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5312A -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75312A
CN112975312A CN202110159649.8A CN202110159649A CN112975312A CN 112975312 A CN112975312 A CN 112975312A CN 202110159649 A CN202110159649 A CN 202110159649A CN 112975312 A CN112975312 A CN 112975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locking
main body
sea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596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75312B (zh
Inventor
王奇志
刘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rui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rui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rui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rui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5964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753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75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5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75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5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涉及车辆生产装配设备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实现在同一托盘上进行多种车型车辆的生产装配,从而降低设备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使得系统维护简单方便。该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及第九支撑机构。

Description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生产装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汽车模块化生产装配线中,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多车型的衍生,通常有多车型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装配的需求。常见的多车型特别是不同平台车型车辆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装配时,通常会配置多种托盘,每种车型对应一种托盘,故生产线需要增加大量托盘存储设备、托盘转运与切换设备等,且需按生产线生产的不同车型的车辆序列调度不同种类托盘进行排序,设备制造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且系统维护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主要目的是实现在同一托盘上进行多种车型车辆的生产装配,从而降低设备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使得系统维护简单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及第九支撑机构;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一支撑座和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二支撑座和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两个互不相同的支撑端,两个所述支撑端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座分别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包括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三支撑座和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座上的第三支撑部;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包括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四支撑座和分别与所述第四支撑座转动连接的多个互不相同的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座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五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五支撑部和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五支撑座,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另一所述第五支撑部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另一所述第五支撑座的高度可大于或小于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座的高度;
所述第六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六支撑座和高度可调或者高度和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六支撑座的第六支撑部;
所述第七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七支撑座和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七支撑座的第七支撑部,且所述第七支撑部可相对所述第七支撑座转动,所述第七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七支撑座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八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八支撑座和与所述第八支撑座可拆卸连接的多个互不相同的第八支撑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一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
所述第一支撑座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相对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主体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主体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一转轴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可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移动;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一支撑座锁定,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
所述第一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底面的第一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锁定销,当所述第一锁定销插接于所述第一锁定孔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锁定,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所述第一锁定销脱离所述第一锁定孔时,所述第一支撑部能通过所述第一主体以所述第一转轴为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撑座转动至放倒状态;
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部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放倒状态时支撑于所述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呈L形的第二主体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两端的两个互不相同的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与所述第二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形成所述支撑端;所述第二主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
所述第二支撑座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相对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延伸方向与其轮廓形状相匹配的L形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主体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所述第二转轴插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并可在所述第二通孔内移动;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二锁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二主体与第二支撑座锁定,以使其中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另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
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底面的第二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且呈L形布置的两个第二锁定销,当任一所述第二锁定销插接于所述第二锁定孔时,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座锁定,其中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另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
