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7479A -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87479A
CN112987479A CN202110196379.8A CN202110196379A CN112987479A CN 112987479 A CN112987479 A CN 112987479A CN 202110196379 A CN202110196379 A CN 202110196379A CN 112987479 A CN112987479 A CN 112987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screen
reflection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63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87479B (zh
Inventor
弘光礼
山下祯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696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3518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87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7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87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74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02Lenticular scre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8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verhead Projector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本发明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反射屏(20)是反射从影像源LS投影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形成的影像光而能够观察的反射屏,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材层(24)、在基材层(24)的与影像源侧相反的一侧即背面侧形成为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镜层(23)、和设置在透镜层(23)的背面侧的反射层(22),在比反射层(22)更靠影像源侧设置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光吸收部。

Description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2080004161.1,申请日为2020年4月10日,发明名称为“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照射的影像光进行反射而显示出影像的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关于将影像光照射到反射屏上而显示出各种影像的影像显示系统的方案。
关于适用于这样的影像显示系统的反射屏,在专利文献1~3中提出了通过设置光吸收层而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753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339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70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种影像显示系统中,期望进一步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的情况而完成的,提供能够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的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通过下述解决手段来解决上述课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易于理解,标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符号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1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屏(10、120、220、320、420、520),其是反射从影像源(LS)投影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形成的影像光而能够观察的反射屏,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材层(24、524)、在上述基材层的与影像源侧相反的一侧即背面侧形成为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镜层(23)、和设置在上述透镜层的背面侧的反射层(22、522),在比上述反射层更靠影像源侧设置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光吸收部。
第2发明涉及如第1发明所述的反射屏(10),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吸收部由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上述基材层(24、242)形成。
第3发明涉及如第1发明所述的反射屏(120),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吸收部由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上述透镜层(123)形成。
第4发明涉及如第1发明所述的反射屏(10、120),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吸收部含有在不包含红色、绿色、蓝色的上述激光的波长的波长带具有光吸收带的两种以上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
第5发明涉及如第1发明所述的反射屏(220、320、420),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吸收部为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且设置在比上述反射层(22)更靠影像源侧的光吸收层(225、326、426)。
第6发明涉及如第5发明所述的反射屏(220、320、420),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吸收层(225、326、426)含有在不包含红色、绿色、蓝色的上述激光的波长的波长带具有光吸收带的两种以上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
第7发明涉及如第6发明所述的反射屏(320),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吸收层(326)中层积有两个以上的含有具有不同的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的吸收层(326a~326d)。
第8发明涉及如第5发明所述的反射屏(420),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吸收层(426)被图案化成选择性地透射上述红色的激光形成的上述影像光的红色区域(R)、选择性地透射上述绿色的激光形成的上述影像光的绿色区域(G)、选择性地透射上述蓝色的激光形成的上述影像光的蓝色区域(B)。
第9发明涉及如第1发明所述的反射屏(520),其特征在于,在测定该反射屏的光谱反射率的情况下,在以红色、绿色、蓝色的上述激光的波长为中心的±50nm的区域内具有反射率的极大值。
第10发明涉及如第9发明所述的反射屏(520),其特征在于,设红色、绿色、蓝色的上述激光的波长下的反射率的平均值为PA、可见光区域的光的波长的反射率的平均值为PB、它们的比为PA/PB时,上述光吸收部(242)满足PA/PB≥1.16的关系。
第11发明涉及如第10发明所述的反射屏(520),其特征在于,黑色显示的色度与作为基准的无彩色的色度的色差ΔE*ab满足ΔE*ab≤2.4。
第12发明涉及一种影像显示系统(1),其具备:第1发明的反射屏(10)、和对上述反射屏照射影像光的影像源(LS)。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外部光的反射、并且提高影像的对比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系统的图。
图2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反射屏的层构成的图。
图3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层和反射层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4是示出光吸收部中含有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学特性的特性曲线图。
图5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的层构成的图。
图6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反射屏的层构成的图。
图7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反射屏的层构成的图。
图8是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反射屏的层构成的图。
图9是从观察者侧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光吸收层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光吸收层的其他方式的图。
图11是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反射屏520的层构成的图。
图12是说明表面层525的图。
图13是示出测定例1~4的反射屏的光谱反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4是示出测定例1~5的反射屏的点A处的光谱反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包括图1在内,以下示出的各图为示意性表示的图,为了易于理解,各部的尺寸、形状进行了适当夸张。
本说明书中,使用了板、片等词语,这些词语作为通常的用法按照厚度从厚到薄的顺序依次使用板、片、膜,本说明书中也仿效此来使用。但是,这样的区分使用没有技术上的含义,因此这些词语可以适当置换。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各部件的尺寸等数值和材料名称等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选择使用。
