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6635A - 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76635A CN112976635A CN202011454603.0A CN202011454603A CN112976635A CN 112976635 A CN112976635 A CN 112976635A CN 202011454603 A CN202011454603 A CN 202011454603A CN 112976635 A CN112976635 A CN 1129766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y
- layer
- tire
- pair
- dr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81—Parts of pneumatic tyre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24—Drums
- B29D30/244—Drums for manufacturing substantially cylindrical tyre components with cores or beads, e.g. carcasses
- B29D30/246—Drums for the multiple stage building process, i.e. the building-up of the cylindrical carcass is realised on one drum and the toroidal expansion is realised after transferring on another dru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24—Drums
- B29D30/26—Accessories or details, e.g. membranes, transfer 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30—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30—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 B29D30/3007—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by feeding a sheet perpendicular to the drum axis and joining the ends to form an annular el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32—Fitting the bead-rings or bead-cores; Folding the textile layers around the rings or co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24—Dru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进行制造。胎体帘布层具备一对层片(13)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50)具备:成型鼓(51)、鼓驱动装置(52)、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层片(13)的第一供给装置(60)、向成型鼓(51)供给另一个层片(13)的第二供给装置(70)、以及控制装置(80),该控制装置(80)控制鼓驱动装置(52)、第一及第二供给装置(60、70)的动作,以使得成型鼓(51)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且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充气轮胎的胎体帘布层具备:第一层,其在一对胎圈部之间连续;以及第二层,其配置于该第一层的轮胎径向外侧且不连续。第二层具备从胎面部分别向一对胎圈部中的任一胎圈部延伸的一对层片。在胎面部的中央设置有两枚层片均不存在的区域即中缺部。第二层的中缺部旨在兼顾基本上相反的两种性能。一种性能是刚性(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抗切割性,另一种性能是轻量化和基于轻量化的滚动阻力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293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能够确保刚性和抗切割性并且实现轻量化和基于轻量化的滚动阻力降低,但是未涉及轮胎周向上的均匀性(均一性),对于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而言尚有改善的余地。并且希望在制造充气轮胎时高生产率地进行制造。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架设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胎圈芯的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所述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具备:成型鼓;鼓驱动装置,其使所述成型鼓旋转驱动;第一供给装置,其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一个层片;第二供给装置,其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另一个层片;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鼓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以及所述第二供给装置的动作,以使得所述成型鼓旋转驱动并向所述成型鼓同时地供给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并且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各自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就充气轮胎而言,在胎体帘布层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的情况下,一对层片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因此,与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分散,并能够在充气轮胎中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
层片的接头部与层片的非接头部相比刚性增大。因此,当轮胎被填充内压并鼓起变形时,层片的接头部与非接头部相比难以鼓起变形。因此,层片的接头部有可能在充气轮胎中呈现为凹陷。
通过将一对层片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从而与将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两个接头部引起的凹陷在轮胎周向上分散,并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
在充气轮胎的制造中,由于使成型鼓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因此与按顺序向成型鼓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向成型鼓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的供给时间,能够高生产率地进行制造。因此,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
所述胎体帘布层具备:第一层,其具备位于胎面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央部、以及从中央部的两端分别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以及第二层,其具有一对层片,该一对层片分别具备相对于第一层而言配置于轮胎径向外侧且位于胎面部的内端部、以及从内端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部。向卷绕于成型鼓的第一层上供给第二层的一个及另一个层片。
