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1294B -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1294B
CN113071294B CN202011558842.0A CN202011558842A CN113071294B CN 113071294 B CN113071294 B CN 113071294B CN 202011558842 A CN202011558842 A CN 202011558842A CN 113071294 B CN113071294 B CN 113071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ntilation
inlet
inclined portion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588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71294A (zh
Inventor
中岛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71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1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71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1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divergence, convergence or oscillation of air str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8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a set of pivoting shutters and a pivot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5Control members, e.g. levers or kno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通风路的流路截面积小的场所的流速并能够抑制风噪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吹出装置(10)在通风路(50)具备风向可变机构(40)和压力调整部(60)。风向可变机构能够转动地设置于通风路,能够使来自流入口(50c)的空调空气沿着中间部(53r)而朝向吹出口(50d)和第二倾斜部(52r)变化。压力调整部通过将空调空气向通风路之外放跑来抑制通风路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压力调整部的旁通入口(66)设置在比风向可变机构的最大转动时的+X方向的端部(42d)靠上游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上搭载有空调装置。由空调装置调整后的空调空气从吹出装置向车室吹出。吹出装置具备风向可变机构。风向可变机构形成为例如能够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变更风向。
近来,提出了除了风向可变机构之外还在壳体上具备倾斜部的吹出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4022号))。该吹出装置通过风向可变机构朝向倾斜部变更空调空气的风向。然后,吹出装置向沿着倾斜部的内表面的规定方向吹出空调空气。在该吹出装置中具备多个翼片作为风向可变机构。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吹出装置中,当风向可变机构的多个翼片的旋转角度增大时,通风路的流路截面积减少,通风路的压力增大。伴随于此,通风路的流路截面积小的场所的流速增大,风噪声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通风路的流路截面积小的场所的流速并能够抑制风噪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具有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具备: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0),其经由通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通道5)与车辆(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的空调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3)连接;流入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流入口50c),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通道侧,且与所述通道连接;吹出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吹出口50d),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车室(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室1a)侧,且朝向所述车室吹出空气;通风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通风路50),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为能够从所述流入口朝向所述吹出口通风;倾斜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倾斜部52、52r、52s),其在所述通风路的所述吹出口侧朝向通风方向而向所述壳体的内方向倾斜;中间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部53、53r、53s),其形成在所述流入口与所述倾斜部之间;风向可变机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风向可变机构40),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通风路上,能够使来自所述流入口的风向朝向所述中间部、所述倾斜部变化;以及压力调整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压力调整部60),其在所述通风路中将空气向所述通风路之外放跑,从而抑制所述通风路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其中,所述压力调整部的入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旁通入口66)设置在比所述风向可变机构的最大转动时的下游侧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外侧翼片的+X方向的端部41d、第二外侧翼片的+X方向的端部42d)靠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1)的方案,在通风路具备压力调整部,并将压力调整部的入口设置在比风向可变机构的最大转动时的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由此,将空气(空调空气)从压力调整部的入口向压力调整部放跑,从而能够抑制通风路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由此,在通风路的流路截面积小的场所能够抑制空气的流速,能够抑制风噪声。
