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6606U - 整车合装平台 - Google Patents

整车合装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6606U
CN212386606U CN202020470886.7U CN202020470886U CN212386606U CN 212386606 U CN212386606 U CN 212386606U CN 202020470886 U CN202020470886 U CN 202020470886U CN 212386606 U CN212386606 U CN 212386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suspension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708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708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6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6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6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整车合装平台。该整车合装平台包括:平台本体,平台本体上设置有适于对车身进行定位的车身抱具定位结构;安装在平台本体上的前悬架平台,前悬架平台上设置有前悬架定位结构和车身前定位结构,前悬架定位结构适于对前悬架定位,车身前定位结构适于与车身的前部定位配合;安装在平台本体上的后悬架平台,后悬架平台上设置有后悬架定位结构和车身后定位结构,后悬架定位结构适于对后悬架定位,车身后定位结构适于与车身的后部定位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车合装平台,通过在平台本体上设置前悬架平台、后悬架平台,并且在平台本体上设置车身抱具定位结构,可以完成车身与悬架的整体合装,从而缩减整车装配时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整车合装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整车合装平台。
背景技术
新能源整车合装平台源于欧洲成熟车企流水线一体合装技术,欧洲汽车企业在整车生产过程中,经常是前悬架、后悬架同时与车体进行合装,但是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却是一直无法实现整体合装,主要原因为成本太高、定位无法实现、车身与悬架衔接点位不清晰,这样,悬架不能与车身进行尺寸连接,车身不能与抱具进行有效连接,导致装配过程中车身与悬架匹配效果差,错孔明显,不能装配,且车身与悬架之间无调整空间,对此很多汽车企业退而求其次,选择分体合装,导致主线、分线体占用空间大,浪费人力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整车合装平台,可以完成车身与悬架的整体合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包括: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上设置有车身抱具定位结构,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适于对车身进行定位;前悬架平台,所述前悬架平台安装在所述平台本体上,且所述前悬架平台上设置有前悬架定位结构和车身前定位结构,所述前悬架定位结构适于对前悬架进行定位,所述车身前定位结构适于与所述车身的前部定位配合;后悬架平台,所述后悬架平台安装在所述平台本体上,且所述后悬架平台上设置有后悬架定位结构和车身后定位结构,所述后悬架定位结构适于对后悬架进行定位,所述车身后定位结构适于与所述车身的后部定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通过在平台本体上设置前悬架平台、后悬架平台,并且在平台本体上设置车身抱具定位结构,可以完成车身与悬架的整体合装,从而缩减整车装配时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悬架平台和所述后悬架平台均为升降平台。
可选地,所述车身前定位结构和所述车身后定位结构均为弹簧定位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为弹簧定位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悬架平台和所述后悬架平台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为定位结构可调平台。
具体地,所述定位结构可调平台包括:平台底板、平台支撑板,对应的定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平台支撑板上,所述平台底板与所述平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轮,以使所述平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平台底板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平台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底部调节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整车合装平台还包括:电池平台,所述电池平台安装在所述平台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前悬架平台和所述后悬架平台之间,所述电池平台为升降平台。
进一步地,电池放置在所述电池平台上,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还适于与所述电池或所述电池平台上的电池定位孔定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所述前悬架定位结构、所述车身前定位结构、所述后悬架定位结构、所述车身后定位结构均包括间隔开设置的主定位销和辅助定位销。
