动;
所述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包括两个,分别位于车架(6)后车轮后部两侧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轮部(5)包括主动轮(51)、履带(52)、从动轮(53)和若干辅助轮,所述履带(52)内侧中间均匀分布有若干轮齿,所述主动轮(51)中间位置设有与履带(52)轮齿相配合的齿轮结构,所述从动轮(53)位于主动轮(51)的相对侧,所述主动轮(51)和从动轮(53)之间的履带(52)上分布有若干辅助轮,用以支撑履带(52)保持固定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固定部(4)截面形状为开口朝下的U形结构,中间槽的宽度大于所述主动轮(51)的宽度,扣在所述履带轮部(5)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53)下方履带(52)内侧的从动轮上连接有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能够在履带轮部(5)向前移动过程中,调节从动轮(53)上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51)和从动轮(53)之间的最远距离为1/3-1/2的车架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1)竖直方向能够伸长的最大长度,与所述履带轮部(5)的高度之和,大于车架尾部的离地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1)竖直方向能够收缩的最小长度,与所述履带轮部(5)的高度之和,小于车架尾部的离地高度,此时履带轮部的离地距离大于15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与车架(6)通过导轨(2)连接,所述导轨(2)为竖直布置,限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的轴向转动,同时第一驱动装置(3)能沿所述导轨(2)上下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6)和/或第二连接部(42)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轴孔,当轴孔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轴孔的轴线并不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6)为套筒结构,其上沿不同高度,开设有互相垂直的两个轴孔,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上开设有一个轴孔,所述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上三个轴孔的直径尺寸相同。
CN202110450006.9A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Pending CN1130715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0006.9A CN113071575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0006.9A CN113071575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1575A true CN113071575A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18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50006.9A Pending CN113071575A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15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8422A (zh) * 2021-11-17 2022-01-14 李平平 一种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6046A (zh) * 2006-02-08 2007-08-15 涂荣安 汽车可横行、能旋转、利防盗方法装置
JP3190334U (ja) * 2014-02-06 2014-05-08 政史 小坂 路面緊急脱出装置付き自動車
CN107444361A (zh) * 2017-09-12 2017-12-08 何竟直 智能汽车
CN107804385A (zh) * 2017-10-30 2018-03-1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履带张紧装置
CN107856650A (zh) * 2017-11-14 2018-03-30 周子涵 升降停汽车装置的使用和工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6046A (zh) * 2006-02-08 2007-08-15 涂荣安 汽车可横行、能旋转、利防盗方法装置
JP3190334U (ja) * 2014-02-06 2014-05-08 政史 小坂 路面緊急脱出装置付き自動車
CN107444361A (zh) * 2017-09-12 2017-12-08 何竟直 智能汽车
CN107804385A (zh) * 2017-10-30 2018-03-1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履带张紧装置
CN107856650A (zh) * 2017-11-14 2018-03-30 周子涵 升降停汽车装置的使用和工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8422A (zh) * 2021-11-17 2022-01-14 李平平 一种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
CN113928422B (zh) * 2021-11-17 2022-12-06 山东国金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204402T2 (de) Gleiskette für Hochgeschwindigkeits-Geländefahrzeuge
DE202016008844U1 (de) "AFW"-Fahrzeugaufhängung (Varianten)
WO2017118475A1 (de) Verfahrbarer leitplankenabschnitt
CN113071575A (zh) 一种车载自救履带装置
CN111993850A (zh) 一种履带辅助行走系统
DE4130509C2 (de) Bewegliche, verstellbare Radlauf-/Kotflügel-Blende
CN205468291U (zh) 汽车防滑靴
DE3841092A1 (de) Generalisierte kombinationsfahrzeuge (schiene/strasse), magnetische, mechanische fang- u. fuehrungsschienen, magnetantriebe, hochgeschwindigkeitsweichen u. generalisierte verkehrstrassen (schiene/strasse)
CN212624412U (zh) 一种市政道路用交通信号灯
DE1603238A1 (de) Modellrennauto fuer geschlitzte Fahrbahnen
CN111452810B (zh) 轻轨转向架
DE2949942A1 (de) Auto-schnee raupenrad
WO2010086027A1 (de) Raupen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raupenantrieb und verfahren zum fahren eines solchen fahrzeugs
DE102011005348A1 (de) Wankstabilisierungssystem eines zweispurigen zweiachsigen Fahrzeugs
CN107650595B (zh) 船形履带机构总成
CN201460334U (zh) 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
CN211312260U (zh) 一种中置受力防脱落的新型减速带
EP3009276A1 (de) Fahrzeugluftreifen
CN1262186A (zh) 变形车轮
CN209159561U (zh) 一种踏步装置
CN205222489U (zh) 可旋转检修台车
CN102828481B (zh) 活动车体总成及护栏清洗车
CN214986152U (zh) 两级伸缩梯梯身结构
CN113829813B (zh) 一种可升降的变型履带结构及轮履复合装备
CN201214405Y (zh) 一种举拖车及包含该举拖车的可迈步的举拖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