本说明书中,关于限定形状或几何学条件的术语、例如平行、正交等术语,除了严格的含义以外,也包括发挥同样的光学功能、具有可视为平行或正交的程度的误差的状态。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系统1的图。图1(a)是影像显示系统1的立体图,图1(b)是影像显示系统1的测视图。
如图1所示,影像显示系统1具有具备反射屏20的反射屏单元10和影像源LS等。本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系统1从影像源LS朝向反射屏20射出影像光L,利用反射屏20对该影像光L进行反射,由此显示出所期望的影像。
该影像显示系统1例如可以作为将影像源LS设置在反射屏20的观察者O侧的正投影电视系统来使用。
影像源LS是将影像光L投射到反射屏20的影像光投射装置。在使用状态下,在从法线方向(屏幕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反射屏20的画面的情况下,影像源LS配置于在反射屏20的画面左右方向上为中央、且比反射屏20的画面(显示区域)更靠下方侧的位置。
该影像源LS是从在正交于反射屏20的画面的方向(反射屏20的厚度方向)上与反射屏20的距离比现有的通用投影仪和通用的短焦投影仪大幅接近的位置(例如,从影像源LS到反射屏20的距离为300mm左右)投射影像光L的超短焦投影仪。即,与现有的通用投影仪和短焦投影仪相比,影像源LS到反射屏20的投射距离短,影像光L相对于反射屏20的屏幕面的入射角度也大。
在以往那样使用通用的投影仪或短焦投影仪作为影像源的情况下,影像源与反射屏的间隔需要空出1m~数m以上,因此有时人会横穿反射屏与影像源之间、遮挡影像的显示。另外,为了以这样的配置间隔设置影像源和反射屏,需要足够大的房间。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系统1中,如上所述影像源LS使用了超短焦投影仪,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大幅缩短影像源LS与反射屏20的距离,从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施方式的影像源LS使用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源,射出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形成的影像光L。
反射屏20是将从影像源LS照射的影像光L向观察者O侧反射而显示出影像的屏幕。在使用状态下,从观察者O侧观察,反射屏20的观察画面是长边方向为画面左右方向的近似矩形状。
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画面上下方向、画面左右方向、厚度方向是指该反射屏20的使用状态下的画面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画面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厚度方向(进深方向)。
该反射屏20例如具有对角线100英寸、120英寸等大画面(显示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系统1具备超短焦型投影仪的影像源LS和反射从该影像源LS照射的影像光而显示出影像的反射屏20,但不限于此,影像源LS也可以为与超短焦投影仪相比照射距离长、影像光的照射角度(即,影像光向屏幕的入射角度)小的现有的通用投影仪或短焦投影仪,并将反射屏20设定为与这样的影像源LS对应的反射屏。
如图1所示,反射屏单元10具有反射屏20、配置在其背面侧的平板状的支撑板30、和接合层40。反射屏20与支撑板30通过接合层40接合为一体。
支撑板30只要是具有高刚性的部件,则其材料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铝等金属制的板材、丙烯酸系树脂等树脂制的板材等。另外,也可以使用通过具备使表面和背面为铝等的薄板、作为内部的芯材由铝等的薄板形成的蜂窝结构而实现了作为板材整体的轻量化的金属制的板材(所谓的蜂窝板)等。另外,从防止外部光的映照或由外部光导致的对比度降低等的观点出发,支撑板30优选为不具有透光性的部件。
支撑板30的厚度优选为0.2~5.0mm,更优选为1.0~3.0mm。厚度薄于0.2mm时,不足以赋予能够支撑平面性的刚性,厚于5.0mm时,具有支撑板30的重量变重的问题。
反射屏20较薄,单独使用时大多不具有维持平面性所对应的充分的刚性。因此,反射屏20通过形成与支撑板30一体接合的形态,维持了其画面的平面性。
接合层40是具有将反射屏20与支撑板30接合为一体的功能的层。接合层40由粘合剂或粘接剂等形成。
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的层构成的图。
图2中,放大示出了通过点A、平行于画面上下方向、且垂直于屏幕面(平行于厚度方向)的截面的一部分,该点A为反射屏20的观察画面(显示区域)的几何学中心(画面中央)(参见图1(a)、(b))。
如图2所示,反射屏20在其厚度方向上从影像源侧(观察者侧)起依次具备表面层25、基材层24、透镜层23、反射层22。
基材层24是作为形成透镜层23的基材的片状部件。在该基材层24的影像源侧一体地形成有表面层25,在背面侧(反面侧)一体地形成有透镜层23。
基材层24具有含有漫射剂的光漫射层241和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的着色层242。本实施方式的基材层24通过将光漫射层241和着色层242共挤出成型由此层积为一体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基材层24中,光漫射层241为背面侧,着色层242位于影像源侧,即,在透镜层23的影像源侧的面依次层积有光漫射层241、着色层242。
光漫射层241是以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为母材、且含有使光漫射的漫射剂的层。光漫射层241具有扩大视角、提高亮度的面内均匀性的功能。
作为光漫射层241的母材的树脂例如优选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C(聚碳酸酯)树脂、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树脂、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TAC(三乙酸纤维素)树脂、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
作为光漫射层241中所含的漫射剂,优选使用丙烯酸系树脂、环氧树脂、硅系等树脂制的颗粒或无机颗粒等。需要说明的是,漫射剂也可以组合使用无机系漫射剂和有机系漫射剂。该漫射剂优选使用近似球形、平均粒径为约1μm~50μm的漫射剂。另外,适合使用的漫射剂的粒径范围优选为5~30μm。
光漫射层241的厚度还取决于反射屏20的画面尺寸等,但优选为约100μm~2000μm。光漫射层241优选其雾度值为85~99%的范围。
着色层242是使入射的光中的特定波长带的光透射而将其他光吸收的光吸收部。更具体而言,着色层242几乎不吸收从影像源LS照射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而使其选择性地透射,但吸收其他波长带的光(主要是可见光)。因此,着色层242几乎不会吸收从影像源照射的影像光,而能够吸收外部光等不需要的光,能够提高影像的对比度。
作为着色层242的母材的树脂可以使用PET树脂、PC树脂、MS树脂、MBS树脂、TAC树脂、PEN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
该着色层(光吸收部)242的母材中含有的光吸收剂使用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例如可以应用包含偶氮结构、酞菁结构、喹吖啶酮结构、蒽醌结构、吲哚啉结构、阴丹酮结构、苝结构、卟啉结构、方酸内鎓盐结构、噻吩结构等的色素。
该实施方式中,着色层(光吸收部)242通过在上述母材中混合在不包含影像光L所涉及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的波长的波长带具有光吸收带的两种以上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光吸收剂)而形成。
图4是示出光吸收部(着色层242)中含有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学特性的特性曲线图。图4(a)~(d)是分别示出光吸收部中含有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的光学特性的图,纵轴表示光的吸收率[%],横轴表示光的波长[nm]。
本实施方式的着色层(光吸收部)242在作为母材的树脂材料中含有图4(a)~(d)的各图所示的材料A~D。
如图4(a)所示,材料A是在蓝色激光LB(波长465nm)的短波长侧具有光吸收带的色素。材料A的光吸收特性峰的波长为402nm,其光吸收率的半峰宽为10~80nm。此处,光吸收率的半峰宽是指达到吸收峰的半值的短波长侧的波长的值与长波长侧的波长的值之差。
材料A不限于上述示例,可以使用在比蓝色激光LB的波长更靠短波长侧的波长区域具有光吸收带和光吸收特性峰的色素,例如可以使用偶氮甲碱系化合物、吲哚系化合物、肉桂酸系化合物、卟啉系化合物等,优选嘧啶系化合物(光吸收率的峰值波长为394nm)。作为材料A,也可以将它们适当组合使用。
如图4(b)所示,材料B是在红色激光LR1(波长638nm)的长波长侧具有光吸收带的色素。材料B的光吸收特性峰的波长为680nm,其光吸收率的半峰宽为10~80nm。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红色的激光,也有时应用波长642nm的激光LR2。
材料B不限于上述示例,可以使用在比红色激光LR1和LR2的波长更靠长波长侧的波长区域具有光吸收带和光吸收特性峰的色素。材料B例如优选酞菁系化合物(光吸收率的峰值波长为680nm)。
如图4(c)所示,材料C是在绿色激光LG(波长525nm)的长波长侧、红色激光(波长638nm)LR1的短波长侧、在这些激光LG、LR1的波长间具有光吸收带的色素。材料C的光吸收特性峰的波长为594nm,其光吸收率的半峰宽为10~70nm。
材料C不限于上述示例,可以使用在绿色激光LG的波长与红色激光中处于短波长侧的红色激光LR1的波长之间的590nm附近(570~620nm)的波长区域具有光吸收带和光吸收特性峰的色素,例如可以使用花青系化合物、二苯基系方酸内鎓盐加工物等,优选卟啉系化合物(光吸收率的峰值波长为585nm)。作为材料C,也可以将它们适当组合使用。
如图4(d)所示,材料D是在绿色激光LG(波长525nm)的短波长侧、蓝色激光(波长465nm)LB的长波长侧、在这些激光LB、LG的波长间具有光吸收带的色素。材料D的光吸收特性峰的波长为493nm,其光吸收率的半峰宽为10~80nm。
材料D不限于上述示例,可以使用在蓝色激光LB的波长与绿色激光LG的波长之间的490nm附近(480~510nm)的波长区域具有光吸收带和光吸收特性峰的色素,例如可以使用吡唑系方酸内鎓盐化合物、二吡咯甲川系化合物等,优选部花青系化合物(光吸收率的峰值波长为496nm)。作为材料D,也可以将它们适当组合使用。
通过混合这样的在不包含影像光L所涉及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的波长的波长带具备光吸收带的各材料(A~D),能够以选择性地透射影像光L所涉及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的方式形成着色层242。