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时,其侧部支撑于所述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座;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三锁定部,所述第三支撑座能通过所述第三锁定部锁定于任一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三锁定部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锁定位置的多个第三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座的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任一所述第三锁定孔内;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支撑座通过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支撑部包括第三主体和第三支撑块,所述第三支撑块与所述第三主体可拆卸连接,多个所述第四支撑部的第三主体均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支撑座转动连接,各个所述第四支撑部的第三支撑块互不相同;
所述第四支撑座上设置有多个凹块,多个所述凹块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第三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凹块相适配的凸块,当任一所述第三主体上的所述凸块插接于所述凹块内时,与所述第三主体相对应的第三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任一所述第三主体上的所述凸块脱离所述凹块时,所述第三支撑块能通过所述第三主体以所述第三转轴为轴相对所述第四支撑座转动至放倒状态;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还包括第四锁定部,所述第四支撑座能通过所述第四锁定部锁定于任一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四锁定部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锁定位置的多个第四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座的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任一所述第四锁定孔内;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第四支撑座通过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支撑部包括第四主体和第四支撑块,所述第四支撑块与所述第四主体可拆卸连接,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另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
所述第五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上设置有沿其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三锁定位置;
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取为固定位置主体,另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取为高度可调主体;
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座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五锁定部锁定于任一所述第三锁定位置;
所述第五锁定部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三锁定位置的多个第五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高度可调主体另一端的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任一所述第五锁定孔内;
当所述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多个所述第五锁定孔中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五锁定孔内时,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小于所述固定位置主体的高度;当所述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多个所述第五锁定孔中除了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五锁定孔以外的其它任一所述第五锁定孔内时,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固定位置主体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六支撑座包括转动销和呈圆柱体状的座体;
所述座体为顶部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座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呈倒U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包括两个相对且沿所述座体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孔,两个所述第一分支孔的长度不同;
所述转动销包括相连接的转动端和插接端,所述插接端连接有第一定位销,所述插接端插设于所述座体内,所述第一定位销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中,并支撑于所述第一分支孔的孔壁,所述转动端位于所述座体的外部;
所述第六支撑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转动端,所述第六支撑部相对于所述转动端偏心设置或者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转动端用于接受外力而带动所述第一定位销在所述第三通孔中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销支撑于其中一所述第一分支孔的孔壁,以调节所述第六支撑部的高度或者高度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七支撑部包括第五主体和第五支撑块,所述第五支撑块与所述第五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五主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七支撑座;
所述第七支撑座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相对两侧壁对称设置有呈倒U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包括两个相对且沿所述第七支撑座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孔,两个所述第二分支孔的长度不同;
所述第五主体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五主体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定位销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四通孔中,并支撑于所述第二分支孔的孔壁;
所述第五主体用于接受外力而带动所述第二定位销在所述第四通孔中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销支撑于其中一所述第二分支孔的孔壁,以调节所述第七支撑部的高度;
所述第七支撑部能通过所述第五主体以所述第二定位销为轴相对所述第七支撑座转动;所述第七支撑机构还包括第六锁定部,所述第六锁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五主体与第七支撑座锁定,以使所述第七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
所述第七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底面的两个第六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五主体的第三锁定销,当所述第三锁定销插接于任一所述第六锁定孔时,所述第五主体与所述第七支撑座锁定,所述第七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所述第三锁定销脱离所述第六锁定孔时,所述第七支撑部能通过所述第五主体以所述第二定位销为轴相对所述第七支撑座转动至放倒状态;
所述第五主体的侧部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用于在所述第七支撑部处于放倒状态时支撑于所述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第八支撑座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第八支撑部包括插接销,所述第八支撑部通过所述插接销可插拔地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
所述第八支撑机构还包括周向锁定部和高度方向锁定部,所述周向锁定部和高度方向锁定部依次分别用于限制所述第八支撑部相对所述第八支撑座在周向上转动和在高度方向上运动;
所述周向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接销上的第四锁定销,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八支撑座上且与所述插接槽连通的豁口,所述第四锁定销卡合连接于所述豁口中;
所述高度方向锁定部包括沿所述插接销周向设置的环形锁定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八支撑座上的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的销头可伸入所述插接槽内并插接于所述锁定槽内;
所述第八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所述第八支撑座相邻的放置块,所述放置块上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第八支撑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及第九支撑机构上分别设置有车型标识,所述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的车型标识相同和/或不同,所述车型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各自所对应的车辆车型。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中,由于在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该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在底座上的位置可根据车辆底盘模块零部件的位置需求设置,且该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中,除了第九支撑机构以外,其余的各个支撑机构均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可切换,因此,通过对各个支撑机构的选择利用,并对各个支撑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即可实现多种不同车型的车辆都在该一个合装托盘上的生产装配,从而无需再设置大量的托盘存储设备、托盘装载与卸载设备等,同时也无需对托盘进行排序等操作,从而有效降低了多车型共生产线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车辆的生产效率,同时使得系统维护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支撑机构处于竖直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一支撑机构处于放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支撑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三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第四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第五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第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第六支撑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第七支撑机构处于设置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第七支撑机构的高度调整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第七支撑机构处于放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第八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包括底座100和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第一支撑机构1、第二支撑机构2、第三支撑机构3、第四支撑机构4、第五支撑机构5、第六支撑机构6、第七支撑机构7、第八支撑机构8及第九支撑机构9;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9在底座100上的位置可以根据车辆底盘模块零部件的位置需求设置。
