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3989B - 气体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43989B
CN113043989B CN202011549116.2A CN202011549116A CN113043989B CN 113043989 B CN113043989 B CN 113043989B CN 202011549116 A CN202011549116 A CN 202011549116A CN 113043989 B CN113043989 B CN 1130439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wall portion
combustion chamber
gas generator
displa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491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43989A (zh
Inventor
米泽贤一
川合利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43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3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43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39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29Igni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气体发生器,提供能够在气体发生器中抑制短路的技术。在气体发生器中,作为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壳体壁部具有沿着过滤器的轴向向燃烧室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周壁部相连的环状阶差部,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由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在燃烧室中,从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的端面与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盖构件以跨越过滤器和阶差部的方式设置,盖构件包含与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和与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

Description

气体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地使用如下气体发生器:在壳体内配置点火器和气体发生剂,通过使点火器工作从而使气体发生剂燃烧,并使其燃烧气体从形成于壳体的气体排出孔向外部释放。
与此相关联地,已知如下气体发生器:为了进行燃烧气体的冷却及残渣的捕集,在燃烧室与气体排出孔之间配置有筒状的过滤器(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种气体发生器中,关于壳体,广泛地使用如下结构的壳体:其包含筒状的周壁部、将周壁部的一端闭塞的顶板部、以及将另一端闭塞并供点火器固定的底板部,过滤器的一端面与顶板部抵接并被支承,其另一端面与底板部抵接并被支承。
但是,在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燃烧气体的产生而壳体的内压变高,壳体有时会以膨胀的方式变形。此时,在如上述气体发生器那样设为顶板部和底板部仅利用筒状的周壁部连接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其构造方面,倾向于顶板部、底板部比周壁部更容易大幅度变形。
对此,专利文献1公开的气体发生器构成为:将用于在壳体的底板部上安装点火器的点火器轴环(collar)的一部分形成为薄壁,通过使点火器轴环对应于底板部的变形而变形,从而吸收由于底板部的变形而产生的应变。由此,抑制在点火器轴环与壳体之间产生间隙、在壳体上产生裂纹,由此,抑制燃烧气体从该间隙、该裂纹泄漏到壳体的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47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74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8/08346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气体发生器中,未能充分地抑制因由燃烧气体的压力导致的壳体变形而使得顶板部、底板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这一情况。当顶板部、底板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在过滤器的端面与顶板部之间、过滤器的端面与底板部之间产生间隙时,有可能发生燃烧气体的一部分不通过过滤器而是通过该间隙到达气体排出孔并从壳体排出的所谓“短路”(short path)。
本发明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气体发生器中抑制短路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采用以下构成。即,本发明的技术的一个方案是气体发生器,具备: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配置有点火部和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壳体,所述壳体包含筒状的周壁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侧的第一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并与所述周壁部及所述第一壁部一起划定所述燃烧室的第二壁部,并且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将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气体排出孔;以及筒状的过滤器,其以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且所述气体排出孔位于所述过滤器外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燃烧室,作为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壳体壁部具有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向所述燃烧室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周壁部相连的环状阶差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由所述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在所述燃烧室中,从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与所述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盖构件以跨越所述过滤器和所述阶差部的方式设置,所述盖构件包含与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和与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
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通过壳体壁部具有环状阶差部,从而壳体壁部中的由阶差部包围的部位(比阶差部靠径向内侧的部位)形成为比阶差部容易变形。另一方面,通过在壳体壁部上形成阶差部,从而阶差部自身身被赋予刚性,壳体壁部的该阶差部处的强度增大,壳体壁部在阶差部处变得不易变形。由此,在通过壳体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膨胀的方式壳体壁部发生变形的情况下,由阶差部包围的部位比包含与过滤器的端面的抵接部位的阶差部优先地在过滤器的轴向上向燃烧室的外部侧位移。由此,抑制由于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壳体壁部的抵接部位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容易维持过滤器的端面与壳体壁部的抵接状态。结果,能够抑制短路。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由于盖构件具有与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面和与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面,所以当壳体的内压上升时,盖构件被向过滤器的内周面及阶差部的内周面推压。由此,由盖构件从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的端面与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状态得到维持。结果,即使在由于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阶差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短路。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盖构件还包含从所述第二抵接面向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延伸并与所述壳体壁部抵接的第三抵接面。
由此,即使阶差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燃烧气体流入盖构件与壳体壁部之间,为了使燃烧气体到达在壳体壁部与过滤器的端面之间产生的间隙,燃烧气体也需要沿着第三抵接面及第二抵接面流动。因此,用于使燃烧气体到达壳体壁部与过滤器的下端面的间隙的路径成为曲柄(crank)状的复杂路径。由此,阻碍燃烧气体到达壳体壁部与过滤器的下端面的间隙,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短路。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延伸,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和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的表面齐平,所述盖构件包含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相连而成的筒状的连续抵接面。
由此,通过使过滤器的内周面与阶差部的内周面的表面齐平,从而能够使与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面与与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面的表面齐平。由此,盖构件能够利用筒状的连续抵接面与过滤器的内周面及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结果,能够简化盖构件的构造。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位于比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靠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外侧,所述盖构件还包含将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连接并且与所述阶差部的顶面抵接的第四抵接面。
由此,即使阶差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燃烧气体流入盖构件与壳体壁部之间,为了使燃烧气体到达在壳体壁部与过滤器的端面之间产生的间隙,燃烧气体也需要沿着第四抵接面及第二抵接面流动。因此,用于使燃烧气体到达壳体壁部与过滤器的下端面的间隙的路径成为复杂的曲柄状。由此,阻碍燃烧气体到达壳体壁部与过滤器的下端面的间隙,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短路。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由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和所述阶差部的顶面中的、除所述端面与所述顶面的抵接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形成向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槽,所述盖构件还包含插入面,所述插入面是将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连接、并且以被从所述开口插入所述槽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相比扩径而成的。
