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1417A - 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1417A
CN113031417A CN202010499059.5A CN202010499059A CN113031417A CN 113031417 A CN113031417 A CN 113031417A CN 202010499059 A CN202010499059 A CN 202010499059A CN 113031417 A CN113031417 A CN 113031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ndless belt
conductive particles
intermediate transfer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990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宏晃
杉浦聪哉
种村大辅
小野雅人
古川雅士
福田茂
濑古真路
松本晃一
林圣悟
铃木友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31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14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9/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61/00 - C08L77/00
    • C08L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L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30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 B65G15/32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7/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nfiguration and additional features of a handling device, e.g. Conveyors
    • B65G2207/10Antistatic fea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该环形带是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的层的单层体或者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当设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3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为x(logΩ/□)、设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5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为y(logΩ·cm)时,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

Description

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中,将形成于图像保持体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形成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色调剂图像向记录介质的转印中,例如使用中间转印带这样的导电性环形带。
例如,日本特开2007-01111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中间转印带,其是在基材上至少具有表面层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该表面层含有平均粒径0.5~25μm的导电性颗粒的凝集体”。
日本特开2007-07878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中间转印带,其是在基材上至少具有表面层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该表面层含有经金属包覆的树脂微粒”。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使用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若使用压纹纸这样的表面凹凸大的记录介质(以下也称为“凹凸纸”),则在将色调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时,中间转印体无法跟随记录介质的凹凸,转印性降低,可能产生图像的露白。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环形带,与环形带为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y/x的值小于0.8992或大于1.0157的层的单层体或者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的情况相比,将本发明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方案解决。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其是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的层的单层体或者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当设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3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为x(logΩ/□)、设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5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为y(logΩ·cm)时,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10nm以上20nm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10nm以上15nm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上述导电性颗粒为pH2.0以上3.0以下的炭黑。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上述炭黑为槽法炭黑。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上述x的值为9.0以上13.0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上述y的值为8.2以上13.0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上述酰亚胺系树脂为聚酰亚胺树脂。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案,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为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的1倍以上8倍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案,上述环形带为单层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具备:中间转印体,其为上述环形带;一次转印机构,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以及二次转印机构,将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体表面的上述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图像保持体;充电装置,对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进行充电;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在经充电的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存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利用上述显影剂将形成在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上述转印装置,将上述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第1、8、或10的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环形带为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y/x的值小于0.8992或大于1.0157的层的单层体或者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的情况相比,上述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2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大于20nm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3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大于15nm