其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支撑机构1包括设置于底座100的第一支撑座11和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座11的第一支撑部12,第一支撑部12相对于第一支撑座11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且第一支撑机构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两个;参见图4和图5,第二支撑机构2包括设置于底座100的第二支撑座21和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座21的第二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2包括两个互不相同的支撑端221,两个支撑端221相对于第二支撑座21分别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参见图6,第三支撑机构3包括位置可调地设置于底座100的第三支撑座31和设置于第三支撑座31上的第三支撑部32,且第三支撑机构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两个;参见图7,第四支撑机构4包括位置可调地设置于底座100的第四支撑座41和分别与第四支撑座41转动连接的多个互不相同的第四支撑部42,第四支撑部42相对于第四支撑座41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且第四支撑机构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两个;参见图8,第五支撑机构5包括至少两个第五支撑部52和设置于底座100的第五支撑座51,其中一第五支撑部52固定设置于第五支撑座51,另一第五支撑部52高度可调地设置于第五支撑座51,该另一第五支撑座51的高度可大于或小于该其中一第五支撑座51的高度,且第五支撑机构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两个;参见图9和图10,第六支撑机构6包括设置于底座100的第六支撑座61和高度可调或者高度和位置可调地设置于第六支撑座61的第六支撑部62;参见图11、图12和图13,第七支撑机构7包括设置于底座100的第七支撑座71和高度可调地设置于第七支撑座71的第七支撑部72,且第七支撑部72可相对第七支撑座71转动,第七支撑部72相对于第七支撑座71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参见图14,第八支撑机构8包括设置于底座100的第八支撑座81和与第八支撑座81可拆卸连接的多个互不相同的第八支撑部82;第九支撑机构9为固定支撑机构,其不可移动也不能切换状态,具体可以为定位销结构,其能满足一种或多种车型的支撑多定位需求,且不影响其它车型的生产装配,且第九支撑机构9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四个。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合装托盘兼容多种车型的车辆生产装配时,由于多种车型底盘模块结构类似但不相同,因此在同一个位置同一种底盘模块零部件(如不同车型的后桥、排气管等)会有多种支撑定位的位置需求即需要不同的支撑点,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底座100上的各个支撑机构设置为具有多种可切换的工作状态,使得该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能够满足多种车型的同一位置同一零部件的多种支撑定位的位置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中,由于在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且该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中,除了第九支撑机构以外,其余的各个支撑机构均具有至少两种工作状态可切换,因此,通过对各个支撑机构的选择利用,并对各个支撑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即可实现多种不同车型的车辆都在该一个合装托盘上的生产装配,从而无需再设置大量的托盘存储设备、托盘装载与卸载设备等,同时也无需对托盘进行排序等操作,从而有效降低了多车型共生产线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车辆的生产效率,同时使得系统维护简单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生产装配相应车型的车辆时,并非底座100上的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都需要进行支撑定位,而是根据车型的支撑需求选择使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来满足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中,处于竖直支撑状态的支撑机构用于支撑定位零部件,而处于放倒状态的支撑机构并非用于支撑,而是用于避免在生产装配其它车型时与车辆零部件发生干涉,以保证零部件的顺利装配。具体地,第一支撑机构1可满足一种或多种弄车型的支撑多定位需求,但对其它车型的生产装配造成影响,故生产其它车型时需让其处于放倒状态;第二支撑机构2设有两个支撑端221,可根据不同车型的支撑需求选择使用对应的支撑端221;第三支撑机构3用于不同车型支撑位置发生改变,或支撑某一种或几种车型,但该支撑机构中具有影响其它车型的生产装配的支撑位置,在生产装配其它车型时需将该位置避开;第四支撑机构4的第四支撑部42的数量不限定,具体可根据需求而设置;第五支撑机构5用于满足不同车型在小范围内有高度不同、位置也稍有差别时的支撑需求;第七支撑机构7满足一种或多种车型的支撑多定需求,但对其它车型的生产装配有影响,生产其它车型时需使其处于放倒状态;第八支撑块中第八支撑部82的数量可根据需求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若以Z向为高度方向,X向为车辆的前进后退方向,Y向为横向,那么,第一支撑机构1可用于支撑中部排气管,其第一支撑部12可限制Y向并支撑Z向;第二支撑机构2可用于支撑中部排气管,其支撑端221可限制Y向并支撑Z向;第三支撑机构3可用于支撑定位后桥,其第三支撑部32可限制XY向并支撑Z向;第四支撑机构4可用于支撑制动盘,其第四支撑部42可限制X向,支撑Z向,Z粗定位Y向;第五支撑机构5可用于支撑后部排气管,其第五支撑部52可支撑Z向,粗限制X向;第六支撑机构6可用于支撑后桥,其第六支撑部62支撑Z向;第七支撑机构7可用于支撑硬管,其第七支撑部72可限制Y向并支撑Z向;第八支撑机构8可用于支撑排气管,其第八支撑部82可限制XY向并支撑Z向。当然,在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下,以上各个支撑机构也可以通过改变相应支撑部的形状而实现支撑车辆的其它不同零部件,并不限定于支撑某一固定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能够满足四种不同车型底盘模块零部件的支撑定位需求,为了便于描述,将该四种不同车型分别记为A车型、B车型、C车型和D车型。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支撑机构1的第一支撑部12可以包括第一主体121和第一支撑块122,第一支撑块122与第一主体121可拆卸连接;第一主体1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座11。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122用于支撑中部排气管,通过将第一支撑块122与第一主体121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第一支撑块122可拆卸更换,从而能够实现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形状的第一支撑块122,以使得第一支撑机构1能够支撑除了中部排气管以外的其它位置,提高其通用性。具体地,当第一支撑机构1支撑中部排气管时,第一支撑块122上可以设置凹槽,该凹槽限制中部排气管的Y向并支撑Z向。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支撑座11上可以设置有贯通的第一凹槽111,该第一凹槽111的相对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转轴112,第一主体121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1211,第一主体121可活动地插设于第一凹槽111内,且第一转轴112插设于第一通孔1211并可在第一通孔1211内移动;该第一支撑机构1还可包括第一锁定部,该第一锁定部用于将第一主体121与第一支撑座11锁定,以使第一支撑部1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而且,当第一支撑部1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时,第一主体121的底面与第一凹槽111的底面相贴合,以保证第一支撑部12的位置精度。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1贯通第一支撑座11的两侧面和顶面,且第一凹槽111的宽度可以与第一主体121的宽度相适配,使得插设在该第一凹槽111内的第一主体121可以第一转轴112为轴在第一凹槽111中相对第一支撑座11进行有向转动,而且,通过设置第一锁定部,该第一锁定部可以将第一主体121与第一支撑座11进行锁定,以使第一支撑部12即第一支撑块12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具体地,A车型和B车型需要第一支撑部1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C车型和D车型需要第一支撑部12处于放倒状态。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锁定部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凹槽111底面的第一锁定孔101,以及设置于第一主体121的第一锁定销102,当第一锁定销102插接于第一锁定孔101时,第一主体121与第一支撑座11锁定,第一支撑部1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第一锁定销102脱离第一锁定孔101时,第一支撑部12能通过第一主体121以第一转轴112为轴相对第一支撑座11转动至放倒状态。