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层23和反射层22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3(a)示出了从背面侧的正面方向观察透镜层23的情况,为了易于理解,省略了反射层22的图示。图3(b)将图2所示的截面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显示。图3(c)示出了形成有反射层的透镜层的放大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b)和图3(c)中,为了易于理解,省略了位于透镜层23的影像源侧的基材层24和表面层25的图示。
透镜层23是设置在基材层24的背面侧的具有透光性的层,如图3(a)等所示,在其背面侧的面具有以点C为中心、单元透镜231呈同心圆状多个排列而成的圆形菲涅尔透镜形状。该圆形菲涅尔透镜形状中,作为其光学中心(菲涅尔中心)的点C位于反射屏20的画面(显示区域)的区域外的、反射屏20的下方侧。
本实施方式中,举出透镜层23在其背面侧的面具有圆形菲涅尔透镜形状的示例来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单元透镜231具有沿着屏幕面在画面上下方向等排列的线性菲涅尔透镜形状的方式。
如图2、图3(b)所示,单元透镜231在与正交于屏幕面的方向(反射屏20的厚度方向)平行、且与单元透镜231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近似三角形形状。
单元透镜231向背面侧凸出,具备透镜面232和与该透镜面232相向的非透镜面233。
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射屏20的使用状态下,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面232夹着顶点t位于非透镜面233的铅直方向上侧。
如图3(b)所示,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面232与平行于屏幕面的面所成的角度为α。另外,非透镜面233与平行于屏幕面的面所成的角度为β(β>α)。此外,单元透镜231的排列间距为P,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高度(从屏幕的厚度方向上的顶点t到作为单元透镜231间的谷底的点v的尺寸)为h。
为了易于理解,在图2等中,按照单元透镜231的排列间距P、角度α,β在单元透镜231的排列方向上恒定的方式示出。但是,实际上,本实施方式的单元透镜231的排列间距P等虽然是恒定的,但角度α在单元透镜231的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作为菲涅尔中心的点C而逐渐增大。另外,透镜高度h也随之发生变动。本实施方式的单元透镜231中,其排列间距P在50~200μm的范围形成,透镜高度h在0.5~60μm的范围形成,透镜面232的角度α在0.5~35°的范围形成,非透镜面233的角度β在45~90°的范围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排列间距P沿着单元透镜231的排列方向逐渐变化的方式等,可以根据投射影像光L的影像源LS的像素(pixel)的大小、影像源LS的投射角度(影像光向反射屏20的屏幕面的入射角度)、反射屏20的画面尺寸、各层的折射率等适当变更。
透镜层23由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形成在基材层24的背面侧的面上。需要说明的是,透镜层23也可以由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等其他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形成。
另外,透镜层23也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可以根据透镜层23的菲涅尔透镜形状利用加压成型法等来形成。此外,可以设置作为透镜层23的基材的支撑层,在支撑层的背面侧利用上述方法等形成透镜层23。在这样的透镜层23的情况下,可以是通过未图示的接合层等在其影像源侧层积基材层24等的方式。
反射层22是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作用的层。该反射层22具有足以反射光的厚度,并形成在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面232的至少一部分上。
如图2、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层22形成在透镜面232和非透镜面233上。具体而言,反射层22按照覆盖透镜层23的背面侧、并填埋向背面侧凸出的单元透镜231间的边界、即成为谷底的点v的方式形成。由此,反射层22能够使透镜层的背面侧的凹凸大致平坦,能够通过接合层40更稳定地粘贴支撑板30。
此处,如上所述,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高度h在单元透镜231的排列方向上随着远离作为菲涅尔中心的点C而发生变动,但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上述效果,优选以作为各单元透镜231间的谷底的点v处的透镜层23的厚度方向的反射层22的厚度相对于各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高度h为10~120%的范围内的尺寸而形成。
反射层22通过对透镜面232喷涂含有铝等光反射性高的鳞片状的金属薄膜22a的涂料(树脂)而形成在透镜面232上。反射层22配置成与该鳞片状的金属薄膜22a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相对于透镜面232大致平行,能够将入射到透镜面232的影像光L适当地向观察者侧反射。此处,所谓大致平行,不仅包括与金属薄膜22a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面相对于透镜面232完全平行的情况,还包括相对于透镜面232的斜率在-10°~+10°的范围的情况。另外,鳞片状的金属薄膜22a是指从金属薄膜22a的厚度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外形形状)为鳞片状,该鳞片状不仅包括鳞状的形状,还包括椭圆状、圆状、多边形状、将薄膜粉碎而得到的不定形形状等。
此处,按鳞片状的金属薄膜的性质区分,有漂浮型、非漂浮型、树脂涂布型等,在金属光泽、遮蔽性、密合性、取向性等具有各自的特征,作为本实施方式,虽然金属光泽也很重要,但考虑到密合性、取向性等,优选树脂涂布型。
为了维持、提高影像光的反射效率、并且防止透射到反射层22的背面侧,该金属薄膜22a优选在多个存在的各单元透镜的透镜面上平均层积8层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有8层以上的上述金属薄膜22a的反射层22可以设置在多个存在的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面232中的一部分透镜面232上,另外也可以设置在全部透镜面232上。
形成该反射层22的涂料由鳞片状的金属薄膜22a、粘结剂、干燥助剂、控制剂等构成。从容易利用喷枪进行涂布的观点出发,该涂料的粘度优选为50~1000[cp](测定温度摄氏23度)的范围内。
该金属薄膜22a是形成为鳞片状的铝,其厚度尺寸在15~150nm的范围、更优选20~80nm的范围形成。另外,金属薄膜22a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纵向和横向上的尺寸(以下称为纵向尺寸、横向尺寸)的平均值优选形成为与单元透镜231的透镜高度h同等的尺寸、即0.35~78μm。此处,与透镜高度h同等不仅包括金属薄膜的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与透镜高度h相等的情况,还包括与透镜高度h近似的情况(例如,相对于透镜高度h为-30%~+30%的尺寸范围)。
此处,当该金属薄膜22a配置成与非透镜面233大致平行时,在外部光入射到非透镜面233的情况下,该外部光有时会在非透镜面233反射而到达观察者侧,这种情况下,会成为导致影像的对比度降低的原因。因此,通过如上所述使金属薄膜22a的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与透镜高度h同等,在将涂料涂布到透镜层23的背面侧时,能够抑制金属薄膜22a相对于非透镜面233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由此,即使外部光入射到非透镜面233,反射层22也能够在金属薄膜的端部使其漫射,能够尽量抑制向观察者侧的反射。
从确保作为反射层的光反射功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在相对于涂料整体的重量以重量比计为3~15%的范围内含有金属薄膜22a。
粘结剂是由热固性树脂构成的透明接合剂,是形成反射层22的母材。本实施方式中,粘结剂使用氨基甲酸酯系的热固性树脂,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环氧系的热固性树脂,另外也可以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需要说明的是,粘结剂可以添加固化剂作为二液固化型来使用,若是氨基甲酸酯系树脂,可以使用多异氰酸酯等,另外,若是环氧系树脂,可以使用胺类等。
干燥助剂是将涂布在透镜层上的涂料的干燥时间调节为规定时间的溶剂,是作为的慢干溶剂。本实施方式中,干燥助剂以规定量含有在涂料中,使得涂布在透镜层23的背面侧的涂料的干燥为止的时间为约1小时。干燥助剂例如可以使用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二醇单丁醚、二异丁基酮、3-甲氧基-1-丁基乙酸酯的混合溶剂。
控制剂是控制涂料中含有的金属薄膜22a的取向的溶剂。通过在涂料中含有控制剂,能够使金属薄膜22a相对于透镜面232大致平行地配置。控制剂例如可以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铝、氢氧化铝、丙烯酸低聚物、硅等。
从良好地确保反射层22的光反射特性的观点和良好地确保反射屏20的背面侧的外观的观点出发,如图3(b)所示,反射层22在单元透镜231的排列方向上的透镜面232的中央部Q处与透镜面232垂直的方向的厚度T(膜厚)优选在8μm≤T≤15μm的范围形成。
假设在反射层22的上述厚度T小于8μm的情况下,反射层22的反射率降低,可能无法充分地反射影像光,另外,在露出于反射屏20的背面侧的反射层22中,产生有涂膜的部分和无涂膜的部分,外观上产生不均或模糊等,可能有损于反射屏20的背面侧的外观,因此不优选。
另外,在反射层22的上述厚度T大于15μm的情况下,反射层22中所含的金属薄膜22a的一部分不与透镜面大致平行地排列,而是部分与透镜面大致垂直地排列,反射层22的背面侧的外观产生不均,可能有损于反射屏20的背面侧的外观,因此不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反射层22不限于含有上述鳞片状的金属薄膜22a的树脂,也可以通过蒸镀、溅射铝、银、镍等具有光反射特性的金属材料或者转印金属箔等而形成。这种情况下,有时反射层的厚度变得非常薄(例如
Figure BDA0002946850740000121
),因此,从抑制影像光漏出到反射层22的背面侧、或者背面侧的光透射反射层22而漏出到影像源侧的观点出发,反射屏20可以在反射层22的背面侧设置抑制光的漏出的遮光层。