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4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导电性颗粒为pH大于3.0的炭黑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5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导电性颗粒为炉黑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6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x的值小于9.0或大于13.0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7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y的值小于8.2或大于13.0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9方案,提供一种环形带,与导电性颗粒的二次粒径大于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一次粒径的8倍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11方案,提供一种转印装置,与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环形带并且该环形带是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且y/x的值小于0.8992或大于1.0157的层的单层体或者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转印装置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根据上述第12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与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环形带并且该环形带是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且y/x的值小于0.8992或大于1.0157的层的单层体或者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的情况相比,该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示意性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说明和实施例用于例示出实施方式,并不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中阶段性地记载的数值范围中,以一个数值范围记载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被替换成所记载的其他阶段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数值范围中,该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被替换为实施例中所示的值。
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这一用语不仅包含独立的步骤,而且即使在无法与其他步骤明确区分的情况下,只要可实现该步骤的期望目的,则也包含在本术语中。
在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该实施方式的构成并不限于附图所示的构成。另外,各图中的部件的大小是示意性的,部件间的大小的相对关系并不限定于此。
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成分可以包含两种以上的相应的物质。在提及本实施方式中的组合物中的各成分的量的情况下,在组合物中与各成分相应的物质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下,只要不特别声明,是指组合物中所存在的该两种以上的物质的总量。
[环形带]
本实施方式的环形带是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的层的单层体或者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当设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3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为x(logΩ/□)、设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5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为y(logΩ·cm)时,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导电性是指20℃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1013Ωcm。
此处,上述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x的测定通过下述方法进行。
作为电阻测定机使用微小电流计(Advantest公司制造R8430A),作为探针使用UR探针(三菱化学分析株式会社制),对于环形带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logΩ/□),将环形带的外周面沿周向以等间隔取6点、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取3点总计18点在电压100V、施加时间3秒、加压1kgf的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出平均值。另外,在温度22℃、湿度55%RH的环境下进行测定。
上述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y的测定通过下述方法进行。
作为电阻测定机使用微小电流计(Advantest公司制造R8430A),作为探针使用UR探针(三菱化学分析株式会社制),对于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logΩ·cm),将环形带沿周向以等间隔取6点、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取3点总计18点在电压100V、施加时间5秒、加压1kgf的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出平均值。另外,在温度22℃、湿度55%RH的环境下进行测定。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单层或最外层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并且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将环形带用作中间转印体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其理由尚不确定,据推测如下。
在使用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使用凹凸纸作为记录介质时,可能会出现:在将色调剂图像从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介质时,中间转印体无法跟随记录介质的凹凸,转印性降低,产生图像的露白。
具体地说,例如,在二次转印区域中,色调剂的电荷有时向中间转印体的膜厚方向流出,可能由于色调剂的带电量降低而特别难以在记录介质的凹部进行转印。另外,由于在记录介质的凹部难以形成充分的转印电场,因此若增强转印时的电场,则在记录介质的凸部会局部地施加过量的电场,由此会发生异常放电,可能由于色调剂的带电量降低或反向带电而降低转印性。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单层或最外层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并且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即,现有的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的层中,体积电阻率多低于表面电阻率,但本实施方式中的单层或最外层中,与以往相比,形成将表面电阻率抑制得较低并且体积电阻率高的层。因此认为,可抑制在二次转印区域中色调剂的电荷向中间转印体的膜厚方向流出,抑制因色调剂的带电量降低所致的转印性的降低。
另外认为,在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且y/x的值为上述范围的层中,通过将外周面的导电性颗粒微细地分散,可将表面电阻率抑制得较低、且层的厚度方向上的导电性颗粒的分布少,由此可提高体积电阻率。因此可认为,即使中间转印体无法跟随记录介质的凹凸、在凹凸纸的凸部局部地施加过量的电场,也会于在环形带外周面微细地分散的各导电点分别发生小的放电,电流被分散,因此因异常放电引起的色调剂的带电量降低或反向带电被抑制,转印性提高。
由于以上的理由,可推测,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单层或最外层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且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在将环形带用作中间转印体时,向凹凸纸的转印性优异。
环形带可以为单层体,也可以为层积体。
环形带为单层体的情况下,上述单层体为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且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的层。
环形带为层积体的情况下,上述层积体例如具有基材层和设于基材层上的表面层。表面层是环形带的最外层。层积体可以在基材层与表面层之间具有其他层。