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第一锁定销102插接于第一锁定孔101时,第一主体121与第一支撑座11锁定,当第一锁定销102脱离第一锁定孔101时,第一主体121与第一支撑座11解锁,第一主体121可相对第一支撑座11转动。由于第一通孔1211沿竖直方向延伸,因此,当第一支撑部12由竖直支撑状态向切换放倒状态切换时,可以向上提起第一主体121,直到第一锁定销102脱离第一锁定孔101,此时第一支撑部12可转动至放倒状态;相应地,转动第一主体121并移动第一主体121的位置,使得第一锁定销102与第一锁定孔101相对应,此时下压第一主体121直到第一锁定销102插入第一锁定孔101,此时第一支撑部12锁定至竖直支撑状态,结构简单,位置精度高。其中,第一通孔1211和第一锁定销102可以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提高第一支撑机构1切换的方便性,且其位置精度更高。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主体121的侧部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一支撑柱103,第一支撑柱103用于在第一支撑部12处于放倒状态时支撑于底座100,当第一支撑部12由竖直支撑状态向切换放倒状态切换时,向上提起第一主体121,第一锁定销102脱离第一锁定孔101,转动第一支撑部12直到第一支撑柱103支撑于底座100,第一支撑部12即可处于放倒状态,由于第一支撑柱103的长度可调,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支撑柱103的长度来调整第一支撑部12的放倒姿态,以便更好地起到避免对C车型和D车型造成干涉的作用。具体地,该第一支撑柱103可以包括螺纹连接在第一主体121侧部螺纹孔内的螺栓,该螺栓旋入螺纹孔的位置可调,以及与该螺栓螺纹连接的螺母,该螺母用于固定螺栓。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第二支撑部22可以包括呈L形的第二主体222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222两端的两个互不相同的第二支撑块,第二支撑块与第二主体222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块形成支撑端221;第二主体22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座21;
上述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撑块可用于支撑两种车型的中部排气管,通过将第二支撑块与第二主体222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第二支撑块可拆卸更换,从而能够实现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形状的第二支撑块,以使得第二支撑机构2能够支撑除了中部排气管以外的其它位置,提高其通用性。具体地,当第二支撑机构2支撑中部排气管时,两个第二支撑块上可以设置不同的凹槽,该不同的凹槽限制中部排气管的Y向并支撑Z向。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第二支撑座21上可以设置有贯通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的相对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转轴211,第二主体222上设置有延伸方向与其轮廓形状相匹配的L形第二通孔2221,第二主体222可活动地插设于第二凹槽内,且第二转轴211插设于第二通孔2221并可在第二通孔2221内移动;第二支撑机构2还可以包括第二锁定部,该第二锁定部用于将第二主体222与第二支撑座21锁定,以使其中一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另一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而且,当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时,第二主体222的底面与第二凹槽的底面相贴合,以保证第二支撑块的位置精度。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凹槽贯通第二支撑座21的两侧面和顶面,且第二凹槽的宽度可以与第二主体222的宽度相适配,使得插设在该第二凹槽内的第二主体222可以第二转轴211为轴在第二凹槽中相对第二支撑座21进行有向转动,而且,通过设置第二锁定部,同时第二主体222呈L形,当第二锁定部可以将第二主体222与第二支撑座21进行锁定,以使其中一个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时,另一个第二支撑块即会处于放倒状态。具体地,A车型和B车型需要其中一个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C车型和D车型需要另一个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第二锁定部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二凹槽底面的第二锁定孔201,以及设置于第二主体222上且呈L形布置的两个第二锁定销202,当任一第二锁定销202插接于第二锁定孔201时,第二主体222与第二支撑座21锁定,其中一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另一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第二锁定销202插接于第二锁定孔201时,第二主体222与第二支撑座21锁定,当第二锁定销202脱离第二锁定孔201时,第二主体222与第二支撑座21解锁,第二主体222可相对第二支撑座21转动。由于第二通孔2221为与第二主体222的轮廓形状相匹配的L形第二通孔2221,因此,当其中一个第二支撑块由竖直支撑状态向切换放倒状态切换时,可以向上提起第二主体222,直到第二锁定孔201内的第二锁定销202脱离第一锁定孔101,此时可转动第二主体222直到将另一个第二锁定销202插入第一锁定孔101,以使该第二支撑块可转动至放倒状态,另一个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相应地,当再次向上提起第二主体222,使得在第二锁定孔201内的锁定销脱离该第二锁定孔201,即可再次转动第二主体222,且当另一个第二锁定销202插入第二锁定孔201时,原处于竖直支撑状态的第二支撑块即可切换至放倒状态,原处于放倒状态的第二支撑块切换至竖直支撑状态,结构简单,位置精度高。其中,第二通孔2221和两个第二锁定销202的延伸轨迹可为十字形,以提高第二支撑机构2切换的方便性,且其位置精度更高。
具体地,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时,其侧部支撑于底座100。当然,亦可以在第二支撑块的侧部设置支撑柱用以支撑于底座100,实施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具体设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三支撑部32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座31。第三支撑部32用于支撑定位后桥,通过将第三支撑部32设置为与第三支撑座31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第三支撑部32的可拆卸更换,从而能够实现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形状的第三支撑部32,以使得第三支撑机构3能够支撑定位除了后桥以外的其它位置,提高其通用性。具体地,当第三支撑机构3支撑定位后桥时,第三支撑部32可以包括支撑块和设置在该支撑块上的支撑柱,用于限制XY向并支撑Z向。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三支撑机构3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第一限位块33,该第一限位块33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锁定位置;第三支撑机构3还包括第三锁定部,第三支撑座31能通过第三锁定部锁定于任一第一锁定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第三支撑座31可带动第三支撑部32在第一限位块33上的各个第一锁定位置间移动,在根据相应车型的支撑位置需求选择好位置点后,即可通过第三锁定部将第三支撑座31锁定在所需的第一锁定位置上,以使得第三支撑部32起到支撑作用。具体地,第一锁定位置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例如,第一锁定位置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为了便于区分,该至少两个第一锁定位置分别记为位置E331、位置F332和位置G333,A车型需要第三支撑块的支撑位置为位置E331,B车型需要第三支撑块的支撑位置为位置F332,C车型需要的支撑位置为位置G333,D车型需要的支撑位置为位置F332,但是,对于D车型来说,第三支撑部处于位置F332时并非起支撑作用,而是为了避免对D车型的生产装配造成干涉,实际上,此时对D车型起到支撑作用的为第九支撑机构9,即D车型后桥支撑无需可移动切换位置的支撑机构进行支撑,只是该第三支撑块处于位置E331、位置G333时会影响D车型的装配,因此需要将第三支撑块移动至位置F332,以避免对D车型的装配造成影响。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三锁定部可以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第一锁定位置的多个第三锁定孔301,以及设置于第三支撑座31一端的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插接于任一第三锁定孔301内。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俗称拉拔销,是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该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的底部具有可上下活动的活动销,上部具有可拉出或自动缩回的旋钮,当旋钮被拉出时,活动销缩回,当放开旋钮,旋钮自动缩回,活动销突出。在切换第三支撑机构3的支撑位置时,可以拔出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的旋钮,使得活动销脱离第三锁定孔301,待根据相应车型的支撑位置需求选择好相应的第一锁定位置后,即可放开旋钮,使得活动销插入相应的第三锁定孔301内实现锁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体地,第三锁定孔301内可设置定位钻套,以便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与第三锁定孔301之间的配合。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三支撑机构3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第一导轨34,第一导轨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限位块3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三支撑座31通过第一滑块35与第一导轨34滑动连接,以使得第一导轨34为第三支撑座31的移动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更便于第三支撑机构3支撑位置的切换。具体地,第一导轨34和第一限位块33均可以沿Y向延伸。