第一层上的第二层具备一对层片且不连续。也就是说,在一对层片的内端部之间具有不存在层的中缺部。通过采用具有该中缺部的第二层,从而与第二层是一层连续的层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能够通过轻量化来降低滚动阻力。
在胎侧部中配置有两层的层,也就是第一层的侧部和第二层的层片的侧部。这样,通过在胎侧部设置有两层的层,从而确保必要的抗切割性。另外,通过设置有两层的层,从而确保胎侧部的必要的刚性。
因此,能够确保刚性和基于该刚性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抗切割性,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和基于该轻量化的滚动阻力降低,此外还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
优选地,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供给安装有与第一层接合的接合带的一个层片,所述第二供给装置供给安装有与第一层接合的接合带的另一个层片。
根据本结构,由于向第一层上供给安装有接合带的第二层的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因此能够利用接合带牢固地接合第一层与第二层。
第一供给装置及所述第二供给装置分别从上侧及下侧向成型鼓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所述控制装置控制鼓驱动装置、第一供给装置以及第二供给装置的动作,以使得一个及另一个层片的两个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设置于相差180度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由于分别从上侧及下侧向成型鼓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且两个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设置于相差180度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两个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分散,并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
所述第二供给装置具备:配置于成型鼓的下方且保持另一个层片的保持部、以及使保持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保持部移动机构,通过利用保持部移动机构使保持有另一个层片的保持部向上侧移动,从而能够向成型鼓供给另一个层片。
根据本结构,在从下侧向成型鼓供给第二层的另一个层片的情况下,由于使另一个层片以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向上侧移动进而向成型鼓供给,因此能够稳定地向成型鼓供给另一个层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架设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胎圈芯的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在该方法中,使成型鼓旋转驱动,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一个层片,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另一个层片,使所述成型鼓旋转驱动并向所述成型鼓同时地供给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以使得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各自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就充气轮胎而言,在胎体帘布层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的情况下,一对层片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因此,与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分散,并能够在充气轮胎中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
层片的接头部与层片的非接头部相比刚性增大。因此,当轮胎被填充内压并鼓起变形时,层片的接头部与非接头部相比难以鼓起变形。因此,层片的接头部有可能在充气轮胎中呈现为凹陷。
通过将一对层片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从而与将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两个接头部引起的凹陷在轮胎周向上分散,并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
在充气轮胎的制造中,使成型鼓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因此与按顺序向成型鼓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向成型鼓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的供给时间,能够高生产率地进行制造。因此,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及其周边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III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局部IV的放大图。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胎体帘布层的第一层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2的VIa-VIa线及VIb-VIb线的胎体帘布层的第二层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胎体帘布层的接头部的充气轮胎的概要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的概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侧部;5-胎圈芯;10-胎体帘布层;11-第一层;12-第二层;13、13A、13B-层片;14-接合带;50-制造装置;51-成型鼓;52-鼓驱动装置;60-第一供给装置;70-第二供给装置;75-保持部;76-保持部移动机构;80-控制装置;J1-第一层的接头部;J2、J3-层片的接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1。
充气轮胎1具备:胎面部2、一对胎侧部3、以及环状的一对胎圈部4。
胎面部2沿轮胎宽度方向(在图1中用附图标记TW表示)延伸。在胎面部2的表面也就是踏面设置有槽2a。
一对胎侧部3分别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向轮胎径向(在图1中是附图标记TR)的内侧延伸。
一对胎圈部4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两侧,且分别配置于一对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各胎圈部4具备胎圈芯5和胎边芯6。胎圈芯5具备束成环状的多个钢线。胎边芯6呈环状,由比构成胎面部2及胎侧部3的橡胶更硬的橡胶构成。胎边芯6具备相邻配置于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基端6a、以及基端6a的相反侧的末端6b,且从基端6a朝向末端6b向轮胎径向外侧呈锥状延伸。各胎圈部4具备以包围胎圈芯5和胎边芯6的方式设置的条带橡胶7。
充气轮胎具备呈环状架设于胎圈部4之间的胎体帘布层10。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帘布层10具备:第一胎体帘布层(以下称为“第一层”)11和第二胎体帘布层(以下称为“第二层”)12。第二层12是具有中缺部13c的层,第一层11是不具有中缺部的通常的层。后面对第一及第二层11、12进行详细说明。在胎体帘布层10的内侧也就是充气轮胎的最内周面设置有内衬层8。