附图说明
图1是整车合装平台的示意图;
图2是前悬架平台的俯视图;
图3是前悬架平台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是前平台底板、前平台支撑板、前水平调节轮的示意图;
图5是前平台底板、前水平调节轮的示意图;
图6是后悬架平台的俯视图;
图7是后悬架平台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8是后悬架平台的侧视图;
图9是弹簧定位销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平台本体1、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抱具主定位销111、抱具助定位销112、底部调节轮12、前悬架平台2、前悬架定位结构21、前悬架主定位销211、前悬架辅助定位销212、车身前定位结构22、车身前主定位销221、车身前辅助定位销222、前伸缩臂23、前平台底板24、前平台支撑板25、前水平调节轮26、调节轮本体261、调节轮底座262、前支撑块27、后悬架平台3、后悬架定位结构31、后悬架主定位销311、后悬架辅助定位销312、车身后定位结构32、车身后主定位销321、车身后辅助定位销322、后伸缩臂33、后平台底板34、后平台支撑板35、后水平调节轮36、后支撑块37、电池平台4、中间伸缩臂41、销本体51、销支架52、销底座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可以包括:平台本体1、前悬架平台2、后悬架平台3。
其中,平台本体1上设置有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适于对车身进行定位。具体而言,车身被抱具举升至平台本体1的上方,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是对车身的抱具进行定位,从而间接实现对车身的定位。
结合图1-图3所示,前悬架平台2安装在平台本体1上,且前悬架平台2上设置有前悬架定位结构21和车身前定位结构22,前悬架定位结构21适于对前悬架进行定位,车身前定位结构22适于与车身的前部定位配合。
结合图1、图6-图8所示,后悬架平台3安装在平台本体1上,且后悬架平台3上设置有后悬架定位结构31和车身后定位结构32,后悬架定位结构31适于对后悬架进行定位,车身后定位结构32适于与车身的后部定位配合。
可选地,平台本体1可采用纯钢设计制作而成,保证平台本体1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的耐冲击性、刚度、强度以及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的精度,平台本体1下部存在三坐标测量点,可以定期地进行平台本体1精度的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通过在平台本体1上设置前悬架平台2、后悬架平台3,并且在平台本体1上设置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可以完成车身与前悬架、后悬架的整体合装,从而缩减整车装配时的占用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前悬架平台2和后悬架平台3均为升降平台。如图1所示,前悬架平台2通过前伸缩臂23实现与平台本体1的连接,通过改变前伸缩臂23的伸缩量,可以改变前悬架平台2的高度,从而将前悬架移动至靠近车身或远离车身,方便前悬架与车身的装配。后悬架平台3通过后伸缩臂33实现与平台本体1的连接,通过改变后伸缩臂33的伸缩量,可以改变后悬架平台3的高度,从而将后悬架移动至靠近车身或远离车身,方便后悬架与车身的装配。
可选地,车身前定位结构22和车身后定位结构32均为弹簧定位销。类似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可以为弹簧定位销。弹簧定位销在与物体接触时,可以有一定的回缩量,从而防止弹簧定位销的顶部与被接触物体之间发生硬性碰撞而导致弹簧定位销或被接触物体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悬架平台2和后悬架平台3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为定位结构可调平台。
具体地,定位结构可调平台包括:平台底板、平台支撑板,对应的定位结构设置在平台支撑板上,平台底板与平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轮,以使平台支撑板相对于平台底板移动,由此,平台支撑板可带动对应的定位结构移动,使得定位结构能够与对应的定位孔更好地对齐,实现精确定位。
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前悬架平台2和后悬架平台3均为定位结构可调平台。且前悬架平台2包括:前平台底板24、前平台支撑板25,前悬架定位结构21和车身前定位结构22设置在前平台支撑板25上,前平台底板24与前平台支撑板25之间设置有前水平调节轮26,以使前平台支撑板25相对于前平台底板24移动,从而使前平台支撑板25带动前悬架定位结构21和车身前定位结构22移动,使前悬架定位结构21更准确地对前悬架进行定位,使车身前定位结构22更准确地对车身的前部进行定位,实现精确定位。通过将前悬架平台2设计为定位结构可调平台,可使前悬架定位结构21和车身前定位结构22在水平方向上存在装配调整空间,可以减少因零部件质量问题导致的难装配问题。
参照图4-图5所示,前水平调节轮26包括调节轮本体261、调节轮底座262,调节轮底座262固定在前平台底板24上,调节轮本体261的一部分嵌设在调节轮底座262内,另一部分外露,且外露的部分适于支撑前平台支撑板25,调节轮本体261可转动地设置在调节轮底座262内,由此保证调节轮本体261与前平台支撑板25产生滚动接触,进而保证前平台支撑板25可以相对于前平台底板24水平移动,由此完成前悬架定位结构21和车身前定位结构22在水平位置的调节。
参照图2所示,前平台支撑板25上可以设置多个前支撑块27,前支撑块27可用于支撑前悬架。
类似地,后悬架平台3包括:后平台底板34、后平台支撑板35,后悬架定位结构31和车身后定位结构32设置在后平台支撑板35上,后平台底板34与后平台支撑板35之间设置有后水平调节轮36,以使后平台支撑板35相对于后平台底板34移动,从而使后平台支撑板35带动后悬架定位结构31和车身后定位结构32移动,使后悬架定位结构31更准确地对后悬架进行定位,使车身后定位结构32更准确地对车身的后部进行定位,实现精确定位。通过将后悬架平台3设计为定位结构可调平台,可使后悬架定位结构31和车身后定位结构32在水平方向上存在装配调整空间,可以减少因零部件质量问题导致的难装配问题。