表面层25是设置在基材层24的影像源侧(观察者侧)的层。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层25形成了反射屏20的影像源侧的最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层25具有硬涂层功能和防眩功能,其是如下形成的:在基材层24的影像源侧的表面涂布具有硬涂层功能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例如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使涂膜的膜厚为约10μm~100μm,在该树脂膜表面转印微细的凹凸形状(亚光形状)等并使其固化,从而在表面上赋予微细凹凸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表面层25不限于上述示例,可以适当选择设置防反射功能、防眩功能、硬涂层功能、紫外线吸收功能、防污功能、防静电功能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需的功能。另外,作为表面层25,也可以设置触控面板层等。
另外,关于表面层25,可以在表面层25与基材层24之间进一步作为另外的层设置具有防反射功能、紫外线吸收功能、防污功能、防静电功能等的层。
此外,表面层25可以是利用未图示的粘合材料等将与基材层24分开的层接合到基材层24上的方式,也可以直接形成在基材层24的与透镜层23相反侧(影像源侧)的面上。
返回到图2,对于向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入射的影像光和外部光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中,为了易于理解,设表面层25、着色层242、光漫射层241、透镜层23的折射率相等,并省略了光漫射层241对影像光L和外部光G的光漫射作用等的图示。
如图2所示,从影像源LS投影的大部分影像光L1从反射屏20的下方入射,透过表面层25和基材层24,向透镜层23的单元透镜231入射。
然后,影像光L1向透镜面232入射并被反射层22所反射,朝向观察者O侧,从反射屏20向大致正面方向出射。
此时,如上所述,由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形成的影像光L1在含有材料A~材料D的着色层242中能够在几乎不被吸收的情况下透射。因此,影像光L1高效地到达观察者O,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能够明亮地以良好的对比度显示影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影像光L1从反射屏20的下方投射,并且角度β(参见图3(b))大于影像光L1在反射屏20的画面上下方向的各点的入射角度,因此,影像光L1不会直接入射到非透镜面233,非透镜面233不影响影像光L1的反射。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照明光等不需要的外部光G(G1、G2)主要从反射屏20的上方入射,透过表面层25和基材层24,向透镜层23的单元透镜231入射。此处,照明光等不需要的外部光G(G1、G2)中的红色、绿色、蓝色以外的波长带的光大部分在着色层242中被吸收,红色、绿色、蓝色的波长带的光主要入射到单元透镜231。
入射到单元透镜231的一部分外部光G1向非透镜面233入射,但在形成于非透镜面233的背面侧的反射层22的金属薄膜22a的端部被漫射,即使到达观察者O侧,其光量也比影像光L1大幅减少。
另外,一部分外部光G2在透镜面232反射,主要朝向反射屏20的下方侧,不直接到达观察者O侧,并且即使在到达观察者O侧的情况下,其光量也比影像光L1大幅减少。
因此,通过反射屏20,能够抑制由外部光G1、G2等导致的影像对比度降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发挥出下述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具备基材层24、在基材层24的背面侧形成为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镜层23、和设置在透镜层23的背面侧的反射层22,在比反射层22更靠影像源侧设置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光吸收部(着色层242)。由此、反射屏20能够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
另外,通过向构成基材层24的着色层242中混入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而形成光吸收部,能够通过基于共挤出成型等的简易的工序来制作具有光吸收部的功能的基材层24。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中,光吸收部含有在不包含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的波长的波长带具有光吸收带的两种以上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由此,反射屏20能够高效地将从影像源投射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反射到观察者侧而抑制亮度降低,并且能够吸收外部光等不需要的光从而尽量抑制其反射到观察者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进行说明。
图5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的层构成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如图5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中,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吸收部设置在透镜层123上而不是基材层24的着色层242上,在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不同。因此,对于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或在末尾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透镜层(光吸收部)123形成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层123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形成透镜层23的树脂中含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着色层242所含有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同样的材料而形成。由此,透镜层123能够使从影像源投射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高效地透射,并且能够吸收红色、绿色、蓝色的波长带以外的光。
基材层124是作为反射屏120的基础的片状基材,本实施方式中,由光漫射层241构成,省略了着色层。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同样地,能够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
另外,通过向构成透镜层123的树脂中混入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而形成光吸收部,能够通过简易的工序制作具有光吸收部的功能的透镜层12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能够省略设置于第1实施方式的基材层上的着色层,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相比能够简化层构成,能够提高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反射屏进行说明。
图6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20的层构成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如图6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20中,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吸收部设置在表面层225上而不是透镜层123上,在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不同。因此,对于实现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或在末尾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层23利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层23同样的构成而形成。
表面层(光吸收部)225形成为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层225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形成表面层25的树脂中含有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层123所含有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同样的材料而形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20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同样地,能够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20中,通过向构成表面层225的树脂中混入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而形成光吸收部,能够通过简易的工序制作具有光吸收部的功能的表面层225。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20中,在表面层25中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而构成光吸收部,因此能够减少反射屏20的表面上的镜面反射成分,由此能够减少由外部光的反射导致的所谓的天花板伪影等。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的反射屏进行说明。
图7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反射屏320的层构成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如图7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反射屏320中,代替在透镜层123上设置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吸收部,在基材层124的背面另行设置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吸收层(光吸收部)326,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不同。因此,对于实现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或在末尾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层23利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层23同样的构成而形成。