参照图2及图3,在胎面部2,更具体而言,在胎体帘布层10与胎面部2之间设置有环状的带束层20。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20具备两层带束21、22。带束21相邻配置于胎体帘布层10的轮胎径向外侧,带束22相邻配置于带束21的轮胎径向外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层的带束2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比上层的带束2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大,带束21的端部21a比带束22的端部22a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带束21、22是通过对钢制或者有机纤维制的带束帘线进行橡胶包覆而形成。带束层20也可以由一层带束构成,也可以具备三层以上的带束。
在带束层20的轮胎径向外侧相邻地设置有环状的罩盖层30。本实施方式的罩盖层30具备窄幅的一对边缘层31,该一对边缘层31分别直接覆盖带束21、22双方的端部21a、22a的任一。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罩盖层30具备宽幅的罩盖帘布层32,该罩盖帘布层32相邻地配置于边缘层31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单层地将包含端部21a、22a的带束21、22整体覆盖。罩盖层30也可以具备一层或者三层以上的层。另外,也可以没有罩盖层30。
在带束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端部分与胎体帘布层10之间,分别配置有橡胶制且呈环状的一对衬垫40。衬垫40的剖面形状是扁平的三角形状。就带束21、22的端部21a、22a、边缘层3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31a、以及罩盖帘布层32的端部32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而言,设定于衬垫4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40a与内侧端部40b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衬垫40存在的区域。也可以没有衬垫40。
对构成胎体帘布层10的第一及第二层11、12进行说明。
第一层11是单一的层,第二层12是如上所述具有中缺部13c的不连续的层,且由一对层片13构成。如后所述,利用接合带(接合部件)14接合第一层11与一对层片13。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的层片13都是用橡胶包覆了空开间隔排列设置的多根帘线的带状的片材。
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的层片13的模量(当施加一定的应变时所产生的应力)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的层片13的断裂强度(产生断裂的拉伸载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层11具备:位于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央部11a、从中央部11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11b。一对侧部11b同样地构成。侧部11b配置于胎侧部3。第一层11的各侧部11b具备比胎圈芯5靠向轮胎径向外侧结束的端部11c。换言之,第一层11不相对于胎圈芯5卷起。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层11的侧部11b的端部11c比胎边芯6的末端6b靠向轮胎径向内侧,且比胎边芯6的基端6a靠向轮胎径向外侧。也就是说,第一层11的侧部11b与胎边芯6重叠。
第二层12是相对于第一层11而言相邻配置于轮胎径向外侧,且由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13构成的不连续的层。一对层片13除了后面说明的接头部J2、J3的位置之外同样地构成。层片13具有配置于带束层20与第一层11的中央部11a之间的内端部13a。衬垫40夹设于内端部13a与带束层20之间。就层片13的内端部13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而言,设定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更具体而言,是比构成带束层20的带束21、22的端部21a、22a的任一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区域,更具体而言,是一对层片13的内端部13a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中缺部13c。在该中缺部13c不存在第二层12,仅存在第一层11的中央部11a。
层片13具备从内端部13a沿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部13b。侧部13b相邻配置于第一层11的侧部11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层片13具备卷起部13d,其与侧部13b连续设置,且相对于胎圈芯5而言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卷起。卷起部13d在胎侧部3结束。
层片13的卷起部13d具备比胎圈部4也就是胎圈芯5和胎边芯6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配置的内侧部13e。另外,卷起部13d具备与内侧部13e连续设置并卷挂于胎圈芯5的卷挂部13f。而且,卷起部13d具备与卷挂部13f连续设置且比胎圈部4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外侧部13g。外侧部13g重叠配置于侧部13b的轮胎径向外侧。该外侧部13g的端部构成层片13的外端部13h。外端部13h比胎边芯6的末端6b靠向轮胎径向外侧,且比胎面部2靠向轮胎径向内侧。
充气轮胎1具备一对接合带14,该接合带14分别接合第一层11的一对侧部11b的任一与一对层片13的任一的卷起部13d,更具体而言是内侧部13e。如图4所示,接合带14接合第一层11的侧部11b中的包含端部11c的部分与层片13的卷起部13d的内侧部13e。
接合带14为橡胶制,且为了确保第一层11向第二层12的接合强度,而优选具有500gf以上的粘合力。
接合带14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14a比胎边芯6的末端6b靠向轮胎径向外侧。接合带14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14b的轮胎径向的位置设定于胎边芯6的基端6a与末端6b之间。
第一层11的端部11c位于接合带14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14b与外侧的端部14a之间。
参照图5到图7进一步对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进行说明。
在图5中,表示胎体帘布层10的第一层11的剖面。如图5所示,胎体帘布层10的第一层11卷绕成圆筒状,且一端部11d与另一端部11e重叠接合。第一层11的周向两端部即一端部11d及另一端部11e重叠接合的接头部J1形成为与第一层11的除去接头部J1的非接头部11f相比较厚。
胎体帘布层10的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也分别与第一层11同样地卷绕成圆筒状,且一端部与另一端部重叠接合。层片13的周向两端部即一端部及另一端部重叠接合的接头部形成为与层片13的除去接头部的非接头部相比较厚。
在图6中,表示胎体帘布层10的第二层12的剖面,具体而言,是表示一对层片13的剖面。在图6中,用附图标记13A、13B表示沿着图2的VIa-VIa线及VIb-VIb线的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剖面。
如图6所示,一个层片13A卷绕成圆筒状,一端部13j与另一端部13k重叠接合。层片13A的周向两端部即一端部13j及另一端部13k重叠接合的接头部J2形成为,与层片13A的除去接头部J2的非接头部13m相比较厚。