由此,通过将插入面插入槽,从而进行盖构件在过滤器的轴向上的定位。由此,抑制盖构件在过滤器的轴向上的位置偏移,更可靠地维持利用盖构件从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的端面与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状态。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短路。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也能够按以下方式确定。即,本发明的技术的一个方案是气体发生器,具备: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配置有点火部和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壳体,所述壳体包含筒状的周壁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侧的第一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并与所述周壁部及所述第一壁部一起划定所述燃烧室的第二壁部,并且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将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气体排出孔;以及筒状的过滤器,其以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且所述气体排出孔位于所述过滤器外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燃烧室,其中,作为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壳体壁部抵接并支承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且在第一区域中包含位移部,所述第一区域是所述壳体壁部中的比与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的抵接部位靠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的区域,所述位移部形成为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以使得在所述气体发生剂燃烧的情况下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优先向所述燃烧室的外部侧位移。
根据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在通过壳体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膨胀的方式壳体壁部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比与过滤器的端面的抵接部位优先地在过滤器的轴向上向燃烧室的外部侧位移。也就是说,壳体壁部中的与过滤器的端面的抵接部位变得与位移部相比不易位移。由此,抑制由于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壳体壁部的抵接部位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容易维持过滤器的端面与壳体壁部的抵接状态。结果,能够抑制短路。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位移部在其至少一部分处形成为壁厚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薄。
由此,能够使位移部比壳体壁部中的除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位移部包含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且形成为环状的第一部位、和由所述第一部位包围且形成为与所述第一部位相比不易变形的第二部位。
由此,通过使由第一部位包围的第二部位形成为与第一部位相比不易变形,从而能够降低位移部的位移对安装于第二部位的部件的影响(伴随着位移部的位移而第二部位变形所导致的该部件的脱落、破损等)。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点火部包含多个点火装置,所述多个点火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多个点火装置中的各自对应地,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安装有包围所述点火装置的筒状的内筒构件。
由此,通过将多个点火装置固定于与第一部位相比不易变形的第二部位,从而能够抑制在位移部位移时第二部位大幅度变形而使多个内筒构件相互干涉。结果,能够抑制内筒构件从点火装置脱落、破损。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位移部包含形成为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的环状的第一部位,所述第一部位在与其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具有以向所述燃烧室的外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由此,由于通过以第一部位从弯曲的状态伸长的方式变形从而进行位移部的位移,所以能够增大位移部的位移量的上限。由此,即使在壳体的内压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位移部的位移来吸收壳体的膨胀,能够抑制与过滤器的端面的抵接部位的位移。结果,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壳体壁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并更可靠地抑制短路。另外,通过将第一部位设为以向燃烧室的外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从而避免由于形成位移部而燃烧室变窄,能够充分确保燃烧室的容积。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位移部的整体形成为壁厚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相比形成的壁厚薄,所述壳体壁部中的划定所述燃烧室的面中的所述位移部处的面即位移面包含底面和连接曲面,所述底面与比所述位移面靠径向外侧的周围的面相比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位于所述燃烧室的外部侧,所述连接曲面将所述底面与所述周围的面具有曲率地连接。
由此,由于位移面利用具有曲率的连接曲面与周围的面连接,所以能够抑制壳体壁部的变形时应力集中于位移部与壳体壁部中的除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的边界部分。结果,能够抑制壳体壁部的变形时在壳体壁部上产生裂纹。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气体发生器中,所述壳体壁部具有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向所述燃烧室的内部侧突出的环状阶差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由所述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所述壳体壁部中的由所述阶差部包围的部位形成为所述位移部。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气体发生器中,在所述燃烧室中,从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与所述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部位的盖构件以跨越所述过滤器和所述阶差部的方式设置,所述盖构件包含与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和与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能够在气体发生器中抑制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点火装置的工作从而使得气体发生剂燃烧、壳体的底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3中的底板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点火装置的工作从而使得气体发生剂燃烧、壳体的底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顶板部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顶板部中的与第一部位的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图。
图1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点火装置的工作从而使得气体发生剂燃烧、壳体的顶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底板部中的与第一部位的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图。
图1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第一点火装置及第二点火装置的工作从而使第一气体发生剂及第二气体发生剂燃烧、壳体的底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顶板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2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点火装置的工作从而使得气体发生剂燃烧、壳体的顶板部变形了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 气体发生器
1 壳体
11 气体排出孔
12 周壁部
14 隔壁部(第二壁部的一例)
142 阶差部
2 上部壳
22 顶板部(第一壁部的一例)
3 下部壳
32 底板部(第二壁部的一例)
323 阶差部
323a 顶面
323b 内周面
4 点火装置(点火部的一例)
5 内筒构件
6 过滤器
61 上端面(过滤器的一端面)
62 下端面(过滤器的另一端面)
63 内周面
7 盖构件
10 燃烧室
120 气体发生剂;
A1 第一区域
A2 第二区域
D1、D2、D3 位移部
D21 第一部位
D22 第二部位
S1 第一抵接面
S2 第二抵接面
S3 第三抵接面
S4 第四抵接面
S5 插入面
S100 位移面
S10 底面
S20 连接曲面
G1 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及它们的组合等仅为一例,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本发明不由实施方式限定,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气体发生器100工作前的状态。气体发生器100例如是在气囊中使用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气体发生器100具备点火装置4、内筒构件5、过滤器6、盖构件7、引爆炸药110、气体发生剂120、及收容它们的壳体1。气体发生器100构成为仅具备一个点火装置的所谓单一型(single type)气体发生器。另外,气体发生器100构成为:通过使点火装置4包含的点火器41工作,从而使气体发生剂120燃烧,并使作为其燃烧生成物的燃烧气体从形成于壳体1的气体排出孔11释放。以下,说明气体发生器100的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方便起见,有时将点火装置(点火部)包含的点火器工作表述为“点火装置(点火部)工作”。
[壳体]
壳体1通过将分别形成为有底大致圆筒状的金属制的上部壳2及下部壳3在使彼此的开口端相互面对的状态下接合,从而形成为轴向上的两端闭塞的短圆筒状。在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配置点火装置4、内筒构件5、过滤器6、盖构件7、引爆炸药110及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室10。在此,将沿着壳体1的轴向的方向定义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上下方向,将上部壳2侧(即图1中的上侧)设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上侧,将下部壳3侧(即图1中的下侧)设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下侧。
上部壳2具有筒状的上侧周壁部21和闭塞该上侧周壁部21的上端的顶板部22,利用它们形成内部空间。由上侧周壁部21的下端部形成上部壳2的开口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接合部23与上侧周壁部21的下端部相连。下部壳3具有筒状的下侧周壁部31和闭塞该下侧周壁部31的下端的底板部32,利用它们形成内部空间。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接合部33与下侧周壁部31的上端部相连。在底板部32的中央,形成有用于将点火装置4的点火器41安装于底板部32的安装孔32a。
上部壳2的接合部23与下部壳3的接合部33重合并通过激光焊接等接合,从而形成轴向上的两端闭塞的短圆筒状的壳体1。由这些上部壳2的上侧周壁部21和下部壳的下侧周壁部31形成将顶板部22与底板部32连接的筒状的周壁部12。也就是说,壳体1包含筒状的周壁部12、设置在周壁部12的一端侧的顶板部22及设置在另一端侧的底板部32而构成。由这些顶板部22、底板部32及周壁部12划定出燃烧室10。顶板部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壁部”。另外,底板部3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壁部”。另外,将燃烧室10与壳体1的外部空间连通的气体排出孔11沿着周向多个并排地形成在上部壳2的上侧周壁部21。气体排出孔11在点火装置4工作之前的状态下,由密封带(未图示)闭塞。