反射屏320从影像源侧起依次层积有表面层25、基材层124、光吸收层326、透镜层23、反射层22。
光吸收层326是含有具有不同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参见图4(a)~(d))的吸收层多个层积而成的片状部件。具体而言,光吸收层326中,从观察者侧起依次层积有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的第1吸收层326a、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B的第2吸收层326b、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C的第3吸收层326c、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D的第4吸收层326d这4层。
各吸收层(326a~326d)分别通过在具有透光性的树脂(例如PC(聚碳酸酯)树脂、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树脂、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TAC(三乙酸纤维素)树脂、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中含有上述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而形成。光吸收层326例如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接合层等将各吸收层(326a~326d)适当接合而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第1吸收层~第4吸收层(326a~326d)的层积顺序不限于上述方式,各层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层积。另外,关于光吸收层326,利用配置在基材层124的背面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比反射层22更靠观察者侧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配置在基材层124的影像源侧的面、表面层25的影像源侧的面、透镜层23与反射层22之间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320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同样地,能够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320中,光吸收层326由不同的多种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吸收层(326a~326d)形成,因此可以根据要求的光学特性等选择所使用的吸收层来设定光吸收层326。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的反射屏进行说明。
图8是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反射屏420的层构成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图9是从观察者侧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光吸收层426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8所示,第5实施方式的反射屏420中,代替在透镜层123上设置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吸收部,在基材层124的背面侧另行设置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光吸收层426,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不同。因此,对于实现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或在末尾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层利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层同样的构成而形成。
反射屏420从影像源侧起依次层积有表面层25、基材层124、光吸收层426、透镜层23、反射层22。
如图9所示,光吸收层426是图案化成分别使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形成的影像光选择性地透射的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的片状部件。
此处,光吸收层426的红色区域R中,除了上述图4所示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以外,还含有吸收蓝色激光LB(波长465nm)、绿色激光LG(波长525nm)的波长带的材料,主要使入射的光(可见光)中的红色激光LR1(波长638nm)和或LR2(波长642nm)透射。
同样地,光吸收层426的绿色区域G中,除了上述图4所示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以外,还含有吸收蓝色激光LB(波长465nm)、红色激光LR1、LR2(波长638nm、642nm)的波长带的材料,主要使入射的光中的绿色激光LG(波长525nm)透射。
光吸收层426的蓝色区域B中,除了上述图4所示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A~D以外,还含有吸收红色激光LR1、LR2(波长638nm、642nm)、绿色激光LG(波长525nm)的波长带的材料,主要使入射的光中的蓝色激光LB(波长465nm)透射。
本实施方式的光吸收层426中,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分别由画面上下方向为长边的矩形形状形成,按照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在画面左右方向依次循环重复的方式、并且按照相同的颜色区域在画面上下方向连续的方式由所谓的条纹状的排列形成。
另外,光吸收层426中,在这些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各区域的边界设置有黑色区域BL,通过设置该黑色区域BL,能够增加反射屏420的显示画面的黑色感、提高对比度。
黑色区域BL通过在作为母材的树脂中含有黑色等暗色系的着色剂而构成。形成黑色区域BL的着色剂例如优选使用灰色系或黑色系等暗色系的染料或颜料等、炭黑、石墨、黑色氧化铁等金属盐等,另外,母材可以使用PET树脂、PC树脂、MS树脂、MBS树脂、TAC树脂、PEN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
红色、绿色、蓝色的各区域R、G、B在画面上下方向形成为10~400μm、在画面左右方向形成为10~400μm,各区域间的间隔(黑色区域BL的宽度)例如形成为5~50μm。
需要说明的是,黑色区域BL可以由分别沿画面上下方向或画面左右方向延长的线形状制成,也可以由分别包围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的形状制成。另外,黑色区域BL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省略。
另外,红色、绿色、蓝色的各区域R、G、B也可以由矩形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圆形形状、六边形形状等多边形形状形成。
光吸收层426例如如下制作。
光吸收层426的红色、绿色、蓝色的各区域R、G、B可以在透明基材上应用胶版印刷、光刻、喷墨方式等而制作,其中,通过喷墨方式,可简便地喷出形成红色、绿色、蓝色的各区域R、G、B的油墨。
黑色区域BL可以在透明基材上应用铬蒸镀法、膜转印法、喷墨方式等而形成,但喷墨方式更简便。
在设置黑色区域BL的情况下,预先形成黑色区域BL作为隔壁,通过喷墨法在被隔壁(黑色区域BL)分隔成的矩阵状的区域喷出形成红色、绿色、蓝色的各区域R、G、B的油墨,形成红色、绿色、蓝色的各区域R、G、B,由此制作光吸收层426。并且,然后,将所制作的光吸收层246接合到基材层124的背面。
需要说明的是,光吸收层426也可以通过喷墨方式等直接形成在基材层124的背面侧的面上。
(其他方式)
图10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光吸收层的其他方式的图,是与图9对应的图。
光吸收层426不限于上述图9所示的方式。例如,如图10所示,光吸收层426可以由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在画面左右方向和画面上下方向依次循环重复的所谓的镶嵌排列而形成。
另外,代替规则的配置,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的各区域也可以随机(不规则)地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光吸收层426,利用配置在基材层124的背面侧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比反射层22更靠观察者侧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配置在基材层124的影像源侧的面、表面层25的影像源侧的面、透镜层23与反射层22之间等。需要说明的是,在透镜层23与反射层22之间设置光吸收层426的情况下,在透镜层23的背面侧通过喷墨法等形成黑色区域BL、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而制作光吸收层426,在其背面侧形成反射层2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420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反射屏120同样地,能够减少外部光的反射、提高对比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420通过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的图案化,能够充分地确保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的影像光的透射率,从而充分地吸收外部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420中,在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的各区域的边界设置有黑色区域BL,因此能够增加反射屏420的显示画面的黑色感、提高对比度。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6实施方式的反射屏520进行说明。
图11是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反射屏520的层构成的图,是与图2对应的图。