如图6所示,另一个层片13B也卷绕成圆筒状,一端部13j与另一端部13k重叠接合。层片13B的周向两端部即一端部13j及另一端部13k重叠接合的接头部J3形成为,与层片13B的除去接头部J3的非接头部13m相比较厚。
在图7中,作为J1用虚线表示第一层11的接头部,作为J2用虚线表示第二层12的一个层片13A的接头部,作为J3用虚线表示第二层12的另一个层片13B的接头部。如图7所示,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是设置于轮胎周向上的相反侧即在轮胎周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第二层12的两个接头部J2、J3与第一层11的接头部J1都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第二层12的两个接头部J2、J3分别相对于第一层11的接头部J1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相差90度的位置。
如图7所示,当以充气轮胎1的轴向为中心将第二层12的一个层片13的接头部J2的轮胎周向的位置设定为0度时,第二层12的另一个层片13的接头部J3以轮胎周向的位置θ1为180度的方式设置,第一层11的接头部J1以轮胎周向的位置θ2为270度的方式设置。就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而言,接头部J1、J2、J3在轮胎周向上分散设置。
如图5所示,第一层11的接头部J1的轮胎周向的位置称为接头部J1的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中心线L1的角度位置,中心线L1是穿过轮胎中心并将接头部J1在轮胎周向上两等分的直线。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也与第一层11同样地设定轮胎周向的位置。
第一层11的接头部J1优选相对于接头部J1的中心线L1在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是规定角度,例如是2度以内的角度,但是不限于此。第二层12的接头部J2、J3也优选相对于接头部J2、J3的中心线L2、L3在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是规定角度,例如是2度以内的角度,但是不限于此。
第二层12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并在轮胎周向上呈点对称设置,但是也可以设置于相差180度以外的其它角度的位置。另外,第二层12的两个接头部J2、J3相对于第一层11的接头部J1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相差90度的位置,但是也可以设置于相差90度以外的其它角度的位置。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充气轮胎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当制造充气轮胎1时,首先,准备用于成型形成胎面部2的胎面橡胶2b及带束21、22等圆筒状的胎面带的轮胎构成部件。另一方面,准备用于成型具备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并架设于一对胎圈芯5的胎体帘布层10及内衬层8等圆筒状的胎体带的轮胎构成部件。
而且,在成型鼓上按顺序卷绕内衬层8及胎体帘布层10等轮胎构成部件,进而成型圆筒状的胎体带。在胎体带的成型中,向成型鼓供给第一层11而将第一层11卷绕成圆筒状,并且形成第一层11的周向两端部11d、11e重叠接合的接头部J1。
接着,向成型鼓供给第二层12的一个层片13并卷绕成圆筒状,并且形成一个层片13的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接头部J2,向成型鼓供给第二层12的另一个层片13并卷绕成圆筒状,并且形成另一个层片13的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接头部J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第二层12的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可使用后面说明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50同时地进行供给并卷绕。
如图8所示,使卷绕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的成型鼓51进行旋转驱动,并从上侧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层片13A,从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另一个层片13B。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以各自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位置的方式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并进行卷绕。
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向成型鼓51,具体而言,是向卷绕于成型鼓51的第一层11上同时地供给并进行卷绕。虽然没有图示,在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上分别安装有与第一层11接合的接合带14。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在安装有接合带14的状态下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并进行卷绕。
当胎体带成型时,则将胎体带向另一成型鼓移送,之后在胎体带的两侧部装配胎圈芯5及胎边芯6,并且胎体带围绕胎圈芯5向鼓宽度方向两侧折回,进而成型圆筒状的生壳体。
另一方面,将带束及胎面橡胶等轮胎构成部件再向另一成型鼓按顺序卷绕,进而成型圆筒状的胎面带。而且,将胎面带向生壳体的径向外侧传递之后,生壳体向径向外侧呈环状鼓起,生壳体的外表面结合于胎面带的内表面,进而成型胎体胎面结合体。
接着,在胎体胎面结合体上卷绕一对胎侧橡胶9,进而成型生胎。成型的生胎通过具备轮胎硫化模具的硫化成型机(未图示)进行硫化成型,来制造充气轮胎1。
一对胎侧橡胶9在胎体胎面结合体成型后进行卷绕进而成型,但是也可以在成型胎体带时卷绕胎侧橡胶9进行成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层12具备相对于胎圈芯5卷绕的卷起部13d,第一层11不相对于胎圈芯5卷起,但是第一层11也可以具备相对于胎圈芯5卷起的卷起部。另外,第一层11及第二层12都可以具备相对于胎圈芯5卷起的卷起部。
参照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就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50而言,按顺序卷绕内衬层8及胎体帘布层10等轮胎构成部件而成型圆筒状的胎体带,具体而言,是在第一层11上卷绕胎体帘布层10的第二层12。
制造装置50具备:成型鼓51,其卷绕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鼓驱动装置52,其使成型鼓51旋转驱动;第一供给装置60,其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层片13;以及第二供给装置70,其向成型鼓51供给另一个层片13。
在向成型鼓51卷绕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之前,在成型鼓51上卷绕了配置于第二层1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内衬层8及胎体帘布层10的第一层11等轮胎构成部件。
作为鼓驱动装置52,采用使成型鼓51旋转驱动的电动机52。作为鼓驱动装置52,也可以取代电动机而采用其它的使成型鼓51旋转驱动的鼓驱动装置。
第一供给装置60具备:送料器61,其从上侧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层片13A;以及引导部62,其引导一个层片13A。第一供给装置60构成为,利用引导部62对从送料器61供给的一个层片13A进行引导,并从上侧向成型鼓51供给。