在此,下部壳的底板部32包含底壁部321、安装部322及阶差部323。底壁部321是划定燃烧室10下端的部位,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安装部322是安装点火器41的部位,通过包含安装孔32a并向燃烧室10的内部侧隆起,从而大致形成为筒状。阶差部323是如后所述抵接并支承过滤器6的环状部位,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向燃烧室10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周壁部12(下侧周壁部31)相连。即,阶差部323是形成于底壁部321与周壁部12之间的环状部位,是与其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为曲柄状的部位。作为阶差部323的轴向端面的顶面323a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另外,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延伸。
[点火装置]
点火装置4固定于安装部322,所述安装部322形成于下部壳3的底板部32。如图1所示,点火装置4具备点火器41和用树脂材料形成的保持部42,所述保持部42将点火器41固定于安装部322。点火装置4相当于本发明的“点火部”。点火器41具有收容有点火药的金属制的杯体411和用于从外部接受电流的供给的一对通电引脚412、412。点火器41通过利用向一对通电引脚412、412供给的点火电流工作,从而使该点火药燃烧,并使其燃烧生成物释放到杯体411的外部。保持部42是通过夹装于点火器41与安装部322之间从而将点火器41固定于安装部322的树脂制构件。保持部42通过覆盖点火器41的下部并且与安装部322卡合,从而以杯体411的至少一部分成为从保持部42露出的状态的方式将点火器41固定于安装部322。但是,也可以是杯体411的整体由保持部42包塑成型(over mold)。即,可以是杯体411的整体由树脂覆盖的状态。另外,保持部42在安装部322的内侧形成有能够插入连接器(未图示)的连接器插入空间,所述连接器向一对通电引脚412、412供给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保持部42以一对通电引脚412、412的下端向连接器插入空间露出的方式覆盖并保持一对通电引脚412、412的一部分。利用保持部42保持一对通电引脚412、412彼此的绝缘性。
[内筒构件]
内筒构件5是以包围点火装置4的方式从底板部32向顶板部22延伸的筒状构件。内筒构件5形成为一端(上端)闭塞且另一端部开口的筒状,通过安装部322嵌入(压入)内筒构件5的另一端(下端),从而安装于底板部32。在内筒构件5与点火装置4之间,形成有作为收容引爆炸药110的空间的引爆室51。引爆炸药110通过点火器41的工作而燃烧,并产生燃烧气体。另外,在内筒构件5上形成有多个将其内部空间(即引爆室51)与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52。连通孔52在点火装置4工作之前的状态下,由密封带(未图示)闭塞。
[过滤器]
如图1所示,过滤器6形成为筒状,以包围气体发生剂120且在其径向上气体排出孔11位于过滤器6外侧的方式配置于燃烧室10。也就是说,过滤器6以包围气体发生剂120的方式配置于气体发生剂120与气体排出孔11之间。过滤器6的轴向上的两端面中的一端面(用附图标记61示出的上端面)与上部壳2的顶板部22抵接并被支承,另一端面(用附图标记62示出的下端面)与下部壳的底板部32中的阶差部323抵接并被支承。由此,过滤器6的轴向与壳体1的轴向(即,周壁部的轴向)平行。该过滤器6在配置于燃烧室10的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6时,夺取燃烧气体的热,从而冷却该燃烧气体。另外,过滤器6除了燃烧气体的冷却功能之外,还具有通过捕集燃烧气体包含的燃烧残渣从而过滤该燃烧气体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附图标记63示出过滤器6的内周面,附图标记64示出过滤器6的外周面。如图1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中,过滤器6的内周面63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的表面齐平。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过滤器的上端面61与顶板部22直接抵接,下端面62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直接抵接,但也可以在它们之间存在垫圈等密封构件。
[引爆炸药]
作为引爆炸药110,除了已知的黑色火药之外,能够使用点火性良好且燃烧温度比气体发生剂120高的气体发生剂。引爆炸药110的燃烧温度能够在1700~3000℃的范围内设定。作为这种引爆炸药110,例如能够使用包含硝基胍(34重量%)、硝酸锶(56重量%)的已知物质。另外,引爆炸药110例如能够采用颗粒状、粒料状、圆柱状、盘状等各种形状。
[气体发生剂]
气体发生剂120能够使用燃烧温度比较低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温度能够在1000~1700℃的范围内设定。作为这种气体发生剂120,例如能够使用包含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和/或添加物的已知物质。另外,气体发生剂120例如能够采用颗粒状、粒料状、圆柱状、盘状等各种形状。
[位移部]
如上所述,在壳体1的底板部32上,形成有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向燃烧室10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周壁部12相连的环状的阶差部323。由此,对于底板部32中的由阶差部323包围的部位(即、比阶差部323靠径向内侧的部位)、且包含底壁部321和安装部322的部位而言,其形成为比阶差部323容易变形的位移部D1。换句话说,位移部D1形成为比底板部32中的除去位移部D1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另一方面,通过在底板部32上形成阶差部323,从而对阶差部323自身赋予刚性,并且底板部32在阶差部323处的强度增大,底板部32在阶差部323处形成为难以变形。
在此,将底板部32中的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另一端面)62抵接的部位设为抵接部位C1。在本例中,抵接部位C1是阶差部323的一部分。此时,底板部32能够划分为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所述第一区域A1是比抵接部位C1靠径向内侧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A2是除去第一区域A1以外的区域。第二区域A2是被划定在第一区域A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区域,第二区域A2在其外周缘与周壁部12(下侧周壁部31)相连。在第二区域A2中包含抵接部位C1。第一区域A1被划定为第二区域A2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即由第二区域A2包围的区域)。如上所述,由于位移部D1形成为由包含抵接部位C1的阶差部323包围的部位,所以在第一区域A1中包含位移部D1。也就是说,位移部D1在底板部32中的比抵接部位C1靠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的第一区域A1中,形成为比底板部32中的除位移部D1以外的其他部位(即阶差部323)容易变形。
[盖构件]
图2是盖构件7的立体图。盖构件7是通过跨越过滤器6和阶差部323地设置于燃烧室10,从而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的抵接位置的构件。
如图1所示,盖构件7包含沿着过滤器6的内周面延伸的筒状部71和从筒状部71的一端缘(下端缘)向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沿着底壁部321延伸的环状部72。筒状部71的外周面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和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在此,将筒状部71的外周面中的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抵接的筒状的面称为第一抵接面S1,将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的筒状的面称为第二抵接面S2。也就是说,筒状部71的外周面能够作为由表面相互齐平的第一抵接面S1和第二抵接面S2相连而成的筒状的面。筒状部71的外周面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续抵接面”。另外,环状部72的轴向端面(即下表面)从第二抵接面S2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与底壁部321抵接。将该环状部72的轴向端面称为第三抵接面S3。
通过盖构件7至少包含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抵接的第一抵接面S1和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的第二抵接面S2,从而如图1所示,以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抵接位置的方式跨越过滤器6和阶差部323。
[动作]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动作。首先,参照图1进行说明。当传感器(未图示)感知到冲击时,向一对通电引脚412、412供给点火电流,点火器41工作。于是,收容在点火器41的杯体411中的点火药燃烧,作为其燃烧生成物的火焰、高温气体等释放到杯体411的外部。由此,收容于引爆室51的引爆炸药110燃烧,产生燃烧气体。引爆炸药110的燃烧气体破坏闭塞连通孔52的密封带并从连通孔52向引爆室51的外部释放。于是,引爆炸药110的燃烧气体与气体发生剂120接触,气体发生剂120被点火。通过气体发生剂120燃烧,从而在燃烧室10中生成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该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6,从而燃烧气体被冷却,燃烧残渣被捕集。利用过滤器6冷却及过滤后的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气体通过间隙13,将闭塞气体排出孔11的密封带破坏,并从气体排出孔11释放到壳体1的外部。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气体向壳体1的外部释放后,流入气囊(未图示)内。气囊发生膨胀,由此在乘客与坚硬的构造物之间形成缓冲,保护乘客使其免受冲击。
但是,在气体发生器中,当通过气体发生剂燃烧并在燃烧室中产生燃烧气体从而形成燃烧室的壳体的内压上升时,有时壳体以膨胀的方式变形。也就是说,有时壳体以使其容积增大的方式变形。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设为仅利用筒状的周壁部12将顶板部22与底板部32连接的构造,除周壁部12以外,没有将顶板部22与底板部32连接或固定的构件,所以倾向于顶板部22、底板部32比周壁部12容易大幅度变形。
通过壳体的内压上升,从而压力在使顶板部、底板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的方向上作用于顶板部、底板部。假如由于因内压上升导致的壳体膨胀,顶板部、底板部从过滤器的端面分离,并在过滤器的端面与顶板部或底板部之间形成间隙时,燃烧气体的一部分可能不通过过滤器而是通过该间隙到达气体排出孔。也就是说,有可能发生所谓的“短路”。
在此,图3是示出通过点火装置4的工作从而气体发生剂120燃烧、壳体1的底板部32变形了的状态的图。另外,图4是图3中的底板部32附近的放大图。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构成为:即使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底板部32发生变形,也能够抑制短路。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当点火装置4工作而气体发生剂120燃烧时,通过燃烧气体的产生,壳体1的内压上升。壳体1的内压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作用于壳体1。因此,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使底板部32从过滤器6分离的方向(即下方)上,内压作用于底板部32。如上所述,在底板部32中,底板部32中的比其他部位容易变形的位移部D1形成于比包含抵接部位C1的阶差部323靠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的第一区域A1。因此,在通过壳体1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底板部3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D1比阶差部323(形成于底壁部321与周壁部12之间的剖面形状为曲柄状的部位)优先地优先向下方位移。也就是说,与阶差部323相比,位移部D1在较低的压力下向下方位移。