(2)在(1)的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中,所述压力调整部的所述出口可以设置在比所述倾斜部靠下游的位置,且可以以比所述倾斜部的角度(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角度θ1)更朝向所述壳体的中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中心55)的方式形成。
在此,吹到倾斜部的空气沿着倾斜面朝向一方被向吹出口引导,并从吹出口朝向一方而向车室吹出。根据(2)的方案,在比该倾斜部靠下游的位置,以比倾斜部的角度更朝向壳体的中心的方式形成了压力调整部的出口。由此,从压力调整部的出口吹出的空气吹到朝向一方而向车室吹出的空气上,由此能够扩宽向车室吹出的空气的吹出角度。
(3)在(1)或(2)的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中,所述风向可变机构可以包括多个翼片(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翼片40f),所述压力调整部的所述入口可以设置在比多个所述翼片的外侧翼片(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外侧翼片41、第二外侧翼片42)的最大转动时的下游侧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外侧翼片的+X方向的端部41d、第二外侧翼片的+X方向的端部42d)靠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3)的结构,通过在风向可变机构中具备多个翼片,从而在翼片的最大转动时外侧翼片接近通风路的壁面。因此,外侧翼片与通风路的壁面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容易减小。因此,在比外侧翼片的最大转动时的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了压力调整部的入口。由此,能够从流路截面积容易减小的场所将空气向压力调整部的入口放跑。由此,在外侧翼片与通风路的壁面之间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空气的流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风噪声。
(4)在(1)~(3)中任一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中,所述压力调整部的所述入口可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朝向所述通风路的外方向倾斜。
根据(4)的结构,在通过风向可变机构使空气朝向了倾斜部的状态下,与空气的风向对应而使压力调整部的入口倾斜,从而能够增大入口的面积。由此,空气容易向入口流入,能够使空气顺畅地向入口流入。
(5)在(1)~(4)中任一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中,在所述流入口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可以具备朝向通风方向而向所述壳体的外方向倾斜的上游侧倾斜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倾斜部51、51r、51s),所述压力调整部的所述入口可以设置于所述上游侧倾斜部。
根据(5)的结构,在流入口与中间部之间使上游侧倾斜部向壳体的外方向倾斜,且在上游侧倾斜部设有压力调整部的入口。
在此,在通过风向可变机构使空气沿着中间部向吹出口笔直地流动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空气向上游侧倾斜部流动的情况。由此,通过在上游侧倾斜部设置压力调整部的入口,从而能够使空气难以向入口流入。由此,在通过风向可变机构使空气沿着中间部向吹出口笔直地流动的状态下,能够将压力调整部产生的影响抑制得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在通风路具备压力调整部,且将压力调整部的入口设置在比风向可变机构的最大转动时的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通风路的流路截面积小的场所的流速,能够抑制风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吹出装置的仪表板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吹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沿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风向可变机构转动到最大转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风向可变机构的最大转动状态下从吹出口向车室吹出空调空气的说明图。
图6是在实施方式的风向可变机构的标准状态下从吹出口向车室吹出空调空气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
1a 车室
3 空调装置(空调单元)
5 通道
10 吹出装置(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20 壳体
40 风向可变机构
40f 多个翼片
41 第一外侧翼片(外侧翼片)
41d +X方向的端部(下游侧端部)
42 第二外侧翼片(外侧翼片)
42d +X方向的端部(下游侧端部)
50 通风路
50c 流入口
50d 吹出口
51、51r、51s 第一倾斜部(上游侧倾斜部)
52、52r、52s 第二倾斜部(倾斜部)
53、53r、53s 中间部
55 壳体的中心
60 压力调整部
61 第一压力调整部
62 第二压力调整部
66 旁通入口(入口)
67 旁通出口(出口)
θ1 第二倾斜部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如下定义。X方向是在吹出装置的内部形成的通风路的延伸方向(通风方向)。+X方向是在通风路的下游侧形成的吹出口的开口方向。Y方向及Z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且分别与X方向正交。列举一例的话,在与X方向正交的通风路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情况下,长度方向为Y方向,宽度方向为Z方向。以与车辆的关系来列举一例的话,X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为车辆的从前朝向后的方向。Y方向为车辆的左右(宽度)方向,+Y方向为朝向车辆的前方而从右朝向左的方向。Z方向为车辆的上下方向,+Z方向为车辆的从下朝向上的方向。但是,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各例。