后水平调节轮36的结构可以与上述前水平调节轮26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参照图5所示,后平台底板34上可以设置多个后支撑块37,后支撑块37可用于支撑后悬架。
并且通过将前悬架平台2和后悬架平台3二者中的至少一个设计为定位结构可调平台,可以改变前悬架和后悬架的相对位置,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适用于不同轴距的车型。
参照图1所示,平台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底部调节轮12,由此方便将整个整车合装平台移动到任意位置,底部调节轮12的数量可以是三个、四个、六个、八个、十六个等。
参照图1所示,整车合装平台还包括:电池平台4,电池平台4安装在平台本体1上,且电池平台4位于前悬架平台2和后悬架平台3之间,电池平台4为升降平台。如图1所示,电池平台4通过中间伸缩臂41实现与平台本体1的连接,通过改变中间伸缩臂41的伸缩量,可以改变电池平台4的高度,从而将电池移动至靠近车身或远离车身。
进一步地,电池放置在电池平台4上,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还适于与电池或电池平台4上的电池定位孔定位配合。由此,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不仅可以对车身的抱具进行定位,还可以同时对电池进行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前悬架定位结构21、车身前定位结构22、后悬架定位结构31、车身后定位结构32均包括间隔开设置的主定位销和辅助定位销。
主定位销可以对实现主定位,辅助定位销可以对实现主定位,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定位销为圆柱销,辅助定位销为菱形销或长圆形销。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主定位销和辅助定位销均为圆柱销,与主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为圆形孔,与辅助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为菱形孔或长圆形孔。
具体而言,参照图1所示,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包括间隔开设置的抱具主定位销111、抱具助定位销112。
参照图2-图3所示,前悬架定位结构21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前悬架主定位销211、前悬架辅助定位销212。车身前定位结构22包括间隔开设置的车身前主定位销221、车身前辅助定位销222。
参照图6-图8所示,后悬架定位结构31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后悬架主定位销311、后悬架辅助定位销312。车身后定位结构32包括间隔开设置的车身后主定位销321、车身后辅助定位销322。
主定位销和辅助定位销可以均为弹簧定位销。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定位销可以构造为图9所示的结构,弹簧定位销包括:销本体51、销支架52、销底座53。销本体51固定在销支架52上,销支架52可沿销底座53升降,销底座53固定在对应的结构上,例如前悬架主定位销211的销底座53固定在前平台支撑板25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的核心原理为将前悬架、后悬架、电池分别与车身存在定位点,在分别举升前悬架、后悬架、电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前悬架、后悬架、电池的分体式定位,平台本体1与车身抱具、平台本体1与车身进行精确的主定位、辅助定位(即次定位),保证整车合装精度,同时前悬架、后悬架、电池分别具有调整功能。
下面描述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装配整车的一个实施例。
(1)将平台本体1上的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与车身抱具的定位销孔对接,使车身通过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定位在平台本体1上,保持车身不动;
(2)将电池置于电池平台4上,再将平台本体1上的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同时与电池或电池平台4上的电池定位孔对接,使电池或电池平台4通过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定位在平台本体1上;
(3)电池平台4向上举升,将电池举升到所需要的高度;
(4)将前悬架通过前悬架定位结构21定位在前悬架平台2上,前悬架平台2向上举升,将前悬架举升到所需要的高度;
(5)调整前悬架平台2的车身前定位结构22与车身对接;
(6)将后悬架通过后悬架定位结构31定位在后悬架平台3上,后悬架平台3向上举升,将后悬架举升到所需要的高度;
(7)调整后悬架平台3的车身后定位结构32与车身对接,形成尺寸链环;
(8)将前悬架、后悬架、电池分别与车身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车合装平台占用空间较小,可以适用于多款车型,试制过程中零部件件精度不稳定,而此整车合装平台比较灵便,可调整量比较大,有效解决了试制车间一体化合装的问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台本体(1),所述平台本体(1)上设置有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适于对车身进行定位;
前悬架平台(2),所述前悬架平台(2)安装在所述平台本体(1)上,且所述前悬架平台(2)上设置有前悬架定位结构(21)和车身前定位结构(22),所述前悬架定位结构(21)适于对前悬架进行定位,所述车身前定位结构(22)适于与所述车身的前部定位配合;