通过位移部D1比阶差部323优先地向下方位移并使壳体1的容积增加,从而由壳体1的内压上升带来的影响(使阶差部323向下方位移的作用)不易波及到阶差部323。也就是说,通过利用位移部D1的位移吸收壳体1的膨胀,从而能够抑制阶差部323的位移。由此,如图4所示,包含抵接部位C1的阶差部323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得到抑制。结果,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由底板部32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所导致的短路得到抑制。
另外,当由于燃烧气体的产生而使得壳体1的内压上升时,壳体1的内压也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作用于盖构件7。如上所述,由于盖构件7在第一抵接面S1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抵接,所以通过壳体1的内压上升而被向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推压。另外,由于盖构件7在第二抵接面S2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所以通过壳体1的内压上升而被向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推压。由此,如图3及图4所示,利用盖构件7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的抵接位置的状态得到维持。结果,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即使是阶差部323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而在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也成为盖构件7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该间隙的状态,抑制短路。
[作用、效果]
如以上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通过壳体1的底板部32具有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向燃烧室10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周壁部12相连的环状的阶差部323,从而阶差部323自身被赋予刚性,并且底板部32中的由阶差部323包围的部位形成为比阶差部323容易变形的位移部D1。而且,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由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抵接并支承。由此,在通过壳体1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底板部3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D1比阶差部323(包含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抵接部位C1)优先地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位移。结果,根据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抑制了由于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而使得底板部32的抵接部位C1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容易维持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底板部32的抵接状态。结果,能够抑制短路。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的抵接位置的盖构件7跨越过滤器6和阶差部323地设置。而且,盖构件7具有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S1和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S2。由此,当壳体1的内压上升时,盖构件7被向过滤器6的内周面63及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推压,维持利用盖构件7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的抵接位置的状态。结果,根据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即使在由于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而阶差部323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短路。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盖构件7还包含从第二抵接面S2向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延伸并与底板部32的底壁部321抵接的第三抵接面S3。由此,即使阶差部323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并且燃烧气体流入盖构件7与底板部32之间,为了使燃烧气体到达在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之间产生的间隙,燃烧气体也需要沿着第三抵接面S3及第二抵接面S2流动。因此,用于燃烧气体到达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间隙的路径成为曲柄状的复杂路径。由此,阻碍了燃烧气体到达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间隙,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短路。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延伸,过滤器6的内周面323b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的表面齐平。而且,盖构件7的外周面形成为第一抵接面S1和第二抵接面S2相连而成的筒状的连续抵接面。通过使过滤器6的内周面63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的表面齐平,从而能够使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抵接的第一抵接面S1和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的第二抵接面S2的表面齐平。由此,盖构件7能够利用筒状的连续抵接面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和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结果,能够简化盖构件7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说明了将“第二壁部”作为“壳体壁部”,并在作为第二壁部的底板部32上形成阶差部323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第一壁部”作为“壳体壁部”。即,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作为第一壁部的顶板部22上形成上述环状阶差部,并利用该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过滤器6的上端面61。另外,也可以将顶板部22和底板部32双方作为本发明的“壳体壁部”,在该双方上形成上述那样的环状阶差部,并利用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过滤器6的两端面。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气体发生器。在变形例的说明中,以与用图1~图4说明的气体发生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与气体发生器100的相同点,通过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100A的轴向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气体发生器100A工作前的状态。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盖构件7A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通过点火装置4的工作从而气体发生剂120燃烧、壳体1的底板部32变形后的底板部32附近的状态的图。如图5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A中,过滤器6的内周面63位于比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靠过滤器6的径向外侧。如图5及图6所示,盖构件7A包含第一筒状部73、第二筒状部74、环状部72及连接部75。如图5所示,第一筒状部73沿着过滤器6的内周面63延伸。第二筒状部74沿着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延伸,在本例中,第二筒状部74具有比第一筒状部73小的外径。环状部72从第二筒状部74的下端缘向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沿着底壁部321延伸。连接部75以将第一筒状部73的下端缘与第二筒状部74的上端缘连接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第一筒状部73的外周面形成为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抵接的第一抵接面S1。第二筒状部74的外周面形成为与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抵接的第二抵接面S2。环状部72的下表面形成为从第二抵接面S2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与底壁部321抵接的第三抵接面S3。连接部75的下表面形成为将第一抵接面S1与第二抵接面S2连接并且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抵接的第四抵接面S4。
根据这种气体发生器100A,能够得到与气体发生器100同样的效果。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通过点火装置4工作时位移部D1比阶差部323优先地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位移,从而能够抑制底板部32的抵接部位C1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并抑制短路。另外,通过跨越过滤器6和阶差部323地设置盖构件7A,从而维持利用盖构件7A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的抵接位置的状态,即使在阶差部323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短路。
而且,即使阶差部323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并且燃烧气体流入盖构件7A与底板部32之间,为了使燃烧气体到达在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之间产生的间隙,燃烧气体也需要沿着第三抵接面S3、第四抵接面S4及第二抵接面S2流动。因此,用于使燃烧气体到达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间隙的路径变得更复杂。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短路。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100B的轴向剖视图。在图8中,示出气体发生器100B工作前的状态。图9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盖构件7B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气体发生器100B与气体发生器100A同样地,过滤器6的内周面63位于比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靠过滤器6的径向外侧。另外,气体发生器100B中的阶差部323的轴向上的突出量(即,底壁部321与阶差部323的轴向上的高度之差)大于气体发生器100及气体发生器100A中的阶差部323的突出量。由此,能够使气体发生器100B中的过滤器6的轴向上的长度比气体发生器100及气体发生器100A中的过滤器6的轴向上的长度短。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盖构件7B包含第一筒状部73、第二筒状部74及连接部75。在本例中,第二筒状部74也具有比第一筒状部73小的外径。盖构件7B在没有环状部72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盖构件7A不同。在盖构件7B中,与盖构件7A同样地,第一筒状部73的外周面形成为第一抵接面S1,第二筒状部74的外周面形成为第二抵接面S2,连接部75的下表面形成为第四抵接面S4。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100B中,也能够得到上述与气体发生器100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体发生器100C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0中,示出气体发生器100C工作前的状态。