图1是设有吹出装置的仪表板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吹出装置的立体图,示出除去了压力调整部的状态。
如图1、图2所示,车辆1具备空调装置(空调单元)3。空调装置3调整车室1a的空气的温度、湿度等。在空调装置3上经由通道5连接有吹出装置(调风器)10。由空调装置3调整后的空调空气(空气)从吹出装置10向车室1a吹出。吹出装置10例如设置于车室1a的仪表板2,是薄型的吹出装置。仪表板2安装在车室1a的前部。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将吹出装置10设置于仪表板2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将吹出装置10设置于车辆1的车顶等。
图3是图2的沿III-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2、图3所示,吹出装置10具备壳体20、截止阀25、百叶窗30、风向可变机构40、压力调整部(旁通流路)60。构成吹出装置10的各构件由树脂材料、金属材料等形成。
壳体20具备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壳体20在Z方向上分为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这两个。第一壳体21配置于+Z方向,第二壳体22配置于-Z方向。壳体20具备流入口50c、吹出口(流出口)50d、通风路50。
流入口50c设置于壳体20的-X方向的端部(通道5侧),且与通道5连接。吹出口50d设置于壳体20的+X方向的端部(车室1a侧)。吹出口50d向+X方向的车室1a开口。即,吹出口50d以能够将由空调装置3调整后的空调空气朝向车室1a吹出的方式开口。
通风路50在壳体20的内部在流入口50c与吹出口50d之间延伸。通风路50形成为能够沿着从流入口50c朝向吹出口50d的通风方向(+X方向)通风。即,在通风路50的通风方向的上游侧形成有流入口50c,在下游侧形成有吹出口50d。
在通风路50(即,壳体20)的内表面形成有第一倾斜部(上游侧倾斜部)51、第二倾斜部(倾斜部)52、中间部53。
第一倾斜部51与壳体20的流入口50c的下游侧相邻而设置在流入口50c与中间部53之间。第一倾斜部51朝向通风方向而向壳体20的外方向倾斜。即,在壳体20的+Z方向的内表面(朝向-Z方向的内表面)形成的第一倾斜部51s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在壳体20的-Z方向的内表面(朝向+Z方向的内表面)形成的第一倾斜部51r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第一倾斜部51以在与Y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呈圆弧状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
第二倾斜部52在通风路50的吹出口50d侧,与吹出口50d的上游侧相邻而设置。第二倾斜部52朝向通风方向而向壳体20的内方向倾斜。即,在壳体20的+Z方向的内表面(朝向-Z方向的内表面)形成的第二倾斜部52s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以角度θ1倾斜。角度θ1是第二倾斜部52s相对于Z方向的倾斜角。
在壳体20的-Z方向的内表面(朝向+Z方向的内表面)形成的第二倾斜部52r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以角度θ1倾斜。角度θ1是第二倾斜部52r相对于Z方向的倾斜角。第二倾斜部52以在与Y方向垂直的截面(例如图3)中呈直线状的方式形成为平面状。
中间部53形成在第一倾斜部51与第二倾斜部52之间。中间部53形成为平面状,与XY平面平行地配置。中间部53将第一倾斜部51的+X方向的端部与第二倾斜部52的-X方向的端部之间连续地连接。即,在壳体20的+Z方向的内表面(朝向-Z方向的内表面)形成的中间部53s形成在第一倾斜部51s与第二倾斜部52s之间。在壳体20的-Z方向的内表面(朝向+Z方向的内表面)形成的中间部53r形成在第一倾斜部51r与第二倾斜部52r之间。
在壳体20的通风路50设有截止阀25、风向可变机构40、百叶窗30。截止阀25配置于流入口50c。风向可变机构40与流入口50c的下游侧相邻而配置。百叶窗30与第二倾斜部52的上游侧相邻而配置。
截止阀25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的平板状。截止阀25以能够绕着与Y方向平行的转动轴26转动的状态被支承。截止阀25调整风向吹出装置10的流入量。
百叶窗30具备多个叶片32、连结构件35、拨盘38。叶片32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板状。多个叶片32沿Y方向排列而平行配置。在叶片32的Z方向的两端部立起设置有转动销32p。转动销32p经由托架33而插入于壳体20的孔32h。由此,叶片32以能够转动的状态支承于壳体20。在叶片32的-Z方向的端部且从转动销32p分离的位置立起设置有连结销34。例如,转动销32p配置在+X方向的端部,连结销34从转动销32p分离而配置在-X方向的端部。
连结构件35具备多个孔。在连结构件35的多个孔中分别插入多个叶片32的连结销34。
拨盘38连结于中央叶片32C的中央转动销30p。当使拨盘38转动时,中央叶片32C转动。由连结构件35连结的多个叶片32与其连动而转动。百叶窗30通过使叶片32转动来使从吹出口50d吹出的空调空气(空调风)的Y方向的风向变化。
风向可变机构40包括多个翼片40f,多个翼片40f能够转动地设置在通风路50上。风向可变机构40是通过多个翼片40f能够使从流入口50c流入的空调空气的风向朝向中间部53、第二倾斜部52变化的构件。具体而言,风向可变机构40具备多个翼片40f、端板45、第三连杆构件47、第四连杆构件48。
多个翼片40f包括沿Z方向排列配置的第一外侧翼片(外侧翼片)41、中间翼片43、第二外侧翼片(外侧翼片)42。多个翼片40f分别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的平板状。端板45与XZ平面平行地配置。端板45固定在多个翼片40f的Y方向的两端部。在端板45的Y方向的外侧面立起设置有转动销40p。转动销40p插入于壳体20的孔。由此,风向可变机构40以能够绕着与Y方向平行的转动轴40a转动的状态支承于壳体20。
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Y方向的转动销40p上顺次连结有第三连杆构件47及第四连杆构件48。第四连杆构件48以能够转动的状态支承于连杆支承部(未图示)。当使第四连杆构件48的+X方向的端部沿Z方向移动时,风向可变机构40在壳体20的内部转动。
风向可变机构40以转动销40p的中心轴(转动轴)40a为中心进行转动。作为风向可变机构40的转动位置之一,存在第一外侧翼片41与第二外侧翼片42相对于包含转动轴40a的XY平面成为面对称的位置(图3的位置)。将该转动位置称为风向可变机构40的标准位置。将风向可变机构40处于标准位置的状态称为风向可变机构40的标准状态。以下,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标准状态下,说明多个翼片40f的结构。