如图11所示,第6实施方式的反射屏52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反射屏2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不含有漫射剂的基材层524的影像源侧设置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着色层242(光吸收部)作为光吸收部;表面层525在影像源侧具有光学形状;反射层522仅形成在透镜面232上;具备遮光层527;等。因此,对于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或在末尾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层23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层23同样。
基材层524是具有透光性的层,不含有漫射剂。该基材层524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作为光漫射层241的母材的树脂而形成,例如优选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C(聚碳酸酯)树脂、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树脂、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TAC(三乙酸纤维素)树脂、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
着色层(光吸收部)242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着色层242同样的层,是使入射的光中的特定波长带的光透射而吸收其他光的光吸收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着色层242设置在基材层524的影像源侧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位于基材层524的背面侧的方式。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层522形成在透镜面232上,但不形成在非透镜面233上。并且,反射层522通过蒸镀、溅射铝、银、镍等具有光反射特性的金属材料、或者转印金属箔等而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反射层522形成在透镜面232和非透镜面233上的方式。
遮光层527是形成在比反射层522更靠背面侧的层,是填埋由单元透镜231形成的凹凸形状而使反射屏520的背面侧的面成为平面状的层。
该遮光层527具有光吸收性,并具有抑制影像光从通过蒸镀等而形成非常薄的厚度(例如
Figure BDA0002946850740000201
)的反射层522向背面侧漏出、或者背面侧的光透过反射层522而漏出到影像源侧的效果。另外,还具有保护反射层522免受劣化、破损、剥离等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遮光层527例如可以具备紫外线吸收功能或防污功能等,在不存在从背面侧入射到反射屏520的外部光等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不具有光吸收性的方式。
图12是说明表面层525的图。图12(a)示出了从影像源侧正面方向观察表面层525的情况,图12(b)放大示出了与反射屏520的画面左右方向和厚度方向平行的截面中的表面层525的截面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层525在其影像源侧的面具有向影像源侧凸出的单元表面透镜5251排列而成的双凸透镜形状。
单元表面透镜5251是圆柱形状的部分形状,以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为棱线方向(长度方向),沿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排列。另外,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图12所示的截面形状为圆的部分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椭圆柱形状的部分形状,也可以是由多个曲面构成的柱状的透镜形状。
通过具备形成有这样的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表面层525,影像光由单元表面透镜5251向画面左右方向漫射,能够充分确保反射屏520在画面左右方向(X方向)的视角。
从将影像光向画面左右方向漫射、充分确保画面左右方向的视角的观点出发,优选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排列间距P2为30~120μm的范围内、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高度(从屏幕厚度方向上的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顶点到作为单元表面透镜111之间的谷底的点的尺寸)h2为10~25μm的范围内。本实施方式的单元表面透镜5251相互邻接地排列,其透镜宽度W2与排列间距P2相等,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定为W2>P2。
表面层525的厚度形成为15~35μm。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影像源侧(+Z侧)表面为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粗糙面。在使表面层525的影像源侧表面为粗糙面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减少照明光或太阳光等外部光的映照的效果、扩大画面上下方向(Y方向)的视角的效果等。
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此,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表面也可以是不具有上述那样的微细凹凸形状的平滑面。
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层525可以使用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而形成,也可以使用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等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
另外,表面层525不限于上述示例,也可以具有其他透镜形状,也可以是不具有透镜形状的方式。
从提高影像的对比度、显示明亮且良好的影像的观点出发,优选反射屏520在可见光区域(400~700nm)中的光谱反射率的分布中,在分别以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的波长为中心的±50nm的区域内具有反射率的极大值。
另外,在设反射屏520在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LR1、LR2、LG、LB)的波长下的反射率的平均值为PA[%]、可见光区域(400~700nm)中每1nm的光谱反射率的平均值为PB[%]时,优选它们的比即比PA/PB满足PA/PB≥1.16。
在PA/PB<1.16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入射到反射屏的外部光而使影像的对比度降低、或者使显示的影像变暗的问题。因此,比PA/PB优选满足PA/PB≥1.16。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520在分别以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LR1、LR2、LG、LB)的波长为中心的±50nm的区域内具有反射率的极大值,且满足PA/PB≥1.1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在计算平均值PA时,作为激光举出了上述4种光(LB、LG、LR1、LR2),但通常影像源LS的激光源针对红色、绿色、蓝色这3种颜色的各色可以使用1种以上波长的多个光源。因此,平均值PA可以是例如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LR1、LG、LB)这3种波长的平均值。
此外,反射屏520优选黑色显示的色度与作为基准色的无彩色的色度的色差ΔE*ab满足ΔE*ab≤2.4。这是因为,在色差ΔE*ab>2.4的情况下,在黑色显示时产生色调的偏差,无法视觉辨认为无彩色。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520满足ΔE*ab≤2.4。
对入射到第6实施方式的反射屏520的影像光和外部光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从影像源LS投射的大部分影像光L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被反射层522反射,朝向观察者O侧。此时,由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形成的影像光L1在着色层242中几乎不会被吸收。另外,由表面层525的单元表面透镜5251向画面左右方向漫射而射出到观察者O侧,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画面左右方向的视角。
入射到反射屏520的外部光G(G1、G2)大部分被着色层242吸收了红色、绿色、蓝色以外的波长带的光。并且,一部分外部光G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被反射层522反射而朝向反射屏520的下方侧,不直接到达观察者O,即使在到达的情况下其光量也比影像光L1大幅减少。另外,一部分外部光G1向非透镜面233入射,被遮光层527吸收。
因此,根据这样的方式,也能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等同样地降低入射到反射屏520的外部光的反射、提高所显示的影像的对比度,从而显示出良好的影像。
(其他方式)
关于光吸收部,可以将如上所述的具有选择波长性的材料混炼到形成透镜层23的材料中,将透镜层23作为光吸收部,也可以混炼到形成基材层524的材料中,将基材层524作为光吸收部。另外,也可以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含有金属薄膜的材料中混炼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而形成反射层522,将反射层作为光吸收部。
另外,从提高显示在反射屏上的影像的对比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还满足反射屏在可见光区域的光谱反射率分布在以红色、蓝色、绿色的激光的波长为中心的±50nm的区域内具有反射率的极大值,并且满足比PA/PB≥1.16。
(关于反射屏的评价)
此处,准备测定例1~4的反射屏,以0.5nm的波长间隔测定作为画面(显示区域)中央的点A和作为画面(显示区域)下端中央的点B处的可见光区域(400~700nm)的光谱反射率。
测定中使用的测定例1~4的反射屏除了着色层242以外具有共同的构成,如下所述。
画面尺寸:纵947mm、横1674mm(75英寸)
表面层525:单元表面透镜5251的间距P1=100μm、透镜高度h1=15μm、表面具有微细凹凸形状(亚光形状)
基材层524: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制、厚度250μm、透射率59%