图11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盖构件7C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气体发生器100C与气体发生器100B同样地,阶差部323的突出量(轴向上的高度)大于气体发生器100及气体发生器100A中的阶差部323的突出量。由此,能够使气体发生器100C中的过滤器6的轴向上的长度比气体发生器100及气体发生器100A中的过滤器6的轴向上的长度短。另外,如图10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C中,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以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随着趋向底板部32侧(即,随着趋向下方)而缩径的方式倾斜。由此,由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和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中的、除去下端面62与顶面323a的抵接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向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槽G1。另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盖构件7C包含第一筒状部73、第二筒状部74及扩径部76。如图10所示,第一筒状部73沿着过滤器6的内周面63延伸。第二筒状部74沿着阶差部323的内周面323b延伸。扩径部76具有比第一筒状部73及第二筒状部74大的外径,将第一筒状部73的下端缘与第二筒状部74的上端缘连接并且向过滤器6的径向外侧突出。在气体发生器100C中,第一筒状部73的外周面形成为第一抵接面S1,第二筒状部74的外周面形成为第二抵接面S2。而且,扩径部76的外周面形成为将第一抵接面S1与第二抵接面S2连接并且为了从槽G1的开口插入槽G1而比第一抵接面S1及第二抵接面S2扩径而成的插入面S5。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体发生器100C,通过将插入面S5插入槽G1,从而进行盖构件7C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的定位。由此,抑制盖构件7C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的位置偏移。结果,能够更可靠地维持利用盖构件7C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323的顶面323a的抵接位置的状态,并进一步抑制短路。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气体发生器100D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2中,示出气体发生器100D工作前的状态。如图12所示,气体发生器100D具备第一点火装置4X、第二点火装置4Y、内筒构件5D、过滤器6、盖构件7D、引爆炸药110、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及收容它们的壳体1D。气体发生器100D构成为具备两个点火装置的所谓双重型(dual type)气体发生器。第一点火装置4X相当于本发明的“点火部”。另外,气体发生器100D构成为:通过第一点火装置4X的工作使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燃烧,通过第二点火装置4Y的工作使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燃烧,从而从气体排出孔11释放比较大量的燃烧气体。在气体发生器100D中,第二点火装置4Y是与第一点火装置4X独立地工作的点火装置,在工作的情况下,在第一点火装置4X的工作时以后的规定的时机工作。
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壳体1D具有隔壁部14,所述隔壁部14将壳体1D的内部空间隔成第一燃烧室10X和第二燃烧室10Y,并且抵接并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隔壁部14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设置于顶板部22与底板部32之间。也就是说,隔壁部14相对于设置在周壁部12的一端侧的顶板部22,设置在周壁部12的另一端侧。隔壁部1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壁部”。由顶板部22、隔壁部14及周壁部12划定第一燃烧室10X。另外,由隔壁部14、底板部32及周壁部12划定第二燃烧室10Y。在第一燃烧室10X中收容有通过第一点火装置4X的工作而燃烧的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在第二燃烧室10Y中收容有通过第二点火装置4Y的工作而燃烧的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第一燃烧室10X相当于本发明的“燃烧室”,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相当于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剂”。
隔壁部14包含分隔壁部141和阶差部142。分隔壁部141是划定第一燃烧室10X的下端的部位,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在分隔壁部141上形成有作为供内筒构件5贯通的孔的贯通孔14a。阶差部142是抵接并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环状部位,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向第一燃烧室10X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周壁部12相连。阶差部142的轴向端面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另外,阶差部142的内周面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延伸。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内筒构件5D以将固定于底板部32的第一点火装置4X包围的方式从底板部32向顶板部22延伸,贯通隔壁部14的贯通孔14a且端部开口。因此,内筒构件5D的内侧空间包含于第一燃烧室10X,成为第一点火装置4X配置于第一燃烧室10X的状态。另外,在内筒构件5D的内侧,配置有将其内部空间上下分隔的分隔构件P1。由此,内筒构件5的内部空间中的、比分隔构件P1靠下侧(第一点火装置4X侧)的空间形成为引爆室51。在引爆室51中,不与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并存地收容有引爆炸药110。为了不妨碍利用引爆炸药110的燃烧气体进行的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点火,分隔构件P1用能够利用引爆炸药110的燃烧气体迅速地燃烧、熔融或消失的材料形成。另外,在内筒构件5D上形成有多个将内筒构件5D的内部空间(进而第一燃烧室10X)与第二燃烧室10Y连通的连通孔52。连通孔52在第二点火装置4Y工作之前的状态下,由密封带(未图示)闭塞。
如图12所示,气体发生器100D的过滤器6以上端面61与顶板部22抵接并被支承,下端面62与隔壁部14中的阶差部142抵接并被支承的方式配置于第一燃烧室10X。在此,通过在隔壁部14上形成阶差部142,从而隔壁部14中的由阶差部142包围的部位即分隔壁部141形成为比阶差部142容易变形的位移部D1。换句话说,位移部D1形成为比阶差部142容易变形,所述阶差部142是隔壁部14中的除去位移部D1以外的其他部位。
另外,如图12所示,在第一燃烧室10X中,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142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盖构件7D以跨越过滤器6和阶差部142的方式设置。而且,盖构件7D包含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S1和与阶差部142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S2。
在这种气体发生器100D工作的情况下,首先,第一点火装置4X工作,收容在第一燃烧室10X的引爆室51中的引爆炸药110燃烧,产生其燃烧气体。通过利用引爆炸药110的燃烧气体,分隔构件P1燃烧并被除去,从而该燃烧气体与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接触,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被点火。通过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燃烧,从而在第一燃烧室10X中生成燃烧气体。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6,从气体排出孔11释放到壳体1的外部。接着,第二点火装置4Y工作,收容于第二燃烧室10Y的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燃烧,产生其燃烧气体。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的燃烧气体破坏闭塞连通孔52的密封带并从连通孔52流入第一燃烧室10X,通过过滤器6,破坏闭塞气体排出孔11的密封带并从气体排出孔11释放到壳体1D的外部。
根据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气体发生器100D,在通过由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燃烧导致的壳体1D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1D膨胀的方式使得隔壁部14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D1比阶差部142(其包含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抵接部位C1)优先地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第一燃烧室10X的外部侧(即,下方)位移。结果,根据气体发生器100D,能够抑制由于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燃烧而分隔壁部141(即位移部D1)的阶差部142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并抑制短路。
而且,根据气体发生器100D,当壳体1的内压上升时,盖构件7D被向过滤器6的内周面63及阶差部142的内周面推压,维持利用盖构件7D从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覆盖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阶差部142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状态。结果,根据气体发生器100D,即使在由于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燃烧而使得阶差部142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短路。
<实施方式2>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3中,示出气体发生器200工作前的状态。气体发生器200例如是在气囊中使用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以下,关于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以与气体发生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与气体发生器100的相同点,通过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气体发生器200主要在如下方面与气体发生器100不同:在底板部32上不形成阶差部及位移部,在顶板部22上形成有以附图标记D2示出的位移部。在本例中,将作为第一壁部的顶板部22设为“壳体壁部”。
顶板部22能够划分为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所述第一区域A1是比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抵接部位C1靠内侧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A2是除第一区域A1的其他区域。第二区域A2是划定在第一区域A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区域,在其外周缘与周壁部12(上侧周壁部21)相连。在第二区域A2中包含抵接部位C1。第一区域A1被划定为第二区域A2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即由第二区域A2包围的区域)。如图13所示,在第一区域A1中形成有位移部D2。
图14是顶板部22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位移部D2包含形成为环状的第一部位D21和由第一部位D21包围的第二部位D2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部位D22也可以不形成为在其周长方向的全周上连续的环状,也可以形成为在周长方向上断续的环状。