第二供给装置70具备:送料器71,其从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另一个层片13B;以及引导部72,其引导另一个层片13B。第二供给装置70还具备:保持部75,其对从送料器71供给的另一个层片13B进行保持;以及保持部移动机构76,其使保持部75沿上下方向移动。
作为保持部移动机构76,采用构成为能够使保持部75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气缸76。作为保持部移动机构76,也可以取代气缸而采用其它的使保持部75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保持部移动机构。
第二供给装置70构成为,利用引导部72对从送料器71供给的另一个层片13B进行引导,并向位于如图9中用实线表示的下侧位置的保持部75的上表面供给,利用气缸76使保持有另一个层片13B的保持部75向如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上侧位置移动,进而使另一个层片13B从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在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上分别安装有接合带14。
制造装置50具备控制鼓驱动装置52、第一供给装置60及第二供给装置70等的动作的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控制作为鼓驱动装置52的电动机52、第一供给装置60的送料器61、第二供给装置70的送料器71以及气缸76等的动作。控制装置80例如构成为以微型计算机为主要部分。
控制装置80控制鼓驱动装置52、第一供给装置60以及第二供给装置70的动作,以使得成型鼓51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并且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各自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
控制装置80通过第一供给装置60使一个层片13A从上侧向成型鼓51,具体而言是卷绕有第一层11的成型鼓51供给。控制装置80另外通过第二供给装置70使另一个层片13B从下侧向成型鼓51,具体而言是卷绕有第一层11的成型鼓51供给。一个层片13A的末端部和另一个层片13B的末端部向成型鼓51上的在宽度方向上分离且在周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供给。
而且,控制装置80使成型鼓51向如图9中用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分别如图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卷绕于成型鼓51,并且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A、13B各自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两个接头部J2、J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离且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是在轮胎周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
在第一供给装置60中,将一个层片13A从上侧向成型鼓51供给的送料器61构成为,利用切断装置将卷收于卷收装置的带状的层片片材切断为规定长度并供给一个层片13A。送料器61也可以构成为,供给预先切断为规定长度的一个层片13A。
在第二供给装置70中,将另一个层片13B从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的送料器71构成为,利用切断装置将卷收于卷收装置的带状的层片片材切断为规定长度并供给另一个层片13B。送料器71也可以构成为,供给预先切断为规定长度的另一个层片13B。
第二供给装置70构成为,使保持部75对从送料器71供给的另一个层片13B进行保持并向成型鼓51供给,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以不使用保持部进行保持的方式,将从送料器71供给的另一个层片13B从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
另外,在制造装置50中构成为,将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向成型鼓51上的上侧及下侧的分别在周向上相差180度的位置供给,但是也可以将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向成型鼓51上的上侧及下侧的分别相差180度以外的其它角度的位置供给。
如上所述,当在制造装置50中向成型鼓51上的第一层11上卷绕第二层12且胎体带成型时,则将胎体带向另一成型鼓移送,并成型圆筒状的生壳体。而且,生壳体向径向外侧呈环状鼓起而结合于胎面带的内表面,并成型生胎。对成型的生胎进行硫化成型来制造充气轮胎1。
在充气轮胎1中,就接合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的接合带14而言,设置于第二层12的一对层片13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但是也可以设置于一对层片13的宽度方向端部侧等其它部分。另外,也可以不使用接合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的接合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帘布层10具备一对层片13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50具备:成型鼓51、鼓驱动装置52、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层片13的第一供给装置60、向成型鼓51供给另一个层片13的第二供给装置70、以及控制装置80,该控制装置80控制鼓驱动装置52、第一及第二供给装置60、70的动作,以使得成型鼓51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并且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
由此,就充气轮胎1而言,在胎体帘布层10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13的情况下,一对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因此,与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接头部J2、J3在轮胎周向TC上分散,并能够在充气轮胎1中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
层片13的接头部J2、J3与层片13的非接头部13m相比刚性增大。因此,当轮胎被填充内压并鼓起变形时,层片13的接头部J2、J3与非接头部13m相比难以鼓起变形。因此,层片13的接头部J2、J3有可能在充气轮胎1中呈现为凹陷。
通过将一对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从而与将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两个接头部J2、J3引起的凹陷在轮胎周向TC上分散,并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
在充气轮胎1的制造中,由于使成型鼓51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因此与按顺序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供给时间,能够高生产率地进行制造。因此,能够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1。
另外,胎体帘布层10具备:第一层11,其具备位于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央部11a、以及从中央部11a的两端分别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11b;以及第二层12,其具有一对层片13,该一对层片13分别具备相对于第一层11而言配置于轮胎径向外侧且位于胎面部2的内端部13a、以及从内端部13a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部13b。向卷绕于成型鼓51的第一层11上供给第二层12的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