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四支撑部42可以包括第三主体421和第三支撑块422,第三支撑块422与第三主体421可拆卸连接,多个第四支撑部42的第三主体421均通过第三转轴43与第四支撑座41转动连接,各个第四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块422互不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支撑块422设置为与第三主体421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第三支撑块422的可拆卸更换,从而能够实现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形状的第三支撑块422,以使得第四支撑机构4能够支撑定位除了制动盘以外的其它位置,提高其通用性。具体地,当第四支撑机构4支撑制动盘时,第三支撑块422可以设置凹槽,用于限制X向,支撑Z向且粗定位Y向。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四支撑座41上可设置有多个凹块411,多个凹块411的排布方向与第三转轴43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三主体421上设置有与凹块411相适配的凸块4211,当任一第三主体421上的凸块4211插接于凹块411内时,与第三主体421相对应的第三支撑块42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任一第三主体421上的所述凸块4211脱离凹块411时,第三支撑块422能通过第三主体421以第三转轴43为轴相对第四支撑座41转动至放倒状态。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凹块411和凸块4211的设置,实现了当需要第三支撑块422由竖直支撑状态向放倒状态切换时,可以将第三主体421向上提,使得该第三主体421上的凸块4211脱离相应的凹块411,此时第三主体421即可带着第三支撑块422转动至放倒状态,相应地,在将第三主体421向反方向转动并使得其凸块4211与相应凹块411配合后,该第三主体421上的第三支撑块422即可处于竖直支撑状态,结构简单,位置精度高。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四支撑机构4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第二限位块44,第二限位块44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锁定位置;第四支撑机构4还包括第四锁定部,第四支撑座41能通过第四锁定部锁定于任一第二锁定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第四支撑座41可带动第四支撑部42在第二限位块44上的各个第二锁定位置间移动,在根据相应车型的支撑位置需求选择好位置点后,即可通过第四锁定部将第四支撑座41锁定在所需的第二锁定位置上,以使得第三支撑块422起到支撑作用。具体地,第三支撑块422和第二锁定位置的数量分别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例如第三支撑块422数量可为三个,第二锁定位置的数量为四个。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第四支撑座41的位置,同时更换不同的第四支撑部42,使得该第四支撑机构4能满足多种支撑位置需求。具体地,为了便于区分,第三支撑块422分别记为支撑块A4221、支撑块B4222和支撑块C4223,第二锁定位置分别记为位置H441、位置I442、位置J443和位置K444,A车型需要支撑块A4221处于竖直支撑状态且第四支撑座41处于位置H441;B车型需要支撑块A4221处于竖直支撑状态且第四支撑座41处于位置I442;C车型需要支撑块B4222处于支撑位置且第四支撑座41处于位置J443;D车型需要支撑块C4223处于支撑位置且第四支撑座41处于位置K444。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四锁定部可以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第二锁定位置的多个第四锁定孔401,以及设置于第四支撑座41的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402,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402插接于任一第四锁定孔401内。
上述实施例中,该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40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的结构相同,而且,该第四锁定部的工作原理与第三锁定部的工作原理相同,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具体地,第四锁定孔401内可设置定位钻套,以便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402与第四锁定孔401之间的配合。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四支撑机构4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底座100上的第二导轨45,第二导轨45的延伸方向、第二限位块44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三转轴43的轴线方向相同,均可为Y向,第四支撑座41通过第二滑块46与第二导轨45滑动连接,以使得第二导轨45为第四支撑座41的移动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更便于第四支撑机构4支撑位置的切换。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第五支撑部52包括第四主体521和第四支撑块522,第四支撑块522与第四主体521可拆卸连接,其中一第五支撑部52的第四主体521固定设置于第五支撑座51,另一第五支撑部52的第四主体521高度可调地设置于第五支撑座51;第五支撑座51的一端设置有止挡件511,该止挡件511上设置有沿其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三锁定位置;其中一第五支撑部52的第四主体521取为固定位置主体,另一第五支撑部52的第四主体521取为高度可调主体;高度可调主体的一端与第五支撑座51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五锁定部锁定于任一第三锁定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四支撑块522设置为与第四主体521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第四支撑块522的可拆卸更换,从而能够实现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形状的第四支撑块522,以使得第五支撑机构5能够支撑定位除了后部排气管以外的其它位置,提高其通用性。具体地,当第五支撑机构5支撑后部排气管时,第四支撑块522可以设置弧形槽,用于支撑Z向,粗限制X向。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五锁定部将高度可调的第五支撑部52锁定在任一锁定位置,实现该第五支撑部52高度位置的改变,从而使得两个第五支撑部52的高度不同,且高度较高的第五支撑部52起到支撑作用。其中,高度可调主体在锁定后可以抵接于止挡件511,进一步提高了高度可调主体在改变位置后的位置精度,支撑效果好。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8,第五锁定部可以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第三锁定位置的多个第五锁定孔501,以及设置于高度可调主体另一端的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502,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502插接于任一第五锁定孔501内;当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502插接于多个第五锁定孔501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五锁定孔501内时,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小于所述固定位置主体的高度;当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502插接于多个第五锁定孔501中除了位于最下方的第五锁定孔501以外的其它任一第五锁定孔501内时,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大于固定位置主体的高度。
上述实施例中,该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50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的结构相同,而且,该第五锁定部的工作原理与第三锁定部的工作原理相同,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具体地,第五锁定孔501内可设置定位钻套,以便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502与第五锁定孔501之间的配合。其中,第三锁定位置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例如第三锁定位置的数量可为四个,且为了便于区分,将该四个第三锁定位置从下向上分别记为位置L、位置M、位置N和位置P,具体地,A车型需要高度可调的第五支撑部52处于位置L,B车型需要该第五支撑部52处于位置M,C车型需要该第五支撑部52处于位置N,D车型需要该第五支撑部52处于位置P。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9和图10,第六支撑座61可以包括转动销611和呈圆柱体状的座体612;座体612为顶部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座体612的侧壁上设置有呈倒U形的第三通孔613,该第三通孔613包括两个相对且沿座体612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孔6131,两个第一分支孔6131的长度不同;转动销611包括相连接的转动端和插接端,插接端连接有第一定位销614,插接端插设于座体612内,第一定位销614可移动地插设于第三通孔613中,并支撑于第一分支孔6131的孔壁,转动端位于座体612的外部;第六支撑部62可拆卸地连接于转动端,第六支撑部62相对于转动端偏心设置或者中心对称设置;转动端用于接受外力而带动第一定位销614在第三通孔613中移动,直至第一定位销614支撑于其中一第一分支孔6131的孔壁,以调节第六支撑部62的高度或高度和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第六支撑座61的转动销611和座体612可同轴设置,且转动销611可相对座体612转动,并由座体612上的第三通孔613和转动销611上的第一定位销614之间的相互配合限制转动销611的转动范围。具体地,可向上提起转动销611的转动端,以使得转动销611被向上提起,直到第一定位销614接触第三通孔613内壁的上壁面,再转动该转动销611直到第一定位销614到达其中一第一分支孔6131,然后放下转动销611,直到第一定位销614支撑于第一分支孔6131的孔壁,由于两个第一分支孔6131的长度不同,因此第一定位销614在两个第一分支孔6131的切换中即可完成第六支撑部62的高度或者高度和位置的调节。