图15是示出顶板部22中的与第一部位D21的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图。如图15所示,第一部位D21在与其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具有以顶板部22的一部分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更详细而言,第一部位D21形成为包含第一弯曲部D211和第二弯曲部D212。第一弯曲部D211设置在第一部位D21的外周侧,随着趋向第一部位D21的径向内侧而向上方延伸。另外,第二弯曲部D212设置在第一部位D21的内周侧,随着从第一弯曲部D211的顶端趋向第一部位D21的径向内侧而向下方延伸。也就是说,第二弯曲部D212以与第一弯曲部D211相面对的方式从第一弯曲部D211的顶端折弯。另外,由第一部位D21包围的第二部位D22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
在此,将第一部位D21的厚度尺寸设为t1,将顶板部22中的除第一部位D21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设为t2。此时,在气体发生器200中,t1小于t2。也就是说,位移部D2在作为其一部分的第一部位D21处形成为壁厚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薄。因此,第一部位D21形成为比顶板部22中的除第一部位D21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由此,位移部D2在顶板部22中的比抵接部位C1靠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的第一区域A1中,形成为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另外,在气体发生器200中,由于第一部位D21的壁厚形成为比第二部位D22的壁厚薄,所以第二部位D22形成为比D21不易变形。
在此,图16是用于说明通过点火装置4的工作从而气体发生剂120燃烧、壳体1的顶板部22变形了的状态的图。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与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同样地,构成为:即使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底板部32发生变形,也能够抑制短路。以下,详细地说明。
当点火装置4工作而气体发生剂120燃烧时,通过燃烧气体的产生,壳体1的内压上升。壳体1的内压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作用于壳体1。因此,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使顶板部22从过滤器6分离的方向(即上方)、内压作用于顶板部22。如上所述,在顶板部22中,顶板部22中的比其他部位容易变形的位移部D2形成在比包含抵接部位C1的第二区域A2靠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的第一区域A1中。因此,在通过壳体1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顶板部2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D2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优先地优先向上方位移。也就是说,与第二区域A2相比,位移部D2在较低的压力下向上方位移。此时,如图16所示,第一部位D21以如下方式变形:从以第一弯曲部D211与第二弯曲部D212相面对的方式弯曲的状态(弯曲状态)成为以第一弯曲部D211和第二弯曲部D212打开的方式延伸的状态(伸长状态)。由此,容许位移部D2向上方位移。
通过位移部D2比第二区域A2优先地向上方位移并使壳体1的容积增加,从而由壳体1的内压上升带来的影响(使第二区域A2向上方位移的作用)变得不易波及到第二区域A2。因此,顶板部22中的包含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抵接部位C1的第二区域A2变得与位移部D2相比不易位移。由此,如图16所示,抑制包含抵接部位C1的第二区域A2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分离,容易维持过滤器6的上端面61与顶板部22的抵接状态。结果,在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中,抑制由顶板部22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分离而导致的短路。
[作用、效果]
像以上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中,顶板部22抵接并支承过滤器6的上端面61、且在第一区域A1中包含位移部D2,所述第一区域A1是顶板部22中的比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抵接部位C1靠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的区域。而且,位移部D2形成为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使得在气体发生剂120燃烧的情况下,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优先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位移。
由此,在通过壳体1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顶板部2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D2比第二区域A2(其包含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抵接部位C1)优先地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位移。结果,根据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能够抑制由于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而顶板部22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分离,并抑制短路。
另外,在气体发生器200中,位移部D2在其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为第一部位D21)处形成为其壁厚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薄。由此,能够使位移部D2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
另外,在气体发生器200中,位移部D2包含环状的第一部位D21,所述环状的第一部位D21形成为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第一部位D21在与其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具有以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因此,通过以第一部位D21从弯曲的状态伸长的方式变形,从而进行位移部D2的位移。由此,能够增大位移部D2的位移量的上限。也就是说,能够将通过使位移部D2位移所能实现的壳体的容积确保为较大。由此,即使在壳体1的内压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位移部D2的位移吸收壳体1的膨胀,能够抑制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的位移。结果,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顶板部22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分离,更可靠地抑制短路。另外,通过将第一部位D21设为以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从而避免由于形成位移部D2而使得燃烧室10变窄,能够充分确保燃烧室10的容积。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气体发生器。在变形例的说明中,以与用图13~图16说明的气体发生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与气体发生器100的相同点,通过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200A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7中,示出气体发生器200A工作前的状态。
如图17所示,气体发生器200A具备第一点火装置4X、第二点火装置4Y、第一内筒构件5X、第二内筒构件5Y、过滤器6、引爆炸药110、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及收容它们的壳体1。气体发生器200A构成为具备两个点火装置的所谓双重型气体发生器。第一点火装置4X及第二点火装置4Y相当于本发明的“点火部”。气体发生器200A构成为:通过第一点火装置4X的工作使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燃烧,通过第二点火装置4Y的工作使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燃烧,从而从气体排出孔11释放比较大量的燃烧气体。在气体发生器200A中,由顶板部22、底板部32及周壁部12划定出收容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第一燃烧室10X。第一燃烧室10X相当于本发明的“燃烧室”。
另外,在气体发生器200A中,位移部D2形成于底板部32。在本例中,将作为第二壁部的底板部32设为“壳体壁部”。底板部32能够划分为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所述第一区域A1是比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抵接部位C1靠内侧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A2是除第一区域A1以外的其他区域。在第一区域A1中形成有位移部D2。位移部D2包含形成为环状的第一部位D21和由第一部位D21包围的第二部位D22。
图18是示出底板部32中的与第一部位D21的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图。第一部位D21在与其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具有以底板部32的一部分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另外,由第一部位D21包围的第二部位D22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此时,在气体发生器200A中,第一部位D21的厚度尺寸t3小于底板部32中的除第一部位D21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t4。也就是说,位移部D2在作为其一部分的第一部位D21处形成为其壁厚比与底板部32中的除位移部D2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薄。因此,第一部位D21形成为比底板部32中的除第一部位D21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另外,在气体发生器200A中,由于第一部位D21形成为其壁厚比第二部位D22的壁厚薄,所以第二部位D22形成与D21相比不易变形。
在此,如图17所示,在气体发生器200A中,第一点火装置4X和第二点火装置4Y固定于底板部32的第二部位D22。而且,在气体发生器200A中,与第一点火装置4X和第二点火装置4Y中的各自对应地分别设置有第一内筒构件5X和第二内筒构件5Y。更具体而言,包围第一点火装置4X的筒状的第一内筒构件5X和包围第二点火装置4Y的筒状的第二内筒构件5Y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安装。在第一内筒构件5X与第一点火装置4X之间形成有引爆室51,所述引爆室51收容通过第一点火装置4X的工作而燃烧的引爆炸药110。同样地,在第二内筒构件5Y与第二点火装置4Y之间形成有第二燃烧室10Y,所述第二燃烧室10Y收容通过第二点火装置4Y的工作而燃烧的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在第一内筒构件5X上形成有多个将引爆室51与其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52。同样地,在第二内筒构件5Y上形成有多个将第二燃烧室10Y与其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52。各个连通孔52在对应的点火装置工作之前的状态下,由密封带(未图示)闭塞。