环形带为具有基材层与表面层的层积体的情况下,上述表面层为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且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的层。基材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包含基材层用树脂和基材层用导电性颗粒的层。
下文中,将作为单层体的环形带的层称为“单层”。另外,将作为层积体的环形带中的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的表面层称为“第1层”、将包含基材层用树脂和基材层用导电性颗粒的基材层称为“第2层”。此外,将单层或第1层中包含的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分别称为“第1树脂”和“第1导电性颗粒”,将第2层中包含的基材层用树脂和基材层用导电性颗粒分别称为“第2树脂”和“第2导电性颗粒”。
<树脂>
单层或第1层中包含的第1树脂——酰亚胺系树脂是包含具有酰亚胺键的结构单元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酰亚胺树脂(PI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PAI树脂)等。从机械强度和第1导电性颗粒的分散性的方面出发,第1树脂更优选包含聚酰亚胺树脂。第1树脂可以由1种树脂构成,也可以是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合物。
作为第2层中包含的第2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酰亚胺树脂(PI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PAI树脂)、芳香族聚醚醚酮树脂、聚苯硫醚树脂(PPS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PEI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第2树脂可以由1种树脂构成,也可以是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带具有第1层和第2层的情况下,第1树脂和第2树脂可以是相同树脂,也可以是不同的树脂,优选为同种的树脂(例如第1树脂和第2树脂均为聚酰亚胺树脂)。
(聚酰亚胺树脂)
作为聚酰亚胺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作为四羧酸二酐与二胺化合物的聚合物的聚酰胺酸(聚酰亚胺树脂的前体)的酰亚胺化物。
作为聚酰亚胺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具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的结构单元的树脂。
[化1]
Figure BDA0002524069740000071
通式(I)中,R1表示4价有机基团,R2表示2价有机基团。
作为R1所表示的4价有机基团,可以举出芳香族基团、脂肪族基团、环状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与脂肪族基团组合而成的基团、或者它们被取代而成的基团。作为4价有机基团,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后述的四羧酸二酐的残基。
作为R2所表示的2价有机基团,可以举出芳香族基团、脂肪族基团、环状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与脂肪族基团组合而成的基团、或者它们被取代而成的基团。作为2价有机基团,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后述的二胺化合物的残基。
关于作为聚酰亚胺树脂的原料使用的四羧酸二酐,具体地说,可以举出均苯四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2,3,6,7-萘四羧酸二酐、1,2,5,6-萘四羧酸二酐、1,4,5,8-萘四羧酸二酐、2,2’-双(3,4-二羧基苯基)砜二酸酐、苝-3,4,9,10-四羧酸二酐、双(3,4-二羧基苯基)醚二酐、乙烯四羧酸二酐等。
关于作为聚酰亚胺树脂的原料使用的二胺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4,4’-二氨基二苯基醚、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氯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硫醚、3,3’-二氨基二苯砜、1,5-二氨基萘、间苯二胺、对苯二胺、3,3’-二甲基4,4’-联苯二胺、联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基丙烷、2,4-双(β-氨基叔丁基)甲苯、双(对-β-氨基-叔丁基苯基)醚、双(对-β-甲基-δ-氨基苯基)苯、双-对-(1,1-二甲基-5-氨基-戊基)苯、1-异丙基-2,4-间苯二胺、间苯二甲胺、对苯二甲胺、二(对氨基环己基)甲烷、1,6-己二胺、七亚甲基二胺、1,8-辛二胺、1,9-壬二胺、1,10-癸二胺、二氨基丙基四亚甲基、3-甲基七亚甲基二胺、4,4-二甲基七亚甲基二胺、2,11-二氨基十二烷、1,2-双3-氨基丙氧基乙烷、2,2-二甲基丙二胺、3-甲氧基1,6-己二胺、2,5-二甲基七亚甲基二胺、3-甲基七亚甲基二胺、5-甲基1,9-壬二胺、2,17-二氨基二十烷(2,17-ジアミノエイコサデカン)、1,4-环己二胺、1,10-二氨基-1,10-二甲基癸烷、12-二氨基十八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哌嗪、H2N(CH2)3O(CH2)2O(CH2)NH2、H2N(CH2)3S(CH2)3NH2、H2N(CH2)3N(CH3)2(CH2)3NH2等。
(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作为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可以举出在重复单元中具有酰亚胺键和酰胺键的树脂。
更具体地说,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可以举出具有酸酐基的3价羧酸化合物(也称为三羧酸)与二异氰酸酯化合物或二胺化合物的聚合物。
作为三羧酸,优选偏苯三酸酐及其衍生物。除了三羧酸以外,还可以合用四羧酸二酐、脂肪族二羧酸、芳香族二羧酸等。
作为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举出3,3’-二甲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甲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联苯-4,4’-二异氰酸酯、联苯-3,3’-二异氰酸酯、联苯-3,4’-二异氰酸酯、3,3’-二乙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乙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2,2’-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萘-2,6-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二胺化合物,可以举出与上述的异氰酸酯具有同样的结构且具有氨基来代替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从调整机械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等方面出发,第1树脂相对于单层整体的含量优选为60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上95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
从调整机械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等方面出发,第1树脂相对于第1层整体的含量优选为60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上95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
从调整机械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等方面出发,第2树脂相对于第2层整体的含量优选为60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上95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5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
<导电性颗粒>
作为单层或第1层中包含的第1导电性颗粒,例如可以举出炭黑、金属(例如铝、镍等)、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钇、氧化锡等)、离子导电性物质(例如钛酸钾、LiCl等)等,它们之中,优选可以举出炭黑。
这些导电性颗粒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合用。
作为炭黑,例如可以举出科琴黑、油炉黑、槽法炭黑(即气黑)、乙炔黑等。作为炭黑,可以使用表面进行了处理的炭黑(下文中也称为“表面处理炭黑”)。
表面处理炭黑是在其表面赋予例如羧基、醌基、内酯基、羟基等而得到的。作为表面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在高温气氛下与空气接触来进行反应的空气氧化法;在常温(例如,22℃)下与氮氧化物或臭氧反应的方法;在高温气氛下进行空气氧化后,在低温下利用臭氧进行氧化的方法;等等。
这些之中,作为导电性颗粒,可以为槽法炭黑,特别可以为pH5.0以下的酸性炭黑。
作为酸性炭黑,可以举出表面进行了氧化处理的炭黑、例如在表面赋予羧基、醌基、内酯基、羟基等而得到的炭黑。
作为酸性炭黑,从提高向凹凸纸的转印性的方面出发,优选pH4.5以下的炭黑,更优选pH4.0以下的酸性炭黑,进一步优选pH3.0以下的酸性炭黑,特别优选pH2.0以上3.0以下的酸性炭黑,极优选pH2.0以上2.8以下的酸性炭黑。