透镜层23: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制、单元透镜131的排列间距P2=100μm、在画面下端的画面左右方向中央的角度α为约5°、在画面上端的画面左右方向中央的角度α为约20°、在单元透镜131的排列方向上角度β恒定为90°
反射层522:通过铝蒸镀仅形成在透镜面323上
需要说明的是,测定时,各测定例的屏幕不具备遮光层527,代替遮光层527,在反射层的背面侧配置有黑幕(黑色的布制的幕)。
各测定例的反射屏的着色层如下所述。
测定例1的反射屏的着色层242:光吸收特性具有选择波长性,满足比PA/PB≥1.16。
测定例2的反射屏的着色层242:光吸收特性具有选择波长性,满足比PA/PB≥1.16。
测定例3的反射屏的着色层:光吸收特性不具有选择波长性,透射率(总光线透射率)为70%。
测定例4的反射屏的着色层:光吸收特性不具有选择波长性,透射率(总光线透射率)为59%。
测定例1、2的反射屏相当于第6实施方式的反射屏的实施例,测定例3、4的反射屏相当于比较例。
关于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光谱反射率利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UV-2450/MPC-2200)来测定。测定中,将以各测定例的反射屏的点A、点B为中心切成60mm见方的试样分别配置在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室内来进行测定。测定的波长区域是相当于可见光区域的400~700nm,如上所述每0.5nm进行测定。
[表1]
Figure BDA0002946850740000241
图13是示出测定例1~4的反射屏的光谱反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图13(a)示出点A处的光谱反射率分布,图13(b)示出点B处的光谱反射率分布。图13(a)、(b)中,纵轴为反射率[%],横轴为波长[nm]。
另外,表1示出了基于图13的测定结果求出点A和点B在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LR1、LR2、LG、LB)下的反射率的平均值PA、在可见光区域(400~700nm)的每1nm的反射率的平均值PB,并求出比PA/PB的值而得到的结果和影像的目视评价结果。关于表1所示的目视评价的结果,○表示视觉辨认到对比度高、明亮且良好的影像,×表示视觉辨认到对比度低且暗的影像。
如图13所示,在测定例1、2的反射屏中,在可见光区域(400~700nm)的光谱反射率分布中,在以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LR1、LR2、LG、LB)的波长为中心的±50nm的区域内具有反射率的极大值,但在测定例3、4的反射屏中,未见这样的极大值。
另外,如表1所示,在相当于实施例的测定例1、2的反射屏中,比PA/PB在点A处分别为1.19、1.16,在点B处分别为1.22、1.16,满足比PA/PB的优选范围。
与此相对,在测定例3、4的反射屏中,比PA/PB在点A处分别为1.06、0.98,在点B处分别为1.06、0.97,不满足比PA/PB的优选范围。
对这些测定例1~4的反射屏,实际从影像源LS投射影像光,在明室环境下(点A处的照度700lx)从作为屏幕的画面中央的点A的影像源侧正面方向3m且离地面1.5m的高度的位置确认在点A和点B显示的影像,结果如表1所示,在相当于实施例的测定例1、2的反射屏中,视觉辨认到影像的对比度高、明亮且良好的影像,而在测定例3、4的反射屏中,与测定例1、2的反射屏相比,影像的对比度低,影像也暗,清晰度也降低。
因此,反射屏优选如上所述满足比PA/PB≥1.16。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满足比PA/PB≥1.16,因此能够抑制由外部光导致的对比度的降低,并且能够显示出明亮且良好的影像。
另一方面,可知:即使该比PA/PB的值满足优选范围,在反射屏上进行白色显示或黑色显示的情况下,影像等有时也会产生色调的偏差。即,可知:为了抑制由外部光导致的影像的对比度降低而增大比PA/PB时,有时反射屏的反射光的颜色平衡发生偏移,色彩再现性降低。
显示在反射屏上的黑色的色度被入射到反射屏的外部光(可见光区域的波长的光)的反射光所左右,反射屏的白色显示被入射到反射屏的影像光的反射光的光谱反射率所左右。
关于反射屏的黑色显示,优选使L*a*b*表色系统的色空间(CIE1976)中作为基准色的无彩色的色度与反射屏上的黑色显示的色度(即,外部光的反射光的色度)之差即ΔE*ab的值为2.4以下(ΔE*ab≤2.4)。色差ΔE*ab的值大于2.4时,反射屏的黑色显示中产生色调的偏差,在黑色(无彩色)中加入其他彩色色调的状态下会被看到,色彩再现性降低。
另外,关于反射屏的白色显示,设红色、蓝色、绿色的激光(LR1、LR2、LG、LB)的波长下的反射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ΔR时,优选满足ΔR≤2.6%。通过使ΔR满足该范围,各激光的反射率之差减小,能够降低白色显示中的色调的偏差,能够提高色彩再现性。
此处,进一步准备测定例5的反射屏,与上述测定例1~4的反射屏同样地测定点A处的可见光区域(400~700nm)的反射率分布。该测定例5的反射屏中,除了着色层242以外的各层与其他测定例的反射屏相同,比PA/PB=1.16,满足比PA/PB的优选范围。
然后,在测定例1~5的反射屏中,分别计算出点A处的黑色显示的ΔE*ab。首先,利用上述分光光度计测定标准白色板的色度作为基准(参照),通过实际测量求出各测定例的反射屏的试样(以点A为中心的60mm见方的试样)相对于此的反射率分光谱图。然后,计算出对于标准D65光源的色度值L*、a*、b*,由这些值计算得到黑色显示的色差ΔE*ab。
另外,对于测定例1~5的反射屏,计算出点A处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LR1、LR2、LG、LB)的波长下的反射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ΔR。
此外,关于各测定例的反射屏,分别对明室环境下(点A的照度700lx)无影像光投射的状态(黑色显示状态)下的点A处的色调、和明室环境下(点A处的照度700lx)从影像源LS投射形成白色画面的影像光的状态(白色显示状态)下的点A处的色调进行目视评价。目视评价在作为屏幕的画面中央的点A的影像源侧正面方向3m且离地面1.5m的高度的位置进行。
图14是示出测定例1~5的反射屏的点A处的光谱反射率的测定结果的图,纵轴和横轴与图13同样。该图14所示的图相当于在上述图13(a)的图中追加了测定例5的反射屏的测定结果的图。
[表2]
Figure BDA0002946850740000261
表2示出了各测定例的反射屏中的点A处的黑色显示与作为基准的无彩色的色差ΔE*ab、点A处的各激光的反射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ΔR、以及目视评价的结果。关于表2所示的目视评价的结果,○表示无色调的偏差、视觉辨认为无彩色,×表示视觉辨认到色调的偏差、未被视觉辨认为无彩色。
如表2所示,测定例5的反射屏中,PA/PB=1.16,满足比PA/PB的优选范围,但黑色显示中的ΔE*ab大于2.4,在优选范围外。与此相对,测定例1~4的反射屏在黑色显示中的ΔE*ab分别为2.4、1.9、1.8、2.1,满足ΔE*ab≤2.4。
另外,在黑色显示的目视评价中,测定例1~4的反射屏中也没有色调的偏差、视觉辨认为无彩色,而测定例5的反射屏中产生了色调的偏差、视觉辨认为有彩色。
关于白色显示,如表2所示,在测定例1、2、5的反射屏中,ΔR分别为0.7%、2.5%,ΔR≤2.6%以下,满足ΔR的优选范围。与此相对,测定例3、4的反射屏中,ΔR为3.2%、4.6%,大于2.6%,不满足ΔR的优选范围。
另外,在白色显示的目视评价中,测定例1,2,5的反射屏中也没有色调的偏差、视觉辨认为无彩色,而测定例3、4的反射屏中产生了色调的偏差,视觉辨认为有彩色。
由以上可知,测定例1、2的反射屏中,在黑色显示和白色显示中没有色调的偏差,显示出良好的无彩色,而在测定例3、4的反射屏中,在白色显示中产生了色调的偏差,在测定例5中,在黑色显示中产生了色调的偏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所显示的黑色显示的色度与作为基准色的无彩色的色度的色差ΔE*ab满足ΔE*ab≤2.4,没有黑色显示的色调的偏差,能够显示出良好的影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屏在白色显示中的各激光的反射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ΔR满足ΔR≤2.6%,因此白色显示也没有色调的偏差,能够显示出良好的影像。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详细说明了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具体构成,但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各种变更,可以进一步进行各种组合。
(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反射屏的1个部件作为光吸收部的情况、在反射屏的部件间的一个部位配置光吸收层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反射屏的多个部件作为光吸收部,也可以在反射屏的部件间的多个部位配置光吸收部。另外,也可以将反射屏的部件作为光吸收部,同时在反射屏的部件间设置光吸收层。
(2)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反射屏320具备多个吸收层(326a~326d)层积而成的多层结构的光吸收层326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图4所示的材料A~D混合到作为母材的树脂中而形成一层光吸收层326。
(3)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反射屏420可以省略光吸收层426的黑色区域BL。由此,能够简化光吸收层426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4)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吸收层426分别涂布在红色区域R、绿色区域G、蓝色区域B的各区域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制成将各区域中含有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混合而成的油墨,通过喷雾法等对其进行涂布,在比反射层22更靠影像源侧形成光吸收层426。例如,在反射层22与透镜层23之间形成光吸收层426的情况下,通过喷涂法在透镜层23的背面涂布上述油墨,使其干燥后,在所形成的光吸收层426的背面形成反射层22即可。
符号说明
1影像显示系统
20、120、320、420、520反射屏
22、522反射层
23、123透镜层
24、124、524基材层
241光漫射层
242着色层
25、225、525表面层
326、426光吸收层
30支撑板
40接合层
231单元透镜
232透镜面
233非透镜面

Claims (6)

1.一种反射屏,其是反射从影像源投影的红色、绿色、蓝色的激光形成的影像光而能够观察的反射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屏具备:
基材层、
在所述基材层的与影像源侧相反的一侧即背面侧形成为菲涅尔透镜形状的透镜层、和
设置在所述透镜层的背面侧的反射层,
在比所述反射层更靠影像源侧设置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光吸收部,