第一层11上的第二层12具备一对层片13且不连续。也就是说,在一对层片13的内端部13a之间具有不存在层的中缺部13c。通过采用具有该中缺部13c的第二层12,从而与第二层12是一层连续的层的情况比较,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能够通过轻量化来降低滚动阻力。
在胎侧部3中配置有两层的层,也就是第一层11的侧部11b和第二层12的层片13的侧部13b。这样,通过在胎侧部3设置有两层的层,从而确保必要的抗切割性。另外,通过设置有两层的层,从而确保胎侧部3的必要的刚性。
因此,能够确保刚性和基于该刚性的操纵稳定性、以及抗切割性,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和基于该轻量化的滚动阻力降低,此外还能够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1。
另外,第一供给装置60供给安装有与第一层11接合的接合带14的一个层片13,第二供给装置70供给安装有与第一层11接合的接合带14的另一个层片13。由此,由于向第一层11上供给安装有接合带14的第二层12的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因此能够利用接合带14牢固地接合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
另外,第一供给装置60及第二供给装置70分别从上侧及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控制装置80对鼓驱动装置52、第一供给装置60以及第二供给装置70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得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在轮胎周向TC上设置于相差180度的位置。由此,分别从上侧及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且两个接头部J2、J3在轮胎周向TC上设置于相差180度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两个接头部J2、J3在轮胎周向TC上分散,并能够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1。
另外,第二供给装置70具备:配置于成型鼓51的下方且保持另一个层片13的保持部75、以及使保持部75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保持部移动机构76,通过利用保持部移动机构76使保持有另一个层片13的保持部75向上侧移动,从而能够向成型鼓51供给另一个层片13。由此,在从下侧向成型鼓51供给第二层12的另一个层片13的情况下,由于使另一个层片13以保持于保持部75的状态向上侧移动进而向成型鼓51供给,因此能够稳定地向成型鼓51供给另一个层片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就胎体帘布层10具备一对层片13的充气轮胎1的制造方法而言,使成型鼓51旋转驱动,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使成型鼓51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以使得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
由此,就充气轮胎1而言,在胎体帘布层10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13的情况下,一对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因此,与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接头部J2、J3在轮胎周向TC上分散,并能够在充气轮胎1中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
层片13的接头部J2、J3与层片13的非接头部13m相比刚性增大。因此,当轮胎被填充内压并鼓起变形时,层片13的接头部J2、J3与非接头部13m相比难以鼓起变形。因此,层片13的接头部J2、J3有可能在充气轮胎1中呈现为凹陷。
通过将一对层片13的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不同的位置,从而与将两个接头部J2、J3设置于轮胎周向TC的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两个接头部J2、J3引起的凹陷在轮胎周向TC上分散,并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
在充气轮胎1的制造中,使成型鼓51旋转驱动并向成型鼓51同时地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因此与按顺序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向成型鼓51供给一个及另一个层片13的供给时间,能够高生产率地进行制造。因此,能够提高轮胎周向TC上的均一性并且高生产率地制造充气轮胎1。
本发明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及设计上的变更。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架设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胎圈芯的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
其特征在于,具备:
成型鼓;
鼓驱动装置,其使所述成型鼓旋转驱动;
第一供给装置,其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一个层片;
第二供给装置,其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另一个层片;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鼓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以及所述第二供给装置的动作,以使得所述成型鼓旋转驱动并向所述成型鼓同时地供给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并且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各自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体帘布层具备:第一层,其具备位于胎面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央部、以及从所述中央部的两端分别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部;以及第二层,其具有所述一对层片,该一对层片分别具备相对于所述第一层而言配置于轮胎径向外侧且位于所述胎面部的内端部、以及从所述内端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侧部,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供给装置及所述第二供给装置的动作,以使得向卷绕于所述成型鼓的所述第一层上供给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鼓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以及所述第二供给装置的动作,以使得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的两个接头部、所述第一层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供给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层接合的接合带的所述一个层片,
所述第二供给装置供给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层接合的接合带的所述另一个层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供给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层接合的接合带的所述一个层片,