在这种气体发生器200A工作的情况下,首先,第一点火装置4X工作,收容于引爆室51的引爆炸药110燃烧,产生其燃烧气体。通过引爆炸药110的燃烧气体将闭塞第一内筒构件5X的连通孔52的密封带破坏并从连通孔52向引爆室51的外部释放,从而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燃烧,在第一燃烧室10X中生成燃烧气体。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6,破坏闭塞气体排出孔11的密封带,并从气体排出孔11释放到壳体1的外部。接着,第二点火装置4Y工作,收容于第二燃烧室10Y的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燃烧,产生其燃烧气体。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的燃烧气体破坏闭塞连通孔52的密封带并从连通孔52向第二燃烧室10Y的外部释放,通过过滤器6,从气体排出孔11释放到壳体1的外部。
图19是示出通过第一点火装置4X及第二点火装置4Y的工作从而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及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燃烧、壳体1的底板部32变形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9所示,在通过壳体1的内压的上升而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底板部3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D2比第二区域A2(其包含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抵接部位C1)优先地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即下方)位移。结果,根据气体发生器200A,能够抑制底板部32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分离,并抑制短路。
而且,在气体发生器200A中,第一点火装置4X和第二点火装置4Y固定于底板部32的第二部位D22,与第一点火装置4X和第二点火装置4Y的各自分别对应的第一内筒构件5X和第二内筒构件5Y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安装。由此,通过将第一点火装置4X和第二点火装置4Y固定于与第一部位D21相比更不易变形的第二部位D22,从而能够抑制在位移部D2位移时第二部位D22大幅度变形而使第一内筒构件5X与第二内筒构件5Y相互干涉。结果,能够抑制第一内筒构件5X、第二内筒构件5Y从第一点火装置4X、第二点火装置4Y脱落、破损。如以上所述,通过将底板部32中的比其他部位容易变形的第一部位D21形成为环状,从而能够在第一部位D21内侧形成与第一部位D21相比不易变形的第二部位D22。由此,能够降低位移部D2的位移对安装于第二部位D22的部件的影响(伴随着位移部D2的位移而第二部位D22变形所导致的该部件的脱落、破损等)。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于底板部32的点火装置的数量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200B的轴向剖视图。示出气体发生器200B工作前的状态。图21是图20中的顶板部22附近的放大图。如图20所示,在气体发生器200B中,用附图标记D3示出的位移部形成于顶板部22。在本例中,将作为第一壁部的顶板部22作为“壳体壁部”。顶板部22能够划分为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所述第一区域A1是比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抵接部位C1靠内侧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A2是除第一区域A1以外的其他区域,在第一区域A1中形成有位移部D3。
在此,如图21所示,将位移部D3的厚度尺寸设为t5,将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3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设为t6。此时,在气体发生器200B中,t5小于t6。也就是说,位移部D3的整体形成为其壁厚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3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薄。由此,位移部D3在顶板部22中的比抵接部位C1靠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的第一区域A1中,形成为比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3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
另外,将顶板部22中的划定燃烧室的面(即顶板部22的下表面)中的、位移部D3处的面设为位移面S100,将比位移面S100靠过滤器6的径向外侧的面设为周围面S200。此时,位移面S100包含与周围面S200相比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位于燃烧室10的外部侧(即上侧)的底面S10、和具有曲率地将底面S10与周围面S200连接的连接曲面S20。
图22是示出通过点火装置4的工作从而气体发生剂120燃烧、壳体1的顶板部22变形后的状态的图。如图22所示,在通过壳体1的内压上升而以壳体1膨胀的方式顶板部2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位移部D3比第二区域A2(其包含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抵接部位C1)优先地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向燃烧室10的外部侧(即上方)位移。结果,根据气体发生器200B,能够抑制顶板部22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分离,并抑制短路。
而且,由于位移面S100利用具有曲率的连接曲面S20与周围面S200连接,所以能够抑制当顶板部22的变形时应力集中于位移部D3与顶板部22中的除位移部D3以外的其他部位的边界部分。结果,能够抑制顶板部22的变形时在顶板部22上产生裂纹。
<其它>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说明书公开的各个方案能够与本说明书公开的其他任何特征组合。

Claims (16)

1.气体发生器,具备:
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配置有点火部和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
壳体,所述壳体包含筒状的周壁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侧的第一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并与所述周壁部及所述第一壁部一起划定所述燃烧室的第二壁部,并且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将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气体排出孔;以及
筒状的过滤器,其以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且所述气体排出孔位于所述过滤器外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燃烧室,
作为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壳体壁部具有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向所述燃烧室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周壁部相连的环状阶差部,
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由所述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
在所述燃烧室中,从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与所述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盖构件以跨越所述过滤器和所述阶差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盖构件包含与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和与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
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位于比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靠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外侧,
所述盖构件还包含将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连接并且与所述阶差部的顶面抵接的第四抵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盖构件还包含从所述第二抵接面向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延伸并与所述壳体壁部抵接的第三抵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延伸,
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和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的表面齐平,
所述盖构件包含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相连而成的筒状的连续抵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第二抵接面沿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延伸,具有小于所述第一抵接面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第一壁部是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的顶板部,
所述第二壁部是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的底板部,
所述阶差部形成于所述底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底板部包含向所述燃烧室的内侧隆起、并安装所述点火部的安装部,
比所述阶差部靠径向内侧、且包含所述底板部和所述安装部的部位,相比所述阶差部更容易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阶差部的顶面以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随着趋向所述底板部侧而缩径的方式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和所述阶差部的顶面中的、除所述端面与所述顶面的抵接部位之外的部位,形成向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槽。
9.气体发生器,具备:
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配置有点火部和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
壳体,所述壳体包含筒状的周壁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侧的第一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并与所述周壁部及所述第一壁部一起划定所述燃烧室的第二壁部,并且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将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气体排出孔;以及
筒状的过滤器,其以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且所述气体排出孔位于所述过滤器外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燃烧室,
作为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壳体壁部具有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向所述燃烧室的内部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周壁部相连的环状阶差部,
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由所述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
在所述燃烧室中,从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与所述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位置的盖构件以跨越所述过滤器和所述阶差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盖构件包含与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和与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