后悬架平台(3),所述后悬架平台(3)安装在所述平台本体(1)上,且所述后悬架平台(3)上设置有后悬架定位结构(31)和车身后定位结构(32),所述后悬架定位结构(31)适于对后悬架进行定位,所述车身后定位结构(32)适于与所述车身的后部定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平台(2)和所述后悬架平台(3)均为升降平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定位结构(22)和所述车身后定位结构(32)均为弹簧定位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为弹簧定位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平台(2)和所述后悬架平台(3)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为定位结构可调平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可调平台包括:平台底板、平台支撑板,对应的定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平台支撑板上,所述平台底板与所述平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水平调节轮,以使所述平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平台底板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底部调节轮(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平台(4),所述电池平台(4)安装在所述平台本体(1)上且位于所述前悬架平台(2)和所述后悬架平台(3)之间,所述电池平台(4)为升降平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电池放置在所述电池平台(4)上,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还适于与所述电池或所述电池平台(4)上的电池定位孔定位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整车合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抱具定位结构(11)、所述前悬架定位结构(21)、所述车身前定位结构(22)、所述后悬架定位结构(31)、所述车身后定位结构(32)均包括间隔开设置的主定位销和辅助定位销。
CN202020470886.7U 2020-04-02 2020-04-02 整车合装平台 Active CN212386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0886.7U CN212386606U (zh) 2020-04-02 2020-04-02 整车合装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0886.7U CN212386606U (zh) 2020-04-02 2020-04-02 整车合装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6606U true CN212386606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6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70886.7U Active CN212386606U (zh) 2020-04-02 2020-04-02 整车合装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6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320171T3 (es) Sistema para ensamblar estructuras de carroceria de vehiculos automoviles o subconjuntos de las mismas.
CN110461536B (zh) 模块化可重新配置的车辆组装托盘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US4356904A (en) Machine tool
CN105479129A (zh) 一种大尺寸重载筒形工件搬运对接装置
JP5752012B2 (ja)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NZ203099A (en) Measuring bridge for damaged vehicles
CN108000035B (zh) 轨道车辆司机室焊接平台
US4940378A (en) Positioning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 load carrying platform relative to a docking station
CN213497413U (zh) 一种车身柔性定位装置
CN212386606U (zh) 整车合装平台
US6471009B1 (en) Universal saddle for lift
US4050287A (en) Method for vehicle alignment
CN211685406U (zh) 用于新能源车辆的整体合装平台
CN214200662U (zh) 一种汽车转向系统定位检测工装
CN215660325U (zh) 一种下料端拾器自动更换装置
CN215373926U (zh) 一种用于车辆四轮定位的检修平台
CN209936765U (zh) 后桥夹具
CN220462781U (zh) 一种油缸座组焊的定位装置
CN220809623U (zh) 工装载具和汽车生产线的工装切换系统
CN217513189U (zh) 左转向轮架组焊工装
CN112372213A (zh) 一种乘用车白车身地板焊接定位系统
CN213318653U (zh) 一种可移动的旋转拼台
CN218018023U (zh) 一种高强度轴承生产用夹持装置
CN219339253U (zh) 一种用于客车的可调节座椅安装梁结构及客车
CN214451459U (zh) 一种半挂车装桥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