需要说明的是,酸性炭黑的pH是通过JIS Z8802(2011)中规定的pH测定方法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
作为第1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例如可以举出20nm以下的范围,从将y/x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面出发,优选为18n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15n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3nm以下的范围。另外,作为第1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例如可以举出2nm以上的范围,从将y/x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面出发,优选5nm以上的范围、更优选10nm以上的范围。
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首先利用切片机从所得到的带的各层取100nm厚度的测定样品,将该测定样品利用TEM(透过型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之后,将与50个导电性颗粒各自的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即等效圆直径)作为粒径,将其平均值作为个数平均一次粒径。
作为第1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例如可以举出13nm以上100nm的范围,从将y/x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面出发,优选13nm以上55n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13nm以上40nm以下的范围。
另外,从将y/x调整为上述范围的方面出发,第1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优选为第1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的1倍以上8倍以下、更优选为为1倍以上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倍以上4.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倍以上3.5倍以下、极优选为1倍以上3倍以下。
关于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将环形带的外周面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例如Hitachi High-Technologies公司制造、型号:SU8010)以2万倍的倍率进行观察,将所得到的256级灰阶图像以阈值128进行二值化处理,由所得到的图像求出该个数平均二次粒径。具体地说,将与导电性颗粒的凝集体等50个各自的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即等效圆直径)的平均值作为个数平均二次粒径。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在包含不凝集而单独存在的一次颗粒的情况下,求出也包括上述单独存在的一次颗粒的等效圆直径在内的平均值。即,在全部导电性颗粒不凝集而单独存在的情况下,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为个数平均一次粒径的1倍。
从确保电阻表现性和表面的分散性的方面出发,第1导电性颗粒相对于单层整体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2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从确保电阻表现性和表面的分散性的方面出发,第1导电性颗粒相对于第1层整体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2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第2层中包含的第2导电性颗粒的具体例也可以举出与第1导电性颗粒的具体例同样的颗粒,优选的方式也相同。
作为第2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例如可以举出2nm以上40nm以下的范围,从分散性、机械强度、体积电阻率等方面出发,优选20nm以上40nmn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20nm以上35n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20nm以上28nm以下的范围。
从调整分散性、机械强度、体积电阻率的方面出发,第2导电性颗粒相对于第2层整体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
<其他成分>
单层、第1层以及第2层中,除了树脂和导电性颗粒以外,分别可以包含其他成分。
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以举出导电性颗粒以外的导电剂、用于提高带的强度的填料、用于防止带的热劣化的抗氧化剂、用于提高流动性的表面活性剂、耐热抗老化剂等。
上述层中包含其他成分的情况下,其他成分的含量相对于作为对象的层的总质量优选大于0质量%且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大于0质量%且为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大于0质量%且为1质量%以下。
<环形带的特性>
(环形带的厚度)
从带的机械强度的方面出发,单层的厚度优选为60μm以上120μm以下、更优选为80μm以上120μm以下。
从制造适性的方面以及抑制放电的方面出发,第1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4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20μm以下。
从带的机械强度的方面出发,第2层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10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上80μm以下。
环形带具有第1层和第2层的情况下,从向凹凸纸的转印性的方面出发,第1层相对于总厚度的比例优选为3%以上5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上3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各层的膜厚如下进行测定。
即,利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对环形带的厚度方向的断面进行观察,对测定对象的层的厚度进行10处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厚度。
(环形带的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
从向凹凸纸的转印性的方面出发,单层或第1层中的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y(logΩ·cm)优选为8.2(logΩ·cm)以上13.0(logΩ·cm)以下、更优选为8.4(logΩ·cm)以上12.0(logΩ·cm)以下、特别优选为10.0(logΩ·cm)以上11.5(logΩ·cm)以下。
从向凹凸纸的转印性的方面出发,单层或第1层中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x(logΩ/□)优选为9.0(logΩ/□)以上13.0(logΩ/□)以下、更优选为9.0(logΩ/□)以上12.0(logΩ/□)以下、特别优选为10.5(logΩ/□)以上11.5(logΩ/□)以下。
通过使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为上述范围,特别是与高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电荷不容易附着于单层或第1层、抑制色调剂发生飞散。
上述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从向凹凸纸的转印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0.9000以上1.0000以下、更优选为0.9300以上1.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500以上1.0000以下。
使上述y/x的值为上述范围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作为第1导电性颗粒使用个数平均一次粒径小的颗粒的方法;作为第1导电性颗粒使用pH低的炭黑的方法;选择所使用的第1导电性颗粒的种类的方法;调整环形带的制造过程中的条件(例如干燥条件等)的方法;将它们组合的方法;等等。
<环形带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环形带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在环形带的制造方法的一例中,例如经历下述步骤:第1涂布液制备步骤,制备含有第1树脂或其前体、第1导电性颗粒以及第1溶剂的第1涂布液;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在被涂布材的外周上涂布上述第1涂布液,形成第1涂布膜;以及第1干燥步骤,一边升高上述被涂布材的温度一边使上述第1涂布膜干燥。上述环形带的制造方法中,除了第1涂布液制备步骤、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以及第1干燥步骤以外,也可以经历其他步骤。作为其他步骤,例如在使用第1树脂的前体的情况下,可以举出对于通过第1干燥步骤干燥后的第1涂布膜进行烧制的第1烧制步骤等。