第一外侧翼片41及第二外侧翼片42配置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Z方向的两端部。第一外侧翼片41配置在+Z方向的端部,第二外侧翼片42配置在-Z方向的端部。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标准状态下,第一外侧翼片41及第二外侧翼片42例如朝向X方向而平行配置。即,第一外侧翼片41相对于XY平面平行配置。第二外侧翼片42相对于XY平面平行配置。
在此,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41c与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c的间隔为W1。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下游侧端部)41d与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下游侧端部)42d的间隔为W2。第一外侧翼片41及第二外侧翼片42例如以W1成为与W2相同的大小的方式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使第一外侧翼片41及第二外侧翼片42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标准状态下,例如朝向+X方向而向壳体20的内方向倾斜。在该情况下,第一外侧翼片41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第二外侧翼片42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
图4是将风向可变机构转动到最大转动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在风向可变机构40向-Z方向转动到最大位置的状态下,中间翼片43的-X方向的端部43c与壳体20的流入口50c的内表面(+Z方向的内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多个翼片40f向相同方向较大地倾斜。具体而言,多个翼片40f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较大地倾斜。
在多个翼片40f较大地倾斜的状态下,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d配置于第一倾斜部51r的下游侧(+X方向)。由此,第二外侧翼片42与通风路50的-Z方向的内表面(壁面)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减小。将该转动位置称为风向可变机构40的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
另一方面,在风向可变机构40向+Z方向转动到最大位置的状态下,中间翼片43的-X方向的端部43c与壳体20的流入口50c的内表面(-Z方向的内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多个翼片40f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较大地倾斜。在多个翼片40f较大地倾斜的状态下,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41d配置于第一倾斜部51s的下游侧(即,+X方向)。将该转动位置称为风向可变机构40的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
如图3所示,壳体20的第一倾斜部51形成为沿着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41c或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c的转动轨迹的曲面状。第一倾斜部51s形成为沿着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41c的转动轨迹的曲面状。即,从风向可变机构40的转动轴40a到第一倾斜部51s的距离R2固定。
在此,从转动轴40a到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41c的距离为R1。第一倾斜部51s以R2比R1稍大的方式形成。
同样,第一倾斜部51r形成为沿着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c的转动轨迹的曲面状。从转动轴40a到第一倾斜部51r的距离R2比从转动轴40a到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c的距离R1稍大。
中间翼片43在Z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外侧翼片41与第二外侧翼片42之间。中间翼片43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标准状态下与XY平面平行地配置。中间翼片43在X方向上比第一外侧翼片41及第二外侧翼片42形成得长。
中间翼片43的+X方向的端部43d配置在比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41d及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d靠+X方向的位置。中间翼片43的-X方向的端部43c配置在比第一外侧翼片41的-X方向的端部41c及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c靠-X方向的位置。
在壳体20的内部,在通风路50设有压力调整部60。压力调整部60具备第一压力调整部61和第二压力调整部62。第一压力调整部61设置于成为第一壳体21的外侧的+Z方向。第二压力调整部62设置于成为第二壳体22的外侧的-Z方向。
第一压力调整部61及第二压力调整部62在X方向上对称地形成。由此,对第一压力调整部61的各构成部标注与第二压力调整部62相同的符号,对第二压力调整部62进行详细说明,并省略第一压力调整部61的说明。
如图4所示,第二压力调整部62具有旁通部65、旁通入口(入口)66、旁通出口(出口)67。旁通入口66以向第一倾斜部51r开口的方式设置。旁通入口66例如在Y方向上形成为与第一倾斜部51r大致相同的大小。旁通入口66在风向可变机构40(具体而言,多个翼片40f)的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下,设置于比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d靠上游侧(即,-X方向)的位置。
在此,第一倾斜部51r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即,第一倾斜部51r朝向通风方向的下游侧而向第二壳体22的外方向倾斜。而且,第一倾斜部51形成为沿着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c的转动轨迹的曲面状。
由此,旁通入口66通过设置于第一倾斜部51r,从而随着朝向通风方向的下游侧而朝向通风路50的外方向倾斜。即,旁通入口66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