上述实施例中,第六支撑部62相对于转动端可以偏心设置或者中心对称设置,当第六支撑部62偏心设置时,在调节第六支撑机构6时可调节第六支撑部62的高度和位置;当第六支撑部62中心对称设置时,在调节第六支撑机构6时可调节第六支撑部62的高度。具体地,A车型和B车型需要第一定位销614支撑于长度较长的第一分支孔6131的孔壁,C车型和D车型需要第一定位销614支撑于长度较短的第一分支孔6131的孔壁。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六支撑部62设置为与转动销611的转动端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第六支撑部62的可拆卸更换,从而能够实现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形状的第六支撑部62,以使得第六支撑机构6能够支撑定位除了后桥以外的其它位置,提高其通用性。具体地,当第六支撑机构6支撑后桥时,第六支撑部62可以为圆柱体状支撑块且顶面为平面,用于支撑Z向,粗限制X向。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1、图12和图13,第七支撑部72可以包括第五主体721和第五支撑块722,第五支撑块722与第五主体721可拆卸连接;第五主体7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七支撑座71。本实施例中,第五支撑块722用于支撑硬管,通过将第五支撑块722与第五主体721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第五支撑块722可拆卸更换,从而能够实现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形状的第五支撑块722,以使得第七支撑机构7能够支撑除了硬管以外的其它位置,提高其通用性。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1、图12和图13,第七支撑座71上可以设置有贯通的第三凹槽,该第三凹槽的相对两侧壁对称设置有呈倒U形的第四通孔711,该第四通孔711包括两个相对且沿第七支撑座7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孔7111,两个第二分支孔7111的长度不同;第五主体72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销722,第五主体721可活动地插设于第三凹槽内,且第二定位销722可移动地插设于第四通孔711中,并支撑于第二分支孔7111的孔壁;第五主体721用于接受外力而带动第二定位销722在第四通孔711中移动,直至第二定位销722支撑于其中一第二分支孔7111的孔壁,以调节第七支撑部72的高度;第七支撑部72能通过第五主体721以第二定位销722为轴相对第七支撑座71转动;第七支撑机构7还包括第六锁定部,第六锁定部用于将第五主体721与第七支撑座71锁定,以使第七支撑部7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而且,在第七支撑部7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时,第五主体721的底面与第三凹槽的底面相贴合,以保证第七支撑部72的位置精度。
上述实施例中,第三凹槽贯通第七支撑座71的两侧面和顶面,且第三凹槽的宽度可以与第五主体721的宽度相适配,使得插设在该第三凹槽内的第五主体721可以在第二凹槽中稳定移动。当需要调节第七支撑部72的高度时,可以向上提起第五支撑块722,此时第六锁定部为解锁状态,直到第二定位销722接触第四通孔711内壁的上壁面,再移动第五支撑块722直到第二定位销722到达其中一第二分支孔7111,然后放下第五支撑块722,直到第二定位销722支撑于第二分支孔7111的孔壁,且第六锁定部将第五主体721与第七支撑座71锁定,由于两个第二分支孔7111的长度不同,因此第二定位销722在两个第二分支孔7111的切换中即可完成第七支撑部72的高度调节,且第七支撑部72在高度调节后处于竖直支撑状态。
其中,参见图11、图12和图13,第七锁定部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三凹槽底面的两个第六锁定孔701,以及设置于第五主体721的第三锁定销702,当第三锁定销702插接于任一第六锁定孔701时,第五主体721与第七支撑座71锁定,所述第七支撑部72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所述第三锁定销702脱离所述第六锁定孔701时,所述第七支撑部72能通过所述第五主体721以所述第二定位销722为轴相对所述第七支撑座71转动至放倒状态。
当需要调节第七支撑部72的高度时,可以向上提起第五支撑块722,直到第三锁定销702脱离当前第六锁定孔701,待第二定位销722接触第四通孔711内壁的上壁面,再移动第五支撑块722直到第二定位销722到达其中一第二分支孔7111,然后放下第五支撑块722,直到第二定位销722支撑于第二分支孔7111的孔壁,同时第三锁定销702插入另一个第六锁定孔701中,即可完成第七支撑部72的高度调节。其中,当向上提起第五支撑块722,第三锁定销702脱离第六锁定孔701时,第七支撑部72能通过第五主体721以第二定位销722为轴相对第七支撑座71转动至放倒状态。具体地,A车型和B车型需要第二定位销722支撑于长度较短的第二分支孔7111的孔壁,C车型需要第二定位销722支撑于长度较长的第二分支孔7111的孔壁,D车型需要第七支撑部72处于放到状态。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1、图12和图13,第五主体721的侧部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二支撑柱723,该第二支撑柱723用于在第七支撑部72处于放倒状态时支撑于底座100。由于第二支撑柱723的长度可调,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二支撑柱723的长度来调整第七支撑部72的放倒姿态,以便更好地起到避免相应车型的生产装配造成干涉的作用。具体地,该第二支撑柱723可以包括螺纹连接在第五主体721侧部螺纹孔内的螺栓,该螺栓旋入螺纹孔的位置可调,以及与该螺栓螺纹连接的螺母,该螺母用于固定螺栓。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4,第八支撑座81上可以设置有插接槽;第八支撑部82包括插接销821,第八支撑部82通过插接销821可插拔地插接于插接槽内;第八支撑机构8还可以包括周向锁定部和高度方向锁定部,周向锁定部和高度方向锁定部依次分别用于限制第八支撑部82相对第八支撑座81在周向上转动和在高度方向上运动。
根据上述实施例,第八支撑机构8的多个第八支撑部82互不相同,且每个第八支撑部82可以拔离第八支撑座81,或者可以通过周向锁定部和高度方向锁定部而固定在第八支撑座81上起到支撑作用,且位置精度高,支撑效果好,因此,可以根据车型的不同支撑需求选择相应的第八支撑部82。
其中,参见图14,第八支撑部82整体可以为销体结构,多个第八支撑部82互不相同,具体地,其主要差别可以为上部段的直径不同,或者上部段和中部段的轴线偏置不同心,且偏置的距离不同。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4,周向锁定部可以包括设置于插接销821上的第四锁定销83,以及设置于第八支撑座81上且与插接槽连通的豁口84,第四锁定销83卡合连接于豁口84中。高度方向锁定部可以包括沿插接销821周向设置的环形锁定槽85,以及设置于第八支撑座81上的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86,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86的销头可伸入插接槽内并插接于锁定槽内。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第八支撑部82插入插接槽后,第四锁定销83与豁口84配合,豁口84可通过第四锁定销83限制第八支撑部82的周向转动。同时,放开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86的旋钮,使得其活动销插设于环形锁定槽85,即可限制第八支撑部82在高度方向上的运动,从而使得第八支撑部82固定在第八支撑座81上。具体地,该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86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302的结构相同,工作原理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且第八支撑部82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分别适用于ABCD四种车型对排气管。
为了操作方便,参见图14,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八支撑机构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底座100且与第八支撑座81相邻的放置块87,该放置块87上设置有多个放置槽871,放置槽871用于放置第八支撑部82。在对某一车型进行生产装配时,其中一第八支撑部82被插入第八支撑座81,适应于其它车型的其它第八支撑部82即可分别放置在放置块87的放置槽871内,以备使用,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具体地,放置块87上与每个放置槽871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与放置槽871连通的豁口872,以便第八支撑部82放置在放置槽871内时,其第四定位销83可以与该豁口872配合,进一部保证第八支撑部82在放置块87内的定位。
为了实现在生产装配时,便于操作人员区分支撑相应车型的支撑机构,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机构1、第二支撑机构2、第三支撑机构3、第四支撑机构4、第五支撑机构5、第六支撑机构6、第七支撑机构7、第八支撑机构8及第九支撑机构9上分别设置有车型标识,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9的车型标识相同和/或不同,车型标识用于指示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9各自对应的车辆车型。
具体地,车型标识可以为颜色标识,即同一种车型所需使用的相应支撑机构涂抹相同颜色,若同一支撑机构用于多种车型,则将该支撑机构涂抹为多种颜色均匀相间。而且,为了进一步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在所有有颜色区分的各个支撑机构附近,可以设置名牌,该名牌上可描述有不同颜色所对应的车型。
其中,ABCD车型的支撑用颜色可依次分别标记为红色、黄色、蓝色和紫色。具体地,第一支撑机构1的第一支撑部12可涂抹为红色和黄色均匀相间。第二支撑机构2的其中一个第二支撑块涂抹为蓝色和紫色均匀相间,该另一个第二支撑块涂抹为红色和黄色均匀相间。第三支撑机构3中,可在第一限位块33的外侧面上与位置E331FG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盲孔,且将位置E331处的盲孔涂抹为红色,位置F332处的盲孔涂抹为黄色和紫色均匀相间,位置G333处的盲孔涂抹为蓝色。第四支撑机构4中,可在第二限位块44的外侧面上与位置H441IJK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盲孔,且将位置H441处的盲孔涂抹为红色,位置I442处的盲孔涂抹为黄色,位置J443处的盲孔涂抹为蓝色,位置K444处的盲孔涂抹为紫色,同时,支撑块A4221涂抹为红色,支撑块B4222涂抹为蓝色,支撑块C4223涂抹为紫色。第五支撑机构5中,第五支撑座51上止挡件511的附近与多个第五锁定孔501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浅槽,位置L5111MNP处的浅槽依次涂抹为红色、黄色、蓝色和紫色。第六支撑机构6中的长度较长的第一分支孔6131涂抹为红色和黄色均匀相间,长度较短的第一分支孔6131涂抹为蓝色和紫色均匀相间。第七支撑机构7中的长度较长的第二分支孔7111涂抹为红色和黄色均匀相间,长度较短的第二分支孔7111涂抹为蓝色。第八支撑机构8中分别适用于ABCD车型的各个第八支撑部82依次分别涂抹为红色、黄色、蓝色和紫色。