制造作为单层体的环形带的情况下,通过经历上述第1涂布液制备步骤、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以及第1干燥步骤,在被涂布材的外周面形成包含第1树脂和第1导电性颗粒的单层。需要说明的是,单层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包含第1树脂和第1导电性颗粒的粒料并将该粒料熔融挤出而形成。另外,单层也可以通过重复2次以上的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和第1干燥步骤而将2个以上的层一体化来形成。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和第1干燥步骤的重复次数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2次,也可以为3次以上。
在制造作为层积体的环形带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经历上述第1涂布液制备步骤、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以及第1干燥步骤,在形成于被涂布材上的第2层的外周面形成包含第1树脂和第1导电性颗粒的第1层。另外,第1层也可以通过与上述单层同样地重复2次以上的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和第1干燥步骤而将2个以上的层一体化来形成。
在制造作为层积体的环形带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经历下述步骤而在被涂布材的外周面形成第2层:第2涂布液制备步骤,制备含有第2树脂或其前体、第2导电性颗粒以及第2溶剂的第2涂布液;第2涂布膜形成步骤,在被涂布材的外周上涂布上述第2涂布液而形成第2涂布膜;以及第2干燥步骤,将第2涂布膜干燥。需要说明的是,第2层也可以通过例如制作包含第2树脂和第2导电性颗粒的粒料并将该粒料熔融挤出来形成。
(涂布液制备步骤)
在第1涂布液制备步骤中,制备含有第1树脂或其前体、第1导电性颗粒以及第1溶剂的第1涂布液。例如,在第1树脂为聚酰亚胺树脂、第1导电性颗粒为炭黑的情况下,作为第1涂布液,例如制备分散有炭黑且将作为聚酰亚胺树脂前体的聚酰胺酸溶解在第1溶剂中的溶液。另外,例如第1树脂为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第1导电性颗粒为炭黑的情况下,作为第1涂布液,例如制备分散有炭黑且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溶解在第1溶剂中的溶液。
作为制备第1涂布液的方法,从将第1导电性颗粒的凝集体粉碎的方面出发并且从提高第1导电性颗粒的分散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球磨机、喷射式粉碎机等粉碎机进行分散处理。
第1溶剂没有特别限制,根据作为第1树脂使用的树脂的种类等适宜地决定即可。例如,作为第1树脂为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情况下,作为第1溶剂,优选使用后述的极性溶剂。
作为极性溶剂,例如可以举出N-甲基-2-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乙基乙酰胺(DEAc)、二甲基亚砜(DMSO)、六亚甲基磷酰胺(HMPA)、N-甲基己内酰胺、N-乙酰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N,N-二甲基咪唑啉酮、DMI)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合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经历第2涂布液制备步骤的情况下,在第2涂布液制备步骤中,制备含有第2树脂、第2导电性颗粒以及第2溶剂的第2涂布液。第2树脂和第2导电性颗粒如上所述,第2涂布液的制备方法和第2溶剂分别与上述第1涂布液的制备方法和第1溶剂相同。
(涂布膜形成步骤)
在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中,在被涂布材的外周上涂布上述第1涂布液,形成第1涂布膜。
作为被涂布材,例如可以举出圆筒状或圆柱状的模具等。被涂布材可以是对上述模具的外周面进行了防粘剂处理后的材料。在制造作为单层体的环形带的情况下,在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中,例如,在上述被涂布材或进行了防粘剂处理的被涂布材的外周面直接涂布第1涂布液。在制造作为层积体的环形带的情况下,在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中,例如在形成有第2层或第2涂布膜的被涂布材的外周面涂布第1涂布液。
作为第1涂布液的涂布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喷涂法、螺旋涂布(流涂)法、刮板涂布法、绕线棒涂布法、浸渍涂布法、微珠涂布法、气刀涂布法、幕式涂布法等公知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经历第2涂布膜形成步骤的情况下,在第2涂布膜形成步骤中,在被涂布材的外周上涂布第2涂布液来形成第2涂布膜。第2涂布液的涂布方法也与第1涂布液的涂布方法相同。
(干燥步骤)
在第1干燥步骤中,将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中形成的第1涂布膜干燥。通过第1干燥步骤除去第1涂布膜中包含的第1溶剂,得到单层或第1层。
作为将第1涂布膜干燥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向第1涂布膜供给热风的方法、对被涂布材进行加热的方法等。
作为第1涂布膜表面的热风速度,例如可以举出0.1m/s以上50m/s以下的范围,优选为1m/s以上40m/s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1m/s以上20m/s以下的范围。
此处,第1涂布膜表面的热风速度如下进行测定。具体地说,将贴附型风速风温探针(貼付型風速風温プローブ)QB-5与MONITOR-N连接并将所输出的电压值按照换算式进行换算,由此得到该热风速度。
作为第1涂布膜表面的热风温度,例如可以举出100℃以上280℃以下的范围,优选100℃以上25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110℃以上235℃以下的范围。
第1涂布膜表面的热风温度将温度计(例如Graphtec公司K热电偶、型号:JBS-7115-5M-K)与Graphtec公司数据记录仪(型号:GL240)连接来进行测定。
向第1涂布膜的表面供给热风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从狭缝喷嘴向着第1涂布膜的表面吹送干燥炉的热风的方法、向第1涂布膜直接供给干燥炉的热风的方法等。其中,从容易控制第1涂布膜表面的热风速度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狭缝喷嘴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经历第2干燥步骤的情况下,在第2干燥步骤中,将利用第2涂布膜形成步骤形成的第2涂布膜干燥。将第2涂布膜干燥的方法与将第1涂布膜干燥的方法相同。第2干燥步骤可以在进行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之前完成,也可以在完成第2干燥步骤之前进行第1涂布膜形成步骤,使第1干燥步骤兼作第2干燥步骤的一部分。
(烧制步骤)
如上所述,环形带的制造方法可以经历第1烧制步骤。在第1烧制步骤中,通过对于利用第1干燥步骤干燥后的第1涂布膜进行加热而进行烧制。例如在第1树脂为聚酰亚胺树脂的情况下,通过第1烧制步骤将第1涂布膜中包含的聚酰胺酸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
第1烧制步骤中的加热温度例如可以举出150℃以上450℃以下的范围,优选为200℃以上430℃以下的范围。另外,第1烧制步骤中的加热时间例如可以举出20分钟以上180分钟以下的范围,优选为60分钟以上150分钟以下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造作为层积体的环形带的情况下,在经历第2涂布液制备步骤、第2涂布膜形成步骤以及第2干燥步骤来形成第2层的情况下,可以经历将利用第2干燥步骤干燥后的第2涂布膜进行烧制的第2烧制步骤。第2烧制步骤可以兼作第1烧制步骤。
[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具备:中间转印体;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表面的一次转印机构;以及将转印至中间转印体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的二次转印机构,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使用上述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体。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保持体;充电装置,对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进行充电;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在经充电的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存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利用上述显影剂将形成在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转印装置,将上述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上述的转印装置作为转印装置。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示意性构成图。