旁通出口67设置在比旁通入口66靠+X方向的位置。而且,旁通出口67配置在比通风路50靠+X方向的位置,且以从+X方向观察下向通风路50上开口的方式设置。即,旁通出口67设置在比旁通入口66靠下游侧的位置,且在通风路50的下游侧,以向通风路50上开口的方式设置。在通风路50上,包括通风路50(具体而言,吹出口50d)的向下游侧延长的延长区域50e。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旁通出口67向延长区域50e开口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旁通出口67向壳体20内的通风路50开口。
旁通出口67在比第二倾斜部52的+X方向的端部(换言之,吹出口50d)靠+X方向的位置,与吹出口50d相邻地设置。而且,旁通出口67以比第二倾斜部52的角度θ1更朝向壳体20的中心55(即,Z方向)的方式形成。
这样,旁通出口67设置在比第二倾斜部52靠下游的位置,且以比第二倾斜部52更朝向壳体20的中心55的方式形成。旁通出口67例如在Y方向上形成为与吹出口50d大致相同的大小。
旁通入口66及旁通出口67由旁通部65连通。旁通部65具有连通部71、流入部72、流出部73。
流入部72从旁通入口66到连通部71的-X方向的端部71a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流入部72将旁通入口66与连通部71的-X方向的端部71a连通。
连通部71在第二壳体22的-Z方向上,沿着第二壳体22而配置于X方向及Y方向。流出部73与连通部71的+X方向的端部71b连通。流出部73具有第一流出部74和第二流出部75。第一流出部74与第二流出部75形成为V字状。
具体而言,第一流出部74从连通部71的+X方向的端部71b到第二流出部75的-Z方向的端部75a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第二流出部75从第一流出部74的+X方向的端部74a到旁通出口67而向+Z方向延伸。由此,如前所述,旁通出口67以比第二倾斜部52的角度θ1更朝向壳体20的中心55(即,Z方向)的方式形成。
接下来,基于图5,说明从吹出装置10向车室1a吹出空调空气的例子。图5是在风向可变机构的最大转动状态下从吹出口向车室吹出空调空气的说明图。
如图5所示,风向可变机构40将多个翼片40f转动到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中间翼片43的-X方向的端部43c与壳体20的流入口50c的内表面(+Z方向的内表面)抵接。多个翼片40f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较大地倾斜,将第二外侧翼片42与通风路50的-Z方向的内表面之间的流路截面积抑制得小。
在该状态下,空调空气80从空调装置3经由通道5(双方参照图2)向吹出装置10的流入口50c流入。流入到流入口50c的空调空气80经由流入口50c向通风路50流入。流入到通风路50的空调空气80由多个翼片40f将风向从+X方向较大地变更为向-Z方向倾斜的方向而成为空调空气80a、80b。
空调空气80a向中间翼片43与第二外侧翼片42之间流入。空调空气80b向流路截面积小的、第二外侧翼片42与通风路50的-Z方向的内表面之间流入。
风向被变更后的空调空气80a及空调空气80b的一部分吹到通风路50的-Z方向的中间部53r的内表面,沿着中间部53r的内表面作为空调空气80c而向下游侧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空调空气80b中的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在后文详细说明。
沿着中间部53r的内表面流动的空调空气80c的风向被变更为沿着第二倾斜部52r的内表面的规定方向。风向被变更后的空调空气80c朝向沿着第二倾斜部52r的内表面的规定方向从吹出口50d向车室1a吹出。
接下来,详细说明空调空气80b的其余的空调空气80d。
多个翼片40f配置成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由此第二压力调整部62的旁通入口66位于比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d靠上游侧(即,-X方向)的位置。
由此,将其余的空调空气80d从旁通入口66向第二压力调整部62放跑,从而能够抑制通风路50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由此,在通风路50的流路截面积小的第二外侧翼片42与通风路50的-Z方向的内表面之间,能够抑制空调空气80b的一部分的流速,能够抑制风噪声。
在此,也可考虑例如将从旁通入口66流入到第二压力调整部62的其余的空调空气80d从旁通出口67向仪表板2(参照图1)的内部放跑的情况。然而,在该情况下,在收纳于仪表板2的内部的部件可能会产生结露。
因此,将旁通出口67配置在比旁通入口66靠下游(+X方向)的位置,且设置在通风路50上(具体而言,通风路50的向下游侧延长的延长区域50e上)。由此,能够使向第二压力调整部62放跑的其余的空调空气80d返回到通风路50的空调空气80c或从通风路50吹出的空调空气80c中。由此,能够避免将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向仪表板2的内部放跑,能够抑制在仪表板2的内部的部件产生结露的情况。
然而,如前所述吹到第二倾斜部52r的内表面的空调空气80c沿着第二倾斜部52r朝向一方被向吹出口50d引导,从吹出口50d朝向一方向车室1a吹出。在比该第二倾斜部52r靠下游的位置,旁通出口67以比第二倾斜部52r的角度θ1更朝向壳体20的中心55的方式形成。
由此,从旁通出口67吹出的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吹到朝向一方而向车室1a吹出的空调空气80c上,从而能够将向车室1a吹出的空调空气80e的吹出角度θ2确保得宽。
多个翼片40f转动到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由此,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d接近通风路50的-Z方向的内表面而配置。因此,第二外侧翼片42的+X方向的端部42d与通风路50的-Z方向的内表面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减小。
因此,在比第二外侧翼片42的最大转动时的+X方向的端部42d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了旁通入口66。由此,能够从流路截面积容易变小的场所将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向旁通入口66放跑。
由此,在第二外侧翼片42与通风路50的-Z方向的内表面之间,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空调空气80b的一部分的流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风噪声。