在生产某一车型时,只需确认所有支撑机构处于支撑位置或竖直支撑状态的各个支撑机构的颜色是否与车型相匹配,以方便操作人员切换与检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及第九支撑机构;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一支撑座和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二支撑座和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两个互不相同的支撑端,两个所述支撑端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座分别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包括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三支撑座和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座上的第三支撑部;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包括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四支撑座和分别与所述第四支撑座转动连接的多个互不相同的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座具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五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五支撑部和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五支撑座,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另一所述第五支撑部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另一所述第五支撑座的高度可大于或小于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座的高度;
所述第六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六支撑座和高度可调或者高度和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六支撑座的第六支撑部;
所述第七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七支撑座和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七支撑座的第七支撑部,且所述第七支撑部可相对所述第七支撑座转动,所述第七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七支撑座有竖直支撑状态和放倒状态;
所述第八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第八支撑座和与所述第八支撑座可拆卸连接的多个互不相同的第八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一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
所述第一支撑座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相对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主体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主体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一转轴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可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移动;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一支撑座锁定,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
所述第一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底面的第一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锁定销,当所述第一锁定销插接于所述第一锁定孔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锁定,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所述第一锁定销脱离所述第一锁定孔时,所述第一支撑部能通过所述第一主体以所述第一转轴为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撑座转动至放倒状态;
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部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放倒状态时支撑于所述底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呈L形的第二主体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两端的两个互不相同的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与所述第二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形成所述支撑端;所述第二主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座;
所述第二支撑座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相对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延伸方向与其轮廓形状相匹配的L形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主体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所述第二转轴插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并可在所述第二通孔内移动;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二锁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二主体与第二支撑座锁定,以使其中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另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
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底面的第二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且呈L形布置的两个第二锁定销,当任一所述第二锁定销插接于所述第二锁定孔时,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座锁定,其中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另一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
所述第二支撑块处于放倒状态时,其侧部支撑于所述底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撑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座;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三锁定部,所述第三支撑座能通过所述第三锁定部锁定于任一所述第一锁定位置;
所述第三锁定部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锁定位置的多个第三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座的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一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任一所述第三锁定孔内;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支撑座通过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支撑部包括第三主体和第三支撑块,所述第三支撑块与所述第三主体可拆卸连接,多个所述第四支撑部的第三主体均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支撑座转动连接,各个所述第四支撑部的第三支撑块互不相同;
所述第四支撑座上设置有多个凹块,多个所述凹块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第三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凹块相适配的凸块,当任一所述第三主体上的所述凸块插接于所述凹块内时,与所述第三主体相对应的第三支撑块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任一所述第三主体上的所述凸块脱离所述凹块时,所述第三支撑块能通过所述第三主体以所述第三转轴为轴相对所述第四支撑座转动至放倒状态;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还包括第四锁定部,所述第四支撑座能通过所述第四锁定部锁定于任一所述第二锁定位置;
所述第四锁定部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锁定位置的多个第四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撑座的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二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任一所述第四锁定孔内;
所述第四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第四支撑座通过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支撑部包括第四主体和第四支撑块,所述第四支撑块与所述第四主体可拆卸连接,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另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撑座;
所述第五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上设置有沿其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三锁定位置;
其中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取为固定位置主体,另一所述第五支撑部的第四主体取为高度可调主体;
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座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五锁定部锁定于任一所述第三锁定位置;
所述第五锁定部包括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三锁定位置的多个第五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高度可调主体另一端的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任一所述第五锁定孔内;
当所述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多个所述第五锁定孔中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五锁定孔内时,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小于所述固定位置主体的高度;当所述第三自复位旋钮柱塞插接于多个所述第五锁定孔中除了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第五锁定孔以外的其它任一所述第五锁定孔内时,所述高度可调主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固定位置主体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支撑座包括转动销和呈圆柱体状的座体;