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中间转印带应用上述环形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至少包含转印装置的部分可以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装卸墨盒结构(处理盒)。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为通常被称为串联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各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一次转印部10(即一次转印区域),将由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形成的各色成分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部20(即二次转印区域),将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的重叠色调剂图像一起转印(二次转印)至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K;以及定影装置60,将二次转印后的图像定影在纸张K(记录介质的一例)上。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对各装置(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0。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作为用于保持在表面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图像保持体的一例,具备沿箭头A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1(图像保持体的一例)。
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充电装置的一例,设有对感光体11充电的充电器12,作为静电潜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设有将静电潜像写入感光体11上的激光曝光器13(图中将曝光光束用符号Bm表示)。
另外,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显影装置的一例,设有存储各色成分色调剂并将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利用色调剂形成可视图像的显影器14,设有将在感光体11上形成的各色成分色调剂图像利用一次转印部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的一次转印辊16。
进而,在感光体11的周围,设有除去感光体11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感光体清洁器17,沿着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设有充电器12、激光曝光器13、显影器14、一次转印辊16和感光体清洁器17的电子照相用器件。这些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按照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K)的顺序大致配置成直线状。
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5按照体积电阻率例如为1×106Ωcm以上1×1014Ωcm以下的方式来形成,其厚度例如构成为0.1mm左右。
中间转印带15利用各种辊沿图1所示的B方向以适于目的的速度进行循环驱动(旋转)。作为该各种辊,具有下述辊:驱动辊31,利用等速性优异的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而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支持辊32,沿着各感光体11的排列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支持中间转印带15;张力赋予辊33,对于中间转印带15赋予张力并起到作为防止中间转印带15蛇行的校正辊的功能;设于二次转印部20的背面辊25;清洁背面辊34,设于刮取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清洁部。
一次转印部10由按照夹持中间转印带15的方式与感光体11对置地配置的一次转印辊16构成。并且,一次转印辊16按照夹持中间转印带15的方式压接配置于感光体11,进而对一次转印辊16施加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为负极性。以下相同)相反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各个感光体11上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被静电吸引至中间转印带15,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5上重叠的色调剂图像。
二次转印部20是具备背面辊25以及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色调剂图像保持面侧的二次转印辊22而构成的。
背面辊25按照表面电阻率为1×107Ω/□以上1×1010Ω/□以下来形成,硬度例如设定为70°(ASKER C:KOBUNSHI KEIKI CO.,LTD.制造、以下相同)。该背面辊25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构成二次转印辊22的对向电极,与稳定地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金属制供电辊26接触配置。
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22是体积电阻率为107.5Ωcm以上108.5Ωcm以下的圆筒辊。并且,二次转印辊22按照夹持中间转印带15的方式压接配置于背面辊25,进而,二次转印辊22接地并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上。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二次转印部20的纸张K的传送速度,例如可以举出50mm/s以上60mm/s以下的范围。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可自由接触脱离地设有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其除去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或纸粉,对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进行清洁。
需要说明的是,中间转印带15、一次转印部10(一次转印辊16)以及二次转印部20(二次转印辊22)相当于转印装置的一例。
另一方面,在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侧配设有基准传感器(原位置传感器)42,该基准传感器(原位置传感器)42产生作为用于控制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的图像形成时机的基准的基准信号。另外,在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侧配设有用于进行画质调整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该基准传感器42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识别设于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的标记,产生基准信号,基于该基准信号的识别,通过来自控制部40的指示,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开始进行图像形成。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传送纸张K的传送机构,具备:存储纸张K的纸张存储部50;将聚集在该纸张存储部50中的纸张K在预先设定的时机取出并进行传送的进纸辊51;传送由进纸辊51送出的纸张K的传送辊52;将由传送辊52传送的纸张K送入二次转印部20的传送引导件53;将在利用二次转印辊22二次转印后所传送的纸张K传送到定影装置60的传送带55;将纸张K导入到定影装置60的定影入口引导件56。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成像过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由未图示的图像读取装置或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PC)等输出的图像数据利用未图示的图像处理装置实施图像处理后,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执行成像作业。
在图像处理装置中,针对所输入的反射率数据实施阴影校正、位置偏移校正、亮度/色空间转换、γ校正、边框消除、彩色编辑、移动编辑等各种图像编辑等的图像处理。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被转换成Y、M、C、K这4种颜色的色料灰阶数据,输出到激光曝光器13中。
在激光曝光器13中,根据所输入的色料灰阶数据,将从例如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曝光光束Bm照射至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个感光体11。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各感光体11中,在利用充电器12对表面充电后,利用该激光曝光器13将表面扫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所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以Y、M、C、K的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形式进行显影。