所述第二供给装置供给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层接合的接合带的所述另一个层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从上侧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个层片,
所述第二供给装置从下侧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另一个层片,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鼓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供给装置以及所述第二供给装置的动作,以使得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的两个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设置于相差180度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供给装置具备:
保持部,其配置于所述成型鼓的下方且保持所述另一个层片;以及
保持部移动机构,其使所述保持部沿上下方向移动,
通过利用所述保持部移动机构使保持有所述另一个层片的保持部向上侧移动,从而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另一个层片。
8.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架设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胎圈芯的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离配置的一对层片,
其特征在于,
使成型鼓旋转驱动,
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一个层片,
向所述成型鼓供给所述一对层片中的另一个层片,
使所述成型鼓旋转驱动并向所述成型鼓同时地供给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以使得所述一个及另一个层片各自的轮胎周向两端部重叠接合的两个接头部设置于轮胎周向的不同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25698 | 2019-12-13 | ||
JP2019225698A JP7355635B2 (ja) | 2019-12-13 | 2019-12-13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76635A true CN112976635A (zh) | 2021-06-18 |
CN112976635B CN112976635B (zh) | 2023-06-06 |
Family
ID=76085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54603.0A Active CN112976635B (zh) | 2019-12-13 | 2020-12-10 | 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178713A1 (zh) |
JP (1) | JP7355635B2 (zh) |
CN (1) | CN112976635B (zh) |
DE (1) | DE102020132267A1 (zh)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276485B (de) * | 1961-06-23 | 1968-08-29 |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 Fahrzeugluftreifen mit einem Guertel |
JP2000198314A (ja) * | 1999-01-11 | 2000-07-1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ラジアルプライタイヤ |
JP2001277813A (ja) * | 2000-04-03 | 2001-10-10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自動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088746A (zh) * | 2006-06-16 | 2007-12-19 | 米其林技术公司 | 安装胎体增强帘布层的设备及方法 |
JP2008155753A (ja) * | 2006-12-22 | 2008-07-10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US20140261949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 Tire having a split body ply construction |
CN104395103A (zh) * | 2012-10-03 | 2015-03-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4540664A (zh) * | 2012-08-24 | 2015-04-2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以及充气轮胎 |
US20150136309A1 (en) * | 2013-11-21 | 2015-05-21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Strip rubber adhering method and strip rubber adhering apparatus |
CN105793067A (zh) * | 2013-12-16 | 2016-07-2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7087649A1 (en) * | 2015-11-18 | 2017-05-26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Pneumatic tire with segmented body ply |
JP2018016093A (ja) * | 2016-07-25 | 2018-02-0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CN109910506A (zh) * | 2017-11-30 | 2019-06-21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85675A (en) * | 1978-02-22 | 1980-01-29 | Pneumatiques, Caoutchouc Manufacture Et Plastiques Kleber-Colombes | Vehicle tires |
JPS6041229A (ja) * | 1983-08-17 | 1985-03-04 | Fujitsu Ltd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
JPS62241704A (ja) * | 1986-04-15 | 1987-10-22 | Bridgestone Corp | ベルテツドタイヤ |
DE69708336T2 (de) | 1997-02-26 | 2002-07-25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AKRON | Luftreifen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JP2002067612A (ja) | 2000-08-28 | 2002-03-08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514294B2 (ja) | 2000-08-28 | 2010-07-2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US20090095397A1 (en) | 2007-10-15 | 2009-04-16 | Robert Anthony Neubauer | Floating two-ply tire |