所述光吸收部由含有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的所述透镜层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吸收部含有在不包含红色、绿色、蓝色的所述激光的波长的波长带具有光吸收带的两种以上的具有波长选择性的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屏,其特征在于,在测定该反射屏的光谱反射率的情况下,在以红色、绿色、蓝色的所述激光的波长为中心的±50nm的区域内具有反射率的极大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屏,其特征在于,设红色、绿色、蓝色的所述激光的波长下的反射率的平均值为PA、可见光区域的光的波长的反射率的平均值为PB、它们的比为PA/PB时,所述光吸收部满足:
PA/PB≥1.1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屏,其特征在于,黑色显示的色度与作为基准的无彩色的色度的色差ΔE*ab满足:
ΔE*ab≤2.4。
6.一种影像显示系统,其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屏、和
对所述反射屏照射影像光的影像源。
CN202110196379.8A 2019-04-10 2020-04-10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Active CN1129874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4739 2019-04-10
JP2019-074739 2019-04-10
JP2020-069623 2020-04-08
JP2020069623A JP7435185B2 (ja) 2019-04-10 2020-04-08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PCT/JP2020/016122 WO2020209360A1 (ja) 2019-04-10 2020-04-10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N202080004161.1A CN112513685B (zh) 2019-04-10 2020-04-10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4161.1A Division CN112513685B (zh) 2019-04-10 2020-04-10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7479A true CN112987479A (zh) 2021-06-18
CN112987479B CN112987479B (zh) 2022-07-01

Family

ID=727519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6379.8A Active CN112987479B (zh) 2019-04-10 2020-04-10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CN202210696401.XA Pending CN115185151A (zh) 2019-04-10 2020-04-10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96401.XA Pending CN115185151A (zh) 2019-04-10 2020-04-10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2987479B (zh)
WO (1) WO202020936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3788A (zh) * 2021-07-09 2021-09-24 广西中光影光电有限公司 正投透明全息投影屏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04A (zh) * 1993-03-19 1994-11-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明机箱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701276A (zh) * 2003-03-20 2005-11-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透过型屏幕
CN105408777A (zh) * 2014-02-14 2016-03-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屏、反射屏的制造方法、屏幕框体和影像显示系统
JP2016109803A (ja) * 2014-12-04 2016-06-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3732A (ja) * 2002-07-17 2004-02-19 Sony Corp 投影用スクリーン
JP2004163806A (ja) * 2002-11-15 2004-06-10 Sony Corp 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学膜
US7293879B2 (en) * 2003-10-23 2007-11-1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ojection screen
CN100507712C (zh) * 2004-03-18 2009-07-01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11190A (ja) * 2005-07-04 2007-01-18 Sony Corp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
JP4877042B2 (ja) * 2007-04-25 2012-0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用スクリーン、プロジェクタ用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828228B2 (ja) * 2011-06-01 2015-12-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及び反射型投射システム
JP2013152288A (ja) * 2012-01-24 2013-08-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WO2016068087A1 (ja) * 2014-10-27 2016-05-06 旭硝子株式会社 透過型透明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映像表示方法
JP6028829B1 (ja) * 2015-04-09 2016-11-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04A (zh) * 1993-03-19 1994-11-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明机箱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701276A (zh) * 2003-03-20 2005-11-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透过型屏幕
CN105408777A (zh) * 2014-02-14 2016-03-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屏、反射屏的制造方法、屏幕框体和影像显示系统
JP2016109803A (ja) * 2014-12-04 2016-06-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3788A (zh) * 2021-07-09 2021-09-24 广西中光影光电有限公司 正投透明全息投影屏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09360A1 (ja) 2020-10-15
CN112987479B (zh) 2022-07-01
CN115185151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13685B (zh)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US7408709B2 (en) Scree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327517B2 (en) Optical multilayer film and reflective screen
US7019899B2 (en) Screen, optical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film
KR0140051B1 (ko) 투과형스크린 및그 제조방법
US8223431B2 (en) Reflective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423809B2 (en) Reflective screen
CN112558405B (zh) 反射型屏幕和影像显示系统
CN112987479B (zh) 反射屏、影像显示系统
EP1577706A1 (en) Scree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7011190A (ja)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
JP6272013B2 (ja)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4052554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6510798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20187311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6638503B2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KR100213601B1 (ko) 투과형스크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6085306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6301311A (ja) 光機能性拡散板、反射型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73331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20173380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6180855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4219901A (ja) 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