由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和所述阶差部的顶面中的、除所述端面与所述顶面的抵接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形成向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槽,
所述盖构件还包含插入面,所述插入面是将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连接、并且以被从所述开口插入所述槽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相比扩径而成的。
10.气体发生器,具备:
燃烧室,所述燃烧室配置有点火部和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
壳体,所述壳体包含筒状的周壁部、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侧的第一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并与所述周壁部及所述第一壁部一起划定所述燃烧室的第二壁部,并且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将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气体排出孔;以及
筒状的过滤器,其以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且所述气体排出孔位于所述过滤器外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燃烧室,
作为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壳体壁部抵接并支承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且在第一区域中包含位移部,所述第一区域是所述壳体壁部中的比与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的抵接部位靠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的区域,
所述位移部形成为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以使得在所述气体发生剂燃烧的情况下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优先向所述燃烧室的外部侧位移,
所述位移部包含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容易变形且形成为环状的第一部位、和由所述第一部位包围且形成为与所述第一部位相比不易变形的第二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位移部在其至少一部分处形成为壁厚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点火部包含多个点火装置,
所述多个点火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二部位,
与所述多个点火装置中的各自对应地,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安装有包围所述点火装置的筒状的内筒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第一部位在与其周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具有以向所述燃烧室的外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位移部的整体形成为壁厚比所述壳体壁部中的除所述位移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薄,
所述壳体壁部中的划定所述燃烧室的面中的所述位移部处的面即位移面包含底面和连接曲面,所述壳体壁部中的划定所述燃烧室的面中的比所述位移面靠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外侧的面为周围面,所述底面与所述周围面相比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位于所述燃烧室的外部侧,所述连接曲面将所述底面与所述周围面具有曲率地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壳体壁部具有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向所述燃烧室的内部侧突出的环状阶差部,
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的端面由所述阶差部的顶面抵接并支承,
所述壳体壁部中的由所述阶差部包围的部位形成为所述位移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在所述燃烧室中,从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覆盖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端面与所述阶差部的顶面的抵接部位的盖构件以跨越所述过滤器和所述阶差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盖构件包含与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一抵接面和与所述阶差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筒状的第二抵接面。
CN202011549116.2A 2019-12-26 2020-12-24 气体发生器 Active CN113043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6165A JP7410714B2 (ja) 2019-12-26 2019-12-26 ガス発生器
JP2019-236165 2019-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3989A CN113043989A (zh) 2021-06-29
CN113043989B true CN113043989B (zh) 2024-03-08

Family

ID=76508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49116.2A Active CN113043989B (zh) 2019-12-26 2020-12-24 气体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10714B2 (zh)
CN (1) CN1130439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00015A (ja) * 2021-06-17 2023-01-0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CN114523932B (zh) * 2022-03-15 2023-04-28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 整体式点火结构和压缩气体式燃气发生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96756A (ja) * 1999-02-05 2000-10-24 Nippon Kayaku Co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08114773A (ja) * 2006-11-07 2008-05-22 Daicel Chem Ind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09137478A (ja) * 2007-12-07 2009-06-25 Daicel Chem Ind Ltd 車両の人員拘束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JP2015009625A (ja) * 2013-06-27 2015-01-19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CN107074188A (zh) * 2014-09-16 2017-08-18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8463379A (zh) * 2016-01-26 2018-08-28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JP2019182105A (ja) * 2018-04-05 2019-10-2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7546B2 (ja) * 1997-12-26 2002-03-18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029748B1 (en) 1998-09-28 2004-03-31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Air bag gas generator and air bag apparatus
DE102008022749B4 (de) 2008-05-08 2015-05-13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Gasgenerator
JP5546444B2 (ja) 2010-12-28 2014-07-0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人員拘束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JP7089910B2 (ja) 2018-03-12 2022-06-2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火工装置用の筒状フィルタ、前記筒状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前記筒状フィルタを使用した火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96756A (ja) * 1999-02-05 2000-10-24 Nippon Kayaku Co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08114773A (ja) * 2006-11-07 2008-05-22 Daicel Chem Ind Ltd ガス発生器
JP2009137478A (ja) * 2007-12-07 2009-06-25 Daicel Chem Ind Ltd 車両の人員拘束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JP2015009625A (ja) * 2013-06-27 2015-01-19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CN107074188A (zh) * 2014-09-16 2017-08-18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8463379A (zh) * 2016-01-26 2018-08-28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JP2019182105A (ja) * 2018-04-05 2019-10-2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10714B2 (ja) 2024-01-10
CN113043989A (zh) 2021-06-29
JP2021104707A (ja) 2021-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43989B (zh) 气体发生器
CN110944879B (zh) 气体发生器
CN113544022B (zh) 点火器组装体及保持部的成型方法
KR20190039708A (ko) 가스 발생기
US20220276030A1 (en) Gas Generator
US20050151357A1 (en) Gas generator
JP7470845B2 (ja) ガス発生器
JP7343354B2 (ja) ガス発生器、及びガス発生器の組立方法
JP7274359B2 (ja) ガス発生器
WO2021261134A1 (ja) ガス発生器
WO2021054117A1 (ja) 点火器組立体及び点火器組立体の組立方法
JP2018158690A (ja) 点火器の固定構造、及び点火器の固定方法
WO2022239790A1 (ja) 点火器組立体及びガス発生装置
JP7369044B2 (ja) ガス発生器
US11993222B2 (en) Igniter assembly and gas generator provided with same
CN116917167A (zh) 点火器组装体以及气体发生器
US20230271586A1 (en) Igniter assembly and gas generator provided with same
CN115023373A (zh) 气体发生器和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
CN110709287B (zh) 气体发生器、以及双级型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
JP7368325B2 (ja) ガス発生器
CN115697784A (zh) 气体发生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00049110A (ko) 에어백용 가스 발생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