对于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的感光体11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在各感光体11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更具体地说,在一次转印部10,利用一次转印辊16对于中间转印带15的基材附加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将色调剂图像依次重叠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进行一次转印。
将色调剂图像依次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后,移动中间转印带15而将色调剂图像传送至二次转印部20。将色调剂图像传送至二次转印部20时,在传送机构中,根据色调剂图像向二次转印部20传送的时机使进纸辊51进行旋转,从纸张存储部50供给目的尺寸的纸张K。由进纸辊51供给的纸张K利用传送辊52进行传送,经传送引导件53到达二次转印部20。在到达该二次转印部20之前,使纸张K暂时停止,根据保持有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时机使位置对准辊(未图示)进行旋转,由此可进行纸张K的位置与色调剂图像的位置的定位。即使在例如使用压纹纸等在表面具有凹凸的纸作为纸张K的情况下,也可向纸张K得到良好的转印性。
在二次转印部20,藉由中间转印带15使二次转印辊22向背面辊25加压。此时,根据时机所传送的纸张K被夹入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此时,在由供电辊26施加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同极性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时,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之后,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在利用二次转印辊22和背面辊25加压的二次转印部20一起静电转印到纸张K上。
其后,将静电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纸张K利用二次转印辊22以从中间转印带15剥离的状态直接进行传送,传送至设于二次转印辊22的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传送带55。在传送带55,根据定影装置60中的最佳传送速度将纸张K传送至定影装置60。传送至定影装置60的纸张K上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利用定影装置60在热和压力下经受定影处理,由此在纸张K上定影。之后,形成了定影图像的纸张K被传送至设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部的排纸存储部(未图示)。
另一方面,向纸张K的转印结束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调剂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旋转而被传送至清洁部,利用清洁背面辊34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从中间转印带15上除去。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解释为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不特别声明,“份”和“%”全部为质量基准。
[实施例1]
―涂布液的制备―
在由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基醚形成的聚酰胺酸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液(酰亚胺转化后的固体成分数为18质量%)中,按照相对于聚酰胺酸的固体成分100质量份为19.0质量份的方式添加炭黑颗粒(槽法炭黑、FW200、OrionEngineered Carbons公司制造),进行混合、搅拌,由此制备出作为炭黑分散聚酰亚胺前体溶液的涂布液1。
-中间转印带的制作-
准备外径278mm、长度600mm的铝制圆筒体。
一边使上述铝制圆筒体旋转一边通过分配器(dispenser)将涂布液1以500mm的宽度吐出至铝制圆筒体的外表面,形成膜厚80μm的涂布膜。
然后,在使形成有涂布膜的铝制圆筒体呈水平的状态下,在140℃加热干燥30分钟,然后按照最高温度达到320℃的方式加热120分钟,由此得到环形带。
然后将环形带的轴向中央部切成363mm的宽度,得到中间转印带1。
[实施例2]
在涂布液的制备中,除了将炭黑颗粒的添加量从19.0质量份变更为17.5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中间转印带2。
[实施例3]
在涂布液的制备中,除了将炭黑颗粒的添加量从19.0质量份变更为20.0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中间转印带3。
[实施例4]
在涂布液的制备中,添加14.0质量份炭黑颗粒(槽法炭黑、FW285、OrionEngineered Carbons公司制造)来代替添加19.0质量份炭黑颗粒(FW20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中间转印带4。
[实施例5]
在涂布液的制备中,添加14.0质量份炭黑颗粒(槽法炭黑、FW182、OrionEngineered Carbons公司制造)来代替添加19.0质量份炭黑颗粒(FW20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中间转印带5。
[实施例6]
在涂布液的制备中,将炭黑颗粒的添加量从19.0质量份变更为20.1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中间转印带6。
[实施例7]
在涂布液的制备中,将炭黑颗粒的添加量从19.0质量份变更为17.4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中间转印带7。
[比较例1]
在涂布液的制备中,添加27.5质量份炭黑颗粒(槽法炭黑、Special Black4、OrionEngineered Carbons公司制造)来代替添加19.0质量份炭黑颗粒(FW20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中间转印带C1。
[中间转印带的测定]
对于所得到的中间转印带,分别利用上述方法求出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x(logΩ/□)和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y(logΩ·cm)。将结果示于表1。
另外,将环形带的层构成、所使用的炭黑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nm)以及所使用的炭黑颗粒的pH一并示于表1。
另外,对于所得到的中间转印带,利用上述方法求出导电性颗粒(炭黑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R,计算出与个数平均一次粒径r之比(R/r)。将结果示于表1。
[中间转印带的评价]
<向凹凸纸的转印性评价>
将所得到的中间转印带贴附在内置于图像形成装置(IridesseTM ProductionPress、富士施乐公司制造)中的中间转印带,实施画质评价。
在画质评价中,使用压纹纸(Lesac 66、250gsm),利用K色(即黑色)半色调60%实心图像进行评价。评价基准如下,将结果示于表1。
-评价基准-
A:在纸张的凹部几乎没有露白
B:在纸张的凹部稍有露白
C:在纸张的凹部大约一半露白
D:在纸张的凹部大部分露白
[表1]
Figure BDA0002524069740000221
由上述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与比较例的带相比,本实施例的带即使使用表面凹凸大的记录介质,转印性也优异。

Claims (12)

1.一种环形带,其是单层体或层积体,
上述单层体的层包含酰亚胺系树脂和导电性颗粒,当将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3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外周面的表面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设为x logΩ/□、将在施加电压100V、施加时间5秒、负荷1kg的条件下使用环状探针测定的上述层的体积电阻率的常用对数值设为y logΩ·cm时,y/x的值为0.8992以上1.0157以下,
上述层积体是在最外层具有上述层的层积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10nm以上20nm以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为10nm以上15n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导电性颗粒是pH为2.0以上3.0以下的炭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炭黑为槽法炭黑。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x的值为9.0以上13.0以下。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y的值为8.2以上13.0以下。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酰亚胺系树脂为聚酰亚胺树脂。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二次粒径为上述导电性颗粒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的1倍以上8倍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其中,该环形带为单层体。