所述座体为顶部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座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呈倒U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包括两个相对且沿所述座体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孔,两个所述第一分支孔的长度不同;
所述转动销包括相连接的转动端和插接端,所述插接端连接有第一定位销,所述插接端插设于所述座体内,所述第一定位销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中,并支撑于所述第一分支孔的孔壁,所述转动端位于所述座体的外部;
所述第六支撑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转动端,所述第六支撑部相对于所述转动端偏心设置或者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转动端用于接受外力而带动所述第一定位销在所述第三通孔中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销支撑于其中一所述第一分支孔的孔壁,以调节所述第六支撑部的高度或者高度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七支撑部包括第五主体和第五支撑块,所述第五支撑块与所述第五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五主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七支撑座;
所述第七支撑座上设置有贯通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相对两侧壁对称设置有呈倒U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包括两个相对且沿所述第七支撑座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孔,两个所述第二分支孔的长度不同;
所述第五主体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五主体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定位销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四通孔中,并支撑于所述第二分支孔的孔壁;
所述第五主体用于接受外力而带动所述第二定位销在所述第四通孔中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定位销支撑于其中一所述第二分支孔的孔壁,以调节所述第七支撑部的高度;
所述第七支撑部能通过所述第五主体以所述第二定位销为轴相对所述第七支撑座转动;所述第七支撑机构还包括第六锁定部,所述第六锁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五主体与第七支撑座锁定,以使所述第七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
所述第七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底面的两个第六锁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五主体的第三锁定销,当所述第三锁定销插接于任一所述第六锁定孔时,所述第五主体与所述第七支撑座锁定,所述第七支撑部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所述第三锁定销脱离所述第六锁定孔时,所述第七支撑部能通过所述第五主体以所述第二定位销为轴相对所述第七支撑座转动至放倒状态;
所述第五主体的侧部设置有长度可调的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用于在所述第七支撑部处于放倒状态时支撑于所述底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八支撑座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第八支撑部包括插接销,所述第八支撑部通过所述插接销可插拔地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
所述第八支撑机构还包括周向锁定部和高度方向锁定部,所述周向锁定部和高度方向锁定部依次分别用于限制所述第八支撑部相对所述第八支撑座在周向上转动和在高度方向上运动;
所述周向锁定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接销上的第四锁定销,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八支撑座上且与所述插接槽连通的豁口,所述第四锁定销卡合连接于所述豁口中;
所述高度方向锁定部包括沿所述插接销周向设置的环形锁定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八支撑座上的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所述第四自复位旋钮柱塞的销头可伸入所述插接槽内并插接于所述锁定槽内;
所述第八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所述第八支撑座相邻的放置块,所述放置块上设置有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用于放置所述第八支撑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及第九支撑机构上分别设置有车型标识,所述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的车型标识相同和/或不同,所述车型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至第九支撑机构各自所对应的车辆车型。
CN202110159649.8A 2021-02-05 2021-02-05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Active CN1129753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9649.8A CN112975312B (zh) 2021-02-05 2021-02-05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9649.8A CN112975312B (zh) 2021-02-05 2021-02-05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5312A true CN112975312A (zh) 2021-06-18
CN112975312B CN112975312B (zh) 2022-06-24

Family

ID=76347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9649.8A Active CN112975312B (zh) 2021-02-05 2021-02-05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7531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20970A1 (de) * 2015-07-22 2017-01-25 KUKA Systems GmbH Fertigungseinrichtung
CN206967363U (zh) * 2017-06-20 2018-02-06 山西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动力合装工装
CN108657315A (zh) * 2018-07-09 2018-10-16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重卡驾驶室生产线系统及其支撑腿装置
CN109848912A (zh) * 2019-04-01 2019-06-07 重庆赛科机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合装托盘
CN209554257U (zh) * 2019-02-20 2019-10-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输送滑撬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20970A1 (de) * 2015-07-22 2017-01-25 KUKA Systems GmbH Fertigungseinrichtung
CN206967363U (zh) * 2017-06-20 2018-02-06 山西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动力合装工装
CN108657315A (zh) * 2018-07-09 2018-10-16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重卡驾驶室生产线系统及其支撑腿装置
CN209554257U (zh) * 2019-02-20 2019-10-2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输送滑撬装置
CN109848912A (zh) * 2019-04-01 2019-06-07 重庆赛科机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合装托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5312B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75312B (zh) 车辆底盘模块合装托盘
CN101428381A (zh) 样车总拼夹具结构
CN111136454B (zh) 一种磁浮车辆的组装工装及方法
CN116968933A (zh) 直升机中部机身数字化装配系统及控制方法
WO2015101045A1 (zh) 一种造型线下芯工位上的砂箱定位装置及方法
EP1701812B1 (de) Montageein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schalenförmigen längssegmenten eines mantelkörpers durch anbringen wenigstens einer längs-verbindungsnaht
US20170157765A1 (en) Workpiece support system
CN216410040U (zh) 校准装置
CN210024281U (zh) 三维滑移定位夹具
CN220161629U (zh) 一种焊接工装及焊接生产线
JPH09272091A (ja) ロボットハンド自動交換装置
CN113441587B (zh) 一种适用于车身位置偏差的浮动滚边夹具
CN219598742U (zh) 一种汽车底盘部件成型工装
JPH0621621Y2 (ja) 自動車ボデーの位置決め装置
CN210412660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加工中自动行走的装置
CN218543841U (zh) 白车身测量定位装置
CN219443340U (zh) 一种高精度钢木结合床身木模
CN220427278U (zh) 一种十字焊接操作设备
CN210000176U (zh) 一种isofix伸缩调节机构
CN110842439A (zh) 轮式车辆车体装配焊接生产线中侧板定位装配工装
CN218050180U (zh) 中型机体共用的整体组芯胎具
CN220008556U (zh) 一种汽车杯托生产模具
CN210996139U (zh) 一种柔性桌式包边抓料定位装置
CN212386606U (zh) 整车合装平台
CN214922250U (zh) 一种五轴加工中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