JP5792999B2 (ja) | 2011-05-23 | 2015-10-14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WO2014054597A1 (ja) | 2012-10-03 | 2014-04-1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986501B2 (ja) | 2012-12-25 | 2016-09-06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9
- 2019-12-13 JP JP2019225698A patent/JP7355635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2-04 DE DE102020132267.4A patent/DE102020132267A1/de active Pending
- 2020-12-08 US US17/114,774 patent/US2021017871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0-12-10 CN CN202011454603.0A patent/CN1129766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276485B (de) * | 1961-06-23 | 1968-08-29 |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 Fahrzeugluftreifen mit einem Guertel |
JP2000198314A (ja) * | 1999-01-11 | 2000-07-1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ラジアルプライタイヤ |
JP2001277813A (ja) * | 2000-04-03 | 2001-10-10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自動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088746A (zh) * | 2006-06-16 | 2007-12-19 | 米其林技术公司 | 安装胎体增强帘布层的设备及方法 |
JP2008155753A (ja) * | 2006-12-22 | 2008-07-10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CN104540664A (zh) * | 2012-08-24 | 2015-04-2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以及充气轮胎 |
CN104395103A (zh) * | 2012-10-03 | 2015-03-0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40261949A1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 Tire having a split body ply construction |
US20150136309A1 (en) * | 2013-11-21 | 2015-05-21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Strip rubber adhering method and strip rubber adhering apparatus |
CN105793067A (zh) * | 2013-12-16 | 2016-07-2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7087649A1 (en) * | 2015-11-18 | 2017-05-26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Pneumatic tire with segmented body ply |
JP2018016093A (ja) * | 2016-07-25 | 2018-02-0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CN109910506A (zh) * | 2017-11-30 | 2019-06-21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94711A (ja) | 2021-06-24 |
US20210178713A1 (en) | 2021-06-17 |
JP7355635B2 (ja) | 2023-10-03 |
DE102020132267A1 (de) | 2021-06-17 |
CN112976635B (zh) | 2023-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060386B1 (en) | Method of forming inner liner for tir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neumatic tire | |
US20050028920A1 (en) | High crown first stage tire building drum | |
EP3566884B1 (en) | Pneumatic tir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s | |
JPWO2006048924A1 (ja) | タイヤの成型方法及び成型設備 | |
JPH08142226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US20210178714A1 (en) | Forming device for green tire | |
US7509987B2 (en) | Tire with turned down ply construction | |
EP1938959A1 (en) | Tire with composite ply structure and envelope turnup | |
JP4840965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CN112976635B (zh) | 充气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 |
CN112976942A (zh)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821375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US7670449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ire with turned down ply construction | |
US10232668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carcass ply overlap | |
JP2004249537A (ja) | タイヤの成型方法およびタイヤ | |
JP201314693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JP460570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インナーライナー部材の形成方法 | |
US20070051454A1 (en) | Producing method of pneumatic tire | |
JP200009491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JP4586466B2 (ja) | 建設車両用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JPH08230409A (ja) | ラジアルプライ空気タイヤ及び該ラジアルプライ空気タイヤの円筒形未加硫カーカス | |
EP1787827A1 (en) | A tire with turned down ply contruction and a method to manufacture such a tire | |
JP2000202923A (ja) |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JPS601232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H092470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