而且,旁通入口66随着朝向下游侧而朝向通风路50的外方向倾斜。由此,在通过第二外侧翼片42使空调空气80b朝向第二倾斜部52r的状态下,与空调空气80b的风向对应而使旁通入口66倾斜,从而能够增大旁通入口66的面积。由此,空调空气80b的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容易向旁通入口66流入,能够使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向旁通入口66顺畅地流入。
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多个翼片40f转动到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的情况下,也与向-Z方向的最大转动状态同样,能够通过第一压力调整部61将其余的空调空气从流路截面积小的场所放跑。由此,在流路截面积小的场所,能够良好地抑制空调空气的流速,能够有效地抑制风噪声。
接下来,基于图6,说明风向可变机构40配置成标准状态的情况。图6是在风向可变机构的标准状态下从吹出口向车室吹出空调空气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流入口50c的空调空气80通过多个翼片40f沿着中间部53r、53s的内表面朝向吹出口50d而向+X方向笔直地流动。在该情况下,通风路50的流路截面积确保得大。由此,空调空气80在通风路50中流动,从而不存在空调空气80的风噪声产生的可能性。
在此,在流入口50c与中间部53r之间,第一倾斜部51r向第二壳体22的外方向倾斜。在该第一倾斜部51r设有旁通入口66。在流入口50c与中间部53s之间,第一倾斜部51s向第一壳体21的外方向倾斜。在该第一倾斜部51s设有旁通入口66。
由此,在风向可变机构40的标准状态下,能够抑制空调空气80沿着第一倾斜部51r、51s流入的情况。即,通过在第一倾斜部51r、51s设置旁通入口66,能够使空调空气80难以流入旁通入口66。
由此,在通过风向可变机构40使空调空气80朝向吹出口50d笔直地流动的标准状态(即,不产生风噪声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一压力调整部61及第二压力调整部62产生的影响抑制得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的变更。本发明不受前述的说明的限定,仅由技术方案限定。
例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吹出口50d设置在壳体20的+X方向的端部而将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向车室1a放跑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将吹出口50d配置在仪表板2的内部而将其余的空调空气80d向仪表板2的内部放跑。

Claims (5)

1.一种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具备:
壳体,其经由通道与车辆的空调单元连接;
流入口,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通道侧,且与所述通道连接;
吹出口,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车室侧,且朝向所述车室吹出空气;
通风路,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为能够从所述流入口朝向所述吹出口通风;
倾斜部,其在所述通风路的所述吹出口侧朝向通风方向而向所述壳体的内方向倾斜;
中间部,其形成在所述流入口与所述倾斜部之间;
风向可变机构,其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通风路上,能够使来自所述流入口的风向朝向所述中间部、所述倾斜部变化;以及
压力调整部,其在所述通风路中将空气向所述通风路之外放跑,从而抑制所述通风路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
所述压力调整部的入口设置在比所述风向可变机构的最大转动时的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整部的出口设置在比所述倾斜部靠下游的位置,且以比所述倾斜部的角度更朝向所述壳体的中心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可变机构包括多个翼片,
所述压力调整部的所述入口设置在比多个所述翼片的外侧翼片的最大转动时的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整部的所述入口随着朝向下游侧而朝向所述通风路的外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入口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具备朝向通风方向而向所述壳体的外方向倾斜的上游侧倾斜部,
所述压力调整部的所述入口设置于所述上游侧倾斜部。
CN202011558842.0A 2020-01-06 2020-12-25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Active CN1130712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0434A JP2021109459A (ja) 2020-01-06 2020-01-06 空調装置の吹出装置
JP2020-000434 2020-0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1294A CN113071294A (zh) 2021-07-06
CN113071294B true CN113071294B (zh) 2023-09-15

Family

ID=76609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58842.0A Active CN113071294B (zh) 2020-01-06 2020-12-25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0274B2 (zh)
JP (1) JP2021109459A (zh)
CN (1) CN11307129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49104A1 (de) * 1996-11-07 1998-05-14 Denso Corp Fahrzeug-Klimaanlage
DE102004003196A1 (de) * 2004-01-22 2005-08-18 Daimlerchrysler Ag Belüft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3101418A (zh) * 2011-11-10 2013-05-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空气排出口装置
CN10618372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吹出口部构造
DE202018106799U1 (de) * 2017-12-03 2019-04-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euerung von Lüftungsgittern bei autonomen Fahrzeugen