11.一种转印装置,其具备:
中间转印体,其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形带,
一次转印机构,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体表面,以及
二次转印机构,将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体表面的上述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图像保持体,
充电装置,对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进行充电,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在经充电的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存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利用上述显影剂将形成在上述图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
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印装置,将上述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
CN202010499059.5A 2019-12-06 2020-06-04 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30314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1327 2019-12-06
JP2019221327A JP7447452B2 (ja) 2019-12-06 2019-12-06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1417A true CN113031417A (zh) 2021-06-25

Family

ID=75689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99059.5A Pending CN113031417A (zh) 2019-12-06 2020-06-04 环形带、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6594B1 (zh)
JP (1) JP7447452B2 (zh)
CN (1) CN11303141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88666A9 (en) 2015-11-04 2020-09-17 Brilliant Pet 2 LLC Pet waste cartrid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3774A (ja) 2002-09-30 2004-04-22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ポリイミド樹脂組成物、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及びポリイミド管状物
JP2004279531A (ja) 2003-03-13 2004-10-07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1117A (ja) 2005-07-01 2007-01-1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
JP2007078789A (ja) 2005-09-12 2007-03-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ベルト
US8145106B2 (en) 2008-03-26 2012-03-27 Fuji Xerox Co., Ltd. Annular body, annular body stretch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50213B2 (en) * 2008-07-17 2011-05-31 Fenner U.S., Inc. Reinforced belt having reduce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8222341B2 (en) * 2009-03-17 2012-07-17 Mearthane Product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ive silicone polymers
US20160347933A9 (en) * 2009-08-13 2016-12-0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igmented polyimide films and methods thereto
JP5071564B2 (ja) * 2011-02-02 2012-1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樹脂材料、無端ベルト、ロール、画像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2120606A1 (ja) * 2011-03-05 2012-09-13 三和テクノ株式会社 織物からなる高速搬送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14002203A (ja) * 2012-06-15 2014-01-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00711A (ja) * 2014-04-04 2015-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4526B2 (ja) 2014-09-11 2018-11-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フィルム、中間転写体、用紙搬送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28027B2 (ja) * 2016-11-25 2020-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666B2 (ja) * 2016-12-02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98968B2 (ja) * 2018-03-07 2022-07-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ベルト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92600A (ja) 2021-06-17
JP7447452B2 (ja) 2024-03-12
US10996594B1 (en)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3376B (zh) 带、中间转印带和图像形成设备
US8828475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JP7447452B2 (ja)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77219B2 (ja) 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7451B2 (ja) 無端ベルト、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78168B1 (en) Belt,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334006B1 (en)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ndless belt
JP7298253B2 (ja) 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874617B2 (en) Endless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44944B2 (ja) 半導電性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ベルト、半導電性ポリアミドイミド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976690B1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148951A (ja) 中間転写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体の製造方法
US20230280680A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259056A1 (en) Endless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288845A1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4047415A (ja)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62919A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3031419A (zh) 转印单元、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173347A (ja) ポリイ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無端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