CN109803844A (zh) * 2016-10-17 2019-05-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2746A (ja) * 2004-02-02 2005-08-11 Denso Corp 吹出方向可変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FR2877271B1 (fr) * 2004-11-03 2007-02-02 Faurecia Interieur Ind Snc Aerateur de systeme de ventilation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JP2006143075A (ja) * 2004-11-22 2006-06-08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空気吹出し装置
US8382564B2 (en) * 2008-11-23 2013-02-2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ht America, Inc. Damper with fins
JP5597423B2 (ja) * 2009-05-29 2014-10-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DE102013210053B3 (de) * 2013-05-29 2014-09-11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DE102013210055B3 (de) * 2013-05-29 2014-09-11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US10099536B2 (en) * 2014-12-02 2018-10-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 vent for a vehicle
DE102015109069A1 (de) * 2015-06-09 2016-12-1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elüftungskanal zur Belüftung eines Fahrgastinnenraums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5017009B4 (de) * 2015-12-30 2018-04-26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Auslass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49104A1 (de) * 1996-11-07 1998-05-14 Denso Corp Fahrzeug-Klimaanlage
DE102004003196A1 (de) * 2004-01-22 2005-08-18 Daimlerchrysler Ag Belüft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3101418A (zh) * 2011-11-10 2013-05-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空气排出口装置
CN10618372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吹出口部构造
CN109803844A (zh) * 2016-10-17 2019-05-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DE202018106799U1 (de) * 2017-12-03 2019-04-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euerung von Lüftungsgittern bei autonomen Fahrzeug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06237A1 (en) 2021-07-08
JP2021109459A (ja) 2021-08-02
CN113071294A (zh) 2021-07-06
US11370274B2 (en)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3844B (zh)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JP4513835B2 (ja) 空調装置
JP662430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90025904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20230563A1 (ja) 遠心送風機
CN112135743B (zh) 流体吹出装置
WO2010026885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1319540A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rotary door
JP524615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071294B (zh)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WO2014156061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906160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5340874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105708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送風ユニット
CN112140847A (zh) 通气孔
JP2015006851A (ja) 風向調整装置
CN112124040B (zh) 空调装置的吹出装置
JP445898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1137108A (zh) 风向调整装置
JP6540542B2 (ja)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JP381498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送風ユニット
JPH05332609A (ja) 空気吹出口装置
JP7487036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CN212171859U (zh) 包括封闭装置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WO2021085086A1 (ja) 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